生態修復的效益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8: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修復的效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愛有來生》 臺詞 反復
一、引言
《愛有來生》是俞飛鴻籌劃了近十年之久的首部導演作品,它是根據上海女作家須蘭199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銀杏銀杏》而改編的愛情史詩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可以說得上是中國版的“人鬼情未了”。此片選在七夕情人節上映,憑借跌宕起伏的劇情,纏綿悱惻的畫面吸引了大眾的眼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其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更是深深打動了觀眾。
二、《愛有來生》臺詞中的辭格
一部電影的成功往往需要很多因素比如強大的演員陣容,震撼人心的故事情節,唯美的電影場景,深入人心的電影臺詞等等。《愛有來生》的成功,除了劇情和場景牽動人心之外,其中纏綿悱惻的臺詞對白更是功不可沒。影片中的臺詞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其中反復這一辭格更是貫穿電影的始終,“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在影片中反復使用了14次之多,可以說構成了整部電影的靈魂。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分析臺詞中運用的反復辭格來探討該影片的語言魅力。
三、《愛有來生》臺詞中的反復
反復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格,是指故意使用同一個詞或句子等語言單位兩次以上,以強調突出相關內容,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感染力。根據構成特點,反復可分為兩類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愛有來生》臺詞中絕大部分所采用的是后者。因此,我們首先來重點探討間隔反復在影片臺詞中應用。
3.1《愛有來生》臺詞之間隔反復。
間隔反復是指讓某些詞或句子有間隔地反復使用。此種辭格在電影對白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產生了強大的語言魅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
(1)你在等人?我也在等人/你一直都在這兒?是啊,我一直都在這棵樹下等一個人等了五十年,我們曾經約好的,你要等的人還沒來嗎?(阿明與小玉的對話)
(2)你那樣地把她搶來?是啊。她是不愿意的,她怎么會愿意呢?可那時候我年輕,我總以為只要我努力,只要我掏出我全部的心,總有一天她會愛上我,就像我愛她一樣地愛我。(阿明與小玉的對話)
(3)如果你還算是個女人的話,如果你肯好好地看一眼他看你時的眼神,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幸運了……因為只有你開心了,他才會開心。但是你記住,如果你膽敢做任何傷害他的事,我決不會饒了你。(小蘭與阿九的對話)
(4)他們不相信我真的恩斷意絕,輪流來勸我,可他們不知道我真的厭倦了。我太天真,太相信自己,我以為只要真心對待,假以時日再大的仇恨也終將會被化解,可是我錯了,她恨我,她真的恨我……這紅塵我不懂,我只想遠離它,離得越遠越好。(阿明白語)
(5)你是怎么也不肯再相信我的了,今生今世我們所走的路都錯了,時間不對,地點也不對,來生我們再會,來生我會等你。(阿明與阿九的對話)
例(1)是投胎轉世的阿九與等待了五十年的阿明初次相遇在銀杏樹下,五個“等”字的反復使用刻畫出了阿明對于愛情的執著與堅守,給整部影片渲染出了纏綿哀婉的氣氛,可以說是電影開篇的點晴之筆。
例(2)兩個“愿意”反復使用實際上深深地道出了阿九初時對于這段感情實際上是不愿意的,也折射出了阿明對于強搶阿九回來的哀嘆與隱隱的后悔,同時也給影片后來發生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例(3)是深愛著阿明的小蘭看出阿九對阿明的冷漠后,于是半是威脅半是勸說地對阿九所說的話,三個“如果”的反復間隔使用,道出了小蘭對阿明深沉的愛,這是一種不求回報,不計付出的愛。同時“如果”的反復使用也從側面烘托出了阿明對于阿九強烈的愛意。
例(4)是阿明付出了種種卻仍然得不到阿九的愛情后萬念俱灰,萌生了出出家念頭,當大哥和寨子里的兄弟輪流來勸他時的一段獨白。兩個“太”的反復使用強烈地表達了阿明此時已經傷透了心,心已如死灰一般,這個時候他再也拿不起勇氣再付出了,只能選擇逃避。
例(5)是阿九臨死時對阿明所說的話。兩個“不對”的反復使用表明了阿九對于阿明其實是有著深沉真摯的感情的,但只是感情發生的時間不對,選擇的地點也不對,所以這注定是一場悲劇。是啊,兩個有著家庭世仇的人即使相愛又怎能相守呢?另外,兩個“來生”的反復使用也表現了阿九對阿明的深情,今生既然已經注定無緣,那就來生再續前緣吧。
以上五例都是通過運用反復修辭格來增強了電影臺詞的語言表現力,聽之令人蕩氣回腸,從而大大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另外影片中有個別詞語或句子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電影的始終,在整個對白中反復使用,成為了這部電影的靈魂。比如說最經典的“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這句話在影片中出現達14處之多,無論是已為鬼魂的阿明和投胎轉世的小玉相會在銀杏樹下,還是阿明將阿九強虜到自己身邊朝夕相處時,這句話都如影隨形般相伴于他們左右,可以說這句話貫穿了他倆的前世今生。這種高強度的反復給整部影片注入了一種奇特的韻味,令人回味無窮。另外,“等”這個字跟在影片中也反復多次出現,可以說整部影片就是在述說兩個不斷等待中的男人和女人。鬼魂阿明在銀杏樹下等投胎轉世的阿九,阿明在等待他強虜來的少女阿九原諒并愛上自己,阿九在等待被他傷透了心的阿明重新接納自己,甚至已再世為人的小玉也在等待自己遠方教書的老公。如果說“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是這部影片中的靈魂,那么,反復使用的“等”字就是靈魂中的靈魂!
3.2《愛有來生》臺詞之連續反復
連續反復是指對同一個單位進行不間斷地反復使用。當然,這部影片也使用了此類型的反復來增強語言的魅力。如:
(6)難道,難道她真的從來都沒上來過,會不會是她忘了?(阿明與小玉的對話)
(7)或者,或者她來過,你沒有認出她來。(阿明與小玉的對話)
例(6)和例(7)是當阿明將他和阿九前世的故事對小玉講述完以后,小玉說的話,至此,影片已接近尾聲,兩個“難道”重復使用。道出了小玉對阿九從沒來過這兒的強烈懷疑,如此深情,怎會不來呢?另外,兩個“或者”反復使用,也從另一方面表達了小玉安慰阿明,她相信阿九肯定來過,可能只是對面不相識罷了。這兩個詞語的反復使用,加強了句子的語氣,給整個結尾渲染了一種哀婉詠嘆的意味,體現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篇2
生態修復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一項新舉措,最早開展于20世紀末,主要通過封禁治理等措施,充分調動生態系統的演替與自我恢復能力,逐步修復被擾動和損害的生態系統(土壤、植物和野生動物等),使其恢復到接近于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態,即重建該系統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有關的理化和生物學特征,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地區進行社會、生態、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是檢驗生態修復效果的關鍵,可以為進一步開展生態修復提供理論指導與現實依據。
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可依據區域特征和治理目標進行構造,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在時間上反映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速度和趨勢,在空間上反映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一布局和結構,在數量上反映治理的規模,在層次上反映流域系統的功能和水平。這樣的指標體系就不只是單指標的延伸,而是兼有描述、評價、解釋和決策等功能的有機體系}2,。構造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下列原則:
(1)客觀性。評價指標選擇以生態理論為基礎,所選指標能夠全面、客觀、真實的反映生態修復的基本特征和整體水平。指標必須客觀存在,能夠真實反映該區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影響。指標的名稱和含義要客觀而明確。
(2)主導性。不同地區的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所產生的效益也不盡相同。在進行評價時,應選擇最為主要的治理措施及其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價。
(3)獨立性。指標意義必須明確,且具有完全獨立的內涵。各指標在統計上獨眾,相互之間關聯度小。指標間不存在因果、矛盾、交義、重復關系。單個指標反映生態修復區域的一個方面,同一層指標能夠從不同的方面反映生態修復的特征和本質。
(4)可操作性。指標選取要同時兼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某些指標在當前階段能夠給予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生態學上的闡述,而在實際獲得過程中很難實現,因此,指標的選取應充分考慮是否容易獲得。評價指標必需的數據要容易獲得、必需的計算方法容易操作,不運用計算復雜、采集困難的指標。
現有評價指標存在的問題
(1)指標不全面:目前的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中,所選指標大多只能反映生態修復的個別方面,不能涵蓋全部內容。如治理程度、林草覆蓋率、土壤侵蝕模數,側重反映水土保持效益,忽視了生態效益的其它方面。
(2)指標停留在靜態層面:目前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效益的評價都是用若干指標分別進行的,即對在工程實施后單個評價指標的變化進行分析,然后通過指標值的變化程度來衡量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實施后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絕大多數研究采用治理程度、林草覆蓋率、土壤侵蝕模數三個指標來反映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效益。盡管這三個指標可以直接而準確的反映修復區域的治理效果。但是,僅靠這三個指標為基準的效益評價并不能全面客觀的反映修復區域生態系統的演替情況,不能保證生態系統今后一直保持良性發展。修復目標應該能夠動態的衡量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征,關注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功能和特性。
(3)指標缺乏普適性:目前關于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絕大部分都是以具體的特定生態修復區域為研究對象而展開的,針對不同修復區域的獨有特征篩選的,建立的生態效益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區域局限性,不具備普遍適應性,難以推廠一到更為J’一泛的空間范圍中。
評價指標與標準
1評價指標
評價體系由生態基礎性、生態結構性和生態適應性三部分組成,生態基礎性包含治理程度、上壤侵蝕模數、林草覆蓋率三個指標;生態結構性包含鄉土植物比例、群落結構層次、植物多度三個指標;生態適應性包含抗逆性、生長勢、病蟲害狀況三個指標。評價體系共分二層,即口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指標結構如表4一l所示:杜評價標準評價結果用百分制表示,并分為優良、達標、未達標三個等級,即目標層中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評價綜合指數、準則層中三個模塊以及指標層中各個指標得分都用百分數表示,百分數與生態修復等級劃分存在對應關系,如表4一2所示:
生態修復評價方法與程序
當面臨類型多樣含義豐富的內容決策時都要進行比較、過程主觀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因此,采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判斷、評價、最后做出決策。此這些決策系統的各因素間難以完全采用定量的方式進行描述,此時必須將問題轉化為定量問題。層次分析法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常用方法。層次分析法作為系統分析的數學方法之一,可以充分兼顧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有步驟、有層次、全方位的解決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決策問題。
1評價建模方法
應用層次分析法首先要把待解決的問題清晰化、條理化、層次化,構造一個層次分明的結構模型。一般分為上面的目標層,下面的指標層和中間的準則層。同一層次指標隸屬于上一層指標或影響上一層指標,同時又支配下層指標或受下層指標影響。上層為目標層,是評價的最終目標,通常只含有一個因素。下層為指標層,含有若干具體指標。中間為準則層,可分為一層或多層,當準則層指標過多時應進一步分解出子準則層。牡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專門對復雜多因素問題進行條理化、層次化,依據其本身的屬性和相互關系構造出幾個層次。主要分為四個步驟:¹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º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由各層判斷矩陣計算出被比較元素的相對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¼計算出總元素組合的權重,并對總體進行一致性檢驗。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設某層有n個因素,X一{xl,x2,……,xn},要比較它們對上層某一目標的影響程度,確定在該層中相對于某一準則所占的比重(即把n個因素對上層某一目標的影響程度排序)。比較時取卜9尺度。用aij表示第i個因素相對一于第j個因素的比較結果,則aji習/aij,A是成對比較矩陣,具有下列性質:aij>0,aji二l/aij,aii=l。層次分析法中所要構造的成對比較矩陣都是正互反矩陣。其中1一9的含義見表5一l2,4,6,8表示第i個因素相對于第j個因素的影響介于相鄰等級之間。成對比較矩陣A若同時滿足:aij>o,aji=l/aij,aii一1,則稱為互反矩陣。例如,一個正互反矩陣z的構造如表5一2所示。以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為基礎構造判斷矩陣,再根據判斷矩陣計算本層各指標重要性次序的權值,可以歸結為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問題,對于判斷矩陣B,有以下公式:式中,A為B的最大特征值,w為相應于A的正規化特征向量。解決問題時常用求和法或求根法來計算特征值的近似值。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利用靦ax與n之差檢驗一致性,其一致性指標為Cl.,公式為:顯然,n值的增加會加大判斷誤差,因此使用隨機一致性比值CR.=Cl.瓜.L一般認為,當C.R.<0.10時,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接受,否則就需要進行調整,直到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為止。一致性檢驗通過后即可計算出各層次下各個指標的權重。
幻權重計算結果由于認知的差異性,不同專家構造的成對比較矩陣的數據也存在著差異。評價系統評價的結果必須具有較強說服力。本研究將專家構造的所有矩陣得到的權重匯總,計算出最終的權重向量。把不同專家構造矩陣得到的權重向量一一對應,去掉其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將剩下的權重取均值,這樣得到一組權重,而該權重某一向量的所有權重的和可能不為1,因此我們還進行了歸一化處理,歸一化完成之后得到的權重向量即可作為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評價體系的權重向量。水上保持生態修復評價體系是一個由相互關聯的眾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權重確定較為合理。本文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評價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指標層為具體可操作指標,包括治理程度、土壤侵蝕模數、林草覆蓋率、鄉土植物比例等9個指標。以評價目的為出發點,同時考慮各指標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山具有豐富水土保持工作經驗的水保工作者構建矩陣,通過計算得到各個指標的權重。結果如表5一3所示
2計算方法
(l)各層分值計算:¹準則層、目標層以下指標分值計算指標層各指標需進行無量綱化處理。_卜層指標可以在下層指標分值基礎_卜結合權重,通過加權求和或求積得出。加權求和公式如下:º目標層分值計算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評價分值采用綜合指數法得到。根據指標分值和權重逐層計算得出其分值,最后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評價得分由以下公式計算得出:計算出的目標層得分即該區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綜合效果。
結論與討論
篇3
全面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從實踐上實現生態涵養實施了國家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風沙源工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和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5平方千米,建成9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水源涵養和植被凈化功能明顯增強。實施了永定河上游水質改善工程,推進永定河流域點源污染治理和沿線25個村的面源污染治理,新建污水處理設施119套,每年處理永定河三家店攔河閘上游污水200萬立方米。實施了永定河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有效改善了濕地生態系統。
推進生態涵養與生態產業同步發展在大力加強生態修復的同時,以溝域經濟為載體,加快培育替代產業,積極推進生態產業發展,努力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按照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相結合的思路,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特點和工礦廢棄地位置,分別將廢棄礦山、舊灰窯、采石場建成休閑公園、特色種植養殖基地等,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積極發展休閑旅游、生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使生態修復與經濟社會發展初步實現良性互動。
門頭溝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5.57%;林木綠化率達到56.63%;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率達到92.6%,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81.1%;礦山土地治理面積13093畝,礦山土地復墾率達到57.83%,受保護地面積占到全部陸地面積的49.7%,有力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使區域內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城鄉環境面貌大為改觀。門頭溝區生態修復存在的主要問題短期行為,后期維護管理不到位門頭溝區生態修復工作依托的是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項目完成后,后續管護資金跟不上,無法維持生態修復工程的持續性,使生態修復的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護。
配套資金不足,資金籌措難度大門頭溝區是典型的石質山區類型,山高、坡陡、土層薄、水源匱乏等自然條件造成生態修復難度大、成本高,而生態修復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生態修復的范圍急需進一步擴大,因此門頭溝區生態修復工作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充足的資金作為堅實后盾予以保障。目前來看,財政資金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由于本區財力的限制,資金明顯不足,籌措資金難度較大;二是一些預算單位項目申報時研究報告缺乏可行性,導致項目批復延誤或者不被立項。
生態修復處于示范階段,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幾年來,重點對108、109國道沿線、風景名勝區周圍可視范圍內的廢棄礦山山體進行了修復,其他大面積廢棄礦山還沒開始修復,急需總結成熟的經驗進行大面積推廣,加大生態修復力度。
門頭溝區開展生態修復的對策加強宣傳,樹立長期堅持的意識生態修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艱苦努力地工作,應充分利用媒體廣泛宣傳,做到人人關心、參與、支持生態修復工作,使生態修復工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篇4
關鍵詞: 水土保持 生態修復 特點 原則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我國水土流失面廣量大, 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 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km2, 占國土面積的37%。水土流失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 已經成為我國的頭號環境問題, 因此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當前的突出問題是治理速度慢, 目前全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不到90萬km2, 僅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 /4, 尚有200多萬km2 需要治理。20 世紀末我國將生態恢復的理論引入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之中, 依靠自然的力量, 進行了大面積植被恢復的嘗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作為新時期治理水土流失的新理念, 已經成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的有效手段。
一、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特點
1、生態修復定義
生態修復已廣泛應用到環境、水利、林業、農業等諸多領域, 統一生態修復概念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這須遵循以下原則:
(1)應統一“生態” 的內涵。生態可以說是生態系統的簡稱, 是指人類種群周圍空間中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體, 亦稱自然環境系統, 包括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巖石、土壤、地殼的穩定性等無機組分和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機組分。
(2)應與國際上相應概念的內涵保持相似性。為了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我國所界定的生態修復的內涵應與國際接軌。
(3)應具有通用性。所界定的概念應適用于環境、水利、林業、農業等不同領域, 不應因研究領域不同而產生歧義。基于以上原則, 可以把生態修復概念界定為: 在特定的區域、流域內, 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的單獨作用, 或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與人工調控能力的復合作用, 使部分或完全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
2、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特點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一詞是2000 年以后在我國出現的, 并且逐漸被人們廣泛認識。該名詞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概念, 國外并沒有這樣的提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一詞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態修復的一種類型, 但也具有其獨特的特征, 即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概念的界定應符合中國的土壤侵蝕面積廣、強度大, 經濟落后, 人口眾多等國情。據此, 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作如下界定: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指, 在特定的土壤侵蝕地區, 通過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 根據生態學原理, 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的單獨作用, 或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與人工調控能力的復合作用, 使部分或完全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 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指, 在特定的土壤侵蝕地區, 通過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 根據生態學原理, 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的單獨作用, 或輔以人工調控能力的作用, 使部分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廣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區別在于前者不強調恢復作用力的主次, 并且恢復的生態系統既可以是部分受損的, 也可以是完全受損的; 而后者則強調必須以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為主, 以人工調控能力為輔, 恢復的生態系統只能是部分受損的。目前, 通常所說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指的是狹義的概念。
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原則
1、以生態學為主導的原則
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和原理是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基礎依據,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必須以生態學作為主導, 遵循生態學的規律和原則。生物與生態因子間的相互關系, 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結構, 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物種的共生、互惠、競爭、對抗關系等, 都必須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去正確和全面應用, 即依靠自然之力恢復自然。
2、流域整體修復的原則
由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融入生態恢復的理論和技術, 通過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因此在小流域治理中的生態修復, 就要以流域為單元, 整體設計和考慮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布局。同時, 流域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單元和系統, 它的上下游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只有以流域為單元進行規劃設計, 才能使生態修復取得更好的效果。
3、因地制宜原則
我國幅員遼闊, 自然條件千差萬別, 降雨量、水土流失強度、林草覆蓋率、人口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等都有相當大的不同, 生態修復的適宜程度和適宜方法也自然不同, 不能將某一地方的成功實例, 機械、教條地應用在另一個地方。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具體情況, 認真分析和研究植被恢復的特點, 選擇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生態修復技術和方法。
4、生態修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不是一項萬能的措施, 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成功的水土保持措施, 比如坡改梯工程、坡面水系工程、經果林建設工程等等, 成熟的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技術、新手段, 是對傳統治理方式的補充和完善, 在規劃和設計生態修復規劃時, 應該堅持生態修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采取生態修復手段和工程手段相結合的方式, 以達到最快、最佳的治理效果。
5、生態修復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需要相應的政策保障和公眾的支持。封禁措施、退耕還林、生態移民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的實施, 一方面需要當地公眾的積極支持和參與, 這就要求加強對公眾的宣傳和教育, 以此來保障修復措施的落實; 另一方面, 采取這些措施也需要一系列政策和機制來保證, 比如封的居民生活如何保證、產業結構調整如何進行、生態移民的權益如何保障、退耕還林的農民土地如何補償等, 均應依靠相應的非工程措施的配合, 可以說這些措施應該被認為是生態修復的一部分。
6、經濟可行性原則
盡管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具有費省效宏的優點, 但在規劃和設計中仍然要堅持經濟可行性原則。既要考慮修復措施的投入符合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 使資金的投入有可靠的保證, 又要分析封禁、退耕還林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手段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條件允許的地區可以實行嚴格的封禁, 在條件不允許的地區可以從經濟可行的原則出發,采取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方式, 做到發展和保護的雙贏。
結束語
總之,隨著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矛盾的日益突出,我們必須掌握自然規律,一方面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著眼于長遠利益,最大程度地協調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環境問題的整治,還我們一個干凈的地球,不能任期惡化。水土保持工作是我國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的最重要的舉措,我們必須長期地堅持落實。
參考文獻
[1] 李炎,王仰仁.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綜合建設模式研究[J]. 中國水土保持. 2010(02)
[2] 趙廣琦,崔心紅,張群,朱義.河岸帶植被重建的生態修復技術及應用[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01)
篇5
【關鍵詞】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資源循環利用景觀改造
礦山廢棄地是指在采礦活動中被破壞、未經治理而無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廢石堆廢棄地、采礦坑廢棄地、尾礦廢棄地、其他類型廢棄地[1]。礦山廢棄地的出現,導致區域環境的污染和景觀的破壞,礦山地質災害和安全隱患,以及礦區地下含水層破壞和土地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引發其他社會矛盾[2]。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制定相關的法令和法規強制對礦區采礦后的土地進行修復。傳統的廢棄地景觀營造主要是植物種植或簡單的一些土地改造,側重于對惡劣場地的處理和增加植被。隨著現代的技術和新理念在礦山修復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人們更注重廢棄地的再利用和資源的循環使用,運用生態學,美學以及其他學科要建立一個能夠自我維護、運行良好的完整生態服務系統[3]。因此,廢棄地的生態修復及景觀再造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礦區廢棄地的改造模式探討
1.對待礦山廢棄地態度的轉變
通過對國內典型案例的綜合分析(表1)單一復綠型、綜合治理型和資源循環利用型三個典型階段。我國礦山廢棄地的改造20世紀50年代開始,但80 年代后,研究工作才有了長足發展,并逐步開始建立法規,并開展了大規模的生態修復項目,可能由于單一復綠的模式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相當一部分工種項目生態修復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后,生態景觀設計理念開始進入廢棄地改造領域,改造方式從單純的生態復綠進入綜合治理階段。土壤整治,植被恢復,微生物技術以及其他工種措施,成功地運用于礦山廢棄地綜合治理,并出現了一些優秀案例,如神府東勝礦區,唐山南湖公園等。隨著現代工業藝術及生態美學思想的演變,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礦山廢棄地改造與利用得到了體現。
表1礦山廢棄地改造模式分析樂
2.礦山廢棄地改造方式轉變
在改造方式上,現代礦山生態修復和改造已逐漸從傳統的復綠層面向生態景觀層面過渡,運用的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化,生態修復過程更注重模擬自然,尤其是地貌、地形、水文、生態等,依靠自然、人工促進的修復過程,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綜合開發和廢棄地的文化藝術價值再現。
從改造策略上看,現代景觀營造更加注重場地特征的挖掘與表達,注重場地文化的傳承與再現,展示自然與技術的關系,探索廢棄物的景觀特質及觀賞價值,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從改造方法上看,現代方式常常采用生態恢復與景觀改造相結合,更注重區域的整體設計和自然模擬設計,如美國礦山廢棄地修復技術“師法自然生態修復法”[4]。
二、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與景觀構建原則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球范圍內的確立,人們更注重對礦山廢棄場地精神的挖掘,對于場地遺留物及廢棄物的處理,從場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角度重新審視礦山廢棄地的態度和改造。因此,如何在礦山修復中變廢為寶,實現礦山廢棄地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每位景觀規劃師將面對的重要問題。
1.自然生態式修復原則
傳統的生態修復模式一般是基于人為干預下“水平梯形坡面,直渠排水”的地形設計,修復后景觀不完全自然地協調周圍環境,水土保持效果也不好,而且需要長期的人工養護。因此,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推崇一種在新理念下的生態修復模式——“師法自然生態修復法”。 其基本內涵是:應用現代 3S 技術對擾動區或周邊地形、地貌、水文、氣象、氣候等條件進行詳細了解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系統理論、應用數學,應用計算模擬等先進技術,設計出一種近似自然地理形態的人工修復模型,并按照設計模型施工的一種生態恢復方法[4]。它強調整個修復后的生態系統必需能夠自我維護,自我保持,功能逐漸增強。
2.安全生態的原則
植物景觀規劃礦區生態修復和景觀營造的核心內容,對修復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景觀,增加生態多樣性,保護環境敏感區;根據立地條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植物種類與植被群落,構筑有地域區系和植被特征的礦區生物多樣性格局。利用鄉土植物來增加景觀的適應性和地域性,選擇耐污能力、抗病除害能力、抗寒能力能力強,根系發達,莖葉茂密的植物,同時也要加強地帶性植物的引種馴化,適當引進國內外特色優良品種。
3.特色景觀元素的處理和利用
礦區景觀營造要反映礦區的地域自然和景觀特色,,景觀元素的適應性改造與循環利用是切實有效的途徑。如澳大利亞墨爾本疏芬山是將廢棄礦區改造為戶外博物館的實例。杜伊斯堡的攀巖公園利用料倉高大厚實的混凝土制成了攀巖墻,墻面上被礦石撞擊和摩擦形成的劃痕和溝槽成為了登山愛好者們自由攀爬可以利用的天然錨點。
三、礦山廢棄地景觀營造內容及方法
通過在進行礦山修復與景觀改造工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清理廢物;(2) 加固或清除危險建筑物和浮石;(3) 堵塞危險洞穴,填充礦坑;(4) 用門和石暾封堵坑口、礦井;(5)覆蓋表土;(6)植被恢復。
1.廢物(污染物)處理
礦山廢棄地殘留著許多礦業污染物,比如煤炭礦區的重金屬污染物、多環芳烴等。 場地的污染凈化是修復工作的基礎,通常廢棄地污染較輕或對環境不產生較大影響的區域可以進行工種處理。對受到污染的表土和其他污染嚴重的有毒有害物質完全移除;深層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固化措施,即在污染上壤的上面,覆蓋一層瀝青,然后再鋪置新土,進行植被修復。
2.地表痕跡的處理和再利用
采礦過程留下的人為遺跡,如廢棄的礦渣、尾礦、礦坑等,可以通過藝術加工等處理方式,保留下來。表2,通過國內礦山廢棄地改造案例總結了礦坑的常見改造與利用方式。
3.植物景觀設計
在礦山廢棄地景觀重建的初始階段,植物的選擇至關重要。從景觀層面對礦山廢棄地進行獨具特色的植物選擇與種植設計,既可作為改良土壤、美化環境、恢復生態環境的先鋒,又具有對硬質景觀的柔化協調、空間造景功能。下面重點探討一般礦山廢棄地的環境條件下,植物種類選擇的原則:
3.1選擇適應栽植地段立地條件的適生種類,括抗旱、耐濕、抗污染、抗風沙、耐瘠薄、抗病蟲害,甚至可以考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的種類;
3.2優先選擇當地優良的鄉土植物和先鋒植物;
3.3優先選擇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
3.4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考慮到植物的色、香、形等,滿足造景需要。
四、結束語
礦山廢棄地的出現,導致了區域環境的污染和景觀的破壞,礦山地質災害和安全隱患,以及礦區地下含水層破壞和土地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引發其他社會矛盾。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不能只強調技術和手法,還應該注重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從法律法規執行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使礦區的生態修復在為輔助管理下自我修復和維護,回歸自然,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
表2礦坑的改造與利用方式
參考文獻:
[1] 楊曉艷,姬長生,王秀麗. 我國礦山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重建[J]. 礦業快報, 2008,10(10):22-24.
篇6
【基金名稱】哈爾濱師范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基金項目
濕地,與海洋、森林并稱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是具有獨特生態功能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保障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近年來,由于人為干擾程度的增強,全球濕地正面臨面積縮減、生態系統退化等諸多問題。大慶作為擁有120萬公頃濕地的城市,多年來油田的開發和建設,以及對濕地的盲目開墾與改造,導致其得天獨厚的濕地資源遭遇同樣的生態威脅,因此,開展受損濕地生態修復工作的必要性顯而易見。而生態修復效益評價,不但是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組成,也是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生態修復方案的現實依據。以下將以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城區內的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為研究對象,將濕地生態功能和生態修復理論作為基礎,從生態效益方面,對其生態修復情況進行初步評價。
研究區概況
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簡介
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龍鳳區東南部,東經125?7′~125?5′,北緯46?8′~46?2′,距離市中心僅5km,總面積5050.39公頃,2003年被批準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位于城區內部面積最大的天然濕地。保護區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范圍內,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其內部地勢低洼平坦,泡沼相間,自然坡降不大于千分之一。土壤則由草甸土和沼澤土組成,其中沼澤土是其主要的土壤類型,分布面積約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80%左右。
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情況概要
所謂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輔之以人工措施,使受損的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或向良性方向發展。其目標是實現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和合理結構的重建。
龍鳳濕地的生態修復建設,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1998年,龍鳳區政府正式著手龍鳳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在原北二十里泡滯洪區濕地的核心地帶,規劃了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并成立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其與大慶市防洪工程管理處等相關部門一道,實施對龍鳳濕地的生態修復工程。
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效益評價
水質評價
根據大慶市環境監測中心站2001年7~9月,對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水質監測數據,對比2010年5~8月,胡遠東等于龍鳳濕地管理中心觀景平臺附近獲得的水體采樣數據,選取PH值、石油類、總磷、汞、CODMn、BOD5六項指標作為水質比較依據,運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水質(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為評價標準,采用單因子指數評價方法,從水質變化方面,分析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效果。
單因子指數評價方法計算公式
(1)
(1)式中,P為水體的綜合污染指數,Pi為第i項指標的污染指數,n為評價指標數。
(2)
(2)式中,Ci為第i項污染物的平均值,Cis為第i項污染物的評價標準值。
其中,對PH指標的計算方法為:
(3)
(3)式中,CPH為實測的PH平均值,CPHs為PH的評價標準值上限。
各項水質指標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大慶龍鳳濕地生態修復水質
單因子指數評價法結果
評價結果顯示,截止至2010年,龍鳳濕地水體污染程度有所減輕,綜合污染指數相較近10年前明顯下降,主要體現在PH、石油類、總磷三項指標上,尤其PH、總磷兩項指標,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處于Ⅲ類水質標準值之內,說明經過生態修復,龍鳳濕地水體在水質方面取得初步改善。
但對比發現,2010年汞、CODMn、BOD5三項污染指數相較2001年成倍增加,且除PH、總磷外,其余指標均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對于Ⅲ類水質的相應要求,因此,龍鳳濕地有機污染仍然較為嚴重,對于龍鳳濕地水環境的治理工作任重道遠。
生物物種多樣性評價
由于龍鳳濕地位于大慶城區內部,受人為活動干擾較大,濕地范圍內曾遭受不同程度的分割和破壞,在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初,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相對稀少,其中鳥類的數量僅為5萬只。但經過近年來的生態修復,情況已有明顯好轉。
目前,龍鳳濕地內有64科314種維管束植物、207種野生動物,分別占濕地植物、動物種類數的28.4%和28.6%。濕地動物中包括鳥類76種,其數量已恢復至15萬只。另外,龍鳳濕地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的成份,在整個物種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其勢有增無減,越來越多。
植物物種。龍鳳濕地內部地勢平坦,為無林區域,植物資源主要以沼生、濕生植物為主,共計314種,其中還包括多種經濟植物,如問荊、蒲公英、細葉百合等藥用植物50~60種,菱、慈姑、野燕麥等淀粉植物10余種。此外,經過對蘆葦、菹草等植物的移植,龍鳳濕地正逐步形成以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為垂直結構的立體植物群落。
動物物種。經過調查確認,經生態修復,龍鳳濕地內現有哺乳動物4目11科13種,占全省獸類總種數的14.77%;魚類有土著種43種,引進種2種,占全省魚類總種數的42.86%。相較魚類、哺乳類動物,龍鳳濕地鳥類的種類則更為豐富,據目前統計共有142種,隸屬16目,33科,其中有丹頂鶴、東方白鸛、大鴇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灰鶴、大天鵝、鴛鴦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種,大白鷺、青頭潛鴨等省級重點保護動物19種,因此龍鳳濕地已經成為觀鳥的絕佳去處。由于龍鳳濕地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溫年較差較大,不利于變溫的兩棲、爬行類動物的生存和繁衍,因此限制了龍鳳濕地內此類動物的分布及種類數量,目前僅查清了7種兩棲、爬行類動物。
雖然龍鳳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對本區生物物種多樣性的恢復和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濕地內部水量不足、人類活動等潛在隱患依然存在,一些珍稀物種,如東方白鸛的數量近年來有所下降,需要保護區管理部門提高警惕。
根據蘇琦等搜集的大慶市區植被覆蓋面積變化數據,計算得出1990年、2001年、2007年大慶市區植被覆蓋面積分別為456787.39公頃、38462.48公頃、204214.86公頃。由此可知,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2001年大慶市區植被覆蓋面積急劇縮減,但截止至2007年又出現明顯恢復。
植被覆蓋面積得以恢復的原因,主要源于大慶市斥資開展的一系列生態建設和生態恢復工程。其中,2003年以來,龍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對其展開的生態修復活動,對大慶市區植被面積的增加功不可沒。據統計,在龍鳳濕地核心區內,僅蘆葦年產就達10000噸左右,保護區內植被的恢復,可增強龍鳳濕地水生植物對水體中懸浮物質的捕獲、固定所用,不僅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同時通過沉積作用使保護區內的底質環境得到改善。
調節局地小氣候是濕地的生態功能之一,樊曉丹采用實地觀測的方式,以100米為間距,從龍鳳濕地邊緣向外布設觀測點,得到從龍鳳濕地向城區方向距離地表1.5m處的氣溫與相對濕度數據。經過對5月11日~15日各觀測點5個時段數據的算術平均處理,可得到自龍鳳濕地向的氣溫與相對濕度變化情況(見表2),即距離龍鳳濕地越近,氣溫越低,相對濕度越大。由此可見,龍鳳濕地具備調節氣溫、增加城區空氣濕度的功能。
在對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水質、生物物種多樣性、植被覆蓋面積及對城區空氣濕度影響的情況進行評價后可得出以下結論:
水質方面,經過生態修復,龍鳳濕地的水質污染程度,較保護區成立前有所減輕,但仍然呈現出有機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較高的特點。
生物物種多樣性方面,在維持原有動植物物種的基礎上,人為引進魚種兩種,并因濕地環境的改善使鳥類的種類得到增加,且其數量由過去的5萬只恢復至15萬只,形成以觀鳥為主要特色的濕地生態景觀。但由于濕地水量不足、市區內人為干擾不可避免等潛在威脅的存在,東方白鸛等珍稀物種的種類和數量波動不定。
植物恢復方面,龍鳳濕地生態恢復示范區進行了對蘆葦、菹草等水生植物的移植。縱觀龍鳳濕地核心區,僅蘆葦年產量就可達10000噸左右,通過水生植物的沉積作用有效改善了龍鳳濕地的底質環境,鞏固了生態修復成果。
對小氣候的影響方面,龍鳳濕地具有調節大慶城區溫度與空氣濕度的功能,且在對大慶市2001~2006年平均最高氣溫和蒸發量指標的對比中可得知,該種效應隨對龍鳳濕地生態修復工作的推進而日趨顯著。
總體看來,針對龍鳳濕地進行生態修復后,其生態功能得以初步恢復,生態效益較為可觀。
在控制污染,保證水質方面,加大對龍鳳濕地周邊,直接排污或排放不達標污水企業的處罰力度,加強污水處理場的建設;倡導生態農業,控制龍鳳濕地周圍農村對低效能、高污染農藥及化肥的使用;積極推廣生物修復技術,利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吸收、降解水體污染物;提高水質監測的科技含量,構建龍鳳濕地水質監測信息系統。
篇7
[關鍵詞]定邊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定邊縣位于陜西省西北角,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過渡地帶,總土地面積6920km。,居住人口3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8萬人。境內土地遼闊,地貌復雜,分兩大類型,北部為風沙灘區,面積為2734km;南部為白于山區,面積4186km,占全縣總面積61%。南部白于山區溝壑縱橫,生態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主要是水力侵蝕,重力侵蝕次之。區內年平均降水量316.9mm,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根據我縣白于山區水土流失的特點,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家業耕作以及封山禁牧為主態修復和預防保護等多種綜合治理措施進行治理。
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推進綜合治理
我縣白于山區主要是無定河、涇河、洛河的源頭。按照流域劃分,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充分合理的利用注流域土地資源,促進小流域、農、林、牧各業協調發展,做到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與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發揮整體效益。近年來隨著國家治理投入加大,確立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規模治理,建立示范區域,推動整體治理。
二、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復
我縣白于山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在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的同時要尊重自然規律,通過封山禁牧、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枋修復措施進行生態自我修復,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復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種新理念、新舉措,其核心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概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生態自然修復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生態防護體系。
三、堅持以效益為中心推動綜合治理
實行封山禁牧、退耕還林等措施,關鍵在于能否解決好當地群眾的生活問題、收入部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要以農民增收、土地增綠、農業增效等綜合效益為中心進行水土保持治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加大國家投入力度,合理開發水土資源,將小流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當地群眾持久地參與水土防治,得到利益。
四、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
合理配置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是提高治理效果的關鍵環節。在治理方略上,堅持“防治結合,保護優先,強化治理”的思路,不僅要加大工程、林草、耕作、自然修復四大治理措施的力度,還要注重預防監督、監測預報等管理措施的深化和提高,不斷強化管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作用。近年來,黃土高原中的水土保持調整了治理方略,堅持以預防為主,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生態自我修復功能,采取封山禁牧育林、禁牧輪牧和舍飼養畜等措施,實施綜合治理和重點防護工程,不斷強化預防監督、監測預報管理,為大面積植被的自我修復提供了有效途徑,加快了治理進度,提高了治理效果。在措施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區施治;堅持坡溝兼治、綜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自然修復緊密結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一方面既突出了淤地壩為主的溝道壩系建設,另一方面又全面兼顧治溝與治坡的結合,實現了由單一治理向綜合、規模、集中治理的轉變,有力地促進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向標準高、質量好、規模大、效益佳的方向發展,加快了治理步伐。在措施安排上,要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因時制宜,科學、合理地確定各項措施的建設時序和內容,形成有機聯系、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使各措施發揮最大的效益。特別要突出抓好小流域溝道壩系建設的實施安排,全面、系統、合理地確定壩系建設中各項治溝骨干工程和中、小型淤地壩的建設時序。
五、強化管理
篇8
影響水文情勢及水溫。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工程河段的水文情勢產生影響,甚至會對整個流域產生影響。比如筑壩工程會導致河流發生非連續化的改變,水庫工程則會導致河流生態系統變為湖泊生態系統,與河流生態系統相比,湖泊生態系統的水流速度、水域深度、水溫、水流邊界條件等均與河流生態系統有著較大差異,蓄水也會改變庫區的地下水位;此外,壩下河道的內徑流量、徑流過程、水溫、流態等參數也會發生明顯改變。一般情況下,如水庫徑流調節能力越強,則上述變化越明顯。
2生態水利工程的研究分析
具體而言,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2.1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因此其安全性為首要遵循原則;水利工程為了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與水利工程學原理相符;除此之外,還要與生態學原理相符,以保證水利工程的生態效益。工程在設計階段就要基于水文學、工程力學等多個角度進行考慮、設計,以保證工程質量及工程安全。基于生態學的角度而言,設計時要將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結果及評估結果充分考慮進來,將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遵循風險小、收益大的經濟性原則,盡量提高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2.2自設計與自恢復原則
從某種程度而言,生態系統的自組織性是其是否可實現持續性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所謂自組織即物種的自然選擇,一般情況下,物種經受住各種自然性考驗后會生存下來,其對相應的能源、生態條件等均有較強的適應性。具備一定能源、生態條件的生態系統才可以支持一個種群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將生態系統的這種自組織、自恢復功能充分利用起來,促使自然物種經過自我發展形成更為合理的生態結構。
2.3要遵循景觀尺度和整體性的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還要注意景觀的尺度,并遵循整體性原則以保證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這是由于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僅困難大,而且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要求在大景觀尺度上進行河流的生態修復,無疑會大幅增加生態修復的成本。并且基于生態水利工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角度而言,還要注意生態水利工程生態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及作用,以保證河流生態系統修復的整體性、綜合性及用效性,降低生態修復的成本,提高工程的生態效益。
2.4生態水利工程建設要循序反饋調整式的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工程所在地成熟的水域的生態系統,使得由人工參與設計、建造的水利工程可以與當地的河流生態系統有機融合在一起,保證工程的健康性與可持續性。河流生態的修復工程,可以理解為這種河流生態系統恢復是力爭使生態變量是現有科學水平可以達到的最優值。從而避免河流生態系統在人類活動的脅迫下進一步的惡化。
2.5明確生態敏感目標
篇9
礦區生態修復亟待開展
礦產開發使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逆向演替嚴重。在礦區進行生態修復,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趨勢
6月中旬,廣東一個礦山修復項目的簽約儀式吸引了媒體和土壤修復領域專家的關注。韶關市環保局、科學技術局聯合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山大學,與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簽約成立了“廣東省大寶山及周邊地區土壤環境污染修復聯合平臺”。
“這一項目的亮點是要對危害當地生態環境和居民健康的大寶山礦區實行生態修復。將礦山開采過程中對土地造成的破壞,通過覆蓋土壤、添加營養物質、去除有害物質等技術手段進行修復,還要恢復礦區周邊的植被和濕地系統,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實現整個區域的生態恢復。”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錦樓表示。
對于礦區來說,開采會對生態、環境、土地利用等造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地表植被退化、沙塵暴、土地荒漠化、水源地污染等。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因采礦損毀土地累計4萬平方公里,而且正以每年330公里~470公里的速度遞增。因采空或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塌陷、滑坡、地裂縫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達千余處。這些都嚴重破壞了土地生態系統,造成土地資源的損失,加劇了人地矛盾。
“但是,選擇什么樣的修復方式,不能憑空而定。礦山修復的模式、方法及手段,因修復后的土地利用方向及服務功能有所不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所肖武表示。
比如,在山區林場或者荒山進行的采礦活動,由于人類活動較少,往往更注重生態修復;在東部平原地區進行的開采,由于對土地(特別是耕地)的迫切需求,修復的方向以復墾出來土地為主。
“礦產開發使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逆向演替嚴重。”黃錦樓說:“但是總體來看,我國的生態修復工作還遠未展開,礦山修復還存在很多問題。”
目前,我國進行的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多注重修復數量,缺乏對修復質量的重視;修復示范及探索性工作做得比較多,單項技術應用較多,從系統尺度修復較少。
“提倡在礦區進行生態修復,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趨勢。我們必須改變以往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恢復的狀況,改變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加快立法速度,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肖武說。
礦區需要多渠道籌集修復資金
應參照國外相關法律經驗,明確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舊賬”和“新賬”,使責權利進一步明晰
據了解,礦山修復的資金目前主要來源包括礦山企業自籌資金以及國家投資修復資金。其中國家投資修復資金來源包括各類保證金、綠色礦山建設、國家礦山公園等。
“礦區的土地開發價值不高,所以商業模式跟城市中具有開發價值的工業污染場地不一樣。礦區修復資金需要更多渠道來籌集。”黃錦樓表示。
“礦區修復應基本秉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與農村耕地污染、城市工業污染場地不同的是,礦區污染場地由于有礦區業主,往往能找到相關責任方出資進行治理。黃錦樓說:“開采企業必須承擔所開采區域的一部分修復費用。但是若涉及糧食安全及飲用水安全的區域,政府部門要配套相關資金,制定一系列寬松的政策以調動企業進行礦區修復的積極性。如允許企業申請相關低息貸款,引入有開發價值的新產業等。”
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曾處于很長一段的計劃經濟時期,在那段時期開發的礦產,現在已經無法找到相關責任方。更重要的是,原來的礦區從利潤到礦產都交給了國家,責任方到底是誰難以厘清。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學龍說:“應參照國外相關法律經驗,明確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舊賬’和‘新賬’,使責權利進一步明晰。新破壞的生態環境必須由礦山企業進行100%修復,已破壞的‘舊賬’由國家通過適當方式予以解決。”
王學龍表示,每年中央都會安排一部分資金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推薦哪些企業來接受這筆資金。接受資金的企業進行部分資金的配套,以礦山地質工業項目、農田復墾等形式進行修復。修復的過程由國土資源部委托相關部門監督實施,并進行驗收。
在德國,聯邦政府針對新老礦區分別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聯邦礦山法》規定,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老礦區,聯邦政府專門成立礦山復墾公司從事礦區的生態補償與恢復,所需資金由政府全額撥款,并按聯邦政府占75%、州政府占25%的比例分擔。對于新開發礦區,礦區業主必須對礦區開發造成的生態損害進行補償與復墾提出具體措施,這也是礦區開展項目審批的先決條件。具體措施包括預留企業年利潤3%的生態補償與復墾專項資金,對因開礦占用的森林、草地實行等面積異地恢復等。
綠色開采體現以防為主理念
生態系統在破壞后,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綠色開采體現從源頭制止破壞的理念,是目前業界興起的一種生態保護的創新
生態保護,必須從源頭抓起。邊破壞邊治理,甚至破壞后再治理的方式,并不是解決礦山環境問題一勞永逸的方法。但是,礦產是經濟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不能不開采。那么,如何減少礦產開發引發的環境問題?礦產生態修復難度幾何?
黃錦樓強調:“修復最好以防為主。因為一般的生態系統在破壞后,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生態系統有個閾值原理,當外界對系統的干擾超過了閾值后,就很難恢復。”
從源頭制止破壞,就是目前業界興起的一種生態保護的創新理念,即綠色開采。
所謂綠色開采,就是綜合考慮資源效率與環境影響的現代開采模式,遵循循環經濟中綠色工業的原則,形成一種與環境協調一致的,努力去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開采技術。
這是由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高鳴在2003年提出的,其目標是使礦山開采過程中資源開發效率最高,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并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篇10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地區環境恢復與治理情況,介紹了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建設的主要特點,分析了存在問題及產生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盡快啟動生態補償機制;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發展理念;發展生態修復后續產業;加快形成生態修復長效機制。
【關鍵詞】 生態移民;生態建設;環境恢復與治理
寧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人工撫育的基本方針,1999年以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2001在全國率先實施全區范圍的封山禁牧,實施了大六盤生態經濟圈及水源涵養林建設、防沙治沙、六盤山“三河源”水源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保護林等六個百萬畝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生態移民遷出地1270萬畝土地的生態恢復。累計造林1300萬畝,人工種植多年生牧草430萬畝,建設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40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0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6萬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逐年提高,固原市森林覆蓋率由4.2 %提高到21.4%。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進村入戶。貧困地區生態退化趨勢基本遏制,昔日荒塬變綠洲,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部分地方已明顯逆轉。[1]據監測,2014年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指數(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指數是由環境、資源及經濟等多個因子綜合確定,它代表了某行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是一個反映重要屬性的指標)。[2]有8個縣區超過80%,其中,最高的彭陽縣達到93.45%,最低的涇源縣為82.62%;“地表水質達標率”所有縣區評價值達到100%,均提前完成目標任務;“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除同心縣評價值為94.12%,其他7個縣區達到100%。[3]
為統籌推進六盤山地區生態建設,2013年寧夏政府制定了《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程規劃》,規劃在2013-2020年期間,重點對380.1萬畝耕地、宅基地實施造林種草人工修復。寧夏生態移民生態建設主要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一、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建設主要特點
1、林業建設步伐加快,生態修復工作逐步推進
中南部移民遷出區始終把生態恢復工作作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打造“生態宜居市縣”的重點來抓。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推進,確保實現移民一片,生態恢復一片的目標。采取封、造,育、管,對生態移民遷出區進行大搬遷、大綠化。生態移民遷出地區都建成了生態恢復示范區,如固原市采取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措施,建立起以山脈為骨架,以流域為單元,喬灌草復合搭配的生態體系。涇源縣對整村搬遷的區域建立了護林點,并配備專業護林員,同時對遷出區宅基地、院落及空閑地進行植樹造林3000畝。原州區把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恢復與壯大國有林場有機結合,將移民遷出區土地全部劃歸國有林地并由林場經營,承擔生態恢復工作。
2、落實治理措施,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在生態移民搬遷過程中,遷出區結合組織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工程項目,加大生態修復的力度,使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林草植被大面積恢復,沙化土地逐年減少。固原市在移民遷出區實行退耕還林后的土壤侵蝕程序比退耕前有了大幅降低,草原植被覆蓋度由退耕還林以前的35%提高到73%。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發生次數減少、強度減弱,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初步實現了生態環境由“整體惡化,局部治理”向“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根本性轉變。鹽池縣在移民遷出區采取“封、飛、造”相結合,“草、灌、喬”合理配置措施,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流動沙丘基本固定,植被得到恢復。
3、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通過移民搬遷、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逐年修復生態等措施,固原市農村產業結構也得到了有效調整,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單一種植結構開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大量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在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中,林業產業發揮了主要作用,特色優勢逐步顯現。固原市大力培育“兩杏”、枸杞、中藥材、針葉樹育苗等林業產業,已建立起以彭陽縣為主的“兩杏”面積80萬畝、原州區無公害枸杞基地6萬畝、隆德縣林藥間作面積10萬畝,涇源縣針葉樹育苗面積26.8萬畝。
4、充分挖掘各類資源,帶動生態休閑旅游產業發展
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作初見成效,接近林區和草地的地方植被已連成一片。依托良好的森林、草地資源環境,挖掘人文歷史和自然地貌景觀進行休閑旅游,前景可觀。涇源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和人文資源,著力打造自然生態展示、民俗文化發掘、“農家樂”民俗接待、城市綠化景觀建設等產業項目,特色優勢逐步顯現。鹽池縣經過對干旱荒漠區多年的治理和修復,已形成獨特的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局部地區呈現出沙海綠洲現象,具有周邊地區無法比擬的旅游價值,也為休閑旅游帶來了商機。
二、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地區環境恢復與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態修復資金投入不足
寧夏用于生態林業建設資金有限,國家對林業建設的投資是補貼性的,且標準較低,喬木每畝300元,灌木林120元,與實際需要不相適應,市、縣(區)均存在造林經費不足,欠賬多、壓力大的問題。固原市生態林占森林面積的85%以上,主要起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群眾直接受益不高。固原市生態補償面積少,國有林每畝僅補償5元,個人林補償10元,影響企業、群眾參與造林綠化的積極性。
2、移民規劃區內存在遺留問題
有的移民規劃區內的自發移民雖然人已搬遷出去,但地還在規劃區內,常回來向政府提出各種要求,影響移民區的整體規劃。一些村莊整體搬遷后,村莊又規劃為生態養殖區,建立了養羊、養牛、養雞場,雇用外來人員看護養殖,這些人員也有拖家帶口的,時間一長就會形成新的移民,造成搬走一大批,又來一小批的問題。
3、后續產業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
生態移民遷出地區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工業發展滯后,服務業發展不足。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種養業還沒有形成產業規模,產業鏈條不健全,農產品深加工滯后,龍頭企業少、帶動力不強。同時,生態建設與旅游產業項目支撐少,產業化程度低,旅游產業與農業、林業、文化產業等結合不夠緊密。有的生態移民區發展旅游的前景很好,在移民時應留下一些好的設施作為今后的基礎設施,避免再進行二次投資,結果實行一刀切都進行了拆除。另外,制定生態恢復區旅游發展規劃還不夠完善。如涇源縣老龍潭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后,對景區生態破壞嚴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將要對景區生態進行再次修復的問題,不利于生態建設成果的鞏固。
4、植被修復重造輕管
生態修復人工措施以人工造林和草原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為主,但由于管護經費缺乏,生態修復區域面積大,后期缺乏有效管護。部分人工生態修復區病、蟲、草害嚴重;群眾偷偷在林區放牧牛羊,損毀林木現象時有發生。致使部分生態修復區域林木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綜合效益低。[4]
三、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地區環境恢復與治理對策
1、盡快啟動生態補償機制
一是國家應將生態移民遷出地區全部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進一步加大生態修復力度;二是將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地區列為生態效益補償綜合試驗區,將該區域林地、草地和濕地等生態建設用地全部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范圍,加大補償力度;三是在六盤山生態圈涇河、渭河、清水河“三河源”15?-25?主要水源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進一步提升水源涵養區生態修復功能,為西部水資源安全提供保障。[5]四是制定出臺寧夏生態建設補償機制,充分調動基層政府和企業在生態建設中的積極性。同時,探索市場生態補償方法,將生態建設編制為CDM項目,爭取市場融資,加快生態移民區建設。
2、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發展理念
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使生態優先變成生態移民遷出地區普遍行動和遵循的道德準則,認真貫徹落實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強生態移民遷出地區生態修復與建設的意見,不斷推進生態移民遷出地區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相關部門要及時指導移民遷出地區生態修復工作。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分類指導,分區突破,以封為主、封造管相結合,使350萬畝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得到恢復,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發展生態修復后續產業
立足地方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型產業,以產品市場需求和比較優勢為導向。大力培育以地方適生經濟樹種為主的林果產業;以優質牧草、兼用飼料林為主的飼草料產業;以馬鈴薯、食用菌、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種植產業;以牛羊舍飼、草原劃區輪牧及林草地家禽生態養殖為主的畜牧養殖產業;以馬鈴薯、牛羊肉、果品、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的二、三產業。積極引進推廣先進工藝技術和優質品種,努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修復優勢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化發展及綜合效益,實現生態移民區生態修復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生態移民遷出地區生態修復、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通盤考慮,自治區級生態建設和旅游項目資金使用應向生態移民遷出區傾斜。保留一到兩個完整的移民村莊,建立原始移民自然博物館,供人們旅游參觀或進行傳統教育。
4、加快形成生態修復長效機制
一是創新生態建設投資機制,建立和完善鼓勵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生態林業建設政策體系,把全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實現生態建設主體的多元化。二是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圍繞建立“四項制度一個體系”深化配套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各級林權管理服務機構,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試點,規范林地林木流轉程序,大力扶持林下經濟發展和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創建工作。三是加強管護隊伍建設,按照《森林法》《草原法》《封山禁牧條例》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實行封、造、管一體化管理,嚴禁亂占亂墾遷出區土地、亂砍濫伐現有林木。
【參考文獻】
[1] 寧夏農村貧困人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情況[R].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2016.8.
[2] 楊月梅.基于環境承載力的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區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例[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7.
[3] 寧夏六盤山片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評價報告[R].自治區統計局,2016.5.
[4] 張耀武.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報告[C].2016寧夏生態文明藍皮書,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127.
[5] 六盤山片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R].六盤山片區政協精準扶貧交流推進會資料,2016.7.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