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勢范文

時間:2023-12-28 17:3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勢

篇1

一、引言

現代旅游業在向傳統農業延伸的過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對鄉村寧靜的田園生活和美好鄉村景觀的向往,推動了生態文明為主題的鄉村生態產業發展。尤其是在推動多功能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塑造了鄉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觀,改變景觀生態的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空間基本格局,促使鄉村景觀開發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較大的發展潛力。作為我國鄉村經濟在新時期實現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鄉村旅游成為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目的,以服務為手段,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這種基于傳統農業的服務性產業,是一種多維度及多層面的旅游體驗活動,它除了包括基于農業的休閑度假旅游外,還包括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在鄉村間步行、登山和騎馬等活動,成為野外探險、打獵和釣魚,文化與傳統旅游等一些區域的鄉村民俗旅游活動。

二、洛川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分析

(一)洛川縣果業概況

洛川縣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內有洛河穿過而得名。洛川縣原轄5個鎮、14個鄉;2000年,調整為6個鎮、13個鄉。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秦開阡陌,漢主限田”,洛川是黃河流域農業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洛川現代果業建設成效顯著,蘋果精深加工、農資產品加工、飼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產業加快發展,旅游產業發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園及旅游環線建成投用,萬鳳塔祈福納祥景區開工建設,洛川會議紅色旅游項目申報立項。

全縣蘋果從1947年至今已有蘋果面積50.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1%。洛川人均占有蘋果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國榜首。果農人均年純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4%,是陜西省人均純收入的1.3倍。2011年,國家農業部與陜西省合作,在洛川縣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產地蘋果批發市場,共同打造引領中國蘋果產業的“航母”。 2013年,編制了《洛川蘋果標準》,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新建蘋果出口基地2萬畝,有機蘋果基地1萬畝,高標準果園1.46萬畝,挖除棄管殘敗園6570畝,建成現代蘋果標準園31個。全縣蘋果產量達76萬噸,產值40億元。

(二)洛川蘋果產業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國際市場現狀。

通過積極實施名優品牌戰略,洛川蘋果先后榮獲國家及部省名優獎170多項,獲得了英國、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國等7國及歐盟有機蘋果出口認證。品牌的創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蘋果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作為主導產業的“洛川蘋果”,品質好,口感佳,已經成為我國蘋果主產區陜西蘋果的代表符號和聚焦點,更是市值超過40億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稱洛川蘋果征服美國市場,美國農業部數據:美國人消費的蘋果汁有60%從中國進口。來自陜西洛川的蘋果征服了當地市場,而這為蘋果原產地的果農們卻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美國果農面對中國洛川蘋果的來襲失去了傳統競爭優勢。

洛川蘋果種植面積50萬畝,無工業污染,是世界最佳優生區,洛川蘋果已獲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指定蘋果冠名權20多個,同時,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氣爽,是休閑避暑的最佳去處。搭乘中國陜西(洛川)國際蘋果博覽會(已舉辦七屆)東風,推出“來洛川采世界最佳蘋果”賞果采摘月活動。

2、國內市場現狀。

洛川發展蘋果產業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是舉世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先后被確定為國家優勢農產品(蘋果)產業化建設示范縣、優質無公害蘋果標準化生產示范縣、食品安全(蘋果)示范縣和陜西省唯一的“一縣一業”示范縣。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國陜西(洛川)國際蘋果博覽會將在洛川隆重舉行。恰逢洛川蘋果成熟季節,廣袤洛川大塬呈現“紅果滿園”景色。為此,特決定舉辦“蘋果之都,休閑勝地”金秋賞果采摘月活動。

因此,洛川蘋果現有相當的產業基礎和規模,能夠為后續打造以蘋果資源為主導的農業旅游提供足夠的支持和保障。

(三)現狀分析(SWOT分析)

優勢:洛川蘋果種植面積廣,全面采用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產量大,品質優秀,色澤紅潤,口感極佳。并且洛川已舉辦多屆國際蘋果博覽會,在國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勢:產業發展模式單一,產品線寬度過分狹窄,產業結構不夠優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蘋果產業體系。鄉村旅游不發達,對外宣傳力度小。

機會:近幾年,我國政府對旅游業越來越重視,出臺政策大力支持旅游業的發展,這為洛川蘋果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由此開始擴張產品線,優化產業結構,整合各類資源,正是迎合、滿足了旅游者的這一需求。

威脅:同類型的鄉村旅游較多,競爭力較大。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蘋果產業在發展鄉村旅游中的問題

1、資源與環境約束加劇,果業發鄉村旅游發展方式有待轉變。

目前,洛川蘋果生產高度專業化,土地資源消耗嚴重,依靠規模擴張已無潛力,常規的生產和旅游經營方式難以持續,傳統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體驗感和滿足感,同時對于當地居民的增收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也存在巨大挑戰,迫切需要轉向提質增效的內涵式發展軌道。

2、自然災害頻發多發,果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更加突出。

受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影響,自然和生物災害更加嚴重,保證蘋果產量、質量基礎上發展果業相關產業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園基礎設施,提高果園裝備水平,強化科技支撐保障,使當地蘋果產業的鄉村旅游開發涵蓋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鄉村旅游市場消費升級,蘋果生產、產品、工藝等更受旅游者的關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種的優質和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洛川蘋果專業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藝化水平精高,這些都是現代都市居民熱心關注和積極體驗的重點。因此提升蘋果質量的任務越來越重,確保產品安全,滿足旅游者體驗感和消費力度的難度越來越大。

4、鄉村旅游富民強縣的目標,迫切需要拓展產業價值空間。

洛川縣重點打造蘋果加工物流,文化創意,關聯農資服務為核心的產業園區,挖掘縣內為資源,開發國內外市場,農業旅游已經勢不可擋。

三、洛川蘋果產業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及現狀分析

(一)洛川蘋果產業開發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蘋果一直都是以簡單、單一的模式在發展,根本沒有合理的利用這個優勢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嚴重的阻礙了洛川蘋果的發展?,F在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旅游業,而中國也是個接待量很大的國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責任和義務來滿足來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產業與農業存在高關聯度,隨著產業的高度化,產業融合能使旅游業與農業進一步的發展、升級。

(二)洛川蘋果產業的鄉村旅游開發對策

洛川蘋果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 生產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蘋果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強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為陜西蘋果加強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因此,洛川蘋果有著優越的內部發展環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蘋果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又存在著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問題,以至于影響了自身優勢的發揮,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競爭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陜西蘋果的品牌形象, 優化產品品種結構,加快陜西蘋果的產業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為洛川蘋果發展的關鍵問題。本文認為,陜西蘋果農業旅游產業產業可以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推進發展思路

1、加強產品品質, 強化品牌戰略。品牌可以給產品帶來超越其功能的附加價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費者,創造消費者忠誠,可以給產品帶來價格優勢。對于農業旅游這一項產品也是如此,名牌產品可以贏得更多的市場,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銷售還是出口到國際市場,陜西蘋果要想快速發展,取得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必須采取有效手段,提高產品品質, 擴大宣傳力度,爭創名牌產品。

2、調整單一結構, 深化產業發展。合理的品種結構、蘋果產業化的發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開發市場,使蘋果這一季節性產品突破季節限制,平衡市場供求,延長產品創利時間, 增加創利范圍。使農業旅游突破季節性、單一化的特點。比如說, 加工用蘋果的價格就遠高于食用蘋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醬等產品就不受季節影響。我們可以將這項制作引入我們的農產品觀光之中,加深農業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識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才、知識、信息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應用于蘋果產業資源的的生產、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成為蘋果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也是提升蘋果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4、改善營銷管理,拓展發展思路。市場營銷和營銷管理對產品的推廣和銷售的作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隨著市場的變革,國內外農業旅游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往傳統的營銷方式已不再適應新的多變的市場形勢了,進行營銷管理的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和改善以蘋果為核心農業旅游的的營銷管理,拓展新的發展思路。

四、總結

篇2

 

關鍵詞: 農村幼兒教師 專業化發展 影響因素 對策

 

教學是不是一種職業?教師是不是專業工作者?這是兩個廣受爭議的問題。在古代,教師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自然也沒有把教書視為一種專門化的職業。后來隨著師范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產生、豐富和發展,教師職業才逐漸成為專門的科學的職業。 

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提出:“應當把教育工作作為專門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贝撕螅_認教師職業的專業性,推進教師專業化進程,成為國際教育界的共識,教師成為專業工作者的觀念也越來越為人所接受。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教師專業化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獲得了迅速發展。幼兒教師作為教師的一個部分,雖然正朝著專業化發展,但是在整個教師體系中仍然是最為薄弱的一環,特別是農村幼兒教師,存在的問題更多。因此,考察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幼兒教師專業化的內涵 

教師專業化主要是指教師在嚴格的專業訓練和自身不斷地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逐漸成長為一名專業人員的發展過程。而“專業”是個社會學概念,或稱“專門職業”,是指一群人經過專門教育或訓練、具有較高深和獨特的專門知識與技術、按照一定專業標準進行專門化的處理活動,從而解決人生和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并獲得相應報酬待遇和社會地位的專門職業。[1]由此,幼兒教師專業化必須涵蓋如下內容。 

首先,幼兒教師專業化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沒有訓練難以專業,甚至沒有嚴格的訓練也很難談及專業的問題。而這種訓練應該是由有資質、有實力的學校來提供的,同時國家也要提供強有力的政策與資金支持。 

其次,幼兒教師專業化強調幼兒教師的自主與主動性學習。這一方面要求幼兒教師在職前教育中習得真正的本領,另一方面要求幼兒教師在職后積極進取,接受繼續教育或培訓,因為學前教育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教師專業化絕不是靜態的。 

最后,要有可供操縱的嚴格的專業標準,這種標準既是教師專業化培養培訓的目標,又是評價幼兒教師是否專業的準則。北京師范大學龐麗娟教授指出,幼兒教師專業素質包括:(1)對兒童發展的承諾;(2)全面正確地了解兒童發展的能力;(3)有效地選擇、組織教育內容的能力;(4)創設發展支持性環境的能力;(5)領導和組織能力;(6)不斷進行專業化學習。[2] 

二、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意義 

1.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及幼兒教育事業改革的迫切要求。知識經濟的特點使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轉向對人類自身素質的依賴。要發揮人類自身的創造性資源,只有通過教育。而教育功能的實現又體現在教師的發展上。當前學前教育改革,必然要求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 

2.幼兒教師專業化是幼兒健康發展的內在需求。從個體發展角度而言,發展是連續的又是分階段的,存在關鍵期。發展心理學理論也告訴我們,幼兒期是個性初步形成的時期,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得到適宜保育和教育,以后就很難彌補。幼兒園作為直接影響幼兒發展的微環境之一,幼兒教師的專業化顯得尤其必要。 

3.幼兒園教師專業化也是幼兒教師自身職業價值提升的必要途徑。一種職業的社會地位首先取決于它的專業化程度。幼兒教師要想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專業化發展是必然之路。 

三、我國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狀 

1.學歷水平偏低,專業理論缺乏,專業訓練嚴重不足。有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我國農村幼兒師資中僅有36.4%的幼兒教師達到專科以上層次,2%的幼兒教師甚至只有初中以下學歷。[3]這說明,大部分幼兒教師沒有經過專業培養,這就意味著大多數幼兒教師不清楚幼兒的發展特點,不知道教育發展規律,無法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也就很難發揮教師的作用。 

2.農村幼兒園多為民辦教育,功利性較強,不重視幼兒教師專業化問題。另外,幼兒教師本身也不重視自身的專業發展,甚至部分幼兒教師認為學前教育就是“看孩子”而已,有吃有喝,不受傷,再學點兒歌,學幾個字、幾個數就足夠了。

四、影響農村幼兒

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因素 

1.農村幼兒教師大多數不是國家正式編制的教師,社會地位不高,待遇較低。這就影響了這些教師的積極性,不愿意也舍不得花錢提升自己專業素質。另外,農村中對幼兒教師的專業性認識不清,不了解一個真正專業的幼兒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因此,幼兒家長認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農村幼兒教師要求不是太高。 

2.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培養培訓模式的效果不佳。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方式存在與幼兒園實際需要脫節的現象,而職后培訓模式更加滯后,許多地方根本就沒有專業的學前教育培訓基地,更談不上適合農村特點的師資培訓模式和內容。 

3.農村幼兒園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清晰的辦園理念,對教師工作的專業特性、專業知識、能力和技能素質沒有深刻的認識,因此無法引導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4.農村幼兒教師進行專業化發展的內部動力不足,對自己的職業性質和意義沒有深刻而理性的認識,往往不太注重自己專業素質與水平的提高。而部分優秀的幼兒教師又往往到城市幼兒園發展,使得農村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更加缺乏。 

五、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對策 

1.政府要明確職責,加強對學前教育的宏觀指導和管理,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采取各種措施激發幼兒教師的積極性。一方面要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幼兒園教師準入制度,推行嚴格的教師資格考試考查制度。凡申請者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人員,無論是否是師范畢業生,都要參加國家統一的教師資格考試,并接受具體而細致的考核。考核內容除了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能力外,還包括教育效果自我評估及與其他教師協作能力等方面。只有國家資格考試與考核合格者,才能具有任教資格,獲得資格證書。 

2.要建立多層次、多形式適合農村特點的幼兒教師培養培訓機制,為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必要的平臺。首先,學前教育培養機制要針對社會需要進行必要的課程改革,考慮到當前農村幼兒園發展的實際。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村幼兒教師培訓機制,為農村幼兒教師提供進修的機會,以加強專業性。 

3.幼兒園管理者應將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作為制定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最高目標,明確規定每個教師每年應參加學習提高的時間表,適當減少教師的工作量,將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放出來,為教師專業學習研究提供時間上的保證。 

4.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離不開自身努力。農村幼兒教師首先應該轉變觀念、擺正心態,正確認識自己職業的重要性,只有專業素質提升了,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才能獲得更好的待遇。其次,應當主動參加各種適合發展的培訓班,學習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并運用到自己的保教工作中。 

總之,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運作機制,集中多方面的力量,才能使這項工作持續、穩定、健康地開展起來。農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最終將提升農村幼兒教師整體素質水平,為農村幼兒的發展提供正確、有效的幫助,也必將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素雯.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化[d].華東師范大學. 

[2]龐麗娟.新《綱要》與幼兒教師的專業素[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 

篇3

關鍵詞:農業經濟;重要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已經改革開放幾十年了,雖然我國的經濟和改革開放之前相比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仍然不是很理想,其發展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待于解決。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比較成熟,而農業經濟發展比較滯后,因此我國近幾年提出了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的目標,就是為了減小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拉近兩者的距離。重點工作在于提高農業經濟比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讓農民能夠變得富裕,這些目標都是圍繞農業經濟來展開,其基本的立足點應該是農民的生活和農產品的價格這兩點,只有以農民民生為出發點,才有可能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目標。

1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從長遠發展看,農業屬于“弱質產業”或具有“微利性”,下業屬于“競爭產業”或具有“贏利性”;農村屬于“分散區域”或具有“資源擴散性”,城市屬于“集中區域”或具有“資源聚集性”;農民屬于“弱勢群體”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屬于“強勢群體”或具有“保護性”。因此,如何從根本上扭轉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失衡問題是一項艱巨的長期任務,最終需要轉移到激發農民積極性,創造條件讓農民的“自利性”釋放出來。

2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

我國采用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戶籍管理制度,這也是城鄉差距的基本因素,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農村戶口的分別,因此剩余勞動力要想流動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礙,這也導致勞動力流動的阻斷。農業和工業產品之間的價格差比較大,農產品價格非常的低,農業經濟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農業經濟的發展非常緩慢。農民所獲得的收益無法在城市中作為投入獲得產出,這樣就減少了很多的就業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也無處安置。

2.2 利用外資的問題

農業投資和外資利用存在傾倒的情況,農產品的初加工獲得的利益較高,而且審批比較簡單,投入和產出的時間周期比較短,因此能夠吸引較多的投資,市場前景比較廣闊,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養殖水面等項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產出周期又非常的長,加上投資風險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資就比較少,這樣的局面也是導致我國對外資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項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項目無人問津的主要原因,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2.3 信息閉塞和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市場經濟下市場就是產品的流動方向,市場對農業生產具有決定性作用,農業生產經營在市場的同一調配下可以獲得健康、穩定的發展。農民耕種的種類都是以農民的意愿來決定的,農民認為什么樣的產品比較符合市場的需求,他們就會去種植什么樣的產品。而信息的閉塞導致他們無法獲得準確的信息或者獲得的信息比較滯后,因此容易出現扎堆的情況,大多數農民都種植相同的作物,那么盡管市場需求比較大,也仍然容易處于飽和狀態,這也是為什么農民會有增產減收的情況出現。農村信息工程建設在我國來是非常稀少的,農業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溝通渠道過于狹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滯,給農民帶來了很不穩定的農業收入。

2.4 農村金融信貸環境不夠完善的問題

農民的信貸業務都是短期小額的貸款,不僅頻率高,還存在很大的風險,貸款一般都是拿物質進行抵押,而農民個人的信用很難去評定,所以貸款所需的擔保物質就會非常的多,手續也是非常復雜,這樣農村金融信貸環境就很不理想,很多農民都不愿貸款或者是貸不到款。

3 努力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3.1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研發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3.2 全方位促進農民增收

適量提高糧食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并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化、優質化、規?;?、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人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3.3 加快完善農業投資環境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組成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待于解決,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并給出了一些解決對策。

篇4

一、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理念有待改善與提升

目前雖說農村教師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消費比較,仍是滯后。盡管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逐年增長,但仍處于低收入國家水平。這直接導致了許多好的師資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健康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專業理念中就缺乏了自我認同感。

(二)教師專業知識需要更新和完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最基本的教師職能了,但我們憑借的基礎是什么呢?我們的語文教師就算在教學過程中累積了一些經驗,但是成長期間由于時代限制而導致的文化貧血,會讓我們很快面臨“江郎才盡”的窘境?!秾W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我們的孩子們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們的學??焖谋兜乃俣茸兓?。”如果教師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地增強專業知識,拓展視野,增長學識,不僅不能教好學生,反而會因為自己的落伍而妨礙學生的發展。這也表明教師對專業知識結構認識有偏差,現有知識結構與課改要求有一定差距,需要更新和完善。

(三)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能力急需提高

“研究學問”能提高初中語文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能力,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實踐證明,一個科研能力強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也是強的。可是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認為,只要教好書就行了,哪那么多事?研究研究,還能不教書就抱個資料研究嗎?還有一部分教師雖意識到研究的必要性的,卻不知道如何開展。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能邊學習邊作研究,相信不會用多長時間就會讓自己走上一條專業自主發展的道路,成為一個“學者型、研究型、創作型”的教師。

(四)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情感還需培養

語文教師是一個“雜家”。對社會的了解、對現實的關注、懂得去欣賞生活、擁有完善人格的人,是當好語文教師的必備條件。但是,有些農村語文教師專業自我發展的意識相對淡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赡苡心敲磶啄暌驗槁毞Q去被動發展了一下,強制自己把一些理論塞到腦子里。這種強制的結果讓教師對學科的問題提不起任何思考的興趣。不想去思考,不想去動筆,也沒有什么追求,更別談做學問。這樣的自我發展意識對語文教師自身的專業自主發展是不利的。一個了解社會、關注現實、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才能當好語文教師。

二、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因素影響著教師專業自主發展

當前農村初中校本培訓、教研活動實效性差。導致許多教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校組建的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教研活動、校本培訓和教師成長的學習活動成了只是為了讓別人看到的繡花枕頭。其次,學校缺乏良好的評價激勵機制,同樣是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實,很多教師渴望學校為他們專業自主發展創設好的環境,健全評價激勵機制來喚起他們專業自主發展的意識,挖掘他們專業自主發展的潛能。再有,農村初中教師中考壓力大,這些會大大影響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積極性。有些教師認為,學校給自己專業發展的空間太小了,缺少一整套培養的機制,只知一味加任務,讓老師“自由發展”,缺少專業發展的引領和幫助。當然,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教師們更多地把影響專業發展的因素歸結為學校的外部因素,而對教師自身發展的內因認識不足,自我發展意識和內在動力還很欠缺。

(二)個人因素影響教師專業自主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覀兂Uf: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語文教師要善于積累知識、感悟生命、發現亮點、點化人生、培植生命點。這就要求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師要尋求專業化知識的源頭活水,要反復不斷地讀書、鉆研。令人十分遺憾的是,有相當多的語文教師卻很少有時間去讀“課外”書,整日被“正統”的作業備課或工作壓力所包圍。很少涉獵一下教材以外的書籍,殊不知教材之外的知識對提高語文教師的人文素質,提高教師的文化修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農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問題意識不強,缺乏教學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這就使他們缺乏專業自主發展意識和專業進取精神而只能安于現狀,無所作為,或者成為專家建議的盲目服從者、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有關部門行政指令的機械執行者。事實上,“教師職業本身應該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從中可以獲得精神愉悅和自我提升的活動?!?/p>

三、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閱讀——語文教師專業自主發展之根本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就把“熟知學科內容并且樣樣有余”作為教師教育素養的第一要素,并說:“達到這種程度的辦法只有一條,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讀報、讀經典……及時地刷新腦子中的觀念,讓頭腦中教育理念得以升級。這是我們語文教師能干好工作的前提,是提升學生良好素養所必須的儲備。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能通曉古今、學貫中西,對所學所教的知識信手拈來,那是一種境界,是解決“怎么教”的堅實的基礎,是語文教師專業自主發展之根本。

(二)動筆——語文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必經之路

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卻不擅表達,那是語文教師的悲哀。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還應具備動筆寫作的能力,這在語文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中、實際教學科研中是必經之路。

1.和學生一起寫作。作文課上語文教師的作用不是拿個作文題對學生說,寫吧!若這篇作文你當老師的都寫不好,如何讓學生寫?作文課和學生一起寫作,一起修改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也是指導學生寫作的有效方法。在教師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學生的寫作自信心、寫作能力會有一個很好的提升。

2.寫出教學體會與特色。我們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放過點滴體會和教學的閃光點,去反思、去研究、去寫有價值的關于教學的文章。寫出自己的教學成果、寫出自己的教學體會與特色。

(三)研訓——語文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提升

校本研訓的落實、校本研訓的實效性是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提升。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和專業自主發展,才能真正彰顯教師的個體生命價值。

1.建立科學指導制度。設立以語文備課組為單位的研訓基地,請來專家、名師參與組織和指導學校的聽課、評課、講座等教師研訓活動。

2.聽課+研究。把聽課和研究結合起來,不是聽完課就完成任務了事。而是根據聽課中反映的教師的個性、能力情況找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促進語文教師在專業自主發展中解決存在問題的有效方案。

3.建立學科研訓制度。把備課組作為學科研訓基地;備課組活動緊緊圍繞學科課堂教學展開,邊研邊訓,研訓結合。

篇5

農業推廣服務模式主要是通過一系列方式將農業發展的成果推廣出去,使這些成果得到廣泛地應用。但是當前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并不十分健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當前農業推廣服務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業推廣服務重視不足

當前農村對于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并不十分重視,未能充分認識到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對農村建設的重視逐漸增加,農村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當前農村經濟形式逐漸增加,種植業、養殖業等豐富了農業經濟。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的豐富和完善有助于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由于一些地區比較偏遠與外界的聯系比較少,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農業推廣服務。

1.2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單一

當前農業推廣服務模式主要是農業科技園、示范基地等單一的模式,這種單一的模式推廣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業經濟發展逐漸呈現出多樣化,這也需要多樣化的服務模式。單一的推廣服務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術的交流和推廣,也影響了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當前農業推廣服務模式主要是以農民為主導的,政府參與的程度比較有限,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政府主導的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相對于農民自己主導的服務模式,范圍會比較廣,農業技術水平會比較高,能夠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需求。

1.3缺乏專業的農業推廣服務人員

農業推廣服務體系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農村中缺少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多數農民并沒有廣泛的人際關系和市場聯系,因此農業推廣的范圍會比較有限。由于缺乏與外界的溝通聯系,一些農村的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并不健全,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身技術的發展。

2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創新

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的發展,一些地區紛紛推行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但是由于受到多種限制因素的影響,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并不完善,在今后的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創新其模式,促進農業的發展。

2.1重視農業推廣服務模式

當前農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資金的支持,也需要技術和市場的支持,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有助于農業市場的開闊和技術的運用。在農村中加強宣傳,提高農民對于推廣服務模式的認識,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不斷完善推廣模式。同時還可以鼓勵農民創新推廣服務模式,發揮集體的智慧,不斷完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

2.2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

當前農村中缺少一些高素質的農業推廣服務人員,由于大多數農民對于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的認識不足,并未能真正發揮其作用。需要著重培養一些推廣服務人員,更好地為農業的推廣服務。聘請一些專業人員對農民進行指導,對于農業推廣服務的模式以及推廣服務的內容進行宣傳和講解,使農民能夠掌握基本的推廣服務模式。借鑒一些其他地區的推廣服務經驗,比如一些農村借助旅游的優勢,開展農家樂、種植園等等,通過借鑒經驗不斷完善自身的服務模式。農村中有文化的年輕人是推廣的主要對象,可以成為主要的推廣力量,充分發揮其優勢,壯大農業推廣服務隊伍。

2.3創新農業推廣服務模式

創新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對于改善當前的農業市場和農業技術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的創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完善推廣服務體系。創新推廣主體,當前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的主體是不同的,今后可以適當地增加推廣主體,比如可以借助一些政府的農業服務部門,以技術為依托,開展農業科技園。可以利用一些農業院校等推廣技術,比如農業示范園等,農民也可以根據當地的優勢開展農家樂園等,豐富推廣服務主體。完善推廣制度,推廣制度需要包括一些推廣主體的管理制度,以及對社會力量的支持等等,完善的推廣制度是推廣服務模式的保障,同時也有助于保障各項工作規范開展。注重農業產業的推廣,農業產業在整個推廣服務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產業的發展是最終的目的,因此在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的創新中需要充分考慮農業產業的優勢,將產業優勢與推廣模式相結合,取得最好的效果。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農業產業,比如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等,針對農業產業的優勢制定相對完善的推廣服務模式。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的創新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鼓勵農民的創新,通過政策的支持不斷完善推廣服務體系。政府可以對農村科技園或者農村科技示范園提供資金支持和補助,或者放寬信貸政策,解決農民的資金問題,帶動農村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3結語

篇6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問題;必要性;對策

農業結構調整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增收、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項長期任務[1]。在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形勢下,如何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達到促增收、擴內需、保增長的戰略目標是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涵義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對農業發展的各種資源進行權衡、改造和利用的過程,是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對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其基本內容包括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和農業外部宏觀環境的調整。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可以理解為根據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從戰略的高度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的調整,主要著眼于農村產業的改組、產業的審視和生產要素的再配置[2]。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是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進而實現農村經濟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過程中必須遵循農村產業結構的內在演進規律,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農村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基礎,只有先合理化才能達到高度化。

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任何國家在任何階段所要追求的目標,而農村產業結構高度化是在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從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過程來看,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要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必須首先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而且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越高,其產業結構協調化的要求也越高。實際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本身就是一個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過程。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投入不足

據對龍頭企業的調查,在影響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資渠道不暢。農村金融機構一度成為農村資金的“抽水”機構。農村金融領域中的“抽水機效應”、“馬太效應”日益凸顯,使其雪上加霜。隨著商業銀行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增強市場競爭力,追求利潤最大化,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整合資源,撤并農村機構網點,上收貸款權限,集中優勢資源進占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大量信貸資金非農化,大量農村資金流出農村,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優質客戶。

2.2龍頭企業少、規模小,農民的整體素質不高

全省缺乏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總體規模與全國先進省份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各地農村留守種地的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勞動力,他們文化素質不高、市場意識淡薄,致使農業新技術推廣難。不少農戶市場信息閉塞,種植結構調整隨大流,跟著感覺走,使農業新技術推廣受到較大阻力。

2.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缺乏科學性、長遠性

中國的農業組織結構長期表現為生產組織與流通組織的分割,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低,束縛了農業的發展。中國的技術結構長期以來表現為農業科研主要集中在產中領域,而適應于農業產業化產前、產后的深層次開發性科技成果較少。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普及與推廣,促進了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但云南省農業科技成果在生產上的利用率卻很低,每年農業科技成果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還不到30%(美國達到8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2.4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

從目前來看,農業與其他部門相比,比較利益明顯偏低,從而導致現有的農業資源大量流失,不僅嚴重削弱了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且也對現行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帶來威脅,這是目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不可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當前,農業基礎還很脆弱,產業化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加以開展。

2.5農業區域特色不明顯

從全省范圍來看,農業基礎仍顯薄弱,農業區域特色不明顯,部分優勢產業規模不大,比較優勢沒有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農民增收基礎不牢實、不穩定。農產品的優質率低,農產品加工增值低,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低。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檔次低。第三產業以終端服務為主,沒有形成以生產型工業項目為服務對象的中間層產業鏈。在農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還存在對當地的各種優勢缺乏整體的考慮,不能夠揚長避短、存優去劣、確定當地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以優勢為立足點,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的現象。

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3.1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難以逾越的發展階段。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也非常明顯。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發展滯后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才能緩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局面,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

3.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這一目標既要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既要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注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統一、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相融合的科學完整的目標體系,包含了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全局性、戰略性、合理化的結構調整,按照市場需求,優化農產品結構和資源配置,重構適合地區特點的現代農業體系,才能改善全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加速農業效益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增長,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物質基礎。

3.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才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對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多樣化的要求,才能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增長動力。只有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3.4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但由于我國農業技術水平低,農業整體素質不高。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仍處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對農業帶來了壓力和沖擊,特別是單門獨戶的小農生產極不利于市場競爭,低層次的產業化經營也會使地方農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只有通過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才能把資源優勢變為產品優勢,增強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4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4.1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為重點的農業生產生活設施建設[3]。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設,不斷提高云南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二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同時,積極抓好土地流轉工作的協調,合理規劃田塊,規范土地租金,引進外來承包大戶等,有效引導土地向種養大戶流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降低業主農業生產成本,創造有利于農產品種植、加工和流通的軟環境。

4.2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

發掘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特色。一個地區應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傳統的生產項目,在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中必須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培植本地的特色產品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一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建設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特色農業。二是立足資源優勢,選擇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前景的品種作為開發重點,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三是建設特色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篩選、繁育優良品種,把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水平。四是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保護力度,加快推行原產地等標識制度,維護原產地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五是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六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4.3加大農業科技措施推廣力度,建設區域農業商品基地

創新工作機制,推動科技進步??萍歼M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先導,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檔次和質量。為此,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力。一是重新確立農業科技開發重點;二是抓住關鍵技術,實行科技攻關;三是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區域的科技開發;四是加強科技開發和推廣,盡快將現有先進、適用的技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在實施農業產業過程中,要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圍繞龍頭企業建基地,突出地區特點建基地,連片規?;ɑ?,把農業商品基地建設與主導產業的形成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4.4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龍頭企業

注重產業延伸,抓好加工流通[4]。要積極發展“龍頭”企業。目前,云南省現有很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資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對農業生產的帶動力和輻射力有限,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弱,已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要加大存量資產盤活力度,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等方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發展成為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大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出臺優惠政策,擴大合作領域,廣泛尋求合作伙伴,鼓勵和吸引僑資、工商資本、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圍繞特色產品、畜牧業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支柱型農業龍頭企業。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要強化產銷結合,大力發展各類農民經紀人隊伍,注重培育各類農產品流通專業合作組織和聯合體,鼓勵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參與農產品銷售,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農副產品銷售網絡,開辟農副產品銷售綠色通道,提高市場占有份額。

4.5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增收意識

一是多元化籌措資金,加大經費投入。按照WTO“綠箱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籌集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民營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和個人捐資參與農民培訓工作,解決農民科技培訓經費不足問題。二是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培訓學習氛圍。要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確立沒有技術、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穩定就業的新觀念,確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新理念,確立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新意識,提高參加和接受教育培訓的自覺性。

5參考文獻

[1] 唐萍,劉健.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建議[J].農業經濟,2004(3):52-53.

[2] 楊佑禮.依靠科技面向市場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J].云南科技管理,2004(4):39-41.

篇7

大家好!

目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立足“三農”優勢資源,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借助特色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觀光休閑,促進農業功能拓展,實現農民就業增收的朝陽產業。

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可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穩定農產品市場,實現農業跨越第二產業進入第三產業,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可以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使農村走上生態環保、文化傳承等內涵式發展道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有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和增收;可以提高農民素質、增進城鄉交流和互動,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把握機遇,采取更為積極有效的措施,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工作上新臺階。目前,我國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還處于起步階段,要科學把握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扎實推進。特別要注意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堅持以農為本,必須把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進步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依托農業特色、優勢和高效產業,充分發揮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民是否擁護、農村是否受益作為衡量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標準;二是實現科學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充分發揮農村的生態和文化優勢,吸引游客觀光休閑和精心體驗,避免盲目開發、無序開發和破壞性開發,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三是創新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多方支持、充滿活力的發展格局,特別是農業和旅游部門,一定要加強部門聯合和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篇8

一、農業旅游點與現代農業園區

根據我國國家旅游局2011年的《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檢查標準(試行)》,農業旅游點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點[2]。可見,農業旅游點包含的場所可以是村莊、農場、農業科技園等。隨著農業旅游在我國的發展,高科技農業憑借其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觀賞性、可參與性的優勢,迅速成為一種極具開發價值和潛力的農業旅游資源。我國一些省市也紛紛根據市場需求,利用科技、人才、區位、環境等優勢,將高科技農業與旅游、教育、培訓緊密結合,各地涌現了一批農業科技園區或現代農業園區?,F代農業園區在各地稱呼不一,通常有新農村家園、農業科技園、農業觀光園、休閑農業園等多種稱呼。其最大的特點是技術密集,是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往往具有環境優美、設施先進、技術領先的優勢,為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提供了一個示范。目前在旅游活動的開展上,我國主要開發了農業觀光園區、休閑農業園、采摘農業園、生態農業園、民俗觀光園、保健農業園、教育農業園等形式的現代農業園區。

二、現代農業園區農業旅游的優勢

(一)旅游資源豐富

農業旅游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產物,也是近年來我國發展迅速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國是個古老的農業大國,悠久的農業歷史孕育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其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就現代農業園區而言,開展農業旅游時,可以利用自身的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融合產品、技術和服務開發獨特的旅游資源,具體包含:農業發展歷史的陳列、田園風光的觀光、農業技術的介紹、農業生產過程的展示、農業生產工具的展覽、名特優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等等,還可以結合現代農業園區所在社區開展農業節事活動、所在地民俗風情活動等。

(二)旅游市場廣泛

1.城市居民是旅游市場的主體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都市人出現了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等需求,而農業旅游倡導的理念恰恰能滿足這些需求,無論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在我國的大中小城市,區域特色性的農業種植園、農業科普園、養殖場等成為了旅游目的地,我國應運而生了大批的鄉村旅游地、農家樂、農業示范點等?,F代農業園區憑借其優美的環境、高科技農業技術等優勢為都市人進行鄉村旅游、生態休閑提供了場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現代農業園區憑借其是生態型安全食品的生產基地這一獨特優勢,將會吸引更多的都市人前來旅游、觀光、購物。

2.農民是旅游市場的生力軍

農民旅游一直是困擾我國旅游業非均衡發展的問題之一,許多旅行社的旅游線路都是針對城里人下鄉旅游,究其原因,主要是現有旅游產品不適應農村居民需求。而2004年末全國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58.24%,可以說農民旅游是潛力巨大的市場?,F代農業園區開展農業旅游可以幫助廣大農民更新觀念,增長見識,開拓視野,同時在旅游的同時還能學習農業科技知識,交流農業信息。因此現代農業園區不可忽視農民旅游市場。

3.學生是旅游市場的增長點

學生市場是旅游市場中的一個細分市場,相對其他市場而言求新、求奇是許多大中小學生的旅游心理,現代農業園區的自然景觀、鄉土氣息、野外空間完全不同于他們生活、學習的環境,可以滿足這一市場求新、求奇心理;現代農業園區又集知識性、科普性于一身,可以寓教于樂,向學生介紹我國悠久的農耕文化,展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農業科技成果;同時現在許多學生對農村知之甚少,可以讓其參與部分農業活動,如:種植、采摘,讓學生在參與農作的同時了解更多的農業知識。

(三)旅游形式多樣

進入21世紀以來,農業旅游在全國各地逐步發展起來,它既包含傳統的觀光旅游,同時與生態、綠色、健康等主題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開展集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與一體的多種形式的旅游,目前一些地區開展了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體驗旅游,現代農業園區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開展動手勞作、農業娛樂、農副產品購物、農業環保知識活動等旅游活動,這改變了傳統的旅游形式,豐富了游客的旅游活動,增加了游客的旅游體驗。

(四)旅游適游期長

現代農業園區相比其他的農業旅游而言,最大的優勢在于沒有季節性。一般的農業旅游受制于自然條件和植物生長規律的限制,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從而導致有些地區農業旅游具有明顯的季節差異,而現代農業園區發揮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典型示范作用,突出體現農業科技的作用,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改變了季節對農作物影響,因而一年四季皆可以開發農業旅游。

(五)旅游綜合效益高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環境惡劣,依舊是靠天吃飯,因而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普遍效率不高,這些客觀條件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F代農業園區是依靠高端技術發展的農業形式,是含農業信息、技術、品種的園區,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現代農業園區自然環境優美,是環保的示范區,也是農業符合生態平衡的典型區;發展農業旅游可以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可以提高當地的社會效益。因此在現代農業園區開展農業旅游可以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

三、現代農業園區農業旅游對農業轉型的作用

(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村第三產業比例

所謂農業產業結構是指農業中各產業的構成比例。我國各地多少存在著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第三產業所占比例太小的現象。政府抓農業結構調整,其目的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通常從抓實傳統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發展非農產業三方面入手。我國許多省市人多地少,耕地面積有限,農業生產總體上呈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的格局,而且總體上仍然以種植業為主,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我國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這為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基礎。現代農業園區開展農業旅游可以打破傳統的個體家庭小規模勞作,可以提供與農業相關的服務,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

(二)有效促進農產品增值,增加農民收入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劇,農業發展的目標、條件與環境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如何在農業豐收增產的基礎上有效實現農產品增值,有效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是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課題?,F代農業園區開創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路子,這里有農業科技成果以及市場所需要的大量農副產品,開展農業會展經濟、農業旅游經濟是一條為農產品增值的很好途徑,可以在園區形成旅游搭臺、農業唱戲、經濟收益的良性發展。而且現代農業園區開展農業旅游可以讓農產品直面消費者,減少因中間流通環節帶來的費用。這樣既實惠了消費者,也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例如2010年,江蘇全省糧食總產達到647億斤,糧油工業生產總值和銷售收入分別達到1265億元和1250億元;農民收入增幅自1997年來首次超過城鎮居民。這樣的成績,得益于江蘇近年來高度重視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了農業的轉型升級。目前江蘇省已建設各類現代農業園區1820個[5]。

(三)提供就業崗位,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剩現象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且大量勞動力過剩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F代農業園區在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加工、營銷、物流等方面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開展農業旅游這一勞動密集型服務性行業,可以讓更多的農村居民參與其中,尤其是農村婦女可以參與各項接待服務工作。并且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強的產業,可以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直接和間接地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

(四)傳承農耕文化,學習農業知識,提高農民的素質

現代農業園區開展農業旅游一是可以讓更多城市居民了解農村農民生活,可以學習到更多關于農業的知識,可以了解我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二是農村居民在現代農業園區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農業技術知識,更好地將農業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三是農業旅游可以為農村帶來更多的信息流、物流和人才,可以幫助農村居民更新觀念,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四是可以讓農村居民意識到生態農業的重要性,意識到要保護自己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素質。

四、現代農業園區農業旅游的開發建議

(一)結合地方實際,樹立現代農業發展理念

用科學的理念謀劃農業是實現農業轉型的關鍵要素?,F代農業園區開展農業旅游無論是地方政府、企業還是當地居民都要統一認識,具有現代的農業多元化發展理念。地方政府和農業園區要加大宣傳力度,在增強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拓展農業的休閑旅游功能,這既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內容,又可以發揮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保護和弘揚地方傳統農耕文化,傳播現代農業科學知識。

(二)合理劃分生產功能區,編制農業旅游規劃

目前我國各地現代農業園、生態園、農業產業園等形式眾多,許多都是相互模仿,產品雷同,制定農業旅游規劃要根據旅游客源市場的特征,根據本地種植習慣和產業特色,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重點開發特色的優勢產業,開發具有地方鄉村民俗和鄉土文化的旅游產品。利用現代農業園的技術優勢,大力培育發展品質高、安全性強、效益大的高端農產品,滿足旅游者的購物需求。另外,按照不同功能合理進行功能分區,將生產功能區、農業旅游區和游樂服務區合理區分,防止因布局雷同產生惡性競爭,也是合理保護現代農業園區優勢產業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旅游功能,建設旅游服務配套設施

現代農業園區依托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開發農業旅游,要充分挖掘農業生產、生活、生態、鄉土民俗和文化功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發展田園觀賞、瓜果采摘、休閑垂釣、農耕體驗、農家餐飲、科普教育等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一方面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對路、田、溝、渠、河、橋、電的綜合治理,提升現代農業園區的裝備水平,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在農業旅游區,建設旅游服務配套設施,以完善旅游功能,方便旅游者的活動。

(四)加強人員培訓,優化農業旅游服務質量

現代農業園區市場競爭的關鍵是人才培養和儲備?,F代農業園區的從業人員的要求較高,既要有農業技術知識,又要有較好的服務意識和能力。為此,主要加大基層農業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農民素質培訓力度。一是要培訓一批農業技術人員,讓他們為游客提供農業知識和技術講解、農產品加工制作演示等服務;二是對從事服務等工作的基層人員,也要加強培訓,主要從服務意識、服務理念、服務技能等方面進行培訓;三是加大本地新型農民培養力度,鼓勵一些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和旅游業;四是積極引進和儲備人才,重點引進一些具有旅游、農業、環境、管理、經濟等專業背景的人才。

(五)提高現代農業園區的高科技含量和現代化管理水平

高科技含量以及現代化管理水平是建設好現代農業園區的關鍵,也是現代農業園區長久發展的根本。開發農業旅游的前提條件是根據本地特色培育支柱產業,同時,運用先進的農用設備、機械、設施、物資等,在農業栽培、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等技術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只有強化農業產業特色優勢,才能在市場上有較強的識別性和良好的競爭力,才能滿足現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才能保證現代農業園區的持續、健康發展。當地政府也要結合新農村建設,集中在資金、技術、設施、服務等方面的投入,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后續管理和功能完善提升,突出園區在生產經營、社會化服務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帶動功能,形成一批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俱佳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篇9

甘肅是內陸大省,地處三大自然區交匯處,水資源分布極為不均,干旱多風,土壤侵蝕嚴重,僅中低產田面積就占90.1%,鹽漬化耕地和退化草地比重極大[1]。受地域、交通、人文、經濟基礎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笆晃濉逼陂g,全省上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落實惠農政策,不斷開辟拓展農民增收新途徑,使農民收入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425元。2010年,全省農業增加值達到了572億元,糧食總產958.3萬t,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34.7%[2]。特色優勢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優化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形成了馬鈴薯、雜交玉米和瓜菜制種、高原夏菜、蘋果等為特色的優勢生產基地,草食畜牧業也得到極大的發展,尤其是以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有效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2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期間,甘肅農業經濟雖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農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三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但依然存在不少制約甘肅農業經濟發展問題。

2.1農業基礎條件薄弱

甘肅降水稀少且時空分布極為不均,水資源嚴重短缺[3],70%的耕地為山旱地,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多發,農業生產水平低下且極不穩定。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加速了草原生態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2.2農業區域發展不平衡

在政府推動下,“十一五”期間甘肅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較好的調整,形成了區域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布局,有效地提高了河西走廊綠洲灌溉農業的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加快了局部地方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但中東部地區發展仍較為緩慢,依然以傳統農業為主,發掘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和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仍有較大難度。

2.3農村空心化,青壯年勞動力外流

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基礎條件差,農業生產難以達到規模效應,而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能接納的勞動力極為有限,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因此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全省農業出現季節性、結構性勞動力短缺現象,老人、婦女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農村勞動力總體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科技知識推廣難度加大,難以適應新型農業發展需要。

2.4持續發展乏力

雖然“十一五”期間全省農民收入得到了較快的增長,但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3.8%,且由于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機制,全省農業未來增收后續發展乏力。

3建議

3.1轉變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要從糧食生產入手,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投入。通過技術投入提升甘肅糧食生產的現代化水平[4]。二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十一五”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向專業化、標準化、規?;⑵放苹?、集約化發展,構建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和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和物流園區,引進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三是加強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建設包括現代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等,通過引進培養現代農業人才,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四是要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現代農業意識和從事現代農業生產能力。如臨夏州、蘭州市、白銀市等沿黃河灌溉區,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交通條件便利等優越條件,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城郊農業,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河西走廊綠洲農業區可充分利用資源條件好,農業經濟發展較快,農業水平較高的優勢,充分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領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隴東和隴南地區如平涼市、慶陽市、隴南市可以充分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建立名優農產品生產基地。

3.2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新技術推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首先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興建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水利工程,修復病險水利設施,完善農田排灌體系,增加灌溉面積,對中低產田進行大規模改造,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農田生產能力[5]。其次要加強農業新技術的推廣范圍。通過推廣節水技術、新型施肥技術,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等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如在旱作農業區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全膜覆土技術;在河西灌區推廣壟膜溝播技術;在全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于一些機械化難度稍大的丘陵山地地區,研究推廣適用于當地情況的小機械化、半機械化等,大力推廣復式作業機械,推進農機合作機制,避免農機重復投資,使農機服務走向市場化、專業化。第三,建立和完善災害預警體系,提高地質災害監測能力,從而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3.3拓展增收渠道

一是針對甘肅農業家庭式經營的特點,進一步挖掘潛力,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優化種養結構。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優質特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并建立多途徑、多形式的產銷機制。二是基于現有勞務結構,進一步轉變勞務經濟模式。開發全省勞務產業,如通過吸納就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進行重點項目培育,優化現有培訓體系,提高農民工的專業技能,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三是發揮區域特色優勢。發展蔬菜、花卉制種,中藥材,水果,釀酒原料等生產業;發展黑白瓜籽、食用菌、黃花菜等特色產品生產;建立天祝白耗牛、早勝牛、河曲馬、隴東黑山羊、河西絨羊等地方畜種資源標準化、規?;庇w系;加快發展鮭鱒魚、鱘魚等特色漁業。四是依托特色產業建設,建立農產品現代精加工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創建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

篇10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結構;綜述;調整;措施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農業以及農村的經濟結構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首先,我國的農業產品從以往短缺發展到了現在的供大于求,但由此所形成的買方市場也存在大量的問題以及矛盾。此外,農業貿易高度自由性以及農業產品比較優勢也逐漸開始下降,農業產品供給的平衡性已經產生,農民所得到的經濟效益不斷下降。下文主要介紹了我國農業經濟結構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且對我國當前經濟結構的調整提出了建議。

一、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農業貿易自由化與農產品比較優勢逐漸喪失的矛盾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施行的經濟體制主要是以家庭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度作為基礎統分相結合的雙層經濟管理體制,其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規模較小、技術水平低、整體經濟效益不高,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的農業體制相比較而言有著較大的差距。同時,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成本并不比其他國家低,而且還必須要按照世貿規定來減少對于自身農業的保護,提升市場準入水平,推動國際農業貿易的自由化。這就促使了國外的優質農業產品大量的攻占中國市場,國內的農業產品受沖擊最大的便是小麥、水稻、棉花等。

2.農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嚴重失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農產品全面供過于求的局面已經形成。目前,糧食自給能力大幅增強,主要農產品已全部供過于求,并出現滯銷及大量庫存的現象,政府不得不在水稻、小麥、玉米主產區實行最低保護價政策;棉花產出受替代品生產發展和紡織品出口受阻的影響,市場需求一直疲軟,一些需求收入彈性小的農產品嚴重過剩。

3.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和土地

經營規模小的矛盾。我國農村是一種典型的小農經濟,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低,給農業結構調整帶來了許多風險。一是市場風險:指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農業生產經營者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能否順利地賣出的不確定性。

4.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尚不優化,農產品優質率較低

從比較優勢來分析,我國應重點發展的農產品是:牛、羊、豬等肉類產品;蘋果、梨等水果產品;花卉產品;水產品等。在國際市場上,這些產品雖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但面臨著品種不優、質量不高的困擾。

5.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明顯。

從全國來看,近兩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展不平衡,各地還沒有充分發揮自身地區的比較優勢,未能形成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狹小的區域內,而在較大范圍的產業間、產品間表現出明顯的同構性。

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措施

1.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結構優化升級

不斷加強我國的優質農作物、畜禽、水產品等農產品的研究、開發、推廣工作,將提升農產品質量作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核心人物。同時,提升設計到農產品的儲藏、運輸、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研究工作,并加大群其推廣力度,減少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期間所需的成本。加強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與國際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積極引進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先進設備。對于我國的農業教育體制要進行深化改革,讓農業科技技術人員能夠深入到農業生產的一線去研究、發展。

2.以市場為導向,做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以市場為導向必須瞄準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需求,加大對優質、高效、綠色農產品開發力度;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必須發展和完善我國多層次市場體系。要建立一個有利于商品、資金、技術、人才合理流動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三是加強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是充分發揮市場對結構調整引導和帶動作用的基本依托,也是防止盲目性的重要措施。

3.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

大量剩余勞動力困守在農村,這是進入新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基本矛盾。從改革實踐看,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加快二三產業發展,對吸納剩余勞動力具有獨特的作用,應把它作為解決農村億萬剩余勞動力的一個重要戰略,也是農村產業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4.農業結構調整要注意發揮比較優勢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要不斷根據產業發展狀況,以及供求關系的變化,遵循國際農業產業轉移規律,應把不具備優勢的產品生產減少到最低安全標準,大力發展具有優勢的產品,以擴大優勢產品的國際市場。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對農業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要將問題科學合理的解決,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如何發揮出我國農業產品的優勢,體現出我國市場資源配置的主導性,利用科學技術來發揮出農產品的優勢作用,以此來實現對于我國農業結構優升級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徐旭暉 曾 艷 喻國華:現代農業建設的國際經驗及中國實現途徑[J].南方農村,2008(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