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范文

時間:2023-03-30 03:24: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瓷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陶瓷藝術

篇1

一、陶瓷彩繪中的中國書畫藝術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華夏文明中的藝術奇葩。中國畫是水、墨、色與紙筆的關系,陶瓷彩繪是油、彩、筆,陶瓷高嶺土及火的關系。一切美術都是人的藝術,而陶瓷則更突出的是泥與火的藝術。

中國畫是陶瓷彩繪的基礎藝術,國畫與陶瓷彩繪一樣,即描繪客觀對應物之物象、形象、意象、神象。而要創作好陶瓷彩繪,必須先學好中國畫,猶如西方強調素描是繪畫的基礎一樣。對于初學陶瓷彩繪的人來說,應該先在紙上練習,可以掌握水墨濃淡變化,在練習中提高基礎知識。

陶瓷彩繪、中國畫與其他一切文藝美術作品,都是物質與精神合成統一,都具有藝術審美價值和市場特殊商品價值。

二、陶瓷彩繪應該注意的事項

陶瓷彩繪裝飾應講求整體感,一件較為完整的裝飾紋樣的器皿,主要看它是否明快,主次分明。通常我們的彩繪裝飾手法是以襯托為主,即以次要紋樣襯托主要紋樣,以暗部襯托明部,以葉莖襯托花朵,以景襯托人物,以遠襯托近等等。

在裝飾紋樣的襯托處理中,倘若不加以推敲思考,就會主次不明,從而零碎雜亂。另外,陶瓷彩繪應根據不同的瓷質,不同的造型,采取不同的美化手法,同時,裝飾不能破壞器型的美,必須與器型協調,而不能為裝飾而裝飾,例如:飽滿的器型,畫面就要為這種器型充實飽滿的形體而服務,裝飾與器型如何結合,主要在裝飾上要極力注意運用恰當,應盡量避免裝飾的過分繁瑣和虛偽,特別應注意不能破壞器型結構和有不必要的裝飾,裝飾還要盡量做到“錦上添花”而不是“畫蛇添足”,同時應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和藝術手法。在陶瓷彩繪中操作者特別應該注意陶瓷彩繪顏料與水墨畫油畫等其他畫種顏料的不同,陶瓷彩繪無論是釉上彩還是釉下彩,都要經過窯爐燒制,以保持色彩的亮麗和永久,在這個過程中有些顏料或色劑會發生化學反應,

色彩會發生改變。這是陶瓷彩繪裝飾和其他種類彩繪的不同之處,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三、景德鎮陶瓷彩繪的特點

景德鎮的傳統彩繪有青花、粉彩、顏色釉、綜合裝飾等,從裝飾方面集中體現了景德鎮陶瓷的藝術成就。青花瓷屬釉下裝飾品種,其瓷器、胎骨細膩,晶瑩柔滑;其花,清新明麗,幽靜雅致;其釉,光亮潔凈,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該瓷一向被人們譽為“人間瑰寶”,居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首。

青花工藝多種多樣,常見的主要有手繪、貼花和印花三大類。手繪的青花瓷,畫面生動活潑,屬青花瓷中最為珍貴的品種。貼花的青花瓷,圖樣清晰,規格統一;印花的青花瓷,線條簡練,畫面規整。青花紋飾豐富,品種俱全。粉彩裝飾始創于清康熙晚期,這一裝飾,線條纖細秀麗,形象生動逼真,色彩粉潤柔和,畫面富有立體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采用中國畫裝飾的粉彩瓷,其工藝性更加和中國畫表現技法融為一體。粉彩在這段時期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有些精品在皇宮中才可享用。到了民國和解放初期,隨著粉彩瓷的不斷發展,以景德鎮“珠山八友”中的王琦、王大凡、劉雨岑的人物和花鳥畫。把中國畫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運用在粉彩創作的作品中,更使粉彩和中國畫融為一體了。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顏色釉,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燒成后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顏色釉”。高溫色釉是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其色彩豐富晶瑩剔透博得人們的喜愛,古今中外的學者形容它“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清凈有如北國的堅冰”。但歷史上色釉制作者多為單色釉裝飾,也有少數是用兩種以上的色釉同時裝飾在一件陶瓷器皿上,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三陽開泰”,就是用烏金、郎窯紅同時使用在一件器皿上,但并不表現具體的形象和內容。解放后,特別是七十年代以后,發展了用色釉作釉料來表現具體形象和內容,習慣稱為高溫顏色釉彩繪。

篇2

關鍵詞 : 本質 ; 審美情趣 ; 發展;

陶瓷,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重大的發明,更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項。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便開始了陶瓷的利用,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上,陶瓷逐步地脫離了實用主義,從日常生活用具向著裝飾性方向發展。而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陶瓷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原料。

現代陶瓷藝術,已經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必備材料。陶瓷屬于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包括結構陶瓷、陶瓷基復合材料、功能陶瓷,現代陶瓷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包括像高溫材料陶瓷,生物陶瓷,超導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已經逐步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陶瓷的特殊性質可以將陶瓷制成特殊的非金屬材料,用來代替常用的材料,既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而且還可以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性能。

一、現代陶藝的本質

現代陶藝同傳統陶藝有本質的區別。現代陶藝是現代藝術的重要載體,它不是傳統陶藝的簡單重復和延續。從本質上講,現代陶藝是對傳統陶藝的一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它把陶瓷藝術從“器”的概念中,從古老的、已經定型的工藝模式中解脫出來,重新審視陶瓷的本質和內涵,并加以挖掘和發展,開拓成富有時代精神的純粹個性化的藝術形式。因此,現代陶瓷藝術比古老的陶瓷藝術更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現代陶瓷藝術已拋棄了傳統陶瓷藝術產品必須“使用”的觀念。現代陶瓷藝術并非泛指現當代所有陶瓷藝術,而是一種在藝術上具有明確指向性和相對獨立性、以陶瓷材料為媒體進行試驗性探索藝術樣式。它以反叛傳統為起點,直接反應現代社會中人的本能,反應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新興關系。它強調個性、感性、自身情感,用具有獨特的、自由的、變形的、不受約束的藝術形式,擺脫了多年來傳統審美標準制約的思想,成為現代藝術創作者來挑戰自我、標新立異的手段。

二、現代陶藝的審美情趣的表達

現代陶藝創作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正進入一個轉型期。所謂轉型期,不僅是新老藝術家的交替,也包括藝術觀念、審美價值和創作思想的轉變。藝術家開始意識到一味移用西方現代藝術趣味并不能代替個性的創造,對自身傳統的完全否定則將帶來失去立足之本的危險,唯有把握陶瓷藝術創造過程中精神與語言的統一,從精神層面出發,尋求語言的自然表現,才有可能產生富有文化內涵和個性特征的作品。他們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與自己心靈、情感相對應的語言形態,他們關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題,而是寄寓在造型中的精神價值。在這個層面上,藝術家開始依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從藝經驗,從某種角度探向現代藝術陶瓷個性的生成。

三、現代陶藝走進室內環境中

陶藝既是物質的產品,又是精神的產品,既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又是一門現代的藝術。在歷史中,陶藝在中國歷史上與人們的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豐富起來,審美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陶瓷藝術作為一種古老而又時尚的藝術,陶冶情操影響心靈,并給人以純樸、回歸自然的感覺,于是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陶藝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和生活環境、家庭辦公場所的設計中。

家居空間提倡利用藝術和技術的手段,依據現代人的生活特性,創造出符合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居室生活環境。現代陶藝獨特魅力與家居空間的廣泛協調性,是其走進今日家居空間的良好前提。現代陶藝以自然而然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始介入家居空間環境,展現家居空間環境的自然化、藝術化和多元化。陶瓷藝術已經逐步成為美化家居空間的一種文化載體,亦是品味不俗的室內環境的點綴與裝飾,這既是現今都市人的追求,又是時展的必然結果。

四、現代陶藝融入生活的發展

陶瓷因生活需求而產生, 生活因陶瓷而豐富多彩,陶瓷與生活緊密相連,陶瓷的社會屬性不言而喻,探究現代陶藝的人文精神,離開了當代社會生活就等于無源之水,可以說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需求成就了現代陶藝的快速興起與成熟,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玩陶、賞陶、愛陶和制陶氛圍中去,陶藝設計因此從專業化走向大眾化。

隨著當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生活模式,而樂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茶道的興起、飲茶之風的盛行刺激了陶瓷茶具的生產設計。當一件陶瓷藝術成為生活用品,它同時就具有了社會屬性。陶瓷藝術在不知不覺中適應了社會生活的這種需求,把當代人的文化精神、藝術思想、審美情緒悄悄地滲入到現代陶藝設計中去,提高了現代陶藝的藝術性和品位性,從而使得陶藝社會屬性與藝術性融為一體。

五、結論

在諸多的藝術種屬中,中國陶瓷是最傳統又最現代并具有國際語言的造型藝術,不僅是由于陶瓷這種融藝術與生活于一體的藝術形式的起源和發展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性,也由于構成此門類藝術的基本要素水、土、火與人性的天然親近感,正是這種與人性共通并為生命所依賴的基本要素,構成并創造了陶藝的神奇魅力。玩泥弄陶所帶來的愉悅和健康不僅讓藝術家迷戀忘返,其泥土的質樸表現和火燒的親切感,也為欣賞者帶來直入心靈的關懷。

參考文獻:

[1]王忠.現代陶藝設計[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篇3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漸改變,經濟意識和消費觀念也在改變,那么隨之而來的審美觀念也同樣發生著變化。陶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做陶瓷首飾的自由陶藝者的增多,陶瓷首飾業在悄然升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把目光投向了這塊有待于開發的商業領域。在全球化的今天,綠色、民族、回歸風潮的興起,這種由功能性向裝飾性的變化正經歷并體現著陶瓷從器皿到飾品的飛躍,從物質到精神的升華。陶瓷首飾將成為首飾界新寵,具有廣闊的市場和開發前景。

關鍵詞:陶瓷首飾;釉色;造型;風格

“陶瓷首飾”的理念是法國一位叫做貝爾納多(Bernardaud)的著名瓷藝師提出的。當他的陶瓷店面臨困境,瓷制品銷量下滑的情況下,貝爾納多提出了擴展瓷制品種類的想法――制造陶瓷首飾。陶瓷首飾是指用各種陶瓷材料制作,或與金屬等材料結合制成的起裝飾人體及其相關環境的裝飾品,包括首飾、擺飾等。陶瓷首飾是一種特殊的新型首飾,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它或憑造型出奇,或借釉色取勝,或在裝飾上展現新姿,創造了一種意蘊雋秀的藝術形象。陶瓷首飾有行云流水、斑斕奪目、五彩繽紛的顏色釉,色彩瑰麗、造型奇特、意境美妙,佩在指間、耳上、手腕、頸項,有一種冷艷的美,有似寶石美玉、勝琥珀瑪瑙的藝術效果,五彩斑斕、青翠欲滴、溫潤如玉的冰紋釉,晶瑩剔透、光澤閃爍的結晶釉等,還會使你感到釉色的美妙意境,充分展示冰與火般的魅力,這是其它材質首飾所不能替代的。

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陶瓷材料的成形、裝飾方法多樣,通過設計者的雙手,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陶瓷首飾賽寶石,似美玉,勝瑪瑙,開拓了首飾設計的審美視野,滿足了不同人群對現代首飾的多種審美需求。同時陶瓷首飾可以算是一種新型的“綠色首飾”,佩戴于身體上,有益于人體健康;原料取材方便,可塑性高,設計空間大;成本低、價廉物美,益于首飾的大眾化……陶瓷首飾的這些優點使陶瓷首飾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陶瓷首飾在市場還很少見,這也不失為一個首飾發展的方向。雖然用陶瓷制作首飾,對陶瓷的制作要求很高,但一件好的陶瓷首飾作品同樣會是一件價值不菲的藝術品。而普通的首飾陶瓷首飾成本也不會很高,只要設計新穎、顏色漂亮,同樣會受到消費者的喜歡。陶瓷首飾和日常陶瓷器皿一樣,要經過練泥、塑型(拉坯)、修型(修坯)、繪畫、上釉、1300℃高溫燒制、挑選完美品、打磨、裝飾等步驟,不會因為自身大小而縮減任何環節。陶瓷品又鑒于自身泥坯的屬性,體積越小,塑型和繪畫就越難制作精細,會遺留一些手工痕跡。不宜與和塑料、金屬首飾相對比。陶瓷首飾,更多的是注重自身釉色、造型以及手繪風格。

我國陶瓷首飾在顏色上的運用,也可以通過陶瓷材料的特征:顏色釉、粉彩、青花、古彩等工藝的轉變而改變原有的色彩,打破常規,使現代首飾既富傳統性,又具有現代時尚感,顏色更加豐富多彩。顏色釉,華麗明朗;粉彩,柔和、雅致;古彩,民族風味,陶瓷首飾中的色彩存在特殊性,它跟釉色有關,釉在火中發生化學變化,在燒制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除陶瓷外,在其他材質上無法看到的效果。陶瓷首飾上的釉色經過火的煅燒而燒制出來的效果遠比流行首飾上的色彩要豐富、獨特、有個性也更有藝術感。可以說,在陶瓷首飾上我們很難看到一模一樣的顏色,這是陶瓷首飾在色彩上的魅力,也是它與一般流行首飾在色彩上最大的區別所在,個性的所在。

我國陶瓷首飾最基本的造型材料是粘土,用粘土成型的過程就是一個絕好顯現及感受形態美感的過程。“為設計構思選定形狀是最重要的――這是因為他們傳達著一件作品絕大部分的最初視覺沖擊力,形狀選用的得當,就能以微妙而顯著的方式去改變一件首飾作品的語言。”

陶瓷首飾的設計風格,造型以半圓、橢圓、方形見多,以漸變重疊形式構成,裝飾用金黃色、黑色等對比強烈的色彩,給人以鮮艷感。有的造型還全部不裝飾,充分顯示材質美。作品,造型以異型見長,用鏤空、切割、組合的形式構成;裝飾用黑色、紅紫色、桔黃色為主,色彩鮮艷對比強烈。作品造型飽滿,變化多樣,色彩新穎,富有人情味。綜合來看,陶瓷飾品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和其它造型藝術一樣,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型、色彩、材料與配套材料等因素,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所以說,陶瓷首飾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的造型藝術。

篇4

中國陶瓷藝術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半坡文化、紅山文化、仰韶文化等遠古時期,就出現了以陶瓷器物圖案為標準的人類文明。中國陶瓷藝術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享譽海內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知道,陶瓷藝術的表現特征是其具賞用結合的器型,也是最貼近人類生活本質的物質和精神象征。尤其是出于自然般、如詩化的容器造型、裝飾圖畫生發出的藝術魅力,讓人感到合乎心象的意境美。

古今的陶瓷造型大都以圓器為主,圓器是通過拉坯、旋削而成的,看似非常簡單的操作,但其中卻飽含著從陶者聰穎的心智。

一、陶瓷藝術的線性美

陶瓷器物造型,由于是旋削而成,其造型形體的外輪廓線一般都是富有韻味的自由曲線,極少用純粹的直線造型。陶瓷藝術造型的輪廓線,如同中國畫的中鋒線飾,均勻對稱、委婉曲折,剛柔相間、變化豐富。講求的是造型的自然、飽滿的意趣。從原始社會的彩陶,到明清時期的彩瓷,可以感到古往今來許多形式優美、韻味十足、線性飽滿的經典陶瓷造型。其型制依靠自身展露的線形、體態以及置于空間形成的節奏、韻律,給人以線性美感。

陶瓷藝術的誕生、發展,恰似一個生命姿態的流轉,由里而外,繼而由外及里,自然回復,包含著起而復始的線性美指向。

其縱橫有象,隨轉起合的“線”體,蘊含著體量、空間與形象的相互作用。所以,線的感覺,不是人們一般理解的單線之詞義,而是線所組合的形。線性美的意義即顯于此。對“線性”的理解,是從陶者經過長期實踐的自我積累和多方位的考量、研究以后反復提煉、體悟中自然萌生的,是從陶者內在意識對外在物質的獨到表述。由于對線性美的理解程度不一,從陶者做出的造型,雖同是器物,卻在陶瓷型體線性美上,則大相殊異,有凝煉古拙,有端莊雍容、有天然渾成等視覺感受。進而產生自然協調、呼應有致、輕重有變、氣韻貫通的審美意識。優秀的陶瓷藝術品,以其流暢的線韻、充沛的線勢與高雅的線體名垂千秋。

二、陶瓷藝術造型的形體美

陶瓷藝術造型形體之美具有著廣泛的含義。從器物功能上說,它應該從屬人體工程學;從材料上說,它應符合材料成型、復制、燒成的特性;從造型上說,它應遵從力學原理及泥性。歸根結底,應該是一個和諧統一體,進而達到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審美要求。

陶瓷藝術造型,無論單純還是復雜,在形式處理上,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整體與局部之間,應取舍得當,使整體統一合理,符合內在和外在的視覺和心理的互相照應。使單純造型不致乏味、復雜造型不致繁縟。有些陶瓷藝術器物造型雖然簡單,但卻富有韻味,形式感強。其實越簡單的造型越具有其審美意趣的包容性,因為它的造型影象感是明確的,它以概括性很強的外在審美線性,推出讓人贊美的器型。如我們熟知的元代將軍罐造型。其外形非常簡潔、明快。但能顯示蓋部厚實、有莊重勢;肩部方圓,有上升勢;腹部渾圓,有橫展勢;下腹挺拔,有崇高勢。整個型體端莊、穩重,轉折明確、方圓有度、起伏有致、自然天成。無論視覺還是觸覺,都會使人感到清晰、明快、穩固的審美意趣。

三、陶瓷藝術的釉色之美

釉色的豐富,自明清以來,豐富多彩。我們說五顏六色、璀璨多姿的陶瓷釉色,凝聚著古往今來技藝人員的聰明才智,或熱烈、或奔放、或沉穩、或雅靜,體現著火的藝術及人類審美的心智。漫長的陶瓷歷史,歲月滄桑,積淀著陶瓷之路釉彩的輝煌。陶瓷釉色之美,以光、色、透、潔的審美特性令人遐思、心愛。光者,晶瑩、閃亮、奪目生輝;色者,純靜瑰麗、內蘊豐富;透者,清澈如玉,貌如乳汁;潔者,平滑無瑕,蘊含內秀。陶瓷造型因釉而出光彩,被歷代收藏家稱為“類寶石”,倍受珍愛。

陶瓷釉彩之美,直接道出中國各窯場的風采。汝窯有“雨過天晴云,這般顏色做將來”之說,她像望門貴族、大家閨秀般端莊而有內涵;鈞窯瑰麗如朝霞,官窯釉厚似凝脂,哥窯冰裂見神秘。不同的釉色,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平滑、光鮮、苦澀、凝重、陰冷、輕松、火熱、溫存等一切人的心理反映,都會因釉色觀感而有所變化。藝術陶瓷釉色絢麗如詩般美麗,深深地打動著愛美人的心。

四、陶瓷藝術裝飾之美

進行陶瓷藝術造型裝飾,首先要明確陶瓷裝飾是依附陶瓷造型而存在的,是為美化造型服務的,處于從屬地位,沒有陶瓷造型就無從談陶瓷裝飾。陶瓷造型有的渾厚、有的輕巧,有的質樸、有的怪異。這就要求造型和裝飾畫面必須協調一致,更好地加強造型的內在美,反之,會破壞造型固有的美。畫面裝飾的到位,不但可以使造型錦上添花,更能充分顯示藝術陶瓷器物的意境美。

寫意青花氣意的咨縱、流利,雖著筆不多,卻意境深遠。其線飾、分水敷染、點畫、筆筆意到,形象率真,與造型留白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寫意青花常常就是以小見大,以少勝多。畫面的藝術處理也是應造型而設,應造型而作。畫者的意趣全在把玩、經營造型范圍中的黑白灰、點線面的構成要素,達到抒發胸中意氣之目的。與寫意比肩的工筆瓷畫(如粉彩、新彩、五彩、工筆青花)。精細是瓷畫工筆的標志性特色。大到亭臺樓閣,小到鳳釵綺紋,都得描繪得精細入微,一絲不茍。以逼真地再現自然之物,現實之物。烘托一種人間情趣,這是優于其它畫種的方面。當然,光有非常嫻熟的繪畫技巧是不夠的。工筆畫家還必須具有組織審美裝飾的能力。藝術的個性就是裝飾技藝應用的首要條件。不然,就會落入畫匠之地,也就無法談主動去裝飾處理陶瓷器物了。藝術的審美也會因此而缺席。所以說,能畫出具有藝術感染力,與觀眾進行交流,產生共鳴的藝術陶瓷裝飾,必須是作者飽含強烈的思想感情,有藝術沖動的創作意志,才能使作品保持長久的吸引力,受到人們的喜愛,長存于人間。

篇5

關鍵詞:陶瓷書法;藝術;創新;傳承

1陶瓷書法

書法是傳統藝術的表達技法之一,它通過毛筆線條的虛實變化組合來抒感意境。而陶瓷作為一種藝術呈現的載體,與書法相結合是必然的。那么,何為陶瓷書法?它是以陶瓷為載體,借助陶瓷工藝的特有技法和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陶瓷上體現書法韻味和意念,形成陶瓷裝飾的一種形式。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與效果,在陶瓷造型藝術上主要采取書寫和鍥刻兩種方式――書寫分為釉下和釉上,鍥刻分為刻陶和刻瓷。通過這兩種手法完成的作品與其他陶瓷藝術作品一樣,最終都需經過燒制而成,方可使作品永久保持、千年不變。陶瓷書法歷史源遠流長,最初雖然只是出現于陶器上的漢字刻紋,但到了唐代,書法藝術和制瓷水準的大大提高促進了陶瓷書法的興起。時至今日,陶瓷與書法依然在不斷尋求更為完美的結合。書法裝飾了素凈的陶瓷,為人們帶來情感藝術的沖擊;陶瓷襯托了雋秀的書法,讓書法栩栩如生。陶瓷書法不僅傳播了文化、見證了藝術,還推動著陶瓷產業的發展,獨具魅力。

2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

2.1兩者的共性

書法藝術和陶瓷藝術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許多共性和相似。第一,書法主要為文字,然而同樣的字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可以書寫得千姿百態、與情感相融,可謂取意造型,而陶瓷的造型也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下也能創作得形態各異,別有韻味;第二,書法和陶瓷皆追求著“線”的藝術,書法漢字的線條虛實和流動反映的是作者的藝術素養和情感,而陶瓷造型工藝也十分注重線型和體面的變化結合,從中表現藝術的張力;第三,兩者都體現著美妙的藝術境界,書法藝術是在字里行間透露著流轉、靈動的氣息,陶瓷藝術則是在靜態造型當中表現著趣味和美感,兩者都共同體現出了氣韻天成的藝術境界。

2.2兩者的融合

書法是通過筆墨變化展現藝術,陶瓷則是通過工藝技術體現特色,兩者的融合過程中是剛柔相濟的。陶瓷之作為“剛”性的載體在一些地方受到工藝的限制,對書法之“柔”和隨性之美的發揮還是造成了一定的阻力。陶瓷書法想要淋漓盡致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靈感還是需要在工藝技術和材質探索方面進一步提高,因為它不單是文化的具體形態之一,更是科學與藝術在歷史文明中的相輔相成。

3陶瓷書法藝術的特性

3.1藝術特性

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從最初的交流工具到現在已經變得極富藝術性。每一個筆畫都可以表現出藝術感染力,因為它們作為漢字構成的基本單位,本身就包含了人們的想象力,通過一筆一畫組成的漢字是中華民族千年智慧文化的結晶。而以陶瓷為載體的漢字書法,亦陶瓷書法,結合著陶瓷藝術工藝,當然更具藝術特性。在現今的陶瓷書法中,最主要有陶瓷書詩畫,也就是給陶瓷美術作品題詩落款;另外就是純陶瓷書法作品,通常以詩詞名句為書寫內容,在作品中彰顯作者的書法風格和藝術情感,其中的藝術特性更是不言而喻,將行云如水的書法表現在造型獨特的陶瓷工藝品上,給人帶來的無疑是獨一無二的視覺享受。

3.2工藝特性

隨著陶瓷工藝的不斷進步,豐富的器型和色釉給書法藝術帶來了更廣闊的展示空間,同時也為創作者帶來了陶瓷書法工藝上的難度。陶瓷書法通常采用寫、堆、刻、雕、磨等創作手法,要想使作品得到理想的效果,不光要在創作手法上下功夫,而且還要充分了解陶瓷采用的原材料性質、色釉,與此同時還要掌握顏料油性以及燒制的窯爐溫度。另外,創作者還可以用刀筆直接刻陰文,也可以用浮雕手法刻陽文,但力度的掌控也至關重要。所以,陶瓷書法不光具有藝術特性,也具有很鮮明的工藝特性。

3.3裝飾特性

陶瓷書法的裝飾性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許多陶器上就已經開始應用文字作為裝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陶瓷書法的裝飾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陶瓷器具上書寫古代文人墨客的名篇名句,借著“詩句”與陶瓷藝術作品的結合,讓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融為一體,不但增加其藝術魅力、還增加了文化底蘊,使其發揮更好的裝飾效果。另外,隨著藝術表現形式的多元化,陶瓷書法作品本身的美觀性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一些純陶瓷書法作品往往會結合古典文化象征元素,比如粉彩、灑金、瓦當紋飾、仿古色釉等等,以此來進一步提高陶瓷書法的裝飾特性。

4陶瓷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

書法與器型相結合成就了陶瓷書法的藝術美感,它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藝術境界,其藝術價值也必然高于普通的書法作品。它不但為世人呈現了中國書法的美輪美奐,還體現了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陶瓷書法的藝術審美特征主要有兩點:第一,從它的外在來說,無時不刻表現著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的形式之美,比如將字直接寫在某些坯上的效果比直接寫于宣紙的效果要好得多,由于坯和宣紙的質地大為不同,宣紙更易吸墨不容易將筆鋒表現得非常完整,而坯則可以將筆畫的鋒芒棱角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陶瓷書法作品具有更強的藝術審美欣賞性;第二,從它的內在來說,陶瓷書法具有意境之美,陶瓷書法的意境美是作者“精氣神”的最高表現形式,“形”隨“意”動,意境可謂陶瓷書法作品內在的靈魂,通過虛實線條的構造和造型裝飾的融合,共同達到了氣韻生動的意境,從藝術的角度來說,陶瓷書法意境所表現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是人們思維審美中的訴求。

5陶瓷書法藝術的創新與普及

陶瓷書法傳承著華夏文明的精髓,它將書法和陶瓷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陶瓷書法工藝越來越精益。與此同時,人們對書法的認知和修養也在不斷深入,陶瓷書法在陶瓷藝術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攀升,它的藝術性、工藝性、裝飾性正在被創作者們深度挖掘。如今,運用陶瓷書法作為裝飾的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而其中抽象化、符號化的新穎表達手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眼球,為陶瓷藝術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色彩。而陶瓷書法藝術正是憑借著它源源不斷地創新,在內容與風格上齊頭并進、突破傳統審美意識、貼近時代生活,才得以有著持久的藝術生命力。它是一種立體而直接的藝術形式,也是非常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平民百姓也能從陶瓷書法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內涵。所以它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使陶瓷藝術能夠走進千家萬戶。

6結語

陶瓷書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它也契合了當今人們建設精神文明的夙愿。它向我們訴說了泥火鑄成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傳統技藝的瑰麗,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類智慧的偉大。無論從收藏價值,還是市場發展的角度來說,它都有著巨大的潛力,這也將為陶瓷書法的未來注入新的活力。希望通過本文為陶瓷書法愛好者們的進一步探索提供參考,也愿更多的人們愿意參與到其傳承與開拓的事業中來,為陶瓷書法開墾出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楊永善.陶瓷造型藝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翁云曉.陶瓷書法[J].中國陶瓷,2006(12):65-67.

篇6

陶瓷藝術起源于原始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又伴隨人類文明的漫長過程,成為人類美好的精神家園和生存與發展的動力因素。時光飛逝、星移斗轉,多少個文明古國由盛而衰,多少個封建王朝灰飛煙滅,但陶瓷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昂首屹立。追述陶瓷藝術的起源與人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陶瓷藝術的發展也體現了人類的進步。從古代的生活器皿到現代的生活環境陶瓷都融入了人們對生活的認識。本文的目的是論證現代陶瓷藝術創作與生活具有的密切聯系。

關鍵詞:陶瓷藝術;生活;創作

在21世紀的今天,陶瓷藝術創作不僅是以具有實用性為其創作目的,而且是更趨向于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藝術家本身情感觀念的展示。然而不論現代陶瓷藝術如何發展,其與生活依然是息息相關的,俄國19世紀著名革命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把生活比做金條,把藝術比做鈔票。”以此說明藝術是生活的替代品。無論這張紙幣以何種形式出現,它也依舊是金條的替代品,那么現代陶瓷藝術也就是生活的一個替代品,其充分詮釋了現代陶瓷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一、陶瓷藝術的創作源于生活

黃賓虹曾說:“窮天地之生機,窺自然之和諧,悟萬物之生機,飽游沃看,冥思遐想,窮年累月,胸中自有神奇,自動化自為我有。”這樣的作品才有生機,說的無非就是取材于生活,領悟于生活。社會生活是現代陶瓷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創作對社會生活的這種依賴關系,首先表現在藝術家往往是從生活實踐中獲得創作動機和創作靈感,尤其是藝術創作的內容,更是來自于社會現實生活。所以說,無論是現代陶瓷藝術創作,亦或是其它藝術,其創作都離不開生活。亞里士多德就曾強調:“所有的藝術都起源于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現實的模仿。”現代陶瓷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形態,它是創造者思想價值觀的體現,但其始終立足于生活,有對生活的臨摹,也有對生活中某些事物所蘊涵的意義的延伸和體現,之所以涌出如此眾多千姿百態的意識作品,正是由于他們凝聚著藝術家對生活的獨到發現和深刻理解,然而卻沒有遠離生活。“作品妙在似與不似間,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創作原則,強調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創作營養,并反映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美是生活”,然而對一個藝術家來說。重要的在于發現生活的美,并使其升化為藝術的美,令人真切的感受到生活是美的。

二、陶瓷藝術創作是生活的升華

有很多陶瓷藝術家的作品與生活中具體實物,看似毫無關聯,并不是寫實于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然而其實這只是一種蛻變,一種把生活抽象化的蛻變,其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對生活中現實的延伸,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外延于表象萬千的不同形態,表現獨特主題,體現從內核到外延形態之間去解剖事物的智慧,立足于現實生活中實物的基礎上,表現其內涵,另一種就是以生活中現實事物為對比,立足于抽象,精煉體現辯證關系,其依然是以生活為事實依據,與生活密切相關,只是在原本事物上加以提升,使其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也就是說“陶瓷藝術創作”既是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華。

現代陶瓷藝術創作,在審美觀念方向追求的美是多種形式的,它既不排斥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美,又要表現創作者本身的獨特性。它來源于生活中的原型,加以創作者的思想、內涵、以獨特的手法表現出來,就是遵守了陶瓷藝術的創作原則。現代陶瓷藝術創作,一方面是對客觀社會現實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著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說,現代陶瓷藝術創作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兩方面通過陶瓷藝術工作者在創作中相互滲透、彼此融合,并物化為具體藝術形象的陶瓷藝術形象。因此現代陶瓷藝術創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與現實生活的產物,其加入了作者的主觀因素,然而其固然離不開客觀現實。現實生活是現代陶瓷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但陶瓷藝術創作同樣不能離開主觀創作,只有當創作者調動他強烈而豐富的想象來從事創作時,才能塑造出一個個完美的杰作。從這種意義上講,現代陶瓷藝術創作必然是現實與理想的結合,客觀與主觀的結合,是生活的再現、生活的升華。在現代陶瓷藝術作品中,有著寫實與抽象兩種風格。抽象意義上的現代陶瓷藝術創作,毫無疑問是取材于生活,體現作者思考的物質再現,它已脫離了現實生活的摹本,是一種精神的寄存。

三、陶瓷藝術創作必須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20世紀中期法國哲學家薩特和美學家讓•杜維納等也認為社會生活環境的改變決定了藝術的不同功能,杜維納認為:社會環境對藝術的干預,是在現實生活的層面上實現的。他們都看重當代現實世界中的社會性主題,看重藝術的社會功能。

如今人們喜愛陶瓷藝術的目地是為了抒發感情,是為了表現情感,是為了生活得更有情趣,是希望通過“用心用手的工藝”來洗刷機械文明的冷漠,給人以純樸和寧靜及回歸自然的心理感受。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地提高,當人們擺脫了物質生活條件束縛后,很自然地會開始對賴以生存的環境重新考慮,從一開始對奢華的生活方式和環境的追求到后來對這種方式產生厭倦和排斥感,最終向往大自然的單純、安詳。于是人們開始渴望回歸自然,希望創造出符合人類意志的人工環境。但當人們逐漸發現人工塑造的環境還遠遠不是他們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間時,有必要重新以人為本,對“人―空間―環境”的關系進行科學化、藝術化的設計協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環境藝術設計”。 現代陶瓷藝術進入建筑和環境領域,是現代藝術領域的新拓展。現代陶瓷藝術和建筑,環境的融合,打破了現代陶瓷藝術加純藝術的結構形式,拓寬了其藝術語言的表現力,也有別于以往陶瓷材料在建筑和環境中的應用,而更注重人文文化和藝術表現,因而,現代陶瓷藝術不只是純欣賞的造型藝術,同時也是具有實用價值的設計藝術,是環境設計、建筑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陶瓷藝術這一藝術語言,是現代環境設計的一門新課題。

我們可以將陶瓷藝術看作是現代人生活中的調味品,如果你的家居裝置得精細典雅,適宜的擺放些精美別致的瓷器,使室內的空間不著痕跡地延伸出主人的品味,而在田園風味的居室環境中陳設一套粗陶器皿做點綴,會使房間的主題產生變奏,看到簡樸后面的那份溫馨。試想現代家居中,一件小小的陶瓷藝術器型其所占的位置,雖說與那些豪華的家具和高檔的家用電器相比微不足道,但它對人視覺上的感受卻不容低估,掛于墻壁或置于臺桌上的陶制燈罩,其形態各異,長方體形、三角體形或半圓體形,以及不規則狀,透過器體面上雕刻的各種隨意的幾何紋樣,帶出了一份溫情與純真,雖見不到華麗的包裝,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濃烈的人情味。例如,以茶壺造型為底座的陶器的臺燈,外型相當別致,帶來了視覺上的新鮮的感覺;細長的陶制玄關桌面,配以線條簡潔的桌腳,表現出一份悠然自在的生活環境,陶版壁畫的特殊觸感,則令人覺得親切有味;利用厚實的陶器加以簡潔的線條制成各種家飾,展現出干凈利落的風格,使古樸陶瓷藝術能輕輕松松地融入日常家居生活之中。厚實的陶質藝術品,于纖麗中散發出典雅芬芳,它產生的藝術效果是“致廣大”,它可以是“盡精微”,也可以是華麗、淡雅、凝宜質樸。更可以晶瑩璀璨。因而,它在現代藝術的創造中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其實如今的陶瓷藝術不僅僅是制陶者本身的孤芳自賞,它已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并成為一種時尚被推廣開來,當衣食不再成為問題,人們則開始對精神生活重視起來,親和自然,深具濃厚文化藝術氣息的陶瓷藝術走入普通人的家,營造著高品味的生活環境。

陶瓷自其原始時期出現至今一直是為滿足人們生活而存在和發展的,它因社會環境和各時期人們審美情趣的不同而改變、發展,是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期的生活剪影,因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陶瓷文化史。陶瓷的創作意念來自于生活,是對自然界細致入微的觀察,是對自我精神生活的感悟。它廣泛的反映了社會文化、社會習俗、社會觀念以及社會哲學。總之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反映,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是一個個來自于生活的音符,在跳動著,在彈奏著,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生活造就了陶瓷藝術,陶瓷藝術反映了生活。

參考文獻

[1]宋建林.現代藝術社會學導論[M].知識出版社.2003.9.

[2]{英}羅森.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

[3]雷體沛.存在與超越-生命美學導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8.

[4]陳進海.世界陶瓷藝術發展史[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5.4.

[5]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

篇7

1平淡清真的造型韻律宋代繼唐代的盛世文化背景下,雖不及盛唐時期的鼎盛,但也創造出了其獨有的文化輝煌,繼唐三彩的制瓷工藝后,宋代進而開發出自己獨特的制瓷特色,使中國陶瓷業在上承唐的工藝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創新,其陶瓷工藝無論從工藝上還是品種上都呈現出質的飛躍,其精神面貌和藝術境界達到了一個頂峰。這也與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有直接關系。北宋定都卞京,促進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為陶瓷工藝的發展也夯實了基礎。宋朝的文化主流和崇尚道教的思想意識,也奠定了其藝術審美以含蓄,質樸,自然為美。上層社會的意識和審美情趣,決定了文化藝術的發展走向。宋代盛行理學,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偏于質樸,平淡,自然。去掉了唐代的華麗和雕琢,并把藝術美提升到哲學的范疇。這些理念植入到制瓷中,就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審美觀念,陶瓷以淡雅的色調,做工的細膩為美的標準,重在神、趣、韻、味的表達,并相為表里,成為歷史上的獨特的藝術風范。宋代崇尚道家的清靜思想,審美觀念也深受其影響,所制的陶瓷藝術作品樸實無華,文雅大方,藝術韻味濃厚,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及當代的借鑒價值,是美學范疇的新創舉。2意蘊深長的工藝手法宋代的文化燦爛輝煌,名家名作層出不窮,例如,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它就描繪出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這也是其時代繁榮景象的充分體現。宋代的文學文化成就也極其閃耀,例如,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陶瓷受當時文化的影響,其工藝從造型到樣式,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這也是陶瓷藝術成熟的必然條件。換而言之,也就是說,造型程式化標志著其藝術的成熟,和制陶藝術的水平高度,說明宋代的陶瓷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本文在這里以宋代梅瓶為例來進行說明,梅瓶本來是盛酒水的瓶子,在造型上為口小、頸短、肩寬、腹部收縮、足部收斂、底部較小為特點,瓶子整體的比例修長,形體輪廓清晰、挺拔高峭,有很強的形式感,所以一直到現在,人們依然特別喜歡這種造型的裝飾品。梅瓶出現于唐代,但其樣式發展到宋代就比較成熟了,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宋代的梅瓶,器體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于直線,底部比較小,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但其處理手法多樣,造型結構就更顯得形式多樣,各具個性,但其大體的形式還是接近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大體則有,定體則無”的變化,成就了宋代具有代表意義的典型造型形式。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程式化與規范化的發展促進了宋代陶瓷造型的形態發展,使之越來越趨于完美,這才有了形體比例恰當、細部準確、整體和諧、意蘊深厚,給人帶來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宋代陶瓷作品。綜上所述,宋代陶瓷工藝的發展,其不同造型的作品是經過適應不同地域、人們的不同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在陶瓷作品中,蘊含著生活的美學、習俗以及深厚的意蘊,同時也融入了手工藝人對生活的理解。從造型形式的角度來看,中國宋代的陶瓷是“求正不求奇”,在造型上大多比較平實,極少出現奇特的造型,可是在平實中卻蘊含著深厚的韻味,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二、陶瓷裝飾藝術中工筆繪畫技法的體現

陶瓷裝飾藝術歷經時間的流逝,經過不斷改進,到了宋代時期陶瓷刻劃花裝飾藝術達到了頂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陶瓷裝飾紋樣以模仿工筆畫中的線的表現形式,廣泛的運用在陶瓷紋樣裝飾上,其中,刻劃紋飾采用的技法就是把土坯表面上多余的土料剔除,增強陰影效果,把陶瓷上紋飾本身的立體感凸顯出來。這種裝飾手法多用于青瓷,在宋代大為盛行,這也充分顯示出了中國古代手工業者嫻熟的雕刻技法。1陰線劃紋:細膩且極富立體感宋代的越窯瓷器,享譽海內外,劃紋的針刻花青瓷是瓷器中的珍品。越窯是陰線劃紋技法的先驅,早在九世紀初就開始使用,各種瓷器器皿上出現了大量的寶相花、團花、鳥紋等裝飾素材。大約在公元10世紀后期,線劃紋飾走出越窯,流入了全國各地的瓷窯,線劃紋飾瓷器呈現井噴之勢。從已出土的越窯作品來看,越窯一直到11世紀初期都在燒制有線刻紋裝飾的青瓷。從出土資料看,不但南方有線刻技法,北方窯也有。這種線劃紋飾最具代表的手法就是減地刻畫,指的是先把紋樣的輪廓刻出來,再沿著輪廓線把花紋外部的一部分剔掉,凸顯出紋樣,同時用層次區別來把紋樣圖案表現出來,這種手法和淺浮雕相似,立體感較強。2剔刻紋:三維視覺效果極強(1)高浮雕式剔花,就是裝飾主題浮起于瓷器表面,且雕刻部位錯落有致,互有參差。耀州窯剔花青瓷是高浮雕式剔花中的代表,這類作品大多出現在北宋早期,作品中不同層次的裝飾平面上都重迭著各類卷草紋或者花葉紋,具有很好的三維效果。(2)平浮雕式剔花,磁州窯是平浮雕式剔花技法的發源地。白釉剔花就是剔除部分白色紋飾,露出坯體的顏色,燒制后,明暗分明,雕刻面形成規律而整齊的陰影,從而把主題外輪廓的棱角清晰地襯托了出來。公元10世紀末到11世紀這類作品比較流行,到了11世紀后半期,在磁州窯作品中,剔花技法就不再處于主流地位了,并且開始整合入其它的技法以及彩繪等技法。3刻花:構圖布局的形式多樣性北宋中期制瓷技術更加成熟,在制瓷藝人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出了新的斜刀刻花手法,起先與并浮雕剔花與高浮雕式剔花技法,呈三足鼎立之勢,后取而代之。行內也稱單入側刀法,名字體現其特點,或直刀單入,或側刀廣削,立體效果更加顯著。這種刻花線條流暢而犀利,層次明顯,與前期的剔地浮雕的手法相比,更加簡潔省力,生產效率也更高。當時,宋代各大小瓷窯都趨之若鶩,并在此基礎上,在構圖上更加豐富,花鳥魚龍、植物都可,整體布局也呈現進步的勢頭,宋朝陶瓷藝術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4篦劃紋:獨具風格的工藝技術使用小齒比較密集的篦狀工具在坯體的表面刻劃出間距相等的平行紋線,就叫做篦劃紋。五代時起,篦紋裝飾運用很廣。及至宋代中期,演變為篦劃紋。這種技法,精巧細膩,方便快捷,可以一次成型,劃出需要的線紋,省時省力。若是從制作工藝的材質來看,那些比較堅硬或者塑性較差的材料,例如,金銀器皿或者漆器等,則沒有出現類似的篦劃紋裝飾。篦狀工具的制作,需要硬度比較低的土坯,間距不等的并行線紋工具可按要求任意制作。宋代成熟的篦紋裝飾,和陰線劃紋、剔刻紋,以及刻花,都是宋代陶瓷藝術的特色工藝,且備受人們喜愛。宋代時,南北方各個窯口都廣泛地采用了篦劃紋裝飾紋樣。

三、結語

篇8

在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了陶器,可以說,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陶器大國。當時的陶器,大多數用來做器皿使用,隨著社會的發展,陶瓷制作已經成為一個多樣化的產業,陶瓷不再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碗、碟、杯具等,更趨向于以裝飾化為主導的精美工藝品,如雕塑、工業產品等等。而陶瓷制品中的陶瓷首飾也以其造型多變,價廉物美而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現代生活,物質十分豐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是單純的注重物質生活,更多的開始注意精神領域的豐富與否,同時文化的多元性發展也使其的審美的趣味多種多樣。有的喜歡簡單雅致,有的喜歡高貴華麗,有的鐘情刺激、個性,有的則喜歡粗獷的抽象感。而陶瓷首飾材質的特殊性,完全可以根據不同人群的審美需要創作出各種不同風格的造型。這些都決定了它可以滿足多種類型的人的要求,無疑于更受大家的歡迎。

陶瓷首飾所用材料和工藝,種類繁多、花樣多變。現代社會所使用的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藝都能運用到其中;除陶瓷材料以外,為了形成材料上的對比,烘托出陶瓷的溫潤,常常會運用到其他材料以及其他加工工藝,例如珍珠、玉石、金銀、水晶等,還有一些相對廉價的材料,例如:木料、布藝、玻璃、結繩、羽毛等(如圖1系列)。這些材料渲染并豐富了陶瓷首飾材料和制作工藝的結合效果,使其更加多元化,并增加了陶瓷首飾的內容,為陶瓷首飾的設計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多種多樣的效果演示。

制作陶瓷首飾,就像制作一般的陶瓷制品一樣,可以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成型。制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適合自己的成型方法。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如圖2系列):

1、手工捏制成型

手工捏制成型,就是用一塊泥土來徒手捏制成各種造型的一種成型方法。手工捏制成型的形狀多種多樣,不僅有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方形,還有不規則的、比較抽象的圖形。這種成型方法比較簡單易學,制作的東西自由隨意而又富于變化,有手工制作所獨有的質樸趣味,但比較粗糙。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作陶瓷首飾,其造型獨一無二,比較符合當前年輕人的心態。

2、泥條成型

泥條成型,可以利用工具,也可以手工搓制。手工搓制泥條相對來說比較方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或喜好將泥土搓成各種粗細的條形。缺點是容易造成泥條粗細不均、容易干裂,長短不一、不太規則。使用壓泥條工具壓出的泥條,長短、粗細都比較一致,適用于批量制作的或在設計上規則性強的陶瓷首飾作品。缺點是手工韻味不足、造型僵硬。泥條通過卷曲、纏繞、粘接、組合等各種成型方法,可以形成變化豐富的形狀。

3、泥板成型

泥板成型是比較常用的成型方法,適用于平面形態的陶瓷首飾的制作。首先要把泥塊搟成平整一致、薄厚合適的泥板,然后用畫好的紙模放在泥板上,用刀片根據紙模的輪廓邊緣進行切割出想要的造型。

4、翻模成型

翻模成型適合于批量制作造型統一的陶瓷首飾。

石膏模具成型法是利用已有的物品,或利用陶泥、石膏制作出構想中的形狀,然后用石膏漿來翻制模型,等石膏漿硬化后,取出原型,就可以得到石膏模型了。制作出來的坯體,既可以單獨作為陶瓷首飾,也可以把幾個坯體進行排列組合,粘接成為新的造型。

陶瓷首飾的造型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點線面的構成設計。這是陶瓷首飾造型設計的主要方式,點線面的構成與組合,在韻律美感,層次節奏感上要尋求創意突破。

2、擬形設計。描摹自然界各類物體的造型特征,它注重物象結構的理解與概括處理,來源于我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比如表現石質的層次美感,表現紙袋的硬挺美感,表現貝殼的結構形態圖等。

3、具象設計。把現實中的物體,按比例的微觀縮小,再現實物的造型特征。比如蘋果、石榴等、紐扣、小鞋子、衣物等各類生活用品等、樓房、小閣樓等小建筑物件。

4、抽象設計。抽象設計隨機性比較強。它可以使造型更具有生命感和情趣性。常用手法有扭曲、傾斜、擠壓、盤繞、添加、分割等。

5、肌理設計指作品的表面效果。包括材料本身紋理和人為創造的肌理效果。強調借助外來材料壓印的肌理效果。因此偶然性比較強。肌理美感的特質使得整個首飾設計充滿了變化的可能。

6、超寫實設計。它是注重細節表現的一種設計,能夠將所再現的物體細節、質感表現的非常詳盡而充實。造型上要求微雕技巧的融入,同時也需要釉色裝飾的配合,甚至于在燒成上多次燒成。

陶瓷首飾離不開釉色,釉是陶瓷首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有了釉人們可以有更多可能的表現色彩與肌理。對于各種釉色的表達和傳遞是陶瓷首飾需要重要對待的一個方面。

釉色是陶瓷最具魅力的外衣,釉色品種很多,主要分為顏色釉和色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陶瓷的釉色更是日益增多。

顏色釉裝飾也成為陶瓷首飾最為常見的裝飾方法。顏色釉色彩繽紛、質地多樣。按釉的顏色區分,可分為純色釉、雜色釉,主要有紅、黃、藍、綠、青、紫、白、黑等品種;按釉的肌理區分,又可分為裂紋釉、結晶釉、無光釉等。顏色釉的質地或晶瑩溫潤或暗啞班駁、色彩或瑰麗斑斕或幽靜淡雅,使利用顏色釉來裝飾的陶瓷首飾具有獨特的裝飾藝術效果。

在釉色中,除了利用顏色釉外,還可以利用色劑與泥土混合成化妝土、色劑繪制坯體、不同顏色的泥土混合形成肌理等來獲得不同的色彩裝飾效果。這些裝飾效果會有獨特的色彩與肌理效果,但顏色不如顏色釉光亮。常用的色劑如氧化銅、氧化鈷等,色彩鮮艷奪目,適合表現現代時尚風格。化妝土則可利用摻入色劑多少來控制顏色的深淺,色彩多變。絞胎既可以隨意混合不同顏色的泥土形成自然隨意的肌理效果;也可以采用拼接、切割等方法,形成有規律的肌理效果。絞胎裝飾色彩含蓄多變,風格質樸,泥土韻味十足。

篇9

一、獨特在于陶瓷釉

說到陶瓷,不得不提陶瓷釉了。首先來講講釉的歷史和特色吧。釉是一種硅酸鹽,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經研磨、加水調制后,涂敷于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的焙燒而熔融,溫度下降時,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質薄層。它使陶瓷器增加機械強度、熱穩定性、介電強度和防止液體、氣體的侵蝕。釉還有增加瓷器美觀和便于洗拭、不被塵土粘染等作用。附著在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用礦物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并細磨成漿狀液體,施于坯體表面,經高溫煅燒而成。從微觀結構看,含玻璃態物質和少量氣泡、未熔融石英顆粒及冷卻時析出的晶體。具有類同于玻璃態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不透水,平滑而有光澤,不易沾污,并可提高制品的機械強度、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釉面還可采用各種裝飾以增強制品的藝術效果。釉是覆蓋在陶瓷、搪瓷表面的玻璃質薄層。

按制備方法分類,有生料釉、熔塊釉;按釉的組成分類,有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硼釉、熔鹽釉、土釉等。釉的種類很多很全,在彩釉上有釉里紅,以氧化銅為色劑在胎上彩繪,施釉后高溫烘白底紅花,始于元代景德鎮;有釉上彩,在燒好的素器上彩繪,再經低溫烘燒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最早見于宋代;有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繪,后施釉高溫燒成,彩紋在釉下,永不脫落,最早見于唐代;還有斗彩,在坯體上以青花勾繪花紋輪廓線,施釉燒成后,于輪廓線內填以多種色彩,再經爐火二次燒成,畫面呈現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比美相斗,始于明成化年間等等,它的種類,它的歷史和它的獨特之處,很難一下子全部表現出來。

二.魅力屬仕女圖

提到了陶瓷釉,不禁讓人聯想到釉上的仕女圖。仕女圖亦稱“仕女畫”,是以中國封建社會中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繪畫,而在中國古書上曾經有“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記載,仕女圖就在女人占有絕對優勢的“母系社會”逐漸誕生。仕女畫作為一種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畫面以仕女為主題,最早見于唐代長沙窯瓷器,宋元時期仕女圖較為罕見,這與當時花鳥畫盛行有很大的關系,仕女圖的魅力在于它所具有的當時社會的特色,反映當時社會背景與社會興衰。

繼唐朝之后的五代是個政權交替頻繁的時代,畫家們既繼承了唐朝的傳統又有所變革,最顯著的變化是,歌妓豐腴的肌膚因缺少唐代宮女臃懶的體態,而更具健康之美,修長的身材更是凸顯出了唐代仕女豐滿肥胖的造型程式。明清時期是仕女圖的發展時期。明中期的仕女圖多反映貴族婦女的生活,雖然為數不多,卻對后來仕女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成化朝仕女雖不甚精細,但頗有古意。明晚期仕女圖大量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現狀。清代仕女圖尤為盛行,但歷朝風格各不相同,如順治仕女的衣帶飄然,康熙仕女的妙筆傳神,乾隆仕女的精細寫照,無不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

三.獨特與魅力的完美結合

陶瓷釉的發展離不開瓷上的畫,而仕女畫的應用更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需要釉的獨特和仕女畫魅力的完美結合。需要通過陶瓷工作者精湛的技法,才能制作出形態各異的陶瓷。繪畫者嫻熟的畫技,畫出美麗動人的人物畫,尤其是美女。這不僅增添了陶瓷的外在美,而且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美的東西總能給人美的享受,當然,陶瓷作品也不例外。

而陶瓷釉上仕女畫的題材來源很廣泛,我們大致來羅列一下。作為陶瓷上美女畫的選擇也是有標準的。要年輕,身材苗條,肉體豐滿,黛眉明月,削肩,皮膚白皙細膩,長垂的雙耳,朱唇,齒如貝露,黑亮的濃發等。除了外貌的要求,還有一些內涵的要求。要多才善辨、飄逸風雅的女性,來展現其美,這樣應用在釉上,更有代表性。比如東晉才女謝道韞就是多才善辨的女性代表。在“竹林七賢”的“林下風氣”影響下,飄逸風雅之美成為魏晉時期的主流審美情趣。曹丕稱帝后封為皇后的甄氏,不僅姿貌絕倫、氣質非凡,而且才智過人,是魏晉時期女性飄逸風雅之美的典型代表。陳后主貴妃張麗華則是“發長七尺,端麗閑雅,飄逸若仙”,是飄逸富麗之美的典范。但在盛唐時期,人們的審美情趣產生微妙變化,開始崇尚豐腴肥碩的女性形象,這可從唐代仕女圖與雕塑中的婦女形象得以印證。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則是古代最著名的胖美人,是古代美女中豐腴肥碩、雍容華貴之美的象征。審視戰國到唐代的古代佳人魅力進程,清晰可見“裊娜身姿,內在氣質再到體態豐盈之美”的內在線條。

篇10

一、早期的陶器

早期祭祀用的神器,制作精細,裝飾手法考究,不同于普通的日常用品。通常陶器外布滿紋飾,常見的環帶裝飾由戳印X紋、圓圈紋、三角形紋、S紋等組成。戳印多采用十分規整的八角星圖案,并在八角星圖案中心的方框之內戳印旋轉狀的十字紋,使整個圈足形成以八角星為核心,向四面輻射的畫面,表現了古人對神的崇拜,對天地自然的敬仰,對光明的追求。早期生活用的陶器,表現各種植物、動物及自然界的畫面居多,這些圖案以藝術的手法真實地表現出古人對自然的熱愛,以及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樸生活,體現出古人那種“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夏、商、周時期

距今約七千年前彩陶出現在黃河流域,此后其他地區陸續出現了白陶、黑陶、灰陶等。據專家研究,早期陶器燒制不使用密閉的窯,溫度較低,陶質硬度不高。之后開始采用簡陋的窯制陶,溫度已可達到攝氏1000度。到了夏、商、周時代,制陶技術不斷進步,窯爐溫度可高至攝氏1200度以上。商代青銅器的制作成就輝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用具仍主要以陶器為主,工藝水平最高的應屬白陶。白陶是把高嶺土燒制達到攝氏1000度以上高溫制成的,質地潔白細膩,花紋鏤刻精美。

三、春秋戰國時期

西周以后,陶器種類繁多,除生活器皿之外,還出現了各種磚瓦、陶俑和建筑用陶等。西周陶器的器形,主要有鬲、甑等炊器,爵、觚等飲器,豆和簋食器,罐、甕、盆、盂等盛器。在造型上以袋狀足、圈足、平底為主要特征,紋飾仍以紋理較粗的繩紋為主。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制陶作坊,其產品上大多留有文字銘記,同時印紋硬陶處于繁盛時期。

四、秦時期

秦陶多平口,方唇、簡腹、平底,泥質灰陶,腹上部兩側有一對稱的耳,腹部至底施繩紋。秦代陶塑凸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神態各異,制作精制,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五、西漢、東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陶制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方面都非常繁盛。品種分為灰陶、硬陶、鉛釉陶等;裝飾手法采用印紋、劃紋、堆紋、暗紋、彩繪、浮雕、鏤空等。東漢是原始瓷器真正的繁榮時期,瓷器的坯胎由粘土或瓷石等復和材料制成,在攝氏1200~1300度的高溫中燒制而成,胎體堅硬、密度高、細薄而不吸水,之后在胎體外面施釉,釉面光滑不脫落。西漢,罐為灰色陶質,口微內斂,平底,四耳,腹中部飾一道凹弦紋。肩腹飾以拍印方格紋。腹下部飾以三道不太清晰的刻劃弦紋。方格紋裝飾是漢代最流行的一種花紋裝飾。

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鼎盛。由于蓮花有著濃郁的佛教色彩,大約從周代用蓮紋作為裝飾題材開始出現。從東晉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時期,在各種工藝品中,蓮紋幾乎無處不見,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東晉飲茶風氣漸漸盛行,隨著人們對飲茶興趣的增加,對茶具的要求也高了。當時有一種造型獨特的茶酒器———雞頭壺,流行于晉至唐朝初年,因壺嘴作成雞首形狀而得名。由于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筆筒、水盂、硯等陶瓷文具也被廣泛應用。瓷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用具之一,被廣泛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隋唐

隋朝時間雖不長,但陶瓷業卻比較發達。陶瓷器造型與南北朝的風格近似,卻更加飽滿,釉色更加清亮、勻凈。唐朝是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唐三彩便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長安、洛陽兩地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無論從制作工藝還是藝術水平上都非常高超。那種色彩絢爛、瑰麗多姿、氣勢恢宏的格調,正是當時盛世輝煌、波瀾壯闊、國富民強的時代的反映。初唐的三彩制品以褐赭黃色為主,間以白色或綠色,采用蘸釉法,施釉較粗且偏厚,由于釉層沒有完全燒開,顯得色澤暗淡。到盛唐時期,唐三彩的制造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采用了混釉技法,釉色瑩潤,色彩斑斕,造型優美。裝飾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還廣泛使用堆貼和捏塑,使圖案內容更顯豐富。除了器皿以外,還出現了大量的三彩人俑,其形體富態飽滿,造型生動準確,輪廓曲線富于變化,顯示了唐代人物圓雕取得的高度藝術成就。

八、五代和十國時期

越窯的燒造技藝到了五代已經很高了,吳越的秘色瓷無論從胎質和釉色看,都是當時瓷器的最上品,成為吳越王室的御用器皿,也用來上貢給中原諸王朝。秘色瓷的胎質呈灰白色,釉質如脂似玉,清澈碧綠,造型典雅凝重,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藝的最高成就。另一個著名品種為柴窯,相傳是五代周世宗時所燒造,以天青色為主。據明代文獻記載,當時宮廷中所收藏的珍貴瓷器,把柴窯瓷器列為首位。

九、宋朝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其產品質地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自然含蓄,淡泊質樸。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青瓷因釉中含有瑪瑙成份,所以釉色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高雅淡青,有青玉一般的質地。鈞窯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繼汝窯之后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制工藝是二次燒成,第一次為素燒,之后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燒出來瓷器藍中帶紅,呈現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后人難以仿制,有“鈞瓷無雙”之說。定窯是宋代民窯,在河北曲陽縣一帶。其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釉層薄,釉面光潤其瓷質精良,紋飾俊美。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稱“百圾碎”。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就是常說的“紫口鐵足”。青白瓷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以景德鎮產的為天下第一。特點是瓷質極薄,精細秀麗;釉面白青,釉色透亮,內外都可映光,所以又稱“影青”,好似玉器。這種追求瓷器如玉的效果,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比德于玉”的內涵。

十、元朝

元代陶瓷業基本承襲了前代的舊制,但卻出現了青花、釉里紅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種。此時期的景德鎮,由于受戰爭影響不大,經濟狀況較為安定,宮廷又重視,成為了全國的制瓷中心,并設立了全國唯一的一所管理陶瓷產業的機構──浮梁瓷局。景德鎮人發現了另一種優良的制瓷原料———高嶺土,其質如蚌粉,色素白,與瓷石混合制瓷,使瓷器更為精美,更具特色,高嶺土也因此而聞名于世。

十一、明朝

明代瓷器又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峰。瓷器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為明代白瓷主要產品,裝飾手法由以前的刻、劃、印、塑等轉為以彩繪為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無不體現出明朝人向道的文化內涵。永樂、宣德年間最出名的當屬“甜白釉”,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填繪彩飾。這種“甜白釉”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為名貴,以后歷朝也都有燒制,但都比不上永樂時期的產品。這一時期的青花瓷以胎釉精致而聞名,所用青花料來自鄭和下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的一批蘇泥勃青料,其中含鐵量較高,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色斑點,與青藍色相融一體,有一種自然美,后世極難仿制。明朝中期造出輕巧精細的青花玲瓏瓷,瓷質透亮清雅,青花碧綠。在這短短三代56年當中,宮廷和民間藝術匠師們創造了一大批藝術珍品。明朝后期統治走向衰落,官窯敗落,民窯發達。民窯以燒造青花瓷為主,裝飾紋樣豐富多彩,不受官窯式樣規格化的束縛,神話、山水、人物、動物、植物、詩詞、書法、民俗等等,造型灑脫,畫風隨意。

十二、清朝

康熙時期,景德鎮的御窯廠逐步恢復完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在整個清代瓷器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琺瑯彩、粉彩是這一時期的重大發明。琺瑯彩瓷器是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品,康熙年間的琺瑯彩瓷器所用的彩料全部采用進口料,胎質潔白細膩,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華美明麗。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蕓香油調合的彩料渲染,產生淡雅柔麗的效果,稱“軟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