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的基礎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平衡的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平衡的基礎

篇1

[關鍵詞]生態平衡 經濟社會發展 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F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017-01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我們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改善民生與良好生態環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筆者從多年從事環保工作經歷中體會到,保持生態平衡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生態平衡是一個整體,各生態部分之間是有機聯系的,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一)生態平衡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物質需求的平穩輸出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狀態。一般情況下,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需求,能使生態內部各部分之間,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還是非生物環境之間,能夠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生態能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有了這種生態平衡經濟社會發展就能正常運行,否則后果嚴重。

(二)生態平衡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人類的繁衍生息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生態平衡。同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生態平衡。

一是生態平衡為人類生存提供可持續生存的自然資源。人類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正是依賴于生態平衡為人類不斷輸出必要的生產、生活用品與物質需求;如果人類一開始就破壞了生態平衡,我們也不會有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因為人類可能已經消亡了。

二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保持了生態平衡,保證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常情況下,生態平衡最明顯表現就是生態系統中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這種相對穩定狀態使生態平衡過程中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

三是保持好生態平衡,就是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過度地向生態系統索取,就會人為地破壞生態平衡,而這種破壞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再讓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生態平衡狀態,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甚至有的會造成不可逆轉。正因為如此,我國把保持生態平衡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實施,以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

生態平衡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

(一)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環境基礎

大自然是人類的棲息地,生態平衡自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人類在生產勞動中,利用生態平衡的資源生產各種商品與勞務,從而滿足人類社會自身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種種需求。可以說,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發展環境。如果人類為經濟社會發展執意破壞生態平衡所造成的后患不僅僅是經濟社會不能發展,甚至招致毀滅性損失。

(二)生態平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人類幸福指數

生態平衡創造了空氣新鮮、水源清潔、土地肥沃的人類生存環境,使得人類在地球繁衍生息數萬年。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了,人們更加向往日麗風清、山川秀美的生態平衡環境。在這里休閑、娛樂,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怡然自得,身心愉悅,精神生活豐富,提升幸福指數。這是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高層次境界和美好環境,實現了我們的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三、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是辨證統一關系

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協調、互相促進。

(一)生態平衡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國務院在2000年12月21日印發了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要求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力度保護生態平衡。這是因為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具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尤其要防止土地資源被破壞。比如,現在全國各地發展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都是保持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措施。

(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保護生態平衡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幸福指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能力實現“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全國投巨資植樹造林,目的在于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形成造福于人類的綠色力量。我國還頒布多部相關環境保護法,如1984年頒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法》,還有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這些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保護生態平衡的舉措,從而實現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達到辨證統一。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生態社會;生態文明

Abstract: Ecological society is a highly civilized form of society in which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human society and ecology develop coordinately and interact beneficially; human carry ou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joy the ecological achievemen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most basic symbol of ecological society, which can be manifested concretely as follows: ecological principle becom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ecological production becomes the basic mode of social production; green consumption becomes the major patternof consumption; ecological legal system becomes the basic standard of conduct;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becomes the ideology of the social mainstream.

Key words:ecological socie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生態文明社會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互利共生,人們積極開展生態建設、充分享受生態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作為人類文明進化的最高臺階,生態文明社會(可簡稱生態社會)是我們人類尚未達到的一種理想的社會境界。積極開展生態社會研究,弄清其特征標志,有助于推進生態社會建設。

總體上說,生態文明社會的基本標志就是生態文明。具體而言,生態社會的基本標志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生態原則成為資源配置基本依據

在工業社會,市場原則被證明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市場失效的現象日益嚴重。作為由工業社會進化升華而來的生態文明社會,一方面還須借助等價交換、利潤最大化、優勝劣汰等市場資源配置原則,另一方面必須增加生態原則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依據,化解市場配置原則下市場失效的問題。

生態文明社會資源配置生態原則的主要內容大致有五項:

1. 生態平衡原則。資源配置的生態平衡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不破壞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運行的穩定狀態,至少不剝奪生態系統應對外來干擾進行自我調節恢復原初穩定狀態的能力。依據生態平衡原則進行資源配置有利于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鞏固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自然生態平衡條件下能夠達到生態產出的最優化,但常常不是經濟產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2. 環境安全原則。資源配置的環境安全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系統的相對穩定與協調,至少不剝奪自然環境系統應對外來干擾沖擊的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這里的自然環境系統主要是指人工生態系統,也包括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部分自然生態系統,如農地、森林、牧場、工廠、村落、城鎮等次生環境,涉及土壤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以及全球氣候等,實施環境安全原則有利于經濟有效增長、促進經濟效率提升、消除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生態惡化與環境退化問題、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

3. 資源節約原則。這一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符合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循環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資源的節儉節制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充分開發、合理使用。實行資源節約原則能夠最大限度降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的干擾沖擊,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意義的資源節約立足于生態平衡環境安全,經濟意義的資源節約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兩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態文明社會強調前者的前提地位。

4. 協調進化原則。這一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能夠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共同進化、互惠共贏。落實協調進化原則,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社會發展進化的本質要求。

5. 永續發展原則。永續發展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既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系統平衡的現實需要,又能符合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長遠協調和諧、發展進化的要求。貫徹永續發展原則,有利于解決傳統發展模式下日益嚴重的代際不公平問題,推動生態文明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生態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內容

生態生產是指為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消除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面沖擊所進行的生產,其成果即生態產品一般以生態平衡的恢復與維持、自然環境的改善與保護、生態資源的維護與增加、環境污染的治理與消除等形式呈現。在社會生產方面,生態文明社會與工業社會的顯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規模龐大的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生產以外,生態產品生產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基本內容。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構成對生態平衡的巨大沖擊、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嚴重威脅,必須通過調整社會生產結構、增加生態產品生產加以補償。

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生產的發達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 生態產品在社會產品中占據重要地位。社會產品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物質產品,它通過對物質資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價值,滿足人們的物質消費需要;一類是服務產品,它借助物質資料手段提供各類服務,滿足人們生產生活服務需要;再一類就是生態產品,它通過對生態環境的維護保養形成生態價值,促進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前兩類產品生產都建立在人類對大自然索取的基礎上,隨著索取強度的提高必須要有適當的方式途徑進行回饋補償,生態產品生產正是人類回報補償大自然的最佳途徑,正因此,在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產品成為社會產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無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產品,其規模、種類也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更高要求而相應擴張。

2. 生態產業成為社會最基礎的前提產業。社會產品結構的調整必然要求社會產業結構的相應調整,在生態文明社會除了傳統的或經過生態化改造的一、二、三次產業以外,生態產業將成為社會的基礎性、前提性和標志性產業。生態產業是以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為產業目標的專門產業,內部又包含污染治理業和生態資源培育維護業兩大產業,前者專司污染減排和受污染環境治理之職,后者專指修復、維護和培育生態資源,促進地球村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圖1)。

三、綠色消費成為社會主體消費方式

所謂綠色消費,是指人們在環境友好理念指導下所進行的有利于資源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惡化資源供求關系和生態環境的最終消費。綠色消費有以下顯著特點:

1. 綠色消費是一種減量型消費。一方面,綠色消費注重減少資源消耗量,放棄傳統消費大量消耗資源、追求最大限度物欲滿足的奢靡傾向

和極端做法,轉而采用適度消費以謀求足夠程度的滿足和多方面的滿足。另一方面,綠色消費強調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通過減少浪費、減少資源消耗、循環式消費及廢棄物的再消費以及消費排泄物向社會排泄物處理業集中,減少消費過程的廢棄物排放量,不讓消費排泄物進入自然生態系統。

轉貼于

2. 綠色消費是一種綜合效用型消費。綠色消費效用由直接效用、間接效用、宏觀效用、長期效用等多種效用構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們消費產品和服務獲得的特定需求滿足,因采用循環消費、再消費、減量消費方式節約消費成本獲得的收益需求滿足,因采用綠色消費方式對生態環境保護有所貢獻而獲得的心理滿足;生態環境因綠色消費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維護、改善(如人們化廢為寶,對廢棄物的消費直接減輕了環境壓力;人們參與植樹種草治沙等體驗性休閑、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們采用綠色消費方式的主要動力。間接效用主要指綠色消費方式因節約資源、減少排放而最終對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平衡所產生的有利影響,它與某一項具體的綠色消費行為并不直接掛鉤、對應,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隱蔽性。宏觀效用是指綠色消費的積極效用是由眾多的綠色消費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某個人、某一次、某一項、某一局部的綠色消費僅產生有限的積極效用,但要取得積極的宏觀效用必須從自己、從局部、從現在做起。長期效用是指綠色消費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經過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而綠色消費的效用也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綠色消費的綜合效用,是人們從理性高度選擇綠色消費方式的原因。

3. 綠色消費是一種可持續型消費。一方面,綠色消費為當代人的后續消費預留資源,也為后代的消費預留資源,有利于保持資源利用的持續性;綠色消費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人類生存環境、生活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另一方面,綠色消費對綠色產品的追求,促進了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的營造和生態文化建設,從而促進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的可持續消費提供生態環境基礎。這些特點說明,綠色消費符合生態文明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要求,能夠兼顧人類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雙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態社會綠色消費能夠取代傳統消費方式,成為社會的主體消費方式。

四、生態法制成為社會基本行為準則

工業社會,人們按照市場法則和經濟法制行事,經濟利益是決定人們言行的內在動力,在經濟規律這根看不見的指揮棒的指揮下,人們在經濟法制劃定的界線內從事生產經營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以及其他社會活動。而在生態文明社會,人們不僅從事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的生產消費,還要從事生態產品的生產消費;不僅追求經濟利益和經濟價值,還要追求生態利益和生態價值。因此,人們的社會活動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經濟法制,也必須同時遵循生態規律、生態法制,而且應該更加強調遵循生態規律、生態法制。目前人們制訂的環境保護的法律規范,都是立足工業社會,從傳統經濟社會的視野出發,依托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所規定的行為規范,這些法律規范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環境保護法律規范還無法充分體現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理念的精神,無法完全適應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我國),為加快追趕步伐,環境保護往往要向經濟發展讓步,導致生態法制常常形同虛設。

作為生態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生態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 以鞏固、發展生態文明社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態法制建設跳出傳統工業社會窠臼,立足生態文明社會來進行,從而遵循全新的指導思想,設定全新的建設目標,確立全新的法制原則,建立相應的內容框架。

2. 很好體現生態規律的基本要求。體現生態規律要求是生態法制建設的核心,只有充分體現生態規律要求,生態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價值取向和行為導向,發揮促進生態平衡、推動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

3. 努力借助經濟規律的運行機制。生態文明社會經濟規律仍然是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之一,指導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生態法制建設不僅不排斥經濟規律的作用,還必須努力注意與經濟規律的協同契合,借助經濟利益的推動促進生態法制的落實。在經濟目標與生態目標出現矛盾的情況下,從有利于生態社會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出發,尋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點。

4. 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同進化原則。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目標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同進化,既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努力提升社會福利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要貫徹生態和諧原則,確保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人與自然兩者不能偏廢。因此在生態法制建設中要防止出現兩個偏向,一個是片面的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傾向,另一個是極端生態主義傾向,做到以人為本,兼顧雙方。

五、生態意識成為社會主流觀念

生態意識是指人們了解生態規律、尊重生態價值、努力追求生態平衡、積極參與生態建設的認識狀態和思想傾向,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它是人們自覺開展環境友好活動、采取維護生態平衡行動的內在動力。工業社會經濟意識是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觀念,人們圍繞經濟利益這個核心從事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經濟效益成為衡量經濟活動乃至其他社會活動成敗得失的主要標準,最終導致工業社會的畸形發展。生態文明社會作為在對工業社會揚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新社會發展階段,也必然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全新社會觀念,用以指導人們的言行。作為社會主流觀念,生態意識不僅受到社會輿論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各方的充分認可肯定,還是各類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成員的行動指針,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成為體現生態社會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態意識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認識層面,具有對自然生態、生態平衡、環境安全、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對自然生態及其價值的尊重,對生態規律、生態機制的認識和掌握。

篇3

蒙古族在其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與草原和諧共存的生態文化。目前,一些學者在游牧生產、狩獵活動、日常習俗、法律條文等領域進行了生態文化研究,但還未涉及蒙古民歌這一領域。

一、蒙古民歌中的生態文化

建立蒙古汗國之時,游牧已成為蒙古族最主要的生存方式,隨著游牧經驗、技術的積累,游牧業得到迅速的發展。這一時期,蒙古族創造了以牲畜與草原的依存關系為基礎的游牧生態文化。游牧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蒙古民歌中的生態文化內容。蒙古民歌中的生態文化包括感激自然、贊美自然界的和諧,感悟生命、保護草原生態平衡以及與草原和諧共存的理想等內容。

1.感激自然

感激自然有別于早先人類懼怕自然和近代人類征服自然的觀念。懼怕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觀念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平等,不利于產生系統的生態文化。人們普遍的感激自然是在某一范圍內產生生態文化的重要前提,它表明人們普遍認知了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蒙古族對草原、山河、草木、家畜及野生動物等朝夕相處的自然物,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這些在民歌中得到集中體現。草原像母親一樣養育了草原上的一切生物,它是民歌的重要題材。蒙古族對經營畜群充滿感激之情。例如,馬是游牧生活中的重要伙伴,蒙古族在游牧生活、狩獵活動中不能沒有馬,從而馬就成為蒙古民歌的重要題材。如《宴歌》:“晚生的棗紅馬、選自誰家的馬群、勇冠萬夫的好漢中、誰是當今的英雄。”馬不僅出現在宴會這個蒙古族最隆重的場合,而且在歌中與英雄并提。

2.贊美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認知自然界的和諧。人們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不斷了解身邊自然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許很多人是停留于經驗層次,但這些是當時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游牧經濟成熟期,蒙古族贊美自然界的和諧。如《美麗的杭蓋山》:“哳,寬闊涼爽的杭蓋山、盛開著紅黃色的花朵、長滿在水邊、這是多么美好。涼爽的森林中、生長著枝葉繁盛的檀香、隨著風吹輕輕的搖動、這是多么美好。山峰腳下涌出的、清潔的泉水給眾生帶來了福音、這是多么美好。” 植被、水源及雨水等是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的重要因素,它們常常成為蒙古民歌的題材。植被是整個生態的基礎,能量之源。如以植被為題材的民歌《后山的陽面》:“綠緞一樣的草地、一望無際多美好、肥壯的畜群、像散落的珍珠一樣、一片片的榆樹和柏樹、罕山多美好、草叢隨風擺動、紅色的沙丘多美好。”以雨水為題材的民歌《美麗的章噶湖》:“西邊的草地、草木很旺盛、大小的各種動物、及時的雨水、多么美好、生活的美好、是因為父母親的教育。

3.感悟生命

游牧生活中,人和家畜有著生存與共的關系。家畜不同于其他無生命資源,它們是生命體,具有感知能力。蒙古族在生活當中贊美它們、感激它們、愛護它們,認為不能任意地給它們帶來痛苦。“呔咕歌”是以比較繁榮的游牧經濟為基礎而產生的一類蒙古民歌。有的“呔咕歌”采用“以情感化”的方式,有的采用“以理說服”的方式。當那些母畜不給幼畜喂奶時,蒙古人可以唱“呔咕歌”以達到它們“母子相認”的目的。如給羊唱的“呔咕歌”:“(1)呔咕,呔咕,呔咕,呔咕你為什么咩咩咩著走來、你究竟忘記了什么、這是你額頭有白玉點的小羊羔、它是千頭綿羊里的頭一個。呔咕,呔咕!(2)呔咕,呔咕,呔咕,呔咕、你的腦袋怎么這樣糊涂、你怎么嫌棄自己圓鼓鼓的孩子、這是你珍珠一樣的小羔羊、它是千頭綿羊里的頭一個。呔咕,呔咕、!”對那些失去母親的幼畜,蒙古人給予它們特別的照顧,它們經常成為民歌的題材。如《孤獨的駝羔》:“低頭啃著蘆葦葉、熱淚滾滾不住地流、媽媽的拇指大、何時才能吸上幾口?有母親的小駝羔、跟著媽媽歡跑哩、失去母親的白駝羔呵、圍著樁子哀嚎哩。”

在蒙古民歌中也常常以野生動物作為題材,贊美它們的完美與自由。如《小黃鴨》:“看那小黃鴨、在空中飛的多么幸福、眾生的幼仔、安全的生存是多么幸福、小山鷹啊、回旋著飛翔多么幸福、眾生的幼仔、安全的生存是多么幸福。”

4.保護草原生態平衡

4.1游牧生產中保護生態平衡

在游牧生活中,通過“游”來達到保護生態平衡的目的。游牧最關注季節的變化,隨著季節的變化,游牧到不同的草場。牧民根據草場等情況,一年之內游牧二次到二十多次不等,但四個季節是游牧最重要的根據。從而四個季節的特征、四個季節輪變的規律性成為蒙古民歌一個長久不衰的主題。這些內容反映著蒙古民族通過不斷遷徙來實現牲畜與草地之間的生態平衡。如扎魯特民歌《四季》:“春季來到則、那綠草發芽……、夏季來到則、各種草木長得旺盛、……秋季來到則、草木變黃了、……冬季來到則、草木都枯萎了……”;錫林郭勒民歌《四季》:“哳、春天的溫暖已經來到草原、鳴叫的眾鳥在湖中戲游、怎能忘記四季的輪變、怎能忘記季節變換的永恒規律?”

4.2狩獵活動中保護生態平衡

在狩獵活動中,蒙古族不殺害孕獸、幼獸,不殺光整群野獸,以此來保護生態平衡。“小鹿之歌”是流傳廣泛,有多種變體的蒙古民歌,歌中譴責了在動物繁殖期進行捕獵的活動,表達了狩獵活動中保護生態平衡的觀念。

5.與草原和諧共存

與草原和諧共存是蒙古族進入游牧經濟繁榮期之后的主要理想,是游牧生態文化的核心。蒙古民歌突出地體現了這些內容。如《美好的國度》:“四個季節在輪變、在那盛夏、各種花朵盛開、這樣神奇的阿拉泰、秋季到來時、海騮毛的鹿、在留戀的叫、多么神奇的阿拉泰、冬季到來時、整齊排列的冬營地、進行著各種娛樂活動、春季到來時、季鳥返故鄉、天氣涼爽、非常美好的阿拉泰、在那大山的懷里、在那江河的岸上、眾人們在一起、幸福歡樂的生活。”

二、蒙古民歌中的生態文化給予的啟示

1.需要注重生態文化的多樣性。蒙古民歌中的生態文化主要是以蒙古族對牧民與草原的關系的一些列認識為主要內容的游牧生態文化。它有別于一些漢族古代典籍中體現農業生態文化,也有別于一些南方少數民族習俗中體現的林區生態文化。生態文化因生存領域、經濟模式、文化特征等差別而出現多樣性。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包括生態文化。在目前的生態理論研究和生態建設實踐中都需要注重生態文化的多樣性。

2.需要注重生態文化的群眾基礎。蒙古民歌中的生態文化是由廣大牧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生態文化反映了人的能動性。生態文化是人們在實踐生活中主動培育的與自然界和諧共處的文化。當代的環保事業更多的是一種從政府到群眾的行為,其中缺乏群眾的自覺行為。蒙古民歌中的生態文化說明生態事業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需要大力發揮群眾的能動性與創造性。

篇4

【關鍵詞】生物教學;保護生態環境;滲透

目前,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破壞等重大生態問題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態問題也得到了人們空前的重視,人們希望能與自然和平相處,協調發展,從我國的教育狀況看,對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視還不夠,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傳播和傳授尚未納入教學主渠道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尚未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滲透保護生態環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措施之一。因此,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更是當代人應該具有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養。特別是增強青少年的生態思想教育,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一、關注自然,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觀念

中職《植物生產與環境》教材,雖然沒有那么多的闡述生態學方面的知識,但是它研究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么生命的發生發展都與其所處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這一主導思想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教材。因此,中職生在享受物資文明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清楚地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一種思想,一種波及到社會各方面的思想。現在我們人類所遭受到的大自然無情的懲罰,如沙塵暴、干旱、水澇、高溫等,是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嚴重破壞所造成的。所以,我們要自覺地意識到人和自然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在利用自然、開發自然,保護和整治自然時要抱以對自然充分尊重的態度,并時時刻刻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認識到人類和自然的協調發展是人類的責任和崇高的使命,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對自然命運的負責,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是自己應該有的道德品質。

二、挖掘教材,滲透保護生態環境教育。

在課堂上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教育,緊緊抓住生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與環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個指導思想,挖掘教材,找出典型知識點,并結合實際灌輸生態思想。如在講授綠色植物“水分代謝”這一節時,除告訴學生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為主要靠吸脹作用這一基礎知識外,更重要是通過講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這一重要意義,對教材進行思想拓展,使學生知道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可以調節自然界的水循環,改善大氣環境,水不但是綠色植物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也是地球上生命發展的先決條件,水域污染是當今生態平衡嚴重失調的一個重要因素。深刻理解“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將是你的一滴眼淚。”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迫使他們自覺地行動起來,保護綠色植物,保護淡水資源。又如在講到“生物與環境”這一章時,要以生態平衡這一戰略思想統帥教材,使學生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這三大概念的演化規律中,清楚的認識到任何一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來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那么生態平衡要遭到破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退耕還林政策,以及各種環保法規等一系列恢復生態平衡的措施和手段。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增強環保道德觀念。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的環保教育素材。例如,在講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時,講述了為了保持水土,應當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種草;在講述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時,講述了苔蘚植物可以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進一步明確了人口增長與資源危機、生態平衡等基礎知識。

三、補充課外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

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一些課外知識,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現今的環境狀況,以及環保的基本知識和技術,這樣有利于他們將環境問題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認識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為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注意環境保護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由于臭氧層被破壞,溫室效應在加劇,使地球氣溫不斷升高,南極冰川開始融化,海平面不斷升高,世界上的沿海城市和大量土地將被海水淹沒。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僅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進步,甚至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由于人類向自然界的過度索取,已經導致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颶風,暴雨,暴風雪,干旱,洪澇,蟲害,酷暑,地震等災情不期而至。

篇5

摘 要:尤金?奧德姆作為當代著名的生態學家,把“生態系統”整體性概念置于生態學中心地位,促使整體性原理成為現代生態學的第一原理。同時,描繪了生態系統平衡論范式,每個單獨的生態系統要么正在向目標發展,要么已經達到目標,其目標就是健康有序的狀態,實現“體內平衡”。奧德姆把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并發展了人類生態學。尤金?奧德姆及其著作闡述的生態平衡論思想對于現代生態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關鍵詞:尤金?奧德姆;生態平衡論;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現實意義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2-0042-02回顧生態學思想發展歷史,從吉爾波特?懷特到林奈、達爾文,再從赫克爾到尤金?奧德姆,生態學家一直提供著不同的自然模式,幫助人們加深對自然的認識。不同時期生態學家們所提供的模式不盡相同,達爾文展現的是一個充滿尖牙利爪和血腥氣的為生存而競爭的自然,克萊門茨描繪的則是一個經歷了演替而最終達到相對持久和穩定的生命共同體[1],而尤金?奧德姆研究發現各個自然有機體組成生態系統,有能力調節自身能量從不平衡達到平衡。一、尤金?奧德姆及其著作尤金?奧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當代著名的生態學家,伊利諾伊大學博士,曾任職于佐治亞大學,美國生態學會主席。因其對生態學研究做出的杰出貢獻,榮獲泰勒生態學獎,這是美國生態學的最高榮譽獎。奧德姆在學業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環境保護主義剛剛興起之時,他自己也變成了活躍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環境問題是廣泛而復雜的,如此重要的問題需要宏偉的藍圖規劃。生態學家必須向人們表明,地球的各個部分是怎樣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的,并分清是哪些東西決定這個整體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奧德姆及其兄弟霍華德?奧德姆,站出來提供了這種統一的理論。從某種程度來說,奧德姆兄弟從其父親著名的區域社會學家霍華德?w.奧德姆那里繼承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思想習慣和個人價值觀,他們相信能夠獲得一種關于世界的整體認識,而不是陷于過分狹隘的零碎分析,他們希望能看到和諧廣泛存在,在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出現和諧,而不是到處充斥著痛苦的、不相容的爭斗。奧德姆最早認識到把能流應用于生態學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了人類生態學,同時向生態學家提供了一本治理這個地球的綜合科學手冊。特別是尤金?奧德姆編寫的《生態學基礎》,為該領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奧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訂的著作,某種意義上應該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論[2]。這本著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邏輯性、概念、綜合性和把數學當做世界通用語言加以運用均對教學與科研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最有影響的生態學教科書。二、尤金?奧德姆生態平衡論思想的基本觀點奧德姆把生態學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結構和功能整體性的科學,把生態系統各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作為生態學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態系統生態學。奧德姆認為生態學研究必須形成統一的生態系統理論,并用數學、統計學術語精確描述,這樣的研究才具有實踐應用價值。這種理論必須是整體性的,而不是簡化的。奧德姆認為生態系統包含了研究層次和研究尺度兩重含義,必須拓展研究層次和尺度,重視對整體特性的研究,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完全還原為部分特性,對各個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體特性[3]。通過集中精力研究生態系統,奧德姆相信該領域馬上就能從分歧中達成統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論說明。他解釋說,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中的基本機能單元,涉及一個既定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包括一切有機體(例如“群落”)在內的單位,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從而便于能量的流動能在這個系統內達到具有非常明確特點的營養結構、生物的多樣性和物質循環的目的。換句話說,生態系統對奧德姆以及這個詞的發明者坦斯利來說,涉及的不僅僅是生物,它包括著生物和非生物兩方面。奧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長的一部分,預見性地論及了生態系統及其所屬各個組成部分,包括能量轉換、生物地理化學的循環、人類群落、物種群體等。這部書寫道,所有的自然萬物都組成一種等級結構,位居頂端的是生態系統。只有理解了這最高一級結構,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組成的。奧德姆認為,所有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發展戰略”――能夠給整個自然界及各個單獨的組成部分以總體方向的發展規劃。當然,“戰略”一詞意味著生態系統也是能夠為自己確定目標并能努力達到目標的有意識的存在,盡管奧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這種結論,他只是認為生態系統跟有機物一樣是自我調節發展的實體。它們的戰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給和占優勢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界限內,盡可能達到大而多樣化的有機結構”[4]。他認為每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要么是正在向目標發展,要么就是已經達到了目標。這一戰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極易觀測的,目標就是達到健康有序的狀態,即他所說的“體內平衡”。這種狀態與18世紀的自然學家發現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體內平衡就像人體的健康平衡,不斷被各種感染打亂并導致各種疾病,但同時身體也通過組織抵抗驅逐入侵。同樣,生態系統經常被擾亂,但始終圍繞著一個穩定點進行波動。一種健康的正常狀態總是處于無窮無盡但很成功的斗爭中以保持著這一穩定點。同時,奧德姆認為,生態系統的健康還要求系統內各種有機物之間達到互惠共引與協同合作狀態。它們從起初緊張的互相競爭向更協同共生的關系方向發展,就像珊瑚礁一樣。可以說,它們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來控制自己所處的周邊環境,并使之成為越來越舒適的棲息地,這樣最終才有足夠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免受干旱水澇、嚴冬酷暑、寒冷炎熱的輪流重襲,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營養。換句話說,自然界的統一原則就是有機物明白要協同合作才能控制周邊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奧德姆把生態平衡定義為:“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兩者間的平衡”。這類定義指出了評價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們可以無需詳細分析生態系統內眾多組分之間的關系,只根據輸入和輸出就能判定系統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即所謂的“黑箱理論”。三、尤金?奧德姆生態平衡論思想的現實意義奧德姆的生態平衡論思想對于現代生態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生態平衡問題一直是現代生態科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對此生態學家們提出了眾多的定義和表述,亦有許多爭議。奧德姆描繪了“體內平衡”的生態系統平衡論范式,把整體性概念放在了生態學的中心地位,從而使整體性原理成為現代生態學的第一原理。同時,奧德姆的生態平衡論思想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把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來,提出了能量說,為生態系統開辟了定量分析的研究新方法,提供了一個衡量和比較各種能量的共同尺度,找到了生態系統的各種生態流進行綜合分析的統一標準,發展和豐富了生態學與經濟學的定量研究方法學[6]。同時,認為現代生態學是人與環境整體性的科學,發展了人類生態學,將人類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整體,嘗試提出許多跨領域的觀念與理論,尤金?奧德姆認為,在自然界經歷了大部分蠻荒時代之后,人類已經成為了最嚴重的干擾因素,因此他呼吁必須在政策上進行種種調整以規范人類的行為,這不僅描繪了人們對世界不同的理解圖景,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現代生態思維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整合、不斷深化的過程。從自然觀的角度看,無序、多樣性、暫時性、不穩定以及非線性關系開始成為生態學分析和研究的對象,生態學家從物理學的混沌理論中獲得了理論支持。在混沌之后,又出現了復雜論。雖然生態學家強調變化的本質和各種干擾因素,努力擺脫過去的研究,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尋求秩序的夢想。復雜論試圖尋找一種處在秩序與混沌邊緣的平衡,劃定混沌的界限與外延,這時平衡又開始作為一種廣泛可能性而重新出現。奧德姆的平衡論范式在對自然界簡單性認識的基礎上達到了一種對生態世界的透明認識,但混沌論、復雜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對周圍世界的思維方式,人們不再把自然界看成和諧與簡單相統一,而是面對混沌的自然,探索自然的復雜性。盡管如此,不容置疑的是,尤金?奧德姆及其兄弟的理論與觀念對后來生態學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奧德姆兄弟眼中,生態學是一門專門研究和諧的科學,在自然界中所發現的這種和諧,為一個更有生機的、協調和諧的人類共同體提供了一種模式,其蘊含的知識和思想要點包含了自然環境保護的全部含義而在社會上得到廣泛傳播,引導人們努力回復到近似于自然界最初的健康和穩定狀態,一批生態學家也自覺承擔起彌補“人在大陸上已經造成的失衡”的責任。可以說,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尤金?奧德姆生態思想的提出具有不可取代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參考文獻:[1]侯文蕙.環境史和環境史研究的生態學意識[J].世界歷史,2004,(3):24-30.[2][美]奧德姆.生態學基礎(第五版)[M].陸健健,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胡志剛,鄒成效.論奧德姆的生態哲學思想[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27(1):73-77.[4][美]沃斯特.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學思想史[M].侯文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5]王國聘.探索自然的復雜性――現代生態自然觀從平衡、混沌再到復雜的理論嬗變[J].江蘇社會科學,2001,(5):95-99.[6]李蘇.生態學和經濟學的橋梁――能值理論分析法述評[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62-64.

篇6

關鍵詞:城市水利工程 水環境

Abstract: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gradually rise of new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also a new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task. As a modern city,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of urban water conservancy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put forward the modern cit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from th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 starting, to an overall plann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various construc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relationship. Shoul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play, and draining flood control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ow to play its modif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a must follow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ater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 言: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和內容,除滿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還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環境的要求。使城市環境得到保護、保持生態平衡、市民生活更趨舒適。城市水利工程建設應該主動適應這種需求,逐步實現從傳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生態水利的轉變,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觀和美學要求,要用新理念進行規劃設計。

1 水利工程景觀設計的發展與需求

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對于改善水域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以改善水域環境和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的“城市環境水利工程”建設,成為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現代城市的功能,對流經市區的河流歸納起來有兩類要求:

①對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質清潔、生物多樣性、生機盎然和優美的水面景觀。

②對濱河帶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獨特歷史、文化、風俗的濱河景觀;能提供一充滿鮮花、有人工景點、公園化的休閑、娛樂、體育活動空間;能營造一充滿文化、藝術、科學氣氛,具有現代氣息、人水關系協調、引人入勝、便于人水親近的濱河帶。

人們提出這些要求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水利建設者應當適應這種趨勢,滿足社會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藝術、科學和現代氣息,注重工程的環境效益和美學效益。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水利可以稱之為“大水利”,即“通過流域的綜合整治與管理,使水系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都得到完全地發揮,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適性(包括對生物而言的舒適性)都不斷改善,并支持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興利除害、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水資源,使之更好的服從人們的意志,更好地為人類造福,這不僅改變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態,也改變了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國內外的大量實踐都表明,許多水利工程不僅發揮了它們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來越顯示它們的環境效益,成為一種新穎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資源,在發展旅游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開發水利工程旅游,已經成為水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生態經濟環境水利階段,人們普遍關注環境與生態問題,普遍重視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強調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環境功能和美學價值,己成為國際、國內在水利工程設計方面的新趨勢。

2 水利工程景觀設計的原則

2.1技術與美學相結合的原則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樞紐布局不能單純追求美學效果,它首先要實現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滿足技術優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環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證工程的安全、穩定、技術可行和經濟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學設計必須首先滿足工程的技術、經濟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對景觀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技術美學是水利工程的美學基礎。

2.2生態環境(改善)保護原則

從生態學角度來說,河流是生態環境中能量轉換和生物活動的廊道,為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河流生態環境、打破生態系統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質,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盡管河流生態系統有自我恢復的能力,恢復期與河流生態生命力有關,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復,有些河流的生態甚至完全不能恢復。因此,水利工程建設應注意對周邊環境以及流域的生態進行保護,不應以生態的破壞、環境的退化為代價。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是水利工程景觀(美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之一。

2.3強調個性和創新的原則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獨特性和大空間的跨越帶來景觀特質和震撼的效果,給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標的意義。要發揮水利工程景觀特點,必須在設計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個性發揮,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創新。同時,也要注重與周圍環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諧,綜合考慮工程所在地區的地域性、文化性、整體性等方面的因素。

3 水利工程景觀規劃策略

3.1沿河綠地

濱水環境的總體構思應盡可能擴大沿河綠地,形成較為連續性綠化帶,用綠色來勾畫古城的輪廓,延續城市文脈。同時,以良好的綠色空間,優化環境景觀質量,體現現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閘壩結合,擴展沿河水面。

規劃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膠壩,泵房外觀可按風景區房屋標準設計,橡膠壩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積,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邊設置親水步道、平臺、橋梁、濱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賞水面景色。

通過新建濕地連通閘向人工濕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綠地面積,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給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視覺效果。同時可為生態化污水凈化技術的引進提供良好的試驗場所。

3.3生態護堤

可規劃采取自然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植樹、植草等生態工程護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水生動物的繁育、兩棲動物的棲息繁衍活動創造條件。對于河岸邊坡較陡的地方,采用木樁、木框加毛塊石等工程措施,這種護坡工程既能穩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態和美化環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帶來的負面作用。在應用草皮、木樁護坡時也可以運用土工編織物,袋內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沖刷,又能長出綠草。有利于堤防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3.4綠化樹種及花草

沿河綠化樹種,以合歡、國槐、銀杏、楊樹、柳樹等喬木為骨干樹種,以桂花、雪松、紫薇、黃楊球、桃樹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葉草、金邊書帶草、馬尼拉草坪等花草為主要植被,形成多種類、多層次生態群落。

3 水利工程與生態平衡

興修水利工程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人類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無外乎兩大類,即蓄水庫和跨流域調水工程。它們的實質都是為解決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平衡問題。

在我國,對生態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蓄水庫。從表面看,它們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資源,但如果深入探究,卻發現其中對社會、環境的潛在影響是巨大和復雜的。簡而言之,其影響包含直接的或間接的、短期的或長期的、誘發的或積累的、一次的或兩次的等等因素。所有這些影響,都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

然而,應該看到,包括生態平衡在內的自然平衡本來就是動態的,人類正是通過不斷地打破那種不利于人類健康發展的平衡,才能發展到今天。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既是動態的,同時又是隨時存在著。問題在于人類怎樣以一種最優的方式去分辨出那些不利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打破之,并更加自覺地重建一種新的平衡,即人工生態平衡。

結束語:

興修水利工程將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水利工程的合理規劃,對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有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在興建水利工程時,要將環保意識貫穿于工程規劃設計及施工組織管理的每一環節。

參考文獻:

[1]王蜀南,王鳴周.環境水利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

篇7

關鍵詞:水利工程;環境問題;生態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workers need to establis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fully awar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help engineering Water Resources Water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Key words: hydraulic; environmental issues; ecological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2-

目前我國豐富的水資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壞和浪費,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要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最佳目標應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則是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根本原則。

一、水利工程與生態平衡(一)興修水利工程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

人類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無外乎兩大類,即蓄水庫和跨流域調水工程。它們的實質都是為解決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平衡問題。在我國,對生態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蓄水庫。從表面看,它們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資源,但如果深入探究,卻發現其中對社會、環境的潛在影響是巨大和復雜的。簡言之,其影響包含直接的或間接的、短期的或長期的、誘發的或積累的、一次的或兩次的等等因素。所有這些影響,都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然而,應該看到,包括生態平衡在內的自然平衡本來就是動態的,人類正是通過不斷地打破那種不利于人類健康發展的平衡,才能發展到今天。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既是動態的,同時又是隨時存在著。問題在于人類怎樣以一種最優的方式去分辨出那些不利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打破之,并更加自覺地重建一種新的平衡,即人工生態平衡。

(二)修建水利工程要注意保護生態平衡

保護生態平衡應是兩個內容的總和:一是對那些良性的生態平衡應盡最大努力限制人類對其的消極影響,使其按自己固有的規律發展;另一個是對那些惡性的生態平衡施以人類的改造活動,扼制其繼續發展的勢頭,使之良性發展。有了保護生態平衡的認識,進行合理的開發規劃,是使興建與環保協調發展的必要手段。然而要真正達到這一共識,人類還要走相當長的一段路程。因為環保問題歷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具有直接性和間接性、短期性和長期性、誘發性和積累性以及連帶性等特點。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大力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使規劃工作納入法律軌道亦是十分必要的。(三)生態保護要作為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和施工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興修水利工程的前后,只有對保護生態平衡的認識甚至是重視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即要將環保思想貫穿于工程的規劃設計及施工組織管理的每一環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對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有著巨大的副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合理、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管理將其減小到最低限度。除了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經濟條件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革命。科學技術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主要工具。由于生物圈的動態平衡是人類及其生命系統穩定性產生的前提,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所深刻揭示的自然規律,則是人類認識生物圈動態平衡機制的基礎,而現代技術又為調節生物圈動態平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這種調節,必須考慮人的活動對自然界發生作用的性質和界限,必須把對自然界的保護和再生產納入社會有機體內并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不良的生態平衡,興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對其進行良性改造,使之朝著有利于人類的健康方向發展。關鍵是我們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怎樣盡最大努力去減小人類對其的不良影響。這就給工程的建設者們提出了以下任務:1、規劃設計的前期,要切實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資料的收集及地質條件的勘測。如蓄水庫,重點是水文資料和地質構造,充分考慮大壩的防洪能力、穩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誘發。2、規劃中還應設計一定的工程構造,以滿足大壩流域內水生物的生活習性,減少庫區淹沒范圍。如長江內的珍奇動物“中華鱘”,有著在上游產卵的習性,三峽大壩的修建,正好隔斷了該魚類去上游繁衍的路途,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勢必會造成“中華鱘”這一珍奇動物的滅絕。三峽大壩的設計就充分考慮了對“中華鱘”。3、施工階段的任務:第一,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簽訂時,承包商對施工現場污染物的擴散和施工人員的勞動保護所應負的責任,應寫進合同書內,要有環保措施,對各種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標準以內。第二,施工前要在施工現場建立必要的環保監測機構,進行水質、大氣、噪聲的本底測定,便于和施工階段不同時期監測結果進行對比。第三,施工人員進入工地后,還要建立衛生防疫機構,以避免施工期數萬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傳播和擴散。這方面的教訓,在我國時期的興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4、施工后期的任務。特別要對施工階段破壞的植被規劃及時恢復,制訂工區的全面綠化規劃,以保護已經形成的生態平衡。在工區范圍內的生物圈內,研究生物資源的利用、保護和生產的合理的方式,控制規劃人群自身的發展,保持生物種群的恰當比例。

二、水利工程生態規劃設計的要求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興利除害、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水資源,使之更好的服從人們的意志,更好地為人類造福,這不僅改變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態,也改變了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生態經濟環境水利階段,人們普遍關注環境與生態問題,普遍重視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強調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環境功能和美學價值,己成為我們在水利工程設計方面的新趨勢。

以改善水域環境和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的“城市環境水利工程”建設,成為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現代城市的功能,對流經市區的河流歸納起來有兩類要求:(一)對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質清潔、生物多樣性、生機盎然和優美的水面規劃。(二)對濱河帶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獨特歷史、文化、風俗的濱河規劃;能提供一充滿鮮花、有人工景點、公園化的休閑、娛樂、體育活動空間;能營造一充滿文化、藝術、科學氣氛,具有現代氣息、人水關系協調、引人勝、便于人水親近的濱河帶。人們提出這些要求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水利建設者應當適應這種趨勢,滿足社會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藝術、科學和現代氣息,注重工程的環境效益和美學效益。

三、水利工程景觀規劃策略(一)沿河綠地

濱水環境的總體構思應盡可能擴大沿河綠地,形成較為連續性綠化帶,用綠色來勾畫古城的輪廓,延續城市文脈。同時,以良好的綠色空間,優化環境規劃質量,體現現代化城市的新形象。(二)閘壩結合,擴展沿河水面。

規劃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膠壩,泵房外觀可按風景區房屋標準設計,橡膠壩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積,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邊設置親水步道、平臺、橋梁、濱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賞水面景色。通過新建濕地連通閘向人工濕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綠地面積,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給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視覺效果。同時可為生態化污水凈化技術的引進提供良好的試驗場所。(三)生態護堤

篇8

    關鍵詞:北方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 

    居住區的小型公園,綠化帶是居民休息、游樂和鍛煉身體的活動場所,其植物配置須考慮綠地地形、綠化帶設施等。21世紀是注重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態時代。我們的居住區綠化也取得了很多的寶貴經驗。但還需要不斷地完善,同時人們對環境生態觀和居住環境質量要求提高。促使人們更加去關注居住區綠化的綜合效益。北方地區有很多野生植物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豐富的綠化寶庫。充分利用起北方的自然資源,將這些植物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必能為北方居住區的植物景觀營造做出非常出色效果。

    一、植物景觀營造的意義

    植物景觀營造是組成居住區綠化帶或園林的重要部分。植物景觀的營造需要我們關注居住區綠化的綜合效益,即生態效益。植物景觀的合理營造,能充分發揮其觀賞的特性、創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而實現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額最優協調。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植物景觀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不但可以協調人與自然,自然之間的和諧,還能美化環境,愉悅身心,滿足人對自然環境的精神上的需求。植物景觀的合理營造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藝術視覺效果基礎上,充分利用了生態學、植物學、美學的理論創造出具有現代氣息的花的園林景觀。

    2.植物景觀的營造有利于改善環境的生態環境,可以調節小氣候,防風防塵,減輕噪音,并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小環境的生態平衡。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由于森林的調節作用,我們不用擔心,氣候驟冷驟熱;不用擔心會頻繁受到惡劣天氣的侵襲;因為有北方的防護林,我們不用擔心沙塵暴的頻繁來襲。這些都是大范圍綠色植物所起的作用。園林內部的植物景觀營造就是大的綠色植物作用的微小化。大量的綠色園林組加起來,就能起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防風防塵的效果,就能減輕噪音的污染從而維護了居住區人們的安靜生活。

    3.植物景觀的營造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空間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靠的良性生態平衡。自然界地各物種之所以能和諧的相處,全賴整個的大的自然環境的生態處于平衡之中。小的生物圈也需要保持生態平衡,人也是生態平衡中的一環。

沒有生態平衡,人們會面臨很多自然的懲罰。

    二、當前北方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存在的不足

    1.綠化面積偏小,植物景觀營造觀念不深。人類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自然世界,通過人為的改造,自然變得不再那么自然。人的生活不但需要豐富的物質基礎,還需要精神的享受,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人們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綠色之中。但是由于建筑商追求商品樓收益的最大化,使得當初設計建設大型公共工程、商品樓時,給園林綠地留的面積很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公共綠化帶發展的空間。這就與人們迫切需求公共綠化帶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人們整天忙碌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當中。內心渴望園林綠化給自己帶來精神撫慰和享受,但卻對園林植物景觀的營造又不甚關心,這種矛盾糾葛的心理,也是造成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不能順利進行的原因。

    2.植物景觀營造不合理,設計觀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由于我國長時間對植物景觀設計不太重視,致使現在的植物景觀營造存在很多問題。植物景觀的營造不是將植物簡單的組合,應當在設計中應盡可能的保證原生態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時還要考慮各種群間的相互聯系,要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還有部分地區的植物景觀營造不能體現地方特色:要么不切實際的引進名貴品種,要么不假思索的種植傳統植物,這不能體現出設計的創新意識,也不能滿足現在人們對審美、對原生態的渴望。

    三、北方居住區植物景觀營造的建議

    1.提高景觀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植物景觀的營造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景觀設計人員對周邊環境的把握,對人們心理需求的把握,還有對當地自然物種的了解,更考驗了他們對這些因素的合理組合。設計無小事。不能“想當然”的敷衍,要提高景觀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的思想意識,不能心存輕視的想法,園林的重要性遠比我們看到的多。園林或綠化帶的植物景觀是應該具備藝術欣賞價值的,設計者也應在自己的作品上充分的體現出“美”的元素。

    2.植物景觀營造要充分發揮它的環保功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植物景觀的作用我們已經做了闡述,在我們選擇植物物種與群落時,我們要從從生態平衡、原生態、防風防塵、減輕污染、審美角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植物景觀營造的設計,使我們建造的植物景觀既能體現出適應時代的美,又能起到它的生態功能作用。保護人們少受或避免人們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

    3.開發野生植物物種,體現地方特色,適應人們對原生態的需求。我們北方植物種類資源比較豐富。野生的物種有很多都適合馴化成園林植物:比如,連翹、瓦松、八角楓、野葵、王不留行、野菊、南蛇藤、紅蓼、鵝耳櫪等等,這些都是比較適合在園林以及綠化帶應用的野生物種,也能體現北方特色。由于是野生物種較多,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結 語

    植物景觀的營造美化環境,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項目。北方的植物物種與群落與南方稍有不同。我們要充分發掘北方的優勢自然物種,滿足人們對原生態的需求,同時也增加了人們觀賞的物種,可以在園林中更好的體現植物的多樣性,與自然的豐富性。

參考文獻:

[1]杜燕超:《居住區公共綠地的植物配置與發展趨勢》[j].國土綠化,2010(4);

[2]佟躍、王殊:《城市居住區中的植物景觀設計》[j].現代農業科技,2010(6);

[3]房張飛、田雨:《徐州市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研究——以開元四季小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5);

篇9

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性體現在所實現目標的一致性和沖突性兩個方面,即土地整治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土壤、植被、生物等要素及相關生態過程產生諸多直接或間接、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并由此帶來正向或負向效益。從當前土地整治所涵蓋的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三大組成部分來看,通過對農用地、零星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等進行綜合整治,一方面可以提高整治區耕地質量,提高農田集中連片程度,實現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改善生態景觀等農業生態環境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補充和預留生態用地,為提高區域生態服務功能預留空間;通過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污染或自然災害損毀等造成破壞、廢棄的工礦廢棄地進行整治,可以恢復原土地的生產、生態和景觀功能,有利于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通過工程、生物或綜合的措施,將宜農未利用地或低效利用土地開發為耕地,可以改良土壤條件,提高植被覆蓋率,防治風沙和水土流失,改善地表景觀。

我國目前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中,農田水利設施等工程建設會改變地表水系的網絡結構,對水文結構產生一定影響;土地平整工程對土壤結構產生較大擾動,不合理的整治措施易引起土壤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生態問題;道路溝渠硬化設計致使原有的完整生物環境分割成若干個孤立的嵌塊體棲息地,降低了景觀多樣性,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嚴重威脅;對水面、荒草地、灘涂、沙地、裸地等自然保留地盲目開發破壞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環境,使得自然群落的發展演替過程受到干擾和破壞等。

二、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的協同

為實現土地整治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發展,應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旨和理念貫穿于土地整治的全過程。

1.強化生態化土地整治的理念

要從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土地整理的重要意義。通過土地整治可實現對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產性能和生態功能,提高耕地質量,降低土地利用可能帶來的風險。在土地整治過程中應兼顧區域生態平衡的維護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實現土地整理由單純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生態三者并重轉變。

2.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實施前饋控制

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對土地整治可能產生的生態影響進行預評價,設計或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或者減緩措施。在此基礎上科學開展土地整治項目的規劃設計,包括整合土地利用布局和調整、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景觀提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網絡、水土安全和鄉村休閑旅游等。

3.嚴格項目實施要求,實施過程控制

要實現土地整治的生態目標,關鍵在于實施過程中對規劃設計環節中生態安全預防措施以及生態影響減緩等措施的落實,包括工程實施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完善、施工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項目資金的運營管理、項目驗收環節中實施行為和實施過程的管控。

4.建立土地整治生態危害動態監測機制,實現后期控制

由于土地整治對區域環境影響的長期性和廣泛性。土地整治生態危害動態監測機制建立,是促進區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運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瞻性選擇。通過對土地整治生態危害進行動態監測,便于及時掌握情況并做出調整,為后期進一步提高區域土地整治水平奠定基礎。

三、協同的障礙與解決途徑

1.戰略目標協同障礙

土地整治被作為實現耕地總量平衡與占補平衡目標的重要方式,其經濟效益被過度強化,片面地追求增加耕地面積,容易忽視對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的維護,對區域生態安全保護重視度不足,部分地區盲目推行土地整治甚至破壞了土地的生產能力,打破了區域生態平衡。土地整治的工作重心應從單純增加耕地數量逐漸轉移到更加注重耕地質量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現土地整治經濟可行性、社會可接受性、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目標。

2.區域特色協同障礙

土地整治是對區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調整或變革,由于不同地區生態環境的差異性,客觀要求土地整治工作必須因地制宜地考慮地域水土資源、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的差異性。當前土地整治模式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部分地區過分注重“混凝土化”和“標準化”,破壞了地域生態景觀的多樣性。這要求土地整治規劃設計過程中,在遵循基本技術標準的前提下,需要充分考慮地域生態景觀特色和地域文化特點,促使土地整治與區域總體環境的匹配和協調。

3.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協同障礙

篇10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們應該覺醒了,吸取了這昨天的教訓,增強環保意識。作為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應擔負起這一艱巨的任務。下面就語文學科滲透環境教育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讓學生明白環保的重要性

環境保護雖然重要,但對于小學生來說,一來他們缺乏一定的知識、理論;二來他們缺乏綜合分析能力;三是他們還感受不到其利害關系,故此他們的環保意識大都淡薄。而他們又是新世紀的人才,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假如沒有讓他們明白環保的重要性,那他們長大后會像現在這一代人一樣為了眼前利益而亂砍亂伐樹木,排放污水雜物,其后果將比現在更加嚴重。因此,小學語文教材種有意識第增進了環保教育方面的內容。

二、讓學生明白環保的危機性

專家指出:環境問題有個特點,即它是一個漸漸累積的過程,不做好事先預防,等到問題暴露,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很快的形成致命的威脅。因此,不能等到災害見面才來談環保。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淡薄過去所宣傳的地大物博等美化意識,強化憂患意識,大力推進危機意識教育,將危機意識教育語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使新一代從小樹立解決民族危難的志向。

三、讓學生明白環保的持久性

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話形象地告訴我們環保不僅是為今人,而且是為后人造福,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就像種一棵樹,一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二不能有人為破壞,三要有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方能成材。新加坡時世界公認綠化工作做得最好的國家,被稱為“花園城市”。據資料介紹,該國從60年代就開始植樹活動,把每年11月第一周定為植樹節。在這一周來,上至總理、部長,下到全體公民都參加活動。從新加坡的舉措證明環保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應注意從《美麗的小興安嶺》、《林海》等課文讓學生明白這一點。在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我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小興安嶺美麗環境及豐富物產的原因,使人們長期以來重視環保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環保工作的持久性。

四、培養學生的生態平衡意識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古詩種描繪的這些動物動作、聲音,刻畫的優美意境,現在已難以體會到,這皆因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所致。

在一定時期內,一定條件下,社工太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這種形態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生態系統中各成分,都受到影響。

《蛇和莊稼》一文就講得很透徹。文中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幾十年前,廣東沿海發生了一次海嘯,許多天地和村莊被海水淹沒了。這場洪水過后,那的莊稼好幾年都得不到好收成,即使風調雨順,也不見起色。后來老農想出一個辦法,托人去外地買回來一批蛇來放到田里,那一年莊稼就獲得好收成。大家不明白這是什么道理,后來老農說破,原來那場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給淹死了,田鼠卻游到樹上或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后來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莊稼,沒有蛇來捕捉它們,它們繁殖的特別快,莊稼都讓田鼠給糟蹋了。這就是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結果。教學這一課時,我提出如下思考題:1、為什么洪水過后,接連幾年莊稼都得不到好收成?后來老農想出什么辦法?結果怎樣?為什么?2、蛇時動物,莊稼是植物,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在學生理解課文后,再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分析:現在我們這里老鼠很多,你能說明是什么原因嗎?通過啟發,很多學生都明白近年來人們愛吃野味,老鼠的天敵遭到大量的捕殺所致。

五、讓學生明白環保的內容

說起環保,很多小學生還是較為陌生的,實際上環保離我們并不遙遠,它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如我們的互贈卡活動,看起來跟環保風馬牛不相及,但實際它是綠化、生態平衡的破壞者。從可持續發展來看,互贈卡是一種浪費資源。損壞生態平衡的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因為制作400張賀卡,就要毀掉一棵大樹,每年因生產制作大量的賀卡,需要砍伐大量的數目毀壞森林‘植被,并且還要耗用大量的能源,排放出大量的化學物質污染環境。而收到的人,也只能看看而已,棄之可惜,留之無用。所以,早在前幾年,香港“地球之友”協會就發起了免贈賀卡活動,受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