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文明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與此同時,旅游行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在此時代背景下,生態旅游不僅能夠進一步地促進旅游業的建設發展,與此同時,對促進地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也有幫助作用。例如,沁河生態基流取0.3m3/s,不但保證了沁河干流生態用水要求,而且還不會對沁河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這個項目中和川水庫引用沁河地表水輸送至汾河流域,緩解了汾東地區缺水現狀,為汾東地區工農業發展提供了水源,使澇、洰河、南垣灌區內旱地變良田,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由于灌溉補充當地地下水,有利于汾河流域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本文從大力發展水利生態旅游工作出發,對其進行簡單介紹。
2水利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2.1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環境問題突出
首先,當前各地區的水利生態旅游發展工作開展過程中的最大障礙便是相關工作人員以及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較為薄弱,在旅游活動中,對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度不足,導致水利生態旅游行業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嚴重阻礙了環境的綠色健康發展。部分公眾在旅游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素質不高,違規現象或不文明現象層出不窮。產生該問題的原因一部分由于旅游景區的相關提示或標志不夠明顯,無法引導公眾選擇合理正確的旅游方式,而公眾自身素質又較低,所以對在觀賞過程中所觀看到的部分景區標志也不重視,導致景區環境問題日趨惡化,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其次,相關工作人員對旅游行業的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視度不足,對在巡查過程中所見到的游客的不文明現象未進行制止,導致各類不文明現象的數量及種類不斷增加,為景區生態文明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利影響。工作人員以及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淡薄,導致其無法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意識的匱乏導致他們的具體行為也存在不合理之處[1]。
2.2相關規章制度不完善,缺乏體系化監督
阻礙水利生態旅游發展的問題之一便是工作過程中相關規章制度的不夠健全完善,而且缺乏體系化的監督管理工作,導致旅游發展問題比較突出。一方面,由于規章制度不完善,所以在生態旅游工作開展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連接性較差,而且處于較為混亂的狀態,缺乏制度的正確引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體系化的監督管理工作,導致在工作開展過程中,針對一些細小的問題無法及時發現,更無法采取措施予以解決,使得各類問題逐漸擴大化,成為影響整個旅游工作和生態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監督管理工作作為確保整個水利生態旅游工作質量水平提升的關鍵環節,對及時發現旅游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錯誤之處進行糾正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企業要想提升水利生態旅游工作的質量水平,提高與生態文明理念的融合度,對規章制度的完善要給予高度重視。
2.3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較低,缺乏專業化工作隊伍
工作人員的素質及技術水平的高低,對整個水利生態旅游工作的質量水平高低起著關鍵性作用,但就當前大多數旅游公司對工作人員的招聘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工作人員素質低、技術水平不到位,缺乏專業化的工作隊伍的問題。一方面,多數旅游公司過于重視企業經濟利益的提升,忽視了生態文明理念的貫徹工作。另一方面,企業忽視對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升工作,導致過多人員的素質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旅游服務工作質量水平也參差不齊,部分素質差的工作人員無法將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到旅游服務工作中,無法正確引導游客選擇適當的旅游方式。而且缺乏專業化的工作隊伍,也使得整體工作效率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導致生態文明理念與水利生態旅游發展工作的融合度較差。
3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的解決措施
3.1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公眾參與
針對當前水利生態旅游發展工作中相關人員的生態文明意識較為淡薄、環境問題突出的現象,在今后工作中相關部門就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公眾參與水利生態旅游行業的生態發展。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旅游景區中標志的完善,正確引導公眾選擇旅游方式。意識對人的行為有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不斷強化人們的生態文明旅游理念,構建生態文明的意識來使人們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有足夠的重視度,才能進一步體現到人們的具體行為中,從而在具體旅游過程中能夠正確引導自身的行為,不斷推動旅游業的生態化發展。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可以將旅游業與生態服務工作進行有效的融合,進一步發揮生態教育的功能,將旅游功能與生態教育功能有效地融會貫通,從而進一步促進旅游行業的生態化發展[2]。
3.2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大監管力度
通過建立健全與生態旅游發展相關規章制度的方式,可以為整個旅游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那么在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的過程中,首先,企業可以參考國家在水利生態旅游發展方面出臺的政策意見,并結合企業自身的旅游工作開展狀況,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更加符合其自身實際的旅游發展規章制度;其次,有關部門要加大問責力度,對在生態旅游發展工作開展中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工作人員給予嚴厲懲治,以此警示其他工作人員,避免此類問題的再次出現,帶動工作人員形成不敢犯、不想犯、不能犯的思想覺悟;最后,企業要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監管團隊的方式,對生態旅游發展工作進行動態監管,及時發現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錯誤之處,對其進行糾正,降低工作中錯誤的出現概率。
3.3提升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組建專業化工作團隊
當前,在國家大力強調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背景下,提升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及素質水平,建設更加專業化的工作團隊,對整個水利生態旅游發展工作質量水平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強化對相關從業人員的理論培訓與指導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那么在旅游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就可以對群眾的相關環保意識以及理論知識進行增強,這不僅有助于發展生態旅游業,而且可以更好地促進生態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環境的有效改善。在進行工作人員培訓過程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企業可以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理論培訓,通過聘請水利生態旅游發展方面的專家,采用定期開展培訓的方式,使工作人員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與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此種方式,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的就業壓力,而且也可以降低企業在人才培訓與引進方面的成本投入,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這對降低企業成本投入、增加經濟利潤、加強人才引進與培訓工作來說大有裨益。
4結語
篇2
【關鍵詞】現代林業;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1 引言
生態文明是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新論述,是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個新亮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為其中一項新的要求。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調節人與自然和諧中起到關鍵和紐帶的作用,它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應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2 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
2.1 林業的決定性作用
林業不僅肩負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使命,還擔任了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的職責。被譽為“地球之肺” 、“地球之腎” 、“地球的癌癥” 和“地球的免疫系統” 的分別為森林、濕地、荒漠和草原,它們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4個子系統,發揮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的為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經科學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濕地參與了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林業不管在當前還是在今后,都將是一項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條件。
2.2 林業的推動潛力
森林生態系統由于其自身在運行過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則,即降低資源消耗的Reduce原則、重新利用廢棄物并使之資源化的Recycle原則、重新建立再循環的Reuse原則。并且森林生態系統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具有可再生性,還具有可降解性。從再生性來看,森林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是一項用之不竭的能源資源,被稱為第4大能源資源。
2.3 林業的特殊任務
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森林生態系統不僅為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其還是最經濟的吸碳器。經科學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長11TI蓄積,就能將1.83t的CO2吸收,同時釋放1.62t的O2。當前約有2.48萬億t碳儲存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統中就有1.15萬億t。只有減少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才能維護全球氣候安全。在《京都議定書》中就有明確規定,工業直接減排和森林碳匯間接減排是2條減排途徑。森林碳匯減排與工業減排相比,不僅投資少、代價低,且綜合效益大,為此,其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共識和共同選擇,還被列為“巴厘路線圖”的一項重要內容。
2.4 生態文明是林業生態建設追求的目標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不僅使林業建設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也給林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全面實施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過程也即建設現代林業的過程,為此,要用現代林業科技對植樹造林的質量和效益進行全面支撐,對森林、濕地、沙漠等生態系統進行建設和保護,以此來提高森林整理質量和綜合生產力水平,從而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基礎,最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3 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3.1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1)堅持采用生態文明思維,對林業建設與發展進行謀劃。
(2)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中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以此人們協調、保護、適應自然和自覺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態合理性平臺上對關系到林業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重要決策以及重大項目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與可恢復范閘之內進行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增加經濟總量時杜絕單純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避免出現耗竭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要以自然生態規律為依據,以保持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3.2 全方位開展節能降耗,加強碳匯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為目的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模式。
(2)創新技術,大力推廣新技術項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對森林資源使用結構進行積極調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盡快用新工藝與設備取代落后的工藝與設備,對粗獷型設施要加大對其維護,加大對更新項目的投資。
3.3 壯大林業產業實力
根據工業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要求,并與林業資源利用現狀相結合,因地制宜地調整林業經濟結構,不斷擴展林業發展空間,從而逐漸形成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逐漸轉變現代林業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步由資源型林業轉向生態型林業。推廣林業特色產品的開發,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產業的規模,向著循環經濟的發展,以使得資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態文明觀念
要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的活動,并組織開展對森林文化和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要讓生態文明觀、道德觀、政績觀和消費觀牢固樹立于全社會中,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環境的良好習慣。此外,還要積極推廣綠色教育的開展、綠色文化的構建、綠色經濟的發展和綠色家園的建設,要使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得到大大提高,要讓每個公民都能全身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淮安生態旅游發展對策
淮安市政府曾提出“到2015年在蘇北率先建成國家生態市的戰略目標”。生態旅游是淮安建設生態市的重要內容。淮安素來被譽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以綠水為特色的生態資源極為豐富,發展生態旅游的條件得天獨厚。為響應黨的十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來發展淮安的生態旅游,必將有力地促進淮安“生態市”和“美麗淮安”的建設。筆者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從“生態文明”的視角對淮安生態旅游的發展進行研究,提出淮安發展生態旅游的對策和建議。
一、轉變生態旅游發展觀,建立生態旅游城市
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創新發展觀,以新的思維理念,從資源開發、旅游市場開拓、市場營銷等多個角度發展淮安的生態旅游。優美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大力開發水體旅游資源,開發白馬湖、洪澤湖,著力打造從淮安市區中洲公園到淮安區河下古鎮的里運河風光帶,深入挖掘水文化資源。重視綠化建設,栽花、植草、種樹,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花卉節、園藝節,讓綠色觀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旅游做成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品牌,從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讓“生態家園”的美麗口號落到實處。
二、大力整合生態旅游資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態旅游項目
淮安生態旅游資源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不同的資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極有特色的旅游項目。比如,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可以推出“水體考察生態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極高的淮揚美食推出“生態美食品嘗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萬畝水杉林、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盱眙的第一山開展“森林浴生態休閑旅游精品”,利用采摘農民種植的特色果蔬開展“農家樂生態旅游精品”,利用洪澤老子山豐富的地熱資源開展“溫泉養生生態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閔橋的萬畝荷花、漣水的白鷺節、洪澤湖豐富的鳥類開展“賞花觀鳥生態旅游精品”。讓“綠水城市、生態家園”的口號成為一張響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態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大力加強薄弱環節建設
在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購物和娛樂方面。盡管開發出了不少特色旅游產品,但是宣傳不到位,盡管有一些專門的淮安特產專賣店,但是銷售場所分散,不能形成規模效應,仍然無法滿足廣大外來游客的購物需求,建議有關決策部門下決心建設淮安“旅游購物一條街、生態美食一條街”。淮安市主城區四水穿城,組織專家深入論證,把“旅游購物一條街、生態美食一條街”沿河道布局,建設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 淮安文化產業不算少,傳統藝術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劇、淮海戲、淮劇,但是淮安的娛樂休閑場所相對來說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種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頓豐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四、建設特色生態旅游風景區,注重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
隨著旅游業的深入發展,游客需求日趨多樣化。來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護區、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玩水(洪澤湖、白馬湖、大運河)等傳統活動項目外,可以開發建設特色生態旅游風景區,這些景區要側重養生、保健、度假、休閑等功能。如建設 “漁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風景區;建設“中醫養生、生態養性、健康養老”旅游風景區;建設“洪澤湖健康養生園”和“洪澤湖水生態養生園”;建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生態旅游風景區等特色景區。完善生態旅游產業鏈,積極開發生態旅游商品、生態旅游酒店、生態旅游美食、生態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點和特色,除了夏天開展賞花活動外,在知名度頗高的白蓮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為農產品銷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閑飲料,藕粉、蓮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為當地藝術團體、商品的名稱加以冠名。把荷花、蓮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態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宿遷、鹽城、連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過區域聯合開發出特色鮮明的生態旅游線路,進一步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
五、創新生態旅游營銷方式,切實提高生態旅游的知名度
在營銷方面,淮安生態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傳統的媒體如電視、報刊、廣播等宣傳手段之外,還要利用網絡進行營銷,特別是政府網站,要體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利用淮安生態資源的優勢做好綠色營銷,綠色營銷體現的是環保效益,傳遞的是一種健康的消費和活動理念。積極到周邊城市或國內大城市舉辦生態旅游推介會,通過各類平臺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態旅游活動和拓展旅游市場,使淮安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健全生態旅游資源管理措施
篇4
關鍵詞:生態文明;林業經濟;持續發展
1生態文明視域下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發展林業經濟是實現社會進步和經濟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大背景條件下,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林業作為一種綠色的環保產業,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生態文明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而現階段我國要想實現生態文明體系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要把林業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促進生態文明體系的真正建立。林業在生態文明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某些特殊地區更是占據著核心的地位。林業可以實現水土保持的重要功能,還能保證當地生態穩定性,實現生態的穩定運轉,在生態文明體系的正常運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能夠實現生態安全的維護,保證整個生態環境的有序運行,防止出現外來物種入侵等等一系列破壞生態平衡的不良現象[1]。②現階段我國林業的發展總體上處于不完善的階段,還存在著眾多的發展問題,這些問題的具體表現多種多樣,從資源匱乏的現狀,再到總體上呈現的減少趨勢。這種趨勢對林業的整體發展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使得林業難以發揮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系統構建中的重要作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和大量的資源投入,都嚴重影響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會給其他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和管理人員及時提出可行的解決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層面上重視林業經濟的發展,加強對重要性的認識和產業聯系的了解程度,最終實現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實現發展的持續性,保證經濟發展效果的最大化。③現階段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的發展,林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生態文明體系的最終構建,因而對國家整體重視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國家在總體發展環境上滿足林業經濟的總體要求,才能真正實現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變革性進步,實現自身產業價值的最大化,這也體現了林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發展目標。
2生態文明視域下實現我國林業經濟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林業經濟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形勢。在生態文明視域的大背景下,我國林業經濟產生了新的變化,在發展的要求上也出現了與時俱進的重要特點,為了實現林業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就必須要實現相關發展措施的優化調整。
2.1大力培育森林資源
現階段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森林資源較為匱乏,這種狀況難以滿足生態文明體系構建的基本要求,必須要及時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改進,其中最為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森林資源的培育力度,同時加大現有資源的保護力度,對濫砍濫伐的行為和現象進行及時的制止并采取懲罰的措施,進一步保證森林資源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要想實現森林資源的有效培養,必須注意因地制宜,對于林業資源需求量比較大,同時自身林業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加強培育的力度,實施重點改進的措施,這樣可以有效增加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數量,從而為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相應的保證,實現森林資源總量的不斷增加,促進生態文明體系的最終構建。
2.2實現林業經濟結構的優化
除了上述提到的不斷加大林業資源培育的力度之外,還應該從整體入手,實現林業經濟總體結構的優化。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指數目的增多這一方面,還應該包括林業經濟的具體發展和應用,只有在實踐應用中不斷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才能真正實現林業資源的價值,使得可持續發展得到真正的實現,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就是采取科學的辦法,盡力保證林業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種效益的真正受益人就是廣大農民,效益的增加會使得農民更加重視林業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和熱情,從而保證整體效益的持續性[2]。
2.3建立和完善林地資源保護制度
要想解決現階段我國林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就必須要從制度入手,建立和健全林地資源保護制度。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林業資源進行強有力的保護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這種保護措施只有真正得到制度上的保證并得以落到實處,才能實現生態文明體系的真正建立。現階段濫砍濫伐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相關部門在監管和打擊方面加大力度,嚴格按照相應的制度進行查處。林地資源保護制度就是執法人員的執法標準,該制度必須要對林業資源的整個過程和每個環節做出具體的規定,真正實現全方位的監管,防止違法犯罪行為現象的發生[3]。
2.4促進林業發展穩定性的實現
為了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并進一步滿足時代提出的具體要求,林業作為一個產業還必須要實現自身的穩定性,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生態文明視域提出的要求,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除此之外,還要從各方面入手提高林地區域自身的氣候變化適應力,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生態功能。綜上所述,林業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態文明的大背景情況下,需要對林業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索研究,不僅能在數量上滿足增加的需求,還要實現結構的優化,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彪,于立云,李健毅,等.生態文明視域下天津市經濟—資源—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5):18-23.
[2]高為民.生態文明視域下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探析[J].農業經濟,2014(12):40-41.
篇5
一、生態文明、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生態建設所追求的目標。雖然它著眼點在于保護自然,但最終所關懷的還是人的生存與發展,不僅關懷人類現實的利益和發展,更關懷人類未來的利益和發展,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內涵。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經濟的簡稱,它倡導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則是:減量化原則(reduce),即減少資源利用量及廢物排放量;資源化原則(recycle),即以污染排放最小化為目標,大力實施物料的循環利用系統;重組化原則(reorganize),即以生態經濟系統最優化運行為目標。很顯然,循環經濟的實施將使資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使經濟活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可持續發展是針對全球面臨的生態危機而提出的一個全新的概念。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給可持續發展下的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關于環境與發展里約熱內盧宣言》中進一步將這一概念闡述為:“人類應享有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權利”,并強調:“各國政府應與國際組織合作,酌情按照環境發展會議各項決定的執行情況,特別要按照關于《21世紀議程》的決定來制定促進可持續發展全國戰略。其目的在于確保對社會負責的經濟發展,并為后代的長遠利益保護資源基礎和環境”。它強調了四個原則:(1)公平性。包括代際公平、代內公平,以及資源利用的發展機會公平三個方面。(2)協調性原則。一是生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二是經濟發展規模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協調。主張保護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功能,將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利用限制在其承載能力范圍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3)高效性原則。強調經濟資源的合理利用,在經濟資源開發中應針對經濟資源的特性,協調資源開發、保護與經濟交往之間的關系,科學合理地規劃、開發和保護好不同屬性的經濟資源,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獨有的內涵,并盡可能地延長其使用壽命,實現經濟資源的持續利用。(4)發展性原則。可持續發展是以滿足當代人和未來各代人的需求為目標,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需求內容和層次將不斷增加和提高,可持續發展本身也不斷地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呈現出漸進、上升過程。
二、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得已實現的必由之路
生態文明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組成一個穩定高效的系統,通過復雜的物質鏈和物質網,系統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質和能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生態文明系統中的生產組織,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系統相互作用最為強烈的一個子系統,這主要是表現為它快速、大量地從自然資源庫中提取、消耗各種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原料;在生產各種產品提供各種服務的過程中大量地排放各種廢物;不同產品在短時間被人們使用后,最終以廢棄物的形式返回大自然。而生態文明系統中的生產組織最基本的目標是降低因為生產浪費的大量材料和能源對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造成的負面沖擊。所以通過環境關系,生態文明生產組織的基本目標與可持續聯系起來,生產組織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通過閉路循環,減少生產組織對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它不僅滿足了現在的發展需要,同時幫助下一代能夠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要。在建設生態文明系統中,通過掩埋式垃圾處理場、清潔生產、綠色化學、環境技術等方法,將會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更少的空間被占用,從而在環境因素上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生態文明系統要求把工業經濟活動組織變成為“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封閉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利用,根據科學規律,有效利用有限的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全球經濟資源,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程度。從系統的角度來思考,生態文明系統要求經濟的增長必須以集中資源,消除多余,提高效率,力爭效益來實現。因此,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在經濟方面的重要支持。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
1.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建設生態文明,強調要從大多數人的利益著眼,從子孫后代的幸福立足,在生產、消費等各個領域防止對能源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資源的無限索取和透支使用,做到能源資源長盛不衰、生態環境永續友好。而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在尋求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矛盾的過程中探索出來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新的發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物質的循環、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即“資源能源消耗少、經濟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致性,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而生態文明則是循環經濟的必然結果。
2.循環經濟是遵循生態文明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尤其發達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資源為代價的,破壞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則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時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循環經濟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形式上。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其關鍵在于加速經濟轉型。即要按照生態經濟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循環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在取得巨大經濟發展成就的同時,生態環境形勢嚴峻:一是森林質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水源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人口規模龐大,素質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是資源危機顯現,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上述生態環境現狀不僅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而且制約了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是整體上降低資源消耗,解決資源矛盾,有效控制污染的戰略選擇,同時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循環經濟生態系統理念引入經濟運行機制,將環境保護滲透到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從經濟發展初始階段就注重了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統一,從而使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五、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生態文明――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篇6
引言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國際可持續科學在中國的具體應用和重要實踐,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可持續的生態機制,其目的旨在構建美麗中國,增進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旅游,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發展模式,也是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體現。生態旅游獨立術語,出現于1983年。文化旅游,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被認為與生態旅游之間存在重合且難以截然分開。鄉村旅游概念,與生態旅游、綠色旅游概念幾乎出現在同一時段,且概念相互間界定模糊。部分學者認為,綠色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種高級形態,鄉村旅游是生態旅游與農業旅游結合而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這三種旅游形式可以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發展形式。
雅安市一直注重在旅游中發揮生態優勢,是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在蘆山地震后,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貫穿于災后恢復重建各方面和全過程。雅安市在震后恢復重建中,突出利用生態優勢的主題,致力于推進旅游、與文化、生態的融合發展,成為了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
基于此,本文基于雅安市,利用在研修班(seminars)上通過討論會(workshop)的形式獲得相關資料并結合文獻提出最終建議。調查對象約為70人,均來自雅安市各縣。在研討會上,調查對象按要求總結并寫下促進生態旅游發展的具體措施,并詳細說明理由。
一、雅安市旅游發展現狀
(一)旅游發展中的“三駕馬車”
通過對原始資料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大部分措施中都能體現動作發出的主體,主要為政府、市場、社區3個主體,其中政府和市場這兩個主體體現較多,且參與者更強調政府的引導作用。如政府負責旅游規劃、區域合作等措施;市場主要進行市場營銷策劃等活動;而在產品打造及地脈和文脈的保護和發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市場、社區三駕馬車并駕齊驅,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雅安旅游的發展,有賴于這三者充分的合作。
(二)旅游發展類型
通過對雅安市旅游規劃和本文資料挖掘可知,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是其旅游發展的三個重要類型,其中后兩者被參與者多次強調。在這兩種旅游類型發展中,以茶為核心要素的相關發展途徑被體現。例如,“茶園采摘、茶園觀光、茶家樂;茶馬古道、茶文化教育旅游”等。這與雅安市是世界茶文化發祥地之一,是茶馬古道和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相關。其次,要不斷推進產業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產業,同時也體現在同一產業的不同類型。在不同產業方面,要加強旅游業和傳統產業的融合,例如生態特色農產品打造,并以旅游業為平臺,進行產品銷售。在產業間融合方面,打造創意農業旅游,比如“依托連片茶園打造騎游茶鄉,進行采茶、制茶、茶文化教育、騎游發展模式”。
(三)重視地脈和文脈的開發和保護
雅安主要沿龍門南段山脈分布,生態環境優良、地質條件復雜;同時該地文化積淀深厚、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使該區域的文化資源呈現歷史延續、民族融合、空間分布均衡的立體結構。鑒于此,地脈和文脈的開發保護是始終貫穿于地區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地脈方面,強調“鄉村原有房子的保護和開發”,以及濕地、森林的建設和保護。這表明了保護生態優勢賴以體現的相關資源、及保護鄉村建筑為主的鄉村風貌兩者間的結合。文脈方面,強調“藏彝文化”、“漢文化”的挖掘、宣傳及保護;同時,地區特色手工藝,比如滎經縣砂器、彝族漆器和繡品以及專業手工藝人,也需要保留發揚和培訓。在整個地脈和文脈的開發和保護過程中,還要注重對旅游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比如“自然學校”的建立,加強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還需要加強社區參與,讓居民切實投入到環境保護中去。
二、建議
(一)“反城市”方式的鄉村生活空間改善
鄉村,具有不同的聚落形態和鄉村景觀。真正美麗的鄉村,一定不是繁榮的“小城市”,而是一種充滿個性與“鄉愁”的反城市聚落形態。留得住游客和當地人的鄉村,一定是能實現“詩意的棲居”。目前的鄉村規劃往往忽略了農業生產,簡單對住宅進行風貌整治,搬進統一規劃的農村小區,為村民的農事生產活動帶來很大的不便利。規劃中整齊劃一的邏輯和當地農戶盲目追隨潮流的行為,使鄉村基礎設施尤其是旅游接待設施體現城市化傾向。因此,要保持鄉村原有建筑特色和聚落空間形態,進行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公共社交空間的規劃提升。
當前我國鄉村旅游開發單一,體現在鄉村建筑景觀、服務方式與內容以及活動方式上。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宿不同于傳統的酒店旅館,也許沒有高級奢華的設施,但它能讓人體驗當地風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熱情與服務、并體驗有別于以往的生活。可以說,民宿提升鄉村的個性和吸引力,是鄉愁和地區品牌打造重要載體。然而,鄉村在旅游接待設施上追求的“洋”和游客旅游追求的“土”有沖突。在民宿構建過程中,以強化鄉村風情為導向,以現代化設施為輔助,盡量使用原有景觀的材料和工法,營造一種鄉村傳統氛圍。同時,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傳承,這種傳承與特色伴手禮(如店家親手種植的茶葉)、別具特色的美食(如家常小菜)、獨一無二的故事有關(如店家切身經歷)。民宿的發展從粗放單一向精致、熨帖、多樣發展。民宿跟主人的魅力是息息相關的,在民宿的規劃中,“人”這一元素至關重要。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和教育需要被重視。
(二)產業間融合:加強旅游業和當地傳統產業的融匯
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特性,具有特色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發展優勢。綠色農產品是鄉村核心吸引力之一。這些東西保持了鄉土性和生態性,是城市人“舌尖上的鄉愁”。因此,產業間融合中,尤其要強調旅游業與農業的互動,其目的就是要讓地區特色農副產品,依托旅游謀發展。特色產品的推廣有利于地區形象品牌構筑,這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契機。綠色農副產品打造是兩者間良性循環的重要環節。茶是雅安市地區具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之一,當地人可以將茶葉開發成產品,并結合當地繡品或砂器進行包裝和配套售賣。
(三)旅游業間融合:促進產品創新、改良、升級
在地區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的融合下,開發體驗旅游、創意旅游產品。或可結合親子游,開發創意親子農場。體驗的方式多樣:從農作物的播種到收獲,從生長時的生理特征到加工制品;從對動物認識、觀賞、喂養到烹飪制作;從農莊居住到與當地人閑聊;從拜訪民俗相關展室到參與民俗節慶活動,這都是體驗的過程。因此體驗旅游產品,不要只進行初級體驗,要結合鄉村生產方式的整體流程打造。體驗旅游還要配合相應制度,打造地方依戀或“鄉愁”。
(四)區域合作:打造跨區域觀光圈
篇7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協調問題
中圖分類號:X22;F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8-00000-01
現階段,人們往往在抓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忽視對生態文化的保護,造成對生態不同程度的破壞,降低自然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人們正常的生活。因此,如何構建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重點問題,從而構建生態和諧、環境良好的美麗中國。因此,我國應當重視各領域間的和諧發展,加快生態體系的建立,對生態系統加以完善。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問題
(一)不合理資源結構
通過合理地整合與利用優質資源,實現對資源的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既可以節約大量資源,又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因此,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努力實現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然而,目前我國缺乏對整合與利用廢物資源的意識,行動效率非常的低下,結果造成資源錯位的問題,無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導致污染的問題愈加嚴重。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對資源的優化與合理利用,造成嚴重的浪費與污染,無法充分地利用資源,生態負效的問題更加嚴重。
(二)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進步與發展,進一步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盲目地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造成過度開采以及濫砍濫伐等問題,忽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然而,毋庸置疑資源是有限的,可利用資源愈加匱乏,影響著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存。除此之外,隨著來往行駛的車輛、工業生產廢水廢氣的排放,以及建筑工程建設的日益增多,所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粉塵以及固體顆粒等,影響著大氣環境與水質環境等,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然而,由于人們缺乏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認識,阻礙著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這就需要人們轉變落后的發展觀念。
(三)缺乏完善的生態制度
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制度,從而對各種不恰當的行為加以約束與限制,如肆意砍伐以及過度開采等,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推動與促進經濟的健康長遠發展。除此之外,有利于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催生出全新的地區經濟增長點,推動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然而,現階段,我國相應的出臺有關規定與政策,但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機制有待完善,成為阻礙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以及循環經濟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比較缺乏。近些年,我國的社會經濟取得顯著的進步,生產力逐步的提高,加大對環保的投入,然而在投入力度上還有所不足,無法保障生態保護的效果,未能夠充分地發揮出環保效益。
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的措施
(一)轉變傳統的觀念
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基礎的良性發展。因此,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不應當對生態進行肆意的索取,而是應當為生態文明發展提供有利支撐。為此,應當重視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特別是學校以及企業,應當深入地學習生態文明,在平時的教學與生產實踐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地倡導與弘揚生態文明建設。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提高對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認識,正確地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兩者之間的關系,達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目標,樹立起生態與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經濟與社會發展各個指標中融入生態因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完善生態立法制度
通過制定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直接的、有效的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因此,應當以當地特點為出發點,建立起符合時展要求的法律法規體系,對自然資源開采限定條例加以完善,從而避免出現肆意開采的問題。對于造成對生態破壞的自然行為,需要嚴格地追究其刑事責任,確保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因此,需要從法律與制度層面,加強對行為的約束與規范,及時地表彰或懲罰某些行為。與此同時,對于重視生態環保的發展中企業給予一定的補償政策。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各個主體的權力與責任,嚴厲地懲治違法行為,從根源上杜絕生態破壞行為的發生。
(三)綠色生活方式
企業應當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新能源的開發,合理地利用資源,引進先進的綠色生態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與此同時,應當重視轉變生產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發展方式。通過整合利用資源,實現變廢為寶,節約資源、美化環境,減少浪費、降低污染。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摒棄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重視發展低碳經濟,保護自然環境,還給人們一個干凈明亮的天空。同時,人們應當轉變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應當重視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兼顧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這就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李珉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的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4:63-64.
[2]伍丹.對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思考[J].學術論壇,2011,10:131-133+148.
篇8
關鍵詞:新時期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性
在人們的傳統思想中,過于看重林業帶給人們的經濟利益,林業種植戶長期違背自然生長規律對樹木亂砍亂伐,導致發生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在新時期林業發展中,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發展,才更有利于建設和諧文明社會。只有加快林業的發展,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成果,古老的林業資源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見證者,所以,新時期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密不可分。
1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聯系
1.1林業發展主導生態文明建設
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前提就是先要發展林業。因為林業的發展能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對人們身體健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新時期背景下,政府和相關部門已經越來越重視林業的發展,尤其林業的發展可以提供大量的森林資源,對凈化環境,預防水土流失有巨大的作用,林業的快速發展還能及時保護瀕危生物,維持生物多樣性,同時還能有效恢復濕地資源,對生態文明建設起著主導作用。
1.2林業的快速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
新時期林業的發展與傳統林業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是單一的植被種植,而是多方面利用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方式,合理規劃有限的林地資源,多樣性的種植更促進了林業的擴大發展,使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最大化。林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著生態文明建設,并使其穩定發展。
1.3林業自身條件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是對生態的犧牲,社會在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失衡問題。通過大肆消費林業資源而帶給人們的高質量生活,有悖于自然規律,注定不會長久。根據這種情況,國家急需大力發展林業建設,增加林業資源,防止生態能源的耗盡,只有林業自身良好的條件支持,才能更好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
1.4林業發展的目標就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高質量,還使林業的發展達到一個新高度,所以,林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林業的發展不僅保障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更促進自身加快發展步伐。
2促進新時期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關系的有效策略
2.1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觀念
要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人們樹立生態文明建設觀念。政府可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讓居民自身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自身健康和社會經濟的進步有著重大關系,自覺提高環保意識,節約生態資源,保護林業植物,才能確保生態文明有效的建設。
2.2加強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
要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擴大林業的發展規模,不斷增加森林面積和林業資源。由于以往人們習慣了以犧牲林業面積來實現經濟效益,那么現在就不能一邊擴大林業資源,一邊破壞林業資源來實現經濟發展,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林業的有效發展。基于此,政府要合理規劃,科學保護林業用地,嚴厲打擊破壞林地,非法占地的違法行為,保證林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3國家出臺優惠政策和加大投資
要切實保障林業的發展就要從國家角度出發,出臺相對應的優惠政策提高林地承包商的種植積極性。同時國家還要加大對林業的投資,為林業資源提供優越的生長環境,在林中配備消防設施以及病蟲害防治體系,確保林區安全,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2.4高效利用先進科學技術
新時期林業發展離不開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持。林業管理部門要高效利用科學技術促進林業相關技術的研究,大力支持優種栽培技術的研發,并利用互聯網推廣宣傳并交流改進,研發出更多符合區域生產種植的優良品種,促進新時期林業創新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3結語
社會進步的腳步伴隨著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還有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的品質,也開始越來越關注生態文明建設。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條件就是林業的發展,加強新時期林業的建設與發展,可以有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環境,進一步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羅賢宇,鄭珠仙,曾麗萍.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2臧玉玲.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黑龍江科學,2016(20)
篇9
關鍵詞:生態文明;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化石能源
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人類與自然的相互融合,這會是生態文明創新工程中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在自身文明的發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資源創造,并以科學技術為依托,為生產和生活創造了各種便利。但科學技術在幫助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也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經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基礎上反思的結果,但生態文明的建設仍然不能離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1生態環境問題
科學技術主要體現在幫助人提升勞動能力、改善勞動工具,它是人類與自然的紐帶,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間接或是直接的影響,人們對科學技術的運用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目前,全球生態環境中的主要問題是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且這種破壞已遠遠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受范圍。雖然人類采用科學技術大大提高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但隨著資源、能源的消耗不斷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有關世界資源的報告顯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隨著人類數量的不斷增加而增長。比如,對木材的需求從1961年以來已增長了64%,谷類食物的消費量增加了1倍多,肉類的消費量增加了2倍以上,農產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對有色重金屬的需求在逐年增長。化石能源的開采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們對該類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將持續增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將不斷增加。以2000年為基準,2010年的碳排量增長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將增長36%.此外,人類對資源的需求對大氣、河流、森林、海洋等眾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導致當代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面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與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是緊密相關的。人類工業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學等學科,其觀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視了自然環境的多樣化,未與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的關系,進而導致科學技術間接對生態文明造成了負面影響。此外,人類不斷膨脹的消費觀、人類主義中心論的提出以及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的觀念也間接加劇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生態文明工程應遵守的原則
基于對生態環境現狀的分析,改變科技發展的方向、及時開展生態文明工程、避免環境的惡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應制訂相應的環境工程、科技創新的戰略性目標。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存在的問題也不是單一的、表面的。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必須實現環境工程具有科學、系統的指導思想的目標,并重視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決復雜問題的環境工程科學體系。對于生態環境中出現的問題,要遵循針對性原則,確立環境保護的工作重心,優先解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研究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點項目給予重視。環境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間相互作用的復雜產物,在人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分析該環節是否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最終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術系統、防止出現污染轉移現象、避免出現一項防治污染技術的誕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環節之上的情況。此外,環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要將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治理污染的具體措施。
3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的主要內容
地球系統工程是隨著地球系統產生的學科之一,其重點是在運用和研發創新工程和管理技術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進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氣候的變化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環境,比如,目前我國的極端天氣頻繁發生,造成部分地區嚴重缺水,生態環境在氣候的變化下變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區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因此,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的研發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科技創新內容。此外,地球上不僅生存著人類,還包括很多植物和動物,生物的多樣性與人類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生物物種的不斷滅絕已成為國際社會觀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由此可見,人類必須停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保護物種多樣性,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
4結束語
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保證。在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和資源日益緊缺的情況下,堅持生態文明的科技觀念、減緩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已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孟偉,傅澤強.生態文明創新環境工程與科技的發展模式[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1(01).
[2]邱向軍.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生態科技新城建設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12).
篇10
(一)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他把人與自然界的對立同人的異化,人與自然界的本質統一同人的解放、同人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質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把握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人類的勞動實踐活動把世界分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前提下,由于異化勞動的影響,自然不再與人的本質發生聯系,而成為與人相對立的自然界,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由此也處于異化的形態中。
自然界與人的關系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對于人類來說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人類要從自然界中獲取必備的物質生產和生活資料,這樣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又將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強加給大自然,使人能夠從大自然中直觀自身。此時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大自然以其強大的力量強行鏟除人化自然的痕跡,使人的活動成果趨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變了自然規律起作用的范圍和結果,改變了各種自然過程,恰如當今出現的生態失衡問題。由此可見,馬克思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明確表示了一種不同于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見解:自然向人生成的同時,人也應該向自然生成,二者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
(二)中國傳統生態文明觀與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的內在關系
對于生態文明的思想,中國古代哲人也表達了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天人合一”便是對此典型的表述,也成為了中國傳統生態文明觀的主基調。“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周易?乾卦》中說:“夫大夫者,與天地合其德。”在這句話里,“大人”是指大人物、統治者,“合其德”便是指大人物應該合乎天地的“德”。此后,中國儒家和道家對此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從儒家和道家對“天人合一”的闡述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種思想:一是天與人應該是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相互對立。二是人應該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天的本性而行動。三是“天人合一”是人的最高的生存境界和人生理想。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它既與馬克思生態文明觀有著相通相融的地方,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想材料。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的沖突本質
(一)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利益博弈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是相伴而生的,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引起學者的爭論。人類中心主義是在現如今生態學出現之后,被研究學者們用來指稱近現代西方主流哲學文化的一種說法。它之所以不斷受到生態學者的批評,就在于它是使生態危機不斷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人類中心主義主觀的剝離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自然存在的唯一價值不過是供人類利用和使用。自然因而淪為人類實現其價值的附屬物,是人類統治的對象。非人類中心主義則強調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來源,大自然有其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軌跡,并不受人類統治,但是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這兩種思想在不斷的對立中進行著利益的博弈,本質則是人類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發展。兩者沖突的根源在于到底應該是自然為人類服務,還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二)“主客”二分的世界觀與可持續發展
要闡述“主客”二分的世界觀,首先要弄清楚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謂主觀世界,是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是人的頭腦反映和把握物質世界的精神活動的總和。所謂客觀世界,是指“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識活動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主客”二分的世界觀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首先,主觀世界實質上是被人的頭腦所反映并轉換為觀念形式的客觀世界,在內容上源于客觀世界,兩者具有同構性。其次,主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和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具有同一性。再者,二者其實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人類必須謙卑地放下身段,摒棄“統治客體”的主體思想,在滿足自身實際需要的程度上來改造和利用“客體”。如果人類的索取和需要超過了“客體”的負荷能力,那么發展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三)人類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自然界客觀發展的對立
按照西方傳統哲學,自然是人之外并與人相對而存在的自然界,是機械的、物理的、沒有生命的自然界,是決定論、還原論意義上的自然界。但是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活動從大自然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也就是說,人類要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就必須讓自己的實踐活動和大自然的發展協調統一。大自然有著自身發展和運動的軌跡,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人也只是大自然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人畢竟是目的性存在,不是被動的受造物,這就需要使自己的目的合于自然目的。如此,必然會在人與自然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矛盾,產生對立。如果人類一味的和大自然進行抗爭,最終的結果是誰都不可能得到發展。最好的選擇就是在對立中尋找統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
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科學原則,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是與時俱進的發展觀,集中體現了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立足于中國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人口素質狀況、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社會政治條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也同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科學發展觀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自然關系的和諧與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此,生態文明必須建立在科學發展觀之上,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任務。毫無疑問,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體現,生態文明的最終實現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生態文明,使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新模式,大幅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排放,可以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修復脆弱的生態環境。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總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消耗將更少,環境污染將更低,經濟和社會效益將更大。
(三)重視環境文化的培育
由于生態意識淡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與生態文明相悖的不良習慣。僅僅依靠機制、體制和法制的強制規范,往往力有未逮,難以使生態文明成為人們自覺的價值觀,必須在建立健全機制、體制和法制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借鑒西方生態文明發展的經驗,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于我國現實生態危機的分析和反思,大力培育環境文化。
- 上一篇: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建議
- 下一篇:淺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