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規劃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旅游規劃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旅游規劃方案

篇1

鄉村生態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個新領域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尤其是近兩年,隨著綜藝節目的興起,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然而與當今的市場需求相比,鄉村生態旅游為市場提供的產品仍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鄉村生態旅游產品推陳出新,走向精品化,規模化。

一、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個性

我國鄉村旅游產品在開發方面共有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農家樂形式,游客親自參加農耕活動。

第二類是地域風情文化形式,將原生態的自然山水與當地風俗民情相整合,形成旅游鄉村。

第三類是開發旅游農業形式,帶游客參觀農業的發展成果,向游客講解關于農業方面的知識,或者利用農業與自然生態資源向游客提供回歸自然體驗的旅游活動。但這些開發只是單一的依附于鄉村原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并沒有開發獨具魅力的旅游產品,大多數都是沒有特色的單調活動,旅游產品主題不明朗,不能形成個性鮮明的鄉村旅游。

(二)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生態安全隱患明顯

鄉村生態旅游必定要開發自然資源,但是由于對鄉村生態價值認識不足,缺乏保護鄉村環境的意識,忽略了鄉村環境的最大容忍度,從而導致環境狀況日漸下滑。由此,想要鄉村旅游不斷發展,必須根絕破壞鄉村自然環境的行為,以避免環境被破壞后難以恢復。

(三)經營管理人才短缺,經營管理制度不完備

如今,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者主要是當地農民,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并且沒有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這便導致旅游區開發混亂、沒有科學依據的建設、環境破壞嚴重;經濟利益上各行其是,缺乏管理部門的具體管理;出現問題后相互推脫,責任無人承擔,這些問題阻礙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再發展。

二、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形式

(一)改進鄉村生態旅游經營管理形式

鄉村生態旅游是新形式的旅游,因此管理形式應與傳統旅游管理形式相區分。僅僅進行科學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發展的可持續。想要不斷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就需要在管理上協調一致,這樣才能夠獲取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形式包含了整個農村生態產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因此改進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形式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將文明的生態建設和不斷發展列在首位,利用法律和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限定鄉村的最大載客量,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達到當地居民共享旅游業經濟的目的。

(二)規劃在發展建設中先行形式

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很重要條件就是完善旅游的整體規劃。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規劃方案,只是盲目開發旅游景區,最終會將旅游景區嚴重破壞。因此,旅游景區必須在科學調查的前提下開發,遵循自然性和生態性原則,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并以游客的滿意度提升為目標,制定出科學合理、可實施的規劃方案,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方案應當充分體現當地的民俗特色,從自然方面考慮,充分將人與自然融合;從社會方面考慮,創造出最利于生態發展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協同發展局面。

三、鄉村生態旅游研究展望

(一)不能以一種類型的鄉村生態旅游地作為研究對象,要結合不同類型的鄉村生態旅游地作為研究,科學系統地分析生態旅游開發對相關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做出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并根據不同類型的鄉村生態旅游地,找到其發展的共性,制定相應的發展方案,對其進行發展。

(二)鄉村生態旅游要充分體現其特色,要發展具有文化魅力和民族個性的旅游區。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在其中尋求人與自然的融洽發展。并盡可能的激發游客的需求心,保護生態平衡,促進地域經濟不斷發展。

篇2

千島湖位于浙江省淳安縣境內,是著名的湖水景觀區。2012年千島湖旅游經濟總收入70.2億元,同比增長21.2%,其中生態旅游產品的策劃與營銷是旅游業強勢上揚的關鍵。但是到目前為止,千島湖生態旅游與國內其它地區相比,發展狀況并不盡如人意。為此,本文基于千島湖生態旅游區的現實資源條件,深度分析千島湖生態旅游開發中的制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運營策略。

1.千島湖生態旅游區的風景資源

1.1一湖秀水,碧波蕩漾

千島湖是為建壩蓄水修建而成的人工湖,湖水主要來源于新安江,水清澈無污染,煙波浩渺的湖面面積達567.40平方公里,晶瑩剔透的湖水有178.4億立方米,湖水的平均深度是34米,最深處達到108米,能見度高達12米,水質絕佳,整體上符合國家一類水質的標準。

1.2千島千姿,絢麗多彩

千島湖擁有眾多的島嶼,湖內各島嶼大小不一,遠近不同,姿態萬千,有起有伏,宛如散落在湖面的璀璨珍珠。從上空俯瞰,分布密集的小島之間像是拼圖,拼湊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畫面,每個小島的空間分布都不可或缺、恰到好處。分布疏散的小島之間是大片的、平靜浩瀚的蔚藍色湖水,令人心曠神怡。

1.3山峰巖石,千奇百怪

千島湖風景區的地貌景觀獨特,以丹霞地貌和石灰巖地貌為主,其中千島湖石林的石灰巖地貌以及屏峰巖兩側的丹霞地貌景觀“飛來石”,“腰子石”等極具特色;此外,千島湖西北湖區的仙人潭,長嶺石柱等也以其驚險的峭壁峽谷、奇形怪狀的巖石聞名世界。

1.4動植物繁多,生機盎然

作為國家森林公園,千島湖風景區的青山連綿不絕,植被郁郁蔥蔥;景區珍貴樹木種類繁多,其中有20種國家重點保護樹種;景區土壤、氣候極適宜茶樹、山核桃樹、桑樹、毛竹等經濟植被的生長。完整的生態環境使這里成為了野生動物的王國,湖內有各種水下生物,其中淡水魚類有13科94種,年捕魚量達4000多噸;島上鳥類、爬行類、哺乳類等各類野生動物齊聚一堂,其中鳥類品種多達90種。

2.千島湖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整體開發規劃

大多數旅游開發商未充分了解千島湖生態資源環境的整體情況,以至于生態旅游開發的層次低,同時伴隨著水質惡化、植被破壞等環境問題的出現,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另外,在開發過程中出現開發商集中爭奪的熱門地區,而有些具有潛在生態價值的旅游區則被忽略的現象,結果導致生態旅游開發區過度集中于小范圍空間,景點布局失衡,整體效益有限。

2.2已開發的生態旅游產品單一

千島湖生態旅游屬于觀光休憩類旅游產品,以欣賞島嶼湖水風光為主,對島嶼的依賴性強,而且旅游活動也與島嶼的開發程度密切相關,但島嶼的開發缺乏深度,例如以動物系列為主的鳥島、蛇島、猴島,由于島內動物數量較少,種類不豐富,而對游客的吸引力不高。另外,各個島嶼之間的景觀相似,旅游線路類似,使得生態旅游的發展止步不前。

2.3生態旅游缺乏內涵

景區開發商在進行項目開發時,因為對生態旅游的本質理解不到位,經常粗略的將生態旅游等同于到自然中旅游,為了拉攏游客,吸引眼球,在自然景觀的開發過程中添加了過多人為因素,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完整性。比如在千島湖鎮附近開展了許多農家樂旅游活動,由于建立了過多的旅館、停車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很大,這與生態旅游應具備的自然環境的保護性以及旅游參與者的責任性等本質要求都大相徑庭。不僅如此,管理者在一般性旅游產品的宣傳推廣中強加上了生態的頭銜,使得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根本享受不到生態旅游的價值,導致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的滿意度降低。

2.4生態旅游缺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

從旅游市場外部整體大環境來看,千島湖生態旅游屬于初級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對生態旅游的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致使很多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未能按期實施。千島湖生態旅游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但千島湖絕大多數旅游企業缺乏開發的條件,加之千島湖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旅游業和農業,整體的收入水平較低,地方行政部門也無法在資金技術方面強力支持生態旅游,導致很多旅游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效益,嚴重破壞了生態旅游的發展環境。

3.千島湖生態旅游開發的對策

3.1科學規劃,合理開發

千島湖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取決于科學的規劃。一方面,千島湖生態旅游開發管理者,要不斷總結經驗,注重向其他成功的生態旅游發展區學習,借鑒成功生態旅游發展區的開發模式,結合本地區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特色,擬定基礎設施的建設、生態資源的保護以及服務人員的培訓等全方面的規劃方案,走一條適合本地發展的路線。另一方面,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扮演好統籌協調的角色,在生態旅游開發管理的過程中及時指導、提供意見并參與方案的制定表決,從而保證規劃的權威性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制止有違環境保護、有違資源合理利用的不完備的規劃方案。

3.2嚴格執法,加強保護

目前我國已制定《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與保護自然資源直接有關的法律法規,嚴格執行這些法律法規,是防止生態旅游演變為資源環境掠奪性產業的有力保障。千島湖地方政府應對相關法律在生態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的執行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同時做好必要的遵紀守法的宣傳工作,針對法律法規涉及的保護自然環境的相關條款,制定詳細的地方規章。另外,地方政府還要及時查處生態旅游項目開發中破壞資源環境的違法亂紀的單位及個人。

3.3以民為本,提高意識

從系統控制論的視角來看,千島湖生態旅游實質是由生態旅游參與者、當地居民、地方政府、旅游企業以及生態資源等子系統組成的一個大型生態旅游系統,子系統之間存在著調控關系。當地居民作為生態旅游系統的主要子系統,其經濟和社會利益與千島湖生態旅游開發密切相關。因此,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不僅要要建立當地居民對生態旅游開發的認同感,而且還要注意培養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只有讓當地居民高度關注生態旅游開發,才能使他們主動、自愿參與到千島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中來, 并且自覺地對千島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過程進行監督。具體來說,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在千島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要廣泛吸納當地居民的意見與建議,要站在當地居民的角度考慮問題,把當地居民的利益擺在重要的位置。

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應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對當地居民進行環境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當地居民,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幫助當地居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環境保護教育的內容要豐富多彩,教育的方式要新穎獨到,可以用網絡、媒體、娛樂等全新的方式代替書本、報紙等傳統教育方式,同時可以舉辦生態知識競賽等有獎活動,調動當地居民了解學習環境保護知識的積極性,使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外界力量的影響下不斷強化。也可舉辦各種類型的短訓班, 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3.4專業培訓,積極參與

由于千島湖生態旅游的發展需要專業性知識,所以地方政府應該面向旅游參與者建立一套完整的專業培訓體系。對生態旅游的開發經營管理者,主要是加強生態意識的培訓,使得經營管理者對生態旅游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除此之外,還要求經營管理者了解生態旅游常用的科學技術,以便于指導、監督旅游建設實施過程中其他人員的行為。對生態旅游服務人員,重點進行生態旅游基本知識、本地生態特征以及生態旅游景區教育普及性知識講解能力培訓,可以采用開展專題講座、制作宣傳片、模擬講解等培訓方式。

另外,生態旅游不同于傳統旅游,需要各參與者樹立環保責任意識,因此千島湖地方政府及旅游企業可以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廣泛的宣傳,要求各相關單位以及個人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在實際行動中理解、支持當地生態旅游項目的實施。旅游者本身和當地的居民作為生態旅游活動的參與者,不僅要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更應該在生態旅游活動及生態旅游管理中自覺的保護生態環境。

篇3

隨著旅游市場競爭及需求的日益加劇和升級變化,要實現旅游業的發展壯大,開展生態旅游是必然所趨,但生態旅游的開展也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為此,加強生態旅游管理是當前首要任務。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生態旅游管理現狀,以及制約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因素,并基礎于此提出了有效改善的路徑。

關鍵詞:

生態旅游;管理現狀;制約因素;有效路徑

一、生態旅游管理現狀

(一)管理決策不權威。目前,我國僅存一部1994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難以解決旅游管理中現存問題,可謂管理決策毫無權威性。

(二)未科學規劃。當前,各旅游區更重視開發銷售旅游產品的工作,而不重視環保問題,這種重效益輕環保的現象,嚴重影響著我國生態旅游健康持續、科學的發展。

(三)生態保護措施差。由于旅游產品期間較為嚴重的破壞環境,加之相關部門對環境破壞監測缺乏足夠的有效性。從根本上來說,旅游活動對旅游區生態環境均會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據相關調查資料,我國實施監測調查的自然保護區雖達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術因素,還無法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項指標。

二、制約生態旅游發展的因素

雖然我國生態旅游的內容種類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然而開發期間受人為不合理因素影響,使得生態旅游可持續長期發展受到制約。首先,部分地區開發生態旅游資源過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層次和縝密的調查論證,對開發規劃的設計不夠科學合理,沒有全面考慮旅游環境與資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僅受到利益驅使而盲目粗放地開發旅游資源,嚴重削弱了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準確,部分開發單位錯誤的認為景區精品化建設,結果不斷改造寧靜小路、古樸茅屋,造成景觀嚴重的城市化、商業化和人文化現象,從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對人們毫無吸引力。最后,還有生態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會制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旅游管理路徑選擇

(一)科學規劃,有序開發。首先,規劃地方旅游事業發展方向時,可聘請相關專家全方位調查研究當地環境質量、地質特征及生物資源,合理評估環境資源的承載開發力,避免盲目規劃,并評估可能造成的資源環境損耗與污染,制定相應解決方案。其次,建設開發旅游區時,嚴格遵循按步驟分層次的原則,堅持綠色開發,并做到因勢就地的取材造景,開發過程中應采用體現景觀自然風格美感和原生態的色澤、材料等,盡可能開發對生態影響最小值的項目,堅決避免開發需要破壞生態環境才能實現的旅游項目。

(二)嚴格執法,加強管理。生態旅游必須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強化建設立法與執法,不斷健全各類實施細則。此外,依法處罰破壞性、盲目性建設行為,嚴重者依法追究相應責任,嚴格處理懲戒旅游過程中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行為,以生態旅游促進我國國民生態教育。另外,還應加強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提高景區生態系統的自調節能力。

(三)提升服務,加強宣傳。生態旅游更適宜高品質追求人士,是當前的一種新興旅游項目,急需專業完善的旅游服務機構來運轉,故而有必要進一步增強旅游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盡可能提供給客戶高品質的旅游咨詢服務。為此,應加強生態旅游相關的普及教育,鼓勵旅游領域從業人員積極參與學習,使之深入了解傳統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本質差異,才能正確地向客戶講解。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現與國民環保觀念和生態意識的形成鞏固息息相關,所以必須加強相關教育宣傳。這就需要,既加強旅游工作者生態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環保意識,以此起到規范游客行為的導向作用;也要強化培養旅游者的生態意識。一方面,借助各類媒介及學校教育,普及宣傳環保知識,使人們更加熱愛自然,進而參與到自然保護中,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道德素質,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則充分發揮生態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親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從而愛護、保護大自然,進一步提升環保的生態意識。

四、結束語

雖然我國生態旅游管理現階段還存在較多問題,比如管理決策不權威,規劃建設不科學,以及缺乏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等,但作為較強系統性的一項工程,生態旅游管理需要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進行不斷探索和總結,才能實現生態旅游管理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柳.生態旅游管理的現狀和發展策略分析[J].現代商業,2015,(27):46-46,47.

篇4

關鍵詞:大關羅漢壩;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云南省大關縣地處滇東北,屬地級昭通市管轄,位于昭通市腹心地帶,在北緯27°36'~28°15',東經103°43'~104°07'之間。全縣90%地域為山地,除有極少量平地外,全系“V”形山坡地,屬于峽谷地貌。縣境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最高海拔2785m,最低海拔492m。它是一個山區農業縣,屬于烏蒙山特困山區,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故開發生態旅游對于全縣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在文獻查閱、專家訪談基礎上,對大關羅漢壩的旅游現狀及資源進行了實地調研,提出促進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大關羅漢壩概況

大關羅漢壩原始森林位于大關縣天星鎮沿河村,它在天星鎮東北15km處,距縣城53km,距離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陽區130.9km,海拔1850~2100m,景區面積76km2,其中有3666hm2原始森林,是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類型之一,植被具有滇、川交界原生闊葉林的過渡性特點;113hm2濕地。羅漢壩由上、中、下三個壩組成,地勢平緩,是縣內為數不多的平地之一,在中壩有羅漢壩水庫(杜鵑湖)。這里氣候夏暖冬涼,空氣濕潤,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平面差異不大,雖有四季之分,但不明顯。年均氣溫14.5℃,年均日照時數966.3h,年均降水量991.3cm,年均降雪14d,年均無霜期296d,年均風速1.3m/s。植被覆蓋率99%,為天然大氧吧。

2大關羅漢壩的旅游資源及規劃

羅漢壩景區的旅游資源分布是以杜鵑湖為中心,沿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形成不同特點的自然分布:東部的原始森林,南部的草甸、西部的民俗文化村落和北部的瀑布溪流群。根據羅漢壩旅游資源分布狀況及現有規劃,本研究把羅漢壩分為五個片區:一是杜鵑湖觀光生態旅游片區,把它規劃為觀景及適當開展水上活動之地;二是原始森林專業生態科考片區,把它規劃為自然觀光、森林浴和專業科考之地;三是竹海觀光生態旅游片區,這里郁郁蔥蔥,景色秀美,是游覽、觀景、攝影、探險的好去處;四是瀑布溪流濕地觀光生態旅游片區,將該片區規劃為觀光、游玩、探險、攝影之地;五是草甸花海觀光生態旅游片區,是觀景、攝影的理想之地。

3生態旅游的概念及標準

該詞由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生態旅游顧問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7年在文章中使用。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它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它強調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是大眾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旅游市場需求結構發生變化的產物。判斷生態旅游的核心標準是以自然為基礎因素、教育性或學習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續性。

4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可持續性是生態旅游的核心準則之一。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即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既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在生態旅游可持續性發展中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否維持或保持一個目標的現狀(稱為靜態可持續性),還是提高其現有的狀況(稱為持續增長)。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持續增長方案應比靜態可持續性方案更可取,因為它要提高或增強現有的狀況,這是積極生態旅游,靜態可持續性設計是生態旅游活動應達到的最低標準。

5存在的主要問題

5.1環境保護的意識及行為有待加強

生態旅游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強調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若不重視環境保護,旅游業就無法繼續下去;反之,旅游經濟發展了,就有更多的資金支持環境保護工作。

5.2原始環境保護的壓力增大

在建設相關的設施(旅館、瞭望臺、道路和停車場等)時清挖和平整土地,移動植物等,改變了環境;隨著旅游者增多,垃圾量增大,包括食物廢渣、廢氣、機油、污水、木柴燃燒的煙氣等;外來建筑材料和家具、旅游者汽車及物品可能帶來外來植物種子、病原體、昆蟲對景區物種的影響;外來文化對苗族原生態的影響,這些都加重了景區環境保護的壓力。

5.3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沒有充分體現可持續性發展

旺季時停車場車位不足,有的汽車直接停在草坪上;污水及垃圾處理、旅游景區內的道路等設施也不完善。

5.4旅游產品規劃不完善、單一,突出特色不夠

產品設計偏重外在的吃、喝、玩,忽視內在的精神文化內涵及學習,環境保護內容缺乏。如:在景區的飲食、住房等當地特色不突出;在森林、苗寨等處游覽沒有很好引導游客學習當地文化與環保行動。

5.5專業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社區參與性不高

羅漢壩在2016年10月才開始正式迎接旅游者,時間較短,經驗積累不多。羅漢壩所在地沿河村及緊鄰的綠南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余下的老人、小孩及一部分中年人參與性不高,對有關旅游、經營等知識也欠缺,影響了可持續性發展。

6可持續性發展的建議

6.1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重視和加強對生態旅游的領導、管理工作,重視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要求通過法制體系的建立與實施,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保障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要制定有關的法規法紀,從制度上規范生態旅游,加強監督檢查工作,對破壞、損害景區生態環境者要依法進行處理,積極教育、引導經營者。在制定旅游規劃、開發旅游產品、修建基礎設施時,要體現環境保護、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如:修建生態旅館、旅游產品中去除垂釣項目等。

6.2加強生態保護宣傳,培養嚴格的生態旅游者

可持續性發展要求人們有較高的知識及道德水平,因為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對待旅游的態度及行為就不同:第一,嚴格的生態旅游者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是平等的,他們有強烈的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無服務要求,強調個人體驗、與自然深入的交流,其行為可使生態旅游持續增長;第二,一般的生態旅游者只有中等或表面的環境責任感,希望獲得服務,與自然淺顯交流,強調解說、介紹,其使生態旅游靜態可持續增長;第三,非生態旅游者對環保重要性認識不足,其態度、行為與生態旅游相差甚遠。對后兩種情況可通過景區導游、宣傳欄、資料、廣告詞、網絡等宣傳教育,使其在實踐中學習、體驗,逐漸培養成為嚴格的生態旅游者,促進景區可持續性發展。

6.3重視對羅漢壩生態環境的保護,努力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6.3.1土壤

在森林、花海、草地、濕地邊緣等旅游片區修建正式、合格的道路,以供行走。重視宣傳,讓旅游者對土地的影響降到最低。

6.3.2空氣

供暖及做飯盡量使用電或沼氣;減少汽車使用對空氣的影響。

6.3.3水

羅漢壩水資源豐富,可從屋頂收集雨水做家用水,自制污水處理系統,積極保護水資源。

6.3.4動植物

不采折、踐踏植物;采取措施消除入侵的外來物種;給參觀者配備雙筒望遠鏡,在適當距離觀測動物,不影響動物的正常生活。

6.4對廢棄物的處理堅持循環利用原則

容器物經清洗后再次使用;將有機物廢物堆肥;分類整理可循環使用的材料。

6.5要有合適的環境容量

可持續發展同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在環境管理中進行污染物濃度控制時要考慮環境凈化和容納能力,確定合適的環境容量。科學規劃,劃定觀光區、生活服務區、保護區、過渡區等各功能區域,統籌發展,盡量減少人為干擾和破壞。

7結語

緊緊抓住“十三五”國家“綠色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加之羅漢壩與成渝經濟區較近(距離成都市、宜賓市分別約400km、180km),這些都為羅漢壩的生態旅游帶來了發展機遇。當前,羅漢壩生態旅游開發還處于初始階段,對它的研究不多,故對其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發展等問題的研究尤顯重要。提出對旅游者進行教育引導成為真正的生態旅游者是本研究的創新點。本研究能豐富和補充對烏蒙山貧困山區進行生態旅游開發的相關研究;在實踐方面,對羅漢壩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并對其他類似區域生態旅游開發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DavidWeaver.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2]杜麗菲.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王海文.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旅游區開發及其可持續性發展研究[J].長江叢刊,2016,(09):77-78.

篇5

一、濕地概述

濕地一般以《濕地公約》的定義為標準。即:不管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威水、成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5米的水域。

濕地是地球上分布廣泛具有多功能的獨特自然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有很高的生產力和許多潛在的功能。它因其復雜的食物網和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而被看作是“生物超市”。由于其能夠降解、去除水中沉積物、化學物質和其他污染物而被稱為“地球之腎”,同時能夠提供控制洪水、保護海岸免受侵蝕和風暴破壞的有效體系而被認為是“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師”。濕地不僅向人類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凈化水質和提供旅游資源等方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針對濕地保護,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保護有限的濕地及其資源,使之達到可持續利用,與人類。

二、濕地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它們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生態系統的多樣化程度。即一個地區內所有的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它是一個區域內生命形態的豐富程度。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可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

生物多樣性是描述地球上生命的變化及其形成的自然格局的術語,是生命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跟多種環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生態系統進化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圈或其部分區域中的某個物種過于強大時,會造成其他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滅絕,從而損害生物多樣性。目前這種情況正由于人類的過于強大而造成。因此,生物多樣性還意味著生物種群在個體數量上的均衡分布。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生物多樣性是幾十億年來生物進化的成果,生物多樣性是自然過程塑造的,同時也日益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生物多樣性形成了一個生命的網絡,人類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依賴于它的發展而發展。

三、濕地生態旅游發展對策

濕地生態旅游首先是對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理解和保護,其次是對濕地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體驗欣賞,最后才是經濟效益。在濕地生態旅游中,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集中考慮野生生物、生境和游客三方面的因素,重點體現在野生生物及其生境的科學合理使用。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濕地生態旅游應該重點關注水鳥及其生境的保護,合理控制游客行為,嚴格按照濕地生態旅游的原則和目的制訂相關政策。

(一)建立專管部門

召集來自濕地、生態旅游、生物、水鳥、經濟、交通、農業、司法、建設、及地方各個部門的專家組成專門的濕地生態旅游規劃管理部門,負責濕地生態旅游的籌建、規劃和管理工作。具體包括搜集各國生態旅游的特點,監測和評估全國的生態旅游活動并收集相關數據,促進地方生態旅游立法等,為濕地開展生態旅游提供借鑒和支持。在研究國內外生態旅游形勢和未來發展潛力的基礎上,構建科學完善的綜合戰略方案和管理實施規劃,同時加強各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建設,使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能夠深入到基層。

(二)進行科學規劃

遵循旅游經濟和生態學規律,制訂生態旅游整體部署、將生態旅游納入當地社會經濟整體規劃中去,減少由于規劃的盲目性、局限性和短期性而造成的損失。由于任何一個濕地生態系統都是處于大范圍的濕地網絡中,因此在生態旅游設計中,要考慮濕地網絡的整體功能,充分利用城鎮公路、輕軌以及天然廊道如林帶、河流將各個濕地相連接,形成游覽網絡,這可避免某一地區旅游活動和游客過分集中而導致局部生態壓力加重,同時公路輕軌的設計不可影響濕地之間野生動物的遷移和基因交流。

在每個生態旅游濕地,要按照生態學理念,合理規劃各項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布局,包括公路、賓館、餐館、供水、供電、給排水、游覽步道、公廁、垃圾收集及宣傳牌等。所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在布局上要避開濕地鳥類的核心區,而且要盡量采用低耗水、低耗電或零排放的戰略,并利用適宜的系統處理固體廢物和廢水,以免造成濕地的環境污染。

(三)落實環境教育

生態旅游的教育對象除了游客還包括開發者、經營者、導游、服務人員以及志愿者等所有員工。首先,對生態旅游區的所有工作人員進行自然生態教育和生態旅游專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充實科技知識。盡快形成一支高素質的生態旅游專業隊伍。其次,對游客進行環境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以生態旅游宣傳冊等形式預先告知游客來濕地進行生態旅游的目的和旅游中的行為規范等。(2)在旅游中對游客組織開展相對系統但又不乏趣味性的環境教育活動,主要通過導游的講解、濕地博物館參觀以及環境教育的告示牌等來實現。(3)對當地沒有直接從事生態旅游的居民和青少年舉辦環境教育講座,鼓勵當地社區和有關利益團體積極參與生態旅游過程濕地的維護。只有在明確了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密不可分,人們才可能真正去考慮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才會進行有效的社區參與,才會為濕地生態旅游成為一項可持續性的產業貢獻力量。

四、結語

篇6

摘要由于環境保護機制缺失,導致我國“生態旅游離生態更遠”的尷尬現實。文章假定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旅游企業,制定并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構建政府和企業的博弈模型,從政府規制角度對企業制定和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的行為進行分析,得出博弈雙方的均衡戰略:政府執行有效監管,對不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企業制定適當的懲罰力度,就可以促使企業自覺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從而證明政府規制企業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政府規制博弈論

1引言

生態旅游作為一個“舶來”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我國,并在隨后的20多年得到蓬勃發展,一時間生態旅游成為最時尚的旅游消費,消費者趨之若鶩,生態旅游市場規模龐大。面對巨大利益誘惑,許多旅游開發商的觸角開始轉向生態旅游,政府對于生態旅游的開發熱情也不斷高漲。這些旅游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業已形成的旅游產業鏈條及客源市場優勢,能夠很好地解決傳統政府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促進了生態旅游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生態旅游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政府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機制缺失,政府與開發商的協議在關乎環境成本補償及懲罰機制的內容方面幾乎是空白,于是,旅游企業對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和管理,落入了法律和規定的“制度真空”地帶。結果導致旅游企業只關注開發生態旅游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缺少系統環境保護規劃,肆意開發,造成了污染、環境退化、經營性設施侵占生態旅游資源等諸多問題。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監督企業制定和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迫在眉睫。本文假定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旅游企業制定并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構建政府和企業的博弈模型,從政府規制角度對企業制定和實施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的行為進行分析,得出博弈雙方的均衡戰略,以期分析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政府規制的效用。

2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規劃

針對生態旅游開發中存在的環境保護規劃缺失與資源開發建設不當,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出現的生態旅游破壞生態的現象,諸如美國、西班牙等旅游發達國家就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制定了完備的法律法規,以期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規制旅游企業從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相互作用機制入手,以環境評價與環境容量為科學依據,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對規劃區域的功能區劃、生態旅游規模與形式、生態旅游區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和環境美學保護等方面做出系統規劃與實施方案。規制,又稱政府規制,是指政府利用國家強制權依法對市場中的微觀經濟進行干預,其規范目標是克服市場失靈,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以確保公眾利益。規制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政府部門的立法程序來干預,具體手段包括經濟性規制和社會性規制。我國生態旅游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發展都落后于旅游發達國家,但是各級政府對發展生態旅游給予了極大支持。由于財力有限,對旅游業的投資相對不足,導致地方政府在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選擇中往往更傾向于后者,而對旅游企業只顧經濟利益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行為持默認態度,生態旅游環境規劃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就無從談起,更不要說對違規旅游企業采取行政處罰手段。

誠然,在當前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求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制旅游企業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制定并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要考慮政府制定法律法規的成本、監督企業實施的成本,要考慮旅游企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實施環境保護發生的成本以及企業違規時的處罰成本等資本投入問題。但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實踐證明,缺乏系統環境保護規劃,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開發和保護同步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這一系列的問題的實質是政府和旅游企業之間的一場博弈,是博弈雙方圍繞經濟利益所制定的各種策略,而博弈的結果將檢驗政府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規制的效用。

3政府與企業實施生態旅游環境規劃的博弈

3.1基本假設

生態旅游環境規劃在制定和實施推進過程中,面臨的決策環境是復雜的,為了便于分析,筆者在不影響研究結論的前提下,做出以下基本假設:①博弈中僅有兩個參與者,即政府與企業,二者可以選擇的策略分別為“監督”和“不監督”、“實施”和“不實施”;②兩個參與者做出決策前不知道對方的行動,可以認為他們的行動是同時的,即模型為靜態博弈,參與人對相互的策略和收益函數有準確的知識,即模型為完全信息博弈;③環境的改變及其環境保護規劃的成本是政府關心的主要目標;④企業在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受到一定約束,企業未制定(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會對消費者的利益和環境造成破壞,如果被檢查到,會受到法律訴訟和處罰等經濟、名譽損失。

3.2構建博弈模型

依據上述模型的假設,可以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即完全信息條件下,不考慮時間因素的一次性博弈):r1—企業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所獲得的收入;r2—企業未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時所獲得的收入;c1—企業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所發生的全部成本;c—政府在對旅游企業進行監督時所花費的各種成本;cp—企業不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被政府查處時所受到的懲罰;p—企業不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被政府查處的概率。

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政府和企業都在權衡利益得失后,選擇決策行為。博弈的策略矩陣見表1。

通常情況下,政府所得到的懲罰收入大于監督成本,本文假定pcp>c;當企業未實施環境保護規劃被查處時受到的處罰大于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成本,否則就企業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就不愿意實施環境保護規劃,只需要向政府交納相應的懲罰金即可,本文假定pcp>c1,企業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利潤應小于未實施情況下的利潤,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才有逃避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動機,即r1-c1<r2,現實中,企業受到處罰后的收益應處于一個低的水平,才證明政策的相關政策是有效的,即r1-c1>r2-pcp,其中,y和1-y分別是政府選擇監督和不監督策略的概率,x和1-x分別是企業選擇實施與未實施的概率。

篇7

(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的要求,對于環境方面我國應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讓它作為一種綠色旅游消費,從而達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目前的生態旅游遭到了嚴重破壞,闡述生態旅游發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循環經濟;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22-0238-01

生態旅游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羅斯·拉斯科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生態旅游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一個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應該遭受到破壞。由于對生態旅游的模糊化,生態旅游的實踐并沒有真正的體現它的內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生態旅游的實踐中出現了很多與它的基本內涵背道而馳的現象,嚴重缺乏管理和規劃,因此許多的旅游景區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

一、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倡導在物質不

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模型,從而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2]。循環經濟的建立依賴于“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這三個行為原則。

循環經濟能夠把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三者有效的結合起來,是一種“三贏”性經濟,注重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相互結合。使資源獲得了可持續的利用,并有效的解決了環境問題;它能使社會生產從物質增長到服務增長發生一個由數量型到質量型的轉變,來促使經濟發展;它能使生產鏈拉長,增加就業機會,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生態旅游是現代文明標志之一的旅游產業,它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產業。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因此大多還停留在初期發展階段。總的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旅游資源缺乏規劃,盲目開發

縱觀我國許多新開發的生態旅游地,我們存在問題有很多。其中沒有規劃與規劃和建設不合理的問題尤為突出,成為生態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開發商、管理者,他們將景區的“精品化”建設誤解為多蓋建筑物,其結果造成了很多景區的“城市化”。

2.風景區生態環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它們希望通過旅游業的收入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們缺乏管理和經營人才,在對旅游資源認識不足的情況之下,采取掠奪式開發的手段,來追求明顯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區的管理顯得十分粗放。這種發展模式嚴重的毀壞了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質量嚴重下降,景觀嚴重衰退的結果,使得真正的生態旅游難以開展。

3.監督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管理

生態旅游景區的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影響了其科學的管理。例如:水利風景區歸水利部門管理、森林公園景區歸林業部門管理、生態觀光農業園區歸農業部門管理等。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管理體制,會降低旅游開發難度。然而在多頭管理之下,各部門會相互推卸責任,因而利益沖突等問題頻繁出現,沖突多于積極合作,自然環境必然會成為它們的犧牲品,風景區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動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政策建議

1.進行旅游區空間規劃

怎樣從整體上來保護生物和瀕危物種的多樣性,不僅僅要合理的設計好自然保護區,還要考慮到不同的棲息地之間物種的交換與遷移,考慮到它們與周圍區域的生態聯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護區的保護從散點狀走向網絡狀,從孤島式開發轉向開放式經營,協調景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4]。

2.加強領導,建立管理體系

加強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對生態工作的重視。將生態旅游業列入全市經濟的發展計劃,來保證生態旅游業的積極健康發展。將生態旅游作為主導性旅游宣傳,搞好政府基礎性和引導性的投資。加強林業部門和旅游部門對生態旅游發展的綜合協調、督促檢查、指導服務、審查把關等職能。

3.科學開發,促進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堅持以“科學開發、有效保護、永續利用”為基本原則,處理好有效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促進生態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相互統一。強化人們對生態的保護意識,克服建設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倡導綠色生態旅游、文明生態旅游,改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

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生態旅游的開發與經營應充分調動公民、個人機構和政府機構的積極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滿足當地居民對就業、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質量,防止因為貧困而造成的對生態資源的破壞和掠奪。

參考文獻:

[1] 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1996(1):20-25.

[2] 馮久田,尹建中,初麗霞.循環經濟理論及其在中國實踐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2.

[3] 楊桂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四維目標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36-38.

篇8

【關鍵詞】武陵山區 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SWOT分析

一、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現狀

武陵山區,位于中國華南地區中部,是以武陵山脈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為主體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鄰地區,總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300多萬人。既是革命老區,又是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貧窮地區。與此同時,武陵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的生態旅游資源,森林資源豐富、生物種群多樣、喀斯特地貌奇特。武陵山區旅游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景點開發逐漸成熟,綜合收入逐年提高。但是,這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眾旅游,沒有達到生態旅游的本質要求,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在武陵山區幾乎是空白。合理利用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的發展具有武陵山特色的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任重道遠。

二、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資源優勢。武陵山區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該地區為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區域,也是高山向丘陵的過渡地帶,溝壑縱橫、河流網布、喀斯特地貌奇特,多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坐落于此。湖南省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于1992年12月收錄世界遺產名錄,湖北神龍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旅游勝地,重慶武隆喀斯特、酉陽桃花源是世界自然遺產及國家5A級旅游景區。高品位的自然風景是武陵山區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加之武陵山區為少數民族地區,聚居著土家、漢家、瑤家、苗家、侗家等民族,以自然資源為主,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為輔,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相得益彰。

2.區位優勢。武陵山區處于渝鄂湘黔四大省市結合部,位于中國中西部地區的交界處,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武陵山區既是中國苗族最大片聚居區域之一,也是土家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此外這里還聚居著侗族、白族其等30多個少數民族,人文習俗相近,經濟交往頻繁。長江三峽、張家界景區、神龍架景區等各大景區有較強的關聯性及互補性。隨著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湘黔鐵路、渝懷鐵路等形成鐵路干線,張家界荷花機場、黔江舟白機場、銅仁鳳凰機場等機場與全國主要旅游城市通航,武陵山區的區位優勢愈加顯現。

3.品牌優勢。湘鄂渝黔四省市有武陵源、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錄入世界遺產名錄。湖南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慶武隆景區、中國丹霞的湖南~山景區已形成頂級品牌,吸引著國內外游客。梵凈山生物圈保護區、神農架生物圈保護區、茂蘭生物圈保護區屬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在20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位于武陵山片區的有11處。武陵山區還有1個世界地質公園、12個國家地質公園、1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3處國家森林公園、3個國家濕地公園。這些均在國內外擁有較高的知名度,武陵山區的品牌優勢將為其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劣勢分析

1.交通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落后,基礎設施差是制約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目前,武陵山片區的主干道網絡尚未形成,有的區縣未通高速公路;諸多市州和縣市區尚未通高鐵,近一半縣市區還沒有打破鐵路零記錄;偏遠地區山高路陡,公路路基條件差,且很多區縣公路養護不到位。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山高路遠,水利設施薄弱、電力設施老化、通訊設施落后,未能構建環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阻礙了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

2.資源保護力度不足,宣傳力度不夠。武陵山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在開發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有的地方急于求成,未能從長遠的眼光合理規劃,承擔人類應有的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自然環境。而對于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因缺乏資金投入,有的區縣負責人缺乏重視,傳統技藝后繼無人,傳統民俗缺乏傳承,傳統文學瀕臨消亡。同時,在宣傳武陵山區資源上,宣傳力度普遍不大。宣傳方式較為傳統,未能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機、微博、微信等宣傳媒介。宣傳內容較為局限,未能深度挖掘旅游資源的內涵。

3.人才流失,服務人員、景區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較低。武陵山區既是革命老區,又是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貧窮地區。該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硬件設備不齊全,優秀教師隊伍軟件保障不到位,使得該地區學生接受教育的質量普遍偏低。加之東南沿海、華北、華中等諸多地區均較該地區發達,地區人才外流,人力資源匱乏。因此,旅游涉及的提供吃住行等服務的服務人員、景區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較低。他們往往未經過科學、系統、全面、綜合的訓練,服務意識有待提升,管理意識有待加強,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三)機遇分析

1.對自然環境的高度關注。工業文明接近尾聲。但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強取豪奪帶來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機,資源枯竭、氣候變暖、環境惡化等問題愈發嚴重。人類不得不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此外,每天忙碌工作、重復生活,穿梭于鋼筋水泥、高樓大廈的人類也渴望走出城市,回歸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注重生態,保護自然環境,保持與自然界的伙伴關系是現階段的人類的首要任務。

2.生態旅游產業的興起。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者對旅游地環境愈發敏感和挑剔。傳統大眾旅游的人數增多,環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追求規模效應,追求高投資、高回報的大眾旅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高素質、高要求的生態旅游者的需求。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回歸自然的愿望使得生態旅游應運而生。良好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是武陵山區的核心競爭力,既開發旅游資源,又保證持續利用,使得旅游增長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是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

3.區域合作的政策支持。2009年1月26日,國務院3號文件,提出“協調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鄰地區成立‘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組織編制區域發展規劃,促進經濟協作和功能互補,加快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2010年3月,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出臺《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發展規劃》。2016年7月30日,武陵山片區區域分工協作暨一體化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利川召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可將各地分散的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綜合的旅游資源優勢,有助于武陵山區生態旅游業發展。

(四)挑戰分析

1.生態環境脆弱。武陵山區由于受歷史、自然、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生態環境脆弱。高山、丘陵、森林居多,自然環境惡劣,受降水量大、喀斯特地貌、地質運動的影響,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土壤酸性強、有機質少,受自然、人類的雙重破壞后,土壤貧瘠,環境很難恢復。很多省市區縣的政府在發展當地經濟、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鐵路、公路修建規劃不合理,不恰當的開發旅游資源,忽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環境造成了傷害,經濟發展取得了短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得不償失。

2.經濟基礎薄弱。武陵山區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加之該地區為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經濟發展緩慢,造成貧困問題尤為嚴重,屬于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是該地區的現狀。財政成本高,財政自給率低,靠國家的財政支持難以維持各項財政需求,投資環境差,地方財政困難,沒有充足的財政資金作為堅強的后盾。同時又缺乏完善的金融體系,健全的中介服務機構及金融主管部門助推當地經濟的發展。

3.生態旅游市場競爭激烈。我國的生態旅游產業的起步比世界上一些旅游發達國家要晚,但是發展勢頭迅猛。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增加,生態旅游發展已逐步成為旅游市場發展的主流,生態旅游年均增長率為29%~25%。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消費能力的提高、綜合素質的提高,生態旅游會成為熱銷產品。西部六省五區一市占全國土地面積的57.9%,生態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是生態旅游開發的熱點。武陵山區需突出各自民族文化、自然資源等特色,杜絕同質化,提升競爭力。

三、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建議

(一)扶貧攻堅,政策扶持

國家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明確將包括武陵山片區在內的11個連片特困區確定為中國未來十年扶貧攻堅主戰場。為武陵山區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帶來了福音。但扶貧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制定切實可行易操作的區域性貨幣信貸政策、寬松的稅收政策,創建開放的金融環境,注入雄厚的金融資本以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可將武陵山區作為經濟特區,財政給予專項補助,同時給予稅收優惠、允許開設免稅商店,在金融、土地規劃等方面均提供政策扶持。

(二)合理規劃,理性開發,保護環境

生態旅游規劃將旅游者活動同環境特性有機結合,需考慮生態旅游資源狀況、特性及分布,旅游者的類別及需求,生態旅游環境容量等諸多方面。在不破壞生態旅游環境的前提下,規劃方案,保證旅游發展與環境和諧。自然資源不可再生,不能僅以利益最大化為導向關注眼前利益,應在規劃、開發、管理的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為旅游者提供回歸自然的體驗。如美國的黃石公園,游客只能在占公園面積10%的區域內活動,開展生態旅游。

(三)加強交通建設,加強服務設施體系建設

由于道路、水利、電力、網絡、住房、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投入時間長、投資資本大、投資見效慢。勢必需要國家加大對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撥付投入財政資金。中央、地方政府可改革投資體制,打破基礎設施領域的壟斷行為,采取BOT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法律、政策范圍內允許進入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建立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系,同時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參與其中,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專門的金融服務。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形成鐵路、公路樞紐,改善當地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青覺,孔晗.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4(01)).

[2]鄭長德.武陵山區經濟發展研究:基于新經濟地理學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01).

篇9

對中國旅游界來說,2012年是頗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出現了充斥著景區“爆棚”、堵車、滯留和安全事故的“史上最長黃金周”,暴露出目前中國旅游業發展存在的瓶頸;也催生了“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寫入。自此,作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國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也將步入一個新階段。

中國生態旅游雜志誠邀10余位專家學者、景區管理者、媒體人組成專業評審團,評出了2012年中國生態旅游十大新聞。作為媒體,我們很榮幸能夠在歲末年初有這樣一次梳理過去、展望未來的機會,參與并見證中國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歷程,并把它向我們的讀者一一呈現。

“生態文明建設”首入生態旅游再迎發展新動力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召開。在十報告中,首次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從十六大報告提出“三位一體”,到十七大提出“四位一體”,再到十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是黨的理論體系不斷繼承創新、科學發展的過程。

十將生態文明建設增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之中,將“美麗中國”形象和概念體現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生態文明成為生態旅游發展和提升的靈魂,而生態旅游更是生態文明建設與傳播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旅游理念的高度契合,不僅為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更將直接為各地的生態旅游事業提供全方位的發展保障。

生態旅游熱興起地方發展生態旅游熱情高漲

從2011年3月“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推動生態旅游”之后,生態旅游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及旅游行業的一個熱門話題。

在此背景下,2012年,從中央到地方,我國各地發展生態旅游的熱情普遍高漲。國家林業局設立森林旅游管理處,加強了全國森林旅游行業的統籌管理;國家水利部啟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并選擇濟南市作為全國首個建設試點城市;山東省成立旅游協會森林旅游分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擔當生態旅游發展與決策的民間推手;貴州省完成《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文本編制,未來發展將更加注重旅游開發中生態和文化的保護利用;四川省雅安市在《雅安市“十二五”旅游發展規劃》中提出,2015年將初步建成國際化區域性生態度假旅游城市:浙江省海鹽縣獲評“亞洲十大自然生態旅游休閑名縣”,將進一步推動生態旅游產業全面、健康發展;從化、韶關新豐、河源連平三地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105國道生態旅游的“黃金走廊”……生態旅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正在逐漸顯現。

挖掘生態旅游效益南水北調辦公布生態旅游規劃綱要

2012年12月19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布了《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規劃綱要》。根據這份綱要,南水北調工程景觀與當地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將有機整合,并重點打造渠首工程、沙河渡槽、穿黃工程、焦作城區段工程和穿漳工程等主要工程景觀節點,把沿線山水、古跡和這些南水北調重點景觀工程串聯成一條生態文化旅游復合廊道。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經過我國歷史文化富集地和自然生態旅游景點集中區,丹江口庫區和沿線有12處世界遺產,占全國世界遺產(43處)的28%;國家5A級旅游景區16處,占全國(147處)的1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7處,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0%。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途徑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19座大、中城市以及130余座城鎮,涉及的受益人口約為1.45億。建設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將促進工程沿線區域環境改善、文化傳播、移民安置,加快沿線生態旅游產業發展。

“黃金周”游客爆棚景區亟需解決市場超載

2012年的十一黃金周,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擁堵黃金周。一紙高速公路節日免費的政策和174家景區降價措施,激發了國人集體出游的意愿:華山萬人滯留,月牙泉駱駝過勞死,烏鎮古橋萬人踩踏岌岌可危,麗江上萬游客找不到住處,西湖見人不見橋……黃金周旅游險情不斷,將景區爆棚現象提升到了“紅色預警”的高度。

長假如何走出人滿為患的窘途?國內有專家認為,集中“狂歡式”的休假,帶來的景區超載、交通擁堵等諸多問題,間接反映了中國休假制度的現實困境。盡管《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早已實行,但實際上很多上班族仍難以享受帶薪休假福利,很多人只能選擇“黃金周”期間扎堆出游。

黃金周折射帶薪休假尷尬,而景區“爆棚”現象,同樣暴露出國內景區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如公共應急管理缺位、精品景區不足、游線安排不科學、接待設施短缺、盈利模式單一等。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景區如何應對游客倍增成關注熱點。

旅游地產投資狂熱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矛盾凸顯

2012年,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正在旅游地產上“跑馬圈地”。據統計,目前排行前100名的大型房企中,至少有1/3介入了旅游地產,包括萬達、雅居樂、富力、龍湖、恒大、中坤、世茂、佳兆業等地產商。僅2012年一季度,全國旅游地產投資上億元的簽約項目就有近70個,總規模逾2600億元,全年計劃投資總額將超萬億;2012年1~4月,全國房地產總投資為15835億元,而旅游地產占將近1/5,可見旅游地產目前在我國的投資熱度。

不同于一般的住宅市場,旅游地產的特點和優勢在于它是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的無縫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觀、建筑景觀,同時擁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極高的投資價值。正是看重其極高的投資價值,開發商急切進入。而旅游度假生態項目的泛濫,或者以旅游的名義過度開發地產已經導致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在生態文明寫入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實現科學的旅游開發將成為業內下一步的工作重心。

捍衛“美麗中國”生態紅線30余組織發出生態保護倡議書

2012年12月6日,30多家環保組織就當前生態保護面臨的危急形勢發出倡議書,號召公眾參與到關注、監督、守護以及支持自然保護的行動中來,捍衛“美麗中國”的生態紅線。

生態紅線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國家編制環境功能區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

劃定生態紅線實行永久保護,是國家站在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高度,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落實“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戰略方針的重要舉措,將對維護國家和地區國土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少林景區度過摘牌危機5A景區實行動態復核機制

2012年5月份,備受社會關注的嵩山少林景區“摘牌”風波塵埃落定,由國家旅游局組織專家組對少林景區的暗訪復驗中,少林景區以971分通過復核驗收。

2011年12月,地處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的少林景區因管理混亂,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要求“限期整改”。而這并不是唯一一家被“限期整改”的5A景區,在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暗訪的全國24個5A級景區中,13個景區被要求“限期整改”。

“限期整改”標志著我國將對現有5A級景區開始進行動態管理。根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對已加入的5A級景區實施常態化的明察暗訪,不符合條件的面臨“摘牌”風險。同時,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也將吸收符合條件的景區加入。以此為契機,5A景區的動態化管理水平將得到提升,進一步實現管理科學化、數字化、智能化。

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出爐探索科學有效的旅游發展模式

2012年5月,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精神,積極引導和推動全國智慧旅游發展,在自愿申報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國家旅游局確定了包括北京市在內的18個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

國家旅游局要求各試點城市將智慧旅游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政府要在整合資源、組建機構和配套服務方面發揮主要作用,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建設智慧旅游,建立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探索科學有效的發展模式。各試點城市要抓緊編制本城市《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建設方案》。

國家旅游局在2011年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在我國初步實現基于信息技術的智慧旅游。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表示,旅游活動作為生活方式的延伸,必然因信息技術發生革命性變革。隨著在線旅游、郵輪游艇旅游、房車旅游、自駕車旅游等快速發展,為了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從技術層面說,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基于移動互聯、智慧城市等內容的智慧旅游。

三沙市成立海洋生態旅游迎來新機遇

2012年6月21日,國務院決定在南海設立地級三沙市,三沙成為我國最年輕的地級市。

海南第一次面臨的發展機遇是建省辦經濟特區,經濟社會從此獲得長足發展;第二次重大發展機遇是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經濟社會開始進入加快發展的上升期;三沙市的設立,則是改革開放后海南島迎來的第三次重大戰略機遇。

三沙市地域覆蓋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這里海洋環境優美,海洋生物景觀資源豐富,是我國乃至亞太地區發展海洋生態旅游極具前景的海域。然而南海諸島的許多島礁都是珊瑚造礁形成的,生態系統脆弱,環境容量有限。目前,海南省已組織編制了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海島保護規劃等系列海洋規劃,隨著這些規劃的實施,將為三沙市海洋經濟的有序發展和海洋生態旅游新領域拓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九屆中國生態旅游發展論壇召開生態旅游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2012年4月30日,第九屆中國生態旅游發展論壇暨中國州長論壇在黔西南州興義市開幕。

篇10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現狀;可持續發展;對策

農業生態旅游萌芽于20世紀30年代,歷經持續發展進而擴展到世界多個國家。農業生態旅游以綠色、環保為經營發展理念,借助于農業生產,將農業與旅游景觀有效融合,既達到了旅游業的休閑娛樂目的,又實現了旅游業發展的低碳環保目標。因此,世界各國紛紛推行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存在許多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筆者針對面臨的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農業生態旅游含義與特征

農業生態旅游是農業資源、自然生態環境與旅游相結合的產物,隨著世界農業生態旅游業的飛速推進,發展中國家紛紛抓住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契機,通過農業生態旅游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筆者就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特征以及意義分析如下。

1.1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農村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生態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農村生態文化為指導,以低碳環保為目的,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理論為規劃原則,通過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學規劃設計,將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發展有效地融合而產生的一種集旅游、休閑、體驗民風民俗、健康環保為一體的旅游活動新形式[1]。由于該旅游形式貼近自然,靈活多樣,便于實施推廣,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農業生態旅游景區,發展中國家更是通過開發農業生態旅游推動國家旅游業的發展。

1.2農業生態旅游的特征

1.2.1環境保護有效性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接踵而至的環境危機日益升級,環境保護問題現已上升為國際熱點話題。在旅游業發展方面,通過轉變傳統模式為農業生態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生態農業的生態優勢,進行環境保護科學布局,實現農業、生態環境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

1.2.2農業生態依托性農業生態旅游突顯出生態農業對旅游業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旅游業以生態農業作為發展契機,對農業生態資源進行充分合理的開發利用,把傳統農業生產轉變為新型生態農業技術及成果,通過展示逐步形成新型農業生態旅游。可見,農業生態旅游以農業生態作為支撐點,對農業生態的依賴性很強。

1.2.3鄉村文化融合性由于鄉村文化能展現不同地域特異的民風民俗,能顯現當地保留的歷史文化資源,能激發人們參與的熱情,因而致使鄉村文化成為農業生態旅游的一大亮點。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鄉村文化通過對各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讓游客感受到農業生態景觀與特異鄉村文化融合之美,為游客帶來了巨大的文化審美享受,提升了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品位。

1.2.4活動形式趣味性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在生態農業旅游的活動形式設計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設計理念,如在景區設計建成特色農產品種植實踐園及采摘園,建立農耕活動基地,開展科技農業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賞活動等,通過多彩趣味的活動形式為游客帶來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樂趣與享受[2]。

1.3農業生態旅游的意義

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利于合理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少因農業生產對土地資源造成的污染,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有效地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緩解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3];有利于慎重地傳承地域傳統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實現旅游與文化的和諧融合;有利于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增強城鄉交流的頻率,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全面協調農業生態旅游的功能價值,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難題,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在20世紀中期,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并通過旅游業帶動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已經日漸成熟,其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及特點構建了適合國家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隨著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生態旅游的不斷開發,部分發展中國家政府積極給予其經濟與政策上的支持,對農業生態旅游進行全面的調控及管理,進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構建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巴厘島由于自然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故于20世紀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亞政府將其規劃為國家最重要的農業生態旅游景區[4]。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向世界銀行貸款注資建設巴厘島農業生態旅游,在巴厘島規劃并建設完備的旅游配套設施,開發多樣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延長農業旅游土地的租賃期限,改善農業生態旅游的投資環境,利用低息貸款、減免相關稅收以及降低營運費用等方式鼓勵投資者開發巴厘島農業生態旅游業。由于政府的強力扶持,巴厘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日趨完善,觀光游客與日俱增。

2.2居民參與模式

部分發展中國家由于土地面積大、農業自然資源豐富、人力資源眾多等特點,政府鼓勵農民通過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增加收入,進而提升農村的文化素質及經濟效益。以中國廣西平樂縣瑤族鄉居民參與模式為例,政府在該模式的構建中起著引導、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為該模式的實踐主體,合理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積極從事旅游設施建設,充分參與旅游方案規劃決策,全力解決旅游引發的疑難問題,有效進行旅游基礎知識及技能培訓,強化資源環境保護意識,通過開展居民參與模式的農業生態旅游,中國廣西平樂縣瑤族鄉現已成功脫貧致富。

2.3旅游環保模式

由于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時選擇以低碳環保作為發展方向,從而構建農業生態旅游環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島,該島風光旖旎且植被豐富,在農業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通過全面把握優勢資源開發,合理選取人性化環保旅游設施配置,積極實施旅游生態保護項目規劃。規劃設置旅游項目充分滲透環保理念,在旅游活動形式及內容的設置上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旅游環境簡單而質樸,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釋放壓力的游客,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時墨西哥的坎昆通過構建旅游環保模式帶來了旅游業的巨大商機。

2.4民俗節慶模式

發展中國家都具備特色的民族風情及傳統節日,部分發展中國家以民族節慶為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契機,通過將農業生態環境、文化與民族傳統節日相融合,達到吸引游客前往觀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縣大坪鄉,其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匯集豐富的民俗節慶特色[7]。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異的風俗節慶契機,融合豐厚的農業自然資源,規劃建設民族特色風情的配套設施,開發民族特色農業生態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強大引力的旅游項目,推進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產業的穩健發展。

3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世界各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農業生態旅游備受旅游愛好者的青睞,發展中國家積極抓住這一經濟發展契機,大力發展本國的農業生態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諸多問題,對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正視這些存在的問題尤其重要。筆者就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3.1政府認識缺乏,管理缺失

發展中國家在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強弱不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政府未意識到農業生態旅游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剛果、利比亞等部分非洲發展中國家,其政府在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管理職責不清,宏觀調控缺失,監管力度缺乏,導致農業生態旅游失去活力。可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管理缺失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2資源開發盲目,意識模糊

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迅猛發展,部分發展中國家盲目擴大農業生態旅游的規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亞等發展中國家,其大力開發農業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娛樂設施建造力度,忽視資源優勢,未進行科學規劃,盲目開發無優勢的耕地,導致耕地面積急速減少,旅游業發展不盡如人意,浪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未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3環境污染嚴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發展中國家旅游經濟發展迅猛,產生的環境污染現象也日益嚴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巴厘島雖然農業生態旅游發展飛速,然而由于旅游開發者規劃設計思慮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環境污染防治計劃[8],對產生的污染性廢棄物隨意排放,規劃建立配套設施欠缺環保意識,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多重污染,嚴重影響游客游覽觀光的心情,阻礙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4服務質量欠妥,服務理念欠缺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時,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場競爭中自主發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導致旅游服務質量降低,如中國的部分農業生態旅游景點旅游服務質量不佳,表現為在旅游發展中服務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區從業人員服務意識的提升,使得旅游區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從業人員臨時上崗,缺乏規范的培訓與管理,導致應對旅游區游客的突發狀況及污染景區行為無合適可行的解決辦法,不能有效地引導服務游客,致使游客對旅游產生負面情緒,因此不利于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在內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顯的相似傾向,致使農業生態旅游引力缺失,如馬來西亞、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部分農業休閑度假村,其表現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顯不足[9],旅游活動形式較單調,旅游趣味性缺乏,導致游客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鮮明的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4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由于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因此,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些許幫助。

4.1政府發揮調控職能,強化管理意識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都將旅游業作為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發展中國家政府對農業生態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視對農業生態旅游的監管,導致農業生態旅游在市場競爭中出現發展混亂以及停滯不前等現象。因此,要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政策利導上,制定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法律政策,發揮法律政策的引導保護作用;在資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務的資金投入,加強旅游交通建設的資金扶持,扶持旅游企業吸引外資投入;在活動宣傳上,政府利用對外大型活動加大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宣傳,以農業生態旅游作為活動宣傳主題,從而提高國外游客參與度;在監管職責上,明確監管職責任務,劃清監管職責范圍,培養監管科學意識,提升監管者的綜合素質,從而給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強有力的支持。

4.2資源開發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合理開發是農業生態旅游順利發展的關鍵條件之一,然而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了拓寬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范圍,盲目地大肆開采農業耕地用于建設旅游設施,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及環境破壞。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上,充分合理地進行資源開發異常重要。在資源環境選擇上,要立足實際情況,考察自然條件,思量環境劣勢,謹慎開發選擇;在景區規劃設計上,要合理規劃項目,突顯農業優勢,降低耕地浪費,保持生態和諧[10];在客源市場吸引上,要實現交通便利,旅游發展條件優越,經濟承載輕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適宜基礎設施建設設計合適的旅游形式,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只有通過因地制宜地開發資源,才能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3景區加強環保規劃,加大整治力度

發展中國家的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是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重點任務,生態環境如果保護力度不夠,景區污染現象整治力度不足,將直接影響農業生態旅游的穩健運行,因此,加強景區的環保規劃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緩。在景區設計上,要擴大保護區域范圍,實際規劃合理緩沖帶,營造健康環保的景區安全系統;在景區交通規劃上,要修建景區生態小路,倡導徒步觀光賞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業污染排放,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農業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實現景區廢棄物集中處理,加強景區配套設施的完善;在水源保護上,保護自然水源環境,規劃景區綠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過對農業生態旅游景區的環保規劃及整治,為農業生態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

4.4員工強化管理培訓,增強從業素質

當今世界農業生態旅游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然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管理及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意識薄弱,解決問題技巧欠缺等現象。可見,只有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才能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及服務意識,才能確保農業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11]。在培訓類別上,可實施統一與專業培訓相結合,對全體員工開展全員培訓,提升全員的整體素質,提高服務意識,增強問題處理技巧,對于管理人員開展專業培訓,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養,增強管理藝術;在培訓形式上,可采取集中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礎知識與服務基本意識等進行集中培訓;對于專業性理論與專業服務藝術行為等,進行分散培訓;在培訓內容上,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組合,對于具體的服務要求及價值體現進行理論學習,對于抽象的問題處理藝術及技巧可通過實踐操作培訓;在培訓考核上,要體現理論考試與實際評比相統一,對員工培訓效果予以科學合理的分析及獎懲。培訓是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必須堅持實施的任務,只有正視并合理開展培訓,才能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推進。

4.5地域特色充分顯現,提高景區吸引力

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可通過地域特色的發掘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實現,突顯地域特色可以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旅游設施可結合地方特色進行建設,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風格進行規劃,旅游內容可突顯獨特農業景觀進行講解。隨著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旅游產品作為旅游的輔助產業應運而生,在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上要結合地域特色,在設計上彰顯地域文化內涵,突出環保性、藝術性、實用性、品牌及便于攜帶等特點,從而增強景區吸引力,為農業生態旅游帶來生機,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長榮.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3]袁京平.發展中國家的旅游業[M].北京:中國商貿出版社,2003.

[4]鄭鐵.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國際旅游信息系統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態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J].改革與戰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98,18(3):38-40.

[8]佟敏.淺談國外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J].美中經濟評論,2005,40(3):51-52.

[9]張蓓,萬俊毅,文曉巍.國外農業旅游的模式比較與經驗借鑒[J].農業經濟問題,2011(5):102-103.

[10]慧.國外都市農業發展經驗研究[J].世界農業,2012(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