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垃圾的分類定義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可回收垃圾的分類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四大分類
目前中國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1.可回收物
定義:可回收物(再生資源)是指回收后經過再加工可以成為生產原料或者經過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廢紙類、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電子廢棄物類、織物類等。主要種類:
廢紙類--—報紙、紙箱板、圖書、雜志、各種本冊、其它干凈紙張、各類利樂包裝牛奶袋、飲料盒(需沖洗晾干)。
塑料類--—各種塑料飲料瓶、塑料油桶、塑料盆(盒)。
玻璃類--—玻璃瓶、平板玻璃、鏡子。
金屬類--—鋁質易拉罐,各類金屬廚具、餐具、用具,其它民用金屬制品。
電子廢棄物類--—各類家用電器產品。
織物類--—桌布、衣服、書包等。
2.廚余垃圾
定義:狹義的廚余垃圾是有機垃圾的一種,分為熟廚余包括剩菜、剩飯、菜葉;生廚余垃圾包括果皮、蛋殼、茶渣、骨、貝殼。泛指家庭生活飲食中所需用的來源生料及成品(熟食)或殘留物。但廣義的廚余垃圾還包括用過的筷子,食品的包裝材料等。
3.有害垃圾
定義:有毒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重金屬、有毒的物質或者對環境造成現實危害或者潛在危害的廢棄物。
主要包括:廢藥品、廢殺蟲劑、廢消毒劑、廢油漆、廢溶劑、廢礦物油、廢化妝品、廢膠片、廢相紙、廢熒光燈管、廢溫度計、廢血壓計、廢充電電池、廢扣子電池、堿性電池、鋰電池、鎳鎘電池等。
4.其他垃圾
定義: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難以回收的廢棄物,通常根據垃圾特性采取焚燒或者填埋的方式處理。
主要包括:使用過的衛生紙、傳真紙、照片、離型紙、蠟紙、轉印紙、塑料光面廢紙、衛生巾、嬰兒紙尿布、餐巾紙、煙蒂、陶瓷制品、衣服、鞋類、石棉瓦、白板、木質玩具、雨鞋、木質家具、橡膠制品、輪胎等。
二、垃圾分類小誤區
誤區一:大棒骨是廚余垃圾。事實上,大棒骨因為“難腐蝕”被列入“其它垃圾”。類似的還有玉米核、堅果殼、果核等。
誤區二:廁紙是紙,不算可回收“紙張”。廁紙、衛生紙遇水即溶,不算可回收的“紙張”,類似的還有陶器、煙盒等。
誤區三:廚余垃圾裝袋扔進桶。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遠比廚余垃圾更難腐蝕。此外塑料袋本身是可回收垃圾。正確做法應該是將廚余垃圾倒入垃圾桶,塑料袋另扔進“可回收垃圾”桶。
誤區四:塑料制品都屬于其他垃圾。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比如泡沫塑料、塑料瓶、硬塑料、橡膠及橡膠制品,都屬于可回收物。
誤區五:速凍餃子、豆腐包裝盒,都是廚房里產生的垃圾,當然是廚余垃圾。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裝袋都歸類“其他垃圾”。另外,用過的餐巾紙、衛生間的紙,還有抽過的煙頭、舊衣物,也屬于“其他垃圾”。
誤區六:吃完的花生殼算其它垃圾。吃完的花生殼應該算廚余垃圾。家里用剩的廢棄食用油,也歸類在廚余垃圾。
誤區七:殘枝落葉算其它垃圾。殘枝落葉及家里開敗的鮮花屬于“廚余垃圾”,而塵土屬于“其它垃圾”。
三、你提問我回答
1.為什么要提倡垃圾分類?
①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年產生量達1.5億噸,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占地約80多萬畝,現在中國668個城市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的“包圍之中”,1/4的城市已經無地可填。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
②相較于衛生填埋、堆肥、焚燒的垃圾處理方式,回收再利用無疑是垃圾處理的最佳理想模式。但是最大程度實現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分類。從垃圾的源頭進行減量和分類利用,始終是學界公認的垃圾問題真正出路。在垃圾管理體系中,垃圾焚燒處在金子塔的最底層——與垃圾填埋并屬于末端處置,塔尖是著名的垃圾處理3R原則——減量使用(Reduce)、重復使用(Reuse)、循環使用(Recycle)。歸根結底,垃圾分類是破解“垃圾圍城”困境的最佳途徑。缺點:回收點分散,回收方式簡單粗放,資源再生體系不完整。
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垃圾分類在德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已成常態,具有完備的垃圾回收配套設施、細化的垃圾分類標準等成功經驗,為我國順利開展垃圾分類提供了借鑒參考。
2.垃圾分類為什么從可再生資源回收著手?
①據統計,目前中國97%的城市垃圾無法處理,只能堆放或填埋,中國城市因垃圾造成的損失每年在250億到300億元,而若回收利用,則可以創造出2500億元以上的產值。這說明,垃圾中的可再生資源利用價值潛力巨大。
篇2
[關鍵詞] 湖南省;農村廢棄物;廢棄物處理;現狀;模式
[中圖分類號] F47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3-0017-03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生活廢棄物問題也日益突出,我國許多城市積極加強了關于生活廢棄物的管理,然而農村生活廢棄物情況仍不容樂觀。通過對湖南省長沙市、婁底市、永州市等地區的農村的調查,發現我國農村地區廢棄物產量大、增長迅速,種類多、成分日趨復雜,加之農村廢棄物管理系統不健全,隨意傾倒、就地堆放現象普遍,造成了農村空氣、水體和土壤的嚴重污染,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繼而威脅到村民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浪費了寶貴的生物資源。因此,我們應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采取可持續發展的農村廢棄物處理模式,促進農村垃圾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一、農村生活廢棄物定義與種類
農村生活廢棄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農村生活廢棄物應當區別于農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主要包括植物纖維性廢棄物和在生產鏈環中資源投入與產出物質和能量的差額,是資源利用中產出的物質能量流失份額。
廢棄物分類是指按照廢棄物的不同成分、屬性、利用價值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并根據不同處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屬性不同的若干種類。生活廢棄物一般可分為:可回收廢棄物、廚余廢棄物、有害廢棄物和其他廢棄物。
隨著湖南省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生活垃圾的成分開始變得更加復雜。農村生活垃圾成分不但含有廚余、果皮和作物秸稈,還有難以降解的塑料包裝、磚瓦等,和城市生活垃圾成分越來越接近,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二、農村生活廢棄物現有的處理方法
根據我們對長沙市、婁底市、永州市等地區的農村的調查,發現農村廢棄物主要存在以下幾種現有的處理模式。
(一)自然消失
對生活垃圾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如各種廢棄紙制品,果屑隨地丟棄。農村廢棄物管理屬于公共服務性質,村民無需付費即可享受環境資源,甚至破壞環境也無需承擔后果,這種搭便車現象導致了人們過度地使用公共資源和隨意丟棄垃圾污染環境,造成了垃圾無人管環境治理難的局面。
(二)焚燒
焚燒是采用高溫技術將生活垃圾中的有機物(包括人工合成物質)徹底分解為氣體物質排放到大氣之中,即重新參與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廢棄物中的瓦磚渣土比例降低,塑料等可燃材料的比例在持續增加。紡織物、紙類、塑料等熱值高,而且無腐爛性,適宜存放積累到一定數量后運至焚燒廠焚燒。在調查中發現,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多采用這種方式,垃圾焚燒發電廠能夠為此提供這樣的處理條件。
(三)填埋
填埋是生活廢棄物最終處置的一種方式。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直接利用空地進行挖坑處理作為填埋場所,而相對發達的農村地區選擇相對封閉的地質環境作為天然屏障、利用工程措施構筑人工襯層作為人工屏障進行處理。
(四)廢品回收
廢棄物回收是一種有償性的廢棄物處理生活服務。農村廢棄物回收個體戶是以戶為單位。在農村,還存在廢品回收站和私人收購的廢品回收模式。居民將可回收的廢棄物暫時堆砌,比如廢棄的鋼材等,等回收的攤販回收時進行售賣或當廢棄物集中到一定數量,自行運往廢品回收站。
三、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南省農村地區廢棄物產量大、種類多、成分日趨復雜,加之農村廢棄物管理系統不健全,處理技術和手段落后,隨意傾倒、就地堆放現象普遍,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一)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由于近幾年農村生活廢棄物產量迅猛增長,自然凈化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廢棄物產生的速度,導致越堆越高,甚至出現了廢棄物圍村的現象。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模式簡單、隨意,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廢棄物率處理缺乏完善的處理系統和運作機制,處理主體個體化、分散化,技術水平低,處理不徹底,造成嚴重的空氣、水體、土壤、固體廢棄物污染等。
目前運用比較廣泛的生活廢棄物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處理方式簡單落后。填埋最大的優勢是它的處理成本相對較低,但是,它要占據很大的土地資源,同時,填埋處理也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最主要的是惡臭、排放甲烷和垃圾滲濾液的問題。垃圾滲濾液是一種劇毒物質,所以它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而在調查的農村地區,填埋方式很少構筑人工屏障進行處理,防滲措施差,對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產生嚴重的污染。焚燒優點是減少廢棄物的體積,解決占用土地的問題。但最大的缺點是空氣污染,其中以二惡英最為嚴重,處理較難。農村中常用的廢棄物處理方式,雖然操作簡單、成本低,但卻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二)處理不當引發疾病傳播
生活廢棄物主要通過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影響人體健康、引發疾病的傳播。生活廢棄物若不能及時從清運或是簡單堆放,往往會造成廢棄物遍布、污水橫流、蚊蠅滋生、散發臭味,還會成為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地和繁殖場,影響周圍環境衛生,危害人體健康。比如廢棄物對地下水的污染會導致地下水污染物含量超標,引發腹瀉、血吸蟲、沙眼等疾病。曾發生過的痢疾流行,就是地下水被垃圾滲濾液污染,病原微生物樂爻標引起的。
(三)無法得到充分回收導致資源浪費
農村生活廢棄物中包括紙類、金屬、塑料、玻璃等可回收廢棄物,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南農村生活廢棄物中可回收廢品的含量也不斷增加,但是原有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系統,已經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回收網點的整合更新速度不見起色,回收量的增加也不盡人意,甚至有下降的趨勢。目前,從事廢品回收的部門比較側重于回收廢紙,廢舊金屬等利潤較高物資的回收。而對利潤較低的玻璃和廢電池等的回收則興趣不高。此外,許多村民對賣廢品的熱情也在減退,導致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無法得到充分回收,造成資源的浪費。
(四)常年不合理處理導致環保整改成本巨大
我國政府關于環保資金的投入近幾年來已有所增長,然而在農村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大部分資金仍偏向城市,對農村地區的環保投入數量仍處于低水平狀態。農村生活廢棄物常年得不到合理處理,甚至出現廢棄物圍村的現象。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和運輸方式也還處于落后階段,還有一部分農村不具備生活
垃圾收集運輸設施,垃圾全部被放在村莊周圍的路旁、河邊。此外,農村廢物環境保護屬于公益事業,回報率很低,對于社會資金的吸引力較弱,導致進行環保整改的成本巨大。
四、農村生活廢棄物科學處理模式的探討
探討建立農村生活廢棄物科學處理模式,要嚴格遵守生活廢棄物處理的相關原則,遵循科學的處理思路,根據不同生活廢棄物的特點,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并要制定相應的配套來引導農村生活廢棄物的科學處理,才能有望真正解決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的難題。
(一)處理原則
1.成本效益原則。農村生活廢棄物常年不合理處理導致環保整改成本巨大,政府是推行廢棄物集中收集處理的實施主體和責任主體。但往往鎮政府財力有限、村集體經濟薄弱,難以承受大的財務負擔。因此,農村生活廢棄物科學處理模式要考慮到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要經濟實惠,運用有限的經費使其發揮出對廢棄物處理效益。
2.因地制宜原則。不同農村地區存在問題不同,措施要有針對性。根據各地農業廢棄物種類分布、利用基礎,結合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發展水平等多個角度綜合考慮,相應采取資源化利用技術,因地制宜的推廣適應不同區域特色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模式,避免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3.可操作性原則。處理措施一定要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考慮到不同居民的年齡、文化程度等的差異,對新的廢棄物處理模式的接受程度有限,因此要堅持處理模式操作簡單,維護方便。
4.全員參與原則。農村居民作為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服務的直接受益人;村委會作為自治組織,具有辦理本村公共事務的職能;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履行管理公共衛生事業的職責。因此,居民、村委會、政府部門等都要參與進來,使全員參與成為治理的主體。
(二)處理思路
農村居民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意識缺乏,首先是要引導村民進行初步分類;然后根據廢棄物的種類、成分的復雜情況以及對環境的危害程度的不同設計出一套適用于不同廢棄物不同處理措施的方案;最后要實行相應的配套政策,進一步保障廢棄物處理模式的有效運行。
(三)具體處理措施
1.引導農村居民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初步分類。農村生活廢棄物量飛速增長,給廢棄物處理帶來挑戰,提高農村居民對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的主動性是實現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的重要途徑。但農村居民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意識缺乏,要引導農村居民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初步分類。廢棄物分為可回收廢棄物(包括紙類、金屬、塑料、玻璃等)和不可回收廢棄物,其中不可回收廢棄物又包括廚余廢棄物(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有害廢棄物(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和其他無害廢棄物。
2.可回收廢棄物處理方法。m然現在農村居民也有意識將紙類、金屬、塑料等這些可回收廢棄物囤積販賣,但是因為管理模式的不善,也會導致有些居民找不到回收的人和囤積時間過長造成了可回收廢棄物變得不可回收最終隨意丟棄等現象。
對于可回收的廢棄物應該建立高效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由于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客觀原因的存在,成本效益低,社會資本不愿意進入該領域。政府應當給予投資企業政策上的扶持,如建立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的財政和土地等政策,按規定給予投資企業相關優惠,使投資企業的經營成本得到降低。由政府通過比對各投資企業對廢棄物定價的高低,選擇合適的投資企業,由其進行定期的廢棄物回收、運輸、處理。通過這樣的手段和方式,可以降低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成本,實現市場資本的最優化利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好這些廢棄物,并可以讓居民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政府從供給者和監管者的雙重身份中脫身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監管者。
3.不可回收廢棄物處理方法
①蚯蚓堆肥法
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這類廚余廢棄物居民一般主要以收集然后隨意丟棄,焚燒為主。然而實際上,這種廢棄物也是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的,可以采用一種對于一般農村居民簡單便捷的處理方法――蚯蚓堆肥法,蚯蚓在農村是很普遍的生物。蚯蚓堆肥法是指利用蚯蚓吞食大量的廚余垃圾,并將其與土壤混合,通過砂囊的機械研磨作用和腸道內的生物化學作用講有機物轉化為自身或其他生物可以利用的營養物質。這種方式可以迅速的分解廚余廢棄物,不會因為長期堆積或者焚燒而導致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
②厭氧處理法
人畜糞便作為一種潛在的“廢棄物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不僅可以減少本身對于環境的污染,還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的利益。糞便可通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為居民提供燃料。目前,這種工藝已經比較成熟,在很多地區都有應用,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中國農村擁有沼氣池的農戶為5000萬戶。并且有相關政策的扶持,國家對農戶相對集中的村莊,以農村居民為用氣對象,按照“統一建池、集中供氣、綜合利用”的原則,支持建設以畜禽糞便或秸稈為原料的小型沼氣。農民利用糞便制沼氣,使得人畜糞便得到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③衛生填埋法
針對無害廢棄物,對于一些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可以直接利用空地進行挖坑處理作為填埋場所,而相對發達的農村地區選擇相對封閉的地質環境作為天然屏障、利用工程措施構筑人工襯層作為人工屏障進行處理。在底層進行防滲,垃圾填埋、壓實后,頂層覆蓋土層,使垃圾在厭氧條件下發酵,以達到無害化處理。對于處于山區的農村地區,要避開選用洼地、山谷進行填埋,選擇遠離水源和居住地的適宜地點,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④集中焚燒法
焚燒是處理廢棄物最常用的手段,針對不可回收的無害廢棄物,集中焚燒法是科學和合理的。將無害的廢棄物進行集中焚燒,得到高效、穩定、快速的清潔處理。處理量大,減容量好。對于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可以采用垃圾焚燒爐裝置,使不可回收的無害廢棄物在爐內封閉缺氧的環境下,產生可燃氣體。這些氣體是廢棄物再生的新能源,具有很高的熱能。并通過尾氣處理塔氧化煙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從而達到資源利用、保護環境的目的。
⑤專用垃圾桶回收處理法
專用垃圾桶回收處理法主要針對有害廢棄物,比如: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這類廢棄物如果不加以科學處理、隨意丟棄的話造成的危害是遠遠超出其他廢棄物的。應該在特定的幾個地方安裝這類廢棄物的專用垃圾桶,然后定期安排人員來收走送往城市指定的地方處理回收。這個方法雖然在實踐中可能存在有些意識不高的農村居民因為嫌麻煩而不將有害廢棄物放到特定的垃圾桶中去,所以宣傳工作的也要貫徹落實。
(四)配套政策
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履行管理公共衛生事業的職責,由政府作為主體,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進一步保障廢棄物處理模式的有效運行,提高廢棄物處理效率。
1.加大農村衛生配套設施投入。我國政府對農村地區的環保投入數量仍處于低水平釤,直接導致農村廢棄物處理設施設備落后,環衛體系建立存在障礙。要加大農村衛生設施配套設施的投入,實現廢棄物的有效處理。環境衛生保潔基礎設施要進行科學規劃,各單位要加大投入,有效解決環衛設施陳舊、數量不足、不配套、無廢棄物處理設施等問題。
2.開展最美衛生鄉村評選活動。開展最美衛生鄉村評選活動,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導農村建設。對參評村從“村莊環境、衛生整潔程度、村民環境保護意識”等三個方面進行考評。對獲獎的“最美衛生鄉村”制作專題頁面集中展示,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并頒發獲獎證書,并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等進行宣傳。發揮最美衛生鄉村示范引領的作用,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提高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和對環境保護的參與程度,推動農村生態保護、鄉風文明。
3.定期開展農村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定期開展農村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加強督導檢查,確保工作落實。各鎮(街道)要相應成立農村生活廢棄物治理行動工作領導小組,按月、季度定期統籌安排行動。嚴格對照環境衛生評分標準進行逐一評分,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對存在的問題給予通報批評,責令按時整改。
4.加強環保知識宣傳教育。加強環保知識宣傳教育,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污染。發揮各種宣傳載體的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機關單位、社區、村等場所的宣傳欄,以及發放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活動;中小學校開設環衛常識課,大力宣傳科學、衛生、環保方面的知識,宣傳環境保護的現實意義,宣傳廢棄物污染的危害性,引導、促進廣大村民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的污染。
五、結論
本文通知對湖南省長沙市、婁底市、永州市等地區的農村進行調查,分析了現有處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在遵照成本效益、因地制宜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的廢棄物處理模式,來倡導村民踐行。以期待穩步推進農村生活廢棄物分類減量、收運處理等工作,使得農村生活廢棄物得到綜合治理,同時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用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張武晴,盧明湘,唐卓,丁曉艷.農村廢棄物資源化與再利用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7):39-41
[2]陳永根,周傳斌,朱慧芳,王如松.發達地區農村固體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化策略[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5(6):940-946
[3]趙志遠.新農村建設中廢棄物處理現狀與出路分析[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6):38-41
篇3
關鍵詞:綠色施工;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 A
一、綠色施工的概念
1、綠色施工的定義
根據建設部的《綠色施工導則》定義: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
綠色施工是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隨著綠色建筑概念的普及而提出來的。綠色施工與綠色建筑一樣,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上的,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施工中的體現,因此綠色施工應該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綠色施工和傳統施工有著很大的不同,傳統施工以追求工期為主要目標,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處于從屬地位,當工期與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往往不惜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保工期。顯然,傳統的施工模式已不能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因此,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核心,以環保優先為原則,追求高效、低耗、環保,統籌兼顧,實現經濟、社會、環保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綠色施工模式應運而生,成為施工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成為施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綠色施工的內涵
根據綠色施工的定義,綠色施工應是綜合人與生態于一體的理念,簡稱“天人合一”理念。堅持“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實施高效型建筑,并保持環境友好、減少污染、確保人身安全,構建健康安全舒適的環境,努力節約資源、降低成本,這是我們從社會發展角度所審視的綠色施工的基本內涵。
二、綠色施工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1、加強組織管理,提高員工對綠色施工和環境保護的認識
首先,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從公司到項目部逐級成立“綠色施工管理小組”,明確各級綠色施工責任人。制定綠色施工管理目標,明確環境保護具體指標,并制定獎懲制度和標準。其次,結合工程特點,利用宣傳欄、告示欄等對工地綠色施工進行宣傳,定期對職工進行綠色施工知識培訓,結合當前環境污染嚴重的實際情況向職工講解綠色施工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增強職工的綠色施工意識和環保意識。最后,制定綠色施工評價體系,由項目部自評到公司分階段對工程評估,二者對比分析,制定出改進措施,逐步提高綠色施工水平。
2、綠色施工在減少環境污染中的具體措施
工程施工中產生的大量灰塵、噪音、有毒有害氣體、廢物等會對環境品質造成嚴重影響,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對附近居民以及公眾的健康、安全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環境品質是綠色施工的基本原則。
1)提高與施工有關的室內外空氣品質是該原則的最主要內容。施工中常用的控制揚塵,提高施工場地空氣品質的綠色施工技術措施有:
(1)基坑開挖運土車輛應選用有蓋封閉車廂,現場設置專用的灑水車,隨時確保運土道路的濕潤。
(2)主體結構施工期間,采用自制的小型灑水車,每天上午、下午各3次,對施工范圍內道路進行噴灑,保持路面濕潤。
(3)建筑物四周應滿掛密目式安全網,施工垃圾袋裝運輸,嚴禁拋扔,有效控制施工中產生的揚塵降低施工揚塵對周邊環境的破壞。
(4)現場出入口設置自動洗車裝置,對駛出車輛進行沖洗,減少車輛帶泥出門,降低對場外道路的污染。
(5)施工現場各類加工棚,特別是易產生揚塵的加工棚采用鋼板搭設成封閉結構,降低揚塵擴散。
(6)施工現場道路應采用混凝土硬化,道路兩旁種植花草,現場道路每天灑水,有效降低揚塵。
(7)用商品混凝土代替現場混凝土攪拌,可大幅度地消除粉塵污染。
(8)施工現場的建筑垃圾堆放處全部采用密目網遮蓋,減少揚塵。
2)對于噪音的控制也是綠色施工所強調的,具體的措施有:
(1)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盡量安排噪聲設備在白天使用,減少夜間設備的使用。
(2)合理布置施工現場,易產生噪聲的機械設備布置在遠離現場辦公區、生活區和周邊居處。
(3)施工現場沿工地四周設置至少5個噪音監測點,每天早、中、晚三次派專人監測并記錄。
(4)定期走訪周邊居民區,了解周邊居民對施工產生的噪聲的反饋,聽取居民意見和建議,制定降低噪聲的具體措施,防止擾民事件的發生,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
3)光污染的控制也是防止環境污染,提高環境品質的一個方面。優化施工工藝,現場鋼筋連接采用機械連接,鋼制預埋件加工采取工廠化預制,減少現場電焊作業。現場電焊及燒割作業采用型鋼龍骨、防火布覆面擋光罩,減少強光外泄。工地用照明大燈設置定向燈罩,有效減少、防止強光線外泄等都是綠色施工對光污染控制的有效手段。
4)水污染的控制也是綠色施工所強調的,前段時間發生在蘭州的自來水苯污染事件就是鮮明的例子,施工單位應該要從中吸取教訓。水污染控制的措施有:
(1)沿臨時道路和外腳手架外側設置300x500排水溝,排水坡度1%,水溝內采用1:2.5水泥砂漿抹光,減少地面污水滲入地下。
(2)生活污水全部采用UPVC管排水管道,接頭無滲漏,污水無外流。
(3)職工廁所設置化糞池,職工食堂設置隔油池,專人定期清理。
(4)委托專業環境監測部門對工程排向市政管網的水進行水質監測,確保達到國家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要求。
5)對土壤的保護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從綠色施工的角度等幾個方面進行保護:
(1)保護地表環境,防止土壤侵蝕、流失。對基坑開挖過程中基坑四周產生的土層進行噴漿防護,以免流失。
(2)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由專人及時疏通并登記在冊,并委托轄區環境衛生管理所清掏各類池內沉淀物并運走。
(3)建立固體垃圾分類回收制度。在生活、辦公區內,對垃圾分類為有害、可回收,不可回收三大類,專門設置垃圾桶,有醒目標識。對電池、墨盒等污染源廢棄物回收后交給專業機構集中處理,不作為建筑垃圾外運,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施工現場存放的油料和化學溶劑等物品設有專門的庫房,地面采用砼硬化防滲漏處理。廢棄的油料和化學溶劑有材料管理部門集中處理并登記在冊。
(5)所有用油設備下方均設置了接油盤,油品無灑落在地面現象。
6)垃圾控制也是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環境品質必不可少的一環,綠色施工要求現場設置的垃圾桶按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兩類,定位擺放,定期清運。垃圾桶上采用不銹鋼制作廢舊電池回收箱。建筑垃圾按照金屬類、木材類和磚、石、砼類分開堆放,定期處理,合理利用。生活垃圾設固定垃圾池,由所屬環境衛生管理所統一清運。
3、綠色施工對環境保護的作用,除了最主要的減少環境污染外,還應該尊重并制定措施保護工程所在地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篇4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居民水平得到了一個跳躍式的上升,而在整個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于各種資源的消耗也在不斷增加,這導致了廢棄物的排放量不斷上升,比如我國目前的很多城市長期遭受霧霾。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發展進程較快,而在城市的廢物處理系統沒有跟上城市化的進程,導致城市的生態環境嚴重失衡,使得城市與自然形成沖突,因此,生態城市的概念被提出。生態城市的建設,是指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的發展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在生態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理念是與自然和諧共贏,城市的廢棄物也能得到很好的處理,甚至能夠參與到整個自然界的循環,幫助建立更好的循環體系,因此生態概念的提出側面地反映了人們追求一個和諧舒適的生活環境。
2廢物循環利用體系
環境工程是指在生態環境中比較喜歡的工程項目,它主要的作用是幫助城市建設過程中處理廢棄物,包括廢水廢物、工業殘渣。同時對整個城市的循環系統進行統合式處理,將問題匯合一起分析過后,提出一個系統而又全面的解決方案,幫助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更好地達到生態平衡。在現代環境工程建設過程中,首當其沖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建設一套完善的廢物循環利用體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居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是非常多的,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也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工業廢渣,因此生態環境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如何處理廢物,如何將廢物有效地進行循環利用。首先環境工程在廢物循環利用方面,第一個要做到的是對廢物進行分類,對可回收利用的廢物進行再次回收利用,再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分類標準,進行特定的垃圾收集,對不可收集的物品進行高溫處理,再將廢氣進行達標處理后排放到大氣,同時對于可回收的利用集中回收運輸,到工廠進行二次循環使用,避免了有害物質流入大自然。其次對于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污水排放,主要是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體系,對原有的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規范現代企業排污標準,對于存在偷排漏排的企業根據相關法律進行查處。相關部門也可以對此成立巡查組,對企業的污水排放進行定期地巡查。
3節能減排技術與城市綠化建設
在建設生態環境的過程中,節能減排的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比如我國在建國初期多使用的是白熾燈,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電氣技術不斷涌現,人們對于照明設施的選擇也從白熾燈轉向了更為省電和高效的燈管。而節能減排技術在照明方面的應用使得節能燈被發明出來,相比較傳統的白熾燈和燈管節能燈消耗電量更少,更加安全,在這一方面創造了不小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對落實開展生態城市的建設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在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企業可以由政府牽頭進行資源傾斜,大力地開發相關節能減排技術,在得到經濟效益的同時,承擔企業相應的社會責任。最后在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城市的景觀綠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相比較以上的節能減排技術和廢物循環利用體系,綠化環境的建設能夠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同時綠化植被的增加對于城市控制空氣標準有巨大的幫助,而綠化建設也是城市居民最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因此生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綠化工程的建設是不可缺少的。而對于現代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綠化工程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政府應該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同時在政策上對于一些綠化企業進行相應的補貼,幫助綠化企業能夠高質量地完成項目。
篇5
“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 K?波爾丁在 20 世紀 60 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比較而言,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模式,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經濟體現,其運行模式須遵循 3R 原則。“3R 原則”是指減量化原則(Reduce)、再利用原則(Reuse)、和資源化原則(Re?鄄source)。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
循環經濟在實踐中,一般包括三個不同而又有序銜接的層面:一是企業層面上的小循環;二是區域層面上的中循環;三是社會層面上的大循環。
目前,發達國家在這三個層面上的實踐都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和經驗,如企業層面上美國杜邦化學公司的清潔生產模式;區域層面上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整個社會層面上德國的廢物回收和再利用的循環型社會體系。而我國盡管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整體上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有以下幾點:
在區域層面上,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形式,是在區域層面上通過廢棄物交換建立的生態產業鏈,是在企業群體之間實現循環經濟的典型代表。與國外相比較,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起步較晚,經驗尚不足,不能滿足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
在企業層面上,我國相當大的一部分企業尚處于不盡合理的產業結構之中,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企業的發展,采取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就我國目前產業發展的狀況來看,至少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雖然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高,但第二產業內部技術水平低,整體競爭力不強。制造業內部中等技術產業大約占據了半壁江山,高技術含量的所占份額有限,這也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被定義為粗獷型發展的原因。第二,雖然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仍然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結構也有待升級。就第三產業內部構成來看,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等傳統部門仍占據最大比重,現代服務業部門所占比重過低,關鍵性的第三產業部門(金融、科研)發展滯后,第三產業競爭力還有待加強。第三,煤電油運等前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行業問題仍然不少。能源結構單一,而且還存在環境污染等問題。交通運輸行業仍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有待大力開發。
在社會層面上,廢棄物回收體系不夠健全,廢棄物“再利用、再循環”的實現效果不理想。
目前我國社會對產品的整個使用過程還是“產品――使用――丟棄――環保部門裝運垃圾――丟棄、焚燒、填埋等處理”。廢棄物的回收體系不夠健全,首先在生產廠家產品制造這個環節上沒有預先對該產品的老化后如何回收進行考慮;其次在產品的丟棄這個環節上也缺乏相關部門的監管,很多城市的垃圾桶都設置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個分箱,但是對于廣大消費者是否真的把可回收垃圾都放進可回收分箱這個問題上,政府也沒有采取強有力的監管措施,消費者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再次對于垃圾的處理上面,目前采取最多的還是丟棄、焚燒、填埋等方法,沒有對垃圾進行合理的分類分揀,整個經濟就是簡單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廢棄物進入“再循環、再利用”這個重要的環節被阻斷了。
三、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也是通過模擬自然系統建立產業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次利用。通過分析園區的物流和能流,可以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產業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互利共生網絡,實現物流的“閉路再循環”,達到物質、能量的最大利用。在這樣的體系中,不存在“廢物”,因為一個企業的“廢物”同時是另一個企業的原料,因此,可望基本實現整個系統向系統外的零排放。
生態工業園區的主要目標是要把營養物質保存在系統內部,在對生態工業園區進行規劃和設計時需遵循的主要原則就是循環性。該原則主要包含以下內容:首先是保證能實現物質循環。目前工業發展所依賴的石化,礦物資源是有限的,但工業生產總是在不斷地消耗這些資源,同時經過生產和消費這些環節后又產生大量的廢物,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就是要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和工業體系內的物質循環。其次是要實現合理用能。能量雖然不能循環利用,但可以根據能量品質的不同實現梯級用能,回收生產過程中的廢熱或利用廢棄物充當能源,合理用能是節約能源的重要途徑。最后是要達到信息共享與反饋。現代社會中信息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可以被無限分享,信息的傳播將部分減少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同時也是生態工業穩定發展的保證。
除了循環性之外還必須考慮遵循地域性的原則。生態工業園區要根據當地實際的自然條件和技術條件,科學合理地選擇產業布局和結構,達到物盡其用的最大經濟效益,同時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工業園區不是個封閉的個體,它通過生態鏈將周邊區域內的企業納入到整體生態工業大循環中來,使區域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融為一體,共同繁榮。
生態工業園區實質上是一種區域規劃。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對其進行規劃要受到多種內外環境和因素的影響,必須充分考慮規劃綜合性、戰略性、動態性、才能使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順利進行。第一,要了解地方對規劃的要求,調查區域的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概況,初步論證園區建設的目的、必須性、可行性和意義。第二,建立園區建設領導機構,成員應由權威和未來進行實際決策的領導者參加,組織實際參與規劃設計的工作組,并成立專家顧問組。確定園區建設的總目標,明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第三,根據總體目標的要求,進一步分解,確定若干具體目標,逐步細化,列出完成總體建設目標的可操作的具體任務,并分析各任務間的關系。第四,分步驟、分區域地進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具體任務的規劃,其中包括園區產業定位、園區企業選擇或改造、園區系統集成方案設計,生態鏈設計、重點專項建設項目規劃、生態鏈網絡結構等。經過有關專家對初步、方案評估后,經必要的修改,形成規范文件。第五,確定規劃任務順利進行的保證內容,一般應包括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制度、有關方面的鼓勵和優惠措施、園區建設的支持體系、入園項目的招商評價系統和園區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等。園區建設的投資和效益分析,應從經濟、環境和社會等多方面多層次進行分析。最后就是制定項目后評價制度,以監督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工作。
生態工業園區系統框架包括企業選擇、系統集成、園區生態系統建設和非物質化等四部分內容。
集成是指為實現特定的目標,創造性地對集成單元進行優化并按照一定的模式關系構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集成體),從而更高程度地提升集成體的整體性能,在生態工業園區的系統集成中,以“3R”為指導原則,通過成員內和成員間的物質、能量、廢水、信息等系統的集成以及園區產業非物質化方向的發展,達到園區內物質和能量的最大利用和對環境的最小影響。系統集成包括物質集成、水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等4部分內容。如圖所示。
篇6
隨著廢舊紡織品服裝對環境影響備受關注,有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著眼于對廢舊紡織品服裝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的研究。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DEFRE)的多項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快時尚”風潮讓消費者以更便宜的價格追趕時尚潮流,同時消費者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淘汰便宜的服裝,由此加劇了廢舊紡織品服裝對環境的壓力。數據顯示,2007年英國紡織品服裝消費量達203.6萬t,其中,服裝消費量為125.1萬t。英國大約有2650萬家庭,每年英國家庭廢棄的紡織品服裝總量高達53.99萬t。
2005—2008年間,英國紡織品服裝回收量迅速增長,從2005年的32.4萬t,上升到2008年的52.3萬t,3年間增長了20萬t。由于英國廢舊紡織品服裝再利用率高,同期作為城市固體垃圾而廢棄的紡織品服裝數量在不斷減少,從2003年的116.5萬t,到2008年下降到108.1萬t,廢舊織物的循環再利用率從22%上升至33%。
一、對紡織品服裝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的界定
目前英國對廢舊紡織品服裝的界定是以2010年12月歐盟生效的垃圾框架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以下簡稱WFD)(2008/98/EC)為依據,WFD是一個歐盟范圍內的指令,每個歐盟成員需要以WFD為框架指導國內法規的制定。
1、垃圾界定
WFD將垃圾定義為:一旦物品成為垃圾,將意味著這一棄物已被充分循環利用,而且不再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可能的威脅。
而織物垃圾的分類較為復雜。如果是公眾捐贈給慈善商店的服裝,不屬于垃圾;如果捐贈給慈善商店的服裝不能再銷售,或者給慈善商店的織物不能再銷售給抹布商,這類織物才被視為垃圾。
2、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的界定
根據WFD的相關條款,再利用(reuse)是指在通過零售商店二次銷售的紡織品服裝,被視為再利用的紡織品服裝。循環利用(recycling)是指織物可以作為落紗或碎片進行再生纖維加工后,制成新的產品。垃圾是指織物不能被再銷售,或被循環利用,只能作為垃圾廢棄。
通常所說的二手服裝是指可以被再次穿著或使用,依據WFD條款規定,不屬垃圾,即:能夠被作為服裝繼續穿著;也可以作為服裝出口銷售或使用。二手服裝包括:捐贈給慈善商店的織物、上門回收的織物和投放到回收銀行的織物。其中織物銀行回收的大部分服裝是可以再利用,而不是作為循環利用的碎布材料。
二、英國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渠道
在英國,作為廢舊紡織品服裝而回收的范圍較廣包括:家庭織物,如衣物、襪子、床單、枕頭等;床墊;地毯;鞋。
1、按照回收渠道劃分
廢舊紡織品服裝按照回收渠道分類,包括:慈善商店、織物回收銀行、上門回收、當地回收機構、家庭垃圾回收中心、學校、英國地毯回收、直接再利用。
目前,英國慈善商店協會大約擁有6800多家回收廢舊織物的慈善商店。慈善商店是英國回收和銷售舊織物的主要渠道。慈善商店協會還擁有織物回收銀行,在英國大約有6500多家回收銀行,每年回收織物的數量在6萬t左右。慈善機構上門回收的織物被直接被送到慈善商店銷售。括捐贈給慈善商店的織物、從公眾那里回收的織物、上門回收的織物和織物回收銀行的回收。表1數據是按照最終再利用途徑統計,慈善機構處理的廢舊織物中不包括抹布和因不能再次銷售的破舊衣服。
2、按照紡織品服裝再利用方式劃分
通常大眾淘汰衣服的主要原因是家里空間不足,再利用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分為直接再利用和間按再利用兩種。
圖1顯示,直接再利用方式包括:將舊衣物繼續在家中再利用,如用作抹布等;有的家庭將舊衣服捐贈、賣掉、或者與他人交換(包括在eBay上出售)。通常家庭之間贈送的衣物主要是童裝、孕婦裝、校服,交換渠道可以通過網絡、跳騷市場等。目前,許多居民通過互聯網進行個人問的服裝交易和贈與,在英國,每年通過互聯網銷售給二手市場的服裝大約為1000 t。
間接再利用包括:捐贈給第三方,如慈善商店;各類回收機構,如回收企業、回收銀行等。在英國,通過學校集中回收織物已越來越普遍,包括書包、校服,每年回收量在2萬t規模。英國大約有1.1萬家工業回收銀行,每年每個工業回收銀行平均回收織物量達9.23 t。
三、英國紡織品服裝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現狀
1、英國紡織品服裝再利用現狀
英國織物再利用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服裝交易中心早在伊麗莎白時期已經建立,例如威斯敏斯特。在20世紀末,再利用市場對于二手服裝銷售來說變得更加重要。
表2顯示,2005年和2008年英國回收的廢舊織物,按照在英國國內和海外最終用途劃分為:再(二次)銷售、用作抹布、循環利用(作為再生纖維生產原料循環利用)和作為垃圾填埋等4類。
其中,在英國國內,廢舊織物再銷售的數量從2005年的4.1萬t,2008年上升到10.6萬t;作為再生纖維生產原料被循環利用的織物數量從2005年的3.4萬t,2008年下降到1萬t;作為垃圾填埋的廢舊織物,2008年為2.5萬t,與2005年相比,僅增長了0.4萬t。從整體上講,在英國,廢舊織物再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而傳統廢舊織物利用方式日益削弱,如用作抹布的數量在減少,主要因制造業和造船業的萎縮。
篇7
2012年以來,商業模式創新受到中央政府重視。總書記在十報告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提到,“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
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 2013年六大任務,其中第三項“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中,又一次提出“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是企業基本特征之一,只要開門做生意,就有商業模式。面對同樣的商機,即使戰略相同和經營管理能力相似,但經營效率和投資效益仍有高下之分,原因在于商業模式不同。歐美大企業十多年前開始實施商業模式創新。Mercer咨詢公司 2008年研究表明,1998~ 2007年間,在晉級《財富》世界500強的 27家企業中,有 11家認為成功關鍵在于商業模式重構。1980~ 1997年期間,標準普爾 500公司的股票市值年均增長 12.3%;市場份額領先的大公司,股票市值年均增長只有 7.7%;而商業
模式重構后的公司,股票市值年均增長23.3%。
2008年,IBM對企業首席執行官調查表明:商業模式重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共識。幾乎所有接受調查的首席執行官都認為公司商業模式需要調整;三分之二以上的 CEO認為有必要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
風險投資界更是很早就關注商業模式。風險投資公司 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創始人兼董事合伙人 Higgins在談到自己從業二十年的成敗體會時說:回顧我們公司的發展,我們每次投資失敗都因為技術問題,而每次成功都歸于新商業模式。不少新興企業一開始就重視商業模式創新。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商業模式創新?因為商業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改變了產業鏈價值分布、企業邊界、運營條件和成本結構。不少企業面臨增長瓶頸,或者規模收益遞減,或者陷入紅海。一些企業技術領先、戰略清晰、管理到位,行業地位名列前茅,也不差錢,擁有眾多競爭優勢條件,但卻沒有獲得與行業地位相匹配的經營 業績和投資價值。
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僅僅從戰略、技術創新、經營管理等方面調整改善,并不能有效消除成長瓶頸,擺脫成長困境,此時,需要考慮調整優化甚至升級重構商業模式。確實不少企業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擺脫了紅海,突破了增長瓶頸,實現有效益的增長。
二、什么是商業模式?
創新商業模式,首先需要界定商業模式概念,給出商業模式的準確定義。但如何定義商業模式,到目前為止,業界和學術界尚未形成共識。這些定義或者相當抽象含糊,難以在現實中描述刻畫出來。例如,把商業模式定義為“價值主張、價值傳遞和價值分享”;或者定義的內容比較局部,不能反映全貌。例如,把商業模式定義為企業盈利的方法;或者給出的定義含有戰略、價值鏈和運營方面的內容。例如,把商業模式定義為包含價值主張。
我們先來看一個實例。
S公司創立于 2003年,是全球領先的分布式太陽能發電技術領先企業。公司把目標客戶定位于大型連鎖超市。因為為了保證用戶滿意度,每天需要長時間開燈照明,24小時開啟冷氣,用電量大;同時,超市擁有大片閑置房頂,是應用太陽能技術的絕佳對象。
但全部超市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需投資 10多億美元,用戶心有畏懼,不愿意投資。S公司本身輕資產,沒有足夠的抵押籌集這筆巨資。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解決方案:S公司與用戶簽訂 10年以上購電協議,電價不超過普通電能。融資、設計、安裝、管理和維修等都由S公司負責。S公司自身不承擔設施的投資和運營費用,也不擁有這些資產,而是通過金融合作伙伴募集項目資金,將“電力購買協議”打包出售給投資者。投資者實際擁有太陽能設施。S公司的收益來源包括:出售光伏裝備盈利,提供整合的太陽能服務—太陽能電力生產,產量保障服務,太陽能設施監控服務。實現運營專業化、資產輕量化、收益多樣化。
S公司的解決方案可以由圖(1)描述出來。
如果投資者不滿足于固定收益,希望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并且資本提供者處于強勢地位,融資合約還可以調整。例如,可以給予投資者轉股權,或者下一輪 VC融資時優先認購權……
對上圖,我們如何給出一個名稱?顯然,上圖描述的不是戰略,也不是經營管理。而是一個由用戶、技術提供者、資本提供者以及政府在內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交易結構。交易結構的參與者各獻其能——提品服務或者資源能力,各得其利。
因此,我們把商業模式定義為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利益相關者即交易主體。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能力、產品及服務提供者。交易主體可以是有著完整業務活動和組織架構的企業,甚至集團企業,也可以是專業化的碎片單元。例如,專業工作室甚至個人。
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內容見圖(2):
商業模式的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定義,打開了傳統的企業邊界——法律邊界、組織邊界和治理邊界。從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角度考察企業,我們可以發現從戰略、營銷、組織等角度難以觀測到的很多差異,企業利益相關者及交易結構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
為了增進理解,再舉一例。
某航空公司為了提高客戶黏性,除了常規的里程累計積分獎勵外,還給 6折以上機票乘客提供免費接送服務。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實現這一服務?顯然,航空公司自己買車雇司機和管理是最差的解決方案。圖(3)是該航空公司給出的一個解決方案。
圖(3)展示了航空公司、旅行社、車行和司機之間的交易結構和交易內容。各自提供資源能力,通過交易,彼此增值。航空公司擁有客戶資源和機場載客運營特許權;旅行社擁有管理能力,獲得航空公司運營授權后,還擁有運營車輛車身廣告權;司機擁有運營能力。
三、如何實現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體現在對利益相關者的調整和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上。創新商業模式,首先需要理解著眼點在于增加利益相關者價值。包括:提高收益,降低成本,降低風險。同時,有助于企業自身提高進入壁壘,保護價值空間。
好的商業模式,通過構建利益相關者多維度、多層次的交易結構安排,相互耦合,提供比傳統商業模式更好、更高的系統集成交易價值,還可以提高進入和模仿壁壘,有效鎖定、增強現有客戶和利益相關者及其資源能力,增強持續發展能力。
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可以從企業層面入手。
再生銀行:美國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創始人是兩個年輕小伙子:帕特里克 ·菲茨吉拉德和羅恩·高南。公司成立以來,發展迅速,獲得了 4000多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已將業務擴展到了紐約、賓夕法尼亞、弗吉尼亞、新澤西等 6個州的70多個地區。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在政府支持下與環保機構合作或收購整合環保機構。申請政府補貼,作為啟動資金,建立回收分類垃圾高科技體系——公司向居民免費提供一個垃圾桶,用于投遞可回收垃圾。垃圾桶底部裝有 RFID標簽,記錄該戶居民的數據信息。回收垃圾箱的卡車尾部裝有一個RFID檢測裝置,在垃圾箱被清空時,會自動獲取居民的 ID號碼。
住戶每投遞 10磅可回收垃圾,再生銀行就向住戶支付 5美元。每天支付一次,劃到專門為住戶開立的銀行卡上。住戶拿銀行卡可到參加該創意計劃的商家消費。商家從持卡住戶的消費中獲得利潤,拿出其中利潤的 30%支付給再生銀行。再生銀行將每天獲得的垃圾賣掉獲得收益;同時獲得政府每年 1200萬美元補貼。
顯然,再生銀行構建了一個包括:政府、環保機構、居民、銀行和商家在內的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
飛格達電子公司:一家專業從事液晶顯示屏(LCD)及液晶顯示模塊(LCM)系列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從 2005年 1月創建至今,LCD市場利潤微薄,與飛格達同時成立的一家公司,投資 5000萬元,如今卻經營慘淡。飛格達當初投資 100萬元,卻做成這個領域的第一名。飛格達如何實現的?
首先分析潛在的“利益相關者”。
2006年的 LCD和 LCM市場,黑白屏大行其道,由于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很多制造商開始準備撤退。當時,飛格達電子研發出了假彩的 LCD和LCM,這明顯領先于市場主流的黑白屏。但是,要不要繼續做下去?做下去的話要采取什么樣的做法?經過飛格達的分析,當時市場存在四類“利益相關者”:終端產品 MP3組裝商、設計公司、各種零配件制造商、客戶。飛格達屬于其中的零配件制造商。那么,這四類相關者在當時是什么關系呢?
(1)“產品組裝商”收集“客戶”的需求,并向“設計公司”提設計要求;
(2)“設計公司”選取各“零配件制造商”的零配件,組合設計;(3)“產品組裝商”根據“設計公司”的方案,向“零配件制造商”選取零配件,然后組裝成品后銷售給“客戶”。
這里,“產品組裝商”占據支配位置,就像是樹干,而“設計公司”和“零配件制造商”,則分別像是兩個樹枝,處于被動的受支配位置,很難做大,成長性有限。同時,由于 LCD和 LCM市場進入門檻不高,競爭非常激烈,市場看淡。
構建新的交易結構:首先,飛格達利用本來就不充裕的資金,以較低的價格吸納原材料,積極增加庫存,這樣做的好處是,大大縮短了交貨時間。當時行內通常的交貨時間是 15天,飛格達則把他縮短到 3天(最快可達到 1天),這樣就為第一個利益相關者——“產品組裝商”帶來了更快的市場反映能力,業務量也迅速增加。這使飛格達的資金周轉效率大大提升。和競爭對手資金一個月周轉一次相比,飛格達可以達到一周一次,利潤增加,現金流也更加充沛。那么增加庫存會不會占壓大量資金?原來,飛格達對“產品組裝商”的應收賬期,和對供應商的應付款賬期,都是 30~ 60天,這兩部分可以做到相互抵消。
接下來,如何與第二個利益相關者——設計公司建立新的交易結構呢?經過多年的市場淘汰和積淀,MP3市場的 LCD和 LCM設計已經達到了標準化水平,這給飛格達電子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路。飛格達制作了幾十種標準的產品樣本,分發給二十幾家設計公司,和他們訂好協議:假如在設計中采用飛格達電子的產品,那么,最后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提成。
在別的公司準備退出,而且從來就沒有過提成先例的情況下,飛格達建立了和設計公司之間的利益分配結構。
經過這樣的模式轉換,飛格達將市場變成穩定的三角形結構業務系統,其在MP3市場的份額也扶搖直上,從以前的無名小卒變成了行業老大。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飛格達電子承包了一家以前在東北做黑白屏的工廠,還準備通過融資,收購利潤豐厚的上游原料供應商——玻璃廠,以完善公司的產業鏈條。
我們可以玩味這兩筆交易,采取承包的手法消除了潛在的產權問題,又不會帶來重資產運營的風險;而收購玻璃廠,則為公司后面商業模式的繼續升級,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新的戰略選擇。
優劣,取決于看問題的角度。
飛格達電子之所以能夠在進入門檻低、競爭程度激烈的低層級競爭行業中享受高增長,除了其把握市場趨勢的眼光,還在于其獨到的看問題角度,從利益相關者而非競爭對手角度出發看問題。
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看市場格局,看到的是各個主體在自己的利益驅動下有可能形成的合作關系,以及相應的信息流,產品流和資金流運動;從“競爭對手”的角度出發去看市場格局,看到的則是主體之間的爭奪關系,以及相互博弈的格局。
飛格達電子的聰明之處,就在于考慮到了“利益相關者”各自的立場,把自己的利益一部分分給了合作伙伴,從而促進了整個市場更為充沛的信息流、產品流和資金流運動。這從“競爭對手”的角度來說是不值得的,因為喪失了一部分的利益,而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說,卻是形成了良性的市場循環,做大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因而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還可以從業務環節入手。
雷士照明的加盟店模式:1998年創立后 10年,成為行業老大。雷士照明當時有上萬個競爭對手。創始人決定發展加盟店,建立品牌和渠道。連鎖加盟是一種成熟的擴張模式。但企業與加盟商的交易模式可以差異很大。通常的做法是收取加盟費。但雷士對符合條件的加盟店,不但不收加盟費,反而倒貼三萬元補貼其裝修和樣品展示費用,并給店員發基本工資。同時,設定進貨量,例如,要求第一單進貨不少于 10萬元。同時,雷士照明還給加盟店提供增值服務。例如,縮短交貨期。一年內開 300家店。
新型復印機銷售模式:20世紀 50年代中期,美國商業復印市場上有兩種復印技術:光影濕法和熱干法。這兩種復印方法產量低——平均每臺復印機每天只能復印 15到 20張,90%的復印機每個月的復印量少于 100張;質量差——復印件也不能持久保存,并且很臟。當時復印機廠家盛行的做法:對復印機設備用成本加上一個適當的價格賣出——售價 300美元左右,以吸引更多的客戶購買,對配件和耗材單獨收取比較高的費用。
Chester Carlson發明出了一項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令人驚奇的復印新技術——靜電復印術。基本原理:利用靜電把色粉印在紙上。用這種技術復印出來的復印件是干的,并且頁面既干凈又整潔,復印的速度也非常快,每天可以達到數千張,遠遠高于當時采用前兩種技術的復印機。
Carlson找到了當時的IBM、柯達、通用電氣等大公司,希望合作把這項技術商業化。這幾家公司經過評估,認為缺乏商業價值。Carlson后來找到Haloid公司總裁Wilson,獲得對方認同。兩人一起發明了靜電復印機。但每臺復印機的生產成本高達 2000美元!如何才能讓客戶為這種高質量的新技術產品支付這么貴的價格呢?
Carlson和 Wilson設計了一種新的銷售模式:將復印機以較低的租金租賃給客戶,每月復印張數低于 200張不收取費用,超過 200張,每張收取 3美分。
嘉蘭圖:一家工業設計公司。傳統模式是按項目一次性向客戶收費。一個項目從十幾萬到上百萬元。嘉蘭圖采用新的交易結構。設計新產品并申請專利,并將專利授權給其他企業,收取授權費。例如:一款老年手機,功能簡單實用,如按鍵較大,屏幕顏色對比強烈,手機最下方還設有“兒子鍵”和“女兒鍵”,可直接撥通兒女電話。當時沒有任何公司推出有年齡特點的細分產品。于是,嘉蘭圖為該產品申請了專利,2009年將它授權給一家品牌商,在指定區域銷售。從每一部手機中,收取一筆授權費。為了控制客戶不如實提供銷售數量的行為風險,嘉蘭圖要求自己負責手機的芯片采購。這樣,產品越暢銷,嘉蘭圖收入就越高。2010年,公司從該手機獲得的授權費近 1000萬元。
企業發展有五大元素:戰略定位,技術創新,經營管理,商業模式和金融。中小企業優勢資源能力不足,更需要重視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強化和保持有限的有效優勢,把關鍵劣勢、無效優勢和資源等通過尋找具有互補性的利益相關者和重構交易結構,轉化為有效優勢,這是企業獲得持續優勢的有效途徑。
篇8
要: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但我國政府在這方面取得的效果卻不能令人滿意。相比之下,韓國政府在廢棄物處理和循環利用方面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文章從韓國對生產廢棄物和居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兩方面入手,分析總結了韓國在廢棄物循環利用方面的制度、措施和具體做法,以期對我國在廢棄物循環利用方面的政策選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韓國;廢棄物;循環;經驗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1.issn1.1672―3309(x)2010.08.1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0)08-50―03
韓同是發展循環經濟較早的國家之一,通過各級政府、消費者以及生產者的共同努力,韓國的循環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在廢棄物的處理和再利川方面,韓國政策有力,技術領先,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是有目共睹。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的政策及其效果卻差強人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總結韓國在廢棄物治理和循環利用的經驗,對我同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各主體在廢棄物循環利用中的角色
在廢棄物循環利用方面,韓國實行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明確規定中央政府、各級政府、循環利用企業以及消費者在廢棄物再利用過程中的角色(如表1)、責任明確了,各個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體各司其職,不僅易于管理,而且有利于責任的劃分和追究。廢棄物的處理和循環利用關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而而,應當實行政府主導。下而從生產廢卉物和居民生活廢棄物的角度,分別探討韓國政府在廢夼物循環利用的經驗。
二、企業廢棄物管理政策
韓同較早實行“廢棄物預付金制度”,按照規定,企業必須首先按其出庫的產品的價值繳納一定比例的資金,最終依據該產品廢棄物數量再部分返還之前所繳納的預付盒(例如表2)。起初返還資金,與預付金比例較小,效果不太顯著,后來政府將返還資金所占預付金比例提高到40%―50%,這大大激發了工業的積極性。而預付金未返還部分用于廢棄物的處理及節能環保設施的建設和技術開發。在此制度的推動下,廢棄物再利川率大幅度上升。
“廢弁物預付金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廢棄物排放,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文現廢_弁物的再生利用。近幾年,韓國將其改為“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即從限制廢棄改為再利用,規定生產企業對紙盒、金屬罐、玻璃瓶、合成樹脂等4種包裝材料以及家電、輪胎、油、日光燈、電池等5種產品必須進行回收和再利用。同時回收、再利用數量必須達到政府規定的比例,否則企業將會被處以回收處理費用1.15-1.3倍的罰款。生產單位在實施“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時,采取3種形式回收和處理廢棄物。
1.生產單位自行回收和處理廢棄物,回收處理費用自行負擔。
2.成立“生產者再利用事業共濟社”,也就是生產者將廢棄物回收處理的責任轉移給從事這類活動的合作社,依據廢棄物的品種,論重量交納分擔金。例如,合作社回收廢報紙后交給造紙廠,造紙廠嚴格把關后,將現款付給合作社。如果交來的廢舊報紙中摻沙或加水增加重量的話,造紙廠有權拒收,并向有關機構告發。作弊者不僅被重罰,嚴重的則被吊銷執照,丟掉飯碗或坐牢。
3.生產單位與廢棄物再利用企業簽訂委托合同,按廢棄物的數量交納委托金,由后者負責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
目前,韓國80%-90%的生產單位采用第二種形式回收和處理廢棄物。回收處理廢棄物的合作社有11家。遍布全國各地。
同時,為了推動和保障“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能夠落到實處,韓國專門成立了一家名為“資源再生公社”的公營企業,專門負責管理和監督“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的實施。“資源再生公社”依據有關管理章程,通過抽查和現場調查等形式,堵塞廢棄物循環使用中的漏洞。如果生產企業一旦被發現違反“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將會被課以最高100萬美元的罰款。自從設立了資源再生公社并實施管理監督以來,韓國廢棄物品循環利用率提高了近6%。節約了可觀的資源。此外,資源再生公社還廣泛募集資金,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以及進行循環再生利用技術的研發,
在以經濟利益為驅動進行強制性管理的同時,韓國還注意引導企業自覺、主動地遵守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排放的“企業廢棄物減量化制度”(該制度主要適用于纖維制造業等14個排放指定廢棄物的行業和每年排放其他廢棄物超過1000噸的企業)。政府鼓勵企業制定減量排放計劃,設立相關部門對計劃進行管理和監督,定期對計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針對發現的問題提供技術診斷和指導,以確保企業減量計劃的順利實施。同時,對那些減量計劃順利完成且成績突出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對于含有有害、有毒物質或回收利用比較困難的廢棄物,韓國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措施。考慮到此類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的難度較大且成本較高,韓國實行了一項專門針對特定廢棄物的“廢棄物負擔金制度”,規定對殺蟲劑容器、化妝品玻璃瓶及防凍液、口香糖、嬰兒尿不濕、香煙、塑料制品征收一定數額的“負擔金”(如表3),控制此類廢棄物的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負擔金的收入可用于補貼特種廢棄物回收處理。
三、居民生活垃圾處理
在促進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方面,韓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1996年韓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了減少食品垃圾的總體規劃設計:1997年制定了《關于食品垃圾收集運輸和分類收集的標準規定》;1998年制定了《1998年至2001年的食品垃圾循環利用的規劃》;2004年又制定了《2004年至2007年食品垃圾減量化和循環利用的規劃》;2005年1月起為促進循環利用和食品垃圾最小化,控制直接垃圾填埋,制定了《食品垃圾綜合規劃》和建立《新的食品垃圾最小化和循環利用規劃》;2006年又制定了在政府監督執行下的《2006年至2010年循環利用和食品垃圾最小化綜合規劃》。
針對居民生活垃圾品種繁多難于分類、管理分散監督困難的特點,韓國政府實施了一種叫“垃圾終量制”的措施,即居民要對排出的廢棄物和垃圾負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以減少丟棄和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起初,韓國曾實施按戶收取定額衛生費的辦法,但事實證明效果不好。之后,韓國政府推行了法定衛生塑料袋,規定每個地區的政府都分別委托生產本地區的衛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區的標記,通過商店銷售給居民家庭。居民使用本區的衛生塑料袋為法定義務,不得違反。同時,衛生塑料袋所裝的生活廢棄物和垃圾必須分類,否則將退回給丟棄者。改為居民購買和使用衛生塑料袋后,如果居民丟棄的垃圾越多,使用衛生塑料袋越多,為此花的錢便越多。短短幾年,韓國全國生活廢棄物和垃圾的排放量比實施這種制度前減少了40%。這種做法可謂一舉兩得,居民將廢棄物和垃圾分類,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回收和重新利用,銷售衛生塑料袋所得資金,還可用于環境保護和不可回收廢棄物的處理。
變“廢”為“寶”,積極利用各種技術將生活垃圾資源化。韓國政府在首爾的金浦首都圈垃圾填埋場建設一座50兆瓦的沼氣發電廠,其發電量可供18萬戶居民家庭使用,每年可創造500億韓幣的收益,,在取得建設這座發電廠經驗的基礎上,各地方政府陸續擴大垃圾填埋場的規模,建設沼氣發電廠。2006年12月12日,利用垃圾場沼氣發電的世界最大規模的50兆瓦級發電廠在韓國竣工投產。到2007年年底,韓國各地已建成沼氣發電廠40多座、沼氣供暖站近60座。
篇9
關鍵詞:全壽命周期、綠色、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S618文獻標識碼: A
建筑業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資源消耗量大,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也較為嚴重。為保持、增強建筑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大力推行綠色建筑,并做好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工作。
1、綠色建筑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 (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其設計、施工,到日常使用都符合“四節一環保”要求[1]。
2、綠色工程項目管理
2.1 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概念
綠色工程項目管理是將綠色管理引入到工程項目管理當中[2]。根據綠色經濟的要求,在傳統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中融入“綠色”的概念,注重可持續發展,在項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內始終堅持“綠色”這一主導原則,采用一系列有效并可操作的評價、控制、分析實施等方法,注重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管理,通過節約資源和控制污染使每一個工程項目在節約能耗、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思想的指導下,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2.2 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意義
實現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從環境、資源、生態、經濟、管理和社會學等方面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就環境學角度,通過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力求使得工程建造活動達最小的污染程度,甚至達零污染;就資源學角度,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力求改變傳統建造模式中對資源的浪費,努力實現對資源的適度、綜合和充分利用;就生態學角度,對項目進行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力求建造過程中對生態系統的平衡不造成破壞;就經濟學角度講,綠色工程項目管理是實現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就管理學角度講,在工程全壽命周期內通過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盡最大程度實現人、財、物等資源的合理安排和組織,提高組織效率;就社會學角度講,綠色工程項目管理是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體。總之,實現“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將是社會的進步,也是世界進入生態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3、全壽命周期綠色項目管理
綠色建筑是追求消耗最小的能源、資源與環境代價獲取健康舒適高效的建筑環境[3],為最大程度上實現這一目的,應就建筑工程的全壽命周期進行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即從項目的決策階段、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驗收與運行階段全方位進行綠色項目管理。
3.1決策階段
項目的決策階段重在確定項目定義。注重場地選址,合理選擇建設用地,避免建設用地和周圍環境的相互影響;對用地量進行較為充分的論證;避免建設在有污染的區域,如大氣質量、電磁輻射污染、放射性污染及土壤化學污染等;盡量有效利用周邊現有交通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注重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等。
3.2 設計階段
設計階段應對決策階段提出和確定的“綠色”原則和要求進行銜接和細化。應重在:
(1)在建筑設計上:應該合理控制建筑的規模、單位容積和面積,降低能耗;在材料選擇上盡可能使用可再生和可回收利用的結構材料,節省資源;盡量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和通風性能,優化圍護結構構造設計,并盡量利用自然通風,合理確定室內熱環境參數等,提高室內健康、舒適程度的同時降低在交付后使用中的采暖和空調負荷,縮短能源系統運行時間,減少能耗;保證冬季居住建筑室內充足的光照提高室內環境質量。
(2)在室外工程設計上:加強綠化和園林工程設計,有效發揮綠化的作用,保證二氧化碳固定量,改善微環境;小區道路設計降低對資源的消耗及交通噪聲的影響;盡量減少光污染。
(3)在材料與資源利用上:盡量降低建筑物所用建筑材料對天然和礦采資源的消耗,保護生態環境;盡量減少材料運輸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促進項目所在地經濟發展;鼓勵使用可回收利用的舊建筑材料;盡量減少固體廢棄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最大限度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循環利用;
3.3 施工階段
基于工程項目的特點,建筑施工過程周期較長,資源和能源消耗量大、而且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量較大。綠色建筑在施工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提倡“清潔生產”,實施“綠色施工”,提倡節約能源、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
(1)施工階段要注重環境保護。減少施工活動對施工場地及周邊區域土壤環境的負面影響,如現場占用土地的地塊選擇、總平面的布置、棄土的堆放、不可再生利用廢棄物的處理;降低施工現場對大氣環境影響,如加強施工現場揚塵的管理,加強圍擋,降低運輸影響,降低廢氣的排放;降低施工現場噪聲的污染,如從聲源上、空間布置、噪聲傳播途徑、嚴格控制施工時間等渠道等降低噪聲;降低施工現場對水的污染,加強對施工雨水、廁所污水、廚房污水、工程污水的處理;降低施工現場對周圍區域的光污染,如對電焊、大型照明燈、夜間施工光線等控制;減少施工活動對周圍建筑物、道路、管線、人群的安全隱患。
(2)施工階段應注重能源的利用與管理。盡量節約能耗,如通過對施工人員進行教育,提高節能意識,設置專門的監督管理小組,杜絕無謂的浪費,利用先進、高效的設備與產品、改進施工工藝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注重能源優化,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施工階段應注重材料與資源的消耗控制。盡量節約材料,如改進施工工藝、縮短工期,維護好周轉材料,盡可能回收建筑廢棄物,臨時設施盡量利用原有建筑或使用便拆卸、可重復利用的材料;在材料選擇上,盡量使用對人體健康無害的綠色建材,嚴格控制施工輔助用材料的有害元素限量;注重資源再利用,加強施工廢棄物管理,盡量就地取材,減少材料運輸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
(4)施工階段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和利用。
(5)施工階段要保護施工人員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做好現場管理、衛生防疫等。
3.4 驗收與運行管理
規劃、設計階段的樂“綠色”理念、技術策略和措施在貫徹實施后的實際效果,是在建設項目竣工后和使用中體現出來的,可通過竣工驗收和檢測進行評估和總結。同時,建筑使用過程中的運行管理也直接影響到“綠色”效果的可靠性和可持續性。重在建立可靠、高校的綠色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隊伍。
(1)綠化。制定綠化管理的規章制度,落實管理人員和措施,保證植物生長狀態和成活率,考慮使用沒有或者降低環境污染的綠化管理技術。
(2)固體廢棄物收集和處理。制定合理的固體廢棄物分類方案,人性化布設垃圾收集設施,能夠滿足使用要求且不影響環境;盡量分類儲運;儲運過程無遺散,無惡臭;加大生活垃圾回收比例。
(3) 節水管理。可加強節水、環保等技能和知識的宣傳;對供水系統定期進行檢測;實施節水灌溉措施等。
(4)節能管理。制定有效的節能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優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增強用戶節能意識,建立良好的用戶節能激勵模式。
4、結語
為更好實現現代化的“綠色”管理,更好打造綠色建筑,實現建筑與環境、生態、社會、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徹底擺脫傳統生產經營“高投入、高消費、高污染”管理模式,牢固樹立“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新觀念,,并將“綠色工程項目管理”的觀念和措施貫穿于工程項目的全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
[1]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促進中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M] .2011.8
篇10
關鍵詞:循環經濟;循環工業園;DSD雙元回收系統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首腦大會之后,發展循環經濟便被各個國家認為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最重要、最現實的選擇。以德國、日本、美國等為首的發達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循環經濟的政策,并推出了一些成功的實踐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我國目前也面臨著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嚴峻、資源相對匱乏的矛盾,發展循環經濟是必然選擇。因此,深入分析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和實踐經驗,為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法》將循環經濟定義為“在生產、流動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能夠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循環經濟能夠以最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小的污染物排放。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實現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和全過程的控制轉變。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二、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
發達國家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摸索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四種基本模式,使循環經濟在社會、區域和企業幾個層面扎實有效地展開。
1.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模式
丹麥是循環經濟的先行者,丹麥卡倫堡循環經濟工業園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國際上運行最為成功的生態工業園,作為一種生產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形成良性循環的工業園區建設模式,它形成了一個能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高效、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企業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業通過彼此利用“廢物”而獲益。其中五個主要參與企業為:阿斯內斯火力發電廠(丹麥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斯塔托伊爾煉油廠;濟普洛克石膏墻板廠;諾沃諾迪斯克制藥公司(生產醫藥和工業用酶,是丹麥最大的制藥公司);一個土壤修復公司。該園區以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四個廠為核心,通過貿易的方式把其它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生產原料,建立工業橫生和代謝生態鏈關系,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卡倫堡工業園區通過以上循環經濟的實踐,使得工業污染降低了,水污染減少了,資源浪費減少了,但利潤卻得到了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卡倫堡工業園的發展經驗表明,循環經濟工業園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工業園是在具體制度安排下,在卡倫堡地區特定的資源背景下,在特定的企業技術經濟關系下形成的以閉環物質流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范式,
2.德國的社會層面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模式
德國是世界上發展循環經濟最早、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環保運動中,從廢棄物的治理過程中探索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的。當時,德、美等國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工業裝備和精密化程度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其循環經濟的發展自覺不自覺地都以回收利用廢棄資源和發展可再生資源為重點。德國循環經濟起源于垃圾處理,然后逐漸向生產和消費領域擴展與轉移,因此又被稱為“垃圾經濟”。 德國的廢棄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其典型代表,即包裝廢棄物收集和處理的“雙元回收系統模式”。1990年9月,德國95家生產廠家、包裝物生產廠家、商業企業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建立了雙元回收系統,它接受企業的委托,組織回收者對廢棄物進行分類,然后分送到相應的資源再利用廠家進行循環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則送返制造商,已1.6萬家企業加入了DSD系統。政府只規定回收利用的任務指標,其他一切均按市場機制運行。該系統的建立大大促進了德國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不僅帶來了資源的高效利用,產生了積極的生態效應,且為社會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
3.美國的循環消費模式
美國發展循環經濟較早,國民的環保意識和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觀念較強。
早在1976年,美國聯邦政府就制定了專門的《固定垃圾處理方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應的法規和計劃,加強對廢舊物質的回收利用。目前,有近50%的州對固定廢棄物的循環處理率超過了30%。各州還成立了再生物質利用協會和非政府組織,開設網站相關信息,鼓勵人們購買使用再生物質產品。美國的舊貨交易模式在循環消費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其主要形式有庭院甩賣、舊貨市場、商業網站或政府支持的網站進行的舊貨買賣,成為西方社會很典型的循環消費模式,對許多國家發展循環消費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循環消費和閉路多環生產是相得益彰的,閉路多環生產過程是盡量減少生產有害廢棄物的排放,在產品設計時,就考慮到消費之后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然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產品, 還必須通過消費者的自覺行動來實現, 消費者在排放廢棄物時就應考慮到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條件,比如將可回收的廢棄物賣給廢品收購站,或者對垃圾進行分類堆放, 便于再生資源部門分別處理和再利用。
4.日本的立法推進模式
日本根據本國國情選擇了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全面發展目標,原因是二戰后日本實行“追趕型”和“趕超型”經濟,但高增長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同時日本作為島國,資源匱乏。為了謀求環境和資源問題的有效解決,日本政府認為,應該拋棄傳統的經濟運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廢物產生、廢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一體化的物質循環鏈條,并構筑起減少自然資源消耗、減輕環境負荷的循環型社會。日本在21世紀初提出了“環境立國”戰略,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環經濟法制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可分成三個層面:基礎層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第二層面是綜合性的兩部法律:《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層面是根據各種產品的性質制定的專項法:《促進容器與包裝分類回收法》《家用電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等。在法律體系的推動下,日本致力于建立循環型社會,形成三大資源再生系統子系統,即廢物回收系統、廢物拆解、利用系統和無害化處理系統,通過這三大子系統實現了循環經濟的“3R”原則。
三、國外循環經濟模式的啟示
1.結合國情,選擇適合我國的循環經濟切入點
發達國家多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的切人點和發展目標,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優勢產業。總體來說,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 的發展道路,德國、美國等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環保運動中,從廢棄物的治理過程中探索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的,其循環經濟的發展都以回收利用廢棄資源和發展可再生資源為重點。日本則根據本國國情選擇了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全面發展目標,日本政府認為,應該拋棄傳統的經濟運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廢物產生、廢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一體化的物質循環鏈條,并構筑起減少自然資源消耗、減輕環境負荷的循環型社會。
我國專家一致認為中國發展循環經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做法,必須認清當前自己的國情和經濟現狀,正確理解中央對循環經濟的功能定位,選擇適合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研究員石磊認為,基本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國際環境不同,這都要求我國循環經濟的推進與建設不能僅僅局限于加強廢物的循環,更要注重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和技術進步等前端因素。
2.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涉及企業的外部性和社會公平,因此,需要將強制的外部約束力和內在利益的驅動結合起來,因而,通過立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德國采取先在個別領域逐步建立一些相關法規,隨后才出臺整體性循環經濟法律的立法步驟,經過實踐,不斷進行修訂完善,形成了合理的法律體系。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辦法,三個層面的法律法規集中體現了“三個要素和一個目標”,即減少廢棄物、舊物品再利用、資源再利用以及最終實現建立循環型社會的目標。
3.構建激勵機制,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也是污染的主要源頭,循環經濟應從企業抓起。從本質上說,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與企業的效益原則是一致的,尤其是減量化原則,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顯然與企業的經營目標是統一的,企業是有動力開發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的。可以借鑒丹麥的工業園區模式,構建經濟循環體,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贏。
4.倡導綠色消費,轉變消費者意識
綠色消費實質上是指以可持續的、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進行消費。綠色消費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使自然資源的消耗最少,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使消費的結果不致危及人類后代的需求。該制度鼓勵適度消費,不鋪張浪費,以減少生活廢棄物的產生;使用包裝簡單、可重復使用的耐用產品,或以再生資源為原料的產品;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費產品。通過綠色消費教育,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運動,使循環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 下一篇:醫養結合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