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工發展報告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化工發展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S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080-01
1 生物化工的簡介
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stry)是一門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并重,綜合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與工程技術理論,通過工程研究、過程設計、操作的優化與控制,實現生物過程的目標產物。它在生物技術中有著重要地位,其產品具有實用價值高、需要成本低的特點,將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環境等重大問題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人類社會文明起著關鍵性作用。
2 生物化工的起源及應用
生物化工學科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以抗生素的深層發酵和大規模生產技術的研究為標志。1928年9月3號,弗萊明意外發現青霉素之后,抗生素開始快速且呈現正趨勢的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因結合轉基因、生物催化、動植物細胞培養等新型、傳統生物技術,將生物化工逐步分化出來,成為完好地學科體系,并形成一個讓人意外的新興產業。從酒精的醫藥用途、味精的調味使用,到氨基酸的大力發酵、激素可以實現生物式的轉化為止,這段路程無不將生物化工注入醫學、飲食、工業的精髓。如1957年,日本某公司將谷氨酸棒狀桿菌提純分離,利用葡萄糖作為基本營養,借鑒前人的發酵生產法成功生產了L-谷氨酸。直到現在谷氨酸仍然應用在各種醫用藥物、炫彩的化妝品、人造皮革等方面。
3 生物化工的發展及應用
20世紀80年代,美國以石油化工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產業,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1995年至1999年,生物化工產值從3675億美元上升到4200億美元,增加了14.5個百分點。同時,環境污染浪費造成2319億美元的損失。要想發展好生物化工產業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并不是持久的辦法,必須繼續找尋新的生產方式。與此同時,中國生物化工技術剛剛起步,只能亦步亦趨跟在發達國家的后面,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模仿秀表演,還是將實驗室作為實踐的基點。1986年我國的疫苗制作在醫學史上還是一片空白,直到在1986年美國成功使得乙型肝炎的淺層抗原在真菌、細菌和哺乳動物里完成表達過程,并且進一步成功翻譯為HBsAg,中國才“山寨”成功所謂的HBsAgII(之后銷聲匿跡了)。此后,基因工程的藥物1996年為1.85億元,2000年漲到30億元人民幣,2002年之前,我國就有801中生物農藥有效注冊,使用范圍有2.5×107 hm2,這樣的成就不可能忽略的。
然而,時間從不會停止腳步,科學技術依然迅猛發展,生物化工亦是如此。基因的成功重組、催化正式在生物中采用、酶的神奇作用等等種種成果的偉大形成,使得許多的化工原料與產品得到充分且有效地使用,甚至創新化工工業工藝的生產,真正做到污染少,易節能的新型工藝。比如巴西的乙醇占了整個汽車行業的52%,那就有了31億加侖的潛在價值回收;美國杜邦、英國ICI公司等一系列大型公司對生物化工事業的支持與應用,為人類的文明建設取得了無法估算的成就。預計到了2020年,因為生物化工的改進,各方面的技術能源消耗將大大下降30%,令人頭疼的污染問題同步減少30%,生物化工總增值39%,在農業、醫學、特別是工業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
4 生物化工的潛在前景應用
未來的能源發展不可避免做到效用與環境的真正配合,因此決定了生物化工的兩個發展方向的拓展:一是化學學科和生物學科結合在醫學上的開發,特別針對于以每一個嬰兒都是擁有一個健康的童年為目標,治療現在無法解決的先天后天性遺傳疾病;二是生物物種之間的無差異轉換。這是我們古人的夢想,也是我們未來的期盼,那時候羨慕小鳥的翅膀就變得沒有意義了。當然,發展前景固然美好,但因為生產的進行所存在的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就新生能源、“第四大能源”—— 生物質能來說,我國進展仍是遲緩。而其它傳統生物化工更是因為規模利用率低,可再生能力低,潛在性危險大,以及種種向后代借用能源的生存問題,促使我們不得不重視綠色環保的生物化工。
5 結語
總的來說,生物化工技術產業,才剛剛正式步入軌道,“863”和“973”計劃剛將其納入羽翼之下,作為一個21世紀的朝陽產業,美國的某雜志贊頌的十大科技奇跡,生物化工就占了四大,這樣的情景不可估量的產業,終會蓋過信息技術的時代,鑄就新的世界經濟領頭軍—— 生物經濟,掀起生物技術的又一次暴風雨。
參考文獻
[1] 杜晨宇,李春,曹竹安,等.工業生物技術的核心—生物催化[J].2002,22(1):9-14.
篇2
當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生物產業將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發展生物技術,引領生物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云政發[20xx]27 號《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物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導思想是:“全省生物資源產業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社會經濟效益為中心,走‘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著力實施基地建設、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品牌培育、科技創新、招商引資6大工程,做強做大煙草、緑色食品、現代醫藥、特色林業、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畜牧、天然橡膠和絲麻、花卉園藝8大產業,努力實現從生物資源大省向緑色經濟強省的跨越”。州委、州政府把生物藥業、生物化工和外向型綠色食品開發作為全州今年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三個重點。
發展生物資源產業,建設綠色經濟強縣始終是**縣委、縣人民政府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十一五”期間,**縣委、縣政府把以燈盞花、除蟲菊為主的生物資源產業列為全縣重點培植的五大產業之一。確定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動力,以企業為主導,以產業化發展為手段,圍繞“立足、引進、改造、提升”的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工作思路,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重點開發燈盞花、除蟲菊、草烏、半夏、魔芋、苦蕎等產業和產品,著力培育三七、萬壽菊、早實核桃、優質枇杷等后續產業,逐步形成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群,計劃全縣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速度年均達到30%以上。20xx年,**縣生物資源產業開發為農民實現創收10980萬元,比上年增4027.4萬元,增長36.6%,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在縣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出來。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一年,為深入了解掌握全縣各鄉鎮和企業目前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現狀,提高發展質量,加快發展速度,推進全縣生物資源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為縣委、縣人民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根據省、州、縣各級關于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指導思想,近來,**縣創新辦精心組織,由縣創新辦主任帶隊,率各科室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從4月1日至4月15日歷時15天,深入各鄉鎮和生物資源產業開發企業,采取聽匯報、實地察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近幾年來各鄉鎮和企業培植的主要產業是什么,采取何種發展措施,目前的發展規模,取得何成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今后產業培植的發展方向和計劃等幾方面,認真對全縣各鄉鎮和企業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進行廣泛深入調研,調研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現有產業規模及分布
(一)生物藥業
1、燈盞花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500畝,其中:中樞鎮2400畝、舞街鎮1000畝、舊城鎮1000畝、金馬鎮100畝。
20xx年,紅河千山公司在上述鄉鎮發展種植燈盞花7184畝次,生產燈盞花素12.5噸,實現銷售收入3440萬元,農民實現創收2650萬元。20xx年,紅河千山公司計劃完成10000畝次種植任務。
2、除蟲菊產業:現有種植面積3385畝,其中:白水鎮20xx畝、中樞鎮1360畝、舊城鎮25畝。20xx年,紅河森菊公司計劃完成10000至20xx0畝種植任務。20xx年,紅河森菊公司計劃完成50000畝種植任務。
3、萬壽菊產業:現落實種植面積5500畝,其中:永寧鄉4000畝、白水鎮1500畝。20xx年,全縣計劃完成6500畝種植任務。
4、三七產業:現有種植面積5600畝,其中:向陽鄉3300畝、三塘鄉2300畝。該產業因生長周期長,投機成本大,技術要求高,土壤氣候條件要求特殊,大都屬招商引資引進文山客商開發項目,由**縣農戶自行種植的有130畝。
5、草烏產業:現有種植面積1187.5畝,其中:三塘鄉1087.5畝、向陽、白水各50畝。
6、半夏產業:現有種植面積170畝,其中:向陽50畝,三塘、舊城各45畝,白水鎮30畝。
7、鐵皮石斛和重樓產業:鐵皮石斛和重樓兩項新興藥材產業開始在舊城鎮引進試驗試種,其中:鐵皮石斛2畝、重樓3畝,適應性和經濟效益及發展前景有待觀察。
8、杜仲產業:全縣現種植杜仲33000畝,分布在全縣各鄉鎮。
(二)綠色食品
1、水果產業 :現有種植面積100970畝,其中:優質梨67000畝,遍布全縣各鄉鎮,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樞;優質桃18000畝,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樞、舊城;楊梅3500畝,主要分布在白水、舊城;柿子3000畝,遍布全縣各鄉鎮,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樞、舊城、金馬、 永寧;葡萄800畝,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樞、永寧;柑橘1600畝,主要分布在永寧、三塘、向陽;棗子500畝,主要分布在中樞;人參果300畝,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樞、金馬;李子1200畝,遍布全縣各鄉鎮,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樞;大杏子1100畝,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樞;黃果2790畝,主要分布在永寧;雪蓮果850畝,分布在中樞、白水;枇杷250畝,分布在中樞、白水;櫻桃80畝,分布在舞街。另有少量零星蘋果種植,全縣現有水果在15種以上。
2、蔬菜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5300畝,分布在全縣各鄉鎮,其中:中樞鎮26000畝次、舊城鎮8000畝次、舞街鎮4000畝、向陽鄉2700畝、三塘鄉2050畝、永寧鄉1500畝、金馬鎮1050畝。主要有白菜、番茄、黃瓜、南瓜、茄子、青椒、青刀豆、甘藍、白花、青花、萵筍、蔥、蒜等10多個品種。
3、特色食品:現有種植面積14375畝,其中: 蕎子4000畝,三塘、向陽各20xx畝;藠頭1000畝,主要在向陽鄉;魔芋200畝,中樞鎮、向陽鄉各100畝;淺水藕4050畝,中樞鎮4000畝、金馬鎮50畝;生姜3000畝,主要分布在永寧鄉;小米辣1880畝,永寧鄉1600畝、舞街鎮280畝;洋姜250畝,主要在舞街鎮。
20xx年,**阿廬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和紅河潤高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蕎系列食品,實現銷售收入20xx多萬元。**鑫晟魔芋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魔芋系列食品,實現銷售收入210萬元。
4、油料產業:現有油菜種植面積54000畝,遍布全縣各鄉鎮,主要分布在中樞、舞街 、三塘、向陽。
5、干果產業:現有種植面積4400畝,其中:早實核桃4000畝,金馬3000畝、向陽1000畝;板栗400畝,主要在舊城鎮。
(三)生物化工
以紅河森菊公司為代表的生物化工企業20xx年生產加工除蟲菊1056噸,其中:生產除蟲菊原油和乳油120噸,可濕性粉劑10噸,水乳劑20噸,花粉和花渣粉906噸,實現銷售收入2190萬元,產品銷往澳大利亞、瑞士、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地,目前,市場前景廣闊,產品供不應求,企業逐步走出困境,重獲生機。
(四)花卉產業
花卉產業在我縣尚屬新興產業,現有種植面積30畝,以鮮切花為主,主要分布在中樞。舊城鎮也在積極探索中。
其它特色產業,目前還有在金馬種植的甜龍竹120畝,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待觀察。
二、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通過調研,我們看出,近幾年來,**各鄉鎮和龍頭企業在產業培植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提供行政保障
各鄉鎮大力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均成立由鄉鎮長為組長,由鄉鎮農科、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協同抓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小組。舊城鎮還專門成立鎮生物資源產業開發辦,專門抓生物資源產業工作。全縣初步形成了主要領導督促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工作人員共同抓的格局,為生物資源產業開發提供有力的行政保障。
(二)注重培訓,提高科技素質
農民科技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產業的成敗,各鄉充分利用廣播、科教片、簡報、信息、講座等狠抓新產業科技培訓,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科技培訓費,培訓上萬人次。三塘鄉聘請本鄉吉灣村中草藥種植能手張云紅為“鄉土教師”,每年定期給廣大群眾授課,用當地的人和當地的致富事例影響帶動當地的群眾,讓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致富要科技,致富要創新,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立足優勢,全面開拓創新
為更好地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各鄉鎮舉措多、做法新。舞街鎮立足當地水果、蔬菜優勢,在鎮內組建幾支營銷隊伍,成立水果、蔬菜營銷協會,健全產銷網絡體系,為廣大農戶開拓市場銷路;向陽、三塘鄉立足當地適宜種植三七的自然氣候優勢,鼓勵當地群眾在參與文山客商管理三七的同時,學會自種三七130余畝,提高資源產值;向陽鄉在發展干果產業中,為縮短產業見效周期,立足全鄉現有老核桃樹進行嫁接,品種改良,使老樹發新枝;白水鎮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優勢,積極做好生物食品加工廠的建設規劃。
(四)因地制宜,體現區域特色
在產業規劃布局上,各鄉鎮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擇優布局,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氣候優勢,宜菜則菜,宜藥則藥,宜果則果,特色效益明顯。中樞、舞街、舊城不僅是全縣的蔬菜、水果生產大鎮,同時又是全縣的燈盞花種植基地;白水鎮既是全省有名的高源梨之鄉,又是全縣除蟲菊白花盛開的地方;三塘、向陽不僅是全縣洋芋、蕎子的主要生產基地,迅速發展的三七產業使文山三七名不副實;永寧鄉的萬壽菊、生姜、小米辣倍受客商青睞。各鄉鎮在體現區域特色,鞏固傳統產業的同時,都在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培植新產業。
(五)參觀考察,學習借鑒經驗
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為拓展視野,學習借鑒各地在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各鄉鎮黨委、政府經常組織廣大鄉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戶到縣內其他鄉鎮或到縣外通海、宜良等地參觀考察,通過參觀考察學習,進一步找準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明確發展目標,堅定發展信心,樹立品牌意識。
(六)政策扶持,增強發展后勁
為培植發展壯大新產業,各鄉鎮通過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及其它項目,從水、路、示范基地建設等方面大力夯實產業基礎設施。同時,另出臺一些扶持政策推動新產業發展。三塘鄉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從20xx年開始,只要群眾種植草烏、半夏,政府就按每畝200元的標準兌現種苗補助費,去年全鄉種植草烏500余畝,政府兌現補助資金10多萬元,大大調動了群眾發展中草藥的積極性,種植面積每年翻一番;舞街、中樞、舊城、三塘、向陽等鄉鎮黨委、政府多年來對種植蔬菜的農戶都在種子、農膜、農藥上給以相應的補助。
三、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調研我們也看出全縣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從特色產業的培植來看,小而雜,好像什么都有點,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經多年培植的燈盞花、除蟲菊、草烏、半夏等特色產業現有規模仍然小,沒有得到深層開發,特色效益不明顯。部分新產業缺乏市場前景分析,盲目上項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現象還存在,打擊了群眾的積極性。
二是初具規模的蔬菜、水果等傳統主導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生產經營粗放,產業鏈短,產品價格低,農民增產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資源,小產值的狀況。
三是生物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企業信譽度低,群眾抗風險能力弱,某些農產品既使是訂單生產,企業也常出現“打白條”或單方擅自違約,政府與企業,企業與群眾打官司的現象時有發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產業一下走入低谷。
四是群眾科技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對新產業的培植常持等待觀望思想,發展緩慢。產品質量不高,科技支撐不夠,缺乏市場競爭力。
四、發展生物資源產業的主要對策、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領導,科學布局
建議各級黨委委政府要全面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在上新項目之前切實做到“六要”:一要看好市場前景,二要反復論證,三要抓緊上項目,四要注重規模化發展,五要立足長遠,六要實施品牌戰略。遠謀劃,高起點,科學布局,推動可持續發展。要協調各方力量全力支持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真正把生物資源產業列為全縣的重點產業來發展。
(二)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要全面加大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的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資、項目帶動等,著力改善生產區的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加強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在縣級財政預算中要安排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專項資金,扶持技術研發、良種引進及開發、龍頭企業、原料基地建設、產品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創立品牌等。
(三)加強培訓,建設“兩支隊伍”
要加強對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工作隊伍的培訓,建設“兩支隊伍”,既要通過培訓建設一支專業技術強,能夠指導生產的隊伍,又要建設一支能夠研究市場,隨時掌握市場行情,會經營的隊伍。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破地方經營壟斷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引進資金、技術、實力較雄厚的現代企業集團參與開發**生物資源產業,強強聯手,跨區域合作。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方經營壟斷,全面排除阻礙當地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壯大的各種干擾因素。
(五)加強科技創新,打造公共品牌
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生物資源產業開發技術創新體系,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加大科技開發創新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豐富產品結構內涵,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全力打造**生物資源產業品牌。避免某些產業出現起步發展在縣內,壯大在縣外,墻內開花,墻外紅的現象。
(六)開發保護并重并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保護是為了開發,開發就要保護,必須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指導思想。目前,**縣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不夠,一些生物種群數量大幅度減少,有的已面臨枯竭。保護好珍貴的生物資源是生物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基礎,對一些珍貴的物種資源,在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行保護的同時,大力推廣人工馴化種植,加大資源保有量。
篇3
國內最大的甲基硫菌靈生產企業
根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提供的資料,藍豐生化在國內率先研發和生產甲基硫菌靈,是國內最大的甲基硫菌靈生產企業,同時還是國內殺菌劑大宗品種多菌靈三大生產基地之一,國內多菌靈原藥的主要供應商,產能位于全國三甲。
除此之外,藍豐生化還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可生產精胺(殺蟲劑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的中間體)的企業和國內環嗪酮的攻關單位。在精胺生產方面,公司憑借年產12000噸精胺的產能,位于全國前列。公司目前是全國環嗪酮的主要供應商,產品質量可以與杜邦公司同類產品相媲美。截止目前,公司擁有89項農藥產品登記證,發明專利2項,正在申請中的發明專利9項,有43個產品遠銷國外,出口范圍覆蓋北美、南美、歐洲、亞洲等35個國家和地區。
藍豐生化憑借較強的產品開發技術和先進的生產工藝水平,逐步成為國家農藥創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地、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并建立了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時,公司還參與起草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國家標準(GB23552-2009)和甲基硫菌靈原藥國家標準(GB24755-2009)。另外,公司還曾經承擔過國家農藥技改專項"300噸,年霜霉威原藥”、化工部農藥搶建項目“300噸,年萬霉靈原藥”、國家863火炬計劃項目“PPDI"等項目。
公司在追逐利益的同時,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堅持源頭控制、過程監管和末端治理的原則,持續加大對環保投入,報告期內環保投入達到3603,34萬元,并通過IS0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天道酬勤。根據中國化工企業管理協會和中國化工情報信息協會評比,今年,藍豐生化除了從中國化工企業500強的394名上升到了373名外,公司在2009年還榮獲中國化工最具成長性企業100強,排名第9位。
致力于打造中國農化藍籌企業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世界糧食生產因蟲害年損失14%,因病害損失10%,因草害損失11%,因鼠害損失20%。如果停止使用農藥,將使水果減產78%,蔬菜減產54%,谷物減產32%。科學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會加劇農作物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所以絕大多數國家認可農藥的廣泛施用,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解決糧食危機的重要出路。
篇4
歐洲地區生物燃料市場由生物乙醇市場和生物柴油市場組成。生物乙醇市場方面,得益于汽油銷量的增長,生物乙醇市場呈線性增長態勢。雖然拉美地區有大量的生物乙醇出口到歐洲市場,但歐洲地區的生物乙醇生產仍將保持增長。預計2014年底之前,小麥將是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隨著第二代生物乙醇技術的發展,也會有更多的稻草、木屑等非糧作物會被用作制造生物乙醇的原料。生物柴油市場方面,雖然歐盟從前蘇聯共和國等地進口的礦物柴油數量逐年遞增,但在歐盟相關法規政策的鼓勵下,該地區生物柴油的產量也穩定在1800萬噸的水平(2008年)。雖然整個歐盟地區產能為2000萬噸左右,但由于市場對生物柴油的需求增長緩慢,生物柴油的實際產量增長空間已不大。原料方面,歐洲地區制備生物柴油的原料正逐步從單一的油菜或大豆轉化為多種油料作物并重的發展模式,以期降低原料成本。
歐洲地區生物燃料產業的發展現在已進入了成熟階段。從作物栽種、收購到生物燃料生產、存儲、運輸和油料混合、銷售等環節都已經逐步走向成熟。作為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生產過程的副產品,甘油以及玉米蛋白飼料也開始被逐步應用于商業領域。歐洲出現了新型的生物化工精煉模式,就是在制備生物柴油的過程中利用副產品甘油生產相關的化工產品。典型的例子有亨斯邁公司生產的碳酸甘油酯,索爾維公司生產的環氧氯丙烷和陶氏化學公司生產的丙二醇。歐洲生物乙醇公司也正積極探索通過副產品生產乳酸和丁二酸等產品的方法,以期實現更多價值,提高歐洲產生物乙醇相比拉美廉價生物乙醇的競爭力。
歐洲生物柴油行業目前所用的主要原料有麻風樹籽、大豆、油菜籽、芥末、花生、向日葵籽、動植物板油等。生物乙醇正處于從第一代過渡到第二代的過程中。第二代生物乙醇提倡用非糧作物,第三代生物乙醇引入了藻類和木屑在內的技術。由于生物燃料的質量已經得到了認可,在歐洲,從麻風樹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已被用于新西蘭航空和大陸航空的航班上。Frost & Sullivan預計該行業未來會吸引更多資本進入。
按原料用量排名,歐盟生產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油菜籽、大豆、棕櫚油和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其他原料如餐飲用油、動植物板油也都已經開始應用。由于歐盟各國并不是主要的作物生產國,大多數時候生產生物柴油所用的原料還是來自進口。2008年,歐盟地區27國生產了770萬噸生物柴油,消耗原料接近800萬噸。因為供應不太穩定,棕櫚油的用量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料供應的穩定性。
目前生物燃料供應鏈面臨如下三點挑戰:藻類原料選擇和生物處理方案設計、油料作物種植和規劃和規模化生產。作為第三代產業鏈中,藻類原料可用于多種行業,包括生物煉油、生物發電、制造營養保健品等。由于藻類植物純度較高,從藻類提取的生物燃料也能滿足航空燃料的要求。目前已經在從事藻類提取生物燃料的公司包括雪佛龍公司、殼牌公司等。
現階段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仍是谷物、糖類作物和木質纖維素。2008年,歐盟用于制造生物乙醇的谷物主要是390萬噸小麥,680萬噸甘蔗和9萬噸甜蜜素。歐盟各國中,芬蘭、瑞典、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奧地利在利用木質纖維素方面居于領先地位。2008年歐盟各國用于生物燃料的木質纖維素占全球油料消耗的6%和歐洲油料作物消耗的25%。
推動歐洲生物燃料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歐盟推動生物燃料應用的努力和哥本哈根聯合國環境大會的要求。歐盟最新指令要求至2020年生物燃料要占全歐洲的運輸能源的10%。作為哥本哈根大會的簽字方,歐洲各成員國政府也有義務達成大會提出的新目標,暨至2020年達成減排10%的目標。歐洲地區2009年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消耗量各為710萬噸和700萬噸,按哥本哈根大會的要求,至2020年,這兩個數字有望達到2270萬噸和1800萬噸,分別增長220%和157%。
生物燃料市場的發展也面臨阻力。對生物柴油市場來說,持續走低的礦物柴油價格和高企的生物柴油原料價格壓縮了生物柴油廠商的生存空間,導致歐洲地區很多產能為3萬噸的生物柴油廠商退出市場。雖然歐盟已開始對美國進口的生物柴油征收反傾銷稅來保護本地的生物柴油生產,但這一措施的效果也打了折扣,因為美國生物柴油仍能通過加拿大等國進入歐洲。另一方面,來自阿根廷等地區的廉價生物柴油出口有望在2010年大幅提高,這將會打壓歐洲本土廠商的生存空間。
2008年,歐洲生物柴油行業的開工率為48%。預計2009年這一數字將保持不變,到2010年會增加50%到800萬噸的規模。
2009年歐洲生物乙醇產能為560萬噸,比2008年的490萬噸增加了14.3%。預計2010至2011年,由于大型生物乙醇項目相繼上馬,歐洲地區的產能會有很大提升。至2012年,大部分歐洲地區新增產能都將是第二代生物乙醇(纖維素乙醇)的試點項目。主要的第二代生物乙醇生產商有SEKAB、TMO再生能源、帝斯曼等。至2014年,歐洲地區生物乙醇產能有望達到2100萬噸。
基于歐洲運輸用油市場的需求增長,2009年歐洲生物乙醇行業開工率為50%左右。2008年實際生物乙醇產量為150萬噸,另有150噸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巴西。至2020年,歐洲生物乙醇市場將保持10%的增長。
篇5
關鍵詞:石油化工 行業特點 發展現狀 人才需求 高技能創新型人才 途徑方法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提出,我國21世紀新人力資源的開發體系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在職業培訓教育的目標中明確提出了以能力為核心、實現能力人的培養。特別是高技能的創新人才的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定義是: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8個模塊。尤其強調為適應國際社會的飛速發展,要特別觀注和強調職業院校學生的技能與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職業教育的規劃布局必須適應產業的發展趨勢。當今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趨勢是“集約化、大型化、園區化、臨港化”,而職業教育的相關專業布局卻呈現“小型化、分散化”狀態。調研中發現,差不多1/3的職業院校承載著60~80%的專業規模,相當數量的專業點屬于“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嚴重,也帶來了管理上的難度和質量的嚴重參差不齊。教育部為加快推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成立并重組了53個行指委。2013年成立的全國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石化行指委),作為石化行業指導的有力抓手,在職業教育領域的作用逐漸凸顯。行指委建議,應當壓縮、撤減“小、散、差”的職教專業點,資金和政策向石化專業配套傾斜。
一、石油化工行業人才需求狀況
(一)石油化工行業特點
石化產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對安全生產要求高,生產連續性強,自動化程度高,對節能、環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較高,因此對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大典”中,石化類職業崗位和職業資格標準有了很大變化。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先進生產工藝、高科技產品和新型裝備的不斷應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業對生產一線技術工人的技術能力、復合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過程中,企業采用了更多的先進設備和生產線,生產一線涌現出許多與高新技術有關的職業崗位,一線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已難以滿足崗位的要求;在一些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對人員知識技術層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能源產業、原材料產業、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由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40多個子行業,生產6萬多種產品,門類基本齊全,品種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完整工業體系。2012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運行克服了下行壓力,實現企穩回升。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2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占全國工業總產值13.3%,利潤總額15.3%。2013年,石化行業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態勢,穩中趨好。目前我國石化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7萬家,從業人員700多萬人。全行業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學工業201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間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石化行業仍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業技能勞動者每年需要增加27.4萬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萬人,而目前職業教育的培養能力遠不能及。
在工業領域,隨著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簡單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來越少,大量的手工勞動已被機器替代。但與此同時,設備安裝、調試、維修的難度越來越大,對操作者技術知識要求越來越高。生產者只有具備現代技術知識和創新能力,才可能解決生產中不斷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首先就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較強的創新能力。職業技術教育擔負著培養一線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務。企業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只有培養目標和培養途徑問題解決了,才能徹底打通學生就業之路。
(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
吉林省石油化工產業歷經5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石油、天然氣、汽柴油、基本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化肥、農藥、氯堿、濃硝酸、橡膠制品、涂料、化學試劑、賴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化工機械、化工儀表等多門類千余種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成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以來,我省石化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9.2%。2008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11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5.6%,居全國同行業第16位;資產總計1274億元,居全國同行業第14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9.2億元,居全國同行業第10位。主要產品生產能力形成規模。石油和天然氣750萬噸/年;原油加工量1200萬噸/年;乙烯85萬噸/年;燃料乙醇50萬噸/年;賴氨酸50萬噸/年;丙烯腈42萬噸/年;尿素40萬噸/年;氯堿30萬噸/年。重點企業為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長春大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中化吉林長山化工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美國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松原分公司、四平昊華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錦湖輪胎(長春)有限公司、汪清龍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四平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工業總產值約占全行業85%左右。我省石油化工產業發展早,起步高,具備適當快速發展和產業躍升的條件。2009--2012年,石化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實現了2000億元,年均增長11%;實現工業增加值達到780億元,年均增長12%。地方化工企業總量有較大幅度增長。全省石化產業產值在全國位次前移。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增長。2012年,原油加工量達到1200萬噸;乙烯達到115萬噸;ABS樹脂達到58萬噸;化工醇達到100萬噸;氯、堿產品達到40萬噸;苯乙烯達到35萬噸;丁辛醇達到48萬噸;丙烯腈達到42萬噸;苯酚丙酮達到37萬噸;雙酚A達到15萬噸;乙丙橡膠達到7萬噸;賴氨酸達到50萬噸;苯胺達到30萬噸;子午胎達到1000萬條。
2009--2012年,建設吉林市國家級化工園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建設松原市省級石油化學工業循環經濟園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機械;建設長春市玉米工業園區,重點發展多元醇、乳酸、氨基酸、合成纖維、生態和工程塑料、聚乳酸等生物化工;建設四平市氯堿化工基地,重點發展氯、堿產品;建設白山市臨江硅藻土環保功能材料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新型建材、醫用材料、復合顏料催化劑、精品助濾劑、無毒殺蟲劑;農安、扶余、汪清、樺甸開發油母頁巖,重點開發頁巖油、聯產發電、集中供熱、輕質建材。所以,吉林省需要大批實用型高技能的創新人才。
(三)石油化工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最近幾年,我國各類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關專業學生總量持續增長。2011年,在校生規模突破了百萬,其中本科在校生占總量的59%,高職占25%,中職占16%。本科繼續增長,高職與中職招生則出現連續下降。雖然人才總量持續增長,但卻存在著結構比例失衡的問題。2011年,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在全國范圍內對部分石油和化工企業職工結構和新進員工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員工總數中,生產人員所占比例最高,達69.09%;其次是管理人員,占13.71%;研發人員和營銷人員的比例接近,在4%-5%之間。在新進員工中,生產人員的比例高達76%。另一方面,來自連續多年的調查顯示,全行業每年新增從業人員總量中,職校畢業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培養規模與企業的需求存在著嚴重倒掛,這也預示著,大量本科畢業生將面對就業難題。行指委建議,今后一個時期,要控制本科規模,大幅度地增加高、中職后備人才的培養比例。以滿足我國對石油化工行業大量一線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業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明確培養目標
梳理創新教育的教學理念、理論體系;歸納總結構建創新教學培養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各種新模式;投置創新實踐活動體系。通過對吉林石油化工行業、企業的調研分析,企業普遍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良好的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長發展潛力。根據石油化工職業崗位群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以就業為導向、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具備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石油化工工藝基本理論和從事石油化工生產操作、工藝運行、技術管理等工作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精工藝、懂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途徑和方法
通過對國內外職業院校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較研究,我國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內涵研究,二十一世紀對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具備的基本素質的研究,尤其是對我省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運用的研究,創新實踐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基地實訓研究及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深化石油化工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研究等。確立科學正確的人才培養途徑和方法。
1.要提升學校對技能型創新人才模式培養理論教育水平
企業在發展中有與教育機構的需求和愿望;發揮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努力營造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環境;構建技能型創新人才機制的實踐探索;職業院校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難點與建議。對創新人才利益驅動機制、政策、法律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基于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專業教學方案開發研究,基于技能型創新人才的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使用、評價研究。
2.撰寫石油化工類企業人才需求和崗位要求調研報告
了解周邊化工企業現狀,分析化工技術專業的發展現狀,預測化工技術專業的未來前景,為學校專業建設和調整提供依據。調查本專業畢業生在企業的就業崗位,明確崗位任務和要求,為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依據。分析崗位工作任務,明確不同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為課程建設提供依據。調研周邊典型企業對化工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和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為我院教育建設指明方向。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提供大量的較高技能創新人才需要培養做出貢獻。
3.堅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構建完善石油化工專業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通過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探索“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來構建課程體系的課改思路,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邀請行業實踐專家(如技師,班組長等),通過研討會共同回憶和陳述個人職業歷程及工作任務實例,確定本專業主要從事的職業工作崗位,找出各成長階段有代表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任務,通過分組討論和集體研究提煉出描述該職業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并為教學過程設計確定這些任務的難度范圍和歸類,深入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以及子任務的匯總,構建本專業的課程體系。
4.明確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職業技術領域對應的工作過程分析、職業崗位分析
通過調研,企業可為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畢業生提供的職業崗位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產操作(工藝操作)、化工產品檢驗(化工分析)、化工設備維護(化工機械)、化工電器及自動化、化工產品營銷、車間管理等崗位。其中石油化工生產操作是目前化工企業的急需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藝操作能力,事故判斷與處理能力,設備儀表使用維護能力,識圖、制圖能力(CAD),班組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等。需要的基礎知識包括基礎化學知識、化工原理、化工機械與設備、化工儀表自動化、化工工藝以及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等。
各崗位對石油化工專業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企業中大專層次畢業生的就業主要是生產車間的技術骨干、技術員、車間主任。對就業人員的基本要求為:具備扎實的基礎化學知識,懂得化工產品的基本性質,了解化工產品的檢驗方法,熟悉化工生產流程,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協調能力。
5.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理實―體化的教學方法;案例;行動導向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實驗法等等。
改革考試方式,減少背誦性的試題,實行終結性考核與過程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以實際技能為導向,把實踐能力和項目能力納入考核范圍,逐步與職業資格考試接軌。可采用筆試、口試、機試、綜合作業、項目評審、畢業實習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學質量。
6.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師資與教學條件配置建議
繼續參加國培省培,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拓寬教師的視野。技能型人才培養應采用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方式。現有專業教師要定期到石化企業學習和實習,地方和學校要為教師的企業實踐創造必要的條件。
7.合作開發實訓資源,建成一流的應用化工實訓基地
大資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校企結合,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8.強化技能大賽引領專業建設
主題為“技能―中國化工”的石化行業技能大賽,自2005至2011年來已成功舉辦7屆33場行業全國大賽的基礎上,2012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成為23個與教育部合作主辦技能大賽的部委及行業之一,全國石化行業職業院校技能競賽首次納入教育部技能大賽系列,由國家教育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聯合主辦,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化工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和承賽院校等承辦。石化行指委提供技術支撐。來自全國29個省市地區的253個職業院校參賽隊伍參加了石化類大賽。其特點:一是石化行業和教育部共同搭臺,是政府與行業合作,教育與企業交流的平臺;二是石化賽項專家組由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專家組成,比例各半,確保競賽內涵與現代石化工業發展接軌;三是石化賽項技術方案由石化行指委相關專業委員會制定,覆蓋化工領域職業教育的重點和主干專業,競賽方案貼近行業對企業職工的技術技能要求,大賽內容覆蓋專業核心技能點;四是公平辦賽,辦綠色競賽,啟用行業企業專家現場裁判,第三方執裁。賽場即是競技場也是德育教育基地。使賽項內容引導專業教學改革,競賽設備引領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大賽。
9.教產對接搭建職教與企業互動平臺
10.文化對接 瞄準行業企業對人才素質的核心要求
總之,一方面,收集和發現和實踐石油化工行業“技能人才”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提出培養主要模式和各環節的規范性要求,以及評估驗收標準;教學資源開發共享的辦法。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模式化、標準化的梳理,提出“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職業院校專業方案建設規程”等。另一方面,從制度機制上提出突破人才培養中存在的難題辦法。著重提出解決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學校師資隊伍難以適應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教學的實際需要的可行辦法,包括理法建議、政策建議、制度制定等。
參考文獻
[1]《高技能人才創新培養模式成果公告》。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2]《現代技工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創新》。郭俊杰―維普資迅網
[3]《基于高校管理理論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研》。黎明〈職業與教育〉2010年第5期
[4]《國家技能振興戰略》文獻國家社會和勞動保障部
[5]《以行業后備人才現狀調查和需求預測為基礎,不斷加強石化行指委的指導和服務能力》文獻
全國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年5月
[6]《熊勤會長在2013年在教育部全國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上的致辭》文獻
2013年4月
[7]《教育部職成司葛道凱司長在全國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及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石化類賽項專家組會議上的講話》作者:系統管理員來源:時間:2013年4月
篇6
[關鍵詞]能力培養;模塊化課程;改革
為了適應新常態下教育發展的需要,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模塊化課程建設是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嘗試。教育部推行和倡導在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進行模塊化的課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學院試行的模塊化課程改革已初現成效,我校教務處也提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根據這些指導思想和改革目標,藥學院在制藥工程專業(校級特色專業、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藥學專業(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和藥物制劑專業(校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進行了模塊化改革的探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認真優化整合,積極推進模塊化課程群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基礎實驗化學課程模塊化整合成效顯著
2008年,藥學院開始基礎化學的實驗課模塊化整合改革,將實驗教學從理論教學中剝離,打破四大化學實驗各自為政的壁壘,構建獨立的基礎實驗化學課程體系。從2008級本科生教學中實施到現在,基礎實驗化學的模塊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經驗,為推進藥學院模塊化課程改革開創了良好的開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1.1構建完整獨立的化學實驗教學體系
藥學院將四大化學實驗整合為基礎實驗化學,是藥學、制藥工程和藥物制劑三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以實驗基本原理、實驗方法與技能訓練為主,強調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課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出發,結合專業特點和醫藥領域發展需要,對陳舊、重復內容進行刪改和重組,增加了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根據從低到高、從基礎到應用、從傳授知識到培養綜合應用能力的原則,建立了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三個層次實驗有機結合的新體系。該課程總學時數為120,其中包含81學時基礎性實驗,3時綜合性實驗和2周綜合設計性實驗技能訓練。
1.2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基礎實驗化學課程的原考核方式為根據平時出勤率、實驗操作技能、實驗報告等綜合評分,其中實驗報告成績占總評分的比例較高。由于考核方式較籠統,部分學生實驗操作馬虎,部分實驗報告還有相互抄襲的現象;指導老師對部分學生的評分不夠客觀真實,忽略了實驗技能操作,導致學生重理論、輕實踐,達不到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確考核項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在總評分中所占比重。把原來的平時出勤率、平時實驗操作技能、實驗報告綜合評分組成平時成績,增加了期末綜合考核(卷面考試和實踐技能操作考試的形式),對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正確使用以口試方式進行考核,對實驗裝置的搭建、實驗過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項等進行現場重點考核,保證對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考核占總評50%以上。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真正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3推進基礎實驗化學教學研究與改革
藥學院將基礎實驗化學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內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編寫了配套適用的教材《藥用基礎實驗化學》,并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教材把傳統的四大基礎化學實驗按照知識體系與教學順序整合為一體,充分滿足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素質,從2008年使用至今教學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設成果的基礎上,藥學院繼續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定期組織課程組骨干教師專題教學研討活動,交流課程教學心得,總結教學經驗,提出改進意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改革,申報各級教學研究項目、課程建設項目,以項目建設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
2精準專業定位,明確專業核心課程
在基礎實驗化學課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藥學院根據學校進一步推進應用型課程改革的若干意見,在三個本科專業的基礎課和核心課中全面推進模塊化課程群建設,初步形成了基于專業核心能力的藥學類專業理論課程模塊群和“一站五區”的實踐教學模塊群。結合專業定位和專業核心知識能力要求,重新梳理專業核心課程與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針對藥學類各專業特色凝練和各專業區分度等問題,開展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根據明確的專業定位和專業核心能力,組成體現專業特點的核心課程體系。藥學專業定位為培養能在藥物研究所、醫院藥房、社會藥店、制藥企業從事藥品研發、質量分析、營銷管理、合理應用和生產等工作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核心課程包括藥理學、藥物分析、藥劑學、藥物化學和藥事管理法規。制藥工程專業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備制藥工程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術知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較強的產品質量意識,能在醫藥、生物化工、精細化工等部門從事醫藥產品的生產、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制藥工程應用型人才。核心課程包括工業藥劑學、藥物合成技術、制藥工藝學和GMP車間與制藥設備。藥物制劑專業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備藥學、藥劑學和藥物制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醫藥、化工(化妝品)等行業從事生產技術改進、質量控制、工藝設計、新劑型開發研究、新制劑技術應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核心課程包括工業藥劑學、藥用高分子與制藥輔料、藥物分析和GMP車間與制藥設備。
3藥學類專業理論課程模塊群打造
根據藥學類各專業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養特點,將專業核心課程和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優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礎課程為前期鋪墊,構建核心能力知識體系,形成藥學類專業理論課程模塊群,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1)以原料藥為主線的制藥模塊,包括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合成技術、制藥工藝學等課程。模塊內容包涵了從有機化合物到化學合成單元反應,從藥物構效關系到藥物合成的關鍵技術,從制藥小試工藝研究到中試放大工藝等整個制藥研發生產過程所需要的知識能力。
(2)以藥物制劑為中心的制藥模塊,包括物理化學、藥用高分子與制藥輔料、藥劑學、工業藥劑學和GMP車間與制藥設備等課程。內容涵蓋了藥物劑型的處方設計、生產工藝和設備、質量控制和新劑型開發等基本知識能力。
(3)以藥品質量控制為中心的課程模塊,包括分析化學、儀器分析、波譜分析和藥物分析等課程,涉及藥物質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儀器設備等內容。
(4)以藥物營銷管理為中心的課程模塊,包括藥事管理學、醫藥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藥物經濟學、現代企業管理等課程。每個課程模塊的組成模仿中醫藥組方配制的基本原則。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論,“君”和“臣”為該模塊專業核心課程,“佐”和“使”為重要的基礎課,將課程進行有機的組合,以滿足該模塊的基本知識能力要求。
4藥學類專業“一站五區”實踐教學模塊化課程改革
2011年,藥學院以省級質量工程項目為契機,提出了“一站五區”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由制藥工程專業推廣到藥學院各專業,展開實驗教學體系模塊化改革。“一站五區”是以培養卓越制藥工程師為目的,設置卓越制藥工程師培養站,分五區展開學生實踐能力的系統、連續的培養,從基礎到綜合,從小試試驗到中試放大,依次為基礎實驗實訓區、綜合實驗實訓區、中試實驗實訓區、設計與開發實驗實訓區和生產實習實訓區。根據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一站五區模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組織各專業教師召開實踐教學專題研討會,邀請企業、研究所等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參與共建一站五區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每個區設計開發出切合實際生產和實踐需要的實驗內容,按照循序漸進的教育規律將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實驗組成基礎實驗實訓區、綜合實驗實訓區、中試實驗實訓區的實驗項目。基礎實驗實訓區包括80個基礎性實驗項目,綜合實驗實訓區包括10個綜合性實驗,中試實驗實訓區包括原料藥中試實驗和藥物制劑中試實驗2個項目。把課程實驗對應某一區,分區進行有機整合,制定明確的質量標準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共同編寫配套教學大綱和實驗實訓指導書。充分利用與企業共建共享的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和校辦藥物研究所,同時結合大學科技創新活動、挑戰杯比賽、藥學類實驗技能大賽和產學研項目等開展設計與開發實驗實訓區建設,并將本科第六學期的生產實習和第七學期的畢業實習組成生產實習實訓區,使本科生從進校到畢業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以連續、漸進、系統地方式鋪開。在第一學期到第五學期完成第1~3區的學習和訓練;在第六學期到第八學期,展開第4~5區的學習和訓練。其中第六學期有9周時間集中進行生產實習,保證實踐實習的時間原則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滿足藥學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行業需求。改變“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傳統做法,建立學院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針對五個區不同的實踐內容和特點,建立相適應的評估方式,以項目報告、設計評估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作出考評。一旦學生有一個實驗實訓區考評未通過,將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5結語
模塊化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化工程,深化課程改革之路任重道遠。首先應根據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應用性強”的應用型人才特點和對各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的不同要求,將模塊化課程建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出來;其次要通過修訂課程大綱,使各模塊內的課程內容銜接具有連貫性和階梯性,有效發揮模塊化課程在學生培養中的積極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論課程模塊群和實驗教學模塊群中每個模塊的建設負責人,建立各模塊教學目標和培養標準,細化每門課程的改革計劃和建設方案,提出配套的應用型教材編制計劃,逐步落實好模塊化課程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顧建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探討[J].高教探索,2007(2):57-60.
篇7
一、關于“實施一號改革工程重點任務推進情況和具體創新做法”
1. 制定《手機端投資項目聯審平臺開發實施方案》《租賃即開工實施方案》《投資項目工作專班實施方案》,實施“微信端聯審平臺”、“租賃即開工” 、“工作專班”3個創新項目。
2. 建立《張店區工業投資項目“幫辦代辦”追蹤表》、《投資項目建設窗口幫辦代辦臺賬》、《投資項目建設窗口受理臺賬》,隨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在市級以上媒體平臺宣傳推廣典型工作案例和經驗做法13篇。
3. 優化“張店審批服務”微信公眾號“指尖辦”工作,將工業投資項目聯審業務搬上手機端;與市級積極協調溝通,加快淄博市與張店區兩級政務服務APP整合。
二、關于“一號改革工程具體創新做法”和“創新審批機制,優化流程再造”工作情況
我局聚焦聚力“一號改革工程”,二季度推出改革創新工作12項,其中以信息化推進“一號改革工程”方面6項,政務服務制度創新方面3項,流程再造方面3項。
(一)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動“一號改革工程”方面。
1. 在全國率先研發應用“秒批秒辦”自助終端,實現食品經營許可、公共場所衛生許可24小時不打烊自助辦理,秒批秒辦,立等可取,二季度通過“秒批秒辦”自助終端辦理許可600余件。
2. 全省各區縣第一家將電子身份證應用于政務服務領域,區鎮村三級55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可應用電子身份證辦理。打通營業執照數據庫、食品藥品業務系統和張店區微服務管理系統三方數據壁壘,在全省率先將電子身份證應用于“秒批秒辦”自助終端,申請人僅憑一部手機5分鐘即可辦理食品經營等準營許可。預計每年減少提供的身份證復印件約6萬份。
3. 在全市率先推廣電子營業執照,全區270余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電子營業執照辦理,使行政審批效率再提升20%。
4. 在全市首推“區塊鏈+政務服務”4個應用場景,上線運行張店區“區塊鏈+政務服務”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辦理行業綜合許可證6張,身份證、營業執照、食藥、公衛、出版物等經營許可數據“上鏈”,避免重復填報、重復提交,保障數據安全,優化審批流程。
5. 上線全市首個微信端投資項目聯審平臺,將投資項目聯審由“線下”變為“線上”,真正實現投資項目不出門就能“掌上辦”,不見面就能“網上審”,聯審時限由一周一審變為隨報隨審,72小時辦結。自2020年4月份平臺上線以來,收到項目申請75個,預審通過項目65個。
6. 創新“租賃即開工”審批模式,將聯審部門精減至5個,盤活閑置廠房(庫房)資源,張店區通過“租賃即開工”審批模式達到投產條件項目77個,占聯審項目的63%。
(二)以政務服務制度創新推動“一號改革工程”方面。
1. 依托無差別“一窗受理”和“政務幫辦”團隊,優化綜合受理和幫辦代辦導辦服務一體化運行,打造“一窗受理+幫辦代辦”服務品牌。
2. 從企業群眾視角出發,推出自然人、企業法人、社會組織法人、投資項目等4張全生命周期清單,涵蓋275個事項,通過短信、網站、電子屏等宣介,讓企業群眾一看就清楚、一問就會辦。
3. 創新推出“通辦全省幫辦全國”服務,梳理《“通辦全省”審批服務事項清單》,專設“通辦全省”窗口,配備專員,提供全程無償幫辦代辦服務,對于到張店市民中心尋求國內任何區域政務服務事項辦理幫助的企業群眾,“政務幫辦”團隊將會無償提供幫辦咨詢服務。
(三)以優化流程再造推動“一號改革工程”方面。
1. 開展張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開展“減證便民”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最大程度精簡和優化各種證明材料,推行容缺受理、容缺辦理,6月30日前推出“八辦”清單和不少于500項容缺辦理事項,全區涉企事項實現100%容缺受理。
2. 擔當作為,積極貫徹落實“一證化”改革工作,已辦理行業綜合許可證8張。
3. 從人員劃轉、事項梳理、業務培訓、健全制度機制等方面,多措并舉推進鎮辦層級綜合一窗受理,經評估驗收,全區8個鎮辦已全部實現“一窗受理·全科服務”。
三、關于“推進一業一證改革情況”
4月24日,張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政府辦公室行業綜合許可“一證化”改革實施方案,組織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實施。目前,張店區已建立分行業叫號引導、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證、幫辦代辦助力的全流程運轉機制,嚴格按照省編制的工作規范,落實“六個一”辦理機制。二季度共辦理行業綜合許可證8張,其中餐飲(飯店)行業的張店浮萍餐飲店和藥店行業的漱玉平民大藥房張店世紀花園店參加全省“一業一證”改革試點行業綜合許可證首發頒證儀式。
四、關于“落實一網通辦工作情況”
我局多次組織有關部門開展自查,安排專人抽查,專門召開會議部署,不斷修改完善政務服務事項。
1. 核查6208項“10+1類”政務服務事項,已核查完畢并匯總形成503項問題事項及調整意見建議清單,清單于5月21日上報市局。
2. 安排專人對山東政務服務網張店站各部門、單位的辦事服務內容展示情況進行抽查。從網上內容展示和電話咨詢兩個方面開展,共抽查事項累計145條,發現問題100條,包括上班時間、咨詢、投訴電話、辦理地址等要素存在表述不規范、填報不準確等問題,并發送整改通知,要求各單位進行全面自查,相關網上事項展示不規范的問題正在整改中。
3. 組織召開全區政務服務事項梳理完善工作部署會,對各鎮街道、部門單位再次培訓,各單位安排專人逐項對展示事項繼續排查整改,確保進駐總門戶的政務服務事項網上查詢、辦理、咨詢、投訴路徑暢通。
五、關于“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落實情況”
明確要求接入“一窗受理”的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好差評”評價范圍。各部門數據錄入達到應錄盡錄,錄入率達到100%,二季度3月中旬開始,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開始向鎮辦、村居延伸,截至5月底,全區所有鎮辦、村居全部完成評議卡的印制使用,共收到8個鎮辦、136個村居共55039份評議卡,無不滿意評價。
對照“好差評”評價標準,結合我市“一窗受理”改革目標,制定政務服務事項管理、辦事流程、服務效率、服務水平、服務態度、便捷性等政務服務評價指標,構建覆蓋線上、線下政務服務工作全部內容和全部過程的全方位、多角度評價指標體系。
六、關于“深化工業投資項目1+N審批制度改革情況”
(一)積極推動“區域化評估評審”、“標準地出讓”和“先建后驗”改革。
1. 制定實施方案,在張店經濟開發區推行區域化評估評審工作。
2. 制定《張店區工業投資項目“先建后驗”改革實施意見》并征求相關部門意見,打造大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搬遷系列項目和山東恒生環境設計院有限公司無線數字儀表智能采集系統項目作為“先建后驗”改革示范案例,組織工作專班深入項目現場開展上門服務。目前,大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搬遷系列項目已辦理完成項目施工許可證,山東恒生環境設計院有限公司無線數字儀表智能采集系統項目基礎二次回填土已完成,正在進行基礎驗收,相關審批手續也在有序辦理中。
(二)落實幫辦代辦和專班服務。
1. 除涉及危化品或特別規定要求的項目外,工業投資項目全部納入“1+N”審批模式,建立“儲備、審批、開工”分階段的《張店區2020年度“1+N”一般審批項目庫》和《張店區2020年度“1+N”重點審批項目庫》,跟進項目手續辦理情況,努力提高辦結項目比例。
2. 按照要求在3個工作日內將聯審項目錄入投資項目審批管理和數據共享平臺分發辦理,2020年1月-6月,共錄入135個項目。
3. 制訂《投資項目工作專班實施方案》、《張店區2020年省市區重點項目專班服務名單》、《張店區2020年市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專班服務名單》,為項目配備幫辦代辦員和VIP服務團隊,制圖掛表,主動對接,深入企業,形成“三張清單”,為項目提供“四項服務”。建立《張店區工業投資項目“幫辦代辦”追蹤表》,隨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
4. 組織工作專班逐項落實《窗口前移“零距離”服務企業項目八條措施》,持續抓好幫辦代辦或VIP團隊服務,積極在大眾網、魯中晨報等市級以上媒體平臺宣傳推廣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發表宣傳信息7篇。
5. 每月上報《幫辦代辦上門服務月報表》,組織工作專班幫辦代辦并上門服務,形成了到中鋁山東有限公司就省重大項目鋁基新材料產業二期項目、到中量農(山東)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量子高科技智能自動化農業綜合體示范園項目幫辦代辦、上門服務等7個工作案例。
七、關于“鎮村基層便民服務規范化建設”
1. 按照鎮村便民服務機構建設參考標準,推進鎮村便民服務機構建設,印發了《張店區政務服務三級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及《張店區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一窗受理·全科服務”工作指導意見》,統籌推進全區政務服務體系規范化、標準化、高效化,指導全區12個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在深化“一窗受理·一次辦好”改革方面的具體工作。
2. 加強日常管理,出臺《張店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管理辦法》,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提升。
3. 建立《張店區基層政務服務幫辦代辦制度》,實行全員幫辦代辦。四是全面進行便面服務事項梳理,鎮級事項進駐率達到90%以上。
八、改革攻堅中面臨的困難
1. 專網林立,導致“一網通辦”實施難。目前,我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共有專網19條,其中國家級6條,省級9條,市級4條,這些專網系統設計標準、服務端口各不相同,由于保密、安全、部門利益等原因,未能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導致“一網通辦”推進緩慢。
2. 受財政、數據整合、新技術運用等多方因素制約,我區政務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還不高,尤其是與深圳等先進地區比還有較大差距。
九、下一步打算
1. 總結首批事項劃轉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市里要求,結合張店實際,按照“應劃盡劃”的原則,穩中有序、快速推進第二批事項劃轉移交工作。
2. 扎實做好“市縣同權”事項承接實施工作。
3. 擴大“一證化”改革行業覆蓋面,提高行業綜合許可辦理率。
4. 深化區塊鏈+政務服務應用,繼續開發多元化應用場景,讓企業群眾感受到新技術帶來的改革紅利,擁有更多獲得感。
篇8
[關鍵詞]制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4(b)―114―03
2007年底,我國高等教育在校學生規模超過了2 700萬人,居世界第1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23%。2003年全國設有制藥工程專業的學校共有98所。到2006年底已經發展為154所。高等教育的大發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打下了基礎。同時我們也看到,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達559萬,2009年將增加到610萬,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將與日俱增。尤其是獨立學院,辦學時間不長,與有多年辦學歷史的院校相比,辦學條件也有一定的差距。這些差距使獨立學院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因此,獨立學院必須根據建設創新型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自身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基礎,采用較靈活的辦學模式,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1 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層次和我院制藥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應用型創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為操作性、技能性、設計性和理論性4種,這4種人才應呈金字塔分布。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經被發達國家的經濟騰飛所證明。目前,在我國大學本科生人數急劇增加的同時,碩士和博士生人數也在快速遞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碩士生人數已經超過100萬,在校博士生人數也達到了12.5萬,比1978~1999年20年間的總和還多25.5萬人,加上教育部屬重點院校每年的本科畢業生,已經能夠滿足我國對理論性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見,獨立學院培養的學生層次應定位在技能和設計性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上。
對武漢市制藥企業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主要是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藥品市場營銷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研發人員。根據調查結果和全國高校畢業生的統計數據,我系制藥工程專業的定位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并將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瞄準在制藥企業。隨后,我們又調查了制藥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概括起來,他們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幾點:①業務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②愛崗敬業,愿意從基層做起;③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有一定的組織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④自信。誠信,懂禮儀。根據以上定位和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藥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制藥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創新精神。能夠在醫藥、農藥、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業從事生產、研發、分析檢測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從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這一培養目標是合適的。
2 產學結合“3+1”培養應用型人才
2004年我國政府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無疑,培養合格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有所不同,但從目前來看,培養模式區別不大,這有可能導致我國合格工程師短缺,并成為約束我國自主創新的瓶頸。在瑞士洛桑學院發表的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中,我國“合格工程師的可獲得程度”指標被排在倒數第一,也說明培養模式應該隨人才層次而有所不同。
根據我系制藥工程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從2006年起,我們先后對2004、2005級本科專業實施了產學結合“3+1”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和實踐。所謂“3+1”,即利用3年時間在學校學習政治、外語、計算機、數理化基礎和制藥工程專業基礎,用1年的時間在工廠和研究所實習和做畢業設計(論文)。采用這種培養模式,使實踐教學的學時數達到了36.5%。“3+1”模式的課程體系主要有以下模塊:
2.1 理論課程體系
采用“3+1”的教學模式。實踐時間較長,建立相應的理論課程體系。是實施“3+1”辦學,保證學生有較寬厚的理論基礎知識的關鍵。課程體系不僅要“從宏觀上把握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和規格”,而且還要考慮因材施教。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共性和個性發展的空間。在制定課程體系時,我們主要參照了高等學校制藥工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定的制藥工程專業(本科)教學規范(討論稿)、我系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及學院關于本科專業學時和學分數的上限規定。理論課程體系有以下主要模塊:
2.1.1 人文素質類課程。此類課程除政治理論、體育和軍事理論等必修課程外。還開設了“詩歌欣賞”、“戲曲欣賞”、“公關與禮儀”和“橋牌”等人文藝術選修課程,共分,144學時,旨在提高學生文化科學素養和陶冶學生情操。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學習人文科學有利于開拓視野,超越傳統規范,增加想象力,培養交融互補的綜合思維。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就對歷史、音樂、繪畫和詩詞都很有興趣。
2.1.2 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主要包括數學、物理、外語、應用文寫作和計算機等公共基礎課程;四大化學,電子電工、化工制圖、化工原理、生物化學、藥物合成反應和中藥學等專業基礎課程;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化學、制藥工藝學、制劑工程、制藥設備與車間設計等專業課程。共56學分,896學時。
以上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包括了制藥工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規定的制藥工程專業的9門核心課程,共31學分,約500學時。
2.1.3 專業選修和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為了實施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較好的發展,開設了藥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藥劑學、藥物分析和波譜分析等11門專業選修課程,每名學生選修的學分數不得少于17.5學分。我系制藥工程專業目前暫設有兩個專業方向,一是中藥方向,二是市場營銷方向,每個方向又開設了8學分的選修課程,還規定學生選修本專業方向課程不得少于4學分,選修其他專業方向的課程不得少于2學分,從課程設置上保證了學生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2 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體系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校內實踐課程,二是校外生產實習,三是畢業設計(論文),根據校外實習基地的情況,畢業設計(論文)可以在校內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實習基地的課題,由基地技術人員和學校老師共同指導完成。
2.2.1 校內實踐課程制藥工程專業是由多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術專業,是實驗學科。因此實驗教學是制藥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內實習課程主要有四大化學實驗、化工原理實驗、制劑實驗和制藥工程實驗、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制藥工藝設計、化工仿真實習和金工實習,等,共23學分(金工實習、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制藥工藝設計和化工仿真實習等四門課程每周計1學分)。除了開設基礎實驗外,還能夠開出一定數量的設計實驗和綜合實驗,并將
實驗室對學生開放。例如,合成水楊酸,由學生自己查閱文獻,確定合成路線,擬定實驗步驟,搭建實驗裝置,完成合成任務后,再進行分離提純,分析檢測并計算原料轉化率和主產物的收率,使學生受到了較好的綜合訓練。將實驗室對學生開放,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2.2 校外生產實,在第三屆全國大學化學化工課程報告論壇上,不少高校老師呼吁國家和教育部門應采取相關措施,方便高校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解決實習難的問題。以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還有專家指出,現在的工程教育與工程漸行漸遠,不利于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專家們關注的這些問題的確是我國工程教育中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搞好生產實習,是使工程教育漸行漸近的關鍵之一。為了解決實習難的問題,我們在省內選擇了幾家經濟效益較好,技術力量較強,產品類型較多,有利于鞏固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企業,經過多次溝通和協商,建立了7家穩定的實習基地,簽定了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公司實習基地合同,并與這些單位一起申請并獲準了湖北省教改項目“制藥工程專業產學結合“3+1”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實踐(20060393),基本上保證了學生的實習。我們還先后與省內外20多家企業建立了較廣泛的聯系,使這些企業也成為了我們的實習基地。有些基地不僅能夠接收學生實習,而且還免費給學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補貼。同時,這些基地也是我系畢業生的協議就業單位,每年都有部分畢業生在這些單位工作。
為了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到較大的提高,我們聘請了工廠有經驗、責任心強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制定了實習管理規范,保證了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這些規范主要有:實綱、實習指導書、實習指導教師守則、實習學生守則和生產實習考核辦法等。同時,學生在實習期間,每天要撰寫實習日志。學生輪崗時,必須提交崗位實習報告,經兼職教師和帶隊教師審查認可后方可進行。實習結束時,還要進行考試。實習成績=崗位技能+考試成績+實習結束時廠方的綜合測評+實習日志,公式右邊前兩項的權重均為0.3,后兩者均為0.2。
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是使工程教育漸行漸近的重要保證,我們對指導生產實習的教師也提出了嚴格要求,指導教師也要和學生一樣,到車間輪崗,熟悉各個產品的生產工藝,參加工廠的工藝革新,并與工廠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導學生實習。因此,通過實習,增加了教師的工程背景,促進了理論課程的教學。并較好地實現了廠校互利雙贏。
2.2.3 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離校前進行的又一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我們將畢業設計和生產實習安排在同一年進行,其好處是有利于廠校協作,有利于彌補學校資源不足。我系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是根據工廠或科研單位的需要由指導教師和工廠技術人員共同擬定課題完成的。武漢市某研究所的中試基地是我系的實習基地之一,2004級幾個學生前半年在該基地實習,后半年做畢業論文,論文題目是工廠的科研課題,在學校聘請的基地兼職教師和學校老師共同指導下,學生在進行文獻查閱和對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產率達到了專利文獻報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學生的論文被評為學院的優秀畢業論文。
3 實踐效果
“3+1”課程體系的特點是既注重基礎理論教學,盡量做到厚基礎,寬口徑,又要培養過硬的實踐本領,滿足企業對技能性和設計性應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級本科生的實踐結果表明,“3+1”辦學是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較好的模式。
3.1 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盡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層,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但實施了“3+1”課程體系后,鞏固和加強了學生的基礎理論。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2004級有一名學生獲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級三好學生和國家獎學金資助:外語四級通過率為70%,六級通過率為15.2%;計算機二、三級通過率為28.3%,在全院2004級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屆(首屆)畢業生共46人,考取碩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點大學2人,二類學校4人。2006級學生參加2008年湖北省化學競賽,獲一等獎1人,三等獎2人。
3.2 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由于從實驗室到工業生產的工程轉化難度較大,科研趨向基礎研究,軟課題增多,實驗課題減少,導致了有些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下降,使工程教育與工程漸行漸遠。“3+1”辦學,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青年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參加工廠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既加強了對學生的生產實習管理,有利于提高實習質量,又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在某研究所中試基地指導2005級學生實習的一位帶隊老師說,將實驗室小試數據放大到中間試驗。盡管是間歇操作,但由于有時傳熱和傳質等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使中試時的反應時間、反應轉化率和產物收率等也與小試有所不同,有時甚至一個簡單的過濾操作,可能影響生產的正常進行。通過和工廠技術人員一起解決中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了我的工程實踐能力。
篇9
關鍵詞:云南省;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力;知識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F12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150-02
前言
現代經濟的競爭,已經由企業之間的競爭,延伸到區域、國家之間的競爭。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合著各個創新要素,形成強大的合力,進行著創新能力的較量。加快打造云南技術創新能力,成為了建立云南省創新體系的關鍵。怎樣合理配置全省的科技資源,優化創新要素的結構與功能,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云南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泉,是當前云南科學發展中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知識創造能力分析
知識創造能力反映的是一個地區R&D投入能力、技術發明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的綜合指標。云南省知識創造能力在全國的排位,從2001―2005年,一直處于25位以前,最好時期2001年排在12位,該項指標排位領先于全省技術創新能力5~13位。
(一)研究開發投入(即R&D投入)
1.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截至2005年底,云南省各類專業人才總量為84萬,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到2%,低于全國平均數1.5個百分點。每年每萬人中的研發人員投入比小于1.5%,近年來呈增長趨勢,在人才結構中,從職稱結構看,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單位,高職占5.7%,中職34%,初職55%,其他5%,高級人才顯得匱乏,高技術人才奇缺,躋身全國一流人才寥若晨星。近幾年有上升勢頭,但和云南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仍不相適應。
2.研發機構
全省技術創新的研發機構有471家,非企業研究機構131家,企業196家。企業的研發機構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業。在599家大中型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112個,占大中型企業的18.7%。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只占大中型企業數的1/4。至2005年底,經過省級、國家級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42個,主要分布在機械、冶金、化工、醫藥、輕工行業。
3.R&D科研經費投入
云南省政府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2002―2004年一直在0.45%,比2001年的0.36%有較大提高,2005年達0.47%,排在全國第12位。2001―2005年,政府R&D經費投入的增長率17.6%,大于同期云南省GDP的增長率10.9%,顯示出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支持,有鮮明的超前意識。
企業R&D經費的投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其增長速度快于政府投入的增長速度,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在不斷增強。2005年,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為0.58%,全國排名28位,還處于落后狀況。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額比重要力爭突破1%,否則產品的生存力和競爭力就會減弱。
從云南省科研經費投向看,2004年大中型企業占42%,高校和科研機構占31%,其他占26%,企業仍是使用科研經費的主體,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科技與經濟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二)專利產出情況
“十五”期間,我省專利工作發展較為迅速,2004年排位全國26位,2005年跳躍性地上升到19位。從2001―2006年云南省專利工作的統計數看,六年總申請數13 312件,授權7 970件,占60%,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在逐年增加,且申請數快于授權數。在鼓勵申請為主的同時,應注意提高專利申請的質量。
其次,從三種專利的結構來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比為29.3%∶38.6%∶32.1%,相當于1∶1.3∶1.1,授權比為15.4%∶44.8%∶39.7%,相當于1∶2.9∶2.6。雖然這些年來發明專利增長較快,但從結構來看,申請數和授權數都低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繼續加強原性創新和核心技術創新,將是一件長期性的任務。
再次,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的專利只占到全部專利數的1/4,研發能力十分有限,知識產權意識還較為淡薄。企業作為專利的使用方,要付出昂貴的費用購買。
(三)科研論文產出
科研論文和學術專著是知識創造的重要標志,顯示了知識擴展的增量,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05年,云南省科研論文綜合指標在全國排在28位,僅稍領先于創新能力1位,說明科技基礎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處于全國落后地區行列,云南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與全國還有很大差距。科研論文在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數量,2003年為3 576篇,增長率11.49%。目前正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四)投入產出比
投入產出比是指科技投入與科研成果產出之間的比值關系,表現了科技創新的效率和科技創新的轉化能力。云南省科技投入產出比在全國排位處于中上等水平,2005年排在第9位,科技投入產出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知識獲取能力分析
1.科技合作與交流
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云南省與中科院、國內知名高校和發達地區,開展了科技合作與交流,簽訂了協議書,確立了項目研究與開發。
國際合作與交流。與發達國家美、法、加的部分地區和科研機構、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利用云南的區位優勢,與近鄰的東南亞、南亞國家開展了基礎設施、工業建設、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等寬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共建合作,參與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東盟貿易區合作”,有了新進展、新突破。
2.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技術交易和技術引進而獲得新技術的活動。云南省技術交易比較活躍,常規技術的技術市場交易合同數和合同額趨于平穩,市場需求旺盛,但高端科技較少,合同數和合同額占全國的比例不到1%,國外技術引進數量不多,技術資源供給不足,技術交易市場仍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
3.外商直接投資
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資起點低,增速快,從2001年只有0.65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02億美元,年增長率36.17%,高于全國同期年平均增速6.1%,2006年占全國比例0.48%。但在全國仍處于很落后的狀態,外資總量少,規模小,分布散,帶動作用不強,還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如何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加強提高引資的宣傳、組織和引導工作,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1.研究開發投入能力。從R&D研發經費投入看,近些年增長速度很快,企業已成為全社會使用R&D經費的主體,自主研發的能力在增強。但由于企業R&D經費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太低,2005年僅為0.58%,全國排名28位,研發經費缺口較大,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很弱,拉住了企業創新能力的后腿,產品更新速度慢,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2.設計能力。企業的設計能力主要表現在專利受理數和技術引進與開發兩個方面。云南省企業擁有知識產權專利的只占全省專利數的1/4,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強,研究開發能力較弱,技術引進的數量少,消化、吸收、改造、創新的能力十分有限。
3.制造和生產能力。云南總體制造和生產能力弱小,且起伏性較大,2005年從上一年的29位躍居為20位。但也不乏在某些行業處于全國前列,如機械加工和機床生產,都有較強競爭力。大多數企業生產設備落后,更新換代慢,技術改造投入資金不足,勞動生產效率低,中高級工、技師等技術工人短缺,勞動密集型產業多,粗放經營占較大比重,因而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
4.新產品產值。云南新產品產值和增長率以及占銷售額的比例都還很低,故這項指標一直徘徊在全國28位左右,這與研究開發能力弱有直接相關性。
5.支柱產業發展狀況。“十五”期間,云南確立了煙草、生物、旅游、礦產、電力五大支柱產業,傾力打造,重點培育,成為了云南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主要源泉。2004年,五大支柱產業占全省GDP總量的34.44%,財政貢獻率60.68%。
煙草是云南第一大產業。技術力量雄厚,資金充足,產業規模大。走過了一條從技術引進到技術積累,再到自主創新的道路。形成了從原料基地建設到研究與開發,再到集約化生產和多元化經營的完備產業體系,自主開發了上千個項目,其中多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生物資源是云南的一大特色,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主要發展的是花卉、醫藥、保健食品、生物化工、香精香料等。經過多年的開發積累,生物資源研究開發機構和隊伍已形成比較完備的體系,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處于先進或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旅游產業從1999年昆明世博后,躍上一個新臺階。基礎設施完備,市場逐步規范,旅游線路點、線、面相連,客源經久不衰。云南自然風光的旖旎,民族風情的多樣性,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產生的“云南印象”沖擊波,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反響,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競爭優勢。
礦產業是云南的傳統產業,經過近十年的改制、改組、改造,已煥發出勃勃生機,發展成為云南第二大支柱產業,培育了一批骨干企業。采、選、冶、深加工等技術進步明顯,工藝先進,設備精良、研發實力雄厚、技術領先、科技人才密集,有了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電力產業異軍突起,利用云南得天獨厚的水能資源,可開發容量居全國第二,到2020年,裝機容量達6 000萬~8 000萬瓦,有望超過煙草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目前正在調整發展,拉動了發電、輸送電、用電等一系列項目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將有較大幅度提升。
四、結束語
鑒上,提升云南省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創新系統。在此過程中,要把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戰略重點和突破口,把增強企業自身的人才集聚和創新能力作為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通過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科技管理調控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互動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各種中介機構為紐帶的科技服務體系,通過構筑科技信息、公共數據、技術交互的平臺基礎、適應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有利于創新的政策法規基礎及激發創新活力的文化基礎,通過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云南省的技術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3-74.
[2] 云南省科技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組. 2003云南省科技發展研究報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3]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5―2006[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31省區市創新指數研究報告(2006)[R],2007.
篇10
>> 化學化工科技查新信息檢索新形勢及策略研究 科技查新報告檢索策略撰寫格式探討 淺析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如何加強科技查新檢索工作 試論科技查新中專利文獻及檢索 醫學科技查新與文獻檢索 化學化工課題科技查新質量的控制 淺談STN系統應用于化學化工查新檢索 淺談科技查新與文獻檢索之間的關系 基于SOA架構的交通科技項目查新檢索系統的設計 科技查新檢索服務工作的優化問題探討 科技查新中專利文獻的檢索與對比分析 國防科技查新質量優化策略研究 科技查新質量的優化策略探究 工程碩士文獻檢索課與科技查新相結合的案例教學探索與實踐 化工科技成果簡介 化工科技成果介紹 化工科技創新成果簡介 科技檢索查新工作若干問題研究 從科技查新信息解讀其地方科技創新的特點 科技信息檢索的技巧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化工品物性數據庫》(http://.cn/search/template/chemcalwx-tmpl_index.htm)、《化工產品物性辭典》等。再次是進行項目分類分析。若是化工產品,初步判定是屬于無機化工、石油化工、化肥與農藥、涂料與油漆、聚合物、化學試劑、染料及顏料、食品和飼料添加劑、中間體、醫藥與生物化工、日用化工、香精與香料、催化劑及助劑、化工設備等產品類別中的哪一類。化工項目類別范疇相當廣泛,其學科、專業分類方法很多,有針對各種文獻管理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國際標準分類法》、《國際專利分類法》,有用于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經濟管理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有針對教育、科技統計、學科建設制定的《學科分類與代碼》,有針對化工行業產品分類管理的《中國化工產品目錄》,等等。對于化工類產品,可以利用《中國化工產品目錄》了解分類,從中還可以了解某產品的名稱、商品名、英文名稱、產品代碼、CAS登記號、類屬名稱號、產品用途、產品類別等。通過項目分類分析,可以知道研發項目主題范疇,還可以知道是側重于產品還是方法,是產品性能的提高,還是產品工藝的改進。三是進行項目技術新穎性分析。根據項目資料,結合檢索到的研究綜述,可以初步了解研發項目的技術進展,國內外同類項目技術水平,進而了解其技術特點、技術創新。項目技術新穎性分析伴隨著查新檢索全過程,直至完成查新報告。
2 檢索用信息源選擇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化的信息源越來越多。為防止密切相關文獻信息的漏查,也避免盲目搜索的勞命傷財,必須確定最基本、最低限度的科技查新檢索用信息源。這些信息源范疇除了有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管理部門相關政策規定外,國內各科技查新機構都有自定的必檢系統要求。查新員要針對具體化工科技查新項目做出判斷,考慮其相關文獻、相關信息主要貯存于何信息空間,選擇合適的檢索用數據庫、信息源。
對于基礎理論、工藝研發類化工科技查新項目,可以選擇以期刊、專利文獻數據庫為主的檢索系統。因為理論研究、工藝技術研究成果大多于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利說明書上。筆者近日受理了一項題為“2-氯煙酸閉環法生產工藝”的科技查新委托項目。通過咨詢項目委托人、閱讀項目研制報告書、檢索《化工辭典》等數據庫后,分析判定,該項目是屬于化工領域的工藝技術研發項目,并了解到項目產品屬醫藥和農藥中間體。可以初步選擇CNKI、維普、萬方期刊文獻型數據庫,會議論文數據庫,專利文獻數據庫,科技成果類數據庫等信息源。
對于查找以產品自身特征信息為主的化工產品,則應以Web搜索引擎和Web產品數據庫為主,前者包括通用搜索引擎、專業搜索引擎、站內搜索引擎。因為網上產品信息大多以網頁HTML文件形式貯存于各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網站Web服務器中,作為網上產品廣告和產品說明書,而這些網頁HTML信息大多被Web搜索引擎索引。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網上Web產品數據庫。
3 檢索策略制定
檢索策略的制定是理解課題內容、選擇檢索系統、設計檢索結構式、考量檢索結果相關性這一過程的反復循環過程,是不斷調整檢索式的檢索過程。檢索策略的具體體現是檢索式,它控制著檢索過程,關系到能否檢索到最相關的信息,關系到查全率和查準率,還關系到信息查詢速度和工作效率。設計合理的檢索式成為控制和提高檢索質量的關鍵。
在基礎理論類、工藝研發類化工科技查新中,主要使用文獻型數據庫檢索系統。由于大型期刊文獻數據庫有完善的檢索功能,應充分應用布爾邏輯檢索方法,選擇利用各種檢索入口,設計合理完善的檢索式。例如,上述“2-氯煙酸閉環法生產工藝”項目,其查新點:(1)以煙酸為起始原料,閉環法生產2-氯煙酸;(2)采用專用閉環催化劑;(3)廢水封閉循環使用,實現廢水零排放;(4)產品總收率≥90%。分析項目內容認為,這是工藝方法類項目,應主要采用期刊文獻、專利文獻和科技成果類數據庫等信息源作為主要檢索系統。在試查中發現同類研究少,相關文獻少。因此決定重點使用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因為該庫有全文字段,特別適用于難檢和要求查全率高的檢索項目。設計檢索式:
#1.(2-氯煙酸+2-氯尼酸+2-氯-3-吡啶甲酸)
#2.#1*煙酸*閉環法
#3.#1*閉環催化劑
#4.#1*(廢水零排放+廢水封閉循環)
上述檢索式的設計,針對了三個查新點。其中,第一檢索式采用題名字段檢索入口,其余采用全文字段,應用復合檢索方式,即快又準又全。結果找到了幾篇相關文獻,其檢索結果很滿意。最后給出查新結論:
檢索結果表明,河北亞諾化工有限公司等生產廠家、大學研究機構進行了2-氯煙酸合成工藝研究。其中,河北亞諾化工有限公司以2-氯-3-甲基吡啶為原料,通過高錳酸鉀的氧化來制備2-氯煙酸,產率提高到65%。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陜西師范大學用煙酸經雙氧水氧化后再用POCl3/PCl5氯化得到2-氯煙酸。氯化時不加水,先加入POCl3,于100℃~110℃反應1h后再加入PCl5回流反應,收率95%,總收率87.5%。
綜合分析相關文獻可知,目前國內主要氯煙酸生產方法:氰基乙酸乙酯氯化后,與丙烯醛邁克爾加成,成環后水解制得;煙酸氮氧化-氯化-水解法;氰基吡啶氮氧化-氯化-水解法等。與國內同類項目相比,本項目技術特點是:采用閉環法生產2-氯煙酸;以氰基乙酸乙酯計,總收率≥90%;廢水封閉循環使用,實現廢水零排放。上述采用閉環法實現廢水零排放的2-氯煙酸生產工藝技術,國內未見有文獻報道。
在化工產品類項目的科技查新中,除了使用期刊、專利文獻數據庫外,還要重點使用Web搜索引擎等檢索系統。譬如,筆者在接受查新委托項目“電子級異氰脲酸三縮水甘油酯(TGIC)”時,首先考慮項目產品屬性,是強調工藝方法還是產品技術參數,具體的查新點,以及國內有無專利等問題。因此首先選用文獻型數據庫,設計檢索式:
#1.(異氰脲酸三縮水甘油酯+異氰尿酸三縮水甘油酯+異氰酸三甘油脂二聚物+三異氰尿酸酯+TGIC)
#2.#1*(電子級+99%純度+超細+氯含量)
#3.#1*(粉末超細比+深冷粉碎)
采用上述檢索式首先在期刊、專利文獻數據庫中檢索查詢;再在諸如化工產品搜索、中國化工搜索、中國化工網、中國化工信息網、中國商品網等網站上的產品數據庫中查詢;最后用google、百度WEB搜索引擎查詢,設計檢索式:(“異氰脲酸三縮水甘油酯”OR“三異氰尿酸酯”)intitle:“有限公司”。最終檢索篩選獲得數篇相關文獻,檢索結果滿意。
總之,國內有生產廠家研制生產出異氰脲酸三縮水甘油酯,但多為普通級TGIC。而本項目通過改進合成、環化工藝,采用深冷粉碎、無水工藝分離鹽等技術,實現了電子級TGIC;產品純度提高到99%以上,氯含量小于650ppm,粉末超細比≤10μm。目前,除本項目產品外,國內尚未見有生產廠家研制生產出電子級異氰脲酸三縮水甘油酯產品的文獻報道。
4 結語
綜上所述,制定化工科技查新信息檢索策略,需要對化工科技查新項目進行技術分析,理解項目主要概念、分類歸屬、技術特點、技術創新等。據此,考量選擇相應信息檢索系統,進而統籌考慮檢索步驟,應用所掌握的檢索技巧,設計出科學合理的一系列檢索式,并不斷在信息檢索過程中加以調整,直至查詢獲取滿意的檢索結果為止。
參考文獻
[1] 謝新洲,等.科技查新手冊[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 上一篇:雙減政策對教學的影響
- 下一篇:關于生物多樣性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