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部控制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內部控制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內部控制的理解

篇1

[關鍵詞]內部控制

會計控制

管理控制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高度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速,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所面臨的風險也逐漸的加大。企業為了減少經營風險,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加強約束、規范企業的管理行為,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從而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因此,內部控制是衡量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標志。

一、內部控制的概述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循,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會計控制是與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財務活動的合法性有關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與保證經營方針、決策的貫徹執行,促進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經營目標的實現有關的控制。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會計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內部控制審計的作用是指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調查、測試和評價,即通過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情況,并進行相關測試來對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做出評價,據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重點和規模。它可以減少對報表項目和相關賬戶的測試工作量,提高審計結論的可信度,保證審計工作質量,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同時,通過內部控制的檢查,可以向被審計單位管理者指出其內部控制系統存在的薄弱環節,并提出糾正和完善的建議和措施。

二、內部控制規范基本結構及內容

內部控制規范的基本結構如下: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內部環境,包括治理結構、內部機構設置與權責分配、企業文化、人力資源政策、內部審計機制、反舞弊機制等;第三章風險評估,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等內容;第四章控制措施;第五章息與溝通;第六章監督檢查;第七章組織實施;第八章附則。

內部控制規范具體內容包括:(1)內部環境。內部環境主要包括治理結構、組織機構設置與權責分配、企業文化、人力資源政策、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反舞弊機制等。(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主要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結合企業具體業務和事項的特點與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職責分工控制、授權控制、審核批準控制、預算控制、財產保護控制、會計系統控制、內部報告控制、經濟活動分析控制、績效考評控制、信息技術控制等。(4)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機制以及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有關方面的溝通機制等。(5)監督檢查。監督檢查主要包括對建立并執行內部控制的整體情況進行持續性監督檢查,對內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進行專項監督檢查,以及提交相應的檢查報告、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等。新內部控制規范在結構上和內容上重點突出和強調公司治理、內部環境、風險控制等內容的擴展。

三、內部控制規范基本原則

內部控制規范的基本原則有合法性原則,即內部控制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有關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全面性原則,即內部控制在層次上應當涵蓋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在對象上應當覆蓋企業各項業務和管理活動,在流程上應當滲透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重要性原則,即強調內部控制應當針對重要業務與事項、高風險領域與環節采取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有效性原則,即內部控制應當能夠為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制衡性原則,即要求企業的機構、崗位設置和權責分配應體現權責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履行內部控制監督檢查職責的部門應當具有良好的獨立性,任何人不得擁有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權力;適應性原則,即內部控制應當合理體現企業經營規模、業務范圍、業務特點、風險狀況以及所處具體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經營業務的調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斷改進和完善;成本效益原則,即內部控制應當在保證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權衡成本與效益的關系,爭取以合理的成本實現更為有效的控制。

四、內部控制測試的目的、方法、內容

(一)內部控制測試的目的:內部控制測試目的是查找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方面的問題,為內部控制體系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證。

(二)內部控制測試的方法:內部控制測試的方法有詢問、觀察、檢查、再執行。詢問是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對執行控制的相關人員提出問題,根據被詢問人的回答確定控制是否存在并有效運行,以及控制執行人對控制的理解程度。觀察是針對正在執行的控制或步驟進行現場見證,從而判斷控制是否存在并有效運行,并獲取控制證據。檢查是通過查看與控制相關的文檔性記錄,判斷控制有效性和控制執行總體情況的一種方法。再執行是通過重新執行某項控制,檢查該控制實際執行結果是否準確的方法。檢查與詢問結合運用,并進行適當的再執行程序,確認控制確實有效執行。

(三)內部控制測試的內容包括公司層面、業務活動層面、信息系統層面三個層面的測試。

1 公司層面測試內容包括反舞弊程序與控制、經營活動分析、職業道德、高管基調、舉報和違規處理、組織結構、權利和責任分配、培訓、業績考核、人力資源政策、信息與溝通、內部審計等十二個主題,主要針對公司較高層次和具有廣泛影響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檢查。

篇2

【關鍵詞】 高管 權力 內部控制 會計信息質量

一、引言

伴隨著大數字時代的到來,信息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拿會計信息來說,他可以如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進一步影響企業經營效果。企業會計信息的最主要變現形式就是財務報表和會計報告,因此,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取決于財務報表和會計報告對會計事項反映的客觀性和公允性。

同時,公司內部權力結構也會影響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的關系。根據“高層梯隊理論”,層級越高管理者對于組織內影響越大。而作為我國目前這方面發展還未成熟階段的現狀,那么公司內部控制就越有可能受到高管層影響。

二、文獻綜述及研究假設

(1)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

DoyleJ(2007)在研究基于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與應計質量二者關系時發現,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其應計質量較差,并由此推斷內部控制缺陷是導致公司應計質量較差的根源。Kam(2007)研究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相較于未披露內部控缺陷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顯著更高,盈余質量更差。董望,陳漢文(2011)以2009年兩市A股公司為樣本,研究得到:在“企業內部生產會計信息”方面,內部控制質量正向顯著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在“市場投資者外部反應”方面,市場投資者對具有高質量內部控制公司的盈余反應更為敏感。這證實了公司建立內部控制體系能夠合理保證財務信息質量的目標。

(2)高管權力的配置結構和內部控制

程曉陵、王懷明(2008)以2006年前在中國上市的公司為樣本,從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經營的效果,遵循適用的法律法規三項目標出發,衡量內部控制政策實施效果即內部控制質量水平。研究發現董事會特征的兩職合一會顯著降低公司會計信息報告質量。張先冶,戴文濤(2010)對國內一些從事內部控制研究的專家、金融保險業的高級分析員及負責內控實施的企業高管做問卷調查研發現,內部環境因素嚴重影響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從屬于內部環境因素的公司治理結構影響著企業內部控制實施的效率和效果;公司治理結構變量中,董事長兼任總經理與內部控制顯著負相關。吳秋生,郝詩萱(2013)通過問卷調查法發現,高管權力對于不同內部控制層面有著不同影響,其中如崇拜權、合法權、獎賞權和專家權都是正向顯著影響內部控制,而強制權則是與內部控制呈不顯著性的負相關關系。

該部分根據制度背景,從契約需求層面解釋內部控制對會計信息品質的影響,“高層梯隊理論”,層級越高管理者對于組織內影響越大。尤其是公司的權力結構,不難想到高管勢力對內部控制和會計信息質量之間聯系的影響,并據此提出本文的三個研究假設:

H1: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越好,其會計信息的質量就越高

H2a:高管集權會降低內部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作用

H2b:高管集權會提高內部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作用

三、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鑒于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的上市條件有所差異,本文以2011-2012兩年深市主板A股及中小板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為保障樣本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本文對初選樣本進行了挑選,并最終得到樣本公司1536家,包括2011年的872家,2012年的664家。

(2)變量設計

1)被解釋變量――會計信息質量

即采用深市主板A股及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考評結果作為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替代變量。自2001年以來,深交所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辦法》,從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合法性四方面分等級對深市全部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進行考核評級。對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考評結果分為四個等級A、B、C、D。本文研究選取的是2011-2012年兩年數據,默認A級為優秀,B級為良好,C級為及格,D級為不及格。用四級度量測度被解釋變量Disclose:賦值A為4,B為3,C為2,D為1解釋變量

2)內部控制缺陷綜合評價指標

本文根據深圳迪博公司計算得到的內部控制指數作為衡量內部控制指標。該公司作為我國研究內部控制與全面風險管理的專業公司,一直著重關注上市公司內控建設現狀并致力于能夠量化評價內部控制的標準體系。

3)高管權力

如果董事長同時兼任總經理,那么,在高管的重壓力之下,公司的財務負責人會參與公司盈余管理。本文參考劉啟亮等的做法,根據董事長與是否兩職合一的虛擬變量定義高管權力,如果兩職合并,認為高管權力集中,否則權力不集中。控制變量參考和方紅星和張志平的做法,選擇公司規模、市長比、財務風險、年度和行業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為了檢驗假設1,構建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實證回歸模型1

模型1中的Disclose代表會計信息質量

在驗證H2之前,先對高管權力與會計信息質量相關關系進行驗證,即將模型1中的解釋變量ICindex換成Dual得到模型2,然后進行實證回歸。該步驟主要用于考查高管權力是否會直接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影響,為檢驗高管權力對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提供鋪墊。

根據前面章節的研究假設,以模型1為基礎,通過去中心化后,將ICindex與Dual交乘項放進模型中,構建驗證高管權力對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相關關系影響的模型3:

四、實證結果分析

1、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

經過對模型1進行有序logistic回歸,得到表1。從表中結果可知,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存在嚴重正相關,且在1%水平上顯著,本文的假設1得到證實。控制變量情況如表,大部分與會計信息質量呈顯著或正或負的關系,如公司規模,盈利能力,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股權制衡度與會計信息質量呈正

相關關系,依次在1%,1%,5%,5%水平上顯著。資產負債率與會計信息質量呈

負相關關系,在1%水平上顯著。公司成長性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系數為正但

不顯著。

2、高管權力、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

由上表可以看出,內部控制變量(ICindex)與高管權力(Dual)的交乘項系數為3.663277,系數符號為正,并在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高管權力對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的關系具有正相關性,即高管作為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科層核心人物,手握權力越大,可以促進內部控制的效實施,進而促使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更加真實可靠,即會計信息質量越高。

五、結論

本文基于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核心之一的高管權力配置視角,以2011-2012年深市主板A股及中小板1536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應用有序LOGISTIC回歸,在實證研究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關系之后;納入高管權力這個變量,考察高管權力與內部控制的交乘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作用。實證結果基本證實本文提出的假設,具體的研究結論如下:(1)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2)高管權力對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正相關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權、報酬與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07(7),111-119.

[2] 吳秋生,郝詩萱.論領導者權力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5),32-39.

[3] 盧銳.管理層權力、薪酬差距與績效[J].南方經濟,2007(7),60-69[52]邵劍兵,劉宇.權力循環視角下的公司治理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10),54-58.

[4] 權小峰,吳世農,文芳.管理層權力、私有收益與薪酬操縱,經濟研究,2010,(11):73-86.

[5] 湯洪波,李湛.公司價值與高管人員權力結構,軟科學,2008,(1):32-41.

[6] 朱華建,張盛勇,高宏偉.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的鏈接與互動[J].會計研究,2005(2),64-69.

[7] 楊德明,胡婷.內部控制、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J].審計研究,2010(5),90-96.

[8] 柏子敏.公司會計治理: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研究的新視角[J].經濟問題,2005(2),36-39.

[9] 陳漢文,林志毅,嚴暉.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由“瓊民源”引發的思考[J].會計研究,1999(5),28-30.

[10] 劉慧鳳,蓋地.公司會計治理與公司治理:同構、嵌入還是交叉?[J].會計研究,2006(6),15-21.

作者簡介:

買陽睿(1991-),女(回族),河南焦作人,云南民族大學會計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李小萌(1992-),女(漢族),陜西省高陵縣人,云南民族大學會計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會計學。

篇3

關鍵詞:內部控制防范風險房地產企業民營

一、引言

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企業內部控制不僅有利于防范企業風險和促進企業規范經營,而且對保障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隨著企業內部控制理念的形成以及在管理實踐中的運用和推廣,越來越多的民營房地產企業也開始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的效果,但整體來看民營房地產企業推進內部控制的整體情況并不樂觀,因內部控制缺失而引發企業危機甚至造成企業倒閉的現象時有發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此背景下探索分析民營房地產企業內部控制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的改進措施,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緊迫。

二、民營房地產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企業內部控制是指企業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建立的一種能夠在不同的部門和崗位之間實現相互制約、互相制衡、彼此監督的業務組織形式,其本質是一種職責分工制度。內部控制的目的是確保在資產完整和經營方針得以貫徹的前提下,本著注重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經營目標。它來源于加強企業管理的需要,并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國民營大部分都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企業的基本業務內控流程已經實現有序管理,但同時仍有許多企業未能深刻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一定程度上忽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一)對內部控制存在認識誤區

民營房地產企業的領導者出身各不相同,其中許多負責人是基層管理崗位和普通勞動者群體中成長起來的,雖然他們擁有豐富的操作經驗和實踐經驗,但掌握的現代管理理論和擁有的管理技能十分缺乏。他們在管理實踐中關注的重點是房屋賣出之后獲得利潤的多少,而Υ酥外的內容并不十分關心。有些民營房地產企業的負責人雖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因為未經過管理學方面的系統訓練,對內部控制的內涵以及內部控制的功能、作用和意義等未能全面把握,簡單的把內部控制等同于內部審計和內部監督,或者把內部控制歸同于會計控制、成本控制,更有些人把內部控制理解為各個控制活動和流程的簡單集合。對內部控制不予重視或者是不理解內部控制的真實內涵,也就不可能在內部控制建設方面取得應有的實效。

(二)內部控制風險評估不到位

一是風險評估流于形式。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發生作用的前提是企業的最高負責人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對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要性有著足夠的重視。但民營房地產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并不完善,最高決策人既是董事長又是總經理,同時扮演著決策人和監督人的雙重角色,根本無法用內部控制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二是評估主體選擇不當。雖然部分企業開展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但承擔評估任務的主體人員主要來自于企業內部的審計人員和一部分與內部控制密切關聯的其他職能部門的人員,而普通員工往往缺乏參與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的渠道。個別企業雖有部分普通員工參與,但由于擔心引起上級和職能部門的不滿而不敢仗義執言,導致風險評估的可信性受到懷疑。三是自我評估的方法選擇欠合理。目前,內控風險評估的方法已經有20多種,但每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國內許多企業在開展內控風險評估時往往照搬一些國外的方法。由于這些方法往往不符合企業的客觀實際,也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完善民營房地產企業內部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領導層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

房地產業是一個周期性較強和風險程度較高的行業,強化內部控制對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具有重要的做用,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對這一點予以足夠的認識。要切實提高民營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對內部控制這一事物的認識和把握程度,讓他們深刻理解企業內部控制的巨大作用。提高認識可選擇的途徑,一是對有關負責人定期進行培訓,用內部控制的理論武裝他們的頭腦;二是采取走出去的辦法,到其它內部控制標桿企業或者同行業中內部控制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的企業取經學習。企業領導層,尤其是決策層對內部控制是否重視,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工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領導層端正和提高了對內部控制的意識之后,可以從多個方面潛移默化地提高員工理解和把握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整個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

(二)引入并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建立全面的風險體系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在項目運行之前要分析企業現有的資金狀況,分析和計算基于銷售和在建項目狀況下的保本點,準確判斷出新項目可能帶來的成本和收入,建立預測模型精確估算企業資金鏈續運行情況,從整體上對項目的運行情況進行風險預測。其次是在項目運行過程中隨時監督和把控項目的建設情況,建立防范和處理重大事故的應急組織以便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置。三是在項目竣工后以月度為時間單位及時反饋項目運行情狀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監督制度

加強企業內部監督的核心是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一是提高內審部門的權威,充分認識內審部門的巨大作用。第二是定期對內審部門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使之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第三是內審和外審充分合作,及時發現企業內部控制在設計和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揭示企業面臨的風險,并具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進或修正措施,進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參考文獻:

[1]傅冰.房地產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企業研究,2014(16):31―32.

[2]許燕飛.房地產企業會計內部控制問題分析[J].時代金融,2014(8):212-213.

篇4

【關鍵詞】企業 內部控制 問題 原因

一、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沒有正確認識內部控制的概念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對于內部控制的理解還處于最為原始的階段,有些企業認為內部控制就是一些規章制度,管理條例;有些企業將內部成本控制,內部資產安全控制都看作為內部控制;有些企業對于內部控制的理解還不夠理性化。近些年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雖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之處,造成我國企業資產流失事件的多次發生。

(二)內部控制理念與運用不協調

我國內部控制起步較晚,對于其理念的理解與研究不如一些發達國家,但是如果不能將理論應用于實際,不加入到企業的管理控制之中,即使再完美的理論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唯有將內部控制理論應用于實際經營管理中,才能使理論更具有實際性。由于我國企業控制理論大多都是借鑒于發達國家的內部控制理論經驗,很少的企業能夠將原有的理論融入到自身企業中,結合自身企業的經營特點和管理模式,對其進行完善改革。這樣理論與實際不協調的現象會使一些管理條例成為在紙面上的擺設,并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限制性。

(三)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不協調

我國很多企業不能將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相統一起來,將內部控制看成一種被動的防御措施,對新時代內部控制的職能體系理解的還不夠完善。現在很多發達國家將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相統一結合應用,變內部控制為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方式參與到企業經營模式與方法的實現、跟蹤、反饋、調控和整合之中。將兩者統一結合起來,增強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

(四)對內部控制實質重視程度不足

內部控制體系應像企業其他體系的職能一樣,作為一種企業管理的基礎措施融入到企業的總體之中。由于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執行將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因此造成企業忽視內部控制的作用,僅僅是制作了內部控制體系的設計和制定,對內部控制的執行和實踐效果不加重視。甚至有些企業會向優秀的企業機構購買內部控制的設計方案,這樣做無非只是為企業增加了華麗的外表而對內在的管理卻毫無收益。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是整個制度的關鍵之處,若執行力度不夠將會影響到內部控制體系作用的發揮。

(五)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學習理解不夠

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對于內部控制的理論研究還不成熟,國內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國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對于內部控制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只處于初級階段,沒有深入的理解與研究。而且我國對于內部控制的側重研究方向較為單一,沒有與其他內部控制體系過多的實踐接觸機會,這就造成內部控制研究人員對于理論的理解不透徹,實際操作不熟練等現象。

二、我國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內部控制法規混亂

從我國內部控制的整體上來看,近些年內部控制雖然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也有了一定的成績,但都是針對本行業來制定的,僅在本行業上應用完善,但是在其他行業上卻無法行得通。缺乏內部控制的通用法律法規制度,造成規章制度的混亂,需要形成統一制度,利于管理體制的完善。

(二)兩權失衡,內部控制責權不清

所有權與經營權的良好協調制約是保障企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國有企業主要是采取所有權代替經營權的方式,但在現代社會,國有企業有趨向于走經營權代替所有權的方式。而我國并沒有完整的一套保護國有財產保值的體制。這樣就導致了,所有權只是徒有其名,而經營權卻得不到相應的控制權力,因而就產生了很多濫用名利,謀取各人私利等不當的現象。造成了企業控制環境的嚴重惡化。

(三)風險意識差,內部壓力不足

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強烈,企業應當做好風險防范的準備,風險意識應當不斷提高,需要有對目前環境作出分析、判斷、防范、控制風險等實力,增強企業內部的壓力。有些企業不具備風險意識,不會對當前事實進行分析判斷,而當企業面對風險時卻手足無措,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體制。

(四)內部監督機制弱化

社會中的很多監督部門如:稅務、銀行、審計等,在工作時沒有統一的監督機制,各行其職,不能夠給企業帶來足夠的震懾力。審計部門的監督力度沒能夠引起足夠重視,同時也不能單靠審計部門一方監督企業經營,應在加強審計部門監督機制的同時,多方監督部門同時深入到企業中,加大對企業內部控制體制的監督力度。

三、結語

企業的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我國內部控制起步較晚,目前還在初級發展階段,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文中對一些問題列舉,并分析了造成控制問題產生的原因,因為加強企業的綜合實力不能只靠企業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還需要建立內部控制體系來完善企業的管理體制,從而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使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時代報告.淺析當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2011年第8期.

[2]李小娟.當前我國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綠色財會[J],2011年03期.

篇5

1 我國企業在風險管理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1. 企業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和理解不足。目前,在我國企業中基本都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有些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學的指導;有的企業管理者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各項工作制度和業務規章的匯總,建立了企業規章制度就等于做好了內部控制。有的甚至認為風險管理僅僅是公司高層的事情,與自己無關。還有一些管理人員風險管理觀念淡薄、重經營輕管理。所以要建立一套科學有效內部控制制度及風險管理機制,應提高企業管理者對這方面的認識。 此外,企業比較重視傳統意義上的內部控制風險,從而忽視了對傳統內部控制之外的風險的控制和衡量。例如,外部重大不利事項,外部經濟、技術條件的變化,法律變化等風險游離于內部控制之外。企業若加強對這些風險的控制,就會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內外部發展空間,減少更多風險。

2.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不重視,內部控制難以發揮作用。一些企業機構設置不斷變化,對分支機構的管理授權不清,沒有將不相容職務分離;一些企業在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時大多注重企業的財務目標,忽略企業的經營風險;企業過于追求利潤最大化,沒有站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去看待問題;沒有充分考慮企業內部控 制的環境,很大程度上缺乏內部控制的環境,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具有片面性,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沒有形成制度制定、制度執行和制度執行結果的考核,三者沒有構 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3. 內部控制執行效果不理想,缺乏風險管理。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執行力度不夠。許多企業的監督部門的工作不認真執行,完全是流于形式,根本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各部門管理責任劃分不明確,沒有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一旦發生風險損失,則各部門或人員之間相互推卸責任;一些企業采取事后管理的傳統內部控制方法,把內部控制置之度外,缺乏對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直到發現問題再實施補救。 長期以來,企業管理者業績考核往往以利潤為指標,評價方式不具有多樣性,往往忽視對內部控制的綜合評價,缺乏完美的風險管理機制及組織架構。管理者在內部控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沒有相應的組織或機構進行監督制約隨時面臨著失控的局面,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運行,不能降低潛在的風險。由于內部控制無法發揮對高層管理者的制約作用,而企業往往會因為缺乏對公司高層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和監管而帶來風險。許多企業的內部控制在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尤其在我國企業改制以后,強調放權讓利,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未達到內部權 力制衡的效果。

2 我國企業在風險管理中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 風險管理意識差,缺乏風險管理機制。就我國企業的當前情況來看,企業的風險的認識和理解并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尤其是企業的管理者,由于受計劃經濟條件下賣方市場的影響,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由于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間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等不斷提高。

2. 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控制力。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活動中最大的一個薄弱環節就是考核獎懲機制不夠健全、有效。計劃不如變化快, 由于沒有認真地去考核、去檢查,而只是搞形式,其執行效果不理想。一個完善的制度,在沒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況下,都很難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由于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的問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先進,內部審計機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3. 制約內部控制的法制大環境尚未形成,降低了內部控制實施的效果。由于我國法制不健全、產權責任不明確、人員素質低等原因還沒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大環境。因此,在一個企業也就很難形成有章必循,違章必究的局面。 此外,我國內部控制未形成常態,對于風險管理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尚未構成內部控制工作的長效機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不能適應新經濟條件下形勢發展的需要。

3 完善我國企業在風險管理中內部控制的對策

1. 加強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和理解,健全風險管理機制。現代企業管理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必須加強企業自身風險意識,健全風險管理機制。企業管理者要重視內部控制,不斷的組織學習有關內部控制的知識。盡快在體制上明確企業管理層風險管理方面的責任,加強對內、外部所有風險的總體研究和控制。要加強內部控制的認識和理解,企 業還要將重大問題由管理者按照程序集體研究決定,以便增強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使內控制度的執行落實到實際,從而推進企業內控制度的完善,提高企業風險防范水平。

2. 科學建設內部控制制度,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1)科學設置內部機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內部控制體系,就不可能有效的運行內部控制降低企業風險。必須科學設置內部機構,構建符合風險管理理念的組織結構體系。建立符合所設置內部機構內控控制的控制標準,各機構之間要相互聯系和制約,創造一個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將不相容職務分離,設置合理的輪崗制度等等把內部控制貫穿于企業風險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形成一種全面的控制體系,為企業內部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

(2)建立風險評估體系,增強企業適應環境 能力。當今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風險不斷提高,風險影響著每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預測未來可能的風險,采用定性與定量相 結合的方法,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等,對識別的風險進 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的風險;結合風險承受度,權衡風險與收益,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將風險轉移、風險規避等,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風險,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

3. 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加強風險應對能力。

(1)制定內部控制的工作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會關系到組織目標的實現,因此,保證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的效果是至關重要的。為防止執行相關內部控制制度機構的工作人員為了完成工作而流于形式,要制定內部控制制度的工作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與執行人員的工作業績評價掛鉤,提高規避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企業還要提高全體員工的素質,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責任心,使企業內部形成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從而達到內部控制的最佳效果。

(2)制定內部控制監督制度,加強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內部審計對公司治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系統的關鍵部分,應當組織開展內部控制有效性和規范性的評價工作,充分發揮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監督作用,確保內部控制的執行有效性。通過內部審計對企業內部控制加以系統的檢查和評價,確定其可信賴的程度,并針對內控中的薄弱點和失控點,提出改進措施降低風險。

(3)實現內部控制制度的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要高效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各部門之間要相互協作。企業是一個利益整體,每一個部門都是為了完成企業最終目標而努力。各部門之間應加強信息共享、信息溝通,便于互相協作、互相促進,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企業整體效益,做到協調企業內部控制流程,全面可靠地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真正發揮內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以加強企業風險應對能力。

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漸漸深入到各個領域,隨著內部控制或風險管理的不斷完善,它們之間必然會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統一。

篇6

中國保險業是外國投資者最為關注的行業之一,中國人壽海外上市曾是2003年全球最大的IPO項目,中國人保和中國平安也都在海外成功上市,就是有力的證明。如何完善內部控制,如何強化內部控制的基石,是中資保險公司健康走向世界的必修課。

一、公司內部控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2002年7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了《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也稱《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以下簡稱《法案》)。2002年7月30日,該《法案》經美國總統布什簽署后,正式成為法律并生效。該法案的出臺是針對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造假事件,以及其后又接連發生的施樂、世通等大公司會計造假案而制定的。根據安然事件反映出來的嚴重問題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法案》不僅對《證券法》(1933)和《證券交易法》(1934)這兩部證券監管的重要法律做了修改和補充,而且還對會計行業的監督、審計獨立性、財務信息披露、公司責任、證券分析師行為、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權利和責任等諸多方面做了新的規定。在這些新規定當中,要求管理層報告公司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并要求外部審計師證實管理層報告的準確性最為引人注目。使內部控制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法案》的第302節要求CEO和CFO就他們的內部控制系統進行報告,并在提交給SEC的財務報表上簽字——依此作為保證,因此,這部法律將迫使高級執行主管確保其內部控制系統的適當性;而《法案》第404節要求公司:(1)陳述管理層建立和保持適當的內部控制結構和財務報告程序的責任;(2)在上市公司的財政年度末,對內部控制結構和財務報告程序的效果的評估。《法案》的第404節以及103節,指導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制定用以管理外部審計師的證實工作,并就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評估進行報告的行業標準。

2004年3月9日,PCAOB了其第2號審計標準:“與財務報表審計相關的針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的審計”,并于2004年6月18日經SEC批準。該標準關注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的審計工作,以及這項工作與財務報表審計的關系問題。這項綜合的審計會產生兩份審計意見:一份針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另一份針對財務報表。對內部控制的審計涉及以下內容:評價管理層用于開展其內部控制有效性評估的過程;評價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轉的效果;形成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意見。該標準的出臺,將對構成有效公司治理基石的董事會、管理層、外部審計師與內部審計師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PCAOB主席WilliamJ.McDonoush所稱,“該標準是委員會采用的最為重要、意義最為深遠的審計標準。過去,內部控制僅是管理者考慮的事情,而現在審計師們要對內部控制進行詳細的測試和檢查。這一過程將對投資者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因為穩固的內部控制是抵御不當行為的頭道防護線,是最為有效地威懾舞弊的防范措施”。

PCAOB的工作對于規范化的內部控制設計、實施、監督、評估與不斷改進是有重大進步意義的,它使許多美國公司的各層管理者能在一個統一的框架內有效履行其內部控制的職責,并為會計師行業對內部控制的評估提供了一個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該標準將力促公司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這為有效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畢竟,內部控制監督過程需要審計委員會、高層管理者、外部審計師和內部審計師的共同參與。

PCAOB相信,為獲取可靠的財務報表,機構必須保持內部控制的運轉,以便了解各項記錄的準確性,各項交易和資產的處理的公允反映情況,并對各項交易記錄的充分性提供保證,且收支工作都經管理層和領導者授權。這樣,就能根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編制財務報表。內部控制的運轉還能確保上述步驟的運轉,以防止或發現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的資產的盜用、未經授權使用或處置情形。簡言之,如果公司管理層能證明其對簿記工作實施了適當的內部控制,用于編制準確財務報表的賬簿和記錄是充分的,并遵守了公司資產的使用規則,投資者就會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可靠性更為信任。

《法案》將代表一個新的資本市場監管時代的到來,對公司內部控制、會計、審計發展的意義尤為重要。隨著中國保險業對外國同業的全面開放,中資保險公司已置身于世界市場一體之中,對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法案》決不能視而不見。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和研究《法案》,從中吸收營養,為完善中資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提供有用借鑒。

二、COSO框架應該成為中資保險公司完善公司內部控制的標準

第2號審計標準依據COSO制定的內部控制框架制訂,在“管理層用于開展其評估的框架”一節中,明確管理層要依據一個適宜且公認的由專家群體遵照應有的程序制定的控制框架,來評估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美國,為管理層的評估目標提供的適宜框架就是COSO框架。

COSO是一個由IIA和AICPA在內的眾多組織組成的聯盟,它開發出內部控制綜合框架模型,稱作COSO框架。SEC對PCAOB的第2號審計標準的認同,從一個側面承認了COSO框架,表明COSO框架已正式成為內部控制的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完善公司的內部控制,準確理解COSO界定的內部控制的目標、內容、概念是一項最基礎的工作。

(一)內部控制的目標

通常情況下,對于組織來說,內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證實現以下組織目標。

組織運行的效果與效率。所謂效果,就是組織實現組織目標的程度;所謂效率,就是指一定的資源投入所帶來的產出量。

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財務報告是綜合反映組織經營效果和效率的文件,同時也是組織風險控制的重要依據。財務報告的不真實、不完整往往是組織的重要風險之源。

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合同。違反法律法規和合同,既可能給組織帶來較高的違法或違約成本,更可能隱含著對組織資產或股東利益更嚴重的危害。

(二)內部控制的內容

內部控制主要由控制環境、風險評價、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及監督5個部分組成。

控制環境,指影響組織實行內部控制的各種因素,其中包括組織特征、產品與服務構成、組織文化、領導風格、法律制度、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和組織信息管理系統等。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內部控制的推行、效果或效率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

風險評價,指對風險的真實性、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防范風險可能采取的有效措施、這些措施可能產生的效果和風險發生后將產生的內外部影響進行分析和評價。

控制活動,是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風險采取應對措施,糾正偏差,使組織的運行朝著既定目標發展,其中包括相關的政策和程序。

信息溝通,內部控制涉及到組織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為了獲得充分準確的信息、控制措施得到充分響應、風險評估客觀公正,廣泛的信息來源和相關人員之間的充分溝通與理解是內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環節。

監督,整個內部控制過程,包括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本身都必須處于有效的監控之中,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及時的動態調整,以提高內部控制的準確性、有效性和控制效率。

(三)對內部控制概念的理解

對內部控制可以從3個方面來理解:

內部控制是動態過程。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結果本身。組織目標是由組織的宗旨決定的。它包括具體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效率。內部控制是防止那些可能影響組織目標有效率地實現的風險因素造成實際損失、或者使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貫穿于組織各項活動中的一系列行為或措施。環境影響內部控制,內部控制隨環境變化而變化。

內部控制受人員溝通程度的影響。內部控制受到組織內各層次人員的影響,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制定出一本制度手冊或規章。單純的規章制度只是一種機械的控制措施。組織雖然按照規章制度來運行,但人是具有個人目標、個人情感的能動性個體,他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規章制度的實施效率和效果。他們的行為可能受到其個人利益的驅使,也可能受其誤解或抵觸情緒的驅使。因此,內部控制必須建立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

內部控制提供的是合理保證。對管理層或董事會而言,內部控制提供的只是合理的保證,而不是絕對的保證。內部控制措施,無論設計的多么完美、運行的多么好,組織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受到內部控制制度所固有局限性影響。內部控制也僅能為董事會和管理部門實現組織目標提供合理的保證。

第2號審計標準認為,COSO框架能確認出內部控制的運營效率和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遵守適用的法律和規章三大主要目標,而這三大目標都會對財務報告產生重大的影響,是關于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此外,標準將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作為框架的五大組成要素,服務于上述三大目標。

篇7

內部控制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體系,其涉及的部門較多,對金融保險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持續的監控分析,會產生數量巨大的信息,相關的信息必須以一種能使工作人員行使各自職能的形式和時限被識別、掌握和溝通。甚至是對金融保險企業的投保人、被金融保險人、監管者和股東這樣的外界之間也必須有有效的溝通方式。金融保險企業要建立起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需要重視對其暢通信息平臺的搭建,為內部控制的信息傳導提供有利條件。

二、內部監督機制效果不明顯

通過持續的監控行為、獨立的評估來實現對內部控制體系在一定時期的運行質量的評價反饋,是整個體系里的重要環節。但我國金融保險行業的內部審計機構尚未建立完善,或是崗位設置沒有為其設立單獨的部門,其獨立性和客觀性很難得以實現;或是人員配置不到位,導致內部監督工作受到限制;或是其工作范圍只局限于驗證會計信息的正確性,而與其應承擔的工作職能不符。這樣一來,金融保險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環節存在缺陷,會對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產生消極影響。

三、金融保險行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改進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要完善金融保險行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加強內部控制的環境建設。關注國際上對內部控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發展,加深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系統認識,讓公司各級人員對內部控制給予充分的重視,為內部控制的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組織環境。同時,對內部控制的理解應避免再局限在某個部門上,金融保險企業的相關人員設計內部控制活動的時候,應該全面梳理公司運行的每個流程,來鎖定與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業務流程,內部控制具體執行時,需保證內部控制的每個步驟,從內控設計到分析再到提出意見以及對內部控制進行監督審計,都嚴格執行以保證內部控制體系的完整性。還需加強金融保險企業的現代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結構調整,強化董事會的職能,為內部控制體系營造一個適宜的基礎環境。

(二)加強風險識別和評估能力

強化金融保險企業的風險識別和評估能力,是其實現持續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保險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應貫穿內控目標的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措施。首先,需通過考察、流程分析等手段對風險進行判斷、分類和鑒定,在有效識別風險的基礎之上,特別注意加強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風險應對系統的構建。其次,需引入科學的風險分析技術,對其進行動態監控,盡量降低經營風險以及投保風險的損失程度。并對風險的發生,能夠提出及時有效的應對策略。

(三)完善內部控制信息溝通機制

完善的內部控制信息溝通機制,能夠保障內部控制的順利實施。金融保險企業需提高對日常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活動中產生的信息的重視程度,致力于搭建有效的信息平臺,為內外部相關人員提供順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同時,還需保證所產生信息的質量,避免虛假的或是不準確的信息誤導相關人員的判斷和工作效率,通過對各種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和甄別來保證其科學性和正確性。還可擴展公司獲取信息的渠道,比如建立受理舉報的專門機構及舉報人保護制度,以對相關人員產生制約效用,為避免舞弊提供有效途徑;或建立及時的信息共享機制,將各部門統一納入內部控制管理系統,直接在系統內建立內控信息交流和溝通的平臺,為信息的傳遞提供暢通的上行、下行通道。

(四)強加內部控制監督機制

內部控制監督機制主要對內部控制實施流程進行監控,對于金融保險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進一步的完善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提升金融保險企業的財務信息質量及風險控制能力。內部控制監督機制記錄內部控制的信息,發現內部控制的制度缺陷和執行薄弱環節并深入發掘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完善改進意見。金融保險企業需致力于開發完整功能的內部控制審計信息系統,對機構的各項經營活動進行全面的記錄、檢測和反饋,在實踐經驗中不斷改進更適合的模型設定和關鍵指標來度量業務情況,合理化對非現場審計、風險評估和日常檢測結合利用,有效實現對內部控制的審計工作。建立專業獨立的內部控制審計部門,避免機構內部的其他部門參與內部控制審計工作,以削弱其獨立性和權威性,破壞內部監督的職能運行,完善內部控制監督的專業技術和報告能力,對金融保險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進行持續性的監督評價,以保證自身的健康規范發展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篇8

【關鍵詞】 上市公司; 內部控制; 問題; 改進

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

一是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權過于集中,國有股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二是董事責任淡化,董事會缺乏獨立性,從而難以對經理層實現有效的監督。三是監事會未能充分發揮監督作用,缺乏權威性。四是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現象相當普遍。因此,在我國很多上市公司,表面上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但實際上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二)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

一些上市公司機構臃腫、管理層次過多和效率低下;一些上市公司缺乏嚴格的內部監督機制,以致決策和執行程序混亂,問題頻發;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組織機構設置,仍然是重視縱向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忽視橫向的協調關系,導致同級部門間信息溝通不暢,缺乏協調配合等等。

(三)企業文化缺失

很多上市公司忽視企業文化對企業管理的積極影響,只重視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和機械性實施,而沒有探索和總結形成企業自身的文化,忽視了現代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一些上市公司領導還借建立企業文化之名來塑造個人形象,對內搞個人崇拜實現個人專斷,對外擴大個人知名度撈取社會利益或政治資本。一些上市公司“所謂”的企業文化,主要為對外擺擺門面,在企業內部根本形不成文化理念,起不到任何實質性作用。

(四)風險控制薄弱

一是風險控制意識淡薄。個別上市公司高層管理者仍未樹立足夠的風險意識,或只把風險控制當做講話的時髦詞,沒有從思想上真正意識到風險控制的重要性。二是風險控制機制缺乏。一些上市公司領導雖然意識到風險控制的重要,但并不知如何建立和完善風險控制機制,在制定制度、作決策和管理活動中仍然缺乏必要的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控制機制。

(五)控制活動不力

一是有些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內容空洞,“原則性”的要求多于具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控制活動。二是有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中所制定的控制活動相當一部分存在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的問題,無法落實到管理過程之中。三是有的上市公司對控制活動的實施缺乏必要的檢查、考核和獎懲措施,控制活動執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外,內部控制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不能夠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加以正確認識,或對控制程序和措施缺乏正確的理解,對內部控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缺乏正確的判斷,也使控制活動失去應有的作用。

(六)內部審計作用難以發揮

一是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合理。多數上市公司將內部審計設置在公司管理層,同時接受管理層和董事會審計委員會領導。而審計委員會基本上處于虛置狀態,內部審計完全聽命于管理層,難以發揮其在內部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內部審計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監督范圍過于狹窄,多局限于對會計監控的層面,監督職責落不到實處。三是內部審計隊伍素質整體不高,內部審計人員缺乏經驗和必要的現代內部審計技術與手段等。

二、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我國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相對落后

內部控制理論研究在西方國家始于20世紀初,至今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而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才開始對內部控制進行探討和研究,直到2008年《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2010年《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才標志著我國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雖然有的學者也較早地引進了美國《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關于內部控制建設的問題,但也僅僅停留在理論引進上,缺乏實踐中的運用。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后,使上市公司制定和實施內部控制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不足

由于缺乏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造成了有些上市公司對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的重視不足;由于對內部控制理論的掌握不夠,內部控制知識缺乏,不能正確理解內部控制的目標、內容要素和原理機制等,造成了內部控制環境紊亂、控制活動不力、風險控制機制薄弱、監督體制不順等問題。事實上,我國許多上市公司并不缺乏與內部控制相關的規章制度,但這些規章制度往往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尤其對管理當局缺乏約束力,甚至在執行中,許多規章制度經常被束之高閣,缺乏有效措施保障內部控制的實施,使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

(三)受成本效益原則的影響

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需要投入相當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對美國上市公司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顯示:在美國薩班斯法案出臺后,美國上市公司為了適應法案的要求,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完善公司內部控制。在所調查的收入200億美元的大型公司中,平均85%的企業投入資金超千萬美元、60%的企業投入十萬小時以上來健全內部控制;收入在50億到200億美元的企業中,有近41%的企業投入超過五萬小時來完善公司內部控制。而在我國,許多上市公司出于成本效益問題的考慮,不愿在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方面進行必要的投入,甚至有些上市公司為了節約成本,省略應有的對關鍵控制點的控制,造成內部控制的嚴重缺失。

三、對完善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建議

(一)強化監管,保證內部控制規范的實施

篇9

【關鍵詞】內部控制; 問題; 完善1企業內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標

1.1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企業的內部控制應該保證所有的經營活動遵守相關的法規和規章制度,要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的合法合規。如果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違反了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為了使企業的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市場的公正公平,內部控制應該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嚴格遵守規范其活動的法律法規。

1.2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關鍵就是對人、財、物的管理,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保證對人、財、物資源的占有。占有上述資源并不僅僅是擁有資源的使用權、支配權和控制權,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資產的完整和安全,使資產能夠保值增值。企業失去資產就失去了生產經營的具體對象,所以,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是內部控制的最基本目標,也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的首要目標。

2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原則

為了更好地實現企業的內部控制目標,企業應該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施具體的內部控制措施來實現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建立并實施內部控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2.1全面性原則。遵循全面性原則就是指內部控制應該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覆蓋企業的所有業務和事項。全面性原則要求企業的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聯系、內部控制與公司的決策執行有機結合,內部控制應該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涵蓋企業的所有部門和崗位,不留任何的死角。

2.2制衡性原則。遵循制衡性原則是指企業的內部控制應該在機構設置、業務流程和權責分配上相互監督、相互制約。沒有一定制約的權力往往會產生逆向選擇,有損企業的整體利益。內部控制的核心就是建立健全相應的機構和崗位,對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之間的權力實施有效的制約,保證企業的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保證企業運行的高效率。

2.3重要性原則。遵循重要性原則是指內部控制應該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重點關注重要業務環節和高風險的領域。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雖然相互聯系,但是面臨的風險程度各不相同,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在實施內部控制的時候,要重點關注重要業務環節和高風險的領域,在判斷重要性的時候應該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的特點和企業的自身情況實施職業判斷。

3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我國政府出臺了很多內部控制的政策措施,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重視內部控制的建設,內部控制在我國企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少企業在實際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把內部控制和內部牽制相混淆,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內部牽制;部分企業把內部控制的重點全部放在內部監督上;還有部分企業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內部各種制度規范的總稱,企業建立內部制度后就完善了內部控制等,并沒有真正理解內部控制的含義。可見,我國企業在對內部控制的理解和認識還停留在較為低級的水平上,對內部控制目標的認識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3.2公司的治理結構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公司的股東大會行使重大事項的表決權,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監督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經理層實施決議,組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直接存在密切的聯系,公司治理是高層次的內部控制。現階段,我國公司的治理結構還不夠健全,公司的治理層沒有對內部管理層實施有效的監督,使得一些管理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給管理者違背內部控制制度、實施逆向選擇提供了可能性,必然會導致內部控制的不完善。

3.3授權批準控制程序存在漏洞。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授權批準控制,應該明確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辦理業務的權限范圍和相關的審批程序、責任等。在企業的日常管理中,授權批準制度的控制主要體現在對審核批準的控制上,就是要求企業的各個崗位按照規定的程序來復核和審查相關經濟事項或經濟業務的合規性、真實性以及相關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作出批準或者不批準的決定。當前,我國的很多企業都存在著授權批準控制不健全的現象,例如:授權批準帶有較大的隨意性、授權批準的程序不夠完善、越權審批以及審批尺度過大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嚴重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4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政策建議

針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

4.1正確認識企業內部控制。企業要想健全完善內部控制,股東、管理者和所有員工必須對內部控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只有在正確認識內部控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建立起適合自身發展的內控制度。企業內部控制是否完善,除了普通員工應該具備內部控制意識外,企業的管理層更應該具有內部控制意識。

篇10

關鍵詞:民營企業;內部控制的問題;對策;強大目標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01

一、民營企業集團內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問題

1.1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當前的許多民營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企業所有者獨攬大權,一人掌控所有管理權限,各級職能部門只能被動接受,順著企業所有者的指揮棒轉,從而造成重大事項決策隨意性大,打亂各部門的正常運作,導致各職能部門權責不明確,對集團下屬公司的管理失控,存在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的風險。

1.2內部審計獨立性不強。很多民營企業雖然建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但沒有授予內部審計機構足夠的權限,部分企業將內部審計機構歸屬于財務部門領導,對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難以保證,內部審計機構工作范圍嚴重受限,加上內部審計人員多由財務人員轉行,綜合素質不高,沒有發揮內部審計應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一個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1.3 沒有明確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能對企業整體和企業成員的價值及行為取向起引導作用,并且能對企業員工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一個公司沒有明確的企業文化,就會導致企業員工喪失對企業的信心和認同感,具體表現為怠慢職責、自行其是、工作散漫等現象,長期下來,嚴重影響企業的穩定與發展。

2.企業控制活動執行問題

2.1 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力。企業的管理者雖然建立了完備的內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對內部控制的內涵認識不清,認為內部控制是用來管理員工的,自己不愿意受內部控制的約束,造成內控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漏洞百出,職能部門怠于行使監督職能,完備的制度最終也成了一紙空文。

2.2 員工缺乏培訓。企業未建立起員工培訓機制,員工缺乏上崗前培訓,造成員工對內部控制不熟悉,對企業管理文化不了解,各下屬公司及職能部門根據各自的理解各行其是、步調不一致,無法形成集團整體的管理協同效應。

2.3 對偏離內部控制現象反應不力。企業高層管理者對經營活動中出現的偏離內部控制的現象反應遲鈍,不能作出及時的反應并糾正,引發員工錯誤認識,加重各層級職能部門及員工對內部控制的懈怠程度,從而造成內部控制作用的弱化。

二、民營企業集團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的對策

1.加強內部控制環境的管理

1.1 加強內部治理結構建設。企業所有者應根據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提升自己的治理理念,建立健全的內部治理結構,明確公司所有者、高層管理者和員工的職責,進行合理分權,充分發揮董事會的決策職能、監事會的監督職能、企業經理層的經營管理職能,三者之間形成一個有效的制約與平衡,規范決策程序,保證重大決策、重要事項實行集體決策,任何個人不得擅自改變集體決策意見。

1.2 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企業應加強內部審計工作,提高內部審計的管理層級,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為內部審計機構配備不但懂財務還要精通企業各相關業務、有豐富經驗的人員,擴大內部審計的業務范圍,并實現內部審計由事后監督職能向事前、事中監督職能的轉變,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監控,保證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

1.3 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發揚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營造良好地企業氛圍,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激發企業員工高昂情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員工樹立良好的榜樣,引導與規范員工行為,打造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形成整體團隊的向心力,促進企業長遠穩定與發展。

2.建設具有操作性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2.1 營造全員受控的氛圍。企業所有者、管理層應提高對內部控制的內涵的認識,發揮領導者的主導和垂范的作用,按照內部控制的規定與要求行使自己的權責,營造無論是企業所有者、管理層還是員工都必須自覺接受“受控、受限”的角色和自覺履行控制的責任的內部控制氛圍,使內部控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覆蓋企業的各項業務,保證內部控制不存在空白點。

2.2 加強員工培訓。建立員工崗前培訓及后續培訓機制,加強對員工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培訓工作,可以提高員工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熟悉程度和執行力,并能有效地將企業成功的管理文化復制到集團所有下屬企業,提高集團及下屬企業的管理效率,以實現整個集團的管理協同效應。

2.3建立糾偏機制。建立及時迅速的糾偏機制,在經營過程中發現偏離內部控制的現象要及時作出反應,堵塞漏洞,追究有關機構或相關人員的責任,營造管理層對偏離內部控制的行為決不容忍的管理文化,提高員工對內部控制的信心。

3.完善內部控制評價

企業應定期或不定期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在授權內部審計部門開展專門的評價活動的同時,也可以以召開討論會的形式,組織各職能部門和員工共同參與,及時發現內部控制薄弱環節及分析內部控制作用弱化的原因,發現并評估內部控制缺陷的嚴重程度,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完善,以保證內部控制的高度有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約與監督體系是當前民營企業發展著重解決的事。建立制約與監督體系,可以幫助民營企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增強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競爭力,將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強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越.民營企業的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的完善對策[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6).

[2]陳佳.完善我國民營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J].管理縱橫,2007(2).

[3]常茂松.關于我國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6).

[4]袁宏路.淺議民營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