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非遺傳承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泥塑非遺傳承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泥塑非遺傳承的意義

篇1

【關鍵詞】民間美術 設計教學 課程研究

民間美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圖騰崇拜、、民族文化等傳統內容,數千年來長期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緩慢傳承與發展,這種原生態藝術是中華先民數千年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或區域深厚歷史文化的體現。正如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所言:“當歷史的塵埃落定, 一切歸于沉寂之時, 唯有文化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形態留存下來, 它不僅是一個民族自己認定的歷史憑證, 也是這個民族得以延續, 并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根基與力量之源。”

在當代設計的“現代熱”回歸到“本土熱”的趨勢下,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民間藝術考察和民間美術課程教學實踐,嘗試著在教學中運用符合時展的教學觀念、多元化思維方式和豐富的教學手段,將民間美術的價值觀念、審美特性、造型語言、色彩裝飾等內容和當代教育精神緊密結合,開展一系列富有創新特色的研究工作,探索出適合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發展方向的民間美術課程體系。

一、民間美術現狀

(一)生態環境惡化,民間美術岌岌可危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由于不同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紛至沓來,依靠口傳心授傳承的民間美術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古老的民間技藝正隨著藝人的老去而逐漸消亡,古老的民間藝術由于缺乏傳承而逐漸走向滅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傷感地說:“每一分鐘都有民間文化的消失。”

(二)民間美術教育缺乏

當今高等藝術院校課程由于長期受西方近代美術教育影響,強調三大構成體系,忽略本土民間美術的審美、傳承教育,導致民間美術在高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實施空間、資源內容等方面發展普遍落后,其課程安排僅局限于民間美術欣賞等基礎知識。信息的泛濫,各種當代藝術思潮的沖擊,加上缺乏對民間美術系統深入的學習,使學生的設計作品中本民族的視覺元素嚴重匱乏。

(三)相關法規政策對傳統藝術的重視與保護

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正逐漸消失的現狀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個公約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些都成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導向,也為當前高等院校民間美術教育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二、民間美術傳承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民間美術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

民間美術造型是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喜聞樂見的藝術形態,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主觀精神的表現,追求神似,而忽略外在的形式感。民間藝人通過對自然物象的高度概括,將點、線、面等圖形符號處理為具有象征意義的抽象造型,呈現出鮮明的形式感與裝飾性。這種視覺感強、富有時代特征的視覺元素,在準確傳達信息的同時,圖形本身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表意的造型也符合現代審美觀的要求。

我國民間美術品類豐富,其裝飾色彩是一種基于象征功能的視覺現象,由于中華民族審美意識上強調色彩的感情意味,從而成為思想觀念表達的重要途徑。色彩的運用受生活環境、審美情趣的影響,色彩呈現多樣化趨勢。典型的民間美術色彩搭配如“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鮮;軟靠硬,色不楞;鵝黃鴨綠雞冠紫,鷺白鴉青鶴頂紅”等突出色彩的組合方式,更好地強化象征語言的暗示力量,突出主題意旨。

民間美術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無不具有鮮明的功利性,這種功利傾向主要體現在:一是生命繁衍、延年益壽的主題;二是豐衣足食、門第顯赫的主題;三是吉祥如意、和諧安定的主題。這三種主題無不展現勞動人民熱切、粗獷的生命欲望。呂品田認為:“民間美術主題的原始依據和價值取向顯示了民間老百姓對以生命存在為核心的自然要求的肯定態度,也透露出他們追求完美、自由和永恒生命存在自然形式的強韌心向。”

(二)民間美術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創作源泉

民間美術求大、求活、求全、求美的觀念,以及其追求實用性、象征性、概括性、隨意性、抽象性、程式性的造型手法對于現代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傳統的中國民間美術遺產進行形式、材料、工藝等方面的重組與開發,以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追求,將會是實現民間美術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如陳幼堅工作室的標志,運用了剪紙中的吉祥紋樣“連體娃娃”,表現出具有深層內涵的連綿、穩定的象征寓意。而靳埭強設計的中國銀行標志含義是:“以中字和古錢形相互結合而構成。中字代表以中國資本的聯營集團,古錢象征銀行服務,圓角的方孔是現代化電腦的聯想,上下連串的直線則象征聯營服務。”這個設計因結合了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和現代審美觀,成功地表達了企業誠信、交流、融合的戰略思想。再如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Ⅱ》是以中國題材為主的藝術作品,夢工廠標志性的月亮上垂釣的小男孩變成了皮影戲效果的老烏龜釣魚,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其后,就以中國濃郁的民間特色剪紙與皮影藝術相結合,描述了孔雀王朝時的情境,向觀眾展示了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融合后的當代審美效應,彰顯中華民族特色藝術魅力。

三、民間美術在高校設計教育課程中的實踐

現代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應當是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全方位開放性的教學體系,是現代技術與民間傳統、東方與西方審美理念完美結合的科學教育體系。民間美術是高等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課程資源。如何在學習研究本土文化藝術的審美觀念、造型手法、獨特的寓意等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基礎上,培養現代藝術設計人才,使其設計作品能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有機結合,是民間美術在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研究重點。

(一)田野考察

筆者在課題立項開始研究的幾年里,先后多次考察了國內很多特色民間藝術區域,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西蘭卡普藝術、黃梅挑花藝術、荊州漆器藝術、云夢皮影藝術、孝南雕花剪紙、武漢漢繡藝術,江西省景德鎮陶瓷藝術,陜西省合陽面花藝術、鳳翔泥塑和版畫藝術,山西省平遙剪紙和漆器藝術、王家大院晉派民居藝術、太原花燈藝術,河南省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淮陽泥泥狗藝術,福建省漳州木偶藝術、惠安沿海建筑藝術,黑龍江省冰雕藝術,安徽省黟縣徽派建筑磚雕、石雕、木雕藝術,四川省民族服飾和彝族漆器藝術;拜訪了眾多的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如泥塑藝術大師胡深、任國倫,織錦大師劉代娥、葉菊秀、石九梅,皮影藝術家秦立剛、劉師,剪紙藝術家徐慧斌、馬口窯收藏藝術家何昌義;參觀河北正定古城廟會,湖北荊州端午節民俗廟會等。在民間藝術的資料收集整理上可謂收獲頗豐。目前對已有民間美術項目、品種、以往收集的作品、現有的文字及新代表性的傳承人的材料,都建立了規范性的檔案資料保存。按照民間美術的穿戴、祭祀、娛教、裝飾、游藝、用品6個品類,分別對織錦、儺面、皮影、風箏、木偶、年畫、剪紙、馬勺、面花、泥塑、漆器等10多個種類民間藝術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

(二)特色課程設置

1.課程教學

2010年開始,在教學中增設校級公選民間美術欣賞課程。 2011年,為配合學分制建設,增設民間美術課程為藝術學院專業選修課。課程教學嚴格按照以下步驟執行:其一,利用多媒體視頻安排學生欣賞不同類型的優秀民間美術作品,講授民間美術的審美特征、造型特征、象征寓意等,使學生對民族民間美術的原生態環境、歷史典故、材料和制作工藝有初步的了解;其二,提供民間美術實物原件如鳳翔泥塑、天門印染等,詳細講解采集的過程、制作的過程、民俗印象等,加深學生對該類型的民間美術品的直觀認識,親切感受濃郁的鄉土氣息;其三,適時播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或民間小調如陜北民歌《蘭花花》、湘西民歌《辣妹子》、鄂西民歌《哭嫁歌》等,升華學生對民間美術審美感受,同時營造濃郁的民間藝術原生態意境;其四,采取答疑方式加強課堂學習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其五,開展民間美術制作實踐,主要是圖案臨摹(剪紙、漆器、臉譜、雕刻)、裝飾造型(泥塑、包裝、工藝品)、圖形設計(插畫、標志)等,并指導其中的優秀作品去參加相關的美術設計比賽。

2.指導學生進行田野考察

一是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在專業必修課采風中帶領學生深入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的民間實施民風民俗的考察,包括民間美術資料采集與實踐、民居參觀、博物館尋珍、民俗影像記錄、原生態環境調查等內容。通過這些課程,使學生系統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樹立傳承保護民間藝術的責任心,同時也為后期的專業課程做好準備,并探究開發民間藝術的有效路徑。二是指導課題小組進行田野考察。2009年暑假根據學生科研項目《論湖北省土家族民間美術在當代視覺設計中的拓展研究》設定“土家行”主題,指導課題小組深入恩施土家族民間考察西蘭卡普織錦藝術;2011年指導學生科研項目《探究民間藝術元素在當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與價值體現》先后考察荊州漆器、漢川馬口窯址、云夢皮影、孝南雕花剪紙等民間藝術。三是在藝術學院組建學生民間美術小組,指導學生詳細調查研究云夢皮影和雕花剪紙、馬口窯遺址、黃陂泥塑、紅安刺繡等典型的湖北民間美術及生態環境。

除此之外,還組織學生參觀各類各級博物館,參觀各種與民間美術有關的展覽,如“楚風楚俗——湖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保護·傳承——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

四、民間美術教育課程的深化與發展

(一)學校與博物館聯合共建藝術交流平臺

博物館作為保護、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遺產的公眾場所,是將深層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現代文明展示給公眾的社會公共機構,具有較高的文化保護與教育職能。高校作為一個教育平臺,在課程資源和學術研究方面都急需加強與博物館的交流,作為專業教師,筆者對國內傳統文化收藏豐富的省市級博物館進行了認真調查、審視與思考,認為博物館可以在“收藏、研究、交流”方面加強與高校的合作。

(二)學校與區域聯合進行(項目性質)實訓基地建設

在民間美術集中的區域設立實訓基地,增設第二課堂。這一舉措既可促進學生學習民間美術的興趣,又可進一步加深對民間美術的認知。如帶領學生前往鳳翔六營村學習制作泥塑藝術,前往合陽洽川鎮學習面花制作藝術(俗稱花饃),前往平遙學習漆器制作藝術等。通過基地建設,學生可以真切感受民間美術的生存現狀,激發對民間美術的傳承之志。

(三)校際之間加強學術成果交流

就目前而言,全國大多數藝術院校基本沒有設置民間美術課程,僅在中央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江蘇大學等個別院校建有完整的民間美術教學體系與民間藝術研究所,擁有豐富詳實的學術研究成果。針對民間美術資源導入民族或區域高校藝術教育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加強校際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將對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加強與非遺傳承人的交流與溝通

掌握特殊民間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正慢慢地拋棄沿襲數千年的口傳身教的傳授方式,開始適應社會的發展對生態文化環境的影響,逐漸在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幫助下走出生存的困境,接觸嶄新的世界。我們應抓緊機會和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進行交流溝通,使他們通過高校這個教育的平臺積極傳授民間文化藝術,增強現代人對傳統的了解和保護。也可以借此將手中絕活傳授給具有現代審美意識的莘莘學子。

結語

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趨勢中,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正逐漸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因此,在高校設計教育發展的平臺上,民間美術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不僅要系統地拓展,還應在課程中注入現代審美觀念,加強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升現代設計表現能力。通過傳統的民間美術與專業設計課程的緊密銜接,在設計作品中完美體現出傳承與創新的和諧發展。

(注:本文為省級社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導入高校設計教育課程研究》,項目編號:2009s023;市級教研項目《湖北民間美術導入高校設計教育課程的研究》,項目編號:2009s08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3]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3]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篇2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耳相傳,訴諸視聽而疏于記錄和固態化,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基本無法恢復或再生。我國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豐富,但也很脆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面臨失傳危險;一些獨特的語言、文字和習俗迅速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人員短缺,出現斷層。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立法勢在必行。

一、依法確認和確定遺產持有者身份問題亟待解決

(一)立法確認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遺申報過程中經常遇到對于家庭所有成員共有的一項遺產,如何確認最具傳承能力和資格的持有者的問題。因為同一遺產家庭中有血緣關系的都有權做傳承人,而非遺特有的自身文化技藝決定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平均地接受非遺的技術傳承,有的是家中的長子,有的是次子,有的甚至是族外師徒。所以,應明確確認遺產持有者身份的程序,規定首先由一家之主來提出遺產持有者的人選,然后由遺產保護組織進行審查和認定,以確保遺產持有者符合條件。另外,在確認中不能單純地將遺產家庭中的血緣關系作為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

(二)族人和族群之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需要建立相關的認定條例。近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中,同一項遺產在同一族源中或家族支系中產生的矛盾和糾紛現象不斷增加,有的因家庭成員意見不一致,而造成申報失敗或遺產流失。對此,需要有關部門提出相關的認定條件。立法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屬于族人,同時也屬于社會、民族和國家。強調在保證遺產不流失的前提下,各族成員之間加強合作,共同申報保護。

(三)確立遺產授權人的身份和資格。國家已規定每一項遺產在申報保護前要由遺產持有者向相關單位授權。但目前的授權要求是遺產的實際操作者(指遺產的具體傳承人)有時因家庭、家族的當家人出面干涉,使這個授權往往被否定。為此,應明確規定:“授權時必須由遺產持有者和家庭、家族主要當家人共同簽名授權。”以避免發生矛盾和糾紛。

(四)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和資格需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特別是國家級的代表性傳承人是經過層層選拔認定的項目代表人,一經國家選拔和認定后,要立法保護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使他們的非遺傳承和保護不受相關事項的干擾和破壞。特別是他們在非遺技藝的傳承上,在收徒弟的日常工作上,要給予保障并提供支持,以便更好地行使和發揮他們傳承人的工作能力。

二、要通過立法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

生產性是指遺產的自身特點性。如前郭的查干淖爾冬捕、延邊的民眾節,各項與自然和生活相關的禮儀活動、傳統節日等等。要立法促進這些項目的正常活動的開展,以促使這些遺產得到傳承。

生產性保護的觀念還可以施用于那些可移動遺產的制作和展示,特別是不受環境和背景限制的手工藝遺產和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如剪紙、浪木根雕、石刻、泥塑、草編、柳編、布貼畫、刺繡,包括各民族的服飾制作,還有民族表演藝術和歌舞音樂等類別的項目,可以給它們創造生產性保護的條件。提倡這些類別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或進入旅游區展示。特別是在民族節日和傳統節日期間,要充分發揮其特點,為族人和社會展示自己的技藝,同時獲得經濟利益,以促進它們自身的傳承和發展。

三、應明確做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地傳承活動的有關規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依靠傳承人來傳承的文化形態,是一種既固定又流動的活態文化,應區別不同的項目,允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異地傳承。

(一)家庭或家族性遺產要保持遺產傳承的傳承性和背景環境性。許多遺產屬于其家庭或家族自身祭祖或展示表演。要慎重對待這種遺產,不支持脫離本地域本區域的異地展示。但如政府和重大活動在相關組織或部門的安排下出去展示可以安排,但一定要得到遺產持有者當家人和本人同意方可。因為,脫離了背景環境的非遺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整非遺文化形態,違背了非遺的真正精神和面貌。

(二)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由于傳承人自身流動而帶出遺產,要對傳承人的現狀進行科學分析,以便加強解決。如前郭縣的非遺項目蒙古博的傳承人青春就是這樣的實例。她由前郭到了呼倫貝爾盟的海拉爾女兒家生活,從而將蒙古博的技術帶到了另一個地域。針對這個情況,我們應該設法為她解決回到本地的條件,讓她回到本地傳承保護。如果不成,要立即同異地相關部門聯系,作為特殊情況同異地聯合申報這項遺產。

(三)關于建立遺產展示基地。現在全國許多地方建立了遺產專題園區、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傳習所,這種做法直接起到了遺產搶救和保護的作用,開辟了非遺傳承的新的方式和途徑。特別是一些可移動性項目,不受遺產背景和條件限制的民間藝術類遺產剪紙、雕塑、制作類,集中在這樣的地點展示,真正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但是作為一些依靠背景和民俗信仰空間而生成的遺產,如祭祀類、信仰類,還是慎重到異地傳承為好。同時,在異地存活的這類遺產是否由異地組織者申報,要非常慎重。應該立法解決這類遺產與異地組織者間的關系,從而解決目前非遺類型中存在的多種情況和問題。

四、成立保護機構和設立專項資金應依法進行

(一)全面建立獨立的非遺工作機構。目前國家已經建立并要求各地組建非遺保護工作機構和專家機構,但因機構編制等問題,多數地方沒有設立,有的非遺機構置于文化機構之中,沒有獨立出來,這不利于開展工作。國家應以法律形式進行規定,有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工作。一些非物質遺產資源比較集中,并且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地區,不但要建立獨立的非遺保護工作機構,還應建立傳承機構,確定人員和編制,以利于工作的開展。

(二)應依法設立專項經費。國家和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應將非遺保護工作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統一支出,專項使用;并制訂有關政策吸引、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非遺保護項目,確保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五、應將促進全社會提高對非遺重要性的認識和增強保護意識以法律形式來體現

非遺的保護是全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它關系到國家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因此要立法促使全社會能自覺地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愛護遺產持有者,并給他們創造保護的條件和環境。

(一)要加強宣傳,普及非遺保護知識。針對目前許多工作人員和文化工作者及社會大眾對非遺概念還不太清楚的現狀,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力度宣傳非遺保護知識,盡快普及公民對這個領域知識的了解,從而不斷提高全民非遺保護意識。

篇3

關鍵詞 學校文化;“青石德育”;德育品牌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05-0074-04

學校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學校德育活動開展與學校文化建設相得益彰[1]。擁有優秀文化傳承歷史的學校有義務將學校文化傳承創新和德育工作協同共進,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式發展。在擁有“世界石都”美譽的浙江省青田縣,青田縣職業技術學校在德育工作中不斷凝練優勢,體現文化傳承特色,形成了“青石德育”品牌。

一、“青石德育”品牌的提出

出于職業學校教學的特殊性,其德育工作往往會受到專業技能教學的擠壓,形成“重能輕德”現象。學生及家長等也往往簡單地認為,“一技之長”是職業教育的核心追求,學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往往較為尷尬。對于青田職技校而言,學校有種共識。教職員工普遍認為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能夠直接為專業特長教育提供內在動力系統,能夠直接決定學生在創新創業就業之路上到底走多遠,更影響著學生的人生境遇與境界。學校德育的方向性、有效性是關乎未來人、共同體、社會乃至整個民族文化修養水平的宏大課題。青田職技校在堅持學校特色文化與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探索中,始終堅持將構建德育體系、打造德育品牌作為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標。

在浙江省,青田并非經濟發達地區,但青田的地域特色卻具有非常強的品牌優勢。青田被稱為“世界石都”,青田石品質優、品相好,圍繞青田石,形成了非常完備的石雕產業。青田職技校的石雕工藝專業是學校的特色、品牌專業,也是參與石雕專業技能等級鑒定國家標準開發和引領課程標準研制的拳頭專業。學校師生的石雕作品,不僅進入流通領域成為“商品”,有的還進入高端收藏領域成為“藏品”。如何將這種品牌優勢凝練成德育特色品牌,發揮其德育價值,以優勢專業文化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是學校構建“青石德育”體系時一直遵循的主題。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和中職教育的雙重特殊性,致力于建構富有特色的學校德育體系,青田職技校經過審慎研究,從解決德育現實問題出發,最終確立了“青石德育”的品牌。

二、“青石德育”的“三品六相”內涵闡釋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作為一項傳統工藝和非遺傳承項目,石雕工藝為學校德育提供了深厚的內源性發展動力[2]。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嘗試從青田石的內在品性出發,提出了具有職業教育獨特性“三品六相”的“青石德育”內涵。

(一)“三品”

所謂“三品”,即學校德育旨在培育學生的三種品質:底線、底蘊、底氣。“三品”作為青石德育之基,是基于中等職業教育之獨特性的價值選擇。“底線”突出的是學生做人的內在尺度,要求學生要有底線意識,懂得遵循做人、做事必須有的底線。“底蘊”突出的是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技能特長,強調學生應該有高遠的目標,并且有支撐高遠目標的核心素養。“底氣”強調的是學生在面對紛繁多元的社會時,需要具備的一種氣度和自信。

(二)“六相”

青田石有六種“相”,即純,凈,正,鮮,透,靈。如何將青田石的“相”,與學校要培養的學生的品德修養相關聯,并實現二者的融通,這是學校賦予“三品六相”內涵時著力思考的問題。以青田石的“六相”為出發點,學校將德育理想人格目標進行了詮釋。青田石的“純”本指石質分子結構細密,具有溫潤之感,學校將之引申為學生應抱樸含真,溫潤純如。“凈”指青田石無雜質,具有清靜之感,學校將之引申為學生應遠離污濁之氣,修身凈心。“正”指青田石不邪氣,具有正雅之感,在人格養成中指學生應博大中正,大氣磅礴。“鮮”指石頭光澤鮮艷,具有恒麗之感,強調德育活動應給予學生生動活潑、清新靚麗的展示機會。“透”指石頭具有冰質之感,強調學生應在行動中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光明磊落處事。“靈”指氣脈內蘊,具有光彩四射之感,強調學生應秀外慧中,靈氣雋永。

三、“青石德育”的平臺搭建與綜合滲透

校園特色文化的特點和優勢在于潛移默化地影響力和傳播過程的自持力。青田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德育平臺的搭建、載體的設計和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完整地建構起富有特色的德育體系。“青石德育”實踐中,學校既注重借助階段性、有標志意義的主題活動來施加德育影,更注重在日常活動中綜合滲透德育影響。

(一)零散活動系統化,展示聚合效應

德育品牌與學校文化不可分離。基于學校文化建設德育品牌,強調建立德育品牌的可信度、保持持續關注度和“口碑”等方面[3]。為此,學校將看似微不足道的、零散的活動進行系統化設計,發揮系列活動的沖擊力和品牌震撼力。學校在注重對有成效的原有德育活動的繼承基礎上,不斷開展反映時代特征和學生發展需求的德育活動,以宏觀的結構框架來統合零散的德育活動,形成了既反映中職教育特色,又具有學校個性文化色彩的“三色”“三節”德育系列活動。

1.“三色”教育系列

所謂“三色”,即紅色教育、藍色教育與綠色教育。

紅色教育,喻指愛國主義和思想政治教育,擴展為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和培育。紅色教育,解決的是學生的內在道德尺度問題,是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也是一個中國人的基本道德底線問題。圍繞紅色教育,學校設計了團員先進性教育、“彩虹人生”、“我的成人禮”等主題活動。以團員先進性教育為例,其目的是做好團隊銜接、引領學生體認團組織、積極加入團組織,并以新的角色認同引導自己的學習生活。學校綜合采取了座談會、主題自學、共同體分享、社會實踐等形式,引導團員或未來團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團員意識,發揚優良傳統,解決團員和團組織在思想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增強了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文化引領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藍色教育,以“藍領”中的“藍色”來強化學生的職業認知和生涯設計理念。在紅色表征一個人的信仰和價值觀基礎上,藍色則表征著一個未來的職業人或專業人的職業道德素養。藍色教育強調從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入手,突顯職業學校對學生未來職業道德中“工匠精神”的堅守。工匠精神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還意味著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推陳出新,精益求精,不斷創造新產品,追求新境界的精神。圍繞工匠精神培育,學校以“藍色教育”為切入口,在校企合作、暑期社會實踐、模擬創業、技能節等活動中,均通過師徒結對、典范引領、個案警示、群體宣誓等方式,激發與喚醒學生的工匠精神。

綠色意為和諧共生。學校將綠色教育列入德育活動,一方面寓指學生應該養成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中的環保理念,另一方面則強調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圍繞綠色教育,學校多次組織志愿者服務隊參加各類“環保”志愿者活動,如“3.15”志愿者植樹活動、石都博覽會志愿者服務活動、保護母親河甌江清撿白色垃圾活動等。根據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統一部署,結合青田地域特點和學校綠色主題活動設計,學校開展了主題演講比賽、板報評比、青山綠水征文等一系列活動。

2.“三節”活動系列

“三節”是學校體育節、技能節、青年節的統稱。學校不僅注重各種活動的日常踐行和積累,也重視通過每年一度的“三節”來營造學校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與價值實現的舞臺,發揮活動的聚合效應。德育是一個有其獨特價值的相對獨立的工作領域。同時,德育也不是孤立、封閉的系統,真正有效的德育,既不應拋離學校其他日常工作另立門戶,又不應當以德育的綜合滲透性為借口,在忙于應付各種其他的日常工作時有意無意地將德育消弭于無形。對于每一項活動策劃,學校都注重挖掘其中的德育價值。如在技能節期間,電商專業開展“電腦繪圖”比賽,工美專業開展“素描展覽”,學前教育專業開展“五項全能”(歌唱、舞蹈、普通話、鋼琴、講故事)比賽,石雕專業開展“泥塑展覽”。

(二)日常工作精細化,提升專業境界

對德育日常工作進行精細化處理,是學校的典型經驗。“日常”,是檢驗學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尺度。中職生的日常管理與教育,面臨許多現實而又嚴峻的挑戰。一種善的德育理念,如何轉變成為學校德育實踐,這不僅取決于師生的認同度,更重要的是在學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服務中將這種理念“無痕地”滲透。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校訓、校風為指導,學校不斷致力于將德育日常工作精細化,追求學校德育的規范化、專業化境界。

1.基于“7S”的宿舍自主管理

以寢室管理為例,為了督促學生逐漸實現由被管理到主動自我管理的轉變,學校引入了“7S”寢室管理標準。通過對照管理標準對學生進行逐項培訓、落實和檢查,逐步實現了學生寢室衛生、風貌的規范化。為了加強對學生就寢安全和規范化的管理,學校教師通過督導制度,強化對學生的引導。近幾年來,督導教師通過學生自我管理的數據記錄分析,提升了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基于“7S”的宿舍自主管理也成為家校合作的重要平臺,為達成家校理解、諒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通過學生自我管理記錄得到充分信息,教師的敬業和關愛讓學生倍感溫馨。

2.致力于生態化的全員德育周

完整的德育視野,既要在德育過程之中,也需在德育過程之外,關注學校德育環境的生態建構。職業學校德育環境的生態建構是校內、外德育環境“無縫對接”的自然結果[4]。為了讓學生轉變觀念,逐漸克服因德育活動中將自己定義為一個“被管理者”而產生的抵觸、逃避甚至敵對等消極心理,確立自己作為學校管理“當事人”與“行動者”的意識和立場,學校設置了“青石全員德育活動周”。活動周中,學校相關部門和成員例如政教處、值周教師、值周班級及全體值周學生都被視為活動周的主人,他們均以一種非常自覺的學校管理者的角色來全面管理學校各項工作。學校會對全員德育周進行統一總結評析,并舉行國旗下講話和交接授牌、授帽儀式。“青石全員德育活動周”由于實現了學生全覆蓋、工作領域全覆蓋、時間全覆蓋,構筑起了全員管理、人人德育,全面管理、事事德育,全程管理、時時德育的“三全”德育體系。

3.根植于社團的后進生培養

后進生的轉化與培養,是幾乎所有職業學校德育中的難點。在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進程中,這一課題具有更為現實和緊迫的意義。長期跟蹤研究表明,職業學校的后進生有多種類型,大部分的后進生,是思想意識松懈、習慣養成不夠等造成的,后進生的轉化和引導過程艱難且任務艱巨。學校精心研究后發現,因材施教并相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引導轉化成效明顯。例如,學校“明星籃球社”成員原本是一群酷愛體育活動但行為散漫的“問題學生”,學校根據學生愛好組建了籃球社,并組織學生自主訂立社團章程,撰寫訓練日記,進行禮儀訓練,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較好的、積極向上的社團文化。經過教練耐心細致的教育和日積月累的感化,他們的形象氣質、行為舉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4.強調行為養成的“青石訓練營”

職業學校學生良好生活習慣、日常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強化的過程。學生在不恰當的管理過程中也常常表現為故意敵對、行為沖突和故意逃避。針對這些行為,學校設立了“青石訓練營”。訓練營以集中強化訓練、多管齊下、綜合施治為突破口,試圖協助學生扭轉不良習慣,逐漸建立起規范化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幫助學生回歸集體生活。為了使這一工作達到更專業的水準,學校開發了校本教材,聘請專家特制了德育積分電子系統,借助講座、心理輔導、正反面典型案例介紹、軍訓拉練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干A與管理。經過幾年的實踐,“青石訓練營”實踐效果明顯。

(三)德育資源品牌化,形成擴散效應

“青石德育”特色的培育與生成,一方面是由“青石德育”的根基生長出來,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回歸到“青石德育”的根基上去。如,“大禹多功能手機柜”的發明和“手機文化節”的設立便是德育工作品牌的具體體現,展示了學校德育理念和德育取向。以“三品六相”為指導,兩個品牌的打造闡釋了“青石德育”特色的價值輻射和品牌創生過程。

1.設立“手機文化節”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日益成為手機的用戶群。手機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媒介和移動學習端,無疑拓寬了學生的交流范圍和學習平臺。但是,手機的無節制、非理性地不恰當使用,卻帶來了學校管理的新煩惱。如何把手機帶來的煩惱,變成一種道德教育的正能量和正面資源,這一直是學校深化青石德育特色建設的重要課題。基于“互聯網+”思維和對移動學習端將日益成為未來學習潮流的把握,借助于手機這一現代化通信工具,學校因勢利導,發起設立“手機文化節”,引導學生在有規則、有規范的情況下有理、有節地使用手機。學生在每年度的“手機文化節”中通過簽名儀式、網絡學習和師生互動、大師互動等展示了自身魅力,形成了積極心態。“手機文化節”引導學生真正將手機作為未來移動學習端資源,不斷拓展手機的使用范圍、方式,并通過制度與文化設計,引導學生成為手機的主人,防止被手機控制乃至奴役。

2.研制“手機柜”

基于“三品六相”青石德育體系的精神,學校致力于將手機管理作為培育學生“底線”、“底蘊”、“底氣”的突破口,創生出了青田職業技術學校手機管理的獨特經驗。學校教師發明了“大禹多功能手機柜”,杜絕了學生上課用手機的問題。通過“大禹多功能手機柜”的換代升級,引導學生進行創新設計,在材質和外觀設計上不斷提升“大禹多功能手機柜”的品相。學校手機管理的經驗,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廣泛好評。媒體曾大幅報道學校手機管理經驗,兄弟W校不斷前來學習取經,區域影響和價值輻射效應增強。

四、結語

事實上,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和文化建設間的深度融合也指向職業學校德育力量的深度展示。德育越發展,德育活動的自覺性越強、文化價值內涵越深刻,文化對德育活動的引導和建構作用越大[5]。新形勢下在重點推進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進程中,職業學校在校本優秀文化傳承和德育工作實踐中應該進一步增強德育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在探索學校優勢文化與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之路上繼續探索。

參 考 文 獻

[1]楊彬.從德育的視角看優秀學校文化建設[J].天津教育,2006(2):38-40.

[2]許瑞芳.文化傳統:德育現代化的內源性資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3):61-63.

[3]鄭航.基于學校文化的德育品牌建設[J].中小學德育,2016(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