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采集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壤采集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測土配方施肥;土樣采集;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 S15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300-02
土壤樣品的采集和處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1-2]。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是使測定結果如實反映其所代表的區域或地塊客觀情況的先決條件。原始樣品即為能代表分析對象的野外采集樣品,其送交實驗室進行分析前,需經過充分混勻;分樣后的樣品稱為平均樣品;分析樣品則是將平均樣品進行磨細、風干、過篩等步驟的處理而成。分析測定時,從分析樣品中稱取,其結果可以代表目標土壤。取得正確分析結果的關鍵在于采取正確的取樣方法,從而保證土壤測試數據的準確性和代表性,這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第1個環節[3-4]。現對土壤樣品的正確采集方法進行詳細介紹,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實施提供參考。
1 土壤樣品采集的原則
采集土壤樣品根據分析項目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采樣與處理方法,使采集的土樣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則上應使所采土樣能對所研究的問題在分析數據中得到應有的反映。采樣時按照等量、隨機和多點混合的原則沿著一定的線路進行。等量,即要求每一點采取土樣深度要一致,采樣量要一致;隨機,即每一個采樣點都是任意選取的,盡量排除人為因素,使采樣單元內的所有點都有同等機會被采到;多點混合,是指把一個采樣單元內各點所采的土樣均勻混合構成一個混合樣品,以提高樣品的代表性。因此,在實地采樣之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包括收集土地利用現狀圖、采樣區域土壤圖、行政區劃圖等,制定采樣工作計劃,繪制樣點分布圖,準備采樣工具、GPS、采樣標簽、采樣袋等。
2 土壤采樣點的確定
在采樣前,在全縣范圍內統籌規劃,參考第2次土壤普查采樣點位圖,綜合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圖和行政區劃圖等確定采樣點位,根據土地利用、土壤類型、產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在采樣點位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采樣單元,采樣單元平均面積為6.67~13.33 hm2,且盡可能保證各個采樣單元的土壤性狀均勻一致。采樣單元大小因區域地貌特征而異,對于溫室大棚土壤,或者每30~40個棚室采1個樣;大田園藝、丘陵區作物1個樣代表2.00~5.33 hm2;大田、平原區作物1個樣代表6.67~33.33 hm2。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農戶地塊為土壤采樣單元,采樣地塊面積為666.67~6 666.67 m2,將同一農戶的地塊中位于每個采樣單元相對中心位置作為的典型地塊集中采樣,以便于施肥分區和田間示范跟蹤。采用GPS定位,精確至0.1″,將經緯度準確記錄下來。
3 土壤樣品的采集方式
不管用何種方式進行采集,每個采樣點土樣保持下層與上層的比例基本相當,采樣量及取土深度注意均勻一致。土鏟采樣操作時,應先鏟出1個耕層斷面,再平行于斷面進行取土;取樣器取土,應入土至規定的深度,且方向垂直于地面。
3.1 土壤物理性質樣品
土壤物理性質的測定,包括孔隙度、土壤容重等土壤結構方面性質的測定,應采用原狀樣品,可直接用環刀在各土層中取樣。在取樣過程中,盡量保持土壤的原狀,保持土塊不受擠壓,避免樣品變形;采樣時不宜過干或過濕,注意土壤濕度大小,最好在經接觸不變形、不粘鏟時分層取樣,如有受擠壓變形的部分則不宜采用。土樣采后要裝入鐵盒中保存,其他項目土壤根據要求裝入鋁盒或環刀,攜帶到室內進行分析測定。
3.2 土壤剖面樣品
土壤剖面樣品,按土壤發生層次采樣,一般用于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先在選擇好的剖面位置挖掘1個長方形土坑,規格為1.0 m×1.5 m或者1 m×2 m,土坑的深度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大多在1~2 m,一般要求達到母質層或地下水位。觀察面為長方形較窄向陽的一面,挖出的土不要放在觀察面的上方,應置于土坑兩側。然后自上而下劃分土層,根據土壤剖面的結構、濕度、顏色、松緊度、質地、植物根系分布等進行確定。在分層基礎上,按計劃項目仔細進行逐條觀察并做出描述與記錄,為便于分析結果審查時參考,應當在剖面記載簿內逐一記錄剖面形態特征。觀察記錄完成后,采集分析樣品時,也是自上而下逐層進行,無需采集整個發生層,通常只對各發生土層中部位置的土壤進行采集,將采好的土樣放入樣品袋內,并準備好標簽(注明采集地點、層次、剖面號、采樣深度、土層深度、采集日期和采集人等信息),加標簽同時附在樣品袋的內外。
3.3 耕作土壤混合樣品
耕作土壤混合樣品的采集一般取耕作層20 cm左右的土壤,不需要挖土坑,深度最多達到犁底層,該類土樣可用于研究土壤耕作層中養分在植物生長期內的供求變化情況。對綠化帶種樹等植物根系較深的土壤,可適當增加采樣深度。采樣點的數量可根據試驗區的面積而定,目的是為了正確反映植物長勢與土壤養分動態的關系,通常為15~20個點,分布形式如圖1所示。可采用蛇形(S形)取樣法進行采樣,也可以用梅花形布點取樣。采樣點的分布要盡量均勻,從總體上控制整個采樣區,避免在堆過肥料的地方或田埂、溝邊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樣。采樣方法是在確定的采樣點上,用小土鏟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樣品,然后將樣品集中起來混合均勻。
3.4 土壤鹽分動態樣品
為掌握土壤中鹽分的積累規律和動態變化,需要采集鹽分動態樣品。淋溶和蒸發是造成土壤剖面中鹽分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這類樣品的采集應按垂直深度分層采取。即從地表起每10 cm或20 cm劃1個采樣層,取樣方法多用“段取”,即在該取樣層內自上而下,全層均勻采取,這樣有利于土壤儲鹽量的計算或繪制土壤剖面鹽分分布圖。而研究鹽分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特點時,則多采用“點取”,即在各取樣層的中部位置取樣。此外,因鹽分上下移動受不同時間的淋溶與蒸發作用的影響很大,對采樣的時間和深度應引起高度重視。
4 土壤樣品的采集量
混合樣品以取土1 kg左右為宜(用于推薦施肥的0.5 kg,用于田間試驗和耕地地力評價的2 kg以上,可長期保存),可用四分法將多余的土壤棄去。方法是將采集的土壤樣品放在盤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勻,鋪成正方形,劃對角線將土樣分成4份,把對角的2份分別合并成1份,保留1份,棄去1份。如果所得的樣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處理,直至達到所需數量為止。
5 土壤樣品的采集時間
土樣采集的時間因分析目的而定。為了制訂全年生產計劃,按地塊合理分配肥料,采樣時間必須在作物生育后期或收獲后、施肥前進行;果園在果品采摘后的第1次施肥前采集;為了診斷作物營養需要和決定追肥時,則應在農作物生長期進行;設施蔬菜在晾棚期采集;進行氮肥追肥推薦時,應在追肥前或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采集;為了改良土壤或改進栽培技術等,則在該項生產措施的前后都要采樣分析有關的項目;幼樹及未掛果果園,應在清園擴穴施肥前采集。
6 土壤樣品的采集記錄
一是采樣時間,應記錄采樣日期,包括年、月、日。二是采樣地點及編號,利用GPS確定野外采樣點的經緯度,并記錄其所在的省、縣、村、農戶及地貌特征。三是采樣方法,包括樣點配置方法、混合采樣點數、樣點間距、采樣深度等。四是采樣地基本情況,包括荒地、農田、林地等的坡度、地形、利用情況等。五是采樣人員等其他與采樣相關的情況以及需要說明的情況等。
7 參考文獻
[1] 盧中民,孫彩霞,張浩.滑縣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決策系統的應用效果[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64-66.
[2]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篇2
2、采樣部位和深度:根據耕層厚度,確定采樣深度,一般取樣深度0-20厘米。
3、采樣季節和時間: 骨干農化土樣采集地點及時間,盡量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土壤骨干農化樣所代表的土壤區域一致,以便比較土壤養分前后的變化。土樣采集時間也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土壤骨干農化樣采集時間一致。如無法查第二次土壤普查采集時間的,則統一在秋收后冬播施肥前采集。
4、采樣方法、數量:農化土樣采用多點混合土樣采集方法,每個混合農化土樣由20個樣點組成。樣點分布范圍不少于3畝(各地可根據情況確定)。每個點的取土深度及重量應均勻一致,土樣上層和下層的比例也要相同。采樣器應垂直于地面,入土至規定的深度。采樣使用不銹鋼、木、竹或塑料器具。樣品處理、儲存等過程不要接觸金屬器具和橡膠制品,以防污染。
每個混合樣品一般取1kg左右,如果采集樣品太多,可用“四分法”棄去多余土壤。
篇3
論文關鍵詞:楊桐,土壤肥力,指標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法
土壤質量是土壤肥力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和土壤健康質量的綜合度量,是土壤特性的綜合反映,也是揭示土壤條件動態的最敏感的指標,因而能體現自然因索及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1]。其中,土壤肥力質量是土壤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在植物全部生長過程中,土壤同時的、不斷的供應植物以最高水分和養分的能力,以及在光照、溫度、濕度及土壤物理條件及其他因素都適合于特定植物生長時,土壤向該植物以適當的量和平衡的比例供應養分的性能[2]。土壤肥力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作物生長,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結構、布局和效益等方面。
楊桐屬于山茶科,為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喜蔭,多自然分布在松林、高喬闊葉林的林下。用其鮮活枝條編織而成的手工藝品——“木神”是日本國民傳統的供神、祭祀、拜佛的吉祥物。日本幾乎家家戶戶把用楊桐的新鮮枝葉加工而成的塔型手工藝品插放在庭堂上供奉,常年使用。臨安市楊桐種植產業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已建設完成產業化示范基地1000畝,產業化推廣基地4700畝。以平均每戶種植3畝計算,每年每戶能增收1.4萬元以上,可帶動近1萬戶農戶共同致富,并可以解決近3萬名農村閑置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楊桐種植產業為臨安市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已成為臨安市產業之一。一些學者已對楊桐的育苗、栽培、生物學性狀等進行了一些研究,詹森梁等[3]對楊桐人工栽培模式進行了探討,葉朝軍[4]對楊桐的光合特性進行了研
1 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浙江省臨安市,屬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模糊綜合評價法,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平均1628 mm。多年平均氣溫為15.8 ℃,七月為最熱月,歷年平均氣溫為28.1 ℃,1月為最冷月,歷年平均氣溫為3.4 ℃,極端高溫41.9 ℃,極端低溫-13.3 ℃。歷年平均年日照明數1939 h,無霜期234 d。
所調查的楊桐基地皆已種植楊桐3~4年,都為水稻田和菜園地改造而來。9個楊桐基地面積都在1~3hm2之間,各基地施肥采取統一施肥方法:3月中旬,春梢萌動時,進行第一次施肥,每公頃尿素施用量250kg;4~7月上旬,每個月施追肥一次,每公頃復合肥用量150kg;9月上旬,再施肥一次,每公頃復合肥用量150kg,復合肥比例為N :P2O5 : K2O =15 : 15 : 15。
1.2采樣與分析方法
1.2.1 土壤采集
2009年6月在臨安市周邊鄉鎮選取了9個楊桐基地,分別采集土樣。每個基地土壤樣品采集3個作為重復。每個重復采樣時按照S型布點,多點采樣,采集土壤深度為0~20cm,一個混合點采集土壤樣品總共為1kg。樣品采集后帶回室內過2mm鋼篩,用用四分法將多余的土棄去,風干、去雜后保存。
圖1 臨安市各楊桐基地分布圖
Figure.1 The Adinandra millettii base distributein lin’an city
1.2.2 分析方法
土壤pH值采用電位法;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水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有效磷采用鹽酸—氟化銨法[6];速效氮采用火焰光度法;土壤全氮采用半微量開氏法;土壤全磷采用HClO4—H2SO4法;土壤全鉀采用NaOH熔融法,火焰光度法。土壤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
表1 臨安市楊桐基地土壤基本理化分析
Table 1 Adinandramillettii bas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編號
基地名稱
pH
有機質
g·kg-1
水解氮
mg·kg-1
有效磷
mg·kg-1
速效氮
mg·kg-1
全氮
g·kg-1
全磷
g·kg-1
全鉀
g·kg-1
1
太陽鎮
4.39
22.68
154.88
10.76
70.50
1.59
0.48
19.60
2
白果村
5.04
17.84
160.13
46.72
151.00
1.46
1.20
31.40
3
嚴家山
5.07
17.33
101.50
49.23
230.50
0.93
1.41
28.00
4
泉口村
4.45
15.78
112.88
14.68
25.00
1.05
0.71
17.60
5
塘樓村
4.33
28.28
152.25
25.53
37.25
2.20
0.85
18.40
6
郎家村
4.53
18.74
148.75
8.25
33.00
1.91
0.52
11.80
7
清涼峰鎮
4.33
11.02
100.63
3.08
94.50
1.36
0.45
21.80
8
蒲村
5.52
24.88
182.88
15.12
37.00
2.04
0.80
27.20
9
大羅村
4.34
15.08
105.88
96.05
149.00
1.15
篇4
關鍵詞:農田土壤環境;取樣;規程要求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農業環境質量的優劣,決定所生產農產品的質量。農田土壤監測是農業環境監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土壤取樣則是監測的基礎工作,做好土壤取樣,為農田土壤環境監測奠定基礎。
1 采樣準備
1.1 采樣器具的準備
采樣前要準備好所用器具,包括鐵鏟、鐵鎬、竹片、木片等工具,卷尺、標尺、樣品袋、標本盒、照相機等器材,樣品標簽、記錄表格、鉛筆等小型用品,以及工作服、雨具、防滑登山鞋、安全帽、常用藥品等安全防護類用品。
1.2 現場情況調查與資料收集
采樣前調查和收集有關監測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植被、水文狀況、氣候、自然災害、土壤類型、土地利用與農作方式。農藥、化肥和各種工業與城市廢物施用等有關情況與資料。調查和收集有關監測區域的社會環境情況與資料。調查和收集有關監測區域土壤的成土母質、層次特征、背景含量、肥力水平及污染狀況等土壤質量情況與資料。
2 農田土壤監測采樣點布設原則
農田土壤監測點一般實行污染布點法,把監測點布設在懷疑或已證實有污染的地方,布點應優先照顧那些污染重,影響大和對農業生產比較重要的地方,監測點布設重點應是:污水灌溉的農田土壤;廠礦企業和城鎮周圍的農田土壤;大量堆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地點周圍的農田土壤;長期受工業廢氣和粉塵影響的農田土壤;大量施用農用化學物質,如農藥、化肥、農用塑料等的農田土壤;長期施用污泥,城市垃圾和其他固體廢物及其以廢物為原料制成的肥料的農田土壤;有人畜地方病或公害病地區的農田土壤,以及懷疑有其他污染的土壤。
農田土壤監測點的布設要根據土壤污染類型而定。水質污染型土壤監測點應隨污水灌渠的流向來布設。布點密度一般可隨水流距離的增大而減少。大氣污染型土壤樣點布設應以大氣污染源為中心,在一方或幾方呈扇形布點,監測點布設的重點應放在主導風下風向,離污染源越近,節點越密,反之可適當稀疏。農業污染型土壤: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化肥、農藥引起污染的土壤,均為農業污染型土壤。土壤監測可根據污染物的散布范圍均勻布點,但把布點的重點放在污染負荷較大的田塊上。固體廢物堆污染型土壤監測時樣點布設應以污染源為中心,結合常年主導風向和水土流失方向,按圓周或扇形布點。點的密度隨污染源距離增加而減少。
3 樣點布設方法
在環境條件和污染分布比較均一的監測區,采用網格布點法。選用1/ 50萬~1/5萬地形圖按等距離劃分方格,每方格為一采樣點。方格代表面積的大小根據調查精度要求而定。在環境因素和污染分布復雜的監測區,根據環境因素的分布帶,劃分成若干環境單元,在備單元內布點。單元內可按不同概率隨機布點法或簡單隨機布點法布點。在受點污染源污染的地區,采用放射型布點法。以污染源為圓心,劃同心圓,同心圓的間距視實際情況而定,在半徑線與各圓周交點上布設樣點,在污染分布的主導方向(水的流向、主導風向等)上的60°~100°的角內,適當增加采樣點。 監測區域樣點數的確定,大面積普查時,樣點布設很稀疏,每個樣點代表面積較大(由工作要求定)。詳細調查時,特別是在污染較重的地方,樣點布設要密。但同一環境單元至少要布設3個樣點作為重復。
4 樣品采集
4.1 農田土壤剖面樣品現場采集
為了解土壤剖面各自然層次污染物的含量水平,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向下遷移運動的情況及污染物影響深度時,有必要進行剖面取樣測定。土壤剖面樣點點位應選在能代表調查區主要土壤類型特征和污染程度的地方。土壤剖面挖掘深度要根據調查目的和剖面實際情況確定,耕作年代較久的旱地和水田土壤,觀察和取樣到lm深度即可。果園土壤可觀察取樣1.5~2m深度。當地下水位較高時,挖至地下水位即可。山地丘陵土層較薄時,挖至母質風化層即可。土壤剖面坑的觀察面是垂直、向陽的,坑的大小以方便取樣觀察為原則。土壤剖面樣品采集,用剖面刀將觀察面修整好,自上而下削去5cm厚,10cm寬呈新鮮剖面,準確劃分土壤層次,分層按梅花法采樣,自上而下逐層采集中部位置的土壤,分層混合均勻,各取1kg作為樣品,分層裝袋記卡。
4.2 農田土壤樣品現場采集
農田土壤監測一般是采集耕作層土樣。在采樣點周圍處采集若干點的耕作層土壤,經等量均勻混合后的土樣代表一個取樣點的土壤樣品。組成混合樣的分點數至少有3個。混合樣品采集方法有:
4.2.1 對角線法
適用于污水灌溉的農田土壤,由田塊進水口向出水口引一對角線,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中點為采樣分點,土壤差異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點數。
4.2.2 梅花點法
適宜面積較小,地勢平坦,土壤物質和受污染程度均勻的田塊,設分點5個左石。
4.2.3 棋盤式法
適宜中等面積,地勢平坦,土壤不夠均勻的田塊,設分點10個左右;但受污泥、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土壤,分點應在20個左右。
4.2.4 蛇形法
適宜面積較大,土壤不夠均勻且地勢不平坦的田塊,設分點15個左右,多用于農業污染型土壤。
種植一般農作物每個分點處采0~20cm耕作層土壤,種植林果類農作物每個分點處采0~60cm耕作層土壤。土壤樣品一般在收獲期與田間作物樣品同步采集,重點污染物項目每年測定1次,其他污染項目每3~5a測定1次。每個混合土樣采集1kg,混合土樣需各點等量采集后均勻混合,用四分法棄取,直至混合樣重1kg為止。
所采的土壤樣品裝入塑料袋內,外套布袋。填寫土壤標簽一式2份,1份放入袋內,1份扎在袋口。
4.3 采樣現場記錄
采樣同時,要作好記錄。填寫土壤標簽、采樣記錄、樣品登記表,并匯總存檔。填寫人員將采樣點準確標記在野外實際使用地形圖上,并與記錄卡和標簽的編號統一。采樣結束后,將記錄卡片,樣袋標簽,采樣點位圖等進行核對。準確無誤后方可撤離現場。
篇5
一、工作任務
今年計劃在全縣18個鎮采集土壤樣品500個(其中一般農化樣464個,肥力監測點土樣36個),同時進行野外定點采樣調查,掌握耕地立地條件和土壤理化性狀,填寫《測土配方施肥采樣地塊基本情況調查表》。在每個鎮選擇2個有代表性的農戶,開展農戶施肥情況調查。
二、工作要求
(一)采樣工具、器材準備:進行野外采樣調查前,應準備取土鏟、樣品袋、樣品標簽、調查表、2B鉛筆、GPS定位儀等。
(二)采樣方法:
1.采樣單元劃分。根據土壤類型、土地利用情況、耕作制度、產量水平和行政區劃等因素,將采樣區域劃分為若干個采樣單元,每個采樣單元的土壤性狀、肥力水平要盡可能均勻一致。平均每個采樣單元為300畝左右,采樣集中在位于每個采樣單元相對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塊(同一農戶地塊),采樣地塊面積為1-10畝。采用GPS定位,記錄采樣地塊中心點的經緯度(精確到0.1″)、海拔。
2.采樣時間:在秋季前茬作物收獲后至后茬作物播種施肥前采集土壤樣品。
3.采樣深度:一般采樣深度0-20㎝。
4.采樣方法:采樣時應沿著一定的線路,按照“隨機、等量、多點混合”的原則進行采樣。
(1)隨機:采樣時根據土壤質地和肥力分布情況,一般采用“S”形布點采樣。在地形變化小、地力較均勻、采樣單元面積較小的情況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點采樣。要避開路邊、田埂、溝邊、肥堆等特殊部位。前茬為大株稀植作物的采樣單元,混合樣點的樣品采集要根據溝、壟面積的比例確定溝、壟采樣點數量。
(2)等量:每個采樣分點的取土深度及采樣量應保持一致,土樣上層與下層的比例要相同。去掉土壤表層上的覆蓋物(作物殘枝、爛葉等),將取樣器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鏟取樣應先鏟出一個耕層斷面,再平行于斷面取土。
(3)多點混合:要保證足夠的采樣點,使之能代表采樣單元的土壤特性。采樣必須多點混合,每個采樣單元取土樣點15-20個,然后將這15-20個樣點的土樣充分混合后,留土樣重1㎏左右裝袋,用四分法將多余土壤棄去(方法是將采集的土壤樣品放在盤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勻,鋪成正方形,劃對角線將土樣分成四份,把對角的兩份分別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棄去一份。)。多點混合采集水稻土時,四分法難以應用,可將所采集樣品放入塑料盆中,攪拌均勻后取出所需數量的樣品。
(4)樣品標記:將采集的土壤樣品放入統一的樣品袋中,用鉛筆寫好標簽,內外各一張。在采樣現場按要求填寫《測土配方施肥采樣地塊基本情況調查表》和《農戶施肥情況調查表》。
5.統一編號:由郵政編碼(6位)+采樣目的代碼(一般農化樣代碼為“G”、肥力監測點代碼為“F”)+采樣時間(8位)+調查組號(鎮代碼)+順序號(3位)組成,共計19位。
三、人員分工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了確保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野外采樣調查工作任務圓滿完成,成立縣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野外采樣調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采樣調查工作的協調、工作補助落實、督促檢查等工作。
(二)明確工作職責。縣農技中心負責野外采樣調查工作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各相關鎮農技員要做好野外采樣調查工作。
篇6
【關鍵詞】:準確性; 土壤檢測 ;農業經濟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的支持,農業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保護土壤環境等均需要對土壤進行全面的的調查分析。土壤是在時間、地形、生物、氣候以及母質多種因素作用下經過演變而形成的,土壤主要由動植物有機質、礦物質等物質所組成。土壤既是糧食生產的載體也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人類生成與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對土壤成分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實際值與土壤檢測之間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這就需要在具體的檢測操作進行規范與調整,將各種因素對于檢測結果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將不同階段、不同區域的土壤檢測結果收集起來,建立土壤數據分析庫,農戶可以依照數據庫資料與分析結果對耕作方式與作物種類進行判斷與選擇。
1.土壤樣品的采集與處理
土壤樣品的采集是土壤檢測工作首要及重要的環節。為了防止所采集到的樣本具有更加充分的代表性,需要在進行土壤采集之前首先制定系統的土壤采集方案,最大程度上提高樣品質量。在對土壤樣品進行采集的過程中,每一份土壤均要來自于深度一致、分布均勻的土地,依據調查的目的、精度以及調查區域的環境狀況選擇合適的樣品數量,提高土壤樣品的真實性與代表性,使土壤樣品的檢測結果與實際情況盡量保持一致。在樣品采集后,檢測人員需要根據處理要求對土壤樣品進行風干,不可以直接于陽光下暴曬或采用機械風干的方式。在完成對于土壤樣本的各項處理后,檢測人員需要將土壤樣本移送給專業的檢測人員,做好保管與登記方面的工作。
2.準確配制試劑溶液
在對試劑溶液進行配制的過程中,需要使用純水進行配制,在對各種容器進行沖洗的過程中,檢測人員需要嚴格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使容器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嚴格保持干凈狀態。將所配置的溶液置于試劑瓶中,再用瓶塞塞好。對試劑溶液的有效期、配制人、配制日期、濃度與名稱等方面的信息進行明確的標注。在轉移溶液的過程中,檢測人員需要避免溶液濺出。
3.土壤樣品的消解
3.1稱取0.5g經100目篩土壤樣品于聚四氟乙烯杯中(一批實驗做兩個空白、兩個標樣、兩個平行);
3.2加入5mL氫氟酸、10mL混酸(濃硝酸:高氯酸=1:1)后加蓋冷消解;
3.3打開石墨消化爐,并逐漸升溫
3.4趕酸至杯內的溶液不大于0.5ml(不能蒸干)且溶液呈現白色透明或淺黃色便可取出(若溶液的顏色還是很深繼續加混酸,根據顏色的深淺加混酸,一般可以以2ml為間隔加入,若杯內還有溶質,則應酌量加入氫氟酸),取出的消解杯放置冷卻后加入5ml濃度為5%體積比的硝酸溶液(定容至25ml加5ml,若定容至50ml時加10ml)搖勻、定容,再過濾。
4.合理添加質量控制樣
在對土壤樣品進行檢測的過程中,質控人員需對待測土壤安排一定比例的質控土壤,由檢測人員嚴格按照土壤分析標準進行檢測,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由于質控樣具有比較強的準確性,因此對土樣與質控樣進行同時檢測與分析,嚴格按照分析標準及質控樣不確定度,確保各項器具、相關操作與檢測結果之間不存在系統誤差。
5.嚴格控制實驗室的檢測質量
在進行土壤檢測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提高檢測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需要對各項操作流程進行嚴格的規范,對實驗室檢測環境進行嚴格的管理與控制,檢測人員需經過嚴格的考核才能夠參與到檢測工作來,將檢測人員在實驗過程中產生誤差的概率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檢測人員還需要嚴格依照有關規定對實驗室中的容器進行維護與清洗。實驗室中的實驗用水與化學試劑都需要有專門人員統一進行管理。
6.定期核查儀器設備
為了使土壤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得到提升,檢測人員需要保證所使用的各項儀器設備校準檢定合格,合理選擇檢測技術與檢測方法,相關的檢測儀器需要保證具備良好的運行狀態。因此,實驗室檢測人員上機分析前需要對儀器設備進行全面核查并開機預熱,確保儀器準確度及靈敏度以及穩定性達到規范要求。
7.檢驗原始記錄
以各項原始記錄進行檢驗能蚍獎閌據使用人員對檢測結果進行判定,這就需要檢測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對各項原始記錄進行核實,所收錄的檢測記錄要做到齊全、完整并且真實。采用規定的記錄格式,所記錄的內容要一目了然、全面并且清查,將檢測結果能夠有效應用于各項檢測工作中,一旦發現原始記錄中存在任何形式的錯誤,檢測人員需要進行及時的核查與糾正。
8.土壤檢測方案
8.1檢測項目
對土壤樣品的來源進行調查研究,對土壤樣品本不同物質的含量進行判斷。土壤質量監測中,pH值、總鉻、鉛、總砷、總汞、鎘等方面的數據為必測內容,依據檢測目的的不同,增加相應的監測指標。
8.2土壤水分測定
風干土壤水分的測定,稱取5g過1mm篩孔的樣品于恒重后的鋁盒中,精確到0.001g,于已105℃的恒溫鼓風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
新鮮樣品水分的測定:將盛有新鮮土壤的鋁盒在天平上稱重,精確至0.01g,105℃烘干至恒重。
8.3可溶性鹽分的測定
可溶性鹽分是由土壤樣品中所提取出來的一種可溶性鹽類,對于作物的生長與萌發有著直接的影響,測定可溶性鹽的方法主要包含陰陽離子總和計算法、電導率法、比重計法以及重量法等。
若采用重量法測定,則于500ml錐形瓶中加入50g土壤樣品,進行提取、抽濾以及烘干等方面的操作。用過氧化氫將土壤中有機物清除干凈,再進行稱重處理。
8.4土壤金屬化合物測定
對土壤金屬化合物進行測定可以參與水體金屬的測定方法,二者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測定條件與預處理環節中。具體的預定方法包含冷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原子熒光―氫化物法、石墨爐原子吸收法以及火焰原子吸收法等。
結束語:
在對土壤樣品進行檢測與分析的過程中,檢測人員需要對各方面的影響因素與各項操作所產生的誤差進行綜合性的考慮,采用有效、合理的解決措施,根據實際問題對檢測過程中所出現的誤差進行嚴格的控制,提高土壤檢測的準確度與精密度,為土壤環境評價、土壤污染調查等奠定基礎。
篇7
一、監測目的
通過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監測,掌握農村環境衛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及動態變化,客觀評價農村環境衛生狀況,為制訂政策措施提供依據和支持。
二、監測內容和方法
(一)監測范圍與對象。項目監測范圍為我縣5個鄉鎮(中心社區)2O個行政村100戶家庭(具體名單見附頁)。按照分層隨機的方法,選擇5個鄉鎮(中心社區),每個鄉鎮(中心社區)4個行政村作為監測點。每個監測點選擇不少于5戶家庭作為監測戶;每個鄉鎮選擇1-2所學校進行環境衛生狀況監測。監測鄉鎮、監測點(行政村)、監測戶的選擇按照經濟水平、地理環境、人口等因素隨機進行選擇,以保證樣本的代表性。
(二)監測時間。統一在8-9月開展監測工作。
(三)監測內容與方法。通過查閱資料、訪談、現場觀察、實驗室檢測等方法獲得監測數據,并填寫統一調查表格。
1、基本情況:包括收集監測縣、監測點的人口學資料、環境衛生情況、環境衛生管理、村容村貌、居民健康等基礎信自心。
2、垃圾:包括垃圾來源種類、數量、處理方式等情況。
3、污水:包括污水來源、種類、數量、排放方式、處理方式等情況。
4、廁所與糞便無害化狀況:包括農村戶廁類型、使用管理、糞便無害化處理情況。
5、病媒生物:選擇監測戶的廚房內進行鼠類密度和蟑螂密度監測,選擇監測戶住宅周圍環境進行蚊蟲密度監測。
鼠類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鼠類》鼠跡法進行;蠅類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蠅類》成蠅目測法進行;蟑螂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蜚蠊》目測法進行;蚊蟲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蚊蟲》幼蟲容器指數法進行。
6、土壤衛生:包括土壤寄生蟲和重金屬污染等情況。每個監測點采集村中農田土壤1份。采樣時,采集5—20cm深表層土壤,1㎡。范圍內按照5點取樣法采集土壤混合為一個樣品。用于蛔蟲卵檢測的樣品總量不少于50g,用于重金屬檢測的樣品總量為1000g左右。
蛔蟲卵測定方法采用飽和硝酸鹽漂浮去。參照《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進行。重金屬測定土壤鉛、鎘含量。鉛、鎘的測定按照《土壤質量鍋、隔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或《土壤質量鉛、隔的測定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其等效方法進行。
三、組織實施
(一)職責分工
縣愛衛辦負責項目組織協調,開展督導檢查、考訂評估,及時總結并將完成情況報省、市愛衛辦。項目縣基本情況調查表由縣愛衛辦完成。
縣疾控中心負責完成監測點基本情況調查表入戶調查表,負責完成土壤樣品的采集、運送以及土壤寄生蟲檢測工作,完成項目工作總結等。
(二)數據錄入上報和審核。監測信息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照統一錄入軟件進行錄入,對監測數據進行匯總、審核,并完成監測技術報告。
篇8
1研究方法
1.1樣本采集
1.1.1采樣時間與采樣點分布。土樣采集時間為2008年秋季作物收獲前后,施肥之前。該次土壤養分普查共采集土樣3 600個,代表面積2.53萬hm2,每個土樣代表面積約7 hm2。
1.1.2采樣深度與方法。采樣深度耕作層0~20 cm。根據采樣田塊形狀確定按“之”字形、“井”字形或對角線等方法選擇15~20個采樣點采樣,每個采樣點重量、深度均勻一致。混合后用四分法留取1 kg裝袋作為1個土樣。
1.2土壤分析方法及分級標準
采用乙酸銨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并依據第二次土壤普查養分分級標準進行養分等級評價。
2結果與分析
2.1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情況
土壤樣本化驗結果和第二次土壤普查(1979年)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第二次土壤普查時,全縣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大于100 mg/kg的比例為10.94%,含量50~100 mg/kg的比例為55.87%,小于50 mg/kg的面積比例高達33.19%;而2008年調查結果表明,全縣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大于100 mg/kg的面積比例下降至9.40%,下降了1.54個百分點,50~100 mg/kg的面積比例上升至75.25%,上升了19.38個百分點,小于50 mg/kg的面積比例下降至15.35%,下降了17.84個百分點。
根據不同耕地類型進行分析,水田土壤速效鉀含量大于100 mg/kg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10.06%下降到8.18%,下降了1.88個百分點。50~100 mg/kg的面積比例有所提高,由原來的56.24%上升到76.10%,上升了19.86個百分點;而小于50 mg/kg的水田面積所占比例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下降了17.98個百分點。旱地土壤速效鉀含量大于100 mg/kg的面積比例,由原來的15.03%下降到12.89%,下降了2.14個百分點;處于50~100 mg/kg的面積所占比例則提高了18.72個百分點;小于50 mg/kg的面積所占比例下降了16.58個百分點。
2.2耕層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原因分析
一是隨著生產發展,高產新品種的推廣,復種指數和種植水平的提高,作物從土壤中帶走的鉀量隨收獲物的增加而增加,因而造成土壤有效鉀含量變化不明顯。二是化肥施用結構不合理。受“富鉀”觀念影響,氮磷鉀施用比例長期在1.00∶0.45∶0.50,與氮磷鉀施用適宜比例1.0∶0.6∶1.0有很大差距,偏施氮磷肥而忽視鉀肥施用是造成耕層土壤速效鉀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三是鉀肥投入不足,大多數農民群眾認為鉀肥屬于進口肥料,成本較高,不愿多投入。
3討論
土壤中速效鉀的來源有3個方面:一是土壤礦物質的分解;二是有機肥的施入;三是化學鉀肥的補充。在土壤速效鉀含量下降和農業產出率較高的情況下,如果只靠土壤分解補充,遠不能滿足作物的需求[1-3]。鉀肥的施用量不足,氮、磷、鉀肥施用比例不當,會影響作物產量與品質,因此鉀肥的施用應提到與氮、磷肥并重的地位。
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分析結果,因土、因地、因作物施肥,加大鉀素施用比例,充分利用有機肥源[4-5],采用科學的施肥方法,可有效增加土壤鉀素含量。建議增施鉀肥,鉀肥的常用品種有氯化鉀、硫酸鉀、硝酸鉀、磷酸二氫鉀、復合肥等。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要持續提高耕地的基礎地力,為農作物生長創造高產基礎,必須進一步落實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根據興業縣耕地土壤分析結果,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適當控制氮、磷肥用量,合理增施鉀肥。在推廣配方施肥時,充分應用作物專用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物鉀肥等肥料新品種,提倡施用緩效、長效、控釋肥料,減少化肥的揮發、淋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采取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的方法,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有機肥是一種緩效性的全面肥料。興業縣養殖業發達,有機肥源豐富,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復合肥,開發潛力很大。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結合實施“沃土工程”、“有機質提升”;廣積有機肥,大力發展綠肥作物,利用冬閑田種植綠肥;通過科學施肥與培肥地力,實現全區耕地資源的持續利用。
4參考文獻
[1] 周宏美,宋曉,張彥玲,等.豫東潮土區耕地土壤養分動態監測與培肥途徑[J].河南農業科學,2006(3):68-71.
[2] 劉義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狀況及改良途徑[J].江西農業學報,2009(8):61-63.67.
[3] 楊琳,夏海鰲,黃鐵平,等.湖南省耕地土壤退化現狀·原因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2):355-357.
篇9
關鍵詞:小麥 測土配方 施肥技術
一、小麥測土配方施肥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小麥種植使用各種不同的肥料,但產量卻不能夠得到有效提高,面對農民普遍遇到的小麥施肥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進行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其作用體現為:(1)小麥所需肥料的營養成分中,含有氮、磷、鉀等元素,他們對小麥的生長和產品具有較大的影響,而小麥由于不同的地質、氣候,對這些營養元素的吸收程度和需求比例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元素肥料的時候,必須根據小麥的實際種植情況進行元素肥料的配合使用,提高施肥的有效性。(2)土壤受到土質、氣候、植被和耕作方式的影響,其含有的養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如果沒有對土壤的元素成分進行測試,并根據土壤性質進行施肥配方,將會使得小麥吸收得到必要的影響成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不同土壤類型進行差異性施肥,最大能夠滿足小麥生長的肥料需求。(3)有機肥含有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土壤化肥的有效補充肥料,這種肥料通過測土配方,依據小麥的生長特點,為小麥提供全面的營養元素,增強土壤的供肥能力。
二、小麥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要點
1.確定配方的方法
小麥配方施肥技術的配方確定方法可以依據以下幾種方法劃分:(1)根據土壤的肥沃程度,按照高低分為若干個等級,然后再肥力均等的田片劃分出配方區,結合實踐施肥經驗,進行田間試驗,估算出配方區的肥料種類和用量。(2)根據小麥產量的構成,由土壤和肥料的供給養分原理計算施肥量,目標產量配方的方法,主要有養分平衡法和地方差減法兩種,前者是根據土壤養分的測定值計算土壤的供肥量,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掌握,但是無法解決土壤緩沖性能的問題,測定的數值也是相對的,需要進行調整和校正才能算出具體的供肥量。后者是用目標產量減去作物不施肥的空白田產量,確定施肥所得的產量。此法不用進行土壤測試,但空白田產量只能通過預估確定,技術推廣方面具有一定的主觀性。(3)通過簡單的對比、應用正交、回歸等試驗設計,進行田間的多點試驗,以擇優選擇的方式,確定肥料的施用量,這種方法技術手段簡單,但必須預先做好田間試驗。筆者認為這三種施肥配方的方法可以進行互相補充,配合運用,以滿足不同的小麥施肥需求。
2.小麥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方案
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是個綜合性的技術系統工程,包括農業教育、科研和技術推廣等領域的知識,關于方案的實施,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探討:(1)在小麥收成后采集土樣,土樣的采集深度在原先小麥種植下方的20cm,如果小麥的根系較長,則要加深土層,筆者建議取樣以50畝為一個單位,嚴格執行操作程序,做好土樣采集后的標簽標示,作為平衡施肥的基礎。(2)對采集的土樣進行化驗,分析土壤中的營養因素,判斷土壤的肥力,并將土壤的化驗數據存儲進數據庫當中。(3)農業專家和相關的科技人員進行配方的選定,通過分析相關的技術數據資料,確定肥料配方,筆者認為有必要由農業生產者提供地塊種植的小麥和規劃的產量指標,農業客戶人員根據指標選定肥料的配合比和施肥量。(4)選擇質量較好的實惠型原料肥,進行科學配肥。在用肥的時候掌握好施肥的深度,保持肥料與種子的處于合理的距離,以滿足小麥在苗期和生長發育中的肥料需求,如果需要追肥,則要根據小麥的生長趨勢和氣候特點,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程度。(5)在田間監測施肥的動態過程,進行動態管理,在配方施肥之后,觀測小麥的生長發育、發育和收成情況,通過分析和調查,并結合農業專家、科技人員和農戶的建議,進行監測記錄,作為調整修訂施肥配方的依據。
3.修訂配方
農業專家進行田間監測的指導,農業科技人員根據指導性的一件和測試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對肥料配方進行適當修改,使得小麥的平衡施肥技術更加地符合實際,更加地符合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提高配方的深度和技術含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麥測土配方的施肥技術的是根據當前小麥種植情況確定,它具備其他施肥方式所欠缺的優勢。關于測土培養施肥技術的應用推廣,是一項以田間試驗為基礎的肥料運籌技術,我們只有根據小麥的目標產量總需肥量、不同生長階段的需肥規律,確定施肥配方,制定合理的配方施肥方案,并適當修訂配方,進行該項技術的應用推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節約化肥用量,以改善小麥種植的質量,提高小麥的產量。
參考文獻
[1]鄭蘇琴.小麥優質高產的幾種施肥技術推廣及應用[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年9期:58-59.
[2]蔣興順.小麥測土配方施肥對比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0年1期:80-81.
篇10
關鍵詞 新墾茶園;酸性有機肥;土壤改良;湖北宜昌;夷陵區
中圖分類號 S15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242-01
宜昌市夷陵區地處鄂西南,位于長江中上游,是世界第一大水電工程――三峽大壩所在地,素有“三峽門戶”之稱,是全國茶葉優勢產業區域、湖北省特色農產品茶葉優勢區域和湖北省重點產茶縣(區)之一。境內生態環境優越,是優質綠茶的理想產地,截至2013年底,茶園面積1.42萬hm2,產量1.7萬t,產值5.5億元。
在三峽大壩的修建過程中,逾200 hm2土地被新開墾建成茶園,由于用江底淤泥作為茶園耕作層,未充分熟化,有機質含量較低,供水供肥能力差,土壤屬輕壤,呈堿性,pH值為7.0~8.5,不利于茶葉生長。為了改良新墾茶園土壤的酸堿性,熟化土壤,提高有機質含量,增加肥力,提高茶苗成活率,將壩庫區建成三峽觀光茶園,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3]。夷陵區茶科所、土肥站與宜昌鄧村綠茶集團在經過前期調研和方法改良后于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新墾園區開展了以施用酸性有機肥為主的土壤綜合改良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新建茶園的土壤改良和荒山開發利用提供了經驗和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位于三峽壩庫區樂天溪鎮瓦窯坪村茶園基地。供試肥料為商品酸性有機肥,總養分≥4.0%,酸堿度(pH值)為5.3,有機質含量為63%(NY525―2011)。
1.2 試驗設計
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選取瓦窯坪基地4號土壤采集點所在的茶園進行有機肥施用,設置3個處理:施酸性有機肥7.5 t/hm2(A)、15.0 t/hm2(B)、30.0 t/hm2(C)。
1.3 試驗方法
1.3.1 土樣采集方法。采用隨機取樣方法,采集6個土樣,采集深度0~30 cm,樣品自然風干后碾碎,分別制成60目樣品和10目樣品,檢測土壤有機質和pH值。
1.3.2 土壤檢測方法。土壤pH值的測定采用電位測定法,有機質的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檢測結果
2.2 有機肥不同施用量對土壤的改良效果
施酸性有機肥15.0 t/hm2能使土壤pH值下降0.6,對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離茶葉適宜生長環境還有一定差距;施酸性有機肥30.0 t/hm2,pH值下降1.2,接近茶葉生長適宜的酸堿度。試驗結果說明該方法具有可行性,有利于改善土壤酸堿度。為了達到長期改善效果,結合茶園實際情況,提出瓦窯坪茶園基地土壤綜合改良建議。改良建議:①瓦窯坪基地茶園土壤改良以施酸性有機肥30.0 t/hm2為宜。②應用客土法改良土壤,取當地酸性結晶巖黃沙壤,抽槽置換定植茶樹行的土壤。③在基施生理酸性有機肥時,混施硫磺粉75~150 kg/hm2。④定植茶苗后,在空行種植綠肥還田,并每年施用一定的有機肥[4-6]。
2.3 綜合改良技術對土壤的改良效果
根據酸性有機肥料對瓦窯坪村茶園基地土壤的改良效果,結合專家建議,宜昌鄧村綠茶集團采納瓦窯坪基地改良方案:①茶葉種植行進行抽槽60 cm×40 cm;②槽內回填太平溪鎮長嶺村酸性結晶巖黃沙土(pH值6.1);③槽內回填客土,混施酸性有機肥15.0 t/hm2;④槽內回填混酸硫磺粉120 kg/hm2。2012年2月21―24日按上述方案實施完畢,2012年3月9日定植茶苗,3月10日結束。在這1年的田間管理過程中加強肥水管理,清除雜草,同時2012年4月18日進行行間種植綠肥,7月24日進行綠肥還田。2012年12月6日按項目實施前同樣田塊布點采集土樣6個,再次進行土壤酸堿度pH值和有機質項目測試,結果見表3。
根據表3可知,實施綜合改良后,茶園土壤的pH值降至6.1~6.3,適宜茶葉生長,同時增施有機肥后,土壤有機質提升[1-3],將來通過不斷熟化土壤,土壤的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將大大改善。目前茶苗生長正常,達到了預期效果。
3 結論與討論
宜昌三峽壩庫區經濟作物以茶葉為主,借助三峽旅游地域優勢,建立三峽旅游觀光茶園,既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又有良好的生態效益,能夠很好地保護環境,因此為了新建茶園,土壤改良十分必要。
試驗結果表明,通過采用土壤綜合改良技術,能夠有效調節茶園土壤酸堿性,且改善效果很好。采用施用酸性有機肥15.0 t/hm2與抽槽回填混酸硫磺粉120 kg/hm2相結合的方式,并伴隨抽槽換土、回填客土[5-6],能夠將土壤的pH值從7.5~8.0調節至6.1~6.3,將有機質含量從0.48%提升至0.96%,適宜茶葉生長。由于堿性土壤改良后存在返堿現象,因此試驗區將繼續長期關注土壤改良效果,促進旅游觀光茶園建設,促進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樊麗琴,楊建國.工業廢棄物在鹽堿地改良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12(1):21-24.
[2] 王慧.利辛縣耕地土壤類型特點及改良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9):257-264.
[3] 劉義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狀況及改良途徑[J].江西農業學報,2009(8):61-63.
[4] 郭永忠,李鳳霞,王學琴,等.不同改良措施對銀川平原鹽堿地土壤微生物區系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2(11):58-63.
- 上一篇:現代教育技術讀書筆記
- 下一篇:非遺傳承的現狀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