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技術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7: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壤修復技術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遼寧省實施生態修復的意義
遼寧省已正式被列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為了建設生態省,遼寧省已制定了《遼寧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將遼寧省生態省建設規劃期限定為20年,分為起步、整體推進、完善提高3個階段。《綱要》提出,到2025年,遼寧省將基本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生態省。其根本目的是要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區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遼寧土地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體現:農田土壤因多種污染源受到污染,工業企業搬遷及固體廢棄物堆放造成遺留污染廢棄地;礦山及基礎工程建設造成土地生態破壞;因自然、經濟及人為因素形成生態脆弱區。煤礦和鐵礦,采礦、地表剝離、礦渣、煤矸石等占用大量土地。
二、生態修復技術及管理現狀
1.土地生態修復技術現狀
生態修復目前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研究領域,它既包括污染環境的生態修復,也包括非污染環境的生態系統的修復,即通過生態系統自組織和自調節能力,修復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生態修復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需要生態學、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栽培學和環境工程學等多學科的參與。生態修復技術還運用遙感影像數據(衛星影像,航片),結合區域綠地、土壤、氣象資料,以及規劃區域的建設歷史和未來發展規劃進行詳細調查,注重社會、經濟、文化、景觀等全方位的生態化。針對于污染土地的修復,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污染農田土壤的修復和針對工業企業搬遷及固體廢棄物堆放造成遺留污染廢棄地的修復。對于非污染環境的生態修復,則包括對礦區、重要基礎工程建設等造成的生態破壞區和處于農牧交錯帶的生態脆弱區進行的生態修復。對于污染土地、生態破壞區和生態脆弱區的生態修復,各國對修復和管理具有特定的規范、方法與程序,雖然在規范的具體內容上有各自的特點,但均涵蓋土地的評價與分析、修復方案與措施及修復實施與管理維護三大部分。
修復區土地評價與分析包括修復區調查、風險評價和修復目標的確定,污染土地調查涉及土地物理條件、污染特性、暴露途徑、受體調查;生態破壞區和生脆弱區調查包括結合區域生態環境狀況、水土流失狀況、土壤保水能力、礦區塌陷、植被情況、土地利用等,風險評價是判斷污染土地風險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修復目標制定的重要基礎,生態修復的目標有兩種:一是認為將污染或生態破壞環境恢復到接近于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態的管理和操作過程,即回復到生態先前或歷史上的狀態;另一張是污染或是生態破壞環境的修復要在于消除對任何生物有害的污染,重建適宜人與動物,植物等生存的生態環境,所以無需回到先前的歷史狀態,而是重新建立新的生態環境。
修復技術的選擇是土地修復的核心內容,根據實施的位置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生態修復是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以生物修復為基礎,利用特異生物對污染物的代謝過程,借助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污染環境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三種類型。物理修復技術包括:物理分離修復技術、土壤蒸氣浸提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土壤修復技術、玻璃化修復技術、熱力學修復技術、熱解吸修復技術和低溫冰凍修復技術等。化學修復技術包括:淋洗技術、溶劑浸提技術、化學氧化修復技術、化學還原于還原脫氯修復技術、原位化學反應處理墻修復技術以及電化學修復技術等。在修復技術選擇的基礎上,針對整個污染土地進行技術集成,形成總體修復技術體系,制定修復方案。對于礦區及基礎工程建設造成的生態破壞區,可采用的生態修復技術包括土地整治、安全防護、生態功能重新設計、植被修復等。礦區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有:露天采場的工業旅游場地開發、固體廢物處置場、恢復為水面等二次開發用地形式的生態修復;露采場邊坡的生態修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邊坡的排險,消除崩塌和落石隱患,這是治理的基礎,另一方面是植被恢復,充分發揮植被的固土、滯塵、涵水、同化和改善氣候的生態功能;廢石場、尾礦庫的全面整地覆土、穴狀整地、穴內客土、建立植被的生態修復;塌陷區的安全防護措施建設的生態修復;將礦山廢棄的機械、建筑、道路、礦床以及礦產品堆放場等建設成為礦山公園,將礦山廢棄的水域建成礦山人工濕地,將礦山廢棄的平地建設成為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將礦山廢棄的洼地、盆地建設成為養魚場、垂釣園,將礦山廢棄的坡地建設成為林業和畜牧業基地。公路、鐵路、風電、水利工程等基建項目的生態修復技術包括邊坡錨索加固工程、生態護坡工程、植生層修復、植被層修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具體體現為大型植物坡面建植技術,坡面植被景觀造型技術,厚層基質錨網噴附技術,棉網狀植生帶技術和連續纖維加固噴附技術、還包括了對退化河流、退化綠洲、退化水庫和退化礦區等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修復方案是指導修復工程實施的依據,方案的合理性、系統性直接決定了修復工程能否順利進行和達到預期的修復目標。盡管現在已經有較多完整的生態修復技術,但目前還不能從整體層面上提出適合于解決遼寧省生態環境問題的技術,因此有必要對這些生態修復技術進行集成,以利于遼寧省對生態修復進行規范化管理。
修復工程的實施、管理與維護則是土地生態修復的具體實施階段,主要包括修復工程實施運行、維護和監測、修復效果評價等三方面的內容。修復工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土地條件,按照修復技術方案,明確修復具體過程;修復工程運行、維護與監測貫穿整個修復過程,以確保修復有效性和修復目標的實現;土地生態修復效果評價則是考察修復目標的達到程度與修復工程成敗的重要參數。
2.土地生態修復評價
不同的受污染地,不同礦山不同開發階段,不同的占地類型,生態修復的制約因素、修復目標和重點是不同的。對于污染土地的生態修復,修復后目標污染物應該達到規定指標限值。評價范圍應該與制度的修復方案確定的范圍一致,根據生態修復報告中定樁資料和地理坐標勘察確定修復范圍和深度,核實修復范圍是否符合修復方案的要求。制訂采樣方案應包括采樣介質、采樣區域、采樣點位、采樣深度、采樣數量、檢測指標。應根據目標污染物與目標修復值進行分區采樣,對于異位修復應在原址邊緣和內部進行采樣,對于原位修復主要在修復區內進行采樣。根據生態修復的面積進行污染物目標值比較,小型修復項目可采用逐一比較法,大型生態修復項目可采用t檢驗法評價修復效果。在對污染土地進行物理、化學以及生物修復后,土地再利用前需要根據再利用目的對可能殘留的污染物或修復劑是否會產生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問題進行風險評價,可以采用原位觀察法,實驗室模擬觀察法,微宇宙法和現場經驗與推導方面分析如何對修復土地再用進行生態風險評價。
礦山生態修復考核指標也應根據礦山不同開發階段,不同的占地類型,不同的受污染地,分別設立,分別考核。礦山施工期結束后即為生產期,對于整個工程是以投產為標志。對于單個工程以單個工程投產為標志,服務期以單個工程服務期滿為標志,如有的礦山設有二個以上廢石場,在生產初期用一個廢石場,待第一個廢石場服務期滿后再啟用第二個廢石場,以此類推。礦山塌陷地、受污染地也是一定得范圍為標志,所以礦山生態修復應以單個工程和場地為單位考核較為合理。露天采場、廢石場、尾礦庫、塌陷地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特征,在生產期,只有永久邊坡、平臺可以進行生態修復,因此這類場地在生產運行期只能對這部分進行考核,在服務期滿后應對整個場地進行考核。塌陷地是隨時間推移逐步塌陷、逐步穩定的過程,對塌陷地只能對穩定區進行生態修復,在時間上有滯后效應,對于塌陷地一般是對相對穩定區進行生態修復,進行生態修復考核。工業場地、辦公生活區主要是建構筑物,生產期用綠化率來考核,一般按15%計,在服務期滿后,則要看工業場地是否作其他工業用地,如用作其它工業用地,則仍用綠化率考核,如拆除,則用生態修復率考核。道路管線區達到國家關于道路管線綠化要求即可。臨時占地在施工結束后應立即進行生態修復,生態修復率應達到90%以上。
三、污染土壤生態修復工程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農田污染土壤修復可以削弱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風險,從而保障食品品質,降低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
2.農業生產最小化原則
農田是農村農民生活保證的根本,因此,污染土壤修復工程應建立在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小化的基礎上,最優選擇是不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實現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3.成本最低原則
大面積農田的修復需要考慮農田所有制和修復技術特點。對于承包責任制大面積農田,修復過程涉及不同富裕程度家庭,修復周期會影響政府扶助資金數量,因此修復技術所需材料和工程的成本應保持最低化,從而保障農民的積極配合和政府資金投入。
4.土地利用決定原則
污染物修復限值由土地利用形式決定,總體上可以將污染土壤分為自然用地、農業用地、商業/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修復限值不同。
5.修復技術無害化原則
農產品直接進入食物鏈,影響生態系統和人群健康。因此,修復過程盡量減少污染物中間代謝產物的二次污染和修復技術本身帶來的污染或對土壤生態系統的破壞問題。
四、污染場地土壤污染現狀分析與評價
采用科學的布點方式對修復場地的污染狀況進行詳細調查和科學評價,掌握場地內土壤污染物的種類與含量及空間分布特征,同時,了解污染場地的地址、水文、氣候和土地用途等情況。
五、污染物健康風險評估
在了解場地污染狀況的基礎上,針對土地農業利用方向,根據暴露途徑和暴露人群特征,結合大氣懸浮顆粒物中污染物狀況,進行健康風險分析,并結合污染物遷移特征進行風險預測。
六、示范區建設和運行、監測及效果評價
根據場地評價與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適宜性評價結果,選擇有代表性的土壤污染場地,進行征地及試驗示范區的規劃和建設。
對示范修復的運行效果進行連續綜合監測、生態毒理評價,確定修復運行的最佳參數,并進行運行效果評價。
參考文獻
[1]朱航.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J].科技信息. 2010(28)
[2]楊秋紅,呂航,宋倩,但德忠.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09(08)
[3]Mullainathan L,Arulbalachandran D,Lakshmanan G MA,et al. Plant Archives . 2007
[4]周啟星,宋玉芳等著.污染土壤修復原理與方法[M].科學出版社, 2004
[5]王世明,李天石,賈鴻社.礦產開發的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復技術[J].礦業安全與環保. 2004(06)
[6]郭觀林.東北黑土重金屬污染發生機理及健康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2006
[7]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復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 2010
[8]吳春發.復合污染土壤環境安全預測預警研究[D]. 浙江大學 2008
篇2
經濟性和可行性的原則生態修復是一種時間長、見效慢的工程,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持續性的投入資金,才能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因此,在干旱地區的生態修復當中必須考慮到方案措施的經濟性與可行性,所制定的修復方案應該在國家和當地政府能夠承受的資金范圍之內,超出資金范圍的或者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根本沒有實施的意義。這就需要生態修復工程設計人員充分考慮到各項措施的成本,制定穩定的、持續的生態修復方案。
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多樣性的原則生態系統的修復主要目的就是恢復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恢復原有生態系統的目的。以干旱地區土地資源的生態修復為例,除了要重視各種植被與水資源的恢復與保護之外,還應在方案中對土地資源的生態化開發和利用提出具體的措施,并綜合利用各種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夠保持當地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在保護措施上應該體現出針對性和特殊性,決不能照搬所謂其它地區的成功經驗,而是應該在消化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措施方案。
修復模式長期化的原則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的恢復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續性的生態修復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復以前的生態系統。這就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各項生態修復措施,將生態系統保護的觀念貫徹到當地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當中去,制定詳細的生態修復規劃,全面設計生態修復的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各個關節,并能長期執行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生態修復的效果。
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和筆者對干旱地區生態破壞形式的認識,認為干旱地區的生態修復主要有四種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工礦園區生態修復模式新疆是我國資源大省,蘊含著各種豐富資源,而目前正處于各種工礦園區的開發建設,由于氣候干旱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不僅如此,資源開發開采過程中受到開發形式、粗放生產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會給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對于工礦資源開采引發的生態系統破壞的修復,應該采取工礦生態修復模式。在這種模式當中主要是要根據當地的土壤、地貌條件,結合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的一般要求,重點做好工礦區水土保持和保水護土工作。這些措施既可以保證生態修復的進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復干旱地區土地的生產能力,還可以為下一步的植被恢復創造條件。目前,工礦區的生態修復技術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1)非生物或環境要素的恢復技術,這種技術主要適用于工礦區土壤的恢復,包括表土轉換、土壤改良等措施。(2)生物生態修復技術,這種技術包括先鋒種種植技術、土壤種子庫引入技術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礦區的固氮生物、消費者和分解者。(3)生態系統的整體規劃設計修復技術,這種生態技術是綜合利用各種生態修復技術,從中找到最適合工礦區生態修復需要的措施。
篇3
關鍵詞 棕地開發;環境管理;工作程序;污染場地;老工業基地
文/鄧博 洪焰 胡俊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大量的待開發棕地,而棕地開發往往存在環境風險,部分棕地需要進行環境修復,因此政府應強化棕地開發利用環境管理,通過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與土地開發流程,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減少棕地開發后不良環境對人體與生態的危害。棕地開發應從企業搬遷時啟動,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對棕地進行環境現狀調查,發現存在嚴重污染的地塊應及時進行修復,以達到居住與商住的用地條件。環境主管部門應該發揮各自的技術特點,全程對棕地開發過程進行跟蹤管理。
結合我國實際,棕地定義:為市區內工業用地或者存在污染風險的商業用地(如加油站)搬遷后遺留下來的土地。本文以武漢市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發展為依托,結合土地資源管理、土地市場管理及環境管理多個方面,對我國的棕地開發再利用管理體系建立的一般程序進行研究與探索。棕地再利用開發環境管理體系
建立與執行棕地開發再利用管理體系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其目的是清除城市中污染因素,使棕地具有造血功能,恢復土地的經濟價值,體現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原則,對政府管理水平、專業知識等因素具有較高要求。若管理體系不健全、技術水平落后、把關不嚴,將嚴重影響百姓身心健康和環境安全,為政府、企業、人民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棕地再利用開發環境管理體系包括:企業搬遷前管理、企業搬遷過程管理、場地環境調查管理、場地污染修復管理以及棕地再利用開發管理。企業搬遷前管理是指在工廠停產前,環保主管部門建立搬遷企業檔案,收集詳細的企業生產歷史資料,并根據所收集的資料為下一步搬遷過程做好監管準備;企業搬遷過程管理主要針對企業停產后遺留的固體廢物,尤其是危險廢棄物處置的監管,以避免污染物轉移造成的二次污染及危險廢棄物引起的環境安全事故;場地環境調查管理主要任務是審核環境調查單位的資質及調查單位的調查方案設計是否合理,并結合場地環境調查的各個階段展開現場取樣、檢測數據管理;場地污染修復管理則根據場地調查結果,確定是否要修復,審核環境修復單位資質或能力,組織修復方案的可行性評審,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進行環境監督性檢測,控制棕地在修復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最終監督驗收單位對修復工程的驗收工作;棕地再利用開發管理指在棕地開發項目實施前,配合環境影響評價單位進行污染場地環境修復工作回顧,并提供環評所需的相關環境修復工作驗收結果。
棕地再利用開發工作的一般程序
基本情況調查階段
該階段停產后即可進行,包括搜集生產企業的生產歷史、生產工藝、生產產品及主要使用的化學原料等生產資料信息,并利用數碼設備對企業搬遷過程進行記錄,形成圖像、圖片資料,建立巡查檔案。
固體廢物處置工作階段
環保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固體廢物處置相關法律規定及技術規范,要求搬遷企業完成場地拆除前原址固體廢物處置工作,并將處置結果報送環保局備案。按環保部門要求,企業對危險廢物進行清理及集中堆放,并協調有危險廢物處置資質企業進行處置。環保局進行現場監督指導,避免了土地二次污染及消除了發生環境安全事故的隱患。
場地環境調查階段
一般在企業拆遷完畢后,調查單位開始場地環境調查。此階段環保部門對調查單位資質進行審核,選擇具有環評資質與國家認可的計量認證資質的單位,并要求調查單位編制調查方案,在調查取樣工作前期,組織專家對調查方案進行評審。在調查取樣時,環保局監測部門對取樣、測試、數據分析進行監督。要求調查根據企業生產背景資料對場地進行環境調查,包括水文地質調查、土壤環境、地下水環境等,分為初步調查、詳細調查。
初步調查時,按照國家技術規范設置具有代表性的取樣點位,進行取樣,監測涉嫌污染物質,發現場地被污染,立即啟動詳細調查工作,場地未受污染,則可以直接進入土地開發階段。
詳細調查時監督調查單位結合企業生產背景、初步調查數據,進行場地取樣點位加密設置,對污染物質重點監測,確定污染強度、污染范圍,分析對人體及環境的危害程度,根據污染物質的危害級別制定修復目標。環保部門組織專家對詳查方案進行專家評審,經專家評審后報市環保局備案。
詳查報告編制階段
完成樣品分析以及相關地塊詳查報告的編制。環保部門組織專家對詳查報告進行論證后報市環保局備案。污染嚴重的,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場地污染風險評估。
編制污染土壤修復方案階段
根據調查和風險評估確定的污染范圍、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驗收標準及用地規劃等確定污染土壤修復方案。并編制修復工程可研性報告,進行修復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環保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并進行備案,將處理意見進行通報。
實施污染土地修復階段
施工中要嚴格按照修復方案的時間和技術要求組織施工。污染場地使用權所有人委托具有資質的監理機構對修復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全程環境監理,監理單位應選擇具有第三方檢測資質、環評資質機構和具有項目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一般環境工程監理分為工程監理和環境技術監理兩部門,由環境技術監理主導工作。監理機構在治理和修復工程完工后,要提交環境、工程監理報告,環保部門全程監管。
武漢市老工業基地企業搬遷遺留場地環境管理
武漢是我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之一,作為工業發展的重點區域,歷史上有大型工業企業上百家,為共和國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城市的發展與變遷,工業區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挑戰,因此工業區內眾多不符合產業結構要求的企業需要轉產、搬遷等,遺留的土地將作為開發用地。
企業搬遷遺留場地環境管理工作程序
武漢市某大型制藥企業占地297畝,廠房占地面積130000平方米。其生產歷史悠久,于1949年秋進駐武漢。1956至今產品有腎上腺素、副腎素、安絡血、胃復康、二巰基丙醇、甲硝唑、氯霉素、安乃近等,產品涵蓋原料藥、原料及中間體、醫藥制劑、生物制藥、食品添加劑等多類別、多品種。
根據國家有關技術規范、環境保護部相關文件要求,環保局環境監察部門在該企業搬遷前期介入,并根據搬遷實際情況與出現的問題,下達針對性較強的工作聯系函,要求企業提供生產歷史資料、產品清單、生產原材料清單、建筑圖紙及地下供水供電管網資料,并嚴格監管企業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廢水、廢氣的處置情況;在拆遷過程中也進行全程監督檢查,預防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直至拆遷結束。目前,企業搬遷完畢,項目已經進入場地環境調查詳查報告編制階段。場地環境調查開始時,環保局政策法規科對調查單位的資質進行審核,并組織專家評審調查方案;在實施調查方案時,環保局監測站派專業人員監督取樣過程,并進行抽樣檢測,確保數據準確,防止調查單位數據造假;至調查結束,環保局政策法規科組織專家對調查報告及風險評估結論進行評審。如場地環境存在污染,則啟動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程序,環保局政策法規科組織專家對修復技術方案進行論證,將實施方案的環境影響評價報環評主管科室審核、備案。污染場地修復工程實施時,環保局監測站應對修復過程進行監督,包括場地周邊土壤及地下水環境監測、施工場地的水氣聲的監測、污染場地內的防塵措施等內容,如發現存在污染轉移,由環境監察部門進行處理。污染場地修復完畢,業主委托具有第三方檢測資質單位進行驗收,環保部門組織專家對驗收方案及結果進行驗收;污染場地通過驗收方可進入土地市場流轉,在建設項目報批環評文件時,環保部門應明確環評單位對場地原用途、修復過程、結果進行回顧。
企業搬遷遺留場地環境管理經驗與啟示
通過此案例,我們不僅可以清楚棕色地塊的開發再利用程序,還可以根據開發流程,清晰地了解地方環保部門關于棕色地塊開發再利用的職能與工作流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幾點值得推廣的經驗:第一,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環保部門設置了場地環境調查單位準入標準,規范了場地環境調查市場,并且對取樣、檢測全程監管,通過抽樣檢查保證了調查檢測數據的真實性;第二,地方環保部門聘請專家,建設專家庫,實施專家評審制度,為各項方案的實施提供了保障,為政府的下一步工作計劃提供了技術支撐;第三,地方環保部門在企業搬遷前進入企業,收集資料,并對固廢的處置情況進行了監管,有效避免了因企業拆遷造成的污染;第四,企業拆遷與環境調查協同進行,互不干擾,確保了調查工作的進度,也保證了調查結果的準確。
以上幾點對于傳統的環保管理工作是一種創新,同時也是理解與結合國家相應的文件要求,由地方環保部門歸納而成,在現實工作中是極其可行的,是值得推廣的工作經驗。由于我國現有相關法律規范不完善,全國范圍內無統一管理標準,因此在本項目中一些管理構架有待優化,一些技術問題值得研究,如拆遷前進場調查取樣與拆遷后進場調查取樣的優劣比較、場地的取樣點位布設、樣點的取樣頻度如何確定等問題。
結論與展望
武漢市老工業區地方環保部門積極探索新型環境管理模式,為武漢的棕色地塊開發再利用提供技術服務、提速老工業區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規范了棕地開發流程與污染場地環境調查與修復市場。
我國政府針對污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連續出臺相關文件,為老工業區棕色地塊的開發再利用的環境監管提供了政策依據,表明政府對此項工作的重視。但在法制建設方面,國家應該出臺適合房地產開發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或是根據各個省份土壤類型按區域編制房地產開發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棕色地塊的開發再利用環境管理提供技術與政策保障。
主要
參考文獻
[1]段菁春,柴發合,譚吉華,等.鋼鐵行業氮氧化物控制技術及對策[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3,35(3):100-104.
篇4
日益嚴重的污染事件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工業發展所帶來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早已出現,這些污染產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然而卻很少有人愿意花費重金治理。
到了2004年前后,中國的土壤污染問題以讓人措手不及的方式突然爆發出來,2004年,北京宋家莊地鐵站所在地原為一家農藥廠舊址,在施工中3名工人急性中毒,“由此,北京市開始對場地(土壤)污染重視起來。”北京市環保局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管理中心官員說,“2005年,北京市就開展了潛在污染場地調查工作。”2004 2006年間,重慶等地方政府也針對污染場地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政策……
然而這些舉措依然不能扼制積重的污染擴張的速度。2007年夏,中國接連發生丁太湖、滇池、巢湖的藍藻爆發事件,這是一個標志——傳統的發展模式積累的環境成本已經到了臨界點。到了2011年,污染事件的發生速度更快、規模更大、影響范圍更廣泛。來自環保部的數字顯示,從1到8月,全國發生了11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范圍之廣對民眾生命健康的危害之大,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云南曲靖鉻污染事故尚未平息,廣西柳州的龍江河鎘污染事故再一次令觸目驚心。
環保部官員指出,目前的污染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重金屬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量大。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2007年全國廢水中鉛、汞、鎘、鉻、砷等五種重金屬產生量為2.54萬噸,排放量近900(897.3)萬噸。大氣中上述5種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約9500噸。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含上述5種重金屬的危險廢物產生量為1690萬噸。其二是一些河流和土壤存在重金屬超標的問題;其三是重金屬污染的危害影響較為突出,這些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動性差,滯留時間長,大多數微生物不能使之降解。并可經水、植物等介質最終危害人類健康。現在有些重金屬的污染直接導致兒童血鉛超標。
中國已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這也意味著環境修復,即污染場地、土壤和水體等污染治理與修復,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修復在艱難中前行
“從2010年開始,中央已經著手支持地方污染治理項目,主要實施三類污染治理項目,第一是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包括廢水、廢氣;更為重點的是歷史遺留污染的治理,主要是廢渣項目;第二污染土壤治理項目;第三是河道、水體、底泥治理項目。國家發改委目前已經安排中央專項投資15億元投資支持地方40多個項目,其中有10多個土壤污染修復項目。土壤修復目前仍是難點。”國家發改委環資司馬銘鋒博士說。
“土地污染到什么程度,我沒法描述,因為沒有技術標準,調查進展緩慢。”“污染土地需不需要修復、要修復到什么程度,我很難回答,因為沒有技術標準。”在第三屆中國環境修復發展戰略論壇上,一些與會的環境修復公司負責人說道。
修復作為新興產業,其市場潛力正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各地新增的土地修復企業多得“數不過來”。但現實中,從污染土地的調查、監管到治理,整個產業鏈仍處于無序狀態。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業人士說,幾年前一些地方就已陸續啟動污染土地的調查,但進展緩慢,因為國家相關的技術守則及管理辦法還在征求意見中,對污染土地的管理既沒有明確主管也沒有具體依據。“對土地的風險評估和治理方案應早于污染企業搬遷,現在不但先拆遷,甚至閑置多年,等到要開發利用了才想到修復治理,不但成本劇增,而且效果不好。呼吁管理部門早出臺管理辦法,早調查早治理。”
“這個行業我們很看好,已和國外不少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了聯系和合作關系,但開拓國內市場仍感到茫然。”中晟環保有限公司的業務經理稱。
盡管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建立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監測制度,開展污染土壤修復示范;搬遷企業必須做好原廠址土壤修復工作等,但修復產業在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市場準入方面的確仍不完善。
作為項目審批方之一的國家發改委也深感頭疼:“地方申報的修復項目,因為沒有相關標準作為評審依據,我們目前只好委托專業咨詢公司對項目進行評估,但咨詢公司對此也感到很棘手。他們又向科技部、行業內的專家學者請教,結果發現地方申報的項目很少能夠獲得通過。不是治理方案、治理目標與國家現行要求有一定差距,就是前期調查中缺乏相應的技術標準;土壤污染調查和分析不足,污染物不確定,污染的濃度變化、空間分布、污染區域界線不清晰,后期結論難以有效支撐治理方案等等。項目無法通過審批,我們也很無奈。”
市場潛力巨大
據業內保守人士估計,“十二五”期間,中國僅在土壤修復市場的產值規模就將達到400億元人民幣。而這一判斷是與國家宏觀政策和產業導向密切相關的:2011年9月,《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通過專家論證;10月,《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正式出臺;“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把環境修復行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培育。
事實上,發達國家對于環境修復產業的支持和投入也是巨大的。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用于污染場地修復方面的投資就達到近1000億美元;荷蘭在20世紀80年代已投資15億美元進行土壤污染的修復;德國在1995年一年就投資60億美元凈化污染土壤。
發達國家的環境修復產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早在幾十年前他們已開始土壤修復的研發工作,美國、日本等國家僅土壤修復產業就占到本國環保產業市場份額的30%~50%。在污染土壤修復治理方面,國外已經開發多種物理、化學、生物方面的技術,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形成一個成熟的產業。
在美國從事了10多年土壤修復工作的伊世特(ESD)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龔宇陽,盡管身在土壤修復行業,但2001年剛回國時龔曾是中國土壤修復的反對者。“如果修復是政府埋單,當時中國并沒有國力支撐。”龔宇陽說,啟動這一市場需要慎重。
國內直到2007年,北京建工集團成立了國內首家環境修復公司,承接了國內首例土壤修復項目——宋家莊經濟適用房項目的土壤修復,之后他們又修復了原紅獅涂料廠受污染地塊、北京焦化廠南區污染地塊等。2011年,他們還承接了20余項場地調查及評價項目,土地修復工程項目數量位居全國同行之首。“接手工程越多,越發現這一新興產業亟待規范和引導,我們之所以促成了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的建成,是希望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從政策、法規、市場、技術、責任、資金等多個方面研討環境修復行業發展的現狀及未來趨勢。”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公司總經理高艷麗表示。
篇5
【關鍵詞】土壤修復;棕地開發;商業模式;財政政策
一、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現狀及問題
隨著近年的產業結構調整,“退二進三”的推進,大量處在城區的工業企業紛紛關停或搬遷,造成大量處于城區的污染土地,即所謂的棕地。棕地造成土地閑置、社區衰退、對周圍居民健康及生活品質產生了較大的危害。
目前,我國污染土地的治理處于起步階段,行業發展主要面臨責任認定與資金來源困難、政策法規與標準規范不健全、修復技術體系不完善、行業技術與綜合性人才短期、開發商及公眾認識缺乏等諸多問題。尤其前兩個問題筆者認為直接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決定著我國未來土壤修復發展前景及商業模式。
1.責任認定及資金來源困難
目前,我國土壤修復治理資金缺乏有效保障。出于歷史原因,我國土地污染主體大多是各類國有工廠,經過多輪的改制重組,造成了產權歸屬不清,即便產權明晰的,也很難有能力支付高額的土壤修復費用。因此,“誰污染,誰治理”這一環保行業的通行準則,在土壤修復行業根本行不通。目前土壤修復由于依托房地產,少數由房地產開發商埋單,大部分項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付費。這種情況造成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缺乏動力,后期發展難以為繼。
2.政策法規與標準規范不健全
在政策法規方面,鑒于近年來城市工業企業搬遷中土地污染問題的嚴峻性和迫切性,有關部門出臺了一些專門的規定,同時將土壤修復提到了專項規劃的高度。《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法規也有望出臺。但相關政策法規體系非常不完善,尤其缺乏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棕地開發的產業專項基金、投融資獎勵、稅收減免等金融鼓勵政策。
在標準規范方面,2014年環保部了場地調查技術、監測風險評估、土壤修復技術等環保標準,為推進土壤修復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了基礎支撐。但相關的監測標準、驗收規范、管理制度等方面仍需完善,以使市場找到相應的監督和實施依據。
二、美國棕地再開發模式的實踐
目前,在棕地再開發過程中,美國政府從法律、政策、標準、金融等方面給予全面立法支持。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意識到要振興棕地,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加強社會的參與度。
1.有關棕地的政策和法規
針對上世紀80年代的“拉夫運河事件”,美國環保署(EPA)出臺了“超級基金法案”,該法案嚴格的連帶責任,導致污染土地被業主遺棄,因而產生了大量的廢棄與閑置土地。為此,EPA后續出臺了“超級基金修正法案”、“棕地法案”等一系列關于棕地的治理和再開發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條例,確定對受污土地的治理費用承擔渠道及責任規避措施,確定了棕地治理的流程和規范,形成比較完善的棕地再開發法律體系。
2.資金來源與融資政策
1980年EPA在土壤污染賠償和治理資金的籌集和管理中建立了一種有效的資源籌集和管理方式――超級基金。當責任主體不能確定、或其無力承擔治理費用時,由超級基金用來支付治理費用。
超級基金初期來源為:石油和某些特定化學制品征收的環境稅及聯邦財政。后期基金總數擴大,資金來源擴大到年收入在200萬美元以上企業的附加稅、聯邦普通稅、超級基金利息、棕地治理修復費用承擔者追回的款項等。
除嚴格的污染者付費、超級基金外,美國采取積極的經濟激勵手段,鼓勵社會團體和資本參與棕地修復和再開發活動中。《棕地行動議程》、《納稅人減稅法》、《克林頓政府棕地行動議程》等系列文件,規定棕地再開發過程享有的稅收、津貼、減免稅、申請“社區地塊開發基金”等金融優惠政策。《棕地經濟振興計劃》、《美國棕地的籌資渠道與戰略》等政府鼓勵政策,授權各州、社區和各類買下棕地的所有者協同工作,使過半的州制定了棕地開發計劃與措施,創立了自己的棕地治理籌資渠道。
對于具有開發價值的棕地,美國從國家和地方政府兩個層面,建立起資金池,多舉措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棕地的再開發,形成了一個棕地再開發的成熟運行機制。
三、我國棕地再開發面臨的形勢
當前中國經濟外需疲軟,制度變革紅利的釋放、產業結構優化、技術與人才等要素升級轉化等擴大內需的措施在短期內很難對經濟起到較大的作用。投資仍然是近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高新技術、教育醫療、節能環保會成為新的重點投資領域,棕地再開發也將成為新的投資重點之一。而地方性政府債務解決方案、環境治理的金融政策將決定資金來源,決定土壤修復市場的發展。
1.地方政府債務解決方案
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龐大,僅僅依靠地方政府出資的土壤修復模式將難以為繼。為控制地方性債務,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規定。四部委財預[2012]463號,規定加強政府融資平臺的管理,逐年回購(BT)這種增加政府短期債務的模式幾乎被叫停。國發[2014]60號、發改投資[2014]2724號、財金[2014]76號、財金[2014]113號等文件的,意味著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將成為政府性項目的主要商業模式。
2.棕地開發的財政政策趨勢
目前,我國頂層設計層面仍處在“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大浪潮之中,將高污染、高耗能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推動資源環境費改稅,創建新型資源產權、生態補償、排污許可證、碳排放交易市場,是當前改革的重點。這些舉措將擴大國家和地方生態環境治理的資金量,拓寬土壤修復產業基金及棕地再開發的融資渠道。同時,國家層面在多方面推行稅務減免政策,這為棕地再開發金融優惠政策的推出提供了機會。
四、土壤修復前景及商業模式
我國棕地大多位于城市核心區域,具有較大商業開發價值,對商業投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結合美國棕地開發實踐及我國政策導向,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模式會成為我國商業模式發展的重點:
1.政府成立融資平臺公司,建立棕地循環利用資金,通過傳統的EPC模式、DB模式進行污染土地的治理。在產業政策、標準缺乏的情況下這種模式較為可行,有利于地方政策和標準規范的制定。但隨著轉變政府職能改革的深入,這種模式后續空間有限。
2.棕地商業開發模式,即完全由社會資本對棕地進行商業化開發。這種模式能最大的激發社會性資本的參與,政府基金可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因此,會成為未來我國土壤修復的主要商業模式。但這種模式要求社會資本對土地的價值和污染治理的成本具有較強的評估和把控能力,政府能對治理進行嚴格和規范的監管。
3.PPP模式,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開發,這種模式發揮社會資本在商業價值開發及污染土地治理上的優勢,同時政府資金參與其中,避免因監管不到位,造成土地的后續開發風險。作為近年國家提倡的主要商業模式,預計PPP模式會成為今后幾年我國土壤修復行業主要的發展模式。
4.其他模式。在臨近市區的棕地上方建太陽能;在重金屬污染農田套種重金屬富集植物與能源植物;在垃圾場舊址上種植向日葵、玉米、大豆等能源作物。這些模式為我國市郊及農田污染土地的開發也提供了一些思路。
無論那種商業模式,土壤修復行業須引入社會資本才能煥發活力。社會資本的目的在于盈利,評估土地的商業價值、污染治理成本、社會效益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鼓勵開發政策和污染治理監管政策,保障公眾的參與權,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未來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健康發展的關鍵。這條修復治理之路能否走好,不僅依靠廣大企業的智慧和膽魄,更需要具有大智慧和膽魄的地方政府先試先行,為我國土壤修復市場商業模式摸出一條可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勝田,林玉鎖,華小梅.中國污染場地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6):5~7.
[2]王曦,胡苑.美國的污染治理超級基金制度.環境保護,2007(10): 64-67.
篇6
“毒地”公害
我國耕地總量的三分之二都是中低產田,在土地數量不斷減少的同時,由于過度施用化肥農藥,采礦、工廠的重金屬污染,土地質量也在加速退化。城市雖然繁華,但土地污染卻不會被厚厚的水泥板掩蓋,它就在我們的腳下潛伏;農村雖然廣袤,但土地污染卻早已潛滋暗長,呈現星火燎原之勢,它正向每一片田野蔓延。
土壤污染被稱作“看不見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在內的所有污染,最終都會回歸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專家指出,許多地區的污染已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沒有外來的治理干預,土壤無法自凈,甚至可能出現三種環境報復風險。
一是生態關系失衡,引發生態環境惡化。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長江三角洲的一項調查發現,由于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稻田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土壤中的蚯蚓、土鱉及各種有益菌等大量消失,農作物害蟲的天敵青蛙的數量大減,自然生態面臨危機。
二是土壤質量下降,使農作物減產降質。重金屬污染的增加,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調查顯示,由于各種土壤污染,我國糧食每年減產達100億公斤。
三是污染糧食,影響人類生存。農業專家表示,土壤污染的最終后果將是人類“有米不敢吃”。南京農業大學在全國各地市場上進行的調查顯示,約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屬鎘-超標。若長期食用鎘米,將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事實證明,土地污染已嚴重影響到農產品安全、食品安全和居住環境、人體健康,更已構成國土資源環境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土地污染防治已到了必須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地步,必須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土地的救贖
從1994年開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等機構就對全國土壤51個化學元素進行監測,1999年開始對中國東部農田區54個化學元素進行填圖,2008年又開始建立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對含78種元素的土壤81個化學指標進行探測。
研究表明,我國土壤正出現越來越多本來沒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險元素。土壤一旦被污染,通過自凈能力完全復原周期長達千年。土壤不像水會有一個循環,土壤就擺在那里。比如重金屬在土壤中的惰性比較強,一不容易遷移,二不容易變化,頂多是從一種形態轉化到另一種形態或者通過降解向下滲,減少的速率非常慢。
也有專家表示,土壤自身恢復這種說法其實是一個猜測而已。靠風吹雨淋移走重金屬,不能準確定量,“數百年、上千年”的說法給出來的只是一個概數,用來幫助人們理解,說永遠不能恢復都行。就像是礦山,在人類開采之前,礦山中的重金屬早就存在了成千上萬年。
根據不同的污染物,土壤修復可采取的修復手段不盡相同。國內外的經驗顯示,有機污染物可采取熱解、焚燒及微生物等方法。而重金屬污染,很難通過化學手段徹底根除,植物修復相對更為有效。
在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鄉,綠油油的草長滿了整個農田,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青色的水稻。在這塊已經被重金屬嚴重污染、無法農耕的土地上,被稱作“土壤清潔工”的蜈蚣草卻生長得郁郁蔥蔥。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當于普通植物的20萬倍,通過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內,這片土地就可以“恢復健康”,在郴州已經有修復完工的土地恢復了耕作。
現在,蜈蚣草已經在湖南郴州、云南個舊、廣西環江扎下了根,尤其是在廣西環江,蜈蚣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000畝~2000畝,成為世界上最大面積的砷污染農田修復項目。
蜈蚣草的“同盟戰友”還有東南景天,這是在廣東種植的專門修復鎘中毒農田的植物,現在東南景天在全國也有上百畝的試驗基地。
在西北,300多畝鹽堿土地上種植了被稱作“吸毒解毒高手”的竹柳,它不僅耐寒、耐旱、耐澇、抗鹽堿,還可以吸收城市污水,消除氮磷鉀,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屬成分。
中國的污染場地修復剛剛起步,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應用還未大面積推廣,修復技術與裝備的研發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也引進了很多技術,但需要先解決技術本土化的適應性問題,還要衡量引進成本,最后在實踐上能否應用還沒有定論。由于國內還尚未建立污地修復標準,究竟被污染土地修復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實則難以界定。
土地“洗澡”代價高昂
土壤修復的方式主要就是三種,即物理方法——直接移除換新土,好處是快,壞處是治標不治本,僅僅是污染轉移;化學方法—加化學試劑穩定固定化,減小重金屬的危害,好處是便宜而且快,壞處是污染還在,而且可能有二次污染;生物方法——用生物吸收再移除,好處是環境友好,壞處是慢。綜合來看,植物修復法更接近自然生態,從經濟投入、修復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慮都是目前的最佳選擇。
雖然植物修復法已經非常“實惠”,修復一噸污染土的成本已經低于200元,但是修復面積的龐大卻使總投入數額驚人。以云南個舊為例,目前治理修復面積還不到100畝,而污染面積卻在20萬畝以上,如果要全部修復,至少需要上億元的投資,這對當地財政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
而且目前發現的超富集植物一般都是野生植物,其種苗繁育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實現大規模種苗就更加困難,所以現今使用的是先大棚育種再移植到修復區的辦法,無疑會增加成本和操作難度。類似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植物多集中在我國淮河以南,而在淮河以北則很少發現,使植物修復法的影響范圍也大大受限。
對于土地修復地區的村民來說,最為痛苦的則是三至五年的修復周期過于漫長,他們守在不能耕作的試驗田旁,除了等待,毫無辦法。更為殘酷的現實是,很多污染地區都等不及采用植物修復法,而選擇了“客土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將被污染土壤深埋到水稻根系不能達到的25厘米以下,雖然運用“客土法”修復一畝污染土地要花費上百萬元,污染土壤仍然存在,甚至會繼續擴大,但是由于修復方法簡單,花費時間少,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法被廣泛應用。
在當前農業生產規模小、效益低的現實情況下,如此代價高昂、周期漫長的修復也大大降低了農民治污的積極性。多地農業部門的監測發現,為了減少生產成本,農民自購的農膜基本上不合格,往往使用0.006毫米的超薄膜,甚至還有0.005毫米的農膜。越薄的農膜強度越低,抗拉能力差,容易老化,破碎后碎塊更小,難以撿拾,相應產生的農膜殘留量就更大。不少農民反映,種一季糧掙不了幾個錢,化肥、農藥一旦用少了,莊稼立馬減產,誰都不敢輕易減量。
其實,污土修復的核心在于如何依靠技術來降低成本和保障環境安全性。因此,經濟合理的技術方案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突破目標。目前世界上見效最快的土壤修復技術是“納米鐵”。美國和歐洲已開始采用,一些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都可以處理,幾乎屬于比較理想萬能的修復,實驗室里一天就能見到修復效果,野外見效通常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但高昂的修復價格,是致命的缺點,使其難以成為最理想的修復方案。
棕色地塊變成“唐僧肉”
那些已經受到或將要受到污染卻未經修復的污染場地,被媒體稱為“毒地”,而在歐美國家它有一個文雅的名稱:棕色地塊。
“毒地”危害最知名的案例是美國的“拉夫運河事件”。在1942年至1953年的11年問,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干涸的拉夫運河河谷,一直是個用于傾倒工業廢料的垃圾場。20世紀50年代后期,這片河谷陸續被開發,2000多戶居民居住于此。70年代末,各種怪病開始困擾當地居民,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奇高。在隨后的調查發現,1974年至1978年間,拉夫運河小區出生的孩子56%有生育缺陷。拉夫運河小區的婦女比搬進來之前的流產率增加了300%。當地居民不得不搬遷。
如今,棕色地塊正成為中國城市的噩夢。最近幾年,越來越多從城市搬遷的化工廠、農藥廠、鋼鐵廠等高污染場地被重新開發成了住宅小區,這些房地產開發商大力宣傳的樓盤名稱,對其進行二度包裝。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許多“毒地”尚未“清毒”就被一些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視為“唐僧肉”,建成經濟適用房等。
從北京地鐵八通線管莊站下車,沿著雙橋東路南行,穿過一片城中村,能看到兩處隔路相對的大型社區,D社區與Y社區。D社區的居民2005年入住,入住率極高,二手房均價達到2.45萬元每平方米。據悉,D社區所處地塊曾是鐵道部防腐枕木廠的工業用地,由于大量有害化學用品的過度使用,該廠曾發生過“工人中毒事件”。雖然廠子于2001年倒閉,但在其40年的歷史中,大量的有害元素已滲入土地,使場地遭受到了嚴重污染,屬于典型的棕色地塊。然而,就在這樣未經修復的“毒地”之上,安建廣廈千萬間?
按照土壤修復的程序,修復企業先要對污染場地進行環境評價,跟人生病去醫院“看病、診斷、治療”的程序類似,土壤采樣、實驗室化驗、分析診斷都是必須環節。但在利益的追逐下,現實版的土壤修復故事往往要粗糙得多。
一位土壤修復工程師曾在其博客里質疑:你相信一個20年的老化工廠,調查結果是只有50平米污染土壤嗎?你相信一個生產十幾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場地里沒發現苯系物嗎?你相信現場五顏六色,結果只有兩種重金屬超標嗎?在一天幾十萬元的銀行利息壓力下,房地產商選擇土壤修復多出于無奈,往往將土壤修復流程簡化成兩個程序:挖干凈,拉走。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我國棕色地塊的土壤修復,實質上是非常有限的,若在這樣的土地上居住,極有可能上演中國的“拉夫運河事件”。但他同時強調,危害需要通過長期積累才可能顯現。
還有多少看不見的污染?
土壤污染帶來的惡性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國人的心,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土壤污染狀況始終沒有權威公布,一年一度的環境公報也鮮有提及。權威信息缺失,已經導致人們的普遍焦慮,人們急于知道,究竟有多少“看不見”的土地污染在威脅人的生命安全?
北京律師董正偉曾向環保部提交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全國土壤污染情況調查的數據、調查依據、污染成因和防止措施以及方式方法”。但環保部以“國家秘密”為由,予以拒絕。中國的土地已被污染到如此種程度,環保部卻還在以“國家秘密”給自己當遮羞布,著實令人心寒。
環保部近期的《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已經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這說明相關部門對污染情況不是沒有掌握,秘而不宣地刻意隱瞞,讓公眾獲知艱難。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也損失了公眾信任,甚至還會因謠言四起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污染“家底不清”,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一面是“1.5億畝耕地污染”“華南部分地區50%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等數據廣泛流傳,一面是污染源情況不明,農民無辜受損、消費者無所適從。
篇7
關鍵詞:農村土地;污染;修復;治理途徑;管理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37-1
1 修復污染土地
近些年,農村土地污染越來越嚴重,需要制定一份完善的土地修復方案。污染土地的修復需要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根據國務院《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精神,相關部門(農業部和財政部)做了全面部署,并且還印發了《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為了落實國務院的政策,財務部向農業部撥款8.27億用于農村土地污染的治理。在五年內農業部要對國內農產品生產地進行全面的調查,并成立了專門的污染防治專家組,這就為農村受污染土地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技術指導。如果僅依靠國家的資金援助是很難完全治理被污染土地,這就需要推廣和完善融資機制。而且還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追求污染者的責任。融資機制在我國進行了試點嘗試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污染土地修復主要有有下面兩種方式:其一,異位修復;其二,原位修復。這兩種方式要根據受污染土地土層的薄厚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行選擇。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采取原位修復方式,這種修復方式成本相對較低,修復土層深,而且對土壤的破壞小,適用于更大面積的土壤修復工程。
我國目前農村受污染的土地修復借助一些植物,這種技術叫做物化固定修復技術。我國在2005開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利用這項技術,修復當地受污染的農田和廢棄的土地1280余畝,修復的土地可恢復到正常土壤的90%左右。土地修復還有一種方法是工程修復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對淺層土壤進行修復,結合暴露途徑阻隔、改變土地用途等方法進行修復。
2 農村污染土地的防治途徑
2.1 加強農村現有土地的調查和評估
我國是人口密集的大國,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積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說明我國的土地資源是匱乏的。針對我國農村土地匱乏的現狀,我們應該加強對土地進行調查與評估,展開對全國的農用土地污染調查工作,整理出耕地污染的詳細資料,這樣有利于污染土地的治理。
2.2 加快耕地污染防治法的步伐
防治農村土地污染需要法律作為后盾。防治土地污染不能完全依靠我國的財政支持,需要追究污染者的責任,如果沒有法律的限制,污染現象會愈演愈烈。有相關法律的支撐,能夠監督各部門嚴格執法履行自身責任,土地使用能夠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理,能夠很好的限制重工業以及一些其他污染嚴重企業占用農用土地,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小對農村土地的污染。
2.3 加強對農戶的科技培訓,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及地膜等
我國已經慢慢進入現代化農業階段,機械化作業在農村逐漸得到普及。這是一個科技時代,農民也要適應這個時代,提高自身素質,做到科技務農,讓農民們知道污染土地造成的危害程度。我國在十五屆三中全會就明確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農民是農業科技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所以廣大農民要提高自身素質,與科技同步。農戶自身素質的提高與培訓是密切相關的,農業部門要有計劃的組織農戶進行培訓,讓其了解、接觸最先進的作業知識和工具,了解如何保護耕地不讓耕地污染。在我國農村還存在很多盲目使用化肥和農藥現象,認為化肥越多效果越佳,忽略了化肥的配比問題,如果長期這樣使用會造成土壤理化結構的改變。農藥對土壤的危害也很嚴重,在噴灑農藥時會有一部分滲入到土壤中改變土壤性狀,所以在使用農藥時,也要配好比例,不用誤認為使用量大就能達到效果。在農村地膜的使用率在增加,亂扔亂放現象比較嚴重。這一點也與農村沒有固定垃圾存放場有關。地膜存留在耕地中會讓土質板結,土壤的透氣性、透水性差,會影響植物的生產以及產量。所以要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地膜。
3 農村宅基地的使用現象
我國農村宅基地的使用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還是存在占用耕地違建等現象。農民建房隨意性很大,沒有規劃性。
一戶多宅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他們認為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筑房屋理所當然,并沒有觸犯法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這不僅嚴重違反了國家的有關規定,而且還造成大量農用土地的流失、浪費。
參考文獻
[1] 陳士銀,周飛,吳明發.論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宅基地合理利用.安徽農業科學,2007,(14).
[2] 江輝,焦衛平,路婕,徐丹.關于中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問題的探討.中國農學通報,2007,(12).
篇8
1設計原則
矸石山山體安全穩定—滅火效果徹底—植物群落向森林方向演替,最終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兼顧生態環境的同時注重景觀效果—滅火、生態修復與山體穩定(護坡)三者相結合,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總體安排,最終達到滅火徹底、山體穩定、植被良性演替的整體治理效果。
2總體規劃
該方案采用滅火措施、護坡措施與生物措施(生態修復)緊密結合的方法,即首先對矸石山進行滅火施工。本次滅火施工主要工藝包括溫度勘察、挖除滅火、換填滅火、噴射注漿滅火、深孔注漿滅火等。根據溫度勘測結果及現場情況,采用多種滅火方法系統結合的方式進行滅火施工。結合上述滅火措施的基礎上,進行護坡整治,整理坡面、控制坡度、修建上山道路、修筑排水渠、急流槽及馬道,修建柔性護坡,對其抗滑穩定、抗傾覆穩定、地基承載能力進行分析驗算,最后采用生物措施進一步加固矸石山,設計中綜合采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措施進行土壤基質改良,采用遠程噴射播種植被恢復技術對矸石山坡體進行植被恢復。
二、滅火方案
1設計原則
為確保施工安全,此次滅火采用防火、控火、滅火方案,方案明顯減少或消除有害氣體,恢復安全常態,按照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滅火工藝,采用多種滅火工藝相結合的滅火方式進行施工,全程測溫,由下而上,由外而內,由低溫區向高溫區實施滅火措施。
2總體規劃
矸石山滅火工程主要依據矸石山自燃機理及特點,矸石山不同溫度分布規律及溫度探測技術,采用各種滅火措施的綜合、運用。本設計采用了先進的噴漿、注漿技術防火、控火,最終消除火點。采取機械化施工,利用泥漿噴射機進行噴漿、注漿。
三、護坡工程方案
矸石山山體的穩定直接關系到綜合治理的成敗,同時山體的穩定又保證滅火效果的持續與生態修復的成功。護坡工程主要包括:坡體分級、整理坡面、控制坡度,修建上山道路,修筑排水渠、急流槽及馬道,修建柔性護坡等。針對矸石山不穩定、易沉降等特性,采用剛性護坡易損壞。該矸石山護坡工程采用柔性覆蓋的技術理念,以有效應對矸石山沉降。
1坡體削坡分級及道路修整
1)削坡。矸石山削坡分級總體坡度控制在30°左右,本次削坡主要針對一號治理區進行,同時也包括二號治理區部分坡面。平均削坡深度為1.5m,削坡后每段坡面長度10m~15m。2)覆土。削坡完成后,矸石山體表層覆蓋矸石與黃土的混合物(含黃土約75%),以利于植物生長,表層平均矸土混合物厚度為0.8m。3)整形。覆土完成后,進行坡面整形及施工道路修整,削坡整形后表層矸土混合壓實,形成一個封閉良好的整體,山體穩定性良好,為植被恢復創造良好條件。
2排水系統
坡體的排水系統包括坡面急流槽、馬道柔性排水渠及道路排水。柔性排水系統均采用土工袋、土工膜等柔性材料,坡面排水系統與道路排水系統及原有排水系統相貫通。馬道在前期可作為施工便道,之后建立排水渠,其余地方進行植被恢復。矸石山經人工整形后,易發生沉降變形,如采用混凝土或漿砌石構筑排水渠,極易發生斷裂。該方案采用土工膜加土工袋構筑的柔性排水渠。排水渠修筑方法為馬道邊緣及道路一側開挖寬1m壕溝加土夯實(土層厚度約為20cm),然后回填形成下底寬40cm,上口寬80cm,高60cm的梯形排水溝,鋪設土工膜,溝底坡度為5%,土工膜上方碼放黑色土工袋,標準尺寸一般為40cm×80cm,土工袋裝土壓實,碼放要求層層碼放相互壓實形成表層利于阻擋和攔截降水的臺階式坡面。
3植物護坡的作用
3.1植物根系的固著作用
草本植物須根大部分分布在地下0.5m以內,而灌木根系更能深入到矸石層,對提高坡體表面抗沖力、防水土流失作用十分明顯,植被能夠遏制坡面水土流失及淺層崩塌,植物的淺層根系錯根盤結,使土體在其延伸范圍內成為土與植物的復合體。植物的垂直根系穿過坡體淺層的松散風化帶,深入到較深矸石層起到相當于甚至優于錨桿的作用。禾本科及豆科植物小灌木在地下0.75m~1.5m處有明顯的加固作用,喬木根系的錨固作用可影響更深的矸土層。
3.2植被的防沖蝕作用
1)截留降水,削弱濺蝕。降水從高空落下,對的表土產生一種打擊力,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同時土粒被水帶走產生水土流失。植被保持水土作用表現在可基本消除降水的擊濺侵蝕,降低坡面土體的侵蝕性,減少沖蝕力指數。植物攔截降水,則削減了降水對地面的擊濺侵蝕,從而對表土起固持作用。2)延緩徑流匯集,增加入滲,減少沖刷。地表徑流集中是坡面土體沖蝕的主要動力,對土體沖蝕的強弱取決于流速的大小和徑流所具有的能量。植被覆蓋坡面增加坡面粗糙率使徑流由直流變為繞流,難于匯集一起。另外植被生長形成的空隙和裂隙增加了入滲,優化地下水的補給環境,減少了徑流量和徑流沖刷力,直接降低了徑流對坡面沖刷,保護坡面結構的穩定性。3)鄉土灌木樹種生長,植物種類多樣,表層形成茂密草灌植物,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不會造成水蝕溝。
四、生態修復方案
在矸石山植被恢復工程中按照立地條件分析與評價、基質改良技術、適宜樹種選擇與規劃、植被恢復栽植技術、科學的撫育管理技術和植被恢復的監測與評價等“六階段”技術模式,根據模式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適時有效地調整矸石山植被恢復的工程技術和進度,可以使矸石山植被恢復能夠按照規劃設計的目標創建穩定的植物生態系統,使矸石山最終達到治理的效果。
五、適宜的植物規劃
1植物
植物種類的選擇一直是矸石山生態修復研究的重要內容。植物種類選擇的適當與否是屯蘭礦矸石山植被恢復成敗的關鍵,樹種的組成以及植被群落的組成和密度是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根據該礦矸石山植被恢復與生態特點,科學地選擇矸石山適宜的植物種類是該項工程的重要任務。主要是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選用經過多年引種和馴化的植物品種,要有利于矸石山的水土保持和土壤的改良,選擇抗干旱和耐貧瘠的肥料樹種,尤其要考慮優良的灌木樹種在植被的防護和土壤改良功能方面的特點,這樣可以使矸石山提早郁閉,加快綠化和生態修復的速度,并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2適宜該地區種植的植物種類
油松、側柏、臭椿、刺槐、山杏、檸條、榆樹、紫穗槐、皂角、二色胡枝子、荊條、羊柴、二月蘭、沙打旺、波斯菊、黑心菊、紫花苜蓿、黑麥草及高羊毛等。
六、治理工程的監測與評價
矸石山植被恢復是困難立地條件下比較艱巨的工程,因此其恢復植被的監測比較重要。在植被恢復的初期,由于管理強度較大,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況會及時的得到反饋和處理。但是在管理強度逐年降低直至停止后,矸石山的植被開始進入自維持狀態,由于管理強度的降低和矸石山立地限制因子的疊加性,重建的植物群落的發展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逐漸退化,植物的生長量減少,種類減少等等,任其發展,最后可能導致整個恢復植被的完全消失。另一種是植物生長良好,生產力逐步提高,鄉土樹種不斷侵入,甚至替代植被重建階段的先鋒樹種。對于第一種情況應該通過監測和評價,盡快的發現植被退化的決定性因素,對恢復的植被進行維護。第二種情況表明重建的植被正朝著自我演替的方向發展,最終會建立一個穩定的、自維持的生態系統。對于取得初步成功的矸石山恢復植被,通過監測和評價,適時地引進期待的樹種,使之能夠按照人為設計的方向創建希望的恢復生態系統。另外,監測和評價植被重建的環境和生態效益,深入研究生態修復的過程與機制,可以推廣和發展植被恢復技術理論,為矸石山的生態重建提供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1生態效益
本方案規劃設計的生物措施實施一段時期后,通過增加植被、改善土壤性狀,可以減少揚灰,減少有害氣體擴散,減少地表徑流,減輕土壤侵蝕,防止新增的水土流失。最終治理目標為,使項目實施后矸石山治理率達到99%,水土流失治理度達98%,植被恢復系數達98%,水土流失控制率達98%。
2社會效益
通過實施本報告規劃設計的措施,可減輕水土資源的流失和破壞,使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協調進行,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同時,對促進當地生態環境建設和發展地方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七、結語
篇9
按照《縣污染 攻堅實施方案》要求,現將我局2018年度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完成情況自查報告如下:
一、嚴格保護優先保護類耕地
我縣兩區劃定工作已完成基礎性調查,數據審核待入庫。
二、確保安全利用類耕地安全利用
自2015年起我縣按農業部安排已開始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工作,到2017年底完成16個鄉鎮共采檢圖樣562個,設立土壤重金屬國控點27個,調查農產品樣品千余個,至2018年底基本完成我縣農用地基礎性調查工作。
三、落實嚴格管控類耕地管控要求
我縣農用地重度污染耕地再我局尚未有備案。五祖垅坪水庫飲用水源地周邊6個村耕地風險管控方案已制定。
四、控制種植業污染
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2018年已試點運行,已制訂到2020年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計劃方案。2018年底農藥化肥較2017年底減2%和10%;全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30萬畝,達到農作物播種面積的75%,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以上;推廣有機肥0.5萬噸,結合耕地有機質提升項目,全縣免費發放有機肥110噸,紅花草籽5噸。
篇10
1 當前階段土壤污染治理方案分析
1.1 重金屬類型污染的防治分析
在我國目前的土地污染之中,由于種種原因存在著多種類型的土地污染,而在這些種類較多的污染之中,重金屬類型的土地污染是現階段土壤污染之中的主要類型。經過調查顯示,重金屬類型的污染主要成因是工業生產之中所產生的廢水,在目前的工業生產中往往會含有數量比較巨大的金屬離子,雖然目前我國已經積極的開展污染治理行動,但是在一些地區還是存在亂排污的情況,這些未經過科學處理的廢水直接流入到土壤之中,在積年累月的污染之下,就會給土壤之中的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進而使得土壤失去原有的肥力。為了能夠全面的處理好重金屬類型的土地污染,現階段治理人員主要通過化學方式對土壤進行處理,在保證不破壞土壤生態結構的基礎上,使用能夠和土壤之中重金屬物質發生反應的化學元素,讓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在和化學元素相互作用的情況下被氧化或者還原,從而達到治理重金屬污染的目標。
1.2 化學類型污染的防治分析
除了重金屬類型的污染之外,化學類型的污染對于土壤的危害也是極其嚴重的,并且相對于說其他污染來講,化學污染的情況略顯復雜,導致化學污染出現的成因也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化工行業產品種類上具有多樣化,并且相應的生產工藝也在升級,這也就導致了其生產過程之中需要使用更多的化學原料,而這些原料在往往也就會使得廢水對于土壤的污染更加的嚴重;另一方面,在目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之中,為了能夠達到良好的產量,農業工作者一般會使用相應的化肥以及殺蟲劑,在使用不當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土壤出現污染的情況。化學元素對于土壤產生污染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當這些化學元素進入到土壤之中的時候,會對土壤之中的酸堿性造成影響,使得土壤酸堿性失衡,最終造成土壤之中的肥力下降。面對這樣的污染情況,目前的措施主要有2種,一種是通過分析土壤中的元素含量進行能夠吸收或者是反應的元素利用,使土壤中的有害元素減少或者消失;另外一種就是通過改變土壤的酸堿性降低化學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學原則
2.1 整體優化原則
目前的土壤防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t就是整體優化的原則,整體優化的原則注重的是土壤防治的整體性效果,因此在利用此原則進行土壤污染防治時,主要進行3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污染效應要最小化,也就是在整個治污的過程中,要保證整體效應的最大化,將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其次是要進行污染控制和清潔生產。因為要考慮到整體最優,因此一方面進行治污,一方面進行清潔生產,投入和產出兩不耽誤。最后就是要做到整體環境效益的最佳。通過整體優化,實現土壤對環境的最小化污染或者是零污染,將土壤污染的影響降到最低。
2.2 生態恢復原則
之所以要進行土壤污染的治理,其根本原因就是要恢復土壤的生態作用,使其產生經濟效益,因此在土壤污染治理時要本著恢復生態的原則來進行。在此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土壤生態作用的恢復,首先就是要協調這種因素對土壤的影響,做到元素的綜合利用,通過綜合效益實現土壤的生態型特征。其次就是要積極利用農家肥料進行對土壤的肥力改造。農家肥料的生態效益比較高,利用農家肥可以使得土壤快速恢復原始屬性,具備良好的生態效益。
3 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展望
3.1 農業非點源污染問題
一般來說,工業點源污染由于具有固定的污染源,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只要給予一定的資金和適當的技術投入,就較容易得到治理。相反,農業非點源污染由于沒有固定的污染源,往往具有潛在性、復雜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因而是不容易得到有效地控制的。正因為如此,英美等發達國家最近幾年來對這一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我國因農業生產的發展及肥料和農藥的廣泛使用,農業非點源污染日益嚴重,對農業非點源污染的研究也將受到應有的重視。
3.2 環境生物技術與土壤生物多樣性
生物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已成為目前十分活躍的領域。然而,這些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應十分注意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物安全的問題,并進行生態風險分析。此外,還應該考慮到生物技術副產物的合理處置。在處置之前,應評價其潛在危害性,包括對土壤生物多樣性、作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3.3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
近年來,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屬污染和有機污染等)修復技術的研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其內容涉及固化修復、玻璃化修復、熱處理修復、沖洗修復、泵出處理修復、動電修復和植物修復等。在植物修復技術中,植物抽提作用、根際過濾作用和植物固定作用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特別是野生超積累植物的篩選和有目的的應用比較引人注目。可以預料,隨著1997年全球土壤修復工作網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分中心在南京的成立和正式啟動,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研究將成為中國今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熱點問題之一。
- 上一篇:安全事故救援應急預案
- 下一篇:社區養老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