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課程改革范文

時間:2023-11-30 17:29: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世紀的課程改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世紀的課程改革

篇1

中學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適應這種要求,高中數學試驗教材已在全國十一個省市試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也在討論制訂之中 。但我們知道:從教育的效果來看,課程可分為預期課程,實施課程和實現課程三種。預期課程是由國家政府部門和教育專家們制訂的,而實施課程是教師根據自己對預期課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觀愿望所決定的。由此可知,預期課程設計得再理想,如果教師不能按要求去實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說:中學數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數學教師。為使中學數學課程改革能夠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學數學課程標準能夠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的目的。筆者認為有必要,根據素質教育目標,新的高中數學教學大綱和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框架,對中學數學教師的角色做認真的研究。

一、 課程標準對中學數學教師角色的期待

(一)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

教育不僅具有生產力等經濟功能和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和功能要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道德品質的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文精神的培養相協調。而我們原來的有些教育方法,對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以及創新素質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針對這一客觀事實,教師的職能應該做相應的改變,由封閉式的教學改為指導學生"開放式學習,"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另外,"雙基"是我們的特長,但"雙基"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代數運算的熟練和邏輯推理的嚴謹"雖然是雙基的兩個基本點,但歸納、猜想、創新的思維方式,廣闊的數學視野,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去應該是"新雙基"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學數學教師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二)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

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于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數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善于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三)新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要求中學數學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新的高中課程,具備有多樣的選擇性,在共同基礎上設量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發展的選擇。整個高中數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將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向他們提供側重于不同方面的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實踐活動。

這就要求中學數學教師有能力勝任不同的課程,既能教基礎課程也能教系列課。教師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還要求教師能了解所教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學課程。

(四)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

首先,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把自身知識的更新視為一種責任,使"終身學習"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

其次,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并通過他"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中學數學教師按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

二、中學數學教師應做角色轉變的準備

(一)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

首先,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課程改革中來。第三,教師要認識到:"數學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真正理解:"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師要認識到在未來社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教師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庫,工具庫。教學模式應是:知識,素質,創新能力的三維教學模式。

(二)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由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組成。

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應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真線化前沿結構。教師作為社會化的人,必須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

課程改革來看,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增加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為了適應教學,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志、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分自己的實踐知識。數學文化課的開設,綜合課程的開設,要求中學數學教師要了解數學史,了解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了解數學在其它相關學科的應用等。也就是說數學教師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

(三)教師心理觀念的更新

在只有語言的傳媒時代,教師有絕對的權威,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在文學出現以后,這時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是主演,因為學生必須通過教師的教學,才能獲得必要的知識,進而才能自己閱讀書籍。到了信息時代,學生獲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時學生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師快,比教師多。所以這時的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了絕對的權威。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個事實。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將扮演著多種角色,從多方面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遞者,他還是學生的榜樣,集體的領導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心理治療工作者,學者和學習者,以及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良導作用下才能得以發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之上的。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才能得以激發和培養,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是組建者,引導者,解惑者。教師與學生在人格是平等的。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個事實。

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角色變化必將成為事實,我們教師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 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 教師要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在保證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能力的培養的前提下,刪減了傳統的初等數學中次要的,用處不大的,而且對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與此同時,增加了一些為了進一步學習打基礎,有著廣泛應用的,而且又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新知識。作為中學數學教師首先要了解減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對知識點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學時要把握每一處出現時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作一次性處理。提前拔高。對新內容,應分析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教學能體現新教材的意圖,防止范圍,難度失控。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要求,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切不可因應試是否需要作棄取。對刪去的內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識點是內容刪去了,但其思想可能還會有所體現。

(二) 教師要提高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課程標準中,已將計算器的應用引入教材,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將進入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腳本,能使用常見的數學教學軟件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能評價課件的好壞,有能力選擇好的課件。有能力在網絡上獲取教學中所需的信息資料等。在助學方面:教師能夠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驗。例如利用動畫技術演示幾何圖形運動變化規律,三角函數曲線周期的變化規律,探求點的軌跡等。通過實踐探索,使學生體驗數學家的思維過程。教師要能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師還要能指導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繁雜的計算,節省計算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三) 教師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級,大學升學率的提高,讀高中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因此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教師要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法。從學生學習的認識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有所進步。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中學教學教師極早認清未來教育中,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轉變的準備。將有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師,才會有第一流的教育,才會出第一流的人才。當代的中學數學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而對于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在時代的浪潮中,正如鎮舟之石,其意義是重大的。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2000.3

2、《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基本框架(征求意見稿)

篇2

關鍵詞:課程改革;知識素養;引導組織;合作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1—0180—02

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這給教學帶來了生機,也給教師帶來了挑戰。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許多問題需要重新去面對,去反思,去探索,去解決。新教材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全體學生”是量,“全面發展”是質。質和量要一起抓,一個不能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個過程要經過“要我學—我要學—我能學”的階段。讓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逐漸變成獨立學習,更關注學習的情感,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師培訓,及時轉變自身的工作方式。作為物理教師在這場改革中尤為重要的是提高本學科知識素養,提高引導組織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一、不斷提高本學科知識素養

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技能是新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新課改精神的落實也真正能夠史無前例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髓。由于科學知識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不斷增強,社會的經濟、文化和環境的變化不斷加快,導致知識的不斷更新。因此,學生的思維也空前活躍,提出的問題多,難度大。而課程涉及的面極廣,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風俗。作為老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雜家”,豐富自己的閱歷,關注我們生活里的熱點、焦點,尋找能引起學生心靈共勉的切入點。這就要求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的知識素養。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與新課程同步發展,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專業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種超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要通過不斷的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在教學中的角色,適應新課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覺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斷調適,而且要具備能夠分析、討論、評估和改變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能力。在對新知識追求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夯實文化知識基礎,才能使你在課堂上信手拈來,最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呢?閱讀專業書籍當然必要。作為一名教師,具備專業知識是教師教學功底基本標準。除了專業知識外,教師還應該學習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作為基礎學科,必然與其他學科發生聯系,教師具備廣博的學科知識,有益于增強教學效果,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柯瓦列夫說:“教師應當知道的東西,要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范圍,要具有更寬廣的科學視野,否則,他就不能喚起和發展對本門學科的興趣,就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往往對課外知識很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適當拓寬,學生學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老師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造就“學識寬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帶領學生在的大海里自由遨游,從平庸走向杰出。

二、不斷提高引導組織能力

《課程標準》中有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新課程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在表演,而是教師和學生在交流與合作。這樣,教師絕不能僅限于“學科專業知識”和“課堂講授能力”,教師必須重新認識自身的專業素質結構。那么,教師應該從那些方面提高呢?我認為,課堂的引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課程標準提倡“科學探究”,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過程中需要教師具有更強的組織能力。組織和駕馭課堂教學的進程,是教師的領導能力和指揮才能的生動體現,是在規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順利完成教學目的的創造藝術。具有了這種藝術,在教學中才能師和學生的意志,嚴明紀律,協調行動,使全班同學形成一個整體,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教與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生動活潑的氣氛中進行,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因為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而忽略了教師應有的主導作用。同時我們不得不注意,一些小組合作的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但實效性不足。究其原因,是在教學中,教師忽視了自身的引導作用,從而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因而,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如果學生的“學”出現了偏差,教師也得隨時注意組織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管理學的知識,采取某些方法和途徑,來組織和管理課堂教學以及課外活動,建立起良好的教學環境,以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教學活動的效果如何,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組織狀況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教師在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控制學習變量的過程中,表現出較好的組織能力,有利于建立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從而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好課堂教學,維護好課堂紀律,并且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保證教學順利實施。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是教師能力結構的一個重要要素。

課改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雖然將時間和機會都留給了學生,但在一節課的40分鐘時間里,總有一些時間段或時間點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比較關鍵和重要的,教師要注意關注學生的外在表現,分析學生的內在思維活動,把握時機,有效引導。

三、不斷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面對新課改,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學引導組織能力,但也離不開交流與合作。交流合作既包括教師間的交流合作也包括師生間的交流合作。

上完課后,我和本組的老師,經常在一起探討許多問題:這節課是怎樣進行的?你的感覺怎樣?學生的感覺如何?學生質疑提出了些什么問題?乍看是不經意的交流,但經過合作同伴的點化,自己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級教師或教研組教師相互聽課,相互學習,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風。問題的發現、成功的嘗試、失敗的苦惱、有趣的課堂實錄都是我們交流的話題。如果交流中發現普遍性的問題,我們就共同研究與探索,先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后分析原因,尋找對策和方法,解決問題,最后反思與討論,以求更有效的方法。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多樣性、豐富性、個性化。與同事的講述與爭鳴,讓我們對教育有了新的看法、新的認識、新的見解。

同時,教師要轉變育人觀念,變“目中無人”教育為“目中有人”教育。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獨立的人格。因此,因人施教尤為重要。首先,“師生是朋友”。我們教師應以民主、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學生,而不應以權威者、法官的身份,更不能以審判員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管”學生,而是放下架子與學生一起學習、生活。這樣,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會十分融洽,教育教學活動就會得以順利進行。其次,“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學生是“人”,他們在渴望得到成人的關愛的同時,更希望得到成人的關注,特別是尊重。因此,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尊重學生的人格。作為教師的我在教學別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尊重他們內心的想法。“你的見解很有創意”“你想得比老師都好”“你真了不起”等等,都成了我的口頭禪。正是因為教師的尊重,學生也學會了尊重。他們知道認真傾聽別人的談話是一種尊重;委婉地向別人提建議也是一種尊重。最后,“教學相長”是民主的體現。有研究表明,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沒有疑問,沒有異議,更沒有爭論。很顯然,這種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個性的發展。為此,在課堂教學上,我努力倡導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始終是在教師的關愛、尊重和期待中,積極主動的學習。允許爭論,允許出錯,允許挑戰教材,允許反駁老師,允許保留意見,允許“師不必賢與弟子”……總而言之,在這里,師生都是自由而放松的。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其中提高物理教師自身的知識素養對整個物理課程改革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時期教師的知識素養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應該是多方面的。教師的知識素養與學生的素質、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在新時期,物理教師應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才能趕上課改的步伐,適應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新時期物理教師需要不斷充電,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法和知識儲備,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物理課程改革。同時,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組織能力也很重要。因為課堂必須還給學生,然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與合理組織。只有教師扮演好引導組織者這個角色,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當代課堂中教師由以往的“演員”轉變成了“導演”,真正的課堂扎實、有效、有序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引導,因此,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組織引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提高教師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樣重要。合作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具備這一基本素質,很好地進行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從而使新課程改革深入到每一位教師、學生、家長的心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教師要在反思中成長,在學習中提高,努力做一名新世紀合格的教師,做一名走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前列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劉素梅.教師專業發展新視界[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 會計實驗 課程改革

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的創新型人才是企業獲得并保持可持續競爭能力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在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長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會計專業作為經濟管理學科重要的核心專業之一,各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均面臨著如何基于學科的發展及行業的需要,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能夠參與決策管理的高水平創新型會計人才這一重要課題。

一、創新型人才是21世紀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

從會計行業的發展歷史來看,早期會計人員的主要任務為幫助管理人員進行基本的會計核算,包括記賬、算賬以及編制會計報表,發揮向管理層提供信息的基本職能。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外部競爭的加劇,會計職業被賦予了更多新的職能和責任。

第一,在國際化、市場化的背景下,企業業務范圍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拓展,不同行業新的理論和實務操作層出不窮,例如金融資產、無形資產、生物資產、房地產、企業并購、關聯交易等業務,擴展了會計核算的內容。同時,為了應對國際化的需要,我國會計準則、稅務籌劃、報表編制等法律性、規范性較強的制度和相應的核算要求正逐步與國際趨同,會計人員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基于新出現的業務和活動及時進行知識的更新,建立終身學習的思維習慣。

第二,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強,會計信息的處理速度在不斷加快,更多的會計人員能夠有機會基于自身的專業知識向管理層提供更多的分析性信息,參與決策從而幫助管理層提高管理水平。因此,現代會計不僅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管理層重要的戰略參謀,會計的管理職能在不斷增強,逐步拓展到內部控制、投融資決策、企業并購、價值管理、戰略規劃、公司治理、會計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領域。因此,在獲取全球資訊、業務能力、風險預測、管理溝通等方面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第三,隨著外部環境的日益復雜和會計角色、職能的不斷拓展,會計人員一方面需要具備深厚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內部控制、稅收籌劃和管理等本專業的知識,以及基于較強的職業判斷進行會計核算、預測分析及綜合協調的能力。另一方面,會計人員還必須熟悉相關的制度和法律環境,掌握法律、金融、管理、網絡信息等知識,為企業高層管理者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

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下轉型企業的快速發展為會計專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推動了會計改革和會計教育的前進,迫切需要具有系統思維能力、財務基礎扎實、精通業務、善于管理、勇于創新、熟悉國際慣例、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管理理念的復合型財務人員。從目前會計人員在企業中所發揮的作用來看,可將會計人員大致分為操作型會計人員、管理型中層會計人員、決策型高端會計人員三個層次。改革開放以來,基于企業的實際需要,我國會計人才培養和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會計人員數量劇增,但總體結構不平衡,基礎性會計人才數量眾多,高端會計人才嚴重缺乏,會計人才的培養方式有待改善。為了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升會計人才的總體水平,促進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2010年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總體要求,財政部制訂了《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指出各企事業單位應著力培養、造就一批精通財會業務、熟悉市場規則,掌握金融、法律、內部控制、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知識,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參與戰略經營和管理決策、把握行業發展趨勢、解決復雜經濟問題的具有國際業務能力的高級會計人才。

二、實驗課程是會計專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實驗課程有助于對理論課程進行驗證并加深理解

作為一名具有創新能力、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首先必須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具備較好的會計操作技能,能夠將理論知識進行實際的轉化,充分理解會計的核心、內涵以及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機制。在會計人才培養方面,各高校均基于核心的會計理論課程,例如會計學、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等,開設了相應的實驗課程。實驗課程是基于理論課程的基本原理,從企業實際運營的環境出發,通過設計具體的會計任務,運用具體的會計方法,使學生從事會計實務操作,從而達到全面、系統掌握會計理論課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應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動手能力。

(二)實驗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和能力

會計是一門系統性的學科,學科內部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稅法等核心內容相互關聯,同時會計活動也需要依賴于一定的經濟、法律環境,需要借助一定的金融、經濟、法律、信息技術等相關知識。因此,作為一名具有創新性的復合型高級會計人才,一方面,必須不斷豐富會計專業知識、精通會計業務,對會計核心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法律環境知識,充分利用會計信息,積極參與經濟決策、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綜合應用能力。由于理論課程的時間及授課內容安排的限制,往往專注于單一內容的講解,缺乏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案例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此方面的缺陷,但在可操作性方面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與理想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綜合性會計實驗課程不僅彌補了系統性的缺失,還能夠使學生在對現實環境進行剖析的思考中,系統性地完成多重的會計任務,培養學生的系統性和綜合性思維和能力。

(三)實驗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基于具體現實情境模擬的會計實驗環境具有一定的變化性和多樣性,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同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環境中,為完成特定的實驗任務,學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并傳遞給相關各方。還需要注意傾聽他人的想法和方案,與團隊內其他人員相互溝通,通過集體的共同努力通力完成實驗任務。在實驗中每個人均應充分運用理論知識和專業判斷,發揮各自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設計各種可能的方案,并進行討論和客觀評價,從集體利益的角度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充分發揮團隊的協作能力。同時,在實驗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實驗結果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多次實驗過程中實現不斷提高的目的。

三、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會計專業實驗課程設計

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實驗課程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內容體系不完善、實驗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內容簡單、會計實驗教學課程不受重視等,無法與最新的企業實際會計工作相結合,缺乏對學生思考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更無法滿足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基于現有會計實驗課程中存在的缺陷,本文擬從以下三個層次對完善會計實驗課程展開設計。

(一)夯實基礎實驗課程

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等課程作為會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實際操作規范,通過設立獨立的實驗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對會計工作以及會計工作環境的感性認知。基礎性實驗課程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會計工作的整個流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種會計核算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會計信息產生的來龍去脈,為進一步的會計數據分析、管理決策奠定良好的基礎。

針對基礎會計實驗課程,在課程整體設計方面,教師應綜合考慮每一個關鍵的知識點,根據實驗內容確定具體的教學課時量,將傳統業務和新出現業務的會計核算方法相結合,即將當前企業實務中出現的一些新的核算內容,例如金融資產、金融工具、房地產、并購重組等滲透到實驗課程之中,使學生在掌握基礎核算方法的同時,還能夠掌握最新的會計理念和會計核算方法,使教學與企業實務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培養學生處理復雜業務的能力。

(二)設計情景類型實驗課程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針對不同的培養目的和要求,教師需要設計并安排不同類型的實驗課程。在學生對會計工作形成了整體的框架和認知之后,針對一些較為靈活的會計核算、會計分析任務,還應考慮在高年級學生的會計實驗課程中設計一些情景類型實驗課程。例如在中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審計等課程中設計一定的實驗任務可以鍛煉學生對會計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也可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專業判斷經驗。由于這些課程涉及內容較多,教師可以選擇典型性的實驗任務,設計具體的情景實驗。情景類型實驗要求學生主動地獲取背景信息,甄別有關信息與無關信息,通過自己的理解解讀所面臨的企業環境,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完成實驗任務。實驗結束后可以通過教師點評和學生總結的方式強化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積累處理問題的經驗。

通過設計特定的實驗情景,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和自由的實驗環境,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由學生有步驟、有目的地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同時還可發揮學生運用多種知識的能力,在情景類型實驗課程中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也可借助于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通過對情景的修改和變化,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綜合性實驗課程

基礎會計實驗和情景類型會計實驗主要針對各門核心課程進行專門的訓練,缺乏整體性和綜合性。因此,如何設計涵蓋整個會計專業知識框架的綜合性實驗是會計實驗教師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作為一門系統性的學科,會計實驗課程不僅應針對核心課程單獨設置,更應在核心課程完成之后設置系統性較強的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運用會計學科整體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綜合應用相關知識的能力,考察學生四年本科學習的總體情況,還可作為對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之前的入職教育,為其順利進入職業生涯提供一定的保障。

在企業整個的運營過程中,需要會計人員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經營預算和財務決策、會計核算、出納管理、成本管理、稅務籌劃及報稅、財務分析及經營評價以及審計等,這一系列過程涉及會計專業的各門核心課程。綜合性實驗是對現實環境的大型情景模擬,教師可以根據本學校課程設置的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綜合性實驗的具體內容,確定實驗的難度和復雜程度,也可使用市場上許多軟件公司提供的大型模擬軟件。在實驗過程中可涉及企業的運營、財務、管理、涉稅等多項業務活動,通過團隊分工合作的方式安排學生完成實驗任務。在綜合性會計實驗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確定各自的工作崗位和職責,通過對企業實際經濟活動各個具體環節的操作、判斷、決策,綜合鍛煉學生的運營決策能力、會計信息應用能力、風險管控能力以及稅收籌劃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以及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構建綜合的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新、實踐的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體驗實踐的樂趣。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卓越會計師教育培養計劃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Z201201214;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重大項目“基于學校及專業層面黑龍江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成本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段雪峰,李姣芬,蔣英春.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1).

2.何玉潤,毛新述.會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以培養目標為核心的教學改革[J].商業會計,2012,(24).

篇4

【關鍵詞】機器人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2-0068-01

【作者簡介】趙春聲,江蘇省鎮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蘇鎮江,212000)教研員。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人類社會正進入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化時代,機器人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一些發達國家,機器人教育已經在中小學得到了普及,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機器人教育才剛剛起步。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機器人教育成為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發展的一個趨勢。江蘇省句容高級中學的機器人創新教育課程基地在這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可貴的探索。

首先,機器人教育可以成為學習程序設計的基石。基礎教育用到的機器人的編程軟件功能簡單,大都具有圖形化、模塊化的特點,它能夠通過靠鼠標的拖拽實現編程,不像一般程序設計語言那樣要記很多語句。同時,所有編寫出來的程序都能執行,程序中出現錯誤能夠在編寫中指出,不會出現運行中出錯的情況。虛擬機器人通過軟件平臺對所編寫的程序進行仿真,實體機器人通過硬件的實際行動來執行人們編寫的程序,使初學編程的人不再覺得編寫程序是抽象的、沒有具體運用價值的一件事,而是實實在在地看到自己所編寫的程序的功能與作用。

其次,機器人教育可以作為人工智能的學習平臺。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研究與應用的一個具體領域。隨著微電子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目前的機器人大都配有相關的智能部件。在高中階段開展對機器人的探索和研究,通過對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工智能實際應用的問題展開教學,能夠使學生受到有關人工智能科學的啟蒙教育,既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能促使學生未來產生對信息技術的追求。

再次,機器人教育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當今全球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就是,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逐步轉變為以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知識成為學習的載體而不是目標,機器人教育正是體現這一教育思想的最佳方式之一。

篇5

一、主要設計思想

1 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劃分為:

知識目標:掌握信息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

技能目標:培養采集、加工以及等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過程目標:能夠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通過評價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明確并接受參與未來信息社會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2 制訂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制訂教學內容遵循以下原則:

(1)學科整合原則

用信息技術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將其他學科的思想方法滲透到信息技術教學中。本節課的搜索引擎的教學不僅僅是對搜索引擎界面操作的教學,還是使用工具獲取信息的教學,更是過濾、處理、分析信息的方法與手段的教學。首先完成對本學科知識的探究,即嘗試使用搜索引擎,然后利用搜索引擎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相關學科知識的共同問題。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相當大部分內容應當是在其他學科知識的背景下完成的。

(2)聯系學生實際與社會相結合原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普及,世界擺在人們的面前,觸手可及。課堂中學生討論問題的選擇,應更接近學生實際。在設計課堂學生討論內容的時候,我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校園藝術節上“校園課本劇”這一主題搜集相關資料。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從中體驗到全球對自我的一種幫助和自我對全球的一種責任和貢獻。

(3)技術與人文相結合原則

教學內容除信息技術成分外,還要有血有肉,使學生從中體驗到人與自然、人與技術的和諧關系,科技的先進和伙伴的友誼。在學習搜索引擎過程中,利用“開心辭典”視頻,讓學生在體味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便利與快捷的同時,別忘了多關注身邊真實的人和事。

3 選擇教學方法

(1)情境引入法

利用“開心辭典”視頻,吸引學生眼球,渲染課堂氛圍。

(2)任務驅動教學法

以“回答主考官的提問”作為任務,驅動教學,改變原有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構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教學。以淺顯易學的實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軟件的操作。

(3)協作學習法

學生利用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小組討論和小組解決問題等合作性學習活動。多個各有所長的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競爭、協同、幫助、分工等形式達到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領悟。

4 設計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呈現為“雙向互動”。

(1)師與生互動

利用情境引入,設法使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要求能與學生達成共識。

(2)教與學互動

利用演示教學法,使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呼應。設置學生競賽環境,讓學生在比賽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

二、實踐過程

1 課前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視頻讓學生為現場朋友找答案,拿大獎,進而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實現他們的愿望。以此導人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欲望,使他們能很快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 設置競賽,培養興趣

以競賽的形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此時比賽已開始,興趣也調動起來了,學生懷著極大的好勝心,進入自己的角色,各負其責,預期的教學效果就達到了。

3 成果展現,提高興趣

通過學習成果的及時反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利用網絡平臺展示學生的郵件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氛圍濃厚了。

4 巡視輔導,保持興趣

信息技術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學生動手操作量大,教師對學生的個別性輔導量也大,這樣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耐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在巡視的過程中安排一個搜索的小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在練習中鞏固新的知識和技能。

5 學科整合,遷移興趣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是新時代(信息時代和新環境)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改革的新特點。學生可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內容的學習要求,利用信息技術課程所提供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和創作。讓學生利用搜索引擎來解決實際學習中其他學科有待解決的問題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延伸。

三、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室教學和分組教學,給學生創設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分組合作學習的環境。以競賽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了競爭與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收獲知識,提高能力。

篇6

關鍵詞: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激發式教學;項目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122-02

《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課程是我校機械類專業本科生的基礎必修課,一般在大三上學期開設。課程知識面較廣,是融合了信號及其信號分析、傳感器技術、模擬電路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課程。課程首先討論常用信號以及信號變換處理基本方法,測試系統的特性,常用傳感器及其信號模擬電路設計、數字信號處理以及常用物理量的測試方法。它涵蓋了諸多學科,尤其是在第二章的常見信號處理方法中,涉及了傅里葉變換、小波分析等抽象內容。為了加深對理論部分的理解,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驗來驗證,因此對實踐環節要求較高。針對上述難點,本文首先分析以往教學模式下的缺陷,之后對我們進行的教學模式改革進行匯總。

一、以往教學方法的不足

1.基礎知識環節薄弱。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課程內容涉及面很廣,是一門綜合型課程。包括信號與系統、檢測技術,微機原理等眾多技術,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課程。例如在第二章測試信號的基本特性的時候,要對時域信號進行傅里葉變換、微積分等運算,尤其是在講解傅里葉的基本特性的時候,使用了眾多的積分變換的知識。這些都是以前所學的高等數學中的知識,而這部分內容學生一般在大一就學過了,隔了一年多的時間,部分內容學生都忘了,因而進展較慢。在上課的時候,教師還得帶領學生復習以前的相關知識,造成整體教學進度緩慢,學生學起來也比較吃力。

2.教學方法單一。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學習理解。這種“填鴨式”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教師有效的把握教學進度和學生的掌握能力,結果是會造成學生被動得死記硬背,理解了表象,但是難以深入的舉一反三,完全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這對后續的內容也造成了教學內容的脫節,難以貫穿整個知識體系。比如在講解隨機信號這一節的相關函數應用中,對于相關函數的有關運算,深奧、難以理解,而且涉及到以往高數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內容,很多學生學得不是很好。大多數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只能按照書本上的基本公式求解,計算過程復雜煩瑣。

3.實驗力度不夠。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課程由于涵蓋的內容非常廣,對實驗的要求比較高,涉及到信號處理、模擬信號調理等相關知識,而且實驗難度也比較大。在實驗教學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由于實驗難度大,現有實驗儀器設備又不足,因此難以完成較為復雜的實驗。然而如果簡化實驗,則又達不到預期的實驗效果,使得學生在學習理論課的過程中無法與實踐相結合,與實際問題相脫節,覺得該課程深奧難懂,枯燥無味。二是實驗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步驟操作,學生只能根據實驗一步一步的進行,無法擴寬相關知識,從點到線的理解;無法全面理解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性。

二、深化教學改革

1.教學內容的增加。通常情況下,教學進程是教師以課程教學大綱為基礎,逐步深入地講解各個章節內容。比如講到第五章“常用傳感器”這一章節,按照大綱要求主要講解電阻應變式、電感式、電容式、壓電式、光電式、熱電式等傳統的物性型傳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信號調理電路及實際應用。這些傳感器都是傳統的教學內容,多少年都沒有變化,已經相當成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傳感器已無法滿足現代化機電裝備要求,很多綜合性能傳感器、智能型以及小型化傳感器成為了傳感器今后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基于多學科內容的生物傳感器以及納米型、微小型傳感器等都在原有的傳統傳感器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應用范圍更廣。我們在原有的教學大綱基礎上適當增加這些新技術、新知識,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當前傳感器的發展方向,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增加了智能型傳感器、網絡型傳感器的相關知識,這類傳感器尤其在計算機測控領域應用廣泛,它可以直接將物理量轉化為數字信號,便于就地顯示和數據遠傳。

2.激發式教學模式的推進。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是機械類本科學生的一門綜合性的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信號與系統、常用傳感器、信號調理技術、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的專業性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目前,很多學生出于就業壓力,往往側重于“短平快”的技能練習,上課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積極性逐漸減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搜集周邊相關企業實際遇到的難題,以這些問題入手,逐步講解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原理和方法,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3.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重點,整體優化、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在課程教學改革中,首先應該是以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為準則,重點是以基礎性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綜合提高為原則。課程綜合體系的建設主要以基礎課和教學平臺建設為重點,逐步帶動專業課建設。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已分別建成校級和省級精品課程。

篇7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入發展,各個地區幾乎不約而同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改革上,而如今,美術教育既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專業的知識教育,但是它卻有其存在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本文將對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我國中學美術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中學美術課改的實施途徑進行研究,希望對中學美術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新的美術課程標準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新課程要求我們的課程體系不應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也要著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知識作為學識技能的基礎,這就賦予了新課程新的意義,新課程的目標就是要超越知識的凝固性,利用知識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程中的“美術”就不僅僅限制于書本當中的定義了,而是涵蓋了繪畫、雕塑、攝影等等領域,將美術人文化,豐富美術的教學內容。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新課程的下美術的“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的價值觀。順應時代的要求,新課改要將美術教育貫穿學生的生活當中,不能停留在課本當中的知識。新的課程標準的優點在于以先進的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避免了專業化、成人化,適應了學生們的心理特征,這樣就減輕了學生們的壓力和負擔,將美術學習作為興趣的培養,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美術的課堂上得到發展自身需要的內容,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基礎。

二、我國中學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陳舊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體,而學生則是要聽從教師的教學,跟從教師的步伐。當前,新課程要求,學生要作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要配合學生,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若師生之間缺少溝通,學生的學習就會很被動,缺乏獨立思考以及創新的能力,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就會逐漸被淘汰。

(二)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不能僅僅學習這個學科,不能單調而乏味的學習美術,要學會將基本知識建構,要培養學生們構建知識的經驗,要讓學生們感受到美術并沒有脫離他們的生活。

(三)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

長久以來,我們都將目光局限在美術這個學科上,沒有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去看待美術,所以,美術這個課程就顯得較為單一,學生們難以將生活和其他學科與美術聯系起來。所以,學生們對美術的興趣大減,因此,美術教師要將其他學科與之相聯,增加美術的多樣性和綜合性,并借此來提升美術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們喜歡美術。

(四)課程意識淡薄

在我國應試教育盛行的大環境下,許多學校注重升學率,只重視考試學科的教育,忽視了美術課,最后將美術課擠出學生們的視線中,教師的“不在乎”,造成了學生們的“不理睬”。

(五)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

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努力提高對學生們的啟發,然而當前的美術教學現狀卻呈現出教師數量不足、教師美術素質低的現象,部分教師樂于將精力放在少數人身上,忽略學生整體藝術的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素質和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三、現階段中學美術新課改的實施途徑

(一)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新知識和新方法

新課程不僅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滿足了學生們的發展需要。新課程注重學生們的學習方法,通過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影響,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了與學生間的互動,引導學生們自主探索研究,使課堂生動活潑,富有朝氣,學生們逐漸愛上了學習美術。

(二)拓展綜合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空間

我們要學會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讓每個學科之間都互相聯系在一起,這樣不僅能擴展學生們的視野,也能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可以為學生們布置課前任務,這樣學生們可以一邊收集資料一邊加深對知識的了解,為學生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美術課堂教學

篇8

對于影視服飾設計課程的教學在我國起步較晚,所謂影視服飾設計即與影視服裝有關的裝飾及實用類物品,如鞋、帽、背包、頭飾、項飾等。[1]國內影視行業發展起步較晚,國內相關藝術院校對影視服飾設計課程相對忽視,使得該課程體系不夠完整,在如此環境下,發展中的影視服飾設計課程面臨諸多問題,如很多院校在授課方式還在采用傳統的作坊式教育,時代信息更新速度慢,教學效果不明顯,與國際影視服飾設計水平有差距。事實證明,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提高影視服飾設計課程教學水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局限,很難將影視服飾設計課程內容完整的展示出來,尤其針對那些復雜的、較難懂課程的內容很難全面、直觀地表達出來,學生們學起來吃力,更別說輕松愉悅的學習了,從而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甚至厭學,最終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各種影視服飾專業網絡平臺建立并廣泛運用于各個學科當中,專業課程軟件的出現,能幫助專業教師更好更直觀的展示教學過程,提高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的思維方法,改善了專業課程的教學環境,同時課程內容也能很好的與市場接軌,同學們的影視服飾設計水平也能很好的在網絡平臺上得到印證。因此,影視服飾設計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勢在必行,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影視專業人才。一、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一)多媒體課件制作與影視服飾設計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MAI(Multimedia Assisted Instruction)是指使用包括計算機光盤、錄影帶、幻燈片等多種媒體手段開展的教學活動。應該說多媒體課件授課方式是在傳統教學方式上更新而來,突破了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堂課的舊模式。在以往的影視服飾設計課程教學中,效果圖的繪制只能是在拿張大紙粘貼在黑板上,老師站在凳子上示范繪畫過程,坐在后面的同學往往看不清楚,而多媒體課件在制作的過程中可以將繪制過程錄制為視頻,近距離展示,學生觀看方便清晰,老師也能省心省力,將更多精力放在課程講解和課堂秩序的管理上,杜絕坐在后面的同學懶散、開小差的行為。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中展示范例往往拿的是以往學生的范稿,范稿不宜保存容易破損,且攜帶起來非常不方便,而多媒體課件中的優秀作品展示不光局限在學生和老師的作品中,古今中外,流行的或者淘汰的都能很好很直觀的展示,傳統展示只能傳閱,而多媒體投影的展示更清晰更具震撼力。再次,多媒體課件具有容量超大的實用性,多媒體課件如PPT、FLASH等能通過音像視頻、動畫等能讓同學們更愉快和更簡單的接受課程新內容。尤其是影視服飾設計課程,流行趨勢更新快,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利用強大的網絡信息資源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歸納,實時的拿到課堂上展示與傳播,區別于傳統的老師不斷的解釋各種款式各種趨勢,顯然更有優勢并且信息量更大更完善。在以往由于過多的受到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的影響,從私塾時代開始,教師一直扮演的是知識傳播者的角色,教師掌控著這個課堂,而同學們更多的是填鴨式的被動學習。但是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超媒體非線性方式組織教學信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特點和需要主動地、個性化地學習,改變傳統被動教育學習的模式。多媒體技術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為我們加快教學改革,滿足教學需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且具有傳統教育與授課模式沒法替代的效果與前瞻性。

(二)影視服飾設計課程軟件的應用

影視服飾設計課程軟件主要分為結構和設計兩個部分,最常用到的也是最為普及的專業軟件為Photoshop和corldrow以及AI,隨著影視服飾業的發展,服飾的專業軟件細分的也越來越細致,如影視服裝的打版軟件CAD、鞋靴的max軟件、影視首飾的CAD軟件等等。[2]此類電腦設計軟件首先大大提高了傳統模式中手工繪制、手工打版的低效率方式,如Photoshop軟件不但能修改手繪效果圖,并且能高效率的繪制效果圖,手繪效果圖不光耗時多且對設計者的藝術造型能力要求更高,有想法但手繪表現能力低的同學們往往深受打擊,失去設計的勇氣與興趣,而此類軟件能夠幫助同學們重拾信心,利用無盡的網絡素材盡情展現他們的創意。因此,專業軟件的應用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刺激與加強同學們的課堂積極性。專業軟件的出現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荷,如在手工打版的演示中,教師不但辛苦往往演示重復率高,而且展示的不夠全面,而CAD軟件的出現,同學們能在電腦面前更直觀和全面的看到步驟,并且在練習時更簡單也不易造成浪費,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能更好更直觀的給大家展示,指出優缺點,并進行更改。

·影視教育羅密:現代信息技術下的影視服飾設計課程教學改革(三)利用網絡自主學習

1.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教育中教師傳授的內容以及制作的課件雖然在形式上豐富多樣且更有趣味,但難免帶有教師的主觀意識,同學們的意識便容易受到影響和牽制。網絡信息時代,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和絕對的權威,“自主式學習”將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給傳統的直線型教育帶來新的生命力。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 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獲取知識的可能性, 所以“教師講學生聽”作為基本方法必然被學生主動的“交互”式等多種信息方法所取代。教與學的關系中,學才是核心,學生在教學中才是真正的主題,而網絡無疑是同學們們自主學習的最佳利器。

2.培養創新意識

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創造力是沒辦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揮他們寓于創造力的才能。”由此可知,教師們在課堂中,只能作為建議者而非引領者,創造力是無法灌輸性傳授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是重點。在教學活動和實踐中要強調和重視同學們在發現和創造意識方面的培養。多媒體與網絡平臺的利用,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最 大可能的開拓同學們的眼界和各種可能性,為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有力環境。當然創新性教育不光只是靠信息量的多少來衡

結語

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猛,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了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得現代高校教育朝著更現代更個性的方向發展。各級院校應客觀合理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實現資源共享,結合影視服飾設計課程的特點,努力探索現代信息技術在影視服飾設計課程中教學應用的合理方式,提高整體的專業教學水平,培養更全面的影視專業型人才和更優秀的設計人才,為影視行業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宋海玲.試論服飾設計在影視作品中的表現及作用[J].新西部,2010(8):71-73.

篇9

關鍵詞:法律英語;涉外人才;教學方法

一、法律英語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1.法律英語人才亟缺的現狀。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需要法律專業英語的人才是不容置疑的。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多,國際貿易量急劇上升,由此引發的國際貿易糾紛,以及政府進行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一系列國際業務活動量也飛速增長[1]。正因為這個原因,熟練掌握法律英語的人員成為新世紀的緊缺人才。

2.普通的英語人才不可以替代法律英語專業人才。法律英語,在英語國家中被稱為Legal Language,即法律語言。其中包含大量的源于拉丁、發文等外來語的法律術語,與新聞英語和科技英語等專業英語相比,法律英語的句子結構要復雜得多。不熟悉法律英語的人就好像在破解密碼。即使對于英語母語國家的人來說,法律英語對于他們也是一門外語。在國際司法領域,僅僅掌握英語的人,并不能準確及時地進行法律語言傳譯。在這個領域,需要一個特殊而專門的群體,運用專門的法律語言解決國際法律問題。

3.法律英語課程設置的政策支持。作為一門專業英語的分支學科和一門交叉學科,法律英語的設置有著充分的政策支持。在的《法學教育“九五”發展規劃和2010年發展設想》中,司法部明確指出了“重點培養高層次的復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和職業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并且對法學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而在1998年,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其中,“專業閱讀”被正式修改為“專業英語”[2]。而法律英語課程的設置,正是符合新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方向的。

二、我國法律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諸多問題

正是由于開設法律英語課程是一種低成本培養涉外法律人才行之有效的捷徑,許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法律英語課程。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已有近40所政法院系在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層次開設法律英語課程,也有不少外語院校在用英語講授法律,即雙語教學。但是通觀法律英語的20多年發展歷程,我們不得不承認,法律英語課程的教學并不盡人意。就目前而言,法律英語的教學大體反映下一些現狀:

第一,法律英語課程設置缺乏正確的理念和完善的體系。整個法律英語課程體系的設置缺乏整體考慮,前沿后續課程不能保證,配套課程也沒有相應的進行設置。孤立學習一門法律英語,不僅不能很好地適應培養復合型、國際型法律人才的需要,甚至連基本的專業英語人才培養要求也達不到。在這種體系和理念的誤導之下,法律英語的教學必然會遇到巨大的困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第二,缺乏統一、高質量的教材。問題大體反映在兩個方面:(1)不能直接突出司法實踐,理論性極強,內容枯燥,與司法實踐相去甚遠,以至于讓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程;(2)內容陳舊,甚至不能與時代接軌,實用性較差,與國外司法及國際貿易實踐相去甚遠。

第三,缺乏適當的法律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難以脫離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不能突出法律英語的專業特點。“一本書、一支筆、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依舊占據主導地位。教學的目的大多還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借助詞典看懂英語法律文書著作的水平。側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卻忽視其聽說寫的能力。

第四,教學效果普遍欠佳。許多學生在學分修夠以后就不再選修法律英語,所以很多時候法律英語的教學不能貫徹始終。即使修完此課,許多學生也如同未學,依然不能夠順利閱讀法律文獻,也聽不懂外國專家的法律講座,法律文書寫作方面更是差之又差。

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的幾點建議

1.科學合理設置法律英語系列課程。法律英語人才必須具備過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堅實的法律基礎,因而在課程設置上,一定要突出這兩個方面。筆者以為,首先應當為學生開設中文法律課程,其中,以民商事法律為主。建議應當將民法、民事訴訟法、三國法以及仲裁法作為法律英語的前沿課程。在初步學習了中文核心法律課程之后,學生應該開始進入法律英語系列課程的學習。建議效仿商務英語的設置體系,將法律英語聽說課程,法律英語談判,法律英語寫作翻譯課程,法律英語實訓課程都設置其中。最后,還應當為學生開設英文的國際貿易規則、WTO法律等課程進行學習。

2.突出法律英語的課堂特色。法律英語的課堂如何告別沉悶,是法律英語教師最頭疼的一個問題。法律英語既不能脫離專業英語教學的整體模式,卻也不能與普通英語的教學混為一談。因此進行法律英語教學應注意:(1)以發展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2)在兼顧語法能力、交際能力與篇章能力全面發展的同時,在不同的階段(語言結構階段、語言交際的不同階段與專業語言階段)三種能力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習者的水平進行適當調整;(3)話題、情景、主題、意念等可以被視為課程內容的支持框架,從而使課程具有系統性[3]。作為專職法律英語教師,我們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法律英語學習環境,在給學生積極開展第二語言課堂。

3.教學方法方面。法律英語是應用型、功能型英語,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相兼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學內容是語法結構與詞匯記憶,課堂活動主要是句型、語法練習。這種教學方法只能導致學生對于法律英語產生畏懼和厭惡的情緒。所以我們必須摒棄這種舊的教學模式。在這里,我們推薦一種所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師將重心由教學法轉到學習者身上。在課堂活動中應將盡可能少的時間花在語言結構、語法翻譯等基礎英語的學習上,而主要內容應是交談式的、交際型的、以完成特定任務為目的,應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建立互動型的課堂氛圍[4]。

四、結語

法律英語是法律科學與英語語言學間交叉學科研究的結晶,因此我們要不遺余力將這門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完善繼續下去。同時筆者相信,法律英語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的發展前途是無限的,在經過我們對法律英語教學方法的大膽創新和改革之后,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培養出社會所需的綜合型法律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郭成偉. 法學教育的現狀與未來.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2]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內部交流期刊. 大學外語教學通訊. 1998, (3).

[3]程樂.法律英語的語言特點及課程設計. 法律英語學習

網,2002年10月17日

[4]冷夢. 法律英語的宏觀學習法.法律英語學習網,2003-

篇10

關鍵詞:新課改實施;值得關注;問題

中圖分類號:C43文獻標識碼: A

新課改的實施無疑對于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樹立新的質量觀、課程觀,以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下面就本人在觀摩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幾個問題進行剖析,與同行切磋,以期得到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探究式教學的科學性

探究式教學是以情境問題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交流反饋等為基本流程的一種教學模式。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探究式教學正好可以成為它的載體,因而這種模式經常被老師們在課堂上所采用。

探究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問題”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在這種課堂模式中,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通過探索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勇于修正。通過引導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

但在日常教學中,有些老師在對“問題”的認識上存在嚴重的偏頗,他們不是把問題當作手段,而是當成了目的,漫無邊際地“制造”問題,提問過度,學生或者是淺層思維,或者缺少思維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教師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等同于“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提前設計問題,學生被排斥在問題的設計之外,課堂上老師在唱獨角戲,成為“表演”問題的主角,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完全流于形式;設計的問題脫離學生實際,過難或過易;學生在討論問題時,老師經常向他們暗示所謂的正確答案;也有教師問題設計不合理,對小組的監控力較弱,導致“小組討論”蛻變成“小組聊天”。凡此種種,整個教學沒有跳出“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事實上,探究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關注的問題。同時,問題要有層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價值,有探究意義。在提出問題的同時,能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促使學生能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以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對小組討論進行有效的監督。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當中去,通過探究過程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的發展。

二.教科書使用的靈活性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新課改提倡的教學理念,是教育要從“知識中心”轉移到“能力中心”,從“學會知識”轉移到“學會學習”的理想追求。然而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卻變成了一些教師隨意處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師打著“用教材教”的旗號,不去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完全脫離教材。更有個別教師甚至認為教材是可有可無的,以至于有些課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通過課件展示與當堂中心內容無直接關系的內容上。在平時聽課時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課堂上學生的書本始終沒有打開過,還有的課堂從始到終根本就見不到有教材。這種現象是把過去的“以本為本”一下改為完全脫離教材,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教材作為最為重要的教學媒體,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新課標提倡教學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要求教師引領學生科學地補充教材,準確地加工教材,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立足點。

“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拋開教材另搞一套。學生獲得知識,不能憑空而來,需用教材做一個媒介,做一個跳板,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從避免“照本宣科”的角度而言,應當是淡化教材,但決不是忽視教材、脫離教材。隨意超越文本、堆積資料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

三.多媒體使用的針對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被應用,多媒體已經在課堂上得以普及,廣大教師已經能基本熟練地把它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由于多媒體具有的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象的特性與功能,因而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資源。

與普通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并茂的特征,能從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它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可以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它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學生可以從多角度觀察對象,并能夠突顯要點,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但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著不能有效發揮多媒體效能的現象,比如整個課堂成了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場所,教材成了擺設,把平時的“人灌”變成了“電灌”。由于使用多媒體教學,黑板上沒有板書,更談不上板書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