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創新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30 17:2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闡述創新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醫藥產業 產業集群 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08)09-0392-03
我國醫藥產業明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西藥中97%以上是仿制產品,行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面對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面對市場壓力和自身的不足,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均已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但是,醫藥行業的技術創新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等特點,僅僅靠一個企業的力量進行技術創新,效率不高,并且必須承擔相當大的風險。
近年來,醫藥產業集群正在蓬勃發展,美國的波士頓、舊金山灣、華盛頓、圣地亞哥和北卡羅萊納研究三角園這五大生物技術集群,已成為當地地方經濟的支柱。歐洲萊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國生物谷,已成為歐洲生物技術的中心。我國國內也出現了生物醫藥企業集聚發展的現象,如吉林通化醫藥城、上海張江“藥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廣州國際生物島等。實踐證明,醫藥產業集群是提升醫藥經濟競爭力,特別是加快醫藥發展的有效途徑。醫藥產業集群憑借其明顯的優勢尤其是技術創新優勢,正在形成“燎原之勢”。
1 醫藥產業技術創新過程的特點
1.1 醫藥行業技術創新過程的多元化
制藥企業屬知識型企業,企業的產品基礎是藥學、醫學和化學等相關知識的結合,醫藥創新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包括研究、臨床試驗、生產、市場開發和銷售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技術創新,這些環節可能涉及到政府、行業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藥品生產企業和醫院等相關部門。這種技術創新主體的多元化,決定了技術創新的過程必然也是個多元化的過程。
1.2 醫藥行業技術創新遵循“閾值理論”
只有當研發資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發成果成為穩定的輸出,而醫藥產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是高成本、高投入的,只有具備了一定規模的大型企業才能承受。國外的大型制藥公司為了維持一定的技術產出,研發投入強度(R&D/銷售收入)通常高達10%~25%。
1.3 醫藥行業的技術創新有高風險、低成功率的特點
以美國為例,研發成功1個新藥的費用在上世紀60年代為1.3億美元,到21世紀初已達6億~8億美元,30年間增長了6倍。風險也日益增大:一個化合物自合成到進入臨床試驗的成功率僅為數百分之一到萬分之一;進入Ⅱ期臨床時還有4/5遭淘汰;上市后盈利的品種并非100%,僅為30%,其中能以高價獨占市場的更少。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時間為10年左右。而且專利藥過保護期后,還要面臨非專利藥(仿制藥)的市場競爭。因此,醫藥產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充滿了各種風險和挑戰,即便是專注于自主創新的跨國制藥巨頭,單靠一個企業的力量也常不足以承擔創新藥物研發的全過程。
2 醫藥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
產業集群的創新優勢表現在諸多方面,例如共享基礎設施、信息和知識的優先擴散、風險的分擔、人才的流動與相互學習等等。醫藥產業集群很好地彌補了單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缺點,下文分別從環境優勢、成本優勢和學習機制優勢三方面闡述醫藥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
2.1 環境優勢
2.1.1 制度環境優勢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說,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技術、資金、人才,而是制度安排、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他指出,“硅谷”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環境象征,其內核就是創新企業的棲息地,關鍵在于有一套科學的制度安排,環境寬松,各類專業人員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制度基礎,只有科學的制度“土壤”,才能產生有效的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政府嚴格的行政監管是醫藥產業區別于其他產業的技術創新最顯著的特征,政府政策對集群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政府不僅要對新藥開發和生產的全過程加以監管,例如發放新藥證書、GMP認證等程序,同時也需要通過法律法規、金融、財政、勞動力供給、可持續發展等公共政策來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除了政府政策的制度大環境,在集群內部也有一套完善的服務體系,例如各種規范的咨詢和中介服務機構,包括市場調查機構、技術咨詢機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識產權事務中心、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其中創業服務中心,旨在為集群內處于初創階段的醫藥研究機構的成長提供孵化器功能;而教育培訓體系的職能是提供人才保障。
2.1.2 競爭環境優勢
集群內激烈的競爭為醫藥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動力。在市場經濟規則下,競爭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基本推動力,而競爭會隨著市場上參與企業數量的增多而加劇。在產業集群的相對狹窄的地理范圍內通常聚集著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并進行著同類或相似產品的生產,集群內的競爭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內的企業之間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差異很小,從而迫使企業必須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來獲取競爭優勢。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線還是走產品差異化路線,企業都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確立自己的獨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壓力,集群內的企業與集群外的企業相比,前者更具有實施技術創新的動機。另一方面,在集群內,企業進行創新的可見度較高,創新者的領先效益和示范效應突出,率先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取得的超額壟斷利潤,無形中給其他的企業以很大壓力和動力,從而推動所有企業重視技術升級和技術創新。
2.2 成本優勢
2.2.1 基礎設施的公用性
醫藥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成本優勢之一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公用性上。如同城市有形的基礎設施一樣,醫藥產業集群內的基礎設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因此必須由當地政府來提供,并服務于整個集群內的企業和機構。這些基礎設施包括公共圖書館、公共實驗室、公用會議室、公共信息服務機構等有形設施,以及提供勞動者技術培訓、企業家培訓的無形服務機制。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不可能擁有其所從事業務的所有知識以及相關的基礎設施,而集群由于其內部成員業務上的聯系和互補性使得在知識創新行為中通過免費或付費的方式能夠方便和經濟地獲得其所需要的知識和設施,同時也提高了設施的利用率,分擔了固定成本。
2.2.2 信息獲取的低成本
集群內的企業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各個醫藥企業之間的往來比較密切,獲取信息的渠道廣,信息量大而且相對真實,這就使得集群內的企業能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獲得行業最新、最先進的技術信息,能夠有效地減少企業創新的盲目性,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這些信息可
以通過正式溝通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兩種途徑獲取。由于醫藥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具有產業相關性,且有很強的相近性和互補性,其中一個企業技術的改進和變更,很容易就會被其他企業發覺和效仿。因此,醫藥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比集群外的企業在信息的獲取上占有更大的優勢。
2.3 集群內技術學習機制優勢
集群創新系統構筑了產業集群技術學習的平臺,它能夠促使集群內知識流動機制的形成。弗里曼在研究集群內部知識溢出機理時發現,集群內部存在正式與非正式網絡,其中非正式網絡對集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因為隱性知識的溢出是主要通過非正式網絡實現的。
2.3.1 正式溝通優勢
正式溝通學習機制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的內部流動、企業間合作互動、企業衍生、教育和培訓以及研討會等。從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開始,勞動力要素的流動一直被集群研究者認為是知識溢出的最重要機制。研究成果表明,企業間勞動力流動的程度越高,技術流動的速率越大。在醫藥產業集群中,具體勞動力流動的路徑一般發生在:橫向上生產同種藥品的競爭性企業或合作性企業之間;縱向上原料藥或化學中間體生產企業與制劑生產企業之間及生產企業與集群內的公共服務機構或機構之間。集群內部企業間一定比例的勞動力流動有利于知識溢出,當然,過度流動或流失則會破壞知識的時間持續性積累規律,導致學習績效下降,進而削弱企業的R&D能力。正是這種勞動力在醫藥產業集群內的流動,實現了集群內的技術學習,成為集群技術創新系統內部要素互動的重要形式。
2.3.2 非正式溝通優勢
知識是人們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和理性認識的總和。按照OECD(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分類法,知識可以分為可編碼的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隱含經驗類知識)兩類,其中隱性知識占整個知識的絕大部分。但是由于隱性知識蘊藏在人的大腦之中,難以編碼化,具有很強的主觀屬性,因此在傳播形式上受到限制,基本上只能通過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對面的以及口頭交流等非正式方式進行傳播,而且隱性知識的交換不是一次性市場交易行為,必須以相互信任為基礎,必須建立在長期合作關系基礎上。基于地理接近的產業集群具有隱性知識交換的獨特優勢,為不同企業之間的員工創造了很多的非正式交流的機會。非正式交流既是技術創新擴散的主渠道,也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知識的絕大部分是通過非正式交流傳播的,這些非正式交流的傳播速度比正式交流的傳播速度快得多,并且可以獲得更加豐富的信息和知識。通過社會網絡的溝通和思想的碰撞,激發出大量的創新思維,促進知識的更新。
在醫藥產業集群中,許多最新的、超前性的知識或者介于隱含經驗類知識和清晰知識之間的知識,都以未編碼化的知識形式存在。這些知識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深埋在社會之中,不易從正式渠道獲得,例如藥品生產中的技藝和能力,企業內部的秘密和訣竅,市場前景的判斷與人才的選擇,在何處向何人取得需要的知識,如何融資,如何開拓市場等。通過非正式交流,這些知識能快速、有效地傳播。
3 發揮醫藥產業集群創新優勢的措施和建議
3.1 完善集群內的服務體系
醫藥產業集群不僅是醫藥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大量集中,更有集群內企業和機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需要通過政府部門,建立一個規范的服務平臺,將集群的創新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這就需要完善醫藥產業集群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各種規范的咨詢和中介服務機構、創業服務中心和教育培訓體系,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加入集群內。張江“藥谷”現已累計引進生物醫藥企業328家,共有科研人員8 580名,生物醫藥產值占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40%,初步形成了由產業群體、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6個模塊組成的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試孵化-規模生產-營銷物流”為產業鏈的現代生物醫藥創新體系,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完善的支撐保障系統。
3.2 加大政府的制度支持力度
與其他行業相比,醫藥行業的技術創新受政府政策的影響更大。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政府功能的存在和作用是技術創新得以持續、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政府功能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優惠政策設計、宏觀經濟政策環境等方面的作為,是技術創新活動不可或缺的推動因素,并形成對企業創新行為的持續激勵。在發揮醫藥產業集群的基礎創新優勢方面,政府有很大的作為。吉林通化市通過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有利措施,解決通化醫藥產業集群中諸廠商面對的共同難題,包括政府允許中小企業在通化發行股票、提供融資、實行稅收扶持政策、土地使用優惠政策和工商管理扶持政策等。上海浦東新區政府也通過實現快速審批、提供咨詢服務、對外交流等措施為園區內的醫藥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為浦東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政策環境。
篇2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并分析了藥用軟膠囊工藝參數,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軟膠囊制劑的產品質量,在藥品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軟膠囊介紹與應用
1.1軟膠囊介紹軟膠囊屬于比較靈活的彈性膠囊,其囊殼中含有水、增型劑,這三種物質之間的比例決定了軟膠囊體積的大小,最早的軟膠囊制劑是維生素A、D膠丸,自1933年旋轉沖模包囊機以來,藥用軟膠囊不但在生產中降低了成本,而且還大大提高了產量。
1.2軟膠囊應用軟膠囊在醫藥的應用中很廣泛,既可以用于口服,也可以外用,其規格不同,顏色與形狀也各不相同。除了醫用之外,還可以應用于工業領域(如食品工業、化學、家化用品等)。因為其密閉性好,保存時間長,不易變質,每天一粒,使用以及攜帶也很方便,所以迅速風靡全球,售價也比普通護膚用品高出許多。
2軟膠囊制劑的工藝參數探究與分析
2.1軟膠囊制備工藝流程軟膠囊在制備工藝中的流程為:溶膠-配料-壓丸-干燥-燈檢-內包裝-外包裝
2.2溶膠工藝研究創新軟膠囊的生產過程中的一個核心步驟是溶膠,它可以決定能否順利展開下一個步驟,這個過程改變了明膠的性質。膠囊液體作為中間產品,其質量直接影響到明膠囊的質量特性。較好膠液的黏度在3.6釁.OE范圍內,黏度大小和質量好壞成反比,差質量的韌性會不足也就不適合用于工業生產。故我們對溶膠工藝進行考察是以黏度為指標的。溶脹膠塊是取適量水和明膠于常溫減壓下溶脹30分鐘,然后加入其它一些輔料在69攝氏度條件下攪拌溶解,再在0.07——0.08兆帕壓力下脫氣直至溶液透明且無氣泡,等其冷卻后就可以適當的保持室溫。
測定黏度即取上述膠塊758置520毫升燒杯中,加入240毫升水,加熱至大約39至49度,保持并攪拌至其完全溶解,等降溫到39度左右時取大約210毫升膠液用恩氏黏度計(周圍溫度40度左右)進行其黏度的測定,用秒表記下膠液流出時間.用同樣方法測出240毫升水流出所需時間,兩者所需時間之比值則是樣品黏度。
(1)在溶脹過程中進行時間的考察把明膠分別與適量的水在正常的溫度減壓下進行溶脹O,29,59,119mln,然后加入處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輔料,在69℃的恒溫震蕩水浴鍋中攪拌溶解,在0.07一0.08MPa真空泵壓力下間歇式脫氣,直到明膠溶液澄清透明沒有氣泡生成,趁其熱度將其倒入燒杯之中,等到冷卻之后再取出,并測定其粘度。結果:隨著溶脹時間的延長,粘度有減小的趨勢,其中溶脹時間為29min、59min、119min,粘度較接近,omin時即采用熱溶法,粘度最大,這可能是由于充分地溶脹使得溶膠時間縮短,粘度相應減小,考慮到生產實際與成本29min即可達到要求。
(2)真空泵壓力的考察把適量水與明膠在常溫減壓條件下溶脹29min,再加入處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輔料,在69℃的恒溫震蕩水浴鍋中攪拌溶解,分別在0.05一0.06Mpa、0.06一o.07Mpa、0.07一0.08MPa真空泵壓力下間歇式脫氣,至明膠溶液澄清透明無氣泡,趁熱倒入燒杯中,待冷卻后取出,測定粘度。結果:隨著真空泵壓力的增大,粘度有減小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壓力增大,使膠液中的氣泡較容易脫干凈,溶膠時間縮短,粘度相應減小,因此選擇0.07一 0.08Mpa為最佳真空泵壓力。
(3)對膠皮的厚度考察膠皮的薄厚對膠丸成型及產品質量有很大影響。膠皮過薄,使膠丸耐硬度差,易在凈烘時或運輸中產生破漏。結果:軟膠囊有隨膠皮厚度減小,崩解時間縮短的趨勢。實際生產中發現膠皮厚度為0.6mm時,膠丸容易破裂,因此選擇既能將內容物包封嚴密,又能有效縮短崩解時間,0.7mm即可達到要求。
(4)對溶膠的溫度的分析與考察把適量水與明膠在常溫減壓條件下溶脹29min,再加入處方量的甘油及其他輔料,分別在59℃、69℃、79℃的恒溫震蕩水浴鍋中攪拌溶解,在0.07一0.08MPa真一空泵壓力下間歇式脫氣,至明膠溶液澄清透明無氣泡,趁熱倒入燒杯中,待冷卻后取出,測定粘度。結果:溶膠溫度為79℃時,其粘度最大,其次是59℃,69℃。這有可能是明膠對溫度的敏感度比較大,其隨著溶膠的溫度增加,粘度也隨之而增大,與此同時,低溫溶膠使得溶膠時間延長,膠液長時間處于受熱狀態,致使粘度增大,所以選擇69℃為較佳溶膠溫度。
(5)溶膠工藝驗證試驗按單因素篩選試驗確定的最佳工藝條件即溶脹時間為30min、溶膠溫度為70℃、真空泵壓力為0.08一 0.09MPa,制備三批膠液,以粘度為指標進行測定。結果:三批膠液平均粘度為3.64,與預期值接近,說明該工藝穩定可靠。
(6)干燥溫度以及干燥時間的考察如果在溫度為39℃以上對其進行長期加熱,就會促進在明膠分子中肽鏈的水溶解斷裂,致使明膠的結構發生變化,所以,在進行軟膠囊干燥的過程中,要遵守低溫干燥的原則,且干燥的強度不要過大,溫度也不要過高,如果干燥不當會導致破裂、粘連等不良現象發生,這就嚴重的影響到了產品的質量。結果:囊殼含水量和軟膠囊崩解時間幾乎是成正比的,隨著燥時間的延長和干燥的溫度升高,囊殼的含水量就變得越來越少,這樣以來其崩解的時間就會變得越快,當囊殼的含水量早9%以下時,軟膠囊在9分鐘以內基本上能迅速崩解。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其囊殼的含水量越低就會越好,在實際生產中,我們發現如果囊殼的含水量過低的話,膠丸就會變得堅硬,而且容易脆裂,對貯存、服用、包裝以及運輸會造成很大的不利因素。所以要選擇選擇25至30攝氏度的溫度對其進行干燥7至9小時直到囊殼的含水量為8一10%即可達到要求。
結語:最近幾年,研究開發軟膠囊制劑在中藥新制劑中已成為熱點,應用越來越廣泛。本文所分析、總結的軟膠囊特征以及在今后發展的前景,在中藥軟膠囊制備與研究時,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篇3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組成,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新型技術創新合作組織。美國麥肯錫公司對800家參與技術創新聯盟的企業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僅有40%的聯盟能夠維持4年以上,大部分聯盟短期內解體。學者們紛紛研究此類現象的原因,其中利益分配不公是導致聯盟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1],許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利益分配的過程中未能實現其預設的目標,聯盟成員對利益分配結果不滿,最終導致聯盟合作失敗甚至解體。因此,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利益分配機制進行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促進聯盟健康發展、穩定運行的重要保證。
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利益分配相關概述
(一)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可分配利益的內涵。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利益分配是指在聯盟相關利益主體之間分配聯盟利益,根據不同聯盟的特點,利益分配的方式也有所不同[2]。為了理解聯盟的利益分配,必須先了解聯盟利益的內涵。
學者們對聯盟可分配利益進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學者認為聯盟可分配利益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可分配利益主要指的是利潤;廣義的可分配利益不僅包括利潤,還包括通過聯盟合作產生的創新成果、技術的專利權等[3]。有的學者按照聯盟可分配利益的形態和是否可量化,將聯盟可分配利益分為有形利益與無形利益:有形利益指的是可以量化的利益,和有形資產比較類似,例如利潤、產品收益等;無形利益指的是技術、知識等無形資產。總之,聯盟可分配利益指的是聯盟成員通過相互共享知識資源、共同承擔研發創新風險,并且經過合作研究、生產實踐、成果轉化等步驟所產生的各種新增收益,可以表現為利潤的增長和技術創新能力、競爭力的提高。
(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利益分配主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利益分配主體是利益的創造者,包括聯盟中的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及政府等。在聯盟利益分配的過程中,企業是聯盟中最重要的經濟單位,企業通常是創新需求的提出者,它根據自己的技術需求,組織聯盟中其他成員合作研發,充分利用聯盟創新要素,最終實現技術創新成果,而創新成果的轉化和價值提升也依賴企業市場的開拓與發展,同時企業也是創新要素資源的主要投入者,因此企業在利益分配過程中通常占有主導地位。高校及科研機構具有大量的創新資源,是聯盟持續創新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創新成果往往產生于高校及科研機構之內,它們在利益分配中也必不可少。政府是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引導者和規劃者,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共性技術及關鍵性技術研發的重要手段,而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性技術的研發風險極大,政府投入重大資金支持這些技術的研發,政府也在利益分配之中占據一席之地。
(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利益分配的原則
為了保證聯盟利益得以公平分配,必須應用科學、合理的原則對聯盟利益分配進行指導。筆者認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利益分配原則包括下幾種:第一,平等原則。聯盟成員無論規模大小,實力強弱,其在聯盟中的地位和對利益追求的權力是平等。平等原則是利益分配的最基本的原則。第二,互惠互利原則。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合作過程中,要想讓聯盟成員對聯盟合作技術研發具有自覺性和積極性,就必須保證每個聯盟成員都能從中獲得相應的利益。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聯盟正常運行和發展[4]。第三,風險補償原則。聯盟利益分配方案要考慮成員所承擔的風險大小。為保持聯盟的穩定,應使成員各自承擔的風險不超過其承擔能力,風險承擔能力可以用資本擁有量和資本投入量的比值來表示,該比值越大,風險承擔能力越大。第四,成本與利益一致原則。聯盟成員進行進行合作創新,不僅要共享自己的創新資源,還必須投入相應的成本,例如資金、研發人員等。如果投入的成本越多,就應該得到更多的收益。
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利益分配問題
實踐表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雖然正在蓬勃發展,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其利益分配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難以判斷合作成果價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利益分配要以合作成果為基準,合作成果常見的表現形式是技術、專利等,這些成果的價值缺乏判斷標準,因此難以根據合作成果進行利益分配。
(二)合作成果及知識產權歸屬模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利用財政資金資助可以項目專利權歸屬不明確;第二,專利共有內容規定片面。現行立法沒有明確共有情況究竟屬于共同共有還是按分共有,這種約定不明會導致實踐中困難;第三,合作之前未對知識產權歸屬作出明確規定,事后產生重大分歧。
(三)缺乏利益分配監督制度。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合作各方的最終目的是現實自身的利益,從經濟學原理出發,難免會出現為了個體利益最大化而損害集體利益的情況。為了保證合作創新的有效運行,必須建立合理的利益監督制度。
(四)政府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利益分配的主導和協調職責不明確。對于政府來說,促進產業創新是政府支持產業技術創新的目的,然而在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成功之后的產權歸屬等利益分配問題卻并沒有明確的規定。
四、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利益分配機制的完善
為了使利益分配機制更加科學合理,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技術成果價值認定標準。聯盟成員遵循同一套價值認定標準,合理確定技術成果價值,有利于合作前協議的順利簽訂,而對技術成果價值進行合理的認定是利益分配的基礎,對于實現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必不可少。
(二)加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規范保障。第一,法律保障。為促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使聯盟有效運行,要制定一部專門針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法律,如對解決聯盟合作過程利益分配不公、知識產權糾紛等問題。第二,政策保障。制定針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相關政策,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內技術合作予以鼓勵和引導,以求聯盟技術合作順利進行,例如創新資金支持、融資貸款、稅收優惠等政策。第三,制度保障。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的各種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保障聯盟成員進行知識創新的收益,防止其他成員的機會主義行為。
(三)選擇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利益分配模式的選擇必須與各方目標相適應,合作伙伴目標一致、優勢互補才能實現持續的創新。不同的合作形式必須選擇與其相適應的利益分配方式,如合建企業可選擇按股分利模式、項目可做可選擇固定報酬支付模式等。
(四)建立激勵及補償機制。有效的激勵及補償機制有利于平衡各方的利益,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可降低各方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概率。同時,補償機制可以彌補利益分配的不公,從其他方面對分配不公的企業予以補償。
(五)發揮政府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利益分配中的作用。政府可以建立專門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管理機構,解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多頭管理的問題,建立科技金融體系,拓寬科研融資渠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降低風險,快速回收科技創新成本,保證聯盟各方利益分配的實現。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DUYSTERS G.Creating win-win situation:partner selection in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Z].Technology Strategy and Strategic Alliance, Proceedings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Avila,1998.
[2] 胡爭光,向薈.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利益分配方式選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105-108.
篇4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高校藝術教育;創新思路
作為以人類聰明才智為基礎開展的創造類文化活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藝術創意人才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強調社會經濟發展中文化藝術的推動作用,還肯定了創意型藝術人才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而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不僅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和發展機遇,還使得其對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多。因此,推動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專業工作改革,結合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融入新思路,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意性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當前藝術教育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工作內容。
一、藝術教育同文化創意產業間的關系
隨著人民群眾近幾年對文化和藝術關注度的提升,使得藝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對一所高校來講,其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性特性的專業人才,就必須要借助藝術教育的作用。就藝術教育本身來看,其主要內容就是教授學生同藝術有關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的藝術精神和能力進行培養。這不僅是該專業的核心教育目標,還是高校深入發掘學生的藝術潛能,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手段。而如果高校教育者想要將在藝術教育中穿插一定的科學理論,提升學生的藝術理解力,就需要在課程教學期間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從情感上同藝術和科學產生共鳴。創造性作為強化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聯系,使二者關系更加緊密的一種“介質”[1]。培養和提升藝術教育專業人才自身的創造性,已經成為該專業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此外,高校領導者在推動藝術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還應當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多具有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文化創意項目的開發和產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撐,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未來的文化軟實力與國際核心競爭力,推動國家穩步發展。
二、當前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挑戰和發展機遇
文化產業時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出現的、一種以創造力為中心的新型產業,其強調文化因素或者是主題文化,通過個人、創意、技術、產業化等方式進行開發,對知識產權進行營銷的一種產業形式。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動漫、傳媒、視覺藝術、雕塑、廣播、影視、環境藝術、音像、軟件、計算機服務、服裝設計等在內的創意性群體內容。藝術教育是一種以提升個人修養和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與此同時,第三產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使藝術教育已經逐漸榮升到了高校教育體系主要地位之上。這發展一趨勢的出現,不僅衍生出了北影、央美等一系列的高等藝術院校,還推動了庶吉、先鋒等權威性藝術培訓機構產業的發展[2]。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速度的提升和經濟技術水平的進步,使得社會發展對專業性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多,藝術教育類課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高等教育的主要課程體系之中。此外,世界范圍內新經濟形式的來臨也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而如何應對這種挑戰,把握好此項機遇,則成為藝術教育能否牢牢扎根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贏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高校創新藝術教育模式的新思路
(一)以文化產業需求建立人才培養模式
伴隨世界范圍內文化發展速度的提升和相關產業環境影響范圍的擴大,國內眾多高等院校也開始認識到了人才市場新的需求形式,并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自發的承擔其這一人才培養的重任,逐漸開設了較多能培養創意型文化人才的教育專業[3]。但因為缺乏參考案例和先進教育經驗、教育模式較為單一,使得一些新建藝術專業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雖然目前我國高校現有的同文化產業有關的專業已經達到了近七十個,但不同院校該專業在學科優勢與教育資源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使得其教育學科的設定也帶有了一定的差別,導致部分文化產業缺乏專業學術理論和人才支撐。而部分院校在設定藝術教育專業時,沒有將其劃分到具體的院系中,學生在畢業時獲得的學位往往是五花八門,沒有具體的學科歸屬,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藝術專業的教育情況缺乏整體性和完整性,同文化創意產業間聯系的較弱。因此,我國擁有藝術教育專業的高校應當及時調整自己的辦學理念,在最短的時間內按照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設定出獨立的學科,培B出更多專業對口的藝術系畢業生,更好的滿足該產業發展期間不同崗位的工作需要。一方面,負責藝術教育高校領導者應當充分利用各個學科的教學優勢,對現有的優勢學科進行調整,使其能夠同文化產業相結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高校人才培養基地[4]。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產業會涉及到較多的學科,所以,在改進高校藝術教育時,高校領導者可以以原有的藝術專業為基礎,開設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工作相關的專業,以文化產業的市場發展和消費方向為導向,通過全面發揮藝術教育在培養人才審美能力和育人方面的作用,提升該專業市場意識,培養出更多同文化產業市場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
(二)構建創新性的藝術教育體系
首先,藝術教育專業在更新教育思路時,應當以培養創意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子在日常教育中加強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模式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創意人才在文化產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其他類型的人才不同,創意人才本身具有極強的個性和創新性。因此,高校藝術教育者可以以此為參考,將一些創新型的知識融入到日常課程教育中,將藝術教育模式由傳統的技能教育轉向創新教育,讓學生的自我決策能力可以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被提升,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培養[5]。其次,高校教育者應當結合文化產業特性和發展要求,建立起相應的創新性教育體系,將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作為根本性的教育目標,在教學計劃中多融入一些實踐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最后,高校教育者還應當創新藝術教育專業的理念和發展模式,在教育期間盡量為培養原創性的藝術人才營造出良好的教育學習氛圍,尊重和支持學生的原創作品和藝術理念,從而培養更多具有較強原創意識的創意人才。
(三)強化對復合型創意人才的培養力度
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相比,我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使得社會各階層人士還無法意識到藝術教育的作用和社會地位,所以,推動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6]。對此,我國高校領導者應當和政府部門聯手,借助行政部門的政策支持和財政部門的資金支撐等,為藝術教育改革營造出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后,高校要以文化產業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現有的科研成果和藝術工作室為依托,大力培養復合型的文化創意人才,以便能夠順利同市場需求接軌,從根本上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進而從根本上提升高校藝術教育專業的教學水平。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藝術教育專業不僅要完成人才培養的目標,還承載著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任務。就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的結構和規模還在不斷的變化,而在這個變化調整的過程中,其發展前景和要求也隨之凸顯出來。因此,我國高校在對藝術教育專業的教學理念、模式、目標和任務要求進行改革時,應當以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為依據,結合本校該專業教育現狀和教學條件,適當的吸收和引入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手段,為藝術教育的發展開辟新途徑。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為我國相關事業的發展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還能夠推動我國高校教育教學體質進一步完善。
作者簡介:農家,1998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油畫專業,2009年獲武漢大學軟件工程碩士,中國美術家協會廣西分會會員,廣西建筑裝飾設計師,現任教于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束霞平.基于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90-95.
[2]趙磊.傳統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高校術教育[J].大舞臺,2015,04:207-208.
[3]宋曉凰.基于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現代交際,2015,09:240.
[4]項仲平,劉靜晨.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路徑探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03:71-74.
篇5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 實體書店 體驗式營銷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者文化因素依靠個人或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文化本是無形的,卻能通過產品化和品牌化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新興產業的推廣,給文化類產品的經營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給社會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而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產業的實體書店,卻面臨著紛紛倒閉的境遇。一面是實體書店的經營形式單一難以吸引消費者的光顧,一面是網絡書店和電子圖書的興起沖擊了實體書店的銷售,在這樣的雙重夾擊下,實體書店都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在文化創意產業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實體書店也開始嘗試轉變,拋棄傳統模式,開始走文化創意化道路,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一、改變經營環境,書店不僅僅是賣書
曾經的書店,它只有一個功能――賣書。消費者到書店里也就只有一個目的――買書。這樣單一的功能性,就是實體書店無法超越方便快捷的網絡購物的主要問題。現如今,有些實體書店開始轉型做起了文化綜合體,就是包含書店、餐飲、體驗中心和電影院等等與文化相關的綜合型商業中心。比如江西南昌的新華文化廣場,就是新華書店的升級轉型版本,不僅僅有新華書店這類老牌書店,還有兒童體驗中心和電影院等娛樂項目,書店就成為了一站式的娛樂中心。
而有些書店則是打出特色書店的品牌文化,將書店環境作為特別賣點,吸引消費者的光顧。南京的先鋒書店就是一個典型范例,地下車庫作為書店,獨特的選址加上特色的內部裝飾,在網絡上被評為全球十大書店,而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還有些書店直接將餐飲文化與書店文化相結合,做成了類似于書吧一樣的經營模式。提供大量閱讀區域和餐點選擇,是一個可以朋友聚會,休閑娛樂的場所,圖書只是作為經營中的一個元素而已。
顯然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單一的經營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1或者1+n的經營形式才是實體書店的必然結果,書店不再僅僅是賣書而已。
二、增加營銷手段,文化活動吸引人氣
環境的改變僅是書店的外在轉型,要能吸引更多人氣,則需要內在更加的有內容。以前的經營方式就是單一的推銷圖書,“你需要,我提供”這樣簡單的互動形式而已。但現在,圖書種類繁多,消費者需求量減少,不再是供不應求的狀態,為了達到經濟效應,很多書店開始推廣“體驗式”營銷的策略。
體驗式營銷顧名思義是以“體驗”為基礎,開展各類營銷活動,強調與消費者的溝通與互動,并觸動其內在情感和感受,以增加消費者的認同感。
書店的“體驗式”營銷的側重點是開展各類文化主題活動。比如根據每個不同的節日策劃活動內容,春節就是寫春聯和剪窗花,元宵節可以猜燈謎,母情節親子互動活動等等。這類文化活動以貼合節日主題為主,沒有過多的商業性質,只是提供一個個大人和孩子們互動的機會,帶動書店的人氣,建立穩定固定客源。
作者講座簽售也是可以吸引人氣、提高營業額的營銷活動。這類活動可以聯合出版社進行,講座加簽售的模式不但可以吸引作家的粉絲來書店,對于其他的消費者也是一個可以學習和了解的機會。
體驗式營銷的目的就是為了與消費者的互動,參與其中,增加閱讀樂趣,吸引更多人氣,穩定書店客源,這是現在網絡書店和電子圖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三、宣傳模式多樣,線上線下多種互動
實體書店有了環境和內在文化,還需要的是宣傳。現在是互聯網社會,網絡信息的傳播方便快捷,網絡營銷的案例也是成出不窮。如果僅靠實體書店本身去推銷自己,范圍過于狹隘,力度也遠遠不夠。很多實體書店都開通了微博、微信,建立了書友會,甚至有能力的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網站。這樣的模式,增加了線上線下的互動機會。書店可以推薦好書,消費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這樣互利共贏,也是“體驗式”營銷的一種表現形式。
四、嘗試流動書市,考慮多種經營形式
書店給人的印象就是在室內,有特定空間的地方。能否打破這個固定模式,將書店搬到室外去,考慮流動書市,將書店帶進校園和小區,這也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新型經營模式。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于文化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實體書店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產業的代表,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在國家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實體書店需要創新經營模式,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實體書店不是沒有發展,而是要知道如何才能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歡.文化創意的產業化路徑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1.
[2]張望.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研究生論文].南京大學,2011.
篇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效率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11YJC790119);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遼寧加快培育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新優勢研究”(L12AJL00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區域自主創新影響因素評價與政策選擇”(12YJA79015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研發投入與產出域值效應及其非線性關系的實證研究”(12BJY013);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WJQ2013027)
作者簡介:劉 偉(1979-),男,遼寧黑山人,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科技政策、技術評價與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Email:liuweidufe@126com
摘要:創新效率是影響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問題,本文將三階段DEA模型與Bootstrap方法相結合,在控制環境因素影響的基礎上測算了中國省際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同時計算了效率的置信區間。研究表明,目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還比較低,且各省市之間差異較大。所有制結構、政府支持、企業規模和市場結構等環境因素,對于中國不同地區高新技術創新效率影響顯著。糾偏后技術創新效率整體有所下降,但“東高西低”格局并未改變。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三階段DEA;Bootstrap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3)08002009
一、引 言
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中增長最為迅速的產業,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密集區。但是,與經濟增長的粗放式類似,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同樣具有粗放性,主要是依靠高投入來支撐的,而并非效率的提升。如何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合理評價,分析效率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找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提高的現實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技術創新效率的內涵學術界還沒有權威的界定,本文將技術創新效率定義為一種創新過程的技術效率,測度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之間的轉換關系。國內學者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研究主要從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兩個角度來進行的。在創新能力方面,蔣殿春和夏良科[1]測算了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考慮到不同所有制企業創新能力的不同,驗證了外資的影響因企業性質的不同而不同。蔣殿春和張宇[2]通過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面板數據的分析,探討了技術外溢效應的存在性以及行業特征對其的影響。張倩肖和馮根福[3]認為外資企業的R&D溢出對提高中國本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創新效率方面,朱有為和徐康寧[4]采用SFA方法分析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效率,指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效率整體較低,但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余泳澤和武鵬[5]等也采用SFA方法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吳和成[6]運用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對中國五個高技術產業的R&D效率進行分析,獲得了中國“十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R&D效率的基本情況。官建成和陳凱華[7]通過將DEA方法的松弛測度模型和臨界效率模型結合測度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活動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現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對中國省際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系統研究,研究模型的選擇較為單一,變量指標的選取不盡合理,影響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本文使用三階段DEA模型與Bootstrap方法,對中國省際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測算,并給出了效率估計值的置信區間。同時,分析了各省市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一)三階段DEA模型
Fried等[8]在DEA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能夠消除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影響的三階段DEA模型。第一階段的DEA模型使用BCC修正模型,BCC模型將未處于最佳生產規模和技術上的無效率分解開來,使得純技術效率比CCR模式下得到的技術效率更加精確地反映決策單元的管理水平。但是,BCC模型沒有考慮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對效率測度結果的影響,無法區分效率損失是由內部管理原因引起的,還是由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引起的。第二階段的SFA模型通過對投入變量的松弛值進行分析,剝離出管理無效率、環境因素以及隨機誤差等對效率產生的影響,使每個決策單元都面對同樣的環境。第三階段調整的DEA模型將第二階段調整后的各投入變量值代入BCC模型中,代替原始投入變量,重新測算效率值,就可以得到去掉環境因素與隨機誤差影響的真實效率值。
(二)Bootstrap方法
DEA模型是通過構建生產前沿面來測度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值,把生產前沿面上的決策單元看作處于完全效率狀態,而事實上它們并非具有完全效率。從這個角度來看,DEA模型測度的效率值為相對效率,而并非是絕對意義上的“效率”概念。另外,從純粹的統計學意義上講,Kniep等[9]指出 DEA模型的效率估計值的漸近分布一般難以確定。Bootstrap方法可以推斷DEA模型估計值的經驗分布,進而修正效率估計值的偏差并給出其置信區間。其基本思想是:不對未知總體作任何假定,僅在原始數據的基礎上,通過重復抽樣來模擬數據的生成過程,從而得到原始估計量的近似樣本分布,進一步對總體的特征進行統計推斷。本文的研究采用R語言編程來實現Bootstrap方法。
三、變量和數據
(一)創新投入與產出變量
發明專利是高新技術產業R&D活動的直接成果,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技術創新的產出指標,本文用申請授權的發明專利數作為創新活動的產出指標。新產品銷售收入從商業上直觀體現了技術創新成果的價值,也是體現市場接受能力最好的指標,因此,也將其作為技術創新的產出指標。在技術創新的投入要素上,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是R&D活動實現的關鍵因素,應作為創新投入指標。新產品開發經費和技術改造經費因對創新產出有著直接的影響,也應作為創新活動的投入指標。研發經費存量計算方法借鑒Griliches[10]和Coe與Helpman[11]等的做法。新產品開發經費和技術改造經費的處理方法,與R&D經費相同。
(二)環境變量
1市場結構
國內外學者關于市場結構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意見不一,如Schumpeter[12]認為壟斷與研發有著密切的聯系,高市場集中度的產業更有助于激勵企業的R&D努力。而Arrow[13]則認為競爭性環境會給企業R&D帶來更大的激勵。多數的研究認為壟斷性市場結構不利于研發效率的提高。對于市場結構變量,本文采用馮根福等[14]和朱有為與徐康寧[4]的設計,用各行業企業數來表示。
2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和創新效率的關系也存在較多爭論。Chen等[15]認為技術創新效率改善需要一定的規模經濟性。Pavitt等[16]認為較小和較大企業的創新效率比中等企業更高,也即創新效率和企業規模之間呈現U 型關系。對于企業規模變量,本文采用各行業企業的平均產值來表征,其值等于各行業總產值除以企業數。
3所有制結構
在所有制結構與技術創新效率的關系方面,研究者們的觀點較為一致,大都認為非國有企業的創新效率高于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的創新效率高于內資企業。本文采用外資企業比重和國有企業比重指標,通過兩類企業的總產值除以行業總產值得到。
4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是增加了企業總的R&D投入還是對企業R&D投入產生了擠出效應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政府支持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作用需要進一步檢驗。本文采用R&D經費內部支出中政府資金比例,并考慮滯后一期,來衡量政府支持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本文中使用的變量及其描述如表1 所示。
(三)測度樣本和數據
本文選取《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30個省市(數據不完整,將其剔除)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另外,沿襲中國傳統的東、中、西部劃分方法,將30個省市進行區域劃分。東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個省市;西部: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0個省市。
由于從研發投入到新專利和新產品的誕生以及商業化通常都需要一定周期,即存在投入產出的時滯,同時各種創新活動周期存在較大差異性,使得投入產出很難對應,沒有形成統一標準。多數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周期存在較大差異,從通信電子和信息產業的幾個月到醫藥和航天制造的幾年不等。本文為了統一口徑,都統一為1年,創新投入數據為2009年,創新產出數據為2010年。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省際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測算結果分析
1.第一階段的DEA模型實證結果
如表2所示,從整體來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還比較低,且各省市的差異較大。在不考慮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平均值為0563。其中,純技術效率的平均值為0671,規模效率的平均值為0868。因此,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低效率主要歸因于純技術效率的低下。從各省市來看,北京、天津和安徽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值為100,位于效率前沿面之上,原因在于這些省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為成熟,技術相對發達,管理水平高;而東北三省、江西、湖北、廣西以及陜西等省份的效率值在全國的排位較為靠后,均在0200—0400之間;青海是效率最低的省份,效率值僅為0005,原因在于青海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投入量很小,從而造成技術創新的規模效率低下,處于規模效率遞增的階段。
中國東、中、西部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布局、要素稟賦、人力資本、開放程度等客觀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了地區之間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存在較大差異。如表2所示,東部的效率均值(0636)明顯高于中部(0498)和西部(0538)。東部是開放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產業發展最成熟的地區,帶動了整個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技術創新效率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存在較強的相關性。而東部的純技術效率(0707)和規模效率(0904)要分別低于西部(0747)和中部(0957),從規模報酬角度來看,東部很多省市都呈現出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中西部省市則大都為規模報酬遞增的。中部與西部對比來看,中部的技術創新效率略低于西部地區,而其規模效率卻遠高于西部,技術創新效率略低應歸結于純技術效率的低下。究其原因:一方面中、西部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大都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而中部地區的創新投入規模要大于西部,中部地區呈現出了較高的規模效率;另一方面實施西部開發戰略以來,各省市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優化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和管理水平,提升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
2第二階段的SFA模型實證結果
如表3所示,各自變量對投入松弛值的系數大部分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環境因素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冗余存在顯著影響。
所有制結構對四種創新投入松弛變量具有顯著影響,只有外企比重對研發經費松弛量的系數不顯著。國企比重對所有創新投入指標的松弛量的影響為正,而外企比重對所有創新投入指標的松弛量的影響為負。這表明高新技術產業中國有化比重的減少和外企比重的增加,有利于減少研發投入資源的冗余。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和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促進了企業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的變革,提高了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成為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改善的重要制度基礎。
市場結構除了對研發經費松弛量的影響不顯著外,對其他三種創新投入松弛量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高市場集中度更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這一結論與傳統產業組織學的觀點和熊彼特關于創新的第二種論述是一致的 。高的市場集中度更加有利于創新資源的集中,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更容易完成重大技術創新難題的攻關。同時,技術創新擴散更慢,專利保護相對容易。
政府支持對四種創新投入松弛量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政府支持沒有有效改善創新資源的配置。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的支持更多體現在資金方面,政府部門作為支持資金的單一分配者,易受尋租活動和行政隸屬關系的影響,從而使得支持的力量無法作用于有效的方向,同時政府缺乏有效監管手段,導致創新資源存在浪費現象。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其他創新扶持政策缺乏可操作性,難于落到實處,影響了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
企業規模變量的平方項對四種投入松弛量均具有正向影響,但是僅對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兩個投入松弛量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并非企業平均規模越大,其創新效率就會越高,與Pavitt等[16]的結論相反,企業規模與創新效率呈現非線性的倒“U”型關系。一方面,大規模企業往往會因為多層次的管理鏈而導致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得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影響技術創新效率。另一方面,企業要想進行研發就必須有一定的規模做支撐,小企業在研發創新過程中常常面臨資金瓶頸,迫于競爭壓力,很難實現較高的研發投入,創新效率的提高難度大。因此,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中適度規模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會更高。
3“過渡”階段及第三階段調整的DEA模型實證結果
如表2所示,在只調整了研發投入以后,大部分省市相對于第一階段DEA的效率值發生了變化,且其變化值占一、三階段總的效率變化幅度的絕大部分。特別的,遼寧、山東、江蘇、上海、福建、吉林、山西、湖南、內蒙古、貴州、寧夏和新疆等12個省市從第一階段DEA到“過渡”階段DEA的效率值變化幅度即為一、三階段技術創新效率總的變化幅度,表明環境因素主要通過對研發投入的調整而引起創新效率的變化,而對新產品開發經費投入和技術改造經費投入的調整作用不大。與之相反,河北、廣東、海南、黑龍江、江西、重慶、云南和甘肅等8個省市的創新效率在第一階段DEA到“過渡”階段DEA的變化幅度要明顯小于其第一到第三階段的整體變化幅度,表明環境因素對技術改造經費投入和新產品開發經費投入更具有影響力。由此可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提升的措施,應當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省市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增加相關創新投入要素才能實現最佳效果。
整體考察環境因素對創新投入的調整過程,北京、天津和安徽3個省市一直位于效率前沿面上;除了內蒙古、青海、寧夏和新疆等4個西部省份在調整投入的過程中技術創新效率呈現下降趨勢外,其他省市的創新效率均為上升狀態。說明對于相同環境條件下的技術創新過程,內蒙古、青海、寧夏和新疆等4個省份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經營管理水平與其他省市有相當大的差距,故而使得“純粹”反映管理水平的技術創新效率下降更大,而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規模效率的下降。如表2所示,對比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的估計值,如果不消除環境因素影響,在三大區域的效率構成中,規模效率表現“突出”;而當調整了環境因素影響以后,規模效率的比重有所降低,而純技術效率表現“增強”,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純技術效率(0783)在第三階段超過了規模效率(0693)。總的來說,中國三大區域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始終表現出“東高西低”的特征。通過環境因素對創新投入指標的調整,各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估計值不僅整體有所下降,而且其構成結構也在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在第一階段,各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構成普遍表現為較大的規模效率與相對較小純技術效率,兩個指標之間差距較大,東、中部地區尤其明顯,而西部地區兩個指標相對均衡。過渡階段與第三階段各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構成相似,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之間的差距減小,西部地區尤其突出,東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兩個指標差異較大。
如表4所示,經過Bootstrap方法糾偏的技術創新效率值要明顯低于未糾偏的效率值,原因在于Bootstrap方法考慮到了生產前沿面的非效率因素,由相對效率轉為絕對效率。例如,位于前沿面的北京、天津和安徽3個省市的創新效率值均由1000分別降低到了0895、0913和0682,而創新效率值下降幅度較大的省份有廣東和安徽,下降幅度超過了0300,山東、上海、福建和山西等4個省市的下降幅度超過了0200。從Bootstrap方法調整后的效率值來看,天津最高,為0913,這是因為,近幾年來許多世界500強企業紛紛落戶天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設立科研機構,帶動了天津市高新技術產業的協同發展。北京的效率排名第二位,為0895,因為北京智力資源豐富,科研能力較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最多、科技人才素質高、研發實力強,許多跨國公司也紛紛設立研發中心,從規模和管理水平上都為北京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基礎和支撐。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西部地區很多省市的創新效率較低以外,遼寧、海南、黑龍江和吉林的創新效率也很低。與中東部地區相比,東北三省的高新技術產業不僅落后,而且增長速度緩慢,差距逐步加大,技術創新的能力不強,創新效率低下。海南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較低主要是因為其建立的時間相對較晚,高新技術產業并不發達,產業發展的規模過小,技術相對落后。
從三大區域的角度考察,以Bootstrap方法糾偏后的絕對效率值為標準,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絕對效率平均值為0478,依然高于中、西部地區(分別為0361和0376)。與剔除了環境因素影響的第三階段相對效率結果不同,西部地區的絕對效率平均值(0376)超過了中部地區(0361)。由于考慮了生產前沿面的非效率因素后致使中部省市的創新效率下降幅度大于西部省市。總體來看,中國各個區域的高新產業技術創新效率都比較低,影響了整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技術創新效率的提升還有較大空間。
按照效率測算的四個階段,中國三大區域及全國平均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變化路徑如圖1所示。東部地區平均效率變化路徑為0636064006430478,表明研發投入的調整對創新效率的影響要略高于技術改造投入和新產品開發投入對其的影響;Bootstrap糾偏的效率的變化比環境變量對全部投入要素調整產生的影響要大,說明生產前沿面的非效率因素確實存在;當把東部地區的環境調整到與其他地區相同時,東部地區的相對效率出現上升趨勢,說明了東部地區僅反映管理水平的創新效率是更高的。東部地區技術創新效率變化最大的省市為山東、上海和廣東,說明環境因素對創新效率的影響較為顯著。中部地區的創新效率變化路徑與東部地區相似,變化幅度均不大。西部地區創新效率的變化路徑較為陡峭,為0538049604970376,特別是從第一階段到“過渡”階段的變化最大,表明西部地區研發投入的調整對創新效率的影響明顯,西部地區的研發投入冗余相對較多;而當調整技術改造投入和新產品開發投入時,技術創新效率明顯提高,說明西部地區技術改造投入和新產品開發投入較為不足,增加這兩種投入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創新效率。在三階段DEA中,新疆的創新效率變化幅度是最大的,其次是寧夏。當把這兩個省市的環境調整到與其他省市相同時,新疆和寧夏的相對技術創新效率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說明新疆和寧夏兩個省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管理水平要低于其他省份。山西、上海、安徽、福建、山東和廣東省的Bootstrap偏差分別達到0208、0202、0318、0211、0204和0376,說明還有其他影響這些省市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重要環境因素有待進一步考察。
(二)省際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聚類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省際差異,本文將剝離了環境因素影響后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構成中的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值進行聚類分析,以考察各省市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模式。以0900的效率值為臨界點對以上兩種效率進行劃分,可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劃分為四種類型,如圖2所示。
第一種類型為“雙高型”,即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達到0900以上的省市,包括北京、天津、安徽和廣東等4個省市,其創新效率所需改進相對較少。第二種類型表現為純技術效率較高而規模效率較低,主要有青海、寧夏、內蒙古、新疆和甘肅等5個省區,其純技術效率高于0900而規模效率在0900之下,特別是青海省,其規模效率僅為0002,這些省區的重點改進方向為規模效率,應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擴大產業規模,實現資源的集中配置。第三種類型表現為純技術效率較低而規模效率較高,包括重慶、貴州、河南、湖南、福建、浙江、四川、河北、遼寧、江西、湖北、陜西和黑龍江等13個省市,這些省市的改革重點在于純技術效率,即應當注重管理水平,合理配置資源,減少投入浪費。第四種類型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比較低的“雙低型”,有江蘇、海南、云南、山西、山東、上海、廣西和吉林等8個省市,其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在0900以下,與“雙高型”的省市相比,高新技術產業的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產業規模小,創新投入少,技術創新效率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在發展中應當同時兼顧技術研發規模的擴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比較奇怪的是江蘇和上海也為“雙低型”,原因可能在于數據統計的偏差。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第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比較低,主要歸因于純技術效率的低下。各省市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差異較大,從三大區域來看,東部的創新效率最高,其次是西部,中部最低,各區域的創新效率構成普遍表現為較大的規模效率與相對較小的純技術效率,東、中部尤其明顯。第二,環境因素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影響顯著。政府支持不利于改善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國有化比重的下降和外資企業比重的提高,有利于減少創新資源的浪費,促使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較高市場集中度和適中的企業規模,有助于減少創新資源的冗余,使技術創新具有規模經濟性,技術創新效率也越高。第三,在剔除環境因素影響后,僅對調整研發投入的“過渡”階段的創新效率值來看,多數省市的效率發生變化,而對技術改造投入和新產品開發投入的調整作用不大。 第四,經過Bootstrap糾偏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值出現明顯的下降,只是各省市的下降幅度存在差異。從三大區域來看,創新效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順序為東部、西部和中部。
(二)政策建議
第一,各省市應該結合自身效率損失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那些純技術效率較低的省市需要加強管理創新及制度變革,引進新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建立新的制度體系。那些規模效率較低的省市需要不斷擴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提升規模效益。第二,各地區應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多元化的產權制度改革,激發高新技術企業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的變革,使創新資源配置出現效率導向。重點培育少數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發揮大企業創新的規模經濟性以及重大關鍵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和示范作用。同時,應積極扶植中小企業發展,增強其參與創新的動力,引導不同類型企業之間的研發合作和競爭,形成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第三,政府部門應該繼續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力度,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落后地區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發揮政府政策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引導創新資源的合理適度流動,實現創新資源優勢互補,逐漸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發揮協同創新能力。同時,更應該給與技術創新更多的支持政策,如稅收優惠、專利權保護等,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促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蔣殿春,夏良科 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作用的經驗分析[J] 世界經濟,2005,(8)
[2] 蔣殿春,張宇 行業特征與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基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經驗分析[J] 世界經濟,2006,(10)
[3] 張倩肖,馮根福 三種R&D溢出與本地企業技術創新[J] 中國工業經濟,2007,(11)
[4] 朱有為,徐康寧 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效率的實證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5] 余泳澤,武鵬 我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效率空間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產業經濟評論,2010,(9)
[6] 吳和成 高技術產業R&D效率分析 [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10)
[7] 官建成,陳凱華 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測度[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
[8] Fried, HO,Lovell, CAK,Schmidt,SS,Yaisawarng,S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Statistical Nois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2, 17(1-2):157-174
[9] Kniep, A,Simar,L,Wilson,P Asymptotics for DEA Estimators in NonParametric Frontier Models[R]IAP Technical Report 0323, 2003
[10] Griliches, Z Patents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0, 28(4): 1661-1707
[11] Coe, S,Helpman,M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 859-887
[12] Schumpeter,J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62
[13] Arrow,K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14] 馮根福,劉軍虎,徐志霖 中國工業部門研發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篇7
關 鍵 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 高校教育 繼承 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它們的存在才使得中國文化多姿多彩。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如何使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并展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而高校正處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前沿,一方面要從文化上對其竭力保存,另一方面又要將其與現代藝術、現代社會生活相連接,并使其迸發新的生命力,可謂任重而道遠。
一、繼承傳統文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人類在其物質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首先表現在自然適應性方面。比如原始人的工具,人類工具的發展是因為人類在其生產過程中自然地選擇眾多工具中最適應自己的那一種,逐漸改造并拋棄掉其他非適應性因素,才形成人類現在所使用的工具基本形。另外是能動反應性,人類在長期的改造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對于審美的、直觀的心理形態,因此,在實用的基礎上,進行審美上的加工,這也就形成了藝術思維或設計意識。
在越來越講究創新的現代社會,如何去創新,怎樣去創新,人們都在不斷地拷問自己。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對于傳統文化和知識的積累是創新的基本前提,在這一點上,中國傳統的文化的特質給我們以很好的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發展特征上最重要的首先表現在它的整合性這一特征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歷史上的傳統文化其來源是豐富的,古希臘藝術、西域文化和伊斯蘭藝術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了印跡,只不過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對它們整合吸收后進行了組合和重整,使之最終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魏晉和隋唐的藝術都強烈地表明了這一整合的特質。 但農耕文明的傳統的一面也對這一特質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外來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初期知識簡單的“拿來”,當形成慣性后再加以整合和吸收。在這一過程中,卻從來很少探討外來文化的內在本質,很少探求本體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內在差異及深層因素。正是這一因素使整合的過程往往要延續一段不短的時間。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還表現出延續性這一特征。打個比方,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就如同是在滾雪球一樣,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繼承性的文化,以某種精神、文化為核心,在“滾動”的過程中不斷地“添磚加瓦”。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文化的歷史,雖然曾經有過起伏卻從來不曾出現過斷層,最終結果是使傳統文化、藝術在一條相對固定的發展道路上穩定發展,并會在外部條件的改變下,如政治形式、經濟模式、技術、材料的更新中不斷爆發出新的生命。因此,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了發展外來文化藝術而丟棄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無疑是邯鄲學步,舍本逐末。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還表現為其適應性上。中國藝術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內在的,強調精神的傳承。要求藝術的內在精神不論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不論外在條件有多么大的改變都必須延續下去。因此,在其發展過程中會盡力適應并與社會環境協調,從另一方面來說, 中國文化與自然相和諧的特質也使其具備了這種適應性。
藝術的發展過程是一種開放模式,人類藝術發展由原始社會的單一性、實用性的造物特征發展到當今眾多藝術門類就是這一開放性特征的直接體現。在這里所提到的開放性特征表現在幾個方面:其一,藝術的發展本身并非孤立,藝術與眾多社會學科及社會意識形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產生撞擊,因而形成了越來越多的邊緣藝術學科,如藝術心理學、藝術人類學或藝術社會學等。其二,作為社會上層意識形態,藝術的發展與人類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審美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藝術環境,隨著社會分工及人類自身思維的深化而不斷“膨脹”,在審美關系的眾多表現形式中,文化關系和文物關系的影響也隨之越來越深入到社會之中,這也導致藝術內涵的擴展。其三,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不但表現為經濟的一體化,也表現為人類多種文化的相互融合,而融合也就意味著藝術大概念的全面開放。但開放并不意味著與文化的繼承積累無關。有一句詩給當代的文化繼承以極大的啟示:“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新知學包含著舊學才顯深邃,正如陳傳席先生所言:“善學者,能于舊學中知新知,新知中見舊學,則深邃,深沉可兼而得之。”可見開放只是藝術的表象,最關鍵的因素在于什么是“里”——內涵。傳統文化才是造物的基礎,是它的內在動因。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教育中的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傳統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研究在現當代高等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當代高等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直接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同時也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傳統文化及傳統手工藝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隨著消費人群、社會思維、當代藝術思想的改變而在高校藝術教育中面臨的是一種尷尬的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教育中的繼承這一問題,首先要重視的是它的文化特征。技藝的繼承相對容易,但作品能否真正表達文化才是繼承和發展的關鍵,因此,高等教育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首先就是要強調對其文化構成的發掘。
如上文所述,中國藝術的發展要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藝術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就必須要繼承和吸收中國傳統文化,這是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必要條件。因此高校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說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方面還處于原始的起步階段,還面臨著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存在于某一地區某一歷史時期有一定社會影響、文化價值的人類文化實踐方式與藝術表現形式,如:神話、傳說、歌謠、舞蹈、曲藝、皮影、剪紙(技藝)、繪畫、雕刻、刺繡、印染、民俗禮儀、節慶、民族體育活動等,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它是我們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它們的保護、挽救、保存、調研是對我們的文化傳統應有的尊重,同時起著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遺憾的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傳媒與市場化、娛樂方式的沖擊,民間傳統的文化生態正在被破壞,趨于滅亡、失傳的境地。但正是通過它們才能了解并認知傳統文化,也只有通過對它們進行系統和長時間的學習與研究,才能使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加以運用。由于這樣的課程在教學中的比重太少,而且在教育中不能進行系統的講授,從而導致了學生只是了解其中的某些門類,如:剪紙、陶藝等,這樣根本談不上繼承了傳統文化。
其次,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舊有的生產方式的產物,如年畫,是傳統的年節的標志。舊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其產生的必然條件,社會生存條件的改變必將改變和影響其生存。現當代社會的文化性質是一種大眾文化,并且西方文化的傳入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沖擊,這一切導致年畫的生存環境已經改變。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不能再以過去的態度來對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同時也不能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只是經濟建設的需要,而是文化的需要,在教育中如何把握這個“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創新在高校中的意義
我們經常在談繼承和創新,可什么是繼承、什么是創新?該如何繼承、如何創新?其實繼承和創新是一回事,它們是一體的,只不過它們有主次之分。對于高等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不是根本目的,繼承才是主要的目的和手段,不能為創新而創新。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創新是在文化建設和現代生活需求的基礎上表現,使其進入新的生活。具體到繼承和創新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題材。由于社會風俗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題材在今天已經失去了意義,因此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上,題材的可變性最大,其發展的空間也是最廣闊的。
2.材料。傳統材料在今天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的狀況下,有些已經可以被新材料所取代。
3.技藝。必須要將傳統的技藝進行記載和整理,在對這些資料進行充分收集后,在此基礎上來創造新的技藝,積累新的經驗。
4.形式和風格。這一點是最關鍵的,以上的三點都必須要圍繞這一點來進行,因為形式和風格是唯一不能變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志和符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還是傳統文化的底線。
就以上幾點來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的保護和繼承無疑給了我們以啟示。2001年,桃花塢木刻年畫社被劃歸至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將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通過高等藝術院校來普及,這在全國是一種首創,這是真正從高起點來探索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創新問題。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幾年的摸索,逐漸尋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首先是研究。2003年,通過赴各地考察獲得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同時開始《口述桃花塢資料》的采訪和記錄,并于2004年4月出版《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畫冊。同年,著手通過文字、攝影、攝像及錄音的方法對桃花塢年畫的印務內容進行全面的記錄和整理。2005年編寫了《桃花塢木刻年畫》和《國內桃花塢木版年畫收藏目錄》兩套具有重要影響的書籍。其次是傳承。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于2002年9月開辦了第一屆“桃花塢木刻年畫研修班”,從印刻技法著手培養桃花塢木刻年畫傳人,到目前為止已開設了三屆,而且還將持續下去。2002年10月開始復刻、復印傳統木刻年畫并延續至今。最后是開發。2002年10月,以桃花塢木刻年畫為題材、以不同材料為載體系統開發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禮品、旅游紀念品。2003年3月以“絲綢和桃花塢”為主題用現代審美眼光將桃花塢木刻年畫融入到以絲綢為載體的服裝設計中,設計出一系列的絲綢服裝。2003年,將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的代表作品的形象注冊了商標,并發行了一組以傳統年畫為題材的紀念性郵票。到現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開發出了幾十種以“桃花塢木刻年畫”為題材的產品并獲得了市場的好評,從而讓更多的人走近、關注這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又重新充滿了生機。
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創新的探索實例中可以看到,從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研究著手,無論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還是對高校藝術發展水平,更或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的密切聯系都具有現實的意義。這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無論是工藝、設計還是其他別的藝術形式真正具有中國特色并最終走向世界的一條可行之路,同時也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使之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
篇8
[關鍵詞] 地佐辛;依托咪酯;人工流產術;麻醉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7-122-04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ezocine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in induced abor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LU Jing WANG Hui CAO Xiaoti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dezocine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in induced abort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300 pregnant women who were prepared to receive intravenous anesthesia induced abortion (ASAⅠ-classⅡ)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namely,the dezocine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group (group I,n=100),the fentanyl combined with etomidate group (groupⅡ,n=100) and the etomidate group (group Ⅲ,n=100) which would receive etomidate when necessary.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of pre-anesthesia,after injection and in recovery time,heart rate (HR) and degree of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PO2) of pregnant women in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Anesthetic effect,the degree of cervical relaxation and oblivious degree of each group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The experiences of relevant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MAP,HR,SPO2 before the operation of pregnant women in three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Each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treatment of pregnant women in three groups.SpO2 value of pregnant women in groupⅡ was low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Dezocine;Etomidate;Induced abortion;Anesthesia
人工流產術是避孕失敗后的補救措施之一,但大部分孕婦對手術有一定排斥心理,對其精神和心理有一定的負擔。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無痛人工流產術作為新型麻醉方式越來越受到育齡婦女歡迎[1]。地佐辛作為一種新型阿片類鎮痛藥,其臨床陣痛效果顯著,且發生呼吸抑制幾率較低,在臨床上已經廣泛應用。本次研究中對地佐辛復合托咪酯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3月~5月期間收治的300例實施人工流產手術的孕婦,患者無心肺疾患史,無藥物過敏史,術前血常規、心電圖均正常,無麻醉禁忌證[2]。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通過,并由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后開展。隨機分為三組:地佐辛復合依托咪酯組(Ⅰ組);芬太尼復合依托咪酯組(Ⅱ組);單純依托咪酯組(Ⅲ組)。Ⅰ組患者年齡18~40歲,平均(29.6±5.2)歲;體重40~80kg,平均體重為(60.2±3.2)kg,妊娠40~70d,平均妊娠期為(57.2±11.4)d。Ⅱ組患者年齡18~40歲,平均(29.5±5.4)歲;體重40~80kg,平均體重為(61.2±3.3)kg,妊娠40~70d,平均妊娠期為(58.1±11.2)d。Ⅲ組患者年齡范圍在18~40歲之間,平均(29.5±4.9)歲;體重40~80kg,平均(61.0±3.2)kg,妊娠40~70d,平均(58.2±11.3)d[3]。三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6h、禁飲4h,排空膀胱,無術前用藥。誘導前先行肘靜脈穿刺留置套管針建立靜脈通路,鼻導管低流量吸氧(2L/min)并常規監測BP、HR和SpO2。Ⅰ組于術前使用地佐辛(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H20080329)0.1mg/kg,總量不超過10mg,待患者擺好,術者做好準備后靜脈滴注依托咪酯(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H32022379)0.3mg/kg,后開始實施手術;Ⅱ組孕婦先靜脈注射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H42022076)2μg/kg,后靜脈滴注依托咪酯(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H32022379)0.3mg/kg,開始實施手術;Ⅲ組孕婦則單純靜脈滴注依托咪酯(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H32022379)0.3mg/kg。待孕婦睫毛反射消失后便開始手術,手術過程中根據孕婦情況追加適當的依托咪酯。
1.3 護理方法
1.3.1 術前護理 術前護理配合所有入選孕婦術前禁食禁飲8h,測量體重以確定術中藥物的用量,簽手術同意書。完善術前常規檢查:婦科檢查、尿妊娠實驗,化驗血常規和尿常規、B超檢查證實宮內妊娠,必要時做心電圖。孕婦入流產室后先行肘靜脈穿刺留置套管針建立靜脈通路,協助麻醉師實施靜脈麻醉,鼻導管低流量吸氧(2L/min)并常規監測BP、HR和SpO2。做好搶救物品的準備,如氣管插管裝置、吸痰器、吸痰管、阿托品及麻黃堿等。因孕婦對無痛人流手術沒有充分了解,對麻醉有一定的焦慮和恐懼,且對術后的生育問題有一定的疑慮,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孕婦做好解釋工作,對孕婦要主動熱情、關心體貼、消除不良情緒以取得孕婦的密切配合。
1.3.2 術中護理 配合孕婦術中采取膀胱截石位,去枕仰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術中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在本組研究中有12例血壓下降達到正常的30%且不能自行恢復,按醫囑靜脈滴注麻黃堿10mg后血壓升到正常。本組研究中有3例出現心率迅速減慢,及時給予阿托品0.5~1mg緩慢靜推后心率恢復正常。其原因可能與鎮痛藥對心肌的抑制有關其次可能與牽拉宮頸引起迷走反射有關。在本組研究中有8例孕婦會出現惡心嘔吐現象,此時醫護人員及時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進入呼吸道,并及時告知醫生同時給予止吐藥。在本組研究中有26例出現一過性呼吸抑制,立即給予提拉下頜面罩加壓吸氧使SpO2恢復正常。部分孕婦可出現無意識躁動,護士要協助固定好孕婦,防止子宮損傷,注意觀察靜脈穿刺處是否有滲漏現象,從而保證手術過程中的用藥是否注射到患者體中。
1.3.3 麻醉恢復期護理 術畢停止輸注,待患者蘇醒即轉入麻醉恢復室。入麻醉恢復室后去枕平臥位,常規面罩吸氧,流量3~5L/min,監測心電圖、無創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自主呼吸頻率、口唇黏膜顏色、術后腹痛及陰道流血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與手術醫生及麻醉醫生聯系,執行醫囑,正確使用藥物,以保證患者安全。在本研究中出現15例術后上呼吸道梗阻患者出現呼吸頻率淺快,口唇黏膜顏色略有紫紺,脈搏血氧飽和度降低,可能是由于丙泊酚的殘余作用使患者再次出現嗜睡、舌后墜等上呼吸道梗阻現象,護理措施患者術后需要密切觀察血氧飽合度、給予放置口咽或者鼻咽通氣道解除呼吸道梗阻必
表1 術中呼吸循環監測情況()
指標 組別 n 麻醉前 注藥后 蘇醒時
心率(次/min) I組 100 85.3±8.4 77.4±8.1 83.1±8.7
II組 100 92.2±7.8 72.5±8.1 82.4±10.9
III組 100 87.2±7.5 76.8±10.1 91.9±12.9
血氧飽合度(%) I組 100 94.2±1.3 92.4±3.8 99.8±3.6
II組 100 96.3±1.4 90.6±4.5 95.6±3.1
III組 100 99.8±1.9 94.8±3.8 97.2±1.7
平均動脈壓(mm Hg) I組 100 85.6±9.2 74.1±8.8 83.7±7.9
II組 100 87.8±9.1 77.1±9.3 79.1±8.3
III組 100 84.6±9.1 72.7±8.2 86.7±8.4
注:與麻醉前比較:P
表4 遺忘程度的比較[n(%)]
組別 n 全部遺忘 部分遺忘 無遺忘 總遺忘率(%)
I組 100 100(100.00) 0 0 100.00
II組 100 98(98.00) 2(2.00) 0 100.00
III組 100 85(85.00) 5(5.00) 10(10.00) 90.00
注:與III組比較,P
要時面罩吸氧使SpO2恢復正常。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在靜脈全身麻醉下因寒戰、咽部有異物感、交流障礙等,給患者很大的心理刺激,使其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此時作為麻醉恢復室護士應注意說話的語氣,告訴患者已安全順利的完成手術同時給予安慰、鼓勵,消除其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本研究中僅1例出現術后腹痛及陰道流血,因人流手術是在宮腔內進行,因此麻醉恢復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陰道及腹腔情況,若患者出現異常要及時報告醫生分析對癥處理。對宮腔內粘連程度較大者手術結束應給與特殊觀察,例如腹部腸鳴音、排便等,從而避免因其他因素引起的腹腔內出血。用Steward蘇醒評分達>4分者方可由家人陪同離院,否則視情況延長在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出院之前,醫護人員需根據患者的文化、年齡、性格等進行健康教育。同時叮囑患者在出院后1周內若出現陰道出血、腹痛等現象,應及時就診;休息2周,避免參加重體力活動;注意個人衛生,1個月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同時為患者講解人工流產的危害,做好避孕。對有生育要求者囑其在術后半年后方可懷孕。
1.4 觀察指標
記錄三組孕婦的MAP、HR、SpO2。鎮痛效果[4],顯效:表情自然,完全無痛苦。有效:無意識,身體略有扭動。醒后無不良記憶。無效:出汗,,表情痛苦。宮口松弛[5],顯效:用≥6號擴宮器可以順利通過宮口。有效:用5號擴宮器可以順利通過宮口。無效:用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應用SPSS18.2統計學軟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等級資料以中位數和取值范圍,如宮口松弛、遺忘程度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所有孕婦順利完成手術,無麻醉失敗。3組孕婦術前MAP、HR、SpO2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注藥后三組孕婦MAP、HR與麻醉前相比較,均有顯著下降(t=2.37,2.41,2.39,P
3 討論
依托咪酯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的一種靜脈,因其獨特的藥理學特點很適用于短小手術。但其鎮痛不完全值得關注[7-8]。所以給予人工
表2 鎮痛效果的比較[n(%)]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I組 100 98(98.00) 2(2.00) 0 100.00
II組 100 90(90.00) 10(10.00) 0 100.00
III組 100 82(82.00) 8(8.00) 10(10.00) 90.00
注:與III組比較,P
表3 宮口松弛的比較[n(%)]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I組 100 97(97.00) 3(3.00) 0 100.00
II組 100 89(89.00) 11(11.00) 0 100.00
III組 100 80(80.00) 12(12.00) 8(8.00) 92.00
注:與III組比較,P
流產患者應用配伍藥物增強麻醉效果,降低術后副作用的發生。地佐辛屬于人工合成的混合型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臨床證明其陣痛強度較大,成癮性小,小量使用地佐辛可產生較強的鎮痛作用并且副作用輕微。此外由于地佐辛應用后作用時間長,不僅可減少嘔吐惡心的發生率、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同時還可松弛胃腸平滑肌,因此地佐辛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術后鎮痛藥物物[9-11]。地佐辛0.1mg/kg與芬太尼2μg/kg為等效劑量。因此將地佐辛復合依托咪酯適用于人工流產術麻醉并且術后鎮痛效果好、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無痛人流手術的護理配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護士首先要做好術前物品準備及心理護理,人工流產手術與其他手術一樣,都會導致患者的恐懼和焦慮[12-13],因此護理人員要做好術前訪視和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強患者治愈的信心;其次術中密切關注可能發生的并發癥,護理人員要對人工流產手術相關護理流程及并發癥如上呼吸道梗阻、血壓低、心率突然減慢等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掌握其發生原因、早期癥狀、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法,以提高人工流產的安全性;最后術后恢復期要認真護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14-15]。此外護理人員必須定期進行新的業務學習和經驗交流,掌握最新的人工流產圍術期護理措施,使護理達到安全、舒適、高效、滿意的目的。本院自開展該項手術以來手術成功率達100% ,無一例發生意外,深受人工流產患者及術者的歡迎。
[參考文獻]
[1] 肖婉瓊.異丙酚復合芬太尼用于無痛人工流產術1162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1,1(1): 63-65.
[2] 李海英,劉海.異丙酚復合瑞芬太尼臨床應用的系統評價[J].當代醫學,2011,2(4):145.
[3] 朱敏霞.無痛人流的護理配合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3(5):55.
[4] 劉桂英.雙異丙酚用于無痛人流圍術期的護理探討[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3(1):108.
[5] 崔華.異丙酚復合地佐辛靜脈麻醉在經尿道輸尿管鏡激光碎石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0):100-101.
[6] 張詠梅,趙衛兵,吳嘉賓.地佐辛復合芬太尼及依托咪酯應用于無痛人流術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36(7):888.
[7] 談大海,黃新苓,李克華.等效劑量地佐辛或芬太尼在婦科腹腔鏡手術全身麻醉蘇醒期的影響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3):171-172.
[8] 楊愛紅.丙泊酚聯合芬太尼用于無痛人工流產術的觀察與護理[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4):249-250.
[9] 傅文新.無痛人工流產手術靜脈用藥新進展[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2,2(4):137-140.
[10] 劉成,彭英,彭興甫.地佐辛復合依托咪酯在無痛人工流產術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2,5(11):40-41.
[11] 彭德亮,薛金云,張惠軍,等.依托咪酯聯合芬太尼與阿托品在無痛人工流產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2,1(2):174-175.
[12] 張曉青.丙泊酚及其與不同阿片類藥物配伍在無痛人流術中的麻醉效果和滿意度比較[D].長沙:中南大學,2014,2(4):113-114.
[13] 鄭文忠,顏學滔,程曉莉.布托啡諾復合依托咪酯脂肪乳用于無痛人工流產術的觀察[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2(3):49-52.
[14] 于小津,吳秀英.丙泊酚、依托咪酯復合咪達唑侖、芬太尼用于無痛人工流產術的臨床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2(4):424-429.
篇9
關鍵詞:創新多維性;闡述系統性;論證嚴謹性;引證規范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0—0311—02
一、簡介
《悖論詩學》旨在指出文學藝術的悖論性質,悖論不再被僅僅當成是文學藝術中的問題、甚至是缺點,相反,作者論證的觀點就是:文學藝術的本質具有悖論性。悖論是同等重要的兩種對立含義同時存在的復合陳述。理論悖論是將某一論點推向極端導致的自相矛盾,是試圖用“一致性”來聯結兩種異質事物的結果。現有的悖論解決方案都是試圖消除悖論的語境,這種解悖方案是消滅悖論而不是解決悖論。到目前為止,悖論在它所表述的語境內是無解的客觀存在。
本書指出文學藝術的悖論性質,悖論不再被僅僅當成是文學藝術中的問題、甚至是缺點,相反,作者論證的觀點就是:文學藝術的本質具有悖論性。悖論是同等重要的兩種對立含義同時存在的復合陳述。理論悖論是將某一論點推向極端導致的自相矛盾,是試圖用“一致性”來聯結兩種異質事物的結果。現有的悖論解決方案都是試圖消除悖論的語境,這種解悖方案是消滅悖論而不是解決悖論。到目前為止,悖論在它所表述的語境內是無解的客觀存在。
本書是一次全方位地研究文學藝術悖論性的嘗試,《悖論詩學》全面關注悖論從哲學到各派文學理論的研究,不僅關注哲學悖論,還關注文化悖論。本書從西方文學理論,主要是英美文學理論的悖論簡史出發,揭示文學理論的悖論之“謎”,重點選取幾個當代有代表性的文學理論觀點,揭示這些理論觀點之“惑”,再提出個人的悖論詩學觀點,使悖論詩學成為一個比較系統的理論觀點。
二、簡評
“悖論詩學”是本書作者首次提出的學科名稱,作為一個創新學科來說,尚無成熟的學科基礎,學科基礎十分薄弱,所涉及的問題十分復雜,理論難點處處皆是。在文學學科中,理論難度最大,在理論研究中,理論基礎難度最大,在理論基礎研究中,哲學原理難度最大,在哲學原理研究中,悖論問題難度最大。《悖論詩學》一書研究的問題難度異乎尋常。作為開拓新領域的恢弘之作,《悖論詩學》展示出獨樹一幟的高新品性——創新多維性、闡述系統性、論證嚴謹性、引證規范性。
創新多維性:《悖論詩學》是國內首部學術奇書,奇在創新,《悖論詩學》的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描述創新,本書的創新點主要表現為:
(一)在國內外第一次提出“悖論詩學”的學科名稱。在20世紀70年代后,悖論研究由詩歌領域發展到了戲劇領域。在戲劇悖論研究比較興旺的20世紀70—80年代,同樣伴隨著小說悖論研究的崛起。20世紀80—90年代,小說悖論的理論壓過了詩歌悖論和戲劇悖論理論化的勢頭。隨著后現代和女性主義研究的興旺,小說悖論研究又轉到理論研究,特別是后現代悖論和女性主義悖論的研究,從文獻數量來看,與小說悖論研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到帕斯考2006年出版《藝術悖論》,悖論詩學完成了它的全面成熟。
(二)在國內外第一次系統研究悖論詩學的全面性學術成果。悖論詩學不僅具有本體論意義,而且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意義。認識上,審視現有的悖論解決方案提供新思路;......價值上,文學悖論不僅在深化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方面具有巨大的動力價值,而且在文學建構策略中具有巨大的藝術價值。實踐上,研究文學揭示人與自然和社會生態危機的認知矛盾,有利于把握建構生態文明的精神實質。方法上,發展“新批評”的“悖論語言”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不同層面來闡述文學悖論,探討悖論結構對于文學理論的積極意義,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建構悖論詩學,有利于提供新的文學理論范式,創新文學研究方法。(廖昌胤2011:103)
(三)在國內外第一次全方面地總結英美文學批評中所挖掘出來的文學理論悖論、文學文本悖論現象。文學理論悖論又分為、文學文本悖論又分為詩歌、小說、傳紀、游記、散文、戲劇、影視、音樂、繪畫等方面。
(四)在國內外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探討文學文本的悖論特性。文學文本的悖論可以從同性、秩序、跨界、生態、網絡這些文學的基本問題來探討。
(五)在國內外第一次全面提出悖論詩學的研究意義、研究地位、研究作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理論基礎、創新特征和研究方法。
悖論詩學研究具有基礎性、雙重性、系統性、跨越性、變異性、復合型、交感性、實踐性、可控性、探索性等十個方面的地位。
悖論詩學研究具有集成性、反思性、質疑性、批判性、顛覆性、導向性、發展性、科學性、策略性、認知性等十個方面的作用。
悖論詩學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環境、源流、文化、作者、文本、讀者、媒介、動力、操控、交往十個方面。
悖論詩學研究內容包括:哲學環境、生成軌跡、外部形態、內在結構、跨界運動、創新系統、文類差異、創作機制、認知動力、傳播規律十個方面。
悖論詩學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唯物觀念、辯證思維、矛盾哲學、文化傳統、科學原理、自然規律、人文精神、創新理論、文學價值、藝術策略十個方面。
悖論詩學的創新特征包括:對立性、反向性、異質性、對話性、內在性、奇巧性、沖擊性、動態性、自主性、獨特性十個方面。
悖論詩學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十個方面策略:文獻探索、文本細讀、傳記研究、口傳史實、音像形象、話語交感、定性升華、矛盾結構、對比關系、心理分析。
(六)提出了有別于此前研究的對當代西方文學理論的全面反思。
(七)提出了有別于此前文學理論的新的比較系統的理論觀點。
(八)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各體文學作品創作原理中的悖論特性。
(九)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各體文學類型不同的悖論形態。
闡述系統性:本書全面系統地闡述當代英美文學批評挖掘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文本中的悖論特性,系統闡述悖論詩學的理論來源,理論原理,理論方法,理論發展軌跡,全面的各類文學類型的悖論詩學特性。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多角度立體化的建構獨特的悖論詩學理論。本書在國內外同類理論著作相比更加全面、更加宏觀、更加系統、更加扎實。
論證嚴謹性:本書從悖論的基本概念出發,依據“與期望相沖突”的古典哲學涵義,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入分析,從矛盾辯證的科學理論前提出發,提出一系列概念明確的悖論詩學理論。本書從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理論等宏現語境切入,邏輯嚴密地進入文學具體文本。本書理論前提科學,概念明確,邏輯嚴密,資料準確、充分,研究方法科學、適當。
引證規范性:本書引用528條資料全是第一手的資料,473條資料來源于第一手英語原版原文資料,55條漢語資料來源于第一手原文資料。其中沒有一條是“轉引”資料。全書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的MLA學術格式要求,所用資料和觀點來源清楚,譯文全是著者自己所譯,做到準確、精當。
本書引用528條資料全是第一手的資料,473條資料全是英語原文期刊文章和專著,閱讀量讓一般學人嘆為觀止,翻譯難度異乎尋常。資料搜集沒有現成的資料庫,窮盡國內數據庫之后,作者又到國際上資料最全面的第一大學劍橋大學補充資料。歷時之長,跨度之大,涉及之廣,均為同類理論著作所少有。
三、結語
《悖論詩學》在國內外第一次提出“悖論詩學”的學科名稱,第一部系統研究悖論詩學的全面性學術成果,全方面地總結英美文學批評中所挖掘出來的文學理論悖論、文學文本悖論現象,第一部全面系統地探討文學文本的悖論特性,第一部全面提出悖論詩學的研究意義、研究地位、研究作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理論基礎、創新特征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別于此前研究的對當代西方文學理論的全面反思、有別于此前文學理論的新的比較系統的理論觀點,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各體文學作品創作原理中的悖論特性、各體文學類型不同的悖論形態。選題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填補本學科研究空白,提出新的學說和系統理論觀點,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對文學重要領域一系列重要問題作出系統描述、分析和概括,總結出規律性認識,通過新的系統論證,豐富和發展了重要的文學理論學說。
本書解決了重大的理論問題,破解了英國著名學者戴維洛奇猜想:百年來西方文學理論搖擺在現實主義和反現實主義之間這個現象之謎。《悖論詩學》針對國內學界唯西方理論馬首是瞻,一切都要按照西方的標準來判斷,發起研究革命,掃蕩一切為了“對話”而頑固堅持現有的“概念”、“定義”并把它們上升到絕對正確的“真理”的奴性思維方式。本書是國內外范圍內悖論詩學的提出和系統理論創新的奠基之作,開創了悖論詩學這門新的學科。其學術價值、社會價值的確與眾不同,稱之為“一流才學,首部奇書”絕非過譽。
篇10
關鍵詞:基層;工會工作;創新;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4-00-01
長期以來,基層工會組織是黨維系基層群眾的重要紐帶與橋梁,在基層黨政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對基層黨政工作的長期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基層工會工作在近幾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領導者的重視,并在單位中發揮著十分積極的意義與作用。利用好基層工會組織開展工作,不僅能有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行政單位促進干部職工增強歷史使命感與工作責任心,還能為當前大力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可以說,開展好基層單位的工作工作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礎所在。但是,通過工作實踐我們發現,新時期基層工會工作的開展還存在不少阻力與問題,尤其是在新額歷史條件下,不少基層工會組織的工作開展還在使用傳統的、比較陳舊的工作方法,已經無法與時俱進的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如何在基層工會工作中引導其開展創新探索已經成為新時期進一步做好基層工會工作的關鍵所在。本文通過闡述新時期基層工會工作加快創新的意義,具體說明如何創新做好基層工會工作,試圖為基層單位工會工作解決實際開展難題,最大程度的發揮好基層工會組織在單位的長期有效作用。
一、基層工會工作創新具有與時俱進的深遠意義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基層工會工作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信息時代的來臨,讓一些陳舊的工作方法已經無法在工會工作中發揮作用。為了能夠讓基層工會工作在單位發揮實際作用,基層工會工作者應該積極更新自己的工作理念與工作方法,才能從工作實際出發做好工會工作,并更好的為廣大職工服務。基層工會體現的是普通干部職工的聲音,只有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才能讓廣大干部職工依法享受到工會帶來的福利與利益。普通干部職工如何實現自己在一個企業的主人公地位,關鍵也需要依靠工會來完成,由此可見,基層工會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我國在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穩步前進,作為最基層的工會組織也要明確當前黨建工作的核心思想與最新理念,才能通過工會工作的開展促進廣大干部職工在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方面具有長遠的進步空間,為整個社會科學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如何創新做好基層工會工作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已經明確了新時期基層工會工作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與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基層工會工作的創新還做的十分不夠。下面,我們就重點討論基層工會可以從幾個方面做好創新工作。
首先,基層工會要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組織性是基層工會的天然優勢,能否利用好這種優勢可以通過組織學習體現出來。創新的一個重要表現體現在是否能夠接受最新的知識,基層工會可以通過各種干部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大家對黨的方針政策、企業的文化內涵、最新的科技知識等等進行自學和互相討論,在一種快樂和自由的氛圍中促進大家的共同進步。
其次,基層工會工作的創新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精神。基層工會工作本身就是為了服務最普通的單位職工,而以人為本不僅是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基層工會開展工作的要點所在。在基層工會的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能讓普通職工對工會工作產生更大的認同感,讓他們了解如何才能正確享有國家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要求的義務。這樣不僅能夠消除普通職工對基層工會工作的陌生感和抵觸感,還能促動他們主動配合基層工會工作的開展,使基層工會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的時候更加如魚得水。
第三,基層工會工作內容的創新是基層工會工作創新點的核心。以往的基層工會工作讓人第一反應就是一些“婆婆媽媽”的工作,十分瑣碎而沒有重點。新時期基層工會工作創新重點就是要強調工作內容的創新,使其更加貼近中心、貼近單位、貼近職工。工會工作要將企業利益與職工利益結合起來,多開展工會特色活動,讓領導與職工更加心連心。工會關心的不僅是職工的工作問題,更要多關心職工的生活問題,定期開展各類文娛活動,例如在三八婦女節開展女職工登山活動,在重陽節開展夕陽紅合唱活動等。而不是單純的由工會組織下發一些簡單的,沒有人情味兒的“慰問品”,這樣的改變往往能讓基層工會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實踐證明,做好基層工會工作的創新只有徹底擺脫舊的工作模式,將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的精神貫徹其中,以增強工作組織的凝聚力為目標,不斷調動單位普通職工對工會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們要謹記書記對工作工作的重要指示,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明確工會工作的前進方向和根本任務,為發揮工會積極作用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大練.履行工會基本職責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J]. 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2(01)
[2]馮麗.淺談基層工會在創建學習型組織中的導向作用[J]. 中國職工教育. 2003(10)
[3]陸志興.基層工會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及思考[J]. 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