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醫學科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癥醫學科護理問題及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重癥醫學科護理問題及措施

篇1

【關鍵詞】 中醫特色護理;重癥學科;應用觀察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65-01

中醫特色護理工作是中醫醫院工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體現中醫特色優勢的重要方面,將其充分靈活地應用于重癥醫學科中,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顯著[1]。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我院重癥醫學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87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齡37-70歲,平均年齡(54.8±5.7)歲。87例患者均為急性重癥患者,其中15例危重癥孕產婦,20例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2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25例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不能生活自理。

1.2 中醫特色護理方法 中醫特色護理實行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治療及護理均分床到人,醫生和護士組成固定的治療小組,以便為患者提供連續而完整的治療護理服務。責任護士應對新入院的患者通過中醫評估法――望聞問切來收集其健康資料,觀察患者的出汗、惡寒、舌象、脈象等情況,客觀真實地填寫中醫護理記錄單,并深入分析患者現存以及潛在的健康問題,以此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及中醫標準護理計劃。護士應依據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辨證分型,通過中醫特色護理方案施以辯證護理,針對患者自身的實際癥狀選擇中醫護理技術幫其解除病痛。

1.3 觀察指標 在對患者施以中醫特色護理前后均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為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總分100分。并觀察記錄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的重癥醫學科院內的感染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結果以P

2 結 果

2.1 實施中醫特色護理后,87例患者的調查問卷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P

3 討 論

中醫特色護理工作是中醫醫院工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體現中醫特色優勢的重要方面,將其應用于重癥醫學科中,能有效地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但在臨床實踐中一些主客觀原因導致該項工作難以順利展開:護士在應用護理技術的時候,需要相關醫師的配合才能得以順利完成;各中醫院均有專職針灸及推拿理療醫師,護士即便接受了專業培訓,但沒有資格證[2]。針對以上影響因素,本研究強化了對醫護人員相關知識及技術的培訓,并結合責任制護理模式,成立醫護治療小組,以此促使護士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患者治療方案的討論,提高護士的成就感和責任心,使其在護理過程中能主動地觀察患者療效,及時發現問題,靈活解決問題,再加上醫師的積極配合,必然能保證中醫特色護理的順利開展[3]。

本研究認為在重癥醫學科中施以中醫特色護理應該注意以下三點:首先,務必要重視中醫特色護理,充分認識到其積極作用;其次,醫護人員應該轉變自身觀念,切實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意識;最后,不斷完善中醫特色護理相應的操作規程及制度,并保證各項措施能夠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對重癥醫學科患者施以中醫特色護理應根據患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以此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醫患和諧,降低感染率,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肖國錦,楊人,周穎,等.淺談中醫特色護理在ICU中的臨床實踐[J].醫學信息,2013,(17):216-217.

篇2

【摘要】:重癥醫學科患者使用約束帶是一件經常性的工作,其真正目的是出于醫療的需要或者為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但若沒有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或約束過程中護理措施不到位,就有可能導致醫患糾紛或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為此,對重癥醫學科患者使用約束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旨在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以減少醫療糾紛和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重癥醫學科患者約束帶 問題 護理對策

重癥醫學科患者病情復雜、危急、管路多、操作多,而且無陪護,為滿足醫療的需要和防止患者出現墜床、撞傷、抓傷、拔管等意外事件的發生,常對小兒、意識障礙、煩躁、自傷或全麻未醒的患者使用約束性措施(大多基層醫院使用約束帶)。約束性措施既是一種強制性的護理方法,也是一種保護性的護理行為, 但在約束保護過程中,易對患者造成傷害,引發醫療糾紛和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與實施,“舉證責任倒置”也使臨床工作者們如履薄冰。如何對重癥患者進行有效的保護性約束不僅僅是重癥安全護理的主要內容,也是基礎護理的難題之一。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有355名患者使用約束帶,其中小兒6例,意識障礙247例、煩躁26例、自傷1例、全麻未醒87例,現對患者使用約束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溝通不到位

有調查顯示,ICU中約有50%的急、危、重癥患者發生不良心理反應,同時患者病情的不可預知和高額醫療費用給患者家庭造成嚴重沖突,家屬體驗著比患者更為復雜的心理反應[1]。另外,我院收治的患者多數來自農村,患者及家屬常常將約束性措施與捆綁、懲罰聯系在一起,部分患者和家屬對約束患者上肢有強烈反感,甚至擅自解除約束[2]。而重癥醫學科護士工作強度大,重操作、輕溝通,對于患者和家屬的心理需求常常沒有及時給予滿足和進行有效的溝通,家屬的配合協同作用減弱,易引起醫療糾紛.

2.護理措施不到位

2.1護士安全意識不足:無醫囑使用;未簽知情同意書;護理記錄不完整;翻身后忘記系約束帶。

2.2護士知識與能力欠缺:對疾病的評估與判斷不足,使用約束帶的指征掌握不嚴格。

2.2.1盲目擴大使用約束的病人及部位:如為意識障礙但無自主活動的病員使用約束帶;顱腦損傷的病員,左側肢體肌力Ⅳ級,右側Ⅰ級,護士為患者行雙上肢約束。

2.2.2缺乏疾病預見性及應急能力:如發生病情變化時,清醒患者煩躁不安,未及時使用保護性約束,導致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發生。

2.2.3未準確評估使用保護性措施的必要性,無辜延長使用期限,甚至患者死亡后未及時解除約束,導致家屬不理解。

2.3責任心不強,護理操作不規范

2.3.1約束前未取下患者身上可能會損傷皮膚的物體,如腕帶、手鐲,導致皮膚受壓,甚至形成壓瘡。

2.3.2約束帶松緊不適宜:過松導致患者自行脫開,過緊導致約束部位皮膚受損,甚至血液循環障礙。

2.3.3約束帶固定部位不恰當:固定在床檔上,隨肢體活動而上下移動,導致約束失效;約束帶活結置于患者手掌附近,導致患者自行將活結拽開。

2.3.4患者肢體處于不良位:手卡在床檔與氣墊床之間,導致患者緊張、不安;過度外展易導致肌肉疲勞、神經損傷。

2.3.5約束部位襯墊不當,尤其是患者煩躁時,襯墊移位,常導致病員皮膚擦傷。

2.3.6,不尊重患者隱私,尤其是昏迷病員翻身時,身體暴露部位過多。

2.4基礎護理不到位,尤其是語言交流困難的患者,不能滿足其生活方面的需求,有時吸氧管或注射泵管甚至一根頭發,都可能導致病人發癢難忍。

以上問題均可導致患者身心受到傷害,為減少醫患糾紛或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 ,現提出以下護理對策。

1.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重癥醫學科護理人員的自身素質及專業素質,使重癥醫學科護士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扎實嫻熟的操作技術、敏銳的感知觀察能力和廣博的人文知識.通過經驗總結,加強自身素質,有效提高護士對醫患糾紛的防范意識.

2.使用約束前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評估,嚴格掌握使用指征。與家屬有效溝通,取得理解和同意, 并簽定知情同意書,醫生下達醫囑后方可使用。

3.制定合理的流程及制度及應急預案,規范護理操作,使醫護人員的工作有據可依。特別是新上崗護士的護理行為更加有引導性。使護理工作中的觀察項目更有指向性。

4.加強細節管理,使用保護性約束注意事項:(1)約束前取下患者身上可能會損傷皮膚的物體。(2)約束帶襯墊適當,松緊適宜,以能容進兩指為宜,約束過程保持肢體功能位,每2~3 h解松一次,觀察皮膚有無受壓及擦傷,各管道是否通暢、在位。(3)約束帶固定在床檔下方的軸關節上,打結處遠離患者手部。(4)約束過程中定時巡視患者, 提升護士巡視的內在質量,對于語言表達障礙的患者如氣管插管的患者可以借助非語言符號如姿勢、表情、動作、空間距離來達到溝通的目的[3],以滿足其生活及心理的需求.(5)尊重患者隱私,減少身體暴露部位。(6)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鋪平整、干燥。(7)對患者進行動態評估,準確判斷使用時限,如病情許可,盡早解除約束,避免長時間約束患者。

5.在護理記錄單中客觀、真實、及時、準確地記錄患者的病情,實施保護性約束的原因、約束的時間、約束的部位、約束部位的皮膚及肢體循環狀況,約束后患者的皮膚及軀體的變化情況和解除約束的時間、解除人等。如有糾紛時可作為法律憑據。

6.合理使用鎮靜劑:對于煩躁、譫妄的高危人群合理使用鎮靜劑,緩解恐懼、緊張等心理,對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有幫助。護士應正確配置鎮靜劑的劑量,觀察患者的反應和療效,及時將信息反饋給醫生,有助于醫生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防止藥物副作用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曉紅.護理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

篇3

關鍵詞:重癥醫學科;用藥安全;用藥管理;對策

1重癥醫學科用藥安全管理的現狀

1.1醫護人員

(1)藥品存放不規范。重癥醫學科涉及的藥物種類眾多、藥物數量較大,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藥品擺放時,常因空間有限而擅自拆除藥物外部包裝,導致在以往的拿取及存放工作中因不易辨別,與其他藥物混淆、拿錯,加劇了用藥安全問題。部分護理人員因自己的粗心大意,容易將藥物放錯藥盒,長期將不同的藥物混放。另外,冷藏的藥物未能及時存放進冰箱冷凍保存,導致藥效降低,甚至產生毒副作用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2]。(2)藥理知識欠缺。重癥醫學科的工作任務量繁多,招收進入的新護士常不能適應該科室的緊張環境,導致心理緊張。在入院考核時,考核制度不夠嚴謹、門檻較低等因素,也導致護理人員隊伍的職業素質參差不齊,藥理知識有所欠缺。部分護士對藥物使用方法和不良反應等方面的知識缺乏,因此在與患者及醫生的溝通中也存在著問題。未在配藥時使用專用的溶媒、未按照藥物說明書嚴格用藥、不能有效遵從醫囑等因素也加劇了用藥安全問題的產生,從而引發醫患糾紛。(3)核查制度不嚴謹。是否具有嚴格的核查制度、嚴格落實核查制度,是保障安全用藥的前提條件。但在臨床工作中,真正能做到按時、按次,嚴格落實核查制度的護理人員較少,常因各種因素未能嚴格執行,導致少用、多用、錯用藥物的問題。然而,研究證明,通過嚴格執行核查制度能夠大大降低護理差錯的發生率[3]。(4)缺乏嚴謹的護理意識。醫囑核對不仔細導致醫囑實行出現問題,導致患者延時用藥、用錯藥的現象也有發生,這都與護理人員缺乏嚴謹的護理意識所造成的。護理工作待遇較低,部分護士受到資金、待遇的影響而敷衍工作,缺乏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原有的獎懲制度強調在護理工作出現差錯時給予護理人員懲罰,造成護士因逃避懲罰而隱瞞不報,不利于總結經驗教訓、也不利于護理工作的持續改進和完善。另外,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口頭醫囑、單人取藥等行為都可能帶來法律隱患。

1.2儀器因素

重癥監護室的治療過程中,離不開各種精密儀器的運轉,而儀器一旦發生故障也會威脅到患者的健康。因此,護理人員應提高警惕,不能過度依賴于儀器的指示,一旦儀器的指示燈出現故障,極易延誤患者的治療。重癥患者在進行治療時,需要護理人員與精密儀器的高度配合,兩者中一旦有一方出現問題,很可能會耽誤患者治療,導致醫療事件的發生。

1.3管理制度

(1)人力資源配備不足。護理人員大多為女性,產假、病假等原因導致護理人員不能按時全部到崗,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難免出現人手不足的問題。另外,危重癥患者病情較急、病情變化快,日夜顛倒的工作情況經常發生,也導致了護理人員休息不足,在工作時不能保證充沛的精力。(2)組織管理不嚴格。對藥物管理不夠重視,組織管理不嚴格也是引發用藥安全問題發生的因素之一。雖有較為專業的人員進行管理,沒有嚴格的排班制度,在交接班時并不嚴謹,容易出現意外情況。科室沒有專門的藥物管理小組,未按時對藥物進行檢查,也沒有組織相關人員學習藥物使用知識[4]。(3)特殊藥物管理不規范毒麻類、精神類藥物由于其特殊性,在交接時出現紕漏很可能會誘發重大問題。如在緊急氣管插管需用嗎啡時,未按照要求實行雙人雙鎖管理制度、處方藥存在漏開等現象。(4)備用藥物管理不嚴謹。由于危重癥患者在治療時較為特殊、治療時間緊迫,在進行救治時常是先使用再記錄,護理人員手忙腳亂之下,記錄數據也不準確,領藥、用藥時會可能會出現數量不準確的情況。最終在患者死亡或出院時,電腦記錄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符,導致患者無法正常領藥,降低工作效率,也容易引起患者不滿。

2干預措施

2.1加強人員培訓

(1)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通過加強組織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讓護理人員從心理上認可法律的重要性,認識到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的嚴重性。讓護理人員學會用法律意識捍衛自身正當利益,提高自我風險的防范意識,嚴格遵守各個操作流程,降低可能意外事故的發生率[5]。(2)加強護理人員的藥物知識基礎。足夠扎實的藥物知識理論,是保證護理人員在進行重癥醫學科護理管理工作中的基礎,也是提高用藥安全性的前提條件。科室每月召開一次例會,安排講課,講授相關藥物知識,學習藥物的使用及管理知識。由護士長帶頭總結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不斷完善和改進護理管理措施。科室建立“常用藥物使用說明書及配伍禁忌”檔案,將科室常用藥物的使用辦法、不良反應、配伍禁忌等情況記錄在冊,要求護理人員按時學習,并加強認知。將藥物知識理論列入季度考核中,考察護理人員對藥物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獎懲,調動工作積極性。

2.2完善管理制度

(1)設立專門管理小組。成立重癥醫學科的高風險藥物安全管理小組,由科室主任和護士長擔任正副組長,以高年資護士幫助低年資護士的方式,調動全體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護理能力。根據醫院具體的規章制度,制定出適合本科室的、切實可行的藥物管理規章制度和流程。有小組負責檢查藥物的存放及管理,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同時,組內成員應互幫互助,由于低年資護士的臨床經驗不足、應急能力較差,在應對意外情況和保管高風險藥物方面尚有缺陷,高年資護士應主動負擔起教導責任,幫助低年資護士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提高業務能力。(2)加強藥物管理。各類備用藥物按照每季度檢查一次的頻率進行登記,過期或臨近過期的藥物應用醒目顏色的筆標注。搶救類藥物應根據各科室需求不同,進行合理的數量調整,并建本登記。交接班時實行雙人雙鎖管理,不能僅僅是口頭醫囑,還應將盤點和檢查情況記錄在冊,以方便查備。加強與醫生的溝通,在使用毒麻類、精神類等高風險藥物時應及時開處方并放入特定區域保存。各類藥物根據科室使用數量不同,調整發放數量,做到資源的合理配備,減少浪費。護理人員在幫助患者服藥時應仔細核對患者的信息和藥物信息,以確保正確用藥,保證患者的健康。

2.3檢測設備儀器

定期檢查和維修各類儀器,確保儀器的正常運作。護理人員不應完全依賴于儀器,還要加強巡視,觀察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病情變化,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通過添加藥物標識、及時補充藥物、按時清理維修等措施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

篇4

1.1一般資料:

醫院重癥醫學科基本概況:置病床數10張,擁有護士22名,年齡18~40歲。工作年限1~18年。本科3名,大專13名,中專6人。主管護師2名,護師6名,護士14名。床護比1∶2.2。

1.2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重癥醫學科的患者625例,年齡16~78歲,平均49.5歲。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

1.3觀察指標:

開展優質護理前后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在患者(神志清醒)或者患者家屬的配合以及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護士的儀表儀態、健康宣教內容、患者的需求滿足情況、服務態度等各項滿意度,每個項目都以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的評價來測定。另外根據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及醫院優質護理服務考核標準進行質量、績效考核。

2具體實施方法

2.1加強宣傳力度,營造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氛圍:

組織全科護士學習關于醫院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及相關文件,讓護士人人熟悉實施內容并認真貫徹實施,按照標準定期進行考核,對照自身找差距,統一認識提高服務觀念,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對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轉變護理服務理念,按規范落實各項護理工作。

2.2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

病人入住后,護士應熱情接待,采用親切的語言與患者交流,認真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狀況、飲食生活習慣及心理活動情況。加強主動服務意識,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使患者在住院期間盡量消除陌生感,減輕患者的緊張不安情緒,根據患者及家屬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檢查、治療、護理工作的時間,為患者提供優質的個性化服務。工作中保持鎮靜,操作熟悉、忙而不亂,盡量減輕患者的緊張不安情緒,認真執行醫囑,迅速配合醫生完成搶救。

2.3提倡主動服務:

由于重癥醫學科病房不同于其他科室,有其嚴格的管理制度,實行定時探視制度,患者沒有家屬陪伴,患者的治療、生活起居全部依靠護理人員,患者會出現孤獨、焦慮、無助、恐懼等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認真詢問及傾聽,落實晨、晚間護理,提供患者的各種生活需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治療及使用監測設備的必要性,使其安心治療,在實施操作前,向患者講解操作的目的、過程及可能帶來的不適等,取得信任和配合。

2.4結合學科特點,將制度落到實處:

根據各班職責,結合科室人員的情況,實行具有專科特點的彈性排班,合理配置護理人員,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使護士保持最佳工作狀態,精力充沛有條不紊,以保證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的持續、深入、有效開展。實施護士分級管理,推行護士長指導下的組長負責制。制定工作流程,認真落實基礎護理,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建立入院前、入院時、住院、轉出或死亡后全程服務規范,保證患者得到高效、全方位的護理。落實首問、首聽、首看負責制,各種問話有回應及落實;監護病情到位。完善探視制度,根據患者病情實行人性化的探視管理,接待探視家屬,要求笑臉相迎,規范迎接用語。積極采納病人及家屬的合理的意見及建議,完善及改進工作流程,提高病人及家屬的滿意度。嚴格護士績效考核,考核結果與護士薪酬、晉升、評優相結合。

2.5加強醫患、護患有效溝通:

醫患溝通是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進行的,良好的醫患溝通不僅能使醫患雙方充分、有效地表達對醫療活動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做出準確的診斷和及時性的治療,使病人得到更滿意的服務。

2.6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護理技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護士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斷加強學習,提高整體素質,豐富知識結構,切實轉變“重專業、輕基礎,重技術、輕服務”的觀念,夯實基礎護理,豐富服務內涵,提高護理質量,推進護理工作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滿意的護理服務,增進醫患和諧。

2.7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嚴格落實健康教育工作,及時做好教育評估,針對不同的個體、不同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從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心理調節、功能鍛煉等多個方面,讓患者掌握相關保健知識,改變不良的行為和生活習慣,以促進患者自我防護。同時,護士在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邊實施邊講解,適時地、有目的地將軀體護理與健康教育融于一體,使患者及家屬容易接受和記憶,同時可促進和改善護患關系,使患者得到高質量的護理,提高滿意度,讓健康教育要真正服務于患者。

2.8完善科室護理質量管理,持續改進質量:

根據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模式及要求,細化人性化服務工作流程,對傳統的排班方式及工作分工進行改革,加強程序化管理,實施以責任護士包干病人的排班模式,使人性化護理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加強重癥醫學科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安排外出進修及參專科培訓,保證優質護理服務質量。科室質控小組重點檢查優質護理服務措施落實情況,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歸因分析,提出可行性改進措施,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3結果

實施優質護理前后,病人滿意度分別為70.13%及93.29%,差異顯著(P<0.01);護理質量、績效考核平均分明顯高于實施前(P<0.05),結果說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及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確保了護理安全,護患關系得到改善。表1中率的比較用X2檢驗,得分的比較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4體會

篇5

【關鍵詞】 等級醫院評審;護理質量管理;重癥醫學科

醫院等級評審是衡量醫院綜合實力與整體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涵蓋各層次的評價體系[1]。其中, 護理工作涉及評審內容的方面, 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作為重癥醫學科的一名護理管理者, 面臨的不僅是如何迎接新一輪的醫院評審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新的護理管理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 進一步規范重癥醫學科的各項護理工作。

2012 年, 我省開展了等級醫院評審工作, 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認真對照《山東省中醫醫院等級評審標準》, 結合實際情況,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強護理質量管理, 并在2012 年9月省衛生廳組織三級甲等醫院復審工作中得到了護理專家的好評, 順利通過醫院復審。結合創建達標經驗, 現將重癥醫學科護理迎評工作的體會總結如下。

1 醫院概況

本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1994年被評為國家三級乙等醫院, 于2012 年通過山東省衛生廳三級甲等醫院復評。目前, 開放病床1396 張, 設有58個臨床科室、50個護理單元。護理人員共897 名, 其中副主任護師10名、主管護師234名、護師237 名、護士381名;本科學歷199名、大專學歷613名、中專學歷79 名。

2 護理迎評工作

積極響應護理部號召, 制訂重癥醫學科迎評方案;護理迎評工作共分六個階段, 分別是學習動員, 安排部署階段、梳理標準, 自我完善階段、嚴格自評, 持續改進階段、專家試評, 查疑補漏階段、準備迎評階段、現場評審階段。

2. 1 學習動員, 安排部署階段 2011年初, 全院召開了中層干部評審達標會議, 明確創建目標, 為迎評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癥醫學科迅速成立迎評核心小組。成員均為護理骨干。由護士長組織精讀評審標準, 匯總護理相關條款, 制定迎評推進計劃, 責任到人。將責任劃分到每一名護士, 做到全體動員、人人參與, 調動全體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迎評營造了濃厚氛圍。

2. 2 梳理標準, 自我完善階段 有護士長帶領護士反復學習《山東省中醫醫院等級評審標準》, 分析標準, 找出現有工作的不足, 層層完善, 請教院內護理專家, 咨詢參評過的醫院, 制定《重癥醫學科三級中醫醫院評審護理核心指標與達標要求》, 并將其作為等級醫院評審護理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執行。同步制定了 “迎評周工作計劃”、“每日一制度學習計劃”等相關內容, 一步步推進中醫院迎評工作。迎評材料也從標識、目錄、內容以及需要的支撐材料都做了統一要求。

2. 3 嚴格自評, 持續改進階段 成立科室內護理評審小組, 模擬專家檢查思路、評審辦法, 并結合本院實際, 安排多次自評, 不斷總結自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為有效整改奠定了基礎。在護理技術操作的培訓考核方面;做到反復練習, 人人達標, 培訓的同時, 鍛煉護理人員應對檢查的能力。

2. 4 專家試評, 查疑補漏階段 邀請院內護理專家指導工作, 模擬評審場景進行試評, 增加督查的客觀性和嚴格性。匯總專家意見、建議, 逐項整改。追蹤整改效果。同時, 利用統計手段把目標量化, 實施統計評價, 用詳實的數據測量出目前達到的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根據專家提出的整改意見, 查缺補漏, 提升各條款的等級水平。

2. 5 準備迎評階段 這是迎接評審工作的沖刺準備階段, 從接待評審專家設定檢查路線, 以及護士長向評審專家簡要的介紹科室特色(靈活掌握), 以及迎評辦公室內的布局, 迎評當日的人員安排等均做好周密準備。召開工休座談會, 坦誠告訴患者及家屬醫院迎評檢查的真實性, 征求他們對病區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意見, 積極溝通解釋, 取得配合, 做好迎評前患者及家屬的培訓。

2. 6 現場評審階段 現場評審的時間大約是2~3 d 時間, 實際流程有以下幾個方面: 評審前1 d, 醫院要準備好相關的資料備查。評審第1天, 評審專家參加病區早交班, 參加醫院匯報會, 訪談院長及分管院長, 訪談護士長, 訪談病區責任護士, 訪談實習護士, 訪談科主任及醫生, 訪談患者及家屬, 查看病區治療室及急診急救流程等環節。評審第2 天, 評審專家到供應室、手術室、新生兒室等科室現場查看工作流程和護士培訓、護士長考核、病區質量管理情況。評審第3 天, 專家組反饋醫院評審意見。

評審第1天, 八個評審小組其中的六組分別陸續來到了重癥醫學科, 對醫療、護理工作做了全面的檢查、評估。全科醫護人員熱情地接待了評審專家, 以良好的精神風貌, 精湛嫻熟的技能水平獲得了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

本院的等級評審工作結束了, 縱觀護理評審的整個過程, 我們深切體會到了參加醫院評審不僅是對護理工作進行的一次認真、細致的全面大檢查, 也是利用外力推動護理質量改進的有效方法[3]。只有及時把握新的評審理念, 與時俱進 , 解放思想, 才能找準發展方向 , 提升核心競爭力, 將護理工作推進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齊文中, 周乃忠. 適應醫療市場, 促進醫院發展. 臨床醫藥實踐, 2004, 13(3):239.

篇6

關鍵詞:ICU;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護理干預;前瞻性監測

據研究報道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CRBSI)的發生與導管的護理技術密切相關,如消毒液的選擇、最大無菌屏障化及手衛生等執行措施。為降低CRBSI的發生率,我院重癥醫學科將預防CRBSI標準規程的執行率作為科室護理品質指標,執行目標率為95%,將2014年8月~2015年2月ICU內留置動靜脈導管患者采用專門的核查表對關鍵護理措施的執行率進行前瞻性的監測,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8月~2015年2月入住ICU帶有動靜脈導管>48h和攜帶動靜脈導管轉出ICU≤48h的患者。共監測154例,其中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7例,多發傷16例,脊髓損傷10例,重癥胰腺炎18例,其他疾病73例。

1.2 CRBSI的診斷標準[3] ①有動靜脈置管史,插管>48h后出現發熱,體溫>380C,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導管細菌培養陽性,拔管后,體溫恢復正常。②導管和外周血或成對血培養均培養出同種細菌。

1.3 監測方法與指標 監測采用《國際醫院感染控制協會》提供的"預防醫院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患者護理核查表"。該監測表涵蓋內容即目前公認的各項CRBSI的預防措施,[5](選擇合適的皮膚消毒液、置管時無菌屏障最大化、嚴格的手衛生措施及導管的正確維護)。采用前瞻性目標性監測方法,由培訓合格的感控護士每日隨機調查各項措施的執行情況(執行率:正確執行了預防措施的患者數/進行了動靜脈導管置管的所有患者;感染率:重癥醫學科內患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人數/重癥醫學科內患者留置動靜脈插管的總天數)。填寫動靜脈置管患者監測日志及核查表并根據CRBSI的診斷標準判定患者是否發生CRBSI。監測半年共獲得有效監測數據834份。

2 結果

2.1 154例監測期間CRBSI發生情況 監測期間發生CRBSI 10例,10例中體溫均>380C,其中5例血培養中有鮑曼不動桿菌,3例血培養中有屎腸球菌,另兩例分別為肺炎克雷伯菌和洋蔥分支桿菌。CRBSI發生率平均為4.85‰。后續跟蹤隨訪結果,本組因感染CRBSI延長ICU住院時間平均為15.6d。

2.2預防CRBSI相關護理措施落實情況與感染率對比 見表1。

3討論

3.1 護理措施執行不力對CRBSI發生的影響 調查數據顯示,該院預防CRBSI相關護理措施落實情況不佳,6項護理措施執行率為58.3%-97.9%;ICU中CRBSI發生率較高,給患者預后及醫療費用帶來不利影響,可見落實相關的護理預防措施可有效降低CRBSI發生率。統計預防CRBSI相關護理措施落實情況結果顯示,手衛生措施執行率僅占58.3%,說明手衛生制度仍是臨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不良的手衛生會大大增加接頭污染的機會。敷料不能及時更換也是引起CRBSI發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5]皮膚定植菌80%分布在皮膚的角質層,20%分布在毛囊和皮脂腺。若敷貼潮濕或污染后不及時更換,置管部位潮濕不但有助于細菌繁殖,且易導致細菌通過毛細血管反應擴散入導管,同時外滲的血液是細菌良好的培養基。敷料可保持穿刺點清潔干燥,減少細菌繁殖,固定導管。為便于觀察常使用透明敷料。2002年美國疾控中心的指南指出一旦發現敷料存在潮濕、污染、松動,應立即更換。在成年人中使用透明敷料更換時間一般為7d,紗布敷料為2d[5]。而本研究調查結果示,及時更換敷料僅占71.3%。另外,定時用≥0.5%氯已定溶液擦拭接頭可顯著降低CRBSI的發生率,氯已定主要破壞細胞胞膜的完整性,大多數研究都認為,氯已定能更好的預防CRBSI。

3.2護理策略

3.2.1 手衛生 手衛生是預防患者與患者之間及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發生交叉感染的重要環節,是控制包括CRBSI在內的院內感染的基礎。但常因工作量過大、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而被忽視。針對發生感染的10例患者分析,對ICU人員定期針對手衛生進行強化教育和培訓是首要舉措。具體措施:洗手池上方貼宣傳畫圖,包括七步洗手法和參照國內和國際標準收衛生指南制定的洗手指征,提醒醫護人員隨時洗手,專職人員針對洗手依從性較差的醫護人員進行重點監控。并在探視通道入口貼有洗手的宣傳畫和配有洗手液,提醒探視人員洗手,改進洗手條件和營造洗手的氛圍。同時要做好護工和保潔人員的手衛生監督工作,定期進行手衛生細菌學監測,對不合格的進行分析整改,通過各種手段提高洗手依從性。每月手衛生執行率與免洗手消毒液的出庫數量進行相關統計分析。

3.2.2統一維護標準 參照標準及時更換敷料,保持敷料清潔干燥,統一透明薄膜并標明更換時間,換藥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導管通暢,防止堵塞,每次操作時用≥0.5%氯已定溶液擦拭;采用密閉系統進行輸液,輸血及輸注營養開設專用通路,采用正壓封管技術。

3.2.3 開展教育培訓 設定感染控制專職護士,主要職責是評估導管風險;監控置管與維護的操作過程;定期員工的培訓及考核;監督工作人員規范洗手及培養標本的留取;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采用集束化方案并貫徹實施[4]。

3.2.4 加強留置動靜脈導管患者的前瞻性目標性監測 通過前瞻性目標性監測顯示,科學有效的落實各項預防措施尤為重要。醫療機構相關感染的監測,特別是在高危病區監測可以了解不同間隔時間的感染發生率,及時發現醫院感染高發因素并進行干預。降低CRBSI的發生率是ICU內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標,監測則是醫院感染控制的前提。同時感染控制人員通過現場前瞻性監測,可以促進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增加醫務人員對感染控制的了解和依從性,從而提高執行力。

總之,ICU患者中CRBSI的發病率較高,預防CRBSI相關護理措施落實不佳。只有提高護士對CRBSI防控重要性認識,采取正確的護理技術,并實施科學的監測,才能提高護理干預的執行力,最大程度的預防CRBSI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徐麗英,季俏.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干預措施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695-1697.

[2]陳玉平,羅桂芝,高麗娟,羅霞娟,萬虹,劉雪琴.感染控制專科護士在預防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0):895-897.

[3]袁詠梅,周慧珠.重癥監護病房導管相關性血液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預防控制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1)2857-2859.

篇7

衛生部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新增加了“重癥醫學科”這一診療科目,其主要業務范圍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和延續性生命支持;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重癥醫學科是集中各有關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先進的監測和治療設備,對重癥病例的生理功能進行嚴密監測和及時有效治療的專門單位。其宗旨是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癥病人提供技術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即對危急重癥的病人進行生理機能的監測、生命支持、防治并發癥,促進和加快病人的康復過程,這是續復蘇后的一種更高層次的醫療服務,是社會現代化和醫學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隨著高新科技的不斷進步,多種檢測和支持設備廣泛應用于臨床,ICU病房的普及與規范,人們對生命生理機能的了解也逐漸完善,因此,提高了對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護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許多危急重癥的病人在嚴密監護與精心治療下,度過了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而逐漸走向康復。

2 ICU常規護理

2.1 監護護士要熟悉各類監護儀器及搶救儀器的使用,了解報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確,團結協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續24小時進行心電監測,每小時測量并記錄HR(P)、RR、Bp、SpO2,每4小時測量并記錄體溫,新轉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測量并記錄進病房時的生命體征,動態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準確記錄特護記錄單,并體現專病專護。

2.3 嚴格遵醫囑計劃輸液,必要時采用輸液泵輸液,不允許執行口頭醫囑(搶救情況除外),所有藥物使用時必須“三查七對”,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種引流管通暢,防止脫管現象發生,并預防交叉感染。

2.5 按時或隨機做好口腔護理、會陰擦洗,做好晨、晚間護理,做好“六潔”“四無”工作,危重病人臥位舒適,及時進行相應評分(GCS評分、鎮靜評分、Breden評分)預防壓瘡及肺部感染的發生。

2.6 嚴格進行交接班工作,認真執行各相應的交接程序。

2.7 有氣管插管、S-G導管、機械通氣、氣管切開、IABP、持續床旁血液濾過等特殊監護及治療時按各常規護理執行。

3 護理要求

重癥醫藥科是醫院危重患者相對集中的地方。護理人員需要做到細致觀察患者病情,并做出準確迅速的判斷,必要時及時施行各治療措施,為危重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礎護理技術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包括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實施胸部物理治療方法,幫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適的;護理人員需嚴格采用無菌操作技術,包括保持輸液通路,以及各種引流管、導尿管的通暢,避免發生交叉感染;加強對患者的生活護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膚等護理,令患者感到舒適。防止并發癥的發生;護理質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觀察能力,護理人員必須牢牢掌握觀察技術,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生命體征的變化,并做出綜合判斷及時采取有效處理;在護理已脫離危險期、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過程中,需要幫助他們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鍛煉,盡可能使他們生活規律,恢復獨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要牢固生命的觀念,把握一個“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責任心,急患者和家屬之所急。在接診過程中,在嚴密監護患者的同時簡要詢問病史,并立即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施救過程中要求緊密配合和熟練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屬心理上的狀況,安撫患者和家屬的緊張情緒,從而增強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進行手術,則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還需馬上進行精神鼓勵。

3.3 醫護人員應當體貼關懷患者,穩定患者情緒,并注重與患者家屬的溝通。醫護人員要與患者盡可能多地接觸及交談,通過適當地介紹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獨感、壓抑感。

4 護理安全

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為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對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科學、及時、有效的控制。隨著新的侵權責任法的頒布,醫患關系和護患關系的日趨緊張,再加上ICU的收治對象是急、危、重患者,護理安全顯得舉足輕重。

4.1 醫護方面 隨著各種觀念的改變和新技術的逐漸發展,醫生處理某些各種疾病的手術方式發生了改變,而醫生與護士之間未進行及時的溝通,護士按部就班不與時俱進的話,往往會偏離了病情觀察重點,從而延誤治療。在人員配備上,人數以及護理人員的自身素質未謹慎對待,對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安全隱患。ICU 護理人員要求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優秀的心理素質,才能頂住壓力,按照護理要求照顧病患。由于ICU實行無家屬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會感覺孤獨恐懼,家屬急切的關心,在與護士溝通交流時,可能會引起患者和家屬的強烈不滿,形成醫療糾紛的隱患。此外,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有涂改,記錄患者的病況前后不一致,也是護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點。

篇8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通過本研究發現,重癥監護室患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為:誤吸,口腔護理不規范,呼吸機裝置消毒隔離不嚴格等。結論 合理的,規范的口腔護理、加強對呼吸機裝置消毒隔離的管理、盡量縮短使用呼吸機的時間等是降低其發生的重要防控措施。

【關鍵詞】 重癥醫學科;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危險因素

呼吸機輔助通氣是治療和監測危重患者病情的一種重要方法,是重癥監護室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然而應用呼吸機治療發生感染是引起醫院感染的重要途徑[1]。因氣管插管、機械通氣48h后發生的肺炎,稱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2]。一旦發生, 往往病情兇險, 處理困難。近年來預防和控制該病倍受相關專業醫務工作者的關注。現將本院2010至2012年117例重癥監護室中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探討分析其的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是一家三級甲等醫院,開放床位1400余張。現收集本院2011至2012年期間重癥監護室中使用呼吸機治療的患者117例其中,男68例,女49例;年齡43~93歲,平均63歲;機械通氣時間為2~23 d,其中>7 d者占68.6%,7 d。本組均符合1999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定的通氣相關性肺炎的診斷和治療標準[2]。

1.2 調查方法 采取回顧性調查分析法,查閱117例出院病歷,對發生呼吸機相關性感染的病例確診,并排除誤診與漏診者。

2 結果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通過本研究發現,重癥監護室患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為:誤吸,口腔護理不規范,呼吸機裝置消毒隔離不嚴格等。

3 討論

3.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

3.1.1 誤吸 報道顯示,約58%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的氣道中可培養出革蘭氏陰性菌落,最初覆蓋在胃黏膜,隨后在口咽部、氣管內也分離到。致病菌從消化道轉移到氣管的機制顯然是誤吸[3]。重癥患者特別是機械通氣患者通常都入鼻胃管來提供營養支持。但鼻胃管可增加消化道菌群隨著消化液反流的幾率,從而增加口咽部菌群定植的機會,并導致口咽部分泌物滯留,最終增加患者反流和誤吸的危險性。

3.1.2 口腔護理 不嚴格氣管內插管可導致局部氣道的創傷和炎癥,并造成宿主局部防疫功能缺陷,從而增加患者口咽定植條件致病菌的危險性,而由于異物的刺激(氣管導管),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口腔護理不及時不徹底,分泌物可通過氣囊周圍的縫隙進入到氣管內,吸痰時也容易將這些細菌帶入下呼吸道而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

3.1.3 呼吸機裝置的消毒隔離不規范 呼吸機裝置本身就容易成為各種致病菌的集聚地。在過去數年中,有調查發現,感染的病原菌主要與被污染的濕化器相關,由于霧化器消毒不當或儲水罐添加水過程中受污染,以及呼吸機循環管道冷凝水返流污染等等。當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吸入帶菌霧粒數量多,細菌濃度高的氣霧時即可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

3.1.4 其他危險因素 調查發現,機械通氣時間長短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成正比,通氣時間越長,VAP發生危險越高。 此外,大量使用抗生素的, 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引起二重感染。制酸劑的應用,使胃內酸濃度降低,有利于致病菌在患者胃內繁殖,并逆行到咽部再吸入氣管引起感染[4],醫護人員不正確清洗或及時更換手套可通過呼吸道護理操作將之帶入其他患者的下呼吸道等等,這些都易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3.2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防控措施

3.2.1 合適的 學者們對仰臥及半坐臥位的機械通氣患者分別進行胃、咽和支氣管內分泌物的培養,結果表明,半臥位患者僅32%可在咽部及支氣管內培養出與胃內相同的微生物,而在仰臥位患者則高達68%,提示機械通氣患者處于半臥位可減少胃內容物誤吸至下呼吸道[5]。因此對于那些尚可忍受此種的患者,是一個簡單有效且無須花費的預防措施。

3.2.2 加強呼吸機裝置的消毒隔離,選用一次性呼吸機管道及濕化罐。及時傾倒管道內冷凝物,避免反流進入氣道。做好呼吸機的終末消毒處理,患者使用后的呼吸機其呼氣閥送供應室高壓滅菌消毒,徹底用消毒液擦拭儀器,做好記錄。

3.2.3 加強口腔護理,做好氣道管理:為患者定期翻身、拍背,及時吸痰,操作時需嚴格無菌操作。加強口腔護理,每6 h用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溶液規范徹底的進行口腔護理,同時更換牙墊。

3.2.4 盡可能縮短人工氣道留置和機械通氣時間;每日評估,盡量縮短呼吸機治療時間。如果條件允許可選擇無創通氣方法來建立人工氣道,可避免感染并發癥和氣管損傷。

3.2.5 加強重癥監護病房的環境管理:嚴格探視制度,控制人員流動。病房每日開窗通風3次,30 min/次;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含氯消毒液一日兩次擦拭地面、物品表面。

綜上所述, 重癥監護室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雖然與多種因素有關,但采取切實可行的預防和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VAP的發生率。

參 考 文 獻

[1] 張波,高和.實用機械通氣治療手冊.北京:北京軍醫出版社,2006:241.

[2] 林曉靜,李亞潔,廖曉燕,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機械通氣管理策略.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0):35.

[3] 章亞平,陳慧敏,沈旭慧.序貫機械通氣治療中的相關護理問題與措施.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4):56.

篇9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思維;急診護理;應用和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788-02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衛生改革不斷深入,醫學模式,就醫觀念的轉變,給醫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急診科作為醫院的“窗口”,即代表醫院的形象,又折射了醫院的綜合實力,同時也是醫院糾紛發生的“集中營”。因此在急救護理工作中對護士的能力和素質要求也更新更高。不但要有高超的急救護理技術,更要有科學的急救護理工作思維,要求護士思維敏捷,對病情觀察有預見性和主觀能動性。急救護理工作不再是被動的執行醫囑,而是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運用醫學理論知識,預見到隨時可能發生的病情變化,以最快的速度、嫻熟的技術,做好搶救中的各項護理工作,提高搶救成功率。

1搶救和確診的因果關系思維

護士是患者在就診期間24小時連續接觸的群體,是患者病情變化時出現各種危險狀況的第一反應人,所以要求護士在接診患者時要第一時間對急危重患者能夠做到快速、準確評估病情、能根據病情發展的客觀規律有預見性的想到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果斷決策、爭分奪秒地搶救患者的生命。搶救成功的關鍵取決于是否能在搶救的“黃金時間”里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有效的搶救措施,但疾病的最終確診還需要通過各種檢查手段,如CT、B超級各種理化檢查才能完成。“時間就是生命”但臨床必需的檢查會消耗很長的時間,可能會延誤搶救的最佳時間。急診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應認識到只有將患者從致命的危險中搶救出來才可能有機會挽救其生命。因此急診護士預見性思維培養的著眼點就應放在傷情評估緊急護理救治配合醫生診斷繼續進一步治療這一科學的急救護理搶救程序中。面對各種急、危、重癥患者,在醫生檢查病情時,護士就應立即投入護理搶救,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搶救和診斷,這在位明確病因的急診搶救中是不能顛倒的順序。護士應牢記:確診,只有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搶救出來才能夠、才有機會做出的[1]。

2針對不同的急診患者護士應用預見性護理思維動態評估病情,加強預見性安全護理的思維

2.1加強護士運用預見性思維動態評估危重患者病情的護理意識急診急危重患者的特點是發病突然,病情急、重,病情變化不可預料。患者來急診科就診時多以一種重癥危象為首的表現,病因不明確,病情發展迅速。往往患者和家屬缺乏心理準備,驚慌失措,語無倫次,因此病史敘述不清。面對這種危急狀況,護士不能消極等待醫囑,而是應用急救護理學知識評估患者,認真的聽取患者的主訴和家屬的述說,通過分析判斷得出患者的首優護理問題,并在第一時間給予最正確的急救護理措施,及時解除各種急癥危象。如心跳呼吸驟停,要迅速進行心肺復蘇術,開通氣道,氣管擦管,調節好呼吸機模式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建立靜脈通路,持續心電監護等。因此,要加強護士對危重癥的護理意識,提高救護技能。面對危重患者,護士應守護在患者身邊,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及時采取急救措施,及時給予治療,給患者贏得最大的生還希望。另外要給予患者“人文關懷”,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恐懼,讓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贏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減少糾紛的發生。

2.2預見性建立安全護理意識預見性安全護理也被稱為超前護理,對于護理中病情復雜易變且極易發生意外的急危重癥病患群體,通過預見性安全護理能夠有效對病患病情確定護理要點,并對有可能出現的癥狀盡早采取針對性防范措施[2]。

2.2.1預見性建立最佳護患關系急診護患關系特點是建立時間短、要求高、矛盾多。急診護士應意識到良好的護患關系有助于各種急救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搶救成功率;反正會影響急救工作或引發醫療糾紛。所以,在患者進入急診搶救室時,護士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包括當時的病情、生命體征、意識、心理反應、性格特點、文化背景及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以及陪同家屬的情緒。通過評估來指導護士采用適宜的職業言行來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恰當、有效的溝通,對患者進行積極地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使其排除各種心理障礙真實反應病情,同時取得病人和家屬的信任。

2.2.2危重患者護理工作中的預見性安全護理病患在進入急診室時,醫護人員應充分對病患“伴隨癥狀、自護能力”等情況進行了解,并依據病患是否存在“視力障礙、有無平衡失調步態紊亂”等問題建立相應的風險警示牌[3],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例如:躁動患者要采用必要的約束和保護措施,并做好患者和家屬的解釋工作,讓其明白使用保護用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預防患者和家屬擅自解除保護用具。患者在做各種醫學檢查或住院等各種轉運途中,也可能發生危象,所以要應用“程序化、標準化、規范化”的轉運程序來確保危重患者安全轉運。依據個危重患者的病情進行預見性安全護理能夠有效防范轉運過程中各類問題的發生[2]。

3正確準備應用、科學管理急救設備物資的預見性思維

3.1搶救設備護理思維急診科是危重患者的“集中營”,是搶救患者的“主戰場”,對護士的應急反應速度和對各種急救儀器的操作的準確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護士在搶救設備的應急操作中,應把思維定勢在快速反應、靈活機動、果斷處理上,即使情況突變也能沉著冷靜應對。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批量患者就診時,護士通過評估事故原因、受傷人數及患者的病情預見性的準備各種急救物資。

3.2搶救物品管理思維在危重患者搶救中,搶救物品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搶救的成功與否。例如:昏迷導致窒息的患者,此時需要及時吸痰暢通呼吸道,那么吸痰器是否能在第一時間使用就是關鍵因素。所以在搶救危重患者時搶救儀器的狀態也極大地影響搶救效果,搶救的狀態取決于管理。在急診這個特殊的“戰場”,設備物品管理不僅僅是科主任、護士長的職責,也是每位急診護士都應有的管理意識,應深刻理解危重患者的搶救和搶救物品的密切關系,要有危機意識和管理理念,以及預見性的完善準備。必須使急救設備物資始終保持最佳狀態,應具備以下條件:齊全、分類、完好、無菌、組合、匹配、立即、明示、固定[2]。為患者贏得了寶貴時間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

4危重患者搶救時預防職業危險因素的預見性思維

職業危險因素自從職業醫學之父Bemadio Ramazini 提出這個概念之后,職業危險就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人們對職業暴露和標準預防的認識更深刻了一步。而急診科是搶救急危重癥患者及參與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主要場所,長期面對各種急危重癥、意外傷害、死亡、等惡性刺激的患者,以及因為病情急,各種操作的時效性要求較高,故許多急救操作都是在不知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是否有傳染性的情況下給予實施。所以急診的工作性質使急診科護士的工作緊張而無規律,急診科護士的職業危險因素明顯多于同行其他科。若不注意個人防護和防護不當,會造成各種不同的職業性損傷[4].急診科護士處于搶救工作的第一線,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病患者的分泌物物、破損組織、血液或唾液,嘔吐物,是接觸各種傳染病的高危人群。應菊素等[5]的研究顯示:急診護士針刺傷受傷率為90.3%;而3次以上受傷者占總數的34.4%。實際上,至少20種病原體可以通過針刺傷傳播,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職業危害的主要種類,被污染針頭刺傷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幾率為0.3%,乙肝病毒的感染幾率為6%-30%,丙肝病毒的感染幾率為1.8%[6]。但護理人員對職業暴露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對工作中接觸的各種傳染源防護意識不到位,使職業暴露的危險性明顯增加,威脅了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7]。因此,在危重患者搶救時培養并加強急救護理人員的職業防護預見性思維顯得尤為重要。但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醫療設備、一次性醫療用品、新的化學藥物、高新技術的快速更新和廣泛應用,我們應該預見到會有更多的職業危險因素出現。因此,有待于我們應用預見性思維去不斷去發現和研究,并且尋找更好的防護措施。

5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時的預見性思維

急診科室危重患者搶救的重要場所,特別是那些需要轉運到其他相關科室接受檢查、診斷和治療的危重患者,如何保證在轉運過程中做到安全轉運,這就取決于護士在轉運患者時有無預見性思維。主要包括:轉運前護士的準備;患者病情的評估以及目前所用各種儀器的使用情況;患者所建立的各種管路的留置、固定、引流情況;做好與患者和其家屬的溝通工作,告知轉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針對疾病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預見性的做好各種應急急救儀器和藥物。

6總結

急診護理工作中培養和應用預見性護理思維使急救護理工作變被動與主動,更加體現了護理工作的科學性和獨立性,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價值;促進了急救護理工作者全面的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其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積極主動性;為患者提供了安全護理,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使護士在工作中有效地避免或減少職業暴露;為危重患者贏得了搶救的“黃金時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從而提高了醫院的急救水平。

參考文獻

[1]張亞卓,趙文靜.急診護士在急診搶救中的預見性護理思維[J].護理雜志,2009,07(09):923-94.

[2]范金花.建立ICU預見性安全護理有效措施[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16).

[3]吳玉芳,蔣冬芳,蔣淵屏.優質護理在ICU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104-105.

[4]陳祖輝,王聲.急診科護士工作場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6,6(12):1038.

[5]應菊素,徐國英,王晶,等.急診護士對針刺傷的認知及針刺傷后心理狀態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204.

篇10

[關鍵詞] 臨床護士;分層次;培訓;探討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2(c)-117-02

隨著醫學的迅速發展,給臨床護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臨護理工作的壓力和醫學迅速發展的挑戰,護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熟練的護理技能,敏捷的觀察能力、急診急救的應急能力、與患者交流的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護理前沿理論與技術,帶動醫院護理學科的發展。我院是擁有700張床位的三級醫院,護理人員526人,副主任護師12人,主管護師163人,大專以上學歷238人。因此如何做好臨床護士的培訓工作,已經成為護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我院于2000年建立了臨床護理培訓基地,配備專職護士長,各種模擬操作設備,結合臨床實際工作及護士的理論與技能水平制訂行之有效的培訓計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實施方法

1.1基本理論、技能培訓

重點放在新畢業護士的培訓。

1.1.1基本理論培訓

每月組織全院護士業務學習一次,每半年進行全院護士理論考試一次,每年開展護理技術大賽一次。

1.1.2基本技能培訓

1.1.2.1 模擬培訓。示教室護士長根據21項基本技能操作的難易程度及護士的掌握情況制訂行之有效的培訓計劃,每月培訓1~2項。護理培訓示教室每日下午對全院護士開放,示教室護士長對培訓項目作示范,護士利用模擬人反復操作。

1.1.2.2現場指導。示教、模擬培訓后,病區護士長結合患者實際操作情況對護士進行現場指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1.2.3 考核。通過系統的培訓,護理部將對培訓過的護士進行實際操作考核,不合格者將重新培訓。

1.2 專業理論、技能培訓

重點培訓對象為臨床帶教老師。

1.2.1專科理論培訓

1.2.1.1業務學習。病區護士長每周組織業務學習一次,如常見危重癥的護理及監護知識、護患溝通技能及心理護理。

1.2.1.2護理查房。護士長每兩周針對病區危重患者護理查房一次,講解專科護理知識及本專業護理前沿知識,解決疑難護理問題;科護士長每月查房一次;護理部每季度查房一次。

1.2.1.3死亡病例討論。死亡病例進行護理質量分析,制訂改進措施。

1.2.1.4護理會診。針對病情復雜、涉及本科室(如內科)其他專業護理問題,科護士長組織科室(如內科)護理會診,涉及跨科室的護理問題,科護士長向護理部提出全院護理會診。

1.2.1.5進修學習。每年各專業派一名護理骨干到全國護理專業著名的醫院進修學習半年,回來將先進的護理理論向全院護士講解。

1.2.2專業技能培訓

由科護士長、護士長對本專業重癥監護常見的臨床監護技術和護理操作技能、危重癥患者的搶救配合技術等進行培訓、考核。

1.3素質培養

護理部加強護士素質培養,把護士素質培養訓練列為護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外請教授講課、派護士到上級醫院觀摩學習,多媒體教育和形體語言教育教學等多種方式對護士進行培訓,2009年護理部外請專家講課3次,內容包括護理禮儀[1]、護士形象設計、交流溝通技巧、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分析與對策等。

1.4管理層培訓

適用于中級管理、護士長等人員的培訓。

1.4.1護理缺陷分析

每年召開護理質量缺陷分析會,講述案例,分析存在的問題,完善管理機制、各項制度及有待于提高的護理問題。

1.4.2護理科研、論文

鼓勵主管護師、護士長了解新知識、引進新技術、總結經驗,撰寫論文、科研,年終對情況及科研項目應用情況等內容進行綜合評分并給予獎勵[2]。

1.4.3學歷培養

激勵護士參加繼續教育,我院護理隊伍專科學歷達75.2%。

1.4.4參加護理管理培訓班

每年派護理管理人員參加國內護理管理研討班,將先進的護理管理經驗引入醫院。

1.4.5出國深造

2009年派護理部副主任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學習護理管理。

2實施效果

2.1建成培訓基地

建立了一批機制完善、適應學科發展的培訓基地,形成了初步的護士培訓網絡。

2.2 護理質量提高

通過對護理隊伍分層次、系統化培訓,護士的理論知識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臨床操作技能、急救能力、觀察能力更加過硬。全院護士“三基”考核合格率從2000年的90.7%提高到2009年的100%。護理差錯發生率為0。

2.3服務質量提高

通過護理禮儀、溝通交流技巧等培訓,護士接待患者、接聽電話、交接班、各項護理操作都按護理標準去做,護理工作規范化,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從2000年的95.5%上升至2009年的98.9%

2.4護理管理質量提升

通過參加國內外護理管理培訓,護理管理者及時掌握前沿管理方式,帶動醫院護理學科的發展,我院護理部在全市率先開展了無縫隙護理、護理會診等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吳清華.禮儀培訓對提高護士綜合素質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7):91.

[2]馬麗和,劉曉英.當代護理研究生素質教育的思考[J].護理研究,2006,20(2):97.

[3]姜安麗.護理教育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