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歷史文化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7: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鄉歷史文化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鄉土史 研究性學習 幼師生
鄉土史教學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鄉土史的研究也是目前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都提出過要教給兒童鄉土知識。德國的哈爾尼希是“鄉土教育論”的代表,他提出課程以同心圓式的結構呈現,由內及外、由近及遠,使兒童從周圍生活及直觀的范圍中去尋找知識的起點。美國的杜威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中就包括了鄉土歷史探討課程,注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密切學生與周邊環境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聯系。
將來擔負培養兒童責任的幼師生在學習了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的基礎上,更應該重視統編教材中很少體現到的鄉土史知識,利用好周邊極其豐富的鄉土史資源,更好地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以后的工作實踐當中去。因此在對幼師生的歷史教學中,筆者加強了對鄉土史教學資源的挖掘,在此就在引導幼師生開展鄉土史研究性學習方面的認識和探索與大家分享。
一、鄉土史是研究性學習的良好載體
1.豐富的鄉土史資源中有很多可供學生研究的課題
筆者所任教的安陽市地處河南省北部,這里歷史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市區西北部的殷墟,為商代后期的都城,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都。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又是《易經》的發祥地,殷墟文明在3000年前具有相當高的水平,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市區西北20公里處的古鄴城,在戰國時一度為魏文侯的都城,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做過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在安陽這方沃土有著深厚的沉淀與積累,安陽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安陽山川物藏、人文風貌頗具特色,其鄉土史資料亦極為豐富,這些都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極好載體。
教師在鄉土史教學過程中要克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興趣特長,有選擇分層次地指導學生就某個領域或問題進行探究式的學習,或研究家鄉的一位名人,或研究家鄉的一處古跡,或者研究城市的變遷、街道的歷史,可供研究的資源可謂應有盡有。對學生而言探究性的研究首先注重的是過程,其次才是結果。在研究過程中只要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歷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學生的思維空間就能迅速拓展,新的思想觀點、新的創造成果就能逐步形成。
2.熟悉的鄉土史材料可充分激起學生的研究興趣
身邊的歷史最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對熟悉的材料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自然樂于接受。學生對自己家鄉的人文景觀、歷史狀況、發展前景等,總是特別關注、感情深厚。這些形象、生動、生活化、通俗化、本土化的材料比起課本上的資料來更適合學生的口味,更能引發學生興趣,幫助他們輕松掌握知識。
3.親身參與的研究體驗可以促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必須與科學道德、科學態度的培養相統一才會真正地形成對社會、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結果。學生要學會從家鄉的實際出發,通過認真忠實地調查和探究,獲得符合實際的結論。在參觀、參與考查工作的過程中學習專家們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并且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匯總知識的時候要從科學的認識論出發,學習科學的論證方法。總之,通過對地方歷史的探究,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養成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在研究過程中可以使學生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說過:“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故鄉開始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家鄉史是祖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熱愛自己的家鄉就定能進一步培養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試問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家鄉都毫無感情可言,又從何去愛國報國?
家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歷史與現實,通過感性了解逐漸深化為理性的認識,進而產生一種永不消失的熱愛之情,自然也會產生親切感、自豪感和責任感。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了對家鄉現狀的探究,從而使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心系家鄉與祖國的命運,使他們樹立將來建設美好家鄉和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努力學習的志向。
二、利用鄉土史開展研究性學習
鄉土史教學資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可實踐性等特征,本身存在許多有待研究的問題,非常適合作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載體。針對幼師學生的特點,在設計研究性學習活動時教師要加強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計一些簡便易行的課題,加強學生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體驗完整的研究過程。
利用鄉土史開展研究性課程設計時可以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名勝古跡、出土文物、風土民俗、土特產品等方面選擇材料。比如在名勝古跡方面,學生可以調查安陽地區的名勝古跡的分布,也可以調查名勝古跡的歷史和現狀,還可以提出保護、開發名勝古跡的建議、設計解說詞、設計相互聯系的旅游線路等。
利用鄉土史資源可以選擇許多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下面舉例說明:
1.活動案例一
主題:安陽歷史一日游方案招標設計。
活動目的: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家鄉歷史的博大與宏偉,同時,通過調查、采訪、小組活動、制作等一系列過程,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參與、合作的精神。
活動過程:
(1)搜集資料,學生5~6人一組,去圖書館、書店、旅行社、上網,充分利用資料,確定一日游要去的景點及路線。
(2)學生討論,分工,模擬旅行社工作,起草一日游方案。
(3)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反復推敲,確定一日游的最佳方案,撰寫各個景點的解說詞,拍攝照片、錄像,計算旅游經費,設計美化一日游方案設計書。
(4)模擬旅游競標,同學們布置會場,聘請教師和部分學生組成評審會,按小組分別介紹自己設計的“安陽歷史一日游”方案,并散發自己設計的旅游宣傳單。
(5)評審會對各個“旅行社”的線路確定、導游詞撰寫、價位安排、標書設計、方案介紹進行評審,最終評出“安陽歷史一日游設計方案”一、二、三等獎若干名。
2.活動案例二
主題:安陽老字號研究
活動目的:了解安陽老字號的歷史和現狀,探索老字號盛衰的原因。通過查找資料、調查訪問、綜合分析材料撰寫調查報告。
活動過程:
(1)學生分組,每3~5人為一組。
(2)確定研究題目,制訂研究計劃。
(3)收集歷史資料,通過查閱地方志、走訪知情老人、網上調查等方法。
(4)實地考察研究老字號的現狀,制作一些圖片資料。
(5)小組成員集體討論、交流,撰寫調查報告。
篇2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把小籠中的小鳥放在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欲使德育生活化,就必須打破“教材是唯一課程資源或德育資源”的觀念,直面變化著的生活,積極開發和利用鮮活的德育資源。
鄉土資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于身邊的事物總有著特殊的親切感,更有深入了解的強烈愿望。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更能使德育教育由單一渠道、固定時空向全方位、立體化轉換,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質量和效益。
二、利用鄉土資源,創新德育方式
課堂教學案例:
寒假前,教師布置任務:常州正在火熱建設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我們作為常州人應該也是必須了解常州歷史的點點滴滴,因為這是我們的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組隊、自由選擇一項或幾項作為活動的內容……
(一)節日風俗文化:收集、調查傳統節日期間的飲食習慣、婚嫁禮節、宗祠拜祭習慣、各種娛樂形式;
(二)本地區歷史文化遺跡的考察:主要調查本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跡、現存祠堂、古鄉鎮村落、寺院、文物保護單位等內容;
(三)歷史名人事跡,民間故事的收集整理;
(四)對本地區姓氏文化的研究。
(五)其它自己認為可以活動的內容。
寒假后,學生成果展示:
PPT: 我所知道的圩墩遺址
手抄報——青果巷民居介紹
學生講述惲姓由來的小故事
小品表演:我們的春節見聞
小論文:西夏墅工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
教師:(趁熱打鐵)一方面補充相關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提出一些相關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1.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我們在開發鄉土資源時,必須在立足用好鄉土資源的基礎上,為“用”而“開”。這就要求我們挖掘課堂生成資源。
比如說:在這次活動中,有一組學生撰寫了《西夏墅工業發展與環境問題》的小論文,雖然有些偏題,但是教師充分利用這一生成資源,在之后的一節課中,展示了學生的這篇論文,并由撰寫這篇論文的同學講解,圖文并茂,真正“激”起了學生為環保而憂的“情”,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課后進一步去了解本地環保現狀,深層次分析造成環境污染與破壞的原因,嘗試制定解決環保問題的方案。最后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交流各自成果和心得,通過學生的辯論,進一步優化方案。雖然師生花費了不少精力,學生的成果可能也顯得比較幼稚,但通過學生親身參與,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動手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容易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目標:實現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轉變,從而為學生由“意”到“行”的轉變奠定思想基礎。
2.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德育的實踐性原則認為,德育過程不同于教學過程,德育過程是以活動和交往為基礎的。學生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發展。對鄉土資源的利用,可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并且以各種方式呈現: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講;可以是規范實用的調查報告;可以是圖文并茂的手抄報、黑板報;還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實踐活動以新穎的形式,濃郁的鄉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們積極的情緒體驗,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學生在品德踐行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情感再次得到了豐富和提升。
3.構建和諧的隱蔽德育,營造全面的、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現代德育至關重要的一條策略是:隱蔽德育的“教育”意圖,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識。所謂隱蔽德育意圖,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內涵的基礎上,在工作中盡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變當前學生總是以被動、應付的態度去接受德育的狀況,淡化他們“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在充分的自主意識的支配下,自覺自愿或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的內容,實現學校德育的終極目的。
學生通過對家鄉環境的調研和各類學習活動,充分感受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動力。班級里的很多學生開始從自己周邊的事做起:開空調時,盡量高開一度,隨手關燈;隨手關水龍頭;盡量不用一次性的筷子或餐盒……
篇3
從文化的傳承角度說,魯迅先生有名言: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鄉土文化基因被丟失、民族文化靈魂被異化、世界文化多元被消解的危險日趨嚴重。文化的淵源和成因往往就在當地的民俗文化中,撇開家鄉舍近求遠地去追求他地文化,使人想起邯鄲學步的故事,從自己家鄉尋找文化之根,然后慢慢向外擴散,這才是積學儲寶的不二法門。從學校層面來看,中職學校一般是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所以,學校不能脫離本地的文化特色,應立足本地鄉土文化,與當地緊密結合,努力打造有個性的學校品牌。只有這樣,辦學才能辦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特色有后勁的中職教育。鄉土課程的開設實施,將會給學校帶來很強的鄉土氣息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從學生方面說,中職生素質往往較低,對傳統的課程和教材不太喜歡,而鄉土課程貼近學生生活,看得見,摸得著,有親和力,學生可去觀察、考察、調查、勘查、訪問,可觸摸、臨摹描繪、感受體味,操作起來經濟簡便易行,容易激發興趣。中職畢業生多是在當地就業創業,只有熟知當地的文化風土人情,才會更好地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中,更好地工作和發展。基于此,筆者認為,中職應加強鄉土課程的開發及教學,發揮鄉土課程在德育中的獨特作用,真正培養出愛家更愛國的新型技能人才。
2具體實行步驟和措施
2.1學校首先應有一個科學的鄉土課程開發規劃和教學指導方案。
諸城是一個文化濃厚的北方縣城,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是舜帝故里,恐龍之鄉,蘇軾超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鄉土課程材料。我校深挖諸城的鄉土材料,把鄉土課程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根據職業學校的特點,把鄉土文化作為育人一個目標,出臺了鄉土課程開發規劃和指導方案。
2.2編寫簡明的《鄉土教材》。
我校由校長主持編寫的鄉土教材《龍鄉風情》,按歷史、經濟、政治、自然、名人、文學等類別編寫。編寫實踐過程中,除了有本市文化專家作理論的指導外,由本校得力老師30多名參與資源開發,參與的學生與家長更是不勝枚舉。大家有的在網絡上查找資料,有的向年老的人請教,有的把自家老書甚至族譜都找出來。參考了《中國民俗》《諸城縣志》《可愛的諸城》等的許多書目。這樣,歷經五載,三易其稿,對諸城的民風民俗進行了搜集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續集成冊。成為全校師生甚至社會上的許多人認識諸城文化的重要書籍。
2.3鄉土課程的貫徹實施要注意三大結合。
一是校內課堂與校外課堂結合。作為一門課安排專門老師系統講授鄉土教材,不定期聘請當地專家學者到校作專題報告;鄉土課程的學習不能能只停留在書面和課堂上的探討學習,要讓學生參與實踐,走出課堂,走到廣闊的山川自然和社會生活當中。利用寒暑假等節假日組織師生市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去考察學習,訪問長者,探尋古舊村宅,記錄名人軼事;學校和諸城的許多景點、企業等建立聯系,組織學生到我市的北汽福田、新郎西裝廠名企業調查研究,寫出調查報告,擴大學生認識鄉土文化的途徑和范圍,促進鄉土課程學習向縱深發展。二是將鄉土課程與主題活動結合起來。將鄉土課程融入到主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豐富完善主題,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探索了以恐龍文化、大舜文化和蘇軾文化等為主題的多項活動,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學生不但豐富了歷史文化知識,而且對自己的將來的就業創業等有了新的啟發。三是鄉土課程與專業發展相結合,將鄉土文化的學習與學生個人實踐相結合。不能為了單純的鄉土教學而教學,要與學生的專業發展密切結合。旅游專業,就要把鄉土課程中旅游元素專業結合起來,其它內容略學;建筑專業,就要抓住鄉土課程中的人文古跡古代現代的建筑大做文章。機械專業,就要突出鄉土課程中的現代企業經濟的發展的篇章。總之要充分挖掘鄉土課程的專業元素與現實的就業創業專業學習結合起來。
3我校實施鄉土課程教學的效果與思考效果:
3.1培養了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增強了就業創業信心和能力。
我們諸城有豐富的舜帝文化、恐龍文化、蘇軾文化以及服裝業、食品加工業等品牌企業,在學習參觀的過程中,一屆又一屆的畢生心靈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提升,增強了對家鄉的自豪感、自信心。??通過參觀調查諸城的名牌企業,學生們感到要學習企業家們迎難而上不達目不罷休的精神,有的暗立斗志,畢業后也要報效家鄉。
3.2提升了辦學聲譽,推動學校健康發展。
學生以良好的素質贏得了較高的就業率和社會聲譽。我校幼師專業學生年年搶購一空,其它專業就業率90%以上。我們的探索表明,加強對學生的鄉土教育,是提升中職教育的一個很好的措施。
4思考
篇4
關鍵詞:苗族舞蹈 旅游景區 文化功能 保護 發展
引言:去年暑假,我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美麗的鳳凰縣旅游,在鳳凰縣的苗家寨觀看了極具苗族特色的舞蹈“擊鼓迎客”后,我隨即對苗族舞蹈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深入苗寨了解后,我才知道苗族舞蹈之所以能踏著自己矯健的歷史腳步,跨越數千年而走進今天的藝術世界,首先在于它有自己賴以生存和傳承的藝術環境,只要我們揭開它那藝術生態環境的天窗,我們便會發現那個與苗族自給自足經濟相適應,以幸福和光明為目標的文化追求意識,才是苗族舞蹈生命和特色的沃土。
一、傳統文化中的苗族舞蹈
通過觀看苗族舞蹈的表演,我們不難看出苗族舞蹈總體上的原始風貌是較為突出的,這首先與苗族的歷史文化生態有關。原始崇拜和巫教文化在苗族舞蹈的外在形態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不僅僅體現在道具、服裝等實物的身上,還體現在舞蹈本身的動作形態上,如果說具體的動作形態是地理環境、服裝、勞作方式等直接影響形成的,那么舞蹈的原始氣息則是更多的從整體風格與氣氛中散發出來的。
二、苗族舞蹈文化保護的現狀
苗族舞蹈,作為苗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最具有誘惑力和神秘性。是最古老的原汁原味原生態藝術。如今,苗族舞蹈伴隨著時代步伐,把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藝術走出湘西、走向全國、邁出國門,苗族舞蹈文化已經逐漸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同時也得到了現代社會的普遍認可。在2005年6月由湘西土家族自治州舉辦的首屆“德夯中國鼓文化節”,選出了全國第五代女鼓王、第二屆猴兒鼓王,引起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而龍英棠作為苗族鼓舞傳承人進入湘西州首批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苗族鼓舞”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于2004年取得“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的身份。但是現在苗族舞蹈逐漸出現逆向發展的危機,比如說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的節日鼓社節,每逢這一天苗族上下都盛裝出席,苗族舞蹈始終貫穿整個節慶活動,整個節慶場面熱鬧非凡。由于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之后,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產生自卑感,對家鄉的民間藝術活動不熱愛、不支持、不參與,所以出現不少村寨退出這一大型的節慶活動的現象。
三、如何有效的保護與發展苗族舞蹈文化
苗族舞蹈因形成的歷史久遠,對研究苗族的歷史、戰爭、宗教、遷移、生產、愛情、民俗等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自古以來,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護苗族鼓舞這一藝術形式,對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質,構建和諧,培養苗族人民勇于創造頑強拼博,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經過友人的介紹,我帶著了解和學習苗族舞蹈的迫切心情走訪了居住在苗族文化保護較好的湖南省鳳凰縣山江鎮的龍洲長,在說明來意后,龍洲長很高興的接受了我的采訪,他告訴我,為了在山江保護這些珍貴的苗族民間藝術文化,近幾年來他把對民族文化的保護當成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廣泛搜集,翻譯,整理苗族歷史,文化古籍等,并從民族經濟,政治,歷史,文化,風俗,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把已經逐漸被漢化了的苗民召集在一起,規定大家穿苗服,說苗語,鼓勵老一輩的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有效的保護了許多已經瀕臨失傳的珍貴的民間藝術,特別是對每年重大的節日慶典活動的保護更為重視。
苗族舞蹈生在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它只能以活生生的人作為它的文化載體,對于苗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認為可以在苗族旅游景區中,確立一些以形成苗族舞蹈文化為主的龐大民俗風情開發項目比如:設立苗族舞蹈的展廳,以苗族舞蹈介紹與苗族舞蹈表演為一體的音像制品的開發以及書刊的發行,對外開放性的培訓都是可行的,這樣無疑讓那些對苗族舞蹈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有苦于找不到這方面的資料的人得到了很大的幫助。一個民族的理情精神是一個有機的和生長的文化形態,在某個時期起積極作用的因素。如果未能隨歷史變化而進行成功的自我調節,就可能在另外一個時期發揮不了作用,苗族舞蹈也要在保護原生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吸取其他民族民間的藝術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的苗族舞蹈文化,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民間藝術精華的同時,必須既有明確的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當今世界已經步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我們的民族民間藝術文化也必須與世界接軌,在世界的大舞臺上其藝術的民族性才更能發揮光彩。
我國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而使中華的文化特征顯的博大精深,而中華各民族又組成了具有統一特征的中華民族,因此民族的概念本身就標志著一種文化現象。作為民間傳統文化的苗族舞蹈,既源于苗族家族生活又是苗族家族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致使其發展速度不夠快,推廣面積不大,普及率不高。在我國現有的保護基礎上,應采取更切實有效的搶救措施。如通過在旅游景區的開發和利用,建立苗族文化博物館等,讓更多的人接觸認識到苗族文化。
參考文獻:
[1]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2][民國]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伍新福.中國苗族通史(上、下冊).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3.
[4]編寫組.苗族簡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2.
[5]李廷貴,張山,周光大.苗族歷史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篇5
關鍵詞:瀕危劇種四平調保護發展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發展歷程中,孕育了輝煌的傳統文化。藝壇上獨領近千年的中國傳統戲曲(劇)藝術,在這里也有其深厚的積淀和文化淵源。歷史上曾有幾十個劇種在這里產生流行過,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之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有很多劇種現在已經瀕臨滅絕。主要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興起的“羅戲”“卷戲”“大弦戲”“懷梆”“懷調”“宛梆”;道光咸豐年間的“北調子”“二夾弦”“落腔”“道情”“花鼓戲”“咳子戲”;同治、光緒年間的“四股弦”“羊羔戲”;20世紀40年代形成的“四平調”等。這些劇種在河南都有過興盛的歷史,代表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研究這些劇種的保護與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下面以“四平調”為例談一下河南瀕危劇種的保護與發展。
一、四平調劇種發展概況
四平調是流行于豫、魯、蘇、皖四省廣大接壤地區的一個地方劇種,由蘇北花鼓演變而成,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建國后,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引下,四平調獲得了很好的發展。1956年商丘市四平調劇團排演的《陳三兩爬堂》在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中獲表演一等獎,極大地增加了該劇種在豫、魯、蘇、皖的影響,短時期內四平調從一個劇團,發展成立了三十多個專業和業余的四平調劇團,該劇種的發展達到一個。“”時期四平調的發展落入低谷。以后,四平調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商丘四平調劇團也被恢復,該劇團所演的《小包公》一劇,唱響了全國各地。1980年12月,由商丘市文化局倡導,在商丘市召開了首次“四平調唱腔音樂座談會”。這個年輕的劇種的發展達到。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流行音樂和電視劇成為人們娛樂的新寵。包括四平調在內的很多戲曲劇種由于諸多原因而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瀕危劇種。
二、四平調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四平調之所以成為了瀕危劇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來觀眾群的流失。在四平調輝煌的年代,其流傳地區的百姓文化生活可選擇性較小,沒有電視、網絡等現代娛樂工具,沒有歌廳、迪廳等娛樂場所,有的就是農閑時節村頭的大戲,聽戲就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們的文化生活有了多種選擇的今天,要想使瀕危的四平調劇種得到好的保護與發展,首要的就是培養聽眾群,這比任何保護都有意義,因為保護僅僅是使它不消失,而一旦培養起了持續的聽眾,四平調就有了廣闊的前景。
筆者認為,培養聽眾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由四平調主要流傳地的商丘地方政府牽頭,協調文化、宣傳等部門,組織四平調劇團的演員排練優秀經典劇目,對全市人民進行義務演出,并到商丘所轄的各地包括每個鄉鎮進行巡回義演。充分利用商丘本地的媒體資源,對四平調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在商丘全地區造就一個四平調戲曲的熱潮。在此基礎上,對四平調的經典劇目進行錄制,并在商丘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播放,爭取把一些原來的戲曲聽眾吸引到戲曲節目上來。其次,商丘四平調劇團還應組織創作班底加強新劇目的創作。因為原來的聽眾多為中老年聽眾,對老劇目較為熟悉,用經典的老劇目就可能把他們吸引回來,但對于中青年聽眾,尤其是1980年后出生的聽眾,他們對戲曲普遍不感興趣,要把他們吸引到戲曲上來需要下大力氣。比較有可能的就是四平調劇團創作人員要大膽創新,搞出一批有時代氣息的、適合年輕人口味的新劇目,把他們從網絡、電影、電視劇中拉到戲劇舞臺前。再次,培養聽眾群要從娃娃抓起,在商丘的幼兒園、小學掀起聽、唱四平調戲曲的熱潮。可以把四平調的經典劇目的故事做成卡通影片,讓小朋友從小就熟悉家鄉的劇目。在小學的音樂課上加進以四平調為主的鄉土音樂教學,讓同學們了解和掌握四平調的知識,進而喜愛四平調戲曲。這樣,才能使四平調的聽眾群越來越多。
保護和發展四平調,除了培養聽眾以外還必須加強四平調的改革創新。就像沒有改革就沒有中國現在的現代化一樣,很多的劇種就是在外部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之下,其自身改革跟不上時代步伐而瀕臨滅絕。四平調主要流傳地的豫、魯、蘇、皖四省接壤處,在改革開放以后發生了很大改變。以商丘市為例,商丘原來只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市,現在商丘市發展成轄兩區的以工業為主的新型地級市。城市面貌、生活方式和80年代有了根本性改變,而四平調的改革和創新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加大四平調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在劇目創新上,可以選擇一些有時代氣息的,反映現代商丘城市、農村生活的體裁進行創作。在唱法、唱腔創新上可以像當年創立四平調一樣,更多地吸收其他劇種、其他唱法的經驗,甚至可以借鑒一下美聲唱法的氣息和發聲方法。
保護和發展作為傳統文化的戲曲藝術,不能忽視高校的作用。因為高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傳承文化。作為傳統音樂文化一部分的四平調的發展同樣應該重視高校的作用。在這方面商丘師范學院應該承擔起傳承四平調的重任,商丘師范學院是商丘地區唯一一所有音樂本科專業的高校,而且商丘師范學院培養的師范類學生主要滿足商丘地區的中小學師資需求。可以在商丘師范學院音樂系成立四平調戲曲專業,同時對所有音樂教育專業的音樂系學生進行四平調戲曲的教學,讓四平調戲曲課成為其必修課。這樣,會使商丘師范學院的鄉土音樂教學更加完善,同時使四平調有了更好的高校傳承。
結語
河南瀕危劇種雖有不完全相同的瀕危原因,但保護和發展的措施很多是可以相互借鑒的。民族工業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未來,傳統戲劇沒有創新和發展可能也沒有未來。因此,加大瀕危劇種的改革創新,培養戲劇聽眾,讓瀕危劇種進入高校,這些方式或許能使瀕危劇種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英語教學;區域性文化資源;有效利用與開發
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課題是由番禺區南村鎮僑聯中學英語科組策劃的一個本地區鄉土文化資源調查方案,通過發動學生,讓學生到南村鎮內各村進行實地考察、拍攝圖片、抄錄文獻資料、訪問筆錄或錄音搜集口頭資料等形式,來對南村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形成專題調查報告,制作出圖文并茂的英語專題手抄報,英語專題圖片集等。通過學生的互動,來達到增強社區及村民愛護本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意識,進一步促進南村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及文化旅游的開發力度,同時向外推介和宣傳南村作為歷史名鄉的風采。經過一整年三個階段的開發,番禺區南村鎮僑聯中學英語科組老師們結合課程目標制作課件、收集文字資料、撰寫學術論文等。目前項目執行完成的主要成果形式包括課件和網頁制作,以及專題文字資料和論文等。
一、課題成果的意義
課題的成果是對番禺區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項研究項目課題“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因地制宜的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構建區域性文化體系一個補充,能提供各位老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使用,或做資料素材的借鑒作用。同時也是作為向上一級英語課程資源庫建設的一個輸送。通過開發和研究本土的資源,并將其應用到英語學科的教育中,將學和用聯系在一起,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開發本土文化并將其與英語學科教學相結合,使學生了解本土文化,以本土文化為榮,并在本土文化的背景中習慣用外語交際,為本土文化的傳承和今后的對外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于對本土文化的親切感和熟悉感也利于英語學科的教學,利用周邊社會的大環境作為情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英語學科的教學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課題成果的應用價值
作為一個教育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地區在發展區域性文化資源方面不遺余力,廣州版英語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就是一套典型的地方版教材,教材中有不少內容涉及到廣州著名的景點,繁華的商業路段,廣州經濟發展及城市外觀的變化等。本課題就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適時地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進行英語教學的一個探索。課題開發后,南村各個時代的輝煌都躍然專題網頁上。
三、課題成果的亮點所在
對《Success With English》英語教材結合比較好的是業已在學校教學平臺使用的南村地區鄉土文化資源專題課件。課件包括南村歷史名鄉,南村歷史名人,南村古建筑,南村民俗工,文教史績等十個專題,起始內容從時間上貫通古代,當今和將來南村的發展,內容囊括文化、民俗和美術的范疇。
課件制作從close to Nancun(走進南村)開始,著重介紹南村的地理位置,南村地區在廣州總體概念規劃中屬都會區范圍,處于珠江后航道發展帶中,分屬大石組團和大學城組團。南村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廣州南拓番禺的首要地區,華南板塊的核心地區,所以課件從便利交通,發達的地產業角度來描述。第二個課件是回顧南村歷史的發展,特別是轄區內各個村落的發展,接著是對南村時展起重要作用的南村歷史名人的介紹(The great names of Nancun);由名人的活動過渡到他們居住的建筑(Buildings in Nancun)。建筑是各種民俗活動舉行的場所,所以接下來的課件就是介紹南村的民間習俗(civil customs of Nancun);而最能代表南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就是員崗蹺色(Piao se in Yuangang ); 最后兩個課件是介紹在番禺地區抗日歷史上有濃重一筆的植地莊抗日和期待在文教工作中取得成績的南村教育(Nancun education)。
課件的文化內涵著重于文化教育的成就,如教育機構的介紹:古代羅邊的培蘭書院員崗書院,東山學社等,文化名人除了古代的狀元和名人外,當代嶺南畫派的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和高奇峰都有所介紹。另外還有海云寺的相關人物,據說是天然和尚主持時,法眾素質高超,社會影響大,其中有不少嶺南杰出的詩僧,如屈大均、黎遂裘、梁佩蘭等,從而形成了嶺南一個文化勝地。
民俗工藝部分主要從建筑,民居習俗和民間手工來介紹南村。南村的民居總體上有廣府文化的特色但也有因地區特征而形成的自身的特點。民間工藝則用如龍船的制作,廣繡等來闡述南村獨特的魅力。
番禺區南村鎮僑聯中學英語科組在該校平臺上系統的使用課題成果,效果比較理想。課件能運用在不同的課型上。當我們課本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中提到關于廣州的變遷等閱讀文章時,適當增加一些關于本地南村的變化的閱讀材料,學生閱讀的興趣就提高了,課件還排除了古板的時間、地點人物的傳統歷史線索,而著重于故事情節和與學生相關的事物,并且語言盡量用到初中中考英語規定的詞匯,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介紹南村的人和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所知去進行一定的猜想和聯系實際去理解,借助對內容的熟悉,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高閱讀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所以,結合南村文化資源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 在結合本土文化資源進行課本教學《Success with English》中一些實例
(1)《Success with English》 2A 中 Unit 6 Asking the way 中結合課件close to Nancun(走進南村),進行講授。學生在小學時就已經接觸過問路的知識,到了初中關鍵在應用。要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必須用真實的場景去刺激學生。利用真實的地理概況進行交際應用,要求學生繪制南村周邊的地圖(簡圖就可以),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只要學生能夠進行運用,幾個問路的詞組和句型就能很快掌握,
(2) 《Success with English》2A Unit 8 Holidays 這一單元的講授時,可以在閱讀材料中添加南村慶祝龍舟節的一些活動,如吃龍舟飯、探親、吃粽子等,并把一些相關的照片展示給學生看,這樣學生的興致就高漲了,另外還可以列舉一些官堂的康公誕這一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學生也是非常感興趣的。由于是自己身邊的事,學生收集材料容易,興致也高,參與的積極性也高。
(3)《Success with English》 3A Unit 14現在完成時的教授時,更多地運用到了南村的本土文化資源。現在完成時主要是關于經驗的談論。我們用 Have you ever been to ……?這一句型,結合番禺比較有名的幾個大地方,讓學生進行句型的操練,并讓學生收集資料,以自己作為travel agent 去推介南村的旅游線路和景點,介紹南村的美食。
(4)《Success with English》5A Unit 1 What will I do 中,按照課件The great names of Nancun(南村歷史名人)加入龍頭制作藝人梁鎮洪、廣繡藝術的最后傳人陳少芳的故事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意識到兩門手工曾經的輝煌和兩位藝人的奮斗歷程,并借此鼓勵學生迎難而上,克服困難學好英語。同時讓學生樹立起對傳統工藝的敬意,和對傳統工藝日后發展的關注。吸引和激勵更多的學生立志將來投入到繼承和發揚民俗工藝的行列中。
五、在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時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重和其他學科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語言教學其實是一個載體,必須有一定的內容才可以充實、有用。語言教學也是一種工具,可以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的工具。所以在英語的教學中必須與各個學科如語文、歷史、地理、美術等相聯系,這樣才能發揮英語的重要作用。利用英語傳播本土的文化資源,既能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緒,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兩者相輔相承。
2.及時更新資料,保持信息溝,讓學生保持興趣
讓學生保持興趣,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1)利用詞匯建立信息溝,讓學生有陌生的詞匯,但又可以理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很好地組織審閱好材料,設計好難度。
(2)對于新建設的這部分信息可以及時地進行更新,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情況,保持一定的信息溝,讓學生有進行閱讀的動力。
3.老師在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時,適時加上相關的內容
①內容要相關的;②長短和多少要適量。這兩個要點要做得好,必須要求老師既要研究教材,又要對本土文化資源有相當得認識,這就要求老師教學意識和素質都要過硬,而且有不斷學習更新的意識。
以上是如何有效利用區域性文化資源時的一些感想和方法。只要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靈活和創造性使用教材,使英語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就能促進學生在語言學習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2]黃遠振. 新課程英語教與學,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篇7
【關鍵詞】 侗繡;侗錦;剪紙;雕刻;銀器;非物質文化
2005年08月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要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的應用。組織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認定,鑒別真偽,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并予以妥善保管。
中國進入九十年代后已經步入“盛世收藏”時代。民族工藝品因其存品量豐富,受政策性影響風險小,是世界上公認的效益最好的投資品種之一,越來越多的人把民族工藝品作為繼股票、房地產之后的第三大投資。民族工藝品逐漸成一顆新星一個亟待開發的寶藏,社會各方力量來收藏民族工藝品也是保護的一種重要手段。
我們正是這樣的條件和使命感之下,利用學院民族生多元化 、教師知識專業化的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從自己家鄉入手進行調查、收集各類資料,完成調查報告并把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加以傳承保護。將柳州三江地區現有的民族工藝品進行了整理與分類,主要分為侗繡、侗錦、剪紙、雕刻、銀器品類,并了解將它們目前的市場價格,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力量來保護和繼承這一優秀的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一、侗繡
2008年,三江縣申報的“侗族刺繡”入圍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江的侗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在制作工藝、審美特征、承載歷史上都被視為民族文化的集體表現。侗繡具體包括鞋類、服裝、娃崽被帶等,因其獨特的風格在刺繡家族中顯得格外耀眼奪目,一件完整的侗繡有的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美國的弗蘭茲?博厄斯博(人類學界泰斗人物,美國人類學和現代語言人類學的奠基人)說:“當工藝達到一定卓越的程度,經過加工過程能夠產生某種特定的形式時,我們把這種工藝制作過程稱之為藝術。”
目前,侗繡主要集中在三江縣同樂鄉并已得到市場的認可,當地縣政府已重視自身文化資源的挖掘,在恢復傳統的文化習俗同時,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還建立刺繡產業,一大批專職的繡工在將這份民族產業逐步做大,這也成為同樂鄉農民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渠道。手工制作的一雙繡花鞋需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價格在600-1000元之間。作品都基本上都是當地美好的傳說故事,細膩的手法,強烈的色彩凝聚著她的心血。人們初賞繡品時,往往只是對作品的紋樣、色彩略知一二,對技術深度知之甚少,特別要注意區分手工制作與機械制作之間的差別。從刺繡圖案造型形上看,手工制作飽滿、凹凸感較強,且圖案疏密有致、生動活潑、線條流暢,花色搭配華而實――艷麗而不浮躁。機械制作的則造型生澀,比較呆板、線條走向規整統一、無變化,花色搭配浮躁但沒有精神。因手工制作較靈活多變、絕不會有重復的物件,即使是同一風格的作品也有很多細微的差別。
二、侗錦
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地域文化被社會關注、重視、認同,侗錦的它那神秘的面紗才被撩起,讓世人開始注目,侗錦歷史悠久,技藝精湛,風格獨特,流傳極為廣泛,在民族織錦中獨樹一格。它是在柳州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中下產生的,既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又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
侗族民間藝人在常年累月的勞動和創作中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物象織在錦面上。把復雜的自然之物如桃李、卷藤、楓葉、蒼鷹、蝴蝶、青蛙等形象洗練成幾何圖案,重重疊疊,反反復復地排列組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顯得主次分明,繁而不亂,富有節奏感,給人們以一種穩定、均齊、愉快之感。三江地區的侗族織錦有彩錦、素錦之分。素錦,多為黑白二色經緯紗交織而成。這類侗錦保持了樸素大方、清晰醒目等特點之外,在大面積素色的基礎上,加用一二種如土紅、黃綠、深藍、淺藍等艷麗的紗線與之交織,特顯典雅別致、古樸大方的氣質。彩錦,一般是以黑、藍等深色或白色為底色,提花常用色彩有:草綠、群青、湖藍、洋紅、粉綠大紅等。錦面比較富麗,而且兩色相接處交錯使用,逐步溫和過渡,因而不象壯錦、苗錦那樣強烈。淡雅而鮮明色調中,顯得很新穎。彩色侗錦總的特點是比較華麗,用色冷暖結合,富于節奏感。
三江侗族小孩逢年過節,如果誰的侗裝上沒有鮮亮的侗錦作為點綴,根本就不好意思出門,更別說是上鼓樓“多耶”,特別是正值談情說愛的男女青年,如果侗裝上的色彩不夠吸引人,那可是真正的丟人了,可謂,亮麗的侗錦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資本。
三、剪紙
提到刺繡不得不說剪紙,剪紙是刺繡之魂。與蘇繡、湘繡等名繡的制作工藝不同,侗家人在正式刺繡前還要完成一道至關重要的工序―――剪紙,而侗繡的圖案底稿卻是直接用煙殼等硬紙剪出來,剪紙花樣即是刺繡的圖案,沒有了剪紙花樣侗族刺繡就失去了根基。
在北方的很多地區,剪紙作為一種獨立的民俗文化存在。三江地區的剪紙卻被侗繡的絢麗色彩和絲線所淹沒充當了幕后英雄。這也使得到目前為止剪紙的文化價值、歷史意義被社會所忽略,一旦剪紙消失了,三江刺繡也將消失。任何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都能夠完成一件不錯的刺繡,但是,剪紙卻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掌握的一門藝術。它是由剪紙藝人憑借一把剪刀在一張完整的紙上完成,不依托其他輔助工具,這要求剪紙藝人心靈手巧――不僅想象豐富,而且還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將生活中的動植物幻化成一幅幅圖案。
三江刺繡,根據剪紙的形狀用不彩線把剪紙纏繞起來,最后成為內容豐富、色彩絢麗的侗繡,因此,一幅刺繡的品相既要看秀工的技藝,更要看剪紙的藝術美感。三江剪紙與其他地區剪紙有較大不同,它更注重線條美,整個剪紙就像一幅唯美的畫卷,富有節奏感、地域特點濃烈,更為重要的是每件剪紙幾乎都是孤品。從內容上看,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它主要是當地動植物的抽象畫,如當地流傳的滾地龍、榕樹、蜘蛛、獅子、金雞、鴛鴦、蜜蜂、蝴蝶、等等。
剪紙是了解、學習、研究地域歷史文化的活標本,收藏市場流行這么一句話“有學術價值就有市場價格。剪紙收藏在云南、貴州等地已經非常火爆,一套完整的剪紙價格從幾百元到數千不等。北方地區,有名氣的剪紙藝人的作品價格則更高。而我們本土優秀的剪紙,目前的市場價格僅僅是幾十元上下,有的甚至更低,據筆者調查在三江地區能自由夠剪出有意義的作品的人只剩下3至4人,且年齡都在65歲以上,在當下的市場經濟下較低的價格使年輕人失去學習的激情并且會使豐富內涵的作品趨于平庸,直至消失在我們眼前,這需要政府等職能部門重視,抓緊時間進行保護。
四、銀器
銀作為一種貴重金屬,象征著財富,而且其化學成分還具有消毒、殺菌作用,被人們視為治病驅邪、延年益壽的靈妙之物。因此,在柳州三江侗家人無論男女老少,貧賤富貴,沒有哪個家庭不擁有銀器,沒有那個成員不佩戴銀器。三江銀器使整個研究界眼前一亮的是它較早使用了景泰藍的制作工藝,使得飾品色彩斑斕、奪目耀眼。
銀器品類主要有兩大類:一為裝飾品類,主要體現在帽、發、耳、頸、胸、腕、衣、裙、鞋以及擺飾物體的裝飾等系列之上。二為實用品類,主要有餐具、文具、煙具、玩具、銀藥具、法器、祭器等。就三江民族銀器的造型樣式和用途而言,反映出濃厚的民族色彩,蘊涵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民族特征。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所以,吉祥物、吉祥符號、吉祥圖案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人們借以傳達心聲的載體,成為了民間銀器裝飾紋樣的主要內容。人們把保佑平安、吉祥如意、興旺發達、長生不老以及對生命的延續、生育旺盛的企盼等意念寄托在銀飾品上,如給小孩佩戴銀項圈、長命鎖,喻意鎖住生命,不讓流失,表達了人們乞求神靈保護孩子長命富貴的美好愿望。
此外,三江地區不是產銀區,現有銀器有相當部分在民國時期用銀元打造的制作,材質較硬,色彩偏黃,在選擇判斷時要更注意與仿冒的白銅之間的區別。目前收藏市場普遍認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金銀器收藏是一個不斷升值的市場。從目前市場價格看,一般整套的銀器頭飾要數千元,精美的甚至要上萬元。
五、雕刻
勤勞的三江侗家人是天生的藝術大師,侗族雕刻是一種獨特的民間美術形式,是侗族綜合性文化的承載者。它以本民族美術語言與外來文化對話并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熟,最終形成自己民族獨特的雕刻作品形象。侗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千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它的民間雕刻藝術品幾乎鮮為外人所知,只能默默蜷縮在古老侗寨一隅。改革開放以后,外界逐漸對侗族民間美術逐漸關注,并進行了挖掘和研究,侗族的雕刻工藝逐漸浮出水面,其中木、角、牙、石雕和根雕的民族特點凸顯,得到了其他民族和本民族的認同。民間雕刻家也有了展現自己才能的空間。
這些雕刻作品在他們日程生活中無處不在,有些可能正沉睡在某個角落,等待著被喚醒重新發出它應有的光芒。在他們木樓、家具、餐具、勞動工具、樂器上都有獨到的表現,這些雕刻精美圖的案內容豐富,造型生動。例如在建筑工匠的工具上,在當地有這么一個說法,看這個工匠的工藝技術怎么樣,先看他的勞動工具就知道他的水平了。因此,侗家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勞動用具,在其上面精雕細琢。它雖是從功利出發.通過民間藝術手段實現內心的意愿。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民族色彩濃厚的民間藝術品。
六、柳州三江地區的工藝品的價值
民族工藝品是農耕時代自然經濟下的產物,在農耕文明日益衰竭,人類文化在無奈地趨向貧乏和單一的今天,優秀的民族藝術品是民族情感的載體,其傳承、傳播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記憶的延續。研究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藝術品顯得尤為重要。
以上僅將三江地區的工藝品進行了一個比較粗略的歸類,周邊還有更多的區域,更有價值的民族工藝品值得我們去保護與研究。我們在享受民族藝術品帶來的樂趣的同時,作為當地者更應重視和保護我們自己的文化為打造“柳州歷史文化名城”貢獻一些力量。這些民族藝術品除了具有收藏升值的經濟價值以外還主要有:一,學術價值。“柳州氣派”的民族藝術品中豐富的內容和基本特征,在中國工藝史上實屬罕見。收藏、發掘、搶救、保護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的工藝史提供鮮活的例證;二,文化價值。柳州地域特色的民族藝術品可以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柳州氣派”的傳統民族文化,培養自尊心、自信心,促進社會主義和諧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三,實用價值。收藏、保護“柳州氣派”的民族藝術品有利于豐富大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審美和生活素質。
參考文獻
[1]宋金良.廣西民族織錦的藝木特點.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1980.2
篇8
[關鍵詞]課程資源;區域性文化資源;實施策略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逐步引起了大家的重視。新的課程價值觀告訴我們: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供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目前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絡資源等;三是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院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以校外的課程資源最為豐富。這里我們所要談的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正屬于此類。它主要是指學校所在社區(一般是本市縣范圍內)的自然區域和文化生態方面可供課程開發利用的資源等。自然領域是指當地的地質地貌、山川河流、氣候、自然資源等,歷史人文領域包括當地的社會歷史變遷、社會文化(文化傳統、風土人情、民間文藝、名人遺跡等)、社會經濟(經濟、教育、旅游等)等內容。
目前,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還處于研究起步階段,缺乏推進經驗。為了新課改的實施開展、深入推進,我們必須在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的價值、實施策略等相關問題上做有益的思考。本文將結合新課程改革研究的一些理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的價值
我國課程研究專家對課程概念的闡述是: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因此,我們探討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的價值也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
1.開發利用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有利于轉變教師的角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整體素質
新課程的實施、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教師轉變角色,具備新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教師要從傳授者、管理者轉化為促進者、引導者、學習者和研究者,成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不能教“教科書”,而要“用教科書教”,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具備課程開發和整合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通過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進課堂,促使教師廣泛閱讀,關注本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發展變化,利用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經驗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活動服務。同時通過研究開發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引導教師學習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理論,積累操作經驗,使教師不僅能用教材而且能編教材。
2.開發利用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生實踐與探究的能力和愛鄉愛國的情感
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首要價值。它與其他課程資源相比較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具有親歷性。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根植于鄉土,也就是學生身邊的現實世界,這些生活經驗特別熟悉,明白其中各個事物特征或相互關系,利于學生掌握理解;二是實踐性、可操作性強。因為學生身處區域性文化中,他們進行觀察訪問、觸摸描繪、感受體會等操作簡便易行,因此,若用來充實優化教學內容和過程,絕大多數學生就有豐富的內容可說,有利于提高學生特別是中等生、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精神。若用來設計探究題目,可以大面積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與探究能力。同時又因為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學生對家鄉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更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使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具體化,奠定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基礎和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做貢獻的志向。
3.開發利用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有利于豐富課程及教材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而有效的教學活動,增添教學活力
區域性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既有自然資源又有歷史文化資源,教材內容設計上具有可擴展的寬廣空間,它和其他因素融合起來,成為課程“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這樣大量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歷史人物、生產和生活經驗都進入了課程資源,直接融入了學生學習活動中。“生活是課程,自然是課程”,豐富而又形式多樣的課程資源必然帶動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增添教學活力,顯示出其誘人的魅力。
二、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施策略
新課程的改革和實施需要新的觀念、新的教學方式和新的評價方式,因此有必要認真研究實施策略,它如同船和橋一般重要。為了更好地推進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從課改的大背景和教育理念上認真研究策略、內化策略,以便讓理論付諸實踐。
1.轉變觀念,樹立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廣大農村城鎮學校實施新課程重要舉措的意識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數十年如一日地為基礎知識與技能所主宰,為升學考試所左右。“應試教育”嚴重扭曲了課程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我國現行課程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在人們心目中:課程等于教材(教學內容),即知識。同時扮演課程改革主要角色的廣大教師原來學習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再則受傳統角色的影響,認為教師就是教“書”,沒有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對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便視而不見,甚至抵制,十分依賴于教科書與教學參考書,這對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較大的阻力。另外,廣大農村城鎮教師對于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在實施新課程中所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又受到自身素質和專業知識的限制,更是給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加了難度。因此,突破傳統束縛,樹立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明確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農村城鎮學校實施新課程的重要意義,是首要問題。我們的做法是加強理論學習和觀念引導,同時更多的是通過實踐來引導教師樹立課程資源開發意識,認識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性和重大現實意義。
2.逐步推進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構建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框架
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經歷一個理論到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逐步推進、驗證過程。
首先是讓區域性文化資源走入課堂教學,以此來補充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收集區域內古今英雄人物,講講他們的事跡作為補充,讓學生從身邊鮮活的事例中汲取愛國的力量。
其次是開發區域性文化資源運用于研究性學習。根據學校的地理位置特點、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喜好、教師本人的教學特長和業余愛好選擇開發區域性文化資源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材料。
再次是利用區域性文化資源開展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必須關注區域內課程資源的利用,關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如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鄉的民居特點、飲食習慣、主要交通等等,使“綜合性學習”真正達到“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初衷。
最后是利用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編寫有關的校本課程教材。在收集、運用區域性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將一些優質的資源固定下來,深入研究,收集整理,編寫有關的校本課程教材。
3.突破傳統拘束,改變評價方式,讓學生成為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好幫”手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流動人口的增多,學生的身份、地位、背景也逐漸豐富和多樣化。學校的學生有的來自省外,有的來自區內各個鄉鎮,他們對各自家鄉的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有著豐富和深刻的認識。因此,有必要讓學生成為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好幫手,例如在課堂上讓他們介紹自己家鄉的山川、氣候、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等,分析他們之間的聯系或成因,寫有關的調查報告等。一方面,可以在這些操作性強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能力,從實踐的效果去評價孩子。另一方面,教師在開發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時可以比較全國不同地區區域性資源的異同,借鑒參考;也可從區內各鎮的學生中獲取區域性文化資源第一手資料,借以豐富、充實課程資料。
4.發揮教師各自特長,團結協作,形成開發利用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合力
由于教師的專業限制,學會合作是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應當具備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心理素質和實踐能力。學會合作的意義在于:(1)教師之間的交流、互補有利于獲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擔問題,溝通信息;(2)有利于改善學校教學教研的環境,減少個體工作壓力,激勵個體大膽創新;(3)多次的討論交流、溝通合作,可以增強教師抗干擾的能力。樹立課程開發和利用的信心和耐力,形成開發利用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合力。
教師進行合作的形式有:(1)同行之間合作。包括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如互相聽課、研討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等;(2)師生合作。因為區域性文化是和一個人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和學生通過課內互動和課外綜合活動去交流分享;(3)與教研人員、專家的合作。如課程開發和利用、課題研究等;(4)和學校領導、家長及社區人員的合作。研究性學習往往要同社區的許多部門聯系,如環保、圖書、工商、醫院等。
5.讓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真正“區域化”,實施共享
區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應與一般學校課程的開發有所不同:不再僅僅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打破學校課改各自為政的陳舊思路,可以由區域內的學校聯合開發。如參與開發的教師是區轄各校中的骨干教師;開發所需的課程資源也是集體收集,然后按分工的需要分類整理;最后,課程開發的成果也將是在全區范圍內共享,只有共享,其價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共享可以是課程改革經驗與成果的共享、教師資源與學生資源的共享、樣板學校資源與非樣板學校資源的共享、物質資源共享、學校課程資源與社區課程資源的共享等。
篇9
[關鍵詞] 考試改革;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3?0090?02
如何更好發揮高校考試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是高校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為例,從考試的功能角度入手,研究如何通過改革發揮考試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從而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及高校其他課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當前的《綱要》課程考試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
一是引導功能不強。合理的考試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學習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不少高校的《綱要》課程考核,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僅起到了知識學習導向的作用,學生只注意知識學習,不重視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平時不認真學習,考試時則高度緊張;只關心考試結果,不重視學習過程;只習慣于課堂聽講,不擅于獨立思考與質疑。
二是發展欠缺。《綱要》課程教育的目的除傳授知識外,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面對生活與學習時應有的行為選擇與價值判斷能力,因此應發揮考試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杠桿作用。然而,現行不少高校學生平時所寫的論文與調查報告是從網上直接抄襲而來,教學目標中預想的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提煉觀點、論證觀點的能力無法得到鍛煉。在考試題型方面,不少高校的考題多為選擇、填空、名詞解釋、簡答等客觀題,即使是作為主觀題的論述和分析類題目,出題者也在題目上給定了論述、分析所需要的原理,如要求學生“用××理論論述××的正確性”,讓學生用書本的原理去“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種考核學生沒有選擇的空間,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才能的發揮。
三是激勵功能不足。合理的考試應該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創新思想、創新實踐的重要手段。但當前不少高校的《綱要》課程考試,教師都按照統一的標準答案踩點給分,答案內容主要依據書本或課堂講授內容。這種評分標準導致學生的創新觀點不但得不到激勵,甚至還會被認為是錯誤觀點;在課堂討論、課外學習與社會實踐方面能主動質疑,參與課堂討論、課外能自主學習并進行創新實踐的學生在課程成績方面也得不到反映與激勵。這樣的評價標準,學生的創新思想與創新行為將會被扼殺。
四是考試的測評手段不科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運用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現實問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方面的能力,是檢測和提高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不少高校《綱要》課程考試重點只在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識記情況,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價值觀判斷方面的能力卻很難得到反映;由于對學生平時成績考核費時費力而且有一定難度,教師往往采取依據出勤率來考察學生的平時成績[1],而課程成績則以期末閉卷考試的成績為主要依據。這樣的考核,學生只要根據教師上課的重點進行突擊,就能輕松過關甚至
得到高分。而主要依據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的課程測評,偶然性和風險性都比較大,考核結果也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努力程度與能力情況。
五是診斷反饋功能不全面。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通過考試考察學生學習情況,而且要通過考試了解教師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保證教學始終圍繞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進行。但目前多數高校的考試被安排在課程教學結束后進行[2],不少教師把考試當做例行公事,課程考試結束之后只要登記成績、填寫考試分析后上交,課程教學便算終結。這樣的考試僅起到評定分數的作用,失去了對教與學的檢查、診斷的功能,學生甚至不知道答題的對與錯,教師也無法根據考核結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更無從談起。
二、《綱要》考試改革的實踐
針對《綱要》考試存在的以上問題,近年我們進行了一些改革與探索,主要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一)發揮考試的導向
在考試成績總評上,學生的總評成績由以下幾方面組成:學生參與(包括上課出勤率、課堂討論、網絡討論),占15%;期中小論文,占20%;社會實踐,占15%;期末考試占50%。在期末考試內容上,將自我學習與課堂學習的體會與收獲列入考核內容,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分數的杠桿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課外自主學習老師通過BB教學平臺的參考書籍與文章,觀看近現代突出創新人物視頻,開展社會實踐,從而豐富自身知識、學習創新品質、訓練創新能力。
(二)發揮考試的發展,從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
如在課堂成績方面,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講述下一專題講座前,我們讓學生針對專題內容提出問題,以此作為課堂成績評定的一個依據。在課程論文寫作方面,為了避免學生抄襲網絡文章,我們引導學生將課程論文寫作與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相結合、要求學生以近現代地方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變遷史作為課程論文的選題范圍。在期末考試內容上,體現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在試題形式上,既有考學生學習過程收獲的體會心得、也有材料分析題或小政論文型試題。通過以上做法考查與訓練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發現問題能力、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邏輯推理和觀察力,創新思維能力、從微觀的角度了解與研究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學術研究能力。
(三)給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為此,在社會實踐方面的作業,我們允許學生選擇觀看老師指定的教學視頻后寫觀后感,也可以回家鄉進行“口述歷史”式的訪談調研;可以選擇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后用圖片與文字結合的形式介紹參觀后的體會與收獲,也可以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情景作文的形式再現當時的歷史事件,或者通過自拍自演的形式制作成一段情境短劇;在期末考試方面,采用必做題與選做題相結合。在作業完成形式方面,既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以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
(四)實行個性化考試
在課程論文方面,根據不同專業、不同籍貫的學生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內容提出不同的論文選題,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西方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對××對外貿易的影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近代西方傳教士在××的活動與作用評析”,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近代××工人社會福利研究”等等一系列論文選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根據祖籍與專業情況選擇與自己家鄉及本專業相關的選題作為論文題目,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興趣,較好地避免學生通過網絡抄襲論文的現象,使考試成績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相互促進。
(五)發揮考試的激勵功能,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
如在課堂上善于發現學生的思維亮點和獨到見解,對學生在課程考核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其創意中的不成熟、不完善之處進行思路點撥,幫助他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將有創新觀點的文章或試卷答卷上傳到BB教學平臺的“優秀學生作業與答卷”欄目給予表彰并供其他同學學習借鑒;在課堂討論與期末考試方面,通過一些開放式題目,給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試卷答案上,不采用按標準答案踩點給分的評分辦法,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分,有新見解、新思想的可以給優秀成績甚至該題可以滿分。鼓勵學生以自己寫的論文參加一年一度的學院的學術基金申請,其中優秀的課程論文教師可以提出修改意見后鼓勵學生向相關刊物投稿,并收入《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論文集》里集中出版。
(六)發揮考試的反饋功能
對平時作業與測驗反映出來的問題與疑惑,及時通過課堂評講進行分析與解答。對學生在考試試卷中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通過BB教學平臺的“考試答案與結果分析”欄目反饋給全體學生,使學生通過參考答案與考試分析及時了解自己在知識掌握、問題分析與解決、價值選擇與判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從而在對比分析中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與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倫敦市場;特色化發展模式;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9-59-(6)
1 倫敦市場是倫敦城市空間的奇葩
倫敦市場是倫敦城市風景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倫敦傳統商業的重要載體,映射出最具英倫情調的文化,又是展現倫敦世界城市風貌的重要城市空間,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它們大多歷史悠久,有的甚至可追溯到幾個世紀前,經歷了倫敦大規模的城市重建與城市更新,卻仍然保持著自身的歷史與文化特色,既立足于倫敦本土,又逐步享譽全球,可以說,倫敦市場帶給倫敦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還有更大的社會與人文的效益。
1.1 倫敦市場是倫敦重要的經濟空間載體
目前,倫敦大都市區擁有350多個市場,出售商品種類繁多。倫敦市場每年的營業總額4.3億英鎊,占全倫敦零售業總額的0.94%,并且提供7319個全職工作崗位。
倫敦市場憑借毗鄰城鎮中心的區位優勢,吸引著大量的消費者。2010年關于倫敦市場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部分在城鎮中心購物的顧客都會同時逛逛附近的市場,顧客在城鎮中心的商店里每花掉1.75鎊,就會同時在附近市場里消費1鎊。很難想象,沒有了市場的城鎮中心會是什么樣子,調查顯示近42% 的消費者表示不會去沒有市場的城鎮中心,80%以上的旅游者都會到倫敦知名的市場逛逛。
同時,倫敦市場給低收入社會群體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倫敦市場十分鼓勵新創業者的加入,并且積極為其提供更為便宜的創業場所,鼓勵市場中小商店誕生以及新型商業體的存在。早在2005年11月,倫敦發展委員會開展的調查就已經表明消費者在市場里的每天消費3000-15000英鎊,所有的商販幾乎都大力推崇市場的存在。
1.2 倫敦市場具有獨特的人文特色
倫敦市場是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場所,是倫敦城中充滿獨特人文氣息的城市市場。現今每一個倫敦市場,都是在倫敦的漫長演變中通過優勝劣汰而存活下來的,都充分地展現了倫敦這個全球城市多元文化的風采。在倫敦的市場里,人們既能體會到最本土的英倫文化,又能飽覽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因此,這里的傳統文化是多元而獨特的。
倫敦市場是倫敦人的“起居室”,人們在這里買菜,買衣服鞋子,與商販討價還價,在這里與家人朋友一起喝咖啡聊天,還有人在這里工作,創業,維持生計。同時,倫敦市場也是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必經圣地。人們慕名而來,感受最地道的本土文化, 在Camden Lock市場里體驗著倫敦繽紛繁雜的商業特色,在Borough市場里購買倫敦高品質的生鮮食品,在Convent Garden市場里感受倫敦的創意產業,在Old Spitalfields 市場里品嘗倫敦的各類風味美食。無論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特色市場,還是那些隨處可見的小市場,在游人眼中,都是不平凡的。
可以說,倫敦市場發展至今,已經是倫敦城市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是構建大倫敦人文特色的中堅力量,是展現倫敦城市活力與多樣性的重要構件,因此筆者認為,研究其從“地方”走向“全球”的動態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對于中國城市煥發活力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2 倫敦市場的類型與空間分布
2.1 倫敦市場的類型
倫敦市場是經過城市漫長演變發展所形成的城市空間,目前尚無對其準確的定義。筆者通過實地調研與查詢相關資料,暫且將擁有一定數量的小型零售店面、攤位,或者集聚在特定區域的小型零售店鋪、攤位集聚區稱為“市場”,它既有傳統的集市概念,又有現代商業集聚區的含義。倫敦目前存在四種典型的市場類型,街道市場,各類專業市場,以及有“蓋兒”市場。
街道市場(street market)是倫敦市場最為常見的類型,通常沿主要城市街道露天式布局。這類市場通常以零售為主,也會批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類市場通常是綜合類市場,包括家居用品、服裝與配飾、水果蔬菜等各類食品。例如女王市場(Queen’s Market)、Petticoat街巷市場、東街市場。
專業市場(specialist markets)是指專門售賣某類商品的市場,是英國的一大特色。這類市場通常包括藝術品手工藝品市場、服飾市場、舊物市場等,攤位擺放更為靈活,例如以售賣古董著名的Bermondsey 廣場市場,格林威治的手工藝品市場,Queensmead 學院周邊的大型的車后蓋市場。此外,農產品市場(farmers’ market)也是專業市場中的一類,農民通常直接將其農產品拿此售賣,物美價廉,具有較高品質。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叫做專項食品市場(specialist food),例如法國食品市場、意大利食品市場。
有“蓋兒”市場(covered market)是指非露天的市場,具有永久遮擋物。這個分類是從物質結構上考慮的,從銷售內容上,與街道市場或者專業市場基本相同。這類市場通常是城市更新后的產物,多以店面集聚在一個或幾個街區為主,形成小型零售店面集聚區。例如Old Spitalfields市場就是通過傳統食品市場的改造,通過加建玻璃屋頂,增加商業店面,形成封閉圍合有內庭廣場的市場集聚區。
2.2 倫敦市場的空間分布特點
倫敦市場通常位于或者毗鄰各區城鎮中心,60%的市場,以及68%的街道市場位于倫敦內城,在倫敦郊區相對較少(圖1)。這種空間分布特點與倫敦市場起源、郊區化有關。倫敦市場源自于歐洲中世紀城市,當時的城市空間是以街道為主體,商販通常在城中心的重要街道兩側聚集,并且在固定的時間出現,這樣逐漸形成了街道市場,并且被保留至今。工業化與城市化帶來了倫敦大規模的郊區化,倫敦郊區也形成了以超級市場、大型購物中心為主導的社區商業業態,其周邊環繞著大面積的私家車停車場,因此,倫敦的傳統市場是很少出現在郊區的。
但是,食品市場由于占地面積大,物流運輸要求頻繁,已經逐漸向倫敦遷移,目前四分之三食品市場形成了以倫敦中心區為核心圓周式分布在。但是農產品市場和與非食品類的專業市場在倫敦市郊之間卻出現斷層,盡管地方政府一直鼓勵發展農產品市場與專業食品市場,但是私人經營者一直面臨營業困境,這一方面是因為零售形式日益廣泛,另一方面還有來自于超級市場與打折商店的競爭壓力。
3 倫敦市場成功經驗總結
3.1 尋求特色化發展模式
每個倫敦市場的成功發展都有自己獨特的路徑。倫敦市場數以百計,完全實現錯位發展幾乎不太可能,大多數出色的市場都是善于多方面經營,在營造空間特色、區位特點、選擇服務人群、銷售產品類型等方面下功夫,充分發掘自身的獨特要素,堅持自身的文化底蘊,運用現代化的經營手段,尋找亮點,構建特色。倫敦很多受歡迎的市場大多是特色化發展的成功典型(表1)。
倫敦Borough Market市場的特色是,專門售賣倫敦本土高質量的食品。它位于倫敦橋南部,有數百年歷史,經歷了幾次搬遷,現在的市場始建于1851年,目前已經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食品市場,以批發為主,一周中只有兩天半時間可以零售食品,盡管價格明顯高于普通的食品超市,但是其優秀的食品質量依然吸引了很多倫敦本土人,以及慕名而來的游客。
位于倫敦北部的Camden Lock市場(圖2),是倫敦知名度最高、吸引游客最多的復合型市場。它的主體由四個市場組成,包括以工藝品為主的Camden Lock Market市場,以時尚為主題的Camden Stables Market市場,以及出名很早的Camden Market市場等。這個市場地區不僅有各色的特色市場,還有很多的餐廳、酒吧、劇院與影院等。在周末,所有的店面全部營業,滿大街人山人海,將整個Camden鎮變成了娛樂的海洋。
此外,位于著名Convent Garden Jubilee Market Hall市場區的Apple Market市場,以倫敦本土的手工藝制品、草本護膚產品為主題,市場中有部分下沉廣場,底層是各式冰飲、餐飲的集聚區。每逢周末,在下沉廣場中央、廣場入口增添各種表演成為市場的一大人文特色,促進了周邊很多臨時性工藝品集市的出現,很多外來游客都是為了買到便宜又最具倫敦特色的本土工藝品才來的。從倫敦最受歡迎的10個市場(表1)的經營特點可以看出,特色化、錯位發展是關鍵。
3.2 包容多元文化發展
倫敦市場的成功發展離不開對于文化多樣性的鼓勵與扶持。倫敦作為公認的全球城市,其在人口構成、、階層構成等多個方面注定要多元化發展,才能使整個社會具有足夠的包容性。這種多元融合的特點也充分體現在市場的發展演變上。倫敦市場通常位于老區,或者緊鄰城鎮中心,這類地區通常是人口構成、宗教文化最為復雜的地區,還是社會低收入者與大量外來移民維持生計的地方。市場的經營者,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私人業主都會通過良好的基礎設施投入和適度的稅收政策、公平的申請程序搭建了門檻很低的創業平臺,隨時歡迎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型店面加入,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不同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飲食方式等。例如位于倫敦東區的Brick Lane 市場地區就是以孟加拉語言為主,混合了80多種語言的多元文化地區,很多外來移民都到這里尋找家鄉特色。在這里,多元的文化不是靠作秀做出來的,也不是政府短時期一蹴而就的,而是靠真正的市民生活支撐的。
隨著倫敦全球化城市的迅猛發展與城市復興的大規模建設,很多倫敦市場都面臨著被“中產階級化”的壓力,通常,“復興”后的市場會帶來價格的上漲、業態的同構,從而引發消費人口單一、文化吸引力下降、經濟效益下滑等很多社會問題。為此,很多市場利用價格杠桿和政府補貼的形式來維持經營的多樣性,進而保持文化的多元發展。這種文化的包容性在那些大名鼎鼎、享譽全球的典型倫敦市場里尤其常見。文化的多元融合增強了這類市場的旅游吸引力,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的雙贏,同時帶動了周邊地區的更新,避免了自身的被“中產階級化”的壓力。
3.3 靈活的經營時段
倫敦市場的經營時段是靈活多樣的。通常,大多數常規的倫敦市場周一到周五是上午10:00-下午4:00,在周末會適當提前開張、延時關閉各1小時。此外,倫敦還有一些專門的周日市場(Sunday Markets)(圖3),這類市場往往存在于一些大型市場中,有的具有專門的建筑空間,有的是露天形式的,多以專業市場形式為主。例如,位于倫敦東部著名的Brick Lane市場周邊的Sunday Up市場就是一個只在周末開店的市場,人們在這里邊喝啤酒邊歡度周末,凝聚了當地市場的人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臨時性市場,通常是在周末占用其他的開敞空間,例如停車場、或者商業區的城市廣場。這些靈活經營時段的利用離不開靈活的市場租金的管理,很多臨時市場或周末市場的小型商販只需繳納經營時段的租金,降低了經營門檻,也保持了這類市場的可持續性。
3.4 多樣化的產權管理模式
倫敦市場的產權形式與管理模式上既有公共的,也有私人所有的,也有公私聯合經營形式,而聯合經營的數量很少。數據統計表明,倫敦大約一半的市場是由地方政府管轄的,并且大多遵循1990年制定的地方管理法規(以及1999年威斯敏斯特區行政管理規定),這類市場的經營管理缺乏靈活性。地方政府通常只是將市場看作是一系列獨立商店的集聚聯合體,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其統一規劃管理的職能受到了限制,例如不能擅自移動攤販的固定攤位,只能將營業執照發放給個人而不能發給企業,并且稅收來源有限。但是,在解決問題時,可以聯合交通、環境、規劃等其他職能部門公同協商解決,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伊靈頓區政府就在市場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它通過部門聯合會議,定期舉辦個人創業培訓班,來促進當地市場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相反,私人企業管理經營的市場具有更強的彈性。他們對市場的空間布局具有更大的管理權限,可以根據具體商業氛圍的變化,靈活的調配市場中攤位的空間布局。此外,他們還利用可觀的稅收收入進行基礎設施的配建、市場治安管理等。例如,倫敦農產品市場有限公司就擁有全市26個農產品市場中18個市場的管理經營權,通過為每個市場量身定做發展計劃,選擇更有商業價值的區位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5 “100個倫敦市場”計劃
倫敦地方政府部門一直認為倫敦市場是繁榮商業系統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城鎮中心的活力和鄉村經濟。盡管25個倫敦市區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市場的政策,但依然有很多市場面臨城市再開發的威脅。2006年,倫敦市長提出的食品策略包括100個行動計劃,覆蓋了食品鏈條的8個階段,其中三項行動計劃涉及倫敦市場的發展,且主要關注批發市場而非零售市場。期間倫敦交通委員會也參與其中,包括增強步行空間、提供社區里的停車空間以及增加公共交通指示牌。但是倫敦市長與大倫敦政府依然認為這些措施還是不夠充分,于是決定效仿倫敦市長于2002年7月提出的100個公共空間計劃,制定100個倫敦市場計劃,通過聯合更多的相關部門,專業人士與地方代表(零售商與消費者),促進新市場的誕生,保護傳統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計劃主要致力于三個層面,第一是完善政策,各區的地方政府大多制定了一套政策保護本地市場,幫助其避免再開發的威脅,在倫敦市層面制定促進城鎮中心零售業與娛樂業的規劃導則,將市場的發展融入城鎮中心的發展;第二是鼓勵市場中經濟類型多樣化,通過增加攤位與開展培訓計劃,不僅幫助原有私營業主更好的經營生意,也意在吸引新的零售攤販加入市場,其中有的市場甚至鼓勵臨時經營者的加入;第三是增強市場安全性并且提高市場的吸引力,包括在建筑與市政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公共設施四大方面給予充分的支持。100個倫敦市場計劃不僅關注倫敦市民,還要關注其對于旅游者的吸引力。從空間選擇就能看出端倪,其中83個市場分布在倫敦內城,同時更多關注承辦2012年奧運會的倫敦東部地區。
3.6 社區發展的粘結劑
倫敦市場是一種功能復合的社區空間,是社區中重要的社會交往場所,逐漸成為老年人、婦女,還有很多有小孩的家庭周末的休閑場所。這里不僅有滿足當地需求和口味的各類商品,同時具備良好的交通可達性,通常位于社區中心,這是其成功地成為社區交往空間的重要前提。此外,與社區互動良好的商販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商販與消費者的互動構成了社區關系的紐帶,對于增強社區活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由于很多倫敦市場大多位于社區中心,往往毗鄰城市公園、廣場,抑或自身包含小型的公共廣場,因此,市場往往在周末或者節慶假日扮演重要角色,社區居民在這里舉行各種慶祝狂歡活動。很多倫敦市場已經逐漸成為社區居民心中的標識地區,具有強烈的社區歸屬感。再者,倫敦市場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的重要場所,對于低收入的社區尤為重要。它不僅滿足人們日常的生活需求,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健康食品,同時也是大量社區居民的工作場所,逐漸成為承載倫敦市非正式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
4 后續的思考
不可否認,倫敦市場在倫敦繁紛的商業體系中所占份額甚小,但是對于倫敦在構建全球城市過程中保持文化多樣性,體現社會包容性方面又絕對屬于點睛之筆,可以說,倫敦用了極低的經濟成本賺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成為世界了解“地方”倫敦的重要平臺。倫敦市場的發展是從“地方”走向“全球”的過程,在保持地方傳統的同時,又彰顯了其海納百川的文化潛力,是很值得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學習的。總結分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是中國規劃師在今后類似項目中值得關注的方面。
4.1 避免城市更新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化”
倫敦市場的良性發展與其在城市再開發中的成功博弈密切相關,這種傳統城市空間在城市更新中面臨消失的問題在中國城市中尤其普遍。很多城市為了提升地區功能、升級產業,抬高了地區發展門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將傳統的、大眾的東西摒棄在外。其實,傳統的東西,無論是生活習俗還是生活空間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滯后性,這也是其能保存至今的關鍵原因,單純的“中產階級化”式的更新,只會給它們帶來“拔苗助長”,直至毀滅。在這里,筆者建議采用漸進式、小規模更新的辦法,增加新的元素,融入傳統的空間,在保留原來的特色同時,逐漸演繹出新的生活內涵與城市空間。
4.2 鼓勵“內生式”增長更新城市傳統空間
作為具有五千年發展歷史的中國,很多城市都有像倫敦市場那樣的傳統型城市空間,比如歷史街區、傳統市場,歷史悠久的城市公園、廣場等,但是對于這類城市空間的保護與管理方式十分匱乏,尤其是如何“活化”這類傳統城市空間,更是無計可施。盡管很多城市針對歷史建筑與街區都有保護條例,但也只是側重于物質結構維護與修繕,對于歷史街區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里,筆者建議采用“內生式”增長模式更新傳統城市空間。首先要充分研究這類傳統城市空間中的市民生活,從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多方面考察,明確維持這類城市空間存在中所必須包含的經濟、社會、人口要素。其次,選擇性注入新的催化劑,可以是新的經濟形態,抑或新的人口類型,從而帶來就業的增長與人口的增加,進而對原來的城市空間提出更新的要求。這種有內而外的更新方式是符合城市有機生長規律的,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Cross, J. California:‘Informal politics: street vendors and the state in Mexico City’[M].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 張景秋. 北京的文化包容性與世界城市建設[J].北京規劃建設,2010,(5):39-41
[3] 劉蕾,朱喜鋼.城市蔓延語境下的街道空間包容性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11,(7):59-63.
[4] 董君.歐美城市理論在城市活力方面的啟示[J].低溫建筑技術,2004,(3):22-23.
- 上一篇:公租房建設管理辦法
- 下一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