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范文

時間:2023-11-17 17:2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

篇1

    [關鍵詞]歷史課程改革,社會科課程,新理念

    同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同步,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面推開。從國家教育部開展的課程改革來看,繼《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頒布及教科書修訂后,《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又進一步修改,修改版審定稿即將頒布。與此同時,新的課程標準也已經研制發行,與歷史學科相關的有《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一)》和《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按照新課程標準撰寫的教科書,如北京師大版、人教版和華東師大版的《歷史》,以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的《歷史與社會》,已于2001年秋季在實驗區開始使用。此外,全日制普通高中新的課程標準也正在緊張的研制之中,不久將頒布。而且,一些地方的課程改革已進入實踐階段。面對課程改革的形勢,人們首先關心的是這次課改的背景及其新理念問題。筆者作為研究者和參與者,意對此作一番研究和闡述。

    一、改革的背景

    歷史課程和社會科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考察其改革背景時應從大教育觀出發,認清整個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這種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是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的加速到來,導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求基礎教育應有助于培養能夠適應新世紀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應對國際競爭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緣于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同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差距和矛盾,同時也為了適應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都在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歷史課程和社會科課程的改革也在其中。例如,1989年,美國出臺了四份很有影響力的改革報告,即美國學校社會科委員會推出的《21世紀社會科課程指導》,布萊德利學校歷史科學會推出的《美國教育中的歷史課現狀》、美國教師聯合會出版的《民主的半截故事:美國歷史教科書應該加入什么?》以及全國州長協會發表的《轉變中的美國:國際前沿》。這四份報告直接影響了90年代美國歷史課程和社會科課程的發展走向。到90年代中期,美國頒布了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和國家社會科課程標準。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各州在自愿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或體現本州特色與要求的課程標準。在已推出的州課程標準中,歷史教育均得到重視。加拿大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制度和課程,各省的教育部負責教育。安大略省從1997年開始新一輪改革,制定了《社會科(1-6年級)、歷史和地理7-8年級課程標準》(1998年)、《加拿大和世界研究(9—10年級)課程標準》(1999年),提出了“知識的理解”、“思維和探究技能”、“交流”以及“概念和技能的運用”等四個成就水平,按照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科書也陸續出臺。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于1998年發表小學和初中學習指導要領,1999年頒布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在學習指導要領中概括提出兩點改善中小學地理、歷史和公民等課程方針,一是在價值觀上要培養公正地作出判斷的能力和態度、對日本本土和歷史的理解和熱愛、國際合作及國際協調的精神、作為日本人自主的生存在國際社會中的素質和能力。二是從培養主動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和態度等觀點出發,更加重視學習方法和調查方法的學習、體驗性學習、解決問題時的學習等學生主動的學習。高中的地理、歷史科以主題學習形式編排內容,內容要有選擇性和重點性。如“世界史A”,以近現代史為中心,在注意地理條件和日本歷史聯系的基礎上,了解各文明的特質和世界一體化的進程,用歷史的觀點探究各種現代課題。“世界史B”,則是在注意與日本歷史相關聯的基礎上,理解世界歷史的重大架構和源流,通過從廣闊的視野考察現代世界的特質和文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縱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在課程觀念上,歷史課程是以事實依據來構建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結構是可變的;歷史課程不僅包括描述,而且包括解釋;歷史課程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歷史,解決歷史問題的學科;歷史課程不僅涉及名人的歷史,也是關于普通人歷史的學科;歷史課程是體現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學科。

    ──在課程目標上,既強調價值觀形成,培養和形成完善人格,也重視對歷史的了解,學習的技能和方法。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適應學生學習心理,精選內容,以學習主題為基本學習單元。

    ──在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取向上,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如頭腦風暴、角色扮演、討論、辯論、小組合作、調查、展示等,重視體驗與探究。

    ──在課程評價上,注重評價的個性化、過程性、選擇性和激勵性,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提倡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

篇2

 1.語言藝術

語言是教學最基本的載體,教學過程實施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語言。課程改革后的高中歷史教學容量不小,因此,為達到教學目標,在不自覺中往往會使整個教學變成“一言堂”,學生只是“儲存知識”,而沒有消化吸收的過程。這背離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因此,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滿堂灌的語言表達,要注意姿體語言、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有效結合。

 1.1 姿體語言

包含教師的表情和動作。恰如其分的姿體語言,能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克服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 1.2 書面語言

即教學板書的設計。板書是體現教學主體知識點的基本媒介,也是學生自主復習的主要憑借。如果僅僅是將教材中各目簡單羅列,而體現不出系統性和有效性,久之,學生會覺的索然無味。且從已教授的歷史必修一、二來看,在教材的編寫上還有不盡成熟之處,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善于整合教材,設計出合理的板書實施教學。

 1.3 口頭語言

雖然歷史教學中十分強調教學語言的嚴謹性,但這并不排斥在實施教學中,通過淺顯的口語化表達來達到教學效果。如必修二的第二專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的發展特點時,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來形容,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就集中了過來,在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后再進行分析,學生相對理解掌握地也較好。

 2.行為藝術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斯基說過:“只有當行為給學生帶來真實感,激勵著兒童在他的心靈留下愉快、振奮、精力充沛的情感時,知識才會轉變為信念。”[1]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教學行為的藝術性也十分重要。依筆者認為,教學的行為藝術包含教師“教”的藝術和引導學生“學”的藝術。

 2.1 “教”的藝術

陶行之先生曾說:“好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這種觀點也正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如何才能提高“教”的藝術性呢?[2]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3]“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 [4]因此,提高學生的興趣是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下“教”的藝術的首要環節。而對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則貫穿于教學環節的始終。

2.1.1 導入的藝術

導入環節要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比較有效的方式為“懸念式導入”。如在必修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一課的導入中,首先通過引導學生回顧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及成效,再設置問題“如此有效的措施,為什么蘇聯要舍棄之,而尋求其它發展道路呢?”即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將新經濟政策做為認識斯大林模式的一個有效參照,也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2.1.2 教學設計的藝術

傳統教學模式下,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進行。但對于一些較乏味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則容易使學生感覺疲憊,失去興趣。因此,新課教學的各環節的設計也需要藝術性地整合。如必修二“戰后的西歐和日本”整課均是對西歐、日本在戰后經濟運作模式的闡釋,如果教師喋喋不休地從頭講到尾,連教師自己都會覺得乏味。因此,筆者采用表格式板書,分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和日本四個縱目,國別、經濟模式、內容、成效和特征五個橫目,將全班分為四個小組,通過競賽的方式,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連動式回答(即讓更多的學生能參與到活動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超過了筆者的預計,連原先一些不太愛聽課的學生也能保持較高的積極性。這一堂課后,筆者的感觸頗深,切實感受到了藝術性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確實應該多從學生主體性發揮的角度出發,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過程。

 2.2 引導“學”藝術性

“每個人的心靈都是歷史思維的一個組成部分,歷史思維不過是人的心靈的自我認識。”[5]新課程改革下,要求的不是學生獲取怎樣的結論,而注重的是學生得出結論的過程,即讓學生有更多的思維空間。因此,引導學生“學”的藝術,即在于重視學生的歷史思維的實踐。如在必修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教學中,對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道路的教學,筆者設計了“蘇聯為什么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蘇聯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如何評價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三組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思維的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思維,以達到教學效果。

討論也是引導學生“學”的有效方式。“在有爭議的領域進行探究,主要方法是討論;討論時應保護參與者不同的觀點,而不是試圖達成一致意見。”[6]因此,在教學實施中,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但并不是無原則地認可學生的觀點,而是在評價學生這一觀點的同時達到教學的目的。因此引導學生討論也是需要藝術性的。

 2.3 溝通的藝術

雅斯貝爾斯說:“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說,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系,均使人萎縮。”[7]教學中的交往關系,即指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曾聽過的一堂公開課給筆者留下的印象頗深。該課所授內容為必修一“羅馬人的法律”。在上這堂課前,學生與教師是完全陌生的。由于生疏的關系,剛開始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并不十分積極。而轉折點是從該教師設計的一個師生互動環節上。教師要求學生分別以鼓掌和舉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學生積極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闡述自已觀點的理由時,則就更為自然、有效了。

當然,如何更好地實施藝術性教學以達到教學目的,需要歷史教師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新課程教學中不斷總結、歸納和完善。以更好地實現課程改革所要求實現的三維目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 參考文獻

[1][2] 轉摘自《中學歷史教學參考》07.3“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歷史課堂教學實踐”

[3][4] 轉摘自《中學歷史教學參考》07.1.2“新課程背景下增強歷史教學有效性摭談”

篇3

摘要:歷經兩年的SMG新一輪改革整合已經初具成效,基于互聯網為中心的傳播新格局,全方位的深度融合發展是其基本框架和策略

>>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背景下的電網企業發展分析 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發展改革新思路探討 淺析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背景下供電企業的發展應對策略 新一輪產業轉移背景下福建省產業發展研究 新一輪改革背景下經濟報道拓展的六個方向 試析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 淺論新一輪改革背景下的鄉鎮高中英語教學 新一輪擴大內需背景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新一輪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經營轉型與創新發展 WTO背景下,中國新聞媒體正面臨新一輪改革 上海自貿區: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起點 上海自貿區:中國新一輪改革的支點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背景下城市新區建設研究 關于新一輪國際金融合作發展的分析 新一輪電價改革的背景、理念及主要內容 “人”的改革:新一輪改革的重點 新一輪醫改背景下的公立醫院財務管理思考 新一輪經濟周期下收入分配改革再研究 新一輪財稅改革對河南省發展格局影響研究 新一輪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下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⑨澤傳媒,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別策劃“電視臺新媒體部負責人談媒體融合”系列訪談:《融媒體時代,SMG的應對之道》,《電視工程》,2015(3)。

⑩曹玲娟:《做一只叩擊時代的“啄木鳥”――上海:融媒體新聞產品“看看新聞Knews”上線》,人民網上海頻道,2016年6月。

{11}人民網:。

篇4

(一)時代性和發展性

1、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新時代的要求。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國民的綜合素質。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生存狀況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紀將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

時代呼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異,一方面要求教學內容能迅速作出反應,增加一些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的新內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僅能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走上社會后能更好地面對新的挑戰。確立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發展的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質,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面對時代和未來的挑戰,根據“全教會”的精神,審視現行基礎教育的課程,我們發現,確實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滯后,人才培養目標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部分課程內容過于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脫離生活;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重成績,忽視學生全面發展;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缺乏靈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新的時代呼喚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

2、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體現了時代特征。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確定了這樣一些策略: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課程結構;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倡導建構主義的學習;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無不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反映了時代的要求。

(二)延續性和繼承性

當前的課程改革是我國建國以后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是對前面所進行的課程改革的延續和繼承。我國曾先后進行了七次課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顯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后,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現行的體系。這次課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比如增加了“選修課”和“活動課”;引入了地方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好的教改典型。這些成績為當前的課程改革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但是,課程是必須不斷改革,不斷建設,不斷創新的,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發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幾次課程改革所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針對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弊端而進行和開展的,因此,相對于前幾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來說,本次課程改革是歷次課程改革的一種延續,是課程完善過程的一個階段,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

(三)綜合性和開放性

我國以前的課程計劃在課程的分科性、統一性和持續性方面考慮得比較充分,而對綜合性,選擇性與均衡性方面關注得不夠,因此,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依據國際課程發展趨勢,課程現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國的國情和教育傳統,重建新的課程結構,需要特別關注基礎教育課程的綜合性,選擇性和均衡性。

1.綜合性。傳統的課程主要是按照學科來確定的,各門學科有其獨立的,嚴密的學科范圍和體系。現代科學的發展逐漸打破了學科壁壘森嚴,相互割裂的狀態,科學知識綜合化和一體化的趨勢明顯加強。科學的這種發展趨勢一方面要求現代人具有一種綜合的科學素質和全面認識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課程內容實現綜合化。為此,本次課程改革中,注意矯正傳統的不合理的學科分類,重視課程內容的綜合化,按照科學綜合發展的本來面貌提供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利于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主要通過開發和設置綜合課程的方式體現出來。

當然,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的發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對那種認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過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陳舊觀念。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做到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相結合,尤其在小學階段,綜合學科和綜合活動所占比重應超出分科學科。.

2、開放性。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課程內容既要繼承人類歷史積累的正確的、合理的知識,又要剔除舊的、已過時的、不合理的知識,同時,還必須及時吸納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識。國外就有一些將教材或教師用書以活頁形式呈現的做法,以便隨時增添,修改,調整教學內容,這充分體現了當今課程設置的開放性。

另一方面,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積極改變僅依靠教科書開展教學的做法,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要積極創造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空間。

(四)自主性和互動性

1自主性。《綱要》指出,中國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是發揮每一所學校的主體性。只有當每一所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課程改革的主體,而不是課程改革的被動執行者、實施者時,課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課程標準和課程結構的規定上也有了較大的彈性。學校和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條件,自主決定課程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選擇并設置有關課程來創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園文化特色。

傳統的課程主要是按每門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形成的,邏輯性強的學科如數學是按邏輯要求來排列的,時序性強的學科如歷史則是按時序來排列的。這些做法都是以具體學科本身的特點為出發點,沒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條件、需要和興趣。現代學校課程除了以學科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可提供個別化,處方化的課程形式,構成多種可能的組合,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如能力,需求,興趣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來自主選擇不同的課程組合。對于教師來說,這也有利于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2、互動性。《綱要》中提出了體現時代要求的新課程的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中國的學生遵守紀律,課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國家難以比擬的,而在新的課程目標的要求下,我國的課堂教學必須講求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

二、教師培訓中心面臨的新任務:

師資培訓工作是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敗的關鍵。搞好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是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作為教師培訓中心,在當前的課程改革過程中,也面臨著新的任務,那就是加強教師培訓,加速教師角色的轉換----由傳統型教師走向現代型教師,為實施新課程作好師資準備。

(一)認識到位,重抓落實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新課程師資培訓的重要性,切實做好新課程實驗和逐步推廣的師資培訓的規劃工作,確保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并適當超前。要堅持“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將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有關內容納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核心內容。首先培訓中心的教師要確立正確的新的觀念,并將這些觀念傳遞給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從而為新課程的大范圍實驗和推廣奠定基礎,要將新課程培訓作為正在實施的“繼續教育工程”中各級各類骨干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觀念更新,形式多樣。

課程改革是一個漸進的,創新的過程,課程思想的創新,課程內容的更新,課程結構的調整,最終都得靠人來實施。培訓中心的教師首先應深入領會課程改革新思想,切實轉變教育觀念,例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認識到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課程功能觀等等,按實施新課程的要求,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在培訓方式上,要采取多種形式,倡導培訓者和教師的平等交流、對話,了解他們的疑惑和困難,引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深入地討論,使他們能全身心的參與到培訓中來,使培訓工作收到實效。

(三)結合實際,加強實踐。

篇5

關鍵詞:課程改革;農村教師;心理障礙;管理策略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稱“新課改”或“課改”)啟動以來,在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評價以及課堂教學、師生關系、校園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得到了人們普遍的肯定。但也有學者指出“意在提升教育整體素質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促進我國教育整體提高的同時,卻有意無意地將農村教育的發展置于邊緣性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農村課改的成功與否是我國課改成敗的關鍵,而農村教師是否能以積極的心態、滿腔的熱情投入課改又是農村課改成敗的關鍵。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有不一樣的心態,他們因教師角色轉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專業知識的缺乏、社會評價的片面性等原因往往產生焦慮、抵觸、消極等心理障礙。通過對教師的訪談、調查,農村中學課改過程中教師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教師的角色轉換

受我國傳統的文化及長期習慣性教學影響,教師們形成了相對較穩定的自我角色認知。尤其是在農村,由于交通相對閉塞,信息交流相對不暢,教研教改氣氛相對不濃,社會重傳統、重權威的價值取向對教師角色的影響比城市大,教師扮演的角色更多是知識的“權威者”、教學的“操縱者”。而新課改賦予教師新的角色,教師在教學中應是“組織者”、“合作者”、“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強調師生溝通與合作,共同探討性教學。

教師要否定受傳統文化與傳統教學影響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師傳統角色,轉換成適應新課改的新角色,將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出于對未知的恐懼和自我超越的擔憂,教師會本能地出現抵觸心理”。

2.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當代課程改革的焦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單一的、他主的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教師不但要鼓足勇氣重建自己的教學方式,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但農村學生有他們的特殊性,由于受視野相對狹窄,可利用的學習資源相對較少等影響,他們依賴性較強,主體意識相對淡薄。加上農村教學設施簡陋,許多學校沒有計算機網絡教室或缺乏計算機教師;沒有規范的圖書館、閱覽室等,學生無法查閱課本要求的參考資料。因此,要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學習,困難相對較大。在現實困難面前,教師未免會感到困惑與茫然,甚至產生消極情緒。

3.專業知識的缺乏

在農村中學,許多學校教師隊伍結構失衡、專業意識淡薄。一是因為不少優秀中青年教師不斷流向城市,流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二是由于近幾年來,高中招生規模擴大造成高中教師短缺,一批初中教師進入到高中任教,初中教師不足又從中師畢業的小學教師中選拔,造成教師專業化程度降低,尤其是物理、地理、生物、計算機等學科專業教師嚴重不足,許多教師不得不跨專業教學,教師整體素質下降。

另一方面,新課改帶來許多新的教育理論,但“理論的改變從來也不等于實踐的改變,實踐的改變需要過程,而且往往還伴以百倍艱難。”問理論語言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對于基層工作的教師本身就較難理解、掌握。加上農村信息溝通相對不暢,交通閉塞,經濟落后,學校經費緊張,教師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極少,業務素質得不到提高,面對新課改,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準備不足。而新課改要求教師精通本專業知識,掌握相關教育基礎理論,還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對于大部分農村教師來說,他們會感到困難重重、無所適從。

4.傳統社會評價的片面性

在農村,家長送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夠“跳出農門”,他們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孩子的命運甚至家庭的命運。而且這種改變在他們看來,只有通過考取高一級學校來實現。因此,在農村,一所學校考上重點高中或重點大學的人數多少成了社會評價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主要依據。同樣,教師抓“升學率”能力的高低也成了影響教師公眾聲譽的主要因素。學校是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的,學校也好,教師也好,必須盡可能滿足家長的需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新課改課程目標定位在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上,提倡的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全面的發展,要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實現。而“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在學生身上畢竟是長效的,難以一時表現出來且難以評價。教師們憂慮:學生素質提高了,“中考”、“高考”分數能提高嗎?學校與教師對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能在“成長袋”與“分數”之間尋求平衡。這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在這個命題面前教師未免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焦慮。

教師是新課改的實施者,他們對課改的認同程度與參與程度直接決定了課改的成敗。作為管理者。尤其是學校的校長要正確對待教師在課改中產生的心理障礙。要調整管理策略,通過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等措施來調適教師的心理,使他們充滿信心、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新一輪的課改中去。

1.加強宣傳,營造有利于新一輪課改的社會輿論氛圍。

新一輪課改開始之初,社會、教師對課改的背景、課改精神了解較少,學校應通過廣播、網絡、報刊、集會、標語、座談、致家長一封信、黑板報等形式宣傳新一輪課改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宣傳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營造有利于課改的社會輿論氛圍,贏得社會對新課改的理解和認同。

2.增強培訓有效性,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

面對農村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思想相對落后的現狀,學校對教師的培訓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校為本,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進行。通過訪談、調查發現,當前農村教師反對強制參加、脫離自身教學實踐的培訓。他們希望有關專家走進課堂,通過教學實例對理論重新詮釋,幫助他們認同、理解、把握教育理念及課程標準;他們也希望自主參與培訓活動,通過與專家、同行的對話來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首先,農村學校交通不便,學校可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建立教師與課改專家的聯系,解決現實教學問題;其次,還可通過校際合作,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的方式,請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開設示范課、業務輔導講座及參加教研活動等;同時,組織農村教師到城區學校參與城區學校的教育教研活動,提高農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其三,學校還應建立以校為本,立足

于學校和教師的發展需要,在校內進行校本培訓機制。通過專題講座、觀摩教學、案例教學、說課評課等形式,促進教師教學反思,形成教學研究意識。通過建立教師樂于參加的多向、互動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緩解教師在課改中因專業知識的缺乏帶來的心理壓力。

3.構建發展性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參與新課改。

在農村,學校領導不但要積極營造有利于新課改的社會輿論,引導社會全面、正確評價學校,評價教師,還要在校內構建有利于教師未來專業發展、有利于促進新課改進行的發展性評價體系。一是因農村學校教師業務水平參差不齊,評價不能整齊劃一,應重視個性化評價,形成多元的評價目標;二是要重視過程評價,應多看到教師的業務的進步,建立盡可能使每個教師都能成功的評價機制;最后,評價要以教師自評為主,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教師是有豐富內心世界和細膩情感體驗的知識分子,他們重視學校對他們的評價,當領導真正把他們當作學校主人看待時,憑自己的職業道德,“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他們會化壓力為動力,理直氣壯地參與新課改。

4.以人為本,關心教師,增強教師參與新課改的信心。

篇6

[關鍵詞]新改革 教師情緒 消極 機制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2-0226-01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雖然對教師可能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會,但也使其不得不進入新一輪的教學考驗以及自身教師專業理論的再學習過程[1],讓不確定成為每一位教師都要面對,而且必須面對的日常之物,從而使得教師情緒受到強烈的沖擊。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除了喜悅外,更表現出緊張、焦慮、擔憂、冷漠、無奈等消極情緒。

一、新課程改革視閥下教師消極情緒的產生

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許多教師因為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對教師在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教師因職業原因而產生職業倦怠等原因而衍生出消極情緒[2],為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帶來了極大的阻力。

二、新課程改革視閥下教師表征消極情緒的原因

(一)制度落實不到位

雖然新課程改革提出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是相關的教育評價政策,尤其是考試制度及模式卻遲遲未有改革之姿,這無疑給予新課程的實施極大的阻力,也使得教師在新課改實施中飽嘗辛酸。[3]

(二)課程資源不到位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對教師同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具備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意識。而目前,許多教師想要實行新課程改革,而課程資源匱乏的現狀使得其寸步難行,只能以觀望之態投身于新課程改革,顯示出極大的無奈。

(三)角色轉換壓力大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悄然發生著變化,而許多教師自身并未在角色轉換中做好充足的準備,面對教師權威受到挑戰,而一向依靠權威來管束學生且自身權威意識極濃的教師,失落與沮喪的情緒油然而生。

(四)師范素養顯不足

新課程的實施打破了以往教師只需掌握學科知識的局面,需要教師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以外,還要有其他知識和能力,如課程的設計和開發、課程的組織和實施等。正是因為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使得教師出現焦慮、自我貶低等不良情緒。

(五)缺乏勇氣實踐難

新課程改革的最終實施者既是一線工作的教師,由于教師本身職業易產生倦怠從而導致教師缺乏改革的主動性,再加上制度和現實的不統一,使得教師表現出猶疑、漠然的情緒。

面對課程改革的緊迫形勢,由于教師職業本身易產生職業怠倦等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教師采取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對外界的動態漠不關心。不管媒體如何狂轟濫炸,也不管大會小會如何強調,依舊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以觀望的姿態處理這件事,等到別人成功以后再依樣畫葫蘆。

三、課程改革視閾下教師消極情緒應對策略

(一)深入課程改革

我國新一輪課改的目標是要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轉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4]因此,在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同時,應該更改對學生的考核制度,從單一的閉卷考試向多元化發展。

(二)完善資源配置

新課程改革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對學校的硬件資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校在資源方面的不足,使得新課程的一些舉措難以順利實施,導致教師的消極情緒。[5]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對教育的補助力度,對于基礎教育落后的地區,提高資源配置。

(三)提高教師素質

緩解參與新課改的壓力,不能僅靠外部環境的改變,更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靠自身的努力排解消極情緒。許多消極情緒的產生皆因教師自身素養有待提高而引起,應該注重對教師的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觀念的更新和先進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是推動新課改的必備條件,是緩解中小學教師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6]

教師要學會控制管理好不良情緒,使自己的不良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在教學中盡最大可能地保持良好的情緒,從而實現自我價值,享受快樂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壯成.課程改革視閾下教師的情緒表征及應對策略[J].教育導刊,2009(9):40-43.

[2]尹弘飚,李子建.課程實施與教師心理變化[J].全球教育展望,2006(10):20-25.

[3]尹弘飚.教師情緒勞動:一個象征互動論的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11(8):27-33.

[4]湯志東.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英語教師問題轉型探討[J].安順學院學報,2008(2):54-56.

篇7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改革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在其背景下研究性學習也普遍開展,并作為重要內容列人課程改革研究中。早在20世紀90年代,各國就興起課程教育改革。伴隨著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進展,一類基于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現實,讓學生以類似于科學家進行學習和研究的新型課程教學范式在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運動中異軍突起,引起廣泛關注,并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這種集學習方式、課程形態、教育理念于一體的新生事物,我國稱之為“研究性學習”。它追求的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突破口,通過設置專門的課程載體以及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全方位地滲透相應的教育理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學會合作與分享、能夠關愛他人,自然和社會的一代新人。我國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把研究性學習設置為一個重要的內容板塊,順應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具有時代必然性。

新時期的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新的課程形態,更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正確把握它與傳統的教育觀念、學習方式、課程形態、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前途和命運。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

首先,教師要注意到角色的變化。研究性學習的開設,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轉為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轉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僅僅關注教科書轉為同時關注本學科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本學科的前沿知識、本學科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及懂得科研;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為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等等。

一、平等參與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以平等身份對待每一位學生。放下長輩的架子,從講臺上走下來。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充當導演、教練的角色。尊重學生,客觀地評價學生。

二、跟蹤指導

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幫助他們保持和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對有特殊困難的同學或小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研究計劃。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伴隨著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組織、指導、參與者的角色轉換,也將會獲得相應的體驗和提高。

三、隨機評價

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參與研究的態度。二是學生在研究活動中獲得的體驗。三是學生在研究活動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對學生在研究中未能發現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對學生在研究中有失偏頗或偏激的地進行適當的糾正。為了讓學生對發展研究保持盎然的興致,在評價中要注意激勵學生研究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始終感受到發現的快樂,要讓學生始終能嘗到研究性學習的甜頭。

研究性學習與其說是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挑戰,倒不如說是對語文教師的挑戰。講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應該是忠實的實踐者。所以在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正確的角色定位。

新的課程教育理論要求教師要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學“大語文”,學生活語文。課題報告就是中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最佳體現。課題研究是高于課本、高于課堂的研究,是“課堂研究”的延伸。

這種以課題報告為形式的合作探索型閱讀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是:

四、提出專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提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學生直接發現問題,二是在教師的誘導下發現問題。對現實的觀察和思考,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搜集和占有,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對中學生而言,專題的確立不宜太大,應選小專題,通過獨立閱讀或合作完成。確定課題后,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好一份具體的課題研究計劃,以確保課題研究有序、有效地進行。

示例:

1.《孔雀東南飛》教讀示例:“在我國民歌中,起興手法運用得很多,請你收集相關信息,談談你對起興手法作用的看法。”

2.《裝在套子里的人》教讀示例:“你認為別里科夫是個可笑之人,還是可恨之人,可憐之人,可悲之人,請你收集相關信息,闡述你的觀點。”

五、收集資料

由學生自主獨立或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相關資料信息的采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收集源于廣泛的閱讀,可以是教材中的,或從報刊雜志,網絡獲取。研究性閱讀是開發性的閱讀,它將打破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的封閉性閱讀模式,給學生以更多的獲取資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將為學生以后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奠定良好基礎。例如關于“中華民俗”的課題研究,學生廣泛收集多方面的資料。分類如下:各民族節俗、各民族婚俗、各民族服飾文化、中華食文化、中華民居文化、中華茶文化、中華傳統活動、中華傳統工藝、中華文化名勝……

六、合作研究

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后,學生針對專題進行切磋,分組討論,讓學生互相爭辯、互相啟發。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傳統語文教學中被動地掌握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發現并研究解決問題,而教師將從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專題研究的指導者甚至合作者。這種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又要求學生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助于他們以后的終身學習及自我發展。

七、報告交流

經過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小論文。形成小論文是總結專題研究成果,進行交流的基本式。由學生主體發言,教師做出評價。主要目的是反饋學生閱讀質量,進行適當點撥。還可以組織學生搞“學術講座”,進行發展研究成果評選活動,將學生的文章推薦到相關的報刊雜志上發表,將學生的研究成果編印成冊,這些都是成果交流的好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研究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研究性閱讀教學是對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課中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觀念,使教與學的重點從單純的獲取知識,轉到學會、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能,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式學習,最終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者有機統一的目的。這也充分體現了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篇8

一、政治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民主和平等

新一輪課程改革明確要求要加強師生課堂互動,徹底改變過去填鴨式、滿堂灌的不當教學方法。增加師生課堂互動的分量,意味著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體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和平等。學生有權利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提出不同的意見,有權利要求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同自己分享對知識點的思考,相互交流觀念和情感。

營造政治課堂上的民主和平等,并不意味著迎合學生的所有要求,否則課堂就成為放任自流的場所,絲毫沒有嚴肅性可言。政治課堂是嚴肅的,也是活潑的,要把握好度的原則,具體來講,政治老師既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學生,這樣的課堂效率才能得到保證。在教學實踐中,要保留教師的權威,對于一些不當苗頭和散漫現象要及時加以制止,適時加以引導。

二、提高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參與度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高中政治應該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方向。通俗來講,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如何演好這曲戲劇,需要教師給個大致的方向,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參與度。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是否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題,如果方向有誤,適時加以糾正和引導。比如,在進行“量變和質變”這一知識點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多多舉例子,看看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體現事物是不斷發展這一哲學原理的,一開始學生對舉哪些例子有點迷茫,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們的思維放開了,舉的例子越來越多,涉及的方面也越來越廣,此時就需要教師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回歸到教學主題之上。

其次,要注意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在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下,很容易走神,思想開小差,教師不注意讓學生動起來,教學效果則難以得到保證。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師要努力挖掘素材,只要是圍繞教學內容的素材,都可以引用到政治教學之中。特別要注意素材的時效性,現在網絡媒體發達,學生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非常豐富。教師在素材的選用上,最好用國內外時事熱點以及近期發生的一些社會影響較大的事情為素材,與抽象的政治理論結合,讓學生體會這之中所蘊含的政治知識和政治理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反映學生對金錢的思想狀況;要發揮教師的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在注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價值判斷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鮮明的基本價值標準,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學習。

最后,要注意巧妙地布置一些課后作業。傳統教學中,政治的課后作業都是以大量的文字寫作為主,教師出兩個問答題和案例題,讓學生用政治原理和知識來分析,這給繁重的高中學業增加了不小的負擔,學生對此非常反感,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這種課后作業基本上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筆者建議,盡量少布置大量的文字案例題,以培養學生利用政治知識來思考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的思維能力遠比重復機械抄寫政治知識要有用得多。比如,在哲學知識教學環節,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向為某個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為案例,從中找到你認為可以體現哲學原理的素材,在課堂上相互交流。這種課后作業相比其他而言,更受學生歡迎,學生把自己業余時間獲取新聞的精力集中到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之上,還能對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知識點系統地回顧和復習,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篇9

全體中小學教師(含幼兒教師);截止到20*年6月31日,男55周歲,女50周歲以上者,鼓勵自愿參加。

二、培訓目標

通過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訓和校本研修,著力提高全體教師的師德修養和專業技能水平,達到以下主要目標:

1、樹立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準確掌握本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編寫特色與內容,運用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進行教學。

2、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敬業愛生,為人師表,舉止文明,以學生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術未達到初級水平的教師經過培訓,全部達到初級水平。已經達到初級水平,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中小學教師,省、市級骨干教師達到高級水平,并且進一步提高已經達到高級水平的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4、拓寬學科知識領域,更新學科知識結構,使廣大教師的學科水平,教育教學能力明顯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學研究的能力,力求成為創新型教師。

5、指導教師學會自主學習。立足校本,積極主動地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教師自主成長,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師自主成長的培訓機制和必要的規章制度,提高專業化水平,促進教師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6、使教師立足本地,放眼全國和世界,逐漸適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三、集中培訓內容和學時分配

本周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分集中培訓、校本研修和教育實踐活動、遠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訓的時間不少于240個學時,具體內容和培訓學時分配為:

1、師德教育:32學時,4學分,這是貫穿整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首要內容。主要通過舉辦講座,組織優秀教師報告團,看《師德啟思錄》,開展師德師風大討論及師德教育論壇等形式,加強對教師愛崗敬業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抓好文明禮儀教育。所學課程為:《教師禮儀》《探究教學論》《中小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見的讀本》。

2、新課程培訓:42學時,5.5學分。這是本周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核心內容。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精心組織,使教師在進入新課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學時的集中培訓,在此基礎上,轉入校本培訓。所學課程為《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走進新課程》和各學科課程標準、課標解讀及教材。

3、信息技術培訓:60學時,7.5學分。按照省市有關文件要求,繼續做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和考核工作,不斷提升我區教師信息技術的層次和水平。信息技術已達到高級水平的教師,可以參加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培訓,發揮在信息技術培訓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所學課程為《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上、下冊》。

4、學科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培訓:88學時,11學分。具體內容包括新知識、新理念在本學科教育技能訓練中的培訓。按照基礎教育課程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識為基礎,針對不同學科的要求,開展素質教育理論和新知識的學習,使教師不斷拓寬知識領域,更新知識結構,更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結合我區的教育教學實際,重點抓好教師的基本功訓練和課堂教學技能、學科教學技能的訓練工作,把教學技能與課程改革結合起來,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所學課程為:

(一)小學教師用書:

語文:《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新課程教學論,小學語文》、《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指導,小學語文》。

數學:《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改革》、《小學數學參與培訓教程》、《新課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課程教學法叢學》(品德與生活)。

體育:《體育新課程教學法》。

音樂:《音樂課程與示范教學案例》。

美術:《美術教學實施指南》。

(二)中學教師用書由市教育局和培訓院校確定

5、地方課程:24學時,3學分。培訓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據教師的需要另行選定。

四、培訓時間安排

根據省市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部署,20*~20*年,全區中小學教師已有90%參加了新課程通識性培訓,1、2、7、8年級各學科教師已參加了課標、教材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區教師運用新理念推進教學改革的能力。為確保我區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工作的順利圓滿完成,擬定于:

1、20*年4月23日開始舉辦小學教師新一輪繼續教育培訓班,首先組織小學1~3年級全體教師分語文、數學兩個學科進行培訓。中學教師由市教育局組織開始分批分專業的新周期繼續教育培訓。(中學教師的通識培訓由區師訓中心負責)

2、20*年暑假對走入新課程的1~3年級、9年級教師進行課標教材培訓。并按照新課標、新教材逐年推進的安排,有計劃地組織完成小學4~6年級教師的新課標、新教材培訓。

3、定期組織教師到中小學聽課、評課,開展課題研討,加強學習反思,有效指導我區課程改革的實施。

4、組織教師開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區校本研修的指導意見和評估管理辦法,確立校本研修培訓基地,并認真總結推廣經驗。

五、培訓要求

1、樹立先進培訓理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以終身學習和教師專業化理論為指導,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師培訓理論和實踐,總結以往教師培訓經驗,堅持以人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重視教師主體參與、開展實踐反思、加強合作學習、體驗成果分享,突出研訓一體,發展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學習型團體建設和學習型組織建設,使教師培訓的過程成為教師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和專業發展的過程。

2、更新培訓手段,變革培訓模式。以信息化帶動教師培訓的現代化,充分發揮網絡在教育培訓中的作用,堅持培訓與教研、教改相結合,集中研修與分散研修相結合,短期面授和長期跟蹤指導相結合。集中培訓要把理論學習與教學觀摩、案例分析、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把講授與研討交流、教學反思結合起來,采用靈活多樣化的方式、方法,不斷完善推廣專題講座式、“菜單式”、“自助餐式”,送教下鄉等培訓模式。校本研修的學時數與集中培訓學時數的比例應達到2:1以上,針對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新問題,通過自修反思,研討交流等形式進行,把學校建成教師終身學習的學習基地。積極探索以參與式為主的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師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強培訓基地的師資、設施建設,整合培訓資源。

根據省市新一輪教師繼續教育的有關規定,衛東區教師培訓中心承擔全區中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的培訓任務。多年的師資培訓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在新的培訓任務中,師訓中心將在先進培訓方式的實踐、新理念與中小學實際的聯系、校本培訓的實施、反思型教師的培養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為適應教師教育發展的需要,師訓中心、局教研室、電教站的資源有必要進行有效整合,不斷更新培訓觀念,變革培訓方式,優化培訓手段,大量運用電化教育設施和計算機網絡等多媒體技術開展培訓教學。同時為提高培訓者的素質,師訓中心還將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教師參加省級培訓者培訓,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通過聽課指導、學習反思、課題研討、切實增強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為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的圓滿完成提供保障。

2、嚴格培訓的管理、考核登記制度。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長,要支持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學習。中小學教師應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努力探討教育教學規律,提高自身的政治、業務素質。

考核堅持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查相結合,平時考查與作業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估相結合。

考核內容包括培訓要求的各門課程,以開卷考試,閉卷考試,撰寫論文、課題研究、教育教學實踐等方式靈活進行。學員學完全部課程,考核合格,經市教育局審核驗收后發給繼續教育培訓合格證書。

3、落實各項措施,保障培訓經費。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是各級政府的職責,要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按照教育經費管理體制,分級負責,確保對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學繼續教育經費由政府、學校、教師個人共同負擔成本經費的機制。按照《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解決辦法》的規定,本區參加新一輪繼續教育的教師需交納的培訓費如下:

1)、中學教師參培院校由市教育局決定,其培訓費用由所培訓院校確定。

2)、小學教師參加新一輪繼續教育培訓按照省市有關文件規定為,預交書費、證書費160元,培訓費240元,(除政府補助外應交160元)(已參加通識性培訓者交書費100元,培訓費110元)

七、有關政策

1、接受繼續教育的教師進修期間在原單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變,學員學習期間各單位要按有關規定酌情給予生活費和交通補助。

2、新一輪繼續教育培訓費原則上由學員所在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書費、證書費等由學員個人負擔。

3、持有新周期繼續教育合格證書者,在晉升職級、評先表優等方面各單位應給以優先照顧。

篇10

一、更新教育理念,認識新課程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是一場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日常學校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在這種大變革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當然,至關重要的是學習新的現代教育理論,樹立現代教育新理念。因此,此次課程改革,無論是課程結構的調整、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科書的改變,無不滲透著現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沒有對新藝術課程理念的透徹理解,很難把握好藝術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無從談起。

二、教學手段的創新,走進新課程

社會的發展呼喚創新,教育改革更加需要創新。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是,難度降低了,但知識面拓寬了,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知識儲備能否適應這一變化,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第一道難題。

教學手段的創新,重要的是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出一個輕松、寬容的課堂氣氛。例如,動畫片是學生最喜歡看的少兒節目,學生一聽到“動話片”三個字興趣極高。課堂上我便借助現有的動畫片使學生愛屋及烏,對所學歌曲產生興趣,從而記憶并理解歌詞。日本歌曲《小象》是現在很受歡迎的動話片《蠟筆小新》的插曲。我特選了《蠟筆小新》中主人公小新唱著這首歌曲出場的一段請學生看,看完后讓學生說一說他都唱什么了。學生非常喜歡這個動話片,看得特別入迷,認真地聽他所唱的內容,因此記憶猶新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體驗,使學生的興趣遷移到對歌曲發生興趣,結果他們很快就學會了這首歌曲并能很形象地演唱。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藝術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我利用這種手段嘗試用flash動畫進行歌曲教學。如在教授《牧童》時,我根據歌詞內容制作了這樣的幾個情節:藍藍的天空中,出現幾朵醒目的白云,一個小朋友趕著一群小羊,不遠處一個山坡,小朋友趕著羊走上山坡。在每個情節的下面配上相應的歌詞。最后,將歌曲制作進這個動畫中。上課時,學生入迷地看著圖像、聽著歌曲。

我放了一邊,學生意猶未盡要求再放一遍,這樣反復放了幾遍,有的學生跟著歌曲唱了起來,有的跟著動畫做起了動作。學生特別感興趣,一個個高興地手舞足蹈。在產生了激情的同時,有的學生竟創設上了新的動作自編自導地表演開了,在這種活躍而不斷高漲的氣氛中,歌詞理解了,歌曲掌握了。

三、新課程條件下,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角色

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要實現教學生活角色的轉變。瑞士的一位專家皮亞杰指出“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努力創造學生的知識結構,并用種種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欲望”。這樣,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了。在新課程改革后的教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參與”。教師應當向一個傳授者、合作者和指導者來轉變。

例如,在藝術課上我大膽嘗試了一種“才藝表演課”的形式。開始,我只利用藝術課上10分鐘的時間,讓有特長的學生來表演,鍛煉他們的膽量,活躍課堂氣氛,效果不錯,大家很踴躍。后來我就每隔幾周舉辦一次“才藝表演課”。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喜歡表演的學生越來越多,膽量也越來越大,而且才藝表演的水平也越來越高,能歌善舞的特長生也逐漸多了起來。

四、成為研究性、創新性的藝術老師

過去教師上課,更多地依賴“教參”,如今的“教參”有了很大的變化,已經不能拿來直接上課,教參中除了案例,絕大部分是啟發教師的思維,給教師一個思索創造的空間。比如藝術教師用書主要指名教學目標,對關鍵地方稍作介紹,其余制作提示,不作硬性規定。這讓我們在感到沒了框框的同時,也感到了壓力和拓展知識的自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