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種植技術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科技種植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鄉鎮圖書館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職能
當前,部分農村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農副產品產量不高、附加值低、農業設備落后、技術老套等破解難題,這里有地域差別大、宏觀經濟形勢突轉、政府協調不力等客觀原因,但深層次的原因是農民科技知識淺薄、小農經濟意識重。這樣的低效率生產造成的結果是農業發展緩慢,農業收入僅夠維持家庭低水平的日常開銷,多數農民外出打工所得成為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撐。因此,鄉鎮圖書館在新形勢下承擔著喚醒農民科技創新意識、強化地方農業科技創新的宣傳教育指導職能。鄉鎮圖書館提供為農民量身定制的精神食糧,開展適宜農民操作的服務,是農民接受終身教育的理想陣地。它以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觀念為突破口,通過開展關于農業方針政策、農業設備使用、科學種養加等相關的讀書活動,使他們在參與中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形成與時代同行的現代農業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農業行為習慣,培養他們把農業科技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去的情趣,從而擴大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民群眾中的影響力。
2.鄉鎮圖書館是農業科技信息資源中心
鄉鎮圖書館是本區域農業科技信息中心。近幾年,各地紛紛撤鄉并鎮,調整行政區劃,各鄉鎮所轄地域較以往成倍擴大,鄉鎮圖書館在本區域農業科技創新中的地位與作用尤其突出。但據筆者了解,一些地方的農民和少部分基層干部的信息意識不強,加之當地信息技術條件落后,使農民對農業經濟信息、技術信息、市場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加強鄉鎮圖書館的農業科技信息資源中心的地位,可以培養農民利用信息的本領。農民到鄉鎮圖書館的圖書資料中加以求證識別、消化、擷取,圖書管理員協助查尋、篩選、分析信息,提供快捷便利的條件。
二、鄉鎮圖書館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現狀剖析
充分發揮鄉鎮圖書館的作用,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然而,鄉鎮圖書館在構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中有不容樂觀的難點:
1.農業科技類藏書建設落后。鄉鎮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少質量低,從數量上看,館藏“小而全”,農業科技類圖書占總藏量比例偏少;從質量上看,此類圖書內容陳舊,或理論性太強,或實用意義不大,更新剔除工作緩慢。
2.農民閱讀興趣不高。有些鄉鎮圖書館幾乎失去功能,成為鄉鎮形象的擺設,農民對藏書置若罔聞。究其原因是農村主流文化偏離方向,聚眾賭博、迷信活動風靡鄉間,同時作為閱讀主力隊員的農村青壯年大多離家外出打工,農業科技圖書少有人問津成為必然。
3.信息現代化配套設施不全。現代信息技術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我國廣大農村中還未完全普及,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的鄉鎮圖書館現代化建設嚴重落后,農民處于與外界信息隔閡的狀態。在沿海發達地區部分鄉鎮圖書館的電腦網絡、衛星通訊設施由于農民不會操作而利用率極低,造成資源浪費。
4.圖書館人員的專業素質偏低。鄉鎮圖書館經過幾次鄉鎮機構改革,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現有人員結構不合理: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者多,懂網絡技術者少,年輕者少。人員的專業素質與“三農”需求不匹配,與農業科技創新要求甚遠。
三、圍繞本土農業科技創新,發揮鄉鎮圖書館應有作用
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有2500萬農民工返鄉創業,其中有一部分回鄉務農的農民,他們有一定的資金積蓄,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感召下,從事種養加等農業生產經營。鄉鎮圖書館應及時對這部分人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和信息培訓,讓他們盡早走上農業致富之路,這是鄉鎮圖書館面臨的歷史機遇和時代責任。
1.優化鄉鎮圖書館人才職能素質,鍛造網絡信息技能。搞好鄉鎮圖書館少不了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應建立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打下扎實的人力資源基礎。一要優化鄉鎮圖書館人員職能。在圖書館人員傳統職能的基礎上,增加向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教育、多手段傳播農業科技創新知識的職能,要使他們成為鄉鎮圖書館陣地的多面手、“萬精油”。二要積極引進人才。國家或各省市要出臺相應的用人政策,鼓勵大專院校圖書專業應屆畢業生到基層圖書館工作,這樣的人才不但具有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機系統運行管理的一技之長,他們入館就能擔任起農業知識查詢、信息參考咨詢、農技新書通報、農業網絡平臺交互、提供下載服務等新穎的服務項目的重任。三要適時培訓人才。對館內現職人員應積極開展繼續教育,改造他們的服務理念、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方法。提高他們的農業科技信息素養,以此才能從事信息導航和教育工作。另外要培育崇高的職業價值觀,要把為農服務當作一項內涵豐富和高尚的職業看待,要使他們看到這項工作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社會價值。四要激勵人才。要保證工作人員的薪酬公平合理,激發他們對事業的追求。比如,津貼設定應向有突出貢獻的館員傾斜,館員在農業科技服務中完成任務應該獲得年度工作量獎,職稱評審中包含為農服務業績部分,以更全面地考查館員相對應的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
2.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目前許多鄉鎮圖書館不能正常運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金嚴重短缺,影響了硬件設施的更新和活動的開展。首先要強化各級政府對鄉鎮圖書館為農服務重要性的認識。出臺相關的政策和加大上級檢查指導力度,強化教育,提高基層領導對農業科技創新重視度,認識鄉鎮圖書館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軟實力地位。其次,以立法形式設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專項基金,其中一部分要通過財政預算撥給圖書館,運用到為農服務專項建設和館藏建設之中。再次,多方面鼓勵、吸收社會力量參與鄉鎮圖書館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的各類活動。積極和農林、科協、農技推廣站、養殖所、出版、廣電等部門合作,共同參與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采取專家知識講座、能人現場傳授、項目經驗跟蹤報道等形式。最后,既有資源要用到實處。國家對鄉鎮圖書館的既有投入要有實效,起作用,避免資源浪費。文化“三下鄉活動”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作為國家資源下放利國利民,關鍵是要用到實處,要讓鄉鎮圖書館有訴求權,把本館關于農業科技知識的短缺情況和計劃思路向上級部門匯報,使資源下放實實在在滿足農村實際需要,否則架空于農民需求之外,離開農民生產實際只能是一堆廢紙,一次空講,一場形式。
篇2
關鍵詞:現代農藝 課程 崗位 教學模式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培育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業創業新主體,即現代新型職業農民。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未來農業從業者素質的要求,也對現代農藝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挑戰。近年來,筆者在中職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教學中,從有效滿足現代農業職業崗位需求出發,轉變教學理念,采用“課崗融合”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主要以教師為核心,教學手段以講授為主,重講輕練,生產性實習和頂崗實習占總學時的比例極低。教師往往不能結合農業生產區域性特點有機組合教學內容,過分依賴教材,導致專業課教學和學生畢業后的從業崗位需求相脫節,學生專業核心技能無法提升。考核評價方式單一,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對知識及崗位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主動學習意識不強。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農藝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課崗融合”的教學理念
中職現代農藝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應以技術技能型內容為主體,課程內容體現崗位性、技術性、實踐性;應圍繞栽培植物的播種、苗期管理、大田管理、收獲及農產品加工、營銷等環節進行課程設計,有機整合、開發專業理論課及實踐課,實現“課崗融合”。
在實施“課崗融合”教學中,教師應調研分析現代農藝技術專業學生就業崗位類型及所必備的能力要求,把崗位工作任務、流程、核心技能及規范等融入到相關專業教學模塊,讓學生學有所用。“課崗融合”符合中職生形象思維強的特點,滿足了學生對知識、 技能、情感的需要。
三、“課崗融合”教學的保障條件
1.開發體現“課崗融合”的校本教材
立足作物田間管理、農技服務、良種推廣、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加工及貯運、農產品購銷等崗位和崗位群,把現代農藝技術技能培養分為三個層次,即生產技能、加工技能、營銷技能。組織專業教師和涉農企業專家圍繞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依據模塊化、項目化的要求,緊密結合當地農業資源開發和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堅持任務驅動,以實用為準、夠用為度,共同開發體現“課崗融合”校本教材。
2.造就具備“雙師”職業素質的教學團隊
“課崗融合”教學要求專業課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水平,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技能,能將專業知識、技能、技術相互滲透和融合。只有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整體綜合素質高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才能保障“課崗融合”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為此,要積極組織專業教師到職業師資培訓基地進行專業能力提升培訓,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師深入合作企業進行頂崗鍛煉,掌握新工藝,提高專業實踐能力;聘請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涉農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專業課教師。
3.建立具有濃厚職業氛圍的“課崗融合”教學基地
在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教室和實訓場所融為一體。因此,有滿足教學內容需要的實訓設備、設施及相應學習環境是“課崗融合”教學的基礎條件。根據專業課程教學實際需要,學校要進行溫室大棚、大田作物示范栽培、工廠化育苗、無土栽培等教學項目標準化建設,校內實訓基地成為生產性實訓工場;建立土壤肥料、種子質量檢測等實訓室,購置相配套的實訓設備,為學生學習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由于實訓基地投資大、周期長,學校可根據專業課程教學需要,利用社會資源,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開拓企業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校外基地頂崗實習,體驗真實的生產現場。
4.“課崗融合”的教學安排要考慮季節性
現代農藝專業課程有其特殊性,學生的認知和操作對象是有生命的栽培植物,而植物生長依賴于大自然的周期變化,受季節影響。因此,植物生產必須合理控制農時,在教學及訓練內容安排上,要圍繞農時轉,跟著節氣走,做到教學接近生產實際。
5.采用理論知識和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的評價方式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堅持過程性和發展性原則,確立一套有效的評價系統,包括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和自評三部分,做到理論知識和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注重崗位規范、操作技能考核,實現考評內容由教材向職業崗位要求轉移。考核前,教師要全面總結分析學生知識和技能學習中出現的情況,展示、交流學生取得的優秀項目成果,并根據項目成果(如作物產量)或項目總結報告及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等,多方面綜合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篇3
關鍵詞:綠色小麥;田間管理;技術推廣;措施
在農業生產領域中,農作物的產量及其品質不僅會受到種植技術的影響,還會起到田間管理的作用。能否高效開展田間管控活動,這會對農作物經濟效益帶來決定性效果。要想充分保證綠色小麥的種植價值,務必需要深入分析田間管理模式與技術推廣方式。
1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的作用與意義
在國家制定推行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國策后,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成為創新研發的種植技術,鑒于這類種植技術可以充分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性與健康度,一經問世后出現較為理想的普及潛力。這項種植技術推廣與國家綠色經濟生態發展規劃相吻合。由于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符合農業生態經濟發展需要,并且滿足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健康的需求,因此有著理想的推廣意義。現在,針對這項種植技術推廣的作用與意義展開分析活動,有關內容如下所述。
1.1技術推廣的作用
首先,這項種植技術在推廣時能夠為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農業科技給農業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換個角度進行分析可知,農業科技會對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不可替代且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全面、高效及穩定地發展農業經濟,這是現在最需關注的發展議題。特別是糧食作物占農作物較高的比例,假如沒有較強的糧食作物生產技術水平,直接會限制農業經濟的長期穩健發展。有鑒于此,務必要加強糧食作物種植技術關注度。以現有情況來看,伴隨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漸漸會有更多的綠色食品市場需求,在此農業市場發展環境下,可以更高效激發大量農戶群體開展綠色小麥種植的主觀意愿。有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展潮流,致力于全面開展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工作。
1.2技術推廣的意義
首先,這項種植技術在推廣時成為協調農業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由于小麥農作物受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其種植面積有著減少的趨向。不過,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一類糧食作物,其整體市場需求在持續增多。為了解決上述矛盾現象,可以通過應用綠色小麥種植技術以提升其產量。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屬于農產品產量及其質量均較高的一種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這項農業種植技術,能夠解決小麥在種植領域與市場需求層面中出現的問題。這項種植技術將成為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前提保障。由于綠色小麥種植技術降低了無機肥的使用量,同時減少涉農化學成分的耗費量,而且優選物理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相應層面上會減弱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譬如地下水環境與土壤環境等。
2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措施
2.1綠色小麥種植要點
山東省是國內小麥作物的重要產區,有著滿足糧食市場發展需求的重要工作責任。不過,現在該省農戶群體仍是選擇傳統的小麥種植模式,輕視病蟲害防治效果,而且在生產活動中想要增加小麥的產量及其質量,還是會大量使用農藥與化肥,沒有深刻意識到農藥與化肥的大量施灑給農產品健康產生的顯著負面影響,仍是不了解這種做法會讓土壤中存在大量的農藥與化肥殘留成分,甚至可能會給農作物質量構成體系帶來破壞。上述的種植問題可能會對當地土壤品質產生影響,而且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務必要全面普及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應用創新農業生產技術,以此增強小麥作物的生產效能。這項種植技術主要涵蓋如下所述要點。2.1.1小麥選種選種是小麥種植活動的籌備工作內容,合理選擇種子,會保障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在選種時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氣候環境與土壤等因素,山東省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環境條件,存在集中降雨與溫和氣候的氣象特征。省內年平均溫度范圍是11~14℃。較為適合的選擇為山農22號小麥品種、魯原502小麥品種、煙農5158小麥品種以及濟麥22號小麥品種等。依據原先積累的種植經驗進行分析可知,上述幾個小麥品種不管是在抗病性能方面,或者是環境適應力方面等,均是有著顯著的種植優勢。在具體農業種植過程中能夠參考地塊土壤條件,選擇最佳的小麥品種。2.1.2種子處理這項操作的核心用途是提升小麥種子的成活率與抗病蟲害能力。通常來講,需要在播種前的7天之內完成種子處理工作。首先是選擇晴朗天氣,并且在一日內做好曬種活動,讓小麥種子持續暴曬時間范圍是2~3d。其作用是強化種子的吸水能力,從而產生更好的種子發芽率。之后要精挑小麥種子,完全篩去有機械損傷或者病蟲害的小麥種子,再通過藥劑攪拌方式,以提升小麥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2.1.3選地和整地參考小麥種子的生長習性,優選富含有機物成分且平整地層的土壤,尤其是要具有理想的排水環境。當土壤中有著前茬作物時,在完成收獲工作后需要進行深耕滅茬操作。在進行整地時,要讓種地深度控制在25cm以內,讓土壤的密實度下實上虛。如果當地出現較為顯著的病蟲害現象時,需要進行消毒工作,一般會選擇溫濕麥麩與白僵菌的拌合物作為農藥。2.1.4播種作業小麥的播種日期與播種方式,會給小麥農作物的產量及其質量帶來相應的影響。需要在考量當地氣候環境與小麥品種的生長需求后,確定適合的播種時間。考慮到山東省氣候特征,可將小麥播種日期選定在10月的前20天。在此之中,分析小麥種植規模情況,優選機械播種模式。在播種之前,仍是要做好播種農業機械的調試工作,能夠更好地保障播種設備有效運行狀況,規避重播與漏播等問題。除此之外,要將播種深度范圍控制在3~5cm,將播種量范圍控制在7.5kg/667m2~12.0kg/667m2。
2.2科學灌溉
可以將小麥灌溉種類劃分為春季類型與冬季類型。其中,小麥冬季灌溉越冬水的作用是要讓小麥可以安全越冬、保障早春肥水后移的重要農業種植措施。越冬水可以規避麥苗凍死問題,為來年小麥返青保留充足的水分,能夠實現冬水春用與春旱早防的效果,同時還會使土壤沉實以及除滅越冬害蟲等。需要在遵守因地制宜原則的前提下,確定越冬水澆灌時間。考慮到缺乏肥力、有著地力較差與較小群體,同時長勢不佳的麥苗弱田,可以在11月下旬及早施澆越冬水,同時要做好澆水追肥工作,通常尿素追施量約為150kg/hm2,能夠保障小麥的長勢;通常的麥苗壯田,要是當天氣溫均值減少至約5℃(11月與12月的交錯時期),理想的越冬水施澆時間是夜凍晝消。春季灌溉時間段設置在來年3月與4月的交錯時期,并且要科學施肥,讓小麥茁壯成長,從而降低病蟲害風險。
2.3合理促控
結合小麥的實際走勢,選擇田間促控方式。首先,這體現在促弱轉旺層面中。較晚播期的晚茬麥田沒有足夠的積溫狀態,這是成為年前壯苗的核心影響要素,主要采用以促為主的田間管控方式。針對較差墑情的地塊土壤,最先需要關注的是苗全苗勻的種植效果,需要盡快澆灌出苗水,接著在適合時段進行超過2遍的劃鋤作業,從而對麥苗早發產生促進作用。針對有著較好墑情的晚播弱苗,通常不會冬前追肥澆水,防止因低溫減少而不利于發苗的問題,可以進行2~3遍的淺鋤活動,同時展開松土操作、保墑操作以及增溫操作,從而對麥苗早發產生促進作用。然后,就是體現在控制旺長層面中。針對有著旺盛長勢的小麥,需要在冬天前進行小麥幼苗生長抑制的處理。了解麥苗的實際長情,選擇變壓器碾壓的手段進行多次壓實操作,同時能夠融合深中耕作業,選擇先中耕后鎮壓模式,在控制旺長過程中壓實土壤,防止出現透光問題與凍害后果等。在鎮壓時選擇鎮壓裝置沿著小麥的橫向進行操作,一般的鎮壓頻率為1~2次。
2.4病蟲草害防治
在防治病蟲害時,務必要合理與科學地應用相關農業科技,從而產生更具高效性的防治作用。在對小麥害蟲進行化學防治時,需要盡量避免選擇高殘留與高劇毒的農藥產品,而且要嚴格遵照農藥的使用周期要求。在進行麥田雜草清理時,盡量是以冬前除草為核心,以春季除草為輔助。在秋季小麥出現3葉狀態時大量雜草將出土,小草不具備更強的抗藥性,因此首選冬前化學除草方式,只需進行一次化學除草工作,基本能夠實現麥田草害的防治效果,并且不會對后茬作物產生明顯的影響,需要把握這段理想的化學除草時機。最常見的綠色小麥種植病害是多發于春季的紋枯病與白粉病,需要重視防治的關鍵期,結合麥田實際的病蟲害問題對癥下藥,選擇恰當的農藥噴灑時機,并且盡力降低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
3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措施
3.1加強種植技術推廣
目前盡管農業部門加強綠色小麥種植的宣傳力度,不過在某些地區或者一些農戶群體,沒有真正認識到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應用的重要價值。所以,農業部門需要不斷強化相關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工作,在更大化層面上借助于各類宣傳手段或者途徑,顯著增強農戶群體對這項種植技術的關注度,同時愿意長期有效使用這項農業種植技術。在提升小麥產量的同時讓農戶增收,以農民想法作為分析角度,宣傳小麥綠色種植技術具備的優勢,使農戶更加深入獲知這項種植技術對其產量增加具有重要促進效果。
3.2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
相對于傳統的小麥種植技術來講,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有著更高的技術水平,并且需要農業機械的有效使用。基于此,農戶群體會因為資金與技術等限制性,最后棄選綠色小麥種植方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需要制定與推行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并且增加資金扶持力度,從而激發農戶參加綠色小麥種植活動的主觀意愿。首先,相關優惠政策能夠產生相應的激勵效果,使農戶從主觀層面上更青睞于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同時想要參與到有關的技術學習培訓活動,了解更多的相關農業技術要點;其次,增加資金投入力度,可以減少農戶群體選購農業生產機具的成本開銷,這為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實踐提供所需的農業生產設備。借助于政策與資金的多重保障,充分調動農戶開展小麥綠色種植生產的熱情,從而有效實現相關技術推廣和應用的發展目標。
3.3建設綠色種植技術示范基地
想要增強農戶對綠色小麥種植任務的關注度,要選擇指定地塊打造綠色種植示范基地。在此之中,既使農戶全面認知這項農業種植技術要領,也給農戶展現出這項農業技術的應用成效。在構建與發展示范基地時,應分批次誠邀農戶在現場進行參觀與學習,同時指導農戶群體參加到綠色小麥種植活動中,以言傳身教的方式,讓農戶群體掌握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從而為后續的農業技術推廣帶來重要的技術支持。特別是體現在小麥收獲時節,能夠使農戶親身真切感受到農業技術生產的優勢,激發農戶選擇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主觀意愿。
3.4深入基層完成技術推廣
在完成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后,仍需要下派一些農業技術工作人員到基層,給農戶群體的綠色小麥種植生產活動提供必要指導,同時輔助他們創建完善的田間管控規劃,保障一些采用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農戶獲得較為理想的收成,并且讓這些農戶發展成相關技術推廣的主力軍,通過農業生產活動,使農戶群體更加熟練掌握這項農業種植技術的精髓,同時深入了解到這項農業種植技術對小麥的增產與增質帶來的重要作用。
4結束語
盡管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具備較為理想的優勢,不過農戶對其沒有較高的接受度,因此會讓這項農業技術出現推廣和應用的困境。需要相關主管部門優化推廣方案,有效開展基層農業技術的指導活動,讓綠色小麥種植技術體現出其實際生產時的效果,不斷增加小麥的產量及其品質,更好地符合現有的農業市場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于善鳳.分析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及其田間管理的推廣策略[J].現代農業,2020(7):67-68.
[2]李海云.淺論綠色小麥栽培技術推廣與田間管理[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6):11-12.
篇4
一是加強平臺建設,已建成2個農業方面省級眾創空間-旺多星創天地、閑來先得星創天地。二是發展農業類企業。我縣已有4個農業科技小巨人:。三是完善科技特派員體系。選派本土科技特派員53人(含12名網絡特派員),開展科技培訓3場。對玉米、小麥、棉花的病蟲害防治種植技術等進行培訓3次,培訓農民300人次以上。
二、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落實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組織選派50人以上的本土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服務,按要求實現了全覆蓋。
篇5
到今年2月下旬,安縣種植水稻面積超過200畝以上的大戶已達到16家,農業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趨勢日益明顯。
整合資源 健全體系
近年來,安縣高度重視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將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災后重建總體規劃,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服務。
按照“整合資源、綜合建站,統一協調、分塊運作,‘三權’歸縣、財政保障,雙重管理、以縣為主”的思路,安縣大力構建縣、鄉、村、組四級服務網絡,即縣有農技中心、鄉鎮有服務站、村有農技員和服務點、村民小組有科技示范戶的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了農業服務體系。
到2011年底,安縣共實施了縣級農技中心、縣級農機服務體系、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沼氣綜合服務總站、18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以及4個農機片區服務站共計26個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總投資達3083萬元。
“現在全縣18個鄉鎮農業綜合管理服務實現了全覆蓋,農業生產技術服務、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村能源及農機安全監管職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安縣農業局局長柳躍才說,“基層服務體系運行機制日益完善,為保障全縣農業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
服務到位 農民受益
成立于2009年6月的安縣益昌薯類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縣農業局的大力幫扶下,不僅自己闖出了市場,更帶領廣大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合作社理事長譚小燕充滿感情地說:“從選種引種到種植加工都有農技人員全程提供服務,他們真的功不可沒。”
2005年5月,回鄉創業的花鎮興隆村村民譚小燕利用本村主產紅薯的優勢,建起了年產100多噸紅薯粉絲的益昌粉絲廠,隨后又組建了益昌薯類種植專業合作社。幾年來,在農技人員指導下,合作社先后引進了紅心薯、紫心薯、淀粉薯、全粉薯、茶葉薯等19個優良品種。同時,農技人員還定期給紅薯種植戶“開小灶”,開展紅薯種植技術培訓,發現病情及時處理。2011年夏天,部分農民的苕苗打蔫,譚小燕立即打電話向縣農業局求助,當天下午農技人員就來到現場查明原因,迅速控制住病情。
興仁鄉長溝村種藕大戶曾玲玲也有同感。2010年,曾玲玲一家包下150畝水田種藕,但在選育品種時拿不定主意,還是在鄉農業服務站站長趙建華建議下選擇了“湖北3537”品種。“幸虧聽了趙站長的話,湖北藕比本地藕畝產高出上千斤,一年多賺幾十萬元呢。”嘗到甜頭的曾玲玲喜形于色。
全程介入 推廣技術
在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上,安縣充分發揮縣、鄉、村、組四級服務體系職能作用,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技術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大力開展技術宣傳、培訓和推廣工作。
已在桑棗鎮工作了23年的鎮農業服務站站長王葵光對此有著深刻體會。大地震后,當地將種植魔芋作為桑棗鎮的支柱產業。“魔芋容易染上軟腐病、根腐病等病癥,有效防控成了頭等大事。”王葵光說,“這就需要全程介入監控,一點都馬虎不得。”
在調種到種植的整個過程,農技人員不僅嚴格選取優質芋種,還重點抓好運輸中的消毒工作。種植戶下種后,農技人員還通過種植技術培訓和各類現場會,將種植技術及病害防控等方面知識傳授給廣大種植戶,以保障他們的正常生產。
“目前我鎮已有5000多畝的魔芋種植規模,成了名副其實的主打產業。”王葵光自豪地說,“由于農技服務到位,農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今年有望超過1萬畝。”
設施先進,讓“最后一公里”暢通
2011年11月2日,安縣人民政府與四川德科農購網絡有限公司舉行了共建“安縣?中國農購網”簽約儀式。
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合作、企業主營、市場運作”的原則,通過政企合作,引入四川德科農購網絡有限公司,在安縣建立起覆蓋全縣的中國農購網終端網上服務平臺和農情查詢系統,充分滿足農民的各類需求。
走進興仁鄉農業服務站,LED顯示屏滾動顯示的最新農情資訊讓人耳目一新。通過LED顯示屏,農戶可直接了解到當前農藥、種子、肥料等農資供應及農產品供銷的最新信息,還可在現場進行相關技術的查詢。各種種植技術資料整齊排放在最顯眼的辦公桌上,極大方便了村民前來咨詢。
農戶同時可以向工作人員索要“農情服務卡”。通過“農情服務卡”,農戶可以在家里隨時電話聯系農技專家和服務站業務員上門進行技術服務。
篇6
關鍵詞 設施西紅柿;設施種植;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1.1.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113-01設施西紅柿作為一種廣受人們喜愛的食物,不僅其口感好,而且富含大量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膽堿、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等。一直以來西紅柿的市場都非常大,為了保證人們隨時都能吃上新鮮的西紅柿,提高種植西紅柿的經濟效益,設施大棚種植反季節西紅柿,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1]。要種植好大棚西紅柿,應對種植技術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切實掌握種植方法與技術。設施大棚西紅柿種植是一個繁瑣而又系統的過程,涉及到許多環節,而且在各個環節都要掌握,筆者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近年來對設施大棚種植西紅柿進行探討,掌握了種植技術,現就幾個主要環節進行論述。
1 大棚修建
種植西紅柿的設施大棚,一般選用經濟適用的拱棚,造價低。首先要選擇地形,選擇地勢平坦的土地,坐北向南,溫暖布局,根據地面的長度與寬度進行建設。通常情況下,大棚寬度為4.8 m,并且為了方便進出和大棚通風,在大棚的兩端需要留門。同時要有豐富的水源[2]。
2 品種選擇
選好品種是大棚西紅柿種植技術的核心。因此,大棚西紅柿在選擇種子時,要注意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抗病性強的西紅柿品種。通常情況下可以選擇植株較高、果實個頭相對較大的品種。在目前的大棚西紅柿品種中,中蔬4號、中雜4號、冀番2號等為好品種。
3 育苗
西紅柿育苗是設施大棚種植西紅柿的關鍵,在西紅柿育苗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3.1 育苗前曬種
將優質的西紅柿種子在種植前放在太陽底下曬24~48 h,主要是為了殺死附著在種子外層的病原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3.2 育苗
選擇160孔的泡沫育苗盤、優質的育苗基質、番茄種子發芽所需營養液以及育苗池[3]。
3.2.1 種子與土壤消毒。西紅柿的育苗一般選擇在設施大棚進行,首先在對育苗設施進行消毒,育苗盤可以用漂白粉液浸泡3 min,育苗池及相關育苗場地需要用多菌靈進行噴濕消毒。土壤消毒極為重要,因此在增加土壤消毒的用藥量的同時,還要將藥物攪拌均勻,避免出現不到位的情況。同時開展對種子和育苗消毒,將25%多菌靈溶液浸泡0.5 h,浸泡完成后再將種子洗凈并放到25 ℃的溫度中進行催芽。
3.2.2 填裝基質。在填裝前需要用清水將基質灑濕,濕度要適中,同時在基質填裝過程中注意裝填的均勻程度以及松緊充實程度。
3.2.3 西紅柿播種。播種時間:一般是在每年1―6月比較適合播種。一般1孔播1~2粒。在播種時可使用打孔器,孔的深度保持在1~4 mm,在孔內放置好種子后,均勻鋪撒1層基質(1~2 mm厚度),最后蓋嚴。
3.2.4 西紅柿育苗期管理。設施大棚白天溫度應保持在28 ℃以內,夜晚的溫度不能低于15 ℃。在保證溫度的條件下,應保證一定的空氣流動和空氣濕度,一般空氣的相對濕度要在40%以下,可將部分大棚揭開。在西紅柿幼苗長到4片葉子的時候,就需要追肥,營養液和復合肥都可以,當肥料的用量不能過多,1個育苗盤用肥10 g即可。在幼苗長到7~8片葉子時就可以進行移栽種植[4]。
4 定植
4.1 定植前施基肥
在幼苗定植前15 d,在平整地面后施入適量農家肥,然后進行深溝拉墑,拉墑的寬度在1.2 m較為適宜;然后在墑上挖出施肥溝,在挖施肥溝時,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打塘,施肥溝可以適當的偏角,再施用混合肥(復合肥、鉀肥等)。
4.2 保證西紅柿幼苗的干凈
分苗時,應用專門的泥匙在苗床頂端開溝,溝不能太深并且要保持垂直;然后澆灑少量清水,埋土復位,并要保證番茄幼苗的干凈。
4.3 幼苗定植
幼苗高度在20 cm左右,葉片長到7~8片時最適合定植。選擇在晴天進行定植。定植株苗的間距要根據不同的番茄品種而定,一般植株量在6萬株/hm2左右。定植完成后蓋膜澆水,注意保持溫度(地溫在20 ℃以上,氣溫在33 ℃左右),要噴灑巴姆蘭營養保護液300倍,之后每隔15 d左右噴灑1次。
5 大棚管理
在夏秋季節的時候要將大棚側面以及兩端的膜揭開,使大棚內白天溫度不超過30 ℃;在冬春季節則只揭兩端,不能將側膜揭開,將大棚內的白天溫度保持28 ℃左右,夜晚溫度要在8 ℃以上,濕度控制在40%以內。
在西紅柿植株生長初期,灌溉水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而在西紅柿植株生長的中后期,每天都需要澆1次水。雨季要注意排水。
6 病蟲害防治
青枯病、葉霉病、臍腐病等是番茄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在植株生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大棚的溫濕度進行調整,預防病癥出現;同時每15 d左右用波爾多液進行噴灑,防患于未然。如果出現病癥,需要根據不同的病癥采用不同的農藥進行噴施,如青枯病可以用鏈霉素4 000倍液進行噴施治療。
7 采收
在番茄果實的轉色期進行采收。
8 參考文獻
[1] 吳麗俠.番茄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93.
[2] 王成玉,周春芳,劉會芹.大棚越夏西紅柿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2):43.
篇7
農技指導員平時學習培訓機會較少,對于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接觸傳播不多,有的新品種、新技術農民從農業公司已經先期了解,我們的農技指導員卻還不知道,工作有時很被動。農業網絡科技書屋的及時開通,給了農技指導員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在上面能查找到需要了解的新技術、新品種,通過下載編制成明白紙發放到農戶手里,較好地提高了農技指導員的業務素質,使全市農技指導員能更好地為農戶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全局科技指導員杜會員,主要從事的工作是種子管理,在被評選為科技指導員后,對于一些種植技術不是太了解,在指導農民生產中,深刻地領悟到缺乏技術的嚴重后果,一些因不懂、不了解而形成的錯誤指導,會對生產產生毀滅性的打擊,杜會員同志徹夜在科技書屋里查資料、找技術,對于當前比較實用的技術,整理成明白紙,發放到所包的科技示范戶手中。并且把自己的科技書屋帳號和密碼,告訴給科技示范戶。這些科技示范戶通過瀏覽科技書屋,不僅能夠及時掌握種植技術,而且還能傳播到帶動戶手里。同時杜會員同志在全局舉辦的科技書屋學習競賽中也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在調查網絡書屋使用情況的時候,筆者不時地聽到農民樸實的贊揚聲。科技書屋幫助的農戶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是以實用技術來換取農民的信任,以真誠的幫助來換取農民的稱贊。
2創建長葛市葛天農網并設立“農業110”服務熱線
我市于2001年創立了長葛市葛天農網,并于2006年設立“6222110”服務熱線,其中:“農業110”服務熱線在河南新聞聯播、河南日報、許昌日報、許昌晨報均有專題報道。我市農技人員利用這個新的科技應用平臺,方便網上學習和掌握最新農業實用技術,下載農業技術信息,建立直接面向廣大農村及時快速的網路信息服務通道,成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新的手段和新橋梁,有助于解決廣大農村人才、技術、信息短缺的難題,提高農技推廣效率。農民通過撥打“農業110”服務熱線,可以隨時找到需要的專家,及時解決生產問題,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效益。
3創辦《長葛農業報》、長葛市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和食用菌協會
篇8
(一)以實施科技項目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我縣圍繞發展精品農業、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目標,整合科技資源、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大力開展優勢農產品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組織實施農業新品種選育、農產品質量安全、現代農業工程技術等重大農業科技專項項目,研究和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提高優勢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生產技術水平。近年來,先后實施國家創新基金,省、市、縣級星火計劃、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計劃、成果推廣等農業和社會發展領域科技計劃項目20多個。通過項目實施,加快了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技術進步,一批農業和民生先進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轉化。其中“威靈仙野生變家種及規范化種植研究”獲得國家科技創新基金立項和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甜菊新品種‘菊隆5號’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并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注液液壓擴張手法松解治療肩周炎”、“喜炎平注射液聯合核黃素磷酸鈉注射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臨床療效研究”等10項醫療衛生科技成果通過市級科技成果鑒定,并在縣內得以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以開展科技培訓為依托,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近年來,我縣以提升農民科技種養水平為目標,圍繞農業優勢產業,結合農時季節和農民實際需求,通過健全培訓體系,創新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增加培訓投入,全面提高農民接納和應用農業技術的能力。一是實施了“百、千、萬”科技培訓工程。按照“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思路,以講求實用、實際、實效為原則,實施了“百、千、萬”科技培訓工程。創新推出了“專家+示帶戶+貧困農戶”、“龍頭企業+推廣部門+農戶”和“農民點菜、專家下廚”等新型培訓模式,實現了專家與農民進行“零距離”技術指導,解決了農民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帶動發展了一批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近三年,我縣共舉辦科技培訓班40余期(次),受訓人員達1.6萬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近4萬余份(冊)。二是開展了“科技服務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為進一步提高返鄉農民工的擇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我縣在10個鄉鎮舉辦“科技服務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15期,重點培訓了臍橙、蔬菜、甜葉菊、果業、烤煙種植和生豬、水產、蜂蜜養殖等知識,印發技術資料8000余份,培訓農民3200余人(次)。三是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戶。在全縣各鄉鎮評選培育了200余戶科技示范戶,通過示范戶把先進種植技術輔射帶動周邊農民,提升了全縣農民科技種植水平。四是表彰了一批農村科技致富標兵。近年來,我縣農村涌現了一大批有知識、懂經營、善管理的種植、養殖、加工業致富能人,他們不僅自己率先致富,而且帶動廣大農民共同富裕,成為廣大農村最具潛力的創業資源和最具帶動力的致富典型。為鼓勵先進,我縣開展了農村科技致富標兵評選活動。共評出了果樹種植、煙葉種植、甜葉菊種植、蔬菜種植、水稻種植、園林種植、水產養殖、生豬養殖、農產品加工等9個產業54名農村科技致富標兵,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三)以科技示范基地為平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近年來,我縣以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為手段,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以示范促推廣,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一是打造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根據農業優勢產業特點及產區分布,按照規模化、集約化的要求,在各鄉鎮創建了精品臍橙、無公害蔬菜、優質煙葉、特種水產養殖、高產甜葉菊、高效花卉等科技示范基地42個,推廣應用測土施肥、節水滴灌、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物理防治新技術116項,引進推廣高產水稻、蔬菜、油茶、甜葉菊新品種98個,打造了生態、環保、循環農業,為全縣農業發展提供了示范。二是建立了一批甜葉菊科技服務站。在全縣甜葉菊種植鄉鎮建立了一批甜葉菊科技服務站,通過科技服務站,把甜葉菊仟插育苗、有機種植、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最新的技術以最快的速度在全縣予以推廣。三是創建了“縣無公害農業科技服務展示基地”。在吉埠鎮創建了“縣無公害農業科技服務展示基地”,基地主要介紹了我縣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政策和措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要點及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的使用等,以實物形式展示了我縣吉埠貢芋、陽埠腐竹等無公害農產品,以農業科技書籍、科普掛圖、農業科技培訓視頻點播等形式展示了技術要領。四是建設了現代農業示范區。按照“保護大生態,整合大產業,挖掘大文化,發展大旅游,打造大品牌”的發展思路,我縣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作,通過將農業、科技、林業、水利、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涉農資金進行捆綁,實行集中項目資金重點打造,通過技術協作、技術攻關和試驗示范,不斷提高示范區科技應用水平,現已形成了“規模化特色種養、精深加工、客家風情、民俗文化、農事體驗、觀賞農業、鄉村旅游”為主體的農業產業集群。2010年10月,縣現代農業示范區成功申報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2011年縣現代農業科技園被認定為市級農業科技園。2012年1月,縣現代農業示范區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同時,堅持以農業科技園為孵化器,積極推廣了臍橙、甜葉菊、無公害蔬菜、油茶、花卉等優勢農業種植技術,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四)以培育龍頭企業為重點,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
我縣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農業大戶和工商企業興辦農業科技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發展精品農業和農業規模經營。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我縣堅持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關鍵環節來抓,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招商引資和強化服務等手段,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健康發展。2012年,全縣農業龍頭企業達69家,其中“譜賽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綠宏實業有限公司”、“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獲省2012年度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榮譽稱號。二是積極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我縣在項目、資金、人才、用地等方面落實了優惠政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與農科院開展產學研合作,組建農業科技研發中心、產學研基地、技術經濟合作組織,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同時,通過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及牽引帶動,引導基地和農戶提高商品化意識,實施標準化生產,極大地提升了產業競爭力。目前已發展臍橙、蔬菜、甜葉菊、腐竹等特色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0個多個,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利益共同體的生產模式,實行訂單生產,大力提高了農業產業經營集約化程度,實現了產業、企業與農戶“三贏”的目標。
篇9
基地情況
酒店鄉農業科技示范園由酒店鄉鄉村干部創辦,法人代表是孟暗樓村書記朱安新,2010年從群眾中流轉土地2000畝,地點是李莊沙河東岸,建立了安新種植合作社,主要種植糧食、水果等作物,2011年進行有機農業栽培試點,種植桃樹120畝,3月種植,明年6月收獲;辣椒120畝今年5月種植,9月收獲。孟暗樓種植西瓜200畝,2月種植,6月收獲。丁莊村種植大棚蔬菜、西瓜、甜瓜150畝,4月種植,8月收獲,村書記吳祥華進行有機農業試點。樂佳農業開發公司種植大棚水果和蔬菜200畝,位置在酒店鄉林場,由徐州張學長投資。合計有機農業面積790畝。
主要措施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根據我鄉農業資源的立體性和生物氣候多樣性特點,依照有機生產產地環境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穩步開發,分層開發,抓大場、大戶,以創建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為契機,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2、辦好示范,以點帶面
采取建設有機農業示范田的方式,把重點示范基地辦成產業龍頭,推進全面開發。2011年重點建設酒店鄉農業科技示范園和丁莊水果基地,以點帶面,輻射全鄉。酒店鄉農業科技示范園,系由酒店鄉政府和村干部8名同志多方籌資300余萬元,以租賃形式從群眾中依法流轉土地2000畝,基地主要種植桃樹、辣椒等高產、優質、高效農作物。按照現代農業種植方法,采取豐產、早產、密植、有機、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立體結果等新技術,栽植120畝春瑞、突圍、夏之夢等桃樹品種,實現一年栽植,二年見效(畝產1500斤),三年豐產(畝產6000斤以上)。2011年全鄉大力推廣這種有機農業種植技術,在全鄉農業經濟調整中發揮以點帶面、典型示范作用。
3、開拓市場,搞活流通
堅持''''''''三大戰略''''''''一起抓,強化有機農業市場營銷。加大特色農產品的申報、認證力度,形成有標生產、有標上市、有標流通。大力培育農村中介組織,發展訂單農業,充分發揮經營大戶、經營能人的作用,引導和組織農民深購遠銷。
篇10
一、實施模式
1.成立項目領導小組
為增強對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項目的規范化管理,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項目任務,新平縣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由主管農業副縣長任組長,農業局局長任副組長,成員由分管農業副鄉(鎮)長組成,縣農業局副局長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設在縣農廣校,負責日常事務工作。
2.明確技術指導單位和技術指導員
確定縣農廣校為技術指導單位,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縣農廣校在全縣農業系統招聘了10名專家成員和50名技術指導員。
3.科學遴選示范戶
按照“自愿、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和優中選優的辦法,每年遴選1000戶示范戶。
4.確定主推品種,推廣種植技術
根據新平縣水稻品種生產現狀,確定中稻以岡優22、岡優527為主推品種,雙季稻以岡優22、岡優527、岡優725為主推品種。同時,大力推廣水稻種植技術,明確以下技術要點。一是適期播種,扣種稀播,培育帶蘗壯秧,采用旱育或濕潤育秧,畝播種量13~15公斤左右;二是合理密植,移栽規格為:3×6寸或4×5寸,每畝栽3萬~3.3萬叢;三是合理施肥,畝施純氮12~15公斤,過磷酸鈣30~50公斤,氯化鉀10~30公斤,基肥比例占50%~60%;四是科學管水,做到淺水勤灌、淺水插秧等;五是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5.開展多形式技術培訓
三年來,縣農廣校多次邀請省級專家、市級專家、縣級專家對技術指導員開展相關政策及技術培訓,并深入基層指導工作,提高了技術指導員的業務水平。
同時,對示范戶開展形式靈活多樣的培訓。一是組織示范戶統一到鄉(鎮)辦參加培訓,每鄉(鎮)每年集中示范戶培訓一期,由縣級專家成員負責授課;二是技術指導員深入村辦開展集中培訓和入戶分散培訓,三年累計培訓21000多人次,輻射帶動30多萬人次,發放《科技示范手冊》、明白卡各3000份,發放技術資料40000多份;三是利用新平電視臺農業科技欄目,舉辦電視專題講座;四是結合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農村黨員科技輪流培訓、農村黨員“雙教員”制度和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加強對農戶的培訓。
6.建立核心示范區
為展示新品種、新技術,在戛灑鎮連續三年設立連片晚稻核心示范區,示范戶75戶,面積321畝;在平甸鄉設立連片中稻核心示范區,示范戶25戶,面積100畝;示范區內安排主導品種展示、高產攻關田示范。
7.強化入戶指導
在科技入戶實施過程中,專家組和技術指導員在備耕、播種和田間管理等關鍵環節中分階段確定工作重點,及時深入鄉(鎮)、村、戶開展入戶指導工作,每年每位技術員深入農戶指導6次以上,并與示范戶建立經常性聯系,及時幫助其解決實際生產難題。
二、實施效果
1.經濟效益
結合新平縣實際,2006年分別對早、中、晚稻,2007年和2008年分別對中稻和晚稻實施科技入戶工程項目,三年全縣累計示范面積9543.9畝,示范輻射面積114721.6畝,占全縣水稻總面積的54.5%。根據農業部農業科技入戶聯席會議辦公室《2006年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測產工作方案》制定的測產辦法,采取5點取樣法,連續三年對有代表性示范戶、輻射戶、普通戶分別按好、中、差進行測產,全縣三年示范戶共測產面積843.2畝,加權平均單產501.42公斤,示范戶比普通戶畝增61.03公斤;輻射戶測產804.3畝,加權平均單產469.16公斤,輻射戶比普通戶畝增28.77公斤。
根據測產結果,按新平縣當地水稻單價,2006年以1.4元/公斤,2007年和2008年以1.6元/公斤計算,全縣累計新增水稻總產量365.3萬公斤,實現增收565.5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社會效益
(1)項目覆蓋面廣,社會影響較大。結合新平縣實際,每年選擇有代表性的1000個農戶為科技示范戶,每個示范戶輻射帶動20戶周邊農戶,三年項目覆蓋全縣12個鄉(鎮),示范輻射戶數三年平均占全縣農戶數的36.3%。
(2)構建了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長效機制。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實行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為解決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3)樹立了農業科技人員的良好形象。通過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對科技人員實行聘用制,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工作激情,更加明確了農業科技人員工作職責和目標要求,使得農業科技人員離農民更近,職責更明,責任心更強。同時,通過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轉變了推廣方式,貼近了農民,解決了農民生產中的難題,得到廣大農業科技示范戶的認可,在各級領導部門和廣大群眾中樹立了農業科技人員的良好形象,凸顯了農業科技人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不足之處
- 上一篇:運動的描述教學評價意見
- 下一篇:虛擬現實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