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的歷史文化起源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7: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酒的歷史文化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國內外對于葡萄酒旅游的基本定義是“對于旅游者來說,旅游的目的主要是游覽葡萄種植園、葡萄酒酒莊、參加葡萄酒節以及品嘗和體驗本地區葡萄酒品質為目的的葡萄酒展示活動。”
國內學者在此基礎上認為葡萄酒旅游應當定義為一種與葡萄酒及葡萄酒相關產品為主要旅游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葡萄酒、美食、旅游以及藝術是葡萄酒旅游的核心產品。
二、中西方葡萄酒文化
(一)宗教神話
除中西方葡萄酒發展歷史不同之外,宗教神話的不同也是一個顯著的影響因素。因為葡萄酒是酒精飲料,所以適量飲用會讓人興奮喜悅,大量飲用則會心智狂亂。因此,《圣經》中推崇信徒引用葡萄酒,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則嚴格禁酒,佛教也嚴格禁酒,但是中國的道教卻不反對飲酒,只是反對酗酒而已。
西方葡萄酒文化受到宗教神話影響深遠,但是對于中國葡萄酒文化而言,則影響不大。所以在中國的葡萄酒旅游地往往會出現教堂之類的建筑,或者是借助建筑等來強調自身與西方尤其是法國葡萄酒文化之間的關聯。例如云南彌勒紅酒莊就建有法邑基督圣恩教堂,為了強調其與法國傳教士兩百年前帶來的法國葡萄品種的關系。畢竟葡萄酒屬于舶來品,所以這種模式的葡萄酒旅游實際上也是在模仿西方文化。
(二)飲食文化
西方較開放和個性化,并且因為其自由的游牧和還想文化,都對葡萄酒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肉、蛋、奶是西方飲食結構中主要成分,葡萄酒可以幫助其中的高脂肪和蛋白吸收,適量飲用可以降低高血壓、血脂等問題的出現。所以葡萄酒成為佐餐必備。因此西方飲食文化帶領著葡萄酒發展壯大,所以西方人對葡萄酒頗有研究。更加注重品酒的過程。
中國作為農耕國家,自給自足。盡管已有上千年種植葡萄的歷史,但是因為葡萄酒從西域傳入,所以被稱作“胡酒”。所以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以及白酒文化的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中國葡萄酒文化。中國的飲食結構較為合理,所以酒只起助興作用,并非每日必備。此外,中國價值觀傾向于集體主義,所以酒的作用是用來烘托氣氛,但是葡萄酒卻是給人曲高和寡的感覺,所以無法達到白酒烘托氣氛的目的。并且價格較貴,一般聚會不會采用, 這些都是葡萄酒在中國發展的阻礙。但是近年來因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深入,并且處于養生角度,中國對于葡萄酒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
三、中西方葡萄酒文化旅游的區別
因為葡萄酒起源的原因,所以西方葡萄酒旅游發展較為成熟,因為西方葡萄酒莊的燦爛歷史文化。并且法國是世界公認的葡萄酒王國。以法國為例,法國歷史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葡萄酒文化,可以說法國的宗教、政治、文化、藝術、生活都離不開葡萄酒。法國的葡萄酒莊文化源于教會,有修道院的地方就有葡萄園,這些葡萄園的存在已經上千年,具有濃厚的宗教以及歷史沉淀,所以后來人們說,喝法國葡萄酒能夠體會到身處天堂的感覺。因為這種深厚而文化積淀,去法國葡萄酒莊旅游的人們能夠感受到歷史滄桑輪回,從而加深對葡萄酒精髓的理解。這些體驗也許只是因為那些存在了成百上千年的古堡,也許是那些與莊園年齡相同的葡萄老樹,也許只是古老的手工作坊。拉菲莊、拉圖莊、瑪哥莊、紅顏容莊以及木桐酒莊這五個莊園是法國最為具有代表的酒莊,這些酒莊要么是具有偉大的歷史,要么是出產宮廷用紅酒,或者是出產最為頂級的葡萄酒,無論如何,這些都是讓旅游者震撼和敬仰的原因。即便不去這五大酒莊,其他不太出名的酒莊也肯定都擁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傳奇故事。
但是對于中國而言,葡萄酒旅游僅僅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并且發展緩慢,近幾年才開始稍作提速。盡管中國的葡萄酒文化已經具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從葡萄酒旅游的目的地――葡萄酒莊來看,歷史最長的張裕葡萄酒莊也不過是19世紀末建立的,到目前為止只不過有100多年歷史。并且葡萄酒旅游也只不過近年來才開始發展,所以中國的葡萄酒莊并不具有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所以中國的葡萄酒旅游自然沒有西方國家的歷史韻味。葡萄酒莊的建筑園林設計上一般是采用歐式園林景觀,例如張裕;或者是像云南紅酒莊一樣是融合中西的風格。在葡萄酒旅游的游覽中,游客一般只是走馬觀花般參觀酒廠、酒窖以及文化中心,然后就被帶進了葡萄酒銷售中心,這個過程太過簡單,游客并沒有真正理解葡萄酒文化,酒廠也側重葡萄酒銷售,所以導游講解時候都只是介紹葡萄酒的相關常識以及本酒莊的企業文化,對于葡萄酒的歷史很少講解,導致游客沒有獲得全方位的體驗,沒有深刻地印象。
篇2
關鍵詞:嵩口鎮;不同尋常;古碑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地處永泰、尤溪、仙游、德化、閩清四市五縣結合部,早在宋、元時期即已成為一個繁華的商貿集市,是幾個縣的物資集散地。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人文底蘊深厚,不要說留存的眾多文物古跡,光是見證了嵩口古鎮一段滄桑歲月的古渡口上的清宣統元年所立的“重整義渡碑”與“奉憲永禁溺女碑”就頗有些不尋常之處。
1 立碑者不尋常
說“重整義渡碑”不尋常,首先是立碑者不尋常。從碑文來看,立碑者為當時任職際門的王巡檢,立碑時間為宣統元年。查找《永泰縣志》,宣統元年任際門巡檢的是王懋功。根據清黃本驥編的《歷代職官表》資料:巡檢之名始于宋代,主要置于沿邊或關隘要地,或管數州數縣,或管一州一縣,以武臣為之,仍屬州縣指揮,惟海南及歸峽荊門等置都巡檢使。降及金、元時代,則多限于一縣之境,元之巡檢僅為九品,明清之巡檢,州縣皆有之,多設于距城稍遠之處,以管理該區之次要事件。《辭?!分械挠浭雠c此基本相同,估計即來源于此。另外,《歷代職官表》在“巡檢”一欄中還有“從九品”“福建六十六人”的內容。
以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提供的資料看,元、明、清三朝巡檢一職的品級僅為“從九品”,頂多也就是“九品”。而嵩口“重整義渡碑”的立碑者,宣統元年任際門巡檢(當時駐地在嵩口)的王懋功卻是“欽加五品銜”的品級,而且王懋功更有“加五級”“紀錄五次”“記大功四次”的赫赫政績,以“五品”之銜任“從九品”之職,不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嗎?
2 關于義渡的章程的不尋常
章程中不但有明確的收費標準,而且這標準訂的極具人性化:①喜轎過渡只準收花彩錢肆枚。②棺柩過渡不準索取花彩錢分文。由于嵩口是周邊幾個縣的物資集散地,四面八方商賈云集,收費中也為這些對促進嵩口經濟發展的“外商”實施優惠政策:凡行旅過渡,無論外府縣,概不準索取渡錢分文。章程中尤其注重渡船安全及所涉及的社會治安問題,并制定了嚴格的措施:①渡船無論新舊,如有損壞,須修理堅固,不準糊涂濫用。②遇有大水過渡,須照舊水記為限,如漲至滿者,不準撐駕。③上過渡如遇大水滿記,不準串通下過渡盤運,藉口勒索渡錢,違者一律重究。④過渡二更以后不準撐駕,如遇急事,須盤查分明,方可駛運。食鹽一直為每一個封建朝廷所嚴控,因此章程中要求渡船撐駕者還須承擔查私稽私的職責:肩挑鹽擔過渡,須驗明發票執照,每擔準收壹枚,如無發票執照,即行稟報鹽館呈究。
“奉憲永禁溺女碑”這樣的以官府名義設立的保護女嬰的石碑,不說全國絕無僅有,但肯定是鳳毛麟角,存世量極少,十分珍貴。北京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聞訊后極感興趣,我們將此碑的拓片送給該館。溺女嬰之風在我國民間傳延已久,但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究,從《韓非子。六反篇》“父母之于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钡挠涊d來看,這一現象最遲在戰國時期即已普遍存在。明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在崇禎七年至十一年(1634-1638)任壽寧縣知縣時,發現壽寧“嶺峻溪深,山高水寒”,百姓“民窮財盡”,往往是“五月賣新禾”,所以壽寧民間流傳溺女嬰陋俗,馮夢龍一邊捐俸以賞收養者,一邊出告示禁溺女嬰。其《禁溺女告示》既有“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而來?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這樣言辭懇切的規勸,又有“今后各鄉各堡,但有生女不肯留養欲行淹殺或拋棄者,許兩鄰舉首本縣,拿男子重責三十,枷號一月,首人賞銀五錢。如容隱不報,他人舉發,兩鄰同罪?!边@樣明確的獎懲法規,還有“每月朔望,鄉頭結狀中并入‘本鄉無淹女’”這樣類似于今日責任書一樣的具體措施,因而壽寧縣的溺女嬰之風在馮夢龍任上“頓息”。
清代時已是名聞遠近的物資集散地的嵩口鎮,難道和馮夢龍上任時的壽寧一樣也流傳溺女的惡習?要不怎么官府會立這么一塊“奉憲永禁溺女碑”呢?筆者從《永泰縣志》“循史傳”查到了相關資料:陸元熙,號慎庵,浙之杭州人。同治初官際門巡檢。性廉介,鴆視勢利、卓然有激濁之志。剔污弊,罷冗費,抑靡度,口不兼旨,體不重帛。約老幼士庶于鄉,月諭而旬勸之。服義敦行者獎,不率者警。嵩俗喜溺女,創“拯嬰局”,存活甚眾。嘗自言云:“一段真精神,真命脈,流行貫注于半通之綬者,為蔭此一方民計耳”。居官十余年,行李不能易敝篋。輿論稱之。
篇3
一、畬族舞蹈創編有著廣闊的探究空間
畬族自稱“山哈”, “哈”,畬語為客人。作為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畬族舞蹈有其自身的舞蹈特質,它不像蒙古、維吾爾、朝鮮、傣族等舞蹈有其鮮明的程式化動作和典型性風格。畬族舞蹈更多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點,在于其“原生態”,是其舞蹈的敘事和表現內容。它是由畬族人民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再現了“原生態”舞蹈以圖騰符號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和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
畬族傳統民間舞蹈以“活體”形式保留下來的就?!皞鲙煂W師”(“做陽”儀式中跳的舞蹈)和“做功德”(“做陰”儀式中跳的舞蹈)。透過其舞蹈形態,有著傳承其歷史文化知識的功能,更多呈現的是畬族積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寧國畬族自清光緒年間遷入以來,在與本土的融合中,又有其復雜性。當時,寧國自戰亂后,瘟疫盛行,本土居民,死亡殆盡,畬民與湖北、安慶等地移民先后遷居。從這個意義上說,寧國畬族是今日寧國多元文化底蘊的重要構成因素。因此,一百多年來的相互融合中,寧國畬族在寧國本土文化建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自身的民族文化也在這種融合中產生了選擇性變異。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政府文化部門及畬族文化研究者的介入,通過與福建、浙江畬族文化的交流學習,寧國畬族文化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舞臺化傾向,有著明顯的時代感。因此,創編畬族舞蹈,必須研究寧國畬族特有的文化生態,必須辯證看待原生態、本土化和時代性的關系。畬族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舞蹈形式的非固態化,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某種意義上說,只要不沿襲其他舞種典型風格,符合畬族文化特征,具備畬族舞蹈基本動作元素,能在畬族地區印證的生活或精神情景,都能“編”成“畬族舞蹈”。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興趣,使學生的主動探究成為可能。
二、畬族舞蹈創編有著豐富的探究資源
舞蹈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舞蹈動作是在生活動作的基礎上提煉加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生活中的體會和觀察,就創作不出形象、生動的舞蹈。出于對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好奇,學生對畬鄉發生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一些司空見慣的情景,經過積淀、提煉、升華,都成為最能表現畬族特征的舞蹈。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以歌傳言,給我們留下豐富的民歌資源;畬族獨特的黑、紅、藍色系的服飾及配飾,給我們留下豐富的舞美表現;畬族信仰、習俗、勞作用品等一些原生的樸素元素,給我們留下綺麗的想象空間。比如我們創編的原生態舞蹈作品《盤瓠古畬舞》,整個作品就源于畬族的起源敘事民歌《歌》,通過面具的使用,將盤王與三公主的傳說演繹出來;舞蹈《織錦帶》則是創意于畬家幺妹編織彩帶送情郎的習俗,通過小板凳,通過編織的手勢動作,再配以打擊樂的節奏,卡通式詮釋編織過程;舞蹈《伐竹樂》則利用了畬鄉習以為常的勞動場景――砍竹子來加以體現,作品不用音樂,全靠竹竿、砍刀、刀鞘三種勞作用具的互相敲擊產生節奏型,在快與慢、靜與動中構成獨特的舞蹈韻味;舞蹈《畬酒紅》取材于畬鄉紅酒的釀造技藝,在畬鄉每逢冬至,舂米、釀酒、殺年豬是忙得不亦樂乎。舞蹈通過一只夸張的木桶,將釀酒、飲酒等情景藝術化再現,營造了喜慶、熱烈的節慶氛圍;歌舞《畬鄉三月三》反映了畬鄉三月三竹林盤歌習俗,除了選用原生態畬歌對唱外,設置了可以移動、可以變化的毛竹道具,隨著情節展開,臺上的竹林造型適時變化,給人自然、清新的美感??傊?,學生的舞蹈創編過程,就是深入畬鄉的實踐過程。帶著創編意圖的學生,走進畬鄉,就會在那片土地上吸收豐富的營養。他們帶著發現的眼睛,將畬鄉的點點滴滴情緒化、形象化、舞蹈化。
三、畬族舞蹈創編有著現實的探究意義
在畬族舞蹈創編過程中,音樂和舞蹈創編的素材全部來源于畬鄉。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采風、創建研究小組、課堂交流學習、舞蹈創編表演等活動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引發出學生在情感層面上對畬鄉本土藝術文化的認可和共鳴。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感知,體驗生活中的畬鄉民間藝術文化與舞蹈之間的關系,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多途徑表現,不拘一格。對畬鄉本土民間特色的所見、所感、所想,他們能夠多元化地、有創意地進行個性化的表達。
對畬鄉的民間藝術文化,學生從一開始的不了解、不主動關心轉變到現在的熱情關注。由于學生關注度較高,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無不充滿了興奮之情,在畬族藝術文化熏陶的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探究匯報課上,你一言我一語爭相展示成果和相互補充,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積極從舞蹈創編的各個因素去探討與畬族乃至寧國本土特色的結合,如少兒舞蹈《打核桃》,就是將寧國的“中國山核桃之鄉”與畬鄉特色結合起來,通過“打核桃”表現畬鄉的富裕、甜美生活。在這個舞蹈中,學生創造性的設想制作一根長達20米的竹竿,通過長竿的變形、舞動,增添了濃烈的少兒舞蹈情趣。學生參與畬族舞蹈的創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增強了他們對音樂的鑒賞和審美能力,陶冶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操,激發了對畬族舞蹈的興趣,從而使舞蹈教學呈現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活潑的生動局面。
總之,在畬族舞蹈創編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得到改變,對本土民間特色的興趣和舞蹈的創編能力得到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得到鍛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高尚情感也得到養成。畬族舞蹈也在這種探究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體現了畬族舞蹈創編探究性學習更為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雪飛. 論畬族傳統民間舞“傳師學師”文化學意義[J].北京舞蹈學院,2007(3).
篇4
休閑是城市生活的組成部分,人的休閑需求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休閑可以促進整個城市做出一系列新的調整和適應,……每座城市都是展示人的休閑成果的博物館;城市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的休閑文化生活史。
游憩空間是休閑文化的重要內容。她更注重人與人間的文化氛圍、文化體驗、文化傳播、文化欣賞;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發展;更注重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她所體現的“人文關懷”精神,是治理國家所采用的文化手段。她的目標是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種綜合的文化生態。
城市,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產物,是歷代思想、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市民生活形態的積淀。城市保存著歷史文化的印痕,傳承民族的文化基因,保留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每個時代都留下了每個時代的“作品”――建筑、庭院、街道、手工藝品、繪畫、雕塑、市井生活――無不是休閑的創造物。沒有了休閑生活就沒有了城市的發展,沒有了城市的靈魂。城市是經濟的果實,更是文化的結晶。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座城市都是展示人的休閑成果的博物館。
一、關于城市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城市被定義為:“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與人們的工作、休閑、居住、社交以及所有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反映著以城市為背景的文化特征。人們的生活與其所在的城市歷史地有機地融合在一個社會、文化和自然的系統中。因此,城市的性格,對于人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
城市的個性,在于她在歷史的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唯一屬性”的風格。通常我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地域賦予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底色,形成文化的最初的特質。也正因為如此,在世界中,有歐美文化、東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地中海文化、桑巴文化等;在中國,有吳越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嶺南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關東文化、香港文化、臺灣文化等。城市文化的多樣性與唯一性、個性與共性、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才使我們的大千世界豐富多彩、絢爛多姿。
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德國的“萊茵河”、南非約翰內斯堡的“非洲藝術館”、伊拉克的“漢莫拉比法典”、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羅馬城中的“君士坦丁大帝凱旋門”、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俄羅斯莫斯科市內的“克里姆林宮”、中國的“長城”、北京的“故宮”……透過這些就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歷史、民族的個性、生活的形態、文化的底蘊。這些不僅是一個個城市的特征,也是一個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一個個國家和民族精神文化底蘊的展示!
20世紀90年代楊東平先生出版《城市季風》一書,對城市做了這樣的一種理解,他說:“城市是一個自然和地理的單元;城市是人類一種聚集的方式;城市是一片經濟的區域;城市是文化的空間;城市是一部打開的書;城市是一代又一代的光榮與夢想、期冀與抱負;城市是一種生活方式?!彪y怪哲學家們說:人類是擅長制造城市的動物,人類所有偉大的文化都是從城市產生的;世界史就是人類的城市時代史。
二、城市與休閑
休閑是城市生活的組成部分,是現代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城市是人的休閑生活的空間載體,在這里不僅匯集了所有的經濟要素,而且也匯集了社會的文化要素。正是這些經濟的和文化的要素進行有序的運動,才形成了城市與人的休閑生活的互動,決定著未來城市經濟結構的選擇和發展趨勢。
人的休閑需求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而休閑需求又得益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尤其在人們普遍富裕之后,在對生存需求得以滿足的情況下,人們對文化精神生活(欣賞高雅藝術、多方面發展自我、多方面發展自我的愛好)、對廣泛的社會交往的需求會變得日益活躍。無疑,它是城市經濟的新源泉。
休閑可以促進整個城市做出一系列新的調整和適應,休閑促進消費,消費提升人的價值。每個人都能在自由時間里掌控自己的人生、設計自己的人生、享受自己的人生。城市運行系統也必然對此做出新的調整,為發展每個社會成員的個性與專長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條件,諸如城市管理與服務等方面更人性化、人道化。
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人的休閑生活與城市的發展成正比,人的休閑生活越豐富,城市的發展就越會多樣化,人的個性和多方面的發展才成為可能,以人為本的城市精神才不是空談。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城市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休閑文化生活史。
三、城市與鄉村
城市與鄉村是社會的不同時空分布。工業社會前,鄉村是貧困落后的代名詞,城市與鄉村,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農村科學技術和勞動力水平都獲得了迅速的提高。城市與鄉村的差距正在縮小,功能互補性正日益體現出來。
(1)從農村與城市的互補關系看,農村“天然的自然”更多一些,有大量自然景觀、自然生態、自然山水,以及不同的勞作方式,不同的體驗與感受、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風情,乃至于古樸的民風、別樣的民居等等。城市則是一種高度密集的人工聚集物和構筑物,當然也是文化、文明、科學、技術、知識、學術、人才,專業化、工業化、知識化水平很高的區域。城市人口密集、活動空間狹小、噪音喧囂、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等等因素都需要鄉村的調節,把農村變成“城市的后花園”有著重要的經濟和文化價值。
(2)從城市與鄉村的功能看,“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利于持續發展。在城市的周邊地區保持適當比例的綠色產業,諸如:城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以及教育農場、市民農園,以利于工農平衡與交流。尤其在城市的高度密集的人工構筑物、鋼筋水泥高樓中,保持適當比例的農田、菜圃、草場、林地和村莊,以求得城市人的寬松、閑適與舒展;以利于自然的物質、能量的循環,保持人的身心平衡。在連續、高速的現代經濟運行中,緊張、激烈的市場競爭,保持一些寧靜、和睦、安詳,以利于動和靜的調節。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提高經濟效益,千方百計賺錢的同時,不要模糊人類活動的價值取向,忘卻人類自我的理想與追求;要注意在經濟工作中擴大它的文化內涵,為經濟活動注入一點文化韻味;繼承傳統的優秀民族文化,推進當代的人類文明。”(朱厚澤語)
(3)從發展農村經濟的角度看,開發有特色的鄉村(田園)休閑產業還能調節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降低貧富梯度。近些年來在我國各大城市周邊的郊區已發展了大量的休閑產業,諸如:生態村、果園采摘、農家樂、田園風光游覽、體驗農事等項目,不僅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滿足了城市人休閑度假的需要。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表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會有大批的農民需要轉產,而城市人的增多又需要有足夠多的空間供人們休閑度假,因此必然催生各種服務業的發展,許多新興產業會應運而生,這樣就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財富在二次分配中,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
(4)從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與農村的交流與交往,一方面在經濟上互補,另一方面在文化上產生互動性。先進的思想觀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發達的科學技術、完善的教育體系都對初入城市的農村人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農村勞動生產力走進城市,他們不但獲得了就業的機會,更能感受城市的文明,許多農民兄弟就是在這座沒有圍墻的學校中學到了發展自我的本領。
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無論社會如何快速發展,但鄉村會永遠地存在。因為,人類需要生存、需要發展其他產業,就永遠需要以土地的形式獲得存在的空間,需要從土地中獲得基本的物料。
農村是整個社會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依托農村而發展。不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因其歷史、經濟、社會、人文、地理等條件的不同,必定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過程與實施形式,體現出自己的特色與個性。農村也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變換著自己的形態,與城市的關系不是疏遠了,而是越來越近了。在西方,在20世紀中葉,大批的城市中產階級開始在郊區或鄉下買房子(別墅)。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中國的許多發達地區(城市),在郊區和鄉下買房子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城市鄉村化、鄉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多樣化,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人類最杰出的創造物。因此,規劃城市、設計城市是人類經久不衰的話題。人類對城市的設計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必須促進人、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城市首先是文化的中心――注重以人為本,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發展;注重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然,這有賴于相應的文化生長機制和文化生態環境。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的休閑場所的規劃是一個重要環節。
四、城市與游憩空間
游憩空間,是西方國家近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游憩一詞揭示了休閑與創造及人的多方面發展的辯證關系。
(1)“游憩空間”,起源于18世紀的雜志、咖啡館和音樂室中,之后持續發展,至19世紀的城市街心公園、運動場和假日旅游之中,到20世紀初已成為城市建設與規劃必不可少的內容,20世紀60、70年代后,游憩空間的規劃設計與模式的多樣性,也成為體現一個城市是否具有人文關懷的條件之一。
“游憩空間” Recreation Ground,來自英文,由臺灣學者譯為游憩空間,泛指人的消遣、游玩、社交的場所。我國學者在幾年前翻譯的“西方休閑研究譯叢”五本書均譯為“娛樂”或“娛樂空間”。但“游憩空間”較之“娛樂空間”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在西方,“游憩”( recreation)是休閑研究(leisure studies)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西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recreation是一個合成詞,前綴Re,表達“不斷”、“反復”、“重復”的意思;而creation的意思是創造。Recreation原意是指“業余消遣或娛樂的方式,有身心的放松,休憩”之意?!坝雾臻g”是人們從事休閑活動的場所之一。所表達的思想是:要創造就要有休閑生活、就要有玩耍行為、就要做適當的游憩活動、就要為行為者建造游憩的場所。正因為人有了休閑的生活、有了玩耍的行為、有了適當的游憩活動和游憩的場所,人的創造力才得以更好地發揮,人的教養在潛移默化的行為中提升(中國人有一個成語“寓教于樂”就是這個意思)。Recreation深刻地揭示了休閑與創造及人的多方面發展的辯證關系。與recreation近似的幾個英文詞,諸如:play(本能的一種要求,實質表達是人的一種文化現象)、game(有規則的競賽)、amusement(娛樂、消遣)、entertainment(娛樂、娛樂表演)、sport(運動,尤指文體運動,或運動會)意思都有相似性,但在內涵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游憩,在中文的寓意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禮記.學記》:“故君子之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编嵭ⅲ骸坝沃^閑暇無事之游,然者游者不迫遽之意,”《論語.述而》:“依于仁,游于藝?!睏畈ⅲ骸耙揽吭谌?,而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彼裕雾?,決不等同于單一的娛樂行為。
在美國,狹義的游憩空間包括:賓館(包括汽車旅館);飯店;運動場;高爾夫球場;網球俱樂部;劇院;音樂廳;文化中心;主題公園;博物館;游泳池;劃船俱樂部;馬術場;垂釣園;天然小徑探險;巖洞探險;風景游覽;射擊場;臺球廳;保齡球館;滑雪場;假日農場和度假牧場;度假宿營地;探險旅游和野炊場所等等。
(2)游憩空間對人之價值。游憩空間是休閑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是人們從事休閑活動的場所。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的閑暇時間的增多,讓游憩空間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對充實人的休閑生活具有普遍意義。
“現代游憩空間”在傳統理念的基礎上,已成為社區建設的依托。她更注重人與人間的文化氛圍、文化體驗、文化傳播、文化欣賞;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發展;更注重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成為城市中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生態圈。她所體現的是“人文關懷”的精神,是治理國家所采用的文化手段。她的目標是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寓教于樂中塑造和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品格。同時,豐富了城市的生活,增強了城市的親和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選擇休閑、旅游(或其他方式)作為一種生活情趣已成為比較普遍的行為方式,游憩空間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生態環境。
美國學者的調查顯示:美國人認為,參加游憩空間活動,人們可獲得玩耍的刺激與興奮;有消遣的場所;能接觸到藝術、制作手工藝、參加環保;增強戶外運動;接觸自然,呼吸新鮮空氣;鍛煉身體、身心健康、調節肌體、獲得愉悅;增強社區意識、促進交流與溝通、相互了解;接觸自然,愛護一切生物和環境。在北美,人們對游憩空間的利用可以說是出奇的高。在美國有70%,在加拿大有85%的人有散步和游憩的空間。
據美國農業部20世紀90年代初的統計,在美國森林業提供給國民生產總值的來源中,大約四分之三來自郊外游憩項目。國家森林公園提供大量的土地用于露營、釣魚、登山、劃船和狩獵,特別是加里福尼亞州和其他西部地區。僅在加里福尼亞州,就有包括125個湖泊2000萬畝土地可游歷;450個有魚湖泊可供垂釣,其中包括穿越35個重要的野生地帶,175條溪流和800個可驅車直達的露營地。
因此美國學者說,在美國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休閑,有三分之一的收入付給休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投入休閑。
五、休閑為城市增添人性的光芒
城市與城市中的人正在邁向現代化,而越是現代化,人們對城市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品位追求就越高,對城市環境和文化的追求就會日益突出,自然、歷史、文化和傳統特色在城市中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重要。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就會越來越成為人們衡量城市優劣的首要標準。
有一種說法,我們的城市要國際化、與國際接軌,就得讓外國人看到我們城市的現代化。什么是城市現代化?千萬不要誤讀了現代化!似乎擁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滿街擁堵的小汽車,穿著入時的先生、小姐,琳瑯滿目的物品就是現代化了?這只是現代化的基礎部分,如果離開了與這個城市血脈相連的人文文化歷史,離開了先人們留給我們街道、房子、禮儀、風土人情、生活習俗、乃至飲食起居,如果與其他的城市是一個樣子的話,這個城市還值得一看嗎?當我們去國外城市參觀游覽的時候,最感興趣的是它獨一無二的特色,如威尼斯的水城、羅馬的斗獸場、巴黎的圣母院、大英帝國圖書館,當地的風土人情、市井民俗、日常生活、禮儀行為等等,因為只有透過這些才可看到這個國家、民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同理,外國人到中國來,他們要看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他們想親眼目睹幾百年前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建造的杰作;他們想知道中國的老百姓是怎樣生活的,住著什么樣的房子,如何生活起居,如何娛樂交往,從中感悟中國人源遠流長的文化。北京的“胡同游”深受國外游客的青睞,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有相當多的城市熱衷于建筑高層大廈,熱衷于建設國內、甚至國際第一高樓,“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在內的一些城市,出現了摧殘舊城的短見行為:橫貫東西南北的現代化大道,破壞了古老城市的文化格局和歷史風貌;一哄而起的高層建筑取代了鐘樓、鼓樓、城樓、古塔等歷史名城的標志性景觀;層層環路,把舊城窒息在盆地中;一座座古城樓、古城門的拆除,除掉了作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精髓的“中軸線”;一片片具有傳統風貌、積淀豐富歷史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批批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城市文物被摧毀;一個個古跡周圍的歷史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保懡ㄋ桑┙酉聛?,我們看到的是:城市到處彌漫著強烈的商業化氣息,城市無處不在的廣告牌,誘惑著你去做滿足感官享受的炫耀性消費,除了城市的燈紅酒綠和喧囂,你能發現城市的精神在哪嗎?
什么是城市精神?鄧偉志認為,城市精神應當包括:思想、觀念、理論、學說、法律、道德、方針、政策、計劃、方法,以及通常說的情緒、決心和干勁。希臘不是大國,也不是富國,可是至今還有人“言必稱希臘”。為什么?因為有蘇格拉底的思想、柏拉圖的著作、亞里士多德的精神。
俞吾金認為,“城市精神的“文化的內涵”,則主要指城市的內在精神品格和市民的文化素質方面的發展。重城市人文精神的制度層面、心理層面和觀念層面的建設。制度層面的提升意味著管理方式上的革命,即全面地制定尊重人格和人的基本權利的合理的政策和規則,并嚴格按照它們辦事;心理層面的提升意味著普遍的、健康的情緒狀態、意識狀態和性格狀態的形成;觀念層面的提升意味著思想上的解放、法權人格和道德實踐主體意識的普遍確立。”
當然,精神的力量建筑于經濟基礎之上,精神需由物質決定。但是,切不可忘記,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城市的精神都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更不是等到物質豐富了(什么樣的標準是物質豐富了呢?)再談論精神問題,事實上,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孕育著“精神”。何況,二十多年來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真的是全心全意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經濟。而在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上的精神文化,關注勞動生活、消費生活、精神生活上的精神文化,關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上的精神文化,關注體制、機制上的精神文化等方面我們的確忽視了很多。
一個城市的精神,亦是一個個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縮影。高尚、美好的城市精神在哪里?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她既能在街道、廣場、橋梁、火車站、商場、住宅樓群、大劇院、音樂廳、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等處觸摸到,也能在普通市民的勤勞、智慧、善良、淳樸、誠信、友好、禮貌、愛國、守法的優秀品質中,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的氛圍中,在藝術家的作品中,在志愿者服務于他人的身影中,在一代又一代傳給我們留下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精神遺產中感受到。城市,因此而嫵媚動人,因此而熠熠生輝,因此而凝聚民眾的力量、凝聚民族的精神。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社會化的程度將越來越高,高度發達的城市中除了擁有高度物化的政治、經濟、財富的果實外,還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征,城市的人性光芒所產生的親和力和凝聚力。而人性光芒的散射卻離不開人類的休閑生活。
休閑培育人性,人性需要教養,教養需要教育。因而,要有世界著名的大學,有頻率較高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有標志性的世界知名的文博事業,有世界知名的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歷史學家等,還要有讓人感到自由、平等、寬松的城市空間。
城市發展的歷史表明,城市的魅力取決于城市的人性光輝。如果一個城市僅有眾多擁擠的摩天大樓和五光十色的繁華商圈(CBD),擁有摩肩接踵的人群,而缺少藝術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甚至缺少綠樹成蔭的街道、公共綠地或花園、運動場所、交際場所,那么這個城市離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還相差遠矣!
將休閑與城市的人文精神聯系在一起,在當今的許多中國人當中都不以為然,甚至會譏笑你――休閑不就是吃喝玩樂嗎,干嗎把它與城市的人性拉扯到一起。目前這種認識很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城市與休閑關系密切,關鍵在于城市是一個文化的產物,而人類的文化史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休閑史。沒有休閑難有真正的藝術、哲學、文學、科學與宗教,也沒有經濟的發展。在西方,對于“休閑”的贊美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亞里士多德說,“休閑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休閑是人類創造美好的世界和美好的生活一個重要的基礎條件。
結 語
- 上一篇: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能力素質培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