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建筑文化內涵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故宮的建筑文化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傳統建筑元素;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繼承和發揚
中國傳統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包含了獨特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國的傳統建筑元素包含了濃重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建筑和室內設計中,仍然被廣泛借鑒和運用。這促進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一、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概述
“中國傳統建筑元素”是指包含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的建筑空間布局、結構、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符號、形象或風俗習慣,是中國民族特色建筑最精彩、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因此,其內容特別豐富,主要包括有形的技術符號、材料、風格和無形的空間氛圍。傳統元素具備了四個特點:1、裝飾性。傳統元素首先給人一種美的感覺,體現出其裝飾的作用。在古代建筑上,多有彩繪和石獸,表現出當時社會的審美觀。2、功能性。傳統元素總是體現出強大的使用功能。古代建筑的屋頂多采用把瓦排列成曲線形,構成坡型屋頂。這是為了增強其排水性。3、思想觀念性。故宮上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等瑞獸,象征了吉祥和威嚴。故宮大規模的采用紅色和黃色,體現了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觀念。4、特定歷史性。在中國,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建筑內容、思想和風格。對建筑元素進行辨析,可以鑒定其所產生的時代和所包含的歷史意義。秦漢時代的宮殿和陵墓講究組群,主體是高大、團塊狀的臺榭式建筑。而漢唐的宮殿和壇廟等大組群序列恢廓舒展,空間尺度大;佛寺、石窟的規模、形式、色調異常豐富多彩,表現出中外文化密切交匯的新鮮風格[1]。
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概述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主要包含物質形式和精神內涵。其物質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傳統建筑主要采用木構架體系,相應增加石頭和水流的應用。不過由于各地風情不一,還出現了窯洞、土樓、碉房等其他體系。2、多采用統一整齊的規劃。傳統建筑多注意保持對稱平衡和前后順序。目前故宮、傳統四合院、孔廟和大多數的古代寺院都是這種規劃。3、建筑中注重因地制宜。古代建筑突出的特點就是因地制宜,根據山水的分布來決定建筑的規劃。如阿房宮,長城等。4、形成規模的建筑群。在村落的建筑中,古代的同族多把院落建筑在一起,形成建筑群。如喬家大院、康百萬莊園等。5、注重對符號、材料、構件和色彩的配合使用[2]。
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是:以周易的陰陽說、老子的有無相生和儒家的天人合一說為理論基調,在建筑過程中加強對周圍環境的融合,形成體現等級深嚴的建筑。此外,還加強對山水自然的崇尚因素,注重依山靠水。
三、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化建筑中的運用體現出對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對傳統建筑符號元素的運用。
建筑符號代表了建筑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通過建筑符號才在建筑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文化與建筑的相輔相成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建筑的進步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發展可以通過建筑體表現出來。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借助建筑符號,來傳達文化的價值觀念,并形成認同[3]。在現代建筑中,根據當地的人文環境和歷史因素,設計一些具有傳統和現代意義的建筑符號,不僅更好的展現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特征,還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北京的“鳥巢”和“水立方”正是這類建筑中的典型。“鳥巢”的外形是圓形,“水立方”的外形是方形。圓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大的地位,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古代錢幣造型是圓形方孔。圓代表了中國古代和諧、貼近自然與合家歡樂的思想。方形在傳統建筑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的城、宮殿和民間的房屋都是方形的。所以“水立方”的外形也反映出中國傳統建筑格局的特點。此外,與“鳥巢”相比,“水立方”更體現出女性般的柔美。兩個建筑一圓一方,一個陽剛,一個陰柔,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強大的震撼,更運用了中國獨特的文化思想。
2、對傳統建筑空間元素的運用。
中國古代建筑空間主要是內向的外封閉型。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最能體現出這種建筑風格。通過對圍墻的攔隔,將居住的環境和外界環境進行了隔離,通過房廊空間的橋帶作用,把屋內屋外空間連成一體,滿足了對空間的需求。在具體的建筑中,可以通過對路徑、影視墻、植物、假山和水池的改變,來對空間的具體大小和視覺大小進行改變。這種對空間設計的方式正好體現出老子“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在現代的建筑中,L型建筑的設計正好具備圍合結構的理念,不僅體現出大氣磅礴的氣勢,還滿足人們對發展空間的需求[4]。在現代居住小區的空間設計中,不僅運用了現代的空間構造的技術,還采用了中國古代的園林空間構造思想,在對假山、噴泉、竹林、雕塑、道路和綠地等場景的設置中增添了科學和人文的因素,使得小區空間更加層次化、立體化。這種方式不但改變了生活的環境,而且也對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進行了繼承和發揚。
3、對傳統建筑材料元素的運用。
傳統的建筑材料有利于增強對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的記憶。白灰、竹木材、石材、青磚和青瓦是常用和常見的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的文化類建筑中,經常用到。將傳統材料和現代建筑方式與現代材料進行有效地結合使用,不僅能最大化地發揮材料的建筑和美化作用,還能使建筑顯現出濃重的歷史文化色彩和時代感。比如,北京香山飯店,以灰白色為基礎色調,多采用竹木等傳統材料來裝飾建筑內部,不僅使其具有民族性特色,還體現出現代建筑的新型創意[5]。洛陽師范學院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多采用青磚構建,呈現出古樸古色的景象,不僅體現出洛陽獨特的古都文化特色,還創造出和學校教育相適應的環境色調。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建筑外立面上都存在了大量的青瓦。這些青瓦不僅能遮陽蔽日,還使建筑的外立面變得豐富多彩。這種設計把傳統的材料和現代的需求進行了有效地結合。
四、結語:
中國現代建筑的發展,更需要加大對傳統建筑因素的采用。這不但能促使我國的建筑發展更具特色,更能使傳統建筑的理念思想和文化得到有效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黃柯,申曉輝.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現代地域性表現[J].城市建設,2010,(22):40-41.
[2]朱曉春.傳承與創新――現代中式建筑“九間堂”引出國際論題[J].建設科技,2010,(19):34-35.
[3]朱琳,宋磊.當代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解讀貝聿銘先生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理念[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0):2-54.
篇2
關鍵詞:精神內涵, 地域性、歷史性, 與時代的結合, 常見問題 ,處理方法
Abstract: summarizes the reflec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uilding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solve method.
Keywords: spirit connotation, regional, historic,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ra, common problems, the treatment method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建筑的地域性不僅體現的僅是指建筑地段的具體地形地貌條件和城市周圍的建筑環境,還表現
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環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人們長期生活的積淀。建筑的地域性同樣是
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建筑師在進行個案...
1在建筑中體現傳統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缺乏對傳統建筑文化精神內涵思考與分析
目前對傳統建筑空間及其精神內涵方面的研究比較粗淺,建筑創作思想還停留在“天圓地方、天人合一”之類膚淺的隱喻上,創作手法則簡單地將傳統符號,如大屋頂、斗拱、馬頭墻等強加于現代建筑上。如北京市有一段時期強調“亭子”這一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再現,在很多現代高層建筑的頂部都生搬硬套設計一個亭子,作品因此乏味、僵硬。
1.2忽視了建筑的地域性、歷史性
從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式”到改革開放以后建筑創作領域曾經刮起的一股“歐陸風”,一段時期內,建筑創作不分地域,不顧城市的歷史文脈,都是舶來的所謂現代派風格或西方古典建筑樣式。這種割裂建筑與地域、建筑歷史的創作之風嚴重破壞了街區固有的地域和歷史風貌,城市在大規模建設中漸失了其原本的文化屬性。
1.3對歷史的生搬硬套,忽視了與時代的結合
在現代建筑創作中經常會步入一個誤區:為了體現傳統建筑文化而將傳統的建筑形式、空問直接仿制,搬到現代建筑中,設計出很多“假古董”,這絕不是一個好的繼承傳統的方法。而且有許多偽歷史、偽民俗的建筑是在商業利益驅使下興建起來,它們不僅與環境格格不入,也破壞了地區建筑環境的延續性。
2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2.1加強對傳統建筑文化內涵的理解
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在于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北京故宮建筑群為代表的群體組合體現出傳統建筑的序列性與和諧性、院落空問組合的內向性;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園林建筑表現出空間的含蓄性、對自然的崇尚、天人合一的環境觀以及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以四合院為代表的中國人特有的居住空間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精神內涵。只有加強對建筑文化的研究,領會文化內涵的精髓,做到真正的“懂得”,才能將傳統建筑文化的靈魂融入到現代建筑中。
2.2運用傳統建筑形式與現代藝術手法相結合的創作形式
隨著社會發展,東西方文化交融,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發生了很大變化,新的技術體系、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科學技術必然帶來新的設計觀念和創作手法。一代宗師楊廷寶先生曾經說過:“任何藝術創作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一切有創新的建筑決不是隨心所欲地想出來的。而是要研究歷史上的優秀建筑文化,研究我們今天設計創作的現實,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從事建筑設計。”因此,我們應該研究傳統建筑的各種因素,努力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滿足現代建筑復雜的功能需要和審美習慣,而不是簡單O,Ox,-j-傳統建筑形式進行復制、模仿。
2.3重視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的地域性不僅僅是指建筑地段的具體地形地貌條件和城市周圍的建筑環境,還表現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環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人們長期生活的積淀。建筑的地域性同樣是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建筑師在進行個案創作時必須要囚時、囚勢、囚地、囚人而宜的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
2.4避免不完善的建筑市場對建筑繼承與創新的沖擊
雖然近年我國的建筑事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建筑理論也日趨完善和多元化,但我國的市場經濟還處在初級階段,相關的各種法制還不健全,還缺乏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保障,房地產開發秩序和設計市場的管理狀況還比較混亂和不正規,特別是人建筑的商品價值還缺乏全面、正確的理解,致使我們的建筑創作在繁榮中也出現了許多令人憂慮的問題。例如不少設計人員和設計單位,為了爭取項目,追求經濟效益,不惜放棄原則,順應甲方的不合理要求,以損害環境,等等。這些導致了許多建筑師根本無暇在設計理念上做細致的、適宜的推敲,更何談在設計中體現什么建筑的民族性與傳統文化特色了。
篇3
1.傳統文化的思想特點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受我國傳統的思想影響比較大,既融合了儒家、道家等思想,又重視中和、含蓄的設計。受這種理念的影響我國的傳統建筑講究對稱,以南北為主軸線,中國的正房標準是坐北朝南,例如我國的古建筑之代表——北京的故宮;同時,建筑群體在規劃布局時候也講究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地形地貌來合理組織院落的縱深發展,這些思想與我國現代的建筑理念息息相關,“以人為本”,并且提倡綠色建筑,這與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異曲同工之效。
2.傳統文化的設計特點
如果想要傳承并發展傳統建筑文化,那就應該了解傳統建筑文化的設計特點:我國的傳統建筑單體多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屋基、屋身、屋頂,且以木結構居多;形狀多樣,有長方形、正方形、八角形等棱角分明的建筑形態,并且我國古建筑多以群體的形式出現,如宮殿、四合院、寺廟等。我國傳統建筑在裝修上也是極為講究的,各個組成建筑的構件都要進行美化,如雕梁畫棟等,根據不同的建筑功能和等級,所應用的圖案與色彩也是不同的。最簡單就拿建筑前的臺階來說,這本是進入室內的附屬構件,我們的古人將其進行雕飾,在周邊配套加以欄桿,即可彰顯出建筑的雄偉;門窗的裝飾也極具特色,也加強房屋的立體感。雖然傳統建筑中沒有吊頂等裝飾,但常將室內頂棚上的天花進行裝飾。此外,傳統建筑很注重環境,強調園林設計,強調場所之意境,使建筑既有觀賞的效果又可以使建筑成為園林中的景觀,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1.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
要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傳承,必須首先做到對現有古建筑、古村落、古街古跡的保護。具體應做到以下兩點:(1)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對我國傳統的建筑物進行保護,保護傳統建筑就是對我國歷史的保護,就是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保護中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使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2)針對傳統文化展開全面的宣傳和教育,并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進一步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入到現在的建筑設計語匯之中,使之找到新的載體,重現生機。只有把傳統的建筑進行保存,才能方便世世代代的人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國特色的傳統建筑才能永遠的發展,例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古村落等等。
2.傳統建筑文化的發展
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今社會要想得到發展,就是使現在的建筑吸收中國的傳統精華,并使其與現代建筑做到良好的融合,把傳統文化的精髓運用到現在的建筑設計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文化。
(1)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部分人認為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發展就是模仿傳統建筑,其實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完全模仿的傳統建筑已經不適用于現在人們的生活,就北京的西客站來說,從設計上來說,北京西客站的設計原意是想要把我國傳統的建筑特色與現代的建筑進行融合,所以在建筑的頂端加上了一個傳統式的亭閣,但這“畫蛇添足”的設計是北京西客站的設計成了一大敗筆,當然,不僅僅是這一點,內部的設計也是一樣,西客站就是傳統因素與現代生活沒有完全地結合,設計的方向性錯誤,北京西客站是一個人流量特別大的地方,作為車站最重要的就是乘客能最快的登上火車,而北京西客站卻恰恰相反,當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是錯的,只是要求設計者把握好數量,這樣才能促進質量的發展。
(2)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的結合與發展
通過北京西客站的例子表明,如何能讓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進行完美的融合?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又一話題,如果為了保護傳統文化元素,而將傳統建筑的元素強加給現代建筑,不僅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會讓人覺得是建筑的一大敗筆,如果拋棄傳統建筑文化,盲目的去借鑒世界風格的建筑文化,那便是拋棄了中國的歷史,沒了根本,所以這種方法也是不可取的。由于建筑是要坐落在自然環境中的,所以不能輕易地就進行嘗試,同時建筑物的完成也是一項藝術品;綜上所訴,建筑的創新必須要科學的設計,由中國的建筑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每個階段的建筑都是有各自的特色的,所以我們應該真正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與探索,只有真正了解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建起與現代文化進行完美的結合,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傳統風格與格局,而是傳統建筑的內涵與深度。傳統的建筑是通過不斷的傳承、創新,從而延續至今的文化,所以我們應在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上,加之現代人們的生活特點,使傳統文化在現揚光大。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旅游文化;應用措施
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旅游文化教學都停留在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上,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對于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很多職業學校的學生缺乏專業目標,對自身專業和未來就業沒有一定的認識。而旅游文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學生在旅游發展中充分挖掘我國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奠定基礎,進而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在旅游文化教學中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和個人素質的提升。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概述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由英籍印度語言學家拍拉胡在1983年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其主要方式就是提出眾多的任務類型,并且把學習內容設計為各式任務,讓學生通過發成任務的方式達到學習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利用了學生完成任務時的“成就動機”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可以是開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閉式的。從驅動力來分類有本能驅動型任務,成就驅動型任務,外力驅動型任務三種類型。任務驅動法的任務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可行性,即任務是依據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學習材料的整理分析,在規定的時間內經過自主和協作能夠完成的。二是趣味性,即任務要能夠引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三是情景性,即任務要符合特定的情境,是基于現實生活的,讓學生感到是在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四是創造性,任務的設計必須是開放性的,能給與學習者創造與開發的空間。五是協作性,任務的設定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旅游文化教學的優勢
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具體的、典型的任務為線索,把具體的教學內容串聯起來,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的形式獲取知識,同時收獲成功的喜悅。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任務驅動教學法突破了教材的局限,重建了旅游文化課程體系。在設計任務時,依據任務的文化內涵分為走進旅游文化、旅游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化藝術、旅游飲食文化、古典園林文化八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每一項任務都可以將相應的文化內容,教學案例等導入,讓學生通過自主或協作的方式探索知識,通過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他們掌握相關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達成教學目標。
其次任務驅動教學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學目標明確。在任務設計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圍繞著具體任務而開展教與學,教師教學目標明確,學生學習內容更易把握。而且任務驅動法在教授一定的理論知識的情況下,還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針對學生薄弱的環節開展教學就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所以任務驅動教學更有助于把握好教學的目標,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最后任務驅動教學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每個任務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主動參與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而教師則是輔助和引導。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旅游文化課程內容展開自主學習,發現并解決問題。經過教學實踐發現每當提出任務后,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旅游文化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結合職校學生學習現況和新課改的要求,筆者將以旅游文化課程中《古代宮殿建筑》為例,來簡述任務驅動教學的實踐應用過程。古代宮殿建筑保存較為完好的當屬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
(一)提出任務
老師根據古代宮殿建筑的文化特點和學習知識點開展任務設置和教學設計的關鍵,把總體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設置成實際需要完成的任務,從而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設計的任務要求源于文化而又貼近生活。例如以總的任務導入:有一批來自溫州的客人要去北京觀光游覽,你作為北京的地陪,要怎樣進行介紹呢?再把古代宮殿建筑文化的內涵進行分析為幾個小的任務,一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歷史變遷,二是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的異同。然后把任務再細化為背景透視、建筑布局結構、建筑風格特點、文化內涵分析。設置成任務卡:
任務卡:
任務:每個小組在分工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共同完成以下任務。
子任務一:根據相關圖片,提出:沈陽故宮采與北京故宮的主要異同點是什么?
子任務二:以北京故宮為例,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北京故宮建筑風格特點是什么?并舉例說明。
子任務三:給每一小組準備一張宮殿平面圖,并提供相關要素,要求學生概括說明宮殿建筑的背景透視方法。
子任務四:設置情境:如果你是一位導游,你將如何對宮殿建筑的文化內涵進行講解。
以上幾個小的任務都是借助一定的情景模式,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完成任務的動機和興趣。接著對任務進一步剖析,并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豐富學習經驗和培養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能力,最后解決“古代宮殿建筑的文化內涵分析”這個較為復雜的任務。
(二)完成任務
完成以上四個小的任務看似簡單,但是想要完成的好,學生就必須按照老師設置的任務線索,一步一步進行細化調查,然后綜合起來系統分析。這一系列任務要求學生都緊密圍繞著學習目標開展資料查找、討論、相關PPT文件制作等。在本次任務中,筆者將學生分為5人一組,然后讓他們依據任務書展開自主學習,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順利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通過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古代宮殿建筑的調查分析和圖片講解,在教師提問和學生思考回答的過程中,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通過各種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的輔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效率。
(三)任務反饋
這一階段是通過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而檢查教學內容的學習情況,也對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了考察。學生在課堂上對任務實施和完成的情況進行歸納,并且向老師和同學展示任務完成的成果,成果可以是文檔、PPT、DV視頻等形式。而老師則引導學生開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這是一個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消化過程,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旅游文化教學中利用任務驅動法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還強調鍛煉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意識還有創新思維的培養。形成性與終極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既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最終質量也重視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表現。老師在任務開展過程中不但要對他們任務完成的最終情況進行評價,還要對任務完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指出來,評價他們對現階段學習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進行反饋,提出相應的改善意見,幫助學生更好的投入到下階段的學習中。
四、結語
在旅游文化課程教學中采取任務驅動法,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具體的任務為主線,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任務完成。改變了傳統講授的教學模式,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新模式。任務設置由淺入深,極大的激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掌握知識的過程。
參考文獻:
篇5
1.了解作者有關情況,掌握科學小論文的有關常識。
2.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熱愛傳承中國建筑文化。
3.鍛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篩選概括能力。
【設計說明】
這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介紹我國建筑的特征。然而,時下高樓林立,古跡難覓,再加上一些陌生的建筑專業名詞,學生閱讀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講解本文要拉近學生與古建筑的距離,盡可能直觀地展示建筑圖片或模型,激發他們了解古建筑的興趣,注重建筑與文化的融合,進而達到對建筑科學文化的關注、熱愛和傳承的教學目標。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給大家看兩張圖片,你能猜出這是哪里嗎?(幻燈片展示開封著名古建筑圖片)開封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被稱為“七朝古都”,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一個古老城市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就是它獨具魅力的古代建筑。這些美麗而典雅的古建筑,有什么不為我們所知的特征和文化內涵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建筑大師梁思成走近中國傳統建筑,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
板書:《中國建筑的特征》?搖 梁思成
二、走進文本
(一)文章的標題是《中國建筑的特征》,文章哪些段落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特征呢?
明確:課文3—13自然段
(二)中國建筑具體有哪些特征?請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來描述這些特征。(投影出示要求,溫馨提醒:掛住關鍵詞,關鍵句)請同學針對導學案小組交流,比一比,誰的更簡潔,誰的更準確,3分鐘以后,請3名同學上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師配以實物模型,幻燈片重點圖解一些特點(如2、3、4、5),以更利于學生理解。
1.立體構成
單個的建筑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部分構成的。
2.平面布局
(請學生從文本中找具體特征)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有“戶外的空間”。
(四合院小模型展示)
最能體現這種特征的典型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兩側有耳房,正房前左右兩側各有東西廂房(東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正房住長輩,東西廂房住晚輩,(《西廂記》小姐鶯鶯就住在西廂房),那么倒座房誰來住呢?有句熟語“熱東屋,涼堂屋,傻瓜媳婦兒住南屋”,倒座房是仆人住的。這也正體現了儒家文化強調的“貴賤有等,長幼有別”的禮制。
3.木材結構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墻倒屋不塌”,這種結構以梁柱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墻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無,如四根柱子支撐的涼亭。
4.斗拱
讓學生劃出課文中解釋斗拱的句子,找一個同學讀,提醒其他同學仔細聽的,同時根據他的表述想象一下,能不能想象出斗拱的造型。
有的同學撅著小嘴搖搖頭,真難為你們了。(出示幻燈片營造法式圖解和3Dmks建筑設計立體效果圖)
接著讓學生從文中找到斗拱作用: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幻燈片展示“九州煙雨”)你能從這張照片上找出斗拱嗎?
我在清明上河園拍這張照片的時候,也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斗拱,之所以拍下這張照片,也是覺得好看,學習了這篇文章后才知道,它是集實用與美觀于一體的。
關于斗拱,你還知道它的其他作用嗎?我咨詢了一位建筑師,了解到,在古代,斗拱的尺寸,斗拱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房屋的面積,小小斗拱,不可小覷。
5.舉折,舉架(教師畫圖展示)
宋代稱舉折,清代稱舉架,其作用是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6.屋頂
《詩經》描述為“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驕傲的成就”。
7.顏色
大膽使用朱紅色,并用彩繪來裝飾。(幻燈片展示)
8.部件
大到結構部件,如梁頭、額枋、斗拱,小到脊吻、瓦當、門環都具有很鮮明的裝飾形狀或圖案。(幻燈片展示)
9.用材
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
(三)根據學生板書,請學生總結順序,
板書:總體—局部
結構—裝飾
提醒學生寫作時,也要學習這種手法,理清思路,不可雜亂無章,胡亂堆砌。
(四)了解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我來考考大家。(出示一組圖片)請同學們比較分辨,哪是中國的?哪是西方的?說一說你的理由。
看圖片,根據你的了解,西方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東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呢?
東西方建筑的異同:
材質,外形(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凡爾賽宮的花園,大量幾何圖形的運用,體現一種改造自然為我所用的一種強權意識。)
(五)中國建筑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的建筑,因為它體現了中國建筑的這些特征和風格,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用哪個詞語來稱呼這種風格和手法的呢?
從課中畫出關鍵句,并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
明確:“文法”、“詞匯”。作者用語言文字作比喻,借此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中國建筑的法式或慣例。
(六)雖然東西方建筑風格不同,表現的文化不同,但是,作者提出了一個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怎樣理解“可譯性”?(投影問題)
教師提示:在語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語言,語言形式雖不相同,但卻表達同一個意思,可以互相翻譯。比如,漢語表達,你好,翻譯成英語:hello;日語:こんにちは。
那么,建筑上所謂的“可譯性”又指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19段,劃出關鍵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其他同學補充)
(投影)明確:建筑上的“可譯性”,各民族建筑的風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七)作者詳盡的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特征,并把它放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較的層面為我們解讀了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目的何在呢?請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答案。(請一學生來讀)
明確:最后一段第一句。古為今用,繼承優良傳統,建造今天的建筑。
教師小結:
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國建筑史》中所說,“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投影),我們只有繼承了優良的傳統,我們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點,我們的民族才有了靈魂。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是這種建筑文化的繼承者和創新者。
三、拓展探究
創新是必須以繼承為前提的,我們不妨把目光聚焦于現在,請大家仔細想想,你所了解的哪些建筑繼承發揚了哪些中國建筑元素?
(這一環節讓學生發散思維,先講給同桌聽,然后講給大家聽,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探究,了解學生探究方向。)
【課后補充】學生探究大致為以下三個方面:
*老家的房屋:主房坐北朝南 有獨立空間 舉折 舉架 脊吻
*所在城市主建筑或仿古建筑:濮陽四牌樓,開封御街、延慶觀
*中國知名古建筑:天壇 故宮 人民大會堂
(“東方之冠”模型展示)
斗拱造型和“故宮紅”色調;展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教師小結:
說實話,暑假里,我第一次來開封,是為了“開封有個包青天”的故事來的;是奔著早就令我垂涎三尺的開封小吃來的。但是,通過學習梁思成的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遺憾,沒有用心品味中國古建筑的魅力。我希望同學們,在觀察你身邊的古建筑,或有機會尋訪祖國名勝的時候,要用心去感受中國建筑的藝術魅力和文化蘊涵。
四、課外延伸
(投影展示)一位旅美作家這樣寫道:“一樣的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一樣的玻璃大樓,站在家鄉的路邊,我卻分不清這是北京、東京,還是紐約……”
思考:看了上面這段話,你有什么感想?
篇6
關鍵詞:中西方傳統建筑;建筑藝術;比較
建筑風格能夠十分直白的表現出建筑藝術。不同的建筑風格包含了不一樣的物質和精神要素,也包含了這個時代和民族的審美標準,因此建筑藝術更多的是對時代風格、民族風格的表現。一般情況而言,時代的不同,所產生的風格也不相同,但是因為影響民族風格的民族文化需要時間的沉淀,這個過程是比較穩定的,所以使得民族風格也具有傳統性和獨立性的特點。建筑藝術是和時代風格緊緊相連的,建筑藝術對于民族風格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木料和石材
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發展,其中對人們思想影響最深的就是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崇尚的是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這種思想也漸漸的深入到了建筑藝術中。因為受到儒學的影響,漸漸的形成了一種和社會等級制度有關的建筑形式。中國的建筑形式主要以木材結構為主,就連建造一些磚筑的地下墓室和佛塔也是如此,雖然表面使用的是磚石結構,但是還是仿造木材的結構形式來建造的,這就足以證明木材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出現了“墻倒屋不塌”、“拆東墻補西墻”的俗語。然而在西方的古代建筑有很多代表古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建筑,主要是采用石材為建筑材料,注重強調的是建筑數據的嚴格和準確。而且,在西方建筑中主要是以承重墻為主,使用磚和石頭所筑成的墻體可以達到很高的高度,房屋的頂部是采用的半拱型構造,這就是西方建筑的典型標志。
2 強調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
在西方人們一般把建筑比喻成音樂,但是在中國,建筑具有更多的詩情畫意。中國自古都把自然神人化,對自然的態度也是神秘和恐懼并存,對自然的態度也是比較順從。中國建筑不太注重建筑中的體量、類型、風格和透視的效果,主要關注于對空間規模的擴大,以及在平面上和空間上的相互聯系和配合的群體性建筑,主要關注建筑的和諧性和包容性。西方主要看重實踐方面,重視實際和人生的精神理念。西方建筑主要是用石頭建成,初期時比較黑暗,后來就有陽光照射進來,都屬于控制人的精神,注重對神秘感的設計。西方建筑看重的是整體和局部的布局,局部和局部之間的透視、規律和比例等造型準則,注重對立和爭斗,注重人們對建筑空間的理性把握。
3 注重模仿和意象
在西方很多人認為曲線是世界上最美的線條,古希臘建筑中不同的柱式就是對人們美的充分展現,大家都知道,多立克式是對男性雄偉和高大的表現,愛奧尼柱則是對女性柔美身形的展現。在歐洲大多數人都比較注重理性思考,善于進行幾何分析,西方建筑比較注重對數學模型的比例分配,使得建筑的整體布局呈現出較強的模擬集合圖案。比如古希臘的帕提農神廟,其中正面高寬比例1:1.618,遵循“黃金分割”原理。中國人就比較注重人們的內心感受和對外界事物的感受、思考和領悟,具有很強的意象性。英國的佛萊徹說過:“西方人心中的美術,只有繪畫為中國人所承認。雕塑、建筑以致工藝品為視為一種匠人的工作,藝術是詩意的(情感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中國人比較注重逼真的東西,并且要能夠達到栩栩如生的境界。[1]
4 封閉和開放
中國的古代建筑,比如故宮、園林、廟宇和住房都是呈現出封閉的狀態。中國保存到現在的古代建筑——故宮,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傳統的建筑中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云南人們居住的“一顆印”和廣東潮汕等等,也就是封閉模式的體現。這些建筑都有一個特征就是,外墻不開口,是通過通風來采光,這是中國建筑的鮮明特征。這種封閉的居住環境和當時封閉的國家環境和政策有著極大的聯系。和中國建筑的封閉相比較,西方的古代建筑更加注重的是開放、張揚、大氣,主要以外部空間為主,中心廣場被叫做“城市的客廳”,就有明顯的要把室內轉化成室外的意思。像是在1756年簡稱的法國凡爾賽宮,中間是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也就是把立面轉化成縱、橫、斜三段,左右是對稱的,建筑的輪廓造型嚴正、偉大雄健,具有明顯的理性美。凡爾賽宮的集合形
花園主要是依照大廳為主線漸漸展開的。
5 內向和外向
中國在進行建筑的時候,主要的表現是外部空間簡單牢固,但是內部卻清新脫俗,具有不同的情趣在內。注重空間的封閉性,主要傾向于內心世界和對外界的防范,這就和儒家所宣揚的“外求自保,內得心安”的思想有些類似。但是在西方的建筑中,在布局、構造和意象等方面都給人一種闊達、宏偉雄壯以及結構復雜的感受。尤其是幾何的造型更是給人一種和自然對立、人定勝天的感受,這就是西方人在征服自然方面的體現,具有鮮明的侵略和探求的意味。就是這種否定和叛逆,就充分的體現出西方建筑的多樣性,出現了一個個不同的流派特色,絡繹不絕,這和我國長時間以來單調的建筑風格形成了明顯的對比。[2]
6 大眾和特殊
在中國的儒家思想中,注重的是中庸和制衡。中國建筑更加注重群體間的組合,部分服從整體,達到協調的美。西方哲學理性思想中強調的是對立和自我,注重對個性的解放,像是巴黎圣母院、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等等,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表現,給人們一種激動、雄健的藝術感受。而中國的建筑更多的是采用中軸線的形式,從宮廷到、府衙、住房、寺廟,都是采取坐北朝南的中軸線,成對稱的形式,呈現序列化的空間狀態。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北京故宮的布局模式。西方建筑不注重這方面,建筑并不是追求對稱的效果,主要是呈現出放射性的狀態,主要是為了表現出不同和不規律性。比如歐洲中世紀的城鎮布局就是以教堂為主,然后圍繞教堂進行宮殿、住房和修道院等建筑的布局,其中各自都是獨立的存在的。
7 靜態和動態
中國古代建筑給人的感覺是范圍較小,但是卻又讓人覺得有種以小見大的感覺,一棵樹木、一片花草、一塊石頭,都能使觀賞人員從中聯想到一片山林。其中的布局也十分注重虛實相融合,注重其中的動靜配合,但是一般都是靜多于動,這種建筑思維和布局有利于建造更加明朗和精致的環境,從而有效的表現出自然的美感和相互協調的氣質。但是在西方的園林中,主要是以瀑布和噴泉為主,整體感覺比較宏偉和壯大,具有強烈的動態感,從而有效的表現出熱情奔放的感覺。[3] 8 內涵和外露
因為儒家思想對于人們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建筑也逐漸向和諧和含蓄的方向發展。在建筑內部是以封閉的空間為主,建筑和裝飾都比較自然,讓人覺得十分的親切和安逸,給人一種家的溫馨。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更加注重人和自然的抗衡,在石頭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上面顯得生硬和冷酷,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在建筑的外形構造方面,西方古典建筑是使用比較夸張的造型來表現出建筑的偉大和永遠,讓人瞠目結舌,具有激情。西方古典建筑中的空間位置是直挺向上的,使用的是高空垂直的發展模式,而且,西方古典建筑注重突出建筑的單個特點,其中的每個建筑都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9 主體和客體
中國建筑和人一樣,是有鮮明的前后差別的。在中國的建筑中,主要發源于黃河流域,方向是坐北朝南。一個中國的住房,實際上體現了主人宇宙的觀念,也就是對主人的身體構建的反映。中國人和中國的建筑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建筑的方向也是人的朝向,也就是南方在前面。和中國的宇宙觀念不同的是西方的建筑風格,西方的建筑主要從觀察面開始建立的,因此北方是前方。一座簡單的三合院,從上向下看就好比一個張開手臂的人形,房屋是正面,兩廂是手臂,把自己緊緊的包圍起來,就像一個井字的形狀。而且這個井就是房屋主人的心臟。中國的住房都是一種君臨天下的感覺,只是建筑的范圍大小不同罷了。[4]
10 不變與萬變
中西方在革新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可以體現在建筑發展的不同上。就建筑發展歷程而言,中國建筑傾向于保守型。根據文獻資料表明,中國建筑形式及材料亙古不變,起碼在過去3000年基本維持原樣。不同于中國,西方建筑追求推陳出新,材料和結構也是不斷演變的。希臘雅典衛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批神廟,距今約2500年,在這期間歐洲古代建筑的外形及建筑材料歷經了劇烈的發展演變過程。歐洲建筑在裝飾、空間布局、比例、形象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改革和創新,這主要體現在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向古羅馬穹窿頂技術以及拱券技術的發展,還包括從飛扶壁技術、十字拱技術向文藝復興時期圣彼得堡大教堂的演變等。
11 總結
根據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
顯的看出,隨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性格逐漸呈現出內斂、封閉的狀態,這種思想的影響,使得設計思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傳統成為中國人思想上的束縛,但是新的事物沒有經過時間的堆積也不能廣泛使用,所以有的地方還是需要去繼承的。在建筑風格上面,中國人也具有一定的創造力,不然就不會出現獨具匠心的建筑風格,但是封閉的思想還是讓我們固步自封,很難發展,建筑的形狀也大致相同。
傳統的建筑不但有四合院、大屋頂斗拱等形狀,還有對內在設計思想和藝術內涵的表現。對傳統進行學習,不是要全部吸收,而是要符合實際,主要是給人們一種啟發和靈感。建筑漸漸的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且傳統的建筑形式使得現代建筑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傳統和現代有沖突的地方,也有相互融合的地方,傳統的風格要能夠與時俱進,接受新的構造、材料和技術的影響,如果不能融入現代化的因素,傳統的建筑就會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樹京,賈錚.談中西方傳統建筑的差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8).
[2]楊潔,黃金鳳.中西方傳統建筑的比較與探討[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5(2):29-32.
篇7
【關鍵詞】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思考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architectural ar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ou Shun-ji
(Hebei sen BaiYu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Handan Hebei 056003)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is further enhanced requirements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industrie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is a manifestation of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is the color and the perfect fusion of architecture,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carrying the human spirit and thought, whether in ancient times or in the world today ar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corative arts, it is still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from our décor artistic point of view, its full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wing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ith Chinese media.
【Key words】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Thinking
1. 引言
建筑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歷史的積淀,他存留于建筑間,融匯在生活里。一個時代的建筑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的特征。只有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建筑,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才能真正把握建筑的內涵和價值。在我國有很多現代裝飾設計就結合了傳統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成為了一個時代輝煌的象征。
2. 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裝飾中的應用
(1)現代建筑裝飾現代建筑裝飾的功能首先表現為它的審美功能,它和建筑主體共同構成了建筑的主題。建筑裝飾能夠裝飾產品、點綴建筑為人們提供視覺上美感和心靈上的愉悅。同時,它更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段來表現出人們的生活理想和審美情感,用現代人的思維去陶冶人們的心靈。其次,建筑裝飾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很多建筑裝飾往往會成為整個建筑的“點睛之筆”,從而使得建筑的主題得到升華。最后,現代建筑裝飾還有一定的標志和符號的功能,很多建筑裝飾往往體現了人們的信仰、道德、技術情感等多方面的內容。
(2)現代建筑裝飾的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種,一是以圖案和紋飾進行裝飾,如浮雕繪畫,文字,適形造型,或者建筑構造的外部構件。二是利用建筑構建的抽象組合來形成裝飾。建筑構件往往成為建筑的語言,通過一定的建筑構件,如標準手段制作的柱式,標準手法處理的山墻端部等等。這些構建具有一定的符號功能,能夠很好地表達建筑的主題。靜電的作品如我國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就是通過鋼筋條柱來表現出一定的主題。三是通過不同的材料構的對比。比如,現在用人造石來代替花崗石,用玻璃鋼表面飾色來代替金屬材料,用壁紙來替代磁磚等,在視覺效果上讓人們難以區分它們之間的真偽。因此,發揮材料的特殊性能及質地美,必然成為現代裝飾藝術發展的趨勢。
(3)在現代建筑裝飾中應用傳統文化,應當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和對現代裝飾手段應用的基礎上,尋找現代和傳統“結合點”。筆者認為,應當從“形”、“意”和“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應用。從形的方面來看,應當著重于對中國漢字、龍紋、魚紋、云紋等中國傳統圖形在現代建筑裝飾中的應用?!靶巍钡膽貌皇菍鹘y文化的復制而應當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傳統紋飾的提煉和改造。比如,北京故宮的隔扇夾紗上的臣工字畫使得室內空間顯得高貴而優雅,目前很現代裝飾中對漢子裝飾就有著創造性的應用。漢字裝飾的材料不再是木和紙而變成了玻璃銹蝕、金屬和陶瓷。在一些現代裝飾中,玻璃銹蝕漢字的裝飾與燈光技術相結合,形成了高雅的室內環境,同時也形成了空靈和飄渺的效果。
(4)傳統文化中“形”的應用,從根本上講應當是“意”的傳承。比如,將傳統的云紋樣式應用于現代建筑裝飾中,則是表現了現代人對于“吉祥”意蘊的追求。在現代建筑裝飾中我們能夠發現很多在現代裝飾中應用古典裝飾的例子。比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他在設計香山飯店時,沒有設置玻璃瓦屋頂而是將傳統的江南民居、傳統的庭院等裝飾元素和現代形式融合在一起,很好的將中國的傳統和現代建筑融合在一起。
3. 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地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設計要有所突破,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就必須在傳統中汲取營養,進行發展,開拓創新。
現在人們都在呼吁要傳承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而傳統建筑裝飾元素是傳統建筑文化的亮點之一,因此現代的許多設計師都喜歡在其作品中運用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那么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對現代的設計到底有何意義和作用呢?
3.1 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形象豐富,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大量的設計素材。如傳統的斗拱、雕梁、畫棟、隔扇等等建筑裝飾元素,不僅具有極強的文化延續性,也是人們所熟知的文化符號,是較好的設計素材,設計師們可以用這些傳統的元素與新材料新技術相結合進行設計。
3.2 傳統建筑裝飾元素貼近人們的傳統生活,易于被人接受。現代人的生活緊張而節奏較快,冰冷的混凝土建筑也比較缺乏人情關懷。傳統建筑裝飾元素淵源流傳了數千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因此在現代設計中融入一些傳統的建筑元素,如一些傳統的材料、裝飾紋樣,營造出一種平和、安靜、易于交流的生活氛圍,作為現代人繁忙、快節奏、激烈競爭的生活方式的補充,使人在在工作之余較好的放松心情。
3.3 傳統建筑元素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可為現代設計提供借鑒。傳統建筑元素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具有極強的地域文化色彩,符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僅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更會讓我們了解這些形態背后的文化寓意,現在設計中如果具有一定文化內涵和韻味則更受人歡迎。
4. 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4.1 傳統裝飾語言的直接選用。
中國傳統裝飾語言的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吉祥圖形符號,它是中華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如:龍、鳳、麒麟、朱雀、玄武等圖案,意紋、回紋、水紋、太極八卦、中國結等紋樣,在現代設計中將其逐步挖掘、變化,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傳統裝飾藝術從裝飾內容到裝飾技巧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創作時可將其好的裝飾形式和處理手法,應用到現代設計中。傳統圖形里有許多的極其高度況、藝術性強的圖形,我們可以直接挪用,這種直接應用必然有個選擇的過程,不是任何的傳統裝飾元素都可以直接照搬的,我們更多的是對其部分裝飾圖案、造型的吸取,裝飾技藝上的采用,以及裝飾內涵、裝飾風格等進行采納。直接使用傳統裝飾元素的做法同時要注意兩點:一是量要適度、手法要合理,講究文脈,盡量不要把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裝飾元素同時堆砌、一擁而上。二要注意現代裝飾對象和裝飾題材上的吻合,要考慮其暗含的文化寓意,在造型裝飾、色彩裝飾中選用切合主題。
4.2 傳統裝飾元素的提取和重構。
(1)對傳統裝飾元素中的造型、圖案、色彩等進行裝飾形象上的概括,設計者運用各種設計元素、造型規律、文化內涵和藝術設計法則,將傳統圖形元素加以提煉、組織、整合,融入現代的審美理念,最終創作出現代設計作品。在設計時,需要按照現代設計法,將部分傳統裝飾圖案進行現代形式感的抽象與變形,再按照傳統圖案設計手法進行組合。我們可以從傳統裝飾圖案中,挑選出可以被現代設計所吸取的圖案元素,再將其重構。這種方法在將傳統裝飾藝術進行現代創新性設計中是非常有用的,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它并不是簡單機械的拼接與羅列,而是在理解對象的前提下進行有機的組合。
(2)因此,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和分析原圖案造型的形式特點、組合方式,保證提取的元素具有獨立性和代表性,合理將傳統裝飾元素提煉出最符合現代審美傾向的裝飾元素,在設計里體現一種傳統性格。
5. 結語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內的功能復雜而又多變,人們對自身周圍環境的需要除了能滿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環境氛圍、文化內涵、藝術質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裝飾從材料、設施設備,甚至門窗等構件的更新換代也日新月異,建筑裝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無形折舊”更趨突出,人們對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的欣賞和追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改變。為此既要改造傳統,也要改造現代,使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裝飾藝術風格高度融合,形成適合自己的獨特的東西。
參考文獻
[1] 史亞麗.淺析中國傳統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2] 葛頌.淺談現代設計中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J].當代經理人(下旬刊),2006,(08).
[3] 汪田明《中國傳統造型元素的再設計》,中州學刊,2002.
篇8
關鍵詞:斗拱 ;傳統建筑;《營造法式》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近年來,中國生活日趨西方化,中國的建筑及其附藝也正遭受著摧殘。建筑物的新城代謝本事不可避免的,但是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應該怎樣對待我國古老的技藝和藝術是現當代人們必須關注的嚴重問題。在這里,我想講的是對于斗拱,這個集中國千年建筑文化精粹的建筑構件,這個我國建筑特有的結構,我們應怎么樣加深對其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對其傳承的必要性。
一、斗拱出現的淵源及發展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尤其紀念性的建筑,如皇室住宅,祭祀用的建筑等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斗拱。
斗拱的歷史大致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西周,歷經數代的發展,才有了現代的輝煌。根據一些古代器物上的結構圖案,人們推測,斗拱在西周時就已出現。西周銅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漢代的石闕、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漢代時,柱頂已用斗拱承托檁、梁或樓層地面枋,但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漢代以后開始在柱間使用斗拱,最初的柱間拱稱為“人字拱”,即在額枋上立一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檁。至初唐,從西安慈恩寺塔門楣石刻《說法圖》上還可看到佛殿柱間仍用人字拱。
唐代至元代,這個時期斗拱的主要特點在于柱頭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干狀的柱頭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頭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側兩面的梁交織成一個分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為各交叉處的加強節點。這時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個水平框架現在稱為“鋪作層”,用于殿堂型構架柱網之上,對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起關鍵作用?,F存唐代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實例。宋《營造法式》中所載各種殿堂構架的斗拱與梁架結合,已不如唐代緊密,但仍類似。
到明代至清代。自明代開始,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
二、斗拱的結構、種類
斗拱,它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精靈。斗是斗形木墊塊,是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是在立柱和橫梁的交界處,在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除了斗和拱,斗拱之中還包括升、翹、昂等構件。
斗拱的種類很多,形制復雜。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為內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朝代不同,對于不同位置的斗拱的稱呼也不盡相同。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通稱為斗拱。以故宮為例:
故宮是典型性的具有裝飾性斗拱的代表。其斗碇擲嚳倍啵構造復雜。故宮里的斗拱,可分內檐斗拱還是外檐斗拱,如果按照具置進一步劃分,我們可以看到,分隔每一間的柱子的正上方有一攢頭斗拱,我們稱之為柱頭科斗拱,柱頭科之間的斗拱我們稱之為平身科斗拱,如果這個位置的都恭候為向上翹起的話,則稱之為溜金斗恚輝誚ㄖ的轉角處我們則形象地稱之為角科斗拱。內檐也可以分為品子科斗拱、隔架科斗拱等。其中,轉角斗拱的結構最為復雜,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三、斗拱的功用
研究可發現斗拱的用途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在唐朝之前,斗拱的是有功用有機能的組織,之后隨著宋元明清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斗拱裝飾性的功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下面,我系統的針對兩個不同階段對斗拱的主要功用進行了總結。
1、斗拱的支撐作用。這點通過上面的了解我們可以明白,斗拱位于柱與梁之間,是較大建筑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國內我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斗拱結構是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觀音閣是北宋初年(公元九八四年)建造的,其斗拱結構雄偉,堅實,一看就知是有功用有機能的組織。這個斗拱中兩昂斜起,向外伸出很長,以支撐深遠的屋檐,后尾斜削支撐梁底 。所以斗拱上有一種應力,以昂為橫桿,以斗為支點,前沿為負荷載體,從而使后尾的重量下壓以維持房屋的均衡。這就是斗拱最初功能的代表。
2、斗拱的裝飾性作用。斗拱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蘭,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同時斗拱向外延伸,可把最外層的桁檀伸出一定距離,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遠,從而使造形更加優美、壯觀。后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后來采用磚墻,出檐也是磚瓦制作,斗拱的支撐作用減少)。
斗拱是中國古典建筑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征的代表,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展成熟后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同時,它還是官員住宅等級劃分的重要標志。在上至皇帝,下至官員的努力之下,斗拱的發展進程也大大加快,并逐漸向裝飾性的方向發展。
3、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筑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采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松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筑裝飾物,而研究證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以及抗震的作用。
另外,斗拱在中國木構架建筑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也是鑒別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也可以說,斗淼難荼涫肪褪侵泄古建筑的發展史。千千萬萬類型的斗砉鉤閃宋等淮蠊鄣鬧泄古建筑文化。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抖拱使人產生一種神秘和莫測其高保真妙的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氣質。
當代,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文化傳承,斗拱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2010年世博會中國館就是其中最有利的代表。中國館被冠之以“東方之冠”的主場館是以中國特有的斗拱為原型創作的,是世博會園區的核心建筑與點睛之筆。它從中國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獲得了藝術靈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一個極具象征性、并能引發散發性思維的意象,我想中國人都愿意賦予它這樣的意義。世界上有三大建筑體系,只有中國古代建筑極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這個巨大的紅色斗拱將永遠升起在我們的視野中,它的標志性、力學美感和文化內涵必將大大提升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對于斗拱,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學習,不斷的積累經驗,以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想當年,梁思成教授為了保存中國古代建筑嘔心瀝血,現在,我們有必要重拾斗拱這一歷史文化經典,讓中國傳統建筑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方擁.中國傳統建筑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
[2]李合群.中國傳統建筑構造[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
篇9
關鍵詞:建筑裝飾;設計風格;文化環境;關系
前言
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說到“每一個建筑都得個別設計,不僅和氣候、地點有關,而同時當地的歷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慮。這也是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獨特風格的原因?!苯ㄖb飾設計風格的形式,是不同時代思潮和地區特點,通過創傷構思和表現,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裝飾設計形式。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內涵,從這一深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裝飾設計的風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風格流派的緊密結合,有時也以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甚至文學、音樂等的風格流派為其淵源和相互影響。
一、風格與文化的探索
在十幾年建筑裝飾工程的實踐中,對不同的裝飾內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環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風格和文化內涵的工程項目,在體現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的同時,對主要表現的裝飾內容的風格上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將風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會體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發展、風俗習慣、、氣候物產、地理位置)和風格形成的內在因素(個人或群體創作構思,其中包括創作者的專業素質和藝術素質)相結合,從而賦予所設計裝飾的內容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建筑裝飾環境,使生活在現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將體現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的各種風格(傳統風格、現代風格、后現代風格、自然風格、混合風格等)溶入我們所設計的具體裝飾工程中去,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建筑裝飾環境。
在此列舉較為典型的工程實例,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九華山莊”工程,以總結、剖析在實踐中如何將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風格與文化的結合,從而達到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以及創造出理想的文化氛圍和使人震撼、愉悅的空間。
二、工程實例中的體會
“九華山莊”裝飾工程(北京)座落在北京小湯山溫泉療養區的“九華山莊國際保健俱樂部”地處龍脈,上風上水,為明清兩代行宮舊址,占地40萬平方米,建筑采用皇家園林的設計風格,環境清幽雅致,五星級酒店管理標準,集保健、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度假樂園。我公司承建是整個“九華山莊”的核心部分,俗稱“五大殿”。
五大殿由主殿和四座偏殿組成。主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設計為丁字形。在原建筑設計的基礎上,我們對功能及空間組織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了調整。在功能分區上以大堂所在中間正殿為中軸線,咖啡區及總臺接待區分為兩側,多功能廳在后殿,餐飲區、醫療保健區分別在左右殿,線路清晰,功能明確。
殿內裝飾設計遵循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現代表現手法有機結合的原則,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使建筑裝飾環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征。我們把傳統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歸納整理,讓繁鎖的雕梁畫棟符號化,讓久遠的歷史文化氣息隱隱在地面、天花及四壁中流淌,通過意會達到交流。由此我們將中國古典建筑中的藻井、檁椽、柱式、欄桿、垂花、雀替、掛落、抱鼓、美人靠等,以美的聯想,嚴謹的法度,對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進行了藝術形象的重構,對傳統造型中的線的表象提煉加工,變的簡潔、挺拔。對具象的元素處理,升華為抽象的符號。大堂主墻面迎門而立的壁畫,表現了羲與女媧的形象組合,用青銅鑄造,古風頗濃,與光滑的墻面形成對比,奪人注目,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兩側橫梁用印度紅石板貼成,石板上鑿有古代圖案中夔紋與鳳鳥紋,形象優美古拙,配合設計所選用的各種裝飾材料,經過工匠的精雕細刻,達到了傳神的效果。
“九華山莊”裝飾工程是我們把握具有傳統風格的神韻又富有時代感的較成功的作品,在此工程的設計和實踐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中國民族文化和藝術追求神似,追求意境,表達儲蓄與神秘,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吸取中國傳統風格及文化的“神韻”,弘揚中華文化,同時以現代設計意識與傳統風格有機的結合,古為今用,西為中用。此項工程的作品圖片被編入建設部主辦的《中國當代建筑裝飾作品集錦》大型畫冊,并參加了中國首屆建筑裝飾成果展覽,編入《中國建筑裝飾優秀作品選集》一書。
在現代建筑裝飾中應用傳統文化,應當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和對現代裝飾手段應用的基礎上,尋找現代和傳統“結合點”。筆者認為,應當從“形”、“意”和“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應用。從形的方面來看,應當著重于對中國漢字、龍紋、魚紋、云紋等中國傳統圖形在現代建筑裝飾中的應用?!靶巍钡膽貌皇菍鹘y文化的復制而應當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傳統紋飾的提煉和改造。比如,北京故宮的隔扇夾紗上的臣工字畫使得室內空間顯得高貴而優雅,目前很現代裝飾中對漢子裝飾就有著創造性的應用。漢字裝飾的材料不再是木和紙而變成了玻璃銹蝕、金屬和陶瓷。在一些現代裝飾中,玻璃銹蝕漢字的裝飾與燈光技術相結合,形成了高雅的室內環境,同時也形成了空靈和飄渺的效果。
現在人們都在呼吁要傳承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而傳統建筑裝飾元素是傳統建筑文化的亮點之一,因此現代的許多設計師都喜歡在其作品中運用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那么傳統建筑裝飾對現代的設計到底有何意義和作用呢?
三、對風格與文化的理解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建筑建筑裝飾的功能復雜而又多變,建筑裝飾裝飾材料,設施設備,甚至門窗等構件的更新換代也日新月異,建筑裝飾設計和建筑裝修的“無形折舊”更趨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縮短,而且人們對建筑裝飾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的欣賞和追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改變。
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近年來,建筑設計和建筑裝飾設計在總體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狀況。建筑裝飾布置中也有趨于現代實用,又吸取傳統特征,在裝潢與陳設中溶古今中西為一體。當前,社會是從工業社會逐漸向后工業社會或住處社會過渡時期,人們對自身周圍環境的需要除了能滿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環境氛圍、文化內涵、藝術質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裝飾設計不同藝術風格和流派的產生、發展和變換,既是建筑藝術歷史文脈的延續和發展,具有深刻的社會發展歷史和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必將極大地豐富人們與之朝夕相處活動于其間時的精神生活。
風格與文化的關聯,就是追求更高層次的和諧,其本質是對人類文明的共同享有和發展,它遵循歷史傳統進行超越。
結語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建筑裝飾的功能復雜而又多變,人們對自身周圍環境的需要除了能滿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環境氛圍、文化內涵、藝術質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裝飾從材料、設施設備,甚至門窗等構件的更新換代也日新月異,建筑裝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無形折舊”更趨突出,人們對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的欣賞和追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改變。為此既要改造傳統,也要改造現代,使傳統文化和現代裝飾藝術風格高度融合,形成適合自己的獨特的東西。
參考文獻:
1.白然《傳統裝飾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生活,2011.3.
篇10
關鍵詞:傳統文化;融合;延續
中圖分類號: 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 言: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是一部波浪推進式的發展史,了解傳統元素藝術形式的特征,對建筑設計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建筑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建筑業發展和創新的基礎,這種深入機理的影響力不僅取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新時代人類中國人民時尚潮流的必然結果。
1 、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的關系綜述
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筑設計的根本。建筑設計講究一定的內涵和觀點,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的社會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的表現,不同觀念下的設計方案所體現出的風格也不一樣。 人們的各種觀念必然也要經過一個長期發展和變化形成的過程,而這種過程至始自終都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建筑設計方案,其實就是社會文化發展和影響的結果。我國古文化中于建筑方面有一個觀點:房屋的建設盡量坐北朝南。這僅僅是古代人們形成的一種長期社會習慣,但由于沿用時間較舊,且與我國歷史中社會關系、政治變革等息息相關, 所以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社會文化,至今其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依然存在。當代建筑設計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補充和延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限制,最早的社會文化沒有建筑設計這一板塊。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之下,社會審美觀等不斷發展改變,才有了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的身影,而隨著歷代建筑人才和文化人士的促進,這才使建筑設計被納入了傳統文化的范疇當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已經從原有的“ 平行關系 ” 發展到了現在“ 相輔相成 ”的關系。譬如 2010 年上海世博會館“ 天人合一 ”的樸素哲學思想的體現,正是傳統文化對建筑設計深遠影響的結果,而正是因為這樣的設計方案,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上海世博會中的中國館對世人思想和觀點產生了二次影響。
二、中國傳統造型藝術應具備的特征
第一,整合延續性:這種整合并非簡單的造型與紋飾的結合或拼湊,而是吸收、消化和有機的融合統一.文明產生之前,六大區域造物的組合與重組過程,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對外來和其他民族造物形式的吸收融會的過程,都表明了中國造物具有極強的整合性特征.就世界傳統造物設計這一歷史時段而言,中國傳統造物設計屬于整合特征最強的少數類型.中國造物的延續性,具體表現在技術與造型形式的延續上.在幾千年的造物實踐中不自覺地建立起了一種技術與形式的延續機制,當社會經濟文化發生重大變革,新材料、新內容促使新造物產生之時,造物的延續性能夠為新造物提供可借助的技術和造型形式.
第二,禮樂性及規范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造物設計與禮樂的關系最為密切,造物在“禮樂之道”的整合下,一切服務于“禮”合于“道”.這就一方面促進了造物設計的迅速發展,一直影響到后世造物設計的發展.中國造物設計規范化的雛形,似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規范化的原則是簡化、系統、優化、協調、效益的原則,這些原則長期地實施在工業化之前的中國造物設計藝術之中,顯示出巨的經濟和社
第三,地域適應性:古人最初從大自然的蠻荒中開拓出一個人為的世界時,就與某一地域特定的自然條件相結合,形成造物地域的特點.在傳統造物設計中,能動的適應或積極的適應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中國造物設計在適應順應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盡力與之取得協調與和諧的關系,做到制用有節,盡力實現社會協調的終極目標.所以適應性造物從其深層來說是人類構建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互諧和的生存空間所做的努力.
第四,變與統:變與統是構成設計史發展的陰陽兩極,與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滯不前的結論不同,不斷變化是中國造物藝術的特點,其中體現著中國古代工匠的創造智慧.特別是對于現代建筑,我們向現代設計轉型的過程曲折艱難,這就需要我們的不懈努力.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概況和表現
接下來舉例說明具體傳統物化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在這里重點介紹下中國古代的四大神獸紋飾,特別是龍紋飾作為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四大神獸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作為東西南北四神.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里,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朱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最早應追溯于遠古時代的圖騰崇拜.龍作為一種高貴的形象,很早就出現在建筑的裝飾上,但自從龍與皇帝發生了關系以后,龍的形象便大量地被使用在建筑上.在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中龍象征著皇權,只有皇家的建筑上才能用龍作為裝飾.典型建筑:北京紫禁城的故宮.我國傳統建筑中的龍飾主要體現在柱子、影壁、藻井、屋脊等建筑中,大多用以裝飾作用和祈求神靈保佑.在皇宮建筑上,因為龍作為皇帝的代表形象,所以在裝飾中占據統治地位.在北京紫禁城和潘陽故宮這兩座皇宮里,可以說無處不出現龍.殿內天花、藻井,皇帝寶座的臺基,屏風、御椅上也有多種式樣的木雕龍,據有人統計表光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一座大殿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共有12654條龍,所以一走進皇宮,真仿佛到了龍的世界.龍既然已經不是自然界的動物,而是人類在歷史上逐漸創造出來的一種理想形象,所以他的體態、大小可以變而無定形,這就給裝飾造成了方便的條件.例如:北京天安門華表上的龍,以他的碩長的龍體盤繞柱身,龍尾在下.龍頭在上,仿佛有沖天之勢,形成了華表特有的威嚴和壯麗.龍既然成了皇帝的代表,皇帝的象征,所以皇帝總想掌握龍的專用權,尤其在元、明朝以后,朝廷三令五申,甚至立以法典,規定民間建筑不得使用龍的裝飾.但是事實上皇帝始終沒有能夠控制這個專用權.因為龍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這個事實在皇帝和龍發生聯系之前就已經存在神州大地上了,所以在廣闊的中國,在各地的寺廊、佛塔、祠堂,甚至在園林建筑和民間住房都可以發現龍的形象.千姿百態的神龍,或隱或現的裝點著各類建筑,使它們更顯光彩.龍的形象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更是隨處可見,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表征,不僅多處用于現代翻新建筑組群,還用于很多商務會館、旅游業建筑、餐飲業建筑.特別是在在房地產開發中,建造九龍玉柱華表。無疑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更是對古典建筑文化的發揚光大.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要在繼承龍的建筑文化的基礎上,樹立民族意識.“君臨閩江”的建設者們為福州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傳承了民族文化.更好的促進了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再說下客家人的圍龍屋建筑形式,可以說是古老文化與現代建筑藝術的完美融合.
結語: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歷史的結晶,正因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客觀存在,且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才使得中華民族更加穩固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從另一個方面來講 , 也正是由于中國富含傳統文化的環境,才使中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文明古國”。 所以說 , 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的比重發展,是當今時代中華民族崛起所必須的過程,是對中國古老藝術和文化體系的尊重和弘揚。在鋼鐵林立的現代化世界里 ,人們常常為了“名利 ” 而奔波勞累,如果說能夠以建筑為主體,構建出眾多現代化都市里哪怕是一小片歷史的天空,也能夠使人們的心靈獲得洗滌。所以,做好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之間關系的綜合性研究,還能夠推動社會的合理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從周.說園.上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4
[23簡波,戴珊珊.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探析.南方建筑.2005
[3]余菲菲.當代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研究.西南交通大學,2009
- 上一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技能
- 下一篇:應對審計風險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