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心理學結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5:48: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用心理學結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師范教育;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
心理學作為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必修的教育理論課,對培養合格師資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高師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心理學原理,可以形成正確的心理學觀念,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這不僅是高師學生職前準備所必需的,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大有裨益。然而,目前高等師范公共心理學課的教學效果還未能體現設置該課程的目的,這在客觀上影響了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質量。導致高等師范公共心理學課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很多,如學校對該課程的重視不夠,定位不當;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教材體系缺乏創新性、結構缺乏科學性、對象缺乏示范性、內容缺乏實用性、功能缺乏操作性,等等。有鑒于此,筆者在心理學教學中,就強化心理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教學與心理教育能力等方面作了些嘗試與探索,并取得一些明顯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立足于理論與實際結合,改革教學內容
現行的高師心理學教材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材內容更新太慢,“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嚴重;教材結構松散,存在“條塊分割”現象等。多年來,我們在改革教材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方面作了嘗試。改革的宗旨是:緊扣高師學生的培養目標,突出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強化能力培養。改革要達到兩個教學目的:一是讓學生掌握心理科學的基本知識并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去從事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素養;二是通過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知道怎樣去完善自己的個性,提高自身心理品質。
鑒于公共心理學教授的對象是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因而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不但要考慮上述“雙目的”要求,而且要考慮到新世紀對教師職業角色的要求。也就是說,高師學生不僅要了解未來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還要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和未來教育對象家長的某些心理特征以及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特點。高師學生不僅是未來的教師,還應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能承擔中小學心理研究工作。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不應拘泥于某種體系,而應將中學教師所必備的心理學知識,按照“科學、精練、實用、可操作”的原則進行選擇。
在知識結構上,教學內容的體系由導言及六篇十七章組成。通過導言篇,簡介心理科學,使學生對心理科學及人的心理全貌有總體的了解;通過認知篇、情意篇、個性篇(共十章),講授心理學最基本的原理和規律;通過心理保健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心理輔導),闡明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通過角色心理篇(包括中學生心理、大學生心理、教師心理、家長心理四章),論述發展心理、教育心理等相關的知識;通過學生心理研究篇,簡要介紹學生心理研究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以及學生心理鑒定的基本技能。各篇章知識的闡述、論證注重科學性和內容的先進性。此外,每章都附有心理品質的自我測量,例如:可進行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的自我測驗,情感、意志品質的自我測驗,學習動機、興趣、氣質、性格自我測驗,等等。這些內容的設置,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能力結構上,教學內容通過“雙主線”結構體系以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與心理自我完善能力。一是在各章知識特別是規律的闡述中自然引發出培養和教育的措施;二是學習每章內容后,都給學生布置心理自我完善的作業,并進行心理品質的自我測驗。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了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教材結構上,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從“概念、規律、應用”三條主線展開,內容精煉,重點突出,便于課堂精講。有些篇章,如心理咨詢、家長心理、大學生心理、中學生心理研究等,因教學時數所限不能在課堂上詳講,則以通俗、詳盡、便于學生自學的課堂討論或實踐作業為主。
二、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學以致用
(一)精講與略講相結合
心理學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教學和自我心理完善中的應用,都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是精講的內容。對這部分內容應注重在理論的滲透性上下功夫,因為只有學好了這些知識,“遷移”才有可能,學生“應用”才會自覺。當然,精講并非是教師在臺上唱“獨角戲”,而是發揮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作用,教師或以典型事例引路,創設誘人的故事情景,自然地引發出某種心理學的原理和規律或講清某原理后讓學生舉出教學、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作例證;或教師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思維的王國,師生共同參與知識的形成,讓學生自己導出原理和規律。其他內容,則是教師提示思路或導引,掃清理解上的障礙,由學生自己導出命題或結論。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授課方式,學生由被動的客體變為學習的主體,他們大膽質疑,主動探索。因此,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關鍵的知識點理解深刻,真正內化成了自己的認知結構。
(二)講授與心理實驗相結合
人的心理由于不具有三維空間,故顯得抽象難懂,為了變抽象為直觀,由理性變為感性體驗,我們充分利用心理實驗儀器,盡量多地在課堂或課下讓學生演示心理實驗,通過實驗驗證加深對結論的理解。另外,配合有關教學內容,我們還自制了一些簡易的實驗教具。如在講到知覺的理解性時,為了讓學生明確言語的指導在知覺理解中的作用,向學生展示自制的斑點圖。為了讓學生明白“理解”可以提高知覺的速度,向學生展示兩張同樣字數的卡片,一張由互不聯系的單字組成,另一張上寫著“向張海迪學習”。在展示中讓學生體驗理解的確提高了知覺的速度,并故意將“海”與“迪”寫錯,都少寫一點,讓學生體會理解雖然提高了知覺速度,但有時會讓人忽視某些細節,導致錯誤。學生通過演示,親身體驗,不但深刻理解了心理學的原理,節省了講解的時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強化知識的應用性,培養學生應用心理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因此對各章有關的內容,我們除了課堂上重點講授外,課下還要求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自學,閱讀有關參考書目,經過充分準備之后,寫出提綱并在課堂上進行專題討論。例如,對“記憶的秘訣”“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不做消極情緒的奴隸”“意志磨煉面面觀”“氣質類型的自我分析”“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超越自我”“性格的自我分析”等內容,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大膽地談自己的見解,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自己的心理世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自我完善的措施,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普遍反映“這種教學模式好”,“學習具有實效性和創造性”。
(四)系統講授與專題講座相結合
為了確保心理學基本理論的完整性,我們盡力做到系統性地講述。由于教學時數所限,有些篇章不能在課堂上講述,但又是未來教師所必備的心理學知識與能力,我們采取了課下自學和專題講座相結合的形式予以解決。所開設的專題講座主要有“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人格成長”“發展與成才”“學生心理研究”等,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由于專題講座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因而學生的參與意識特別強,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效果良好。
(五)理論與動手實踐相結合
為使心理學理論發揮其實用性,使之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教學中我們強調在理論指導下加強實踐環節,具體做法如下。1.每章后都編有心理品質或能力的自我測量題,讓學生通過自測更好地認識現實的自我,并為建構理想的自我提供參照系。對每章后面的這些內容,學生往往不用教師布置,都能認真、自覺地去完成,表現出很高的興趣和積極性。2.每學期教師都有針對性地布置心理品質或能力的自我測量題,并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心理的自我分析(包括測量現象、探求問題的成因并提出自我完善的措施等)。例如,圍繞“心理發展歷程的自我分析”“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溝通”等課題,讓學生撰寫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報告。3.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把自己在課堂討論時的見解、心理品質或能力的自我測量報告、對某一問題的質疑或創新見解等撰寫成心理學小論文。對優秀論文或在課堂上宣讀進行鼓勵與表揚,或在期末成績總評中獲得創新學分。這幾年的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鉆研心理學理論的積極性,培養了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善了自我,也強化了學生的創新研究意識和分析寫作能力。
篇2
關鍵詞: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職業能力 管理心理學 教學改革
2005年9月21日,國務院討論并通過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堅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繼續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作為全國一百所示范性高職院校之一,淄博職業學院在“十―五”時期的發展規劃中提出了按照“課程結構模塊化,課程內容職業化,教學過程項目化,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思路,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建立以職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體系。我們以此作為背景,進行了管理心理學課程改革與探索,旨在探索適合高職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管理心理學教學的回顧
管理心理學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實踐性和應用性均很強,但由于種種原因,我校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建設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傳統的教學重在知識的掌握,而非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提高。另外,課程與就業脫節,學用不一致,課程教學還沒有完全結合企業的實際需要,與職業資格證書結合不夠緊密,沒有充分體現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特點。
2.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陳舊。多年來,由于資金不足等原因,我校僅開設理論課,教學中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可選的國內教材又沒有及時補充21世紀以來的心理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課堂上將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談不上學生思維的訓練、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結果導致教師講解困難,學生理解接受也困難,教學效果不理想。
3.教學手段落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由于缺少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管理心理學理論課教學基本局限于語言描述加黑板畫的層面,難免將微觀、動態的心理機制的講授變為言不盡意的描述性介紹,教學內容不直觀,顯得枯燥、難懂,不利于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也不利于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培養。教師即使使出渾身解數,對大腦的結構及其活動原理的描述也是言不盡意,造成教師上課難、學生理解也難的局面。
4.考核方式不合理,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比較突出。考試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課堂所授”,存在著明顯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考試以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記憶為主,考試內容側重于基本知識掌握程度,注重基本知識的再現水平,忽視了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查,導致學生“上課記、考試背、考后忘”的局面;把卷面分數視為評價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考試以結果性考試為主,每學期課程結束后主要以考試成績評價來區分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高低,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一錘定音”。結果導致學生只注重考試不注重平時,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
二、改革的內容
為了解決傳統管理心理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從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管理心理學課程的特點出發,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管理心理學課程進行了如下改革和探索。
1.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理念,明確課程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學體系。落實到某一具體的專業,就是必須對本行業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點,以及相應崗位從業人員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進行充分的調查和分析,設定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目標設計任務引領型課程,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展開對專業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我校從2007年開始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通過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確定了管理心理學課程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一是加強學生的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分析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能力。
2.以項目為引領,任務為驅動,實踐為導向,加強教材建設。傳統的管理心理學教材,講述的是個體心理與管理、群體心理與管理、組織心理與管理、領導心理與管理等共四個模塊,前兩個模塊屬于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后兩個模塊屬于管理學研究的內容,是心理學和管理學相關內容的簡單“拼湊”。對高職學生而言,顯得單調、冗長、不務實,與高職教學以實踐為主的宗旨相背離。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們按照“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思路,將管理學的原理和心理學的原理結合起來,將原有的四個模塊內容進行了“整合”,融合現代管理學和心理學的發展趨勢,共分為九個大項目,每個項目再分成若干個任務,以任務引領使學生在完成項目訓練的過程中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在教材內容方面,選擇對學生比較實用的部分,并且將內容加以“職業化”。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管理心理原理的基礎之上,對個體心理、群體心理、組織心理、領導心理的內容也有所掌握;在教學組織方面,每個項目前都設置了名言警句、項目目標、趣味先導,項目中都配有課堂思考、閱讀材料、案例、經典事例、心理寓言,項目后都設置同步測試、實訓項目和案例分析。新教材體現了新的課程體系、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整體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兼顧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
3.以趣味性、應用性和前沿性為原則,進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到基層從事商務或管理等具體的作業活動,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首先必須具有實用性,不能是純理論的探討;其次表達的內容要具有直觀性,要考慮高職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摒棄晦澀的論述方式,而用生動活潑、樸素有趣的語言來論述。基于此,我們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在保證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的同時,加強其針對性、實用性和前沿性。具體措施有:一是調整教學內容體系,使之針對性、實用性更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院校的教師,一方面要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另一方面要直接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盡管學生在上本課程之前,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管理學基礎、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等基礎知識,但是如果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不強,與學生的基礎、興趣和就業定位等存在偏差,學生可能會忽視掌握管理心理學理論課內容的重要性,加上與其他必修課程相比,本課程內容難度較大。因此,有必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利用內外課堂,跟蹤理論前沿和現實信息,適當介紹最新的發展動態,豐富管理心理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心理科學的發展,新的成果和發現層出不窮,21世紀以前的管理心理學內容已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教學中要及時補充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新進展,加強內容的前沿性。例如對抑郁、挫折、意志、逆商、情商、人的心理機制及其物質基礎、大腦功能等問題的研究,傳統教材一般寫得很少,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管理心理學的核心理論,而且要適當地把現代心理學的前沿動態特別是腦科學的研究問題以淺顯的方式帶進課堂,使這門課成為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情緒和健康、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窗口,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教學質量。基于上述情況,我們把有針對性地選擇和更新教學內容作為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通過系統參閱國內外優秀教材,我們堅持趣味性、應用性和前沿性的原則,選擇確定了教學內容體系,并且在教學中不斷征求意見和建議,對內容體系不斷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正如學生反映,任何枯燥理論化的東西加入了情感、生活化的東西,都會使人興致勃勃,愿意去學。
4.理論和實踐融為一體,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成敗。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具體方法有:一是積極采用問思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師生作為教學主體,其態度、動機、知識結構和努力程度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出受學生歡迎的課堂教學模式:問思式。通過案例啟發呈現懸念,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讓其帶著問題去聽課,使其感到枯燥的心理機制內容實際上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體里的事件,再以普遍關心的障礙問題結尾。從頭到尾都以理論聯系實際為主線,運用多媒體教學,在講解中使用聯想、對比、比喻等幫助學生理解。實踐證明,該模式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可以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把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二是加強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學是管理心理學講授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各類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講解,可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專業知識的理解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切身體會,克服理論講解中的空洞與枯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應對、解決各種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有如下三種方式:(1)穿插式案例教學。在系統講授原理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一些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使案例與理論相互印證,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運用能力。(2)啟發式案例教學。以啟發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首先介紹案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聽課;也可以在講授原理的過程中或講完原理以后拋出案例,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將理論聯系實際。(3)討論或辯論式案例教學。在進行系統的理論講解以后,教師布置相應的案例內容,鼓勵學生思考,查閱資料,撰寫討論提綱或辯論要點,再由教師精心組織課堂討論或辯論,并要求學生寫出討論報告,最后由教師總結討論或辯論結果,并得出有關結論。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理論思維的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三是重視輔導答疑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提高輔導答疑活動的質量,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及每一部分的課后重點練習,都應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與學生交流學習方法,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并有針對性、有重點性地向學生介紹前沿理論和企業發展的現實問題,加強和鞏固學生對基本的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綜合運用心理學原理解決現實管理問題的能力;利用網上聊天系統,直接進行“網上答疑”;靈活開展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專題講座、社會調查、建立興趣小組等,力求收到推動課堂教學,從“要我學”轉變到“我想學、我要學”的良好效果。四是廣泛應用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針對管理心理學內容繁多、心理測試多、上課學生多等特點,為能在有限的課時內形象生動地將最精華的內容介紹給學生,提高課程的教學水平,在教學中要積極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圖片、光盤和教學錄像帶等技術手段,圖文并茂,形象直觀,不僅加大了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和直觀性,而且建立了一套內容豐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管理心理學教學資源系統。
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重能力,重過程,以考促學。考試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學”和“教”的一次客觀的評價,科學的考試方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使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中我們積極探索考試模式改革,力爭實現考核方式的多樣化和綜合化,具體措施有:一是改革考試內容,確定考試的能力導向。在考試內容選擇方面,既要反映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綜合性、創造性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核,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二是采用多種考試方法。嘗試采用開卷、小論文、大作業等多種多樣的考試方法。改進考試題型,平時考試主要采用主觀題型,主要檢測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分析能力。在主觀題考核中,只要學生觀點基本準確,分析思路基本清楚,能夠自圓其說即可,不一味強調學生將教材上的原文原話照搬照抄。考試主要采用主觀題型和客觀題型相結合的形式,主要檢測學生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三是實行全程性考核。改變目前重結果、輕過程的做法,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對學生平時過程性學習的考核,考核的次數依據課程的性質而定,考核結果既包括到課率、課堂表現等平時成績,又包括課程設計、單元測試等,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投入到學習的全部過程。
總之,在整個教學改革與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將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的教學手段相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教與學內容的安排上有意識地結合職業技能鑒定的知識點,滲透職業意識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力求營造一種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氛圍。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管理心理學教學效果的提高是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的建設、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此外,決定教學效果的因素還包括教師本身的個性和素養。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個人知識素養的提高,具備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逐漸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鴻雁.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5):214-215.
[2]陳鴻雁.管理心理學[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篇3
關鍵詞:師范院校 普通心理學 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當代社會的競爭激烈,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范專業的學生也將面臨著與綜合型大學的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就業沖擊,那么該如何突出師范專業的優勢?如何更好提高師范專業普通心理學教學的效果,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將來的教學實踐?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對普通心理學進行教學探討。
1 普通心理學教學的教學意義和教學目標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趨勢、理論體系、派別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內容既要概括各個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從中總結出心理學的最一般規律,又要為各個分支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同時普通心理學是師范院校師范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它是一門涵蓋面廣、抽象性和理論性強的學科,它為教育學、學科教學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有助于未來的教師們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并有效地組織教育和教學工作,有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健全自身人格。
作為一門心理學導論課,普通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一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地了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二是通過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心理學的知識,樹立科學的心理觀,形成對心理學的科學認識,并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學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普通心理學對于師范生來說意義重大,然而現實教學卻不容樂觀。作者曾對一所師范院校上過普通心理學課程的師范生進行教學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絕大部分同學都反映存在以下問題。
2.1 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偏向理論
國內師范院校現行的普通心理學教材主要有孟昭蘭編寫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彭聃齡主編的《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黃希庭編寫的《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葉奕乾編寫的《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梁寧建編寫的《基礎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這些教材內容體系基本上都比較全面、系統,涵蓋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等。但是內容全卻不夠生動有趣,心理學概念和專業術語太多,理論性較強,案例較少,對于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2.2 認為心理學應該有用,卻不知道如何用
在學習心理學之前她們對心理學抱著美好的愿望,認為心理學應該對于為人處事、自我心理調節、將來的教育教學都有實際作用,但學完心理學之后,她們卻覺得很迷惑,只是記住了一些心理學的概念和原理,卻不知道該怎么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教育實踐當中去,理論仿佛很難結合實際。
2.3 心理學教學基本上是傳統的講授法,缺乏互動
由于師范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課程,她們不具有心理學系統的專業知識,課堂教學基本上都是采用講授法,但是學生不是對心理學一無所知,她們也具有樸素的心理學經驗和思考,她們對于社會現象和心理現象都有一種樸素的解釋,而形成一種生活的常識,或者是一種習慣化的表達和理解。這些常識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學心理學的認識,但也有些是錯誤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也有參與互動的需求,也想通過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來證實以前對心理學的理解是否科學。
3 基于教學實踐的教學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普通心理學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對策。
3.1 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詳略得當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寧建編寫的《基礎心理學》為例,本教材內容詳實,不僅包括了心理現象的全部過程(意識、注意、感知覺、記憶、思維、表象、想象、言語、情緒、意志、動機、氣質、性格和能力),還介紹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理論學派、心理學的生理基礎,以及社會態度與社會行為等。如果要在兩個學期的時間內按照先后順序把這本書面面俱到地講授完,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學生只能囫圇吞棗,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非心理學專業的師范生減負,摒棄教材中過難、過深的理論,畢竟她們學習普通心理學不是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學,而只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進行自我教育以及幫助解決將來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心理學的生理基礎、言語一章、注意的理論、記憶的生理機制、智力理論等都內容可以適當刪減或略講,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而對心理學的流派、思維、氣質和性格等內容則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精講。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來自實踐,心理學的很多原理大都也來自生活,教師運用生動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導入和講解,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講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觀點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講述希臘神話故事以及《簡愛》等小說里的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戀父戀母情結,用一群狐貍吃葡萄的故事來解釋自我防御機制。在講到心理學的生理基礎時,可以用建筑工人蓋吉的頭骨來引入說明心理的生理基礎不是心臟,而是大腦。講到感覺的適應時可以用“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和“小孩不覺糖甜,老病號不覺藥苦”來解釋。
在每章結束后,可以再設計一些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張飛審瓜、龐統判案、人怎么就變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湯、毛地黃花治心臟病、長生不死酒的故事、難道他們有遁身術、張飛大戰長坂橋、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這些案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原理、理論方能解決,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采用視頻、圖片等方式來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現象等內容。心理學的很多理論都來自經典實驗,但現實條件不允許都重復做這些實驗,因此我們可以多媒體技術,通過播放心理學經典實驗視頻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例如講到華生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時,可以讓學生看“小阿爾伯特的故事”;講到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時,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納的實驗視頻;在講到感覺的作用時,可以播放“感覺剝奪實驗”的視頻片段;在講到睡眠與夢時,可以給學生觀看“說夢解夢”的視頻片段,來幫助學生理解如何解夢;在講到腦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裂腦人的實驗時,可以采用圖解的形式進行解釋;在講到性格的解釋時,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視頻來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類等。這些實驗視頻和圖片具有直觀形象性,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學生對心理學理論的理解。同時看這些實驗視頻也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研究者研究心理現象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嚴謹治學的精神,對于將來走上教育崗位的師范生的工作和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
3.4 在課堂中讓學生參與到互動的心理游戲和現場實驗中
例如在講到記憶時,可以現場做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測驗來測短時記憶的容量以及長時記憶的特點;講到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時,可以組織全班同學做這方面的趣味測試,讓學生自己找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點和特點;講到感覺后像時,可以現場做正后像和負后像的實驗,讓同學在頭腦中產生直觀圖象;講到思維的解決策略時,可以用“河內塔”實驗進行現場演示;在講到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想象如何培養時,可以采用幾個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想象培養的方法讓學生現場體驗;在講到想象的作用時,可以教學生現場做一個想象放松的練習等。這些心理游戲和模擬實驗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心理學規律的來源,增強了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普通心理學學習的自覺性。
3.5 結合心理學知識點做相關的心理測驗,讓學生從專業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學生的自我意識觀念很強,經常會在網上尋找一些心理測驗來了解自己。但由于網絡心理測驗良莠不齊,有的心理測驗不夠準確,甚至有的測驗結果會誤導學生。因此,在專業的心理學課堂上,老師可以根據所講述的內容,引導學生做專業的心理測驗,如情緒測驗、情商測驗、氣質測驗、內向型外向型人格測驗、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測驗等。這些測驗可使學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項心理特質及個體差異,增強心理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的興趣,也能更好的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調節。
3.6 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或社會熱點問題引出要講授的內容,如以“為什么女生愛減肥?”來引出動機的主題;以“如果你想認識一個人,該從幾個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學原理么?”引出情緒和認知過程的關系等;如為了使學生熟練地理解知覺的特征,可以設計一串實例提問:乒乓球臺桌面為什么漆成墨綠色?變色龍為什么要變?為什么老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做記號?教師為什么都是用紅墨水改作業?有經驗的老師講到重難點時,為什么要加強音量、提高嗓門?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可以激發其解決問題的興趣、欲望,促使其對問題情境的領悟,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3.7 通過課前提問、課后布置練習來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在對上課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進后,很多同學都會被課堂內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學的知識點,但也會有部分同學忽略了對知識的掌握和背誦,所以要經常在下次課前讓學生回憶復述上節課的內容,每章講完后及時小結并布置課后思考與練習或小論文等形式來加強鞏固。同時對課堂提問和練習等環節計入平時成績當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復習的學習行為。
綜上所述,在師范生的普通心理學教學中,既要重視在普通心理學教學中,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內容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既要注意教師的教,又要注意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彭耽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麗秋.讓《普通心理學》輕松地映入學生的心靈[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學教學反思與實踐[J].河西學院學報,2011,27(3):87-90.
[4] 馬燕.普通心理學課程實驗教學之思考―― 基于高師院校教育學本科專業[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4):51-52.
篇4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思維;創造性人格
1950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創造力概念以后,關于創造力問題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圍得到廣泛的關注。全球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經取決于知識和科技創新,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手段。現代大學是人才培養機構,應將人作為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根本使命。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容
(一)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泛指個人創造新事物、新概念、新產品的能力,是人類創造性的操作化、具體化和物質化。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認為創新思維本質上是由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組成的。
聚合思維(又稱輻合思維)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它十分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試圖形成對外界事物理解的種種模式,追求問題解決的惟一正確答案。由此,聚合思維是一種有條理、有范圍的收斂性思維,它具有方向性、評斷性、穩定性、服從性和絕對性等特點。它是依據已有的信息和各種設想,朝著問題解決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結果的思維操作過程。聚合思維一般包括演繹思維和歸納思維兩種方法。
發散思維(又稱輻散思維)以形象思維為基礎,它不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不追求問題解決的惟一正確答案,它試圖就同一問題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由此,發散思維是一種無規則、無限制、無定向的思維,具有靈活性、流暢性、多變性、新穎性和相對性等特點。發散思維一般包括逆向思維、曲解思維、腦風暴、夸張思維等方法。
(二)創造性人格
人格泛指一個人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特征通常表現為個性特質。大量研究表明,創新不僅是一個能力開發,也是一個特質培養。換言之,要提高一個人的創新能力,也需要培養與創新有關的個性特質。這主要包括意志力、觀察力、樂觀、獨立、幽默、富于社會責任感等人格品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況下,人格因素可能成為創造力的關鍵因素。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發現,個性中的興趣和動機是使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驅動力。興趣源于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個體從事創造思維的內驅力。興趣和動機可以驅使個體集中注意于所從事的創造性活動。美國心理學家托倫斯在對創造性學生行為特征的研究中也發現,他們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斷地提問;思維和行動的創造性;思維和行為的獨立性,個人主義;想象力豐富,喜歡敘述;不隨大流,不過多依賴集體的意志;主意多;喜歡搞試驗,頑強、堅韌;喜歡虛構,富于幻想。
一些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大學生一貫忽視創新中的幽默和審美品質,這使得他們對創新的概念認知和價值判斷重社會性而輕獨創性,重實用性而輕審美性。此外,中國大學生還大多將創新代表人物與學界、政界、商界的名人聯系起來,缺乏對創新的大眾化認識。由此,完善中國人的創新人格,亟需加強對創新中幽默、審美特質的
認同及對大眾化創新表現的追求。
二、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對策
(一)提高對新形勢下創新思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是全面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必然選擇,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在當前復雜國際環境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證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才能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高等院校作為培養知識經濟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從戰略和長遠的角度出發,從思想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構建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激勵機制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等活動,采取有效激勵機制。輿論激勵機制,就是強調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要通過各種輿論工具在高校中廣泛宣傳大學生培養創新思維的重大意義;活動激勵機制,就是統一組織大學生開展和參與科技發明賽、科技論文寫作比賽、科技素質全能賽等活動,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創新活動氛圍和創新思維鍛煉環境;榜樣激勵機制,就是通過各種途徑挖掘大學生中的創新拔尖人才,大力宣傳,并將其樹為典型;興趣激勵機制,就是通過理想教育和科學教育,激起學生的興趣,將其引導為學生長期的、穩定的興趣并使之內化。
(三)從理論層面認識,大力推行創新思維訓練
大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是提高其創造能力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實踐活動中運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有發散性思維訓練、直覺思維訓練、形象思維訓練等方法。發散性思維要求大學生盡量增加頭腦中的思維角度,學會從多個角度觀察同一問題,并經過思維角度和層面的變換,運用類別變動法,達到思維層面的不斷變通;創新思維常以直覺思維的形式表現出來,直覺思維鼓勵大學生大膽猜測,大膽假設,展開想象,訓練其抓住偶然出現新異念頭的方法,盡量多獲得一些感性知識和經驗;形象思維在創新思維中占有重要地位,形象思維鼓勵大學生接觸大自然中的各種各樣的事物,提高對事物的敏感性,從而促進形象思維能力的產生和創造力的培養。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提供有力保障
大學生創新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教師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質和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育者,也是全面推進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有力保障。加強師德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要培養出創新型的大學畢業生,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作為堅強后盾,必須時刻做好教師的師德建設和現代教育理論培訓工作,努力使教育從老師講授為重點的觀念,轉變為學習知識前提下以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為重點的觀念,喚醒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加強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生學會學習。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素質教育工作者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學習,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輔導員在大學生素質教育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標新立異,培養其思維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獨立性,更好地發揮其創新思維個性。
(五)注重實踐鍛煉,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近幾年來,各地和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實踐說明,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工作的生命在于貼近實際,不斷實踐。充分利用課堂優勢,采取實踐教學、高校交流、理論學習等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同時開辟實踐性強的“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其創新意識。加強大學生的實踐學習意識,廣泛運用學術報告、專家論壇、報刊、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創新思維培養,利用各種方式,如與社會企業聯合辦學,組織學生到社會中考察;舉辦各種類型的特長培訓班,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等,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高其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創建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增強大學生發揮個人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在創新中的實踐和探索,提高自身學習和鍛煉的能力,更好地將大量先進知識運用自如,從而更好地為自身服務。
三、大學生創造性人格構建的優化措施
創造性人格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為了適應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需要,應該把培養大學生創造性人格作為教育的基本任務。針對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狀況,采取一定的優化措施在當今形勢下顯得非常必要。
(一)培養優良校風,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識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富有個性的優良校風,通過客觀環境和人際環境的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機制,對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塑造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從人格教育的角度,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心理環境。良好的心理環境主要指學校中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的社會心理氣氛、良好的校風與班風等。因此,創造優良的校風,必須重視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重視富有個性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精神的培養,必須重視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娛樂和社會活動,引導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最大限度地培養自身的創造性人格。
(二)加強人格輔導,強化個性培養
創造性大學生往往具有獨特的人格特征,個性的獨特性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創造性人格的一種反映,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性人格。美國心理學家史密斯主張在培養創造性的個性中,“教育者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設定開發創造性的條件,創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知識環境。”創造這樣的環境就是要對學生加強人格的輔導,這是專門為開展人格教育而專門設計的一種課程,它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或調整學生不良人格心理為目的,形式上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內容上充分考慮學生人格發展的實際需要,通過對學生的認識、情感、態度與行為各方面施加積極的影響,強化大學的創造性人格,從而起到調節學生心理狀態、培養良好人格品質的目的。
(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
開展創造性人格培養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要把人格教育與常規學科教學結合起來,加強學科滲透作用,要求在完成常規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目的。學科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學科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而學生的各種人格品質也在學科學習活動中得到發展。如果沒有學科教學的配合,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和開展是有限的、不協調的。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涵了不少適合人格教育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也會經常出現有利于實施人格輔導的教育情景,它不同于專門的人格輔導,它同各科具體知識緊密相聯,是一種具體的、特殊的培養方式。因此,要充分發揮在各個學科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的作用。
(四)充分發揮創造性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
大學生的創造性人格與高校教師的創造性人格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師的創造性品質不僅使自己的生活獲得成功,而且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只有教師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富有創造性,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性人格的大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認為自己的老師是由衷地工作時,也就會把自己看作是較有能力的,并認為自己的創造力也是受到內部推動的,從而形成較強的內部創造動機,因此,教師可以以良好的創造性人格如自主性、獨立性、開放性以及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意志等全面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消除人格障礙,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健全的創造性人格。
(五)對人格障礙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工作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調整人格發展中的心理偏差。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必須建立相應的咨詢手段,如設置心理咨詢信箱,開辟人格輔導專欄、舉辦心理衛生講座、開通心理咨詢電話熱線等,并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跟蹤把握學生心理上的波動變化狀況。對已經產生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的學生,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專門的調節,使之恢復到正常狀態,從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人格向健康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岳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造性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9(10).
2、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篇5
心理健康學校工作計劃1
一、指導思想
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21世紀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針對當前我國小學生存在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弱點,進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中小學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著“成長比成績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學校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教書育人并重的思想,切實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為此,圍繞“增強教師心理教育意識,提升心理教育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發展健全人格”這一中心,將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擬定如下計劃。
二、工作目標
1.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及發展規律,運用心理健康的理論和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育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證心理健康的實踐性和實效性,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3.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力,培養學生樂觀的、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4.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科學的、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體要求
1.深化理論學習研討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業務學習培訓工作。心理教師除參加區每月二次的業務研討活動和圍繞“團體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輔導”的主題外,還應積極參加各種其它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使自己成為能帶動本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里手。
(2)學校將對教師進行的“心育”理論學習輔導,納入學校業務學習范疇加以管理。九月份,在本校心理教師的協助下,組織全體學生開展“愛祖國,愛父母,愛師長”活動;十月份進行個別教育輔導的知識、方法等”專題學習研討;十一月份準備參加區心理健康表演課;十二月份組織班主任學習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與實踐。
2.合力探索實踐提高
(1)在啟動20xx—20xx年“主題心理班(隊)會”活動的基礎上,本年度繼續深入以“學生在生活、學習和人際關系中所存在的普遍問題”為內容,各班主任在學習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會、隊會結合起來,一、三、五年級各選一個班級上好團體心理健康輔導公開課,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2)開展《個別心理輔導的困惑調查及對策》的課題探究,選材要盡量使心理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幫助解釋,將身邊的現象用心理學觀點去分析,以便學生更好地了解、接受心理知識,并在方法上努力做到既實用又便于操作。
(3)學校將創設積極的校園心理環境,繼續規范“知心姐姐信箱、心靈有約廣播、培養心理委員”等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同時,每學期為學生開展一次以上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或心育常識普及活動。做到使心理知識有宣傳陣地;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有疏通渠道;心理經驗有分享空間,努力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隨時保持正常的心態。
四、具體措施與辦法
1.繼續發揮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網的學習、教研的平臺功能,同步提供相關的信息資源和業務參考學習資源。
2.加強心理教師的業務學習,日常業務學習具體采取“個案解析、備課研究”等形式,完成學習和實踐任務。
3.舉行“青年教師心理健康表演課”活動。
4.學校將創設積極的校園心理環境,繼續規范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
5.指導家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由學校實施是不夠的,在更重要的意義上講,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才是學生的來源與歸屬,小學生心理健康最后要歸結于此。因此,利用家長學校、調查問卷,指導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學校工作計劃2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認真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結合學校實際,努力開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逐步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規范化的軌道。
二、主要措施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
想要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規范化,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取得實效,一個健全的組織是保障。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以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由心理輔導骨干教師為組員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在領導小組統一的指導下,制定教育活動計劃并組織實施,確保工作的開展有成效。
(二)提高心理輔導教師專業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依托于一支素質強硬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我校將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心理輔導培訓,從培訓教師入手,幫助教師豐富自身的心理輔導知識,提高心理輔導能力。
1、利用一切有利機會,選派學校的心理輔導骨干教師外出培訓學習。
2、聘請心理教師來我校做講座,組織全校教師積極參加心理輔導專業知識的學習。
3、學校為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訂閱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報刊雜志,如《大眾心理學》、《心理與健康》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資料,閱覽室、圖書室提供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論書籍。
4、繼續鼓勵教師積極參加《人際關系心理學》和《現代學校心理輔導》的學習。
5、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市等各級各類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個案、教學設計的評比活動,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一個臺階。
6、在學校內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氣氛。
7、要求班主任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輔導實踐,并及時積累經驗和整理、收集相關的輔導資料,以達到促實踐求進步的效果。
(三)完善心理咨詢室服務學生
1、做好“心靈家園”咨詢室的常規工作,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需要。
2、繼續開設心靈信箱,歡迎學生來信傾訴自己的煩惱或困惑,在生活和學習上關心學生,做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引導。
3、重視每一位學生的咨詢,對相應的問題進行歸類整理,并及時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解決。
4、成立心理咨詢教師隊伍,有計劃、有安排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對來訪者做到尊重、理解、耐心、疏導、解惑。
(四)遵循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教育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學校以學期為段確定輔導教育的重點,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常規教育輔導活動。
2、各班主任根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和年級段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實效地開展心理輔導教育,做到月月有主題,在每個月中都至少開設一節班隊心理輔導課。
3、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少先隊活動有機結合,并要求班主任注重在平時的晨間教育、班隊教育、生活的交流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各任課教師也要在平時的學科教育和生活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輔導教育。
心理健康學校工作計劃3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因此學校要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在師生中形成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認識,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心理健康,甚至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塑造一個健康的人格
一、基礎現狀分析
1、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認識,并且具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學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設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點,明確地表明了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決心,這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新的春天,也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適宜成長的大環境。
2、由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大多數人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錯誤的認識,盡管我校已經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師生中未能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還是存在的,在學生群體中,對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確觀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還比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確認識,加強教師對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心理健康,甚至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學年應該重視、優先解決的問題。
二、發展方向分析
1、讓教師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當然更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功能、實施途徑與方法,否則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為一紙空談。雖然我校教師對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論指導和深刻認識的教育是無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層次的,因此,本學年的一個重心應放在教師的理論學習和正確認識上。
2、讓學生也認識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變態、神經病、心理治療等字眼來,內心極不舒服,下意識地排斥。其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很廣,心理治療(矯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我們的教育對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學生,發展性功能、預防性功能更為普遍和重要。因此,讓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進而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學年的重點。
3、形式靈活多樣,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起來。
對于小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中、滲透在游戲中、滲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學年學校的各種教育途徑都要行動起來,發揮自身的優勢,讓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體措施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時間;各班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活動,提高班級凝聚力,集中解決班級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2、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課題研究結合起來;結合學科教材內容,滲透有機專題教育,如語文課,課文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可以直接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體育課競技項目教學同樣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品質。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材料,教師集中與分散學習相結合;可以通過召開講座、團體輔導、個別咨詢、自學材料、外出培訓等途徑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4、設立心理咨詢室,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矯正性功能;咨詢室設星星知我心信箱,專人解答學生來信;咨詢室設星星和月亮談心區,專人輔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做好心理咨詢檔案的收集與整理。
5、編輯心理健康小報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個主題,至少每班一份;發動學生采、編、出稿,辦成學生展示認識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臺。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會、隊會結合起來,落實發展與預防功能;嘗試以隊會的形式、班會的內容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春風化雨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站、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途徑,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紅領巾廣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兩周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開辟心理健康宣傳專欄國旗下講話主要圍繞心理健康展開。
8、可以在學校網站開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塊,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檔次,讓更多人來支持、更多的專家來指導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動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四、月份安排
學生:
(一)低年級
1、目標
通過幫助學生適應學校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的良好適應能力,與他人良好相處的能力,使其初步具有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初步形成積極正確的自我概念。
2、內容
九月、學生角色意識(如我是小學生)。
十月、學校環境、集體生活適應(如我們的校園集體生活真快樂)十一月、基本學習技能、行為習慣訓練(如好習慣交朋友)十二月、體驗合作、體驗友情(如大家一起來我和同學手拉手)一月、學習成功體驗(如我能行成功體驗真好)。
二月、學習興趣(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到興趣樂園去)。
三月、自理、自立意識(如今天我值日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四月、排除不良情緒方法(如情緒氣象臺讓自己更快樂)五月、正確處理同伴人際沖突的方法(如溝通化解小矛盾)。
六月、自我保護方法(如披著人皮的狼自護在我心)。
七月、時間觀念(如做守時的好學生時間的妙用)。
(二)中年級
1、目標
初步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能初步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具有愛心和集體責任感,初步具有自我完善意識、生活強者意識和創新意識。
2、內容
九月、自我控制策略(如智斗難題真快樂當天功課當天清)十月、基本學習策略(如巧學苦練無難題學習要得法)
十一月、如何交朋友(如謙讓、友善朋友多讓我們走到一起來)。
十二月、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如:優點轟炸缺點轟炸)。
一月、應對挫折的方法(如批評不可怕我也曾失敗過)。
二月、正確的消費觀(如巧用零花錢小會計)。
三月、體驗創新、創造(如我不同意這個想法創造就在你身邊)四月、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如當我難過的時候)。
五月、集體意識、集體責任感(如我愛我班集體力量大)。
六月、什是理解、寬容、原諒、信任(如與我同行握住我的手)七月、什么是死亡(如熱愛生命珍惜每一天)。
(三)高年級
1、目標
能進一步認識自我并悅納自我,使其心理變化與生理變化相適應,初步學會分析自我、設計自我、發展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競爭意識和正確的性別觀念。
2、內容
九月、學習計劃的制定(如訂好學習時間表)。
十月、應考策略(如考試前的我考試中的我考試后的我)。
十一月、工作神圣而平等(如職業大舞臺條條大路通羅馬)。
十二月、家庭觀念(如家庭小幫手爸爸媽媽和我)。
一月、心理防御機制的運用(如學會說不使自己感覺好起來)。
二月、如何與他人溝通(如當小朋友難過的時候怎樣贊美別人)。
三月、什么是競爭(如同學進步我高興正確競爭好處多)。
四月、正確認識社會不良現象(如做遵紀守法的小公民攀比之風不可長)。
五月、調節情緒的方法(如做情緒的小主人)。
六月、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筑起防范惡習的城墻)。
七月、什么是心理學健康及其重要意義(如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神秘)。
教師:
九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
十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途徑。
十一月、教師心理健康。
十二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一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二月、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
三月、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
四月、心理健康測驗。
五月、心理訓練。
六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篇6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舞蹈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整個教育界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高職舞蹈教育是一種新興的事業,因此在高職舞蹈教育中,如何充分發揮這門課程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成為一項嶄新的課題。文章立足于此,在分析我國高職院校舞蹈教學的現狀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有益探討。
舞蹈是一種流動的肢體表現藝術,它表達的是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是社會的生活,并與文學、音樂、美術相伴而生,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舞蹈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舞蹈教學是陶冶學生美的情操,并對其進行美育教育的一種理想方式,是提高我國全民素質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是普及舞蹈文化傳播美的真諦的有效途徑之一。舞蹈教學在高職素質教育中是一門集技巧性與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是將訓練、排練、表演融為一體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必不可少的技能課和修養課,也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充分發揮舞蹈這門課程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下文進行具體分析。
一、對我國高職院校舞蹈教育的現狀分析
1.教育、教學方式有些陳舊
在以往的舞蹈教學中,教師往往強調模仿教學,習慣于沿用口傳身授法。教學內容過于老套呆板,在受專業舞蹈學習的影響下,多重視舞蹈素材教學,而缺乏實用性的舞蹈教學。舞蹈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注重知識的記憶,與實際聯系較少,使得高職院校舞蹈教育落實困難,教學效果不明顯,對提升學生藝術修養方面作用有限。此外,有的上課形式多以大課為主,學生人數多,幾乎沒有個別輔導的機會。
2.個體差異性較大
因學生生源參差不齊,導致舞蹈教育對象素質差異較大。其中,少數學生可能已進行過系統的舞蹈訓練,無論是軟開度及各個部位的肌肉能力,還是身體的韻律感覺及技能技巧等都已有了一定基礎。也有一些學生曾有過一定形體方面的訓練,掌握了部分基本體態、動態及少量技巧。而另外一些毫無舞蹈基礎的學生,入校前多未受過任何舞蹈基本功專業訓練,僅憑自身具備的基本條件及興趣來學。這些現狀就造成個人學習舞蹈素質上的個體差異。因此,高職院校在實施舞蹈教育過程中,要全面針對這種差別,提出相應的教學措施,從而能夠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3.有些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
就學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學生因入校前沒有受過舞蹈訓練,加上舞蹈課又比較勞累辛苦,所以有些學生課堂參與意識較差,很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如低年級的基本功素質課比較單一枯燥,學生的身體條件各不相同,部分學生因曾接受過專業訓練,入學后專業技能較為突出,自我感覺良好,課上練習時則慵懶、怠慢。而基礎較差的學生易產生緊張、煩躁、厭倦等不良反應,從而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消極因素。
4.藝術教育空間被專業學習“擠占”
工科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傾向于技術學習,以便在畢業后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這種技術化的訴求現況,致使在推廣藝術教育時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在教學空間上,一方面高職學生面臨繁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另一方面還要進行實際操作,致使很多學生,包括一些教師,將舞蹈教學當成一種娛樂休閑課,嚴重違背了舞蹈教學的宗旨。
二、對我國高職院校舞蹈教育的探索與創新
1.制訂科學有序的教學計劃
一份完善的教學計劃是上好一堂舞蹈課的首要前提。因此,舞蹈教師應在科學、系統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本著知識、能力、素質統一協調的原則,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綜合舞蹈活動諸要素,全面了解學生智能和體能的需求,并對其整體進行規劃安排。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確定課程的目標任務,應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預測實際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和能達到的教學效果。此外,老師在課前還應盡可能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品德、智力、體能、意志等方面諸要素,以及授課的場地安排等細節問題。
2.注重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
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它以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實際、實用、實踐為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此,高職舞蹈教學內容要求全面,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舞蹈知識,以從事各種職業,達到適應社會的需求。它從客觀上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具備全面的舞蹈理論基礎和專業的舞蹈技能技巧,不僅要求我們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通曉與舞蹈類型相關的各種理論知識和表演技能,以便在教學實踐中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另外,舞蹈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廣博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如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美術、音樂等,它們同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并把其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以增加舞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在教學實踐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新的舞種不斷被挖掘,舞蹈專業的知識也在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并將其更快地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力爭達到新知識與教學同步發展,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新的知識,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
3.注重“美感訓練”,激發學生興趣
舞蹈教學中的美感訓練是舞蹈基本功訓練中的基礎之一。在舞蹈教學的各個階段,基本功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在基本工訓練中的一舉手、一投足就應是美的,就應有音樂、有思想、有靈魂。要讓學生認識到再簡單、再單一的動作里都存在著美、存在著藝術,如:學習最基本的古典舞手位時,要讓學生感到這是在表現一種美,必須用心去感悟;從頭、眼、身體、腿到腳,都讓學生想象在空間運動時所能表現出的美感。一旦有了想象和美感,會激發學生興趣,將其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就不會覺得舞蹈基訓中動作的單調和枯燥了。同時,選擇適合青年學生特點的音樂,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表演等形式使學生忘記疲勞和訓練的痛苦。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美感訓練”,從建立舞蹈意識和美感入手,著力調節基訓的枯燥、單調,充分利用各種可行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把握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一定舞蹈專業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4.注重“賞識教育”,實施創作教學
“賞識教育”是近兩年來出現的新事物,目前已成為教育界的一個新動向。所謂“賞識教育”,它的核心就是尊重學生,即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做到信任、理解、寬容、激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善于抓住學生每個好的起點,給予肯定,并熱情地鼓勵他們,激勵其樹立戰勝自我的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在此基礎上,順利實施創作教學,全面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創作、編導。盡管他們的起點可能有的很低,基礎差,但是,當他們走進舞蹈教室那一刻起,教師就應不斷地鼓勵和信任他們,帶領他們在教室里歡快地跳起來,哪怕水平離老師的要求還很遠,只要他們在努力地用自己的肢體、心靈去尋找美、感受美、體現美,就一定有收獲。同時,教師要適時加以引導鼓勵,讓青年學生豐富的靈感得到創造性的發揮,使他們通過對音樂的感受,通過各種動作的表現,充分激發自身豐富的想象力,培養他們對舞蹈學以致用的能力。最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釋放,促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總之,高度重視高職院校的舞蹈教學這項工作,要針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同時,還應適應千變萬化的世界及迅猛發展的形勢,以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培養具有開拓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努力促進舞蹈教育的發展。讓全社會都來關心美育教育的建設和發展,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一定會沿著科學、系統、規范的道路發展,一定會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和全面文化素養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又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葉寧.舞論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版.
[2]孫國榮,余美玉.大學生舞蹈教學指導[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
[3]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篇7
一、語文探究素養由多個因素所促成
首先,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為學生進行探究提供基礎。廣泛的閱讀能為探究提供知識積累,平時應廣泛閱讀,豐富涉獵,積累厚實的相關語文知識。要有一些散文、詩歌、議論文、小說、實用文等各類文體的相關知識,有廣博的課外知識。如鑒賞評價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現實性這一問題,就要知道現實性是就什么而言才行。這個現實性是指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像小說那樣的人物,把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與現實中的此類人物聯系起來就可以了。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形式多樣,散文涉及到作品主題、藝術特色、材料組織、審美價值等的深層思考,小說則涉及到人物形象、情節安排、結構特色、藝術價值等的多維解讀。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很好地實現子目標。有了相應的知識儲備,我們才有可能進行知識遷移的問題探究。平時充分閱讀文學作品,就能拓展視野,養成較強的文學感知能力,在遇到問題時就可調動自己的閱讀儲備,熟練運用閱讀技能,比如知人論世、尋找對應信息、復原隱喻、象征本義等,這樣去研究、探討,就容易有理性的發現、創新的成果。
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體驗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顯。可以運用五步閱讀法:初讀,通讀,解讀,賞讀,悟讀。閱讀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主體,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使有了閱讀的方法,沒有閱讀量的儲備,還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很難提升探究素養。因此,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足量的閱讀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學生具備問題意識是形成和提高探究素養的前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但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要“有問題”。如果沒有問題,就不存在分析,更談不上解決。我們都知道,學生并非一開始就能夠提問、喜歡提問的,更多的是不敢問、不會問、不好意思問、懶于問、無機可問等等。
因此,教師必須教給方法,指導學生質疑,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是語文老師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消除障礙,鼓勵學生敢問。二是老師要努力創設用來引發問題的情境,使學生想問。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并且積極地去思維,激發探求知識的興趣。三是授之以漁,使學生會問。要使學生有會問、善問的習慣,教師首先必須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實際,為學生就如何問作出示范,啟發學生體會老師是如何提問題的,并在平時逐步教給學生在學習中尋找問題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處處感受到問題的存在。在這方面,特級教師錢夢龍總結出的“定向提問”和“深思質疑”可供參考。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走進他們的心理世界,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深入思考,樹立自己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悟。學生在用心感受生活時,思想會變敏銳,情感會更豐富,探究意識自然會得到增強。
再次,個性化閱讀是培養探究素養的重要途徑。語文課堂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學生從文本中激發出新的思想觀念,并對文本意蘊加以適當拓展,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由淺入深的論述,做到有理有據,應該說是符合探究性閱讀的要義的。探究性閱讀中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就是對作品意蘊進行求異與求新的創造性閱讀。所謂“求異”,就是不限于運用傳統社會歷史視角,還可用文化視角、心理視角、人類學視角、敘事視角等;所謂“求新”,就是有創意,有新發現。視角的求新,往往會發現作品的新意蘊。學生對文本豐富的內涵和藝術表現力形成符合其情感和事理邏輯的體驗和思考后,還可批判質疑,發表不同見解。學生如果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思想感情,或者已經積累的閱讀經驗,先依據文本進行常規思考,然后在此基礎上從文本中進行新的聯想和想象,展示自己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就是最妥當的了。另外,綜觀考綱中對探究能力的考查,不管是文學類文本還是實用類文本,都要求考生能對文本中的問題進行個性化解讀,提出自己的見解。看來當前社會對于個性化閱讀對培養學生形成并提高探究能力的積極作用已經形成了共識。
第四,合作討論是培養學生探究素養的催化劑。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學習方式之一。這里,主要指的是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生都是個性化的生命體,他們之間的合作必然生成全新的學習情境,導向問題的成功解決。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常用的方法是將學生分組。與合作學習同時采用的常常還有競賽法:大組與大組競賽,小組與小組競賽。競爭機制的引進,給合作學習注入了鮮活的內容,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見解精辟,給課堂帶來陣陣驚喜,探究素養得到了相應提高。這就實現了課程目標中提出的“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的目標。
第五,激勵性評價是培養探究素養的內驅力。激勵性評價能激發學生提高探究素養的熱情和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意識特點的心理驅動力,是人們力圖認識或愛好某一事物的傾向,是影響學習活動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也是激發探究創新的一個重要支點。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忘卻探究過程中的疲倦和勞苦,達到一種如癡如醉的狀態。具有探究閱讀興趣的學生總會被探究的對象深深吸引,從而引領他們去摸索、去開拓、去創新。興趣能帶給他們極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贊賞等激勵性評價手段,可使興趣內化為探究動力。其內化的主要表現是學生的感性興趣向理性興趣的轉變,由對一般生命現象的感知向對生命本質的探索轉變。這樣,學生的探究動力就會得到較為理想的開發。在探究閱讀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激發興趣、引導質疑和贊賞成功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主動探索解決方法,激勵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不斷鉆研,最終形成一種能閱讀、愛閱讀、積極閱讀的心理傾向,從而在良性循環中提升閱讀水平。語文探究閱讀教學中應該采取怎樣的有效和高效策略,才能實現最佳喚醒,值得語文同道持續不懈的探求。
二、探究切不可誤入歧途
令我憂慮的是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對于探究素養的培養還存在一些誤區,在此指出來供大家參考。
1.探究存在浮泛化。一個方面可能是我們老師上課太隨意,沒深刻領悟什么是探究,認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探究,沒有考慮某個問題的提出是不是太膚淺、有沒有探究價值。整個課堂,“探究”一詞四處飄蕩,學生回答此起彼伏,貌似實踐了新課程理念,但教師的閱讀不能把握準確度,而且缺乏思考的高度、探究的深度,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既不能縱橫開闔,又不能聚意點睛,很難激發學生的獨特見解。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體驗到了什么,說不清,道不明。探究不是為了標榜,而是為了發展能力,要選擇某些值得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要探討疑點難點重點,有所發現和創新。要把握文章的內涵及其藝術風格。
2.探究存在純文本化。從我們平時的考卷中可以發現,不管是文學類的探究題還是實用類的探究題,其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題目設計體現了對考生語文素養、個性思維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在回答這類題的時候,考生可以結合全文,聯系自己的實際加以綜合發揮,因此題目的答案不具有確定性,但有利于他們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力。就所探究的問題而言,它不是通讀一遍就可以在文本中找到現成的答案,也不是把分散的詞句匯聚在一起就可以做成答案。考生既需要入乎文內,反復研讀文本,準確理解并把握文章;又要出乎文外,調動知識儲備,甚至需要查閱文本相關的資料,在把握理解的基礎上謹慎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此類考題的解答,要求考生由文內拓展向文外,從有形躍向無形,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有“我”有“思”,且以開放性的評價鼓勵考生發表獨到的見解。這是它區別于一般閱讀題“以文解文”的獨特之處。而我們的學生語文試卷閱讀探究題的答案往往只是試卷文本上的內容,缺乏知識的遷移與深化。這也許跟我們的學生平時缺少閱讀、視野狹窄有關,但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老師缺乏探究意識、唯本本教學所造成的,如果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強調并訓練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就不會出現如上問題。
3.探究無視文本化。探究性閱讀不能理解成不顧文本的基本意義而進行隨心所欲的解讀,它畢竟是有限制的。學生如果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思想感情,或者已經積累的閱讀經驗,先依據文本進行常規思考,然后在此基礎上從文本中進行新的聯想和想象,展示自己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就是最妥當的了。
4.探究無原則的個性化。在我們平時閱讀教學中,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說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閱讀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有了個性化的閱讀,才可能有創造性的閱讀,進而發展各種能力。讀者的個性化閱讀,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其每個哈姆萊特是個性的,但“一千個哈姆萊特還是哈姆萊特”,這一個哈姆萊特又是共性的,這個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就是文本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要在引導學生探尋文本意義的同時,實現個性化閱讀。學生的創造性閱讀,就是以個性的理解去合乎情理地解讀自我情理之中的文本。這樣的閱讀,既認識了自我、讀出了個性,又親近著作者,才能達到個性化閱讀的效果。
高中生探究素養的塑造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本文僅就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感受和體驗做了以上分析,因為我覺著語文作為一種人文性的學科對于高中學生形成探究素養至關重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探究素養的培養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的探究品質成為學生在各行各業的精神引領。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2011年新課程標準高考大綱。
[3]政治教育編輯部 名師授課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鐘啟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
[5]皮連生 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
篇8
[關鍵詞]點面結合、立體分層教學,開放武教學,“新媒體”課后反饋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高校畢業生與就業市場供需關系的矛盾日益突出。這就對藝術類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特色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類高等職業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揚長避短,必須找準方向,深刻領會教育部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容,積極推進、落實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當前藝術類高職聲樂專業在發展上面臨的困難
第一,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速度較緩慢,不適應高等職業藝術教育及社會發展需要。高等職業藝術學院是由藝術類中專學校升格而來。藝術類中專學校升格后,雖體制上轉型,但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及時調整,人才培養中的基礎,重中之重的授課組織形式依然沿用中專“一對一”授課模式,教學內容也與本科如音樂學院,高等師范學院音樂專業高度重疊。培養出的畢業生存在著知識結構錯位、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第二、由于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師資相對短缺,課時安排上只能被動縮減學生課時量。由每周一節減至半節課。第三、生源質量(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普遍不高,有的新生入校時專業基本零基礎。
“面向生產服務第一線”、“實用性”、“高技能型”的特點,為高等職業藝術院校的培養目標指明了方向。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聲樂課的人才培養模式既不能繼續沿用藝校類中專,也不能照搬高等音樂學院及高等師范學院音樂專業。必須結合所在學校具體學情,建立適合本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人才培養中的基礎,重中之重的授課組織形式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使培養出的畢業生一專多能,能在就業崗位上充當多面手。
二、個別課授課組織形式改革具體改革方法
課內由傳統“一對一”授課組織形式調整為:個別課與小組課相融合的一體化、開放式、分層教學授課組織形式;課外運用新媒體互動平臺,實現日常跟蹤教學。具體改革方法如下:
1、“一對四”為基礎,不改變教師總授課量的前提下,延長學生單次授課時間
每周半節課對教學來說可謂杯水車薪。三年的大專學習,去掉畢業實習及軍訓和各類節假日,實際授課時間還不到兩年。眾所周知,藝術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熏陶和積累。要在不到兩年的時間把學生培養出有一定專業演唱水準,僅靠一周半節課是很難實現的。
把每人每次半節課,調整成四個人一起上、輪流唱,每人每次上二節課。在沒有增加教師總課時量的同時,延長每位學生單次授課時間。
一名老師同時授課四名學生。教師依據對學生的了解,對學生進行組合搭配。例如,將唱得相對好的,接受能力強,能夠盡快進入歌唱狀態的學生兩人,與程度不高、歌唱狀態要經過一段時間醞釀才能進入的學生兩人,搭配在一起。先給唱得好的學生授課,把課堂氣氛帶動活躍起來,對唱得相對差的同學進行感染,節約了單個上課的個別“預熱”時間,提高課內教學效能。
2、“點面結合”,個別問題個別講解,共通問題小組集體授課
聲樂教學包括演唱,表演,語言的教授。對于基礎性訓練,比如歌唱的站立姿態,舞臺形體姿態、手勢、眼神;個別聲樂技術、技巧知識點比如如何吸氣、換氣,如何打開喉嚨,抬起軟腭等;語言教授,比如怎么念意大利文,德文歌詞(學生除了學習中文歌曲還要學一定量的外文歌曲)等共通的知識點進行授。這樣既避免重復性教學,節省大量時間和老師精力,也方便開展課內討論。
教師從灌輸知識轉變為引導啟發的教學方法。把教學重心從怎么“教”轉移到怎么“學”上。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共同討論,思考、共同解決問題。比如老師問“歌唱時怎樣的站姿是最科學省力的?”老師發問后,學生共同思考、各抒己見,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做綜合性歸納后再發問。在幾輪的發問、討論、歸納后,引導學生自主找到答案。通過討論,學生統一了對該問題的正確認識。再個別進行演唱嘗試,教師再針對每個人的問題依次予以糾正。這種討論班形式的小組課,確保人人有機會發言,演唱,避免上集體課有可能引起的膚淺、片面的認識,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充分學習的機會。
3、教學與舞臺實踐緊密結合
筆者對我校聲樂畢業生的就業現況進行分析,就業方向以藝術培訓班,家教、少年宮、文化宮、群眾文化館、演藝公司及企事業單位藝術團為主,專業演出團體為輔。這些工作雖對專業性的要求不像音樂專業團體那么高,但都需要有較好的舞臺表演經驗和舞臺組織,調度經驗。比如現在很多企、事業單位都很重視企業文化發展,需要招收能在單位文娛活動中獨擋一面的人。既能獨唱或領唱,又能充當音樂指導,o單位職工排練和指揮合唱,小組唱;還能組織編排文藝節目,主持晚會。因此,除了在琴房里教學外,還要把部分教學內容直接移植舞臺,按每周一次、每月四次授課課時計算,授課地點兩周安排在教師獨立小琴房,兩周安排在配有正式舞臺的學校音樂廳或有舞臺的大教室。讓學生更熟悉舞臺,使教學實施更貼近今后的工作需要,將教學與藝術實踐合二為一。
4、開放式教學
教師在音樂廳或大教室上課時,采取開放式教學,加入旁聽生。老師有計劃地組織自己的學生參與旁聽,(也歡迎對歌唱有興趣的在校生旁聽)。對旁聽生而言,長期的觀摩交流會使學生得到“靈感式”的啟發。從長遠的就業角度而言,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看到教師給不同學生授課時針對不同問題實施的解決方法,長期耳濡目染,學生能學會因材施教的教學本領,對于將來從事聲樂教育工作的畢業生而言大有裨益。對舞臺上表演的學生而言,旁聽生充當真實的觀眾,舞臺的特殊空間和臺下觀摩學生,會給臺上表演的學生強烈的心理暗示刺激。增加臺上上課同學的演出現場感,促使他們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字一腔都從舞臺實際效果出發,而不是單純的發聲訓練。觀摩人數越多,越能鍛煉學生的舞臺感,激發表演欲。一曲唱罷,在老師的安排下,旁聽生從觀眾的角度給舞臺上上課表演的學生提意見或建議。聽聽觀眾(旁聽生)的意見而非老師一家之言對學生來說大有裨益。唱得好,老師的表揚加上觀眾(旁聽生)從不同角度給予的贊賞,會讓舞臺上表演的學生信心倍增,同時加深了對自身優點的認知、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唱得不好,老師的教導和觀眾(旁聽生)提出的意見也會引起學生的重視,加深對自身不足的認識。此教學方式既鍛煉臺上的上課學生,又給旁聽生提供了觀察、學習、熏陶的機會。臺上臺下“一箭雙雕”。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給學生傳遞的知識量,遠大于小空間,短時間的單個教學。
5、立體化分層教學
針對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的現實,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基礎好,條件好的學生,聲樂教學向縱深方向延伸,以培養專業演員為目標。曲目量,高難技術、技巧掌握程度,舞臺表現力要求較高。基礎差,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教學過程以聲樂基礎培養為主。曲目夠用為度,突出經典曲目與常用曲目教學。以培養培訓中心音樂輔導、音樂陪練、群眾文化館、群文工作者為目標。注重發展學生橫向綜合能力,如基礎音樂輔導能力,組織能力,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即興伴奏等。
6、增加課后反饋,運用新媒體“微信”、“QQ”實現課外跟蹤教學
建立學生微信群或QQ群,為師生間搭建課外互動交流平臺。
首先,實現學生課后反饋,老師跟蹤教學:學生在課后練聲,練歌中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時,可以與老師進行視頻對話,教師通過視頻,進行教學,及時給學生解惑答疑。避免學生課后練習“走錯路”。
其次,老師定期推送國際、國內優秀歌唱家音樂視屏及聲樂論文、音樂評論文。擴展學生視野,深化學生對歌唱藝術的認識,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最后,搭建學生間互動平臺,將課上的“小組討論課”形式延伸到課后。用于學生間課后交流,探討歌唱藝術,組織學生課后互學互練。
二、改革的授課組織形式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1、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觀察力、思考力
以唱歌時眼神的運用為例。教師要求學生眼神的落點要穩定,眼珠子不能亂轉,要根據歌曲的需要運用眼神。但是在個別課中,學生經常過度重視發聲而忽略了眼神,下意識地到處亂看。在新授課方式中,上課要求學生當著眾人演唱,在這種具有表演性質的教學環境中,刺激學生跳出單純發聲訓練的禁錮,注重舞臺整體表現。主動管理自己的眼睛。臺下的旁聽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眼珠子亂動的危害,也會警醒自己。在學生演唱完后,可以讓觀摩的學生共同討論“如何合理地運用眼神”的問題。而后老師進行引導,總結,提煉。此教學法有利于在同一空間、時間內,同時調動諸多人的學習主動性和觀察、模仿力,提高教學效能。
2、培養協同合作,創新力
歌唱有時就是靠情緒的帶動。比如說唱高音,技術有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心理上的恐高情緒。堅定勇敢地大膽去試。有的同學的恐高情緒根深蒂固,還沒唱就有一堆的所謂理論支持自己放棄,比如“氣不夠”、“快到我的換聲點了”、“我是中音不能唱高音”、“今天感冒了”,其實都是內心恐懼的托詞。單靠老師一個人的力量既慢又費勁,如果結合敢唱會唱的同學一起,形成強大的情緒氣場,四個人一起鼓勵,一起帶動,輪番上陣,各顯其能,軟硬兼施,把情緒焦點由“種種恐懼”引導到“大家都能唱我也能唱,大家都敢唱我也敢唱”上來。加上老師準確的技術講解和示范,高音會容易解決得多!老師也可以發揮多人上課優勢,給學生安排一些簡單的歌劇重唱或由歌曲發展而來的小組唱,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類似舞臺劇的合作表演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教學能力
據筆者對畢業生就業狀況的統計了解,近一半的學生畢業后自考了教師資格證,當了老師。有的在藝術培訓班,有的在私立幼兒園、早教、小學、中學,有的在藝術團、群眾藝術館、少年m。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教”的鍛煉機會,培養學生“教”的能力必不可少。筆者在“一對一”授課中選擇時機,讓學生改變完全“受教”角色。在對待相同發聲技術,技巧點的教學上,如果甲同學已完全掌握該技巧,老師可以試著讓他去教不會的乙或丙,給他們做范唱和講解。老師在一旁監督,發現甲生教授出現方向性錯誤時,老師及時糾正,并講解原因。教學相長,甲生首先要用心觀察“錯在哪”,然后找出錯誤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迅速組織語言解說,并配以范唱。為了讓“學生”理解。甲生需要更主動更富于表現力地去范唱,不僅強化和堅定學生對此技術技巧的正確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也有利于建立學生連貫、整體、全面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同時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觀察力。通過成功把別的同學教會,也初步建立學生“能教”的信心。在學生“教”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結合實際問題與學生分享教學經驗。并介紹和引導學生閱讀與教育和演唱相關的教育學、生理學、心理學書籍,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教學自學能力。
結語
篇9
關鍵詞:公選課;課程設計;路徑
中國內地高校開設公選課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公選課實際上已經成為我國大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涉及數學與自然科學類、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計算機類、語言類、藝術類、體育衛生類、基本技能類等[1],在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明確課程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校公選課的生源來自各個學科,少則五、六十人,多則上百人,選課動機千差萬別,如何在一個半小時內,吸引學生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呢?大學教育的定位不應只是知識教育、技能培養,高校公選課的定位是通識教育,其中增強人文教育理念應當貫穿于高校公選課課程設計中,包括愛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價值觀的教育內涵[2]。不同學生對所選課程的期望各有不同,但擔任公選課的老師要思路清晰:我為什么要開設這門課程?課程設計必須要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性。在本人所擔任公選課《紀錄片創作與賞析》的課程設計中,我將課程的教學目標修訂為:分享人生經驗;正視社會歷史、現實;反思人生意義、價值;豐富大學文化生活;提高影視鑒賞力。上公選課的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學生,他們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還有待提高,本課程希望通過不同類型的紀錄片的推介、賞析,為他們打開一扇認識歷史、社會、人生的窗口,從多個層面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相信總有一點可以觸發他們的共鳴。
二、突破課程理論框架、創新設計課程教學內容
(一)增強學科知識的普及性。與專業課程教學要求不同,高校公選課課程教學目的主要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因此,教師在做課程設計時,必須把課程的理論知識打碎、揉爛,刪繁就簡、降低學習難度,形成以知識應用為主、理論為輔的課程教學框架。比如可以對一般課程里的歷史背景、理論溯源進行刪減;將課程體系粗枝大葉化,繪制出課程核心內容的枝干,將專業理論通俗化,更強調知識的普及性。
(二)精選接近性強的學習材料。相較于專業學生,公選課的同學對所選課程知之甚少,如何激發他們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就成為課程設計的關鍵。比如本人所教授的《紀錄片創作與賞析》這門課程,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的教學資料庫也在不斷地調整中。在選擇觀摩影片時,為保證讓學生觀摩到不同類型紀錄片,我會刻意選擇一些短小的、時代感強的題材,比如《活力中國》系列、《新青年》、《街舞狂潮》等;自然地理類題材記錄片是一般觀眾都會喜愛的片種,我選擇的是制作精良的《美麗中國》、《森林之歌》;為了豐富大家的文史知識,特意選擇《故宮》、《大國崛起》、《敦煌》、《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等題材的影片;為了讓大學生認識真實的中國,我也選擇了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紀錄片,如《歸途列車》、《阿拉民工》等;還選擇了《梁思成與林徽因》等愛情題材的紀錄片,希望通過真實的影像故事觸發同學們對愛情的向往并懂得珍惜的可貴。
(三)增加師生互動性內容。作為大學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多元思維方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思路[3]。在做公選課課程設計時,必須將課程內容逐一分解、細化到每堂課中,并通過問題設計、課堂討論將知識體系串聯起來,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質疑力、反思力,在討論中幫助學生理解、消化專業知識。這種互動一定是啟發式的,帶有思辨性的,不能是灌輸式的。老師不一定給出答案,但要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當降低課程專業難度,不能像要求專業學生那樣要求公選課的學生,問題設計要深入淺出;高校公選課教學更講求藝術性,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自然是大學生喜歡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簡單迎合學生的口味,而是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提高多媒體教學水平。多媒體在高校教學中已經很普遍,但課件的設計水平卻參差不齊,有的只是教案的文字版,并沒有把多媒體的優勢發揮出來。公選課多媒體課件設計要強化視覺、聽覺效果,教師可以制作出課程所需的視頻、音頻文件,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應用性;PPT的設計要突出視覺線,文字要少而精,圖文并茂效果才好,可以是課程的要點、難點,可以是討論題目,也可以是設計好的圖標、動畫……
三、強化設計性,有效控制教學環節
(一)課前做好引導。在每次正式開始課程內容前,先做簡短的課程回顧,再通過設計好的針對性問題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和目標,做好學生的學習引導。比如《紀錄片創作與賞析》的課堂教學中,我會結合上節課課后布置觀摩的影片,提出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并不直接給出參考答案,讓學生們帶著疑問開始本次學習。
(二)課中增強互動性。公選課程不適合滿堂灌,老師不能只做傳聲筒。一節50分鐘的課,課程理論教學內容設計最好不超過30分鐘。做課程設計時要強調可操作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案例引出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在提問過程中還要盡可能顧及全場,調動、活躍課堂氣氛,任課老師適時對大家的討論結合課程知識點予以回應,引導討論的大方向。
(三)課后做好課堂總結。在下課前,一定要做幾分鐘的課堂總結,將當天的知識要點進行匯總強化,并布置下節課討論的題目。《紀錄片創作與賞析》的每節課后,我會給出學生下去觀摩的篇目,并提出相應的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觀看、思考。
四、增強思辨性,鼓勵學生參與課程教學
(一)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度、參與性。大學教育絕不只是實用的工具,大學課程也不只是傳播知識信息,還涉及道德、倫理、審美等領域,影響大學生人格、思想、責任感的形成。如今,我國高校公選課教育管理給了任課老師很大空間,因此應當提倡、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自由討論,有交流、有探討、有碰撞是培養大學生思辨性的最好手段。當然,老師要主導討論的行進,做好引導和啟發,真正達到一定教學效果。在《紀錄片創作與賞析》的課堂上,我會選擇一些有爭議的影片供學生觀摩,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不同學科青年的觀點、立場,引導學生們認識人性、社會的復雜性,激發他們對“公平、正義”、“良知、責任”等人文精神的認知。
(二)弱化課程管理強制手段。大學公選課程教育應當充分利用心理學的“獲益吸引,降低阻抗”原理,給學生更多自主權,比如將課堂考勤點名轉換成課堂提問,既能了解到課率的情況,也起到了考勤作用,學生也很容易接受。學生請假一律批準,不準假,他/她的心不在課堂上,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其實,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遇到經常請假的學生,只要課講得好,同學們還是很樂意上公選課的;這樣也會給老師一定壓力,課講得好才有人來聽。高校公選課課堂是給予大學生浸染人文精神的很好空間,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認真備課、上好課,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真正讓公選課成為大學教育中一座清新的花園,百花齊放、生趣盎然。
參考文獻:
[1] 嵇春霞.立足通識教育,打造高校公選課教材—從四所高校的公選課調研說起[J].科技與出版,2008(8).
篇10
制度是學校目標在工作規范上的具體體現,學校制訂、完善各項制度,引導教職工日常工作規范,約束教職工個體工作行為,明確教職工遵守或者違反規定的獎勵懲罰措施,保障學校各項措施執行的政令暢通,對學校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學期,學校行政在聽取了廣大教職工意見與建議后,經過討論,重新修訂了以下一些制度:
1、《校務公開制度》、《學籍管理制度》、《學校安全制度》、《重大突發事件緊急預案》等。這些制度以往就有,但是有些條款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學校通過對一些條款,文字等的修改與增刪,進一步明確了指代,方便了操作。
2、《值周班班主任與值周學生崗位細則》與《值夜與值周教師工作職責》。制度詳細指導并規范了值周、值夜教師及值周班級班主任、值周學生在履行工作時應該落實的具體工作規程,使初次參與值周人員也能明確工作職責,了解操作程序,做到事事有人負責,人人有事負責。
3、《班主任考核辦法》、《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推薦辦法》、《教職工年度量化考核辦法》等。這些制度的修改與更新,是學校嘗試從以往對教職工較多地關注查錯揪誤轉變到更多地激勵創優爭先上來,更細致地關心教職員工的心理感受,是制度的執行者用積極的態度與心情來對待學校工作與個人成長。當然,懲罰也是必要的,但是懲罰的方式有所變通,“重獎勵、輕處罰”是現代員工管理的一個趨勢。表彰優秀者就是對犯規者的一種懲處。
4、修改完善《辦公用品領用制度》,對辦公用品進行細致分類,明確領用條件,嚴格報批手續,加強倉庫管理,落實各類登記,盡量減少損耗與浪費,把好節流關。
二、加強學習達成共識為學校推行精細化管理造勢
現代管理認為,管理有三個層次,一是規范化,二是精細化,三是個性化。其中精細化管理要求層層完善、系統健康,權力層層有,任務個個擔,責任人人負。在日常管理中,它要求每一個步驟都要精心,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每一項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態度,精細是過程,精品是成績。精細化管理體現在教育中就應該是“用心工作,愛心育人,真心服務”。在暑假教師師德學習會上,校長主持介紹了一本名叫《沒有任何借口》的世界暢銷書,以此為切入點,拉開了我校精細化管理的學習討論與工作嘗試。“沒有任何借口”所體現出的是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一種完美的執行能力。在接下來的幾次教師大會與教研組活動中,學校又通過組織觀看汪中求主講的“細節決定成敗”講座錄像,布置學習會、討論會與撰寫心得體會,使全體教師認識到:借口只能讓人逃避一時,卻不能讓人如意一世;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學習不負責任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一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就沒有任何前途可言;對待工作與學習的正確態度是正視現實,踏實敬業,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努力學習、不斷進取、發現并肯定自己的能力。
三、多頭并舉細致入微用可靠的執行推動學校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1、加強培訓、注重實踐,不斷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學校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重點,以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師隊伍為目標,本著先進性、實用性、科學性的原則,把校外培訓與校內培訓相結合,全力造就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的師資隊伍,為全面開展核心技能教學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首先推行“百名教師下企業”活動。本學期,派出二位機械組教師到****掛職鍛煉一個月,讓教師在實踐中了解企業的技術、工藝與生產流程,掌握企業所需的人才規格,并提高教師自身的技術水平。
其次,送教師到高校深造,有計劃的選派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到高校攻讀碩士學位,選派優秀教師和骨干教師到高校進修。
第三,選派教師參加技能培訓與考核。我們根據專業教師要成為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有計劃地派出教師參加高校舉行的技能培訓,使教師取得技師、高級工等職業資格證書。今年暑假參加省級技能培訓的專業教師有43人,參加國家級技能培訓的教師有4人。
學校加大校本培訓的力度,在學期初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培訓工作計劃,做到時間、地點、指導教師、參與人員、培訓內容五落實。在培訓形式上,做到集體培訓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專題講座與業務研討相結合,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各種比賽活動。在培訓內容上,有師德教育、法制教育與職業教育理論教育、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如何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如何進行科研、撰寫論文等等。
在市區兩級首屆“首席技師”評選中,我校**獲臺州市車工“首席技師”稱號。**獲得椒江區鉗工第一名的好成績,********等老師獲得**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2、提升理念、落實抓手,促進學生品德與技能的共同進步
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成為一線操作工,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一般并不十分高深復雜,學生相對容易掌握,但工作環境和條件卻相對較為艱苦。企業在錄用職高生時固然會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但最關心的卻是他們的人品素質,、行為習慣、勞動態度,強調是否具備吃苦耐勞的個性品質,強調是否具有組織性和紀律性。依據企業的用人需求,我們不斷轉變與提升職校的育人理念。
學業成績普遍較差,抽煙、打架、逃課、甚至與老師發生沖突,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地發生。面對這樣地情況,我們職校老師的職業成就感在哪里呢?通過學習討論,從職校德育層面看,我們認為職校教師的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有如“醫生”,我們老師工作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就像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面對病人,沒有一個醫生會說:“你沒救了,去死吧”。學生犯錯是他有性格上的缺陷,我們要有醫生一樣的愛心和耐心,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正確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尋找問題的癥結,才能治“病”育人。
有了理念,還須有切實的抓手。我們的一些做法是:
①進一步推行“三全”管理模式,即堅持全員、全面、全程的德育管理。實行全體教職工坐班與晚自修輪班相結合制度;行政值日與教師值日相結合制度;生活指導管理與班主任下寢室、教師值夜相結合制度;校警巡邏與值周班定點值班相結合制度;班主任思政工作與家長學校、家長會相結合制度。通過這一系列的“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學生“在家有人管、在校有人教、在社會有人問”的綜合教育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