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籃球教學計劃范文

時間:2023-11-10 17:40: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樣籃球教學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花樣籃球教學計劃

篇1

關鍵詞:小學;籃球;單元教學計劃;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浙江省教研室組織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疑難問題”專題研討,主要議題是對浙江省編寫的“必學內容”單元設置合理性的研討,其中包括內容確定、課時分配、目標與重難點的制定以及教學策略的選擇等。本次研討,水平一(一年級上冊)展示的是小籃球原地拍球單元的教學內容。安排的4課時內容依次是:第一課時:球性練習,激發興趣;第二課時:從問題出發,學習原地拍球,確定的重點是五指分開,自然彎曲;第三課時:節奏、高度變化下的拍球;第四課時,拓展,花樣拍球。在研討中,以下問題成為本單元的疑難之處:①本單元的內容該怎樣定位?該單元的教學價值是什么?②拍球與運球區別在哪里?③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究竟是什么?④設計的練習手段是否符合運動技能學習的特點,甚至會不會對動作學習產生負遷移的影響等問題。筆者通過對浙江省金華市四所小學進行跟蹤研究,就水平一小學籃球原地拍球單元,提出有效的單元教學計劃,通過分析單元計劃和教材,科學把握了拍球教學的作用,為小學階段其他學段的籃球教學提供了借鑒,有效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單元教學計劃的分析

單元教學是在集中的時期內,對練習內容進行系統學習或階段學習的教學方法。單元教學的核心是技術傳授。單元計劃里有個框架問題,其包括基本問題、單元問題、內容問題。但它的問題具有層次性,比教學目標更深層。還有就是它設計的單元計劃,是要求學生自主、協作學習的,具有創造性、創新精神,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信息能力、協作能力、探究能力。這是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的需求,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已成為了教學的主流。一個好的單元教學計劃,不僅使教學安排緊湊合理,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很好地表現出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知識層次;同時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技術、技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單元既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又是教學內容的“集合”或“板塊”。 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是單元計劃的特點。承上――即學生的原有經驗和基礎,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啟下――即學生需要發展或達到的目標。承上啟下,既體現在縱向的單元與單元之間,亦體現在單元內部的課與課之間。也就是說,單元之間、課次之間應體現一定的順序性和遞進性。小學生在其幼兒班的活動教學中已初步接觸了籃球并有了相關的游戲活動。經過對兩所城市學校(1980人)、兩所農村學校(620人)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城市:94%的學生(一年級)知道籃球運動,73%的學生已經接觸過籃球。農村:38%的學生(一年級)知道籃球運動,22%的學生已經接觸過籃球。從小學體育教材(九年義務教育現行教材)來看,籃球各項技術在小學低、中、高段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一、二年級為5.88%,三、四年級為5.88%,五、六年級為7.8%。拍球是幼兒園的運動項目,學生擁有“拍球”的經驗。但農村與城市的學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筆者認為:根據不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一年級第一學期安排原地拍球的內容:拍球用手指觸球而非手心,通過手指(前后、左右)撥球、拋接球等熟悉球性、控球,從而培養學生的球感,發展學生的協調、控制能力,起到拍球向運球過渡的作用,為第二學期學習規范運球技術奠定基礎。

三、教材分析

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一直保留著“拍球”這一學習內容。大綱時期的教材體系以各個運動項目的編排為主,教材選擇主要來自于對經驗的判斷和相關體質健康數據的分析。新課程以領域目標構建課程內容為設計思路,為我們選擇內容與編排教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下面筆者結合運動技能領域和身體健康領域的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運動技能領域在水平一僅提出“初步掌握簡單的技術動作”,水平二“會做簡單的組合動作”,水平三“初步掌握基本技術”,水平四之后提出“發展運動技能”?!皠幼鳕D動作組合―技術―技能”是運動技能領域所提出的發展目標。拍球則屬于球類中的單個動作。

身體健康領域目標提出:“要根據學生體能發展敏感期的特征,側重發展某些體能?!彼揭恢攸c發展柔韌、反應、靈敏和協調能力。

根據幼兒園教學大綱及早期教育理論的提示,幼兒選擇拍球這個內容,其意義在于增加幼兒手肌力、加強手臂的靈活度、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及平衡能力等。小學一年級學習拍球是通過這個載體發展學生用手指控球的能力。

拍球屬于小肌肉群參與為主的精細化動作,主要涉及橈側腕屈肌、掌長肌等。由于低齡兒童的神經發育還未成熟,對肌肉活動的支配與調節還在完善中,所以,在課堂上就出現了低年齡段兒童在拍球中,不能很好地利用手腕、手指控制球,視覺注意范圍小,難以在復雜環境下進行拍球的情況。同時,拍球也不是籃球項目中的基本技術,但這個練習可以發展低年齡兒童的基本活動能力,如本體感知能力、眼手協調能力等。筆者認為:一年級上冊安排拍球,既要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與經驗,更要考慮為之后學習運球打下良好基礎。

四、課堂觀察

通過對四所學校的聽課觀察與省研討課的情況進行對比,概括如下表。

從下表中課堂觀察的對比來看,筆者認為:拍球雖是幼兒園的運動項目,也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籃球運球技術的前奏與過渡,因此將拍球引導用手指觸球而非手心作為重點比較符合運動技術掌握和教學的規律。

五、實踐與思考

經過一年的思考與實踐,筆者認為一年級上冊的原地拍球單元計劃,可以按以下思路進行設計:

(1)單元定位:設定教學目標的同時將分為幾課時完成整個教學過程。以本單元為例,第一課時主要設計一些學生接觸球的方式與方法,讓學生與球建立一種感情。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學會手指自然彎曲用手指觸球而非手心的拍球方法。第三課時主要讓學生在節奏拍球和高低拍球中鞏固拍球,提高學生對球的控制力。第四課時設計一些花樣拍球、拍球比賽、拍球展示等拓展性練習,提高學生對拍球的興趣和能力。單元計劃既要解決課時單獨解決的問題,又要考慮課時與課時的梯度性和關系。第五課時對學生進行考核與評價,達到檢測和鞏固的目的,提高學生的自信。從教材的結構著手,利用系統的整體原理,編排教材,溝通教材之間的聯系,使每一節課不再是點滴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個知識鏈。

(2)重點與難點分析:每一節課讓學生學習什么知識點。著重突出運動技能、鍛煉手段、發展體能與身體健康的學習目標,梳理出各課時學生學習籃球的目標。

(3)教學策略:怎樣將每一節課的知識點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措施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愉快學習、完成單元定位的教學目標。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可以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這樣既滿足了多數學生的求知欲,也為部分具有運動天賦的學生提供了更高程度的教學。①利用悅耳動聽的音樂創設籃球學習的趣味性。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音樂,如:兔子舞、NBA,CBA拉拉隊音樂、自編籃球操,起到增加學生的情趣,活躍課堂氣氛,優化課堂環境的作用。這既提高了學生對籃球的學習興趣,又達到了準備活動的效果,為基本部分籃球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②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增強籃球學習的趣味性。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在籃球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誘導的方式,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環境氛圍下,激起學習的興趣。游戲競賽的方式更是刺激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球游戲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以及集體主義榮譽感,同時利用學生的自強心理,培養他們勤奮學習、刻苦鍛煉的習慣。③利用恰如其分的教學語言增強籃球學習的趣味性。筆者認為教師應采用新穎的語言或激勵的語言去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新鮮感。例如,一年級學生對球性不夠熟悉,在練習原地拍球時,教師應采用語言提示:“拉拉球、眼看前、拍好球”。讓學生在重復的練習中由始至終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學自然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④利用豐富多彩的情景教學增加籃球學習的趣味性。情感總是在情景中產生,良好的教學情景的創設,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而且還能激發其強烈的好奇心。如:行進間變方向運球,在途中擺設幾個障礙作為標志物,然后教師講一段小故事,讓學生憑借想象在情景中繞過障礙把球運到目的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快學習中完成了練習任務。

參考文獻:

[1]孫民治.籃球運動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體育課堂“自主學習”的有關理論

1.體育課堂“自主學習”的定義

以自主學習理論為指導、借鑒其它課程改革的經驗并結合體育學科特點,吳本連和季瀏兩位教授把“體育課中的自主學習”定義為:學生自定學習目標和練習方法,通過自我監控練習過程和及時評價練習結果等方式,在教師必要的示范、精講和幫助引導下,最終實現學習目標的學習。他們認為,構成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的程序主體主要包括學生自己完成學習和教師幫助引導兩個環節,其中學生自己完成的學習是核心,主要包括自定目標、自選練法、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矯正練習,而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教學、情景導入、目標設置、精講示范和答疑鼓勵,為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和提供幫助。

2.構建“自主學習”的體育課堂模式

綜合上述理論及相關論文,我覺得“自主學習”體育課堂模式的構建是建立在師生共同活動的基礎上的,其中學生的自主活動是核心。教師的任務就是把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發展規律結合起來,創設有利環境,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更大空間,讓學生在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中學會探索與思考,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并從中促進個性的發展,發揮自我潛能,提高自我認識,培養自主精神和終身體育意識。

二、如何構建“自主學習”的體育課堂模式

1.課前準備階段

(1)明確自主學習的目標。學生的“自主”是相對的,課堂教學是有指導的學習行為,絕不能因為提倡“自主學習”,就放松老師的組織、指導作用。因此,要求教師要明確目標與任務,預定運動量和運動負荷,設計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尤其在安排練習時要有針對性地指導。

(2)自主學習的課題要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適應。自主學習課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相適應。如果教師布置的課題過深過難,超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就無法進行,學生就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課題過于簡單容易,則會導致自主學習的幼稚化和流于形式。

(3)教師應適當地去引導學生。體育課有其特殊性,特別是對于不同項目的教學,我們要采用合作式、競賽式、游戲式等各種手段,努力促進學生達成目標,我們在運用自主學習時,應視其各種情況去分析處理,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產生更高的效率。

(4)關注個體差異。毋庸置疑,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差異性,他們都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在體育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動搖,所以教學中不可一概而論,應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體現因材施教,這樣我們的體育課堂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

(5)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環境的安全。教師必須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環境的安全。為此,要對運動器材進行認真檢查,安置好保護器材,向學生傳授自我保護和互相保護的方法,維護好教學秩序等,加強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教育學生要互相關心,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營造一個安全、寬松的學習心理環境,以免學生特別是體育差生,在心理上受到傷害。

2.課堂自主學習過程

(1)根據技工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規定,允許學生選擇不同深度的同一項目,結合項目特點,可設計分級教學的管理模式,鼓勵學生以最短的時間學最多的知識與技能,盡早掌握較高水平的體育知識技能,為終身體育鍛煉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將所有的開設項目內容均分為基礎班和提高班兩種類型供學生選擇。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提高班分為2~3個層次,依據不同層次制定相應的課內教學計劃,教學時先分層次授課,以練習各層次的基本技術為主,而后,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交互練習,發揮學生之間相互“傳、幫、帶”的作用。在不同層次之間可實行彈性調整,進步較快者可進入高一層次,停滯不前者降一層次。對進步幅度較大的學生,可給予加分獎勵。實踐證明,這樣既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方式是師生互動。教師與學生是有感情、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教學勞動。例如:模仿參加世界杯球賽,讓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球隊隊員,拉拉隊隊員,教師參與到學生之中,學生做裁判員,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進而達到師生情感共鳴。學生們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課堂中表演及創造,會更加出色。

(3)自主式的準備活動,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充滿想象、勇于創新的空間。如在籃球單元教學時,各學習小組討論并創編出多種練習方法,有的小組將街頭籃球的技術和方法運用到練習中。因為街頭籃球的動作花樣多且好看,這也激發起其他同學學習的興趣,在練習中互相學習、互相比賽誰的動作最酷,課堂氣氛非?;钴S。這樣的準備活動既使身心得到了準備,又鍛煉了球技,大大提高了身體準備的效率,有效地降低了運動損傷的發生機會。

(4)設置專項訓練。對模式中的每一個環節如“自己練習”、“自提問題”、“小組活動”等,學生在開始時都不是運用自如的,都有一個發展過程,為了盡快進入角色,需要進行專項訓練,設置專項訓練課,如:“練習指導課”、“自我提問練習課”等,專門教給學生方法,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以賽帶練,賽練結合,賽中求學,教師指導、傳授為輔,經過練習形成能力,最后使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5)實現教學主體間的多向交流。以往的體育教學多表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單向交流,而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則是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為主的活動。比如,在籃球行進間運球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獨立運球,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彼此的運球經驗,分析產生的問題,這是學生之間的初步交流。而在以小組為單位的練習過程中繼續組織學生彼此間進行相互學習與探討,其間教師再適時地給以補充、點撥,學生便會在討論與實踐中深化認識,完成學習。這樣的交流充分發揮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6)開設攀巖、定向越野、高爾夫等一些時尚的運動項目。隨著社會健身、娛樂、休閑運動的普及與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體育項目,而是熱衷于攀巖、定向越野、高爾夫等一些時尚的運動項目。體育課應多開設這類運動項目,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7)設置學生的自我監控系統,以保障學生自覺地有責任感地進行自主練習。自我監控的常用方法是采用開列“自我提問單”。在個人自學時,學生可以用提問單隨時在自己的練習過程進行提示和調節。如在籃球內容教學“個人自練”中的提問:①我會運球嗎?運球有哪些方法?②我會投籃嗎?怎樣才能投進籃筐?③我會傳球嗎?怎樣才能接住球?④我投不中籃,想辦法解決了嗎?⑤我能搶到籃板球嗎?⑥我看過“NBA”、“CBA”球賽嗎?查閱有關資料了嗎?

在小組討論、匯報、展示時,教師要提示學生:小組練習、展示時,你應怎樣做?也就是重申小組練習方法和展示的要求。如:①對展示者的要求:你在展示時才能使別的同學看得清楚、明白,并從中學習到不會的動作。這樣創設情境,改變過去的“練者無意,看者有心”,練者心中沒有觀眾,只管自己練,不管別人是否能看得懂和看得清楚的現象,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展示的目的性、對象性、興趣性都有了,哪還有匯報展示不好的。②對看者的要求:你怎樣看別人的匯報展示,才能學會你不懂的部分?或別人展示時你應怎樣做?這樣提示改變了過去的“練者有意,看者無心”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具有現代社會人的能練、會練、善練的能力。

(8)設置評價激勵機制。實施由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價與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綜合的體系,評價激勵把定期與不定期結合,內容相對穩定,技評、達標、體質測試、出勤情況、競賽成績等綜合素質的考核,突出進步幅度,追求差異發展,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3.課后鞏固練習階段

教師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結合已有的知識與能力進行各種拓展性的練習(如競賽、游戲等),例如指導學生用追逐跑的游戲練習法提高跑的能力,以達到知識的鞏固和提高,拓展能力。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術進行實踐性的鞏固,例如學生學習太極拳后,要求學生回去教給家人,這樣會有效地鞏固知識。

三、構建“自主學習”的體育課堂模式的作用、意義

1.教師因材施教,教學方法靈活,注重學生個體差異

學生是主體,師生互動式教學,教師既是知識傳授者、組織者,也是輔導者、答疑者及服務者,有教學計劃,但不拘泥于計劃。

2.注重學生個體的心理需求與體驗

以體育為手段服務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學會健身、健心,學會做人。

3.自主學習課堂體現的不僅是接受,更是在目標引領下的一種“自悟”

在這種“自悟”過程中,學生自己探索與發現體育學習的規律,領會與掌握學習動作的要領與方法,克服和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最終在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體驗到體育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形成豐富的情感,繼而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價值觀得以形成。

4.從長遠意義上看,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篇3

關鍵詞:中學生;耐久跑;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1-060-1

一、影響學生耐久跑興趣的原因

1.部分中學生怕苦、怕累。因為耐久跑本身就是對人體的心理、生理的一種挑戰,是對意志品質的磨練。有些學生怕苦、怕累,加上教學課在練習中有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節奏紊亂,胸部發悶,小腿發酸、發軟等癥狀的體驗,造成他們的心理恐俱等等。

2.校園、社會體育文化的影響,近幾年,足球和籃球迅速升溫,在校園有越來越多的足球迷和籃球迷,加上耐久跑動作單調、枯燥,從某種程度上淡化了耐久跑鍛煉身體的興趣。

3.缺乏競賽活動的誘發,不易產生中長跑運動的學習動機。在中學生體育實踐中,學生喜愛參加比賽,是由于有取得好成、顯示優勢的需要,形成了對其學習的動機。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只能是少數耐久跑尖子參加,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參加耐久跑比賽,所以學生普遍對中長跑運動缺乏興趣、愛好。

二、提高學生耐久跑興趣的策略與方法

1.轉變師生思想觀念,提高對耐久跑的思想認識。在耐久跑的教學之中,教師要加強生理知識教學,提高學生對耐久跑的思想認識,樹立學生勇于戰勝困難的信心。教學訓練中,教師應將耐久跑技術的特點、正確的呼吸方法、“極點”產生的原因與克服“極點”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也要教會學生調整生理、心態,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度過難關、順利跑完,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學校應加強重視對耐久跑的理論教學,讓大學生明白耐久跑的鍛煉價值,誘導中學生重視并且自覺參加耐久跑。

2.加強耐久跑的趣味教學。在耐久跑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安排多種內容的跑,長短距離結合,不斷變換跑的組織形式,把健身跑、定時跑、變速跑、追逐跑、游戲跑、體力測試跑、越野跑等等都適當穿插安排在課中,每次耐久跑教學課都給學生以新鮮的感覺,使學生覺得老師的“招多”,“花樣多”,以多樣化,多變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力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科學化,讓學生在練習中得到樂趣,每天的練習有新鮮感,教師應開動腦筋想點子,充分利用場地條件和學校周圍的自然地理條件,制定出靈活多樣、趣味性強、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計劃,克服練習中的累和苦,同時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3.變換耐久跑的練習方法。耐久跑確實是一項單調乏味的項目,對于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很難使她們對此項內容長期保持一種積極良好的學習心態。如果長時間使用一種教法,或固定在同一環境中教學,學生仍會產生厭煩情緒。為此,除了要經常改變教法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校園內外周邊的環境,尋找安全有利的教學場地、設施進行教學和訓練的變式,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之目的。例如,有時帶學生到校園外越野跑,有意加長跑距,學生雖然累但誰也不甘心落后,堅持跑到終點。有時在校園內改變跑線路,跑各種圖形,穿越器械加大難度等等。學生在環境變化中減少了厭煩情緒,增強了練習的積極性。

4.創設耐久跑的教學情境。情境能解決學生在耐久跑中的煩躁心理,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克服畏懼厭煩的心理,還能便于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練習方法,解決技術要領,提高跑的成績。前者是前提,而后者是關鍵:沒有了興趣就失去了學習動力,難以產生練習的需要;沒有方法,就不能使學生很快地掌握要領。

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組織學生參與探討、思考、實際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其中感到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喜悅,讓學生經常處在既緊張艱苦又歡樂滿足的情緒之中。因此,教師不僅僅要示范、講解,還要不斷地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訓練中帶著問題去體會動作要領,這是提高運動技能的有效方法。例如,圍繞途中跑,就如何合理分配體力、解決呼吸節奏、領會彎道跑等幾個關鍵技術環節讓學生掌握后再去實踐,課堂氣氛會十分活躍。特別是當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找到正確答案時,在學生驗證到自己的結論更有利于技術、技能的發展時,其學習積極性會空前高漲。人在積極的狀態中學習,心理處于高度興奮狀態,這樣的教學,學生掌握得不僅是耐久跑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掌握技能的方法,學會了思考問題、分析概括動作要領的方法,并遷移到日常的學習中去。

5.讓學生體驗耐久跑的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采用同質分組、分段、分層、分組教學,并及時把有關信息反饋給學生,使她們看到自己的成績,體驗運動的樂趣、成功的樂趣。同質分組,對成績相近的學生進行分類組合,在練習中激發她們的上進心,相互競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分段,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將800米跑、1500米跑進行距離分段、時間分段、強度分段訓練,因人而異,逐步過渡到800米,樹立學生對800米全程跑的信心。分層,是在練習中根據學生成績的好壞分組,讓較差的一組學生先跑,較好的一組學生后跑,分別計時,雖然時間上有差異,但她們基本上是同時到達終點,這實質上是一種讓距跑。這樣,既保護了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又使每個人在不同的起點上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分組,即異質分組,以學生測驗成績的優劣進行搭配分組,以好帶差,在互動中使每個人都能提高成績,從而實現全班學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篇4

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在當前的高中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熱情不高是普遍現象,農村高中尤為突出。許多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存在著應付的思想,他們更愿意將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到文化課的學習之中。學生學習體育的熱情不高,已成為制約農村高中體育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

學校領導不重視。經過對多所農村高中進行調查,農村學校的體育教學在學校教學體系中是可有可無的。大部分學校領導受應試教育升學率的影響,“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突出,對學校體育工作重視不夠,形成“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局面。因此一些學校隨意更改教學計劃,任意縮減體育教學課時;有的學校課程表上安排的體育課課時得不到保證,經常被占用,用于補語、數、英主科課程;有的學校畢業年級干脆取消體育課,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更無法得到保證。學校領導的不重視,極大地阻礙了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

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師的積極性不高?!镀胀ǜ咧畜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提出要堅持“健康第一”和“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農村高中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還不能適應教改的需要。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和體育教師把體育課變成單純圍繞體育達標,僅局限于技能的培養。未能將增進學生的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忽視培養學生的健康體魄,不能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實處。還有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仍是“強制命令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在農村高中,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在目前的高考模式和就業形勢下,選修體育的學生很少,體育這門學科便成了小科中的小科。學校評優評先,體育教師也往往無形的被列出名單,由于一直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對體育教學工作缺乏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往往敷衍了事,因而大大地阻礙了新課改的深入開展。

針對這些問題,在農村高中如何開展有效體育教學?

一、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資源

有人把體育課形容為:“先稍息,后立正;跑三圈,磨磨性;給個籃球,朝里扔”,“一個哨子兩個球,曬曬太陽踢踢球”,認為體育課僅僅是體育活動。而忽視了體育教材的使用。體育教材的命運便是被棄之于床角、箱底、桌下。

現行的教材是《體育與健康》,它與傳統的舊教材相比具有不同的特色。它是在對高中學生進行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愛好和需求,從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強調圖文并茂,形式新穎活潑,語言生動。例如:把糖尿病形容為“甜蜜溫柔的殺手”、把地方病形容為“偏心”的地球送給人類的“禮物”等,以頗具文學色彩的精美語句來激發高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在課外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它精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活動內容,都是與學生的身心健康緊密聯系,能夠影響學生終身體育,從而實現“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課程理念。

現行教材資源具有舊教材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因此開展有效體育教學,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二、合理利用鄉土資源

課程資源除了文本資源,還包括其他能夠為教學服務的一切資源,例如鄉土資源、民間資源、自然資源等。

有些地方和民間體育游戲項目可以作為課程資源使用。例如:跳繩、踢毽子、跳皮筋等。有些在社會流行的體育運動,對那些學生感興趣、健康向上、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項目,教師可以改造使其教材化,為有效課堂教學服務。例如:花樣跳繩、街舞、跳球、兔子舞、呼啦圈等。

農村中學由于條件限制,場地和器材匱乏,可以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地理環境,把山坡丘陵、草場林地當做學生的運動場,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設計安全有趣味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快樂地完成學習任務,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運動技能,從而實現了有效教學。

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中最常用的是動作示范教學法,它是通過具體的動作示范,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所要學習的動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學動作的結構、要領的方法。因此,教學中正確的動作示范,不只是可以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動作要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造成一種躍躍欲試的心理氣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可見,正確、有效的示范對于實現有效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有許多運動技術復雜,需瞬間完成,而示范不可能慢動作來完成,示范時也不可能讓動作靜止下來。但采用多媒體教學則可達到此目的,它可使學生觀看到各種不同難度的技術示范和分散示范,便于學生領會技能的基本要求。如跳遠動作的學習,對何時騰空,何時前伸,怎樣騰空,怎樣前伸掌握不好,教師可結合多媒體來模擬,邊演示邊講解,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反復觀察。這樣的教學動作準確、規范,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敖虒W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嘗試多媒體參與體育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適時適度的引入體育新聞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充分發揮課程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精神?!睂W生對世界杯、奧運會、NBA等體育賽事的關心,遠遠高于其他社會新聞。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課堂教學,適時地講解相關的體育新聞,特別是中國參與的項目,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激發他們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思想,從而實現課程目標。

篇5

關鍵詞 學校;大課間;跳繩;價值

跳繩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也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對學生的調查中,大部分學生都很喜歡跳繩,跳繩內容豐富,花式多樣,所需場地器材簡單,學校可以充分將操場,籃球場等空地利用起來,只需一根跳繩就可玩出多種花樣,并且,跳繩具有很高的鍛煉價值。

一、跳繩可以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

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2006年10月4日公布,青少年學生的部分體能素質指標近20年來持續下降,超肥胖學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與肥胖的男生己接近四分之一,中學生的視力不良率己經超過了三分之二,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的下降,不僅影響青少年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還影響其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競爭力及民族的素質。

兒童少年身體正處于迅速生長發育時期,長期堅持跳繩可以推遲軟骨鈣化的年齡,使骨頭的生長期變長,骨骼堅韌,發育均稱,從而促進身高;上下有節奏的跳動還能促進腦細胞的生長,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經常跳繩還會提高兒童少年的神經系統的靈敏和反應速度,提高手腳等各肢體器官的一協調配合能力,促進兒童少年在耐力、速度、協調等方面的發展

跳繩是一項容易掌握、容易看到鍛煉和進步的運動,快速的進步過程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提高運動興趣,而這種自信和興趣反過來又會促進練習者進一步去學習跳繩,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僅增進了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改善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積極健康的發展。

二、有利于消除安全的隱患

大課間體育活動是全校師生每天在同一時間開展的體育活動,其組織復雜,大課間活動的場所相對教室而言是個開放的環境,而此刻學生經歷了長時間學習后,已經很疲勞,對渴望己久的活動時間會放開的活動,如果學生不注意安全防范,很容易發生運動損傷"這樣不僅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還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副面作用,影響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跳繩是一項安全的運動,它只需一根繩子在一塊平整的空地上進行,當學生進行單人的跳繩活動時,相互之間沒有身體的接觸,集體跳繩也是在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即使跳躍失敗或停頓,也不會有墜落、跌倒、沖突或被器具所傷的危險,并且可快可慢,可簡單可復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跳繩水平來確定自己運動量、速度等,可以減少運動中的意外傷害。

三、有利于校園體育文化的提升

校園體育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身體練習為手段,其終極目的是培養人才、它與校園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構成了校園文化群。

學生的心理、生活方式、審美趣味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定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學校的影響 ,而學校對學生施加的諸多因素中,文化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從而可以看出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校園文化的提升不應該僅僅注重智育,而應該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提升。

學校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在校園里面形成有特色的體育環境,不僅能豐富校園活動,還有利于保持學生積極健康的身心狀態,有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構建校園體育文化景觀。建設校園體育文化,要調動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精心組織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提高。學校大力營造和培育校園體育文化,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校園體育設施條件及學校傳統的特點,選擇不同的體育活動,形成有自己風格和傳統特色的校園體育文體,而大課間活動就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最有力的補充和完善,也是形成校園文化的一條有效途徑。將學生們喜歡的跳繩在學校的大課間普及,人手一條繩,把跳繩變成學生的鍛煉習慣,讓學校處處洋溢著運動的氣息,當跳繩成為學校的一道靚麗的風景,能很好的提升校園體育文化。

四、有利于學生團結互助精神的培養

篇6

[論文摘要] 體育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加快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帶動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發展,推動學校課程的協調發展。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基于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主要采用課程調適、課程整合、課程創新等模式進行了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并組建了學科委員會全面負責本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規劃、設計、組織和實施,保證了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實施,帶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發展。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體育教學及實踐研究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小學體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貫徹實施。由于各地方、各學校的地域特征、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及體育傳統等存在差異,教育部制訂的《體育1-6年級課程標準》中只是將小學體育課程劃分為5個領域,給出了課程總體目標、領域目標及各領域內的水平目標,并沒有提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而是允許各地、各校和教師選擇多種不同的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達成課程學習目標。這使各個學校進行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成為可能。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自2004年底開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經過系統學習及對學校體育教學現狀的分析,制訂了學校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明確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路和步驟。經過4年的實踐和探索,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日趨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與價值

(一)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

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和多樣化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利,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發展。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根據國家課程標準選定、補充的內容及創編的新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到了本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特點。經過連續幾年對學生體質的健康測試表明:身體強壯的學生多了,肥胖的學生少了;在體育課及其他體育活動中,合作的場面多了,旁觀的人數少了,學生都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

(二)加快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已經表明,校本課程開發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因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享有專業的自主權,而校本課程開發給教師松綁,讓教師自主決策。這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另外,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有各方面人士參加的合作和探究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在課程專家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找到問題的答案。學校的每一個體育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而不是旁觀者或隨從,所經歷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研究活動”,他們需要學習新的理論,自主構建體育課程體系,編寫教材及教學方案,學習新的運動技能。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的研究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專業思維能力和教學業務能力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樣,專業發展就落到了實處。

(三)帶動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發展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體育學科的校本課程不僅針對課堂教學進行開發和研究,也將課外體育活動、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等其他學校體育工作納入到校本課程研究和開發的范疇,整體定位學校各類體育工作對學生身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學校自身的資源進行重新規劃,逐漸形成了學校自己的特色,帶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發展。目前,學校的大型體育活動,如體育節、田徑運動會、跳繩比賽、運動隊的訓練等各項體育工作已經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規化。

(四)推動學校課程的協調發展

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課程相同,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都是針對國家和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適應性改造,同時也自主進行一定范圍的特色課程開發,在此過程中發現和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使學校課程資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學校課程的整體結構更加豐富和完善,推動學校課程的協調發展。

二、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

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可劃分為選擇模式、調適模式、整合模式、創新模式?;跂|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實際情況,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主要采用了課程調適、課程整合和課程創新等模式。

(一)課程調適模式

課程調適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學科教學規律對課程的目標、內容選擇、內容組織和教學方式的修改、補充和調整。這種課程開發模式主要是以一種教材為藍本,針對學科課程的某一領域或某個知識點,教師對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通過增加、刪減和改變順序與重點等方式對已有課程加以修改,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根據國家課程總體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教材內容體系為參照,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著重進行了“跳繩”和“軟排”兩單元內容的補充和改編。具體的調適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課程內容的階段劃分。在年級的確定和內容選擇上,確定“跳繩”在2-6年級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調整后的教學內容主要是2-4年級跳短繩,包括并腳跳、單換跳、單搖雙跳、花樣跳、合作跳等;5-6年級跳長繩,包括“8”字跳、正搖反跳、多人跳、雙繩跳等。“軟排”則參照排球的課程內容標準及教學要求,在1-6年級按照3個水平進行內容改編:水平一階段的內容是玩軟排,通過拋接球、地滾球等游戲熟悉軟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階段的內容是學軟排,即掌握發球和墊球的基本動作,學會下手發球、自墊和互墊球;水平三階段的內容是賽軟排,即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制訂比賽規則,組織學生進行小型比賽。

第二,進行了課時的總體調整與分配。經過試驗和調整,將“跳繩”和“軟排”確定為每學期8課時,同時為了解決總課時不變而這兩個單元課時增加的矛盾,重新調整學期教學計劃。例如:將一年級的軟排內容與體育游戲內容有機整合,以軟排作為游戲教具;將中年級跳繩內容與投擲內容進行整合,把跳繩卷起來當作投擲的教具等。這些新的調整與分配,為學生的技能學習提供了較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練習時間,確保了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專項技能。

第三,編寫“跳繩”和“軟排”單元教材及教學方案。在確定內容、劃分課時后,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學校體育教師集體研討,編寫了“跳繩”和“軟排”兩個單元各個年級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內容制訂了教學方案,對各個動作要點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及操作建議,為學科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了保證。

第四,進行學科校本課程的實施,并逐步建立評價標準。學校體育學科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內容,進行了3年多的教學實踐,采用邊實踐、邊反思、邊修改的方式,對調適的內容進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評價標準。例如:“跳繩”單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制訂了具體的評價量表,用以檢測學生動作技能的掌握情況。

學校在選擇和確定課程調適內容及進行實踐時,堅持了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全面性原則。學校體育課程包含多方面的內容,進行課程內容調適時,要充分考慮各個領域所占的比重,以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另外,開發的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掌握。二是遷移性原則。學生在開發和調適的內容學習中所掌握的體育常識、獲得的基本運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發生的變化等應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體育學科其他相關技能,遷移到其他體育教學內容及活動內容中。三是實用性原則。在改編和補充新的教學內容時,要考慮經濟條件、場地環境、時間空間限制等,所選擇的內容應簡單易學,適合于全體學生學習與掌握。

(二)課程整合模式

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課程的開發活動。課程整合的目的是減少知識的割裂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體育學科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也積極探索了課程整合模式,既有在體育學科內部進行的學科本位的課程整合,也有與其他學科相聯系進行的社會本位的課程整合。課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同學科異年級的課程整合。體育學科的教學內容由幾個領域構成,一些運動技能的學習和發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點,同一個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需要在各個年級進行不同程度的學習才能熟練掌握,這就為學科內進行不同年級的課程整合提供了條件。例如:在學習“并腳跳遠”內容時,讓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一起來學習,在五年級學生的幫助下,二年級的學生逐漸掌握了“并腳跳遠”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級也在對二年級學生的幫助和指導過程中對此運動技能進行了鞏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級異學科的課程整合。同年級異學科的課程整合主要根據學校教育教學的需要來進行。例如:與數學學科整合完成二年級教學內容《認識10000》,在體育課上由教師協助,家中由父母協助,讓剛剛學習并腳跳小繩的二年級學生每天累計跳小繩的數量,直至達到1萬次為止。這個過程學生既加深了對10000這個大數的體驗,更強化和鞏固了并腳跳小繩的技能,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另外,體育學科還與音樂學科進行整合,在學生練習籃球運球動作的同時,加入不同節奏的音樂,體驗節奏在運球中的重要性,使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和節奏感得到發展。

(三)課程創新模式

課程創新是指創造性地開發全新的課程或者課程單元,它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以充分體現學校課程的特色。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調整已有學科課程內容的同時,加強了對學校體育活動、運動訓練、運動競賽等其他學校體育活動內容的研究,將這些內容作為學校體育學科活動課程的領域,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全新的開發和探索。

第一,特色課間操及課間活動。課間操是增強學生體質、完成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目標的主要途徑。由于學校學生人數較多、操場面積有限,所以將學生按年級特點劃分為兩組,在兩個時間段分別做課間操,這就滿足了不同年級學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國家規定的廣播體操和在全國推廣的小交警韻律操之外,學校自主創編了時尚動感的搏擊操、剛柔并濟的武術操、活潑歡快的韻律操,在冬季還增加了各種形式的體能運動。學校將滾圈、捉尾巴等傳統體育活動納入到學生課間活動中,由學校制作和提供相應的運動器材,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并組織活動。這些形式多樣的課間操和課間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運動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課間體育活動模式。

第二,體育節系列活動課程。學校本著“我參與、我快樂、我運動、我健康”的體育精神,對傳統的體育競技項目及運動會形式進行了全面改造,已經形成了以“金秋體育節”為載體的系列體育活動課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個星期進行的體育節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的身體耐力、速度和柔韌性等特點,設計開發了適合全體學生參與、體現團隊合作精神、具有兒童趣味的學生體育運動項目,如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穿越隧道”“春種秋收”“迎面接力”,適合中年級段學生的“手舞足蹈”“傳遞圣火”“喜獲豐收”,適合高年級段學生的“中國龍”“龍騰虎躍”“寸步不讓”等游戲項目,同時,增加了適合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的游戲項目,如“團結一家親”“二人同心”“運球接力”等。形式新穎的游戲項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與家長的參與積極性,真正實現了家校一體、共融同樂的體育運動精神。

第三,體育興趣活動小組。學校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需要,成立了體育興趣活動小組10余個,包括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繩等一些傳統的體育項目,也包括獨輪車、輪滑、跆拳道等近年來新興的體育項目。興趣小組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特長發展的需要,又能為各級體育競賽做好準備。在這些興趣小組里,獨輪車、輪滑等項目備受學生們的青睞,已成為學校的特色體育活動小組。以獨輪車這項運動為例,正因為它對鍛煉學生的平衡協調能力、發展下肢力量、磨煉意志品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雖然國內鮮有學校開展此項運動,但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借鑒國外經驗,大膽開發并設計了該運動在學校的具體實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學生中推廣。

三、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基本保障

(一)組建團隊,賦權增能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民主開放的課程決策過程。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開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之前,先組建了學科委員會,各學科委員會被賦予課程自主決策的權力,全面負責本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規劃、設計、組織和實施,自主地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題,并進行內部的分工與協調,最大限度地激發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科研引領,提升質量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作為學校承擔的教育部“十一五”課題的子課題項目,聘請了課程專家和學科教學專家,指導和監督體育學科課程開發整體規劃、方案的制訂及實施過程,使校本課程開發沿著正確的方向有序地推進。而在所開發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科委員會也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詳細制訂實施方案、評價計劃,跟蹤記錄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隨時調整實施進程,避免校本課程開發流于形式,從而推進了校本課程的深入實施,保證了課程開發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