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基本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防災減災基本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防災減災基本知識

篇1

Summary

A model of general nature that can supply consulting is attempted to put forward in this text.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matter and yuanjian is the main body of any exists, and is content and the clue of whole evolution history ; The information is a sort of the yuanjian that among shifting ; The knowledge is the appearance that one kind of yuanjian in among shifting , and can only realize in the course that interacts.

主題詞 物質 元間 本體論

subject word matter yuanjian Ontology

引言

盡管試圖提出新的本體論方案很可能被視為令人厭倦的唐突之舉,但是神圣莊嚴的物理學、生物學、數學… …也沒有能像人們所期待那樣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本體論的基本問題,找出貫穿始終的一條一般線索。至今我們仍然沒有一個像樣的理論可以把從宇宙起源到生命現象、股票市場、計算機網絡、憂郁癥、海灣戰爭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看待,各種專門學科的發展并沒有拉近它們相互之間的距離。顯然,期待產生一門一般性的科學或者靠具體科學提出和完成世界一般原理的任務還為時尚早。用哲學的猜想和推論探尋本體論問題仍然是一種適用的方法和途徑,輕言放棄是草率的。

本體論研究的沉寂并不是因為這種方法的荒謬,而是兩千多年前就確立了的唯一物質主義和唯一精神主義本體論體系其解釋能力在現代科學的挑戰下顯得越來越蒼白無力,已經逐漸喪失了作為本體論的地位,不再具備一般性了。本體論研究作為一門學科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在于站在現代科學革命性的成果之上,用科學的視野擴展哲學的視野,不斷提出更加近似的新方案,積極參與到科學發展的進程中去,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否則,哲學就將淪為訓詁學和哲學學。

辯證本體論及其定義域

如果說已經有一條貫穿一切科學理論和自然現象的公共原則的話,這就是進化論,人類目前最偉大的思想成就正在于可以把從大爆炸開始到信息時代作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來看待,一切都是進化來的。任何學科的理論都可以在這個唯一的時間坐標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確定自己的有效性范圍。同樣,本體論的任務和實質不僅是要指出這個進化過程的主體是誰,是什么東西在進化,同時,必須在全尺度范圍里有效,否則,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本體論。

如果唯心主義的"心"是指人的精神存在,那么人作為進化的產物顯然只是進化長河中的一個微小片段,這樣的本體論不具備足夠的一般性。

如果"心"是指柏拉圖、黑格爾意義上的絕對理念,在世界產生之前先決地存在著一套程序,顯然,物理學和進化論都不支持這樣的假設。

如果"心"是指物質的結構,那么,任何結構都依附于具體的物質載體,不是唯一的,也不能單獨作為本體。

再來看唯物主義。現代物理學已經表明,物質在不同的尺度下和能量、力、時間、空間等處于相對關系之中,可以相互轉化,因而物質相對于過程和事件。任何具體的物質都是有結構可言的,不是唯一的,或者說僅用物質這一個概念不可能解釋這一切。特別是當人們更加關注過程和事件時,"信息"就成了突出的現象,作為載體的物質退居于次要地位,這時,再用唯一的物質來解釋就十分牽強了,物質之間的的差別不能用物質本身來取代。

差別和元間

差別是什么?"差,貳也,差不相值也。""別,分解也"。(《說文》)差別是指至少兩個以上的實體之間存在著的不一致、不等同、不統一的情形和狀態。

首先,"有"差別存在時就同時指出了差別者的存在,差別者可以是兩個以上的不同物體,也可以是差別的差別,既差別本身構成的第二個層次的差別者。事實上,任何差別都以具體的差別者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載體,沒有對象的差別只是一個關于差別的抽象,并不成其為差別。

其次,有了差別還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有什么樣的"差別的問題,因為任何差別都有具體的形式,沒有內容的差別也只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此外,任何差別都是具體的。"有什么樣"的問題就是"是什么"的問題。

"有"和"是"都是本體論的基本范疇。任何事、物存在的前提是它們都無一例外地屬于差別者的差別或者差別的差別者,因而,差別是一個本體論意義上的范疇,是我們這個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現象。這個世界的一切現象都可以被看成是某種物質或實體的差別的形式,就連物質、時間、空間、能量、信息、思想、精神、關系、結構等等都不能例外,離開了差別都無從談起。

為了描述的方便,這里把差別及差別的形式定義為"元間"。"元"有起源、開始、本源的意思,"間"有維度、區別的意思,元間作為和物質對立統一的一個范疇具有這個世界最基本存在方式的本體論意義。

盡管差別的差別有資格成為差別者,但歸根結底最基本層次的差別者仍然是物質。

物質

"物質"是分歧很大的一個概念,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時期的哲學流派在進化坐標軸上選擇了不同的定義域。比如,從人的天然的觀察能力出發和從量子物理知識出發就可以得到對物質極為不同的理解;單純從人和自然關系的角度曾經得出了"世界只是人的意識的表象"這樣極端的想法;不限制定義域,還經常導致"什么是最終物質"的永恒的"惡無限"。

具備有限和確定定義域的概念才是可能定義和討論的。辯證本體論中的物質概念的定義域是"物質是結構的"。符合這個原則的東西才可能是物質,沒有結構的東西不是物質。從物理角度上可以劃一條界線,在結構沒有產生之前物質也沒有產生,物質是產生出來的。我們不去討論結構出現之前的世界是不是物質世界,那是另外的世界,這也是辯證本體論的極限。

在物質概念有效的范圍里,任何物質都是由其他物質以一定的結構方式組成的。因此,物質這個詞可以分析為"物"和"質"這樣兩部分,"物"指作為素材的物質以及由這些素材共同構成的新物質整體。"質"就是指這些素材之間的關系,正是由于這些關系才形成這個新物質的本質和性質。

假如結構是靜止的,物質就是永恒的。否則,物質就不可避免地和過程、事件這樣變化中的結構聯系在一起。

任何物質都是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這樣,任何物質又都是一個事件,這個物質的"質"是由一連串變化中的不同性質和特征共同組成的,某個物質獨特的性質是指這個過程中的哪一部分呢?通常我們更關心的是這個過程中相對穩定和持久的那一個小小的段落,或者是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那一部分。顯然,物質只有相對的意義。我們很難得到關于物質的一個單純的定義。

對立統一

談物質時必須討論素材和素材之間的關系;談差別時必須涉及差別方式和差別者。這兩個概念都把對方作為自己的定義前提,離開元間單獨討論物質或者離開物質單獨討論元間同樣沒有意義。物質和元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和實體,也是世界一切事物的基本關系和存在方式。

下面的推導可能更有利于我們關于對立統一的理解。

論題: 對立統一是一種關系,而且是最基本的關系。

前提: 所謂"關系",是指結構中的要素相互之間時、空分布的秩序和樣態,是要素之間相對的意義。

因此: 1、只有要素之間相對時才有關系可言。比如"力",任何力都是至少兩個以上的要素相互之間作用的現象,沒有對象就沒有力。

2、單獨的"素材"不能作為素材和存在,也無關系可言。

如果: 1、素材之間的關系無限緊密,使得素材之間的差別趨于消失,就可能變成單獨的"素材",就回到了無關系和無素材狀態。

2、素材之間的關系無限松散和微弱,以至到了關系變得無意義的程度,"素材" 也就不再作為素材了。

結論:所以,關系僅存在于上述兩種極端狀態所限定的邊界范圍之內,處于既對立又統一的中間狀態中。只有對立統一才構成關系。任何具體的關系都必然是一種對立統一的現象。轉貼于

推廣: 1、由于"存在"被定義在相互關系之中,而這種關系又必然地是對立統一的,所以,存在的都是對立統一的。

2、新物質產生于原來對立統一關系的破裂以及新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形成。

對立統一關系首先是存在,其次才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也適用于我們對于物質與元間對立統一關系本身的研究。

恩格斯在他著名的《自然辯證法》里這樣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十卷第598頁)"注意: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當我們把各種有形存在著的事物概括在物質這一概念的時候,我們是把他們的質的差異撇開了。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物質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著的東西。"

用抽象方法建立物質的概念時,用撇開 "質的差異"的方法只能獲得片面的物質概念和范疇,只得到了作為素材的物以及由素材匯聚成的整體的物,忽略了素材之間的關系以及整體的性質和特點。這只能是人對物質的一種認識和理解方法,并不意味這就是對象世界實際的存在方式,只是對復雜存在方式的一種概要的描述。用這種簡化了的范疇,只能對世界作簡化了的描述,只能在世界發展史的某一個階段里有效,在人類知識不是很充分,活動范圍不是很廣泛的領域中有效,當然不可能具有全尺度本體論的意義。把這種片面的范疇作為本體論的出發點只能產生對世界更加片面的理解和認識,得出這個世界上除了物質什么都不存在的誤解。

還可以撇開各種有形無形地存在著的事物所有的物質性,撇開作為載體的物,僅僅從物質之間"質的差異"入手,就會抽象出差異和差異的形式這樣的范疇,得到世界的結構性和元間性。也有人試圖把這個范疇推廣為世界的本體,在他們看來世界是由抽象的理念和程序構成的,是上帝的意志,是絕對的精神,或者是人自己頭腦中的一個觀念和看法。這就是所謂唯心主義的基本思路。顯然,這同樣是一種片面的抽象,只能說明一些物質高度進化狀態時才有的特殊現象,不可能具有普遍的、本體論層次上的意義。

沿著恩格斯的思路可以既不撇開物質也不撇開差異,獲得一個更為全面的抽象嗎?當然可以,就如作多項式代數時,我們保留的項數越多,獲得的結果就越精確,當然運算也越復雜。

不撇開物質也不撇開差別的抽象是對立統一的抽象,只有對立統一的抽象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客觀世界本源的、真實的存在狀態,獲得以質的差異的方式實際存在著的物質以及以物質的方式實際存在著的質的差異,才能獲得對客觀世界全面、深刻的理解。這樣獲得的范疇才和客觀世界實際狀態更接近、更相似。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相互排斥和對立,都企圖代替對方,都企圖獨立地解釋世界。事實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只是在一定范圍內才合理的局部理論,都不具備全尺度上的意義。

任何物質都是結構的,任何結構也都是物質的。正如沒有物質的運動和沒有運動的物質同樣不可想象一樣,由于運動只是變化中的結構,那么,沒有物質的結構和沒有結構的物質也同樣不可想象。如果沒有什么可以例外的話,這就是個一般原則,是辯證本體論的基本原則。

物質和元間(結構)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對立統一關系,任何物體和事件只能以這種方式存在。全部進化史就是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和實體的進化史,物質與元間的對立統一是全部進化史的主體。

辯正本體論是不是有限理論?是的!這個理論只能在"任何物質都是結構的,任何結構都是物質的"這個范圍里有效,超出了這個限度,到達沒有結構的"純粹物質"或者沒有物質的"純粹結構"的情況,這個前提就不存在了。這樣,辯證本體論的定義域就有了兩條邊界。從起源上看應是大爆炸開始后的0+時刻,從遠逝的方向看可能是"熱寂時刻"和宇宙徹底收縮,還或許可能是當結構絕對優于物質載體的極端條件下。除此之外,在整個進化史中普遍有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辯證本體論的兩個特例。(關于純粹物質或純粹差別如何過渡到對立統一狀態的問題參看作者《物質與元間的世界》.湖北辭書出版社)

物質和元間在對立統一中保持著自己的相對特點:物質是相互作用的主體,元間是相互作用的方式,元間不單獨參與相互作用,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

相互作用與存在

既然一切物質都是由其他物質以一定方式組織而成的,那么任何物質就必然處于和其他物質的關聯之中,不和其他物質相關聯的東西就不符合我們的前提,也就不成其為物質。任何物質都不能脫離和其他物質的關聯,因而,這個世界是統一的。

世界的統一性表現為這個世界中的一切內容都處在必然的相互關聯之中,如果這種關聯是以"相互作用"來實現的,那任何物質都處于相互作用之中。這樣,世界中任何局部的、微小的運動和變化都是整個世界的運動和變化,任何一個事件和物體都不是單獨和孤立的,都是這個世界全體中的內容,都將對整個世界發生作用和影響。這是相互作用的絕對性。

同時,由于作用傳播的速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瞬間把一個個別的、局部的變化傳遍整個世界,變成整個世界全體的變化和動作;另外,由于每個個別事物的能量有限,傳播時經常以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速率衰減,所以,局部的事物不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力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勻地分配給每一個其他局部,這種差別導致了這個世界必定是豐富多彩的。這種現象反映了相互作用的相對性。

任何具體事物都是在絕對相互作用框架內具有相對性的一個特殊的現象和特征,都必定是一個經歷從孕育生成到相對穩定成熟再到衰老消亡的完整過程,我們說某個物體或事件是"存在"的,是指一些素材被以特定的樣態組織成特定的時空結構,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單位參與相互作用,處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當這種組成形式----這個事物的"質"變化和瓦解之后,不再以原來的樣態和形式參與相互作用了,這個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由此,我們獲得了一個關于存在范疇的新理解。"存在"是指那些正處于普遍相關和普遍相互作用之中的質以及因這個質才凝聚和聯系在一起的一些素材物。一切存在(包括世界本身)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勢態與規律

一些素材能否聚合成一個新物質不僅取決于每個要素自身的結構和性能,還要取決于各要素所處的初始環境和條件, 取決于局勢賦與自己的形勢和條件。總之,物質的形成和延續、事件的發生和演變是由更高一層次的物理局勢中種種相互作用的形勢以及更低一層次的物質結構狀態共同促成的。我們把這種可能促使一個物質和事件產生,并對其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各種條件的綜合稱為"勢態"。

勢態是普遍相關和總過程中的一個局部;是影響物質和事件過程的環境;是可以涵蓋該物質和事件的有決定意義的領域;是物質分布中相互作用方式的綜合形勢。總之,勢態是一種物質的系統關系和結構,屬于元間的范疇。

一個在勢態作用下產生的事件和物質是被預先存在的各種條件制約和導向下的過程,是被事先規定了的過程。因此,這個事件和物質的結局也是可以預期和被規定了的,它將產生由勢態所決定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必然性。

在特定勢態下發生的事件將產生特定的結果,這就是規律性。

一個事物之所以產生出特定的性狀和結果是由特定的勢態所強制形成的,這就是因果關系。

先生成的物質成為以后物質的素材,先生成的勢態成為新勢態的條件,它們限制了隨機運動、為隨機運動設置了障礙,同時為發展方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選擇條件和趨勢。迫使后來的運動不得不以已經存在的勢態和物質材料作為出發點,作為自己必須遵守的規則,形成了某些事物產生的必然性和決定性。因此,規律是相互作用的一種限制性的先決條件;是形勢中對其他過程發生了強制制約作用的那些勢態;本質上是一種物質時空分布的狀態。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自然規律是一種外在的、絕對的、神的力量,甚至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是指導和控制世界運行的以抽象方式存在著的絕對理念。因此,決定性的規律是神圣的、不可改變的、支配一切的永恒力量。我們只能發現它、認識理解它、服從它、遵循它,根本不可能影響它、改變它、甚至創造它。

現在看來規律只是自然世界發展到目前的實際存在狀態,是世界的一種具體的存在方式。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在決定我們,是自然狀態自己決定著自己。馬路中間一輛車拋錨了,我們不得不繞道而行,這就是規律性。

正如沒有一只液化氣鋼瓶可以做到絕對不漏氣一樣,勢態對于相互作用結果的限制無法做到完美無缺,而是必然存在著缺陷。

固然,相同的勢產生相同的結果,但是這只能是大體上的相同,沒有絕對的相同。因為絕對的相同意味著差別的消失,而兩個并列的物質本身就意味著差別,意味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完全一致,每一個物質、每一個事件、每一個勢態都是唯一的。層次越多,結構越復雜,唯一性就越突出,出現缺陷的機會就越多,差別就越顯著。

勢態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決定條件,它處在全宇宙無限相關中的一個局部里,有無限多的變量在影響它,所有層次、所有局部的擾動都會改變這個局部的勢態。因此,勢態并不能保證由此而決定的每一個結果都是確定的結果。它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結果的取向和趨勢,不能保證每一次的結果完全精確地一致。

勢態的不完整性和缺陷性使勢態不可能徹底限制和規定局勢發展的趨勢,為不確定性留下了余地。

以不確定的勢態產生的新勢態就是不確定的結果,基本相同的勢態只能產生基本相同的結果;勢態越動蕩、越復雜,它的制品就越多樣化,可供新勢態產生的余地就越大。這種不穩定和復雜性使得勢態無法限制新勢態的唯一形式的情況被稱為偶然性。勢態的不完全性就是可能性和偶然性存在的基礎,是多樣性產生的條件。

規律的發展性和相對性

如果勢態是靜止的,沒有破缺,最終導致的一定是必然性和決定論意義上的結果,沒有偶然性可言。但勢態本質上是一個運動、改變、發育著的結構,在勢態中運動著的物質已經意味著勢態本身是改變著的。每個具體的物質都在一個先決的環境中運動,這種運動改變著環境,同時也改變著自己。每一刻都有新的勢態和環境產生、變化出來,如同一條生產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越多,就意味著這種產品的市場越小,后出的產品和先出的產品面臨著被自己改變了的不同市場環境,市場反過來制約了生產線上的產量。

世界是由差別產生的,而差別又是產生差別的原因,于是,差別便以正反饋的方式不斷積累起來,差別的積累就是進化。

恰好滿足勢態限制條件的事物才能產生和存在,只有不斷改變自己使之跟隨事態發展的事物才能在變化發展的勢態中繼續存在,這就是選擇和適應。

總之,勢態是變化和發展著的,勢態的勢態直到所有層次上的物質和元間都處在這種變化之中。對于必然性來講,只是相對于某一個層次、某一范圍、某一確定的時空區域才有意義。必然性更適應于這個物質自己所處的勢態層次,也就是說,層次越多、結構越復雜必然性就越少,一個物體保持自身穩定并且可以預見發展結果的機會就會越低,破缺就越多。

由于這種發展性、運動性使每一層次的勢態都不能保持永恒不變,而且每一個層次的發展也不保持一致的步驟,所以勢態的演化性使得必然性只有相對意義。

盡管如此,偶然性也難以取得決定意義上的特權。因為已經形成的局面和事態是事物演化發展的出發點,這些既成事實限制和制約了演化的方向,限制和剝奪了任意發展的權力和自由,只能從這些勢態留下的空隙中尋找出路。

既然必然性和偶然性都可以追溯為勢態和勢態的破缺,而勢態的破缺只是另一種勢態,決定論意義上的必然性就無從談起,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應該有程度可言。所以應該用確定性或隨機性取代必然性和偶然性概念。重要的區別在于確定性有了程度可言,不是絕對的必然性,隨機性也不是絕對的偶然性,確定性程度是介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的一個度量。是依據不同條件變化的一個變量。

相互作用與元間的可轉移性轉貼于

辯證本體論意義上的相互作用已經不能是那種被簡化為兩個理想質點之間的碰撞,因為任何物質都是結構的,都處在普遍的相互關系當中,當兩個事物相互作用時實際上是兩個由不同素材以不同結構方式構成的實體之間的較量,產生和維持這兩個實體的周邊勢態也是這次相互作用的參與者,每一次相互作用都是一個內涵豐富、極為復雜的新的事件。

從作用者只是通過作用輕微地、對被作用者不發生明顯影響的情形,直到作用者相互之間直接地、深刻地沖突和碰撞,使雙方都產生本質的改變,產生出新的物質,在這兩種極端的情況之間是一個廣大的區域,有無數種作用的形式和可能的結果。在這無限多樣和復雜的相互作用現象中在保持自己本性的同時迫使對方依照自己的元間而改變,是一切相互作用中每個作用者遵循的基本原則。作用參與者都必須保持自己元間的完整和穩定,減少和避免在相互作用中被改變、被破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質的存在。

一個兒童赤足在沙灘上奔跑,他的腳印被留在了沙灘上。

當腳沒有踏上沙灘之前,腳和沙灘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體系,而且是各自物質和元間統一的具體物質和完整體系。因此,腳踏上沙踏灘之后,腳和沙灘都不是作為簡單的、物理學意義上的質點相互碰撞,而是兩個物質體系的相互作用。兩個物體都力圖在保持自己原有形態不被改變的前提下改變對方,迫使對方按照自己的形態重新布局。那么,相互作用的結果將使作用雙方都不可避免地同時發生改變,而各自改變的程度和結局取決于雙方各自本來的性質和相互作用的條件。

這個模型是無數相互作用情形中一類常見的類型,這一類型的特點在于:一方比較穩定和堅固,改變較少,另一方比較松散,更容易被改變;被改變的一方在改變之后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被改變的模樣。

在腳和沙灘的較量中,腳強迫沙灘表面按照自己的模樣重新布局,形成了一個和腳底形狀相似的痕跡,當兒童離開之后,腳印留在了沙灘上。這個沙子做成的腳印是一個新的具體物質,對沙灘而言則是一種新的物質形態。它的物質成份依然是沙子,但沙子排列分布的方式卻是腳的形狀,是腳的一部分元間,也是人的一部分元間,腳和人的元間就從肉體轉移到了沙子上。

同樣,我們可以用攝影器材拍攝這些腳印,把腳的形狀變成膠片上的銀粒排列、變成磁盤上的磁疇、變成銀幕上的發光點、變成銅板紙上的彩色油墨……。總之,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平常但很重要的特點:

元間可以超越具體物質形態的限制,從一種物質轉移到另外一些其他物質上,這就是元間的可轉移性。

元間的理想轉移是在這一類相互作用中發生的。對于更一般的情況來說,相互作用本質上是對作用雙方原有元間的破壞,是產生新元間的過程。原有的元間在新物質和新元間中只保留了殘跡,能保留多少,是新的成份多,還是舊的成份多,取決于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否使雙方造成了質的改變。有沒有破壞其作為這種物質的質的差異形式,使其轉變為新的物質。

所以,元間轉移是相互作用中的普遍現象,完美的元間轉移只是一種典型和特別的現象。

信息是實現了轉移的元間

一種元間比較多地殘留在另一種物質上,實現了從一種物質到另一種物質的轉移, 這種轉移超越了不同物質差別的限制,表現出元間相對于物質的獨立性。

在物質和元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中,每一方都把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雙方始終處于對等的地位,而是經常表現出此消彼長的側重點變化。在相互作用中,物質和元間同時被改變,但變化的重點可能不同,有時以物質方面為主,有時以元間方面為主,這種主次差別常常很突出以至于出現元間成份占絕對優勢的情況,更突出地表現了元間相對獨立于物質的傾向。換言之,在這種條件下,盡管元間不能最終脫離物質形態獨立存在,作為純粹元間而存在,但具體物質己經退居到不對元間內容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另一層次。因而,不僅同一個元間可以由不同種類的物質作為表達的媒體,而且,同一種物質也可能用來表達所有其他物質的元間。

元間在超越不同物質形式差別的同時也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差別,因此,我們才會產生歷史和歷史事件的概念,才有可能對已經過去的事件、對曾經存在過的東西和還沒有出現的東西進行研究和討論,才可能有認識和知識。才能看到幾十年前的電影和幾千年前的故事。

我們把實現了轉移的元間稱為"信息"。因此,信息并不全等于元間。當元間還存在于由物質要素的關系直接表達的"自在"狀態,作為直接物質形式時的元間還不作為信息。只有當元間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被轉移時元間才表現出來,才能顯現出來。因此,信息是元間的一種外在形式,是元間轉移的過程和結果的現象。只有通過相互作用才有信息。因而,信息是動態的元間,只有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有信息。一本書,只有當你閱讀它時,書里的內容才是對于你的信息,當放在書架上時,書里的內容是元間。

廣義的信息存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物質過程中,存在于一切元間轉移的過程中;狹義的信息、我們日常所習慣指謂的信息僅存在于元間分量占優勢的特殊條件下。

獲取信息是一個元間轉移的過程,只有通過相互作用才能得到信息。因此,信息傳遞必需以某種具體的物理過程作為媒介,而這個物理過程同時也限制了元間轉移的程度。

首先,由于信息是元間在新物質中的遺跡,因此,它只能出現在這個新物質產生之后,不能在此之前。

其次,元間轉移的完整性、逼真性取決于相互作用的性質。腳被沙子擠壓會發生變型,因而,腳印不可能是"自在" 狀態下本來的樣子,也不是踩在地板上時的樣子。測量和觀察都是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不可避免地對測量和觀察對象發生改變,同時對測量者發生改變。只有這種改變才使信息成為可能,所以"失真" 是元間轉移中的必然現象。

第三,由于元間相對獨立于具體物質,可以在只占用極少量物質媒體的情況下實現轉移,因此,元間可以被大量復制而不減少,復制的數量和失真程度取決于元間相對于具體物質的獨立程度。

總之,信息和物質的關系只有在元間和物質對立統一關系理論框架中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元間的抽象和發展

在生命出現之前,結構和物質是直接聯系、直接相關的,相互之間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并不明顯,物質和元間都直接由對方來實現。研究一塊礦石的結構就是研究這塊礦石本身,不可能也沒必要區別它們。這種元間我稱之為具體元間。

具體元間隨著世界的發展,進化出了自己的抽象形式。

DNA和RNA出現之后,具體元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種物質不再是元間的直接形式,除了作為核糖核酸這種具體物質的同時,還作為另外一種物質的元間,決定著另一種物質的形式。對于DNA所表示的那種生命來說,DNA是一種間接的、抽象的形式---抽象元間。這是自然史上出現的第一種抽象元間,這標志著物質和元間不再僅僅直接等同和依賴對方,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實現了物質和元間的相對獨立。如同圖紙作為紙張這種物質之外,同時還作為一座大廈的抽象形式。圖紙從物質角度看是紙,從元間角度看是大廈的軟件表達方式。

第二層抽象元間是生命體的感覺、印象和意識。這是在DNA之后的又一次飛躍。生物和人可以不同程度的把對象世界的元間用感覺器官轉移到自已的反應系統、神經系統或頭腦中來,把外界事物的結構用神經細胞之類的另外一種物質保存下來。

生命物質對于外界環境的了解,把對象的元間轉移到自身的生物遞質里是主、客關系的最初形式,因為這是自然方法中對外界對象擾動最少的、理想的元間轉移。通過這種方法,世界的一切具體元間都可能被轉移成抽象的形式。

人還發明了圖畫、文字、書籍、照片、全息攝影、電影電視等等傳播工具,元間以抽象形式實現了廣泛的傳播和交流。

第三層抽象的元間是思維產生的概念和邏輯。思維利用轉入的信息在頭腦中進行操作,發現了對象界的一般情形,發現了具體元間沒有直接顯示給感覺器官的具有一般性的勢態,發現了更一般的元間。人們可利用這些元間和規則在頭腦中進行直接的推理和演繹,可以把這種規則轉移出來并介紹給大眾。例如,哲學、數學、邏輯、物理定理等等。大自然通過人不僅把以具體方式表現的元間實現了抽象化,而且,這種抽象還揭示了大自然自己沒有實現、沒有到達、沒有選擇的那些可能性。長遠看,人類可能逐步廣泛、細致地繪制出大自然在自己的進化中每一個分叉點上所有可供選擇途徑的總表和清單。顯然,大自然只是在所有可供選擇的勢態破缺中偶然挑選了其中的一條路。人不僅通過這種方法向大自然"頒布"了大自然自己的規則,同時,人還可以利用這些規則在大自然沒有選擇的那些可能道路中挑選對自己更有利的途徑。我們不僅可以預測和計算局勢的發展,設計新的物質和元間,還用改變物體形狀和屬性的辦法制造各種機器和用品,還可以用改變基因結構的方法制造的新生命物種。更奇妙的是我們經常并不是把我們想要的東西都做成實物,而是只在元間層面上生產和消費它們,例如電腦游戲、網絡婚姻、影視小說、虛擬現實等等。

總之,只要我們發現了勢態及其破缺,而且同時擁有足夠的能量控制能力,就可以選擇我們想要走的任何一條路,這種選擇同時改變了世界原有的方式,創造了新的勢態。

如果還有第四個層次的話,那就是人在把自己的需求外化為自然的同時還把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方式也外化給了自然,人賦予了機器以元間操作的能力,不僅顯示出思維不是只有人才可以勝任的獨特工作,而且,將來機器可能比人做得更好,人終于又回到了和自然平等的地位,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成了自然進化的新動力、新原因。第四層次的抽象元間還是一種有待仔細描述和認真研究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并沒有因為有了新層次而拋棄舊層次,世界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連續的整體,由這些層次共同組成、共同作用、交替前進。元間正在加速發展,我們還不知道可能再出現什么樣的新層次,不知道機器的需求、機器的自我意識將產生怎樣的新勢態。

認識是一種相互作用

傳統的認識論普遍認為認識活動本身不是物質力量,當然改變不了物質的狀況。或者說人的認識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了現實,但不改變現實。總之,在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有一條嚴格的界限,還深深的束縛著認識論的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革命給了我們更深刻討論這些問題以新的切入點,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作一些分析:

前提: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普遍相關的,人作為普遍相關中的一個成員并沒有特殊地位。人的所有活動也都服從基本的物理規則。

通則:元間轉移是一種相互作用過程,是對象雙方的"結構"相互沖突、相互比較、相互轉移的過程。

邊際:上述通則有兩條極端的邊際條件。

1、影響很小的情況。如我用眼睛觀察花朵的行為并不能顯著地改變花朵,這種改變嚴格說來是有的,只不過可以忽略不計罷了。視覺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對象影響很小。

2、影響很大的情況。如您考我哲學題目的時候,我會很緊張,可能會跟著您的眼神改變我的答案;如觀察一個電子的運行,"照亮"對象電子的"工具電子"不可避免地干擾著對象電子的運動;如用電壓表測量電池電壓,電壓表消耗的電流改變了電池的原始狀態;如品嘗梨子的滋味……。

在觀察者不能顯著影響被觀察者到極大地影響它這兩種極端情形之間,有一個廣大的區間,有不同層次的復雜局面。但是,相互作用必然造成相互改變,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推廣: 1、顯然,認識是元間轉移的一個特例,是把外在的、對象的元間轉移到人的認識器官中去的過程。我們只能盡可能減少對被觀察對象的干擾,卻不能完全避免這種影響,不僅進入觀察器官的信息是被我們改變過的,就連我們剛觀察過的那個對象也已經不再是我們觀察之前的樣子了。

2、既然是兩個結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人的認識能力本身當然不是一張沒有內容的白紙,正如進化認識論(德.福爾邁.《進化認識論》)告訴我們的那樣,是一套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生成的、極其復雜的、與人生存的直接環境基本相似的元間。純粹的觀察者并不存在。認識是這樣兩套元間體系的相互作用,外來元間轉移到大腦里后將產生既不同于外在世界也不同于先天構造的新元間。這個新元間又成了進一步接受外來信息的基礎。

3、實踐和認識之間沒有決然的界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認識以從對象中獲取信息為主,實踐以改變對象為主,認識和實踐互為手段,因為,不改變對象就無法獲取對象的信息。

這三點推廣還有助于我們理解康德的"物自體"

康德認為存在著物自體這樣的不作為對象的對象,物自體是產生現象的根源和根據,人只能認識現象,而不可能認識到"物自體"本身,因為物自體獨立于認識,不能作為對象。這是哲學史上十分令人費解的問題,因為康德一方面承認物自體的存在性,同時又不把它作為認識的對象。認識只能停留在作為物的表現形式的現象上,而不能切入到物自體本身。

康德這樣來解釋自己的理論:"因為感性認識決不是照物體本身那樣表象物,而是僅僅按照物感染我們的感官的樣子表象物,由此它提供給理智的思考的只是現象而不是物本身"(《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 第271頁)。

現在看來康德的推理很有道理。

1、相互作用就意味著相互的改變,當認識主體的物理手段和客體的物理過程發生相互作用時,客體的物理過程就受到了干擾和改變,就不是它原來的自在時的那種模式。因而,認識主體就不可能精確地了解到對象在沒有被觀察時的自在的、本來的狀態。我們只能獲得由于我們觀察行為影響過了的新的一種狀態。用康德的話講,我們只是把這種現象作為了對象,并不可能走到意識能力之外去把我們沒有作用過的自在狀態的對象作為對象,因此,物的自體不可知。正是由于我們懂得了要實現元間轉移必須改變對象這個常識,才可以判斷我們認識了的東西都是被我們改變了的東西,那么對象自己應該有一個自在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我們只能用另外的方法去認識,同一種方法總會碰到極限,這是由物質本身的層次性所決定的,從而認識也有明顯的層次性。

2、我們只能從現有的知識、觀念出發去接受新的元間,因此,認識主體作為元間轉移的受體,其本來的、先天的、遺傳的構成方式以及由經歷和文化產生的先決知識是影響轉移過程的又一主要因素。嚴格講,認識主體本身也是一個物自體,因外來元間的轉入而發生改變,我們的自我意識所觀察到的結果是兩種元間相互作用后的綜合結果。

3、主、客觀是典型的相互關系,"客觀"和"對象"是同義詞,當你不去認識某物或實體,它還不是對象,不是相對你的客體。因此"客觀存在"不等于存在。存在的并不一定都是客觀的,客觀的只是存在的一部分。

實際上,人的認識只能無限逼近對象,把物自體一層層地變成對象,一段段地抽象出來、轉移出去,卻不能完全到達物自體,這符合前面討論過的關于元間轉移的一般規則和限度。

我們有什么權利說我們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是存在的?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有什么理由說物自體是存在的?

認識和確認物自體這種不是對象的對象是自相矛盾。所以,只有當我們的認識和元間轉移過程基本結束后,當物自體轉變成對象之后才能有理由說這曾經是一個物自體。認識物自體都是事后的認識。

想要事前了解物自體有兩種近似的途徑。

我們之所以可以假定有物自體存在是基于這兩個理由。

1、間接的方法。所謂"存在"是指處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不和人發生直接的主、客關系的東西很多,不和人發生直接聯系不等于也不和其他物質發生聯系,人的認識只是所有相互關系中的一部分,只是一種關系。凡有一個實體是存在著的,就必然處于和別的實體的相互關系之中,由于相互作用的絕對性也同時必然和我們處于相互關系中,只不過是間接關系,從間接關系的間接關系里可以逐步接近物自體,可以從它的現象中推測和發現物自體的存在。

其實,"物自體的現象"就是物自體的間接形式。

2、邏輯方法。利用第三層次的抽象元間,既關于勢態和規律的一般性概念可以在頭腦和計算機里演繹某種勢態的過程,事先預言還沒有直接出現和發生的事件,猜測我們還沒有直接接觸到的物自體。元素周期表和相對論就是這種方法成功的經典范例。邏輯和數學方法也是量子物理學經常采用的方法。關于這種方法的合理性仍然是哲學認識論的重要課題。

小結:

1、這是一個僅在"物質都是結構的,結構都是物質的"范圍內有效的有限理論,超出這個范圍就不再是辯證本體論討論的領域。

篇2

今年5月12日是全國第五個“防災減災日”,5月5日至12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主題是“識別災害風險,掌握減災技能”。根據市教育局《關于開展防災減災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要求,為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廣泛普及各類災害基本知識,經研究,決定在全區各中小學、幼兒園開展防災減災主題教育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大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

各中小學、幼兒園要緊緊圍繞今年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主題,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統一部署、嚴密組織、全面推進、確保實效。采取現場觀摩學習、舉辦專題知識講座,充分利用黑板報、校園櫥窗、校園網絡、開設專題專欄等形式,大力弘揚防災減災文化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繞,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積極營造全民參與防災減災的文化氛圍,廣泛動員廣大師生關注災害風險,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升廣大師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二、認真組織開展防災減災主題教育活動

各中小學、幼兒園要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集中開展防災減災主題教育活動。教育活動要貼近師生生活、貼近校園實際,大力宣傳地震、火災、水災等應急避險知識和成功案例,切實增強趣味性和互動性;要廣泛開展“五個一”活動:即“閱讀一本防災減災書籍、觀看一部防災減災影視作品、分享一次防災減災避險經歷、舉辦一次防災減災知識講座、開展一次家庭災害風險隱患自查”。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知識競答、圖片展覽和專題片等活動,利用黑板報、橫幅標語、校報、廣播、網絡等媒介,廣泛宣傳防災減災有關法律法規,廣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重點普及各類災害基本知識的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切實提高廣大師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認真組織開展應急避險演練活動

各中小學、幼兒園要在活動周期間,認真組織開展一次應急避險演練活動。通過開展演練活動,使全體師生掌握應急避險的正確方法,熟悉緊急疏散的程序和路線,確保災害來臨后的應急救援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進一步健全完善各種應急預案,建立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的長效機制。要強化各項防災減災措施,認真組織查找學校災害風險隱患和防災減災薄弱環節,并制訂整改方案,落實整改措施,切實保障師生生命財產安全。

四、深入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活動

篇3

一、統一思想,深化對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重要意義的認識

去年汶川地震災害發生后,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對防災減災重要性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今年初,經國務院批準,將每年5月12日確定為我國的"防災減災日",其目的是通過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災害風險防范意識,普及災害自救互救知識,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我縣屬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特別是臺風、洪澇、干旱、地質災害、雷電等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既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各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做好"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作為維護群眾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來抓,確保取得實效。

二、精心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活動

年月日至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把宣傳"防災減災日"活動作為最重要的環節來抓,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作用,通過開設專欄、播放公益廣告、舉辦專題展覽、組織街頭咨詢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做好防災減災宣傳工作。組織機關人員,深入農村社區、學校企業等基層單位,開展防災減災主題活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以及有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防災減災綜合演練、青年志愿者服務行動等一系列活動,重點普及臺風、地震、洪澇等災害基本知識和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教育部門要重點組織好中小學校的防災減災活動,通過主題班會、應急演練、專家講座、觀看專題片等方式,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切實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活動,切實增強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參與防災減災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制訂方案,確保"防災減災日"活動順利開展

篇4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三個“防災減災日”。根據市減災委員會《關于做好2011年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精神,現就“防災減災日”有關活動通知如下:

高度重視,周密組織

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把做好“防災減災日”工作作為維護群眾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縣減災辦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活動方案,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經費保障。縣減災委成員單位要結合各自職能,細化活動方案,強化協調配合,逐項抓好落實,確保防災減災工作取得實效。

突出主題,力求實效

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防災減災從我做起”。各鄉鎮和縣減災委成員單位要緊緊圍繞活動主題,按照“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原則,精心組織,廣泛動員,加強宣傳,形成聲勢。要積極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志愿者,深入基層開展多種形式的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和基本知識教育普及活動,重點抓好防災減災綜合演練工作。積極倡導每個公民開展“四個一”活動,即:閱讀一本防災減災書籍,觀看一部涉及災害的影視作品,與他人分享一次避險經歷和避險經驗,開展一次家庭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同時,涉災相關部門要組織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工作。重點對居民住房和學校、醫院、工廠等各類公共場所的災害風險隱患進行排查治理。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將組織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全民防災減災征文活動,各鄉鎮和縣減災委成員單位要鼓勵公民講述避險經歷,分享避險自救和避險忠告。

篇5

按照鎮防汛指揮【xx】xx號《xx縣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開展水庫安全度汛和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督查的緊急通知》文件要求,我校行政,村小學高度重視,立即安排相關人員對我鎮小學對6個學校的地質災害山洪隱患點開展排查工作,現將自查報告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鎮中心小學現有學校6所,全鎮在校學生1234人,教師96人。就全鎮所有學校而言,存在山洪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是中心完小,甸坑村小學。中心完小是鎮沅縣41個重點地質災害監測點之一,山洪災害隱患較大,雨天學校上方山洪水來源廣,水路長達到一千多米,山洪水大部分流經、沖擊學校圍墻外防洪溝;且中心小學地質結構較為復雜,土質結構松散,屬于地質局部沉降帶。

甸坑村小學地處農田中央,地質松軟。學校于xx4月26日開始的地質災害進行應急治理。因近期雨量大,雨天時間長,目前工程沒有竣工。甸坑小學主要災害為治理區域滑坡,山洪水威脅特別大。

文崗村小學、果吉村小學、和平村小學、勐真村小學山洪地質災害威脅不大,但是對于防范工作不可掉以輕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強領導、落實地質災山洪害防治責任。

堅持預防為主、切實加強領導。我校行政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將每所學校的山洪、地質災害患點明確到村小學負責人,成立監測小組,明確職責,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認真履行職責,切實落實好監測、預防預報預警、群測群防、應急調查等防治措施。

二是制定防治方案、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逐步建立和完善地質、山洪災害監測方案。

三是加大宣傳、增強師生防災減災意識。

通過張貼宣傳畫、班隊會、地質災害逃生避險演練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大地質災害、山洪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監測、預防、避險、搶險、治理等基本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增強師生防災減災意識,實現自覺防災、全民減災、確保一方平安。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我校師生防御地質、山洪災害意識還不夠強。

部分師生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幸心理。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對地質災害發生規律等知識不深,預報預警能力不強,監測工作全靠土辦法。

二是群測群防基礎薄弱。

學校屬于特殊群體集聚區域,防災抗災能力弱。

三是山洪地質災害治理資金缺乏。

近年來,行政對中心校、甸坑小學的山洪地質災害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建防洪溝、擋墻。但是,由于需要治理的區域廣,占線長,目前任然沒有完成有效治理,急需各級政府部門給予支持解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師生防災抗災意識。

二是健全監測制度。

充分發動師生共同參發現隱患,學校治理隱患。

三是積極向黨委政府、上級主管匯報,爭取資金,立項治理危險區域,從根本上解決山洪地質災害威脅問題。

篇6

(一)積極深入做好全市宣傳教育活動。

國際減災日當日上午,市地震局、衛生局聯合在市第一人民醫院設置宣傳咨詢臺,展出地震知識和衛生急救等50多塊宣傳展板,向過往群眾、醫護人員及前來就診的患者發放地震小常識、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疾病、疫情防控等有關宣傳材料50000余份,接受群眾的咨詢,120急救中心人員介紹了家庭急救常識。省地震局震防處、災協,市疾控中心及120急救中心也參加了宣傳。

同時,為確保醫院安全,吸取汶川大地震慘痛的教訓,根據合肥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合肥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針對各類醫療衛生建筑物的建成時間、建筑物結構型式、建筑物的用途及竣工驗收等等,特別是對建筑物抗震設防烈度、建筑物使用的損耗程度進行重點排查。

為積極營造宣傳氛圍,擴大宣傳面,讓更多的人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和自救互救的技能,作為“六個一”系列宣傳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市地震局精心制作的20余塊地震科普宣傳展板正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和市急救中心等五家單位,進行為期一月的巡展。

(二)指導各縣區及群測群防信息站積極開展宣傳活動。

為了做好今年的國際減災日宣傳活動,貫徹省地震局、省衛生廳、省災協《關于開展20__年國際減災日宣傳活動的通知》(皖震發〔20__〕225號)的精神,我局就對各縣區國際減災日宣傳活動進行了部署,并印發了宣傳活動方案。國際減災日期間,各縣區緊扣“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國際減災日當天,廬陽區科技局、區衛生部門和縣橋街道在市府廣場開展了以“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降低災害風險,保護醫院設施,拯救人民生命”為主題的大型宣傳活動。區科技局的工作人員和縣橋街道的人員現場給前來咨詢的群眾分發了《地震小常識》、《地震來了怎么辦》等宣傳資料數千份和解答群眾的咨詢數百余次,區屬醫院的同志們為群眾現場演練地震防護和救護知識,通過這次大型的宣傳活動讓市民認識到我國的地震區域分布和有關地震的科普常識,提高了人們對地震災害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技能。

長豐、肥西、肥東等縣地震部門聯合衛生、防疫、疾控等部門通過大型廣場宣傳咨詢活動,布置彩虹門、氫氣球,設置宣傳咨詢臺,擺放地震知識宣傳展板。向過住群眾散發《地震小常識》、《地震基本知識》、《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匯編》、《村鎮住房抗震基本知識》、《市民安全常識》等宣傳資料,現場解答群眾的咨詢等方式,積極開展國際減災日宣傳活動。

蜀山、包河、瑤海等區,以及高新、經開和新站等開發區在各鎮、街、園區制作并懸掛“國際減災日”標語橫幅,突出“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的主題;制作地震科普知識宣傳展板,在各鎮、街、園區組織巡展;在社居(村)委主要街道設立宣傳臺,發放科普知識手冊,提供咨詢等

篇7

面對嚴重的災情,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多次組織各鄉鎮、縣直有關單位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抗災救災工作,積極組織干部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盡快修復倒損房屋,利用搶收搶種等各種手段,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縣財政緊急撥付451.5萬元用于搶險救災工作,重點突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精心組織力量轉移搜救受災群眾,派出工作組進行查災、核災、救災,指導并組織干部群眾開展生產自救,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2014年我們圍繞著解決災區困難群眾生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切實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

據統計,今年全縣受災人口147318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908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3019公頃,絕收面積3381公頃,因災倒塌居民住房156戶417間,損房1173間,直接經濟損失73915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36587萬元。根據我縣的受災情況,在省廳、市局的關心支持下,全年共下撥救災救濟款707.25萬元(其中倒房重建322.25萬元),妥善安排了災區群眾的生活,杜絕了非正常現象的發生,維護了災區的社會穩定。

二、“7.24”抗洪救災工作取得全面勝利

受今年第10號臺風“麥德姆”登陸影響,7月24日凌晨2時左右我縣出現強雷電強降雨天氣,全縣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縣累計降雨量局部最大值達到541.4mm;最大一小時降雨量局部達125mm,排全省有記錄以來第二位;最大三小時降雨量局部達到288mm,排全省有記錄以來第一位,創全省歷史新高;最大6小時降雨為346毫米,排全省有記錄以來第三位,站短歷時暴雨頻率百年未遇。博陽河站水位達23.01m,超警戒3.21米,超過1998年最高水位,創歷史新高。因集中強降雨導致我縣15個鄉(鎮、場)遭受不同程度的災情,其中等鄉鎮尤為嚴重。據統計,全縣受災人口147318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8993人,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1133公頃,絕收面積3066公頃,倒塌房屋156戶417間,損壞房屋1173間,因災死亡6人,直接經濟損失72920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35592萬元,工礦企業損失8024萬元,基礎設施損失17179萬元,家庭財產損失12133萬元。

(一)、搶險救災工作

“7.24”災害發生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反應迅速,主動作為,積極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成立了綜合協調、救災救濟、衛生防疫、生產自救、宣傳報道、維護穩定等6個工作小組,緊張有序開展抗洪救災工作。一是物資到位。縣財政緊急撥付451.5萬元用于搶險救災工作。緊急調配物資用于搶險救災,共發放編織袋30000條、草袋10000條、三色布5000平方米、救生衣350件、水泵47臺,出動沖鋒舟20臺、鏟車、推土機等工程機械120余臺。二是人員到位。縣民政局下派5個救災工作組,第一時間分赴5個重災鄉鎮19個重災村組,進行查災、核災指導救災工作,縣四套班子領導,所有機關干部、鄉村組干部全部投入抗洪搶險一線,開展抗洪救災工作。縣人武、公安、武警、消防、交警、執法、氣象、供電、供水、交通、公路、民政、衛生等機關和部門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共轉移群眾2.89萬人,搜救1100余人,救治傷員200余名。三是巡防到位。組織了全縣干部群眾對全縣32公里長的12座圩堤進行24小時值守巡查,除險加固,共投放沙包20000袋,土石20000方。四是保障到位。縣公路局及時組織力量,對塌方地段、水毀工程及時搶修,保持道路暢通,確保搶險救災的設備和物資能夠及時送達災區。縣供電公司全體電力員工投入搶修復電第一線,修復27條受損10千伏線路、災區536個臺配電臺區,累計恢復送電532個,恢復供電4.1784萬戶。縣供水公司組織力量搶修工業園加壓泵站,恢復了工業園100余戶企業用水,保證了工業企業正常生產;啟用了瓦子塘水庫備用水源,搶修了幾百米供水主管道,確保了全城居民用水安全。

(二)、災后救助工作

一是上級援助。省民政廳緊急下撥我縣救災款260萬元、毛巾被1000床、棉被200床、草席1500條、帳篷50頂;市政府下撥救災資金100萬元;市委組織部下撥救災資金50萬元,市水利局下撥救災資金10萬元;接到省紅十字會捐贈的價值7萬余元物資。二是政府救助。縣財政緊急下撥451.5萬元救災救濟款物,縣民政部門緊急發放大米2.7萬斤、面條5400斤、礦泉水800箱,方便面800箱。三是部門幫助。縣四套班子領導、縣直及駐縣各單位對口幫扶所有受災的村組,將大米、食用油、飲用水、面條等生活必需品及時送到每位災民手中。出動消防車輛多次為受災群眾運送飲用水。縣直及駐縣單位包村幫扶物資資金達到200萬元。

(三)、救災捐助工作。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害,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災情牽動著全縣人民的心,紛紛向災區伸出援助之手,為受災群眾給予了力所能及的物質和經濟上的援助。縣救災捐贈辦公室共接受縣直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捐款80.4萬元;縣直單位及駐縣企業幫扶資金178萬元;深圳市商會、廣東獅子會橙光服務隊、立上投資實業有限公司等社會愛心企業及個人捐贈款87萬元。

(四)、災后重建工作

為加快強災后重建工作的領導,切實提高災后重建工作效率,縣政府專門成立了縣“7.24”災害災后重建領導小組,出臺災后重建實施方案,明確了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補助標準,并就倒房重建工作的時間進度、資金發放、組織保障、紀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領導小組組長由縣政府縣長駱效農擔任,為我縣災后重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為整合災后重建資金及規劃設計等方面資源,根據領導小組決議,將災后重建工作由城建部門負責實施。經災民倒損房核查小組核查,核定我縣需倒房重建戶206戶(其中整體搬遷集中建房戶160戶,分散建房戶46戶),嚴重損房戶217戶。

三、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

今年我縣對防災減災工作高度重視,緊緊圍繞今年防災減災日“城鎮化與減災”的主題,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制作標語板報等形式,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活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5月8日縣減災委組織召開了減災委成員單位協調會,對此次“防災減災日”工作進行了部署,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職責。

5月9日9時我縣第一中學全體師生集中開展了防災避險應急疏散演練,整個演練活動緊張有序,有條不紊,全體師生相互幫助,均能做到安全撤離、有序集合,沒有發生任何互相推擠或踩踏事故,從警鈴響起到宣布此次活動結束,全過程僅僅用了3分43秒。通過演練,使師生積累了自我保護及集體疏散、應急組織等經驗,提高了師生應急防護能力,強化了安全意識。

5月12號上午9時,由縣減災委辦公室牽頭,在縣時代廣場舉辦了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縣民政局、安監局、水務局、公安局、衛生局、防震減災局、氣象局、礦管局、消防大隊等相關單位參加。縣委常委、副縣長到活動現場看望了工作人員,詳細詢問活動的開展情況,并對相關部門提出了要求。他要求,各相關部門要圍繞“城鎮化與減災”這一主題,大辦宣傳防災減災知識及有關法律法規,在全縣普及災害基本知識和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增強防災減災意識,促進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參與防災減災工作。活動日當天共發放防災減災宣傳單、冊1萬余份。

四、繼續扎實開展全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縣居民防災減災意識,降低災害損失程度,我局繼續開展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在河東鄉愛民社區、鎮曾家洼社區、鎮寶山洲上譚社區兩三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的基礎上,今年我局又申報了鎮社區、鄉村大屋徐家社區兩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以此推動防災減災工作,全力營造了一個人人參與防災減災的創建氛圍,通過創建活動,極大的提高了社區居民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技能

五、穩步推進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

為提高農民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生活能力,根據《省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試點實施方案》文件精神,我局與保險公司已成立了政策性農房保險聯合領導小組,對此項工作進行了部署,明確了責任。

六、加強災情信息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

為做好災情信息管理工作,加強災情信息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我們對全縣的基層民政災情信息員以與會代訓的形式進行了業務培訓,通過培訓確保災情信息員能夠準確把握《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的有關規定,從而具備規范獲取和報送災情信息的能力。

七、規范完善救災款物的使用和管理

為使救災款物真正落實到最困難的群眾手中,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我局與財政部門聯合發文出臺了《縣救災款物使用管理規定》來規范、完善救災款物的使用和管理,并實行定期檢查監督機制,會同紀檢監察部門對每一筆救災款進行跟蹤檢查,下撥一款,跟蹤一款,杜絕違規違紀現象的發生,確保每筆救災款的安全使用。

八、慈善工作

為使我縣優秀的貧困高中生在考取大學后,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圓他們的大學夢,我局積極開展了“愛滿人間慈善助學”項目活動,共資助大學生6人,發放慈善助學金12000元。

篇8

【關鍵詞】防震減災 科普 學校

1 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的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公眾對防震減災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四川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發生后公眾對防震減災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面對新的形勢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家庭的希望,他們理解和接受新知識能力較強,社會影響面較廣,加強這一群體的宣傳教育是全社會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主要方面。

山東省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同時也存在著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是華北地區重要的地震活動區之一,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將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1995年9月20日山東蒼山5.2級地震,共造成320多名中小學生跳樓受傷或爭搶外逃而被擠倒踩踏壓傷,這一慘痛教訓時刻提醒我們必須加強中小學生防震減災知識的普及,牢固樹立“減災也是發展”的理念。

學校師生防震減災知識掌握的多少,不僅影響著學校本身防震減災工作的成效,而且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對防震減災工作的認識和防震減災的實效。“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會”,學校師生的防震減災知識、避險技能,可以在地震應急工作中得到切實的體現。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時,四川省安縣桑棗中學由于平時的多次演習,地震發生后,全校2200多名學生及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沖到操場,以班級為組織站好,用時1分36秒安全撤離無一傷亡,創造了生命的奇跡。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生4.8級地震,唐山市英才學校的師生們沉著應對,按照平時的地震應急演練僅用兩分鐘就撤離到安全地帶,沒有發生踩踏事件。突遇強烈地震時,求生是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發生地震是什么情景從未經歷過,就更不用說中小學生了,就會盲目的逃生,發生一些本不應該發生的慘劇,因此,加強學校防震減災工作,必須從提高廣大中小學師生的防震減災意識入手,全面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

2 濱州市中小學防震減災知識開展情況

地震是較為敏感的公共安全問題,防震減災宣傳的基本原則是“主動、慎重、科學、有效”。因此,濱州市中小學在宣傳活動中,緊密結合安全教育宣傳活動,將防震減災知識科普納入學校安全知識范疇。

2.1制度建設

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學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校園安全管理制度》、《學校安全教育制度》、《學校安全檢查制度》、《學校安全責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關于學校安全的規章制度,為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提供了制度保障。

2.2領導重視

學校領導歷來注重安全教育,在每學期計劃上將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計劃,并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安全教育領導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主題教育活動方案,明確安全教育目標,做到活動有計劃、有記錄、有落實、有歸檔。

學校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活動周”活動,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部署,制定活動周實施方案。要求全校教職工認真組織,統籌安排,切實做好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開展好活動周的系列活動,使全體師生都能受到教育。

2.3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1)充分利用黑板報、手抄報、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及家長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教育。并要求教職工將所了解的防震減災知識帶回家,講給家人、朋友、鄰居聽,增強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

(2)利用校園廣播,定期廣播有關于防震減災方面的內容。

(3)在學校宣傳欄內張貼《地震科普知識》、《地震來了怎么辦》等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掛圖,讓學生們學會在發生地震如何應對,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定期組織有關人員對學校重點部位及周邊安全情況進行巡檢,徹底消除安全隱患,預防地震次生災害的發生。

(5)充分利用碣石山地震與火山博物館這一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平臺,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防震減災知識,博物館工作人員結合日本大地震有關情況向師生們介紹地震成因、地震基本知識以及發生地震如何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識;在科普宣教展廳,參觀地震儀器陳列,同學們認真地觀看記錄臺站三十多年來使用過的各種觀測設備、科普知識掛圖、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火山巖石標本等;在4D動感影院,師生們饒有興趣地觀看模擬地震發生情景的動感電影;在多功能報告廳,觀看濱州市中小學生地震科普知識競賽錄像。組織學生們寫觀后感、演講比賽。

(6)組織“四個一”活動:廣大師生每人閱讀一本防震減災的書籍;觀看一部涉及災害的影視作品;分享一次避險經歷;開展一次家庭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提高了廣大師生的防災減災的意識和防范能力。

(7)成立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興趣小組:部分學校成立了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興趣小組,時常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科普活動,活動主題以防震減災為主要內容,主要有地震知識、防震知識、地震時緊急避險方法的學習與演練等。

2.4開展地震應急疏散演練

各中小學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操作可行的《學校地震應急預案》,每學期進行一到兩次的地震疏散演練,提高學生們地震發生時的自救互救、避險能力。

這些活動的舉辦,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學習這類科普知識的興趣,使“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與同學們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增強廣大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應急避震知識,掌握應對地震發生時采取的防護措施和方法,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目的,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帶來的損害。

3 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制度建設尚不健全

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來,國家以及我省不斷完善防震減災法律法規體系,地震監測預報、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地震應急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視,但由于《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以及《山東省防震減災知識普及辦法》等對學校在防震減災工作中職責、任務的規定很少,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缺乏制度建設。

3.2目標、內容不夠明確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前,地震主管部門沒有制定防震減災的宣傳規劃,對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缺乏統籌的安排部署,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的目標、思路以及內容、形式、載體等都不十分明確,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存在宣傳內容單一、宣傳形式單調,宣傳載體單純等問題。

3.3保障機制不夠完善

做好防震減災進學校工作,離不開優秀的防震減災作品、高素質的宣傳教育隊伍和充足的宣傳教育經費保障。就目前情況來看,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宣傳教育產品開發相對滯后、宣傳教育隊伍匱乏、宣傳教育經費不足。

4 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4.1切實加強對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的認識

要把做好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提高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度與參與度,按照“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相關要求,研究制定具體工作目標、措施,切實加強防震減災進學校工作的組織領導。

4.2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立法

在我國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防震減災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通過立法明確學校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權利與義務,建立健全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的規章制度,確保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有效進行。

4.3構建保障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的長效機制

明確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的目標、內容、形式和載體以及保障措施,創新工作思路,充分發揮教育網站、學校廣播、報紙、宣傳欄在防震減災宣傳中的陣地作用,提高防震減災宣傳在學校的覆蓋面,全面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一是安排必要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時間,并適時開展地震自救、自救和逃生的應急演練。二是創作更多形式的防震減災宣傳作品,不斷加大宣傳力度,豐富宣傳載體,創新宣傳形式。三是加大教師與學校防震減災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防震減災意識。四是加強對防震減災教育的評價與督導,重點評價學生防災意識的建立、地震逃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安全習慣的養成狀況,并把考核評價納入學校考核的范圍之內。

4.4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建設

地震科普示范學校是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2003年,我省首次提出并開始建設地震科普示范學校。目前,濱州市共有省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35所,市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14所,縣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20所。

地震科普示范學校的創建,有利于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工作的開展。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加強對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是防震減災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本著“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會”的原則,地震科普示范學校的建設與管理成為我們對青少年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的重要載體。深入開展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創建工作,從組織領導、預案編制、宣傳教育、地震疏散演練等方面對學校防震減災工作進行規范,全面提高學校防震減災能力。

篇9

希望我們茁壯成長,成為棟梁之才,然而,有的花還沒開放就凋謝了,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有些同學忘了安全兩字,忽視了安全問題,讓關心我們的家長、老師時時擔心著,時時牽掛著。以下是收錄的一些范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以安全教育為主題國旗下講話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安全常系心中》。你們知道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嗎?是安全。只有保證我們生命和生活的安全,一切才有意義。當同學們聽到有關小學生意外傷害事故時,不知道你們想了些什么。我想,同學們至少會想到:這些教訓無論發生在誰的身上都會給受害者人身造成傷害、甚至死亡;會給受害者家庭造成極大的損失;會給學校正常教學秩序造成混亂;會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影響。安全問題關系到我們每一位學生的切身利益,只有安全才能為我們保駕護航。在這里,我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

1.校內課間不追逐打鬧,上下樓梯慢步輕聲,靠右行。

2.放學按時離校,不在校園內逗留。

3.不到小攤小販購買食物,不吃不潔食物,喝水要講究衛生,注意身體健康。

4.保證用電安全,不亂動電源插座。

5.入校后不得隨便出校門。上體育課及課外活動時要注意與他人合作,防止器械傷人,保證安全。

6.上學、放學途中要遵守交通規則,未滿十二周歲不允許騎自行車上學,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

7.放學后按時回家,不在街上逗留,不與陌生人交往,不能接受陌生人饋贈禮物,受到不法侵害時及時撥打急救電話尋求幫助。

8.不玩火、愛護消防設施。要懂得一些防火、防病、防煤氣和食物中毒、防盜、防溺水、緊急情況疏散知識,遇到險情時,能避險,能進行自救自護。

9,加強自我教育,培養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質,與同學、老師保持和諧的關系,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10.不看不健康的書、報;不參與封建迷信活動。

同學們,安全常系心中,人生一路順風!讓我們在國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們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興興回家,祝愿我們的生活處處開滿安全之花。

以安全教育為主題國旗下講話2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防災減災 居安思危,20_年5月12日14時28分,我國四川省_縣發生了8.0級特大地震,共造成7萬人死亡,37萬人受傷,1.7萬多人失蹤,5335名四川學生在地震中遇難,直接經濟損失8437.7億人民幣,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國務院決定每年的5月12日確定為“防災減災日”,今年是第六個“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主題是:識別災害風險,掌握減災技能。

我們的身邊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災害的侵犯的隱患,如臺風、暴雨、火災、地震、雷電、交通事故等等,因此,對我們全體師生而言,提高“防災減災”意識顯得至關重要。災害確實可怕,但比災害更可怕的是無知,我們相信只要認真學習“防災減災”的基本常識,提高逃生的自救互救常識,我們完全可以把災害的損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災害的發生。

第一,要從課堂內外多種渠道了解災害的起源以及怎樣自救。記得印度洋海嘯時,一個年僅10歲的英國小姑娘用課堂上學的地理知識救了海灘上幾百人的生命。據英國媒體1月1日報道,在幾十米高的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之前,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聰明女孩憑借自己在學校里所學的地理知識,預測出威力強大的海嘯將吞沒整個海灘,她立即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游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那么,同學們,我們平時學習關注一些防災減災的知識嗎?比如,你們知道地震是怎么產生的?地震了怎么辦?首先千萬要冷靜,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絕不能亂跑或跳樓,待地震過后再有序地撤離。

第二,除了了解這些知識之外,我們要認真參加學校安排的應急演練活動。據媒體透露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向娥鄉地震死亡439人,其中學生327人,北川中學2900余名師生中1600多人死亡,幾千個年輕人,花朵一樣年輕的生命,在含苞待放的時候就這樣凋謝了,令人痛心,但是,讓我們驚奇的是,也有一些學校的幾千名師生都安然無恙,毫發無損。_縣桑棗中學2300名師生,都江堰安龍鎮大樂九年制學校920名師生創造了大地震中無一人傷亡的奇跡。汶川地震來臨之時,綿陽_縣桑棗中學的師生,在1分36秒內全部從教室安全撤離到操場,毫發無損,2200多個學生,98位老師,沒有一個傷亡。原來該校每學期都要組織一次緊急疏散演習,師生認真參與其中。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會安排一次應急疏散演練,希望同學加以重視,而不單單是覺得好玩,應付了事。

同學們,防災減災,主要是要增強我們的風險防范意識,保證大家的生命安全。值此第六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來審視我們的生活學習行為,在每一個行為細節中都靠近安全遠離危險。為此我鄭重的向同學們提出如下倡議:

1、上下樓梯靠右行,講究秩序,輕聲慢步,防止踩踏事件的發生;不在教室、走廊追趕、打鬧、大聲喧嘩。

2、現在春夏交替季節,溫差大,同時也是病菌滋生的季節,同學們要注意保暖,教室、宿舍多通風,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夏天到來,氣溫漸高,食物中毒事件有可能增多,同學們不要買過期的、變質的、不衛生的食品,盡量不要在街頭小攤上買東西吃。

3、天氣漸暖,不要私自下河游泳。在各項運動中要注意運動安全。上體育課和課外活動前準備活動要充分,運動時要注意不能劇烈地碰撞,以免撞傷或摔傷。操場上的體育運動器械,必須按規定使用,不允許任何人私自攀爬、玩耍。

4、同學們的所作所為也要有安全意識,不能感情用事。在同學間遇到矛盾時,要冷靜、理智,不能發生同學間打架的事件,更不能找外來人解決。

同學們,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擁有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加強安全意識,努力增強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鐘長鳴。讓我們行動起來,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增強安全意識。

以安全教育為主題國旗下講話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是20_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自20_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好“防災減災日”活動,有利于引起廣大師生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增強師生災害風險防范意識;有利于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綜合減災能力;有利于加強防災減災基礎建設,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今天,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就交通、學習活動、飲食衛生等方面的安全事項向大家提出如下要求:

(1)做好夏季防病。夏季是多種傳染病流行的季節,同學們要注意個人衛生,勤鍛煉,堅決杜絕購買路邊小吃,流動攤販的食品,以免發生食物中毒和誘發腸道傳染病。各班要做好每周的個人衛生檢查,一旦發現有傳染病發生,要及時向學校報告并立即采取正確的防控措施。

(2)遵守交通規則,年齡不足12周歲的學生一律不得騎單車。同學們在上學、放學走路時要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主動避讓機動車輛,謹防意外事故發生。

(3)不和生人搭訕,防止壞人拐騙,現在的社會比較復雜,作為小學生我們要做到生人的話不聽、生人的事不做、生人的路不帶、生人的東西不拿。

(4)不允許玩火、玩電,防止人身傷害,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禁止將爆竹、火柴、打火機等易燃、易爆品帶入校園,更不允許將刀、彈弓、BB彈槍等危險玩具帶進校園。要加強行為自控能力,同學之間遇到矛盾時,要冷靜、理智,不要用拳頭代替說理,給自己和同學帶來不良的后果。

(5)全體同學要自覺遵守上下樓及路隊紀律,不滑樓梯扶手,不得在通道、走廊、樓梯上急促追趕或打鬧,避免撞傷或影響他人。要禁止在通道、走廊跳橡皮筋,禁止彈跳摸拍樓道鐵門上框的現象。

(6)愛護校園,保持環境衛生。我們是學校的主人,我們要有責任感。多彎彎腰撿撿果皮紙屑,不隨地亂扔亂吐;多走幾步,不要穿越綠化帶;嚴禁將泡泡糖、口香糖帶入校園,保護好我們校園的塑膠場地、綠地及設施。

同學們,以上這些,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讓我們共同努力,創建一個安全文明的校園。

以安全教育為主題國旗下講話4

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滿懷著新的希望迎來了新學期。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辛勞工作的老師和好學上進的同學們表示新學期的誠摯問候!

大家都知道“關愛生命、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文明學校安全工作的宗旨,全體同學要樹立安全意識, 珍惜生命,疼愛他人,真正把我們的校園構建成安全、和諧的校園。那么,怎樣文明要注意那些安全問題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遵守交通法規,基本知識有:行人靠右行,不違章行駛,不跨越護欄,橫穿馬路時要左顧右盼,看是否有車輛經過,上下學不騎自行車,不扒車,不跳車。不乘坐“三無”車,因為“三無”車安全系數不高,存在安全隱患。

二、注意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不買“三無”食品,不隨便在外就餐。不買校園周邊非法經營攤點賣的食品、飲料,要從小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

三、注意預防甲型流感。現正逢春季,是感染病高發期。我們要講求個人衛生,常洗手、常洗頭、常洗衣服、常剪指甲,被褥要整潔并要常曬。嚴格防控甲型流感,每天測量體溫,發現流感樣癥狀及時告訴家長和班主任。

四、在校內不追逐打鬧,不做危險游戲,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行,不靠近窗戶玩耍探望。進校后不準外出,有事必須請假,履行學校請假手續。

五、注意用電安全和消防安全,作好防火工作,小心使用煤氣,不能接近、觸碰電源和電器。學會自護自救,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識和逃生本領,記住家長電話號碼和急救電話(110、120、119)。

六、注意集體活動和課外活動安全。外出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必須遵守紀律,服從管理,聽從指揮,不能違反勞動紀律。同時要預防大型集體活動時,擁擠造成樓道踩踏事故。今后我們將進行緊急疏散方面的演練活動。

總之,我們要珍惜生命,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讓我們的安全多一份保險。

最后祝同學們:平平安安上學,快快樂樂學習,健健康康成長!

以安全教育為主題國旗下講話5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上午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用汗水和智慧澆鑄輝煌。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的是新學年第一次升旗儀式。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運河中學校長室向全校近千名新同學和21名新老師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全校3000余名師生表示熱烈的祝賀!祝賀你們相聚在運中這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校園;祝賀你們又迎來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學年。

在這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的九月,我們又相聚在運中,相聚是為了圓夢,圓一個成人、成才、成功的夢;相聚是為了奮進,奮進是休整后的新的極速的迸發;相聚是為了創造,創造出一個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輝煌業績,回首過去,運中的昨天碩果累累,展望未來,運中的前途無限光明。九月是收獲的季節,秋天從來都屬于辛勤耕耘的人們。翻開運中這兩年的成績冊,每位運中人都會為之振奮。

20_年中考,我校達響中A類分數線的同學94人,中考質量評估和初中教學工作評估雙雙位居全縣同類學校第一,20_年高考,我校達本科分數線的同學有18人,首次被縣政府授予“高考質量進步獎”的榮譽稱號。20_年中考我校達響中分數線的同學293人,中考質量評估和初中教學工作評估再次雙雙位居全縣同類學校第一。20_年高考,我校達本科分數線人數24人,又創歷史新高。在上學期期末考試中,我校初一、初二年級的各門學科成績均列全縣前3名,初一語文、初二語文、初二物理等學科更是超過縣內省重點中學,位居全縣第一。面對成績,我們運中人的頭腦很清醒。成績來之不易,它是我們師生用汗水和智慧奮力拼搏換來的,這些成績為我們成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成績充分證明了運中人在正確思路和理念的指導下,已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們學校校情的寬廣大道。在各級各類競賽中,更是捷報頻傳。

在江蘇省物理、化學競賽中,我校李乃慶、林江、陳潔、沈峰、劉德立、劉兆賢同學分獲一、二、三等獎,在“興中杯”高中生作文大賽中,我校鄭淑娟、劉鳳婷等五名同學獲得省三等獎,在響水縣中小學生英語口語大賽中,我校的兩個節目分獲一、二等獎,特別是我校《時裝秀》節目征服了所有評委和觀眾,被評為全場最高分,獲得了一等獎,在歷次縣“五小”科技活動中,我校均獲得多項一等獎和優秀組織獎,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同學們實力的展示,也是老師們辛勤勞動的結果。面對這些成績,作為運中人,我們無比自豪,作為運中人,我們更應該充滿自信。同學們,中學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期,快樂學習、勤奮鉆研至關重要。求學鉆研從來都沒有坦途,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成長的道路上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希望同學們不懈的追求進步,不斷發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興趣,讓自己的中學生活留下成長、成熟的印記。

同學們,我校較以前雖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條件仍然很艱苦,教學設施還很不完善,離教育現代化的高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但運中有一大批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團結協作的好教師,有一大批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的好同學,運中人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成功誓不罷休的“釘子”精神。憑著這種精神,苦干加巧干,我堅信不管什么事都能干成功。同學們,“十年寒窗苦”是歷史的古訓。科學知識的把握,良好素質的養成,需要勤奮刻苦作鋪墊、作代價。命運其實很公平,命運從不垂青無準備的頭腦。你現在懈怠一些,你以后將會用加倍的付出來償還你現在的懶惰。反之,你現在少庸懶一點,多刻苦一點,基礎打牢一點,你將來的人生道路也將會更平坦一些。同學們,你們現在正值兩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努力吧,成功屬于你們,未來屬于你們!

今天,我們又相聚在運中這個樸素而美麗的校園,你們將在這里放飛夢想,實現你們的人生目標。運中有著輝煌的歷史,作為運中的主人,我們在感到自豪、自信的同時,我們更應感到責任重大,因為運中的明天需要我們去創造,運中的明天掌握在我們的手里,家長的厚望、老師的期盼、國家社會的需求,需要我們用成績和素質來回答。同學們,請讓我們繼續發揚運中精神,踏踏實實的做好現在每天的工作,認認真真的上好每一節課,扎扎實實的學好每一點知識,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自己,在實踐中鍛煉自己,使自己能真正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同學們,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我們新學年的起點,讓我們全體運中人攜起手來,借助與鹽城中學結對的良好機遇,共同努力,去迎接碩果累累的明天。

篇10

一、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現狀

1.思想認識不足、領導重視不夠。

有些領導認為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地震,思想麻痹大意,對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認識出現偏差,對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指導思想模糊,缺乏通盤謀劃,沒有真正納入學校安全建設重要議事日程,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檢查,造成學校防震減災教育的薄弱或空白。

2.部分校舍建筑破舊、老化。

校舍是人員相對集中的地方,校舍安全直接關系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校舍建設應成為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還需要校舍安全的支持和保障,校舍建筑必須符合國家抗震設防標準。

3.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方法形式簡單、缺乏吸引力。

當前有些學校不注意根據社會發展變化和當前中小學的心理特點,豐富科普宣傳教育內容,創新宣傳教育載體,以增強教育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硬件建設上,沒有添置必要的科普宣傳器材等硬件設施,還停留在“墻上掛”的、“板上畫”的、“電視放”的,即把防震減災的各種掛圖掛在墻上,再把一些防震減災小常識畫在板上,然后再組織學生看防震減災錄像的簡單化模式;在教學方法上,還比較落后,采取灌輸、我說你聽的教學方法,沒有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聲、光、電、數碼技術、實物模型、場景再現、情景模擬、地震體驗、互動平臺等進行科普宣傳教育,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感受中獲得直觀體驗。在實際效果上,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

4.沒有真正進入課堂,沒有配套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校本教材。

目前大多數學校除了地理教師外,其他科目老師對防震減災知識沒有系統的掌握,因為教學任務繁重,所以很多人無法兼顧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更不用說將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納入課堂。另外,部分學校的防震減災教育教材大多自行搜集整理或編印成冊,存在教學內容不規范、衡量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5.地震應急疏散演練疏于開展或效果不佳。

多數學校缺乏組織大型應急疏散演練的經驗,擔心組織應急疏散會出現人員踩踏等意外傷亡事故,存在畏難情緒。

也有部分學校組織了地震應急疏散演練,但學生在疏散過程中沒有足夠重視,嘻嘻哈哈、勾肩搭背,慢吞吞地走下去,疏散演練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6.沒有形成防震減災教育的長效機制。

由于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缺乏相應的考核制度,學校沒有把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納入學校宣傳教育計劃,沒有達到時間、內容、人員、效果的“四落實”。一些學校存在應付思想,一旦遇到上級檢查,就突擊準備,做一些表面工作,只要能頂過去就行,檢查一過又是老樣子,這些學校感覺沒有壓力,工作隨機性大,活動不能經常開展,缺乏教育的長效機制。

二、加強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幾點建議

1.領導重視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

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各級學校領導要深刻認識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意義,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把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真正納入學校安全建設工作中,必須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要求做好以下幾點:①健全完善組織領導機構。如學校防震減災避險工作領導小組,并明確分工,確保責任和措施到位。②編制地震應急預案,甚至每個班級也要編制地震應急預案。③加強師資力量的教育培訓。要把防震減災知識的培訓列入教師業務培訓計劃,有條件選送教師參加地震部門組織的防震減災專業知識的培訓。④定期組織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每學期至少組織兩次以上的地震應急疏散演練。

2.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對防震減災教育的考核、檢查和督導。

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學生學習考核內容,將學校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作為考核評價標準,督促學校提高防震減災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防震減災教育質量。

3.校舍建筑必須符合國家抗震設防標準。

各級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門要大力推動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將每所學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堅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設預算中要增加學校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必要成本。國家抗震設防標準要求教學樓盡量設計建設為架空層,便于學生緊急避險疏散。學校在抓好校舍建設的同時要十分重視大操場建設,使整個校園成為集教學、舉辦各種活動與避險功能于一體的多用途場所。

4.創新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形式。

創新主要體現在科普作品的創作形式和科普活動的開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匱乏,盡管有不少科普讀本,內容豐富,但形式陳舊、品種單一、質量不高,主要以傳統理論性圖書為主,缺少亮點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必須改變傳統創作形式,可傾向于動漫電影、漫畫書的創作,增加趣味性,以通俗易懂、新穎活潑的形式展示深奧的地球物理知識和簡便易學的自救互救知識,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強防震減災科普活動開展形式的創新,需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廣播電視渠道的傳播優勢,開展一些集互動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寓教于樂中實現防震減災知識的消化吸收。

5.創造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載體。

學校要積極豐富教育資源,增強教育效果,努力構建防震減災實踐基地。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和地震局等實踐基地,參觀融科學、教育、文化、模擬地震平臺為一體的新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展廳,在參觀和體驗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地震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地震夏令營活動,邀請一些經歷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師生參加,使夏令營活動內容更豐富、更有吸引力。

6.讓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進入課堂。

建議教育部門與地震部門聯合制訂中小學防震減災教育指導性教學計劃,使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學校課堂教學內容。建議學校將防震減災知識融入地理、自然、語文、計算機等學科教學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識,滲透防震減災內容。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培訓,邀請專家共同編制防震減災校本教材,突出地震成因、監測預報等科學內容,結合計算機教學開展防震減災課件制作,播放防震減災科普片,學會自救互救基本知識,加強防震減災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

7.開展好地震應急演練。

學校要把災害安全教育作為一種系統教育形式對待,改變防災教育以認知為主,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使防災教育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防震減災教育不僅是一種科普教育,還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學校要適時組織地震應急演練,開展地震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模擬演習。通過應急演練檢驗學校的地震應急預案,提高學校的抗震救災能力,增強學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8.發揮學校防震減災教育的輻射作用,增強社區、家庭的防震減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