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業統計工作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3 07:31: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果業統計工作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專業模塊課程;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7-0125-03
企業普遍反映現在的職業學校畢業生不能直接上崗,需要企業對其再培訓。其原因是職業學校的專業課程體系一直以“三段式、學科式”教學為主,即以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教學為主。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主要是以學校為主體,以“應知”、“應會”方式進行測試。由于教學與評價均脫離了工作過程與生產實際,造成了學生的職業能力需求與企業實際脫節。本研究以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服裝專業課程建設工作思路與實踐為例,介紹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模塊課程方案設計的研究與實踐。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模塊課程的定義
基于工作過程化的專業模塊課程開發的結構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具體在于八個要素,即工作的對象、內容、流程、手段、組織、產品、環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務對應的八個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維過程的完整性。課程開發圍繞的是職業需求,因此從工作崗位出發,對應相應的崗位群。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服裝
專業課程方案設計的意義及思路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服裝專業課程方案設計的意義廣州市是一個服裝業較發達的大都市,但很多職業學校的服裝專業并沒有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而蓬勃發展,相反是舉步維艱,很多畢業生初到企業并不能勝任企業的工作崗位。仔細研究,不難發現,一方面,職業學校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厭學情緒普遍存在,要通過三年的在校學習使他們成為企業歡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以學科為主的課程體系、知識與能力培養脫離生產實際等問題,使得職業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進行服裝專業教學改革,建立以企業崗位一線的典型工作任務為切入點,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建立課程體系,提高畢業生的實用性,是服裝設計與制作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服裝專業課程方案設計思路本課程建設主要是圍繞職業活動的相關工作任務,轉化為相應的學習情境,以工作過程系統化能力為要素,在行業企業實踐專家、職教課改專家的指導下,根據崗位職業活動中的相關工作任務,即配合設計師季度性主題確定、配合設計師收集面、輔料市場信息、配合設計師進行服裝款式開發和跟進、配合設計師樣板審核和訂貨會開展、參與每季服裝前期開發策劃、負責每季服裝款式開發、參與每季訂貨會、參與收集客戶反饋信息及服裝款式開發、制圖出樣放樣、縫制工藝設計、服裝品質控制、產品營銷策劃、市場推廣廣告、區域加盟、產品售后服務等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因此,應以實際生產中的工作任務能力需求為引領,以職業活動中具體的知識、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重心,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以研修式學習為手段,循序漸進地展現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職業活動中各個相關工作任務的不同子任務的學習而具備從事該崗位工作所需的職業知識、技術技能與職業素養。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
服裝專業課程方案設計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場調研培養實用型、應用型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辦學重要的目標定位,要培養好技能人才不能脫離企業要求和生產實際,不能脫離市場去“閉門造車”,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場調研。市場調研應做好這幾點:一是本地區經濟與服裝行業發展狀況,從而摸清服裝行業技能人才需求的情況。二是服裝企業中對各個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僅在專業人才供求缺口方面進行數量統計與分析是不夠的,還要統計與分析各職業(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裝設計與制作專業應具體分析服裝設計、紙樣設計、工藝設計、服裝跟單、服裝營銷等職業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裝企業一線了解不同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通過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確定服裝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就是職業活
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領域,也稱為職業行動領域,它是工作過程結構完整的綜合性任務,反映了該職業典型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來源于企業生產實踐。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為指導,我們將服裝設計與制作專業的課程分為以下五大專業模塊:服裝設計、紙樣設計、工藝設計、服裝跟單、服裝營銷。
職業能力分析和教學項目確定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項目設計,首先要做好職業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職業崗位上,能夠完成該崗位各項具體工作項目所具備的職業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和轉化為職業能力培養課程改革內容。由此服裝專業課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項目:服裝產品分析、制繪圖稿、服裝材料的跟進、看單出樣與放樣、服裝裁剪、服裝縫制、確定樣板下單、跟單、產品推廣、質檢與出貨、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流程見圖1。
子教學項目的設計子教學項目設計對應于各個典型工作任務的子任務,具體也是按照每個項目的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來完成課程設計的,應通過工學一體化教學項目的教學實施,完成好其中每一個職業活動中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的能力學習培養,從而培養出符合職業要求的學生。
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目標體現在職業崗位上,學生能夠掌握生產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等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專業課程的設置在課程開發、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采用模擬企業的工作活動過程,以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用型、應用型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培養除了采用工學一體化教學外,還應結合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引進專家專題培訓、校外實訓基地鍛煉和頂崗實習等加以實現。服裝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分析如圖2所示。
課程內容設計課程內容設計主要包括:(1)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定位的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是職業學校以國家職業資格和企業職業崗位的人才需求為標準,根據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把學生培養成為中級工、高級工、技師乃至高級技師。課程定位是指專業課程方案制定時,應根據企業生產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確定相關的課程標準。各課程目標則是圍繞人才培養總目標,結合綜合職業能力中的各個專項分目標來建立。所以,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應結合工作過程系統化、職業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長規律進行開發。(2)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形式有三種:模擬、仿真和真實。“真實”是課程教學結合企業的真實生產活動,真正把職業活動過程引入教學、引入課堂,讓學生從實踐中“練武”,掌握真實本領,積累工作經驗。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服裝專業現在采取的教學模式是:市場調研+在模擬企業板房、車間、設計室進行一體化教學+校外頂崗實習等形式。(3)教學方法改革。一體化教學方法應以項目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充當學生學習引導與輔導的角色,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導入教學項目、指導學習計劃制定、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供學習資源、學習方法指導、實訓巡回指導、社會調研指導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教學課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計算機多媒體、服裝仿真系統技術等。(4)學生的考核與評價方法。課程的考核可以打破傳統的結果考試方式,采取模塊化、項目化的過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個教學模塊或項目教學模塊就進行一次考核評價,綜合成績采取學分積累。職業素養考核可以采用撰寫企業調研報告、任務方案設計、企業實踐評定等多元形式進行評價。過程評價為主的評價方法可根據下達的工學一體學習任務,各小組按照任務要求制定實施方案、小組人員任務分配及完成情況、成果匯報、作品展示、教師點評、方法改進等過程來給予評價。必要時,還可以引入第三方評價,邀請企業專家參與一同評價。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服裝專業
課程方案設計應正確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工作過程系統化與專業課程的關系德國布萊梅大學費利克斯·勞耐爾(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認為,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導向課程設計應參照工作過程,但并非隨便照搬實際生產中的某個工作過程,而是從職業群中歸納整合出的典型職業工作過程。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通過對服裝企業進行了大量的實際工作任務分析,在職教專家和企業實踐專家的指導下,得到較為完整的工學一體典型工作任務體系,初
步建立了較有特色的服裝專業一體化課程。
專業課程與專業模塊課程的關系專業課程與專業模塊課程的關系好比是棋盤與棋子的關系,即專業課程體現典型工作任務的組合,而每一個典型工作任務則構成專業模塊課程,實施二者的有機合成便構成一條完整的學習工作鏈,從而完成技能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專業模塊課程的“大項目”與“小項目”服裝專業課程的工作活動特征比較明顯,因此首先應根據企業工作流程明確相關的工作項目(大項目),如服裝設計、紙樣設計、工藝設計、服裝跟單、服裝營銷等。而每一個工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體工作任務(小項目),如服裝產品分析、制繪服裝圖稿、服裝材料的跟進、看單出樣與放碼、布料裁剪、部件與成衣縫制、確定樣板下單、跟單、產品推廣、質檢與出貨、核算等,這就構成了在課程設計的中“大項目”和“小項目”。
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服裝專業課程開發中,工作項目與課程體系是相對應關系。其中要點是:在工作過程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典型工作任務應與專業課程相對應,并將工作情境轉化為學習情境,學生的學習工作頁應包括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知識,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等要素,同時應指導學生如何去完成該任務。
課程實訓與頂崗實習的關系課程實訓是指在專業課程和核心課程中的學習內容中安排的實訓教學環節,如模擬企業板房、車間、設計室進行仿真式見習實訓教學。頂崗實習是指學生在企業的工作崗位上,與訂單培養或輪崗培養等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相結合的校外實習教學,頂崗實習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服裝專業的學生是安排在第五學期期中以后進行校外頂崗實習。課程實訓和頂崗實習在時間上、教學內容和項目的安排上是相互關聯、補充的關系,因而在安排實訓教學項目時,應考慮不同的特色課程模塊、不同的能力培養模塊,使實訓環節更好地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論行動體系及其特征——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2(12).
[4]陳宇.技能振興:戰略與技術[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篇2
金華市人民醫院婦產科余麗華
[摘要]高職助產專業是職業教育的范疇,學生畢業主要在各級綜合性醫院、婦女保健院、計劃生育指導站從事婦科護理、產科護理及計劃生育技術操作工作,需要較強的崗位實際知識應用能力和技術操作能力。職業教育的核心是通過綜合能力和具體的職業技術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在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助產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將打破傳統助產專業學科系統化的束縛,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有機聯系起來。我們通過課程改革與開發,形成了助產專業典型的工作任務表、助產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形成助產專業職業技能訓練項目、構成基于工作過程的助產專業課程體系,力求培養出高質量的應用型助產人才。
[關鍵詞] 助產專業 工作過程系統化 課程開發
高職助產專業是職業教育的范疇,學生畢業主要在各級綜合性醫院、婦女保健院、計劃生育指導站從事婦科護理、產科護理及計劃生育技術操作工作,需要較強的崗位實際知識應用能力和技術操作能力。現將我院助產專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探討如下:
一、開發理念
職業教育的核心是通過綜合能力和具體的職業技術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在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傳統的學科系統化的課程,重視文化基礎教育,邏輯性強,提供了較好的學科理論基礎。但這種模式忽視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提供的職業學習機會與職業實踐的關系是間接的,因此很難從根本上滿足助產學生就業崗位的要求。
助產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將打破傳統助產專業學科系統化的束縛,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聯系起來。第一,在主觀上將助產專業職業工作作一個整體化的行為過程進行分析,而不是具體分析那些“點狀”的、缺乏有機聯系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或能力點;第二,在培養目標中強調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被動地適應能力的訓練;第三,構建“工作過程完整”而不是“學科完整的學習過程”。通過這種職業教育,讓學生獲得綜合的助產士職業能力并保證這些與職業相關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在結果上的系化。
二、課程開發方案及過程
助產專業調研:
1調查方法:采用訪談、發放調查表、收集一線工作的助產士工作日記,工作場境攝影及錄像。
2 調查對象:各級醫院管理層(分管醫療院長及護理部主任)、一線成熟助產士、護士長,一線婦產科醫師、助產專業畢業生與實習生、婦產科病人。
3調查內容:通過職業崗位調查與討論分析,形成助產專業人才需求與專業改革調研報告,闡明助產專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發展趨勢、人才結構與需求狀況。同時,分析助產專業教學現狀,尋找其差距,為助產專業課程改革提出原則性建設方案。調查內容為:
(1)助產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有哪些?畢業生需要哪些工作能力?
(2)助產專業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有哪些?
(3)助產專業培養目標、宏觀基本定位。
(4)助產專業與護理專業、臨床醫學專業的共性與區別點。
(5)助產崗位中相關的不同層次人群從不同角度對助產專業有何的評價?其期望值與認同感如何?
(一)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
助產專業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是對助產士職業中需要完成的任務與完成任務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分解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掌握助產專業的具體工作內容以及完成該任務需要的知識、技能。
1.工作任務分析專家的確定:選擇一名具有職教背景,與助產專業無關的、善于激發并整合實踐專家的思維、有較強的組織及時間控制能力的教育專家。
2.選擇10-12名實踐專家,她們都是在婦科、產科、計劃生育崗位直接從事婦產科及助產工作的助產士、醫師以及護士長、護理部主任。其中從事婦科工作3名、產科工作4名、計劃生育技術工作3名、兒科工作2名。均在該領域工作10年以上,并分布在省內助產專業畢業生就業區域內。
3.召開助產專業實踐專家研討會:
(1)實踐專家個人職業歷程介紹:開會前,先請各實踐專家填寫個人職業歷程表,并舉出其在職業發展中最重要的階段,并列出每一個階段3-4個實際從事過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務實例,特別要提出具有挑戰性,提高了工作能力的工作任務。
(2)助產專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匯總:首先向實踐專家解釋完成匯總工作任務的步驟,其次,將實踐專家按不同領域進行分組討論。第三,按照從工作領域到工作任務再到職業能力的順序進行列表匯總。
三 課程開發結果
1.形成了助產專業典型的工作任務表(見附表1)
2.形成助產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見附表2)
3.形成助產專業職業技能訓練項目(見附表3)
4.構成基于工作過程的助產專業課程體系
四、討論與分析
(一)助產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區別:現代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基本原則為:①工學結合,以職業活動為導向②突出能力目標③以工作情景為載體④強化能力實訓⑤以學生為主體⑥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教學。反映舊的課程教學觀念的相反原則是①以知識系統為導向②突出知識目標③課程活動、問答、習題、鞏固知識④用邏輯推導來訓練思維⑤以教師為主體⑥知識理論實踐分離的課程教學。
(二)基于工作過程設計,是從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發展而來的。高職高專助產專業培養定位是醫療領域的一線從業者——助產士,是典型的職業教育專業。所以,助產專業課程設置與開發必須與臨床崗位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專業教學需要的自己獨特的視野,構建有別于傳統普通教育的專業教學體系,形成適合工作崗位的職業教育的專業教育體系,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袁玫,周海燕,馬楠.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0).
篇3
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院建立的一套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詳細論述了建立該課程體系的步驟,并給出了幾點實施建議。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我國高職教育經過近幾年的改革雖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始終沒有脫離傳統學科教育的模式,所規劃的課程體系與社會的職業需求還沒有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導致企業招不到合格的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而經過三年高職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大多不能短時間內適應崗位要求,必須經過企業較長時間的培訓才能勝任崗位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的課程大多是學科系統化課程,是以學科內容為中心設計的課程,依據不同學科之間的相關性,按照先后順序開設教學科目,側重于夯實專業基礎知識,但卻明顯地忽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必須對現行的課程體系進行有效的改革,使高職教育真正能夠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 如何理解“工作過程系統化”?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具有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之中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特點。而所謂的系統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對已經確定的工作過程進行歸類、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來作有規則的排列。因此,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必須針對職業崗位進行分析,整理出具體的、能夠涵蓋職業崗位全部工作任務的若干典型工作過程,按照人的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由初學者到專家的成長規律)進行序列化,再對與具體工作任務相關的工作過程、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勞動組織、勞動工具及與其他工作任務的相互關系等進行分析,從中找出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的技術知識和破譯出隱性的工作過程知識,并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組織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
通過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學習者可以概括性地了解到其職業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么。同時學習者還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夠在一個整體性的工作情境中認識到,他們自己能夠勝任有價值的工作。
2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開發思路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是依據職業工作過程建立的,其開發思路是由職業工作過程出發,通過分析該職業行動體系中的全部職業“行動領域”導出相關的“學習領域”,再通過適合教學的“學習情境”使之具體化。這一課程開發的基本路徑可簡述為“工作過程-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
3 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步驟
建立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可以分為四個步驟:①由工作任務分析導出典型工作過程。②由工作過程導出行動領域。③由行動領域整合形成學習領域。④設計學習情景。下面以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例,闡述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設計步驟。
(1) 由工作任務分析導出典型工作過程
根據專業對工作崗位及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面向的崗位群是從事小型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售前技術咨詢、開發、測試、實施、維護等工作崗位。我們通過企業調研、專家―技術人員訪談、畢業生反饋等方式了解該工作崗位群的任務要求,包括以下環節:收到客戶的初步需求信息后,進一步了解客戶的詳細需求,完成系統需求說明書,經雙方確認后進行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其后進入編碼階段,系統完成后進行系統測試,當經過客戶認可后,進入系統實施階段,即將企業的原有數據遷移到系統中,當實施完成客戶驗收后,系統進入維護階段,解決客戶日常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典型的工作任務包括:顧客溝通、軟件需求說明書的編寫、系統設計說明書的編寫、網頁設計和制作、數據庫設計與實現、代碼實現、測試計劃的編寫、測試用例設計與實現、測試報告的編寫、系統實施計劃的編寫、信息系統的使用和維護,編寫維護記錄等。
據此,以上工作任務可分為以下工作過程如圖1所示,整個崗位群的工作過程可分為開發過程,測試過程、實施和維護過程,每個工作過程可以相互獨立,也可以聯合起來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過程。
(2) 由工作過程導出行動領域
行動領域指的是在職業、生活和對公眾有意義的行動情景中相互關聯的任務的集合。為了從工作過程中導出行動領域,首先要完成工作過程的分析并細化到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估六個完整的工作階段。以實施和維護過程為例,其六個階段分別是企業調研階段、實施計劃編寫階段、產品選型階段、用戶化階段、試運行階段、維護和評估階段。每個階段所完成的工作任務是不相同的,因而形成不同的行動領域。根據實施和維護過程,分析其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最后形成辦公軟件的使用、ERP系統應用、局域網施工等6個行動領域,如圖2所示。
(3) 學習領域轉換
學習領域轉換是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將行動領域轉換為課程,在完成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對行動領域進行重組、簡化和序化,以最簡化的語言完成工作任務的行動情境描述。并依據學習難度從低到高(14)劃分學習領域難度范圍,如圖3所示。一般情況下,學習難度低的安排在低年級,難度高的作為拓展能力訓練放在高年級。
圖3 學習領域的組成
隨后必須根據教師能力、學校條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媒介完成學習領域的構建。如表1所示。
表1 構建學習領域
對每一個學習領域進行構建時,注意對職業素養的養成訓練。比如在“ERP系統實施和維護”學習領域中,項目訓練時以團隊的方式要求學生組成實施工作小組,每人都有明確的分工,項目進行過程中學生必須在相互的溝通協調下開展工作。目的是訓練學生與客戶溝通協調的能力。對于行動情景的設置,應以一個連貫的項目為載體,將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穿插在行動情景的執行過程中,使得學生既懂得“如何做”,又了解“為何這樣做”,即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4) 學習情境設計:
學習情境是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行動導向課程的教學設計,由教師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結合學校的教學設施條件、教師執教能力和專長,由教師設計的教學實施方案。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以行動為導向。只有在行動中,在工作過程中學生才能有效地獲取工作過程知識。
學生始終在一種完整的、綜合的行動中進行思考與學習,即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行動方式來組織教學,并盡可能由學生自己獨立獲取信息、獨立制訂計劃、獨立實施、獨立檢查和獨立評估。
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職業情景,通過以工作任務為依托的教學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世界中,從而促進學生對職業實踐的整體性把握。
在“ERP系統的實施和維護”學習情景設計中設計了11個單元的學習情景(如圖4所示),每個單元均以用友ERP-U8系統為載體,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行動方式來組織教學,由教師選擇一個典型的商業企業案例和工業企業案例,以企業真實的業務數據和業務過程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商業企業采購管理系統的實施與維護情景中,首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企業的采購業務過程,制定執行實施過程的行動計劃,通過分析比較計劃的合理性,選擇最優方案。然后學生進行分角色完成實施計劃。最后小組之間交叉檢查完成效果,并依據教師制定的評分標準打分。通過完成11個由簡單到復雜的學習單元,學生在不斷重復地執行以上過程,使得學生對ERP系統的實施過程由陌生變熟悉,最終具備實施ERP系統的能力。
4 實施建議
(1) 全員參與的觀念
教學一線的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教學監督人員要認真、切實地認識到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入學習和領會以行動為導向的、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開發思想。只有教學、管理、監督三方面協調運作,才能有效實施該課程體系。因此,教學監督人員要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指標來評價教學質量,教學管理人員要出臺相應的教學管理辦法規范教學活動,教師要鉆研業務,真正成為學生們的“師傅”。
圖4 “ERP系統的實施和維護”學習情景設計
(2) 加強教師的執教能力
在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過程中,教師不再僅僅作為一個知識的傳授者在課堂上“講課”,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引導者”組織學生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要求教師對工作任務、工作過程非常熟悉,最好自己就能勝任該崗位的工作。而目前的現狀是教師在某個學科領域有深入的研究,但對于某一個崗位要求,特別是需要跨學科知識的要求時,教師的執教能力就顯得不足。比如,對于ERP系統實施工作,涉及到網絡設計、企業管理、財務管理、ERP系統應用等知識,涉及的學科有計算機網絡、企業管理、計算機軟件等領域,僅僅掌握其中一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是不能勝任該工作的。因此,可以從兩個方面加強教師的執教能力:①通過企業見習、實習等途徑了解企業,積累工作經驗,提高教師自身職業能力。②在執教能力較弱時以團隊的形式完成一個學習領域的教學,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團隊互相學習,增加個人的執教能力,最終實現獨立完成一個學習領域的教學任務。
(3) 教材的準備
教材的編寫要依據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將行動情景從簡單到復雜設計成一個個單元項目,每個單元項目要有明確的工作任務描述,必要的工作步驟或指引、技術規范或國家、行業標準,用到的知識點的分析闡述,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為了使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工作做出正確的評價,教材中還應列出每個單元項目的評價標準。
5 小結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緊密貼合崗位要求,從企業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出發,按照人的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科學設計、合理布局,實現學校、企業“零距離”培養。課程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學生專業對口率從原來的56%上升到84%,企業再培訓的投入大大減少,用人單位滿意度提升18%。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4
論文關鍵詞:印刷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
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在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已由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突出能力本位,開發設計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是各高職院校推進深層次工學結合的關鍵環節和基礎工程。筆者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的視野,對高職印刷技術專業課程設計進行探討。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主要經歷了四個較為明顯的階段:一是“三段式”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主要是借鑒國內本專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課程模式并進行壓縮復制,此時雖然已經明確了能力本位的高職課程理念,但仍沿用學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論與實踐分立的“二元”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在完善理論課程體系的同時,以廓清技能體系為特征,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實踐教學學時,尤其是集中實訓環節,但課程體系的變革仍停留在簡單的課程組合,沒有實現能力本位的深層重構,學科本位痕跡依然很重。三是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從職業能力分析入手設計課程,實施能力本位的課程方案,即在課程設計方法上,從以學科為起點的課程轉換為以職業為起點的課程。這次課改可以說真正顯示了高職課程從學科本位課程突圍的姿態,但由于沒能形成成熟的課程開發模式與技術,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流于形式,在能力分析與課程設置上,一些專業課程甚至出現“兩張皮”現象。四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以職業工作過程系統化分析為特征,課程設計基于工作過程,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的特點,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從更高層次上體現了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
職業教育課程的能力本位,目前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界的共識。然而,由于急于擺脫知識本位的束縛,對“能力”這一泊來概念的理解不免矯枉過正,很多情況下將“能力”單純地理解為“崗位能力”,即滿足學生當下就業需要的能力,以此作為課程建設的唯一出發點和立足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通過系統化、整體性思維觀照,從更高層次上體現了對高職課程能力本位的獨特理解。
對知識的重新審視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認為,高職課程反對復制知識,但不等于消滅知識、不要知識,而是重構知識。“工作過程系統化”是對“學科知識系統化”進行“有距離觀察”,以解放與擴展傳統的知識序列課程的視野,尋求知識關聯與分離的路線,確立新的課程內容定位與支點。因此,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通過知識解構與重構,高度融合知識與技能,從知識與技能如何互動的角度更高層次地體現了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
對技術的理性認識不可否認,正是技術的獨立性使高等職業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高等教育類型,也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獨特品格和形態。但當把技術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極致時,就可能走向“技術主義”,變成“物的技術”,人成為技術的“奴隸”和職業的“工具”。工作過程系統化是借助“人的技術”將“物的技術”轉換為對社會財富過程的系統把握,以強調技術與技能的不可分性,尋求工作中“物的技術”與“人的技術”的關聯。工作過程系統化是過程性技術,即以個體自身經驗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術——技能或所謂“人的技術”。因此,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關注技術存在向技術價值的轉換,從技術與技能如何轉換的角度更高層次地體現了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
對職業發展的人性關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反對復制技能,反對單純技能訓練,強調綜合,強調思維訓練,以避免單純通過拷貝工作步驟進行課程設計的弊病,尋求職業工作的變動與應對的策略。一是通過對現實具體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設計,把握具備具體職業特征的工作過程六要素,即工作的對象、內容、手段、組織、產品、環境,進而掌握指導完成工作過程的思維過程的六步驟,即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訓練,也就是從具體的個性去獲取普適的共性。二是通過對完整的思維過程的掌握與遷移,去應對未來變化了的具體工作過程。因此,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通過同一范疇載體的設計,在“重復”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類比”中習得“異”的工作特質,從行動與思維如何躍遷的角度更高層次地體現了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開辟了高職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新途徑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在繼承和創新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能力本位”的基礎上,其工作過程系統化方法,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對“職業行動”這一復雜活動進行系統化分析,克服了職業能力系統化分析抽象、虛化的弊端,開辟了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新途徑:一是通過對知識與技能、技術與技能、行動與思維等高職課程重要概念的厘清與界定,實現了高職課程知識觀、能力觀、教學觀、質量觀等課程觀在高職課程理論上的內在統一,并通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方法與程序,具化為課程目標、課程模式、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實現高職課程理論與高職課程建設實踐的有機結合。二是通過對實際工作過程的分析,確立課程的職業培養目標,明確課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將職業行動領域轉換為職業學習領域,再進行學習情境的具體化設計,實現課程體系與具體課程的內在統一。三是通過系統化的課程項目、課程學習領域、課程情境等課程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四是通過仿真或真實工作情境的整體化、體驗式設計,解決行動導向教學中學生主體性、評價多元化問題。可以說,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是高職課程改革的一次“顛覆性革命”。
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在印刷技術專業課程設計中的應用探索
(一)印刷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的構建
工作過程系統化作為高職課程設計總的思路與方法,具體到某一門課程,主要應考慮三方面的層次與邏輯:一是根據課程性質選擇課程模式,如學習情境課程、項目化課程、任務型課程、案例課程等;二是根據課程內容結構之間的關系確定學習情境(或項目、任務、案例等)之間的組合關系,如并行式、包容式、遞進式等;三是根據技能與知識的有效整合方式組織和序化學習情境(或項目、任務、案例等)內容。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印刷技術專業可設計多種多樣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下面以印刷技術專業部分主干課程為例,探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模式選擇與內容設計。
以任務為載體的印刷工藝類課程印前工藝、平版印刷工藝、包裝印刷工藝、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藝類課程是印刷技術專業綜合性較強的核心課程。該類課程可根據印刷工藝的明確印刷任務、印刷準備、實施印刷、印刷質量檢驗等實際工作來選擇和編排課程內容。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精品課程《平版印刷工藝》,以“精裝書印刷” 單個典型任務為載體,采用任務遞進方式,并結合國家平版印刷工職業資格標準,將知識解構與重構,實現了技能與知識在工作過程系統化基礎上的高度融合。
以項目為載體的印刷綜合實訓類課程如印前綜合實訓、印刷機操作綜合等實訓課程。該類課程可以選擇印刷企業實際生產項目,按照項目類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課程內容安排,學生經過具體項目的反復學習訓練,即可較全面地掌握圖像制作與處理、菲林輸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質量檢驗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以模塊組合為主的印刷機結構與調節課程印刷機結構與調節這門課,可以說既是印刷工藝等綜合類課程的基礎課,其自身又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該課程可以印刷機的典型構造為基礎,按照印刷機結構組成序列、難易程度、操作順序等綜合考慮,系統提取學習模塊,使學生在學完各模塊后整體把握印刷機結構,并能結合印刷工藝等課程的學習,掌握印刷機調節的步驟、方法和技巧。
以問題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類課程這類課程主要涉及印刷質量故障和印刷設備故障兩個類別。如印刷質量檢驗與控制,可根據故障性質、類別,以一個或幾個故障問題為主線設置學習情境,將課程實施演變為一個連貫的實務操作過程。每個學習情境以解決、處理一個或一類故障為目標,學生完成所有學習情境的學習訓練后,獲得印刷質量檢驗與控制的系統化能力。
以案例為載體的印刷業務與管理類課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業管理等課程。該類課程在開發設計中可根據實際工作類別、工作環節等設置教學單元,以典型案例貫穿單元內容,并且在每個教學單元后安排一定數量的典型案例供學生深入分析和討論。課程實施建議進行小組或團隊教學,將個人能力與團隊精神培養相結合。
(二)印刷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應注意“系統化適度”系統化是一個組織構造范疇的概念,本身含有科學化、合理化、優質化、高效化等價值取向。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設法減少專業課程數量,而是在有利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原則下進行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優化。如果不考慮課程之間的有機關系、技能與知識間的結合方式,把理論和實踐的概念過于通俗化,讓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包容一切基礎理論,如將印刷材料、印刷設備、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進印刷工藝,就將導致印刷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的“系統化泛化”,這樣的課程設計實際上也是無法進行的。
篇5
關鍵詞 課程體系 工作過程系統化 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 資源勘查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6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HENG Xianfeng[1], HE Ping[2]
([1]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2501;
[2]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Abstract Unlike mainly students 'motor skills" based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resource exploration is the ma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class students' mental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work on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more difficult. Taking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research, analysis by occupational status, typical tasks and work process analysis, building on the work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atic process, designed to high specialty grade resource explora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reference.
Key words curriculum;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resource exploration majors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育課程理念與設計方法由德國菲利克斯?勞耐爾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2003年我國教育部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引入“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理念,目前,在加工制造類、建筑類甚至農業類、服務類專業中,已經較好地體現和運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理念,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不同于主要以培養學生“動作技能”為主的專業,高職資源勘查類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心智技能”,在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時困難較多。
1 專業概況及課程體系構建背景
我國地質條件復雜,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而我國正處于向工業化和城鎮化轉型發展時期,基礎建設和資源開發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國土資源調查、礦產勘探開發等項目開展初期和進行中都必須進行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水資源、地質災害條件的評價和調查工作。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工程建設引起地質環境條件的強烈改變,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在各類基礎工程建設、資源及自然環境評價等工程的開展過程中,懂專業、會管理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特別是生產第一線的各類工程技術人員、施工管理人員普遍不足。
但是我們也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一方面,勘察行業用人單位人才需求量較大;另一方面卻是大量高職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面臨著新的挑戰,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就業困難,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嫌應屆畢業生動手能力差、上手慢、基本技能掌握不夠。造成社會對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其中專業課程體系的不合理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具體表現有:(1)以往專業課程體系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有效培養高等技能,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具備“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的“雙師”能力;(2)以往重知識的系統性,忽視了知識與具體工作任務的聯系,這就要求時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重新開發課程;(3)以往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的機械分段排列之間越來越缺乏內在的有機銜接與靈活配合,這就要求專業學習領域的課程應“理論實踐一體化”。
2 課題體系開發流程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開發流程可以用圖1表示:
圖1 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開發流程圖
3 職業崗位分析
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職業(群)從事的是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地質災害勘察與防治、地質環境評價、地質災害監測與預報等方面工作。
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入職崗位有工程地質技術員、水文地質技術員和災害地質技術員。
工程地質技術員崗位:從事工程地質編錄、采樣,巖土體參數統計分析、工程地質資料整理、工程地質圖件編繪和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的編寫等業務。
水文地質技術員崗位:從事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觀測與編錄,水文地質資料整理,水文地質圖編繪,水文地質勘察報告編制等業務。
災害地質技術員崗位:從事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地質災害監測,地質災害勘察及防治施工監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業務。
通過上述崗位分析可知,該專業是以地質學與災害學的理論和實踐為基礎,培養具有地質災害調查、勘察與評價等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適應21世紀工程建設發展需要,愛崗敬業,能在工程地質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評價、基礎設施勘查設計等單位從事地質災害調查、勘察與評價、地質災害監測與預報防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高職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專業應以上述職業崗位作為課程開發的平臺,其中,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技術員崗位業務是專業基礎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地質災害技術員崗位業務是專業核心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
4 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分析
各職業(群)崗位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及總結出的工作過程見表1。
5 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歸納為行動領域
行動領域是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基礎,是與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能力的工作任務的總和。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專業行動領域可歸納為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制、水文地質勘察報告編制、區域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報告編制、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報告編制、地質災害專項勘察報告編制等六大行動領域。
表1 典型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
6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構建
與多家企業聯合,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結合崗位群特征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將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由兩類三塊構成:兩類即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三塊即專業學習領域、基礎學習領域、拓展學習領域。
以“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思路,構建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地質災害勘察)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該體系能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是符合該專業職業崗位要求具備的能力、知識、素質要求的課程體系。
6.1 首先開發專業學習領域課程
通過調研,與省內外多家企業共同論證,確定職業崗位,分析各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歸納總結完成相應典型工作任務必備的職業能力,將典型工作任務歸納提煉為行動領域,再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開發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共計14門課程。
專業學習領域包括理實一體課程、仿真實訓、野外實習、校外頂崗實習。
理實一體課程(7門):(1)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2)地質災害勘察;(3)地質災害治理;(4)地質災害監測;(5)地質災害災情評估;(6)地基勘察與基礎選型;(7)水文地質勘察與評價。
仿真實訓(4門):(8)巖土工程勘察;(9)地質災害勘察;(10)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
野外實習課程(2門):(12)地質認識實習;(13)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校外頂崗實習(1門):(14)校外頂崗實習。
6.2 其次開發基礎學習領域課程
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直接面向的是學生的職業能力,該領域課程的實施需要基礎學習領域等課程的支撐。根據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學習的需要,來開發基礎學習領域課程,包括專業基礎學習領域課程、文化基礎學習領域課程和思想政治學習領域課程,共計19門。其中,專業基礎學習領域課程是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而開發的、學生完成學習性工作任務的課程,計9門;文化基礎學習領域課程根據專業所需的文化基礎和知識開發,培養的是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計5門;思想政治學習領域課程嚴格按國家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廳的精神和相關規定,結合學院實際情況設置,計5門。
專業基礎學習領域課程(9門):(1)地質學基礎;(2)測量與地圖;(3)礦物巖石肉眼鑒定;(4)地質構造識別與分析;(5)地貌與第四系識別;(6)地質信息處理;(7)工程巖土鑒別與評價;(8)工程地質分析與應用;(9)水文地質分析與計算。
文化基礎學習領域課程(5門):(10)交流與表達;(11)高職英語;(12)高等應用數學;(13)計算機文化基礎;(14)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
思想政治學習領域課程(5門):(15)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16)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17)形勢與政策;(18)入學教育;(19)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
6.3 最后開發拓展學習領域課程
根據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專業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主要是職業拓展能力的培養要求和職業目標的實現需具備的能力。最后開發拓展學習領域課程共計4門,設為選修課。
選修課(4門):(1)工程建筑概論;(2)工程力學;(3)遙感地質解譯;(4)氣象與水文。
另外,通過選修課、專題課、講座及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設置體育課、三生教育、地質安全規程等課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見圖2。
7 結語
本文以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專業為例,嘗試構建該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以期為高職資源勘查類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理念的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趙飛,曾憲均,侯江麗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開發研究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6):120-122.
篇6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室內設計;高職高專
新的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是通過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達到對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并非不要知識而是按工作過程對知識進行重新排序。是以培養能力為主線,按工作過程的不同工作任務的相關性來實現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整合的“串行”體系。
我認為體系的構建核心工作是把傳統體系的多講少練改為精講多練為核心的體系。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開始了對工作過程系統化模式下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立。課程內容由原有的章節課程體系改為項目任務式的內容,將所有的教學內容滲透到每個項目任務中。
1 專業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些年來,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建筑裝飾行業愈加顯示出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市場增長空間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十一五”期間,全行業年工程產值總量由2005年的1.15萬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2.1萬億元,總體增長82.6%,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國經濟增長水平近3個百分點;總的來講,我國建筑裝飾行業是一個資源永續、業態常青的行業。而且在未來20年中,仍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期,其特點主要是:有急劇增長的市場需求,高強度的社會投入,高增長率以及大大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盈利水平。這是一個行業發展的黃金階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國行業從業人數1200計算,受過系統教育的約占10%,主要集中在設計項目管理,企業管理層面,按照行業發展的需要,現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創意設計創作能力的設計人才、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2 專業建設基礎
2.1專業現況
我校多年來專業建設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對建筑裝飾行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深化專業教學改革與建設,積極開拓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途徑,在國家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高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職教育教學特點的專業辦學特色。
2.1_1教學改革
堅持走依托行業合作辦學的改革創新之路,與牡丹江地區裝飾集團長期合作,在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創新上,取得較為豐富的成功經驗和實踐成果,創新工學結合“411”人才培養模式,即4學期在校學習,1學期進行單項基礎技能實訓,1學期到企業崗位進行綜合職業能力實訓。構建了以室內設計技術應用能力和裝飾構造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兩條主線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室內設計》課程獲得省級精品課程,《建筑裝飾構造與施工》課程獲得院級精品課程,創新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教學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承擔國家級教研課題3項,省級課題2項。主編教材5本,參編教材8本,50余篇。
2.1.2實訓條件
打下了穩定的產學研、開放辦學的基礎和規模。校內實訓基地初具規模,現有設施齊全CAD實驗室、家具與裝材料展室、室內設計實訓室、裝飾結構與構造樣板間等實驗室、建筑裝飾施工技術實訓場,現有設備總值160萬。與市內多家裝飾工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實訓基地14個。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創造了具有真實職業氛圍的專業技能實訓環境,基本保證了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和行動導向的教學的新職教理念的貫徹和實施。滿足了學生技能實訓需要。
2.1.3專兼職教學團隊
師資力量不斷壯大,骨干專業教師多數參加技術服務,都是實踐經驗豐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內裝飾行業協會擔任專家理事,為專業建設和利用行業教學資源發揮積極的橋梁作用。聘請6名企業家和資深的室內建筑師與專業骨干組成專業建設委員會,指導專業建設。現有專任教師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師1名,助理講師3名。雙師型教師比例達75%以上,院級名師1人,碩士1人。根據第5、6學期的實訓課程安排,聘用企業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1_4畢業生就業
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了顯著了成效。
2.2辦學特色
構建了以室內設計技術應用能力和裝飾構造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兩條主線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對有設計天分的學生著重培養室內設計技術應用能力,對沒有設計天分的學生著重培養裝飾構造技術應用能力,因材施教,瞄準崗位,互有兼顧。
3 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
3.1總體目標
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校企深度融合,與牡丹江地區及省內知名的裝飾集團合作,探討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會及運行機制;實現校企對接,按行動導向的教學觀,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完善工學結合“411”人才培養模式。
3.2具體目標
校企融合,共同參與,根據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構基于室內裝飾裝修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制定專業課程標準。按照工學結合“411”人才培養模式,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方式,構建以學生職業能力形成過程為核心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融入二級建造師、室內建筑師職業資格標準,導入黑龍江省建筑裝飾裝修施工工藝標準和相關企業的標準,與行業協會和企業共同開發完成8門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教材或講義;通過3年建設,建成優質專業核心課程5門。
4 室內設計技術專業建設內容
4.1推進校企對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緊緊跟蹤裝飾行業結構的調整及社會人才需求變化的軌跡,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建設委員會為依托,通過企業崗位對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職業工作過程營造真實(仿真)的工作環境,加大工學結合的深度。在頂崗實訓中注重過程管理,首先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其次加強組織紀律管理,要使學生牢記自己既是學生又是企業員工的雙重身價;最后由學校和企業按教學和生產的雙重標準對頂崗實訓學生進行考核。老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與協調人,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掌握職業技能,獲得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
4.1.1專業帶頭人培養
聘請主持過國家級或省級重點建筑裝飾設計或施工項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在省內外裝飾行業中有較高聲譽的企業專家1人作為專業帶頭人;對現有專業帶頭人采用外派出國學習、培訓和企業鍛煉等方式進行重點培養。
4.1.2骨干教師培養
確定4名政治立場堅定,師德高尚,事業心強,富有創新協作精神,治學嚴謹,教風端正,誠信育人,為人師表,具有5年以上高職高專教學經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專業骨干教師為培養對象,引進2名骨干教師,根據骨干教師的崗位任職標準進行修改化培養。
4.1.3“雙師”素質教師培養
積極創造條件使青年老師下企業頂崗實踐,豐富其企業工作經歷,其中4位教師下企業半年,其他專任教師每年要有一個月下企業工作經歷,直接主持或參與實際工程項目不少于1項:專任老師積極考取注冊室內設計師、注冊建造師,使專業“雙師”素質教師占專任老師總數的比例達到90%以上。
4.2轉變培養方式,深化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
組建一支由職業教育專家、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教師、行業企業專家構成的課程體系開發團隊,以室內裝飾裝修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的歸納分析為出發占,打破學科界限,結合“411”人才培養模式要求,重新構項目化的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營銷;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2-0000-03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System Reconstruction Study Based on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Zhou Cuijian
(Guangdong Huizhou Commercial School,Huizhou51600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y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model,the marketing staff i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o break the disciplinary system,knowledge systems framework,making disruptive reform,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of study,to supermarkets and other nine products or marketing services marketing as a carrier for the courses,each course i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training are repeated in 8-10 items 15 typical tasks.Fiction text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and teaching methods,learning methods,support systems,teaching tools for the design.
Keywords:Systematic work process;Marketing;Curriculum
所謂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1]。有效的教學離不開有效的課程設計,有效的課程設計離不開有效的課程體系設計,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大前提,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依據。設計課程體系目前較為前沿的是我國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過程系統化模式,姜教授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基礎上,加以吸收和創新。2011年6月11日至6月12日上午,高等院校工作過程系統化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研討會暨全國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東校區隆重召開。意味著職業教育領域包括中高職在營銷專業課程改革尚處于探索階段。
一、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重構營銷專業課程體系思路
(一)體系的選擇
打破學科體系、知識體系的框架,做顛覆性改革。根據前期與企業的共同調研,分析相關崗位職業群,歸納典型工作任務,形成不同的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相當于課程,每個學習領域里設計若干個典型的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相當于一個學習單元。
(二)要素的選擇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到底須具備哪些要素?筆者認為課程體系包含這幾個方面的要素:課程名稱、課程時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教學做”一體化環境。具體的表現形式有:《專業建設方案》(包括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專業建設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專業建設保障措施、效果評價等),《學習領域設置一覽表》、《實施性教學計劃》、《課程描述》、《課程單元設置匯總表》、《課程考核方案》等。
(三)結構的選擇
過去在學科體系和知識體系為主導的課程體系里,常用的結構可以歸結為混沌結構化。混沌結構化也稱為任意結構化或隨機結構化。這是一種開放式的、根據知識需要隨機組合的一種結構[2]。
重構后的課程體系其實施性教學計劃按工作過程系統化思路,一方面要考慮以工作過程進向序列原則,另一方面要考慮重構后的學習領域之間、學習情境之間有系統化邏輯關系原則。重構后的課程體系可參照姜大源教授總結出課程體系的結構:第一大類課程結構連續一線性結構化形式,包括階梯式課程、螺旋式課程。第二大類課程結構非連續一同心圓結構化形式。這種結構化課程也稱為主題一同心圓結構化或項目或過程型結構化課程,包括非連續性和主題化這二大維度[3]。
重構后的課程體系是以某些主題或某些項目為載體,分層由里及外一圈圈往外擴散基本、中級、高級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知識、技能、方法、素養,這種結構更多的是體現主題一同心圓結構化或項目或過程型結構化。混沌結構化為一堆零散的知識,而主題一同心圓結構化或項目或過程型結構化則真正構建“系統觀”和“整體感”。
二、職業教育領域營銷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下面我們比較兩張表。表一節選自廣東惠州商業學校營銷專業中專生三年學制實施性教學計劃。表二節選自岳陽市湘北女子職業學校營銷專業中專生三年制實施性教學計劃。
表一
第二平臺課程 專業基礎模塊
10 市場營銷
11 市場調查與預測
12 經濟法
13 基礎會計
14 管理學基礎
第三平臺課程 專業模塊
15 推銷實訓
16 采購管理
17 物流配送
18 商品學
19 超市營銷實務
20 網絡營銷
21 商務談判
22 連鎖店長實務
23 汽車營銷
24 房地產營銷
25 廣告實務
26 店長綜合實務(營銷策劃模塊、公共關系模塊)
27 創業教育
表二
必修專業課 市場營銷學
商品學
財經應用文
消費心理學
營銷基礎
營銷師考證
推銷與談判
營銷策劃
市場分析
物流基礎
物流員考證
電子商務
基礎會計
廣告學
網絡營銷
公共關系學
通過分析廣東省惠州商業學校營銷專業和岳陽市湘北女子職業學校營銷專業這兩份實施性教學計劃,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共性,一定程度反映我國目前營銷專業課程體系的一些現狀和弊端。
現狀一:課程體系仍然是學科體系、知識體系為主線,課程設置仍未能突破學科框架。
在這兩所不同的學校的營銷專業教學,均按三個平臺開展教學。在第一平臺的課程里,設置了德育、語、數、英、計算機、禮儀、體育、音樂等通識性課程,在第二平臺里,主要是專業課程,也根據專業和社會需求,開設了專業基礎模塊包括《市場營銷》、《市場調查與預測》、《經濟法》、《基礎會計》、《管理學基礎》,專業模塊課包括《商品學》、《推銷實訓》、《采購管理》、《物流配送》、《超市營銷實務》、《網絡營銷》、《電子商務》、《商務談判》、《連鎖店長實務》、《汽車營銷》、《房地產營銷》、《廣告實務》、《營銷策劃》、《公共關系》等。為了拓展學生的其他能力,在第二學年一年可選修第三平臺的其中一個模塊課程。這種課程體系正是所謂的“大而全”,貌似涉獵廣泛,給出的一大堆知識,但學生無法建立起一個整體的概念、融合的概念,也就無法運用一大堆支離破碎的知識來解決工作當中面臨的一個又一個綜合、復雜的問題,也無法實現崗位遷移能力。
現狀二:課程目標定位重知識和技能目標,輕方法和素養目標。
原學科體系、知識體系課程傳授的是陳述性知識,目標定位可能更多關注的是知識和技能的本身,而忽略如何立足于行動體系,應用知識,利用所掌握的陳述性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重構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傳授的是過程性知識,重經驗、策略,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設置,明確列示德育目標或素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職業素養。
三、惠州商業學校營銷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設計
(一)課程體系重構思路
專業教師與校企業合作企業、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等組成課程重構團隊,在前期充滿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營銷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將原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模塊18門課程整合成10個學習領域。
1.崗位及崗位群分析
做市場營銷有幾大對應崗位群:市場研究、市場策劃分析、市場調查、市場營銷全過程操作(售前、售中、售后)、銷售。
崗位從低到高,分基層、中層、高層依次為普通營銷崗位或客服崗位、營銷主管(店長)崗位、營銷經理或區域經理崗位、營銷總監崗位。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工作任務由簡入深,可以實現分層教學。
2.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營銷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按營銷4P’S產品、價格、渠道、促銷思路可以歸納為4類15項:銷售產品(分為產品介紹、產品包裝與陳列、禮儀與溝通);設計價格(分為定價、計費);尋找渠道(分為市場調查、商務談判、合同簽訂、物流與配送、進出庫管理);策劃促銷(分為廣告設計、營銷策劃、推銷實訓、售后服務、危機處理)。
整合思路以不同產品或服務的營銷為載體、為課程,每門課程里均反復訓練4類15項中8-10項典型工作任務,每項作任務至少被重復3次以上。
(二)課程體系框架設計
第一:基礎支持領域。支持工作過程系統化其他專業課程,為順暢開展工作過程系統化,需要學生具備一些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支撐,因此開設《營銷學》、《管理學基礎》、《會計學基礎》作基礎支持。
第二:專業學習領域。以不同產品或服務的營銷為載體設置如下學習領域:超市營銷、汽車營銷、鮮花禮儀營銷、電信產品營銷、電器營銷、房地產營銷、建材營銷、網絡營銷、酒店旅游營銷。
第三:綜合學習領域。第三學年第五學期開設經理實務或店長實務專業實訓課,創設綜合實訓場景和情境8個,綜合4類14項工作任務強化訓練。
課程體系設計以圖表示:
序號 學習領域 學習情境(包含原課程內容)
1 基礎知識領域 《營銷學》、《管理學基礎》、《會計學基礎》
2 專
業
知
識
領
域 超市營銷 產品介紹、產品包裝與陳列、定價與計費、點鈔與收銀、市場調查、商務談判、合同簽訂、物流與配送、進出庫管理、POP廣告設計、營銷策劃、沙盤模擬、危機處理
3 汽車營銷 產品介紹、禮儀與溝通、計費、市場調查、商務談判、合同簽訂、進出庫管理、營銷策劃、推銷實訓、售后服務、危機處理
4 鮮花禮儀營銷 產品介紹、產品包裝與陳列、禮儀與溝通、計費、市場調查、物流與配送、廣告設計、營銷策劃、推銷實訓、售后服務
5 電信產品營銷 產品介紹、產品包裝與陳列、禮儀與溝通、定價、計費、市場調查、進出庫管理、廣告設計、營銷策劃、推銷實訓、危機處理
6 電器營銷 產品介紹、產品包裝與陳列、禮儀與溝通、定價、計費、市場調查、商務談判、合同簽訂、物流與配送、進出庫管理、廣告設計、營銷策劃、推銷實訓、危機處理
7 房地產營銷 產品介紹、產品包裝與陳列、禮儀與溝通、定價、計費、市場調查、商務談判、合同簽訂、廣告設計、營銷策劃、推銷實訓、危機處理
8 建材營銷 產品介紹、產品包裝與陳列、禮儀與溝通、定價、計費、市場調查、商務談判、合同簽訂、物流與配送、進出庫管理、廣告設計、營銷策劃、推銷實訓、危機處理
9 網絡營銷 在線產品介紹、在線產品包裝與展示、定價、計費、市場調查、商務談判、合同簽訂、物流與配送、進出庫管理、廣告設計、營銷策劃
10 酒店旅游營銷 產品介紹、產品包裝與展示、禮儀與溝通、定價、計費、市場調查、商務談判、合同簽訂、廣告設計、營銷策劃、推銷實訓、危機處理
11 綜合學習領域 經理實務或店長實務專業實訓,綜合實訓場景和情境8個
(三)課程體系教法與學法設計
1.教法
主要是在工作過程系統化思路下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案例解析教學法、計算講練強化訓練法、糾錯法等。
2.學法
行動學習法、團隊合作法、項目作業法、團隊作業法、模擬表演法、分組競爭法等。
(四)課程體系支持系統設計
1.班級組織模式
班級實行模擬公司運營模式,班長為總經理,分組為公司內設不同的部門或分組為不同的公司,班級文化按企業文化建設。班級創設公司場景和情境。
2.教室環境設計
設計一體系課室,無線網絡進班級,教室營造公司文化。
3.教學工具
教材內容打破學科體系,重新整合,根據具體的學習情境,整合教材內容,教學工具有《實施性教學計劃》、《課程描述》、校本化教材、實訓設施設備。
4.考證
除了考原有的高級營銷員資格證之外,還可以推薦考電子產品裝配工、助理房地產經紀師、駕駛證、美容師、營養師等技能證書。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高教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