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農業概念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光農業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觀光農業;問題;成功經驗
一、引言
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文件中,提出了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認為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然是一項重大任務,本《綱要》的第六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中提出,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利用農業景觀資源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旅游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產業帶動性強等特征,其經濟價值被各國認可。觀光農業作為旅游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為解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等問題作用明顯,特別是在大中城市郊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觀光農業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已具有相當規模,並已走上規范化發展的軌道,目前在我國尚屬新興產業,探討其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指導我國觀光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觀光農業研究概況
對觀光農業的研究,國外主要集中在觀光農業概念、特征的研究,觀光農業與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業的關系研究,觀光農業發展策略和管理研究等方面。
(一)概念提出和研究進展
國外關于農業觀光旅游的研究起步很早。在19世紀,農業觀光旅游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始萌芽並迅速發展。對農業觀光旅游的概念界定爭議頗多,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熱點。特納(Turner)較早提出農業景觀的概念,其是指農田、草地、耕地、林地、等的復合體,表現為有機物種生存與空間中可供觀賞的資源。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從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認為農業景觀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和動態適應環境下所形成的獨特土地利用格局。歐盟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觀光農業定義為發生在鄉村的旅游活動。
國內外學者廣泛研究鄉村旅游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艾瑞克(Erick)等在美國北卡羅萊娜州東北的農村地區研究,對農民、旅游公司、政府機構、旅游者等各主要利益相關群體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個相關利益群體對農村觀光旅游的感知差異較大。阿部(Abby)研究馬來西亞的農村旅游問題,經過實證性論證表明農村旅游發展的突出問題在于忽視當地農業景觀的自我發展能力。國內對農業觀光旅游的研究尚不系統,郭煥成提出觀光農業是不同于傳統農業的一種新型農游交叉產業。
綜合前人理論,筆者認為觀光農業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農業開發和旅游資源相結合的一種新型交叉產業。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產品,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旅游參與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為游客提供觀賞、品嘗、習作、購物、娛樂、休閑、度假等服務,滿足游人對鄉土氣息的向往,領略田園自然景觀和現代化的新興農業藝術的一種農業旅游活動。觀光農業既是對傳統農業的拓展,體現這一種新興的農業經營形態,也是對旅游產品的開發,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要並向第三產業延伸的產業,具有產業交叉性。
(二)農業觀光的特點研究
1.農游合一性
觀光農業具有雙重性,既具備農業的生產功能,提供農產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又具有休閑、娛樂、教育、健身等旅游功能,滿足現代旅游者對自然的向往。觀光農業融合農業和旅游業,融生產性、娛樂觀費性和參與性等為一體。例如法國波爾多地區的農村葡萄園釀酒坊,游客不僅可以參觀、參與葡萄酒的釀造全過程,還可以在作坊里品嘗並將自己釀好的酒帶走,期間的樂趣遠非商場購買成品酒可比。
2.科技性
觀光農業通過以旅游形態包裝的農業生產,依靠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開發優良品種;借鑒世界先進園藝技術,調節生態環境,推廣高標準的農田規劃,提高農業產量,優化農田質量,產生較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農業科技是觀光農業突出的體驗項目。國內知名園區有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北京錦繡大地觀光農園等。
3.市場性
觀光農業主要面對城市游客,觀光農業經營者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有針對性的、按季節特點開設觀光旅游項目,擴大游客來源。
4.社會文化性
觀光農業所涉及的動植物具有豐富的經濟、民俗、文學等文化內涵,基于此內涵設計的各種觀光農業項目,滿足了游客對更深層次的農業、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利于增加城市游客的農業文化知識。比如江西井岡山的觀光農業區、承載中華文化的黃土高原景區等。
5.持續發展性
首先,觀光農業具有地域農業文化特色,保護自然景觀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突出了生態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其次,觀光農業根植于農村生產沃土,旅游與生產、市場有機結合,抗風險力強,解決旅游淡旺季矛盾而導致忙閑不均的問題,獲得生產和旅游經濟雙重效益,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質。
三、我國觀光農業發展概況和存在問題
(一)我國觀光農業發展概況
我國的觀光農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較早的深圳在為招商引資舉辦的荔枝節的基礎上,成功創辦了荔枝采摘園,取得較好的效益。各地紛紛仿效,開辦了各具特色的觀光農業項目,觀光農業發展迅速。1998年國家旅游局以“華夏城鄉游”為主題旅游年,“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了農村風景。目前我國觀光農業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等大城市近郊,如四川成都市郊的“小農莊度假村”、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發展區”、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觀光園”。觀光農業正在我國各地蓬勃發展,以北京昌平區為例,僅2010年1-6月間觀光農業總收入就達10946.2萬元,同比增長117.5%;接待人次572785人,同比增長48.4%。
(二)存在問題
我國農業資源豐富,且經過發展,觀光農業已形成了一些經營模式,許多大城市的觀光農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顯著作用。但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1.觀光景區模式雷同,項目缺乏特色
很多投資者缺乏制定周密的發展規劃和市場調研,設置旅游景點往往不相協調,開發項目單純模仿,且多限于果園、林地等類型,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項目,農事活動以及民俗資源開發不夠。同時由于忽視農業旅游資源的地區綜合開發,部分地區的旅游觀光農業規劃不合理、項目功能單一、活動內容單一、難以滿足游客的多種旅游需求、吸引力有限,因而游客逗留時間短,經濟效益低下。有數據調查顯示,我國有90%以上的觀光農業園區經濟處于虧損狀態。
2.科學規劃匱乏,管理體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數地方市級及區縣級都沒有制定觀光農業的總體規劃,也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辦法,觀光農業的發展基本上還是以鄉村和企業自主開發為主,布局不盡合理。有些地區的建設、農林、水利和旅游部門都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標準來評定景區景點的等級,實施著各自相應的管理辦法,但往往形成多頭管理,部門間各自規劃,缺乏宏觀控制和指導,加上投資者自身缺乏發展規劃能力,導致投資決策的明顯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
3.要注重生態消費和生態保護的協調
我國雖然在空間上形成比較完整的保護資源和環境的體制,但管理尚且依賴于強制性的行政命令,由于執法渠道不暢和執法手段不嚴,在開發過程中和游客消費過程中,環境保護意識不強,致使資源和環境不斷遭到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觀光農業在我國可以說是一個新興產業,對于這一產業,目前缺乏專門的政策體系和扶持手段。因此許多地方並非在發展真正意義上的觀光農業,主要靠門票而不是靠農產品和旅游服務實現效益。此外,許多地方投入不足,籌資渠道不暢。對農業基礎設施、觀光旅游設施的建設,住宿條件、衛生條件的改善,僅憑鄉鎮或縣區自籌資金來發展觀光農業顯然是杯水車薪,無法創造良好口碑,難以提高游客的重游率來增加效益。
5.人員素質較低,營銷宣傳不力
目前,我國許多觀光農業旅游地都是在原有農業基礎上自發形成的,經營人員主要以當地農民為主,文化水平較低,服務質量較差,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系統的營銷知識,不能充分利用“綠色營銷”“網絡營銷”等營銷方式和現代化的傳播媒介,進行整合營銷傳播。
四、國外觀光農業發展概況及成功經驗
(一)國外觀光農業發展概況
觀光農業可追溯到19世紀的歐洲。此時,觀光農業只是從屬于旅游業的一種項目,而非一種獨立的產業。觀光農業真正興起于20世紀中后期,隨著全球農業產業化發展,首先在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出現了兼顧生產、游樂為一體的多功能觀光農場,利用區域性特色農業,修建旅游設施,向游客提供游、購、娛、特色食宿等服務。以后逐步擴展到英、美等國。70年代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經濟發達國家也逐步開始發展觀光農業。
(二)成功經驗
1.觀光農業的發展要以促進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
在此方面,意大利制定了嚴格的規定,如招待游客用房必須是非農業生產活動用房;游客的食物全部或大部分必須是本農場或當地農場的產品;組織接待游客的人員必須是非農業直接耕種和飼養人員;農業旅游應以從事農業活動為主要內容等。
2.對觀光農業開發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和規范的管理
意大利嚴格限定開辦觀光農業旅游的條件。比如在農場留宿,要有一定的服務設施,有的房屋要進行修繕,以便接待游客;向游客出售的當地農產品質量和特性、環境、衛生條件、飲水、點起的使用條件、滅火條件要進行評估;要到各級政府旅游部門進行登記注冊,並在通過考核后發放許可證等。
3.提高觀光農業的科技含量
觀光農業要科技致富,就必須提高農業領域的科技含量。為此,應培訓各類農業技術人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城郊農村合作,共同開發觀光農業資源。德國、日本的觀光農業就是積極采用先進技術以降低生產成本的,這是我們需要借鑒的。
4.政府在產業的發展中起到主導和調控的作用
由于發展觀光農業對農村經濟作用顯著,政府制定長期的財政投入和技術支持政策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對旅游開發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1)法律支持。美國在1992年立法對發展農業地區旅游作出專門規定,指出開發農村旅游有利于美國農業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于自然環境、風景名勝以及科學、教育的保護完善。意大利政府也頒布相關法令,以管理和鼓勵農業旅游。德國制定了市民農園法,確保能為市民提供農園進行耕種。
(2)組織協調。美國聯邦政府專門成立了“旅游政策會議”,以保證國家的重大決策充分考慮旅游產業的利益。
(3)技術指導。針對農業地區旅游人才缺乏的情況,美國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是編印技術輔導書籍,指導農業地區開發當地旅游資源。二是進行培訓。三是提供咨詢和專業建議。
(4)經濟幫助。政府通過設立發展基金、減免稅收,補貼、低息貸款等,對農村旅游基于特定的支持和幫助。但發展觀光農業僅僅靠政府投資是遠遠不夠的,應以政府投入為龍頭,帶動社會資金、信貸資金、外資、農民自有資金投入觀光農業,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使農民成為投資主體,這方面德國、日本的都市農業已為我們提供了經驗。
(5)宣傳促銷。法國成立了專門的組織網絡大力促銷法國的農業旅游。日本成立觀光協會,在多地設立辦事處以吸引大量游客。
五、結語
篇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154(2007)11-0075-06
一、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研究回顧
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是目前學界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根據國外研究的現狀,“都市農業旅游”一詞最早出現在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坂府農業報》上,1935 年,都市農業作為專業學術正式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發表出版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學者開始研究都市農業,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Allen Kneese的《日本農業模式》正式提出了“城市農業”[1]的概念。1992年聯合國開發署成立了都市農業扶持小組(Urban Agriculture Suport Group),1996年3月又成立了全球都市農業部(Globd Facsility for Urban Griculture),廣泛開展都市農業的研究與推廣工作。隨著都市居民休閑觀光旅游需求的不斷增長,都市農業資源開始與旅游資源進行更為廣泛的“聯姻”,國外有關都市旅游的研究更加系統化,形成了大都市旅游圈的地域模式理論,如美國學者Gunn提出了都市旅游的理論模型,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區為空間上的旅游中心,用其外圍用四個環形帶來區分不同帶狀區域的旅游功能和特點,并對四個旅游帶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設施、旅游活動在空間上的分布作了探索[2]6。
在國內,有關都市休閑農業旅游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1998年,吳必虎首次提出環城游憩帶(ReBAM)理論,即Recr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認為ReBAM是指發生于大城市郊區,主要為城市居民光顧的游憩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特定情況下還包括位于城郊的外來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各級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環大都市游憩活動頻發地帶[3]。有的學者提出“郊區旅游”(鄒統釬,2004)概念,即“在城市郊區范圍內,以農業文明、完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方文化積淀為特色地域景觀而開展的區域性旅游活動”,并根據目前學界對都市地域分為內城、近郊和遠郊的理論,認為郊區旅游就是“指人們到城市中心以外的近郊、遠郊和城市邊緣地帶的郊區出于休閑或游覽目的而引起的旅游活動”[2]3;周曉芳(2002、2003)等提出了“都市農業旅游”概念,即“都市農業生產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而發展的農業旅游模式,即是將都市農業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以都市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活動等來吸引游客實現現代旅游行為的新型旅游方式”[4];郭煥成(2004)認為都市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大都市的農業,它集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并將“觀光休閑旅游農業”劃分為“以觀光農業景觀為主的觀光型農業”、“以參與農業活動為主的體驗農業”、“以休閑娛樂為主的休閑型農業”、“以民族文化為主的農業活動節”等類型[5]。
“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雖是個寬泛而籠統的概念,但這一概念的核心包括了三個要素,一是“都市(或城市)”,二是“農業(不是籠統的鄉村)”,三是“旅游”。因此,從供給上說“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實際屬于“都市旅游”的范疇,是都市旅游發展的地域空間向外擴散到郊區、周邊縣域與 “三農”資源相結合開發而成的新型旅游產品;從需求上說,又屬于“鄉村旅游”的范疇,是都市居民對自然生態、鄉村風光等旅游需求的不斷增長,以都市郊區及周邊縣域具有濃厚鄉村風情、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等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活動。
二、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結構布局:以杭州為例
(一)有關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空間結構布局的相關理論
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空間結構布局,主要體現在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的旅游流而形成的空間相互作用和旅游供給結構的布局上。所謂旅游流就是“旅游者從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向和流量的統稱”。翁瑾,楊開忠根據這一理論構建了客源地―目的地矩陣(Origin―Destination Matrix)工具,簡稱O-D矩陣。利用這一工具反映“不同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空間相互作用的強度”,從這個角度上說,O-D矩陣也稱為“空間相互作用矩陣(Spatial Interaction Matrix)”,即O與D之間旅游流的強度,是由客源地的出游總量和目的地的接待總量決定的[6]。O―D矩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旅游流的大小和流動的方向,從而體現了旅游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
因此,旅游流形成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旅游供給的空間布局分布如何影響客源地的出游率,二是可以預測某一特定目的地的旅游市場的空間結構和規模。由此,引力模型和距離衰減規律在旅游空間相互作用中成為最主要的理論解釋,引力模型主要取決于客源地的推力、目的地的拉力和空間距離產生的旅行成本三個主要因素。客源地的推力主要取決于人口的規模、收入水平、閑暇時間、旅游偏好等因子;目的地的拉力主要取決于資源的差異、接待設施的完善等;空間距離產生的旅行成本,主要體現在旅游者的支出成本隨距離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形成了距離衰減的規律。
可見,旅游流所形成的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間的旅游強度,以及引力模型和距離衰減規律理論,成為研究旅游空間結構布局的重要理論工具。
(二)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供給結構
近年來,隨著杭州都市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杭州依托當地特有的鄉村資源,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得到了各級政府、國內外投資者、旅游觀光者以及廣大城鄉居民群眾的關注和青睞。2005年至2007年杭州連續推出三批53個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示范單位名單。通過示范推動、精心籌劃、改造、拓展等,目前建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休閑觀光農業(含"農家樂"旅游)接待點200余個,形成了極具農業觀光價值的果園、茶園、花園、菜園、竹園、中草藥園等專業化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和風情濃郁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使傳統生態農業風情和神奇高科技農業內涵,以觀光休閑、觀賞采摘、體驗考察、科普教育等形態步入了旅游市場,大大豐富并滿足了杭州市居民及周邊省、市、乃至世界游客休閑旅游的需求,形成了極具競爭力的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品牌,構建了杭州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較為合理的資源供給結構。據統計,杭州全年接待游客量達400余萬人次,其中農業旅游收入超2億元。杭州市推出的主要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示范單位如表1:
從上表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空間分布及結構看,主要分布在近城區的蕭山、西湖、余杭和遠郊的臨安和桐廬地區。其類型結構主要以綜合類示范園區、專業化示范園區和農家樂為主要特色,綜合類和專業類示范園區主要分布在近城區和遠城區,農家樂主要分布市內的西湖區和遠郊的淳安、富陽、桐廬為主;其類型特點主要以生態、自然、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參與、教育、科技、節慶等形態為主,形成了較為完善合理的產品供給體系,充分體現了杭州生態、休閑、自然、品質為核心的旅游發展取向。
(三)需求取向下的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圈層結構
根據保繼剛等將桂林、廣州等“環城游憩帶”分為“郊區游憩帶”和“省內游憩帶”[7]的研究結論為依據,都市農業旅游在都市周邊會形成不同的圈層,每一圈層在地理分布上距離中心城市的距離不同,從而影響到了旅游者到訪率,基本呈現出的是同心圓衰減規律。
由于目前杭州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客源主體,仍是以都市居民為核心的旅游空間結構為基本特征的,由此形成了以杭州市為中心的旅游圈。吳必虎(2006)對杭州本地居民休閑游憩的研究表明,杭州本地居民的出游頻率為:“41%以上的居民每周市內游憩次數為1-2次,每周出游5-6次的居民占4.56%”。杭州居民對環城游憩帶的吸引物選擇上,“以山地風光與森林為最,達到19.83%;其次是水上風光(18.67%),度假產品(14.31%)、鄉村田野風光(13.73%)”,“環城游憩帶的節日慶典活動對杭州居民的吸引力還較弱,只有2.90%”。
在區位的偏好上,杭州居民都“選擇了距離市區100公里左右范圍內的地區,在此區域形成了一個出游的密集地帶”,其中,以“蕭山、余杭、富陽、臨安、紹興及淳安等地/縣區為最”,從而成為杭州居民最重要的流向目的地,所選擇的目的地從近到遠依次是“余杭―蕭山―富陽、臨安―紹興、桐廬―湖州―嘉興、建德―淳安”,到四組目的地的行車時間分別是“20min、30min、50min、80min”。由此得出的結果是:杭州居民對四組不同的目的地的選擇比例并未呈現距離衰減規律,恰恰相反,距離從近到遠,而居民選擇的比例卻是“9.11%、21.34%、24.22%、28.53%”,呈現出“反衰減規律”[8]。事實上,都市居民周邊游憩出現“反衰減規律”現象,并不與“距離衰減規律”相左,居民本地的休閑游憩活動行為,在一定距離范圍內,當具有一定的可自由支付能力和一定的閑暇時間條件下,外界的新鮮事物,勢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消費者自然產生強烈的需求,從而出現“反衰減現象”,即“居民出游時存在一個門檻距離,超過這個門檻距離才有距離衰減現象”[9]。另外,出現這一“反常”現象,自然還與一定距離內的旅游吸引物的差異特征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看來,在一定的距離范圍內,出現居民距離“反衰減規律”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城市居民“郊區游憩”活動頻率的。
根據O-D矩陣理論,結合吳必虎先生對杭州環城出游密度的研究,可以看出,杭州居民旅游流的流向及旅游點的旅游接待強度,基本上呈現一種“擴散”形狀,即中心旅游流強度大,向外依次降低。具體到居民的閑暇時間和旅游偏好上,二日游所形成的旅游流強度,在特定時期又會呈現出“反擴散”現象。因此,“城市居民到郊區進行游憩(旅游)活動的空間(即垂直旅游流動空間)表現為在空間上逐步形成游憩活動的連續帶,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邊地區成為出游活動的頻發地帶”[10]。杭州居民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具體體現是:杭州居民一日游客(含周末游)主要以市區及蕭山、余杭等郊區的休閑農業旅游目的地為主,旅游流流向強度漸次的順序,依次是富陽-臨安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圈、建德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圈、淳安-桐廬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圈。二日游(含黃金周),旅游流流向強度特征則相反。杭州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圈如圖1:
從上圖可見,目前,杭州居民需求取向下的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空間布局結構,基本上呈現出了一種“扇型”狀態。這一形狀,使得杭州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逐漸向外擴散,基本上分為三個圈層,即市中心郊區的蕭山-余杭旅游圈、臨安-富陽旅游圈、桐廬旅游圈和淳安-建德旅游圈。較為合理的空間布局結構,在距離上也較為適宜。以杭州市(A)為中心,到第一旅游圈邊緣(B)的平均距離23km,到C旅游圈平均距離40km,到D旅游圈平均距離90km,到E旅游圈平均距離125km。距離上的適中,對滿足杭州居民實現“一日游”、“二日游”、“周末休閑游”、“黃金周度假游”等旅游需求,具有較大的競爭力。
三、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開發模式的表現形態
利用不同的資源,依托資源的特質,開發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品牌,實行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經營方式,成為目前杭州城鄉旅游發展的重要特征。在杭州各區及周邊市、縣,形成了系列專業化城鄉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品牌,使傳統農業資源和生態、自然、休閑、觀光、采摘、體驗、考察、科普、教育等內容與旅游市場進行了恰當的對接。目前,杭州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開發模式主要體現在下述六個方面。
(一)自然生態游模式
近年來,杭州以打造“生態杭州”為杭州發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上,“多樣、和諧、健康、安全”成為杭州生態建設的一大目標。為此,杭州制定了《生態市建設規劃》,從規劃目標指標體系、生態功能區劃、重點建設領域和任務、能力建設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規劃了生態杭州未來的藍圖。目前杭州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示范點中,諸如“杭州生態園”、“浙江華豐農業生態園”、“余杭竹園農業生態休閑觀光園區”、“杭州綠慧生態休閑農莊”、“杭州云森生態農業休閑園區”、“余杭區杭州魚佬大生態農莊”等,均是以自然、生態為核心,“自然生態”類成為杭州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核心。
(二)鄉村休閑游模式
就是根據市場和游客的需求,以鄉村生活、鄉村意境、鄉村生產為核心,開發獨具鄉村氛圍的休閑旅游產品,如,開發建設高標準的休閑漁業垂釣基地,開展垂釣、劃船、燒烤等休閑活動;利用農(林)場規劃建設配套設施,提供農作、垂釣、騎馬、狩獵等活動;開發建設高山農莊,方便游客休閑、度假、娛樂、食宿等。如“杭州雙流農莊”、“桐廬縣橫村明大農莊”、“淳安縣千島湖鄉村港灣”、“余杭區翠羊灣休閑農莊”等。
(三)農業觀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農村的基本設備與地理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旅游者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如“浙江省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杭州大地之春農業休閑觀光區”、“杭州蜂農氏蜂文化休閑觀光園”等等。
(四)農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點、生態優勢或民俗風情,結合新農村建設,以“農家樂”為主要形態的鄉村特色村。同時,充分利用農家庭院、農家生活和鄉村文化,開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閑、娛樂、體驗活動,為游客提供餐飲、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務。如杭州推出的各類特色“農家樂”等。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鄉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節慶文化、民間藝術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組織開展觀光、游憩、考古、體驗、休閑旅游活動。如“梅家塢茶文化村”、“蜂之語蜜蜂王國生態園”、“浙江(中國)花木城”等。
(六)農業經貿游模式
就是充分挖掘農產品研發和加工能力強、市場活躍、商務會展業發達的優勢,依托農業龍頭企業或特殊設計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借助各類農產品博覽會和多種形式的以農業資源為依托的節慶活動,創造商機、吸引游客,宣傳品牌、帶動消費,把鄉村旅游和經貿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上述各類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單位均能利用當前農業經貿活動,積極參與各類農產品交易會、博覽會等等,并通過挖掘當地特有的民間節日、節慶活動,開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市場推介活動,以擴大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結論
通過杭州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空間結構與發展模式的現狀研究表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不僅成為城鄉旅游和諧發展的“綠色通道”,也是消除城鄉差別、實現“以旅助農”、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滿足都市居民多種休閑游憩活動需求的有效途徑,更能充分發揮農業和旅游業兩大產業的疊加優勢,順應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
篇3
關鍵詞 觀光農業型園林規劃研究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 觀光農業型園林的設計原則
1 自然原則
在園林的設計中,必須要符合自然原則,一方面要盡量的使得原則自然化,少一些工業社會的影子,另一方面,要充分保護好自然,在考慮其承受力度的前提下,適度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具體的建議大致如下,盡量利用自然的地形地勢,避免刻意的工程改造。一方面減少人工痕跡,另一方面保持原有的自然風貌,保持當地的自然生態平衡,將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融合合一,使園林和環境和諧統一。在植被方面,要全面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雨水環境,土地性質等情況,種植最適合當地氣候的植物,并且保護要當地的原有植被,尤其是當地的特色植物。
2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在設計觀光農業型園林時,既要讓各個單一的景點有獨特的特色,也要考慮整體性的效果,讓各個景點之間能夠很好的聯接,以及營造流線型的整體園林效果。
3 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觀光農業型園林的整體體系,不僅僅只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更是一個社會經濟相復合的生態經濟系統。在接待功能、日常管理等方面,既要考慮自然原因,也要充分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在園林的設計中,一方面要依托完善的生態學理論,以及最新的科技技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園區的服務質量構建綠色科學的自然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要結合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協調處理各種問題,在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園林的可持續發展。
二 觀光農業型園林的具體設計
1 原有的農業作業區的規劃
農業作業區,原來一直都是當地居民主要的生活物資來源,另一方面在觀光農業型園林的建設規劃中,這片區域可以很好的成為游客的游玩項目,不僅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使園區的服務更全面、更完善。在保留當地特色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擴大種植的規模,增加經濟作物的種類,滿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或者建成有規模、有特色的專類園林,一方面可以提高園林的整體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整體效應,提高園林的服務質量。
2 農業觀光區的規劃
農業觀光區是觀光農業型園林的重要組成,通過不同地理、不同植物、花草的組合,形成與相對現代城市截然不同的風景,讓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具體的構建搭配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不同草木的高低特點,營造起伏錯落的綠色波浪,或者成片,集中的種植大規模的顏色鮮艷的花木,形成花海的美麗景色等等。在這種規劃的同時,要特別注意花木的控制和修剪,熟悉各類花草的生長周期以及特點,一方面不能影響景觀的整體效果,另一方面要不能影響本地的生態平衡,防止生物入侵。另外,根據不同的環境需求,營造不同的氛圍。比如在休閑娛樂的場所,可以采用顏色鮮艷,結構稀疏的植被,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對于一些商業會議區域,可以用顏色濃,枝葉茂,且栽種緊湊的植物,營造莊重嚴謹的氣氛。另外,對于一些美觀效果不是很明顯的墻面、建筑,可以適當的用綠化植物來修飾。
3 基礎道路的設計
觀光農業型園林的基礎設施對于一個園林的發展十分重要,一在科學分析,協調各種問題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充分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不能破壞園林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還要最大程度的方便游客。另外,在道路設計上,也要最好規劃,一方面,讓進來的游客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將園林的景色擴展到各個方面,當然包括道路上。
4 排水系統的設計
由于觀光農業園林具有相對其他景點的特殊性,水資源在園林中的作用尤為重要,一方面要方面滿足各類植物的供水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滿足員工、游客的生活用水。在用水 的同時,還要防止水流對自然地表的侵蝕,以及隨著園林的開發投入使用,各種生活污水以及農產品加工處理的廢水等等,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水資源,盡量實現水資源的再利用。
三 實例探討
目前國內的觀光農業型園林市場十分火爆,到處都在興建這類園林,然而有成功的也有失敗了。這里結合一些成功的案例來分析分析探討一下觀光農業在具體市場實踐中,應該如何做才能做得最好,以及結合一些相關的經驗,總結教訓,為我國的觀光農業型園林提供一些意見。
比如山東濰坊市西南郊的浮煙山樹林公園。利用其自然資源,以及獨特的人文景觀——元代吏部尚書張啟巖親筆書寫的《麓臺秋月》碑文,投資2000多萬人民幣,建成了榮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園林公園。園林的建設大抵和上文提出的園林建設規劃原則相近,比如在利用原有的自然風貌的前提下,修建起了規模龐大的植物園,形成了優美獨特的自然景觀,而且有效的保護了自然植被的多樣性要求。對促進自然環境和園林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在原有湖泊的基礎上,建成垂釣湖,不僅滿足旅客休閑垂釣的需要,而且豐富了園林景區的景點。更重要的是,垂釣不同于傳統的農業捕魚,不會對魚類的多樣性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有效的保障了園林景區各類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市場化,參與市場競爭,在市場中壯大自身實力,園區積極尋求政府部門的支持,并結合自身的實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容納大量的游客,而且可以舉辦各種綜合性的活動,在提高自身品牌形象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四 未來我國觀光農業型園林的發展動向
一般來說,觀光農業型園林是著重點應該在農業生產和新型農業示范,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促進觀光農業園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對促進綠化城市,綠化郊區有很好的積極作用,這種觀光農業型園林,起源于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在效仿同樣的成功模式下,各地的這類型園林大力發展,而且根據各地方的特點,有不同的具體類別。尤其在最近幾年,在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效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該行業的發展,而且在促進農村郊區化,郊區城市化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進程,在提高經濟實力的同時,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新型的觀光農業型園林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于農業生產生活的懷念向往,而且可以讓人暫時遠離環境日趨惡劣的城市,而且,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綠色的觀光農業型園林在這一方面,存在天然的優勢,利用本身的綠色產業,在實現自然資源和園林景區和諧發展的同時,可以很好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且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農業大國,耕地資源問題顯得十分緊迫,而觀光農業型園林,在倡導新型農業,貫徹綠色概念方面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因此,這種模式的園林,強化管理的同時,一旦能夠促進園林的良性發展的話,可以很好的成為未來郊區旅游發展的主流。而且隨著人們對環境越來越重視,“園林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來,現在的觀光農業型園林,可以作為一個未來城市發展的模板,積極引導人類的健康綠色生活。
結語 本人通過介紹一般性的園林設計、規劃,提出了一些促進觀光農業型園林發展的意見。隨著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的環境被破壞,人們對綠色的需求越來越看重,這種模式的園林,未來會有局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書目
[1] 楊金鵝 張建林 以山地景觀為特征的觀光農業園規劃設計探析 [J] 安徽農業科學 2010
篇4
臺灣現代農業及精品觀光農業學習參觀心得體會
2013年5月17日-24日,我有幸參加了**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大學生村官赴臺培訓,期間對臺灣現代農業及精品觀光農業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參觀。從臺灣大學農業系的理論學習到縣級基層農會的考察,以及各個特色農場的學習參觀,一個個行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啟迪了我的創業智慧,堅定了我發展現代化服務型農業的信心。此行有太多感受可講,在此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先進理念是臺灣現代觀光農業不斷發展的源泉
在臺灣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和民眾的心理問題為其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提供了合適的土壤,然而推動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還在于從業者的智慧和先進理念,也就是臺灣人口中的“idea”,總結有如下五點:
一是“安全有機食材”概念的提出。氣候變化引起的糧食恐慌,給農民生產安全、有機農產品提供了廣闊空間,并且盡量保證農產品的零或短距離的供應,實現產地自銷,既保證食材的新鮮度,也降低了運銷過程的能源消耗。
二是普遍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培養“自用型”、“未來”農民。在整個參觀過程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臺灣農民良好的個人素質和較高的專業水準。在臺灣,農民職業培訓是長效化的,培訓的主題既有技術培訓,也有服務業及旅游職業培訓。農業相關社會團體,如各級農會都有各自設施良好的培訓基地,為有需要的農民提供各類培訓,并授予不同等級的證照以利于市場的開發。
三是開展中小學生農業體驗課程及農村生活體驗營。臺灣各類農業體驗教育課程非常普及,既培養了青少年保護生態環境,健康飲食的意識,現場傳授了現代農業的知識,又給相關農場提供了宣傳和營銷的機遇。
四是鄉村深度旅游和民宿的推廣。臺灣目前有休閑農場1124家,合法民宿有3367家,休閑農業區71處,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集群,尤其是臺灣的民宿,將當地的特色與業主的品味結合在一起,已經超越了住宿或是酒店的概念,成為臺灣的一張文化名片,根植在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的版圖中。
五是運用農業和鄉村構建良好的舒壓復健空間。以農業鄉村為條件進行身心治療,也就是通過綠色旅游,改變生活的環境和生活的習慣來促進人們的健康,避免疾病的發生。
二、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是臺灣現代觀光農業發展品質的保證
臺灣農業的組織模式大致劃分為五類,一是產銷班,即自產自銷農民團隊;二是合作農場;三是生產合作社;四是股份有限公司;五是企業與衛星農場。每個組織大致有如下共性:1、重視凝聚農民的力量,建立經營主體和農戶的相互激勵的機制。當臺灣島內遇到自然災害時,經營主體能夠主動承擔損失,而農戶也能充分執行經營主體的產銷要求,從而形成良性互動。2、建立專業經理人制度,產銷專業分工。每到一個農場,都有專業負責生產的人員進行生產管理,有的甚至是博士擔任農場的生產技術主管;每到一個農產品門店,就有能說會道、舉止文雅的銷售專員進行銷售宣傳,讓人既感到親切,又充分了解產品特點。3、重視品牌包裝和文化創意來造就價值。
三、品牌形象包裝、文化創意的功力是臺灣現代觀光農業的核心競爭力。
臺灣農業對品牌的重視程度,對產品的開發或服務的延伸是大陸同行想象不到的。臺灣的可耕作土地總量少,加之自然災害頻發,給臺灣的農業增加了許多困難與風險,然而臺灣同胞的智慧在危機下表現的更為淋漓盡致。例如瓜瓜園這一品牌,是一個產銷班注冊并實施的產品,簡單的地瓜種植卻能變成一件件精致的伴手禮,產品序列達到6大類80多個品種,包裝精致,口味獨特。更讓人嘆服的是,這個品牌具有龐大的加盟門店,臺南旗艦門店內部的精致程度堪比珠寶行!從產品形象包裝、銷售環節看,我們的提升空間巨大,臺灣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從農業文化創意來看,臺灣的民宿和農場詮釋了文化對于觀光休閑農業的重要意義,我們所參觀的勝陽水草農場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農場是在原有鰻魚養殖基地上改建而成的,以觀賞水草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場。從產業本身看,該農場涵蓋了水草養殖及科研,做到了專業化、現代化。拋開產業產品看,該農場及休閑、垂釣、科普、實踐活動為一體,為推**生植物的科普和宣傳,建立了水草博物館,在環境優雅的展示廳里能夠像看畫展一樣認識水草,給人以優雅高尚的感受,使水草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學習到。游客在此休憩,不僅可以參加各類水生動植物導覽,也可以品嘗到各種以水生植物為原料的美食,還能夠使用該農場內的許多水生植物作為材料制作小物件和美食DIY。從以上幾個方面,使水草從農作物演變成了宣傳文化、展示特色的載體,反過來促進水草農場的長遠發展。
以上是臺灣之行所見所聞之余的心得,回到村里,結合自身項目,我覺得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做文章:一是把村官的力量凝聚起來,以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經營做大產業,擴大社會影響。二是必須加強村官項目的產品的包裝,提升產品的形象,衍生產品內涵。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動足腦筋,加強創新,搜集創意,逐步形成村官項目文化。
**的經濟社會環境已經逐步接近,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了臺灣,我們的村官項目與鄉村旅游、休閑旅游已經有了對接和融合的條件,下階段我將以此為切入點,加強與其他村官及上級部門溝通與協作,爭取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鋪展我們的創業藍圖。
篇5
【關鍵詞】鄉村旅游 本質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國,隨著政局的穩定,改革與開放的進一步放寬,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賺錢的機會
也越來越多,旅游業在其他行業的帶動下,也是得到了絕佳機會,獲得了蓬勃發展。鄉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優勢,異軍突起。當然,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因仍處于摸索階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前景還是可觀的。
1鄉村旅游的相關認識
1.1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鄉村旅游特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活動,即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環境旅游范疇,以具有鄉村性的人文客體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文化旅游范疇。所以,鄉村旅游包括了鄉村性的環境旅游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鄉村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活動內容究竟是以環境旅游為主,還是以文化旅游為主,取決于該地區的本質特征。
1.2鄉村旅游本質特征的認識
鄉村旅游始于法國,其最初的發展是歐美度假旅游發展的一種空間選擇。始于一群貴族到鄉村度假,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船,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通過這些活動,他們重識了自然,加強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后來,各國相繼有了鄉村旅游。至20世紀80年代后,歐美鄉村旅游已走上規范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
2 鄉村旅游的市場開發
開發農業旅游資源,主要是對農事活動、農村部落、農民生活、農業生態、農業收獲物等農村事物進行開發。分析各省的發展農業旅游的條件,包括發展農業旅游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農業特色優勢和客源優勢等,為區域農業旅游開發提供了依據。進行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多重意義。
2.1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且從另一面也圓了都市人的綠色夢,亦豐富了我國生態旅游的內容;符合我國旅游產品結構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旅游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
2.2鄉村旅游市場特點
就國際市場而言,旅游業市場已發展成熟,已形成了“觀光(感知)、度假(享受)、專題(認知)”三合為一的旅游產品復合體。即鄉村旅游具有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專項旅游的綜合功能。
就國內市場而言,因國內旅游市場起步晚,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極大依托性。但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性、優美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鄉土味”、“民族味”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備條件。
2.3鄉村旅游需求趨勢
單說國內,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仍表現出明顯的需求層次初級階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觀光——休閑娛樂階段,表現為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單一,產品粗糙,經營粗放。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多極化趨勢和旅游消費個性化發展趨勢正旺,國內鄉村旅游也正向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國內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總體來看,當前鄉村旅游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游客對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多功能、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日漸旺盛。
就旅游產品而言,鄉村旅游是一個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是系列產品的集合,是一個產品集,它所提供給游客的旅游產品,可以是復合型的,可以是單功能型的,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者。也就是說,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對鄉村旅游產品都會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鄉村旅游開發和建設面對的是整體的旅游消費市場,應根據個性化需求分層次進行開發和建設。
2.4鄉村旅游產品的規劃與設計:以案例研究為主
有的專家,如王仰麟、祁黃雄,借鑒區域旅游規劃的一般流程,結合農業開發實踐,對區域觀光農業規劃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即在對市場、區位、自然、社會經濟、農業基礎、旅游發展基礎等開發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確立了規劃區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進行總體布局和功能區分,并對觀光農園進行了CI形象設計。
而章錦河等專家分析了安徽黑多縣宏村古村的情況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題口號、視覺形象、行為形象進行了方案設計,另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西雙版納膠園農場度假區、南京湯泉農業科技師范園、昆明市呈貢縣觀光農業、廣州市郊滿山農莊進行了旅游規劃的案例研究,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內容。但這些案例研究的缺點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歸納總結水平上,缺乏理論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較簡單。
3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發展策略是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目前觀光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即觀光功能、區位功能設計簡單、重復,缺乏特色;農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客源市場有限;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觀光農業園土地使用的非農化傾向突出等。對此,我們既要堅持持續發展,又要根據現實分階段發展;既進行生態消費,又要注意生態保護;既要促進農業用地的合理流轉,又要保證農業土地的正確使用方向等相應的對策和主張。
3.2相應的對策
如以旅游城市為客源市場的鄉村旅游開發,我們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離退休職工、周末工薪階層、城市學生和自城市輸出的外國游客等幾個富有潛力的市場,開發農業旅游、鄉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可以把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作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來講。
都市文化屬于先進文化,其對傳統文化的吸附與沖擊可想而知,舊難敵新,現代文化的魅力難以抗拒也不應抗拒,要發展就得接受新事物,鄉村旅游也不例外。鄉村旅游從業者應有超越農耕文化社會階段的現代意識,既是農耕文化“戲中人”,又是農耕文化這場戲的“導演”,清醒地抉擇兩種文化的精華,使其有主賓、分主次地熔鑄與鄉村旅游大地上。 當然,要搞好鄉村旅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其前景還是廣闊的。它投資少,風險小,是一項創意到位即可“點石成金”的旅游項目。
參考文獻:
[1]潘新華,劉平安.延安旅游業的發展途徑.改革與戰略,2005,(138):28.
[2]馬彥琳.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旅游學刊,2005,20(1):63.
[3]陽芳.國內會展旅游的發展形勢與戰略選擇.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40(40).
篇6
【關鍵詞】觀光生態溝;山地景區;效益分析
引言;近年來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迅猛發展,顯示了強大生命力,很多山地類景區生態旅游的開發為觀光生態溝建設提供動力。本文對山地類景區觀光生態溝建設的現狀、建設方案、建設效益進行分析,并嘗試在此基礎上對其應用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一、山地類景區觀光生態溝建設現狀
(一)觀光生態溝概念
觀光生態溝又稱旅游經濟型小流域,是旅游生態工程在溝谷小流域治理中的應用,是為發展旅游業而進行小流域治理和旅游生態工程建設的溝谷景觀地區。
(二)山地類景區建設觀光生態溝背景
近年來,世界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年均增長率高達20%―30%,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從我國目前旅游業發展的現狀來看,傳統的觀光旅游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是主流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的出現給傳統旅游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游客可以參加各類采摘活動獲得農事活動體驗,品嘗自己采集制作的食品,這對都市人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可設計的旅游模式
可考慮設計以下4種旅游模式:1)山地自然生態旅游模式。主要是以體會和感受山區原生自然景觀,原生型地域生態旅游。2)山區文化生態旅游模式。以了解山區文化與歷史知識及山區文化景觀。3)山區農村生態旅游模式。以山區農村景觀和山民生產生活習俗為旅游吸引物。4)“三高”農業生態旅游模式。把產業化的現代農業與旅游活動結合起來在。
二、山地類景區觀光生態溝建設方案
(一)工程措施
其工程措施包括:1.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2.統籌安排水土保持農耕措施,控制農耕地的侵蝕;3.山上封造,通過“封禁”為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和恢復提供充足的時空條件,積極實施有效退耕還林項目,營造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水土保持林、風景觀賞林;4.溝谷攔蓄,溝谷進行小流域治理,構建旅游經濟型小流域;5.能源配套,建設沼氣池、太陽能、以電代柴等;6.道路網絡化、防蝕化,攔截道路徑流,使之防蝕化,分散攔蓄,就地消化,減小集流面,防止洪流匯集。
(二)景觀建設
包括:1.道路綠化,山地類景區道路行道樹的選用和栽植,鄉村道路栽種銀杏、水杉、毛白楊、鵝掌楸等落葉喬木;2.水體建設,包括魚塘、游泳區、垂釣區、乘船區,及水上餐廳、酒吧等建設與服務設施;3.農家賓館建設,建設具有傳統農村居家生活特色民居以及農村民俗文化的農家賓館;4.田園風光,順應大自然,營造的具有一定規則和審美價值的種植景觀;5.森林景觀,例如典型的森林生態旅游包括森林浴、滑雪、漂流和野營;6.基礎設施建設,為旅游者服務提供的旅游接待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7)休閑設施,健身運動器材、圖書室、活動場、閱覽室、籃球場,及篝火晚會的娛樂活動場地。
三、山地類景區觀光生態溝建設效益分析
(一)環境效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提高人們環境保護意識;
(二)經濟效益,建設觀光生態溝,發展旅游業,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有利于山地地區農業的發展,且通過旅游活動使農產品生產與游客構成的消費市場直接聯系在一起,為農產品的銷售打開渠道;
(三)社會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愿望。
四、對策與建議
(一)多方位籌措資金
積極加大對觀光生態溝建設的宣傳力度,吸引城市資金投入。要建立、健全旅游招商引資項目庫,簡化項目審批環節,完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拓寬旅游投資、融資渠道,通過招商引資多渠道地增加投入;鼓勵、促進開展區域聯合,廣泛吸引域內外資金和社會資金;采取多種投資方式進行融資。此外,可通過村民來集資,以自發捐款、入股年終分紅等多種形式。
(二)搞好項目論證,進行科學規劃
觀光生態溝建設的觀光農業項目的開發論證要進行山地農業資源基礎的分析,市場定位,做好區位選擇,遵循區域優勢性、科學性、基礎性及市場特定性原則,突出觀光農業的區域特色、游客的特定性、景區的合理性和科學意義。規劃要與村鎮規劃相結合,針對地域特征,設計多樣的觀光農業形式。
(三)充分挖掘我國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中國的農耕文化、生物資源、農業景觀、勞動技藝、民俗和民間文化等,這些都是促進觀光農業發展的內在因素。觀光生態溝建設在山地類景區旅游開發應用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我國這些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開發具有濃郁文化內涵的觀光農業項目。
(四)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努力擴大客源市場
要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努力擴大客源市場,除了在突出主題特色、提高服務質量、加強服務質量、加強衛生等方面作出努力外,加強旅游形象宣傳和實施有效的市場促銷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五)堅持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嚴禁觀光生態溝建設在山地類景區旅游開發中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的破壞,充分利用山區的好山、好水、林地和古跡遺址,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將旅游業的各要素融人到農業生態旅游的各個環節。
五、總結
觀光生態溝建設是一種對環境負責任的旅游景區開發建設方式,既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又有利于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山區以其復雜的地質構造、多樣的地貌類型、豐富的植被種群、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地方風情,形成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為山區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條件。只要在觀光生態溝建設的策略指導下進行理性、有序、科學的開發,山區旅游必定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 ;開發模式;實證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閑、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加上政府積極宏觀引導,及時推出了“黃金周”節假日,為城鄉居民休閑消費提供時間保障,許多工商企業紛紛響應,加大投資力度,抓緊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增加城鄉居民選擇的旅游天地。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已見成效。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化開發區等。廣東省已發展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游客400多萬,收入達10多億,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
1、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具備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要以生態旅游為導向。農業生態旅游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廣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費欲望。使旅游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第四,觀光農業旅游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課題,而旅游業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此種情況下,經營者迎合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態化”,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需求心理,把兩個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的項目,是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2、生態旅游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和旅游業相比較而言,生態旅游農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齊全、雙重效益。生態旅游農業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鄉村空間,旅游者在景區內觀光、休閑、參與娛樂、品嘗美食。甚至親自勞作,既增長知識,親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園區內還可舉辦節日慶典活動,加強游客之間感情交流,傳播信息,增進友誼,縮小差距。企業和農民則通過銷售產品,提供食宿服務和勞務以增加收入。
(2)保護環境、持續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在殘留有害物質規定標準范圍內適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產品為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保健食品,大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于一般農區。這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適當注重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做法,遵循了農業發展的規律,符合農民的利益,使農業走向一條健康的持續發展道路。
(3)回歸自然、身心享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城市污染的加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的精神日趨緊張,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態旅游農業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這一要求,它用生態學、美學和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合理規劃布局,自然調節和人工調節相協調,使農業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等綜合功能。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把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具有旅游資源部分的功能進行整合發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個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農業的具體體現,尤其在一些大型觀光農業科技園區,大片土地通過平整與規劃,用先進農業技術進行開發,由掌握先進技術的人來管理,造成具有相當規模、各具特色的農業整體,成為具有較高的先進農業技術支持和科學管理手段的新型農業。這種農業不論在優質品種、栽培管理技術還是在農業生產工藝、景觀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籌,是一般大田農業區無法比擬的,游客在這樣的環境中游覽,不僅賞心悅目,還能學到科技知識,產生深刻印象。
3、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布局原則
(1)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合季節性,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合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合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特色。
(2)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觀光農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農業與旅游業合一的新型產業。
(3)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觀光農業的要求強烈,經濟條件可能,交通比較便利,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條件比較優越。
(4)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
(5)與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要搞好農村居民點和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治土地,改善農村環境,在保留歷史民俗農舍的同時,興建體現觀光特色的農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觀光旅游。
三、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開發實證分析
珠海市生態農業科技園是一個集農業高新技術引進、開發與生產、加工、出口以及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該中心是在原珠海農科所基礎上僅憑5000元流動資金起家,園區現已發展集科研、生產、商貿、旅游、教育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集團化科研經濟實體,2001年該中心的科技創收就達5000多萬元,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出口創匯達860多萬美元,成為目前我國最具實力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區之一。
1、區位與市場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珠海地處富饒美麗的珠江三角洲,陸地與澳門相連,有二個口岸可直接與澳門通關。水路與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時。離廣州、深圳不到2小時的車程。京珠高速、珠海機場、珠海港、九洲港構成了陸、海、空的立體交通。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地處珠海的城鄉結合部,環境優美,面積廣闊、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十分好,從交通上來說,從園區到市區只有10分鐘車程,并且已開通了公共汽車和觀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車道的旅游景觀路直達園區的門口,交通非常便捷。從地域上來說,園區的核心區2000畝,已成為永久性的農業科研用地并辦妥了征地手續,領取了土地證。市政府還給園區預留了1500畝的土地,可以作為第二期的開發用地。
2、設計景觀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即達到“一區多園、一園多用”的目的。園區策劃者認為,旅游的概念很廣泛,只有差異才是最好的旅游資源。人們出國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們從未看過的東西,正如外國人看長城,我們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種非常想看的沖動。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旅游業,就在于它可以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不同來顯示出差異,加之把其藝術化處理,就成為非常好的旅游產品。所以,制造差異就可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并且這種旅游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正是源于這種理念,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建設初始階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進去,每建設一個溫室或安排一個項目,他們都考慮到了生態、環保、休閑觀光、教育培訓、商貿銷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園區一邊建設、景點一邊可以開放,2002年該園區就接待了來自我國外的賓客30多萬人,旅游創收超過了1000萬元,占園區總收入的1/4。入園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市場,人流帶動了物流。園區內生產出來的花卉、種子、種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這些商品的銷售價格都高于外邊的市場。比如,該園區在溫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來說,農貿市場銷價為5元/斤,而在園區內則可銷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貴,就在于它是一個特殊的旅游產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錢的心理準備,但一定要花得開心,所以只要產品的質量好,加上銷售的方式奇特,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該園區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來賣,而是長在溫室內,掛在藤上賣。如果一家三口來旅游,小孩子都樂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邊摘一邊吃,一直到摘了滿滿的一袋才罷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樂開了花,再高的價格也會買,這正是體驗經濟的所在。可見旅游開發,必然會帶動商貿的發展,真是一舉三得。
3、開發生態旅游農業資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劃理念,走企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主導產業上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在策劃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閑、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
(2)產學研緊密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發展。一方面,園區自身就是一個農業科技研發、產業化拓展的孵化器,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了產業圈。另一方面,園區也積極的與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發高新技術。
(3)以科技為本,優化資源配置。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優勢,確定了獨具特色的科研發展方向、主導產品和技術定位。在技術定位上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注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在主導產品上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為園區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提供了技術支撐。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設施。利用設施農業和先進的生產模式,種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個品種,創造出新、奇、特的觀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應的旅游設施“農科之窗”、“荷塘觀賞”、“八卦田園”、“野菜園”、“水車陣”、“垂釣走廊”、“珍禽園”、“沙漠植物園”、“心靈茶莊”等一大批集科研、環保、生產、旅游于一體的生態園林景觀,吸引了大量的境內外游客。
四、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開發的經驗與啟示
1、理念創新。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從籌建就樹立了“差距產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認真思考如何尋找和利用差異來改造傳統農業。他們通過尋找自然資源、農業產業、區位優勢等方面差異點來營造新的生態旅游景觀,打造園區獨特的品牌。例如園區于2000年元旦至春節在園區成功舉辦珠海首屆南瓜文化藝術節,展示了全世界數百個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種,大的如大鼓,重達100多公斤,小的如雞蛋,輕才20克,黃、白、紅、綠、青、藍、紫七彩繽紛。進入南瓜園仿佛進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藝術殿堂。南瓜節開幕一個月,創下門票收入130萬的記錄,由此也帶出了一個新的產業——觀賞玩具南瓜規模化生產。這樣通過理念創新,運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新品種,利用生態學和景觀學原理精心設計各種差異化的景觀和景點,打造出一個融“自然美景、現代科技、人文情懷”的生態旅游區,豐富和發展了農業和旅游的內容和新領域,找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道路。
2、制度創新。一是科研管理體制創新。首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打破傳統立項方式:不搞純理論的基礎研究。其次,科研立項與市場供求密切結合,由市場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三,完善對科技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的激勵制度,對于課題成果的產業化效益,實行“技術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勵機制。第四,建立起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發的風險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體制創新。該科技園區作為事業單位,存在多種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編內人員由財政負擔工資,編外人員由企業自收自支)。通過大力提倡績效工資,形成報酬級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崗位津貼和獎勵制度,對承包部門實行“定職能、定崗位、定編制、定工資總額”的“四定”改革,將津貼和獎勵與個人的工作崗位和業績掛鉤,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拉開檔次,園區內崗位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使該園區逐步向現代企業用工制度方向邁進。
3、組織創新。珠海農業科技園內實施的是一種將科研、生產、示范推廣、科普教育、觀光旅游及貿易緊密結合的戰略。因此在園區的組織結構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體組織架構如下:
一是園區運作的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建立了園區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園區的各項工作,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對外聯絡、招商引資、項目監督、后勤服務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學決策的專家機構。農業園區的運作還必須建立各類專家決策機構,以對園區的重大項目進行咨詢、決策。珠海農業園區采取緊密型的專家依托機構與松散型的專家群體相結合的方式。如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立了較為緊密的業務關系,把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珠海大學園區作為技術依托單位。在重大項目的申報、規劃、實施之前,均要征求這些院校專家的意見。而對于一些階段性或臨時發生的問題、項目,則采取專家會議或專項邀請專家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
三是項目創新的研發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南亞熱帶水果及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因此設立了與項目相關的研發機構,如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組織培養研究室、育種中心、蔬菜研究室、觀賞植物研究室等,負責園區內各種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并完成國家、省、市各種科技攻關項目。
四是項目實施的企業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設立了生產部、設計部、綠化工程部、餐飲部、旅游部銷售部等機構,專門負責產品的開發、項目的承接、實施和運作,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部門。主導產品的技術支撐來源于研發機構,實施部門視為生產性機構。
五是成果推廣的網格系統。園區設立了技術推廣部,主要任務是推廣、普及農業高新技術,配合當地農業部門抓好各項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同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項目區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還在當地的農業產業區建立示范基地,從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指導、產后回收產品,實行一條龍服務,解決了農民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問題。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訓機構。園區建立了培訓機構,一方面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和農業技術干部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確保各項高新技術措施在生產中得到落實,也負責對來園區學習、參觀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同時還與珠海市電視大學、珠海市職業中學聯合開辦了園藝花卉大、中專班,為當地城市美化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園區現在不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農業科技干部再培訓基地”、“珠海市中小學生的農科教實踐基地”等。
七是市場接軌的營銷網絡。園區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銷售中心,專門負責國外市場的開拓,各個產品均形成了銷售的網絡,為中心的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2002年園區的出口創匯達860萬美元,年旅游收入達1200萬元,生產性收入達4000萬元。
4、科技創新。科技是園區發展和壯大的動力源泉,園區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
一是確立主導產業,發展與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通過對珠海區位優勢、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的認真分析,珠海農業科技園區確立了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優質種苗和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并以此為目標建立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由于主導產業和相關技術體系的建立,促使珠海農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明確,各個主導產品均按既定目標實施。如:名貴蝴蝶蘭在園區的年生產量已達120萬盆,組培苗達300萬株,成為國內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園區強大的經濟支柱。
二是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認識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性,不僅注重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如甘茶蔓高產種植技術、保健植物加工技術、名優花卉的優質高產技術等,同時還不斷引進和發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無土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形成了在國內外均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體系,為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
三是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近幾年一方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如本地南瓜、豬籠草、樹仔菜、荔枝、龍眼等,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并進行試驗、篩選、鑒定,確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優品種,為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實現產業化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也為園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廣泛的資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送展的產品一舉奪得廣東省瓜果類金、銀、銅三個大獎,在第四屆中國(廣州)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上,珠海園區設計建設的“奇異瓜果園”獲得“室內藝術園景設計大獎”,種植數個特優品種獲得園林精品的單項金獎、銀獎和銅獎等殊榮,說明園區在品種的研究上處在國內同行的先進水平。
四是短期性項目與長遠性項目相結合。如近兩年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根據市場的需求,在春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時,引進種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產品,獲得了時效性的經濟效益。同時,園區也十分注重與園區科技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目標緊密相關的項目,它們或許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如:組織培養、育種、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項目,但它卻是園區發展最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用于該類應用基礎項目的研發,現在各類名貴花卉的無性繁殖系統和各種樣品的分析測試手段已經建立,為園區科技發展儲備了充足的項目。
五是完善科研設施,努力創造項目實施的設施條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就必須擁有與人才、項目相適應的先進儀器設備,以確保項目的高質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來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投入了300多萬元,購置了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組織培養室、分析測試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國農業園區具有競爭優勢的實驗設施,為吸引人才、實施項目、創立品牌奠定了設施基礎。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科技推廣體系。為了實現園區這一目標,珠海農業科技園經過幾年實踐,摸索了一條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即將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門農民的土地上,實施產前提供種苗、肥料、農藥,產中指導農民技術,產后回收產品的一條龍服務,將科研成果、技術、種苗與農業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產業鏈,用科技和市場帶動農民致富。目前該基地已經將綠色蔬菜出口到澳門及珠海市的各大機關、超級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七是重視信息系統的建立,隨時掌握科技的發展趨勢。珠海農業科技園在信息系統的建立上,不僅注重國內科技期刊和資料的收集,建立了園內圖書資料室、科技檔案室,還為各個職能部門、主要科技人員均配備了計算機,充份利用國際互聯網系統搜集國內外科技信息,同時還建立了園區自己的農業科技網站,這些均為科技資源的搜索、電子商務的運作、項目的國際化奠定了信息資源的基礎。
5、模式創新。通過幾年的實踐,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園區的管理上,有民營企業的做法;有外資企業的管理;還有領導的個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為此,稱之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在宏觀管理上,注重分析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在重大科研項目上對人財物進行宏觀調控,集中有限的資金,進行投入、集中的打殲滅戰。在微觀上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轉,采取目標管理,放權讓利,各自經營實體實施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園區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
二是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園區借鑒民營經濟機動靈活,果斷決策,管理到位的管理優勢,為我所用,提高效率。這一管理模式對領導層、決策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園區領導們敢于負責,善于拍板,不錯過任何機會,給投資者十足的信心和優質服務,有利地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如該園區領導們在與臺灣商人談判合作規模化開發蝴蝶蘭花項目的過程中,無論對方提出什么問題,馬上作答。雖然投資額在1000多萬以上,但只用了2小時便簽訂投資協議,一個星期后開始興建,三個月開始產出,速度之快,連臺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國有企業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優勢。在吸取民營企業管理先進經驗的同時,同時注重吸收國有企業好的管理模式。國有企業組織健全,規范經營,依靠群眾,充分發揮黨團、工青、婦衛等組織的作用,強化各部門的功能,特別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這些都是農業科技園在管理上要借鑒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鑒臺資企業的管理模式。臺資企業具有很強的管理優勢,他們在管理理念上比較先進,完全是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制訂出既先進、又科學的管理制度。臺資企業注重市場調查預測、控制成本核算、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重視人的作用。這種經營策劃的理念值得學習。如園區在與臺灣商人合作生產蘭花的項目運作過程中,確實學習到了臺商的精明能干,信息靈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開拓市場、敢于大膽投入,市場占有率高等先進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發揮領導集體或個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個園區,還應強調領導或領導集體的個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樹立領導威信很重要,企業員工對他的主管有點崇拜也并沒有害處,但不應搞個人崇拜。當然,領導的威信或他人對你的崇拜都應建立在領導的個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礎上,即領導政治上的成熟、業務上的精通、懂得領導藝術、率先垂范、關心同事、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整體,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創出了品牌,創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條特色的路子,這無疑與領導層的威信有著很大的關系。
五、結論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科技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作為主導產業,走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并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致富。這一案例的實證分析表明:一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以產生獨有的農業要素差異,可以發展為新型的特色主導產業;二適應消費層次的深化和生態保護的需要,農業的性質發生巨大變化,它已經成為具有多功能性的產業,農業將成為體驗經濟的主導產業;三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交叉的載體,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創新,它將成為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資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資源、現代管理、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優勢,將在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郭煥成等:觀光農業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0(2)。
2.盧云亭等:觀光農業,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蔣和平: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7月。
篇8
(1)上面我們對體驗營銷模式的簡介已經提到,體驗營銷是指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如讓目標顧客觀摩等,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能讓目標顧客親身體驗,在顧客實際感知產品和服務的性質或者品質的時候,使顧客認識、喜歡和購買該產品的一種營銷方式。體驗營銷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營銷理念和模式。體驗經濟概念是該理念和模式的直接理論來源,體驗經濟是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以及服務經濟之后的第四個人類的經濟生活發展階段,也可是服務經濟的延伸。在該理論的基礎上就產生了體驗營銷。它把傳統“理性消費者”的設想給打破了,在營銷中采用各種手段,使消費者的感官感受全方位激起,消費者在親身的“體驗式”對比中,選擇企業所銷售的服務和商品的決定。
(2)休閑農業的體驗營銷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種新的旅游形式休閑農業隨之興起。休閑農業是指相關的地區利用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景觀資源,發展休閑、旅游及觀光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的經營形態。在綜合性休閑農業區,旅客不僅可以觀光、體驗農作、采果、享受鄉土情趣、了解農民生活,而且可以住宿、游樂、度假。休閑農業是一種典型的體驗經濟范例,游客在體驗休閑農業時可以感受到多重的心理和生理,這種形式可以使人們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在服務中經濟個性化的服務的特征更能得到體現。另外,相關的經營者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達到站穩腳跟的目的,不僅可以使新的更大的發展得以實現,而且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作為回報。所以,休閑農業式的體驗營銷模式,使顧客的情感共鳴得以激發,通過顧客親身的體驗感受休閑農業的獨特魅力,從而舍得為休閑農業掏腰包。在擁有顧客對休閑農業的認同情況下,其項目的銷售就相當輕松了。
2休閑農業體驗營銷模式下存在的問題
(1)經營主體體驗式開發不足。目前,體驗營銷理念在整個的休閑農業營銷的過程中還沒有深入。對于休閑農業的有效開展的體驗營銷,休閑農業人員對其認識不是很清晰明了,即使有些人認識到了但是水平也是很有限的。在多數人的理念中,休閑農業就是圈點地,再建幾間茅草房,弄點諸如農家樂之類的和農業有關的項目。該種休閑農業體驗營銷模式,把消費者這一主體給忽視了,對于休閑農業的經營沒有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這種經營模式的預設不能很好的吸引顧客的二次消費。根據體驗營銷理念,對于休閑農業應該從整體上進行問題的考慮,不僅從農業項目和農產品的配套上,而且對農業的相關服務亦要做足文章,在該過程中,休閑農業提供的不再是農產品的單一化,而是為相關產業消費提供平臺,使之相關消費行為可以充分地進行。
(2)休閑農業項目設置單一,產品類型趨同化嚴重。目前,經營休閑農業的企業名目很多,如生態農業園、觀光農業園、農業科技園等。但是,從整體上看,休閑農業的產品單一,缺乏精品,對現代旅游市場需求難以適應,對消費者二次消費次數難以提高。觀光農業園的格局和模式都是大同小異,給人的感覺是似曾相識,大都是瓜果采摘、吃農家飯、讓游人垂釣。休閑農業經營者一般都是利用現有的果園、農田、養殖場、池塘,稍微裝修和美化,外加幾個人工景觀,休閑農業就這樣給搞起來了。這種類似的經營,由于缺乏創意而無法有效吸引顧客。
(3)只注重項目設置,忽視相關氛圍及配套場景的營造。大多數的休閑項目只是注重項目設置,開設一些如農產品采摘、野外垂釣、旅游觀光等休閑娛樂項目。在項目設置過程中,沒有從整體上考慮休閑項目的氛圍及場景營造,從而在整體上無法給消費者感官上的高質量享受。按照體驗營銷理念,消費者各個方面的需求都必須考慮,使其不同要求從總體上得到滿足,這樣的營銷才能吸引人,才能達到挽留消費者的目的。
(4)缺乏合理和科學的旅游發展規劃,促銷宣傳不力。政府對開發農業旅游資源缺乏宏觀指導和控制,加上投資者大都缺乏周密的發展規劃和市場論證,造成開發的盲目性和投資決策的隨意性,這樣就使得一些地方開發農業旅游景點是一哄而上,景區缺乏整體性的布局規劃,各個旅游景點在同一景區中不想協調,多有雷同或重復。很多的觀光農業景點促銷宣傳力度不夠,某些觀光農業除了當地城鎮居民外,其他游客對它們都不熟悉甚至從沒聽說過。比如,即使是上海本地人,但他們知道的本地的觀光農業景點也很少,游覽過的景點就更少了。一些硬件設施基本上過關,服務水平和質量較好的景點,但是因為開發經營者促銷不力,應有的作用沒得到開發。因為游客對觀光休閑農業景點的了解和認識不夠,潛在的客源市場就難以轉變為現實的觀光休閑農業消費者,獲得較好的觀光休閑農業收益就很難。
3體驗營銷在休閑農業市場的運用策略
(1)延長休閑農業生產鏈,突出休閑主題。目前,我國的休閑農業主題意識薄弱,未能使休閑農業產業鏈得到有效延長。為破解該難題,政府和有關休閑農業經營人員的觀念必須轉變,另外在休閑農業的有關項目上做好準備。若想使休閑農業有關產品的增值和報紙得到實現,延長休閑農業的產業鏈是必須的。一方面對相關農產品附加值進行開發,盡量避免把休閑農業單純地定位在農產品采摘上。而是以采摘為基礎,大力促進和農產品相關旅游的開發。另一方面,根據消費者和市場的具體要求,開發有關的休閑農業型的服務項目,運用各種設計和創意把單一的農業延長成附帶多種服務的產業,從而獲得最大限度的市場經濟效益和營銷份額。在主題突出方面,休閑農業的經營和開發必須給予高度關注。產業的開發和項目的設計在基本原理上基本相同,以一個鮮明的主題為中心來進行產業有關項目的安排和配置。圍繞選定的主題,以本地實際為立足點,突出特色,盡力避免因為主題的相近或者相似而使得休閑農業項目造成雷同化。任何事物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其與眾不同的特色,人們不會對相像的項目感到興趣。消費者在進行消費后才獲得服務,更多的是為了獲得一種異樣的感受,對于休閑農業之類的服務尤其如此。許多休閑農業和農業產業園的開發在主題設置方面做夠很好的嘗試,其取得的成果是豐碩的。舉例來說,有些地方以一種主打農產品為基礎,例外開發其他的主題活動,如有西瓜主題活動、草莓主題公園、櫻花主題活動等;再有的是綜合利用園區內的各種服務項目以重點突出綜合性主題,以此來吸引有相關需求的消費群體。這樣的項目再加上有效的宣傳活動,消費者的注意就能被吸引過來,進而激起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篇9
【關鍵詞】創意農業;小農場;經濟強場
一、寧安農場基本情況
寧安農場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市境內,北依牡丹江市,南濱著名風景旅游區鏡泊湖,與吉林省毗鄰。這里氣候宜人,雨熱充沛,適宜作物生長。交通便利,公路、鐵路路路暢通。農場總面積150平方公里,耕地6.9萬畝,林地8.9萬畝。有三個管理區,總人口7000人,勞動力人數2650人。農場下轄8個農林牧生產單位,2個工業企業,年生產總值3.7億元,人均收入1.6萬元。
二、發展創意農業構想
近幾年,無論是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家以及省委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戰略高度和政策支持上講,對于墾區的發展都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做為小型農場,與大型農場相比,占有耕地資源少,如何響應國家和黑龍江省委的號召,搞好現代化大農業,實現經濟強場,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小農場,不能單純靠發展糧食生產。小農場必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開辟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那就是創意農業。
1.創意農業的概念
創意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換言之;北大荒創意農業是指以農場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資源為基礎,依靠科技、文化、設計等創意活動,研發設計獨特的創意農產品,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創造新的創意農產品和市場需求的新產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旅游農業等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就是創意農業。
2.創意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
創意農業是農業轉型與農業結構調整的需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的需求日益增多;隨著都市的快速發展,都市人口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促使城市人走出城市,走進鄉村觀光旅游;休假時間增加,為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提供了條件;道路與交通的改善,為出外觀光旅游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寧安農場發展創意農業的資源優勢與條件
1.國墾第一場歷史文化優勢。寧安農場始建于1947年6月13日,是中國農墾開發建設最早的國營農場,享有“國墾第一場”美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2.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農場南鄰著名風景旅游區鏡泊湖,北依牡丹江市,牡圖鐵路、201國道縱貫場內,距牡丹江飛機場40公里,距口岸城市綏芬河、渾春各230公里,具有交通方便,信息暢通的優勢。
3.自然資源優勢。農場土地良好,氣候溫和,風調雨順,年積溫高,無霜期長,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稱。這里的土壤、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各種農作物生產。
4.墾區窗口優勢。在地理位置上寧安農場是墾區一重要窗口,代表著黑龍江農墾形象。近年來隨著農場的不斷發展,影響力不斷擴大,每年來農場檢查指導、參觀旅游的各界領導和旅客絡繹不絕。
5.人力資源優勢。農場人多地少,有富足的勞動力資源,且周邊眾多鄉鎮、農村也可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為發展密集型集約化農業奠定了基礎。
6.人才資源優勢。農場有著多年玉米雜交種生產和元蔥、西瓜、甜葫蘆、甜瓜、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歷史,并培養了一大批管理骨干和種田能手,為玉米制種和經濟作物種植提供了保障。
7.水資源和灌溉資源優勢。農場擁有迎門山水庫和紅星水庫兩大水利資源,農田水利基本設施比較完善,建有萬畝節水灌溉區。2010年秋季農場與地方共建,輔設管道,將臥龍河水庫水源引到農場第二管理區耕地,新建水澆地5000畝。通過科學用水,科學噴灌,促使高產高效經濟作物產量和效益穩定增加。
四、發展創意農業幾點做法
寧安農場是以旱作農業為主的農場。農場圍繞市場調結構,走出了一條“種子 + 經濟作物”的特色、高效農業之路,現已成為黑龍江省重要的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和經濟作物出口生產基地。種子以玉米雜交種為主,經濟作物包括圓蔥、毛蔥、甜葫蘆、西瓜、香瓜、馬鈴薯、黃瓜籽、甜葉菊、蔬菜等。為了進一步擴大農業經濟總量,增加職工收入,農場近年來不斷增上項目,增加農業設施投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發展創意農業,開發旅游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農業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1.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發展設施農業
寧安農場旅游區位條件十分優越,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和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示范點。農場借助現有的旅游資源,開辟“農業旅游”項目,打造“北歐式花園旅游度假城”。2007年、2008年共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一座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園區內建有智能溫室3200平方米、培訓樓1000平方米、生態酒店2000平方米、人工湖1.5萬平方米、日光節能溫室227棟、標準化鋼骨架大棚173棟及8萬平方米采摘園,示范園共占地1000畝。示范園充分發揮黑龍江墾區科技優勢,轉化推廣國內外農業生物工程、節水灌溉、設施農業、組織培養、無土栽培、信息網絡等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科技創新提供空間。示范園以市場為導向,主要種植反季蔬菜、花卉、食用菌、葡萄以及特種經濟作物等,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戶增收,溫室大棚平均畝效益達1萬元以上。農場與寧安市開展場市共建,計劃用2~3年的時間在農場建成2000棟規模的溫室大棚核心區,輻射帶動寧安市興盛村至東京城振興村地段建造2萬棟大棚。借助現代農業先進科技和“國墾第一場”的深厚文化,做好現代設施農業、智能農業和生態農業有機結合,做大做強棚室蔬菜、花卉、食用菌生產基地,全力打造“龍江第一棚”。大力發展休閑采摘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全力打造現代農業博覽城。
2.增上基礎設施,發展高效農業
(1)2005年農場投資500多萬元興建水利設施,在第三管理區建立了節水灌溉區,主要發展以圓蔥為主的水澆農業。2010年農場又投資1500萬元,繼續擴建節水灌溉區,在第二、三管理區新建蓄水池4座、水閘9座,修建渠道1649米。2010年秋季與臥龍河水庫聯合共建,輔設管道,將臥龍河水庫水源引到農場第二管理區耕地,新建水澆地5000畝。目前,全場圓蔥種植面積已達10000畝左右。圓蔥每畝純收益2000-4000元。產品主要銷往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出口創匯。
(2)2008年農場投資2500多萬元購置冷凍設備,建設冷凍車間、庫房等,新建了墾一食品公司。公司主要以種植收購鮮食玉米、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等為主,對農產品進行加工速凍,反季節銷售,以提高農產品銷售價值。該項目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種植結構調整,拉動鮮食玉米和蔬菜的種植,增加出口創匯,延伸產業加工鏈條,增大利潤空間。
3.加快小城鎮建設,帶動發展旅游觀光農業
農場農業有了新的出路、新的突破,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與小城鎮建設相互配合,共同帶動農場旅游產業發展。如今來到寧安農場,隨時隨處都可看到美麗的景觀,時時有鮮花,處處有奇觀。當你夏季來到寧安農場,到處鮮花盛開,綠樹成蔭,瓜果飄香,即可欣賞田園美麗風光,又可親自采摘品嘗,盡情享受田園之樂。當你秋季來到寧安農場,一行行金色的玉米制種掛滿田間,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一袋袋蘋果圓蔥堆放在地里,有黃色的,有紫色的,盡顯寧安地方特色經濟作物。當你冬季來到寧安農場,外面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示范園智能溫室內依舊鮮花盛開,果味飄香,紅掌、仙鶴來鮮艷盛開,黃瓜、西紅柿、草霉、南國香焦碩果累累。
在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方面,農場制定了“十、百、千、萬工程”設想。即:建設十家高檔歌廳、十家洗浴場所;建百家飯店、百家旅館、百家娛樂室、百畝農家體驗田等;(下轉第160頁)(上接第156頁)建千棟溫室大棚,種植特色水果蔬菜供游人采摘;通過旅游名鎮建設,拉動萬人參與二三產業發展。
農場非常注重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工作。農場2004年獲得總局級環保模范小區稱號,2006年獲得總局級生態農場稱號,2008-2009年獲得分局級文明生態城鎮稱號。2008年,農場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2010年被命名為“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
2011年農場通過舉辦葡萄采摘節、中小學生夏令營活動等,共接待參觀旅游團體246個,累計餐飲、住宿接待人數達6.28萬人,旅游收入932.6萬元。為了迎接2012年農場建場65周年,農場正在建設“國墾第一場”場史文化館,館內將收藏建場至今的各類珍貴照片、文物、史料,場史館的建成將為寧安農場旅游觀光增加一個新的亮點。
參考文獻:
[1]隋鳳富,關于黑龍江墾區“十二五”規劃的思考,農場經濟管理,2011(1):1-3.
[2]許先珠,做好“三游一鎮”文章 發展旅游新興產業,農場經濟管理,2011(1):10-11.
[3]姜世佳,五大連池原種場規劃構建墾區“第一旅游名場(鎮)”,農場經濟管理,2010(6):
25-26.
篇10
人類農業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原始農業(約7000年)是第一階段;傳統農業(約3000年)為第二階段;現代農業為第三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的興起成為農業發展的第四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是對石油農業反思后的選擇,它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替代方式備受社會的關注。
生態農業的定義:“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換句話說,生態農業就是要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能夠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能在長時間內不對其周圍的環境造成明顯改變,并且具有最大的生產力。
二、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及其理解
1 生態農業旅游的有關概念分析
生態農業旅游是20 世紀首先在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旅游方式。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有關生態農業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把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等同于農業旅游或觀光農業旅游。例如,生態農業旅游是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族風俗為旅游資源,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度假為一體的旅游活動。
第二,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單獨的“生態農業”景觀為觀賞對象的旅游。例如,生態農業旅游是在生態原則指導下,以生態農業景觀為資源發展起來的,集農業觀光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旅游形式。
第三,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二者為對象的旅游。這種定義比較多見,例如,生態農業旅游是以從事農事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利用生態農業景觀,把生態農業、園林綠化與觀光、度假、娛樂、參與等旅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綠色生產、生態文化、農游合一。
2 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解
目前,對生態農業旅游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定義,主要源于我們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解不同。單從字面上看,生態農業旅游可以有兩種理解:其一是“生態+農業旅游”,此種理解主要是把“生態”一詞當成修飾的。“標簽”使用。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各種組織和機構泛用“生態旅游”一詞,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市場的興趣,從而增加銷售。其二是“生態農業+旅游”,把“生態”和“農業”連成一體即“生態農業”,在于強調這種旅游是以“生態農業”的景觀為旅游對象。這種理解把科學的生態農業模式和旅游相結合,從而使得這種生態農業模式具有觀光、科普等旅游功能。
3 生態農業和生態農業旅游的關系
生態農業和生態農業旅游二者之間應該是承接的關系,即生態農業是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基礎,生態農業旅游是生態農業隨著社會的發展除農業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定義也要把握住這一基點,不能簡單地認為生態農業旅游只是農業旅游的時尚稱呼而已。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應該包含如下內容:第一,旅游的基礎是“生態農業”形式而不是其他農業形式。第二,它的旅游資源應該是生態農業景觀,是以生態農業景觀為旅游對象。第三,它是一種綠色的、環保的旅游形式。第四,它是農業旅游的一種,正如都市農業旅游、高新農業旅游等農業旅游形式一樣。
三、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其旅游開發
1 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指按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組織農業生產系統結構、組裝配套技術以發揮系統功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生態農業系統格局。
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產技術和社會需要,可以組合出多種多樣的生態農業系統模式,其主要代表有:(1)充分利用空間和土地資源的農林立體結構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各種農作物的輪作、間作與套種。(2)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系統。如“雞吃菜葉――豬吃雞糞――豬糞產沼氣――沼氣渣肥菜田”的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的小型循環系統。(3)水陸交換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如桑基魚塘以及蔗、果、蕉基魚塘等。(4)相互促進的生物物種共生生態系統。如稻田養魚、禽魚蚌共生,稻魚草共生,葦魚禽共生等。(5)漁業立體養殖系統。如利用立體養殖的池塘中各種魚所處的位置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層),使上層魚的糞便成為下層魚的餌料。(6)多功能的污水自凈工程系統。該系統是模擬微生物的解毒工藝過程,利用水葫蘆地、細綠萍地、魚蚌混養塘和水稻田等實行“三段凈化、四步利用”,以達到對生產和生活污水進行生物處理的效果。(7) 庭院經濟為主的院落生態系統。如利用沼氣等工藝,將人、畜糞便變廢為寶,循環利用。(8)多功能的農副工聯合生態系統。如將單一的種植業轉變為集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為一體的聯合生產系統。
2 生態農業旅游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發揮農業的優勢,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生態農業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利用生態農業景觀開展生態農業旅游就可以同時發展農業和旅游業,促進這兩大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3 有利于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大環境
目前,包括生態農業旅游在內的農業旅游在我國發展迅速,這種清新、自然、綠色的旅游形式受到眾多城市旅游者的歡迎。國家旅游局以及各省、地市的相關部門也相繼出臺各種政策鼓勵農業旅游的大發展。1998年國家旅游局以“華夏城鄉游”作為主題旅游年,提出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的宣傳口號,帶動了農業旅游的發展。2004年7月,首批全國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產生,使全國各地興起了發展農業旅游的。2005年又評定出156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在全國樹立起了發展農業旅游的榜樣。2006年國家旅游局確定的全國旅游主題是“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在這種大力鼓勵農業旅游發展的環境下,生態農業旅游將獲得加快發展的重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