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者呼吸道通暢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6: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昏迷者呼吸道通暢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腦外傷;麻醉;處理
【中國分類號】R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019-01
腦外傷病在醫院的臨床中比較常見,它的死率和致殘率很高,導致原因主要有:其一,交通事故。一般為機動車致傷,由于車速快,受傷機制可有加速傷、減速傷和揮鞭性損傷。了解了它的致病原因和發病特點后,現結合我院近年來腦外傷救治過程中的臨床經驗,談如何進行麻醉處理。
一、 麻醉前的搶救和準備工作
院前搶救此類病人通常傷情嚴重。現場搶救十分重要。搶救及時方法得當。可降低死亡率、致殘率。減少并發癥,提高傷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傷者的家庭負擔及社會負擔。具體措施如下:其一,傷口止血,止血的方法有局部壓迫止血、動脈壓迫止血及止血帶止血三種。可應用隨身攜帶的急救包、干凈毛巾等止血。其二,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供氧。對于昏迷傷者。最為重要的是保持傷者的呼吸道通暢。傷者應側臥。要隨時觀察傷者。一旦出現嘔吐。應及時清除嘔吐物。防止誤吸。如有呼吸停止,應就地行人工呼吸。如有條件最好行氣管內插管控制呼吸。它能確保呼吸道通暢,是提供良好氧合的一種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三,對于有脊柱傷或懷疑有脊傷者。搬動必須平穩。防止出現脊柱彎曲。嚴禁背、抱或二人抬。必要時可用木板床抬送,四肢骨折可用夾板外固定。其四,有條件可進行輸血、輸液、糾正低血容量。降低顱內壓等治療。其五,在維持基本生命支持的同時。及時將患者送到附近醫院進行搶救。
二、腦外傷病人的麻醉選擇
顱腦外傷治療應該在入院就開始,包括預防缺氧,高碳酸血癥,低血壓及顱內塊物膨脹所引起的繼發性損害。所有患者均選用氣管內全麻手術治療,患者入手術室后保持呼吸道通暢,常規吸氧5~10分鐘,隨即采用地西泮0.1~0.2mg/kg、芬太尼5~10ug/kg、硫噴妥鈉4~8mg/kg、司可林2mg/kg快速誘導插管。嚴重腦外傷病情危重,大多數傷員均有不同程度昏迷,呼吸、循環不穩定,麻醉前對昏迷程度評分和全身傷情檢查很重要,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缺氧,避免顱內壓升高引起繼發性腦損害。麻醉前病人昏迷程度評分(Glasgow評分法)與預后有很大關系。若病人的昏迷評分低于7分,應立即控制氣道,過度通氣及給甘露醇。全部病人均施行手術治療。不論病人的神志清醒與否,一律選用氣管內全麻為宜。此類病人對全麻藥十分敏感,深昏迷病人可不用全麻藥,僅用肌松藥作氣管內插管。10% 40%病人有多發性損傷,故可引起低血壓,術前應該糾正失血引起的休克,為了考慮顱內壓及腦含水量的問題,擴溶最好用白蛋白,代血漿或血液等優于晶體液病人。評分低達3~5分者表示有嚴重腦外傷。采用靜吸復合全麻,其優點是供氧充分,鎮痛效果好,對呼吸、循環影響較小,便于術中管理,麻醉誘導以芬太尼,異丙酚、琥珀膽堿快速誘導,氣管插管順利,控制呼吸。異丙酚可以降低顱內壓、腦需氧量和腦血流量,有明顯腦保護作用。深昏迷者可免用誘導劑,在表麻下氣管插管,插管時間最好不超過2min,避免腦缺氧,麻醉維持用芬太尼、異丙酚,維庫溴銨靜注,加異氟醚吸入。
三、腦外傷必備物的說明
芬太尼對心血管影響小,鎮痛作用強,作用時間短。如反復多次注射則可產生蓄積作用,其作用時間延長,而且對傷害性刺激引起的不良反應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咪唑安定和異丙酚具有降低腦血流量,降低腦氧代謝率的作用。異丙酚還可以降低顱內壓,有腦保護作用。靜吸復合麻醉的優點是供氧充分,蘇醒快,麻醉深淺易于調節,術中血壓、脈搏、心率、血氧穩定。對深昏迷者只間斷給芬太尼2~4 ug /kg,即可以維持一定的麻醉深度,應激反應小。
地塞米松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恢復腦屏障功能,穩定Na+-K+-ATP酶的功能,抑制細胞膜釋放花生四烯酸,減少腦脊液生成,對抗自由基的生成,從而防止和改善腦水腫。
四、手術中的麻醉管理
腦外傷手術中以淺、中度麻醉深度為宜,太深可加重呼吸、循環抑制,太淺可出現嗆咳、躁動,影響手術操作。引起顱內壓升高。進而發生意外。顱內壓升高時。常發生血壓升高。心動過緩。呼吸深慢三聯征。腦外傷手術病人。往往由于顱內壓升高引起的高血壓,常掩蓋失血性休克的體征。失血性休克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腦水腫更嚴重。腦外傷后又破壞了正常的血腦屏障。如輸液過多易發生腦水腫。顱內壓升高常采用控制輸液的方法。
五、腦外傷的麻醉術后管理
全麻術后昏迷患者需要帶氣管導管回病房,保留自主呼吸,嚴密觀察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對呼吸功能不全者用呼吸機治療,對重癥者送重癥監護病房。術后要合理應用止血藥、脫水劑、激素、抗生素等藥物。對術后并發癥如嚴重腦水腫、顱內感染、肺部感染要積極進行預防和有效治療,以減少術后并發癥,增加術后存活率。使患者盡快康復治愈好轉出院。
綜上,本文淺談了腦外傷的麻醉處理,通過一系列的操作規程,術前保持呼吸道通暢,術中麻醉平穩,及時處理腦水腫,降低顱內壓;術畢保持病人的自主呼吸,就一定能夠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和生活質量 使他們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高壓氧 氣管切開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進行高壓氧治療,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致殘率,促進病人早醒,提高生存質量。我科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顱腦損傷引起昏迷而行氣管切開的患者12例, 氣管切開后經有效護理,未發生肺部感染、氣管內血腫、皮下氣腫、食管氣管瘺、脫管拔管后氣管狹窄等并發癥。筆者體會到,氣管切開患者在高壓氧治療中能否做好艙內護理,關系到患者能否完成高壓氧治療和轉危為安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顱腦損傷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35~23歲,平均35±2.3歲。傷后患者即處于昏迷狀態,格拉斯哥評分(GCS) 3~8分。均有發熱、咳嗽、痰粘稠、肺部濕羅音,白細胞>10×109/L,中性粒細胞>80%,胸部平片有炎癥浸潤性改變。為改善患者的通氣而行氣管切開術,術后采用脫水降顱壓、抗感染等治療,當患者體溫正常,并符合高壓氧治療條件后,行高壓氧治療。
1.2方法 采用6+2壓縮空氣氧艙,以乳膠手套的指套部分固定呼吸機接頭,氣管套管通過改裝后的呼吸機接頭與吸氧三通管相接,與普通病人同艙治療,壓縮空氣均速加壓20min,當艙內壓為0.2MPa時,艙內人員將改裝后的呼吸機接頭插入氣管套管,開放一級減壓閥,艙外玻璃轉子流量計的氧流量控制在200-300L/h,持續吸氧30min×2次,中間休息5min,20min后均速減壓出艙,在升、降壓及中間休息時間,關閉一級減壓閥,拔出呼吸機接頭,與其它病人無異。
1.3療效判斷標準 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體溫正常,無咳嗽及粘稠痰,白細胞總數在正常范圍(4-10×109/L),胸部平片提示無炎癥性改變。
1.4治療結果 本組患者共行高壓氧治療5~10次,平均8±1.3次,結果無一例因護理不當而中斷治療或出現并發癥。
2 護理措施
2.1進艙前護理
做好進艙前準備工作,使用前對氧艙的各項設備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確保安全。檢查艙內負壓吸引裝置是否完好,無負壓吸引的設備要配備50ml注射器,以備吸痰用。昏迷患者暫時失去語言表達能力和生活自主能力,高壓氧治療時,應有一名家屬或醫護人員陪艙,進行特別護理。呼吸道是否通暢是高壓氧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故要保持呼吸道通暢。高濃度的氧對呼吸道及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在患者進艙之前應給予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可肌注阿托品0.5mg,避免呼吸道分泌物過多,保證足量氧吸入。此外,氣管套氣囊內必須注入生理鹽水4~5ml,使氣管外套管與周圍組織間無縫隙,避免加壓時氣囊容積縮小,致使氣管外套管組織間漏氣,導致通氣不足;減壓時氣囊內的氣體膨脹,在小兒易導致氣管破裂。
2.2艙內護理
2.2.1護理:因患者昏迷且氣管切開,應避免過多刺激及不必要的搬到,防止氣管出血,保持氣管套管在正中位置。給患者翻身時,必須使其平臥或側臥,頭、頸、驅趕保持同一直線。煩躁者,必要時給予鎮靜劑,繃帶固定套管要松緊適宜。氣囊充氣以密閉氣管不漏氣為度,并嚴格按要求放氣,避免長期壓迫使氣管出現缺血、潰瘍、出血。
2.2.2氣管套管的護理:除按氣管切開常規護理外,我們掌握正確的吸痰時機、方法和技巧嚴格執行無菌技術。艙內吸痰是利用艙內外壓力差產生的負壓吸引作用,其壓力大小應掌握在表壓0.04~0.06Mpa。壓力過小,痰不易吸出:壓力過大,會刺激氣管黏膜,會造成黏膜損傷或劇烈的咳嗽,吸痰完后立即接上吸氧管繼續吸氧。
2.2.3密切關注病情:隨時保持患者的,避免吸氧導管錯位,影響吸氧效果。當艙壓升至0.03~0.06Mpa。注意觀察患者的脈搏、呼吸的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在穩壓過程中,維持治療壓力在0.2Mpa,掌握好通風換氣,觀察患者有無氧中毒先兆,若出現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兩眼凝視,面肌抽搐等,應立即停止吸氧并做好減壓出艙的準備。減壓時,所有引流管和導管均要開放。特別是帶氣囊的氣管套管或氣管插管,減壓前應該將氣囊的氣進行排氣,以免減壓時氣囊膨脹,壓迫氣管粘膜引起缺血壞死。當艙壓表降到“0”后打開艙門出艙。
篇3
關鍵詞: 顱腦損傷患者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157-01
顱腦損傷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取決于損傷部位。準確地掌握創傷后患者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對于判斷顱腦損傷患者腦功能損傷部位和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顱腦損傷的手術治療是救治開放性顱腦損傷和一些閉合性顱腦損傷,尤其是中、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的主要措施。選取臨床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80例臨床護理方法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收治的80例顱腦缶傷患者,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32歲。致傷原因:車禍54例,打擊傷10例,墜落傷12例,其它14例。無昏迷8例,頭痛32例,嘔吐39例,一側瞳孔散大18例,雙側瞳孔放大8例,光反射消失20例,偏癱14例,傷后意識喪失20min~9h。顱底骨折10例,顱內血腫50例,腦干損傷10例,腦挫裂傷10例。
1.2方法:重度顱腦損傷以緊急搶救、糾正休克、清創、抗感染及手術為為主要治療方法。
2結果
經過及時治療及有效的專業護理工作,患者病情好轉68例,死亡12例。
3護理
3.1呼吸道護理:顱腦損傷,特別是重型傷者,部分患者除直接導致中樞性呼吸障礙外,也可因為腦損傷而影響呼吸道病理改變,使其發生支氣管黏膜下出血、神經原性肺水腫或肺炎等并發癥。因此對呼吸道護理的重點是:保持呼吸效果。對于顱腦損傷患者,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肺性腦缺氧及肺部感染。昏迷患者應取平臥位,盡可能使呼吸道保持通暢,可將頭部偏向一側或采取頭頸部稍后仰的姿勢[1]。每隔1~2h翻身、叩背及吸痰一次,有時可在胸骨切跡上方用手刺激氣管,使患者產生咳嗽而排出痰液。要及時將口腔、鼻咽腔、氣管內分泌物、血液、嘔吐物等清除干凈,以利于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預防肺炎與肺不張。深度昏迷或長期昏迷、舌后墜影響呼吸道通暢者,常不能主動咳嗽與排痰;有頜面傷或胸部傷等需要行早期氣管切開術,并做好氣管切開術后護理。病室內要采取消毒隔離制度,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吸痰時要求選擇適宜的吸痰管,按無菌操作要求吸痰,抽吸要充分、有效;動作要輕柔、準確,防止損傷氣管黏膜。吸痰管要多備,每次用后要清洗和消毒,以便再次使用,避免應用污染的導管吸痰,這樣反而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定時更換和消毒氣管套管,注意避免同一病室內患者之間的呼吸道交叉感染。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如出現呼吸異常,應及時給氧或進行輔助呼吸。呼吸頻率少于9次/min或超過30次/min者,血氣分析氧分壓過低、二氧化碳分壓偏高,呼吸無力和不規律等,都是呼吸異常之征象。持續時間較久將導致腦缺氧,使病情惡化。護士發現呼吸困難征象時,應立即檢查原因,并報告醫生及時處理。重癥病房與監護病房護士需熟練掌握呼吸機的實用和維護。
3.2胃腸道護理:重型顱腦損傷,特別時丘腦下部損傷的患者有呼吸異常、缺氧、或并發肺炎,呃逆,隨之嘔吐出咖啡色胃液及便出柏油樣便。出血量多少不一。大出血不止者常多次、大量出現柏油樣便,可導致休克與衰竭。出血停止后可繼續進食,休克者應輸入全血或血漿,同時注意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腦損傷可引起胃腸蠕動減弱、麻痹及腹脹,也可見于合并腹部傷時。有些是由于患者不習慣飲食或飲食不潔,有些是在患者周身抵抗力削弱或衰竭情況下,發生嚴重的腸道感染。患者每晝夜大便次數多至十余次呈稀水便,除用藥物治療外,應行床邊隔離[2]。每次便后都要清潔皮膚,隨時保持肛周皮膚及床面清潔、干燥。肛周皮膚出現炎癥或糜爛時,用溫水洗凈、擦干,涂抹氧化鋅或鞣酸軟膏。對于便秘3d以上者給予緩瀉劑、潤腸劑或開塞露;必要時灌腸或戴手套掏出干結之糞便。出現腹痛并有腹膜刺激征的患者,要及時報告醫生,查明是否腹部有傷情或其他情況,防止漏診。
3.3躁動不安的護理:顱腦損傷急性期患者因顱內出血、血腫形成、顱內壓急劇增高,常出現躁動不安,這是由于缺氧、休克或尿潴留引起。恢復期患者有時也表現譫妄和躁動不安。對這類患者應適當將四肢加以約束,以防自傷或墜床而發生意外。但是不能單純地為減少躁動而進行約束,需及時分析原因并加以處理。如屬顱內出血,需行緊急手術;腦水腫的患者行脫水治療并改善缺氧;低血壓與休克者應輸血、補液;尿潴留者行導尿;譫妄患者按醫囑給藥,氯丙嗪對此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這些措施均可使患者轉為安靜。
3.4高熱護理:顱腦損傷患者出現高熱時,要分析原因,一般患者在急性期體溫可達38~39℃,經過5~7d逐漸下降。如體溫持續不退,或下降后又有升高,要考慮可能為傷口、顱內、肺部或泌尿系統感染;顱內出血、尤其腦室內出血也常引起高熱;因丘腦下部受損發生高熱可以持續較長時間,體溫甚至高達41℃以上,或因高熱不退致死;輸血反應的高熱多為一過性;藥物過敏發生剝脫性皮炎者,高熱時間也較長。對高熱患者要針對原因給予處理,一般頭部枕冰袋或戴冰帽,酌情用冬眠藥。有時尚可服用鎮靜劑,但不能應用抑制呼吸的藥物。小兒及老年患者應重視預防肺部并發癥。長期高熱要注意補液,夏季溫度高時宜增加輸液量而不能過分限制水分的攝入。冬眠低溫是常用的治療重型顱腦傷、防治腦水腫的措施,也多用于高熱時[3]。在應用冬眠藥物基礎上配合物理降溫。一般維持3~5d可自然復溫。實行冬眠低溫時,要定時檢測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因藥物對患者意識有影響,觀察患者時注意區別藥物的作用與傷情變化引起的昏迷。前者可以刺激、呼喚患者使之蘇醒,而昏迷時患者意識無改變,不會因給予刺激而使患者覺醒。
3.5心理護理:不論傷情輕重,患者都可能對腦損傷存在一定的憂慮,擔心腦損傷能否痊愈,今后的工作能否適應,生活是否受影響。尤其對顱腦損傷后遺癥有恐懼心理。腦損傷從病理生理的基礎來看,有一定的代償和可塑性,恢復過程多數是好的。應多向患者做解釋、安慰和鼓勵,以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傷后急性期有部分患者出現精神狀況、譫妄、亂喊叫等,可酌用氯丙嗪等藥物,一般經過2~3周治療后多有好轉。對這類患者護士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并讓患者家人和熟悉的人多與其接觸,從心理上給予患者最大的安慰,以穩定情緒,增強康復的信心。
參考文獻
[1]焦旭平.130例腦損傷病人的病情觀察及護理.長治醫學院學報,2005,1:70-71.
篇4
【關鍵詞】顱腦損傷;開顱探查術;護理配合;體會
顱腦損傷是腦外科的常見危重疾病,一般發生的較為突然,而且病情較重,病情不穩定,容易突發意外狀況,死亡率較高。因此,全面了解顱腦損傷的特點,增強臨床護理水平,可以為救治患者贏取更多的搶救時間,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齡21~78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進行不同的護理配合。患者的一般情況具有可比性(P
1.2 顱腦損傷的原因 車禍傷34例,墜落傷6例,塌方砸傷9例,鈍銳器傷7例。格拉斯哥昏迷記分法(GCS)為3~8分,硬膜外血腫15例,硬膜下血腫17例,腦挫裂損傷1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 5 例,腦干損傷8例。
1.3 急診處理 對照組采用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采用全面護理,護理途徑如下:
1.3.1 呼吸系統的處理 顱腦損傷患者由于處于昏迷或半昏迷狀態,意識不清楚,可能誤吸泥土、粉塵、嘔吐物等,引起呼吸道梗阻,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醫護人員接診后要立即將患者頭偏一側,及時清除吸入物,固定舌頭或置入口咽通氣管,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并給予吸氧。若遇到呼吸困難或呼吸停止者,立即配合醫生切開氣管,進行人工機械通氣[1]。
1.3.2 生命體征的觀察與護理 醫護人員要密切地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若患者出現血壓升高、脈搏變慢有力、呼吸變慢等癥狀,要警惕可能為顱內壓升高,應立即實施搶救處理。可實施脫水療法,及時注入甘露醇,激素和利尿劑等,快速建立靜脈通道;若患者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呼吸淺慢、雙側瞳孔散大等癥狀,提示多為腦干損傷或失血性休克。有報道雙側瞳孔散大超過半小時就會有生命危險,搶救成功率不高[2]。因此,出現患者生命體征的忽然反常,應立即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及時處理。
1.3.3 術前準備 為保證醫生獲得更多的搶救時間,為患者爭取手術時機,醫護人員不僅要做好患者的搶救工作,還要在醫生進行開顱探查術前緊急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如患者的腦CT檢查,血型檢查,藥敏試驗,手術器械的準備,搶救物品的準備等。待患者的生命體征得到穩定,將患者轉運到手術室。在轉運的過程中,要保證各個運輸通道的通暢,保持患者的身體平穩,避免患者的變動,以免引起顱內壓突然增高,加重顱內出血,耽誤病情,引起不良的意外發生[3]。
1.4 記錄指標 記錄患者的救治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 結果
我院急診搶救的56例患者觀察組痊愈13例,基本治愈12例, 致殘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治愈率89.29%;對照組痊愈7例,基本治愈11例,致殘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治愈率64.29%。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3 體會
3.1 收入急診室的搶救 醫護人員在接診患者后,首先要保持冷靜的頭腦,迅速了解病情,查看患者的受傷部位,受傷原因,傷情輕重,昏迷程度,盡量記錄完全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等。然后細心地檢查患者的意識是否清楚,瞳孔是否散大,生命體征是否穩定等,進行初步的傷情判斷,并立即通知醫生。若發現呼吸困難或停止,要立即進行氣管插管或配合醫生切開氣管、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運用呼吸機通氣;若發現心臟驟停,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心肺復蘇,必要時應用復蘇藥物,建立通暢的靜脈通道。
3.2 呼吸道的護理 保證呼吸道的通暢是搶救顱腦損傷患者的重要環節。患者由于處于昏迷或半昏迷狀態,意識不清楚,可能由于誤吸嘔吐物等,引起呼吸道梗阻,分泌物不能排出。醫護人員接診后要立即將患者頭偏一側,及時清除吸入物,固定舌頭或置入口咽通氣管,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并給予吸氧。若遇到呼吸困難或呼吸停止者,立即配合醫生切開氣管,進行人工機械通氣。
3.3 意識觀察 意識的深淺是判斷顱腦損傷程度及顱內壓高低的重要指標[4]。醫護人員必須熟悉意識狀態每個階段不同的臨床表現。若患者出現血壓升高、脈搏變慢有力、呼吸變慢等癥狀,要警惕可能為顱內壓升高;若患者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呼吸淺慢、雙側瞳孔散大等癥狀,提示多為腦干損傷或失血性休克。醫護人員應每20min進行一次GCS評分,往往傷勢越嚴重,評分越低。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準確判斷患者意識障礙的嚴重程度,即使細微的變化也要認真分析,以免病情加重,耽誤搶救的時機。遇到反常情況要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3.4 瞳孔的觀察 瞳孔的變化也可以有效地反映患者的生命體征的變化,提示顱腦的損傷程度,是決定手術的重要定位指證。如有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提示同側有血腫或水腫加重;雙側瞳孔散大提示腦疝晚期,死亡率較高。
3.5 顱高壓護理 當患者尚有意識,顱內壓升高主要癥狀為頭痛、嘔吐、煩躁等。若意識障礙嚴重,經過監測儀監測,患者會出現血壓升高、脈搏變慢有力、呼吸變慢等癥狀,醫護人員應立即報告給醫生,配合實施搶救處理。
3.6 轉運護理 在轉運的過程中,要保證各個運輸通道的通暢,保持患者的身體平穩,避免患者的變動,以免引起顱內壓突然增高,加重顱內出血,耽誤病情,引起嚴重的后果。
3.7 術前護理 醫護人員要在醫生進行開顱探查術前緊急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如患者的腦CT檢查,血型檢查,藥敏試驗,手術器械的準備,搶救物品的準備等。以便待患者的生命體征得到穩定,將患者轉運到手術室進行手術。
3.8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要重視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因為患者多傷勢嚴重,家屬都會有焦慮和恐慌的情緒,醫護人員要認真負責地執行搶救工作,及時向家屬獲取有利的便于搶救的信息,安撫家屬的不良情緒,得到他們的理解與信任,并得到他們的支持與配合[5]。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醫療糾紛,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救治的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觀察組治愈率89.29%,生存率96.43%。并且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參考文獻
[1] 呂珍香.顱腦損傷急診開顱探查術的護理配合[J].瀘州醫學院學報,2010,33(1):83-84.
[2]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47.
[3] 秦麗紅.重型顱腦損傷的護理要點[J].基層醫學論壇,2008, 14(12):581-582.
篇5
【中圖分類號】R74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9)-02-0034-02
腦血管疾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三大急病之一,目前較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在CT定位下,行顱骨鉆孔引流,但術后護理又是手術成敗的關鍵,我院外科收治腦溢血鉆孔術后病例3例,現將有關術后護理體會,簡述于后,以供同道參考。
1 術后的病情觀察
1.1 嚴密觀察體溫的變化 術后在非感染期內要控制體溫的上升,使體溫相對恒定于36~37.5℃之間,這樣既可以降低腦組織的代謝與耗氧量,提高腦細胞的通透性,減輕由于腦壓增高時對腦細胞的損傷,如果全身基礎體溫過低,脈博過快,又容易發生其他并發癥,最佳方式是采用既降溫又保溫,即頭部用冰袋降溫,四肢采用35~40℃的溫水袋保溫,必要時可用冬眠療法或給予水合氯醛保留灌腸,使體溫保持一定的恒定狀態,若體溫升高,脈博增快,呼吸急促表示術后有感染,應立即報告醫生采用抗感染降溫處理。
1.2 觀察血壓、瞳孔、意識的變化 血壓升高,視神經水腫伴嘔吐,提示有顱內高壓,要盡快降低顱內壓,應隨時觀察瞳孔變化,若兩側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射不靈敏,疼痛反射逐漸減弱,瞳孔縮小后再散大,血壓持續升高,呼吸不規則,腦引流瓶內有鮮紅色血液,提示
腦部有繼續出血,要積極降低顱內壓,控制出血的再次發生。
2 術后護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1 保護呼吸道通暢 鉆孔術后,患者尚處于昏迷狀態,保持呼吸道通暢是十分重要的,術后患者頭部應后仰側臥,可防止舌后墜,舌后墜可致上呼吸道阻塞,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不規則。糾正方法,將患者的頭轉向一側后仰,并向前輕托起下傾角,呼吸困難可立即改善,因患者不能自主將痰液咳出,痰液稠黏,喉中有痰鳴聲者,可先用吸痰器隨時吸出痰液,必要時可采用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后再吸出,吸痰時盡量將鼻導管深入氣管,以利于痰液吸出。
2.2 保持引流管通暢 腦室引流是否通暢,直接影響腦脊液循環,尤其是老年腦溢血患者,血管脆性大,危險期內搬動,稍不注意會引起再次出血,另一方面患者臥床不動,血流緩慢,血液黏稠度大,易引起引流管阻塞,顱內壓增高,腦水腫加重,再次引出顱內出血,所以要嚴密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每2~4h觀察引流瓶所引出的腦脊液的量,顏色壓力并詳細記錄,盡量避免變化時發生管道扭曲,折疊或接頭處脫落,導致腦脊液外流,引流系統應嚴格保持無菌,引流瓶每日更換一次。
2.3 密切觀察傷口局部的變化 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清潔,必要時及時更換。
2.4 注意口腔及眼部的清潔 對昏迷患者每天用生理鹽水或朵貝爾氏液清潔口腔2~3次,保持口腔清潔,防止細菌生長,眼瞼閉合不全,角膜外露時可用氯霉素眼藥水滴眼,用消毒紗
布遮蓋保護雙眼。
3 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3.1 預防壓瘡 患者經常更換,骨突出部位用氣墊墊好,每2小時翻身一次,用紅花酒精按摩突出部位,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
每日用溫水搽洗全身2次,并在大小便后,清潔及。
3.2 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對昏迷患者應采取無菌操作保留導尿,每周更換尿管一次,每日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沖洗膀胱2次,每4小時定時一次,并注意觀察大小便的變化,防止消化道出血。
4 加強營養
對昏迷患者,一般禁食不超過72h,應在72h后給鼻飼飲食,每日從胃管給予營養液(或牛奶)6~8餐,每日50mL,慢慢增加到200mL,促進身體康復,清醒后應鼓勵患者進食高營養、高蛋白及多種維生素食物,以利于機體的康復。
5 早日加強功能鍛煉
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h后,應盡早開始康復治療,重癥腦出血患者10~14d后也應開始康復治療,可指導家屬按
摩患側肢體,適當活動關節,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防止肢體的萎縮和功能的恢復。
6 加強心理護理
篇6
【關鍵詞】顱腦損傷;手術;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6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9)-11-0070-02
重型顱腦損傷是外科創傷中最常見而且是較嚴重的一種損傷,其發病率僅次于四肢損傷,在全身各部位損傷中占第二位,但其病死率和致殘率均居首位[1],患者入院時病情危急,而且變化快,95%患者呈昏迷狀態,及時、有效、良好的護理是搶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是外科護理工作一大難題,患者由于昏迷時間長、臨床需要長時間的生命體征監測和各種治療護理,我科于2008年5月~2009年10月對28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手術后進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4歲,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喪失、昏迷、肢體麻痹、強直性或陣攣性抽搐,其中腦挫裂傷伴血腫18例,硬膜下血腫6例,硬腦膜血腫4例,全部病例均行手術治療,治愈23例,好轉4例,死亡1例。
2 病情觀察
2.1 神志變化 神志是最早反映腦損傷程度的一項指標,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可以通過語言、實施刺激看患者的反應來判斷意識障礙程度,神志清楚表明病情輕,昏迷深或昏迷時間長,則表明病情重或惡化。顱腦損傷病情復雜多變,即使順利手術后也有原因病情突然發生變化甚至死亡,神經外科手術絕大多數采用全身麻醉,術后常規應用冬眠療法,因此,要正確區分全麻未醒、冬眠狀態及意識障礙,護士記錄時要做動態分析,要定時觀察吞咽動作,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疼痛刺激反應,以判斷意識障礙的程度,術后24小時內要隨時觀察并詳細記錄。
2.2 瞳孔變化 瞳孔變化是診斷腦疝的可靠依據,而且是隨意識障礙而出現,注意觀察雙側瞳孔大小,對光反射是否存在。如一側瞳孔由小逐漸散大,光反射減弱,提示腦疝形成,最后完全散大、光反射消失、腦疝已屬后期。
2.3 生命體征 嚴密觀察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體溫升高則提示體溫調節中樞障礙或感染,術后血壓升高、脈搏洪大有力、呼吸進行性變慢變深,提示顱內壓升高,為腦疝形成的征兆,脈搏細弱、呼吸淺速、不規則、血壓下降,提示內臟損傷或病情變化。
2.4 肢體活動情況 一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活動減弱或偏癱,則應注意有顱內血腫形成,如角弓反張、去大腦僵直伴有呼吸頻率改變,則要考慮有腦干損傷,應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2.5 腎功能 準確記錄24小時尿量,特別注意單位時間內的尿量變化,定時測量尿比重、肌干、尿素氮的變化。
3 護理
3.1 術后 為防止腦干移位而危及生命,避免因局部受壓致血液循環不良,影響傷口愈合,一般取頭高(抬高床頭15°―30°)健側臥位,維持24~48小時,禁止取患側臥位。
3.2 保持呼吸道通暢 重型患者中樞反射性分泌物增多,咳嗽反射消失,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容易進入食管,造成呼吸道阻塞,嘔吐時也易引起誤吸,因此,要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操作要輕柔,禁忌過急過快或長時間反復抽吸,以免缺氧,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冠脈痙攣和心臟傳導障礙而出現心跳驟停,吸引性肺不張或加重腦水腫[2],常用清理呼吸道的護理方法:翻、拍、滴、吸、噴,即每2小時翻身1次,空心掌拍背部,經呼吸道注入含有慶大霉素的生理藥水,由淺至深,先近后遠吸痰,每天2~3次霧化吸入含有糜蛋白酶的生理鹽水,應做到有痰必吸,吸必徹底,吸痰壓力不應過大,由于負壓的使用,可刺激食管黏膜,損傷黏膜,嚴重者可引起氣管食管瘺,故應按時給患者翻身拍背,并做好口腔護理,防止肺部并發癥。
3.3 食管切開的護理 重型腦外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是一項重要的護理工作,其中預防術后感染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的一項主要工作,本組病例有10例術后行了氣管切開術。
3.3.1 保持病室環境舒適和空氣新鮮,住重癥監護室,每日用紫外線消毒2次,每次1小時,每日用84消毒液拖地2次,擦拭病床、床旁桌1次,嚴格限制探陪人數,減少人員的進入,定時空氣消毒,做細菌培養,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室溫控制在22~26℃,濕度在50%~60%之間。
3.3.2 保持食管套管外周清潔,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潔傷口,用絡合碘消毒周圍皮膚,每班更換無菌敷料,隨臟隨換。
3.3.3 持續食道濕代,濕化液(抗生素+生理鹽水α糜蛋白酶),臨床采用慶大霉素8萬u加0.9%生理鹽水20 mL,加糜蛋白酶400U配用,用微量泵持續氣道注入,使吸入空氣濕潤,食道濕潤,食道的濕潤作用能維持呼吸道黏膜纖毛正常排泄分泌物,并使痰液稀釋,易于吸出。
3.3.4 保持食道通暢,嚴防堵塞或其它并發癥發生,避免讓異物進入氣管、導管道,以免刺激氣管黏膜,引起嗆咳和吸入性肺炎。
3.4 置管引流管理,術后一般放置引流管,注意避免引流管受壓或扭曲,保持引流通暢,詳細記錄引流量及顏色,24小時內引流液量在200~300 mL,色暗紅,屬正常范圍[3],引流管每4小時更換1次,嚴格無菌操作,手術部位保持敷料,清潔干燥,保持引流管道絕對密封,不與外界相通,預防顱內感染。
3.5 積極預防并發癥
3.5.1 注意口腔及眼睛清潔 對昏迷禁食患者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洗口腔2~3次,防口腔潰瘍,口唇干裂,可涂石蠟油,對眼瞼閉合不全,角膜外露者,應涂紅霉素眼膏或凡士林紗布遮蓋以保護角膜。
3.5.2 預防壓瘡 保持床單干燥、平整無皺折、渣屑,每2小時幫助患者翻身1次,并按摩受壓及骨突部位,促進血液循環,保持皮膚清潔,大小便后清洗會陰及。
3.5.3 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昏迷患者術后留導尿管,應保持尿管通暢,每日用0.9%生理鹽水10 mL+慶大霉素溶液沖洗2次,引流袋每日更換1次,觀察二便的改變。
3.6 注意營養水電解質平衡 顱腦損傷出血,長時間不能進食及使用大劑量脫水劑,易產生營養缺乏和水電解質紊亂,術后應以低鹽飲食為主,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食物,術后3天不能進食者,予胃管鼻飼飲食,準確記錄出入量,以指導液體療法。
3.7 物理降溫 該組病例有20例出現中樞性發熱,藥物降溫后配合物理降溫收到良好效果。方法:頭戴冰帽、枕后,腋下,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冰袋外包一層薄手巾,防止凍傷,在降溫期間每1小時監測體溫、脈搏、呼吸1次。
3.8 肢體鍛煉和語言訓練 按時更換,保持肢體功能位置,進行肢體及骨突部位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改善營養狀況,恢復期加強肢體鍛煉,防止肌肉萎縮和各關節的攣縮強直,進行語言訓練,經常與患者交流,鼓勵其多練習。
3.9 減輕患者心理負擔 顱腦損傷多為意外事故引起,患者和家屬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缺乏思想準備,表現為焦慮不安,悲觀失望,加強心理護理,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進行有效的疏導,保持樂觀心態,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增強信心,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有效治療,以促進早日康復。
腦組織缺氧引起細胞代謝障礙,加重腦水腫和顱壓增高呼吸通暢是搶救顱腦損傷患者、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應勤詢問、勤觀察、勤分析,尿量是反映腎血灌注情況的重要指標,也是休克時最為敏感的監測指標。顱腦損傷導致腎功能預后很差,加強泌尿系統護理,保持和監測腎功能是重要措施之一,中樞性高熱是腦損傷引起下丘腦綜合癥的重要臨床表現之一,高熱增加了腦損傷的氧耗量,加重腦水腫,因此必須采取有效降溫措施,中樞性高熱為非感梁性高熱,單純藥物降溫效果不佳,應配合物理降溫,降溫期間,要控制降溫度數,過高過低溫度都不利于療效,降溫措施起早越好,應在腦水腫來到之前,中樞性高熱未出現時即采取措施。
參考文獻
[1] 覺世民.外科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39-249.
篇7
【關鍵詞】院前急救 高血壓腦出血 護理
高血壓腦出血是在高血壓伴腦內動脈變性的基礎上血壓驟升的動脈破裂所致,因病情危重且不穩定,有可能危及生命,積極的院前急救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因素。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對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為了探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院前救護措施,重視院前急救,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1~2009-12間我院急診科接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56例進行分析。其中男性90例,女性66例。年齡39~88歲,這些病人在發病時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嘔吐,失語及偏癱,其中頭痛70例,血壓升高122例,意識清醒26例,清醒伴失語30例。昏迷39例,嗜睡7例,心跳呼吸停止3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壓升高和嘔吐現象。
1.2 救治方法 根據接診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院前救護和未經院前救護。由本院急救車接回的有96例,在接回的同時給予吸氧,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快速給予20%甘露醇降低顱內壓,保留導尿,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嘔吐者頭偏向一側并及時清理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心跳呼吸停止者就地行CPR術。經家屬送入醫院的有60例,未采取任何院前急救措施。
2 結果
患者入院前:由急救車接回的,醫護人員均在現場實行急救措施的96例,病人有1例因病情危重搶救無效死亡,由家屬送入的60例病人,有10例死亡。
3 討論
3.1快速而準確的病情判斷是搶救成功的前提,腦出血患者大多病情危急,若現場不及時處理,可能因為顱內壓過高或者嘔吐物堵塞呼吸道而死亡。
3.2 顱內壓過高的病人應盡快使用20%甘露醇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形成。
3.3 注意觀察病人生命體征,觀察瞳孔及呼吸變化。
3.4 昏迷病人行保留導尿。
3.5 保持呼吸道通暢,使患者就地平臥,頭偏向一側,有嘔吐者及時清理,有活動性假牙應去除,舌根后墜用舌鉗夾住并放置口咽通氣管。必要時行氣管插管。
3.6 適當控制血壓,控制血壓可選用一些不良反應較小的降壓藥,可防止繼續出血及再出血。
3.7 途中安全轉運:正確搬運應固定好病人平行搬運到擔架上,下樓時頭高腳低。途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瞳孔的變化,保持呼吸道及液體通暢,吸氧,隨時處理各種意外情況,和醫院急診科取得聯系,做好相關科室準備工作,為盡早決定治療方案,為病人贏得寶貴時間。通過比較,由急救車送入的患者院前死亡率明顯低于后者。因此,在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救治中,應高度重視院前急救,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參 考 文 獻
篇8
發病的患者均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患者,出現腦血管疾病。主要臨床癥狀以腦部癥狀為主其中:①意識障礙:輕癥者躁動不安、意識模糊不清、嚴重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昏迷。②瞳孔變化:根據傷及部位不同及嚴重程度,瞳孔可出現不同的變化,雙側縮小;雙側放大;雙側不等大,對光反射靈敏;對光反射消失;對光反射遲鈍等。③嘔吐:根據患者顱內壓的改變多數患者會出現嘔吐,嘔吐呈噴射狀,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有些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會出現咖啡樣胃內容物。④血壓:患者均會出現血壓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波動范圍較大。⑤呼吸:病人發病后會出現呼吸快,隨病情發展與演變,嚴重時刻出現呼吸深慢。⑥偏癱: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有的一側肢體及面部癱瘓有的出現全身癱瘓。⑦體溫:患者根據不同的病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體溫上升,甚至高熱不退。
急診護理
1保持呼吸道通暢
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昏迷的患者喪失了正常的咳嗽發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時排除,血液、痰液、嘔吐物會引起誤吸導致窒息。盡快清除口咽部血塊,嘔吐物和分泌物,使患者的頭偏向一側有假牙或者義齒的患者應取出,并松解患者的衣領和褲袋。昏迷的患者用口咽通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出現窒息,立即給予通暢氣道,給予有效吸氧3-5L/分,以改善腦缺氧,減輕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必要時建立人工氣道,氣管插管,給予簡易呼吸器或者呼吸機輔助呼吸,保證有效通氣量,改善低氧血癥;由于低血壓和低氧血癥造成的繼發性腦損害對預后有影響。
2病情觀察
2.1意識的觀察意識是腦血管疾病的病情發展程度首要方法,意識障礙程度越深,提示腦損傷越為嚴重。意識的判斷可以根據詢問患者病情,簡單對話,檢查痛覺肢體活動等進行。我科收治的64例患者經判斷意識均為深昏迷與淺昏迷。
2.2瞳孔的觀察瞳孔是動態觀察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部位。腦血管疾病后多引起瞳孔的改變。瞳孔的變化可因動眼神經、視神經及腦干損傷引起,密切觀察瞳孔大小、形態、對光反射情況、眼裂大小、眼球位置及活動情況,注意兩側的對比。傷后一側散大、對側肢體癱瘓提示腦疝或者腦受壓;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多提示原發性腦干損傷或臨終狀態;雙側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提示腦橋損傷或蛛網膜下腔出血;雙側瞳孔大小多變,光反射消失伴眼球分離提示中腦損傷。因此急診護士應掌握瞳孔的變化可能發生的病情改變,準確記錄,及時通知醫生。
2.3生命體征的觀察密切監測呼吸、脈搏、血壓、體溫。因腦細胞損傷的不同病灶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如出現中樞性高熱提示腦干損傷。注意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注意腦疝的發生及高血壓危象對的發生。如患者出現血壓升高、呼吸深慢不規則、脈搏緩慢時提示患者的病情加重,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搶救。
3靜脈通道的建立
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快速準確的輸入搶救藥物提高生命支持,心、腦血管疾病昏迷的患者,多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現象,應首選甘露醇進行脫水治療,20%甘露醇在30min內靜點完畢,必要時可以遵醫囑給予速尿、激素等藥物控制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為手術做準備贏得有利的手術時機和條件,保證并腦部供血,減少機體損傷。
4對癥處理
篇9
【關鍵詞】 重癥患者;神經外科;氣管切開;呼吸道管理;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7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30-02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早期存在顱內壓增高以及中樞性的呼吸功能不全可引發低氧血癥。此外,患者還存在呼吸功能障礙,導致其無法自主咳嗽、排痰等,致使氣管中的分泌物無法順利排出而阻塞支氣管,不利于氣體交換以及排出氣管分泌物等,從而引發肺部感染。及時實施氣管切開,可有效解除患者的呼吸道阻塞癥狀,并及時排出氣管分泌物,從而降低呼吸衰竭以及肺部感染率,同時,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腦缺氧癥狀以及肺部通氣,并可促進其腦功能的恢復。本研究對62例神經外科重癥氣管切開術患者實施系統、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間,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需行氣管切開的重癥患者62例,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齡在6-82歲之間,平均為(55.1±17.4)歲。其中,33例顱腦外傷,29例腦出血,入院時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在3-8分之間,其中40例在3-5分之間,22例在6-8分之間。患者均存在低氧血癥、痰多、氣促以及濃痰等癥狀,均行氣管切開,患者的帶管時間在1-150d之間,平均為(24.6±28.9)d。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實施精心的氣道濕化、吸痰管理,并加強氣道感染預防,同時實施系統的氣管切開護理。
2 結 果
本組62例患者經護理后,37例(59.7%)出院,20例(32.3%)好轉,3例(4.8%)植物生存,2例(3.2%)患者由于經濟原因自動出院。
3 討 論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容易并發早期低血氧癥,由于創傷、窒息、昏迷等原因,導致其咳嗽、吞咽以及發射等功能減弱或者消失,致使氣道分泌物難以排出,嘔吐物或者胃內容物容易發生返流、誤吸等,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此外,長時間排痰障礙不僅會影響患者的預后,還可導致患者的顱內壓升高,造成腦組織缺氧等。及時實施氣管切開術,保持患者的呼吸通暢是確保患者安全、預防肺部感染,促進其康復的重要手段。而氣管切開手術過程中,加強呼吸道管理非常必要。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3.1 氣道濕化管理 實施氣管切開雖可改善氣管通氣,但可導致上呼吸道濕化以及過濾菌群失衡,容易導致其道分泌物發生干燥結痂而難以咳出,進而導致支氣管阻塞,并可加重腦組織缺氧以及腦水腫等癥。予以氣道濕化可有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并可有效促進腦功能恢復。可采用10ml生理鹽水配合30mg鹽酸氨溴索予以霧化吸入,2次/d,20min/次。也可采用微量泵持續泵注50ml生理鹽水配合30mg鹽酸氨溴索,2ml/h,根據患者痰液的黏稠度合理地調整濕化液的注入速度,以避免形成痰痂。
3.2 吸痰管理 采用多功能能監護儀器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血氧飽和度(SpO2),如發現患者存在明顯喉部痰鳴音、呼吸急促、嗆咳以及SpO2
3.3 應加強院內感染干預,密切監測患者的體溫,并及時進行痰液細菌培養以及藥敏試驗,以指導臨床合理地應用抗生素,以減少感染。同時,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有效控制院內感染。
3.4 加強拔管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等,當患者的痰液明顯減少,吸痰次數90%,呼吸平穩,且未出現肺部感染時,可試行堵管,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以及SpO2變化情況,如患者堵管4h未出現咳嗽、SpO2降低以及呼吸困難者,則予以全堵管。
總之,神經外科重癥患者行氣管切開術以后,應予以適度氣道濕化,并予以有效吸痰及吸氧,可有效保持呼吸道通暢,從而防止發生低氧血癥以及氣道損傷,并可促進患者的腦功能恢復,提高臨床搶救成功率。在整個過程中,還應加強病房管理,加強口腔護理,并做好氣管切開過程中的護理工作,嚴格無菌消毒工作,全面實施院內感染干預,從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風險,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馬瑞,李艷華.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呼吸道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0,01(12):84.
[2] 李琦,林建萍,曾丙香等.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護理雜志,2009,26(11):53-54.
篇10
【關鍵詞】 有機磷;中毒;呼吸衰竭護理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河南省確山縣人民醫院2010年至2013年收治因有機磷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32例, 符合急性重度有機磷中毒診斷標準[1], 男性13例, 女性19例, 平均年齡41歲, 患者接觸有機磷時間為1~10 h, 有中樞神經系統、煙堿樣、毒蕈堿樣癥狀, 合并有昏迷、呼吸衰竭、肺水腫等表現。癥狀有: 昏迷、瞳孔縮小、雙肺大量濕羅音及哮鳴音、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呼吸肌麻痹等, 膽堿酯酶360~800 U/L。(正常值4000~13000 U/L)
2 護理
2. 1 迅速清除毒物
2. 1. 1 凡口服中毒者, 應立即催吐排除毒物, 有條件者及時洗胃, 洗胃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神志, 瞳孔、洗出液顏色、出入量, 洗胃過程中變動, 按摩胃區, 利于清洗干凈, 對就診晚洗胃不徹底者配合進行導瀉, 及時清除衣服, 清洗頭發、皮膚、減少毒物吸收。
2. 1. 2 血液灌流能迅速清除體內毒物[2], 提高中毒患者搶救成功率。灌流過程中要專人看護, 保持管道通暢, 煩躁者使用約束帶約束手腳, 防止導管脫出、異位、貼壁等情況, 灌流開始前30 min每10 min測量血壓一次, 平穩后每30 min測量一次, 觀察患者有無寒顫、發熱等情況, 血流速度從50 ml/min逐漸到100~200 ml/min, 加強穿刺部位觀察, 發現滲漏及時報告處理。同時密切觀察灌流器的顏色、壓力, 灌流時間以1.5~2 h為宜。
2. 2 保持呼吸道通暢, 維持有效通氣功能 有機磷中毒患者往往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且常伴有肺水腫, 因呼吸肌麻痹或呼吸中樞抑制致呼吸衰竭, 故保持呼吸道通暢, 維持有效通氣至關重要, 將患者頭偏向一側, 及時吸除氣道分泌物, 必要時給予氣管插管, 呼吸機輔助呼吸。使用呼吸機患者護理。
2. 2. 1 密切觀察 觀察呼吸機設置的各種參數及運轉情況, 氣管插管距門齒的刻度, 氣囊充盈情況, 患者神志、呼吸、心率、心律、血壓、血氧飽和度和尿量的變化, 動態監測電解質、血氣分析膽堿酯酶的活力, 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2. 2. 2 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機濕化器內加入適量蒸餾水控制溫度32~35℃持續濕化, 吸痰前注入3~5 ml 濕化液, 保持呼吸道濕潤, 選擇合適的吸痰管及時吸痰, 避免形成痰痂, 吸痰管外徑不能超過氣管插管內徑的1/2, 吸痰時間小于15 s, 吸痰前后吸入純氧2 min, 避免缺氧, 每次吸痰應更換吸痰管,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2. 2. 3 預防感染 病室內濕式清掃每天2次, 定時開窗通風30 min /次, 室內空氣消毒1次/ d, 每天更換呼吸機回路及濕化器, 及時添加滅菌蒸餾水, 積水瓶處于回路最低點, 及時傾倒, 以防流入呼吸道發生嗆咳, 留置胃管者每次注入流食小于200 ml,以免胃內容物返流。
2. 3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根據病情合理足量使用阿托品及其他解毒藥物, 嚴密觀察皮膚、黏膜、神志、瞳孔、尿量的改變, 及時判斷阿托品化, 防止出現阿托品中毒癥狀。
2. 4 加強基礎護理
2. 4. 1 口腔護理 使用阿托品后, 患者口舌干燥, 加上插胃管和氣管插管時對口腔及咽部黏膜的損傷, 成為感染的誘因, 應每天口腔護理2~3次, 每次更換牙墊, 觀察口腔黏膜情況, 預防口腔感染。
2. 4. 2 皮膚護理 保持床鋪平整干燥, 避免潮濕、排泄物的刺激, 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叩背觀察受壓部位皮膚, 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
2. 4. 3 飲食護理 洗胃或催吐后, 禁食1d, 逐漸給予清淡的流質半流質飲食鼻飼管注入, 少量多餐, 每次量要少于200 ml, 間隔時間大于2 h, 每次注食前后溫開水沖管。
2. 4. 4 留置尿管者尿管護理2次/ d, 定時開放, 翻身時妥善固定引流管, 避免脫管、逆流, 眼瞼不能閉合者, 涂紅霉素軟膏, 眼部覆蓋紗布, 避免角膜損傷。
3 討論
有機磷農藥屬脂溶性物質, 可經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及皮膚被機體吸收, 迅速與膽堿酯酶結合, 形成磷酰化膽堿酯酶, 抑制膽堿酯酶的活性, 導致乙酰膽堿蓄積, 引起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出現一系列癥狀, 中毒患者易反復, 病死率高。迅速清除毒物是搶救成功的重要前提, 應及時催吐、洗胃、導瀉、減少毒物的吸收, 盡早應用阿托品等解毒藥, 對抗乙酰膽堿的毒蕈堿樣癥狀, 密切觀察病情, 防止出現阿托品中毒癥狀, 同時盡早進行血液灌流清除已吸收入血的毒物。患者血液流經灌流器時, 灌流器中的樹脂不但能吸附血液中游離的有機磷, 而且對與蛋白或脂類結合的有機磷也具有很大的吸附作用, 毒物隨血液經過數次再循環, 充分與灌流器中的樹脂接觸而被吸附清除, 可減少阿托品的用量, 減少中間合并癥。對呼吸衰竭者及時采用機械通氣維持有效呼吸, 期間做好呼吸道濕化、分泌物的吸引, 保持呼吸道通暢, 預防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能大大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石漢文,佟飛, 田英平.急性有機磷中毒的規范化治療.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4):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