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昏迷病人的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昏迷病人的康復訓練

篇1

[關鍵詞] 顱腦損傷;意識障礙;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6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b)-118-02

重型顱腦損傷是指廣泛顱骨骨折、廣泛腦挫裂傷、腦干損傷或顱內血腫,其發病率僅次于四肢損傷,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嚴重的并發癥及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認知、語言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1]。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痛苦,降低致殘率,顱腦外傷后的康復護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2],本文對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后意識障礙18例病人進行積極的康復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重癥顱腦損傷后意識障礙病人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齡19~64歲;外傷性顱內出血致腦疝11例,嚴重腦干損傷4例,高血壓腦出血3例;格拉斯哥評分:4~6分10例,7~9分8例。

1.2 方法

1.2.1 早期康復護理 在生命體征平穩后4~5 d,病情趨于好轉,即開始進行康復訓練,以1年為訓練評價階段。

1.2.2 評價標準 ①恢復良好:生活完全自理,語言、思維恢復正常,肢體活動無殘疾,已經恢復工作。②輕殘:生活可以自理,但語言、思維運動遲緩,肢體活動存在不協調等殘疾。③中殘:生活自理需要別人幫助,協助進食,能做簡單的語言交流及肢體無阻力運動。④重殘:持續植物狀態。

2 結果

本組18例病人中,恢復良好7例,輕殘5例,中殘4例,重殘2例。

3 康復護理

3.1 知覺功能康復訓煉

①昏迷期:聽覺是人體最后喪失的功能,有作者認為[3],在病人昏迷期間(包括急救及術前準備過程中)視患者為清醒者與其進行對話,呼喚病人的名字及做解釋工作,采取定時呼喚病人的名字,做各種操作時都主動與病人交談,給病人信息讓其配合,以利于病情的轉機。比如打針時說“某某,你忍一下,打針不會很疼的,它就像是螞蟻叮的一樣”;吸痰時說“我準備給你吸吸痰,你堅持一下,吸痰雖然不好受,但是,痰液多會影響你呼吸”等等。人的語言提示在知覺理解中起巨大作用,鼓勵家屬與病人交談,呼喚他“醒一醒、睜開眼”等鼓勵性、刺激性話語、給其聽受傷前喜歡的音樂、廣播等,使病人始終保持在其熟悉的語言、語境中,改變大腦皮質的抑制狀態,達到自身調節而加快意識恢復[4],但避免非積極性的語言的指責打罵,注意語言、語調、語速,就像我們跟嬰兒說話一樣,雖然他不懂,但是為以后的語言功能的恢復打下基礎。②蘇醒期:在病人意識的恢復中,使用語言的暗示或實物做視覺、味覺、聽覺的刺激。清醒后讓病人張口,將舌盡力外伸舔涂有蜂蜜的上下唇及口角,然后將舌縮回,閉口咀嚼,以鍛煉頰肌。對使用鼻飼管的病人,如果吞咽功能恢復,及早拔除胃管,從口進食,以促進味覺及咀嚼能力的恢復。早期飲食以流食為主,如牛奶、果汁、蔬菜等,昏睡及嗜睡病人,應多鼓勵,給予一定的刺激,使其保持在清醒的狀態下進食。

3.2 觸覺的康復訓練

昏迷期,在給病人翻身時,除了一邊說要給他翻身,進行語言交流外,還要用手輕輕地為他翻身拍背,觸摸一下病人的皮膚,同時叮囑其家屬對病人一定要有耐心,每天6~8次拉病人的手,撫摸病人的臉。另外,給予病人不同的刺激,從8∶00~19∶00反復給予患者冷熱刺激、疼痛刺激、撫摸刺激等不同的刺激,使其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其他時間讓患者安靜休息,使大腦處于抑制狀態,從而人為地創造覺醒睡眠周期以促進觸覺的恢復。

3.3 聽覺的康復訓練

有作者認為[3],聽覺是人體最后喪失的功能。

3.3.1昏迷期 在病人非休息期間播放輕音樂,或根據以往的偏好選擇音樂,采用低音喇叭遠距離播放音樂,取代了傳統的耳機,以防止疲勞,音量適中,動聽的音樂,容易使人有意無意進入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

3.3.2 恢復期 根據其年齡、愛好選擇不同的話題和交流方式,有利于認識和記憶功能的恢復。

3.4 視覺的刺激康復訓練

3.4.1昏迷期 采取光照刺激,每天用手電筒的光照射病人,一方面起到觀察瞳孔的作用,另一方面讓病人對光產生反應,還可以給病人床前掛一些顏色鮮艷的風鈴,不僅可增加視覺刺激,還可以增加聽覺刺激。

3.4.2恢復期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扶病人坐于病室內不同位置,或者讓病人收看電視節目,以動態的畫面訓練病人視覺的適應能力。

3.5 運動功能的康復訓練

運動功能的康復訓練,目的是通過系統的、有選擇、有針對性的方法,抑制和控制低級中樞的原始反射活動,加強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的調控作用,降低異常肌張力引起的肌痙攣,打破異常的痙攣模式,逐漸恢復分離的、精細的和可以控制的功能活動[5]。

3.5.1昏迷期 運動功能康復包括臥床期的良肢位擺放[6]及注意做四肢各關節的活動,作好拍、打、揉、捏,保持肌張力,防止肌肉萎縮,早期進行關節活動度的功能鍛煉。

3.5.2恢復期 鼓勵病人翻身、起坐、早期下床活動,開始可以協助病人,漸漸讓病人自己穿衣服、系扣子、練習自己洗臉、刷牙、梳頭、洗澡和用勺子吃飯和撿掉在地上的東西,自己在病室或在他人的陪同下在走廊或室外散步,增加病人的自理能力,減少病人的依賴心理,增強其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3.6 語言功能的康復訓練

語言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

3.6.1昏迷期 使用語言刺激,積極與病人交談,使病人始終保持在其熟悉的語言環境中。

3.6.2恢復期 ①強化口語訓練。指導病人先學會噘嘴、鼓腮、叩齒、彈舌、舌舔上腭的運動,再教其學習發“啊”“喔”等單音字、數數字、念自己的名字及一些簡單的會話,注意語言、表情、目光的交流誘發其發聲說話,由詞、詞組、句到文章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對于嚴重的語言功能障礙的病人,指導其看訓練者的口型和聲音聯系,并配以物和圖,以達到理解的目的。②強化讀寫訓練。讓病人寫親人姓名、住址,并編小故事以恢復記憶、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利用圖片、字片、實物等強化病人的記憶。個體訓練與集體訓練相結合,每隔2~3 d檢查訓練效果,記錄語言功能恢復情況,經過語言康復訓練,絕大部分病人可恢復語言功能[7]。

3.7 記憶功能的康復訓練

3.7.1昏迷期 鼓勵家屬與病人主動交談,把以前病人生活中最感人最有意義的事以講故事的形式說給病人聽,以促進病人記憶的恢復。

3.7.2蘇醒期和恢復期 采取反復讓病人重復敘述自己所說的方法,反復講解,通過語言的暗示及實物的信息,及讓病人認識實物、以前的照片、背古詩等,可讓病人在家屬的陪同下到以前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去,以激發其記憶功能的恢復。

4 小結

重型顱腦損傷的傷情復雜嚴重,死亡率高[8]。對于顱腦損傷的患者康復護理及功能訓練,有著藥物治療不可替代的作用。腦外傷的預后與受傷情況、早期的救治和是否經過有效的康復治療有關。早期的治療能夠逆轉患者的疾病狀態,康復是以“全面康復”為主要原則,以提高生活質量,“重返社會”為最終目的。病人的恢復過程是以意識恢復開始。昏迷催醒護理的基礎在于病人接受外界刺激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外周信息的不斷刺激,可以調整大腦皮質的興奮刺激部分腦細胞產生功能代償,使神經系統盡快建立新的聯系以獲得正確運動輸出,促進實質性康復[6]。利用聽覺、視覺、觸覺和味覺等刺激患者,可促進皮質與皮質下的聯系,以期激活大腦皮質的覺醒。中樞神經損傷后,不是通過再生,而是通過殘留部分功能上的重新組織,以新的方式代償喪失的功能。康復訓練可通過關節活動和深感覺來促通中樞神經[9],顱腦外傷后早期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一方面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修復能力,另一方面還可防止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10-11]。同時訓練過程中的各種刺激對喚醒和強化病人神經系統的恢復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胡繼實,朱新洪,王峰,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l62-l64.

[2]談偉嵐,丁紅,王燕,等.顱腦外傷術后的康復護理[J].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2007,6(1):98-99.

[3]Jacobson AF.劉巧玉,摘譯.對意識喪失病人的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6):280-281.

[4]顧志愷,鄧傳宗,楊柳.腦外傷長期昏迷病人促醒治療[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3,9:369-371.

[5]高曉平.顱腦損傷后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J].安徽醫學,2008,29(5):489.

[6]朱述風,張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7):782.

[7]王秀葵.重型顱腦損傷的康復護理[J].廣西中醫藥,2005,(28)3:61.

[8]王茂斌.腦卒中的康復醫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1-52,111,354.

[9]馬惠莉,李玉敏,樊金蘭,等.中重型顱腦損傷康復護理及功能訓練的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08,30(7):1073.

[10]苗淑玲.神經外科重癥監護患者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4):123-126.

篇2

【關鍵詞】高壓氧;軍隊;療養院

文章編號:1005-619X(2007)04-0207-03

高壓氧治療方法在國內展開已有40多年的歷史,在許多疾病的救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根據本院收治的554例門診或住院篩選后符合高壓氧治療適應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病種構成,排列順序,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分析,并對軍隊療養院內開展高壓氧項目一些特點作一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54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篩選后符合高壓氧治療適應證的患者,以患者的第一診斷為納入標準。其中男性277例,女性277例;年齡最小為8個月,最大為79歲;最短有效治療次數為3次,最長為80次,總計治療10000人次。危重急癥的納入標準為首診或會診2小時內緊急開艙救治和/或治療時仍報病危者。

1.2 治療方法

采用寧波高壓氧總廠生產的立式6人空氣加壓艙,治療壓力1.6~2.5ATA,經面罩給純氧1小時,中間休息10分鐘,勻速加壓,減壓各約15分鐘,每日1次,一般疾病10次為一療程,急診救治以次數論。每兩個療程休息一周。

門診病人以高壓氧與口服/靜脈用藥為主,住本院病人采取高壓氧與理療、作業療法、中醫藥、心理等綜合康復措施。

危重患者均由醫護人員陪艙,艙內備有吸引器,心電血壓監護,氧飽和度監測和必要的急救藥品。

1.3 療效判斷

以人民軍醫出版社《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第二版)為依據,確定治愈和好轉標準[1]。

2 結果

2.1 我院高壓氧治療的病種構成及排序(表1)。

表1 高壓氧治療的病種構成及排序

注:表1中的“其他”指單個病例的病種。

2.2 危重急癥患者高壓氧治療的病種構成及排序(表2)。

表2 危重急癥患者高壓氧治療的病種構成及排序

2.3 高壓氧治療療效的百分率(表3)。

表3 高壓氧治療療效的百分率

注:“中斷治療”指未完成一療程治療而停止。

3 討論

3.1 療養院開展高壓氧項目的可行性

與治療醫院病人資源豐富,各項治療需求量大不同,療養院內建氧艙存在病源少,病種局限等先天不足。但在依靠療養院自身優勢建立康復科之后,創建“高壓氧+康復訓練+臨床支持”的整體康復模式,并與周邊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從而吸引較多的病人。

幾年來高壓氧治療的病人累計達10000人次,涵蓋了神經內外科、創傷外科、心內科、五官科、兒科、骨科等病種總計三十余種疾病。未列入表格的還有運動神經元病變、慢性骨髓炎、股骨頭壞死等疾病。這三十余種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高壓氧分會治療適應證[2]。表1結果顯示病種多數屬于神經內、外科范疇,排在第一、二位,而突發性耳聾、整形外科術后病例緊隨其后。

在某些危重急癥的救治中,高壓氧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統計危重急癥共39例占總病例數的8.84%,病種分布如表2所示。突發性耳聾、擠壓綜合征、筋膜間隙綜合癥 、氣性壞疽、顱內氣栓癥等急癥處理;昏迷病人氣管切開、呼吸衰竭等危重癥管理等,這些疾病的治療經驗可為今后開展危重病高壓氧救治工作提供借鑒。

實踐證明,療養院內開展高壓氧項目是可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可以兼得,同時提高了療養院的療治水平,成為其學科建設中新的業務支撐點。

3.2療養院開展高壓氧項目的優越性

療養院內自然療養資源豐富,清新宜人的氣候,園林式的建筑,賓館化的服務,能給人以舒適愉快的感覺。

由專職心理醫師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調適,恢復其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更積極的配合治療,加強功能鍛煉。

發揮康復措施完善的特長,創建“高壓氧+康復訓練+臨床支持”的康復模式,在康復醫師、技師指導下,配合體育治療、物理治療、作業療法、言語矯治、針灸、推拿、中醫藥治療等,根據疾病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方法以促進身體的康復。

在上述療養特色的基礎上,引入高壓氧項目可使康復治療的手段更加豐富。這種綜合康復措施,更重視身心的康復,更符合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走出了一條療治結合的新路子。

3.3 軍隊療養院開展高壓氧療法的必要性

軍隊療養院是保障軍隊干部和特勤人員健康的場所,是軍隊戰斗力的重要保證。隨著人們對保健意識的加強,療養院已從承擔單純的療養收容任務擴大到在職療養,衛生宣教,健康體檢,亞健康調治,康復療養等各方面。表1中涉及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病例為軍隊離退休干部常見病,占治療總病例數的10%。高壓氧項目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神經衰弱等亞健康狀態的調治也有較好的療效,尤其為在職干部療養提供了很好的選擇。

高壓氧在創傷外科中的獨到作用,使其在軍事醫學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無論對平時的軍事訓練傷還是戰時創傷救治,高壓氧都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國外關于高壓氧在軍事醫學的報道多用于治療厭氧菌感染、減壓病救治、化學武器傷、聲創傷、肢體爆炸傷、火器傷等,而國內尚無創傷救治方面的報道[3]。但軍事訓練傷的救治在我院開展,已有部分經驗積累。

我院氧艙收治因軍事訓練導致腦外傷昏迷,腦外傷綜合癥,炮震性耳聾,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炎等十余例患者,在高壓氧治療,康復訓練和藥物治療的共同作用下,獲得良好的療效,使他們盡早盡快地回到工作崗位,減少非戰斗減員的發生,部分指戰員降低了傷殘級別,實現生活自理。以“愛兵模范”李冠清康復治療為例,在其顱腦外傷昏迷復蘇和認知能力改善過程中,高壓氧治療和康復訓練有不可湮沒的功勞。

為適應軍事斗爭的需要,療養院在未來的戰爭中將承擔部分救治傷病員的任務。貫徹平戰結合的思想,在顱腦外傷,整形外科,爆震性耳聾,氣性壞疽,缺氧性腦病等疾病救治中積累經驗,高壓氧治療將會發揮它在戰傷外科救治中的巨大作用。

3.4 我院開展高壓氧項目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隨著人們對高壓氧認識的普及與深入,越來越多的醫院展開了高壓氧治療項目。這些新投入使用的氧艙艙容大,設備新,搶救設施齊全,符合新的氧艙國標要求。恰逢我院氧艙更新換代,將努力使氧艙設備、工程的建設符合戰傷救治和康復治療的需要。

另外,根據表3的統計顯示,中斷治療的病例占總病例數的16.43%,其中危重急癥病例中有12.82%中斷治療。治療中斷的原因包括病人家屬放棄治療,治療期間繼發病毒/細菌感染而發熱,并發中耳氣壓傷等突發因素。如能把握好高壓氧治療時機,做好各項預防措施,減少繼發感染以及并發癥的發生,可以進一步提高原發病的治愈率。

篇3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功能障礙,癱瘓急性期如果肢體任其自然放置,對肢體肌力和功能的恢復將產生諸多不利,常常出現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外旋、足下垂和足內翻或外展狀態,嚴重影響后期的站立與正常行走,影響日后的康復效果。良肢位是防止或對抗痙攣肢勢的出現,保護肩關節功能,防止上下肢誤用綜合征,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臨時[1]。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良肢位的擺放對于抑制肌肉痙攣、減少并發癥、早期誘發分離運動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對預防關節變形,預防褥瘡的發生都有積極的意義,是切實可行的護理干預措施。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住院偏癱患者186例,均符合全國第二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腦卒中患者全部進行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以及頭顱CT檢查,偏癱肢體肌張力亢進,腱反射亢進,即屬于BrunnstromII、III、IV階段,均為生命體征平穩,48小時內神經系統體征不再繼續進展患者。其中男121例,女65例,年齡39-82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腦出血58例,腦梗死128例,昏迷病人18例,嗜睡病人32例,神志清的病人136例。偏癱肢體肌力

2 方法:

2.1 急性期的康復護理

2.1.1 良肢位擺放

急性期癥狀明顯,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應采取綜合康復治療,主要是預防并發癥和繼發性損害,患者必須臥床休息,并采取如下護理措施:保持肢體處于正確的、良好的肢勢和,防止患肢的攣縮和關節脫位變形。(1)仰臥位的擺放:患者仰臥位,頭下置一個枕頭,不宜過高;患肩下墊一小軟枕,患側上肢放于枕頭上并高于心臟水平,使肩上抬前挺,上肢與軀干呈外展外旋位,肘伸直,腕稍背曲,掌面朝上,五指分開并伸展;患側臀部墊一枕頭使骨盆與髖前挺,大腿稍向內夾緊并內旋,膝關節下方墊小枕使膝關節處于屈曲位,患側下肢外側用沙袋墊壓以防止下肢外旋;足尖向上,足底墊硬枕,使踝關節呈90度處于中立位,防止足下垂。(2)患側臥位:可使癱側關節早期受到一定壓力,增加本體感覺輸入,有利于緩解痙攣、抑制痙攣模式。患者患側上肢前伸與軀干呈90度,肩部略向前傾,肘伸直,前臂外旋手指張開,掌心向上;健臥下肢屈髖屈膝,患側髖關節微后伸,膝關節屈曲,踝關節盡量保持90度。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髖屈膝,下面放一大枕頭,這種可以使患髖伸直,而其它時患髖總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髖后伸受限。(3)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患肩前曲90度左右,肘伸直,腕關節稍背屈,手平放在枕頭上五指伸直展開;患側下肢,髖、膝屈曲,腿下放一枕頭支持,使髖略內旋,膝自然屈曲,踝關節盡量保持90度。(4)半俯臥位:患者患側身體伏臥于一長枕上,頭偏患側,患側上肢呈上舉位,肩關節呈前屈、外展位,肘關節輕屈,腕關節微背屈,各指微屈,患側髖、膝關節輕屈,踝關節保持中立位。(5)床上坐位:利用折疊病床,取半坐位45°,每次坐5min,循序漸進,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時間。角度每次增加10°,坐起時間每次增加5~10min,頭部、背部用枕頭墊好,保持軀干伸展,雙上肢呈伸展位,雙膝稍屈曲,膝下墊軟枕,患足保持90度。(6)輪椅坐位(端坐位): 在輪椅靠背外墊一塊木板,使病人軀干保持伸展,臀部盡量坐在輪椅坐墊后方,雙上肢伸展位放在輪椅前方桌上,或稍屈曲放于輪椅扶手上,前臂旋前,手指伸展。膝關節屈曲90°,雙腳平踏于地板上或輪椅腳踏上[6]。

良肢位擺放應注意側臥位時患肩、患髖不能壓陷在身體下面,患側上肢應伸向前,患髖伸直;經常性變換,一般每2 h翻身1次,夜間可略長些,防止壓瘡及其他并發癥;動作要輕柔,不可牽拉患肢;對患肢進行被動活動,活動順序由大關節至小關節,循序漸進,做與攣縮反方向的活動。

2.1.2 心理康復護理

腦卒中病人由于神經系統破壞,病人出現偏癱、感覺及認知功能障礙,從而產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和情感變化,常表現為自卑、依賴、焦慮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康復訓練中,病人的心理狀態能直接影響康復的進展,因此要把心理護理貫穿在整個早期康復訓練中[2]。

(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的基礎和保證。護士與病人接觸時要以良好的形象、真誠的態度、嫻熟的操作取得病人的信任,多給予積極暗示,給病人帶來積極的心理感受,有意識地與病人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鼓勵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帶動患手進行洗臉、刷牙、更衣、吃飯,盡量減少他人的幫助,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2)支持性的心理護理 良好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對腦卒中幸存者的全面康復及回歸社會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護士應爭取家屬和社會的合作,鼓勵他們給予病人積極的支持作用,鼓勵家屬參與早期的康復訓練等。

(3)激勵式心理護理[3] 腦卒中病人往往難以接受卒中后的肢體殘疾、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重返工作崗位等現實,產生各種負面情緒。此時應幫助病人做好由正常人轉化為殘疾者的角色轉換,樹立戰勝疾病、適應生活、早日重返工作崗位的信心,從而激勵他們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4)音樂療法[4] 創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在病人康復訓練時放一些優美、舒暢、歡快、激昂的音樂來調節病人的情緒。

3 臨床效果

3.1 肢體功能評定標準

根據Brunnstrom提出的偏癱分級法制定。基本痊愈:恢復至BrunnstromIV級;顯效:提高2級以上;有效:提高1級;無效:級數無變化。

3.2 效果

配合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本組186例患者基本痊愈58例,顯效76例,有效45例,無效7例。

4 討論

早期康復護理是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對減少殘障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識到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能顯著得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態,縮短病程,促進疾病康復。初期的康復護理以保持肢體處于良肢位為主,而且良肢位的保持應貫穿康復護理的全過程。有效的護患溝通是實施偏癱肢體良肢位擺放的重要基礎,聞吾森[5]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護理上要用愛心與病人溝通,要用責任心對待每個病人的每個肢體良肢位置,增強病人康復的信心,提高康復的質量,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更好的服務于病人。

參考文獻:

[1] 王靜.偏癱早期良肢位擺放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9(11):99.

[2] 臬忠嵐.淺談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J].家庭護士,2006,4(12B):48.

[3] 何英肢,王嵐,卞睿華.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護理對照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2A):337.

[4] 李艷菊,靳景云.音樂療法在康復護理中的作用[J].現代康復,2001,5(1):150.

篇4

【關鍵詞】 基層醫院 開顱術 觀察 護理

【中圖分類號】R74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7-136-03

隨著醫療水平、經濟、交通等方面的發展,顱內疾病的早發現、顱腦損傷的病人越來越多,這類病人病情急、重,或因其他客觀原因,急需在當地實施手術治療。開顱術危險性大,術后并發癥多,尤其在基層醫院,由于環境、設備和護理人員素質與上級醫院有很大差距[1],所以基層醫院護理的風險更高,探討基層醫院對開顱術患者的護理方法有重要意義。我院是一所縣級綜合性中醫醫院,外科建設起步比較晚,無獨立重癥監護病房。2005年5月~2009年5月我院外科共收治顱腦損傷及其他顱內疾病病人337例,我們對其中的134例有手術適應癥者進行了開顱手術 ,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手術病人134例,男 91例 ,女43例 ,年齡 8~73歲 ,平均 29.4 ± 5.2歲;其中外傷性病例96例(71.6%),出血性腦卒中26例(19.4%),顱內腫瘤12例(9.0%);術后3d內格拉斯哥 (GCS)評分: 3~5分28例 ( 20.9% ) , 6~8分106例 (79.1% );住院時間最長61天,最短7天,平均18天。

1.2 CT檢查 所有134例病人經CT掃描檢查,其中硬膜外血腫61例,硬膜下血腫23例,顱內多發性血腫18例,廣泛腦挫裂傷6例,腦挫裂傷腦內血腫并腦室內血腫14例,顱內腫瘤12例

1.3 手術方式 血腫清除 +去骨瓣減壓57例,單純血腫清除45例 ,血腫清除 +去骨瓣減壓 +部分腦組織切除11例,腦室外引流術9例,腫瘤切除12例;134例患者中行氣管切開者25例。

1.4 治療結果 治愈 82例 ( 61.2% ) ,輕殘 33例 (24 . 6% ) ,重殘 8例 (6.0% ) ,死亡5例 (3.7%),放棄治療6例(4.5%)。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基層醫院護理人員少,科室病人多,病種復雜,因此要求護理人員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救護知識,還要有心理學、營養學、教育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在我院行開顱術的病人以外傷性患者居多,多為急診入院,護理人員在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搶救、術前準備和嚴密注意病情觀察的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術前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及技術性訓練也是很重要的。

2.1.1 心理護理 因開顱手術復雜、難度高、風險大,病人及家屬往往存有較重的心理負擔,擔心有生命危險,顧慮術后療效不佳,容易出現心理障礙,產生緊張、自卑、抑郁、悲觀、煩躁、懷疑等心理反應。術前、術后我們護理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強與病人的溝通、交流,多關心、鼓勵、安慰患者,幫助他們認識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氣。同時加強同病人家屬的溝通,使其積極配合做好患者治療和康復工作。

2.1.2 生活習慣訓練及功能練習指導 行開顱術后,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對擇期行顱內手術的患者術前必須訓練床上大小便,避免排尿排便困難及發生便秘;同時訓練臥床進食,囑進食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嗆咳。對吸煙患者要求實施戒煙,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進行呼吸功能鍛煉:目的是增加肺活量,促進痰液排除,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鍛煉方法:(1)深呼吸鍛煉;(2)有效咳嗽鍛煉;(3)吹氣球練習。指導患者床上進行四肢主動或被動屈伸運動,以利于術后功能恢復。

2.1.3 常規準備 做好各項術前檢查、備血、備皮,術前禁食、禁水、給予術前用藥,床邊備氧氣、吸痰器、氣管切開包、急救用物等。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患者術后返回病房,根據患者的病情及麻醉方式安置合適的,麻醉未清醒者去枕頭偏向一側,避免去骨瓣處受壓;麻醉清醒后應頭部抬高30°,避免前屈、過伸、側轉,以防止影響腦部靜脈血回流[2]。病情危重者單獨安置在搶救室或離護士站最近的病房;持續給氧,保持血氧飽和度在95%以上。

2.2.2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特別是意識及瞳孔的變化 患者回病房后給予多功能心電監護,嚴密觀察呼吸、脈搏、血壓、氧飽和度、瞳孔及意識的變化并做好記錄,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意識障礙的程度及變化趨向可提示患者病情的輕重及變化趨勢,通過對話、呼喚、疼痛刺激等判斷病人的意識狀況[3]。患者原處于深昏迷狀態,后逐漸出現咳嗽、吞咽等反射,說明病情在好轉;如果病人意識障礙加重或伴隨煩躁不安,同時脈搏緩慢,血壓呈持續性升高,要考慮顱內再次出血可能,應及時通知醫生。瞳孔的變化可以提示顱腦損傷的情況,有助于了解受傷腦在那側并估計預后,瞳孔的細小變化也往往提示病情變化,因此瞳孔情況是開顱術后患者的重點觀察內容之一,包括瞳孔的大小、對光反射和兩側瞳孔是否對稱。如果兩側瞳孔不等大或對光反射遲鈍,也要考慮再出血的可能。注意觀察體溫變化,患者體溫升高,可給予冰帽、冰袋、冰毯等物理降溫。要注意控制血壓穩定在適當范圍,對腦出血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4]。血壓過高,可引起顱內再出血;如果血壓過低,又會導致腦灌注不足,使腦水腫加重。

2.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行開顱術患者因氣道阻塞、換氣障礙、肺部感染是加重腦水腫的一個重要因素,缺氧加重腦細胞損害,加劇腦水腫,確保呼吸道通暢是搶救治療顱腦術后的一個重要環節[5]。〈1〉神志清醒或輕度意識障礙者(無顱內高壓癥狀)鼓勵有效咳嗽,每2h定時協助翻身,拍背,并采用氧氣霧化吸入(NS10ml+慶大霉素8萬u+糜蛋白酶4000u+地米5mg)等方法協助排痰。〈2〉對短期內不能清醒者應及早行氣管切開,本組25例氣管切開患者均使用為金屬套管,置管時間最長28天。對神志不清或躁動病人應適當約束上肢,進行軸線翻身,防止套管自氣管內脫出或自行拔出,每8小時取出內套管煮沸消毒;保持室內清潔衛生,定時開窗通風,避免過多家屬探望,根據天氣注意調節室溫及濕度,每2小時用少量生理鹽水濕化氣道,套管口用生理鹽水浸濕的雙層紗布覆蓋,每班更換一次,痰液污染及時更換;氣管切開傷口每天常規換藥一次,污染隨時給予換藥;每2h定時協助翻身,拍背,每8小時氧氣霧化吸入一次(NS10ml+慶大霉素8萬u+糜蛋白酶2000u+地米5mg),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出氣管內分泌物,掌握吸痰時機,一般在拍背、霧化后及患者咳嗽時進行,痰多粘稠時可在吸痰前注入少量生理鹽水,可達到稀釋痰液及增濕作用,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吸力適當,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以免氣管支氣管粘膜損傷并繼發出血,缺氧。25例病人中除2例因傷后嘔吐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外,均未發生肺部感染。

2.2.4 注重管道的觀察和護理顱腦術后各種引流管的護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受壓、扭曲,頭部活動范圍應適當限制,避免牽拉,患者必須移位時,應先固定好夾閉引流管再搬運,以防止引流管脫落。在護理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引流袋每天更換并檢查是否通暢,可用一手固定引流管近端,另一手由內向外擠壓引流管,有引流不暢要及時查找原因。每班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 如頭部引流管引流量突然增多、顏色變紅則應考慮再次出血的可能,注意頭部敷料是否干燥,如有滲濕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需要鼻飼患者胃管每次注入流質或藥物時進行回抽確定在胃內后再注入,每天行2次口腔護理,注意口腔粘膜的觀察。長期留置導尿管者每3-4小時一次,每天2次尿道口護理,拔管前進行功能鍛煉。靜脈輸液盡量使用留置針,以利于保護血管和病情變化時進行搶救,合理按排輸液順序,根據醫囑按時按量準確使用脫水劑等藥物,加強巡回,如有腫脹不宜熱敷,采用硫酸鎂進行濕敷[6]。

2.2.5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1〉感染:開顱術后顱內感染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原因可能有:顱內留置各種導管時間過長、無菌操作差;腦脊液漏和切口漏;感染與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他合并癥、昏迷病人氣管內分泌物排除不暢、胃內容物返流誤吸等。由于感染死亡率較高,預防的主要方法是早發現、早治療。除做好上述一般護理和管道護理外,應幫助患者定時更換、叩背排痰。昏迷病人以側臥為主,以免舌后墜時嘔吐誤吸。對吞咽功能差的病人進食時應防止誤吸氣管內。〈2〉出血及顱內血腫:如果病人意識障礙加重或伴隨煩躁不安,同時脈搏緩慢,血壓呈持續性升高,要考慮顱內再次出血可能,應及時通知醫生;顱內血腫多發生在術后5~24h內,如果病人出現劇烈頭病、嘔吐頻繁、術后一段時間出現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等癥狀,應考慮顱內血腫的可能。〈3〉應激性潰瘍:清醒者,術后6h可給予 少量溫開水喝,無嘔吐可少量多餐進食。術后3天未清醒可行插胃管飼流質飲食,通過進食可減輕胃酸對胃粘膜的刺激,減少消化道出血。同時通過對胃液及大便的觀察了解消化道是否有出血及出血量。〈4〉壓瘡:開顱術后患者需臥床,特別是持續昏迷和消瘦病人,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時翻身,尤其注意骶尾部、足跟、耳廓等骨隆突部位,同時不可忽視敷料包扎部位。〈5〉關節攣縮、肌萎縮:護理中注意保持肢體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病情穩定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協助患者并指導其家屬進行肢體的被動及主動練習,配合醫生給予理療、針灸等治療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2.2.6出院指導及隨訪出院前向病人及家屬做好健康教育,指導出院后按時服藥,定期來院復查,如有異常及時就診;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不良刺激;對有煙灑嗜好者,應忌煙酒;科學的飲食搭配,堅持鍛煉身體,勞逸結合,保持大便通暢;去骨瓣者注意保護頭部勿受外傷。同時按制定的康復計劃,進行廢損功能訓練,教會病人及家屬自我護理方法,盡早最大程度地恢復功能,以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出院后我們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隨訪2月,進一步指導患者的康復訓練及確定診療效果。

3小結

基層醫院雖然硬件設備差,但只要醫生掌握手術適應癥、患者家庭全力支持、加上護理人員高度的責任心,制定好系統的整體護理計劃,并做到科學化、規范化的護理,加強觀察,就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死亡率,達到良好的診療效果,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羅芳,基層醫院心臟手術后ICU護理風險因素探討[ 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0).

2. 郎黎薇,實用重癥監護護理[ J ].護士進修雜志.2009.2(99-100).

3.孫艷杰, 神經外科939 例重癥病人的監護及護理體會[ J ] . 實用護理雜志. 2000 .16 (7) 20~21.

4. 徐亞虹, 劉麗.腦出血的臨床護理探討[ J ]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 (11 )2598-2599.

5. 羅澤君,顱內動脈瘤術后主要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J ].現代護理.2004.88(28).

篇5

【關鍵詞】腦梗塞 靶動脈溶栓治療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9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2-142-02

靶動脈介入溶栓治療腦梗塞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靶動脈溶栓術能迅速的改善病人的偏癱失語癥狀,明顯降低腦梗塞的致殘率致死率。超早期腦梗塞的靶動脈介入溶栓治療是在發病6小時以內給予溶栓藥物,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早期再通梗塞的腦血管,使局部缺血腦組織在出現不可逆的損害前獲得再灌注。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統計58例病人,其中男性占41例,女性占17例。年齡在38歲至70歲之間。發病時間均在6小時以內。臨床表現:深昏迷病人6例,淺昏迷伴失語偏癱20例,意識清楚但言語不清,肢體功能活動障礙32例,CT檢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梗塞病灶,均已排除有顱內出血,此組病人在行靶動脈溶栓介入治療后再通率達97%。

1.2 溶栓機理及適應癥禁忌癥

1.2.1 溶栓機理:

纖維蛋白溶解酶是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活化素如尿激酶的作用下,形成一種蛋白水解酶,這種物質可以使血栓中的非溶解性纖維蛋白分解成可溶性纖維碎片。這樣就可以達到再通的作用。以恢復腦組織血液供應,從而改變相應的神經功能損害。

1.2.2 適應癥:

1.2.2.1 年齡在36歲至70歲之間。

1.2.2.2 CT檢查無顱內出血及明顯低密度改變。

1.2.2.3 血壓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

1.2.2.4 心電圖,血小板計數,肝功腎功,出凝血時間均在正常范圍內。

1.2.3 禁忌癥:

CT顯示有顱內出血或大片低密度梗死灶。在二周內有出血史或出血傾向者。纖維蛋白原低于0.12kg-1kg或凝血功能障礙者。嚴重的心肺肝腎病灶。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手術大創傷等。血壓高于200/120mmhg。休克妊娠等。

1.3 治療方法:

1.3.1 首先檢查頭部CT、血常規、凝血常規、電解質分析、心電圖、B超、以確定適應癥和禁忌癥。

1.3.2 操作方法 經皮行股動脈穿刺,引入導絲、血管鞘組、導管。將導管送到病灶部位供血血管,經導管局部注射尿激酶30至60萬單位。溶栓后繼續靜脈滴注尿激酶3天。同時給予降顱壓、擴血管、活化腦細胞對癥治療2周。

2 護理要點

2.1 術前護理

2.1.1 首先術前護士必須掌握此病的發病原因,溶栓機理。手術方法及并發癥。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向病人及家屬講解手術的操作方法、目的及手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告知病人此手術不開刀、無痛苦、創傷小。術后無并發癥。手術是在X線輔助下進行,病人可以看見手術的全過程、讓病人對手術有初步的了解,解除病人術前普遍存在的恐懼心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

2.1.2 病人準備

2.1.2.1 術前做碘過敏試驗。

2.1.2.2 術野皮膚準備 術前常規備皮,確保手術區域的皮膚清潔衛生。

2.1.2.3 術前抗生素試敏,術前三十分鐘給藥。

2.1.2.4 如有活動性義齒取下,防止脫落,誤入氣管引起窒息。

2.1.2.5 術前6小時禁食水,術前三十分鐘安定10毫克肌注。

2.1.3 導管室準備:

2.1.3.1 根據病人狀況選擇合適的導管、導絲、血管鞘組及一些常規的附件。

2.1.3.2 準備好碘造影劑,溶栓藥物尿激酶,肝素及各種搶救藥品。

2.1.3.3 備好心電監護儀、氧氣、吸引器等急救用品。

3 術中護理

3.1 手術:

協助病人仰臥于介入手術臺上,充分暴漏穿刺部位。

3.2 制動:

手術過程中制動非常重要。躁動不安會影響手術進行。因為不能使用鎮靜劑,所以對于躁動不安的患者應將四肢用彈力繃帶進行固定,注意松緊度 ,切勿過緊。

3.3 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

注意觀察病人的心律、呼吸、血壓的變化。及時準確的測量并記錄,以便掌握病人的動態變化,如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3.4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手術過程中要及時清除病人口鼻腔分泌物,特別是年齡較大的病人,咳嗽反射差,手術時應盡量將頭偏向一側,防止咳痰困難而發生窒息。應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以改善病人腦缺氧狀態。

4 術后護理

4.1 注意穿刺部位出血

首先應保持正確,立即用沙袋壓迫穿刺處,穿刺側下肢伸直平臥24小時,密切觀察有無出血、滲血、血腫等情況。

4.2 注意觀察病人穿刺側肢體動脈搏動情況及顏色

需平臥24小時,需密切觀察術側肢體,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皮膚顏色溫度等。并經常詢問病人是否有下肢腫脹疼痛現象,如果穿刺側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下肢腫脹疼痛明顯,皮膚色澤發紺,提示有下肢栓塞可能或加壓繃帶包扎過緊,立即查看給予對癥處理。

4.3 并發癥的觀察

患者術后如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在血壓正常的情況下,應考慮是否有病情加重或顱內出血,應引起注意。術后三天內病人有可能有加重現象,屬于溶栓后再損傷,可以恢復,應用溶栓藥物后應注意有無消化系統出血征象。

4.4 心理護理

術后病人普遍存在心理負擔重,期望值過高的問題,因此醫護人員必須耐心的做好解釋工作,告訴患者溶栓后肌力并不能立即達到健側的狀態,細心講解、密切配合治療與預后的關系。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態進行護理。

4.5 生活護理

多與患者交談,尊重同情關心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患者創建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給予低鹽低脂飲食。告知病人進食不宜過飽,少食多餐。對于排便困難的患者除給予緩瀉劑外,還應鼓勵其適當的多吃水果,蔬菜等。避免用力排便。

5 康復護理

5.1 定時翻身

腦梗塞病人由于肢體功能活動障礙或術后臥床原因而非常容易引起褥瘡,肺內感染。所以在溶栓術后要定時給予病人翻身,有效地按摩骨突出部位。有效地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5.2 語言功能鍛煉

腦梗塞病人因語言功能障礙,對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無法表達清楚而易脾氣暴躁。醫護人員要有耐心。語言功能鍛煉應由簡至繁,由淺入深。根據不同的性質的語言,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同時對于單存性失語的病人給予心理治療,可以給病人聽聽音樂,讀讀報紙雜志等。以促進語言中樞的功能恢復。

5.3 肢體功能鍛煉

術后第二天,拆除加壓繃帶后就可以在床上進行康復訓練,分為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最好是每次20至30分鐘,每天4至6次。不可急于求成,可以訓練手指的精細動作。如手指的抓握、扣衣扣、使用勺、筷子等。訓練方法是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不可盲目、急躁。對于肢體的小關節,如肘、指、踝關節活動要特別加以注意。因為小關節極易發生強直,應按規定多做運動。

篇6

關鍵詞 健康宣教 腦膜瘤患者

如何保證為病人做一次正規的健康宣教[1],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通過對我科室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2腦膜瘤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特總結體會如下。

健康宣教的方式

病人由于個體間的性格、文化等差異,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一定產生相同的效果,因此,教育的方法要因人而異。我們根據病人的職業、文化背景等,分別采用以下方式。

語言教育:適用于不同層次的病人和家屬,應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病人及家屬介紹腦膜瘤的發展機制、注意事項及康復訓練等。

書面材料教育:這種方式主要針對文化程度較高的病人和家屬,可以通過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的方式進行,也可開設宣傳欄,并定期更換。

實物示范教育:向病人及家屬介紹康復鍛煉,如肢體的功能鍛煉、語言訓練等及昏迷病人的翻身、叩背、鼻飼等。

隨機性教育:在與病人談心、治療、檢查的過程中,隨時可指導其功能鍛煉。對老年病人,要指導其學會自我心理調適、自我心理平衡、自我創造良好的心境。

會議形式:將腦膜瘤病人定期集中起來,讓其相互交流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疾病知識、康復方法,對不明白而又想知道的問題進行提問,由主持人做答。

健康宣教的內容

健康宣教向人們提供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識和技術等,使人們在面臨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各層次的健康問題時,有能力作出行為抉擇,消除和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2]。從患者入院到出院責任護士最少要為患者進行6個階段的宣教,內容如下。

入院宣教:了解腦膜瘤患者入院時的心理需求,介紹醫院環境、規章制度、科室人員,協助患者盡快辦好相關手續,消除患者陌生感,減輕病人焦慮。

住院宣教:認真為患者講解查房時間、治療時間、作息時間、探視時間、打飯、打開水時間、安全防范措施等。腦膜瘤因腫瘤呈膨脹性生長,病人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癥狀,根據腫瘤的位置不同,還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3]。針對患者不同的癥狀,遵醫囑給予脫水、抗癲癇、鎮靜等藥物應用。

術前宣教:①術前認真與病人談話,消除焦慮及恐懼心理,減輕思想負擔。講解術前各種同意書的順序及意義。認真傾聽患者主訴,耐心講解其提出的問題,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安慰。②重點要做好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一定要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用樸實的語言、親切的眼神與患者交流,使之感到被關心、被尊重,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有一個最佳的心態接受手術。③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水果(糖尿病除外);術前禁食12小時,禁水10小時;術前備皮,留置導尿管;術前30分鐘術前針注射的細節問題。

手術宣教:術畢返回科室后,我們的患者一般入住重癥監護病房(ICU)觀察24小時。①告知患者及家屬入住ICU的目的及意義,消除其焦慮、緊張情緒。②密切觀測各項生命體征狀況,并告知患者監測意義。③為患者講解各種引流管的置管意義,并注意避免患者將管道拔除。④方面注意應抬高床頭15°~20°,以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并囑避免頭部轉動過劇,防止腦疝。⑤觀察手術切口有無滲出,引流袋引流量及顏色有無變化等。

術后宣教:①術后患者抵抗力較差,應注意預防院內感染:常見的有手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針對性采取觀察切口敷料,及時換藥;定時翻身叩背;外清潔干燥等。②有鼻飼飲食者為家屬講解留置胃管的原因及注意事項,教會家屬進行鼻飼飲食,實施口腔護理。③飲食要注意營養,少量多餐,富含纖維素,防止大便干結。④鼓勵患者盡量早期下床活動,有肢體功能障礙者加強功能鍛煉,語言障礙者指導病人說話識字。

出院宣教:①告知患者回家后飲食、睡眠、功能鍛煉注意事項。②出院口服藥物如何服用。③給病人及家屬留下聯系方式,告知特殊情況及時與醫師聯系。④腦膜瘤未全切除的應告知術后放療治療,少數惡性腦膜瘤,如惡性腦膜瘤和血管外皮型腦膜瘤也應術后采用伽馬刀或X-刀治療[3]。⑤告知患者家屬腦膜瘤復發問題:良性腦膜瘤復發一般5~10年,首選手術切除,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放療治療。

健康宣教是心理護理的一種有效方式,卻又超前于心理護理,有效的健康宣教可以告知患者對疾病正確認識,其實質是貫穿于疾病的預防、治療、護理整個過程[4]。開展健康宣教是醫學模式轉變和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單一的護理治療已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的需求。護士能夠認真為病人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做好每一次宣教,不僅使病人對疾病有了一定認識和了解,利于早日康復,也有利于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我們護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積極為病人進行不同階段的健康宣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自身的業務素質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將多種樣式的宣教與臨床各階段宣教密切結合時一種很好的工作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紅,王光義,陳小霞.腦出血病人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3):275-276.

2 黃津芳.醫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護士進修雜志,1998,11(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