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職業培訓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插花職業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插花技能 職業核心能力 培養方法
一、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
職業核心能力是指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除專業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不僅是學生適應當前工作崗位的能力,而且是今后職業遷移和職業升遷所必需的基礎能力。199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分為八項:自我學習、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與人交流、創新革新、外語應用,前三種是方法能力,后五種是社會能力。這些能力能讓人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做人。它適用于各種職業,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人綜合素質的體現。調查顯示,工作態度、敬業精神、人際關系處理、團隊協作等非專業技能的缺乏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最大障礙。所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對于如何圍繞核心能力培養目標,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評價考核體系的研究相對較少。下面對高職插花藝術課程蘊涵的核心能力培養目標進行分析與界定,開發和選擇適合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和考核評價方法。
二、高職插花藝術基礎課程中蘊含的職業核心能力
插花藝術基礎是高職園藝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拓展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載體。插花藝術基礎主要培養的是插花員,插花員的就業崗位有花卉市場及花店插花員或老板,賓館、飯店或婚慶公司的插花員等。主要服務范圍有會議、餐廳、賓館大堂、喪禮祭祀、婚禮、慶典、藝術欣賞等。根據崗位和職業能力需要,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包括以下部分:基礎理論與基礎造型;禮儀花藝的設計與制作,裝飾插花的設計與制作,藝術插花的設計與制作。
從崗位實際出發,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比較真實的情境下學習和實踐。每個綜合項目都是由若干個小單元組成的,所有小單元完成后進行綜合實訓。例如,禮儀插花中的婚禮用花設計與制作是一個綜合實訓項目,學生要先學會一些基礎單元,如:手捧花制作;頭花、胸花、腕花制作;花車制作;婚禮現場插花制作,等等,然后進行一次綜合實訓,創設相應的情境,學生根據情境進行作品設計,花材的選擇和訂購,作品的制作和展示。通過這樣一個訓練過程,學生的溝通、設計、協調、表達和組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課程教學設計要在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職業核心能力
課程教學設計,要圍繞核心能力培養目標,改革現有高職插花課程的教學內容、考核方法,將學生自我學習、與人交流、團隊合作與創新等核心能力培養滲透到課程教學過程中。
插花員技能性比較強,在課堂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技能點的掌握是否準確。我在課堂上采取“講、看、練、評”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技能操作和理論知識,加快學生掌握技能點的速度。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利用實物教學,一邊講解技能要點,一邊操作,學生通過觀察加深理解。接著學生獨立操作,制作作品,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單獨點評,指出作品的優點和不足,學生再修改。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技能水平提高較快,對基礎造型作品制作的技能掌握比較牢固,半年下來,對所學的基礎造型作品都可以獨立制作,并可以綜合設計,合理使用每一種造型作品,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以崗位標準要求學生,培養合格職業人。如對于各種花材的保鮮和插花中花材剪切口的剪切方法,花材插入花泥的深度,制作過程中周圍環境清潔的保持,作品完成以后周圍環境的整理,等等,都是關于基本操作規范的要求,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技能訓練,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改革評價考核方法,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提高
考核評價是項目化教學的重要環節,針對專業培養目標和插花藝術基礎課程特點,對基于項目化教學的插花藝術基礎課程考核評價方案進行了探索與實踐,確立了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和綜合技能的考核,重視過程考核兼以結果考核評價方案。具體方法:過程成績占70%,結果成績占30%。這種考核方案,不僅加強了插花藝術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培養,而且實現了插花藝術基礎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教學目標,如下表。
插花藝術基礎項目化教學職業素質和學習過程考核評分表
篇2
我與協會結緣,是在2000年4月新羅區肢殘人協會成立之時,我有幸被選舉擔任該協會副主席。剛開始,我對協會的認識還很膚淺,同時也因為忙活于生意上的事,對協會的工作和活動參與的并不多,直到2001年,我開辦了順通職業培訓學校和順通網絡培訓中心(龍巖市新羅區首家民辦非企業單位),來參加辦公自動化軟件培訓和互聯網等實用技術培訓的殘疾人越來越多,與殘疾人朋友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慢慢地,我有了一個想法,何不充分利用自身擁有的社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為協會工作和活動的開展提供一些平臺呢。市區殘聯領導對我的想法表示贊同并給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市、區兩級殘聯經過實地考察后,正式確定順通職業培訓學校為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基地。2005年12月學校被福建省民政廳授予“全省先進民間組織”;2008年4月學校又被評為“省級殘疾人之家”。自從學校開辦以來,我就私下定下了鐵律:凡是殘疾人參加培訓,一律減半收費,特別困難的全免,并言傳身教鼓勵殘疾學生自強、自信、自力、自尊,努力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因為培訓學校課程實用,教學負責,收費合理,管理人性,受到殘疾學員們的好評,一傳十、十傳百,“順通”的美名不脛而走。培訓學校開辦至今已培訓殘疾人200多名,成功就業100多名,就業率達53%。
因為我所處城市是龍巖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為了給周邊縣市區殘疾人協會工作的開展起到示范和輻射作用,2003年8月,經過悉心籌備,龍巖市肢體殘疾人協會正式成立了,成為福建省第二家經民政部門批準的肢體殘疾人協會。我被大家推選為協會的主席。在市、區殘聯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在新羅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五樓有了自己的辦公場所和活動陣地。
為了給協會募集更多的經費,一方面我和協會幾個負責人帶頭并號召經濟條件比較寬裕的殘疾人企業家慷慨解囊,另一方面以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為主線,通過在全國助殘日和國際殘疾人日期間多次舉辦助殘現場募捐文藝晚會,讓有一定文藝才能的殘疾人表演節目和邀請市區領導與有關單位及社會有識人士獻愛心。在豐富殘疾人生活,營造關愛殘疾人,攜手共進的良好社會環境的同時,提升了助殘單位和愛心人士的良好社會形象,如新羅區西城西安社區居委會被評為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中國太平洋保險人壽股份有限公司龍巖中心支公司、龍巖女子醫院、新羅區南城溪南社區居委會等先后被評為全省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幾年來,通過各種渠道,已為協會募集到善款近20萬元,使近幾年協會工作和活動的開展有了較好的經費保障。
為了幫扶殘疾人走出家門,我們積極主動與新羅區慈善總會聯系,爭取到專項康復經費10多萬元,為20名肢體殘疾人免費安裝了假肢、為50名下肢殘疾人贈送了輪椅、為50名聽力殘疾人贈送了助聽器。同時還取得龍巖市交警支隊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開辦了福建省首批殘疾人駕駛員小車培訓班。目前已經有16位下肢殘障的殘疾人考取了自動檔小車駕駛證。
為四川地震災區的人們募捐善款,慰問龍巖學院和特教學校的殘疾學子,協助東肖鎮連圣村等成立殘疾人協會,幫助新羅區肢殘人成立創康好愛心之家,引進殘疾人假肢矯形器裝配服務定點單位――德林義肢股份有限公司,籌辦殘疾人職業培訓班,針對殘疾人的需求特點,專門開設了電腦、家電維修、手機維修、插花藝術、電腦維修、電工電焊、盲人按摩等科目,并專門培訓了近兩百名殘疾人,為他們的就業和自強、自立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并協助安置殘疾人就業達100多名。
篇3
(一)項目設置中的職業技能要求
世界技能大賽比賽規則中提出:“技能的類別總數和實際類別是根據2006年技能大賽組織大會正式批準的指導原則決定的,這些指導原則保證比賽中的技能種類體現世界技能組織的使命和比賽目標,并代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能要求。”
2009年開始,世界技能組織將大賽競賽項目劃分為六大領域:運輸與后勤;結構與建筑技術;制造與工程技術;信息與通訊技術;創意藝術和時尚;社會及個人服務業。能夠體現上述六大領域競賽項目的技能有:競爭與經濟成功所必需的現代技能;知識社會中必需的信息通訊技術與革新的技能;工作中必需的社交技能,包括創造性、主動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交流等;發揚傳統和文化遺產的技能。
世界技能組織致力于延續平衡的技能大賽,主要是盡量運用世界上國際領先的各項資源,同時又要利用好有限的空間和物質資源。
世界技能大賽競賽項目設置類別有:正式項目、演示項目、展示項目、主辦國恢復項目、展覽項目。除展覽項目外,其他項目都有對應的技能衡量標準。正式比賽項目的技能衡量標準包括:現代技能、必需技能、社交技能及傳統和文化遺產技能;演示項目的技能衡量標準包括:設計技能、制造技能、交流技能及市場營銷技能,其中設計技能、制造技能兩項技能為必須具有的,另外兩項中至少還要具備一項,也就是至少包括三項;展示項目的技術衡量標準為展示其比賽的創新面或一種可能的新技能;恢復項目的技能衡量標準為等同于正式項目或演示項目技術要求。
世界技能組織指導原則明確,在大賽的間隔期,至少25%的技能項目要接受外部針對其與全球經濟相關的審核檢測。這樣每四屆大賽(每八年)就對100%的技能項目進行檢測。大賽質量審查員的報告與技術委員會的推薦一起作為參考來決定接受外部審核的技能項目的先后順序。保障了賽項反映著技能領域的最新變化。
世界技能組織鼓勵新項目的引入,并且在每屆大賽上保障有最低數量的演示項目。新的演示項目要包括該技能所要表達的衡量標準、實際操作以及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能在六大領域中取得平衡(一致)的技能項目可以獲得優先地位。
(二)競賽項目技術標準的要求、變化與進步
世界技能大賽對競賽項目技術標準的制定,要求體現該技能所要表達的衡量標準。制造技能的標準指的是在已完工的產品的制造過程中所運用的技能。設計技能的標準指的是產品或零件的設計過程中所涉及的技能。營銷技能的標準指的是涉及對一項產品或服務進行營銷的技能。交流技能標準指的是涉及交流或在人們之間傳遞信息的技能。
世界技能組織明確,在眾多技能項目中,技能標準要體現以下方面的變化和進步:從主觀評分到客觀評分;從個人競賽到團隊競賽;從傳統的技能到現代的技能;從單一的技能到多元化的技能;從以訓練為基礎的競賽到以職業實踐為基礎的競賽。
(三)競賽項目規則中的職業技能要求
世界技能大賽競賽項目設置分單項賽和團體賽。單項賽的選手參賽當年年齡為22周歲以內,團體賽為25周歲以內。參賽者只能參加技能大賽中的一項,且一生只能參加一屆世界技能大賽項目比賽。其意義在于為更多的世界青年技術工人提升職業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接受職業技能和培訓的交流機會。
世界技能組織對競賽項目制定了引入、退出和恢復的規則,并履行著嚴格的執行程序。
技術委員會決定新技能的準入。世界技能大賽中所使用的新技術必須在現場比賽情境下被測試,該技能稱為演示性技能。演示技能在兩屆大賽后要成為正式比賽項目,需要在賽前成為準備測驗項目。準備測驗項目的基礎是技術說明和前兩次比賽中專家組的測驗項目。要以ISO-A和ISO-E為檢測測驗項目內容的標準。每個測驗項目必須要有與評估標準相匹配的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在技能分類中可以查到。
世賽制定有嚴格的技術評分規則。評分規則由測試項目的設計者指定。詳細和最終的評分規則由所有專家共同確定。每個測試項目必須遵循“評估標準”所規定的的評分制度。評分規則應在競賽前錄入CIS。
世界技能組織在技術文件中進一步明確,世界技能大賽賽項技術需要定期進行有關技術說明的更新,以使其包括最新的技術進步。并且更新的生效必須得到不少于80%的專家的簽名承認。技術說明不能違背比賽規則,任何情況下都要考慮比賽規則。進一步說明世界技能大賽致力于發揮對全球職業技能水平提升的引領作用。
世界技能組織還鼓勵成員國發展與外界的技術交流,并希望有更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世界技能組織考慮到大賽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成本管理,對于那些要求過多空間與基礎設施的新項目能否舉辦,世界技能組織與主辦國有最終決定權。說明世界技能組織考慮競賽項目與產業發展的結合。
二、項目設置、技術標準與產業發展的對接
世界技能大賽競賽項目設置的依據是職業發展情況,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領性。世界技能大賽項目設置對接著產業發展。世界技能大賽將比賽項目劃分為六大領域,就是兼顧了企業生產和社會生活需要的大多數技能項目。既設置有高端科技項目,如機電一體化、飛機維護、模具制作等,也設置有新興職業項目,如移動機器人、網絡系統管理、網站設計、企業IT軟件解決方案等,同時兼顧傳統工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如焊接、印刷、汽車噴漆、砌磚、木工、插花、烹飪、美容美發、護理等。
從近5屆的比賽項目設置情況看,不僅項目數量有變化,大賽還對項目進行了增刪或升級。見表1。隨著社會發展需求一部分項目被取消,如材料綠色化導致2009年加拿大大賽上鉛管工項目的消失;而另一部分項目被添加進來,如隨著技能精細化程度的加深,建筑類和藝術類自成一派,2009年世界技能組織將技能比賽項目劃分為6大類后,石雕技術具體化為建筑石雕;還有的項目隨著技術和材料的開發進行了轉型升級,如隨著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控制技術的發展,工業控制系統實現網絡化,以及企業為實現生產、經營、管理的最優化,將工業控制引入到制造和工程技術領域。
為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2013年德國萊比錫大賽上,增加了塑料膜工程項目。因為塑料包裝及其產品,特別是復合塑料軟包裝,已經廣泛地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并且各行業對塑料薄膜的市場需求不斷上升。
世界技能大賽還設置大賽舉辦國的特色化項目。2007年在日本靜岡舉行的第39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代表主場優勢的移動機器人項目被納入比賽項目,之后便成為每屆大賽的熱點賽項,不僅使日本的機器人技術在世界上得到推廣,也體現了全球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走向。
世界技能大賽競賽項目技術說明明確,項目解決方案要遵循相關行業標準、ISO標準以及該領域的最新規定,如:確保模塊的特征能反映現代工業的特點、測試項目的圖紙必須采用ISO-E和ISO-A標準、提供真實的加工零部件、項目設計側重“專業術語”,例如尺寸和比賽標識等,確保測試涵蓋各種技能特征和能力,既反映全球培訓情況又能反映實際操作情況。對選手的能力檢驗,直接對接著產業技術工人的素質標準,以“制造與工程技術項目”為例,對參賽選手的能力要求為:掌握制造和技術加工的質量標準、車間的環境、安全、衛生環境及防護措施、技術設計、對機械工程的識圖能力、操作加工技術、精度檢驗技術等,以及仿照企業真實場景布置大賽場景:“客戶和技術人員會面”,即由客戶(專家組)帶著圖紙和庫存材料來見技術人員,技術人員首次與客戶見面時如何滿足客戶的需要。競賽項目的內容完全來源于行業或企業的實際工作。
三、世界技能大賽項目設置、技術標準和規則對中國職業技能水平提升的影響
(一)對接世界技能大賽成為中國提升職業技能水平的途徑之一
借鑒世界技能大賽成功的辦賽經驗,服務于我國競賽制度建設,已成為我國舉辦國賽的必然趨勢。在我國人社部召開的“2012年職業技能競賽技術工作研討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劉丹在“加快推進職業技能競賽制度改革和完善”的講話中提出,要統籌推動國內國際競賽協調發展,將國內競賽與世界技能大賽銜接起來。提出中國大賽賽項的設置,在堅持行業特色和產業發展需求的前提下,要盡可能設置一些與世界技能大賽項目相關的職業(工種);在競賽標準上,進一步熟悉并掌握世界技能大賽規則標準,使中國競賽規則標準與其相銜接;在競賽組織實施上,要借鑒世界技能大賽的組織程序規則和開放辦賽的好辦法,改進職業技能競賽組織模式,促進國內競賽更加科學、規范和開放;在選手選拔上,做到早發現、早培養。依托中國技能大賽競賽活動,為世界技能大賽培養和選拔優秀選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加大世界技能大賽參賽選手培養力度,建立后備人才隊伍;要建立競賽成果轉化和共享機制,確保競賽成果轉化為職業教育培訓和技能、技術標準,促進產業生產力提高,促進人才成長。
在2013年2月頒布實施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年規劃(2013-2015年)》中,明確大賽要以崗位或目標任務要求的技術技能綜合(組合)運用水平、比賽任務完成指令以及選手素質水平為評判依據,設計比賽的形式、內容和設置獎項;將理論素養水平測試融入比賽,以理實一體的方式體現職業崗位對選手理論素養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要充分發揮賽項專家組的作用,根據相應產業主題崗位的核心要求,結合產業發展最新趨勢研判,不斷調整完善比賽內容、評判標準和組織方式。研究世界技能大賽要求,提升賽項質量。
上述內容表明,在世賽的影響下,我國舉辦國家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不僅從競賽制度、競賽內容上開始借鑒世賽經驗,也從項目設置、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上,逐步體現世賽的標準和要求。因此,對接世賽,成為我國提升職業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對接產業標準提升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水平
“世界技能競賽的命題原則是來源于生產實踐,高于生產實踐,對選手的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操作技能,靈活的應變能力,還要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陳遠芝:《更新辦學理念強化職業素質》,《中國培訓》2012年3期,第44至45頁)。世界技能大賽對競賽項目設置及技術標準的要求,既是產業標準,同時也要體現世界技能領域發展的最新趨勢。因此,以大賽引領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事業的發展,為世界青年技術工人搭建交流平臺,成為世界技能大賽的辦賽宗旨。我國舉辦國賽也是以此為目的,積極發揮對職業院校的引領作用,依據產業發展設置競賽項目,提升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水平,推動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
2010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職業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舉辦,正逐步學習和吸納世界技能大賽辦賽理念和經驗,積極推動競賽項目與產業的結合,吸引企業、行業參與大賽。
從2008年開始,大賽重視發揮相關企業、行業對大賽的支持工作,企業主要通過贊助商的形式、行業主要以專家擔任裁判的方式來參與賽事。2009、2010年開始形成“企業支持大賽,大賽人才回報企業”的共贏態勢,部分賽項由企業單獨冠名,同時建立了企業對大賽優秀選手招聘機制。2011年,各個賽項都實現了由行業、企業參與、教育部門配合的工作態勢。全國各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得到2800多家企業的支持。(劉紅:《以競賽促進全面改革以改革助推內涵建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22期,第39至55頁)在賽項的設置上,體現為緊貼國家產業、行業發展需要,不僅設置了反映新興產業的比賽項目,也涵蓋了汽車、紡織、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物流等十大國家調整振興行業。這十大產業囊括全國80%的工業增加值,占中國GDP比重超過3成,是實打實的國家支柱產業,直接關系到國民生計。這一切表明,大賽與產業的對接,要求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也必須以產業標準來培養技能型人才。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出席201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閉幕式的講話中提到,“職業教育水平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能力,對國家產業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具有基礎性、關鍵性作用。”教育部魯昕副部長提出,“職業教育與產業密切合作,實行‘教產合作’,是職業教育必須牢固樹立的理念。”
全國技工院校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連續成功舉辦,為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加快培養符合產業發展的技能型人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技能大賽中存在的問題,也使大賽對職業教育改革和職業培訓的引領作用受到局限。與世賽相比,說明我國大賽在制度建設上需要進一步完善。
世界技能大賽不僅制定有競賽規則、技術標準,而且每項競賽項目有完備的技術說明。以“鈑金技術”項目為例,項目說明涵蓋以下方面的內容:1.名稱與技術說明(技術說明、應用范圍、相關文件);2.能力及工作范圍(能力要求細則、理論知識、實踐操作);3.測試項目(項目模式和結構、項目要求、項目開發、項目/模塊的設計者、評分細則、項目確定、項目的選擇、項目的公布、競賽的準備環節、項目的調整、材料和廠商說明);4.技能管理和溝通(論壇、參賽者信息、測試項目、日常管理);5.評測(評測標準、主觀評分、技能評測細則、技能評測程序);6.具體技能的安全規定;7.材料和儀器(基礎設施列表、參賽者工具箱中所含材料、設備和工具,由專家提供的材料、設備和工具,競賽場地禁止的材料和設備,競賽布局圖)。我國大賽競賽項目雖然也制定了規則要求,但是與世賽標準比,內容缺乏明確的項目技術說明細則。此外,大賽中突出的問題集中在比賽設備上。由于大賽指定統一的比賽設備,這些設備提供商又都是賽項的參與者或是贊助者,為了奪冠,一些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和參賽學校不惜重金購買,并要求企業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逐漸地在三者之間形成了利益鏈。此外,大賽雖然制定各賽項評分標準,但是評判標準中明顯帶有主觀性,且過程不透明。往往比賽結束還要集體商議,比賽結果不公布分數,只是宣布獲獎選手的名單。(楊誠:《對接產業發展,引導教學改革——“201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賽項回顧》,《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30期,第64至67頁)為此,我國大賽可以借鑒世賽評判標準,使賽項評判標準體現客觀性、公平性。世界技能大賽制定的技能標準要體現五個方面的變化和進步,其中就強調了競賽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所以,對接產業標準設計技能大賽賽項,就會促進職業教育的變革,提升職業培訓水平。與世界技能大賽相比,我們重視競賽的技術難度,而世界技能大賽更加重視質量和精確度。“以數控項目為例,第41屆世賽上中國獲得第8名,排在前三名的為日本、韓國、泰國選手,得分為97、96、95。這意味著4個工作件上總共有120多個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粗糙度的要求中,他們只丟2-3個尺寸要求,可以看出他們平時訓練的準確率應該接近100%,而中國選手只能達到90%左右,在完成質量上存在明顯差距。” (車明朝:《行業企業參與大賽,產教結合貫穿全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22期,第59至70頁)這說明,通過技能競賽,我國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要改變原有的對技能型人才培養和訓練的模式,既要重視人的職業素質的培養,更要重視產品的質量標準,教育學生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每一件產品的加工、每一項任務的完成,讓學生樹立產品的質量和精度意識。所以,參照世賽項目技術標準,引導學校深化做學一體化模式改革,應成為引領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提升職業培訓效果,實現職業技能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徑。
做學一體化教學就是將理論講解與實際演練、操作結合為一體,讓學生能夠在學中做,做中學,既夯實了理論基礎,也讓學生掌握了實用技術,并通過操作練習提升技術水準,既體現了職業教育課程與普通教育課程學習的差異,也充分體現了技術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的有效性。
職業院校開展做學一體化教學改革,既是對接中國產業發展,培養實際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也體現了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發展的宗旨和職能。職業培訓就是按實際生產領域的技術標準進行的實操訓練,否則職業培訓就失去原本的職能。
篇4
圍繞婦女就業再就業,我局充分發揮就業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力量,開展多專業、實用性和短平快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使廣大婦女實現充分就業。僅今年上半年,全市共開發就業崗位52827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3910人。其中,促進20683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重點幫助3204名“4050”特困群體實現再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65360人,其中轉移到省外6732人。以上人員中婦女占很大比重。生育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覆蓋面逐步擴大。新增生育保險參保人員1.4萬,參保職工累計31.8萬人。審核生育保險待遇2044人,支付待遇1238.21萬元。切實維護了生育女職工的合法權益。我市勞動監察機構通過舉報專查、勞動保障執法年審、專項檢查、巡視檢查等監察方式,重點解決使用童工和危害未成年工勞動保護權益的問題。共對28370戶用人單位及職業介紹機構實施了勞動監察,共清退童工20人。具體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導婦女轉變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婦女同志應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擺脫依附心理,放棄不切實際的擇業觀,重新定位,先就業,再擇業,積極踴躍地從事社區非正規就業,通過一些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方法解決就業問題,努力開拓就業出路。使自己在市場闖蕩中變得更加自信和堅強,實現自身價值。
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婦女自身素質。隨著現代高科技、文明化的出現,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專業技術和能力的運用。失業婦女普遍存在文化偏低、技能偏差等問題,按照“先培訓,后上崗,先培訓,后就業”的原則,建立符合市場要求,符合培訓對象的就業意愿,符合就業條件的靈活多變的培訓模式,對婦女進行系統、實用、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她們掌握再就業的本領。昆明市建立了培訓超市,根據婦女的特點,開辦家政服務、插花、園林綠化、計算機、烹飪、茶藝等專業,讓婦女自己選擇適合和喜歡的專業參加培訓。在石林、宜良、祿勸等縣,還充分發揮旅游優勢,有針對性地開辦導游服務、景區攝影、歌舞表演、餐飲服務、清潔、綠化、培訓班,同時,與職業介紹部門建立了聯動機制,把培訓合格的學員推薦就業,使“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的培訓模式規范化、系統化。
三、鼓勵和幫助有創業愿望的女性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從去年開始,我們啟動了創業培訓機制,為適合創業的人員提供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小額貸款、事務等“一條龍”服務,落實國家積極的就業政策。
四、針對農村女富余勞動力開展就業前引導性培訓。重點幫助無一技之長的農村婦女結合就業意向掌握就業技能,為農村女富余勞動力提供再就業幫助。
五、保障婦女在就業中的平等權利。勞動保障部門始終將保障婦女的平等就業權利作為工作重點,繼續實施和完善有利于婦女就業的政策,改善女性農民工的就業環境和生產、生活環境,認真解決拖欠工資、女職工特殊保護等突出問題。大力開展關愛活動和維權服務,嚴厲打擊侵害女性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六、加強維權宣傳,維護和保障婦女兒童權益。通過上街宣傳,發放資料等方式,大力宣傳和貫徹落實有關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使廣大干部群眾提高依法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自覺性,形成男女平等、尊重婦女、愛護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勞動部門每年都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春風行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和安全教育。并在外來人員較集中的南壩勞動力市場,設立了法律咨詢窗口,切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同時,還專門印制了《務工人員手冊》,在法律法規、城市相關法規、維護自身權益等方面,為外來人員提供指導。
七、強化維護婦女兒童勞動權益的執法力度,通過強化日常巡視監察、開展專項檢查等活動,清理整頓職業介紹服務機構,規范用工行為,及時發現和糾正用人單位侵害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權益的行為。
篇5
低廉的學費保障了全民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權利
澳大利亞公立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經費,政府投入占97%(其中聯邦政府投入1/3,州政府投入2/3),自籌經費占3%。澳大利亞政府通過立法,規定企業必須拿出占工資總額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培訓。企業首先提出員工培訓的需求和目標,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等培訓機構派人與企業的專職培訓教師共同研討、制定培訓項目數,包括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材選取、考核與評估、時間、場地、費用等,經公司認可后,由職業培訓學院照此實施。因此,澳洲本國學生的學費很低廉,如堪培拉職業技術學院的園藝類課程,學費大約2澳元/小時,34周/年,2小時/周,150澳元/課程,一年修4門課,一周8學時,學費600澳元左右,占當地居民年收入的一小部分,一般家庭都能負擔。澳洲各職業技術學院都有多家贊助單位,如堪培拉職業技術學院的主要贊助單位就有:堪培拉工業和商業會所、堪培拉政府工商業發展部、澳洲國家博物館、澳洲國家資本當局等。
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培養學生能力標準設計方面的滲透
(一)在職業教育各環節中的滲透
在澳洲國家資格認可標準中,在每個專業的職業能力標準中,都把“公共職業素質能力”定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7個方面:①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組織能力;②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溝通能力;③計劃并管理個人行為活動的能力;④團隊合作能力;⑤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⑥數學應用能力;⑦實踐動手能力。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局特別強調所有的職業教育培訓包中,都必須把7個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合進去,明確7個核心能力是職業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學校教學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培訓包開發者、培訓項目設計者、教師和學員,都必需把核心素質要求始終貫穿在職業技術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以保證培養出來的勞動者能在工作中充分、有效地發揮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也為將來的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打下基礎。
(二)專業設置和專業能力標準與行業的發展緊密聯系
澳大利亞教育體系中,行業協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局是澳大利亞職業培訓最高的管理機構,下面設有11個由各行業專家組成的專門的行業委員會,行業委員會的成員都是各個行業領域的專家,其任務就是確保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課程及其能力標準(國家資格認可標準———培訓包),確實滿足行業的實際需求。行業委員會與行業有著密切的聯系,保持著長期的合作,每年公布一次該行業的勞動力市場情況調查及預測報告,指導該行業職業技術培訓的專業設置和課程的調整,以確保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確實是符合市場的需要,符合行業的需求。如澳洲農業食品委員會2010年度的行業報告中指出:根據有關研究預測,到2014年前,食品加工業的勞動力需求每年增幅為5.1%,而農業生產和漁業養殖增幅為1.9%。職業教育與行業專業委員會和企業的合作,促使專業設置和技能標準制定時能做到以市場為導向,隨市場的發展而不斷更新,這為勞動者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動力和資源,保持了職業教育系統自身的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三)環境保護能力成為專業培訓包中的任職資格能力標準之一
澳洲農業培訓委員會遵循被廣大行業認可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把這種理念落實到具體的工作操作過程中。因此,在澳洲國家職業資格認可標準———培訓包的職業能力標準中,包括了“環境影響報告”,要求學員具備環境保護的意識、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能夠預見工作場所和生產活動中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分析導致環境問題的原因,并利用環保知識和技能,制定或執行相應的環保措施;采用環保生產方式,盡量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如園藝類專業,環境保護能力主要體現在節水灌溉、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化學物質正確的應用、土壤適當耕作、包裝材料的收集處理等方面。環境保護意識和行為是職業能力考核的內容之一,初級階段的學員要求能識別、報告工作場所的環境問題,執行環境保護行動;高級階段的學員還要求能因地制宜分析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在生產操作過程中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澳洲把環保知識和技能融入到全民的職業技術教育中,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職業技術教育中最直接的滲透。
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教學實施和考核評價體系方面的滲透
根據有關專家對目前職業教育與培訓方法的分類,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最為接近教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這需要教育組織者和教師都要懂得如何將可持續發展教育整合到日常的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工作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主要體現在“賦權”,即給學員選擇和決策的空間。如對學習專業的選擇、學習方式的選擇、學習時間的選擇等,學生自由選報學習專業、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學分制考核都是“賦權”的體現,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判斷、獨立思考能力,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澳洲的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組織和教學實踐過程中,這種“賦權”就體現得更為深入。
(一)學制方式多種多樣
學制有全日制、工學結合的學徒制、業余學習班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時間,以修滿學分為準。全日制主要針對應屆高職畢業生和國際學生的專職學習,但考核仍然是學分制。學徒制是學院與企業聯合辦學。如堪培拉職業技術學院園藝專業的學徒制學生,每周有4天在單位工作,工作過程配有專人指導,只到校學習一天。這些學徒制的學生基本都是在職高學習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對園藝工作的愛好,并在實習時被企業主選中,從而選擇了這種學習方式。大部分學徒制學生的學費都是雇主資助的。業余學習班的學員主要是在職人員和其他社會人員,上課時間一般安排在下班后或晚上,但周末不安排,學生修夠學分就可取得相應的資格或學歷證書。
(二)教學方式體現因材施教
澳州的職業技術教育以“能力本位”為原則,教學中沒有固定的課本,老師根據學員的專業背景和學習要求,針對課程目標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教學材料,一般都是以實用為主,通常教師會推薦輔助教學材料,但不強制,或在課堂上分發授課章節的學習材料。因為學院提供的專業眾多,且都是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實用技能課程,加上澳洲嚴格的就業資格準入制度的實施,使職業教育與培訓具有廣泛的生源。澳洲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就有來自80多個國家的1200多名海外學生。如筆者參觀的一個園藝專業的苗木繁殖課程,一個班15個學員中,有30多歲的家庭婦女、40多歲的公務員、50多歲的苗圃經營者、60多歲的退休教師等,學員每周上課2小時。學員在課堂上與教師配合很默契,課堂氣氛活躍輕松;實訓課上,學員認真地按要求操作,一點都不馬虎,教師也喜歡教這樣的學員。而另一個學徒制班的學生,都是澳洲本國的高中畢業生,學制3年,大專層次,一周到校學習一天,其他時間在公司工作,公司指定師傅。當問到他們為何選擇職校而不去大學學習時,有的說自己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邊學習,邊掙錢(學員每天可收入100澳元),畢業后,可選擇就業或繼續學習。
(三)教學中強調實踐教學和學生的參與式學習
“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突出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通過親身實踐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這首先得益于實訓條件的保障。盡管堪培拉職業技術學院的外觀簡單而樸實,但走進教室、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就會明顯感受到澳洲人務實的精神。實訓基地的材料、工具、設備一應俱全,井然有序,甚至是培養花木所用的土壤、農家肥、沙子等都設計了專門的堆放地點,專門的沙池供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練習地下供排水網管的布設技術,還有供30個學生同時練習木工技術的木工室。花藝室常見的插花模型、剪刀、彩帶等工具一應俱全,很多教室就設在實訓基地內,理論講解與實訓緊密結合。其次,教師大多數都具有行業工作的經歷,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也懂得教學。教學過程通常采用“理論實訓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有效地組織教學,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公共職業技能。
園藝專業學生培育出來的苗木,都掛上標簽,標簽上印有植物名稱、花或果實的圖片、栽培和管理技術的要點等內容。苗木除學生利用實習時間進行管理外,學校也安排專業的人員進行日常土、肥、水、病蟲害的管理,苗木將來都銷售到市場上,回收的資金用于試驗實習材料的再投入。這不僅保證了實踐學習的連續性,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四)考核評價體系體現“能力本位”的評價理念
澳洲職業技術教育中明確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評價理念,即承認學生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所學過的課程。澳洲國家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培訓包所規定的專業能力標準,是對學員進行成績考核的標準,將被檢測的能力將與該能力標準進行比較鑒定。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除了通常采用的觀察、口試、現場操作、第三者評價、自評、面談等方法來評價學員的在校學習成績外,學員以前從生活和工作經歷中所獲得的與所申請專業有關的知識和技能,都可以作為能力的證明。學員可用相關的證明材料,如工作經歷證明、專家評價、工作報告、獎狀、視聽材料、照片、所承擔項目的說明等,來證明自己具有與所申報資格相匹配的能力。評價指南中明確規定,培訓和評估機構有責任指導和幫助學員收集相關的證明材料。對語言表達有障礙、文化背景不同的學員,在不違背其所學專業要求的前提下,考核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不是書面和語言表達能力。學員若對評價結果不服,可進行申訴。
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理念,不僅關注評價結果,更關注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體現了對人的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尊重,把職業技術教育“能力本位”的目標落到了實處。
澳洲職業技術教育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啟示
澳洲比較完善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職業教育中應用的結果,其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教育體系和培養目標的設置體現了職業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其教育體系中設置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各層次的培養目標很明確,而且之間連接很暢通;學院與行業專業委員會的結合,保證了專業設置和技能標準的制定,做到了以市場為導向且不斷更新,保持了教育自身的生機和活力,同時為受教育者提供了終身學習的目標。
(二)政府保障下的低廉學費促進了教育的公平性
政府支持下的低廉學習費用,保障了大眾接受職業教育、不斷更新知識和能力的權利,在適應社會和工作要求的同時,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三)務實的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融入了教育的整體性理念
在重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強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及其務實的教學方法和實訓條件,促進了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和實施過程中體現了職業技術教育“能力本位”的培養目標,承認家庭、社會、非學校教育的成效,體現了對教育整體性的認識,提高了教育的成效。
篇6
關鍵詞:園林專業 實踐教學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項目來源: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5J40:園林專業“一體兩翼三結合”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前言
園林專業是生態、植物、建筑、藝術設計等多學科相互交叉結合發展起來的復合性學科,高職園林專業培養服務園林工程建設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專業被列為高職示范性院校國家級建設專業、陜西省重點專業、國家林業局重點專業,為陜西乃至西北園林事業輸出了大量專業人才。
經過多年的實踐,專業已經走出規模發展的階段,逐步進入內涵式發展,即通過改革創新提升專業的內涵與質量,形成品牌與特色,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專業將“一體兩翼三結合”的實踐教學建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打破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重視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不斷提升專業人才培養水平。
圍繞人才培養模式,以實踐教學模塊體系為主體開展技能培養
1.科學制定實踐教學模塊,進行實踐教學課程開發
根據“突出實用、服務當地、滿足需求”的指導思想,以培養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為目標,以夯實基礎、拓寬就業口徑為導向,探索形成 “學校、企業、學生”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依托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把教育教學、企業經營和學生培養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實現三方合作共贏。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深入行業一線進行調研,組織行業專家、企業管理者與學科專家進行園林生產建設過程分析,提出行業就業崗位,列出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所需技能,進行課程開發。通過研究確定了高職園林專業畢業生所從事的四大職業崗位:園林工程施工崗位、園林規劃設計崗位、園林工程項目管理崗位、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崗位。參照國家執業資格和行業工種設置,確立了與之相對應的四項核心崗位技能。培養的畢業生要求適應職業崗位群,具有較強的轉崗能力。將四項崗位技能作為實踐教學一級模塊,細化出實踐教學二級模塊,再分解二級模塊列出單項技能訓練,制定體系化的實踐教學,使得教學有遞進性,整體有系統性。以目標倒推法進行課程開發,整合項目課程,形成知識、技能和素質課程體系,確定人才培養方案。
2.開展三段式實踐教學
初期學生通過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掌握了園林植物識別、園林制圖、材料識別等單項技能。在此基礎上開展專業認識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一年級第二學期,結合園林藝術課程開展專業認識實習,使學生對園林有深切全面的認識。近些年專業開發了昆明園林線、江南私家園林線、北京皇家園林線、嶺南園林線四條線路,讓學生以藝術欣賞的眼光認識園林專業的建設成果和涉及范圍,明確專業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激發學習欲望和熱情。教師從專業分析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講解,增強專業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中期開展課程模塊綜合訓練,培養專業核心技能。園林專業的課程綜合訓練為:園林工程施工技術綜合實訓、園林工程管理綜合實訓、園林規劃設計綜合實訓、園林植物栽培及養護管理綜合實訓模塊。通過設置與企業實際項目相結合的生產任務,開創工學一體的生產性實踐教學。以任務驅動、小模塊向大模塊推進、項目輪訓為模式的實戰訓練,使學生體驗了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的整體連貫的工作過程。
畢業前通過頂崗實習,培養職業綜合能力。頂崗實習是在三年級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為主的實踐教學形式。是對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全面有效的檢驗方式,也是學生積累實踐經驗形成職業綜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學生以“員工”的身份進入到相關的企事業單位,落實具體崗位,參與實際生產,學習企業運作、技術實施、設備運行,領悟企業文化,培養職業素養,形成全面的職業綜合能力,從而在就業時達到技能強、上崗快、留得住、受歡迎。
以實訓基地建設和師資教材建設為兩翼,為實踐教學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和助推力
依托國家級、省部級、院級項目支持,從師資、教材、教學設備、教學場地等多方面加強建設,為專業實踐教學提供基礎保障。
1.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1)實驗實訓室建設
實驗室是開展專業實踐教學的基礎場所,主要滿足單門課程實驗實訓需要,培養學生單項實踐技能。經過近些年的建設,已經建成的有園林繪圖室、園林手繪室、園林測量儀器室、園林植物標本室、計算機輔助設計機房、園林設計工作室、園林工程造價實訓室及錄播教室,并制定了配套的實驗實訓室管理制度。
(2)園林工程綜合大廳
園林工程綜合大廳是使用率較高的園林專業綜合實訓大廳,其面積大、功能全、設備先進。大廳長30米,寬16米,對外進行專業教學成果展示,接待上級視察指導及兄弟院校交流學習,對內主要滿足專業多門課程實踐教學及部分課程實訓。內設假山模型、園路結構模型、地形地貌模型、著名微縮園林建筑結構模型、頤和園沙盤、現代園林景觀沙盤、園林噴灌模型等,有立體構成、園林插花實訓區,還有園林手繪、園林制圖 、計算機輔助設計、園林工程設計等優秀作品展示區。
(3)農林綜合實訓基地
農林綜合實訓基地是2005年由中央財政資助建設的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面積最大的農林類綜合實訓基地,占地4萬平方米,集生產、實訓、培訓功能為一體,是陜西省重點實訓基地。基地建有全智能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露地苗圃,開展園林花卉、苗木的栽植繁育并對外銷售、租賃,將生產與教學有效結合。室外建造了自然式小游園,劃分有園林工程材料及施工場地,開展施工放線、微景觀施工等。東北角建有一座五開間梁架式二層大廳,底層分為現場教學區、操作實訓區、學生作品展示區、園林機械區四個功能區。二層鋼制觀展臺為廊道式,掛有歷屆學生綜合實習及畢業設計展板。基地主要滿足園林植物、園林工程、園林測量、園林藝術、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園林沙盤制作、園林建筑設計、園林機械等課程現場教學及實訓操作。
(4)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與園林企業聯合建立的教學實訓基地,充分利用企業先進成熟的工藝流程、技術手段和管理方式,是利用社會力量和資源聯合辦學的重要舉措。[1]結合學院“百縣千企”聯姻工程,園林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在原有園林規劃和施工公司的基礎上,新增園林綠化苗木生產銷售公司、室內花卉租賃養護公司、園林養護管理公司、生態旅游開發公司等。并進一步拓展地域范圍,由陜西擴大至北京、浙江、青島等地,結合工程項目提供教學參觀、暑期學生實踐鍛煉、畢業生頂崗實習等。
2.實踐教學師資及教材建設
通過實施“鍛煉、進修、培訓、引進”模式,全面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青年教師暑期深入合作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掌握行業發展動態,積累實踐教學案例;專職教師通過申請可到相關大學、企業進行1―2年的脫崗進修,或暑期到德國、香港等國外合作學校和企業進修;引進專業導師到校進行教學手段及方法、心理學等供需課程培訓,舉辦德國、澳大利亞教育教學技術培訓。聘請有工作經歷的兼職教師和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加盟教學隊伍,建立“兼職教師庫”。組織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和院校同行合作成立教材開發項目小組,緊密結合專業生產實際,完成了國內首套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實訓指導教材,為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實施過程中與企業發展、技能證書和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相結合,使實踐教學成果更豐碩
1.與企業發展相結合,實現共贏
以學院“百縣千企”工程為平臺,選擇大型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按照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企業與學校雙方共同參與園林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組織與管理等。團隊教師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支持,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為企業實行“訂單式培養”,根據企業的需求開展在職員工的職業培訓,提供人才支持。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使企業充分享受到學校人才和技術資源的優勢,為實現真正的人才共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與技能證書相結合,提升雙證率
依托學院職業技能培訓鑒定中心,積極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推行雙證書制度。將各項技能訓練與園林行業特有工種訓練相結合,技能考核與崗位工種測試相結合。開展高、中級風景園林施工員、風景園林設計員、花卉園藝師、綠化工等5個工種的校內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工作,畢業生的雙證書率達96%以上。校內開展花卉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微景園施工、手繪表現技法等技能大賽,積極參加全國農業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及地區舉辦的園林景觀小品設計大賽。通過這些活動,既促進了學生專業學習熱情,也是對學生實踐技能的檢驗和肯定。
3.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相結合,提升就業競爭力
園林企業關于畢業生情況的調查問卷顯示,企業對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要求排在第五位,而更看重畢業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根據專業特點,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團隊、比武、競標等形式和手段培養學生溝通交流、團結協作、實踐創新等社會能力,培養自主學習、善于鉆研、分析解決等方法能力,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職業修養與扎實的專業技能相結合才能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應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任務驅動的課程體系。探索實踐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師資隊伍及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訓基地建設,優化辦學條件,形成專業優勢和特色,培養更多優秀的園林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楊群:《高職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探討》,《安徽農學通報》2012年第18期,第174-175頁。
[2]邱希陽:《高職園林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職業教育》2014年第12期,第15-17頁。
篇7
主要的做法和措施
一、創新思路,圍繞中心,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上新臺階
今年是我區創建“充分就業區”的關鍵年,全局上下緊緊圍繞這一中心開展工作。《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就業工作帶來諸多新問題、新壓力,對創建“充分就業區”帶來一系列影響。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全局人員不斷開拓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全力以赴推進創建工作。
(一)完善各級機構,穩步推進創建工作。成立了“雨花臺區促進就業委員會”、創建“充分就業區”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組織領導創建工作。組織工作人員深入街道、社區,查找勞動就業和創建工作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確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組織編輯了“創建簡報”,及時宣傳各成員單位創建工作過程中好的做法,通報批評創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斷推進我區“充分就業區”創建工作。
(二)落實責任,按序時進度完成各項指標。截止9月份,城鎮登記失業控制人數3049人(指標5000),失業控制率控制在3.5%以內,轄區內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并持《就業登記證》和《再就業優惠證》的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率達到90%以上,農村勞動力充分轉移就業85%以上。按計劃完成了鐵心橋街道5個社區“充分就業社區”和“充分就業保障街道”的創建工作。各項工作均按時序進度有條不紊地推進。
(三)積極協調,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平臺。按照“六到位”要求,全區8個街道、56個社區、12個行政村全部建立勞動保障工作所(站),在完成所有街道勞動保障所出新的基礎上,區、街道繼續加大投入,共投資近36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社區、村勞動保障服務站提檔升級工作。截至9月份已出新改造38家,其中寧南街道丁墻、鐵心橋街道尹西社區、春江新城一至四以及景明佳園一至三、開發區金葉社區、天后村、板橋街道永安村等勞動保障站面積均超過100平方米,建成了集勞動保障、民政、計生等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服務大廳,為社區、村群眾辦理相關業務提供了寬敞整潔的環境和方便快捷的服務。
(四)創新思路,積極探索就業市場服務新模式。為進一步加強就業服務,在政策法規法允許的前提下,區人力資源市場(南京技能人才市場)積極探索就業市場服務模式,在服務上率先基本實現了勞動力市場與人才市場的一站式服務,對個人全部實行免費的公共服務。現場招聘會由以前每周四一場招聘會改為周四、周五兩場,并不定時在街道和社區舉辦現場招聘會,市場更加完善和充滿活力,跟綜服務更全面,實現了區、街道、社區就業信息共享,服務模式更加創新(對就業困難人員推行了“保姆式的服務工作模式),效果更加明顯。今年已舉辦現場招聘會55場(街道、社區10場)、進場單位數2875家次,提供了67168崗位,達成就業意向人數13458人。就業備案13765人,更多的勞動者實現了穩定就業。
(五)創新模式,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各街道、開發區大力宣傳和加大資金投入,以不同的形式搭建創業平臺。鐵心橋街道春江新城創業大市場和景明佳園創業園,兩個創業園現有門面房240多間,經營戶206家,從業人員406人。還完成景明佳園創業園的簡易房翻建工程,業主陸續進場經營,創業園房屋結構更穩定更安全,為創業者長期穩定創業提供了保障。雨花新村家政服務中心已吸納318名失業人員從事家政工作。賽虹橋科技創業園吸納了部分大中專畢業生創業和就業,梅山街道梅欣創業園、梅山創業一條街解決了部分職工家屬就業問題。今年以來共發放小額貸款264萬元,完成了任務105%,培育自主創業72人、帶動就業754人,充分發揮小額擔保貸款的促進創業作用。
10月23日,我局與區文明辦聯合成功召開了雨花臺區第二屆“十佳創業之星”表彰暨演講大會,播放了創業明星們的艱苦創業之路電視片,大力弘揚了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有力地鼓舞了廣大有志創業人員的創業激情,形成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政府扶持,加大補貼,促進職業培訓再出新成果
堅持擴大就業,優化就業結構,提高勞動者技能是首要條件。我局啟用了投資200多萬元改造的區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有大小15間教室,80多臺新電腦,3間多媒體教室,各類設施一應俱全,可同時容納450人上課,目前開展了汽車維修、鉗工、數控機床、電焊工、保健刮痧師、電動自行車維修、民間工藝等20多個工種培訓班)。圍繞“有的放矢”的培訓目標,我局在“定向”和“訂單式”培訓上下功夫,比如梅山街道根據梅山冷軋板廠需要大量行車工這一信息,舉辦了一期行車工培訓班,73名失業人員參加培訓,政府給予每人2500元的補貼,確保培訓人員結業后100%實現穩定就業;又如476廠需要幾十名電焊工,我局培訓中心積極招聘學員,先理論培訓后到廠實習發生活費,一年后正式錄用,很好地解決了穩定就業的問題,受到單位和學員的好評。此外,加強與街道的合作,對特殊人群采取特殊政策進行培訓。在鐵心橋舉辦民間工藝、電腦、保安等培訓班,就近培訓春江新城失業人員及失地農民780多人;在板橋街道組織電腦培訓班和插花培訓班,培訓失地農民540多人;在西善橋街道開展手工編織培訓班培訓100多人,使她們在家口門就業并獲得收入。通過技能培訓,讓更多勞動者走上了工作崗位,提高了生活水平。
三、緊扣目標,突出重點,促進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按照建設“五有”社會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構筑和諧社會安全網,從根本上保障民生,維護民利。
(一)多措并舉,全面完成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今年以來,我們以“新辦企業抓參保,參保企業抓漏保、失業人員抓續保”為工作重點,積極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強化基金征繳。通過強化責任機制,建立了局負責街道、街道負責社區、社區負責到人的“三位一體”責任機制;實行了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部門目標管理責任制。將擴面的重點放在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方面,進一步擴大我區的社會保險覆蓋面。區、街道聯動,監察、保險緊密配合,對轄區內進行地毯式檢查,對部分重點單位進行實地稽核,對拒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單位采取預征手段,確保了社會保險基金的征收到位,做到了應保盡保,應收盡收。將繳費基數申報工作與社會保險稽核工作有機結合,對900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申報進行了審核。通過以上舉措,確保了社會保險擴面征繳任務的完成。
(二)攻堅克難,各項重點工作推進順利。一是結合繳費基數申報工作,我們積極做好企業職工4險轉5險工作。截止目前,4險轉5險共8022人,自由職業者參保3980人,完成全年任務的240%。二是事業單位參加醫保工作有序進行。符合條件的人員701人順利參保,享受到職工醫保的各項待遇。三是居民醫保擴面工作取得實效。按照“邊宣傳、邊參保”的工作思路,我們重點抓好在校學生的參保。通過向每個學生家長發放“一份醫保宣傳冊、給城鎮居民的一封信,一張參保登記表,一個參保須知”等宣傳資料,共計2萬余份。在服務上,做到有問必答,有喊必應。通過努力,我區學生兒童參保率達到了90%。四是社會化管理工作全面鋪開。針對企業性質的不同,效益的好壞,以及退休人員數量的多少,采取共管和社區管理的不同的方式進行納入,做到平穩起步,先易后難,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工作。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實行了“四走訪”、“五慰問”、“六服務”等制度,全面提高服務質量。
(三)落實惠民政策,確保部分特殊人員享受充分保障。目前我區城鎮居民養老補貼工作和新農保工作已全面實施。符合領取條件的人員901人從20*年7月起領養老補貼款。被征地農民進入基本生活保障率100%;根據市局有關文件要求,對符合條件的43名“三線”建設退休回寧定居“老軍工”人員發放了生活困難補貼。通過努力,我區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四、以人為本,積極維權,促進我區勞動關系更加和諧
今年來,圍繞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三大民生法律,建設和諧勞動關系,重點在三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大力加強宣傳,增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律意識。我們通過區有線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廣場咨詢活動、組織廠長經理及勞資干部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全面宣傳、貫徹、落實“三法”,共開展廣場宣傳咨詢活動15場,發放宣傳資料2萬多份,組織用工單位培訓6場,培訓勞資人員516人次,走訪企業232家。為全區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奠定了基礎。
(二)強化危機事件處理工作,及時有效解決勞動糾紛。近年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勞資矛盾和糾紛呈現急劇上升勢頭,特別在春節前后圍繞建筑工地因拖欠工程款而引發的拖欠農民工工資集體投訴事件時有發生,個別案件由于農民工情緒失控而發生爬樓、爬塔、堵路等惡性事件,對社會穩定產生及其嚴重的負面效應。為此,我們制定了應急事件處理預案,在突發事件出現后,不分時間段打破常規按照應急預案立即在第一時間參與調查和協調,20*年春節前后,我們不分晝夜的成功處理了鐵心橋朱家場工地爬塔事件、海外建設工地農民工集體堵路事件、貝斯特工地集體爬樓事件、明發商業廣場和賽虹橋農貿市場集體上訪事件,及時協調資金為298名工地農民工兌現了173.6萬的勞動所得,通過積極有效的維權工作確保了春節期間的社會穩定。
(三)建設數字化仲裁庭,推進和諧仲裁。《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現以來,我區勞動爭議案件呈現“井噴式”增長。截止10月底,我區仲裁委共受理勞動爭議案2024件,比去年同期增長230%,原有的仲裁庭設施已不能滿足需要。局里對此十分重視,在資金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投入近50元對仲裁庭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新建了2個數字化仲裁庭和1個仲裁調解室。新仲裁庭具有先進的監控系統和信息化設備,體現了人性化需求,營造了和諧氛圍,維護了仲裁庭審紀律。數字化仲裁庭的啟用,大大加快了仲裁案件審理進度,提高了效率,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加快捷的維權服務。
五、狠抓作風,加強管理,促進我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在20*年獲得市“行風建設示范窗口”的基礎上,繼續抓管理、抓服務,不斷提升為民服務的水平。一是精心規劃,注重細節,營造優美服務環境。各級勞動保障服務大廳區域功能明確,自助服務設備齊全,休息專區寬敞明亮,信息快捷高效,宣傳資料充足有序。二是從嚴管理,加強培訓,不斷提升服務素質。繼續完善了“工作人員服務手冊”“首問負責制”、“一次投訴查實待崗制”等規章制度,統一言行標準,確保工作人員言行得體,服務規范。加強對全區勞動保障協理員的培訓、考核,舉辦了第二屆勞動保障知識競賽,全面提高協理員隊伍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三是務實高效,多辦實事,打造優質服務品牌。各級服務窗口均實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制度。在服務大廳內依次設置了相關聯的所有業務窗口,群眾可以在大廳內一次性完成所需辦理的各項勞動保障業務,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廣大群眾。今年來,在全區勞動保障系統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先后獲得了省“優質服務窗口”、省“先進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省“居民醫保服務先進單位”,市“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先進單位”等榮譽。
2009年主要工作目標
2009年,我區將繼續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務水平,確保完成實現就業再就業3500人次、城鎮登記失業控制在5000人(含失地農民)以內,職業技能培訓5800人、城鎮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98%以上、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70%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00人次。為建設“五有”社會,實現“五個率先”作出新貢獻。
一、進一步加大投入,打造一流的勞動保障服務平臺。
隨著勞動保障工作內容和內涵的不斷延伸,基層保障服務平臺的建設至關重要。2009年我們將結合《市政府批轉市民政等部門(關于統一社區專職工作者工資補貼待遇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寧政發[20*]159號)精神,與各街道密切協調,通力協作,進一步加大投入,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對全區56個社區12個行政村中未改造、升級的20余家社區保障站全面開展提檔升級工作,加大新建、改造出新力度,提高信息化程度,為廣大群眾提供一個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寬敞整潔的辦事環境。
另外我局將繼續加強勞動保障隊伍建設,堅持凡進必考、持證上崗,規范制度、嚴格管理和強化培訓,不斷提高的原則,努力提高協理員的工作水平和服務能力,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好、工作水平高、為民辦事能力強的勞動保障隊伍。
二、進一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援助力度。
最近發生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勢必會對我國的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將對就業工作帶來空前壓力。因此明年我局一是繼續擴大再就業資金規模,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明確就業困難援助對象和工作目標,推廣實行“保姆式”推薦就業服務模式,確保就業困難人員得到及時援助,“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零。二是建立“區創業指導服務中心”,鼓勵和推動創業帶動就業。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進一步鼓勵初始型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通知〉(寧政發[2006]196號)精神,充分發揮《再就業優惠證》的促進作用,擴大小額擔保貸款基金規模,大力宣傳和弘揚“自強、自立、勤勉、誠信”的創業精神,鼓勵更多的勞動者自主創業,勤勞致富;堅持“以發展促就業,以創業增就業”思路,以創建創業園、創業街、創業社區和創業家庭“四創”活動為抓手,加大資金投入,讓各類創業園、創業街等變成創業培訓基地,起到創業“孵化器”的作用。區勞動就業管理中心組織專業人員建立一個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做好全區創業人員、創業園的管理服務工作。三是認真貫徹落實市局《關于進一步支持和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寧勞社[20*]11號)精神,建立局機關干部重點聯系幫扶制度,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就業困難,對各項就業優惠政策以及其他部門政策加以落實和幫助,對涉及到的行政收費進行梳理,堅持能收能不收的不收,能高能低的就低原則,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切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四是做大做強南京技能人才市場,構建人才供求橋梁。1、進一步探索就業市場服務新模式,加大整合人力資源市場與人才市場力度,實現資源共享,提供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勞動合同備案、社會保險關系辦理、代存檔案、職稱評定、代辦戶口等“一站式”服務,為方便群眾辦理手續提供優質服務。2、根據就業形勢需要,把每周四、周五兩場招聘會擴展到周四、五、六三場,為廣大勞動者提供更多的求職機會。3、對已投入運行的“用人單位信息庫”、“南京技能人才庫”和“南京技能人才市場網站”進一步進行改進優化,搭建起方便快捷的網絡招聘平臺,為企業招聘和勞動者求職提供信息化手段。
三、進一步優化資源,打造雨花特色的培訓體系
選擇師資力量強、信譽好的培訓機構,進一步建立市場化、社會化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南京市通用職業技術專修學校和貝特職業培訓學校等社會各類培訓資源優勢,努力拓寬培訓面,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開辦有市場需求的職業、工種培訓。做好職業指導和技能培訓、初級技能鑒定和證書核發工作。深化創業培訓,重點搞好對新生勞動力、農民和失地農民的培訓。堅持聯合辦學,不斷提高特殊工種、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培訓的數量和質量。繼續在“訂單”和“定向”式培訓上下功夫,對企業急需的、就業前景看好的電焊工、行車工、鉗工、數控機床、汽車修理等工種,采取由政府出資補貼的方式進行培訓,實現與就業崗位的對接,做到培訓一個、上崗一個、穩定一個,提高培訓質量,推動我區培訓工作再上新水平。
四、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
一是擴大保障范圍,實現我區所有居民老有所養。將農村各類人員均納入保障范圍,對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農村老年人員發放養老補貼,確保我區居民老有所養。二是完善制度,推進城鎮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將所有企業全部納入參保范圍,實現城鎮居民醫保覆蓋無盲點,為農村居民從新農合轉換到居民醫保做準備。三是破解中斷人員續保率低的難題。通過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勞動保障平臺,健全中斷人員基本情況臺賬,完善中斷繳費人員跟蹤服務機制。四是全面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對不同企業,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認真做好退休人員的移交工作,維護社會的穩定。全面落實各項服務制度,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能力。在全區開展退休人員健康體檢工作,組織退休人員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幫助退休人員建立自管組織,豐富退休生活。
五、進一步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當前就業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條,一是結構性失業矛盾依然嚴重;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過程中的城鄉統籌就業問題;三是就業弱勢群體面對市場就業缺乏競爭力,沒有公平就業的良好環境保障。因此明年我們將通過加強輿論宣傳、規范各職業介紹機構中介行為、加強用人單位招聘管理以及規范招聘信息等措施極力改進目前就業市場存在的不規范行為,努力引導和營造一個良好的公平就業的環境,減少就業歧視。
六、進一步貫徹《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全面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一是強化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努力消除用人單位對勞動法律法規認識中的盲區;二是以增強執法能力為目標,打造一支善于工作的執法隊伍。大力推進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管理工作,將勞動保障監察的工作平臺前移到街道和社區,強化對用人單位的服務、管理和對勞動者的服務;三是繼續提高勞動爭議仲裁處理效能。堅持預防為主,基層為主、調解為主,逐步在各類用人單位建立勞動爭議調解機制,繼續大力推進勞動爭議仲裁實體化建設。充分發揮街道社會保障所、站協理員的作用,使局、所、站形成合力共同辦案,從根本上解決勞動爭議案件處理周期長的現象,全面提升勞動爭議仲裁的處理效能。
篇8
關鍵詞:種糧大戶 基礎設施 生產成本
種糧大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現代化建設和代表中國農業未來的重要力量。培育種糧大戶,是實施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種植,提高土地效益,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破解“未來誰來種地”,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目前,種糧大戶在提高種糧效益、穩定糧食生產中的作用日益顯著。但是,在扶持發展種糧大戶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基礎設施不健全。種糧大戶承租的農田普遍存在基礎設施條件比較差,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部分流轉田塊水利條件差,種田靠天收的現狀還難以改觀,水利渠道、電力設施建設滯后,往往出現大旱之年引水灌溉困難,大澇之年排水降濕困難。路網不配套,機耕路少,路面狀況差,不利于運輸與機械作業。晾曬、倉儲設施不到位,影響糧食后期的品質和保存。種糧大戶因土地租期不定、地塊分散、資金不足等原因,也無力或者不愿投資完善水利設施和購置大型農機具。且涉及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巨大,新型經營主體難以獨自承擔,種糧大戶渴望政府給予扶持。
糧食生產成本上漲較快。我國農業已進入生產高成本時代,糧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農產品每畝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畝產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顯下降。在農產品生產投入增量中,直接生產成本上升是推動農業生產總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種子、化肥、農藥、農膜、機械作業、排灌、土地租金、勞動力等成本,占總成本80%以上,嚴重影響種糧收益。一是土地租金上漲。隨著城鎮化建設和惠農政策的實施,租地成本年均上漲15%左右,有的地區平均達到1000元/畝/年,成方連片、地段好的可達到1200元/畝/年。二是勞動力難找。種糧大戶自家勞動力常常不能滿足生產所需,雇工現象普遍。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適齡勞動力越來越少。所以對于種糧大戶來說,“人難請”成為一大難題。在農忙季節,能請到的季節工年齡基本都在60歲以上,而且日工資也較高。三是農資成本上漲過快。近年來,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價格年均漲幅普遍在10%以上。四是農機具購買成本和服務成本有大幅增加。五是土地整理費用高。“小田并大田”、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恢復土壤肥力需要增加更多的投入。
Z食生產風險大。首先是自然風險大,高風險影響農業生產效益。農業靠天吃飯,自然災害風險高,農業保險體系不健全,各種災害承受能力低,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涌現和經營規模逐漸擴大,千家萬戶的經營風險集中到他們身上,并隨之放大。其次是經營風險大。目前的糧食市場全面放開,如果價格趨升,銷售順暢,不易出現積壓滯銷的情況。另外,目前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是10元/畝,最高賠償標準為小麥320元/畝、玉米300元/畝。如果遭遇嚴重災情,賠償款甚至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
銷售價格偏低。自然災害損失與市場波動對種糧大戶的影響最大,兩者加起來占到了經濟損失的80%以上。由于種糧大戶擔心自然災害損失與市場波動影響,加之缺少烘干和倉儲設備,又迫于上繳租金、還貸款等巨大壓力,多數農戶只能選擇收獲后立即銷售,遇到價格走低,增產不增收,甚至嚴重虧損。加上國家的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等均由轉出土地的原農戶享有,種糧大戶只能享受上述補貼項目之外的專門對于大戶的補貼很少,種糧大戶生產經營困難。
發展資金緊缺。農村金融服務缺失,種糧大戶融資難。在對種糧大戶的調查中,普遍反映影響農戶種糧經營規模的最大因素是融資難。資金緊缺是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瓶頸。一方面季節性投入資金大,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同時還要繳納大額的承租費,雇傭勞力,發放工資。另一方面銀行貸款難,目前農村信貸手續復雜,貸款金額少,加上農田不能抵押,缺乏有效的擔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由于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資產不足,實力不夠,又缺少必要資產抵押,存在銀行融資困難問題。
土地流轉不規范。土地承包期限影響了大戶對土地的持續投資,包括土地經營權到期后的土地附著物歸屬問題等。土地流轉合同期限的長短是決定種糧大戶土地投入的重要因素。從種糧大戶與土地流轉戶簽訂的土地流轉年限看,70%以上都在6年以下,其中流轉年限在5年以下的占40%,有些甚至一年一簽。沒有穩定的土地經營權作保障,種糧大戶很少擴大投資購買大型農業機械、修繕水利設施和擴大種植規模。很多農戶擔心土地流轉之后無法收回,所以不愿意流轉。這樣容易形成“插花田”,使土地不容易集中連片,機械化作業不容易推廣,從而無法降低生產成本。
土地流轉信息市場體系尚未建立、完善起來,供需雙方信息有效對接機制缺失。土地流轉服務不夠,土地承包不規范,影響持續發展。部分經營主體承租他人土地只是通過口頭協議,與農戶間沒有規范的文書合同,伴隨土地租金在年度間的漲落變化,農戶和經營主體間的租種矛盾時有發生,導致土地流轉不能持續、穩定開展。
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到位。隨著農地加速流轉,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但與之相配套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相對滯后。種糧大戶普遍未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培訓,對農業新技術掌握較少,科學種田水平不高,迫切需要農技部門專家在品種選擇、病蟲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間管理、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綠色生態有機農業、標準化生產等方面進行技術培訓與指導。但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存在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足等問題,服務與農民實際需求不能有效對接,很多工作沒有落到實處。由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經營主體對新型農業技術的使用積極性并不高。一些新型農業技術雖然具有明顯的增產、節本、增效潛力,卻因為缺乏從中央到地方的獎勵措施而難以有效推廣。
過度開發農業資源。生產糧食,拼資源拼消耗,已經持續多年,這種生產方式不可持續。我們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是,為了保吃飯、保供給,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在這種大環境下,種糧大戶普遍存在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投放量過高、有效利用率低問題。
基層政府對種糧大戶支持力度不夠。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今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已經很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為解決這一問題,今年中央明確提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要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的重要抓手。但是,實際情況是70%的種糧大戶都覺得基層政府對他們的支持力度不夠,獎勵政策不到位。
產品缺乏品牌支撐。生產成本上漲過快,經營效益下降,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價格漲幅較大,同時勞動力價格也由以前每天50~60元,上漲至60~70元,嚴重影響了種糧的直接經濟效益;種糧大戶由于沒有曬谷場和倉儲條件,糧食收獲后必須及時銷售出去,雖銷售渠道順暢,但糧價仍偏低。生產的農產品沒有品牌,只能賺辛苦錢,不能賺大錢。生產的產品沒有品牌,盈利能力低。自主品牌比例、產品認證率低。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M一步提高,對優質食品的需求會不斷增長,加快高級別農產品認證有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居于有利位置。
部分種糧大戶經營目標不明確。部分種糧大戶沒有長遠的糧食生產經營規劃,有些人承包很多耕地的目的不是為了認真地搞糧食生產,而是希望以種糧大戶的名義爭取得到政府部門對其的項目資金支持或獎勵資金,或是通過銷售其經營的糧種、農藥、化肥及農機服務上獲取利潤。近年來,土地租金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快速上漲,糧食生產成本不斷提升,種糧效益比較低。盡管國家對糧食生產進行補貼,但生產糧食的經濟效益遠不如種植非糧作物。因此,部分種糧大戶選擇了部分或全部種植效益相對較高的經濟作物,如蔬菜、果類等,偏離了種糧主體。
篇9
發展潛力巨大的項目――經銷空氣凈化產品
概況:空氣凈化產品種類不下千種,包括:空氣凈化器、常溫媒過濾網、光觸媒、清除甲醛設備、空氣過濾器、芳香型經濟觀賞型植物、具有凈化功能的觀賞型植物等等。
投資門檻:幾千元至十萬元不等。
投資回報:單品銷售平均利潤率70%―150%左右,大約3―6個月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2016年第一季度空氣凈化類產品總銷售額接近了50億元人民幣,2016年第一季度比2015年同期上漲了2.6個百分點。空氣凈化類產品的銷售市場進入了穩定發展期。當前行業平均利潤率相對較高,同時經營風險又相對較小。
市場容量:據2016年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室內環境監測中心和北京聯合大學室內環境檢測與評價中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國內空氣凈化產品的銷售市場容量超過了2000億元人民幣。
市場前景:據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建筑裝飾室內環境保護委員會統計,僅北京一個城市就有超過500萬個家庭尋求過或正在尋求室內空氣凈化產品。調查顯示超過70%的家庭傾向購買空氣凈化產品,同時這個比例還呈上升趨勢。可見經銷空氣凈化產品的市場前景相當廣闊。而且如今霧霾天氣在全國十分普遍,人們更加重視空氣凈化產品。
政策:國家針對空氣凈化行業目前沒有相關的政策法規。但從一些地方政府舉措可以看出國家對空氣凈化行業還是持支持態度。如北京一座城市就有60多家便民檢測治理機構,而且每家檢測治理機構都在銷售相關的空氣凈化產品。
趨勢:技術――目前的空氣凈化產品大部分是以活性炭物理吸附為工藝原理。現在已經有光處理的凈化產品研發出來了,有可能會在未來2―3年內取代現有產品。
銷售――目前多數產品都是進入賣場進行銷售。隨著產品種類的增加,這種營銷方式為投資者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越來越低。注重售后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的營銷方式將成為新的競爭手段。
點評:
目前,空氣凈化產品的銷售已經從培育期過渡到了發展期。市場對產品認知度提高,投資者經銷風險降低,獲利比較容易,而且經營的安全期較長。這個安全期至少有10年左右。
須及時進入的“黃金項目”――經銷安全防護產品
概況:安全防護行業產品種類主要包括:手機動態視頻監控項目、手機彩信智能監控項目、隱形安全防盜網、防盜報警器等等。
投資門檻: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投資回報:經銷安防產品單品平均利潤率在80%―300%左右,大約3個月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現在安防行業在我國屬于市場培育期,市場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0%。2015年銷售額為340多億人民幣,比預期高出了120億元人民幣。市場需求遠遠大于供給。
市場容量:中國安全產品防范行業協會預測,今后5年內安防行業將發展成為一個蘊藏著數千億人民幣(不含工程費用)的大蛋糕,年增長幅度為15%。
市場前景:在我國南部多個城市中,2016年第一季度安防產品銷售份額比2015年同期銷售份額高出了將近6億元人民幣,而且上升趨勢還在繼續。加之政府對娛樂場所安裝安防設備的強硬舉措,使得安防產品的市場銷售前景變得廣闊起來。
政策:現在部分城市的公眾場所也強制性安裝安防產品,如北京市規定,幼兒園、學校必須都安裝安防產品。國家的強制性舉措為安防產品的銷售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趨勢:政策――國家既然強令娛樂場所、幼兒園安裝安防設備,就有可能要求其他公眾場所也安裝安防設備。政策有望成為安防產品銷售的東風。
銷售――現在安防產品的銷售更多依靠政府或公安部門的政策導向支持,而將來可能更多依靠的是終端服務,依靠口碑營銷來獲取更多的客戶。
技術――很多安防產品的功能都是單機實現,今后安防產品更多傾向于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功能。此類產品將會是未來幾年安防產品主流銷售產品。
產品――目前防盜報警設備銷售火爆,但安防市場銷售最大份額是視頻監控設備銷售。銷售視頻監控設備的利潤要比防盜報警設備高出很多。
點評:
處于市場培育期的安防行業,理論上不適合中小投資者介入。因為市場處在培育期時在經營上有一定政策風險。但從目前國家政策看,國家支持安防行業,而且還有可能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因此從搶先占有市場份額上看,中小投資者可考慮進入。
投資回報誘人的項目――經銷電信及互聯網產品
概況:2005年開始,中小投資者可以經銷電信及互聯網的相關產品,如門戶網站、網絡游戲、手機增值服務、網絡電話、短信實名、電話實名系統、手機游戲等等。
投資門檻:1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投資回報:利潤率在300%左右,大約3個月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中國信息中心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網絡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上萬億元,將會比2015年增長47%。數據表明該行業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市場容量:2015年,中小投資者可以經銷產品的市場份額大約2000多億元人民幣。
市場前景:網絡、微信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傳輸載體。而且網絡與微信的普及速度大大超過了電信及互聯網行業的市場飽和速度,高出了將近22個百分點。這為投資者進入該行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投資前景十分樂觀。
趨勢:市場――未來幾年,該行業將會成為現代服務業的生力軍。
技術――電信及互聯網行業是技術更新換代最快的行業,往往一個產品的市場剛要飽和,因為一項新的技術出現,又將產品市場的份額擴大。
產品――雖然經銷電信產品的風險低于網絡產品,但是其前景不如網絡產品好。因為越來越多的電信產品要通過互聯網才能實現功能。它對互聯網的依賴,使得經營網絡產品的前景更好。
點評:
電信及互聯網行業的投資回報率十分高,但它也是把雙刃劍,如果把握不好,不僅難以賺取財富,還會使自己陷入困境。所以中小投資者進入該領域時要對所經銷產品的公司資質(是否有國家文化部發的網絡經營許可證,是否有三大網絡運營商合作協議等)考核清楚。
賺錢穩當的項目――經銷小家電產品
概況:2015年是國內小家電銷售的高峰年。小家電包括:美容小家電、健身小家電、保健小家電、日用小家電、廚衛小家電等等。
投資門檻:幾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投資回報:單品銷售的平均利潤率在30%― 100%,大約3個月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小家電的生命周期在3年至6年,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某種產品的市場剛剛飽和,可能具有替代性的產品就會出現。現在我國小家電行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市場需求量年增幅突破了30%。
市場容量:中國家電市場調查研究課題組調研數據顯示,到2017年,國內小家電銷售額將達到5000億元,預估峰值將不低于7500億元。而國內小家電市場容量至少有3500多億元。
市場前景:隨著連續兩年小家電的銷售增幅都接近30%,該行業具有快速發展的空間。
政策:國家對家電領域實施嚴格的3C認證制度。
趨勢:政策――盡管有3C認證,但是使用小家電造成的事故還是不斷發生。國家有可能出臺比3C檢測標準更為嚴格的新認證標準。
點評:
由于小家電的生命周期很短,產品更新換代快,所以造成小家電平均利潤率在30%左右。小家電的銷售適合不愿冒險、追求平穩的投資者進入。
永遠不會消逝的賺錢機會――經銷教育培訓產品
概況:教育培訓產品主要包括:環保教具類、培訓教材類、幼兒玩具類、環保文具類等。
投資門檻:3000元――30萬元之間。
投資回報:單品銷售利潤率在100%―500%之間,大約3―6個月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教育培訓業相關系列產品銷售屬于市場培育期,市場遠沒有達到飽和。這點從數字上也可以看出,2015年第一季度相關產品銷售額在160多億元人民幣,而2016年第一季度相關產品銷售額在190多億元人民幣,增長幅度在15%以上。
市場容量:根據2015年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教育培訓產業相關產品銷售的市場容量在1700億元人民幣。現在市場供應能力不足20%。
市場前景:“終身教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銷售與教育培訓相關的產品市場空間很大。
政策:2015年國家對教育培訓的教材有相關規定,只有通過政府各級教委審核批準的教材才能進入市場銷售。
趨勢:產品――幼兒培訓、各種新興職業培訓將成為培訓業的支柱力量。經銷這些培訓領域相關產品的市場前景更為看好。
點評:
雖然該行業尚屬市場培育期,但是政策風險并不像經銷電信及互聯網行業產品那樣大,只要所經銷的教具、教材、玩具通過教委認可即可。其中環保教具風險最低,經銷的條件也相對簡單。
進入門檻低的項目――經銷電腦輔助用品
概況:隨著電腦的普及率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電腦輔助產品逐漸被開發出來。如USB系列產品(USB空氣清新器、USB小風扇、USB吸塵器等)、電腦防輻射產品、電腦遠程控制器等。從2010年中期開始成為了中小投資領域的熱點之一。
投資門檻:僅需幾百元到幾千元即可。
投資回報:單品銷售利潤率在50%―150%,大約3個月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該行業中產品的核心技術大同小異。因此一個產品從上市到消亡基本上只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就單個產品來說,市場飽和速度很快。但就整個行業來說,不斷有新產品出現,市場就不斷更新,基本上不會出現飽和現象。
市場容量:截至2016年上半年,國內電腦輔助產品的市場容量在千億元人民幣以上。但目前國內部分廠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產品更多供給海外。國內可供中小投資者以經銷形式介入的市場空間不足500億元人民幣,但國內的市場需求在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市場前景:2015年全國家庭電腦普及率達到68%―70%,城市家庭電腦普及率達75%―80%。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6成的電腦使用者想嘗試使用電腦輔助產品,4成的人愿意使用此類產品,超過3成的人喜歡使用此類產品。可見此類產品市場空間巨大。
政策:國家對電腦輔助產品并無任何政策,只要產品能通過國內的3C認證、ISO9000系列認證,就可以獲得進入市場的“通行證”。
趨勢:銷售――因為產品外觀、技術特點的相似性很強,誰的營銷方式更人性化,誰將在競爭中獲勝。
產品――具有環保、保健、健身功能的產品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
市場――未來3―5年內,地縣級城市是產品銷售的主要市場。
點評:
政策風險低,資金投入也不大,對投資者自身素質要求也不高,經銷電腦輔助產品是中小投資者的較佳選擇。因為電腦輔助產品的主產地在我國廣東省和浙江省,加之產品更新速度較快,需要投資者要學會抓住地區信息不對稱的市場需求,將銷售產品主戰場開設在我國北方地區或是二三級城市。
前景樂觀的項目――經銷節能產品
概況:中小投資者經銷的節能產品主要包括:節能玻璃、節油器、節電器、節水設備、節能建材,節能空調等等。
投資門檻:幾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投資回報:單品銷售利潤率在100%―150%之間以上,大約6個月能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節能行業整體屬于市場培育期。2015年銷售額突破了300億元人民幣,2016年上半年銷售額接近了170億元人民幣。數字說明節能產品銷售市場開始良性循環。
市場容量:我國節能產品的市場份額大約在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屬于中小投資者可以進入的經銷領域市場份額大約在800多億元人民幣。
市場前景:國家鼓勵和提倡“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些都為經銷節能產品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能源價格的一再上漲,也使得人們認識到節能產品的重要性,節能產品銷售量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趨勢:政策――國家從宏觀方面(能源使用)考慮,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會出臺類似強制使用節能型建材的相關政策規定。這可能會成為節能產品銷售的一個良機。
銷售――目前節能產品銷售更多的還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單純依靠投資者自身能力很難打開市場。但是已有投資者通過政府倡導來銷售產品的成功案例。未來幾年將政府倡導作為輔助手段的營銷方式將會成為主流。
點評:
環保、節能產品很多都是“叫好不叫座”,這讓很多中小投資者望而卻步。但是在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各種設施無法更新成節能型設施的情況下,節能產品將會迎來自己的春天。投資回報的時間相對較長一些,需要投資者要有更多的耐心。基本上需要半年才能收回前期投資。
發展勢頭迅猛的項目――經銷汽車輔助用品
概況:中小投資者實際上是進入汽車后市場中的汽車飾品、汽車防盜、安全產品領域。
投資門檻:5萬―10萬元之間。
投資回報:單品銷售利潤率為80%―200%,大約4個月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2015年汽車相關用品的銷售額為160億元人民幣,2016上半年銷售額就已經達到了130多億元人民幣,增長速率為38.4%。該行業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市場容量:2016年初市場利潤空間總額超過了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經銷汽車用品的市場空間超過了800億元人民幣。2015年僅僅實現了不到20%的市場份額。
市場前景:隨著私家車的保有量不斷增加,汽車飾品、安防產品的銷量將會繼續走高。因此投資前景十分廣闊。
政策:國家對汽車用品,尤其是安防產品的質量把關十分嚴格。小投資者選擇經銷的產品必須嚴格檢查廠家的相關認證(3C認證、安全認證等)。
趨勢:銷售――“合作”勝過“單挑”,現在人們買車追求的是一站式服務,中小投資者應該學會與汽車經銷商進行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點評:
近兩年是購買私家車的高峰年,這個勢頭還在繼續上升。此時無疑是投資汽車輔助產品經銷最好時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發展勢頭過猛往往帶來偏差,國家就會采取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像有些城市已經執行搖號購買牌照政策,因此建議中小投資者將投資重點放到經濟剛剛起步區域或者三四線城市。
今年火爆的項目――經銷婚慶用品
概況:2016年是近3年內國內婚慶的高峰年。婚慶用品主要包括:絹花,不銹鋼拱門,鐵藝花架,羅馬柱,燭臺,新奇喜慶用品,結婚證盒,結婚紀念冊、插花工具,氣球沖氣機,電子遙控彩球、泡泡機,冷焰火,喜糖請柬,紗綢蝴蝶結,結婚情侶娃娃等等。
投資門檻:數千元至二三十萬元不等。
投資回報:單品銷售利潤率100%―600%,大約3個月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近兩年婚慶市場的發展速度很快,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市場運作十分成熟。
市場容量:我國每年婚慶市場都有上百億的市場份額,其中經銷婚慶產品的市場占了將近60%。
市場前景:雖然經銷婚慶用品市場龐大,但民俗對其影響很大。如明年在民俗中屬于淡季,婚慶市場就會趨于冷清,因此中小投資者進入這個行業時需要把握住進入的時機。2017年下半年進入是最好的時機。
政策:婚慶用品中有部分產品屬于易燃、易爆危險品,國家安全生產監察局的危化監管部門開始關注婚慶用品中危險品。部分省市已經明令規定婚慶過程中禁止使用危險品。
趨勢:政策――鑒于部分城市有過春節禁止燃放煙花鞭炮的規定,國家可能會出臺在婚慶過程中禁止使用危險品的規定。因此中小投資者在選擇經銷產品種類時,應盡量不去經銷危險品。
技術――政府禁令會促進婚慶用品的技術突破,預計電子類禮花、鞭炮將會成為婚慶用品市場的一匹黑馬。
點評:
婚慶行業可以說是今年最火爆的行業。中小投資者單獨經銷婚慶用品不如開婚慶公司兼營婚慶產品。投資者現在進入婚慶領域,經營風險最小,因為市場中已經有了很多成熟且成功的運作模式。
風險低的項目――經銷禮品及玩具
概況:玩具、禮品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各種新奇特玩具、禮品。
投資門檻:幾千元到四五萬元之間。
投資回報:單品銷售的利潤率在50%―400%,大約4個月左右即可收回前期投資。
市場現狀:該行業已經進入到了成熟期。2016年上半年的市場份額與2015年同期相比僅高出了4個百分點。
市場容量:據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玩具禮品經銷類市場份額都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市場前景:從2015年開始我國進入了玩具、禮品消費年,2015年全年玩具、禮品的銷售額接近了1000億元人民幣。據全國輕工業信息中心預計這種消費熱潮至少可以持續到2020年左右。
政策:國家近年出臺了玩具也需要進行3C認證的相關法律規定,使得大量不具備認證條件的小企業倒閉。
趨勢:利潤――由于國家對玩具、禮品生產的監督力度將加大,出臺了玩具也需要3C認證的法律規定。因為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大(產品需要認證),使得經銷者的利潤率降低。
篇10
一、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
(一)都市農業的定義回顧
現代的都市農業概念最早出現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農業報》上,但作為學術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理論,最早把都市農業表述為“城市農業區域”或“城市農業生產方式”。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在《日本農業模式》中,明確提出“城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概念。都市農業術語出現后,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學者紛紛探索都市農業的本義。(1)美國農業經濟學家歐文·霍尼(1950)認為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楔形農田上進行的綠地建設和發展園藝業、果林業。(2)德國學者史密特(1996)將都市農業定義為一種位于城內或環城區的產業,它生產或養殖、加工或運輸各種食用和非食用的產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產品和服務,反過來為該城市地區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以及產品和服務。(3)德國學者穆斯蒂爾(1998)將都市農業定義為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4)中國學者俞菊生(1999)認為都市農業包括城市內鑲嵌插花狀的小塊農田、庭院和陽臺綠化、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業、遠郊甚至環大都市經濟圈在內的適宜大都市市場需要的農業。(5)中國學者張強(1999)認為都市農業是地處城市郊區的農業以及市區擴展而劃入市區的農業。(6)中國學者宋金平(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處在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7)中國學者張林成(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分布在城市內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要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如上定義有個共性,就是強調都市農業的地域性和經濟活動類型。從這個角度講,可以把德國學者穆斯蒂爾的定義看成是這類定義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從概念體系的內部結構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來衡量,這這些定義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從內部結構完整性來看,這些定義都丟失了都市農業的主體、生產目的、生產種類、產品等核心內涵;從外部功能配合性來看,都沒有與城市生態環境、食物供應系統、鄉村農業等相關概念建立配合關系。為此,需要對都市農業概念進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農業的新定義
受如上定義的啟發和滿足概念界定的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我們將都市農業界定為:一種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由城鄉居民經營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能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生產模式。這樣界定現代都市農業,能引導都市農業朝著多效能方向發展,使都市農業走上科學發展軌道。其合理性如下。
(1)這種定義強調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人只有轉變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才能消除農業的負外部性效應。現代社會在都市區域開展農業生產,就是要轉變農村地區破壞生態環境、缺乏人文關懷的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挖掘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人文功能和社會功能,使農業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質生活空間的產業系統。
(2)涵括了目前出現的都市農業的所有經營類型。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都市農業出現了種植農業、養殖農業、樓宇農業、園林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等經營類型。都市農業概念應該涵括這些經營類型。
(3)概括了都市農業經營主體。現在從事都市農業的人不僅是城郊農民,還有市內的園林園藝工人、居家賦閑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婦等。我們在定義中用“城鄉居民”一詞概括了這些都市農業經營者,強調了都市農業的經營主體。
(4)規范了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都市農業應該特指在城市區域進行的各種農業生產。界定都市農業概念必須確定其區位范圍和地理空間。如果都市農業定義不限定在城市區域,在實踐上會產生許多誤解,在操作上難以與鄉村農業劃定邊界,也不便于都市農業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義中突出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農業的多重功能和產品特性。都市農業能為城市提供生態環境、安全食物、勞動就業、休閑娛樂場所、環境與農業知識教育場所;提供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緩解精神壓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這些產品與服務以及生產功能是都市農業區別鄉村農業的一個根本特點。
二、現代都市農業的經營形式和經營現狀
作為城市區域的農業發展方式,都市農業應該成為一種產生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效益的農業發展方式和發揮經濟、生態、人文、社會功能的農業發展方式。自現代都市農業興起以來,世界各地出現了新奇各異的多效能的都市農業經營形式。
(一)都市農業主要經營形式
(1)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這是人類為了調節城市氣溫、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澇災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城郊地區開發的一種都市農業。這類經營領域在食物短缺的時空環境里不受重視。在過去,許多城市郊區本應成為生態防護地帶,但被一座座工廠、養殖場和一塊塊蔬菜基地所占領。結果造成城市周邊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氣質量下降。有了這些教訓以后,人類才重視郊外生態防護林業。如近年,法國用財政在一些城郊山區和島嶼建立了7個無住戶的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9]。近些年我國一些特大城市也開始重視這種都市農業。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提出,將重點支持京津風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綠化隔離帶、營造水源保護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規劃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結合部建設成為城市的綠色屏障、安全空間、城市生態補充基地。
(2)郊外食物農業。這是建在生態防護林業帶和城市之間的,給市民提供安全糧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種都市農業。其經營領域包括蔬菜種植、糧食生產、家禽家畜養殖、水果種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郊外食物農業將向生態化、優質化、集約化、工廠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另外,發展郊外食物農業,要以都市市場為軸心、要注重資金、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進工業生產管理技術和生物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尤其要以生產優質安全的高檔農產品為經營目標。只有這樣郊外食物農業才能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
(3)城市園林園藝農業。這是都市農業服務城市的主要表現,也是人類通過農業手段為城市提供綠色空間、園林景觀、綠色公共活動場所、優質空氣的重要領域。這種農業活動有悠久歷史,自古以來,人類就重視城市園林園藝建設。現代市民把城市園林園藝美化視為都市農業的重要領域,并利用園林園藝工程美化城市空間。如法國,用綠籬帶將住區與工廠、高速公路及污染區隔開,以營造寧靜、清潔的人居環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農業用地,在城內種植蔬菜和花卉,制造農業景觀。巴黎大區在城市規劃中劃定了自然保護區和農業保護區,提出要將農田、河谷、森林、公園等綠色空間聯結起來,形成貫穿整個大區的綠色脈絡。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包括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和市內綠化、美化工程兩大領域。前者是城市園林園藝農業的初級產品生產過程或原材料供應過程,生產地主要集中在城郊農村。后者是城市園林單位或郊區園林園藝公司將郊區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區、街道和道路兩旁、街心花園、市內公園以及其他綠化地帶的過程。兩者是園林園藝市場的供求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是市內綠化美化工程的基礎,為城市綠化和美化生產源源不斷地供應原材料;市內綠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的價值體現,為郊區景觀林木、草業、花卉生產提供了強大需求。城市園林園藝農業發展過程就是這兩種生產的協同過程。
(4)城郊旅游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屬旅游農業,源于西方市民鄉村旅游,在國外有70多年歷史、在中國有30年歷史。但世界各國對其稱呼不同,德國叫“度假農莊”;日本叫“度假農業園”;澳大利亞叫“休閑牧場”;奧地利叫“農家旅游”;韓國叫“觀光休閑農園”。它有農業公園、觀光農園、體驗農園、教育農業等四種經營形式。農業公園就是經營者在農業生產中融入城市公園經營元素,將農業生產場所轉變為城鄉居民觀賞、游覽的城郊公園;觀光農園就是城郊農戶將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生長以及農產品觀賞或采摘活動成片開發為供市民旅游的場所;體驗農園就是城郊農戶用租種方式將耕地轉化為供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勞動樂趣的場所;教育農業是郊區農業經營者或市政府為了給城市孩子提供一個了解農業知識和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會而開發出來的都市農業經營模式。城郊教育農業是在城市傳播農業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經營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區農戶家寄宿并參加農業勞動;法國將其作為農業職業培訓方式。法國政府規定凡從事農業者都要在教育農場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培訓,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農場,并受制國家農業部門職業培訓中心。法國的城郊教育農業效果比較好。
(5)市內樓宇農業。這是城市內的居民在城市樓宇間可用空間里從事種植和養殖的多功能農業經營方式。樓宇農業的產生源自市民對田園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對住區生態環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決了食物保障問題的市民一般把從事樓宇農業作為調節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處于食物供應短缺狀態的市民一般把發展樓宇農業作為家庭食物供給的一條途徑。但是在農業生產受到工業化污染的情況下,一些市民也重視樓宇農業生產,將它作為解決食物安全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市內的樓宇農業成為城市食物農業的一部分。市內樓宇農業根據生產地點不同,有多種經營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陽臺、樓頂甚至外墻等狹小空間的綠化與美化種植,包括室內、陽臺、庭院種植觀賞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盤載蔬菜、小動物飼養,室外墻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種植;第二,樓盤間空的綠化和美化種植,包括種草、植樹;第三,旅館飯店接待大廳的美化種植,包括移動的盆載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裝飾;第四,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綠色種植,包括街道綠化美化種植和鋼架吊盆蔬菜種植。
(6)都市文化農業。這是農業經管者借用文化產業經營技術,通過開展文化活動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和利用農村文化資源,給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文化旅游服務、農業手工藝品、農村文化產品,從而獲得較高經濟收入的農業經營形式。主要有四種經營方式:第一,民俗旅游。這是經營者以民俗事象為經營內容、以文化旅游社區為經營空間,為市民提供旅游服務的文化農業經營形式。都市發展民俗旅游具有優勢,因為都市人多,旅游服務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區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發展比較快。第二,農耕文化展覽。這是經管者按照農業發展歷史線索通過實物和文字資料將農業文化在展覽館展示出來的文化農業經營形式。這種經營項目具有較強的農耕文化傳承價值,我國已出現這種都市農業經營方式。第三,農產品展覽。這是經管者借助會展文化,在城市空間和特定時段,舉行的農產品交易活動。世界各地許多大城市年年舉辦農產品展覽會。第四,節慶農業。這是經營者利用節慶活動促進農產品銷售和發展農業經濟的經營形式。舉辦農產品文化節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館式的陳列展示,而在于將一種有別于鄉村的、農業社會的日常生活模式與情境氛圍分享給市民和外地來客。
(二)都市農業經營現狀
國外比較重視都市農業,發展比較快,形成了一定規模,在解決糧食安全方面發揮出特殊功效。有專家估計,目前全世界有8億人口從事都市農業經營,其中的2億人口從事銷售,他們中有1.5億人是全職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國的食物供應水平不一樣,各國經營都市農業的重點領域不同。
在農業欠發達國家,不僅從事都市農業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從事食物生產。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贊比亞等國城市中的6.5億市民中,就有2.5億人通過都市農業獲得部分食物。都市農業不僅是糧食短缺國家的市民解決食物自給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他們提高農業食物品質的辦法。如有專家稱,在哈瓦那,城市菜園明顯提高了農戶家庭及其所在社區的食物數量和質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費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產比例不斷提高。有專家統計,在東雅加達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達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達到60%;在內羅畢市,市民家庭食物自產已達到50%(Mougeot,1994)。
在發達國家,都市農業的重點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保護。如英國想通過發展都市生態防護和園林園藝農業措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目前英國在20多個城市的原用于工業生產的土地上實施所謂的“城市農莊計劃”。如德國采用生態保護農業措施恢復城郊礦山廢地生態,如埃森市將城市內原來用于煤礦開采的土地轉變成為都市農業規劃用地,在廢地上發展都市農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又如城市國家新加坡就是通過發展都市農業,不僅改善了國家生態環境,把新加坡變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園國家,而且已經改變了國家農業食物生產短缺的現象,實現了肉類供應完全自給和25%的蔬菜的自給(Smitetal,1995)。
在我國都市農業發展比較全面。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等具體經營領域,在我國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發展。我國的省會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產基地,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新鮮蔬菜,甚至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數量的有機農產食品。我國一些特大城市還建設了郊外生態防護林體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興辦了旅游農業,尤其是農家樂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還發展了文化農業,如北京有316個郊區行政村開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戶達13819戶。北京房山區的韓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大興區的龐各莊鎮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積2.3萬余平方米的國內首家西瓜博物館。大興區于1988年首創性舉辦了西瓜節,到此已舉辦18屆;大孫各莊鎮舉辦葡萄采摘節;北務鎮舉辦蔬菜采摘節;李橋鎮舉辦西甜瓜采摘節;北石槽鎮舉辦鮮杏采摘節;龍灣屯鎮舉辦果品采摘節,他們以節慶方式招攬人氣,以城區市民的廣泛參來實現農產品的促銷。現在北京農產品文化節已成為全國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農業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農業是現代多功能農業的一種,能產生經濟、人文、生態、社會效益,能發揮經濟、人文、生態、社會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農業的生態效益與生態功能
都市農業的郊外生態防護林業、園林園藝業、農作物種植,向城市提供綠色生態環境、綠色的生態屏障、綠化隔離帶,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都市農業還可以防止和減輕都市外來不利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危害。都市農業與市內園林綠化美化農業一起還扮演著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僅大量地、持續地接受、儲存、消納、降解、凈化都市排出的氣、水、固體廢氣物,而且將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殘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過農業的有效利用變為資源,從而減輕對環境的損害,保持城市的正常運轉。同時都市農業減弱了城市的熱島效應,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維護了農村地面自然景觀。市內樓宇農業還擴大了城市種植空間,促使室內氧氣與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氣濕度、降低室內溫度、吸收空氣中被污染的灰塵和廢氣,幫助市民建立了一個宜居的小氣候。就北京城郊食物農業產生的生態效能來說,2002年僅京郊農田生態系統在調節大氣成分方面就產生了49.3億元生態價值;在凈化環境方面產生了109.63億元生態價值;在蓄水方面產生了6.03億元生態價值;在生態服務方面產生了293.4億元生態價值。
(二)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與經濟功能
由于都市農業具有經濟上的區位優勢、接近城市市場、擁有龐大的購買力旺盛的消費群體、具備走集約經營和發展設施農業所需的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而且產業分工比較發達,所以,都市農業的經濟效能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1)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增收能力。根據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從事都市農業生產的農戶人均純收入,2002年為5880.1元,2003年為6496.3元,其增幅為約91%。這種水平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根據近些年的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統計,我國農民的年均人平純收入不過3000元,只有北京郊區農民年均人平純收入的50%;全國農民年均人平純收入增幅約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區農民的一半。(2)促進了城郊第三產業發展。都市農業直接促進了郊區農村旅游業、物流業、畜牧業、種植業的發展,間接促進了郊區農村交通運輸、通訊、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推動了郊區農村市場體系的發育和發展,對周遍農村地區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輻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農業提高了農村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在農業走上設施化生產、精確化生產、優質化生產軌道方面起了促進作用,改變了農業經營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農業為例,到2003年為止,農機化程度達到70.4%;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06%;節水設施控制面積達到81.2%;農戶計算機擁有率達到16%。這是鄉村農業無法達到的。
(三)都市農業的人文效益與人文功能
都市農業的環保生產相對常規農業的化學化生產,使農業具有了人文關懷特點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都市農業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園生活和從事養生勞動的機會,豐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鍛煉了市民身體,加強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數。(2)改善了市民生活環境。都市農業通過農業生產改善了城市空間結構、降低了城市污染,促進了室內外的碳氧平衡,為市民創造了宜居環境。(3)滿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農業為市民提供蔬菜、糧食、肉奶、水果等食物,豐富了城市食物供應。同時通過生產無公害的、綠色的甚至有機產品,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優質的、有營養的農業食物,減少了“病從口入”的概率,為市民身體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護屏障,滿足了市民對高品質食物的需求。(4)傳播了農耕文化、改變了市民文化結構。都市農業通過發展會展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傳輸了農業知識、農藝、農耕精神,直接促進了農耕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提高市民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另外都市農業通過發展樓宇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采摘活動,使市民的審美文化和認知文化發生結構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