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行業前景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燃料行業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燃料行業前景

篇1

能源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各國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傳統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我國已經將關注目光轉向了能源多元化發展和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上。燃料乙醇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之一,已成為我國新型能源研發的重點,當前,伴隨著低碳之風席卷祖國大地,燃料乙醇的生產和利用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燃料乙醇是一種新型清潔燃料,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它可以用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和甘蔗、木薯、高粱等非糧食作物通過生物發酵方式來生產,也可以利用植物纖維經過預處理、無機酸或纖維素酶水解再通過生物發酵方式生產。將一定比例的燃料乙醇摻混在普通汽油即可調和成乙醇汽油。乙醇汽油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質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行業步伐加快

同時,燃料乙醇作為新興行業,可以帶動農業、制造業等行業協同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因而得到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按照技術和工藝的發展進程,目前學術界將燃料乙醇分為三類:第1代的糧食乙醇、第1.5代的非糧乙醇、第2代的纖維素乙醇。糧食乙醇指以玉米、小麥等糧食為原料,使用傳統的發酵法制造的燃料乙醇;非糧乙醇指使用木薯、甘蔗、甜高粱稈、紅薯等經濟作物為原料,使用傳統的發酵法制造的燃料乙醇。第1代和第1.5代燃料乙醇均屬于淀粉基乙醇,即將原料中的可發酵糖直接發酵制取乙醇。纖維素乙醇指使用玉米秸稈、玉米芯等纖維素物質為原料,經預處理后通過高轉化率的纖維素酶,將原料中的纖維素轉化為可發酵的糖類物質,然后經特殊的發酵法制造燃料乙醇,在技術上同糧食乙醇和非糧乙醇存在較大的差別,目前是國內外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研發重點。

我國的燃料乙醇行業起步較晚,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從2001年開始,我國先后在河南、黑龍江、吉林、安徽等9個省市開始試用車用乙醇汽油,采取地方立法的手段,在試點城市封閉運行。“十五”期間,國家批準了包括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河南天冠集團有限公司、安徽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龍江華潤乙醇有限公司等4家燃料乙醇試點企業,以消化陳化糧為主生產燃料乙醇。近幾年,燃料乙醇在全國多個省市進行了推廣,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我國推廣乙醇含量10%的乙醇汽油的省份從原來試點的4個向更大的范圍推廣。隨著試點規模的擴大,我國燃料乙醇銷售量迅速增長,截止到2011年我國燃料乙醇產銷量達193.76萬噸,是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產國。

政策大力扶持

為了促進燃料乙醇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從提出此項戰略以來,國家對該行業的政策干預從未停止過。燃料乙醇從落地以來,政府對其進行了大力推廣,從產品的生產、銷售到定價都是由政府“一手操辦”。獲得政府批準和補貼是燃料乙醇生產開工的必要前提,政府政策變化對燃料乙醇生產效益波動影響很大。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緊缺,糧食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以玉米、小麥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將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影響糧食正常供給,并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等連鎖反應,所以我國嚴格控制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新建和擴建項目。2005年6月,財政部印發《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重點是扶持發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其中生物乙醇燃料是指用木薯、甘蔗、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針對部分地區發展生物乙醇燃料的過熱傾向和盲目勢頭,200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立即暫停核準和備案玉米燃料乙醇項目,明確提出“因地制宜,非糧為主”的發展原則。

可見燃料乙醇雖然在我國具有良好的使用及推廣價值,但乙醇的發展趨勢應立足于中國國情,做到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走以非糧作物,如木薯和纖維素為原料的生產路線。記者認為,想要做到這些都離不開政府的科學指導和政策的合理干預。

企業發力支撐

燃料乙醇產業對于推動我國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提升生態文明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國家對該產業大力扶持,眾多優惠政策頻頻拋出,而企業的有力支撐成為了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

作為我國較早涉足燃料乙醇產業的天冠集團經過了多年的積極探索,現已成為綠色生物能源的領軍者。在企業成長的同時積極推行循環、低碳發展,為國家能源安全和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天冠集團副總經理路勝旗向《財經界》記者表示, 上世紀末,天冠集團率先研制出燃料乙醇,并于2000年向國家及省市有關部門提出了“關于在我國推行清潔燃料乙醇的建議,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2002年,天冠集團30萬噸/年燃料乙醇項目得到國家批復,成為國家“十五”重點工程和河南省工業結構調整標志性項目。經過數年的發展,企業已形成年產80萬噸燃料乙醇的生產能力,占全國燃料乙醇總量的30%以上,為河南、湖北、河北三省31個城市提供著高品質的綠色能源,累計替代石油資源460萬噸以上,帶動農民增收300多億元,有效改善了推廣區域的生態環境,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天冠集團積極探索燃料乙醇的腳步從未停止,歷經十幾年的研發,企業成功開發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纖維乙醇關鍵技術。2011年12月,天冠集團國內首個萬噸級纖維乙醇示范項目正式通過了國家能源局組織驗收。2013年,天冠集團的纖維乙醇產業化體系全面成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知識產權的獨創性成果。以此為依托,天冠集團率先獲批開建了全球最大的年產15萬噸纖維乙醇產業化示范區項目,成為我國纖維乙醇全面產業化的破題之筆,也進一步奠定了我國生物能源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

發展前景廣闊

隨著國內環保意識的加強,發展低碳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大環境下,燃料乙醇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優勢注定了它的發展前景將會很廣闊。

篇2

關鍵詞: 燃料乙醇 新能源 經濟效益

目前,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日漸消耗,從而引發了世界對可再生并對環境污染少的新型能源的深刻思考。諸如中國、巴西、美國、加拿大等國正在積極開發和利用生物質燃料乙醇。但如果一直采用大量糧食生產燃料乙醇,必然會造成人類缺糧、缺地等生活隱患,所以走“非糧”路線必然是正確道路。再者地球纖維素的貯量豐富,其能量來自太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一、國內外燃料乙醇的發展現狀

目前,隨著石油價格的飛漲,環境污染與能源短缺問題日漸突出,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燃料乙醇便應運而生,并逐漸形成了一個產業,一些農產品豐富的國家正大力發展燃料乙醇的供應市場。巴西早在1981年就頒布法令規定全國銷售的汽油必須添加燃料乙醇,成為世界上唯一不用純汽油作為汽車燃料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巴西用占全國面積1.5%的國土面積,解決了全國超過一半的非柴油車用燃料的供應。美國自1992年起就開始推廣燃料乙醇汽油,目前已經成為燃料乙醇年產量最大的國家,年產近4000萬噸。加拿大從1981年起在汽油中添加乙醇,到2003年,加聯邦政府宣布實施加拿大燃料乙醇的生產和利用,并撥巨款直接用于魁省等4個省的燃料乙醇商業化項目。歐盟每年約生產176萬噸酒精。1997年只有5.6%用于燃料。1994年歐盟通過決議,給生物燃料生產工廠予以免稅。并在2010年使燃料乙醇的比例達到12%。因此一些后續的國家如荷蘭、瑞典和西班牙也出臺了生物燃料計劃。泰國是亞洲第一個由政府開展全國生物燃料項目的國家。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泰國成功地開展了燃料乙醇項目。這些項目提供了利用過剩的食用農產品的途徑,對提高泰國農村幾百萬農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亞洲第二大乙醇生產國,設計的年生產能力約為200萬噸,并準備效法巴西推出“乙醇汽油計劃”。

我國是繼巴西、美國之后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國和消費國。受化石能源枯竭和環境保護雙重壓力的影響,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再一次被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位置上來,尤其是在我國已經形成了初步規模的燃料乙醇產業,更是受到格外關注。我國燃料乙醇市場格局是2002年形成的,2006年以后的幾年時間里,燃料乙醇已經在國內更多地區推廣。到2010年底,燃料乙醇消費量占全國汽油消費量的比例,已經由過去不足20%上升到50%以上。同時我國也將采取各種措施來增加燃料乙醇的產量。可見,燃料乙醇行業發展前景光明,具有相當的投資潛力。

二、燃料乙醇的概述

1.燃料乙醇的含義

乙醇俗稱酒精,它以玉米、小麥、薯類、甜高粱等為原料,經發酵、蒸餾而制成。將乙醇進一步脫水再加上適量汽油后形成變性燃料乙醇。燃料乙醇中的無水乙醇體積濃度一般都達到99.5%以上,它是燃燒清潔的高辛烷值燃料,是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以雅津甜高粱加工而成。

燃料乙醇再添加變性后,與無鉛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成的乙醇汽油,是一種新型綠色環保型燃料。當乙醇混配比例在25%以內時,燃料可保持其原有動力性。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質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它不影響汽車的行駛性能,還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更重要的是,乙醇是太陽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整個自然界大系統中,乙醇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可形成無污染的閉路循環。

2.燃料乙醇的使用方法

乙醇既是一種化工基本原料,又是一種新能源。盡管目前已經有著廣泛的用途,但仍是傳統觀念的市場范圍。其現在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以乙醇為汽油的“含氧添加劑”,這也是美國使用燃料乙醇的基本方法;二是用乙醇代替汽油,這是巴西較普遍采用的方法。未來乙醇作為基礎產業的市場方向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車用燃料,主要是乙醇汽油和乙醇柴油。這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燃料乙醇市場,也是近期的(10年內)容量相對于以后較小的市場(在我國約1000萬噸/年)。二是作為燃料電池的燃料。在低溫燃料電池諸如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新一代燃料電池汽車等可移動電源領域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這是乙醇的中期市場(10―20年內)。乙醇目前已被確定為安全、方便、較為實用理想的燃料電池燃料。乙醇將擁有新型電池燃料30―40%的市場。市場容量至少是近期市場的5倍以上(主要是纖維原料乙醇);三是乙醇將成為支撐現在以乙烯為原料的石化工業的基礎原料。在未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內,由于石油資源的日趨緊張,再加上纖維質原料乙醇生產的大規模工業化,成本相對于石油原料已具可競爭性,乙醇將順理成章地進入石化基礎原料領域(如乙烯原料市場),很可能將最終取而代之。如果要做一個形象而夸張的比喻的話,二十世紀后半葉國際石油大亨的形象將在二十一世紀中葉為“酒精考驗”的乙醇大亨所替代。

3.燃料乙醇的特點

(1)可作為新的燃料替代品。

乙醇作為新的燃料替代品,可直接作為液體燃料,也可用于生產生物質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來源或者同汽油混合使用,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依賴,保障國家能源的安全。

(2)辛烷值高,抗爆性能好。

作為汽油添加劑,可提高汽油的辛烷值。通常車用汽油的辛烷值一般要求為90、93或97,乙醇的辛烷值可達到111,所以向汽油中加入燃料乙醇可大大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且乙醇對烷烴類汽油組分(烷基化油、輕石腦油)辛烷值調合效應好于烯烴類汽油組分(催化裂化汽油)和芳烴類汽油組分(催化重整汽油),添加乙醇還可以較為有效地提高汽油的抗爆性。

(3)減少礦物燃料的應用,以及對大氣的污染。

乙醇的氧含量高達34.7%,乙醇可以按較甲基叔丁基醚(MTBE)更少的添加量加入汽油中。汽油中添加7.7%乙醇,氧含量達到2.7%;如添加10%乙醇,氧含量可以達到3.5%。所以加入乙醇可幫助汽油完全燃燒,以減少對大氣的污染。使用燃料乙醇取代四乙基鉛作為汽油添加劑,可消除空氣中鉛的污染;取代MTBE,可避免對地下水和空氣的污染。另外,除了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含氧量,使用乙醇汽油可以有效降低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降低碳氫化合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量。

(4)可再生能源。

若采用雅津甜高粱、小麥、玉米、稻谷殼、薯類、甘蔗、糖蜜等生物質發酵生產乙醇,其燃燒所排放的CO2和作為原料的生物源生長所消耗的CO2,在數量上基本持平。這對減少大氣污染及抑制溫室效應意義重大。

三、燃料乙醇的生產工藝

目前,燃料乙醇的生產方法有合成法和生物法兩種。由于近年來原油資源短缺及乙烯價格上升,所以合成法逐漸被生物法所取代。

生物法生產燃料乙醇大部分是以甘蔗、玉米、薯類和植物秸稈等農產品或農林廢棄物為原料經酶解糖化發酵制造的,其生產工藝有酶解法、酸水解法及一步酶法等。其生產工藝與食用乙醇的生產工藝基本相同,有所不同的是需要增加濃縮脫水后處理工藝,使乙醇的含量達到99.5%以上。脫水后制成的燃料乙醇再加入少量的變性劑就成為變性燃料乙醇,與汽油按一定比例調和就成為車用乙醇汽油。合成法是用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及其它生物體有機物,經過熱解合成氣(H2,CO),化學或酶催化或微生物發酵而合成乙醇。

在某些方面,化學法好比西藥,強烈、見效快,生物法好比中藥,溫和、見效慢。兩種方法“各有千秋”,其制約因素是成本和高效、廉價催化劑、酶和合適微生物的開發等關鍵技術。生物法具有選擇性、活性好、反應條件溫和等優點,但原料利用率低、反應時間長、產物濃度低及酶、微生物活性易受影響且纖維素降解和單糖轉化所需酶、微生物適用于不同反應條件,不能很好耦合。而化學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反應時間短、催化劑構成簡單、沒有嚴格反應條件限制等優點,但為高溫、高壓過程,對設備要求高。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四、燃料乙醇的經濟效益

生物質直接燃燒熱效率很低,只有10%左右,而將它們轉化成氣體或液體燃料(甲烷、氫氣、乙醇、丁醇、柴油等)熱效率可達30%以上,緩解了人類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其次,乙醇燃燒值僅為汽油2/3,但分子中含氧,用作汽油添加劑抗暴性能好、低排放,可提高其辛烷值2―3倍,還能使汽車動力性能增加等。

據推算,平均每3.3噸玉米可生產1噸燃料乙醇,而且生產只是利用玉米種的淀粉,玉米種的其他部分仍可綜合利用。如生產優質的藥用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專用飼料和農業復合肥等產品,由此可見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比較低。巴西以甘蔗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成本價為每升0.2美元。美國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成本價為每升0.33美元。而且如谷物莖稈、稻草和木屑等廢料也可用來生產燃料乙醇,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

除此之外,燃料乙醇還有一些明顯的關聯經濟效應。一方面,燃料乙醇有巨大的環保效應,這可以大大降低城市處理空氣污染的費用。另一方面,對于石化行業發展來說,燃料乙醇具有巨大的需求又是十分有利的。燃料乙醇的辛烷值是非常高的,可以提高油品質量和辛烷值。

五、燃料乙醇的發展前景和展望

燃料乙醇的生產正在由傳統的糧食釀造向生物加工過渡,所以它的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美國能源部資助用生物質廢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開發,美國每年生產約2.8×108T的生物質廢料。如谷物莖稈、稻草和木屑等,開發將生物質廢料轉化為乙醇是生物質制乙醇工業持續發展的關鍵,美國Novozymes公司和NREL合作研發了將生物質(如玉米秸稈)中的纖維素轉化成葡萄糖,再發酵成燃料乙醇,這大大降低了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加拿大IOGEN公司與加拿大石油公司合作投產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迄今唯一的用纖維素廢料生產乙醇的裝置,每年可將12000―15000T小麥等其他谷物莖稈轉化為3×106―4×106T燃料乙醇。這也將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價降到了1.1美元/加侖,預計未來可減少到90美分/加侖。

我國由天冠集團和山東大學聯合攻關的纖維素酶科項目中試發酵試驗表明,酶活力及生產成本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項目利用酶解法生產纖維素乙醇,具有反應條件溫和、環境污染小、裝置簡單等優點。采用當今流行的液體深層通風發酵培養,通過誘發育種和基因工程等方法,從提高酶活性降低生產成本著手,利用經濟實用的秸稈類物質作原料,使酶的發酵水平顯著提高,可望經過后續處理進行規模化生產。

燃料乙醇作為一種新型清潔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符合中國能源替代戰略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方向,技術上成熟安全可靠,在中國完全適用,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普通汽油與柴油的替代品。燃料乙醇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的戰略產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在吸收國外成果和經濟的基礎上,加強燃料乙醇生產新技術研究、開發和副產物深度加工研究工作。

近年來,石油等礦物質日漸枯竭,油價進一步上漲,使燃料乙醇發展更重要,而且使燃料乙醇的價格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隨著石油等礦物質的枯竭與油價的大幅上升,以乙醇等能代替礦物質能源的新型能源供應多元化戰略已成為國家能源政治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全根.煉油設計.乙醇汽油的應用,2002.2.

[2]任波.乙醇汽油轉折[J].財經,2007,178:100-102.

[3]雷國光.用纖維質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是我國再生能源發展的方向[J].四川食品與發酵,2007,43,(135):39-42.

[4]路寬行.乙醇燃料:打開新能源之門?[J].經濟導報,2007,3013:30-31.

[5]貢長生,張龍.環境化學,2008,(1):222-228.

[6]郎曉娟,鄭風田,崔海興.中國燃料乙醇政策演變,2009.3.

[7]李志軍.中國生物工程雜志.生物燃料乙醇發展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2008.7.

[8]張智先.糧食論壇.國內燃料乙醇加工業現狀及發展趨勢,2010,(11).

[9]秦鳳華.燃料乙醇蒸蒸日上[J].中國投資,2007:38-41.

篇3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綠色就業;低碳

一、可再生能源與綠色就業

綠色就業指在綠色職業(從事風能、太陽能、地熱發電和從事其他可替代石油和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職業,還包括廢棄物回收循環使用和環保型汽車的設計與制造職業)工作范圍內就業[2]。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在《綠色職業工作前景》報告中定義:直接使用體力勞動的職業和可持續、釋放低碳能的職業。舉凡能源供應業、運輸業、制造業、建筑業、物質管理、零售業、農業及林業,均有創造綠色就業的機會[3]。

全球各領域的綠色工作數量逐步上升,可再生能源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的發展,在大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能推動新能源技術開發、設備制造和安裝、維護等上下游行業,從而產生一系列新的就業機會。據全球風能協會《2008年全球風能展望》報告,風能利用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可減少約15億噸,帶動的就業崗位35萬個,到2020年,預計風電能為全球帶來200萬個就業崗位[3]。

2006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及其支持行業的雇傭人數約230萬,其中,風電行業約30萬人,太陽能光電領域約17萬人,太陽熱能行業超過60萬人,對各種給料進行培育并加工成乙醇和生物柴油領域的雇傭人數超過100萬[2]51(表1)。

美國學者認為,可再生能源同化石能源相比,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投資于太陽能等技術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大約是石油、天然氣的2倍,與歐盟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的觀點類似[5]104。可再生能源良好的投資與就業前景,極大地促進了各地區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國的愛荷華、密歇根、俄亥俄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州長們努力通過吸引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和電動汽車行業投資來振興經濟。2006年,美國可再生能源業創造386000個崗位,而煤炭行業只創造82000個崗位[1]255。

歐洲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就業人數突增。丹麥1999年風機制造、維護、安裝和咨詢服務提供1.2~1.5萬個就業機會;風機零部件供應遍及全球,也創造了約6000個就業機會。德國2006年可再生能源的制造、運行和維護,增加17萬個崗位[4]104。據德國聯邦經濟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采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每年減少1.1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年德國可再生能源領域提供了近28萬個崗位,比上年增加10%。

2010年,歐洲可再生能源市場可提供170萬個就業機會。此外,每年相關貿易出口可達170億歐元,還可提供約35萬個潛在就業機會[4]104。

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歐洲可再生能源理事會(EREC)共同的《拯救氣候:創造綠色就業機會》報告可知,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能達成切實有效的協議,并大力投資綠色能源產業,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行業將提供690萬個就業崗位,節能行業則提供110萬個就業崗位。到2030年,若能實現大規模的從傳統煤炭發電向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轉型,不僅會在全球范圍內減少10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可新增數270萬個就業崗位。相反,煤礦資源開發的合并重組,全球煤炭行業的就業機會將從470萬個減少到2030年的140萬個。

聯合國的《綠色職業工作前景》報告:未來幾十年全球發展可再生替代能源技術,將創造數以百萬計的綠色職業崗位。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持續的快速擴張,到2030年,全世界風能領域的雇傭人數會達到210萬人。太陽光電行業的雇傭人數可能達630萬人。從事生物燃料工作的人數,預計將達到1200萬人。

未來30年,綠色職業工作充滿機會和挑戰。聯合國環境計劃署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說,如果全球各國不向“低碳經濟”模式轉化,將“錯過一個重大的機會”,將會失去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這份報告出爐的背景是面臨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施泰納認為若忽視綠色能源政策和綠色職業工作,將是這一危機中最嚴重的錯誤,長期存在的新就業機會使各國的經濟實力更強,擴大和發展綠色職業工作是擺脫困境的出路之一[2]。從一些國家已制定的能源發展目標(見表2、表3)中可知,各國已把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發展戰略的重點。

二、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及綠色就業的前景

篇4

在《規劃》描繪的宏偉藍圖中,生物基產品和生物工藝在替代傳統石化原料及工藝中將發揮哪些重要作用?我國生物制造產業怎樣才能把蛋糕做大,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采訪了相關業內人士。一份千億藍圖

據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院咨詢師戎志梅介紹,生物制造是生物技術與工業制造技術相互融合發展的一個新興產業。對石化行業而言,發展生物制造產業可以實現“兩個替代、一個提升”,即對化學工業的工藝路線替代、對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線替代以及提升大宗發酵產業,是石油和化學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發展生物制造業,把太陽能和二氧化碳轉化成我們需要的能源產品和生物化學品,有兩大突出優點:一是取之不盡,二是相對清潔。從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和節能減排的角度出發,發展生物制造業已經迫在眉睫。”北京化工大學生命學院院長、長江學者袁其朋告訴筆者。

也正因為如此,我國已經將生物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并先后出臺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多個文件推動產業發展,生物制造產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此次出臺的《規劃》則將生物產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確立了2015年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年產值分別達到7500億元和1500億元的宏偉藍圖。

戎志梅認為,我國生物制造產業已經迎來發展的有利時機。第一,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從技術發展來看,我國都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適合新企業進入;第二,我國具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發酵產業,相關消費品與工業原材料市場需求旺盛,具備產業發展的內在條件。

近年來我國在燃料乙醇和丁醇、生物柴油、生物質發電、沼氣等方面發展迅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攻克了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規劃》確立了行業發展目標,生物制造產業將加速替代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方式,為傳統石化行業轉型升級帶來新機遇。

“要實現《規劃》目標,我國的生物基化學品產業需要在2015年開發出40~50種重要產品,培育大型集團企業20家,形成3000億元的產業規模,環境污染物排放減少50%以上;到2020年形成7000億元的產業規模,替代傳統化學品的比重達到25%。”戎志梅說。兩大待解問題

盡管任務十分迫切、基礎已經具備、前景非常美好,但是近幾年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情況卻難盡人意,突出表現在技術還不成熟,生產成本偏高,導致產業化水平不高。從“看上去很美”到真的很“美”,生物制造產業還需要跨越諸多障礙。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直言,我國生物產業目前總體上仍處在中低端位置,創新成果越到產業化階段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楊勝利對此也表示贊同:“整體來講,對比一些科技先進的國家,我國生物產業在創新能力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高效轉化先進技術、實現產業化等都還是相對薄弱的環節。”

中銀國際的研究報告也指出,與歐美相比,中國的生物產業在技術和規模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全球生物技術專利中,美歐日分別占59%、19%、17%,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僅占5%。

非糧生物燃料被業界公認為是生物能源的發展方向之一。在政策支持下,中糧、中信、中國海油等央企和一些民營企業先后進入這一領域,分別投資建設木薯燃料乙醇、甜高粱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項目。但是據筆者了解,我國不少非糧生物燃料項目進展并不順利。最近兩年,我國燃料乙醇產量出現了負增長。木薯、甜高粱等生物質原料收集困難、生產成本較高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發展。

“現在采用木薯、甜高粱等淀粉和糖類以及廢棄油脂作為原料生產生物能源,在技術上基本不存在什么大問題,但是原料制約了產業的發展。”中糧集團一位從事生物能源生產的管理人員告訴筆者,“由于原料難獲得,導致生產成本偏高,使生產規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找替代原料成為做大生物能源產業的一條出路。木質纖維素具有易獲得、成本低等優勢,以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生物基化學品和生物能源的研究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廣泛開展,但是現階段纖維素乙醇產業化依然面臨問題。

袁其朋告訴筆者,這主要是由于一些核心生產技術和系統研究還不成熟。在木質纖維素降解的前期需要一些預處理,消除原料的抗酶解屏障,提高酶的作用效率。目前在纖維素預處理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的連續化操作方面還有待提高。

此外,纖維素酶的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一大掣肘。據袁其朋介紹,盡管國內一些企業和科研單位在開發一些廉價的纖維素酶,但是現在應用效果較好的還是國外產品。目前,諾維信等國際大公司的產品占據著包括纖維素酶在內的絕大部分工業酶制劑的市場份額。

顯而易見,生物基化學品的產業化前景與石油產品的價格息息相關。在現階段的油價下,單純發展生物能源產品還缺乏市場競爭力。

袁其朋認為,在現階段,如果產品體系設計合理的話,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生物質進行綜合利用聯產生物基化學品,將具有一定的產業化價值。以玉米芯為例,將玉米芯用于生產木糖醇,廢渣進行水解后可以生產生物化學品,如2,3-丁二醇、1,4-丁二醇等化工產品。這些產品售價較高,技術路線打通后應該會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另外,木質纖維素原料中木質素的含量很高,目前這些木質素基本都被燃燒或者廢棄。如果以木質素為原料,通過生物技術生產化學品,實現生物質的吃干榨盡,可以降低生物制造成本,加快產業化進程。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應該加強。”袁其朋說。

據悉,我國的第二代纖維素乙醇和聯產生物化學品工藝已經開始走出實驗室。作為國內首家獲得國家正式批準的纖維素燃料乙醇生產企業,龍力生物目前已形成以玉米芯-低聚木糖/木糖醇-纖維素乙醇為主線的產品鏈,并將投資9000萬元建設年產4000噸酶解木質素項目,謀劃燃料乙醇和木質素聯產工藝。此外,濟南圣泉集團和松原吉安生化丁醇等企業的生物質多聯產項目也已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

三劑對癥良藥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發展生物制造產業一要以技術為先導,增加科研投入,加強自主創新,不斷降低成本;二要以市場為導向,整合企業優勢,擴大產業規模;三要以政策為依托,完善金融制度,構建產業體系。

連維良強調,要加速發展我國生物產業,必須著力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管理機制問題,加速形成完善的市場準入政策法規體系,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必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形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國際競爭力。

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支持是生物制造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這一點也得到了國內專家的一致認同。“整體上看,隨著創新能力的增強,我國和先進國家在生物產業發展上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但想進一步縮小這個差距,需要將科技進步、政策推動、金融助力等相關環節整合在一起。”楊勝利表示。

戎志梅也認為,我國應出臺政策,讓石油公司、汽車制造商和提供農林餐廚殘余物的企業都參與配合,才能確保生物能源原材料供應體系和下游市場的形成與穩定。

普拉克大中華區聚乳酸總經理甄光明則建議,我國應針對生物基材料出臺配套扶植政策,助推產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對此,連維良表示,下一步我國將重點通過完善創新激勵、強化市場拉動、完善準入政策等舉措,研究有利于引導生物企業進行長期研發投入的財稅激勵機制,建立生物技術新產品需求激勵機制,推動生物產業的高品質發展。

然而,要實現千億元規模的發展目標,僅僅依靠國家政策推動和投資拉動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完善市場化的管理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生物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我國生物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體制機制創新,在于能否建立起適應現代生物產業發展的宏觀管理框架。”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任志武認為,“十二五”期間加強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要確保企業的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龍頭企業加快發展。

篇5

【關鍵詞】 燃料 研究現狀 發展前景 生物質固體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村發展隨著新格局的改變,做出了政策性的調整,農村農作物廢棄物回收利用,依靠生物質能得到一定經濟效益,且緩解環境污染,減少浪費。國家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生物質能必然會成為重要的研發對象。

1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研究現狀

1.1 國內外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研究的現狀

國內現狀:生物質燃料具有它固有的特性,比如說它屬于一種可再生資源,重復利用度高,完全符合國家可再生資源的條件,在掌握好其優勢的情況下,運用到實際中,使得資源合理利用,這是發展的趨勢所在。那么,在國內,隨處可見農民利用生物質能實現農村收割后留下的秸稈,將其成型的批量生產,達到實現農村經濟利益化的結果。我國在技術上存在著一些缺陷,這些缺陷導致在生產量上不能達到一定規模,還有運輸不便的問題等,這些是需要解決的,而且高新的技術是國內需要學習和借鑒的。

國外現狀:在國外,生物質能的研究和開發項目已經趨向成熟,比如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鉆研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技術基本已經成型。在面對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國家已經大范圍的提高對生物質能的高度認識,對于生物質能的開發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對于能源的轉化,這是資源再利用后的創新結果。國外很多生產者,已經大量的對這塊領域投入精力,在資金和技術上都得到了相應的投資。目前,很多國內生產企業者,引用國外先進的技術,學以致用,將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加工,在得到技術上的指引之下,正在積極提高自身能力和作為。

1.2 了解生物質能的應用情況,客觀理解研發的意義

十二五規劃建設中不斷的提出要規劃農村城鎮建設,縮進農村與城市的距離。這一大的發展方向,是需要農村和城鎮共同努力創造的。生物質能源為農村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也為生產者提供了回報社會的機會。

那么,對于可再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問題上,不能理解,目前農村在農作物上的廢棄物的利用,是推動農村發展的動力和指向。生物質能的利用在農村已經很普遍。結合工廠的加工利用,解決了農村不少供熱供暖的問題。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的研究,在新的領域中發揮其作用,比如城鎮的修建中,我們可以看到解決了不少城市采暖問題。

不論在農村還是城市,生物質能的應用,遍布在工業園、社區等地方。在化工和農業發展上,得到良好的資源配置,將其轉化為新能源新動力,這是國家在農業規劃中取得的一大進步。在長遠的發展目標下,我國會不斷將生物質能的研發作為首要任務,不斷突破技術和大規模生產的目標,變廢為寶轉為實在生產力。

1.3 分析生物質能的優勢與劣勢,進一步規避風險

第一,在優勢上,優勝略汰,創新發展是根本。我國是農業大國,資源十分的豐富,在許多廢棄利用的例子上顯而易見,不僅能達到經濟上的效益,而且有效的解決了一些就業難的問題。企業想要立足社會,需要不斷的競爭中獲得地位,那么在生物能源研究發展這塊領域,有很大潛力和競爭力。很多企業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將生物質固體燃燒能源技術應用純熟。優勝略汰,適者生存的法則,使生物質能的研發與利用成為燙手山芋。

第二,國家的重視,企業的技術發展,帶來可觀收益。在規劃農村建設問題,以及農業發展問題上,國家的政策支持,給予很大的鼓勵。這使得大批的生產企業者,大膽創新,不斷突破新的技術,研發出可行性技術,及時與農村農業廢棄利用相互接應。這樣推動了企業與農村建設。給農民和企業者以及國家帶來了良好效益。

第三,在現代社會中,生產線上存在著不能大規模生產的缺點,如能將這缺點得以解決,在生產效益方面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是在技術上應不斷突破的重要一點,日本、美國等國家,應用生物質能研究的技術比較先進,這需要生產中不斷學習和豐富經驗,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和方向。

2 發展前景可觀,生物質能源仍舊是未來趨勢導向

2.1 媒體雜志報道,新觀點推波助瀾

在各種雜志和媒體報道上,已經足夠引起社會關注度。重視程度的輕重也決定其走向,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最近由《農經》雜志社主辦的一期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也發表了觀點。在未來發展趨勢上,作為秸稈生產大國,面對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研究上,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技能和經驗,補充自身不足,達到優質的標準。這些可以通過與國外進行學習和交流,一來可以促進中外合作,二來可以推進秸稈新技術,給整體行業鏈接做扎實的基礎。促進行業產業的全面發展。

2.2 規模化應用是發展關鍵

順應國家文明建設和城鎮規劃的要求,我國電力供應不足、農村生活改善方面,都需要實現生物質能源規模化應用的策略。目前,高溫的天氣,導致地方提起進入電力供應不足的高峰。我國目前應用較多的是農作物秸稈以及農產品余物上,加上廢棄物以及家禽廢物等,這些殘余物每年達到十多億噸。因此,為實現生物質能規模化應用勢在必行。

2.3 政策利好助推產業發展

生物質能在政府推行的政策下,使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生物質能源是世界四大能源之一,在農業資源領域、城市中、林業資源、工廠廢水還有畜禽糞便上應用廣泛。在實現生物質能的合理利用中,面臨著很多考驗,面對系列的問題,在政策上得到應允,是項目開展的首要條件。企業給國家帶來良好效益的同時,國家也為中小企業發展難提供良好的平臺。

2.4 解決環保問題,緩解能源短缺

生物質能源轉化為優質資源,在以往,農村經常可見的現象,如在收割完農作物后,將其剩下的部分燃燒,這使得空氣污染加重,在其合理資源利用下,減少了廢棄物對空氣的污染。在工廠、學校、城市、醫院方面,在采暖以及電力、燃料方面解決了能源短缺的問題。

3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研究的發展目標

對于生物質能的研究,我國樹立了長遠的目標。在國家的重視之下,生物質能發展越來越快,經過不斷的創新和學習新的技術,給國家和社會做出了貢獻。十二五規劃一直都非常重視農村發展建設問題,也對生物質資源的發展給予大幅度支持。尤其針對生物質成型燃料,在其發現具可再生利用資源之初,就注定其發展會隨著經濟騰飛,實現其價值。國家政策支持,對生物基礎質成型燃料在今后的應用廣泛奠定了基礎,并且樹立了長遠的發展目標。

4 結語

目前,國家能源局和農業部正在進行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行業標準出臺工作,包括固體成型燃料的分級標準、燃燒器技術和成型設備關鍵部件等規范。根據前文所述,在國內外新的發展格局下,擁有國家政策對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研究的大力支持,通國不斷努力學習,突破技術上和大規模生產的問題,我國有充足的資本和信心將生物質能推向更高更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生物燃料化工產業發展前景生物柴油產業燃料乙醇石油資源

一、前言

隨著全球油價的不斷飆升和環境污染的加劇,人們開始重新考慮化石燃料的應用問題。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而且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CO、SO及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采用優化燃燒的方式,盡管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污染與資源消耗,但是人類終將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因此,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新能源的開發。其中,以乙醇、生物柴油為代表的生物燃料已經成為世界運輸工具的替代燃料。

二、我國生物燃料化工產業發展的現狀

在國際生物燃料產業化風潮的促進下,我國生物燃料產業近年發展很快,受糧食產量制約,我國近期不再擴大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為了擴大生物燃料來源,我國已自主開發了以甜高粱莖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稱為甜高梁乙醇),并已在黑龍江、內蒙古、山東、新疆和天津等地開展了甜高梁的種植及燃料乙醇生產試點。另外,我國也在開展纖維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術研究開發,現已在安徽豐原等企業形成年產600噸的試驗生產能力。在2005年,由石元春院士主持的國家專項農林生物質工程開始啟動.規劃生物柴油在2010年的產量為200萬噸/年,2020年的產量為1200萬噸/年。據專家估算,我國的甜高梁、木薯、甘蔗等可滿足年產30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需要,麻瘋樹、黃連木等油料植物可滿足年產上干萬噸生物柴油的原料需要,廢棄動植物油回收可年產約500萬噸生物柴油。如果農林廢棄物纖維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術實現突破,生物燃料年產量可達到上億噸。因此,從理論上講,我國生物燃料的發展潛力很大。但由于我國生物燃料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三、我國生物燃料化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發展生物燃料的關鍵是原料的供應,但我國生物燃料的原料資源明顯不足,成本較高。我國糧食資源嚴重不足。目前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產不具備再擴大規模的資源條件。影響生物柴油成本的最根本因素是原料。原料對生物柴油的生產的影響還有其需要大面積種植才行,雖然我國有大量的鹽堿地、荒地等劣質土地可種植甜高粱,有大量荒山、荒坡可以種植麻瘋樹和黃連木等油料植物,但目前缺乏對這些土地利用的合理評價和科學規劃。因此,生物燃料資源不落實是制約生物燃料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2.我國發展生物燃料的政策和市場環境還不完善。2000年以來,國家組織了燃料乙醇的試點生產和銷售,建立了燃料乙醇的技術標準、生產基地、銷售渠道、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政策體系,積累了生產和推廣燃料乙醇的初步經驗。但由于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發展潛力有限,為避免對糧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國家對燃料乙醇的生產和銷售采取了嚴格的管制。對于生物柴油的生產,國家還沒有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標準,更沒有正常的銷售渠道。

3.我國生物燃料技術產業化基礎較為薄弱。雖然我國已實現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產業化生產,但以油料植物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的技術尚處于研究試驗階段,還需要經過工業性試驗后才能開始大規模生產。對后備資源潛力大的纖維素生物質燃料乙醇和生物合成柴油技術還處于研究階段,離工業化生產還有較大差距。

四、我國生物燃料化工產業的發展對策

1.加強生物燃料相關的應用和導向性基礎研究、生物燃料技術研發和產業體系建設。雖然近年來生物燃料發展很快。但總體來看,生物燃料仍是發展中的新能源技術。加強生物燃料技術的研究開發是促進生物燃料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議安排資金支持生物燃料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工作,包括生物資源品種選育、生產和加工工藝等,特別要加大對纖維素生物質制取液體燃料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建議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建立能源作物和油料植物的育種和種植技術服務體系,做好能源作物和油料樹種的篩選、改良和種植技術改進工作,建立相應的良種繁育基地和樹苗撫育基地,為能源作物和油料植物的大面積種植提供種、苗支撐和技術指導。

2.開展可利用土地資源調查評估和能源作物種植規劃、建設可靠的原料供應渠道生物能源資源是發展生物燃料的前提條件。就目前來說,具有豐富且穩定的油脂資源,是發展生物柴油產業的關鍵,僅靠零星的餐飲廢油難以支撐行業發展。我國農林業生物質資源總量巨大。僅作物秸稈年產量就達7億噸, 若利用微生物轉化技術,具有1億噸生物柴油的潛力。如果能源植物(如柳枝稷、芒草等)種植和微生物油脂發酵形成集成產業鏈。一些可粗放種植的高糖植物,如甘薯、木薯和菊芋等,也將成為微生物油脂的優良原料。

3.切實解決生物柴油價格和原料供應問題,建設規模化非糧食生物燃料試點示范項目。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2004年,我國棉籽產量800萬噸。推算應產棉籽油180萬噸,而當年棉籽油的消費量只有88萬噸,每年棉籽油的消費量僅為推算量的一半。這就為生物柴油提供了一條重要原料來源。由于棉籽油品質不如大豆油和菜籽油,作為食用油消費的比例不斷下降,因此,將棉籽油作為生物柴油生產原料是合適的。

篇7

我國是世界能源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2004年我國能源消費量超過19.7億噸標準煤,全球能源消費總量是102億噸標準油。中國占世界能源消費量的13.5%左右;但GDP按美元計算,2004年全球為4萬億,中國只有1.6萬億,僅占世界GDP的4.1%。

一、可再生能源資源及開發現狀

可再生能源的范圍很廣,主要有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

(一)水能

水能現在是很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到2004年底,全世界約有8.5億噸水電裝機,占世界全部裝機容量的20%多;我國有1億千瓦的水電裝機,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1/4,水電發電量3280億度,占全部發電量的15%。我國水電技術非常成熟,無論是建設、管理、還是設備制造,都是世界一流的。現在在建的有三峽工程,今年還計劃開工金沙江1200萬千瓦水電工程。

(二)風能

風能是繼水電之后技術最成熟、最具商業化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技術。世界上風能發展很快,去年底全世界已經有4000多萬千瓦的風電裝機。我國風能已發展了20多年,但發展相對較慢。從資源來講,我國有10億千瓦可開發的風電裝機。其中,陸地資源量約2.5億千瓦,主要分布在“三邊”地區及東部沿海地區。這兩年風電發展很快,目前在建的風電裝機達到300萬千瓦。

(三)太陽能

很多專家認為真正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將是太陽能。從太陽能的資源和地區分布來講,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全國2/3地區日照小時數大于2200小時。太陽能很穩定,技術也很成熟,就是成本太高。截至2004年底,太陽光伏發電裝機為6.5萬千瓦,主要用于解決偏遠地區和特殊行業用電問題。現在用得比較好的是太陽能熱水器,中國大概有6500萬平方米的使用量,占全球的近50%;年生產能力1500萬平方米,二者均為世界第一。太陽能熱水器可以節約很多煤炭,1平方米太陽能熱水器,一年大概相當于130多公斤的煤炭,如果能夠利用太陽能提供熱水,節能作用不可小視。

(四)生物質能源

生物質能源是人類最古老的能源。包括:農作物秸稈、木材加工廢棄物、畜禽糞便和工業有機廢水、城市生活垃圾等。全世界將近20%的能源由生物質能源供給。從利用情況看,到2004年底,全國共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1500多萬口,年產沼氣約55億立方米;建成了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約為200萬千瓦。此外,利用陳化糧生產乙醇燃料的項目,正在全面推進,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00萬噸。

二、可再生能源發展存在的問題

可再生能源雖然有很好的前景和很大的資源量,但是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我國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認識,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那么高的水平。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對于增加能源供應,保障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義非常大。這需要全社會關注,盡快形成大家支持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良好氛圍。

(二)缺乏完整的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

中國現在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這些年來,政策傾斜主要表現是增值稅減半征收,此外還有零散的,總計約30億元的資金投入,對農村沼氣每年也有一些支持。但是在其他政策方面,比較完整的政策體系,特別是使用、協調方面,政策還沒有形成。

(三)政府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投入嚴重不足

由于國家投入嚴重不足,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人才短缺,沒有形成產業體系。現在水電、火電和核電有很多研究機構,研發能力很強,但是風電沒有。我國的風電設備大部分都是依靠進口。風電看起來比較簡單,其實技術難度很大,比火電技術難度還大。所以,要設立國家實驗室,建立可再生能源科研體系和專門的科研中心。這是保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一)到202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翻兩番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是7%左右,希望到2010年達到10%,到2020年達到16%左右,2010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分別達到2.7億噸標煤和5.3億噸標煤。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很大,要加快技術成熟的水電、沼氣、地熱和太陽能熱的發展;積極推進風電和生物質能發電;通過制訂強制性的政策,推進特殊行業對太陽能用電的使用。比如街頭廣告牌等,推進太陽能發電的商業化和產業化。

(二)農村用能條件得到改善

目前,農村地區還有3000萬人沒有電用,50%的人還要用低效的直接燃燒的方式解決生活用能。所以,今后要把農村能源的利用,作為能源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可再生能源技術,解決偏遠地區無電人口的供電問題和農村生活燃料短缺問題,按循環經濟模式推行有機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

(三)推進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要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建立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較完善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吸引國外大企業在中國投資,對中國轉讓技術,帶動其產業發展。到2010年,基本實現以國內制造設備為主的裝備能力;到2020年,形成以自有知識產權為主的國內可再生能源裝備能力。具體情況如下:

1.水電

今后20年要充分開發利用所有的大江、大河的水資源,重點開發金沙江、大渡河、烏江和怒江等流域,因地制宜加快中小水電的開發,爭取到2010年水電裝機達到1.8億千瓦,到2020年達到3億千瓦的目標。

2.風電

重點要在三北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建設大型的風電廠,在其他地區因地制宜發展中小型風電場,爭取到2010年總裝機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總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實現設備制造國產化,盡快使風電具有市場競爭力。這個目標很有挑戰性。德國風電裝機都可以達到1700萬千瓦,中國這么大的國土面積,實現裝機3000萬千瓦,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3.太陽能

太陽能利用方面,主要是創造條件、完善政策、規范技術。在城市推廣普及太陽能一體化建筑,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太陽能采暖和制冷工程;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房和太陽灶。到2020年,在無電地區運用太陽能發電要解決400萬戶2000萬居民的用電問題。實現屋頂和公共設施光伏發電100萬千瓦;還要搞一些大型光伏發電試點,特別是在沙漠地區。

4.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大中型沼氣工程發電等。農村利用秸稈發電發展較快,目前國內已有5個電廠。到2010年生物質發電能夠達到55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

生物質能利用的另一個用途是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歐洲目前應用得比較好,就是把生物質壓碎成型,代替煤炭。清華大學已經研究出了這種設備,一端把秸稈打碎放進去,另一端出來的就是固體顆粒燃料,并且燃燒效率比煤炭還好,燃燒完之后幾乎沒有殘留物,專用爐子實現了計算機控制,完全是自動化的,不用人工填料,市場前景非常好。北京市政府已經撥了300萬元,準備在懷柔的一個村搞試點,在全村推行秸稈成型燃料來代替當地燃料。

篇8

關鍵詞:生物柴油;新農村建設;農民蠟收

目前,每生產1噸小桐子生物柴油的加工成本不超過4000元,因此具有巨大的市場競爭優勢。而巨大的柴油汽車市場為小桐子生物燃油提供了廣闊的大市場。到2010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4億噸,屆時的柴油需求量可能突破1億噸。國家有關部門計劃,未來5年國內生物柴油生產達到年產200萬噸以上。

一、小桐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小桐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是國際上研究最多的能生產生物柴油的能源植物之一,是世界公認的最有可能成為未來替代石化能源的具有巨大開發潛力的樹種,被認為是極具煉柴油開發潛力的―種。最近用小桐子油作燃油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經改性的小桐子油可適用于各種柴油發動機,并在閃點、凝固點、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顆粒值等關鍵技術上均優于國內零號柴油,達到符合歐四標準的生物柴油,成分接近石化柴油,油流動性好,其中含有油酸、亞油酸、棕擱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部分種子含油量可達80%。一般含油量較低的品種經提油實驗得出:3公斤小桐子種子可提煉1公斤生物柴油,含油率高的品種每2公斤多種子就可提煉1公斤生物柴油。豐產期的一畝可年產種子1200公斤以上,每畝可生產提取出0.3-0.5噸左右的生物柴油。大力開發小桐子資源,不但可以形成生物能源產業,而且可以給農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渠道。例如:2007年,印度在種植環節創造1.244億個人工,在脫粒環節創造3680萬個人工,使55萬個農村家庭脫貧。同石化柴油相比,小桐子油是一種綠色柴油,油硫含量低,低溫啟動性能好(無添加劑冷凝點達-20℃),功能強,安全性能高(閃點高,不屬于危險品,運輸、儲存方便),燃料性能佳(十六烷值高,燃燒性能好于柴油,燃燒殘留物呈微酸性,使催化劑和發動機機油的使用壽命加長)。小桐子油具有可再生、清潔和安全的優勢。燃燒小桐子制成的生物柴油,比燃燒石化燃料更清潔,因為燃燒前者產生的二氧化碳更少。生物柴油其性能明顯優于普通的柴油,以尾氣排放為例,小桐子生物柴油燃料排放的尾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一般柴油低5-8倍,而且由于生物柴油本身源自植物,排放的尾氣更容易被植物吸收,有利于環保。從1993年起,我國就已經成為石油和石油產品凈進口國,2005年我國進口原油又超過1億噸,而我國一半以上的進口石油來自中東地區,這一地區長年處于動蕩不安的局面,長期大量進口石油會對我國的能原洪應和能源安全造成很大威脅。因此,專家認為,提高生物柴油產量對我國農業結構調整、能源安全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我國規劃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建設規模83.91萬公頃,原料林全部進入結果期后,將形成年產生物柴油125萬多噸的原料供應能力。目前,已有一些頗具實力的企業和國外大型能源企業,進入小桐子生物柴油這一領域,在各地籌建起有相當規模的生物柴油生產企業,預計未來全國小桐子種植面積至少可達3000萬畝以上,顯示了良好的資源開發和用前景。

二、我國第一家生物柴油公司投產

2008年11月27日,內蒙古金驕特種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生物柴油生產線投入試生產。作為財政部批準的“生物能源、生物化工”非糧引導獎勵示范項目、國內第一條正式投產的生物柴油試點生產線,它的投產標志著我國的生物柴油已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

篇9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歷史階段,能源需求有著很大的增長空間。為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中國政府正研究建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制度,未來將研究開征化石能源消費稅,并實現原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根據中國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能源規劃,到2015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將控制在41億噸標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

2013年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將呈現以下幾大發展趨勢

一、大力發展風能

中國風能儲量很大、分布面廣,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十一五”期間,中國的并網風電得到迅速發展。2011年中國全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再創新高,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也正式起步。“十二五”期間,中國風電產業仍將持續每年10,000兆瓦以上的新增裝機速度,風電場建設、并網發電、風電設備制造等領域成為投資熱點,市場前景看好。

二、大力發展太陽能

太陽能的利用主要是指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太陽能電池。在光伏發電方面,中國仍處在起步階段,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但隨著中國國內光伏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技術逐步提升,光伏發電成本會逐步下降,未來中國國內光伏容量將大幅增加。按照《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未來5年內中國太陽能屋頂電站裝機規模將達現有規模的十倍。在太陽能電池方面,近年來,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已在太陽能電池生產制造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也將成為使用太陽能的大市場。

三、大力發展水能

目前,中國不但是世界水電裝機第一大國,也是世界上在建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已逐步成為世界水電創新的中心。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加快西部水力資源開發、實現西電東送,對于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短缺問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無疑將會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積極發展核能

發展核電是中國調整能源結構的重點之一,未來5~10年,我國新建核電機組將以每年5~8臺的速度遞增,成為世界核電發展的火車頭。

五、大力發展氫能

在氫能領域,中國著重要解決的是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關鍵技術。雖然這方面的技術已有突破,但還需要更進一步對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進行改進、提升,使產業化技術成熟。中國將加大對氫能研發的投入,以提高中國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技術方面的水平。

篇10

關鍵詞:低碳生物技術;法律激勵機制;運行;完善

[中圖分類號]Q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287(2011)03-0013-10

一、低碳生物技術的地位與法律支持

1、低碳生物技術與當代能源、環境問題

當前,全球能源與環境問題愈演愈烈,能源資源的短缺以及能源過度的開發利用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成為世界共同關心的話題。以往,各國為解決本國的能源與環境問題,大多以利用現有的能源資源為出發點,試圖最大限度地控制世界能源資源,特別是傳統化石能源,以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如今,在低碳發展的束下,通過技術進步、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環境保護的需要,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優先考慮的方向。其中,大力發展生物技術,不僅能有效地利用地球現有豐富的生物原料,還可以通過工業過程達到生產能源的目的。生物技術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能源生產,又滿足了低碳發展的需要,應該得到廣泛的重視。

生物技術是應用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劑的作用將物料進行加工以提品或為社會服務的大幕。現代生物科學發展迅速,以分子生物學理論為先導、以基因工程等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已經開啟了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時代。人們開始運用生物學的方法以及現代工程科學所開拓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對生物體進行不同層次的設計、控制、改造或模擬,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生物技術應用于能源與環境等領域能緩解能源需求,改善環境,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利用生物技術,以可再生資源生物質為原料,大規模生產人類所需要的能源、材料和化學品等,是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能源及環境危機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生物技術中,低碳生物技術主要包括生物能源技術、生物材料技術、污染治理生物技術等,其中生物能源技術作為重要的能源清潔技術,具有很大的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2、低碳生物技術的發展狀況與法律支持

當前生物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推動生物質能的轉化及生產方面,生物技術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產業化運作,實現清潔可再生能源的規模生產,是生物能源技術的價值所在。現代生物質能的發展方向是高效清潔利用,將生物質轉換為優質能源,包括電力、燃氣、液體燃料(燃料酒精、丁醇、生物柴油等)和固體成型燃料等,其中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和沼氣發電等。生物質能具有資源量大、相對集中、能量品位較高的特點,在各國的可再生能源規劃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到2030年生物經濟將初具規模,屆時將有35%的化學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來自生物產業,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也將隨之減少10-25億噸。其中,工業生物技術的貢獻率將達到39%。隨著生物能源技術的進步,生物質能的優勢和成本不斷下降,生物質能必將在未來世界的能源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為代表的第一代生物質能得以發展。目前,美國為世界第一大燃料乙醇生產國,巴西位居第二,歐盟各國則是最主要的生物柴油生產地,其他國家也都在積極發展生物質能。生物質能的發展帶來糧食種植結構偏重玉米、糧食供應總量下降、糧食(油料)價格振蕩上升、糧食危機引發動蕩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開發第二代、第三代生物燃料(即非糧生物燃料)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議題。但由于麥稈、草和木材等農林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技術成本較高,真正商業化的項目較少;而第三代生物燃料是以微藻為原料的生物燃料,其油脂很難提煉,從海藻中提煉生物燃料的研究正處于實驗室階段,距離商業化還較遠。因此,第一代生物質能短期內不會被第二、三代生物燃料所替代,第二、三代生物質能將是人類的理性選擇,也是生物燃料必然的發展方向。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主要有農作物秸稈、樹木枝丫、畜禽糞便、能源作物(植物)、工業有機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據估算,我國可用于發電的生物質能,近期可達5億噸標煤,遠期可達到10億噸標煤以上,如果充分利用農林生物質,生物質能裝機容量可達1.5億千瓦以上。

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低碳生物技術發展所需的基礎條件。譬如,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發酵產業基礎、形成了現代生物工業產業群體與產業化條件、擁有一支技術創新研發隊伍與相應的平臺條件。此外,在酶工程、發酵工程與過程工程等領域我國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大宗發酵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生物塑料、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工材料等快速發展,多種產品的規模為全球最大。雖然如此,我國的生物能源技術與美國、巴西等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方面還有待加強。我國目前生物質能與生物能源技術發展面臨的困難主要有:①生物質資源不足、品質不佳、收集困難、難于轉化。生物質燃料需要大量的能源植物做支撐,但對于中國這種糧食需求很大的國家,不可能大規模利用糧食作物作為主要原料,加上第二、三代生物質能還難以商業推廣,造成了生物質原料供給的不穩定。②生物質能分散的特點適合發展中小企業規模的項目,但中小企業在資金和技術上沒有優勢,在技術革新方面的能力和動力都不足。③生物轉化工藝成本高,生物能源終端產品品質不佳、產品標準欠缺。④自主技術開發亟待突破。生物質能利用技術仍處于產業化發展初期,特別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使得生物質能產業在基礎技術研究、新產品研發和應用技術創新等方面存在技術含量低、產品單一等問題。

低碳生物技術需要通過商業應用和市場推廣才能實現其經濟與社會效用,而低碳生物技術的進步也因其經濟與社會效應得到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然而,在低碳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期,市場機制不完善以及前景不明朗使得技術研發及其推廣動力不足。因此,低碳生物技術以及生物質能開發需要各種激勵舉措提供助力,盡快實現從技術到市場的過渡。國家通過各種激勵機制促進生物技術革新,引入投資以及完善技術研發平臺,再配合以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帶動生物技術在生物質能等領域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與此同時,生物技術及生物質能產業作為新興的產業,

不可避免會產生盲目發展的現象,因此,需要政策與法律引導。總之,政策與法律的扶持與引導是低碳生物技術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對低碳生物技術發展進行規劃,明確其戰略地位,有助于消除市場對其發展前景的疑慮,為其發展指明方向;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推動技術和產業同時駛入發展的快車道。法律激勵機制對低碳生物技術發展的重要作用決定了我們必須重視激勵制度的設計,保證其高效性,同時也要關注其現實運行的狀況,保證其有效性,如此,各種激勵機制才能真正形成積極效應。

二、低碳生物技術法律激勵機制的確立

我國十分重視低碳生物技術的發展,特別在生物質能領域,國家出臺了許多法律與政策以推動和保障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在注重規劃的同時也在各類鼓勵技術研發的目錄中將其收入,以使低碳生物技術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隨著我國將生物質能作為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的一項重要戰略規劃,低碳生物技術必將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現有的激勵框架

在政策與規劃方面,《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根據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和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狀況,提出了重點發展生物質發電、沼氣、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和生物液體燃料。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500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達到440億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到10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0萬噸。國家“十二五”規劃在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中提到了對生物技術以及能源資源領域人才隊伍的協調發展。此外,“十二五”規劃還在其他3處提出了生物質能:一是在第七章“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中提到了“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大力發展沼氣、作物秸稈及林業廢棄物利用等生物質能和風能、太陽能,加強省柴節煤爐灶炕改造”的內容。二是在第十章“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提出“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三是在第十一章“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中提出“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的原則。《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也將節能環保產業、生物技術和因地制宜開展生物質能作為重點的發展方向。

在鼓勵技術研發方面,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規劃、“973”和“863”計劃等都將工業生物技術列為攻關重點之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也有關于重點和優先提高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內容。《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認為:“生物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要充分發揮我國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著力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保護和開發特有生物資源,保障生物安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知識產權局于2011年6月了《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確定了當前優先發展的包括生物、新材料、先進能源、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以及高技術服務等10大產業中的137項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生物技術、先進節能技術等包含在其中。《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也將生物質生產技術和設備納入產業調整的范圍。近幾年的《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和《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也將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生物污染治理等技術列入其中。

在立法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在不同層面上支持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都作出了關于鼓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則為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科學技術應用及成果轉化提供了法律制度框架。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簡稱《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實施,正式確立了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戰略中的地位,包括生物質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進人了新的發展時期,為低碳生物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法律制度保障。

2、具體激勵機制的建立

有了國家政策與法律的制度保障,低碳生物技術就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低碳生物技術從研發、項目建設到推廣都需要實實在在的激勵措施,因此,還需要更為具體的制度設計和及時有效的執行。當然,生物能源與生物技術的發展最終要靠市場,要立足于提高產業自身競爭力,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樣才能保持產業長遠的發展。在發展初期,實施國家的各種激勵機制將有助于突破制因素,加快產業發展進程。此外,激勵不能只限于某些措施或某些方面,而應將其作為一個綜合系統工程來看待,使各種激勵措施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這樣激勵機制才能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具體而言,以下一些激勵措施與行動應是當前低碳生物技術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①統籌規劃與束性目標。低碳生物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對生物質能源的需求,生物質能的發展也需要低碳生物技術的支持和推動。制定長遠發展戰略或發展路線圖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發展生物質能的成功經驗之一。統籌規劃是準確定位生物質能和低碳生物技術的重要途徑,一個長遠的能源及其技術發展規劃就確定了一國未來各種能源及其技術發展的走向。許多發達國家先制定一定階段內生物質能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束性目標和計劃,在此框架之下,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并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鼓勵各界投資和利用。

為了確保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實現,許多國家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法規和政策。德國、丹麥、法國、西班牙等國采取優惠的固定電價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實行可再生能源強制性市場配額政策;美國、巴西、印度等國對可再生能源實行投資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政策。

美國、巴西、瑞典是世界上生物質開發利用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國家都強制推行了生物質能在能源結構中的束性目標。1999年8月,美國頒布了《開發和推進生物基產品和生物能源》的第13134號總統令,提出到2010年生物基產品和生物能源增加3倍,到2020年增加10倍,每年為農民和鄉村經濟新增200億美元的收入和減少1億噸碳排放量;同年國會通過了“生物質研發法案”。2002年美國制訂了《生物質技術路線圖》并成立了“生物質項目辦公室”及“生物質技術咨詢委員會”。2005年8月布什簽署的《國家能源政策法

案》中制訂了可再生燃料標準(RFS),RFS明確指出必須在汽油中加入特定數目可再生燃料且每年將遞增。2007年12月的《能源獨立和安全法案》又制訂了更為嚴格的可更新燃料標準:到2022年用于運輸的可再生燃料至少要達到360億加侖/年。巴西作為世界上唯一在全國范圍內不供應純汽油的國家,其乙醇的生產量僅次于美國,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燃料乙醇在巴西能源總量中的比重從1975年的5%增至2008年的16%,并且占到巴西可替代能源總量的35%。早在20世紀70年代,瑞典就頒布了一系列強制性的有關能源合理化使用和節能的法律、法規,并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進行修訂完善,以此來指導、規范企業的行為。在1998-2002年間,瑞典就投入了25億瑞典克朗用作長期的氣候研究,在2003年又提供3億瑞典克朗基金給交通和能源部門用作改善氣候環境。在政府及巨額投資支持下,瑞典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得到迅猛發展。

我國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中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達到15%。在生物質能領域,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的規劃,我國201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要達到1300萬千瓦(較2010年增長160%)、集中供氣達到300萬戶、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2 0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到3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150萬噸。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農村以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裝機突破500萬千瓦。從這些數據來看,生物質能已經基本達成《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中2010年的目標。這些目標的達成基本上是通過地方基層加強本地域的生物質利用(特別是沼氣)的成果,是自上而下的推動方式,其依據如國家能源局的《國家能源局關于推薦綠色能源縣的通知》(國能新能[2009]343號)等,并沒有給對企業設定相應的生物質能甚至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產中的束性目標,而是通過鼓勵農民消費綠色能源來引導資源整合,是一種鼓勵性而非強制性的方法。

隨著各地對生物質的利用率逐漸升高,特別是農村地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提高,進一步發展生物質能將會重新遭遇瓶頸,鼓勵性的推廣只能利用現有的成熟生物轉化技術,對低碳生物技術的革新要求并不高,難以對低碳生物技術研發產生足夠的推動力。因此,未來我國不僅應當繼續推廣農村生物質能的應用,還應在發電、生物燃料、運輸等領域設定強制性的生物質使用比例目標,并根據其技術革新的程度設定彈性的財稅優惠措施,如此,才能更快地推動生物能源技術的發展。

事實上,在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大背景下,我國在發電領域已經有了一些束性目標的嘗試,如“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實行優惠的財稅、投資政策和強制性市場份額政策,鼓勵生產與消費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提出了對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規定強制性市場份額目標:到2010年和2020年,大電網覆蓋地區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網總發電量中的比例分別達到1%和3%以上;權益發電裝機總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投資者,所擁有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權益裝機總容量應分別達到其權益發電裝機總容量的3%和8%以上。但這些規定在現實中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導致很多發電企業,特別是小企業難以執行。而作為《可再生能源法》修改后被寄予厚望的“可再生能源并網配額管理辦法”遲遲不能出臺,其原因除了對配額的比例仍有爭議之外,來自電網及大發電企業的阻力也是重要的阻礙因素。除了發電外,生物液體燃料方面也應借鑒美國和巴西等國家的經驗,設定一定的混合燃料比例,以促進生物燃料技術的進步。

②研發投入支持。技術進步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有效方案。要實現生物能源技術的突破,研發與示范階段的資金投入是必要的保障條件。在一般的情形下,技術研發與示范應采取國家投資和社會多元化投資相結合的方式以保證充足的資金和實現良性的技術競爭。

目前我國部分生物質利用轉化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總體技術水平仍比較滯后,主要體現為:在氣體燃料方面,雖然我國沼氣產業起步較早,但沼氣技術仍停留在小規模的戶用沼氣層面,大規模、產業化地利用沼氣的技術與裝備都有待開發。在液態生物質燃料方面,燃料乙醇的生產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國內生物柴油生產僅有幾家民營企業采用原始的且會造成環境污染的液堿酯交換技術,而在國際上高壓醇解法已經進入中間試驗階段。在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方面,生產設備簡陋,難以為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保障。聯產大宗化工產品和生物可降解精細化工產品在國外已經形成新興行業,而我國大部分產品尚未研制,而生產這些化工產品是增加生產企業利潤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國生物質能源產業要進一步發展就要力爭突破技術瓶頸,加大對生物能源技術研究與開發的資助,確保跟上世界生物能源技術發展的步伐。

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的投資估算,2006~2020年,我國將新增28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按平均每千瓦7000元測算,需要總投資2000億元;新增6200萬戶農村戶用沼氣,按戶均投資3000元測算,需要總投資1900億元;加上大中型沼氣工程、太陽能熱水器、地熱、生物液體燃料生產和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等,預計實現規劃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任務的總投資將需2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投資不僅應應用到現有技術的推廣方面,也應保證足夠的資金投入技術研發與示范領域。

《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發改委[2006]第43號)規定,對經批準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項目計劃,給予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或貸款貼息。生物能源技術作為國家高技術的內容之一,符合國家重點扶持和優先發展的方向,因此,應該享受一定的研發與示范資金支持。在財政部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7]371號)中也明確規定了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需要申請國家資金扶持的,通過“863”、“973”等國家科技計劃(基金)渠道申請,不適用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因此,在目前階段,技術研發一般不享受生物能源領域的資金支持,而只適用技術項目的支持。根據上述有關規定,國家高技術項目的資金來源包括項目單位的自有資金、國家補貼資金、國務院有關部門或地方政府配套資金、銀行貸款以及項目單位籌集的其他資金。項目資金原則上以項目單位自籌為主,國家采用資金補貼的方式予以支持。

雖然國家對生物能源技術給予了高度重視,安排了相應的資金支持項目,地方也配套有相應的研發資金支持規定(如《重慶市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但總體而言,國家在生物能源技

術研發方面的支持力度還不夠,且這些項目要求的條件和成果較高,一般的中小企業項目很難申請到相匹配的資助。與此同時,企業研發投入的資金規模還較小,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目前,我國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僅占銷售收入的0.8%,遠低于發達國家4%的水平。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沒有形成,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仍然突出。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25%左右,而發達國家高達60%。為此,國家稅務總局于2008年《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管理辦法(試行)》(國稅發[2008]116號),規定企業從事《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公布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規定項目的研究開發活動,其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實際發生的直接研發活動產生的費用支出,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規定實行加計扣除。

技術研發是實現產業化的第一步。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資金支持還不夠,范圍不廣,管理不規范,未來不僅需要加大對生物能源技術研發的投入,還要完善“產-研-政”之間有效的溝通和成果轉化機制,形成完整的從研發到政策支持到產業化的體系,如此,才能在起跑線上贏得先機。

③財政與稅收優惠。財政稅收優惠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產業調整的風向標,也是最基礎、應用最廣泛的激勵措施。我國目前對低碳生物技術的財稅激勵措施主要體現在生物能源方面,這是不夠的,還應基于此而擴充到全部低碳生物技術領域。目前,相關財稅激勵和補助措施主要表現在:

一是建立風險基金,實施彈性虧損補貼。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林業局2006年頒布《關于發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財稅扶持政策的實施意見》(財建[2006]702號)提出了堅持產業發展與財政支持相結合,鼓勵企業提高效率的原則。此外,為化解石油價格變動對發展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所造成的市場風險,為市場主體創造穩定的市場預期,將建立風險基金制度與彈性虧損補貼機制。當石油價格高于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保底價時,國家不予虧損補貼,企業應當建立風險基金;當石油價格低于保底價時,先由企業用風險基金以盈補虧,如果油價長期低位運行,將啟動彈性虧損補貼機制。

二是原料基地與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為保障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原料供應,切實做到發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不與糧爭地,財政部《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原料基地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7]435號)對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定點和示范企業提供原料的基地發放補助(林業原料基地補助標準為200元/畝,農業原料基地補助標準原則上核定為180元/畝)。為加快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培育秸稈能源產品應用市場,《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8]735號)規定對符合支持條件的(從事秸稈成型燃料、秸稈氣化、秸稈干餾等秸稈能源化生產的)企業,根據企業每年實際銷售秸稈能源產品的種類、數量折算消耗的秸稈種類和數量,中央財政按一定標準給予綜合性補助。

三是上網電價及費用分攤激勵。目前我國采取財政補貼和電網分攤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發改價格[2006]7號)中明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通過招標確定的中標價格)兩種形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高于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差額部分,在全國省級及以上電網銷售電量中分攤。生物質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實行政府定價的,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分地區制定標桿電價,電價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005年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加補貼電價組成。補貼電價標準為每千瓦時0.25元。發電項目自投產之日起,15年內享受補貼電價;運行滿15年后,取消補貼電價。自2010年起,每年新批準和核準建設的發電項目的補貼電價比上一年新批準和核準建設項目的補貼電價遞減2%。發電消耗熱量中常規能源超過20%的混燃發電項目,視同常規能源發電項目,執行當地燃煤電廠的標桿電價,不享受補貼電價。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關于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0]1579號),規定對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實行標桿上網電價政策,未采用招標確定投資人的新建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統一執行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0.75元(含稅)。通過招標確定投資人的,上網電價按中標確定的價格執行,但不得高于全國農林生物質發電標桿上網電價。已核準的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招標項目除外),上網電價低于上述標準的,上調至每千瓦時0.75元;高于上述標準的國家核準的生物質發電項目仍執行原電價標準。由于我國各個地區的煤電標桿電價水平差異大,使得各地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實際上網電價差別很大,如何協調和平衡各地的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也是價格政策研究的重點之一。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應根據各類生物質能技術的技術特點和不同地區的情況,按照有利于生物質能發展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研究和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分類價格政策,促進生物質發電項目的進一步發展。

四是可再生能源專項基金資助。根據原《可再生能源法》規定要求,財政部設立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后來配套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暫行管理辦法》,但對如何申報資金、優惠政策幅度多少等沒有明確提出。修訂后的《可再生能源法》將原來“國家財政設立的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修改為“國家財政設立可再生能源專項基金”,主要資金來源是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和國家財政專項資金。根據相關人員的解釋,將“資金”改為“基金”將使這筆補貼更具有“基金縱向管理”的優勢。除了行政成本大大降低之外,也可以做到“收取,統一發放”,以保證可再生能源投資企業按時獲得收益,以鼓勵其積極性。不過,早就起草完成的“可再生能源專項基金管理辦法”迄今為止仍未能頒布,這對生物質能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五是稅收優惠。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國科發火[2008]172號)以及《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的規定,生物能源技術屬于高新技術,符合規定的企業可以申請認定,經認定后的企業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申請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國家對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①。在生物質能產品方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利用廢棄的動植物油生產純生物柴油免征消費稅的通知》規定從2009年1月1日起,對符合條件的利用廢棄的動物油和植物油為原料生產的純生物柴油免征消費稅。

由于我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

高新生物能源技術也還未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的財稅激勵政策亦未能周全地考慮生物能源技術及生物質能產業的特點,因此,這些激勵措施存在規定不科學、不完備、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例如,有些政策補貼起點過高,如財政部《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8]735號)僅支持注冊資本金1000萬元以上、年消耗秸稈量1萬噸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導致多數企業都無法得到補貼;有些政策設計不完整,補貼僅針對直接生產環節,對消費能源產品的終端用戶則沒有補貼。國家對生物質能產業的優惠、補貼、獎勵很難落到中小企業身上。除國家全力支持的農村沼氣項目外,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大部分政策傾向于規模化的大型項目,如燃料乙醇和液體燃料項目,國家每年向4家陳化糧燃料乙醇定點企業(黑龍江華潤酒精、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安徽豐原生化以及河南天冠)發放補貼,走非糧路線的中小企業卻很難拿到同等的補助。沒有得到補貼的中小型生物質能源企業,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想得到大的發展十分困難。而在液體燃料市場上,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只收購拿到正式批文的黑龍江華潤酒精等4家定點供應企業的燃料乙醇,中小企業生產的乙醇銷路不暢,導致部分生物燃料企業無法將產品變現,整個生產經營無法正常循環運轉。

未來我國財稅激勵機制應當根據生物技術和生物質能產業的技術及行業發展水平,因勢制宜、因時制宜地設計有效、彈性的激勵措施,既要保證“對癥下藥”,又要注重規劃引導,保證財政稅收政策的合理性以及相互協調。

④收購激勵與政府采購。低碳生物技術應用的前提是所生產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上銷售出去,保證資源不被浪費,同時也能抵消一定成本。在當前化石能源開采利用費用較低的情況下,無論是生物質發電,還是生物質液體燃料,其成本都相對高昂,如果沒有特殊的優惠政策和刺激措施,很難在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力。因此,對生物能源的收購激勵,包括政府采購,能夠給相關企業解決產品生產的后顧之憂,同時,政府通過實際行動支持生物能源發展,將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宣傳作用。

在生物質發電方面,《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提出了國家電網企業和石油銷售企業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承擔收購可再生能源電力和生物液體燃料的義務。2007年7月25日,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第25號令,即《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規定了電力監管機構對該制度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管。2009年修改的《可再生能源法》第十四條重申了國家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電網企業應當與按照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建設,依法取得行政許可或者報送備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簽訂并網協議,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符合并網技術標準的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同時,該法第十六條對生物質能源作了專門的規定:國家鼓勵清潔、高效地開發利用生物質燃料,鼓勵發展能源作物。利用生物質資源生產的燃氣和熱力,符合城市燃氣管網、熱力管網的入網技術標準的,經營燃氣管網、熱力管網的企業應當接收其入網。國家鼓勵生產和利用生物液體燃料。石油銷售企業應當按照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的規定,將符合國家標準的生物液體燃料納入其燃料銷售體系。

然而,修訂后的《可再生能源法》除了規定全額保障性收購的原則性提法外,配套的實施細則未能及時跟進,收購電量中可再生能源電量所占的比重、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國家標準的制定等問題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空白。在生物液體燃料方面,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市場還不完善,配套的規定也處于缺失狀態,現實中的生物液體燃料收購基本還需要依靠石油企業的自覺。

一個穩定的生物質能源需求方是生產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的關鍵。在生物質能源發展的早期,由于成本以及價格較高,完全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并不能發揮生物能源“物盡其用”的功能。而政府采購則能較好地實現兩者的兼顧:既能滿足政府自身的需求,又間接為生物能源創造了市場。事實上,政府采購已經成為一些生物能源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激勵措施之一,美國聯邦政府有關法律要求政府必須購買國產高能效產品和“綠色產品”,要求聯邦政府在2005年購買10萬輛潔凈汽車,其中包括生物質燃料汽車。巴西相關法律也明確規定,聯邦一級的單位購、換輕型公用車時,必須使用包括燃料乙醇在內的可再生燃料汽車。政府采購不僅能夠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宣傳作用,通過直接對話與交易,還能夠節省通過其他方式可能產生的中間費用,因而是一種高效率的“合作”方式。我國政府也可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購買生物質能來源的電力等其他有效方式來以實際行動支持生物能源的發展。

⑤培育和完善市場。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以市場存在為基礎,產業規模效益的實現與上下游市場的依托密不可分。市場不發展,產業就會失去活力,甚至會因不符合社會的需要遭到淘汰。當前世界能源發展的趨勢之一就是市場化與自由化改革,我國經濟、能源領域也在進行著大規模的市場體制改革。因此,發展生物能源和生物技術市場,將為低碳生物技術的發展注入嶄新的活力。

由于低碳生物技術是新興的技術,其產業化發展有可能會因技術的不成熟造成不可預料的損失,因此,對生物技術及其產品市場的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不能正確加以引導,將可能破壞生物能源資源開發與利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產品質量如不合格,將可能影響到交通運輸安全;在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生產環節,如不嚴格標準,會造成環境污染,增加能源消耗。因此,發展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必須充分考慮資源、技術、環保、能耗等多方面因素,嚴格市場準入,加強行業監管。《關于發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財稅扶持政策的實施意見》規定了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企業實行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地方發改委、財政部門根據國家統一的推廣規劃,聯合推薦申報定點企業,申請企業必須符合行業準入標準。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按有關規定選擇并確定定點企業。

然而,上述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物液體燃料的市場準入和產品流通體系不通暢。毫無疑問,嚴格的產業準入和產品流通政策措施是生物液體燃料產業有序發展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局限于數家生產企業和兩大石油公司的封閉體系,在一批從事甜高粱乙醇和生物柴油生產企業的產品無法進入車用成品油經銷體系和終端消費市場,特別是生物柴油還根本沒有正常的車用燃料銷售渠道,從而阻礙了非糧生物液體燃料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打擊了相關企業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發、擴大示范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在生物質發電方面,由于對“全額保障性收購”的細化規則還未出臺,導致目前生物質發電市場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特別是中小型生物質發電項目,并網十分困難。此外,電網公司的智能電網系統還未能跟進建設,接受生物質能并網還沒有具體的標準,且目前的接網政策更多的是對電網提出束性要求,沒有對可再生能源發

電廠提出束要求,更多的標準亟須配套。因此,整個生物質能市場基本還處在“萌芽期”,市場規模還不大,相關制度建設還不健全,生物質能市場還需進一步培育和發展。

三、完善低碳生物技術的激勵機制及其運行

我國目前對低碳生物技術的激勵除了少部分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研發項目之外,產業端以及配套制度建設等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真正商業化的市場還未建立;以生物能源為核心的產品激勵措施也不夠規范;各種激勵措施并不完全符合現實的狀況,很多規定由于缺乏實施細則未能得到有效實施。低碳生物技術發展不僅需要一整套規范的、系統的激勵機制設計,而且還應落實到現實運作中,實現其高效性和有效性的統一。由此,需要政府在戰略規劃與計劃、法律法規及其配套規定、行政管理與監管、經濟與財稅優惠等方面完善體制,也需要企業和市場理性發展,形成從制度設計到產業運行的良好互動狀況。

戰略規劃與計劃是產業及技術發展的動力和落腳點,明確的戰略與計劃為產業及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需要盡快開展科學、系統的生物質資源調查與評價工作,綜合考慮低碳生物技術的發展與技術路線,在國家能源統籌的框架下客觀、準確定位生物質能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盲目和無序發展。生物質能源化利用的技術選擇必須遵循“因地制宜,資源優先”的原則,在資源確定的前提下,需要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氣候、交通、環境等實際情況而定。當資源和當地條件可以適用于多種技術時,可以根據技術的綜合效益進行選擇。立法是實現國家戰略與規劃的重要途徑,也是制度設計和運行的最終保障。目前我國除了《可再生能源法》之外,直接涉及生物質能和生物能源技術的法律寥寥可數,且基本都是在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進行原則性闡述。此外,相關的行政法規處于空白狀態,專門的部門規章也還未頒布。現行關于生物質能的規定主要是國務院的通知、意見以及各部門的工作規劃與方案,這些非規范性文件不僅數量不多,且極不規范,變動調整快,具有較短的時效性。可以說,相關立法的缺乏是生物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生物質資源由于其特殊性,其發展需要協調能源部門、農業部門、科學技術部門、工業部門、財政部門、稅收部門等多個部門的關系,這種復雜性也是目前難有一部專門性的部門規章的原因。因此,我國未來在該領域的立法的關鍵是提高立法位階,至少也應該有專門的行政法規規定生物能源發展的各種宏觀問題,再由各部門制定實施細則去執行,這樣生物能源的發展才能有堅實的制度保障。

產業管理與市場監管是任何產業發展所必需的行政管制手段。在中國,產業管理更是一種常見的管理方法。如前文所述,我國目前大量的部門政策文件(非規范性文件)都涉及產業管理的內容。生物技術的發展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其發展的早期,政府的直接介入十分必要。產業管理與市場監管在行業行政規劃、項目與市場準入、行業標準、檢測監控、檢查監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生物能源領域相關立法和制度還不完善的狀況下,產業管理與行業監管已經成為了生物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隨著生物能源技術的進步和生物質能市場的發展,未來我國應逐步減少政府直接管理的范圍,更多的資源配置應讓市場去解決;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技術發展的監管,保證技術發展符合社會的需要,減少技術進步產生的負面影響,最終實現產業管理、市場監管與技術監管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