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金融危機;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危機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0.9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087-01
一、金融危機的描述
2008年爆發并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正在以幾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正如格林斯潘提出的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經濟危機。本次危機的爆發源于次級債務危機,而后引發了金融市場的金融危機,最后轉向實體經濟,引發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本次危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深受影響,全球經濟陷入了重重困難,部分國家甚至出現經濟發展的停滯,大批國際大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大批的銀行破產,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討。
日本金融危機。20世紀80年代日本實施金融自由政策,導致金融信貸規模的大幅擴張,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出現了大量的泡沫。同時,“廣場協議”助推了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先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后推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利率水平直線上升,股票市場崩盤,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破裂,危機爆發。
亞洲金融危機。在1997年之前,亞洲四小龍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典型,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追逐的焦點。但在1997年7月2日,泰國央行承受不住金融壓力,放棄維持泰銖幣值,隨即拉開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序幕。接著,菲律賓比索和馬來西亞林吉特也深陷金融危機行列。本次危機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進程中,金融監管的滯后、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外匯儲備過低。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其爆發的根源在于美國高度自由的市場制度和低利率。國家長期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加之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資金的大量流入,營造了低利率環境,導致房地產市場的火暴。同時,由于監管缺位,金融創新產品的復雜程度使得監管機構和評級機構對風險估計超出了一定的范圍。政府對于資產價格泡沫的破裂后不恰當的政府行為,助長了危機的爆發。
縱觀上次20世紀的幾次金融危機不難發現一定的規律。金融危機多是從金融市場出現危機,而后蔓延到房地產市場,引起股票市場、金融市場、資產市場的崩盤。在地域范圍內,也是從一個國家向臨近國家蔓延,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最后造成一定區域的危機聯合體。
二、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透過金融危機的表象,需要我們深思的是引起金融危機的原因。導致危機爆發多是源于貨幣金融市場的不穩定,不健全。其深層原因可以從三個角度分析:
1.人性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起社會制度的不同,其思想和意識形態多樣。人們崇尚過度消費,超前消費,沒有儲蓄意識和風險意識,沒有良好的消費意識。另外,出于人性的貪婪,投機的意識較強,同時增大了風險的可能性,導致社會消費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壞使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大增。
2.貨幣體系的不健全,貨幣政策的不適當。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國際金融體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美元作為國際單一貨幣主導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雖然歐元的出現對這一格局有所沖擊,但是,沒有引起質的變化。單一貨幣主導的弊端是經濟的發展,導致貨幣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變化。在大量貿易逆差面前,美國增大貨幣供給,以維持經濟的發展。貨幣供給的增多,低利率水平,導致貨幣大量流入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等,出現大量泡沫,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增大。為了防止通貨膨脹,政府采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必然引起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機成為必然。
3.金融監管不利,金融衍生品泛濫。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最大教訓是金融監管的不利。金融危機爆發多是有虛擬經濟爆發,而后在實體經濟中蔓延。政府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抑或是法律不健全,導致各種虛擬經濟體借助法律盲區進行操作,牟取暴利。同時,由于金融監管的不利,金融衍生品花樣百出,日益復雜,同時各種衍生品由金融市場慢慢滲透到實體經濟市場,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連為一體,為危機的爆發創造了條件。
4.外因論。國際貨幣的流動是上述原因綜合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收益不同導致了貨幣的大量流動,流入國家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管機制,導致貨幣大量流入,助推了金融危機的爆發,東南亞金融危機是這一原因的典型寫照。
綜上所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虛離實合、泡沫經濟的出現和膨脹及國際金融秩序的混亂和不公正,多種因素的結合,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三、金融危機防范的政策性建議
為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應從一下角度加以改革,減少經濟危機爆發的應從一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1.培養民眾合理健康的消費模式,杜絕過度消費等的不合理消費模式。同時,加強民眾的適當儲蓄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進一步減少投機行為,降低危機的助推力量。
2.從國家角度,應該建立健全穩健的金融體系,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施行不同層次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貨幣的供應與需求,借助市場的力量,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
3.加強金融監管,增加政府的參與程度。任何市場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政府適度的參與,維持市場的正常運行。加強金融監管,從立法的角度進行規范,建立良好的監管機制,一方面加強金融機構建立監管;另一方面,加強金融創新的監管,避免出現金融衍生品泛濫現象,同時,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級評價制度,避免信用制度的膨脹,保證信用評價的可參考性;第三,從立法的角度調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適時適度的調整不同市場的結合,關注相關市場的變化,積極采取預警機制,避免危機的爆發和大范圍蔓延。
4.從國際角度,各個國家應積極建立新的貨幣體系,改變原有的美元作為單一貨幣的體制,應建立多元的貨幣體制,避免單一貨幣存在的弊端。同時,各國建立聯合預警機制,積極參與,共同監督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抵御金融危機的爆發。③
參考文獻:
[1] 顧華詳. 論國際金融危機對完善我國金融監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3).
[2] 周祖文.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與啟示[J].甘肅金融,2009年8月.
篇2
近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探討其產生原因和影響的文章非常多。在很多文章尤其是媒體報道中,“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兩個概念經常混淆使用,甚至互為替代,這種用法對嗎?這兩個概念究竟有何區別和聯系?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當前世界各國經濟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無論從波及的范圍,還是從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看,這場金融危機都不亞于1929~1933年那場經濟危機。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探討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的文章非常多。而很多文章尤其是媒體報道中,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兩個概念經常混淆使用,甚至互為替代,這是不對的。搞清楚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于深入理解當前金融信機的性質和影響是必要的。
什么是經濟危機
當代多數中國人頭腦中的經濟危機概念基本上來自于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政治經濟學中,經濟危機指的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其表現為生產減少、工人大量失業、購買力和需求下降、通貨膨脹等問題。
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其內涵要比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寬泛得多。從形成經濟危機的根源來說,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主要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發的結果。爆發于1929~1933年間的美國經濟危機,其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社會財富嚴重分配不公,使得社會貧窮階層和人口不斷擴大,從而制約了社會消費能力,導致了社會生產的過剩。而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單一的。有政治,經濟、金融和貿易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二戰后,國家干預主義盛行,世界貿易一體化趨勢加強,資本市場發達,金融領域創新活動頻繁,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虛擬經濟超實體經濟加快發展。這些因素雖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但也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
舉例來說,1970年由石油危機引發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利益集團的矛盾引發的;1996年亞洲金融危機則是由東南亞國家放松管制和過快的資本自由化、銀行體系不完善、金融監管缺失,匯率制度僵化等原因造成的;2007年越南經濟危機則主要是資本項目開放過早且金融體系不健全、監管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美國金融領域中次貸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次級抵押貸款產品設計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國際和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等因素,深層上還有社會政治原因:政府長期以來為滿足民眾的愿望而偏好寬松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房貸政策。
什么是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金融危機具體表現在金融萎縮,股價下跌,資金供給不足,流動性低,并引發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經濟蕭條,甚至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動蕩。
現代社會金融危機之所以頻繁發生并迅速蔓延,這與發達的現代金融市場密切相關。由于實體經濟迅速發展,貨幣制度硬約束的不復存在(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導致虛擬經濟超常規發展。金融市場異常活躍,泡沫現象嚴重,這使貨幣流通速度加快,資本市場過度膨脹,流動性過剩加劇。同時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各經濟體之間的聯系緊密,某一國或地區金融領域出現問題,立即會波及到世界各地,世界經濟形成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格局。這些因素就好像一把雙刃劍,既推動了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導致了金融危機的頻繁出現。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聯系和區別
篇3
從金融市場挖掘次貸危機的原因,強調次貸危機中金融衍生品的濫用與金融市場操作混亂造成的影響。何帆、張明(2007)認為利率提高和房價下滑是次貸危機發生的導火索,從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市場操作視角出發,次貸危機的深層原因是:寬松的貸款標準和各種花樣翻新的貸款品種的證券化以及人為高估的信用評級。
2金融監管不力
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對全球推廣過程中日漸嚴重的金融危機和資本主義經濟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剖析。在馬克思危機理論中,馬克思通過貼切實際的生產關系、交往關系以及他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闡述緊密聯系,從而得出貨幣和金融危機的理論。而且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金融危機有規律地出現和爆發,使它的許多特點都表現出來,這些都在無形中為馬克思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條件。他在研究自己所處時代金融危機的同時,還順勢尋找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對之前的金融危機展開闡述,闡明了能夠造成金融危機的實際條件,及其本質、發生機制、與生產過剩危機的關系、在經濟周期中的表現等,從而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危機思想。建立的金融危機思想,其出發點就是貨幣理論。由于貨幣和商品產生對立,且一定要進行互換的情況在價值形式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馬克思表示這種情況下在資本運動的過程中出現貨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概率會很大。第一,買賣商品時期相互分離就包含危機的可能性。商品在買賣過程中,被分成了賣和買兩個階段,這樣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處于分離環境下。在這樣的環境下,商品和貨幣之間的轉變就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進而導致兌現價值和生產商品時出現間斷等危機,所謂危機就是讓兩種既相干又單獨的個體被迫合并在一起。第二,商品買賣中貨幣與商品的時間分歧隨著信用機構的不斷改革發展而被逐步放大。縱然信用代表的是優良品質,但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雖然統一貨幣具備多次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并可以通過信用實現,但如果其中某一個企業在支付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那么很可能促使在很多點上終止了社會支付鏈條,并且涉及信用機構或其他企業,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才是最深層次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只要社會經濟在發展,出現經濟危機的現象就無法規避,由于構成人們經濟、社會活動的就是貨幣和商品,且二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表現尤為突出的就是金融危機。馬克思曾在其金融危機理論里指出“:萬一勞動的社會性質體現在商品的貨幣存在上,進而使其成為一個脫離實際生產的物品,那么不可回避的就要面對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或者獨立的貨幣危機[3]。”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不僅組成了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而且依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生產范圍的無限擴大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是由資本的本性造成的,并導致了總供給大于總需求。這一矛盾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通常情況下,生產過剩的危機和銀行信用的危機往往成為經濟危機的兩種類型。馬克思認為,資金鏈條的中斷表示出現了貨幣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債務不能變更為現實貨幣,貨幣也不能用商品轉換,所以導致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以及引起商品貶值,信用貨幣虧損的狀況最終導致工廠和銀行的破產。馬克思對金融危機特征論述的觀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1)突然性金融危機總是毫無征兆的出現,沒有人會想到它會到來。馬克思根據十九世紀發生的金融危機非常明確地說出“:所以,在崩潰之前,營業都是一如既往,沒什么突發狀況……在崩潰即將來臨之際,營業都是像平時一樣,甚至比平時的生意還要好。”[4](2)傳遞性在危機比較廣泛的時候,所有國家的支付差額,特別是商業發達的國家,都存在逆差,這樣的情況是按照支付的序列,在這些國家的不同時間段像排炮一樣的發生;而且,不論在任何一個國家,拿英國做一個比喻,如果英國爆發危機,那么所有的國家都會出現一樣的危機,這是馬克思以前的觀點。馬克思對危機的根本原因作出解釋“:所有危機的根源,都是群眾不能進行更多的消費,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金錢,但資本主義生產卻無視這一問題,盲目的進行大量生產,生產量應該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制定的。”[6]經濟危機出現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產生的有效需求不夠與生產量過多。然而,我們也需要辯證地理解這一觀點。對于局部意義上單純因投機而產生的金融危機,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認它們的存在,這些只能看做是“真正的危機”的一個環節。而并非是馬克思所講的“真正的危機”。
篇4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經濟失衡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經濟失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缺陷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而國際游資的攻擊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實現條件。
0 引言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
1 金融體系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2 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 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3 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 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 。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夸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夸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直接投資( FDI) 為什么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
4 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分析
篇5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本主義;金融資本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socio-economic system that i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especially it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break out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And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the capitalist system,inancial capital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2265(2009)12-0011-05
一、引言
美國次貸危機自2007年爆發至今,波及范圍不斷擴大,危機已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全球正面臨自二十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由于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風暴,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二、當前對金融危機成因的探討
此次危機是以美國的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由美國虛擬經濟而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理論界對次貸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主要包括以下觀點:
(一)美國信貸市場上寬松的信貸條件
2001年以后,美聯儲連續降低利率,房地產市場繁榮,貸款機構預期未來市場持續走高,加大貸款力度,盲目擴大住房貸款業務。在市場繁榮時期,次級貸款也有很高的回報率,在滿足優級及次優級抵押貸款后,貸款機構積極發放次級貸款。為了將次級抵押貸款出售給低收入者,貸款機構盡可能地降低進入門坎,不斷創新次貸產品,降低貸款條件。實質上是貸款機構放松了風險監管,為日后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隨著后來利率的不斷攀升,低收入階層無法承受還款壓力,從而導致大量違約。長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市場流動性過剩,助長了經濟的泡沫。
(二)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
低利率和流動性過剩,推動了住房需求和房價上漲,這又降低了房貸的風險,刺激了房貸需求。由于住房按揭支持債券(RMBS)的存在,任何貸款機構在對不良信用評級的個人貸款后無需置于其資產負債表內,而只需轉手賣給RMBS的投資者。由于RMBS信用級別低,市場流動性不強,不易脫手,誘發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根據期限和信用水平將RMBS打包成抵押債務憑證(CDO),從而進一步刺激了RMBS的發展和CDO市場的極度膨脹,形成了CDO,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當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由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的上升,引發貸款機構資金鏈的斷裂,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的金融產品縮水,最終引發這場金融危機。
(三)信用評級不嚴和金融監管的缺位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08年7月份發表的調查報告,在對高風險次貸金融產品進行評級時,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都存在違反內部程序的行為。同時,評級機構對次級債券和衍生產品給予了與風險不對稱的評級結果,在相關債券信用質量嚴重惡化時,未能及時更新信用評級,助長了危機的蔓延。此外,美國信用評級體系存在制度性缺陷,而評級機構出于利益考慮,沒有動力去糾正這些缺陷。
在信用評級不嚴的同時,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對市場上的金融創新監管松懈。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次級抵押貸款在一輪又一輪的創新中加長了鏈條,衍生產品的定價已經脫離了原有貸款產品的風險,而僅取決于發行機構公布的回報率和評級機構評定的等級。監管的缺失,縱容了金融機構盲目追逐高額利潤的行為,也是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美國的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出現問題
次貸危機爆發的直接誘因是利率的不斷提高,房價下跌,使貸款人無力償還次級貸款,金融機構信用緊縮,房地產泡沫破裂,最后引起金融恐慌及危機爆發。美國當前的收入差距較大,存在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在寬松的信貸環境和美國式的過度消費文化模式下,低收入人群同樣追求高消費和超前消費,從而導致物價和房價的大幅上漲,出現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聯邦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不斷提高利率,最后引發次貸危機。
(五)投行杠桿比例過高和金融衍生品開發過濫
據有關統計顯示,美林的杠桿率從2003年的15倍飆升至2008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達到28倍。華爾街利用以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工具,在次貸基礎上設計出了系列衍生金融品: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CDO)、信用違約掉期(CDS)和CDO的平方、CDO的立方等,在高杠桿盈利模式下,放大了次貸的金融效應,鑄就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傳遞鏈條。
從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金融監管的因果關系,對次貸危機成因進行闡述:即利率上升―房價下降―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次級抵押貸款還貸困難―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信用緊縮―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衍生出的金融產品的資金鏈斷裂―金融資產縮水―投資衰減―金融恐慌―次貸危機爆發―國際金融危機。
三、當代資本主義的新階段和新特征
以美國為首的當代資本主義表現為國家金融的超級壟斷、經濟虛擬化和泡沫化的特征,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演變的一種趨勢。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其最重要的標志是金融資本的高度虛擬化、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
(一)金融資本高度虛擬化的資本主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虛擬資本也在不斷地衍生出新的品種,出現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這些虛擬資本是對股票和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再次虛擬。虛擬資本也成為當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占主體地位的資本形態。
(二)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的資本主義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里,生息資本為G―G’,實際上是省略了中間實體資本的增殖即G―W―G’。但發展到巨大金融寡頭壟斷市場的層面,金融創新使G―G’成了買空賣空的連鎖交易,脫離創造價值的實體運動,脫離價值決定價格的根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在資本市場利用資本壟斷實現高度投機,獲得高額利潤。
(三)以美國為首的當代資本主義以新的形式稱霸全球
當代資本主義利用金融資本控制整個世界,通過美元霸權,特別是以紙幣美元為武器影響世界。歷史表明,經濟震蕩,由通貨膨脹急劇變為通貨緊縮,正是經濟危機的一種癥候;石油價格由過高急轉直下轉為狂瀉,也是一種市場危機,反映了實體經濟下降、需求嚴重不足,使石油產業遭到重創,達到以美元優勢控制石油的目的。
當前美國GDP與虛擬資本的比例大體為1:36,其中有70%左右的泡沫。在二十世紀中葉之后特別是80年代以來,美國跨越式地成為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把金融與工業的結合蛻變為脫離并統治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世界。而與高科技結合,進一步引發由經濟泡沫釀成泡沫經濟,在實體經濟的下降與虛擬經濟的無限擴大下,表明美國為首的現代資本主義的新特征和新手段――超級虛擬化。經濟的高度虛擬化、泡沫化和在世界的金融霸權,折射出當代資本主義的寄生性、腐朽性。
四、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對金融危機的再認識
從美國的信貸政策、金融風險管理政策等角度出發,分析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屬于操作層面和現象層次的分析;缺乏從對資本主義制度發展歷史的角度的分析,不能認識危機發生的制度性原因。因此需從資本主義制度本質出發,分析危機產生的根源。
(一)從視角分析金融危機形成機制
馬克思將金融危機的爆發建立在經濟危機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基礎上,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矛盾各方強制統一的一種方式。馬克思將金融危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作為生產和商業危機先導階段的金融危機;第二類是作為資本市場核心的虛擬資本的獨立運動規律以及資本市場賭博投機的本質特征的金融危機。
1. 第一類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馬克思認為,導致第一類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并是由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剩造成的。導致生產過剩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對立,生產和消費的對立,在現實中表現為生產擴大與市場擴大之間的矛盾,生產和消費的對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矛盾。
第二,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就成為資本價值增殖的主要方式,資本主義無限制地擴大生產規模提供了動力,資本過剩從而商品過剩是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三,以商業信用為主的信用形式的充分發展導致商業貨幣的膨脹,進一步刺激了生產過剩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由于商業資本的獨立化,商品價值的回流時間往往早于商品價值的最終實現,因此容易產生虛假的需求;在商業貨幣不斷膨脹下,這種虛假的需求積累起來,商品過剩程度進一步加劇。
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對立、資本積累與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屬性,它們決定了生產過剩的必然性。而信用形式的充分發展并不是商品過剩的必要條件,不是商品過剩的充分條件,只是加劇了商品過剩的累積程度。第一類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前奏,其形成機制(圖1)揭示了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隱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之中。
2. 第二類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馬克思將第二類金融危機成因歸結為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活動而導致的虛擬資本過剩。虛擬資本的過剩同樣可能導致虛擬資本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而與貨幣之間形成尖銳的對立,從而虛擬資本價格暴跌,引發金融市場的危機。
首先,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能夠定期帶來收入的、以有價證券形式表現的資本,“生息資本的形式造成這樣的結果: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息,而不論這種收入是不是由資本生出”。虛擬資本實際上是基于預期收益資本化的幻想的資本。
其次,虛擬資本是伴隨企業資本擴張與商品流通發展而產生的,但卻能擺脫生產和商業的束縛而依靠信用制度獲得自身的發展。“虛擬資本巨大的擴張潛力與信用制度的過度發展相結合,為金融市場虛擬資本商品的過剩創造了條件”。
最后,虛擬資本特殊的運動規律極大地滿足了資本家通過賭博投機實現價值增殖的要求。一方面,“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財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金融杠桿化”;另一方面,“因為財產在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當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使得金融杠桿化的比例不斷提高,以致虛擬資本商品過剩嚴重,一旦貨幣發生緊縮,將導致債務支付鏈條斷裂,金融危機的爆發就不可避免。
第二類金融危機本質是在金融市場過度的賭博投機與信用制度的膨脹相結合的情況下,過剩的虛擬資本與貨幣形成尖銳的對立,最終虛擬資本價格暴跌導致危機爆發。其形成機制(圖2)揭示金融市場的賭博投機活動是危機發生最重要的原因。
此次金融危機從表面上看與二十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截然相反,以房價下跌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為導火索,從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部門開始,進而波及實體經濟部門,造成實體經濟部門的流動性短缺,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從而由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但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制度。
(二)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認識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1. 商品內在二重性矛盾潛伏危機產生的可能性。馬克思從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體現了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潛伏在商品和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中,這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條件下,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對矛盾表現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了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商品所內含的勞動二重性矛盾決定了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二重性矛盾的進一步演變,表現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進一步表現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對立。私有制使商品的內在二重性矛盾在一定條件下越來越激化,具有深刻的對抗性和不可克服性。商品經濟內在二重性矛盾只構成產生危機的可能,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度使危機爆發成為必然現實。
2. 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機的深層制度原因。資本主義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生產的社會性同生產資料私有性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使商品經濟內含的危機可能性轉變成必然性。商品經濟內在二重性矛盾只構成產生危機的可能,而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使危機的產生成為現實。在資本主義幾百年的歷史中,貨幣越來越背離商品,虛擬經濟越來越背離實體經濟,成為金融泡沫、金融危機乃至全面經濟危機的內在成因。
3. 金融資本的逐利性、貪婪性和杠桿性是形成金融危機的最深刻根源。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動機和直接目的,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一方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具有逐利性和貪婪性;另一方面又推動了經濟發展,具有對生產強有力的拉動性。馬克思揭示了資本追求無限增殖的本性并未改變,隨著當代金融資本的發展和向全球擴張,資本的貪欲更加膨脹。在金融資本和虛擬資本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階段,為了創造業績和贏得巨額利潤,銀行家們不斷推出創新的金融產品,制造高風險的虛擬資本。利用金融資本的杠桿性,實行高杠桿的運營模式,通過將金融資產證券化、衍生化,從而獲得巨額利潤。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的高度膨脹,將直接導致金融危機。
4.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金融危機是必然的、無法克服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危機既是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又是一場深度的經濟危機、思想危機、社會危機和制度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全面危機。歷史上,資本主義幾次帶有全球性的危機都引起時代和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美國金融危機將使世界經濟進入一個大調整、大動蕩時期。本次危機具有顛覆性、全面性、深度性和長期性的效應,將給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持續的影響,世界局勢將發生重大變化。
五、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的關系
(一)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發展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
以往的危機多半起始于物質生產領域,然后向其他領域擴散,而這次危機首先發生在金融領域,之后向實體經濟領域蔓延。以往危機大多表現為生產過剩,而此次危機在發達國家則是實物生產日趨萎縮,整個國民經濟虛擬化。以往的危機表現為廣大居民購買能力下降和消費不足,在發達國家之間也有相當強的傳染性和擴散性;此次危機則是這些國家各個階層包括工薪層在內的超前消費或過度消費,國民經濟形成了嚴重的“消費泡沫”;這次危機不僅擴散的面更廣,幾乎傳播到了世界所有國家,而且傳染更加迅速、更加猛烈。這些特點,都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演化相聯系的,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資本主義新形態的特點。
(二)金融資本惡性膨脹,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
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國家的資本在繼續使用這種商品輸出和不等價交換手段進行國際剝削的同時,越來越注重資本輸出和資本直接剝削外國勞動的作用,國際剝削的重點已由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國際剝削的重點由昔日的以工業資本為主體的資本輸出,逐步向以金融資本為主體的資本輸出轉移。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壟斷資本之所以積極推動這種轉移,是因為金融資本的輸出具有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所不具備的特殊的國際剝削和壓榨功能。
金融資本已成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建立和維護國際壟斷資本所需要的國際經濟乃至政治秩序的最積極的推動者。總之,金融壟斷資本已成為世界經濟乃至政治生活的主宰,在帝國主義侵略擴張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強。金融資本的惡性膨脹,其世界統治和盤剝的增強,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演化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國民經濟的虛擬化,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
這次世界性金融風暴的形成,是金融壟斷資本長期統治、橫行的必然產物。不僅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形成了越來越多的金融泡沫,而且使這些國家的整個國民經濟日趨虛擬化。表現為:
第一、金融資本橫行,金融衍生資本泛濫,金融資本越來越與實體經濟相脫離。金融資本超前發展,資本家與生產過程脫離,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重要表現。如今,全球金融交易額已達世界GDP的十倍以上。金融資本不僅在數量上是空前的,而且其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不僅完全脫離了生產活動,置身于生產過程之外,而且凌駕于整個社會生產之上,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主宰,實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金融資本的發展。
第二、在金融資本泛濫的同時,實體經濟卻相對乃至絕對萎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以各種服務性消費為主的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不斷上升。到上世紀7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相繼完成了工業化過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物質產品的需求相對飽和,資本通過發展物質生產而增殖的途徑日趨狹窄,這些國家越來越多的工業品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形成了所謂產業空心化趨勢。在高額利潤的誘使下,資本越來越多地從實物生產領域向第三產業轉移。銀行、保險、證券等雖然能給資本帶來利潤、增加產值,但卻不能為國民經濟增加物質財富,這些行業的過度發展本身就含有泡沫成分,成為國民經濟虛擬化的重要因素。
(四)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金融資本橫行,進一步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資本增殖的過程之所以能夠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脫離實體生產過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將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大轉移的過程,也是國際壟斷資本組織發展跨國生產的一個重要條件。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還表現為投機心理和投機行為的惡性發展、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和沉淪。不僅各行各業的資本家和經營者在從事各種投機活動,而且這些國家的政府也利用各種貨幣金融杠桿或貨幣金融政策從事國內外的投機活動。總之,金融投機已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特征,成為國際壟斷資本攫取超額利潤的一種基本途徑。
(五)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金融資本權勢的增強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的虛弱性、垂死性更加明顯
在資本主義國家,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利益從來都是不一致的,不僅廣大勞動者與資本家的利益根本對立,而且壟斷資本與中小資本的利益也有矛盾,而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矛盾和對立則在進一步暴露和加深;矛盾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反全球化的浪潮,比發展中國家還要強烈。所有這些矛盾和沖突,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必然會進一步加劇。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社會經濟相對平穩發展時期結束、新的動蕩時期開始的一個突出的信號。從國際方面來看,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也日益惡化。
六、結語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表明當代資本主義演變到一個新的階段,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危機。對當前金融危機
的成因的認識,不應單從其體制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進行闡釋,更要從制度層面、本質層面對其剖析。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可遏制地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證明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理論的真理性。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需要從制度和體制兩個方面規避和防范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張宇.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當前金融與經濟危機[J].國外理論動態,2009,(7).
[2]蔡萬煥. 國內關于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9,(8).
[3]黃小軍,陸曉明,吳曉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層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08,(5).
[4]沈炳熙.次貸危機與證券化[J].中國貨幣市場,2007,(11):12- 17.
篇6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1]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于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世紀末的20年里,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源于德國統一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這種轉變的信號是大國高利率政策,或大國強勢貨幣政策。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后,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后,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1999)[2]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盡管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逐漸增強,但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決“特里芬難題”,只是將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說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蕩。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蕩,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鑒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3]。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索羅斯通過保證金方式獲取1:20的借貸,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賣空相當于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相當于60億美元的馬克,迫使英鎊大幅貶值,在償還借貸后凈賺15億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前,國際游資持續大量地進入墨西哥證券市場,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資中,證券投資占70%~80%,但在墨西哥總統候選人遭暗殺事件后的40多天內,外資撤走100億美元,直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5]。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國際游資首先攻擊泰銖,低買高賣,并巧妙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獲取高額回報。
根據IMF對國際游資的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的國際短期資本為3萬億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2006年末,僅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達1.43萬億美元,比1996年末增長約6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也不斷豐富,從最初的“賣空+杠桿”策略(市場中性基金),發展成為單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驅動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興市場型、并購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種投資策略。其風險特征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既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宏觀對沖基金,也有低風險但收益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性基金。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最顯著特征是國際間的過剩資本流動造成了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巨額的國際貨幣資本必然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獵取利潤。
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夸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夸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直接投資(FDI)為什么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
四、中國預防攻擊性金融危機之策
在中國股市由狂飆到暴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火爆到等待觀望以后,中國的經濟是不是進入由繁榮向危機過渡的轉折點?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從經濟表象來看,在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表現為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等;從經濟本質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后、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內部因素的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較為明顯,首先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級債危機使得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的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致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國際游資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為了振興經濟采取降低利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中國從2005年開始出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達到3%,境外資本流入后往往會兌換成人民幣再放貸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貸款利率衡量收益,1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是7.47%,如果每年人民幣升值預期是5%的話,那么國際游資的回報就接近13%。如果國際游資不是采取放貸形式,而是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股票,其收益率會更高,2007年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利潤不低于30%,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了96.7%。
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游資在中國投資的高額回報吸引了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2007年究竟有多少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計算。采用簡單的計算,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值減去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2007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的國際游資近800億美元。800億美元國際游資流入完全可以解釋流動性過剩、房市與股市的泡沫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等現象。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國際游資就不會抽走。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體經濟還在持續增長,表現為我國國際貿易順差還存在,我國非貿易品的價格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國際游資現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繼續抬高我國的非貿易品價格,并在適當時機抽逃,在羊群效應下引爆中國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資本再回來收購中國優質資本。
中國要能夠有效地預防上述攻擊性金融危機,首先必須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發展,快速壓縮樓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國際游資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套住國際游資有兩種思路:一是由國際游資短期內獲得暴利向長期內正常利潤轉變,降低使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二是構建長期的心理預期,使外資留在中國;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保持中國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其三是有計劃地減持我國的外匯儲備,特別減少以國債形式存在的外匯儲備,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匯儲備調控國際經濟,使之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加強跨境資本的管制,積極干預和監管短期國際游資的流入。
參考文獻:
[1]黃曉龍.全球失衡、流動性過剩與貨幣危機—基于非均衡國際貨幣體系的分析視角[J].金融研究,2007,(8).
[2]徐明祺.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與國際金融危機[J].國際金融研究,1999,(7).
[3]夏斌,陳道富.國際貨幣體系失衡下的中國匯率政策[J].經濟研究,2006,(2).
[4]宗良.對國際游資沖擊金融市場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11).
篇7
對于金融危機的成因,通常認為包括以下幾點:房價的下降、利率上升、抵押貸款條件過于寬松、貸款者的過度借貸以及監管不力等。在所有這些因素中,貸款者的還款能力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是個最基本的原因,而貸款者還款額超出自己能力的原因除了還款數目過高外,能源價格上漲造成的貸款者支出擴大也是個重要原因,因而能源問題與金融危機的爆發也存在一定的聯系。
最近幾年能源價格總體大幅上漲,而隨著能源價格上漲,能源消費在總的消費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02年美國個人消費總支出為73507億美元,其中能源商品與服務支出占4.51%,2007年這一數字升至6.03%,能源消費的增幅為76.8%,而消費總支出的增長比例只有32.1%。能源消費因而成為美國人一個沉重的負擔,如果再考慮到能源價格上漲是這些年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那么能源問題對消費者收入的銷蝕作用就更大,能源問題成為除過高的房貸負擔外,又一個造成貸款人無力還貸的主要原因。
美聯儲提高利率被認為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線,這也表明能源問題與金融危機具有內在的聯系性。自2004年以來,隨著能源價格大幅上漲,通貨膨脹壓力加大,這導致美聯儲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間連續加息,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高至5.25%。同時由于大部分次級抵押貸款采取可調整利率的形式,隨著利率提高,貸款人還款數額也大幅增加,最終導致貸款人無力還貸。制止能源危機的政策卻導致了金融危機,這表明二者具有某種內在聯系并且在政策上也是互相關聯的。
能源問題與金融危機的解決措施及其效果
盡管從2007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政府陸續出臺多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然而金融危機仍然不斷惡化。這固然是由于金融危機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而2008年以來能源價格暴漲也是金融危機惡化、政策難以奏效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入2008年以來,能源價格暴漲,德克薩斯中質原油從2008年1月份的每桶92.97美元升至6月份的133.88美元,所有等級汽油零售價(含稅)2008年1月份為每加侖309分,6月份升至411分,居民用天然氣由每千立方英尺12.12美元增至7月份19.83美元,居民用電由1月份每千瓦時10.2分增至8月份11.9分。能源消費在總的消費中所占比例繼續上升,2007年第四季度美國能源商品和服務占個人消費總支出的比例為6.33%,2008年第二季度這一數字升至6.69%,多支出517億美元,由于食品價格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價格上漲造成的,如果把食品也計算在內,則能源和食品消費支出在這半年內增加了1082億美元;對于所有商品和服務而言,通過計算可得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CPI上升了大約3.36%,即在2008年第二季度僅要維持2007年第四季度的消費水平就要多支出3300多億美元。與此相對,2007年全年的CPI漲幅只比2006年上升了2.85%,物價的過快上漲導致更多人收入縮水及無力還貸,惡化了宏觀經濟形勢并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美國救市計劃本應具有的作用,因而金融危機的惡化和油價暴漲幾乎同時發生決不是偶然的。
另外,解決金融危機需要擴張性的財政、金融政策,而解決能源價格上漲則需要實行緊縮政策,處理不好,則可能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引發或加重另一個問題。事實正是如此,金融危機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實行緊縮政策的結果,而2008年以來的油價暴漲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美國為應對2007年金融危機的發生而實行擴張性政策的結果。目前,美國仍在實行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但擴張性政策會導致流動性增加,可以預見,如果美國經濟狀況得以改善,大量資金將涌入石油期貨市場從而推動油價迅速上升,反過來又導致經濟的衰退。由此可見,能源問題的存在加大了解決金融危機的難度,如果在解決金融危機與能源問題二者之間無法取得平衡,美國經濟有可能陷入復蘇—油價上漲—衰退這樣的惡性循環。能源問題與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
隨著陷入金融危機,美國許多經濟指標都在惡化。在私人國內投資總量中,除了住宅建設大幅下降外,固定資產投資也連續出現下滑,非住宅建設增幅出現下降,使2008年第二季度私人國內投資總量下降達11.5%;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出現大幅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降幅達2.2%,是2006年第一季度以來的首次下降,并且是1989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大降幅;與此同時,制造業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卻大幅上升,2008年第二季度增幅達6.2%,每小時實際收入自2008年以來連續下降;制造業國民收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來一直在下降,到2008的第二季度降幅達7.89%;物價持續上漲,2008年上半年美國城市消費者CPI增幅為4.24%,遠高于2007年同期1.02%的增幅,2008年8月份制成品的PPI同比上升9.69%,而2007年8月同比只上升了2.34%;失業率也不斷上升,2008年8、9兩個月的失業率均高達6.1%,2008年9月份美國共損失15萬9千份工作,是5年多來就業機會減少最多的一個月,也是2001年9•11恐怖襲擊以來就業市場的第二大單月降幅。
當前金融危機已蔓延到實體經濟,其解決尚需時日。這些指標還表明,能源問題對經濟的影響也在日益加深,比如在各產業GDP的變化中,汽車生產從2007年第四季度以來連續下降達25.7%、14.2%和33.8%,成為拉動GDP增幅下降乃至負增長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與2007年上半年相比,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其他商品CPI增幅只有2.35%,這表明食品和能源對CPI上升的貢獻達45%,而2008年8月能源類制成品的PPI同比漲幅高達27.4%,遠遠高于制成品的平均漲幅。目前油價已回歸到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從而使油價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有所削弱,同時,隨著美國政府承擔起更多的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責任,金融體系將重新獲得穩定,金融機構也將得以正常運轉,由金融危機導致的美國金融體系混亂局面將逐漸結束。
然而由于金融危機已蔓延至實體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并不表明金融危機的結束。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將會持續存在,市場信心難以在短期內恢復,美國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也阻礙著經濟的復蘇,美國經濟困難局面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同時能源問題持續存在,并且由于美國經濟的任何復蘇跡象都可能帶來油價的迅速上漲從而使美國經濟重返困境,能源問題將因此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決能源問題,金融危機最終將會轉化為能源危機。
結論及啟示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在金融危機與能源問題二者中,金融危機只是一個偶然性和暫時性的歷史事件,能源問題則更具有長期性和根本性,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能源問題引起了金融危機,并影響和制約著金融危機的發展變化,就象能源問題引起糧食危機那樣。這是因為能源是世界經濟的基礎,能源領域的變化是根本性的變化,必然要求對世界經濟進行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如果人類不主動進行調整,經濟自身就要進行調整,在當前就表現為糧食危機和金融危機。目前調整仍在進行之中,未來世界經濟還將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因而必須高度重視能源問題并采取措施應對,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世界經濟困難局面將會持續更長時間,過程更曲折,代價也更昂貴。
金融危機對中國有一定影響,但相比之下,能源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在應對金融危機對中國消極影響的同時,更需要關注能源問題,并采取諸如嚴格厲行節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能源利用強度、積極開發新能源等措施積極應對這一挑戰,從而使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農村信用社,對策
一、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原因及影響
(一)金融危機概述
2007年,由美國次貨危機引起的支付危機愈演愈烈,美國股市暴跌,眾多大銀行破產倒閉,造成投資者的恐慌,直至導致美國全國性的金融危機。隨后金融動蕩迅速波及世界各個角落,各國經濟發展陷入泥潭難以自撥,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其影響持續到現在。
目前雖有跡象表明我國正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但近年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各個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也在不斷地提高,國際外部環境的變化將直接導致我國靠出口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受到嚴重的挑戰,也增加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難度。同時對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民生的進一步改善、社會的長期穩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二)金融危機形成原因分析
1. 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實現了各種資源的無國界障礙流動,反過來又增加了各國經濟聯系的聯系和依賴性,使全球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然而,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危機蔓延的可能性和廣泛性。美國次貸危機后,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機構相繼宣布破產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續下跌,世界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性嚴重減弱,最后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世界范圍內各經濟主體都難以幸免。
2. 在此次的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論文,“次貸”是被提及最多的詞,次貸危機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次貸是次級抵押貸款(Sub prime Market)的簡稱,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旨在為購房者提供融資便利讓中低收入者可以購買起住房。這些次級貸款產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統的信用風險。同時由于相關政策的改變如連續加息和房價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級貸款者難以支付月供,造成違約增加。加上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將風險轉移給整個資本市場,和這種金融創新產品推銷范圍的廣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巨大影響。
3. [1]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導致市場運行中出現許多難以依靠本身解決的問題,加上市場對利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這必然需要有力的監管措施。在次貸危機暴發前,信用評級機構對于高風險性的金融產品如MBS、CDO等都給予了很高的信用評級中國。由于虛假的高信用評級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間接造成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表面非理性的繁榮。在這過程中,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監管的監管缺位,對金融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當市場參與者理性不足時,監管當局責無旁貸,應積極采取措施將危機消除在萌芽階段,否則越演越烈將一發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機對農村信用社的影響
作為傳統傳統農業大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農村、農業、農民也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沖擊和直接的影響。農村信用合作社以“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這場全球性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下,農村信用合作更是難以置身事外,其業務經營及管理必然受到影響。
1. 客戶資源流失,經營利潤增長放慢
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滲透和蔓延到各領域,農村、農業、農民承受的市場風險和壓力逐漸增加。以農副產品為原材料的加工業由于出口需求的縮減,導致企業經營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響相關農業企業的資本流動,另一方面導致農民收入減少,從而造成農信社客戶資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環境的影響,預期收入和購買力的下降,對于農村的生產和農戶的心理難免造成負面影響,也不利于農信社相關業務的開展。農信社的存款、貸款額增長率相較于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對于“以貸為本”, 缺少中間業務支撐的農村信用社,盈利問題將是最大的難題。同時由于受監管政策的影響,各農信社之間的競爭相互滲透異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客戶資源特別是優質客戶資源的短缺。
2. 競爭壓力加劇,市場份額面臨挑戰
農村信用社明確定位于三農。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三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進,農信社“一農支三農”的地位已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意識到農村市場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應措施,加大力度對農村金融業務的支持,如農業銀行“惠農卡”的推行、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農貸產品的面市。加上民間借貸盛行,金融危機之下農信社的市場環境復雜性和面對的不確定因素增加,農村金融市場市場競爭日趨劇烈,農信社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3. 金融創新壓力加大
目前農信社提供的服務幾乎集中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上,信貸種類偏少金融論文,金融創新也主要是以借鑒為主,創新性不足,同質化嚴重。同時由于金融危機的關系,之前的金融產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3]如受農戶歡迎的小額農貸因市場的不景氣形勢,市場需求下降,導致深度推廣難度增加。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雖然讓如專業合作社的組建、消費類的新興產業的資金需求增大,但由于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和金融危機的沖擊,農信社可作為之處有限。也有些農信社把部分資產投資于房地產行業,但房地產行業的不穩定性使農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農信社自身條件的限制,如金融創新觀念不強、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創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劇了目前農信社金融創新的壓力。
4. 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阻力增加
由于歷史積累和現實問題,農信社普遍存在著經營效益不佳、服務機制不健全、人才觀念落后、電子信息化程度度等問題。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目標就在于解決歷史積累上所留下的問題和改善農信社在經營管理體制。但當前從整體上來說,我國農信社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不僅與金融改革的預期目標相距還很大,同時也難以適應當下金融市場的高速發展。為了實現我國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農信社的體制改革也在不斷的深化,但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于農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響。在農信社面臨各方面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如何繼續推動農信社的改革,增強實力,實現向現代化銀行的轉換,難度可想而知。
二、農村信用社應對金融危機對策分析
面對金融危機,農信社如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化挑戰為發展機遇,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 解讀金融危機深層問題,總結教訓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帶來的不僅僅是巨大的災難還有深刻的經驗教訓。我國農信社應深刻解讀引發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這場危機中,不管是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場監管還是對于市場機制的靈活運用,農信社有所作為的地方還很多。各國也紛紛總結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經驗之談,其中馬來西亞央行行長澤提認為金融機構本身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農信社應努力增強自身的實力,夯實基礎,加強內部治理和穩定性。同時,金融危機也暴露出各金融機構在風險防范上的管理漏洞,這也對農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強化風險防范機制的要求。
(二)構建農村信用社營銷體系,鞏固市場地位
面對競爭壓力加劇、市場份額面臨挑戰的現狀,農信社關鍵在于做好市場營銷,提高廣大農戶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擴大市場份額,鞏固市場地位。農信社應充分發揮其立足于農村農業農民的先天優勢,做好市場細分,明確目標市場,注重于潛在市場的發掘和培訓和客戶資源的有效管理。樹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營銷觀念,改進服務質量,以優質貼心服務取勝。加強營銷人員隊伍的建設,為市場營銷提供優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種營銷手段,形成整體的營銷策略,真正起到維系客戶、培育客戶的忠誠度、搶占市場的作用。
(三)尋找市場突破口,實現金融創新
農信社對于原有的金融產品可根據市場需求作出適當調整后繼續加大推廣力度。如原本的小額農貸投放一般以男性為主金融論文,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向農村婦女推廣。積極尋找市場突破口,進行產品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對于富裕的農戶可嘗試消費型或住房類貸款的推銷;對于因金融危機返鄉的農民工,可鼓勵支持其進行創業;[4]對于國家鼓勵提倡的綠色環保型、科技實用型、區域特色型中小企業,加大支持力度著力解決所面臨的貸款難問題。積極開發中間業務的創新工作,在做好原先業務,如工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信社根植于廣大農村的優勢,可逐步開展代收保險、水電費、民政補助款、等業務,急廣大農民之所需以提升農信社金融服務影響力,獲得良好口碑。同時可嘗試電話銀行、投資理財、金融咨詢服務等新業務,以提供了更加優質全面的金融服務。
(四)引入現代金融理念和機制,加快體制改革
金融危機對于農信社的體制改革來講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借此次金融危機的契機,農信社應挺住各方面壓力,嚴格遵循國家和省市各級的政策要求,堅持以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向現代金融企業邁進。引入現代國內外商業銀行先進的運作管理模式和觀念,樹立以效益為目標,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打破原有體制的束縛,健全法人治理的企業結構,盡快完善運行機制適應市場要求,將農信社改革往實處和深處推進,以致力于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發展需要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何五星.金融可持續發展導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漆曉霞.金融危機中農村信用社風險防范之思考[J].審計與理財, 2009,(08).
[3].王芳.金融危機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的影響探討[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9 ,(08).
[4].謝志忠,游少萍,陳念東.論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導向[J].中國林業經濟,2007 ,(1).
篇9
【關鍵詞】金融危機 原因 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6月是“大衰退”(Great Recession)——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和歐洲所遭受的歷時最長、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結束的第四年。這場危機在吞沒了華爾街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蔓延,最終導致全球經濟重創。它也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爆發五周年的標志。五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還能明顯感覺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可怕效應。不幸的是,金融危機幾乎每年都會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發生。他們已經徘徊了數個世紀,而且毫無疑問地還會在未來繼續下去。
什么是金融危機?當金融系統的某個部分出現故障,使得借款人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資人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失去信任的時候,金融危機就會產生。在這種環境里,資信可靠的借款人借不到錢(我們稱之為信貸危機或資金危機),投資人不能迅速的出售金融資產(流動性危機)。有時候,只是金融系統的某個部分受到影響,但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危機會變成系統性的,進而整個金融系統都會受到影響(金融危機)。
毋庸置疑,一個有效的金融系統會為經濟保持活力作出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全球化,金融系統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適應性越來越強、創新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外相互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這個龐大金融網絡的正常運作取決于良好的信息傳播、透明度、信任和信心。不計其數的各種原因會增加金融系統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引起金融危機。
二、原因分析
(一)債務太多
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源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系統承擔了太多來自家庭、金融機構、公司、甚至政府(希臘就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的債務。這也是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2007年美國家庭債務和金融機構債務達到歷史新高。寬松的信貸和貸款標準經常導致信貸泡沫,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經濟穩定增長和低利率的溫和期之后。借款人和貸款人過于相信:過去這個經濟穩定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時期在未來會繼續下去。結果,貸款標準下降,杠桿率上升。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假定的那樣,穩定、溫和會滋生金融系統的不安定和無節制,這是因為被錯誤引導的信心會增加對風險的偏好。由于杠桿率提高、風險增加,金融系統變得越來越脆弱,以至于即便一個小事件都會給金融系統和整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在極端情況下,這種風險會變成系統性的,從而將整個金融體系置于危險境地。
(二)外匯借款
金融危機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家庭、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經常以外匯形式借款。如果國內貨幣走弱,外債將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負擔,公司、國家最終可能不得不拖欠債務。這是已經發生過無數次的事情,而且通常會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這種情況會因高通貨膨脹而惡化,而高通貨膨脹會使貨幣貶值,還會影響匯率。
(三)債務
近年來,債務在金融危機產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債務違約已經存在數十年之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似乎會周期性地爆發債務危機。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出現了債務違約。同樣,北歐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有了債務問題,近來一些歐元區國家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則跟隨其后。
債務出現問題會有兩個基本信號,一個是信用利差,另一個是信用保險。投資者會將債券的收益與德國或美國的進行比較,來評估債務違約或某種債務重組的概率。隨著信用利差擴大,市場會認為潛在違約的概率變大。投資者也會關注信用違約掉期市場上債務違約保險的成本是多少。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機制,市場會發出信號并且對債務加以限制。
(四)資產泡沫
一些金融危機的爆發已經歸因于資產泡沫。所謂資產泡沫可以被定義為投資者對某種資產類別(股票,房地產,大宗商品等)的集體興奮,或被定義為艾倫·格林斯潘所創造的“非理性繁榮”。在資產泡沫的情形下,投資者購買一項資產不是因為其潛在的基本價值因素,而僅僅是因為其價格漲了,并且預計價格將繼續上漲。換句話說,投資者將過去價格的上漲可以持續到未來的推斷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一旦開始,這種興奮就會開始傳染,將資產價格推到極致。事后一想,泡沫是顯而易見的;在興奮期,泡沫卻不是那么明顯,而且難以察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總是想知道他們是看到了資產泡沫還是強勁的經濟。
(五)過度自信
大多數金融危機,尤其是資產泡沫,有其行為基礎,例如過度自信。人們一向對他們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作過高的評價,從而產生控制幻覺。我們高估信息的精確度,低估風險。如果成功的話,我們會有更過于自信和承擔更多風險的傾向。人們還有將不遠的過去推廣到未來的傾向。人類的心智不擅長計算未來事件發生的概率,因此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假定過去的趨勢將會繼續。如果每個人都臆斷將來與不遠的過去是一樣的,就會產生“旅鼠偏差”。旅鼠在集體遷移時通常采取直線行進方式,遇到障礙不避開,最后一大群隨著領頭者跳下懸崖摔死或溺死,常用來形容盲從群眾的不理。同樣地,人們認為隨波逐流是非常安逸的,與其他人一起賺錢或虧錢時會獲得安慰。
(六)龐大復雜的銀行系統
許多金融危機發生是因為銀行系統出現了問題。在大多數國家,銀行系統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有些銀行是如此龐大和復雜,以至于太大而不能倒閉,如果倒閉的話可能會引起系統性風險。銀行也有所謂的“成本”,因為經理人有做出與股東和監管人不一致決定的動機。政府擔保和安全網會產生道德風險問題,即存款人不必評估銀行的風險。無論銀行發生了什么事情,都會償還存款人的錢。
銀行存在重要問題,因為他們的資金是短期的而貸款或投資是長期的。只要收益曲線是向上傾斜的(短期利率低于長期利率),銀行就能正常運轉。然而,如果短期借款成本超過長期貸款利率或投資率的話,銀行就會遭受損失。如果短期債務不能轉滾(資金危機)或者更長期投資的價值下降的話,也會產生問題。
(七)影子銀行系統
金融危機也可能是由影子銀行系統——那些承擔了許多和商業銀行一樣職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引起的。例如,在美國的金融危機中,一些最嚴重的問題就源自一家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貝爾斯登公司)。由于缺乏監管、缺乏透明度,風險遍及整個影子銀行系統,引起資金危機或流動性危機。由于整個金融系統是相互連接的,問題會影響到整個金融框架,產生系統性風險。
(八)金融創新
人們普遍認為創新(包括金融創新)是件好事情。然而,自從近來發生金融危機之后,人們開始懷疑是否所有的金融創新對于金融系統而言都是有益的。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對“金融衍生品將使交易更安全”的說法嗤之以鼻。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也對一些金融創新進行了批判。例如,要不是有擔保債務憑證(CDO)的話,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可能就不會發展到那個程度。CDO是一種新型金融衍生品,是近年來成長極為迅速的資產證券化品種之一。CDO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進行重新的包裝,再以產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場。CDO使得次級抵押貸款的保證人將風險轉移給CDO的投資者。次貸危機爆發后該產品的慘重損失使之成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策源地。隨著次貸違約率增加,就引發了房地產價格下跌的開始,然后傳染到金融系統的其余部分。次貸危機爆發后CDO的慘重損失使之成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策源地。
(九)模型失效
最后,經濟模型、金融模型并未發揮評估有價債券價值、衡量風險、預測經濟活動的作用。尤其是銀行風險模型,沒有測量出一些資產公司的內在風險以及資金債務的風險。例如,有債券評級機構給予CDO優先段AAA級別,而其肯定是達不到AAA級別的。模型需要假設和實證數據,而其中有一些是錯誤的或無法獲得的。自從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模型已經喪失了一些可信度。
三、結語
金融危機的產生有許多潛在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和監管者、中央銀行、銀行和影子銀行、企業部門和投資者。正如此前所描述的那樣,很難將某種經濟狀況歸為某個原因。由于市場中充滿了如此多的信息,對于我們來說,要真正理解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尋找解決方法變得非常困難。但是我們能夠而且應該探尋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并將這些原因進行分類,這會有助于將來緩解或最小化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Robert C.Klemkosky.Financial system fragility[J].Business Horizons,2013(56),675—683.
[2]羅伯特·席勒.非理性繁榮與金融危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
[3]顧凌云,余津津.擔保債務憑證(CDO)的高風險性分析及防治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5).
篇10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化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2
一、金融危機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至少經歷了六次較為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危機。當時的經濟學家李嘉圖、薩伊等人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否認危機的發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宿命論的經濟學家,在理論上對他們所謂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否定方面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正如資產者在實踐中對他們賴以取得財富的無產者的疾苦漠不關心一樣”。[1](P153)與此相反,馬克思恩格斯在危機中看到“每次混亂對全部文明都是一種威脅,它不但把無產者拋入貧困的深淵,而且也使許多資產者破產”。[1](P236)正是對廣大受害者尤其是赤貧的無產階級寄予深深的憐憫和同情,使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2](P617-618)這就是金融危機理論確立的主、客觀原因。
金融危機理論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尤其是金融制度的詳盡考察后認為,金融危機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俱來的一種現象,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產生金融危機的“基因”。
認為,在貨幣產生前的以物易物的時代不會出現金融危機自不必說,即使在貨幣產生后單純為消費而生產的自然經濟或簡單的商品經濟形態中,也都不會出現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出現,就形式而言,是商品買賣分離和貨幣支付錯位所導致的;就內容來說,同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的最終目的在于獲得貨幣增值緊密相聯;歸根結底的原因則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資本家要想通過商品生產實現一次簡單的貨幣增值,就必須經過這樣三個階段:第一(流通)階段,他必須用手中的貨幣到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和原材料,使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第二(生產)階段,通過雇傭工人的勞動,將生產資本轉化為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資本;第三(流通)階段,他必須把生產出的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拿到市場上銷售出去,使商品資本轉化為增值的貨幣資本。這樣一個個以貨幣增值為中心的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就構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在這些過程中,就包含著出現危機的可能性,原因即在于:首先,商品買賣的兩個階段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相互分離的,與之相應,貨幣支付也是錯位的。即“賣出商品取得了貨幣的人,不一定立刻購買,這意味著貨幣退出了流通,而商品卻在市場上等待。這種買和賣的分離或獨立就使商品生產和價值實現過程包含著中斷或危機的可能性。危機是使兩種相互聯系又彼此獨立的過程強制統一的形式”。[3]其次,商業信用的出現為商品買賣中商品與貨幣在時空上的分離提供了便利條件,也更進一步加強了貨幣支付矛盾的積累,這就使得社會支付鏈條上的中斷點大大增多,一旦普遍的社會支付中斷成為現實,就會出現貨幣支付危機,而金融危機的本質就是貨幣支付危機。
以上只是金融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分析,認為,這還不足以說明金融危機何以實現,金融危機產生的現實條件必須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運動、競爭和信用中引出。
最大化地榨取剩余價值是所有資本家從事商品生產的直接目的,資本家之間的殘酷競爭迫使單個資本必須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到社會價值量以下出售才能獲勝,而在競爭中能否獲勝關系到資本家——“資本的人格化”的生死存亡,這是從自然界加倍瘋狂地搬到社會中來的達爾文的個體生存斗爭;要想在這種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通過資本積累使資本有機構成合理化,擴大生產規模、降低勞動成本;實現快速資本積累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信用發展,商業信用通過發行以股票為代表的各種有價證券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從而突破在資本積累過程中企業自身積累的局限,加速積累過程,以此來滿足資本家的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