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4: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記憶康復訓練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280-02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訓練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對2008年6月至12月入住我院的40例癡呆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訓練,訓練內容為肢體功能訓練、認知訓練、文體訓練、心理治療等,對其進行為期6個月的訓練,結果:40例患者通過6個月的康復訓練,日常生活能力都較前有明顯提高。結論:老年癡呆患者通過綜合康復訓練,能減緩肢體功能,延緩癡呆的進展,提高日常生活處理能力。
[關鍵詞]康復訓練;老年癡呆;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癡呆是一種常見的腦器質性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記憶、理解、判斷、定向和推理能力障礙以及伴有一定精神癥狀的思維、情感、行為障礙等,直接影響這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癡呆又是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的一組疾病,因此我們采用了康復訓練方法,得到了一定的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40例患者均來自云南省精神病老年病區的住院病人,根據ICD-10診斷標準,診斷為阿爾采末氏病36例,血管性癡呆4例,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5~85歲,平均75歲,其中大專以上4人,中專5人,高中5人,初中7人,小學12人,文盲7人。
1.2訓練方法
1.2.1肢體功能訓練:老年癡呆患者由于退化衰老的特點,社會活動減少,導致肢體功能衰退,站立及行走不穩,血管性癡呆,一側肢體活動受限,采用PT對患者進行增強肌力和耐力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能力訓練,步行能力訓練,增強心肺功能訓練,使患者恢復坐、站及行走能力,用OT進行吃飯、穿衣、洗漱、手工勞動等,提高認知、獨立、休閑能力,每天1-2次,每次45分鐘,訓練過程中不要催促,要耐心,鼓勵患者自行完成。
1.2.2認知訓練:采用智力拼圖,拼裝積木,認知玩具,下象棋,打麻將,識別日常用品,100以內的簡單運算,反復訓練,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
1.2.3文體訓練:教唱一些老年人喜愛的民歌、戲曲、花燈、京劇等,播放一段患者那個年代所流行的音樂或者一部電影,玩音樂游戲,觀看一些舊照片,歷史圖片,讓患者說出其內容,強化記憶。開展體育訓練,拍皮球,推托彩色氣球,玩彩色套圖,鮮艷的顏色能刺激患者的感知能力,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1.2.4心理治療貫穿在整個康復訓練的始終,對此類患者不能只是簡單的日常活動訓練,應保持關心、關愛、尊重的心態,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從生物―心理―社會全方位的給予心理疏導、心理分析、心理治療。
1.3療效評定:采用ADL評定量表進行評定,分使用公共汽車、行走、料理家務、吃藥、吃飯、洗衣、洗澡、穿衣、梳飾、購物、入廁、打電話、處理錢物共13項,采用四級評分法,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難,3分需要幫助,4分根本無法做,每周做一次評分,6個月后,采用對比分析法對訓練效果進行評價,以得出資料經統計學進行檢驗。
康復訓練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比較訓練前:ADL評分:42.6±9.04訓練后:ADL評分:35.8±12.6。
3討論
篇2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其發病急驟、病程長、致殘率高為特點。中風病人在醫院渡過急性期后,將會回到家中度過漫長的恢復期。我科自2012年8月始隨機抽取了20例中風后遺癥期病人,對其出院后的情況進行了電話隨訪、上門訪視、康復護理指導工作,這20例病人出院后都不同程度遺有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癡呆等較嚴重后遺癥,部分或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家庭負擔重,且由于家屬康復知識缺乏,護理不到位等原因,病人開始不同程度出現壓瘡、附積性肺炎、營養不良、肢體攣縮等并發癥,30%病人再次入院治療,其生存狀況堪憂,經社區護理干預,對此類病人的心理狀況、飲食調節、康復鍛煉、居住環境、用藥治療等進行評估和個體化指導,幫助病人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指導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8例病人能自由活動、自行進食,基本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5例病人依靠鼻飼進食,身體狀況得到改善,7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沒有進一步加重。因此,對中風后遺癥期病人進行社區護理干預,有利于病人的進一步康復,改善生存狀況和重新回歸社會。
1 環境要求
家庭環境要保持舒適、安靜、空氣清新,物品擺放妥當安全,保證病人活動方便、無障礙。
2 心理護理
病人對疾病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難以接受,而出現煩躁易怒、消極抑郁等情緒反應,因此家庭所有成員都應關心體貼病人,保持樂觀情緒,耐心與病人交流溝通,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利于情緒穩定,切不可在病人面前表現不耐煩或隨意訓斥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 肢體康復鍛煉
要盡早進行肢體康復鍛煉,循序漸進。偏癱后六個月內為黃金訓練期,在這一階段要努力使病人各項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復,臥床患者注意良肢位的保持,指導并教會家屬在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時肢體的正確擺放位置,指導患者及家屬主動和被動活動上下肢,訓練病人主動翻身能力,病情允許時要對病人進行逐步抬高床頭訓練,逐漸增大床頭抬高的角度,每日抬高50,逐步向半坐位、坐位過渡,指導病人進行起坐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當病人坐位可耐受1.5小時后進行站立訓練,患側扶椅或借助步行器進行行走訓練,也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4 語言康復訓練
鼓勵病人多講話,為病人提供講話機會,有什么需要時鼓勵病人講出來,而不要事事心領神會。根據語言障礙類型采取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如發音訓練、聽覺訓練、書寫訓練、記憶訓練等。
5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據報道22%-65%的中風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其肺部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指導病人進行正確的早期康復訓練,可減少并發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吞咽功能訓練方法:
5.1 自主氣道保護法: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過程中自主屏住呼吸,然后關閉真聲帶。
5.2 Mendelsohn法:是吞咽時自主延長并加強喉上舉和前置運動來增強環咽肌打開程度的方法。
5.3 屏氣發聲法。
5.4 聲帶閉合訓練法。
進食時根據病情選擇進食,食物形態及攝食入口量,要少量多餐,每天5次為好。
6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6.1 壓瘡:對長期臥床病人,定時更換,加強營養,保持床鋪柔軟平整及皮膚清潔干燥均有利于預防壓瘡的發生。實踐證明,家庭中使用氣墊床是非常有必要的,簡單方便,極大的減少了壓瘡的發生率,已發生的I期壓瘡也能很快愈合。
6.2 肺內感染:鼓勵病人咳嗽及多飲水,定時翻身拍脊排痰,保持口腔清潔。飲食嗆咳者取坐位進食,不能坐起者取健側臥位,以免食物嗆入氣管,吞咽困難,嗆咳嚴重者應留置胃管,鼻飼流質飲食。
6.3 肩手綜合癥(RSD):是指患者的患手突然浮腫、疼痛及肩關節疼痛、皮溫高、皮膚顏色暗、并使手功能受限,約20%-30%的中風患者發病后3周至3月內發生,為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引起,告知病人及家屬RSD的主要表現,及時發現及時就醫,指導患者的臥位姿勢、肢體正確的擺放位置,并適當加強被動、主動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盡量避免在患手靜脈注射。
6.4 關節攣縮畸形:疾病早期即開始患肢的康復鍛煉,注意隨時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指導家屬及病人正確的訓練方法,并持之以恒。
7 飲食指導
宜攝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的飲食,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戒除煙酒,合并糖尿病者進食糖尿病飲食,飲食調節對預防中風再發具有重要作用。
7.1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使其對中風的病因、誘因、先兆癥狀及臨床表現以及中風并發癥的預防護理有所了解,對疾病治療康復過程的長期性有所認識,提升對疾病治療的主動性、依從性。
7.2 指導病人遵醫囑按時服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血壓血糖在理想狀態。
7.3 囑病人起床及站立時一定要緩慢,避免發生性低血壓致疾病再發,鼓勵病人多參加戶外活動,生活有規律,避免勞累及暴飲暴食,保持心態平衡、身心愉悅,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
7.4 鼻飼病人定期為其更換胃管,約2周更換1次,指導家屬學會鼻飼注食的方法,注意鼻飼液的溫度、量及注食速度。
積極正確的康復護理是中風病人恢復語言、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預防并發癥及腦卒中再發的關健,對中風病人進行社區護理干預,即減輕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這類護理模式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篇3
疾患描述 癡呆是由于腦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它通常具有慢性或進行性的性質,出現多種高級皮質功能的紊亂,包括記憶、思維、定向、理解、計算、學習能力、語言和判斷功能。在老年期出現的癡呆稱為老年性癡呆。
病因 變性(如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如梗死性癡呆),神經系統意外損傷(腦外傷后),感染(如腦炎、腦膜炎后),中毒(如酒精依賴性癡呆),占位病灶(如慢性硬膜下血腫),代謝/內分泌(如維生素B12缺乏),其他原因(如正顱壓腦積水)。
危險因素 高齡,女性,有家族史,教育水平低,興趣狹窄,頭部外傷、癲癇等腦部疾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過多使用鋁制品或攝入含鋁的食物,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檢查、診斷、功能測評
癥狀和體征 記憶力減退;難以完成熟悉的工作;語言障礙:說話常找不到合適的詞,說出來的話無法讓人理解;時間和地點定向障礙;判斷力受損;抽象思維困難、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將物品放錯地方;情緒或行為的改變;人格改變;主動性喪失,興趣喪失;晚期出現運動障礙。
檢查和診斷 全身和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如甲狀腺功能檢查、血清維生素B1水平測定;神經心理學檢查;神經電生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神經系統影像學檢查。
量表 簡明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劃分癡呆標準:文盲≤17,小學程度≤20,中學(包括中專)以上≤24;臨床記憶量表;畫鐘測驗;臨床癡呆評定表(CDR)。
記憶康復訓練
記憶訓練 幫助病人記住居住的環境、周圍的人、新近發生的國內外大事,如讓病人看電視新聞,然后提問新聞的大概內容,可以經常詢問,讓病人回答。還可用以下其他類似的訓練方法。
圖片刺激法 用幾張單詞組成的系列圖片呈現給患者,每個單詞占一定時間,之后抽出其中一張,要求患者指出最初此單詞出現的順序號,不斷強化和訓練患者記憶能力。
滑稽故事聯想法 由電腦呈現包含有20個詞匯的滑稽故事,然后要求患者記住這個故事,再讓患者輸入要記住的詞匯。若輸入有誤,則不斷提示。
思維及記憶訓練 讓病人做一些簡單的分析、判斷、推理或是計算的測試,可以讓病人圍繞某一個物品或動物,盡量說出一些有關的事,比如,可以問“狗會做哪些事?”還可用以下其他類似的訓練方法。
人名聯想法 用刺激物是彩色人像照片,照片上的人和患者有過交往,但患者想不起他們的名字,照片上的人名配以視覺聯想描述,這些描述是通過人名聯想的物體和活動提供一個視覺關聯,然后測試和訓練患者。
面孔與名字聯想法 要求患者首先將要記住的人像外表特征與一個熟人或者名人聯系起來。人像由電腦呈現,并由聲音讀出名字。20分鐘以后將這些人像再次呈現給患者,但沒有名字,并要求患者輸入所看到的人像的名字。若患者輸入不正確,應記憶康復訓練有提示。
無錯學習法 原則是消除學習中的錯誤。在訓練中,受試者從容易辨別的項目開始,并通過逐步增加作業的難度,讓其不經歷失敗,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
語言訓練 照料者應讓患者多讀書看報,多與之交流,可采用讓患者讀報或者看電視后對報紙和電視的內容進行復述,并就報紙的內容和電視情節和患者交流討論,讓患者記日記等。
游戲 用一些小游戲與患者不斷交流和刺激患者,增加患者訓練的趣味性。
作業、心理、行為治療
ADIL訓練 用簡單的日常和過去習慣的活動項目,明確順序的一項一項地進行,如洗臉、刷牙、穿衣服等,每天訓練可輔以音樂。
睡眠訓練 病人常有日夜顛倒現象,白天瞌睡,而夜里又不能入睡。針對這種情況,照料者應幫助病人改善這種習慣,白天多安排病人感興趣的活動,減少白天睡眠的時間,晚上臨睡前減少不良刺激,不喝濃茶或咖啡,做些睡前按摩,或熱水泡腳,有助于入睡。
日記訓練 讓患者通過每天記日記日常活動訓練,促進生活自理能力和改善記憶力。
心理治療及健康教育 早期患者癥狀較輕,多數人尚有一定的自知力。此時應把疾病的性質、治療和預后告訴病人,幫助病人認識自己病情。指導ADIL及進行記憶訓練。同時告知患者應放棄做需緊張用腦和易出現危險的事情(如駕駛汽車、游泳等)。
中期患者癥狀已經嚴重,此時可開展懷舊治療和音樂治療。講述以往難忘的美好回憶,看老照片,能改善病人心情,平和激越行為,提高殘存的記憶力,另外,反復地給予定向和記憶強化(如反復強調時間、空間和人物的訓練),與病人閑談其感興趣的書報雜志,讓病人參加簡單的智力游戲(如簡單的拼圖游戲)。
晚期患者大多數已經不能自理,記憶力大部喪失。除對患者生活照顧和軀體功能訓練外,照料者應多同患者接觸,態度要好,盡量滿足其要求,以防止其產生“被遺棄”的想法。另外,本病在病程中常出現情緒抑郁、幻覺、妄想、興奮躁動等精神癥狀。對有嚴重消極、傷人、暴力行為及明顯幻覺、妄想等危險行為的患者,如照顧困難,應及時住院并加用相應的藥物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晚期病人,應建議住老年護理院。
行為調節 如定時排尿,有助于減少尿失禁。
藥物治療、飲食治療
藥物治療 腦血管性癡呆應首選腦血管擴張劑、改善腦循環和增加血氧含量的藥,同時合用腦代謝復活劑和降低血黏度藥物。而對腦細胞萎縮的阿爾茨海默病病人,應首選膽堿能藥,同時合用腦血管擴張劑及神經肽類等藥物。
膽堿酯酶抑制劑 可提高腦內乙酰膽堿的濃度,從而提高患者的學習與記憶能力。
腦血管擴張劑 這類藥具有松弛小動脈血管壁平滑肌作用,促使血管舒張和增加腦的血流,提高腦皮質細胞的供血供氧。如氟桂利嗪(西比靈),5~10 mg,每晚口服。尼莫地平,劑量為120~180 mg/日。
腦代謝復活藥物 常用的有雙氫麥角堿(喜得鎮)、尼麥角林(腦通)、吡拉西坦(腦復康)、茴拉西坦(三樂喜)、吡硫醇(腦復新)等。
銀杏葉提取物 如百路達、腦恩、斯泰隆、天保寧等,有一定的改善認知能力和神經保護作用。
篇4
患了腦卒中會有哪些后遺癥
腦卒中發生后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其醫護重點也各有側重。為了治療和護理的方便,臨床上常將腦卒中分為如下三期。
急性期 自腦血管病發生至第2周末。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患者病情不穩定,常有驟然變化和意外發生。治療以挽救生命和控制病情進展為重點。
康復期 急性期過后到病后的1~6個月。此期患者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漸趨穩定。這一時期患者病情進一步好轉的可能性較大。病情可逆者,在這一階段可康復至較高水平;不可逆者,則癥狀、體征持續下去,轉入后遺癥期。這一時期的治療以理療、針灸、運動療法為主。
后遺癥期 腦卒中患者經半年治療后,即轉入后遺癥期。此期沒有一定的時限,除非本病再次發作。此期特征是病情平穩,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顯好轉。但是經功能鍛煉后,由于腦其他部分的代償作用,亦有進一步恢復功能的可能性。這一時期主要是防止腦卒中再發、治療基礎疾病和防止并發癥。醫療方式主要是功能鍛煉和必要的護理。
患了腦卒中會有哪些后遺癥
偏癱 偏癱是最常見的腦卒中后遺癥。它是指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偏癱患者常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如冷熱不知、疼痛不覺等。有時還可伴有同側的視野缺損,表現為平視前方時看不到癱瘓側的物品或來人,一定要將頭轉向癱瘓側才能看到。以上這3種癥狀,總稱為“三偏”。
失語 失語也是腦卒中的主要后遺癥,有多種不同類型。其中,運動性失語表現為患者能聽懂別人的話語,但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只能說一些簡單而不連貫的單字,別人無法理解。感覺性失語則無語言表達障礙,但聽不懂別人的話,也聽不懂自己所說的話,表現為答非所問,自說白話。若同一患者存在上述兩種情形,則稱為混合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則表現為看到一件物品,能說出它的用途,卻叫不出它的名稱。較大范圍或復發多次的腦卒中患者,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礙。表現為記憶力和計算力下降、反應遲鈍、不能看書寫字,最后發展為癡呆,甚至連吃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還有的患者會出現胡言亂語、抑郁狂躁、哭笑無常等病態人格。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 張慶俊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的大量工作是在基層醫療機構或家庭中進行的。實踐證明,許多腦卒中患者通過康復訓練可以生活自理,甚至恢復工作能力。
以往人們由于害怕再度發生腦出血,不敢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實際上,康復治療引起再度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康復治療和訓練宜及早開展。一般認為,康復治療開始的時間是:腦血栓形成患者在發病后1周,神志清醒的患者在發病后第2天;腦出血患者在發病第3周后,即急性期過后。即只要神志清楚、病情平穩就可開始功能恢復訓練。
第一階段:即腦卒中后急性期(從發病后到2周),患者肌肉呈弛緩狀態,四肢沒有手動運動。
第二階段:發病2周后。患者肌張力開始增加,痙攣開始出現,無隨意主動運動。運動形式以基本的共同運動和聯合反應為主。
第三階段:可隨意引起共同運動,痙攣達到病程中的極值,共同運動的活動受限,不能在某關節的全范內進行活動。
第四階段:隨著病程延長,病情進一步恢復,痙攣不再加強而有所減輕,共同運動模式削弱,主動運動開始出現。此時的主動運動雖然困難,但逐漸開始變得容易。
第五階段:基本的四肢共同運動失去了優勢,可以從事較難的分離運動或較難的功能活動,痙攣明顯減輕。
第六階段:共同運動完全消失,痙攣基本消失,各關節運動較靈活,協調運動大致正常。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內容有:
各種理療:包括電療、光療、水療、蠟療以及中西醫結合的電針療法、超聲療法、穴位磁療、中西藥直流電導入療法等。
作業療法:包括日常生活基礎動作、職業勞動動作及工藝勞動動作訓練等。日的是讓患者逐漸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種種需要。
醫療體育:是康復醫療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有現代醫療體操及中醫傳統體療。
語言訓練:對失語患者施行語言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說話能力。
心理康復:研究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智力狀況,運用心理療法促使患者的心理康復。
娛樂康復:娛樂不但有助于身體功能的改善,還可振奮患者的精神,避免其產生孤獨寂寞感。方式有聽音樂、練習樂器、繪畫等。
下面重點介紹記憶康復、語言康復、心理康復以及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
記憶康復
腦卒中患者常有記憶力減退,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類型:
短期記憶障礙:大腦對新信息的儲存時間縮短,剛發生的事情,一會兒就忘了,對過去的事卻記憶猶新。
長期記憶障礙:往往在近事記憶受損的基礎上形成,先有近事遺忘,慢慢發展為遠事記憶力也下降。
不過,記憶力的康復是有辦法的,如果患者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可以鼓勵其寫日記,將有助于擴大思維空間和加強記憶;還可以在房間內貼一些字條,如“講究衛生”等,提醒他洗臉、刷牙、整理床鋪等,有助于喚醒記憶;還可以讓患者看過去的照片,激起他對于往事的回憶;還可以把數字如電話號碼拆開讓患者記憶,先記前面一半,再記后面的;也可以把事情編成順口溜來幫助記憶;等等。只要堅持訓練,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語言康復
語言康復也應盡早開始,在患者意識清醒、病情平穩后就可進行。
根據不同的失語類型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運動性失語的康復鍛煉應從簡單到復雜,從“不”“喝”“吃”等單音字到“不行”“喝水”“吃飯”等單詞,會說的詞多了,再練習簡單的語句,他人說上半句,患者接上半句,慢慢過渡到說整句話。熟練后再訓練說復雜的句子,然后可讓患者讀簡單的文章。訓練方法可靈活多變,如看圖說話、復述句子、指物說字、指字說字等。
若患者為感覺性失語,_可以存訓練中反復將語言與視覺結合,如給患者盛好飯,告訴他“吃飯”;反復將于勢與語言結合,如讓患者洗臉,并用手做洗臉的動作,慢慢地患者就會把語言與表達的意思聯系起來。
心理康復
心理康復與腦卒中后的功能恢復密切相關,腦卒中發生后,患者主要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點:
擔心自己的生命小能保全;擔心自己將來的生活要別人照顧;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工作;等等。
心理康復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首先,醫護人員及患者家人對患者要熱情。照料其生活起居,關心其病痛,不能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傷害患者的感情;可介紹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實例,樹立患者恢復健康的信心;要幫助患者趕走對死亡的恐懼,向患者介紹病情的發展及需注意的問題,如腦出血患者常擔心血還未止住,這時可向患者解釋:出血已經停止,病情已經穩定,等血塊吸收后,病情還會好轉,目前主要是防止再出血,要安心休息,不要用力咳嗽和排便,避免情緒激動等;在幫助患者肢體康復的過程中,對其每一點進步,都要加以鼓勵,以形成生理康復和心理康復的良性循環。
腦卒中患者偏癱的肢體如何康復
腦卒中患者在度過危險的急性期后,應盡早進行癱瘓肢體的康復訓練,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和大腦的新陳代謝,增強代償功能,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強直,使后遺癥發生減少到最低程度,降低腦卒中患者的病殘率。康復可以分為3個階段:
1.病床上的肢體功能鍛煉:一般指從發病到可以坐起這一階段,腦梗死患者為1~2周,腦出血患者為3~4周。一旦病情穩定,就可以開始康復鍛煉。首先,讓患者學會自己將健側腿放在患側腿膝關節上,沿患側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側手臂拉動患側手臂上舉,利用健側肢體幫助患側肢體進行活動。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頭系上繩子,讓患者用健側手拉著繩子帶動軀體活動,如翻身、抬腿、舉臂等,盡其所能活動、鍛煉。最后,對肢體癱瘓嚴重,不能自己鍛煉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幫助他們做肢體關節的內收、外展、旋轉、屈伸;為防止畸形,可用矯形裝置將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同時給予肌肉按摩,為患者下床活動打好基礎。
2.練習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頭,練習坐起。床頭抬高角度從30度開始,逐漸增大角度,延長時間,讓患者過渡到雙足下垂,坐于床邊。起床動作要慢,否則患者會有頭暈感。然后可在專人保護下學習站立,站立時先將身體重量集中在健側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時間逐步延長。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上肢的練習。
3.練習行走和鍛煉生活自理能力:患者能夠較長時間站立后,可以開始練習行走。先練習原地踏步,盡量抬高患肢,然后在兩人的攙扶下練習行走,扶著椅背或拄拐行走。行走時應平穩緩慢,培養正確的步態,糾正八字足,防止身體過于向健側偏斜。待患者已經能較好地獨立行走后,再鍛煉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樓梯、自。行穿衣、吃飯、梳洗等,以促進癱瘓肢體功能的全面恢復。
按摩對癱瘓肢體的恢復是十分有利的。按摩可以改變局部組織的生理反應。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調節身體功能,使癱瘓肢體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得到改善,營養局部皮膚和肌肉,增加肌肉和韌帶的伸縮性,解除肢體的攣縮、畸形及肌肉痙攣。
上述3個階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使患者過于勞累。康復階段需要患者及其家屬投入很大的耐心和毅力。
腦卒中患者的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
被動運動就是患者不動,將全身放松,特別是要將準備接受治療的部位放松,患者利用健側肢體或在他人的幫助下對患側肢體進行活動。
腦卒中患者應如何進行被動運動
如果癱瘓肢體不能活動,則取仰臥位,用健側手拿起癱瘓的上肢,緩慢地伸展和屈曲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每次被動運動5分鐘,上下午各1次;如果癱瘓的肢體已恢復活動,但運動仍不靈活,健側手可幫助癱瘓的肢體活動,如幫助屈伸關節等。健側的肢體也應經常活動,這種活動有助于患側肢體的被動運動。進行被動運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被活動的肢體應充分放松,置于舒適的位置,被活動的關節要充分予以支持。
2.被動運動應緩慢而柔和,要有節律性,避免做沖擊性動作。被動活動范圍要逐步加大。
3.做被動運動時應盡量不引起明顯的疼痛。當關節明顯粘連時,應避免用暴力強行運動。被動運動常用于肩、肘、腕、手指、髖、膝關節等部位。
主動運動是指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的運動,其目的是通過運動來恢復肌力、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改善肢體和肌肉的協調性。
腦卒中患者如何進行主動運動
不完全性癱瘓或完全性一側偏癱的患者,當患側的肌力已有恢復時,應積極地做主動運動。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做外展肩運動,同時還要做屈曲和伸展肘關節、腕關節、握拳和伸掌動作。下肢要堅持做外展和內旋運動,屈曲下肢,以鍛煉下肢的肌力和關節的功能。每次做10分鐘,上下午各1次。一般偏癱的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較上肢早。如果條件許可,應在發病后兩三周開始站立行走訓練。及早開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縮畸形,特別是防止頑固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
翻身動作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應和活動性,是重要的治療性動作。轉換要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先被動翻身,并向患者交代要領,使其增加感覺,再逐漸過渡到主動翻身。
被動翻身時要注意:翻身前要求患者用健側腿鉤住患側腿,以協助翻身,并按要求在健側腿幫助下把患側腿擺正;翻身訓練可在病床上進行,有條件時也可在地板上進行,使患者解除從床上掉下來的恐懼感;無論向健側還是向患側翻身,都應注意教患者將患側肩部放在不引起痙攣的;患者經被動翻身訓練,掌握了一定的翻身技巧,軀干控制能力改善后,應逐漸減少對患者的幫助,使患者過渡到主動翻身。
主動翻身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
①患者兩手十指交叉相握,然后伸肘,兩手上舉過肩,使患側肩在翻過身后能維持在正確的位置上。②兩膝彎曲,兩腳平放在床上。③若向患側翻身時,患側膝可不用彎曲。這樣翻過來后髖關節是伸直內旋位,可防止將來行走時髖伸不直。④若向健側翻身,患側膝要放在健側膝上面。如患者自己不能做,可給予幫助,這樣翻過來后可使患側處于正確位置。⑤把頭轉向要翻的一邊,用手引導軀干旋轉,隨后腿再跟上。
第二種方法:
翻向健側:①患者用健側手將患側肢放在胸前。②健側腳插到患側腿下面,把患側腿放在健側小腿上。③在轉頸及肩的同時,用健側腳向患側用力蹬床,身體跟著轉過來。
翻向患側:①將患側臂移向身體外側,拇指指向床頭。并使健側腿膝部立起。②抬頭、頸前屈、轉上半身,同時將腳稍向外移,然后向外側蹬床,身子隨著轉過來。
如果患者做以上兩種主動翻身活動有困難,可選做主動輔助運動。即在床的兩邊各同定一條帶子,用手拉著協助進行翻身訓練,以后逐漸放開,以適應主動翻身。
橋式運動
橋式運動就是選擇性髖伸展運動,是早期床上變換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因姿勢像橋而得名。具體方法是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雙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使臀部抬離床面。助者可用下述方法幫助患者完成該動作:用一只手掌放于患側膝關節的稍上方,在向下按壓膝部的同時向足前方牽拉大腿:另一只手幫助臀部抬起。隨著患者的進步,助者可在逐漸減少幫助的同時,要求患者學會自己控制活動,不能讓患側膝關節伸展或向側方傾倒。
橋式運動能幫助患者增加軀干的運動,一旦患者能熟練地完成,就可以隨意地抬起臀部而使其處于舒適的位置,進而減少褥瘡的發生,增加對關節的控制能力,為以后的坐和站打下基礎,防止以后步行時伸髖困難而引起行走不便。急性期也可用此姿勢放置便盆和更換衣服。
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時要注意什么
只有適當地鍛煉才有好的效果。因此,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時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則:
1.持之以恒。每天至少鍛煉一次,堅持不懈。否則鍛煉的效果不易鞏固。
2.循序漸進。逐漸提高運動的難度和運動量。
3.因人而異。要根據各自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鍛煉方式和活動量。
4.勞逸結合。不能急于求成。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心跳過快(每分鐘不能超過140次)及心律紊亂,防止血壓過高(不能超過26.6/16千帕);避免屏氣動作及過度用力。如果運動后出現肌肉緊張,說明運動量過大,要適當減少。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6.加強正常肢體及軀干功能的鍛煉,以代償殘肢功能。
7.預防廢用綜合征,防止肩發僵、肢體攣縮畸形等后遺癥。
8.裝配假肢及矯形器。對截肢者裝配假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對某些肢體畸形、運動異常的患者裝配適當的矯形器,可以預防畸形的進一步發展,補償功能活動。對行走不便的患者,可配備手杖。
篇5
【摘要】 目的 探討運動想像療法對腦卒中上肢癱瘓病人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ADL)功能影響。方法將21例腦卒中癱瘓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n=11)和對照組(n=10),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康復訓練。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合運動想像訓練。采用FuglMeyer評定法(FMA)、BARTHEL指數(BI)對兩組病人治療前后上肢功能和ADL進行評定。結果 兩組病人治療后FMA評分治療前后均明顯改善(t=2.629~5.445,P
【關鍵詞】 運動想像;腦血管意外;麻痹;上肢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vement imagery therapy on motor function in daily activities in patients with paraly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due to stroke. Methods Twentyone paralyt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11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10 cases). All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os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 imagery therapy was added. 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 (FMMA) and Barthel Index (BI)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 of FMMA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t=2.629-5.445,P
[KEY WORDS] movement imagery;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aralysis; upper extremity
腦卒中病人常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從而導致病人的獨立生活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上肢癱瘓是腦卒中病人最常見的癥狀,上肢功能恢復情況直接影響到腦卒中病人生活自理程度[12]。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肢體運動功能,減少運動功能障礙,提高其生活質量,使之回歸家庭或重返社會是康復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應關注的問題。我院自2008年10月采用運動想像療法對腦卒中上肢癱瘓病人進行日常生活活動(ADL)功能訓練,取得明顯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2009年9月,選擇我院住院的腦卒中病人21例,將其隨機分成運動想像治療組(治療組)和常規康復治療組(對照組),全部病例經顱腦CT或MR檢查證實,并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病例入選標準:首發腦卒中,偏側上肢癱瘓,經運動覺及視覺想像問卷(修訂版) (KVIQ) [4]測試正常,能配合完成整個治療周期的評價和治療,并經“想像”練習合格。排除標準:病變部位在小腦、腦干,多發病灶;失語;認知功能障礙(MMSE
1.2 方法
兩組病人均行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及康復訓練,接受康復科護理常規護理,執行良肢位擺放,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每日接受30 min常規的作業治療,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誘發上肢分離運動訓練、ADL訓練等。治療組同時采用運動想像訓練。運動想像訓練在睡前和早晨醒來未起床時進行,房間應安靜,隨指導語進行訓練。設計的指令要求為:假定一個舒適的坐位;以第一人稱來想像運動,仿佛實際做這些運動;避免全身各部位運動或肌肉收縮,保持放松狀態;想像跟實際運動一樣看到及感覺到運動,強調病人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利用全部的感覺進行訓練,直到將正常運動模式儲存在記憶中為止;在進行一組訓練時要一直閉上眼睛;如果在每一組訓練過程中精力分散,應睜開眼睛,放松片刻,然后從頭開始;記住盡可能快而且準確地做動作;要求病人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主動使用這種訓練方法進行自我運動學習。想像指導語:首先設想一個溫暖、放松的環境(如沙灘),用2~3 min 進行全身放松;想像坐位,上肢上舉過頭并保持伸直;想像坐在桌前,桌上有一水杯,用手握住水杯,用力向前將水杯推離自己,直至上肢向前伸直;想像坐在桌前,手握一支鉛筆,在紙上快速點點,然后做手腕旋轉環形運動;想像五指用力伸開,然后用力握拳;想像坐位下上肢自然下垂,屈肘90 ℃,手心向下,再翻向上,反復5次,最后將上肢恢復自然下垂;想像手拿木梳,慢慢梳理頭后部的頭發;想像拇指與每一個手指對指,與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用力對捏;想像伸手拿杯子喝水的動作,手臂前伸同時,松開五指,握住杯子,然后緩慢送入口中,最后將杯子放回原位;想像躺在溫暖舒適的沙灘上,腹部放置一只乒乓球,想像用手將它拿到自己的身體旁邊。每一個動作重復想像4次。最后,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和周圍環境,睜開眼睛,全身放松,共30 min。每日早晚各進行1次治療,共60 min。
1.3 療效評價
ADL功能評估:采用BARTHEL指數(BI)[5],選用與上肢功能有關的項目:修飾、進食、穿衣、洗澡等評價患側上肢ADL功能,修飾及洗澡的評分為0和5分,進食和穿衣評分為0、5和10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上肢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評定法(FMA)[6]坐位時的患側上肢運動功能評定,共33項,每項分3個等級記分(0~2分),累計最高分為66分。得分越高說明上肢的分離活動運動越好。上述評定均于治療前及治療2、4、6、8周后進行。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1.5及PPMS 1.5[7]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治療組病人FMA評分在治療2~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t=4.394~5.445,P
x
治療組BI評分在治療4~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803~3.977,P0.05);兩組治療4~8周后BI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111~2.174,P
3 討 論
運動想像療法是指為了提高運動功能而進行的反復運動想像, 沒有任何運動輸出,根據運動記憶在大腦中激活某一活動的特定區域, 從而達到提高運動功能的目的[8]。由于腦損傷后運動想像功能也可能受損,因此在進行運動想像療法前應該進行運動想像功能的評定。我們采用運動覺及視覺想像問卷,對病人的運動想像功能進行評估。運動想像與實際運動一樣可以使皮質代表區發生變化。由于兩者在激活皮質區域及神經生理的相似性,因此運動想像可以影響實際運動[9]。運動想像和身體訓練相結合,可以促進運動的學習和改善活動功能,它可以改善肌力、耐力和活動的精確性[6]。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運動想像療法開始應用于腦卒中病人,近幾年已經成為腦卒中病人康復治療的研究熱點。LIU等[10]采用隨機對照方法研究了運動想像療法對腦卒中病人的療效,結果顯示,接受運動想像訓練的病人獲得的訓練和未訓練的作業項目的功能均高于接受常規訓練的病人,而且在訓練療程結束后仍然保持這種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治療2周后開始出現療效,FMA評分在治療2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運動想像訓練可以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還可以增強自信心,從心里層面認為患手可以做許多動作。我們認為進行運動想像療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避免在治療間隙不停地想像,以免導致焦慮發生;②運動想像前進行的放松訓練,有利于預防或減輕患肢痙攣;③運動想像時利用全部的感覺將注意力集中于患肢。以往及我們的研究表明,運動想像療法對癱瘓病人的康復是有益的,但需要與常規康復訓練相結合,運動想像療法僅作為一種輔助方法[6]。運動想像療法因為不需要特殊設備、特殊場地, 入選標準低,所以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本研究運動想像訓練內容既包含上肢的所有關節活動,又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病人比較容易掌握,取得了較好療效,但因樣本數量有限,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STEPHEN J P, PETER L, SUEANN S, et al. A randomized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J]. Clin Rehabili, 2001,15:233240.
[2]郭鋼花. 腦卒中后肩合并癥常見原因與康復對策[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4,4(10):1728.
[3]中華醫學會全國第4 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29:379381.
[4]ISAAC A, MARKS D F, RUSSELL D G.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imagery of movement:the vividness of movement imagery questionnaire (VMIQ)[J]. Ment Imagery, 1986,10:2330.
[5]南登崑. 康復醫學[M]. 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7273.
[6]王茂斌, BRYAN J O’Y, CHRISTOPHER D W. 神經康復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224444.
[7]周曉彬,紀新強,徐莉. 醫用統計學軟件PPMS 1.5的組成和應用特點[J]. 齊魯醫學雜志, 2009,24(1):2932.
[8]DECETY J, GREZES J. Neural mechanisms subserving the perception of human actions[J]. Trends Cogn Sci, 1999,3:172178.
篇6
【關鍵詞】學前聾兒 識字學語 訓練方法 教育策略
1 識字學語的依據。語言康復旨在使聽力殘疾的人獲得所要求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識字學語就是根據漢字形、音、義三方面相聯系的特點來充分調動聾兒視覺器官作用,強化聾兒各感官交替參與語言學習,力求做到語言訓練“視、聽、說一體化。從這點上說,我們在開展特殊教育之初,就得了解漢字的主要特點,以及聾兒識字學語的條件。在這兩點上,尤以聾兒識字學語的條件為重要。聾兒識字學語,就是充分利用聾兒視覺敏感度較高的特點,以克服聽力障礙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使聾兒的記憶力、注意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并可縮短聾兒語言康復的時間。
2 如何開展識字學語的教學。主要方法如下:
2.1 直觀演示法:適用于初學漢字的聾兒,主要學習名詞、動詞。方法是循序漸進①認識詞語卡片:在每天活動中,教師抽出一部分時間來讓幼兒認識卡片,從兩三張開始,教師示范演示,讓幼兒在理解詞語意義的基礎上跟讀。②找出卡片,對已經教過的卡片,教師采用“找一找、看一看、對與錯”的方法來復習。先是教師念一張卡片并伴有動作的演示,然后教師找出一張卡片。請幼兒來判斷老師找的卡片是否正確,如錯,請幼兒根據老師的意思找出正確的一張卡片,運用此方法時注意,對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對于聽力差的幼兒一定要用實物、動作進行操作演示,對聽力好的幼兒訓練找卡片時,可不用動作演示,而且要避免無關動作和實物對所學詞語的影響。
2.2 語境游戲法:此方法可運用于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因為游戲是兒童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糧”,是兒童最基本最喜愛的活動。運用此方法時要注意適時出示詞語卡片讓幼兒認識。以學習動詞、形容詞等比較適合。
2.3 情景表演法:此方法比較適合已經過半年以上學習的聾兒,因為這些孩子已初步學會了簡單的表演,有的大些年齡的孩子已能理解情景表演中基本動作,而且已認識了一些簡單的詞語,為學習簡單的句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運用此方法時,要注意情景表演不要太復雜,要根據本班孩子的情況來設計情景。
2.4 參觀法:此方法運用比較靈活,可適用于識字初級階段以引起幼兒學習漢字的興趣,也可運用于有一定識字能力的幼兒讓其在生活中加以運用。不過在參觀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又要讓幼兒知道參觀的內容,讓其有一定的思想準備。
2.5 個別輔導法;此方法可運用于幾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優點可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使每個幼兒得到發展。缺點在于由于學習漢字比較枯燥,而且一個幼兒學,故競爭意識不夠強,因此必須要有吸引幼兒注意力的方法,才能讓其專心學習漢字。
篇7
方法:選取來我院就診的中風患者69例,其中選取中醫內科病房住院患者46例為實驗組,采取在常規靜脈輸液的基礎上輔以推拿等傳統中醫手法治療;另設對照組,選取門診病人23例,接診醫生按以往經驗予以藥物治療。一個療程后以肌力評定方法,測評中風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采用推拿等手法治療各種風格偏癱患者的肌力,觀察組的患者肌力恢復程度明顯優于單純藥物治療組。治療和護理前兩組病人語言表達、上下肢活動、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和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肢體肌力分級和活動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以益氣活血法治療中風偏癱患者,可促使其肌力恢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恢復肌體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中風護理功能鍛煉健康宣教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31-02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和多發病,致死率和致殘率高。雖然90%以上的中風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但實際上,中風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直接對病人造成健康的危害,包括出現:嚴重肢體殘疾,如癱瘓,半身不遂,言語障礙;其次是造成病人認知方面的障礙,導致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照顧而生活。中風的危害一方面是對病人的本身,另一方面是大大加重了病人家屬的生活負擔,第三方面是對病人造成嚴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通過研究中醫對于中風的護理以及對患者的健康干預來發現:如何減少發病率,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減少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是有意義的。為中風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和康復的方法。現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09年4月-9月在我科住院的中風偏癱病人46人,門診病人23人,全部診斷為中風中經絡,并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診協作組標準。年齡55歲-76歲,平均年齡65.5歲。共收集中風中經絡病人69例,其中觀察組46例,對照組23例。治療和護理前兩組病人語言發達,上下肢活動,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觀察組:以燈盞花注射液20ml,生脈注射液6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如有血糖升高者改用生理鹽水)250ml,每日一次,14天為1個療程。入院3天內推拿穴位(肩廖,曲池,合谷,足三里,承山,涌泉)并按壓。護士掌握簡單的取穴方法和推拿手法,每天在靜脈輸注完成后每個穴位用大拇指按壓旋摩,以病人有酸,痛,脹感覺為度,順時針10圈,逆時針10圈,一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定。對照組:僅以燈盞花注射液20ml,生脈注射液6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如有血糖偏高者改用生理鹽水)250ml靜脈輸注,每日一次,14天為1個療程,一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定。
1.2.2治療評價。按《重要新藥治療中風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肌力評定:顯效指治療后肌力改善3級,有效指肌力改善1級-2級,無效指治療后肌力無改善。
2結果
通過采用推拿等中醫手法治療的患者,在一個療程后進行肌力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的患者各級肌力恢復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肌力恢復情況。(見表1)。
3討論
3.1早期康復護理可恢復中風癱瘓病人肌力,四肢活動度及綜合能力。我國是世界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區之一,上海發病率每年為104.4/10萬。據統計,在尚存的病人中,腦缺血性卒中約占75%,病殘率為70~80%。有學者認為,腦梗死病人病后應立即開始康復訓練,而針灸,推拿,按摩等傳統方法對中風的康復有著不可否認的效果。康復訓練越早效果越明顯,而腦中風常規護理缺乏有效的康復手段,導致失用綜合癥的發生。因此,在明確診斷中風后一周內,意識清楚,心率和血壓穩定的病人應及時給予功能鍛煉,促進恢復。
3.2血壓按壓作用。推拿護理是跟據及格洛學說尋經取穴,應用推拿手法疏通經絡,恢復患病肢體的功能。取穴依據:風病多犯陽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氣血通暢,正氣得以扶住,使肌體功能逐漸恢復,根據經脈循行路徑,分別取手足陽經穴位,以達調和經脈、疏通氣血的作用。點穴是在病人的體表穴位和刺激線上實行揉、壓、點、打等手法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該項目操作簡便,安全,有效,為開拓中醫護理,發揚中醫特色做出有益的探索。可向社區推廣,為中醫進入社區提供技術指導。
3.3健康宣教。
3.3.1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對卒中病人康復的健康教育應該是一個涵蓋身體功能鍛煉并兼顧心里健康等在內的系列指導。護理人員與病人首次見面是就要面帶微笑以樂觀的情緒感染病人和其家屬,營造良好的交流氣氛,并圍繞疾病的發生、發展向病人及其家屬反復講解和強調肢體早期康復訓練及長期訓練的重要性,是他們從心理上主動地接受治療和護理,并且自覺地參與,以激發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給其更多的情感支持,使其保持情緒樂觀穩定,在家屬的理解和配合下早日康復。
3.3.2健康教育的內容。護理人員應詳細的向病人及家屬講解中風的相關知識。腦中風發作時一般有身體麻木無力,失語,意識障礙,口角歪斜等,若發作時間持續約10分鐘,應當緊急送往最近的醫院急救。治療過程中向病人詳細講解藥物的作用,副反應,注意事項等。同時注意病人的飲食,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忌濃茶,咖啡等,應攝入優質蛋白如瘦肉,魚類等。其次,對中風病人還應做好皮膚護理,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換衣服,保持床單整潔平整,長期臥床應防止壓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
3.3.3功能康復指導。加強病人的康復鍛煉,鼓勵和幫助病人進行早期康復鍛煉。教會病人和家屬康復訓練方法和技能,包括肢體的被動及主動運動,語言能力和記憶力的恢復等。此外,待病人病情穩定,還應和病人及家屬一起制定康復促進計劃,保證病人更快更好的康復。
3.3.3.1肌力鍛煉。肌力訓練可以分為等長,等張和等速訓練。急性期可以進行等長肌力訓練。持續被動運動是一種很好的等長肌力訓練。等長訓練可以使肌纖維增粗,萎縮肌肉可逐漸肥大,使肌力和耐力得到增強和恢復,從而改善僵直肌體的功能;等速訓練時,可同時對據抗肌群進行鍛煉,保證了肌力訓練的高級性和安全性。需要強調的是進行功能訓練應循序漸進,注重個體化和適度。同時護士應告訴患者功能鍛煉是必須持之以恒,甚至終生鍛煉。
3.3.3.2關節活動范圍訓練。關節不負重的主動運動如仰臥曲膝,髖關節的屈伸練習。下肢運動宜取坐位或臥位,以減少關節的應負荷。下肢功能鍛煉可以防止中風患者因中風而引起的關節攣縮粘連,促進關節軟骨的再生和韌帶的恢復,促進微循環,消除腫脹和疼痛。
3.3.3.3身體適應性訓練。主要是全身大肌群參與的有氧運動,包括:散步,跳舞,打太極拳,木蘭拳和力量訓練。
3.3.4心理健康指導。病人發生腦中風以后大多情緒低落,沮喪,抑郁,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護士應同情和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盡快度過絕望期,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安慰家屬,鼓勵家屬行動起來,一起幫助病人協助治療。家庭治療是集體治療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心理干預的方式。親人的支持對腦中風病人的治療和康復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4結論
本項目采用手足陽明經尋經取穴,配三焦,腎經之經穴進行點揉手法以“補其榮而同其愈,調其虛實,和其順逆”,觀察組的肌力恢復程度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現狀[J].護理研究,2009,23:987
篇8
2013年7月,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朝聞天下“出彩人生:中國夢?我的夢”中播出了一期節目――《杜佳楣:點亮星星 傳遞夢想》。這期節目把一個普通的大學英語老師杜佳楣和她所守護的“星星的孩子”呈現在銀屏之上,一個個動人的畫面把一個平凡之人的精神狀態、崇高境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生活全變了
在2004年之前,杜佳楣一直生活在她理想的世界里。在湖南師大外國語學院讀完碩士研究生后,她來到了北京。不僅事業順利,還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兩歲可愛的寶寶是她嶄新的希望。那段時間,杜佳楣渴望發揮自己更大的力量去改變生活,可正在她準備攻讀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的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打破了她所有的憧憬。
那是2004年的6月,在北京市首次0到6歲兒童的健康抽查中,醫生認為杜佳楣的女兒煊煊疑似孤獨癥。
“不可能,一定是看錯了!”當時杜佳楣不敢相信醫生的診斷,“而且這還沒有確診,只是初步診斷,未必準的。”杜佳楣不停地在心里勸自己。
在第一次檢查后,醫生讓杜佳楣帶孩子來復查,但是杜佳楣沒有去,其實是她不敢去。不久之后,醫生登門拜訪,又為煊煊做了一次檢查,然后再次建議復查,可杜佳楣依然沒有去。直到兩個月后,煊煊要上幼兒園了,這時杜佳楣才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不同”。她不跟老師打招呼,不和其他同學說話,而是一直機械地搖晃手里的玩具,老師的話她一概不理,甚至都不看周邊的任何人。再看看其他的孩子,一個個都像小精靈一樣,眼睛炯炯有神,很自然流暢地與人交流著。
無奈之下,杜佳楣終于抱著煊煊來到了醫院。當她剛進診室的一瞬間,兩個大夫就指著孩子嘆息:“你看,一點神色都沒有!”
這一次復查的結果可想而知,醫院給煊煊下了孤獨癥的“最終判決”。
“得知消息的一瞬間,我崩潰了!”
杜佳楣回憶著當時的情景,一切歷歷在目。那時,她坐在診斷室的板凳上,抱著頭放聲痛哭了近半個小時。那時的她是恐懼的,是無助的。站在一旁的丈夫,扶著妻子不斷抽搐的身體,眼睛也紅了。而懷中的女兒,卻無動于衷,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沒有任何表情。
杜佳楣已經記不清那天她是怎樣走回家的,只記得那雙抱著煊煊的手越來越緊,眼淚一直往下淌。
殘酷的事實就這樣降臨到了這個原本美好的家庭。
失意的時光
雖然杜佳楣和他的丈夫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也都是很陽光的人,但是再強大的內心,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么大的打擊。
從小喜歡讀書的杜佳楣,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哈佛讀書,但她沒能實現,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煊煊身上。從她懷孕的時候開始,就為這個寶寶做足了準備,她閱讀了大量育兒的書籍,從女兒出生開始,就刻意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并教她識字。“其實煊煊小時候很聰明,我說一個字,她就能相應地找出來。”杜佳楣還在那段幸福的時光中流連,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在2004年8月破滅。
主治醫生告訴杜佳楣,患有孤獨癥的兒童,即使成年,也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無法找到工作,無法結婚生子,多數患者一輩子只能依靠父母的照顧和供養,以及政府的救濟。
知道這些后,杜佳楣既害怕、又擔心。于是在煊煊被確診的第二天,對孤獨癥完全不了解的杜佳楣,就跑到新華書店,幾乎買光了所有與孤獨癥相關的書籍。
從那時起,她才真正了解孤獨癥。孤獨癥又叫自閉癥,是一種先天性腦發育障礙,屬于精神系統的疾病,有人稱之為“精神癌癥”,是一種尚未被社會了解的病癥。至今為止,孤獨癥依舊是世界性難題,還沒有徹底醫治孤獨癥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采用科學手段對孤獨癥兒童進行高密度的康復訓練。
在那之后的兩三天內,杜佳楣夫婦幾乎都沒有合眼,也沒怎么吃飯,他們除了陪煊煊說話外,一直都在看書,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書上,希望能找到一套最好的辦法,最大程度地讓煊煊康復。但是,那短短的幾天,他們沒有收獲任何希望。
這時候,備受精神煎熬的杜佳楣,突然間被擊垮了。她想放棄一切,包括她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當教師的工作,帶著孩子回老家生活。
在家鄉的兩個月,一切重新平靜下來,仿佛那個可怕的名詞――孤獨癥,能夠突然間消失了一樣。那時杜佳楣心中出現了一個念頭,干脆放棄北京的一切,回家陪煊煊吧!因為孤獨癥兒童離不開陪伴,并且需要不能中斷的康復訓練。于是她就和學校的領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而校領導的答復是,鼓勵她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但在這個階段,煊煊是急需要錢的,如果杜佳楣放棄了工作,整個家庭的壓力就都會壓在她丈夫的身上,不如繼續回到北京上班,北京還有更好的治療環境。杜佳楣覺得領導說得很有道理。但讓她意外的是,那之后不久,學校領導竟然從北京來到了她在湖南鄉村的家里,因為當時杜佳楣生了一場大病,領導還帶來了很多營養品,給她補身子。“我就是一個普通教師啊!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校領導竟然不遠千里去老家看我,看到他們的那一瞬間,我眼淚就出來了。那時候我就想,無論多難,我都要堅持下來,不然對不起學校對我的關心!”說完,杜佳楣的眼睛紅了。
從那時開始,杜佳楣一下子就振作了起來。在開學之前,她回到了北京,不僅認真地學習關于孤獨癥方面的知識,積極地給煊煊做康復訓練,她又像原來一樣走進了課堂,給學生們帶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英語課。
那段失落的時光,就這樣被她拾起了。即便生活再難,又能如何呢?杜佳楣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
艱難的訓練
回到北京后,杜佳楣走進了孤獨癥兒童家長培訓班。在培訓班上,杜佳楣了解到美國有一種根據心理學ABA(應用行為分析)原理創立的DTT(行為分解訓練)的孤獨癥康復訓練方法,使參與實驗的19個患兒中的三分之一回歸到社會。這個信息給杜佳楣帶來了新的希望,“就像茫茫大海中突然看到了一盞燈一樣。”
在杜佳楣的書柜上,有數不清的書,這些書都是杜佳楣的“教材”。幾年來,杜佳楣自己領悟了孤獨癥的康復原理,并且總結了一套訓練方法。她給煊煊制定的訓練計劃不計其數,每一個訓練,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慢慢地,煊煊學會了吹蠟燭、拿筷子,煊煊的眼神不像原來那樣木訥了,知道說話時要注視對方了,聽到別人喊自己的名字,也開始回答了。然后,她又學會穿衣、刷牙、洗臉,再然后學會了騎車、滑冰、吹葫蘆絲、彈鋼琴、跳舞和打乒乓球……
在煊煊8歲那年,杜佳楣帶她去北大未名湖滑冰,那天煊煊遇到了一個小男孩。男孩特別熱心地指導煊煊滑冰的技巧,還牽著煊煊的手帶著她滑了近兩個小時。那天煊煊很開心,她和小伙伴相視而笑,有時感覺她想對小伙伴兒說話,直到男孩的爺爺叫他回家,他們才相互道別。
“那個畫面,我曾在心里幻想過無數次。至今我還記得那個小男孩的名字。”杜佳楣又感動,又心酸。那一年,煊煊可以和人簡單的交流了,雖然她依然很難辨別其他人的情緒,但這一切是沒有經過高度訓練的孤獨癥兒童永遠無法達到的。
看著煊煊一天天好起來,杜佳楣感覺到了一絲曙光就在眼前,一天她在日記中寫道:我一定要把煊煊喚醒,不管花多大的代價!不要懶惰,也不要泄氣,明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杜佳楣就這樣不斷地給自己鼓勁兒,給自己加油,這個過程的確很辛苦,她就靠著堅定的信念,靠著對煊煊的愛,艱難但堅定地走著。
如今,經過杜佳楣對煊煊十年如一日的高強度康復訓練,煊煊已經在一所普通的小學讀五年級了,成績還能排到中等水平。而且煊煊還學會了很多特長,她曾獲得拉丁舞銅牌,童聲獨唱五級,鋼琴五級,海淀區小學生唱歌比賽三等獎,英語搶答賽三等獎,而且她葫蘆絲吹得也很好……到現在,煊煊獲得的獎狀一個桌子都擺不下了。
這一切看起來都很不可思議,結合多年來在煊煊身上的實踐,杜佳楣整理出了一套很實用的孤獨癥康復訓練方法,并出版了《ABA挑戰孤獨癥》一書。
“與其悲傷地過每一天,不如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在杜佳楣臉上,歲月和勞累烙印的疲憊清晰可見,但她眼中透出的是堅毅和陽光,“感到累了,有壓力了,我就好好地睡一覺,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新的開始。”
“星星”的王國
多年以來,在不間斷地對煊煊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杜佳楣一直堅持寫博客。她把自己的訓練方法以及煊煊一點一滴的成長和變化都記錄在了博客上。煊煊的巨大進步讓很多孤獨癥兒童的家長羨慕不已,于是杜佳楣的博客點擊率越來越高,后來,不僅有家長在網上向她咨詢,甚至還親自到她的家里,學習她的康復訓練方法。
漸漸地,杜佳楣的家里幾乎成了孤獨癥兒童家長們的小聚點。這時杜佳楣就想到,為什么不單獨成立一個孤獨癥康復中心來幫助更多的家庭呢?這樣一個小小的想法,燃起了杜佳楣幫助更多孤獨癥兒童的群體以及他們家庭的欲望。但是創建一個孤獨癥康復中心并沒有她想象得那么簡單,至少需要一間大房子啊!自己家里是肯定不行的,不僅地方不夠,一些設施也擺放不進來,但如果在外租場地,北京高額的租金又讓她望而卻步。這時她想到,不如賣掉自己的房子,用這筆錢來建設康復中心。
這個想法,的確很實用,但又很冒險!一旦賣掉這唯一的房子,對于這一對年輕的夫妻而言,未來想繼續在北京買房子,就難如登天了!但經過杜佳楣夫婦兩個人的幾番商量,最終他們還是狠下心來賣掉了位于朝陽區立水橋的房子,“50多平米的房子,當時賣了100多萬,那是我們的全部家當了,知道的朋友都說我們瘋了。”杜佳楣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語調并沒有那么沉重,但沒人能想到,在沒有“家”的那段日子,這個家庭是如何挨過來的。
2011年,在杜佳楣的全家人失去了生活的“棲息地”之后,星希望孤獨癥康復中心成立了。起初,康復中心是在一個小區里,那里成了孤獨癥兒童的樂園。但是,這樣一群孩子,卻引來社區居民的諸多不滿,他們覺得這是一群怪孩子,敬而遠之。還有一些居民覺得孩子們太吵,紛紛找上門來,提意見,而且很多話都說得很難聽。這給杜佳楣帶來很多壓力,為了保護這些孩子,杜佳楣花了更大的價錢,在路邊租了一個兩層的大房子,并把這里打造成了一個屬于“星星”的“童話世界”。
采訪的那天中午,杜佳楣很忙。她一進門,一邊招呼人陪我一會兒,一邊向朝他跑過來的小男孩兒伸出雙手,擁抱他,“吃什么呢?好吃嗎?”杜佳楣的聲音那么溫柔!接著她拍拍小朋友的頭,說:“真乖,吃完準備去上課吧。”這一幕幕畫面,無不顯露出杜佳楣對孩子們真純的愛。
在這里,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固定的老師。上課的時候,老師會手把手教孩子拍手,和他們聊天,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2011年開業至今,來到星希望的孤獨癥兒童來自全國各地,這里有每期3個月、一年4期的長期班,還有四五天的短期班,周末的時候,杜佳楣還會親自給孩子家長上免費的培訓課。在這幾年的時光里,經過專業的康復訓練,有的孩子已經可以進入普通的幼兒園或者學校上學了,這是杜佳楣最驕傲的事兒。
在近幾年媒體的關注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孤獨癥,但是真正能夠接受這個群體的人,依然很少。在“星希望”,幾乎每個孩子和他們的家長都曾遭遇過外界社會的排擠,甚至是辱罵。這讓他們原本就灰暗的生活,更加暗淡了。
如何讓更多人關心這個群體呢?杜佳楣找到了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她要讓孤獨癥孩子和家長歡樂起來!
在杜佳楣的努力下,2012年4月,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和北京市星希望孤獨癥康復中心共同決定,舉辦一場屬于孤獨癥孩子的專場音樂會。組委會還給音樂會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天使的微笑。待消息一發出,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近40多個家庭報了名。
這場公益演出,不僅為孤獨癥孩子提供了一個舞臺,也滿足家長們的心愿和夢想,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一次重要的康復訓練的機會。于是組委會決定:接收全部報名的孩子。
2013年1月19日,一場由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和北京星希望孤獨癥康復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孤獨癥慈善公益音樂會“天使的微笑”在中間劇場上演。那天,四十多個孩子用他們的音樂和舞蹈點燃了臺下四百多位觀眾的激情。
在音樂會舉辦當天,主辦方還給孤獨癥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一個很大的驚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中央電視臺制片人阿果、青年歌手雷佳、零點樂隊主唱劉坤山等人都為音樂會公益出演。明星們與孤獨癥孩子的同臺表演,讓這場以“溫暖、感動、希望”為主題的特殊音樂會,成為一場展現生命奇跡和愛的音樂會。
那天,杜佳楣在臺下看著孩子們的表演流淚了。這些淚讓她多年來所經歷的苦辣酸甜都得到釋放。
“我覺得人有夢想,才能活得更有勁兒。”多年以后,杜佳楣臉上的憂郁完全沒有了,她又變成了一個幸福、快樂的人。
在成功舉辦了第一場音樂會之后,杜佳楣感覺到所有參與進來的家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許對于普通人而言,這場音樂會僅僅是一場充滿愛的簡單的表演,但對于孤獨癥兒童的家庭而言,卻是一個夢想照進現實的舞臺。甚至,這場晚會讓很多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們脫胎換骨。于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杜佳楣又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了更多的活動,希望給孤獨癥孩子和家長們帶來更多溫暖。
2013年4月2日,世界第六個孤獨癥日來臨。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和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的大力支持下,杜佳楣帶著孤獨癥孩子們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報告廳中舉辦了一場大型公益活動“融化”,以此來呼吁社會為“星星的孩子”捐贈時間;2013年5月12日母親節,為了讓孤獨癥孩子的媽媽們有片刻的時間感受自己的人生,星希望舉辦了“讓天使媽媽綻放笑容”大型公益活動;2013年6月,在杜佳楣的倡導下,成立了“蝸牛的夢想”孤獨癥兒童藝術團,杜佳楣出任藝術團團長,之后由杜佳楣、傅樺、紫君、伍彬組成的夢想四人組創作的孤獨癥兒童音樂劇《桃花源記》連續一個月在北廣傳媒的公交、地鐵等電視媒體播放,得到了一致的好評;2013年8月19日,藝術團應北廣傳媒的邀請,參加《善聚公益》活動,拍攝的節目在公交、地鐵、樓宇電視連續播放,讓社會更多地了解和接觸到孤獨癥孩子的世界。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2014年很快就到來了,為迎接第七個世界孤獨癥日, 2014年4月1日,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素拓中心,一場盛大而不奢華、簡樸而不失隆重的“有愛不孤獨”世界孤獨癥日大型公益活動舉行。屆時,杜佳楣撰寫的長篇紀實作品《當愛遇上孤獨》舉辦了首發儀式。
活動當天,“蝸牛的夢想”孤獨癥兒童藝術團孩子們再次登臺出演,其中“蝸牛的夢想”中那只堅持夢想的小蝸牛,已經成為孤獨癥兒童追求幸福的象征,她的執著打動了臺下的每一位觀眾……
平凡中的崇高
篇9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 圍手術期: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322.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028-02
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髖部骨折、髖關節疾病的一種較安全成熟,有效的治療手段。它可以矯正關節畸形,恢復行走功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由于肢體功能活動受限,不同程度影響了患者生活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圍手術期康復護理的深入開展,對患者的心理與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起到積極作用。自2006年8月~2008年10月,我科對124例老年股骨頸骨折、粗隆間骨折以及髖關節疾病患者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通過圍手術期的康復護理,臨床觀察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4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82例,年齡57-94歲,平均年齡68.4歲;股骨頭壞死35例,股骨頸骨折3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6例,骨性關節炎28例,類風濕關節炎12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7例。單髖置換107例,雙髖一期置換17例,人工股骨頭置換21例,全髖置換103例。大部分患者伴有慢性內科疾患,但可以承受手術治療。
1.2 康復護理
1.2.1 康復目標 1)對病殘矯正后設法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2)解除疼痛、無力,保持關節穩定。3)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恢復日常活動的能力,關節功能和活動度良好。4)預防并發癥和廢用綜合征。
1.2.2 康復護理方法 必須使康復護理盡早付諸實施,同時要自始至終地給患者心理支持。
1.2.2.1 心理護理通過交流和溝通 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及心理狀態,解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及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憂慮。將術后康復內容向患者適度地解釋和說明,并向家屬講解術后康復訓練的計劃、時間及方法等。請手術成功者來現身說法,消除患者的恐懼,使患者始終能配合康復護理的進行。
1.2.2.2 術后常規護理 本組患者有80%在全麻下進行,術后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通暢,床旁心電監護,注意觀察切口滲血情況,保持負壓引流管通暢,并記錄引流液的色、量及性質,觀察患肢末梢血運等。
1.2.2.3 預防并發癥 髖關節脫位、感染和栓塞是關節置換術后的主要并發癥。假體脫位,術后患肢要保持外展中立位,在兩大腿之間放置梯形枕,患足穿防旋鞋;翻身或搬動患者時應將患側髖關節整個抬起來,避免患肢內收、外旋、過度屈髖,以防脫位。深靜脈栓塞,人工關節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可達47.1%。術后注意觀察患肢皮膚是否發紅、皮溫是否正常,有無疼痛、腫脹、觸及條索感等,早期鼓勵患者進行患肢肌肉收縮及足踝關節的主動、被動活動,促進下肢血流回流,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感染,術后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切口外敷料清潔干燥。鼓勵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做好各種引流管的管理;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皮膚,預防壓瘡。
1.2.3 康復訓練 1)關節功能訓練:術后當日,患肢保持外展20-30度。中立位,兩腿間放置軟枕,待下肢感覺恢復即可進行踝關節的背屈及屈趾活動,教會病人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練習,幫助患者從被動活動逐漸過渡到主動活動。術后第1天、第2天開始做輕柔的髖關節屈伸動作,注意屈髖
1.2.4 加強皮膚護理,防止壓瘡發生 肢體活動障礙,容易發生壓瘡。在病情略穩定后,要經常變換,每2-3h翻身1次,同時鼓勵患者主動活動。
1.2.5 出院指導 一般情況下患者第l2-14天切口愈合拆線出院。出院后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生活方式的康復指導,包括翻身、坐椅子、坐便、上下樓梯等。翻身:向術側翻身時,應伸直術側髖關節,保持旋轉中立位;向健側翻身時,也應伸直術側髖關節,兩腿之間夾厚30-40cm的軟枕,防止髖關節內收引起假體脫位。可同時伸直同側上肢,以便用手掌托髖關節后方,防止髖關節后伸外旋。練習坐椅時要選擇高度大于45cm,最好帶有扶手的椅子。坐便時最好使用可升高的恭凳。上下樓梯時,堅持上樓梯時健側先上,下樓梯時患側先下的原則。可從事日常家務活動,但應避免干重活及劇烈的體育活動。注意做到三不:不負重、不做盤腿動作,不坐矮凳子。另外不可坐在椅子上將身體前傾。不可彎腰撿地上的東西,不可屈髖超過90。注意預防各種感染,術后第l、2、6、12個月,以后每年1次進行復查。
1.2.6 觀察指標及統計學方法 對患者術前、術后1周及最后觀察的置換關節進行Harris評分,并通過配對t檢驗,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有顯著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平均觀察14.2月,通過康復護理患者術前Harris評分平均為32.4±11.2,術后1周Harris評分為67.2±17.3,最后觀察的Harris評分為82.7±9.1,術前和術后1周以及最后觀察的Harris評分間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1)。無1例壓瘡患者,3例泌尿系感染,通過多飲水及靜脈抗生素治療痊愈;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彩超證實),通過抬高患肢、制動溶栓等治療,腫脹逐漸消退,觀察1年,未出現下肢腫脹情況。
3 討論 關節置換患者入院時,其與家屬由于環境及角色的轉變,這種壓力情景造成心理環境失衡并激發了與護士健康宣教相聯系的基本和本能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對手術方法及效果疾病相關知識需求較高,由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對手術成功的期望值高,使部分患者心理焦慮,情緒不穩定。因此,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應采取主動熱情、耐心介紹,操作認真仔細,動作輕柔,關心他們的病情,遇到問題多想辦法、多解釋。又因手術是一種侵入性治療過程,圍手術期患者不僅要疾病本身的影響,還要麻醉和手術的打擊,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套滿足患者圍手術期需求的健康教育計劃,做好疾病相關知識及手術相關知識的宣教。依據患者的需求,給予耐心細致的心理護理,飲食用藥,術后的肢體功能鍛練指導,從而使患者安全度過圍手術期[1,2]。
多數患者理解力不夠,講解時根據不同的年齡職業文化、社會背景選擇患者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達到有效的護理干預。根據健康教育登記表的內容,逐次逐條落實健康教育的內容,對患者自己掌握的內容及時評價,未達標的項目要有標識,并反復講解和交流指導,直到達標后再填寫,使健康教育內容及效果評價一目了然,同時經過對患者健康需求的重點掌握內容進行反復提問和復述,使患者對重點內容加深理解和記憶,形成具有個體差異和針對性健康教育計劃內容,使患者健康教育達標率。
現代康復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發作之時即應開始實施康復護理,旨在強調早期開始[3]。系統的康復訓練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康復訓練應因人而異,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三大原則擬定康復計劃,是保證康復鍛煉成功的重要因素[4,5]。肌力訓練對維持髖關節穩定性、恢復髖關節功能、減輕關節負載、減少假體松動具有重要意義,是康復訓練的最主要部分。規范化的康復訓練可以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肢體功能狀態及生活質量,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
髖關置換術患者術后正確的功能訓練是保持治療成功,恢復肢體的關鍵[6]。采用了科學的功能訓練方法,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活動時間、范圍持之以恒的原則,通過,功能訓練的指導無1例發生關節感染、脫位及壓瘡。
康復護理的整體效果需要與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醫學理論水平,掌握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更新觀念,以人為本,更好地完成康復護理[7]。
參考文獻
[1] 張回珍.病區護士長做好與患者家屬溝通工作的重要性[J].臨床護理雜志,2007,6(4):68-69.
[2] 陳映瓊,肖育卿,肖賢娟等.補償性護理在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31-32.
[3] 劉瑋琪.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護理[J].實用骨科護理雜志,2008,14(1):23-24.
[4] 周蓉.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護理[M].吉林醫學,2008,29(24):2433-2434.
[5] 金荷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護理166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8):29-30.
篇10
關鍵詞 特殊兒童;早期干預
一、早期干預的定義
美國學者McConnell(1944)給早期干預作出了定義,即早期干預是家庭和學校為殘障兒童(0-3歲)盡量提供的服務,這種服務主要有兩種形式:(1)為有可能在日后生活中存在學習和行為問題的兒童提供的預防措施或補償服務,一般在小學階段開始提供這種服務;(2)為已出現的缺陷或癥狀提供的醫療服務(轉引自韓同美,2007)。該定義認為早期干預的對象是殘障兒童,而且很注重家庭的支持。
二、早期干預的對象
從以往研究可以看出,我國接受早期干預的特殊兒童有:聽力障礙嬰幼兒、視力障礙嬰幼兒、智力障礙嬰幼兒、自閉癥嬰幼兒、運動障礙嬰幼兒、腦性癱瘓嬰幼兒、感統失調嬰幼兒、多動癥嬰幼兒、顏面損傷嬰幼兒、多重障礙嬰幼兒。以上這些專有名詞,在內涵上可能有彼此重疊的地方。例如,“感統失調”嬰幼兒中,可能就包括了“多動癥”嬰幼兒。另外,醫學研究者特別關注低體重兒、早產兒和高危兒的早期干預,這三個專有名詞在內涵上也可能有彼此重疊的地方(楊希潔,2003)。
三、早期干預的主要研究內容
(1)聽力障礙兒童的早期干預。早期干預可概括為三早,即聽力障礙的早期發現與診斷、早期驗配助聽器和早期進行聽覺、言語訓練。0-3歲聾兒的早期干預,是最關鍵的時期,越早干預越好。嬰兒期聾兒干預方法包括聽覺訓練、發音訓練、語言訓練、交往訓練、動作發展訓練、認知能力的訓練以及個人―社會行為訓練,這一階段的訓練以半年為單位進行的(萬選蓉,2004)。另外,也有研究者對兒童進行唇、齒、舌、氣息的訓練。例如,口唇運動練習包括張口、閉唇、示齒、圓唇等,父母將各種運動按一定順序編排成唇操讓兒童訓練,起到很好的效果(徐雪嬌,江琴娣,2009)。如果家庭與康復機構共同干預,效果是很好的。康復機構培訓家長,家長學會對聾兒特殊教育的方法,回家后再對聾兒進行訓練,兒童就有可能聾而不啞,也會更早回歸社會。
(2)視力障礙兒童的早期干預。視殘幼兒入學后,對其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生活能力及日常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進行干預。對視力障礙兒童的訓練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是進行行為干預,主要采用游戲活動法、認知行為塑造法、忽視和增強法、獎勵和懲罰療法、身體放松法來對多重殘疾視力障礙兒童進行干預(譚間心,2006)。但是,行為干預的效果在短期內不明顯,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教育過程,所以需要老師的愛心和耐心,并且需要老師把訓練、康復技術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方可達到顯著的效果。
(3)智力障礙兒童的早期干預。對智力障礙兒童的干預,主要從五大領域著手,即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適應性(或認知能力)和個人-社會行為(包括生活自理),這五個領域幾乎包括了兒童早期的所有行為。和聽力障礙兒童的早期干預一樣,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早期干預也需要家庭訓練和學校訓練同步。由于智力障礙兒童理解能力比較差,在家強化的訓練,比單純在校訓練要好得多,這樣也有助于增強智力障礙兒童的記憶力。
(4)自閉癥兒童的早期干預。陸汝文等(2000)采用“早期訓練綱要”(FFK)對自閉癥兒童早期社會能力評估和家庭訓練指導。“早期訓練綱要”是將兒童早期的260項社會技能,以生活自理、精細動作、粗大動作、語言能力、思維感知五個方面內容系統排列而成的。使用“早期訓練綱要”持續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家庭訓練,可以使患兒達到五歲正常兒童的基本技能,且內容系統、規范、易于操作。
自閉癥兒童可以通過藥物干預和教育干預來控制。關威(2006)認為藥物能幫助改善其癥狀,若是結合行為治療和教育康復訓練,可以有很大的發揮潛能,并能提高其社會生存能力。藥物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控制某些癥狀,但是要注意個別化,因為不同兒童的癥狀不同,且對藥物的敏感性也不同。雖然自閉癥兒童的干預后效果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如果給他們良好的干預訓練,就能使他們的癥狀有所改善。
總結
特殊兒童家長需要參與到子女的早期教育中,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盡最大努力挖掘兒童自身潛力。教師應對特殊兒童充滿熱心,且具有關于兒童生理、心理、康復等方面的知識,要有良好的教學方法,并與醫生、家長、社區服務者等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早期干預亟需各方人士加強關注,貢獻各自所長,我們要認識到早期干預對兒童發展,尤其是對殘障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政府、學校、醫院、家庭都要積極的配合,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早期干預、參與早期干預。
參考文獻:
[1]關威.談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1):112.
[2]韓同美.法律保障下的美國特殊兒童早期干預[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7,(9):5-6.
[3]胡岢.聽力殘疾兒童的早期干預[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2004,(1):49-50.
[4]李琳.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訓練探析[J].教師,2009,(4):55.
[5]陸汝文,鄒冰,陳玉珍.兒童孤獨癥早期家庭訓練方法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0,(2):30.
[6]譚間心.多重殘疾視力障礙兒童行為治療的個案分析[J].教育導刊,2006,(3):55-56.
[7]萬選蓉.簡述聾兒早期干預理論及實施方法[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4,(3):46.
[8]徐雪嬌,江琴娣.聽力障礙幼兒家庭早期干預的個案研究[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