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性教學的實質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啟發性教學的實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實施過程
能否實現預期目標,實施過程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分以下三個主要步驟來實施的:
1.1 指導學生"自研"。
對于一個剛剛接觸化學的初中學生來說,如果沒有精心細致的課前準備和指導,就讓其進入實驗室搞什么活動探究,那樣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主要做了這樣幾個工作:
(1)課堂鋪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喜歡化學、愛學化學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我們精心選擇了在實驗教學中最為出彩的《氧氣的性質》這一節作為活動的切入點。第一次嘗試,我要非常的耐心、細致。為了做好鋪墊,我將氧氣性質的四個演示實驗分為兩部分:鐵、硫、磷與氧氣的反應仍主要由老師在在課堂上演示;等同學們看到了:伴隨劇烈反應的耀眼白光、瞬間產生的大量白煙和那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時,不禁對老師所做的實驗充滿神奇和向往:有的同學竟脫口而出:"真爽!"我不失時機地接上去說:"這一節還不算爽,下一節課會更爽!因為下一節課同學們要進入實驗室,親手來做某些實驗。"把同學們參與活動的情緒一下調動起來。我做這樣的安排不僅是為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老師這一節課的演示和教學,讓同學們接受到一些如何來研究一種物質性質的感性認識,甚至包括完成實驗的一些細節提示,都對下一節課同學們順利完成實驗大有幫助。
(2)認真"自研"。
認真細致的"自研"是順利完成實驗的可靠保障。為了讓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帶著成功離開實驗室,我提前給了學生一份預習實驗報告。報告中即設計一些思路指導上的問題,又有一些具體細節上的問題,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做好準備。
(3)課前討論。
在這一點上我針對不同的班做了因材施教的不同處理。對于那些能力較強的學生(如實驗班的學生),我就少講甚至不講;對于能力較弱的班,我在動手做實驗之前,對預習報告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做出討論、講解。比如:如何能保證鐵絲能在氧氣中燃燒,我做了較充分的討論。這樣做的目的是盡可能減少實驗失敗的同學人數。
1.2 參與學生"示研"和"展研"。
我盡管做了大量的鋪墊和準備工作,同學們一旦動起手來,仍然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此時教師絕對不是旁觀者,而應是一個參與者,要盡一切可能參與到各小組中去,與他們一起來解決出現的問題。事實上你不想參與也不可能,因為你這時學生最為強烈地感覺到對教師的需要。課堂的場面可能有些混亂,但能真切地感覺到他們的投入,他們或有成功的驚喜,或有為出現不了預期現象的焦急,總之他們忙碌而有序。
1.3 引導學生交流鞏固學習結果。
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過程,所以做完實驗后的組內和組間交流就顯得非常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不惜課時,又用了一節課進行了交流。交流的內容主要分為知識上、方法上和情感上三個方面。在知識上,通過交流和歸納,同學們對氧氣的性質和制法有更具體、系統的認識;在方法上,同學們更切身感覺到了研究一種物質的化學性質和制取一種氣體的具體方法;在情感方面,我在實驗報告中專門留有讓同學們寫下自已感受的位置。從收上來的實驗報告中我也得到了許多的驚喜。如:同學們寫道:"這個感覺是無法補救的,我人生第一次把鐵絲點燃。真爽!""那一次,當我把裝滿氧氣的集氣瓶放到桌上時,當帶火星木條復燃時,當我拿開玻璃片吸著自己制出的氧氣時……,心里那股喜悅早己掛在臉上。"這些真實的話語,充分反應了同學們對自然學科的熱愛。通過這一節的課的交流,同學們在知識、方法上得到了完善,在情感上得到了共享。
2.課后反思
雖然這兩次的實驗課結束了,但留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這里既有學生們積極主動的一面,也有我體會反思的一面。
2.1 對于親身參與實驗的學生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
態度認真,準備積極
(1)當我在課上告訴學生們要做氧氣的探究實驗時,他們的反應非常熱烈,都十分認真的聽我布置的預習要求,竟然怕漏掉老師上課講的每一點內容和他們的實驗失敗。從他們交上來的預習報告也可以看出孩子們對這次實驗持有的極大興趣,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在實驗前探討實驗預習報告的問題,有不會的問題看書或者問老師,態度十分認真。最后我將實驗班同學交上來的預習報告復印給能力較弱非實驗班的同學,作為借鑒。
(2)在實驗中,我看到學生們更加主動的參與了實驗,這里說的主動并不只是體現在單純的做實驗上,而是滲透在實驗的各個方面:包括實驗的操作、小組間的分工、觀察實驗前后時想到的問題等等。讓學生們真正成為實驗的參與者而不是舊模式教學中的觀察者,這樣做的目的是我要把第一次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從而改變以前"灌輸式"的學習方法。
(3)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學生對化學學科最喜歡的就是化學實驗,所以安排實驗探究課不僅是為了達到教學的目的,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和興趣。通過這種創新后我明顯感到現在的學生比過去同一時期的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提高了,這不能不說和我探究創新改進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4)知識能力的共同提高。在我準備的實驗報告中,有一欄是讓學生們寫出他們做完實驗的感受,學生們寫出的感受切實是五花八門,但都真實反映了學生們內心的感覺。有的學生寫到:"這次實驗使我感受到對制造新物質的神奇和化學的奧妙,我覺得我是抱著驚訝和欣喜做這個實驗的。" 還有的說:"自己做實驗充滿新鮮,但是在實驗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不過在我和我的同伴的努力下,難題都應刃而解了。這個實驗不僅教會了我化學知識,還培養了我的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有的說:"以前聽說其他學校都不做這些實驗,以為我們也沒有機會做這個實驗,但當聽見老師布置實驗的時候,感覺非常激動,希望這種課程繼續開下去"。
像類似上述的學生們的感受很多很多,這里無法一一列舉了。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學生們很喜歡這種課型,并且這種課型不僅僅達到了教學的知識目標,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培養不就是我們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所在嗎?
2.2 對于老師來說,感受有以下幾點:
(1)促進教師的對教材的深入挖掘。
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要根據該教學內容的價值性而定,我們既然要設計研究性學習的探究課型,就要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來做探究,不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內容都設計成探究。哪些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探究,學生探究這些內容能培養他們的什么能力,哪些內容教師要給出相關信息或啟發講授。這些都需要我們更深入的挖掘教材,要選擇核心和基礎地位的、規律性的內容給學生探究,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真正理解這些知識,掌握化學知識的主干,形成一種擴充和擴展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
(2)促進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課不同于我日常的班內教學,尤其是學生實驗,是安排在實驗室進行的,并且還會有同學們組間和各個小組的討論,課堂氣氛是十分活躍的。擺在我們老師面前的就是一個新的挑戰,過去的灌輸式教學,自我的教學積極性也逐年在減退,但是有了這樣的新課型,可以激發我教學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我提高自己的組織教學的能力,如果這種模式的課程沒有良好的組織能力的話,那就失去了探究的意義,而變成了一堂普通的實驗課了。
(3)促進師生間的交流。
這里提到的交流既包括師生間對實驗問題的交流,也包括師生情感的交流。在實驗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也就是把你在實驗探究中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
篇2
關鍵詞:中職學校;法制教育;有效教學
中職學校的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當前,中職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學生傳統道德的修養缺乏,加上社會上非主流文化對學生的沖擊,使得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產生混亂。法律知識缺乏,守法意識淡薄,成為很多中職生的普遍現象。因此,加強中職生的法制教育,對培養學生知法守法意識,營造和諧守法的社會環境,培養德才兼備人才,至關重要。
一、中職法制教育進課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法制教育進課堂,切合學生學習認知心理,是提高學生思想重視程度和教學效果的必要途徑。法制教育要取得成效,學生肯學、愿學是關鍵,而且還要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記在心里,實踐在行動上。中職學校的學生,課后學習積極性不高,主要精力集中在課堂上;并且,學生還存在一個普遍的學習認知心理,就是只重視課堂上開設的課程,重視期末考試。因此,將法制教育引進課堂,把它作為正課內容開設,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課程同等地位(甚至可以擺在與專業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采用期末考試的方式,就會大大提高學生思想上的重視程度,也促進學生加強對法律知識的記憶背誦、實踐練習等學習熱情,真真正正掌握到要學習的法律知識。只有學生心中有法律知識,腦海中有法律意識,自然在自控能力、知法守法上自覺落實到行動。
(二)法制教育進課堂,對加強學生自覺學習,遵紀守法,營造和諧校園,有重要作用。正如前面所言,通過法制教育進課堂,學生才能學法知法,知法才能守法。學生掌握了充實的法律知識,形成了知法守法的自覺意識,在校園才能守紀,在社會才能守法。就中職學校來說,學生的自控力較差,道德素質不高,男生之間更是容易產生摩擦,進而引發打架斗毆等惡性事件。學生通過有效的法律知識學習,充分認識到惡劣行為的嚴重后果,就自覺地加強了自控能力,避免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此外,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學生知法守法,學校才能對學生進行道德層面的深一層的有效道德陶冶和教育,這樣,學生才能自覺加強法律修養和道德修養,校園才能和諧文明,這樣的學生進入社會,才是知法守法的有用人才。
二、多措并舉推進中職學校課堂教育效果的有效落實
在堅持課堂教育為主的核心地位基礎上,要推進中職學校課堂教育效果的落實,還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利用新媒體工具,開展廣泛的校園宣傳活動,讓學生從多方面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擴大法制教育的效果。
(一)豐富課堂法律教育的內容,完善課堂教學及考核制度。法制教育進課堂,讓法律知識成為一門必修課程,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制度上下工夫,形成長效機制。首先,要豐富教學內容。在教材的選用上,作為一門課程,學校不可能像大學法律專業系一樣把所有的法律教材都齊備地用來教學。學??梢愿鶕嶋H,選用合適的教材,關鍵是國家的“憲法”“民法”“刑法”等內容必不可少,同時要配套有相應的、有針對性及實用性的練習。其次,要完善教學制度,保證充足教學時間。由于需要學生掌握的法律知識較多,這就需要學校形成固定的教學制度,安排充足的法律課程時間,要將法律課程作為必修的基礎課程,每周至少開兩節課時,并且中職三年每學期堅持開設,形成課程教學的順承關系;同時,也可增設每周至少一個早讀時間朗誦法律內容,確保學生能在三年里學習到充分的法律知識。此外,要完善法律課程的考核制度。就中職學生而言,有考試的課程才會重視,因此,為提高教學效果,一定要將法律課程的科目考核設置為考試的方式,并完善平時學習考核以及期末考試的考核制度,增加學生對該科目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
(二)發揮移動電信和網絡平臺,加強法律知識的滲透。人的認知心理存在一個特點,要是每天都重復的內容,久而久之就會印象深刻。因此,學校可以利用校訊通等移動電信渠道,每天編輯至少一條法律知識信息,發送到學生的手機上,讓學生每天增強對法律的深刻認知;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QQ或微信等平臺,編輯信息發送到學生的專門帳號上,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此次還可以組織教師和學生在QQ群或微信群內定期研討交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知法守法的意識。
(三)開展多種方式的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普法教育氛圍。校園普法宣傳可以營造濃郁的法制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影響,并且形成人人有意識,個個齊參與的良好局面。學校可以發揮團委的作用,在校園廣播、宣傳欄、教室墻報等加強宣傳;同時,定期策劃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專題文藝匯演等切合學生實際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感受法律的氣氛,增強守法的意識;此外,堅持聘請學校法制副校長,進行法律知識的宣講;還要發揮班會課的教育效果,進一步擴大教學的有效性。
篇3
[關鍵詞] 生態位;破壞性創新戰略;趕超戰略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9-0034-04
一、引 言
發展中國家的后發企業如何實現趕超戰略一直是理論界和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實現技術跨越,一些學者提出了二次創新的思路。但是,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專利保護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中企業創新能力的領先性使發展中國家的后發企業通過二次創新實現跨越的難度越來越大。與已存在的實力強大的在位企業相比,后發企業資源基礎薄弱。以企業資源基礎大小來解釋企業可持續優勢和相互間競爭能力差異的RBV學派無法就后發企業現有的資源條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而組織生態學中里奇理論(niche theory)為后發企業的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即在位企業的強大和后發企業的弱小只是一種相對狀態,對后發企業而言,正確的戰略選擇將改變“強者恒強”的模式, 使“強弱易勢”成為行業發展的態勢。
二、組織生態學中生態位理論的回顧
組織生態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Spencer(1876)與Marx(1954)的選擇理論。當時運用選擇理論進行模型的構建對組織研究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視野(Burns,1988)。20世紀70年代,Hannan與Freeman合作的論文“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成為了組織生態學的公認開山之作,在此之前人們的研究更多關注于那些規模大的、有影響的公司,Hannan的直覺使他想到,行業中的企業具有多樣性,除了那些大公司還有數以百計的不為人所知的企業,這些企業中就包括后文中所討論的后發企業。
Hannan 和Freeman(1977 年)運用了英國生物學家J.Grinnell提出的生態位(niche)的概念描述了資源與組織發展的關系。Hannan&Freeman指出企業生態位是企業在戰略環境中占據的多維資源空間。這個概念對環境資源空間特性與企業特質之間互動的客觀關系予以描述,是企業與環境動態匹配(適應)后所處的客觀狀態,呈現出企業與環境之間實現的共生共存的均衡狀態。企業種群占據特定資源空間形成基礎生態位,由于彼此競爭,種群內的每個企業實際只占據基礎生態位的一部分,這就構成了每個企業的現實生態位。
企業所占據的現實生態位大小是由時間、位置、可用資源和環境因素這四個因素決定。現實生態位反映了企業在特定時期與特定環境中的生存空間與生存位置,也反映企業在特定環境下對包括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等在內的生態資源的控制權的大小。
占據不同生態位的企業的競爭來源于對其所處資源空間中生態位范圍的爭奪,在實際評價企業現實生態位大小時通常采用生態位寬度(E.P.Smith,1982;R.J.Putman&S.P.Wratten,1984)來衡量,這一概念反映了種群內企業對現有資源的掌控能力,由于生態位的重疊與分離及由此產生的競爭只發生在處于相同或相似種群間或種群內部企業之間,所以,在分析企業生態位寬度時,假定時間和位置參數為常量,企業生態位寬度將取決于企業對資源的利用、競爭、整合能力以及對環境因素的適應能力。
三、基于生態學視角下后發企業的趕超戰略的選擇
(一)后發企業的趕超戰略的成功案例
在戰略環境中占據有限生態位寬度的后發企業相對于在位企業而言處于明顯弱勢。競爭加劇使得生態位的爭奪日趨激烈,在位企業在動蕩過程中既可能失去已有的競爭優勢,而這些競爭優勢得以存在的生態環境也可能不復存在。技術升級換代與商業模式的革新,導致新的市場體系與盈利渠道的出現,這些生態環境的變化為許多后發企業創造了重要的跨越機會,技術變革將最終引發生態空間布局變化,促成后發企業居上取代在位企業獲得生態空間優勢地位。我們將這些成功案例歸納如下表1所示,這些后發企業的成立、發展、壯大并超越在位大企業,成為各個行業內屢見不鮮的常態。
針對特定環境下后發企業如何在規模、人才、資本等大多數資源條件遠落后于在位大企業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崛起并獲得市場競爭優勢這一問題的理論研究一直落后于實踐的發展。Zhengzhou(2002)認為:盡管當前大部分企業都曾屬于其行業中的后發者,但對他們處于后發地位時的研究遠不如當他們成為行業領先者時所做的那么多。
(二)后發企業趕超戰略成功的相關理論研究
一些學者對后發企業戰略地位與競爭優勢的獲取進行了初步研究。哈佛大學的Amar V?Bhide教授經過廣泛調研與長期分析研究發現企業家精神在新老企業替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相對于在位企業而言,后發企業中的管理者能夠敏感、及時的攫取市場機會,并組織“相對貧乏”的資源進行大膽創新嘗試(Amar V?Bhide,1996)。Bhide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自熊彼特以來的企業家學派理論,傾向于將一些難以解釋的諸如企業增長、產業演進、技術創新等問題統統歸結到企業家個人特質上去,這種解釋合理且邏輯縝密,但在說服力上尚存在局限性。事實上,許多有代表性的理論認為企業家精神中許多關鍵點并不在現有學者研究范疇內。鮑默爾提出“海森伯格原則① 適用于企業家行為”,即如果對某一企業家的行為與特質描述過于細致,“那么這種行為與特質就不再富有企業家精神?!?/p>
Pankaj?Ghemawat則利用博弈論建立了二階段決策模型,論證了非連續技術在后發企業趕超過程中扮演的角色(Pankaj?Ghemawat,1994)。基于客戶端小型交換機(PBX)市場上后發企業英特康公司對行業龍頭AT&T公司的追趕與替代這一事實,Ghemawat在SCP范式下構建了在產品代際創新時企業的決策模型。他的研究表明:①產品創新導致的代際變化使后發企業獲得超越機會;②低成本戰略在很多條件下是后發企業賴以取勝的重要武器,因此后發企業樂于投資成本削減型創新,而在位企業卻往往相反;③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的存在使在位大企業的創新意愿落后于后發企業。Ghemawat的結論印證了熊彼特(1942)的著名觀點,持續的技術進步會削弱在位企業對領先采用過渡性技術的積極性,也與Fudenberg和Tirole(1986)的基于激烈競爭創新假設上的經典伯川德模型的結論一致。
此外,DA Garvin(1993)從組織學習角度,Burgelman(1991)從組織適應角度,分別論證了后發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理。但這些理論無法較好的解釋為什么領先的在位企業在資源占優條件下反而落敗。而組織生態學卻為后發企業趕超戰略獲得成功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三)組織生態學中后發企業趕超戰略成功的理論研究
組織生態學認為,由于市場資源相對有限,具有相近生態位的企業生態位比較容易重疊(niche overlap),企業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為爭奪生態位寬度(niche width)而競爭。后發企業贏得競爭憑借的是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的最終源泉來自于企業對生態環境維度中生態因子的掌控能力。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能對所處的生態位進行改造或拓寬以保持其現實生態位與其他企業所處生態位的異質性或不對稱性,才能使企業比競爭對手更好的適應環境、獲得相關資源以滿足市場需求,并因此創造出更多的企業
價值。
由于現有生態位空間的競爭激烈,彼得?德魯克(1973)認為中小企業的成功取決于它在一個小的生態位中的有效地位② ,這個小生位按其產生機理,可以分為:自然小生、空白小生位、潛在小生位、協作小生位、服務小生位、專知小生位。后發企業的趕超戰略是指企業為實現生態位分離即生態因子的異質性,根據行業特性與自身特征,選擇與競爭對手的生態因子不同的資源組合,以實現生產與經營方面的異質性或不對稱性,最終獲得小生位。這些的趕超戰略很多,比如錯位經營戰略:在“經營時間”上錯位、在“經營功能”上錯位、在“經營空間”上錯位等,從而實現生態位分離,彼此錯位經營,相輔相成,避免價格戰、產品戰和廣告戰,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而破壞性創新戰略則是其中一種生態位分離的戰略。
四、后發企業的破壞性創新戰略
根據Christensen(1992,1994,1997,2003)等人的研究,破壞性創新是一種非持續的技術或商業模式的創新,初始時通過向新興客戶或低端客戶提供低價便利等獨特的價值得以進入非主流市場。隨著產品性能的改善,它逐漸向主流市場擴散,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并最終成為新的市場技術主導。破壞性創新顛覆了行業傳統競爭規則,破壞了在位企業的競爭優勢基礎,建立了新的客戶價值結構,是后發企業實現趕超的有效
戰略。
從生態學理論來看,破壞性創新戰略的本質是后發企業適應現有資源環境,實現生態位的分離獲得部分資源,繼而通過性能提高,而最終侵占競爭對手的生態位的一種錯位戰略。
這種破壞性創新戰略的錯位方式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低端破壞的生態位分離
低端破壞是指在原有生態位環境中,對處于價值網中最底端、最無利可圖、 服務要求最低的市場發起攻擊性破壞。例如20世紀30年代,平價超市的出現對百貨公司的破壞,當平價超市利用低端破壞向百貨公司發起進攻時,不斷吞噬零售業市場份額時,百貨公司發現自己處于降價與否的兩難抉擇中:如果自己隨之降價并為節約成本而減少服務時,則對購物氛圍要求較高的顧客會大量流失;如果不隨之降價,則實惠偏好型的顧客又會大量流失。最后,百貨公司通常的選擇是放棄被攻擊產品,將更多的貨架空間轉向獲利率更高的化妝品或流行的服裝產品,這種轉移雖然暫時保持了百貨公司的盈利水平,但也為下一次的低端破壞留下了空間。
這種破壞性創新戰略從本質來看只是革新了行業傳統的商業模式,并沒有開辟新的市場,其通過低成本策略吸引了在位企業看來最不具影響力的客戶,進而不斷壯大客戶規模。低端破壞不只是單純的成本壓縮,而是在對消費者價值偏好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通過對消費者沒有額外效用的組件或功能的減少來降低成本,并將這部分節約的收益讓渡給消費者,提高消費者總效用,從而獲得客戶資源,實現生態位的分離。
(二)新市場破壞的生態位分離
新市場破壞創新是指將創造全新的客戶價值感知體系,從而將原來不存在或潛在的消費群體變為實際的市場份額。新市場破壞創新的最初體驗者都是不具有相關消費經驗的客戶――他們之前沒有使用過與之相似的主流產品的經驗。比如佳能的臺式復印機就屬于新市場破壞,因為它使之前沒有復印經驗的客戶開始方便的在辦公室復印資料,而不是將原件拿到專門的高速復印中心由專業技術人員協助完成這項工作。
新市場破壞創新的主要任務不是直接與主流產品進行競爭,而是努力擴大自己產品的異質性,爭取潛在的消費群體。Christensen認為新市場破壞雖然在初期并不與主流產品發生激烈競爭,但隨著創新產品性能的改進,其最終足以讓顧客脫離原有價值結構,進入這個起初從最不挑剔的市場層級發展起來的新的價值網絡。破壞性創新不會主動侵犯主流市場的生態位,而是使客戶脫離這個主流市場而進入新市場的生態位,因為這些顧客會發現新產品要比舊產品更加便利。
(三)混合破壞的生態位分離
第三種生態位分離的方式是混合式破壞。這種破壞性創新戰略是低端破壞與新市場破壞的綜合體,事實上,Christensen認為大部分的破壞性創新都帶有混合特質。比如,西南航空公司實際上是通過混合性破壞獲得高速增長的。它最初以不乘坐飛機的顧客作為目標對象--也就是以前經常使用小汽車或公共汽車的人群,但西南航空公司同時又從主要航空公司的價值網中的低端市場拉攏了大量客戶。嘉信理財公司也是一個混合型破壞者。它采用了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從全程服務商(收費較高)那里掠奪了部分客戶,但是它又通過吸引那些過去的非股票投資者――比如學生,開始購買和交易股票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
五、小 結
生態位理論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生態位的差異。后發企業在既有的生態位寬度下,如何實現生態位的擴大或生態位的分離,開辟新的生態位空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選擇多樣,而破壞性新創新戰略是后發企業的重要選擇之一。破壞性創新戰略是通過低端破壞、新市場破壞、混合破壞等多種生態位分離的方式,實現了生態位的差異,從而使后發企業適應了環境的限制,獲得了更多資源,形成了新的生態位。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新的生態位的形成也可能是技術中斷的結果(Brittain&Freeman,1980)。Tushman 和Anderson(1986)認為,由技術變革而導致的產品替代會損毀現存公司的能力。諸如水泥(1872)、定期航線(1924)和平紙復?。?959)等新的產品種類的出現則要歸結于基礎技術的創新。后發企業基于基礎技術上的破壞性創新戰略促進了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上的投資收益持續提高,促成了生態位的差異,并創造或進入了新的利基市場,擴大客戶的規模(Thomond & Lettice,2002)。
[注 釋]
① 海森伯格原則又稱測不準原理也叫不確定原理,是海森伯格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起初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反映粒子軌跡無法進行精確測量與描述,觀測者本身的介入有可能改變觀測的結果。后被引入社會學領域,用來指代那些難以觀察或深入測度的事件。
② 彼得?德魯克(1985)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其正式提出了小生位的概念。
[參考文獻]
[1] 彭璧玉. 生態學視角的組織死亡理論研究[J] . 當代經濟研究, 2005(8) .
[2] 彭璧玉. 資源分割與產業組織的演化[J] .學術研究,2007( 2) .
[3] 彭璧玉. 生態學視角的產業組織設立理論研究[J] .學術研究,2007(3) .
[4] 胡曉軍,楊錫懷. 基于生態學的企業競爭要素及策略研究[J]. 環境保護科學,2007,33(6).
[5] 郭 政. 后發企業破壞性創新的機理與路徑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07.
[6] 王志瑋. 企業外部知識網絡嵌入性對破壞性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 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0.
[7] Christensen,C.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8] Christensen,Clayton M. & Overdorf,Michael.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Disruptive Chang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2):66-76.
[9] Christensen,Clayton M.. Why Great Companies Lose Their Way [J]. Across the Board,Oct1998,35(9):36-41.
[10] Christensen,Clayton M.; Raynor,Michael E. ;Anthony,Scott D.. Six Keys to Creating New-Growth Businesses [J]. Harvard Management Update,2003,8(1):3.
Latecomer Firms' Destructive Innov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Niche Theory
Guo Zheng 1, 2,Ji Dan 3
(1. School of M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2. Shanghai Academy of Quality Management,Shanghai 200050,China;3.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China)
篇4
關鍵詞:課堂 問題設計 針對性 情境性 層次性 開放性 挑戰性 啟發性
化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精妙與否,是否有有效性,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環節上,教師在問題設計上的低效、甚至無效,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問題設計脫離實際,缺乏情境性;問題設計結構單調,缺乏層次性;問題設計僵硬無趣,缺乏啟發性;問題設計過于封閉,缺乏開放性;問題設計相對簡單,缺乏挑戰性等。針對現有教學現狀,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以下問題設計理念。
一、問題設計應能提高學學積極性
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痹鯓蛹ぐl、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在每節課的導入時,可以聯系實際設計一些與知識有關,并且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驗現象的問題或者實驗,如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讓學生從桌面的物品中找到二氧化碳,使學生一上課就興趣盎然,沉浸在樂學的氣氛中。在化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化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激發學生化學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提出啟發性問題或質疑性問題,創設新異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讓學生經過思考、分析、比較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生找到二氧化碳后,讓學生檢驗,設計實驗,思考利用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質,自然使學生總結出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的性質。
二、問題設計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問題的針對性是問題設計的前提?;瘜W問題的設計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展開;任何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任何問題的設計必須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任何問題的設計必須針對學生的思維誤區與認知缺陷,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化概念、糾偏扶正、消除疑惑,進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實現學習的高效。
三、問題設計應具有情境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并不能直接把知識儲存到自己的記憶中,而是通過經驗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知識的,這種相互作用是需要介質才能傳遞的,這種介質就是情境。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教師設計問題時,應力求創設“新、驚、齊、趣”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激發思維,拉近知識與問題的距離。
四、問題設計應具有層次性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逼鋵?,學生也是如此。所以問題的設計必須考慮不同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不同學生理解問題的角度和深度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處理有一定思維含量、一定認知難度的教學內容時,可以把教學內容有意設計成一個個問題,使前一個問題作為后一個問題的基礎、鋪墊,后一個問題作為前一個問題的延續、拓展,前后問題之間有一定的層次性、延續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引導學生的思維順著問題設計構建的思維臺階逐步攀升,讓學生的認知、能力在設計問題的逐個解決中層層推進,逐個解決。
五、問題設計應具有開放性
問題的開放性是一些不能那么輕易地只用一個簡單的“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其問題具有題目條件不確定、解題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樣化的特征,主要以條件開放、過程開放、結論開放等形式呈現。這樣一種形式的問題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彌補了封閉式問題的種種弊端,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發散性、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得到全面的發展。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赫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庇纱丝梢?,教師要大膽開放課堂,設計恰當的開放性問題,放手讓學生多維度思考,從而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
六、問題設計應具有挑戰性
教學實踐證明:問題的設計缺乏一定的思維力度,過于簡單,往往會使學生失去探索興趣。因此,問題的設計需要學生作出一定的努力,通過思維加工、實踐活動等過程才能夠解決,使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才能夠引發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思維活動促進外部知識與內部認知結構之間產生實質性的互動,從而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實踐證明:挑戰性問題還能激發學生展示自我的本能,獲得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七、問題設計應具有啟發性
篇5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設計;重要性;原則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48-02
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應歸功于“怎么樣”,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應該說,經過新課程理念的洗禮,我們的數學課堂氣氛表面上看已經從教師一言堂變得輕松熱鬧,學生積極踴躍地學習,師生關系和諧、良性互動。但是,當我們冷眼觀察深入分析這種熱鬧的背后,我們不得不看到這種熱鬧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學生的思維并沒有真正地得到訓練,學習能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師沒有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造成的。
一、問題設計的重要性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睉撜f,數學問題的設計能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當學生被數學問題所吸引,并進而去尋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數學就離成功不遠了。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還基本上是為學生掌握數學結論而設計,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就不動腦筋,死記硬背,機械訓練,這就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從一開始就處在封閉狀態。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打破這種封閉的狀態,數學教師就必須重視數學問題的設計,用富有針對性、啟發性和邏輯性的問題引領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讓學生在一種開放和主動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我們知道,老師與學生、教與學是課堂上的矛盾統一體。這對矛盾如何達到統一,靠的就是對數學問題的有序展開和有效調控。數學問題的設計能最大限度地鎖定師生的共同目標,讓老師所要教學的內容自然的成為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內容。目標的一致決定了教學過程的通力合作的局面,這就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數學問題的設計是影響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適時恰當地提出問題,給學生提問的示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問題設計的原則
篇6
1.從提問內容看缺乏藝術性。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重在啟發,啟發學生發現。教師的啟發體現之一是“提問”,“提問”被看成是激發學生思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但一項調查顯示:一般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有1/10包含著未知性和矛盾性,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4/5的問題是針對學生的記憶。這說明教師的提問沒有啟迪學生的思維,而是限于死記硬背。一部分教師因為不能認真領會啟發式教學的實質,或者對啟發式教學藝術運用不當,運用不純熟,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他們偏向于單純追求課堂氣氛表面的活躍,認為問得越多就越能體現啟發性教學,簡單地以熱鬧的課堂氣氛,以學生參與形式的花哨,以做了多少事、演習了哪些活動項目為判斷是否取得實效的依據。常見的提問失誤有以下幾種:
(1)問題缺乏啟發性、創造性,是蹩腳的提問,不分巨細,處處皆問,大都是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如“對不對”、“是不是”、“什么是”等滿堂問),是典型的注入式、“填鴨式”的提問,缺少思維價值。
(2)提問太抽象、太籠統,或者跳躍性很大,不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缺乏循序漸進的階梯,致使學生思維跟不上。
(3)問題隨意性很大,缺乏針對性,或不分輕重、漫無邊際,或者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有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來進行,沒有針對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提問,沒有針對學生思想上的疑點和學生關心的熱點提問,無法做到有的放矢。
(4)提問缺乏靈活性,教師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或者在學生答不出時一個勁地追問學生,沒有用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還有的教師唯教參是從,因為學生的答案與自己教案預定的“標準、正確”答案不一致而追問不已,無視學生思維活躍的現象。
2.從提問的方式來看缺乏多樣性。
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問教師答或者學生問學生答。問題的擁有者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問題的解決者主要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雙邊活動流于形式,往往“師問生答”牽著學生鼻子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真正發揮,學生只是在被動地作出反應,沒有調動自己的思維。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只是教師思維方式的遷移,缺乏發現性、創造性、發散性??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這說明啟發的過程是從“存疑”到“生疑”的過程。“啟發”即為心智的開啟、思想的發散、潛能的挖掘。啟發就是啟發學生發現,使學生內心敞亮,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心領神會。教師應設計富有啟發性、刺激性、創造性的問題去誘發學生的發現力、想象力、創造力,課堂上要讓學生的思維在自由、民主、開放的氛圍中縱橫馳騁,把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對學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發現,積極地思考,踴躍地嘗試,才能提高語文素質,逐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對策
教師在授課前要鉆研教材,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提問內容和形式;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學生。
1.設疑要巧。
疑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求知欲望;疑可以開掘學生思維潛能,促使他們積極思維。
(1)注意對象,問在學生需要處。
課堂教學中,由于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他們需要的問題也不同。教師要察言觀色,審時度勢,知道學生的困惑所在,知道學生的思維為什么發生梗塞或中斷。應盡量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課堂提問。另外,提出問題后選擇答問對象時也應注意根據不同對象區別對待,本著面向全體、激勵學生的原則,靈活掌握。
(2)養成習慣,問在看似無疑處。
有些文章平白如話,一目了然,表面平淡無奇,實際匠心獨運,學生容易輕視,思維受到抑制。這就要在無疑處設疑,養成學生認真思考、積極思維的習慣,有助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2.提問要準。
(1)優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所謂問點,就是指講授教材時提出問題的切入點。
篇7
【關鍵詞】初中數學;啟發式教學;構建
一、問題提出
從2001年開始,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進程,我國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改要求基礎教育要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作為基礎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初中數學課程也不例外。新課改倡導初中數學課程應該從社會實際和學生需求出發,通過科學啟發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長期以來我國初中數學課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使教學方式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具體表現在教育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灌輸式”教學方法。許多數學教師上課唯一目的便是讓學生可以更快更好的解題,可以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至于學生提出問題、創新學習能力培養則是無關緊要的。長此以往,課堂成了教師訓練學生解題技能的場所,學生成了教師灌輸解題程序的容器。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長期得不到發展,對于數學的興趣也在不斷的減弱。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尋找一條適合初中生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提出為初中數學教師提供了一條解決當前教育困境的全新思路,顯現了擺脫教育困境的一線曙光。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堅持啟發式教學,是由數學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同時也適應了學生知識生成的需要??梢哉f,初中數學教學的特殊規律,使得啟發式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二、啟發式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基本方法
啟發式教學方式雖然是在近代才得以提出,但是其主體思想源自古代。早在春秋時代,偉大的先哲孔子便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毖韵轮馐侵福且鹊綄W生出于這種“如饑似渴”、迫切要求解決自己難題時候,才給與啟發引導,這就是啟發教學的藝術。在西方,啟發式教學也有一定的淵源,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其開創了西方啟發式教學的先河。蘇格拉底強調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知識的熱愛,啟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用問答的方法探求真理,而不僅僅是掌握知識。要使自以為知者知其不知,自以為不知者知其所知,教師只是起到產婆的作用?,F代啟發式教學是傳統教學的繼承和發展,它以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教學的實際為基礎,以培養具有創造性和開拓精神的、適應現代化社會的智能型人才為目標。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式教學方式,可以說是一個總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方式上,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凡屬使用得體、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具有一種共同的、本質的因素,即不是依靠灌注,而是較好地發揮了啟發性的作用。啟發性既要貫穿整個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也要指導數學課各個具體的教學方法,它實際上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則,從方法論的角度考察,它可以說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所以說,所謂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既是完成現代化教學任務的一般方法,又是綜合了各種具體教學法、結合了多種教育學思想特點的一種教學論思想。
說啟發式課堂教學方法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這表明啟發式教學方法與各種各樣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并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統帥與被統帥的關系,或者說是精神實質與表現形式之間的關系。說啟發式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基本方法,還明確告訴我們,在討論教學方法之時,絕不能只討論這樣那樣的數學課堂教學具體方法,而忘卻了至關重要的啟發式教學方式。實踐證明,任何一種數學教學方法,如果離開了啟發式這個基本原則、基本方法或者基本的指導思想,就等于沒有靈魂。離開了實質,單純地運用這樣的形式,那樣的方法,就會陷入形式主義。即使看起來花樣翻新,課堂熱鬧,但是對提高數學課堂效果全然無用,那同“灌輸式”教學方式在實質上沒有什么差別。
三、初中數學課程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構建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貫徹啟發式教學是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力措施。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善用啟發式教學。那么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通過那些途徑來進行啟發式教學呢?
1.因人循序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候應該注意初中生的整體特點。與小學生相比,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初步形成,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理解、思考能力,因此,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才能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將啟發式教學落到實處。同時,教師也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單獨的啟發,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2.善用時機
實踐證明,教師準確地把握教學實際,有利于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心靈的樂曲,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掌握講課節奏、留有學生思考余地,善于運用時機。原則上說,當學生積極要求解決自己所帶有的問題,但又難以解決,表現出迫切地期望解決問題時,才是啟發最佳的時機,才是需要點撥的時候。如講解“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這一性質時。我先通過復習等腰三角形性質,使學生明白:等腰三角形的底邊上的中線把它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然后設問,反過來,能否將一個直角三角形分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呢?這時學生會好奇,便會積極思考,經過教師的合理引導后發現結論。
3.內外結合
課堂是啟發式教學開展的主陣地,因此,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效果,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按照啟發式教學的理念,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多給學生一點主動權和獨立自主發現問題,提出設想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切實成為課堂的真正參與者,成為課堂的一員。此外,啟發式教學還應該重視課外教學,它是課內的合理延伸和有益補充,也可稱之為第二課堂。課內與課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第二課堂中,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形成一種正態良性的互動循環。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問題時,我結合生活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一道問題:“某商店以64元賣出一件衣服,盈利了60%,問該件衣服進價是多少?”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和創造性思維訓練。如:“星火商店有兩個進價不同的臺燈,都賣了64元,其中一個盈利60%,另一個虧本20%,在這次買賣中,這家商店盈虧情況如何?”這樣的問題設計緊密聯系實際,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問題本質,從而更好的學習相關知識。通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良好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
4.精選實例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思維,必須有可供思維的材料。沒有感性認識,就不會有理性認識。思維,離開適當的材料,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會枯竭、停滯的。脫離實際,沒有感性材料作為基礎的課堂講授,是違背學生認識規律,因而是不會有啟發性的。但當前各種輔導用書、視頻資料汗牛充棟,如何在這些資料中精選實例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如果我們在講課時候不加選擇,各種素材堆積在一起,雜亂無章,同樣是起不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所列舉事例的典型性和趣味性。第一,舉例要有典型性。所謂的典型性,是指對同類事物的代表性。典型事例能集中反映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即使學生較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屬性,又便于他們確切地揭示所要闡明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實質。這對于調動學生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的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相關內容時,很多教師常常感覺到很抽象,難以充分的講解。鑒于此,我首先引出了一個問題,“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由此引申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第一,三條線段圍成一個三角形的現象存在嗎?第二,存不存在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的現象?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達成共識。第二個問題學生就有爭議了,要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必須拿出證據,因而學生的探究欲望就被調動了。這時候,我拿出準備好的四根長度為4厘米、5厘米、9厘米、11厘米的四根木條,讓學生任意拿出三個來拼成三角形。通過這個典型的事例,學生們得出了不同的結果,從而得出了以下結論:三條線段可能圍不成一個三角形。接下來,通過我的分析講解和學生共同總結得出“三角形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的結論。第二,舉例要有趣味性。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舉例的趣味性,是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一個重要的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并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初中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他們仍然懷有一定的童趣,并且對于形象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所以在講授課程中,可以選擇來自于實際生活,具有趣味性的例子進行教授,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講授“直線”一課時,學生對于“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這種簡單而抽象的概念沒有太多的印象,甚至與“直線公理”相混淆。于是我列舉幾個有趣的例子加以講授,穿珠子時,穿在線上的珠子是“點在直線上”;散落在一旁的珠子是“點在直線外”;汽車在馬路上跑是“點在直線上”;出事了開到田里去了是“點在直線外”等等。通過這些簡單有趣的例子列舉,學生深受啟發,并且對于學習幾何也充滿了興趣,學習興趣高漲。
5.養成氣質
前蘇聯研究中學生數學能力個別差異的心理學家克魯切茨基指出:“數學氣質是一種復雜的個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現為“力求把周圍的現象數學化,注意空間的數量的關系、研究各種函數的依存關系”。啟發式教學較為核心的一點便是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現象數學化,應是這種所謂數學氣質的實質所在。它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的形成至關重要。如有這樣一道辨析題,三十六口缸,九只船來裝,只能裝單,不能裝雙,問如何裝。一個有數學經驗的人,可立即領悟到這是把一個偶數表示成幾個奇數之和的數學問題??梢?,有時將問題合理地轉化,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啟發式教學以其獨特的優勢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力措施。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啟發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功的。初中數學啟發式教學要想實現自我啟發、自我提問的目的,這需要過程、時間和空間,需要對數學啟發式教學理論和實踐做更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章建躍.數學概念的學與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張凌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關于啟發學生提問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3] 葉小英.初中數學啟發性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0,12
[4] 楊 超.淺談初中數學的啟發式教學[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0,11
[5] 謝應文.初中數學教學中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3
篇8
一、用新穎、生動、富有啟發的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歷史課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端,它擔負著學生集中精力、渴望求知的任務。精彩的課堂開頭一下子吸引住學生,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促使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所以,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巧設導語,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興趣,及早進入最佳狀態。如講授《》這一課時,我先用錄音機播放《過雪山草地》和《四渡赤水》這兩首革命歌曲,讓學生朗讀《》這首詞。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進行?途中遇到哪些困難?途中召開的決定生死攸關的會議是什么?過程是如何沖破敵人的封鎖等一連串的問題構成強烈的懸念。然后,在結合課文插圖,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采用多種形式的直觀教學方式和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
直觀教學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它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促使具體感知與抽象思維結合,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歷史教學需要直觀教具,插圖、掛圖對直觀教學起主要作用,同時隨著電化教育條件的逐漸完備,教者可以與學生共同合作,制作多媒體課件,讓歷史事件、人物等再現在屏幕上,使學生有直觀印象,從而減少學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難,更容易領會和接受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重視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加強直觀性
比如講到“帝國主義掀起的狂潮”時,我就掛上那張有趣的《時局圖》。圖中動物所代表的國家和侵占的地方,形象鮮明地反映在學生的頭腦里,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掌握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情況。
2、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實效
借助投影、錄音、錄象、電影、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來闡明事物的特征,發展過程及其相互聯系,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思想教育,能夠豐富教學內容,縮短教學時間,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如講《》這一課時,讓學生看鄧世昌和黃海大戰的幻燈片;講“三大戰役”時,給學生放《陜北的好江南》錄音歌曲等??傊?,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歷史場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積極性。
三、深挖教材和現實生活資源,用豐富新穎的史料,引發好奇心
興趣和好奇心與求知欲關系密切,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達到滿足,興趣就愈高。歷史本身是一門豐富多彩、圖文并茂、趣味性很強的學科,而教科書只是把知識點進行濃縮概括,如果老師照本宣科,書云亦云,學生一定會感到呆板單調不愿聽下去,教師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通過認真備課,廣泛收集資料,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用資料,說段趣聞,講個故事,詠詠詩詞,方能激發學生學習和強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師生情感融合一體。
同時,要善于結合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聯系現實為了說明現代事實的歷史根源,培養學生“以古鑒今”的認識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如可聯系等人鼓吹,妄圖建立,編織“一邊一國”、“兩國論”的謬論,引導學生回顧歷史上大陸與臺灣的關系的史實:孫權派人到過臺灣,元設澎湖巡檢司,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以及《世界歷史》中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關于的決議等,這些事實無可辯駁地指出了臺灣歷史上就是中國的領土,有利于學生認清的實質。使學生覺得運用歷史知識對解決現實生活中重大問題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學生又怎能不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呢?
四、用準確、生動、精練的語言,激感
興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聯系的,而情感主要是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來表達。生動有趣的講解能動人心弦,陶冶情操,使聽者樂此不疲,越聽越有味道,歷史是記述過去的是非善惡和興亡成敗。教師應掌握高超的語言藝術,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情的講述,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興趣怏然。如講述《中日》這一課,我結合鄧世昌的豪言壯語,不失時機地把“太陽犬”典型事例加進去?!班囀啦铝铋_足馬力向敵人先鋒艦‘吉野號’撞去,不幸鄧世昌的‘致遠艦’被敵人的魚雷擊中,鄧世昌被拋入大海中,他的‘太陽犬’游過來叼住鄧世昌的衣領。他回首看了看快要沉沒的軍艦,十分痛心,隨手按住狗脖子,將狗溺死,自己壯烈殉國?!敝v到高昂處提高聲調,加快節奏,講到悲壯處,降低聲調,放慢節奏,使學生聽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鄧世昌視死如歸、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深深感染了學生。
五、科學設計問題、引導激發學生思維
所謂科學設計,就是設計的問題要為學生留有質疑、解疑的思考空間,以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為此,歷史問題的設計語言應富有啟發性。如“發生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改為“為什么會必然發生呢?”前者屬于復習性提問,缺乏啟發性;后者則能誘導學生思維,帶有啟發性。當然,最重要的是所設計的問題內容本身應帶有啟發性。
篇9
1、提出程序性問題。在《鹽的水解》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具備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及移動、水的離子積、pH含義等相關知識,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測定氯化銨、醋酸鈉、氯化鈉溶液的pH值,引導他們從原知出發,通過分析、對比、聯想、遷移,找出三種鹽溶液pH不同的原因,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總結出鹽類水解的本質和規律。問題一:水的電離平衡是怎樣的?酸和堿如何影響水的電離?問題二:鹽的組成有何特點?鹽的種類有哪些?在水中的電離情況如何?問題三:鹽溶于水后對水的電離平衡有影響嗎?如何影響?結果如何?怎么表示?問題四:你能比較分析上述三種鹽溶液pH不同的原因嗎?問題五:試總結一下鹽溶于水后的變化規律。上述遷移性“問題串”從分析水的電離平衡作出發點進行遷移式發問,從鹽類水解的原因、實質、規律、應用多層次逐一遷移,較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學生的知識在問題串的引導下,經歷了“電離平衡平衡移動水解實質水解后溶液的酸堿性水解規律應用”,形成了知識的遷移鏈,提高了學習思維活動的質量。
2、分解程序性問題?!尔}類的水解規律》這一節課的引入我設計了以下“問題串”:①水顯什么性?往水中加酸或加堿,溶液分別顯什么性?往水中加酸或加堿,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溶液的酸堿性是由什么決定的?②酸溶液顯酸性,堿溶液顯堿性,那么鹽溶液顯什么性?③回憶測溶液酸堿性的方法,根據實驗材料動手實驗。④為何不同類型的鹽溶液的酸堿性是不一樣的?有什么規律?
以上測定溶液酸堿性的實驗,我以四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實驗,動手又動腦地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驅動學生主動學習。因為學生習慣上認為鹽溶液是呈中性的,即pH為7,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實驗,學生的印象更深刻,理解也更透徹。
這節課的難點是鹽類水解的實質,在學習“氯化鈉溶液、氯化銨溶液、醋酸鈉溶液三種類型的鹽溶液的酸堿性為何不同”這一主題時,為了突破難點,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將這一難點知識劃分成許多小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①鹽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提示:鹽的電離和水的電離。)②哪些離子間可能會結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③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和氫氧根離子濃度如何變化?溶液顯什么性?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主動進入學習的狀態中,積極建構鹽類水解實質、規律的有關知識,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鹽類的水解是一種特殊的化學平衡,有關化學平衡建立和移動的原理同樣適用于鹽類的水解。 首先請學生回憶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后思考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鹽類水解,我將其分解后設計了以下“問題串”:
①從氯化鐵的組成分析,氯化鐵溶液是否易發生水解?哪種離子會水解?水解后溶液呈什么性?②請寫出氯化鐵水解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③你認為應采取什么措施能抑制或促進氯化鐵的水解?④以氯化鐵溶液為例進行實驗驗證,并記錄實驗現象。⑤小結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
我以問題串作為引子,用表格將實驗串聯起來,然后加以小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在用實驗探究“影響氯化鐵水解的因素”之后,我設計了下列“問題串”:①如何分別配制氯化鐵溶液和硫酸鐵溶液?②氯化亞鐵溶液又是如何配制的?③實驗室如何配制和存儲易水解的鹽溶液?④如果將氯化鐵溶液和硫酸鐵溶液分別蒸干并灼燒將得到什么產物?有什么規律?
這樣學生在上述“問題串”的引導下,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創新能力。學習的最總目的是要求學生能學以致用,并有所創新。學完了鹽類水解的實質、規律和影響因素后,然后提出問題:“鹽類水解在生產生活實際中有哪些應用?”我列舉了在必修1中學過的兩個例子來重現知識,即:①明礬為何能凈水?②熱的純堿溶液為何去污效果好?接著提出新問題:③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是什么?已知泡沫滅火器內有兩個容器,分別盛放兩種液體,它們是硫酸鋁和碳酸氫鈉溶液,滅火時兩種液體發生了怎樣的反應?
二、“問題串”教學設計的反思
1、“問題串”設計要體現計劃性。計劃性是指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對問題的內容結構、提出問題的時機以及被提問的對象作先前的準備。課堂提問的隨機性越小,就越有利于教師進行課堂管理與監控,提高課堂效率,也有利于處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從問題中得到應有的收獲。
篇10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提問
課堂提問是生物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產生疑問,積極思維。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是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正確地引導學生,善于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科學地設置問題,有計劃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路去分析、去判斷、去推理,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關鍵之處并對癥下藥,改進教學。
如何才能科學地設置問題情境,正確地運用問題材料,以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呢?下面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問題的準確性
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一定要表達清楚,選用準確的詞匯,且語言要清楚,不能模糊不清,顛三倒四,否則學生沒有辦法在教師提出的問題中抽取中心思想,從而使得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例如,在講述“鯽魚”一節時,首先,我讓學生復習了以前學過的七門動物,然后提問:這些動物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在提問后,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以下結論:這七門動物身體里都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因此都屬于無脊椎動物。有些動物的身體里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這類動物就是脊椎動物。而最低等的脊椎類動物就是魚類,于是就順理成章地引入“魚綱”這一課題。
二、問題的具體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體,不可模棱兩可,不能讓學生去猜,不能容納的概念太多。這樣學生將會找不到問題的中心,也就不能掌握出題者的意圖。
三、問題的啟發性
問題是創新的基礎,教師每道問題的設置都要有一定的啟發性。而且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分析、判斷和推理。這樣學生的探究欲望將會得到提高。通過對鯽魚外部形態的學習,可提出“鯽魚在外部形態上有哪些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
點?”這樣的設問符合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不僅能使學生認識教材內容組成間的聯系,并且通過分析和綜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問題的趣味性
有趣、有味的問題將會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有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味,才能使學生覺得教師提出的問題值得思考和分析。有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思考分析問題,從而能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五、問題的難度
教師在設置一道問題時,一定要讓他有存在的價值,但是“難而偏”或“淺而易”的提問都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問題的設置還必須有一定的難度,即需要學生深思熟慮,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問題。問題的難度,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到所學的知識,還能讓學生發展思維,從而有利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
六、問題的跨度
在問題的設置過程中,教師要切記跨度太大,否則會讓學生找不到重點。所以,教師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問題設置的內容要集中,要抓住關鍵點,凸顯重點。如在講述“呼吸作用”一節時,我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復習了有關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之后,依據學生回答的內容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的實質是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并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貯藏在有機物中。這些能量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那么這些能量是怎樣釋放出來而用于生命活動的呢?順勢將學生引入了“呼吸作用”這一主題。
七、問題的梯度
從問題的梯度方面來說,在設置時,教師要有區分,要由小到大、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這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角色,更好地去追求知識的
真諦。
如在講述單子葉植物綱和雙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別時,我先采用復習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對種子、根、莖、葉、花各章里已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回憶,這就是把大問題分解為小問題;然后通過對這些知識的重新整合,就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單子葉植物綱和雙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別。這樣層層設問,環環相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八、問題密度
在問題的設置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考慮問題設置的密度,不
宜過疏也不宜過密。過疏過密都不利于大腦皮層的有效儲存。
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葉綠體”的實驗時,可利用操作的間隙,根據實驗技能訓練要求向學生提出以下一些問題:在實驗前,為什么要給植物遮光1~2天?在做光合作用產生淀粉的實驗時,為什么要把摘下的葉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
熱?以前曾學過用什么方法鑒定種子內貯藏有淀粉?這類提問不僅可以使學生明確每項操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躍學習氣氛,有
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綜上所述,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對促進生物教學有著積極的
- 上一篇: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性
- 下一篇:巖石地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