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培訓活動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技術培訓活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技術培訓活動

篇1

    1.1樣本來源

    1.1.1調查方法。對安徽省巢湖市兩個農業大縣(和縣、含山)的470位農民進行問卷調查,最終收回421份有效問卷,有效率達到了89.8%。

    1.1.2樣本概況。在被調查者中,男性322人,占68.6%;女性99人,占31.4%。年齡結構主要集中在50~60歲,50歲以上的278人,占66%;其他年齡結構的143人,占34%。被調查者都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家庭收入是務農與務工并兼,其中務農的主要是以種植業為主。被調查者中,小學及不識字的農民占72.4%,初中程度的占20.7%,高中程度的占5.0%,大專及以上的占1.9%,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1年。農民整體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在被調查者中,84.2%的農民聽說過現代農業技術,只有15.8%的農民沒有聽說過現代農業技術。在被調查的421位農民中,78.3%的人樂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只有21.7%的人不愿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

    1.2研究方法

    1.2.1模型選擇。由于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意愿是一個二元因素選擇變量,所以選擇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意愿的因素。設農民愿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概率是P,其中P的取值范圍是[0,1],則1-P為農民不愿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概率。對P進行Logit轉換,即定義logitP=ln[P/(1-P)],易知logitP的取值范圍為(-∞,+∞)。以logitP為被解釋變量建立線性回歸方程:logitP=α+βiXi,可得下列公式[2]:P=1/{1+EXP[-(α+βiXi)]}式中,P表示農民選擇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概率;β表示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i表示影響因素編號;X是自變量,表示第i個影響因素;α是常數,表示回歸截距。

    1.2.2變量設定。影響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意愿的因素是多樣的,通過對和縣和含山縣農民的調查和分析,提出了可能影響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因素,具體包括農民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度、家庭收入、農民培訓與需求的一致性、家庭種植面積、種植年數。在此基礎上設定變量,各變量及其含義為:①是否愿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是=1,否=0;②年齡,20歲以下=1,21~30歲=2,31~40歲=3,41~50歲=4,50歲以上=5;③性別,男=1,女=0;④受教育程度,5年以下=1,6~9年=2,10~12年=3,13年以上=4;⑤家庭收入,5000元以下=1,5001~10000元=2,10001~20000元=3,20001~30000元=4,30000元以上=5;⑥種植面積,0.20hm2及以下=1,0.27~0.40hm2=2,0.47~0.67hm2=3,0.67hm2以上=4;⑦種植年數,5年以下=1,6~10年=2,11~15年=3,16~20年=4,21年以上=5;⑧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度,是=1,否=0;⑨農民培訓與農民需求的相符度,是=1,否=0。

    1.2.3模型假設。假設一:農民的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等自身特征影響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意愿;假設二:農民種植年數、種植面積、個人總收入對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有著重要的影響;假設三:農民個人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以及農民培訓是否符合農民實際需求等其他相關因素也會影響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需求。在以上影響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解釋變量中,預期性別、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種植面積、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度、接受教育培訓模式是否符合實際需求對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需求具有正向影響,年齡、種植時間對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需求具有負向影響。

    1.2.4數據分析。采用E-Views3.1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設置選定變量標準水平為α=0.05。

    2結果與分析

    分析結果表明,McFaddenR-squared的值達到了0.889637,說明數據對BinaryLogistic模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且LRstatistic(8df)的值達到了393.2925,Probability(LRstat)的概率為0,說明模型建立有效。根據logistic函數的意義,用比數比(OddsRatio)解釋模型中變量即Exp(B),它表示其他因素不變時該解釋變量發生一個單位的變化所引起的比數比自然對數值的變化量。在該模型中,比數比表示的是農民愿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概率與農民不愿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概率之比。變量性別、年齡、農民培訓與農民需求的相符度對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影響非常顯著,而變量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種植年數、種植面積、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度對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影響較顯著。同時還可以看出,性別、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種植面積、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度、農民培訓與農民需求的相符度的系數都為正,說明這幾個變量對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影響是正影響,這和初期的估計一致。性別這一變量的系數為2.199755,其概率為0.0824,對因變量在0.01水平上具有極顯著影響,即男性較好,這是因為男性在接受現代技術方面的心理比較開放,更加愿意并且也更加容易接受現代農業技術。受教育程度的系數為1.706778,概率值為0.3967,對因變量在0.1水平上有較顯著影響,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多樣化,對新事物的認知水平也有提高,接受新技術掌握新技術的能力比較強,他們能夠認識到現代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產的高效、高產作用,相對來說也更加愿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變量農民家庭收入的系數為0.381884,其概率為0.6831,在0.1水平上具有極顯著影響,說明家庭收入越高的農民支付能力越強,他們會比較樂意拿出收入中的一小部分來支付培訓費用,通過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來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的作用。變量種植面積的系數為0.855012,其概率為0.3022,在0.05水平上影響顯著,種植面積越多的家庭越傾向于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因為種植面積越多的農民,農業生產越是高產農民收入越是樂觀,所以培訓的效果對種植面積多的農民有著深遠的影響。變量農民培訓與農民需求的相符度的系數為7.472032,其概率為0,在0.01水平上影響顯著,農民培訓若是符合農民需求的,能夠給他們帶來實效的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農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因為這直接和他們的收入有很大的關系。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度這一變量的系數為0.318436,其概率為0.0320,在0.05水平上影響較為顯著,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知度越高,他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積極性越高,因為認知度越高的農民其對新技術比較關注,了解頗多,能夠認識到現代農業技術會給農業生產帶來高產、高效作用,所以這個群體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積極性也相對較高,農民的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農民具體的行為。由表1還可以看出,變量年齡、農業種植年數的系數都為負,說明農民的年齡越大,小農意識和傳統觀念比較強,對新鮮事物具有抵抗情緒,認為自己的種植經驗可以為農業種植提供幫助,他們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的愿望很低甚至會有抵觸情緒;相反,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關注程度比較高,更愿意接受新鮮事物。農業種植年數越久的農民越不愿意參加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長久積累的種植經驗足夠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

篇2

關鍵詞:農業技術;培訓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26-1

1 農業培訓現狀

1.1 鎮里集中辦大班

范圍比較廣,一般通知到各村,村里再通知各社,社長組織幾個關系比較好的人,來湊個數,來聽課的人為了應付了事,走過程,沒有用心參加學習,學到的知識很少,記住部分知識過幾天就忘了。造成想學習農業知識、專業技術的人往往不知道培訓,事后才聽說,沒參加上學習,造成資源浪費。

1.2 村社辦小班

范圍較小,一般培訓條件較差,想參加培訓學習的人多數能參加上,培訓效果比大班好。

1.3 上門指導

參加者大多數能夠掌握培訓內容,由于技術人員時間、精力有限,接受技術指導的人不會太多,不便于新技術普及。

2 農業培訓存在問題

2.1 培訓流于形式

各級涉農部門多數都有培訓任務,造成為了完成任務而培訓,不注重培訓效果。培訓沒有解決生產實際中存在的問題。

2.2 技術人員知識陳舊

一方面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新情況不斷涌現。另一方面目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多數年齡偏大,長期以來農業技術人員工資福利差,人員浮動,推廣工作缺少經費,不利于技術人員知識更新。造成技術指導與農業生產脫節,技術指導不能很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需要。

2.3 農民整體素質偏低

目前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多數在40歲以上,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培訓內容理論性較強,不便于他們理解,不易掌握培訓內容。

3 農民培訓新模式

3.1 農民田間學校概念

農民田間學校是一種全新農業技術培訓形勢。農民田間學校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是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以“能力建設”為目的,以“農民、輔導員”為主進行信息、技術交流、經驗分享的模式。

3.2 農民田間學校與傳統培訓區別

農民田間學校參與主體是農民,傳統培訓參予主體為技術人員;田間學校是農民參與討論和溝通,意愿能全部表達而傳統培訓農民不能充分表達意愿;田間學校設計思路是以農民生產存在的問題為輔導內容,自己動手調查、分析,制作課件,傳統培訓則是制作固定內容的教材,聘請老師講課、田間觀摩與咨詢;從推廣效果上看,田間學校是農民由最初的被組織或自愿參與活動,逐步表現為自發地組織活動,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意識得到了增強,而傳統培訓則是農民依賴專家,獨立分析問題能力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農民田間學校的優點

農民田間學校將小班培訓與入戶指導有機結合,取兩者之優點,克服其不足,化深奧理論為淺顯的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農民一看就會,進一步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農民田間學校對技術人員也是一種挑戰,農民通過田間觀察隨機就可能提出一種問題,這就要求技術人員知識要全面,要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實驗基地將技術人員與農民聯系在一起,使技術人員與農民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農民田間學校的創辦和開展,使農民得到很大收益。口前鎮農民田間學校30名學員,基本都是水稻種植戶。在第二課堂開課時,正趕上水稻育苗,課由我縣水稻專家萬昌鎮農業站站長王成志主講,從水稻生長期應注意的栽培、施肥、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方向入手,課程講得深入細致,同時解答困擾農民多年的如何真正提高水稻產量等主要問題,通過認真細致的解答,讓農民非常認可和信服,課后到學員梁文學家進行水稻育苗操作,王站長親自指導并隨時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當王站長發現育苗土不合格時及時告誡其他學員應備什么樣的床土才能育出壯苗。通過我們田間調查和學員反饋,按照王站長講的從育苗到田間管理、施肥技術,今年的水稻秧苗素質比往年好,而且緩苗快,加上合理施肥,適時噴施預防稻瘟病和二化螟的農藥,到目前看水稻稻瘟病非常輕,二化螟用藥時間適當,不僅二化螟發生比去年輕,而且還減少了用藥次數,稻穗也比往年大,初步測產產量基本達到每公頃900公斤。

4 農業技術培訓的展望

4.1 將農民田間學校培訓形式常態化

鞏固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方式,使每個技術員,每個生產季節都創辦一個田間學校,通過學員帶動更多農民掌握先進適用技術,穩固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基地展示作用。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農業技術培訓的支持,保障農業技術人員工資福利待遇,將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4.3 不斷增強農技推廣隊伍素質建設

每年通過對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使其更好的為農業生產服務。

4.4 建立考評機制

篇3

一、發揮農資企業作用,構建配方肥料直供網絡

2006年開始,大石橋市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為契機,著力通過科學施肥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確保全市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順利實施,大石橋市分別與遼南生產資料農資公司、遼寧津大肥業有限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切實地發揮當地農資生產和經銷企業的作用,形成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供配方和技術指導,企業按配方生產、配送,農業執法部門取樣抽查、扶優打假的推廣模式,為農民提供“測、配、產、供、施”全方位服務。一是加強網點管理,確保供肥到位。遼南生產資料農資公司是大石橋市農資經營骨干企業,設有160家會員經銷商店,年銷售肥料4萬多噸,占全市農業生產年用肥量的80%。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全市會員經銷商中重點認定16家經銷商,主推配方肥定點企業的產品,再由經銷商重點供應配方鎮村,形成了統一管理、統一購肥、統一價格的測土配方施肥經營網絡,同時通過相應優惠政策,引導經銷商為“三農”服務。二是整合資源,強化為農服務。在市農業中心協助下,遼南公司聘請3名大學生組建了化驗室,免費為農民進行取土化驗。遼寧津大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津大盛源”牌復混肥成為免檢產品,是國內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較早的企業,被遼寧省列為“測土配方肥定點生產單位”后,本市農業中心與該公司進一步加強合作,為農民進行測土化驗,提供施肥配方,讓農民根據自己地力按需購肥,科學用肥。

二、做好土壤檢測,為實施配方施肥提供科學依據

土壤檢測工作是測土配方施肥的關鍵環節,也是配方設計和科學施肥的基礎性工作。大石橋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土樣采集工作中,采取集中采集和零散采集相結合的辦法,在全市16個鎮區,210個行政村進行土樣采集和檢測,累計采集土樣1萬多個,獲得檢測數據近10萬個,為配方施肥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遼南農資公司指定定點農資經銷商指導農戶零散采集,統一收集后送到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化驗,然后再把檢測數據以施肥卡的形式反饋給農民,使農民對自家耕地養分有了充分了解。另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將大量土壤養分檢測數據存入電腦,實行微機化管理,建立了土壤資料數據庫,為建立健全科學施肥指標體系和科學配方長效機制奠定基礎。

三、開展試驗示范,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

為探索適宜當地各種作物生長的配方,大石橋市開展各類正規的田間試驗和示范項目面積達1740畝,篩選出不同作物、不同肥力的優化肥料配方20個,為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保障。一是科學制定試驗方案。二是認真規范試驗全程所有事項,同時對示范戶進行嚴格培訓,使其能夠勝任試驗地的技術管理要求。三是建立巡查指導制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水、旱田地區各設一名試驗地巡查指導監督員,在出現特殊情況時及時解決。技術人員在生產旺季每周進行一次調查和指導,全方位保證試驗、示范的準確性、科學性。

篇4

 

農業生產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方式上,要使其形成規模、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必須依托科技平臺,加以拓展農業的水平,為縣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農業生產中,只有掌握了實用技術,才能及時解決遇到的農業問題, 實現科學生產,獲得豐收。因此,加強對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增強農民的農業技術的運用能力,轉變他們的生產觀念,對縣市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體實施農業培訓中, 仍面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農業培訓的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一、縣市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存在的問題

 

1.宣傳不足,對培訓關注少

 

對于縣市農業使用技術的培訓必須采用多種手段,加強宣傳,以獲得廣泛的關注度,為培訓工作的開展做足準備。但是在縣市具體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上,由于不注重宣傳,實際受訓的人數較少,培訓的范圍也比較狹窄,農民普遍不知道實用技術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對培訓重視程度的不足,導致了技術培訓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受訓人數過少、受訓范圍小也使得培訓對縣市整體農業的生產狀況沒有太大的改觀。

 

2.投入不足,技術推廣力度小

 

任何形式的培訓都需要資源的投入,包括師資力量、資金的保障等。當前在縣市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上,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其投入的嚴重不足,培訓人員不到位,投入的經費也非常有限,技術推廣需要的設備不夠充足,使得實用技術培訓難以持續開展。對培訓投入的有限性也使技術推廣力度過小,達不到培訓的效果。

 

3.方法不足,培訓效果不佳

 

由于受訓對象基本上為農民,其對理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因而培訓注重方法的運用很有必要。但是在實際的培訓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往往過于單一,雖然參與培訓的人員較多,但能夠真正掌握知識,且將其實際應用到農業活動中的寥寥無幾。而且培訓方法的不足也使得培訓效果不明顯,直觀化講解沒有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難以使農民理解技術的要點。

 

二、加強縣市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實踐的應對措施

 

針對縣市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采取多種有效的措施加強應對,以提高培訓的實踐性。具體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強化宣傳,提高對培訓的重視

 

在縣市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上,政府等有關方面應當足夠重視,在培訓前完善組織、做好準備工作,使用多種宣傳手段進行培訓宣傳,例如海報形式、挨家挨戶動員形式、電視廣告形式等。則可以讓農業人員對技術培訓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及時轉變他們原有的農業觀念的作用,使他們認識到技術帶動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宣傳到位的基礎上,結合以往的實用技術培訓經驗,合理安排培訓內容、設計培訓課程,根據培訓目的,有規劃、有步驟地開展培訓工作。宣傳工作越到位,人們對培訓的重視越充足,參加培訓的人數也就會越多,有了培訓人數的保障,再結合縣市的農業生產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幫助他們提高生產技術,到良好的培訓效果。

 

2.豐富培訓手段,增強培訓效果

 

培訓手段的恰當應用是產生良好培訓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培訓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采取多樣化的手段提高培訓的直觀性、形象性,使講解深入淺出,讓人一聽就懂。在此期間,可以搭建咨詢平臺,對提出來的各種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文字等使培訓更加直觀化,增強實用技術的推廣效果。此外,培訓可以與現場操作相結合,培訓員在講解技術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利用相關資源設備進行示范,讓文化程度較低的人員也能在培訓中掌握實用技術的操作方法。在組織培訓班等集體形式推廣技術的基礎上,可以采用一對一的幫帶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對碰到的困難與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使其弄清具體的作應用。

 

3.培訓與實際應用并舉,提高參與度

 

培訓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還應當根據受訓人員具體的農業活動進行有機結合,以提高農民在培訓中的參與度。要把培訓與服務結合起來,通過講解等環節,然后根據農民的實際農業活動,到實際環境中進行技術的推廣,配合具體農業的生產。如某縣市的農業以生產水稻為主,則在水稻現場,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實用技術應用的引導,可以在其中劃出一小部分的試驗區,采用培訓中介紹的對應技術進行實施應用。這個過程既使受訓者能夠清楚技術的具體操作,也能通過對比將農業實用技術的優勢突顯出來,使人們愿意在農業生產中主動采用新技術,從而達到培訓的預期效果、推廣技術的目的,推動縣市農業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加強其對經濟發展的支持,應當在農業生產中進行新技術的應用。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而要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就必須加快農業推廣服務。因此,加快農業推廣服務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加強對縣市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使更多農業人員掌握新技術,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增強培訓效果,加快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當在培訓過程中加大宣傳與投入,采取多種培訓方法增強效果,與此同時,要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培訓方式,轉變思維,大膽創新,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培訓效果,實現縣市農業生產的增收。

篇5

[關鍵詞]大學依托型農業推廣;農民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G725.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52-0115-02

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建立了以大學為依托的新型農業推廣模式。農民培訓是農業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推廣各個環節中處于核心地位。當前大學依托型農業推廣工作中的農民培訓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培訓效果。鑒于此,應該結合當前大學依托型農業推廣中農民培訓的實踐經驗,總結一些大學依托型農業推廣下農民培訓的具體模式,為農業推廣中農民培訓提供若干現實的、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以提高農民培訓的效果。

1 農村基層干部培訓模式

1.1 培訓對象

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對象,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等基層干部。

1.2 培訓目標

幫助基層干部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與總體目標要求,初步掌握現代農業、市場與鄉村治理等基本知識,強化其開放意識、市場意識、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者、實踐者、推動者和帶頭人。

1.3 實施主體

農村基層干部培訓的實施主體以農業院校的教師為主,也可以從政府相關部門選擇一些了解農村實際、熟悉農民狀況的人員擔任老師。另外,一些優秀的農村基層干部也可以現身說法,傳授經驗。

1.4 培訓內容

在編寫教材之前,首先進行調查研究,了解村干部和廣大的農民的需求,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新編教材。教材力求切合實際,內容涉及鄉村建設規劃、鄉村治理、計算機信息應用技術、農產品市場營銷等。

1.5 培訓方式

在培訓方式與方法上,農村基層干部培訓采取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互動討論、村官論壇“四位一體”方式進 行。課堂教學中堅持互動式教學,保證每堂課都有一定的交流研討時間。理論課之后穿插現場教學。舉辦“村干論壇”,先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現身說法,與參加培訓的村干部分享創業經驗。另外,建立“訓后服務”機制,建立村官個人資料及所在村子的基本情況、產業特點的信息庫。學校開通了訓后跟蹤服務熱線電話,實現專家、基地、政府和村干部之間的互聯互通。

2 農業技術骨干培訓模式

2.1 培訓對象

農業技術骨干的培訓對象包括縣、鄉農業部門的農業技術人員、專業示范戶和一些鄉土人才。

2.2 培訓目標

幫助培訓對象成為農業推廣和農民培訓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帶動一般農戶接受新觀念,采用新技術、新產品,促進大學依托型農業推廣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2.3 培訓層次

農業技術骨干的培訓層次為學歷教育。對于參加培訓的農業技術人員,要求其獲得成人大專學歷。專業戶和鄉土人才以獲得各類“職業資格證書”為主,有條件的也可以幫助他們獲得中專或者大專學歷。

2.4 實施主體

農業技術骨干培訓的實施主體是學校成人教育機構和分布各地的試驗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臺。

2.5 培訓內容

主要課程設置有:①基礎文化知識;②傳播基礎理論課程;③人文素質教育;④職業專項技術、技能課程;⑤體育與健康課程。

2.6 培訓方式

由于農業技術骨干培訓有不同的培訓層次,因此,這種培訓適宜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工作。對于學歷教育和證書培訓,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現場觀摩實習、互動交流與討論等方法來進行。

3 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模式

3.1 培訓對象

年齡在20歲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長期工作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普通農民。

3.2 培訓目標

通過對農民進行培訓,使他們比較系統、全面地掌握該項技術的各個環節,完成培訓后夠能將所學到的科技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

3.3 實施主體

實施機構主要是學校示范基地、試驗站以及當地政府的農業推廣部門。試驗站、示范基地利用自身的教室、實習基地以及其他必要的硬件條件可以很好地完成培訓工作。當地政府原有的農業推廣網絡比較完善、健全,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4 培訓內容

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專業可以根據各地主導產業來確定。例如,在白水以蘋果生產、管理技術為主要內容,在閻良主要進行甜瓜種植技術培訓,在眉縣進行獼猴桃栽培技術培訓,在山陽則以板栗、核桃種植技術為主。

3.5 培訓方式

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在培訓方式和方法上更加多樣化,集中面授、下鄉入戶、遠程多媒體教學、現場觀摩實習等各種方式相互結合,從而可以保證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4 創業培植培訓模式

4.1 培訓對象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長期從事農業或者相關生產經營管理實踐,有一定的市場意識,有強烈的創業意愿,有創業基本條件的外出務工返鄉青年、種養和農機大戶、合作組織帶頭人、農村服務企業負責人,也可以選擇部分沒有就業的農村大、中專畢業生。

4.2 培訓目標

通過創業培植,使受培訓農民成長為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經營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企業家。

4.3 實施主體

農民創業培植模式的實施機構仍然是學校的試驗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臺以及當地農業推廣部門。但是這種模式的培訓師資需要更多的經營、管理專業的教師,如市場學、銷售學、會計學以及法律、工商、稅務等。

4.4 培訓內容

①專業技能培訓,如農產品生產、加工、貯運、管理等方面的知識;②創業意識與創業心理品質的培訓,如創業意識、創新意識、市場意識、風險意識、創業能力等;③創業相關知識和能力培訓;④創業過程的指導。

4.5 培訓方式

創業培植模式的培訓方式靈活多樣,以短期的非正式的培訓為主,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主要以課堂講授與實踐教學等方式相互結合、互為補充。

5 農民綜合素質提高培訓模式

5.1 培訓對象

農民綜合素質培訓面向普通農民,但是要求培訓對象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2 培訓目標

使培訓對象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現代觀念,從而提升培訓對象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素質,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提高農村社區精神文明水平。

5.3 實施主體

農民綜合素質培訓的實施機構以學校為主,政府也負責部分培訓任務,但主要為培訓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協調工作。

在培訓師資的選擇上,通過培訓需要和教師的參與意愿相結合,從農業院校的文、法等相關學科中選擇培訓教師。

5.4 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包括政治理論、政策法規知識、法律知識、思想道德知識和健康、衛生知識。

5.5 培訓方式

以課堂教學為主。培訓地點在學校試驗站、示范基地的培訓教室以及各鄉鎮、村里的文化活動場所。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除了教師講授外,還可以采取師生互動、交流討論、案例教學等多種形式展開。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原則和目標;問題和對策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計劃經濟時期,對鞏固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推動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已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遠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要進一步深刻認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進一步強化對農業的管理和調控,多措并舉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原則和目標

1.原則。堅持精干高效的原則,科學合理的機構設置,優化隊伍建設,合理分配相關技術推廣的資源;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支持其多元化的經營發展,履行公益職能,良好發揮積極性;堅持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鼓勵改革中進行探索和實踐;兼顧統籌,與相關政府單位改革有機銜接,合理、準確處理改革、發展的關系。

2.目標?;鶎愚r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目標是針對發展現代農業及建設新型農村的需求,通過一系列改革:明確職能、整理體制、優化配置、創新制度等,逐漸構建起以政府農業技術的推廣機構為主體引導,農民合作組織作為基礎,農科研、教育等單位及相關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合作、功能全面、服務完備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系統。

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及意義

1.農業技術推廣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

農業技術推廣,是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我區是農業大區,農業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70%,在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基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已成為重要支撐。

2.促進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

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總體上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相對缺乏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的新型農民。要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切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撐。

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服務難以到位。由于農業“弱質產業”和農民“弱勢群體”的地位,農業科技培訓服務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同時,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農技推廣的主力軍缺乏有效技術培訓指導,難以發揮整體效益。

2.農業科技推廣培訓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由于從事基層農業技術培訓服務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人員流失嚴重,導致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知識缺乏、總體素質偏低;再者,受編制的限制,許多基層農技培訓機構無法吸收農業院校的畢業生,隊伍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更新,人才出現“斷層”,無法適應農業科技培訓的要求。

3.農業科技供給不足且供需脫節。一方面,農業科技與生產結合不緊,研究課題不適應實際需要,農戶生產過程中迫切需要的適宜性農業技術供給短缺,科技儲備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農業科技供給嚴重滯后于農業發展的時代需要,難以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

4.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應用科技難以普及?,F階段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同農業經濟的發展極不適應。據統計,我國現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62‰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質偏低,消化吸收農業科技知識的能力比較差,使得他們對農技推廣培訓活動不感興趣,農業科技難以普及。

四、開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對策

1.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基礎地位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重要性的宣傳。要使更多的人明白,我國目前仍然是一個工業尚不發達、對農業依賴程度仍然很強的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耕地與資源都十分緊缺的超級人口大國,農產品供應絕不能過分依賴于他人。在我國,農業目前仍然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農業仍然處于“基礎”與“領先”地位,糧食仍然是“基礎”中的“基礎”。作為基層,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與科學的發展觀,始終將地方農業生產、國家糧食安危、人民群眾生活放在心上,進而切實提高對農業、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關注程度。

2.建設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健全網絡,夯實基礎?,F在全國范圍內已初步建立了以國家推廣機構為主的專業推廣機構,與群眾性科技團體相結合的推廣服務體系。為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為重要補充的民間科技組織必須加快發展。要根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六有”建設標準,建立起省、地、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村級技術服務組織,并按照“強化縣級、充實鄉級、發展村級”的總體思路,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連、設置合理、運轉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從而保證能將農業新技術、新機器及時地引進、示范、推廣,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3.加強培訓學習,更新思想觀念,提高隊伍建設。在生產力要素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決定一項事業成功與否的要害所在。21世紀是知識時代,需要大批一人多崗,一崗多能的復合型、適用型、創造型人才。農業新技術能否順利普及推廣,與是否擁有相應的技術人才密切相關?,F代化的技術,必須有把握現代化知識的人來推廣,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必須將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放在首位。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要堅持政治思想教育與職業道德相結合,業務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相結合。

人類社會已跨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環境,使農技推廣事業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戴鵬.種糧收益提高路徑選擇研究[J].吉林大學農業通報,2012,16(09). 

篇7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制約因素;體系建設;財政支撐;科技培訓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農業技術推廣是增加農民收入、國家實現穩定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通過試驗、示范、培訓宣傳、教育和開展科技服務、提供信息等方式,幫助農民改進生產技能,把農業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去。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途徑,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決定的,有其必然性。但是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作為現代農業的顯著特點在我國農業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原因是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導致了農業技術推廣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針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制約因素,積極改進,是當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要任務。

1農業技術推廣的制約因素

1.1投入不足嚴重制約農業技術推廣

一是推廣隊伍不穩;

二是工作條件較差;

三是專業素質不高。

1.2生產需求同科技成果發生錯位

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被研究開發出來,但許多的科研成果都無法得到合理的運用,滿足不了現實的生產需求,也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科研成果的推廣效果不強。目前,我國多采用自下而上的由論證立項到應用研究到驗收鑒定的層層報獎運作機制,以此對科研人員的勞動成果進行肯定。該種機制存在著許多的弊端,如:農業研究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研制出來的產品不能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自下而上的層層報獎方式,會使成果數量增加,容易產生成果數量多的假象等。

1.3農民缺乏對新技術的操作運用能力

(1)高新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推廣,尤其是某些新科研成果的應用推廣,需要運用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掌握基本的操作原理,并嚴格按照操作技術科學的進行實施。而目前只有少量的農戶具有此類的操作運用能力,推廣起來比較的困難。

(2)對科研成果加以運用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支撐外,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支撐。我國農業的比效效益低、以小規模經營為主,農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經濟負擔,多數農民都會選擇推入低、收益快、效果明顯的技術成果,許多高新技術都得不到實際的運用。

(3)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農民多養成了回避風險、急功近利的意識,他們寧愿選擇效益低、保險系數高的傳統技術,也不會采納及運用新的技術成果。其接受和使用新技術的能力與思想和文化素質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1.4農業生產過于分散

以農戶為基本單位的小型分散式經濟,決定著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有限,且生產分散。許多在城鎮從業的農戶也選擇保留自己原有的土地經營權,土地的流轉比例較低。每個農戶都對于土地的耕植方式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這些都十分不利于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的耕作,形成不了規模效益,同時還會增加科研成果的推廣成本,導致產業同技術存在割裂現象,不利于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提高,農業技術的推廣也比較的困難。

2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改進措施

2.1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1)充分發揮政府對農業技術的支持及推廣作用,行駛其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職能,維持其在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地位。由政府部門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推進農業技術的運用及推廣。

(2)廣泛收集社會力量,鼓勵其參與到農業技術的推廣隊伍中,使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農業教育、科研單位廣泛地深入到農村,廣泛的參與科技成果的推廣及開發活動;農業企業有效地開展農業技術服務推廣工作;農民協會、種養大戶加強指導與服務工作的開展。各級政府及農業管理部門機構需要支持并監督上述企業或組織工作的順利開展,鼓勵并引導他們以多種方式進行技術推廣。

2.2加強政府財政支撐與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管理

(1)保障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穩定和發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是為政府和廣大農民服務,以社會效益為主,各級政府應依法保障公益性推廣工作的基本經費。

一是保障農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和辦公經費,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集中可能的財力、物力,加強推廣體系的硬、軟件建設。

二是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專項基金,并制度化地逐步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份額,加大對一些公益性的推廣工作的實施規模和支持強度。

三是利用融資等手段,調整支農資金投入結構:減少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領域的直接資金投入,集成各方面資金增加對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等領域的資金投入。

四是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養和培訓,提高他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對農業生產的全程技術服務、產業化經營和信息服務能力,以適應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更好地滿足農民的科技需求。

(2)理順管理體制進行規范管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實行“雙重領導、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分清職責,明確要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人員考核、調動、資產監管等工作應放在縣級農業主管部門管理。

(3)在人事管理制度上,一是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具有相應專業技術水平的技術人員充實隊伍,按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合理流動、充滿活力的現代人事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農民參與選擇推廣技術的機制,改變"你給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沒有"的技術供給狀況量化工作指標和任務要求,同時建立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責任追究制等制度。

三是完善績效考評制度,推行農民群眾、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和農村經濟發展與多方共同參與的績效考評機制,將農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農民群眾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并將考評結果與農業技術人員的工資、職務晉升、職稱評定、評先選優等掛鉤。

2.3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科技成果與生產需求對接機制

(1)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成果評審制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將農業,動物、植物新品種納入專利范圍,鼓勵研究單位研制生產更多實用的科技產品,解決科研與生產相脫節的局面。

(2)發展和引導農業技術市場:

一是要加強農業技術市場建設,促進農業技術轉讓。為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民營科技企業的成果轉化及市場化提供便利條件和措施保障。通過各種途徑農業技術成果、專利等技術轉讓信息,密切技術供需雙方的關系。

二是要廣泛采取市場化激勵手段,創新推廣機制,調動各方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積極性。

2.4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農民是農業經營主體,也是農業技術的需求主體、市場主體。農業技術推廣離開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應將全面提升農民科技素質作為首要目標。一方面,加強技術培訓,使農民應用科技由外行變為內行。根據目前農村經濟和農民素質現狀,農民技術培訓要注重層次性和實用性。

2.5提高組織化程度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

(1)緊密依靠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要緊密依靠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形成"技術推廣站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推廣模式,使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成為聯接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和農戶的橋梁,降低農業技術推廣成本和技術交易成本,提高新技術的推廣效率和應用效果。從"技術推廣站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技術轉移過程看,合作制度既保證了成員在技術獲取過程中費用較低,又保證了各成員在選擇決策中的主體作用,從而保證了技術的適用性,并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納高新技術的能力更高。從"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技術擴散過程看,是農民自己來傳播農業技術,所產生的良好效果是其他推廣組織和推廣手段難以替代的。傳播者本人也是農民,具有與他人相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結構,了解當地實情和農民實際,因此容易為農民所認同和接納,特別是如果他們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績效,這種"再傳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廣、普及農業技術,實用性更強,費用更低,影響更大,更為農民所樂于接受,實際效果更為顯著。

(2)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網絡與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隨著區域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業技術推廣單靠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示范等傳統的服務方式已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

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掌握了信息,往往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農民迫切需要通過強大的信息網絡及時了解農業科學知識,了解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價格等信息。

二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通過強大的信息網絡,可以與農民不受地理位置、交通因素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而進行及時的自由的雙向溝通,節省時間、精力和費用,提高推廣效率。

三是要對科技帶頭戶、專業生產大戶進行網絡信息接收應用技能的培訓,發揮這部分人員的模范帶頭作用。

結語

總而言之,政府部門積極應對推廣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不斷改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國家經濟的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一、基本情況

__縣總面積1521平方公里,轄6鎮8鄉159個行政村(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1萬人。全縣耕地總面積162090畝,其中:田99330畝 、土 62160畝;勞動力108952人,外出務工一個月以上16052人。20__年全縣糧食總產量91539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005元。

據調研,__縣縣委、縣政府對今年春耕備耕工作高度重視。縣委、縣政府于3月13日召開了農村工作暨春耕生產安排會議,學習貫徹中央1號文件,傳達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對全縣20__年農業農村工作及春耕生產作了具體安排部署,著力探索今年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優化產業結構、保障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制定出臺了《關于20__年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關于在全縣深入開展“雙帶”創業活動的實施意見》、《__縣20__-2013年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關于做好20__年春耕生產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該縣今年財政預算農林牧水事業經費4465萬元,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預算資金主要用于生態畜牧業發展,蔬菜種植,良種示范補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扶貧開發,農業適用技術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等。目前,財政已兌現完畢20__年度油菜補貼60萬元,水稻良種補貼145.8萬元,農機具購置補貼15.6萬元。

總的來看,該縣切實把 “三農”工作作為擴大內需的投入重點,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努力推進該縣農業的農機化、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程度,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和諧發展。

二、春耕備耕工作的主要措施

該縣按照思想早發動、工作早安排、人員早到位、物資早準備、措施早落實、技術早培訓和抓認識、抓重點、抓典型、抓示范、抓精品、抓亮點的“六早”、“六抓”的要求,切實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制定了春耕備耕工作方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春耕備耕資金早安排;二是人員早培訓。農業部門抽派農技干部120多人次及時下鄉(鎮),到村組蹲點,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三是煙草部門切實抓好烤煙育苗及苗床管理工作,加強對煙農的生產技術培訓和指導,對農民進行培訓;四是 林業部門加強森林防火、植樹造林工作并舉,搞好生態建設;五是畜牧部門幫助規模養殖場(戶)搞好養殖技術培訓和春季防疫工作;六是金融機構采取多種形式積極籌措資金及時發放貸款,支持春耕生產;七是農機部門大力開展興機富民工作,加強了農機具購置和農業機械作業服務;八是水利部門抓緊了冬修水利工程的掃尾竣工,確保了灌溉需要;九是氣象部門加強氣象監測,做好氣象預報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服務;十是抓好夏收作物的田間管理,縣、鄉兩級農業技術人員按照春季田間管理工作的要求,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搞好清溝排漬,追施苔肥、花肥,補施硼肥,以及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預防工作,夏收作物長勢良好。

三、當前春耕備耕工作情況

認真抓好農資籌備、調運及農資打假工作,滿足春耕生產需要?,F全縣共儲備雜交水稻良種110噸,已銷售100噸,儲備雜交玉米135噸,已銷售132噸。儲備各種化肥7060噸,銷售4400噸,其中氮肥儲備4220噸,銷售2360噸,磷肥儲備900噸,銷售880噸,鉀肥儲備1520噸,銷售1160噸。儲備農藥40噸,銷售15噸,儲備農膜50噸,銷售45噸。

四、當前春耕生產進展情況

該縣今年春耕生產的任務計劃為:種植雜交水稻10萬畝(其中:超級稻2萬畝、優質高產水稻2萬畝,旱育稀植3萬畝),種植雜交玉米9萬畝,雜交玉米育苗定向移栽8萬畝(其中優質高產玉米基地建設2萬畝),種植商品蔬菜6萬畝。

截止4月10日,全縣已犁田4.6萬畝,其中秧田0.76萬畝,犁土5.2萬畝,種玉米0.88萬畝,其中:玉米育苗移栽0.38萬畝;種洋芋2萬畝;冬春蔬菜種植4萬畝;烤煙育苗0.337萬廂,可移栽1.3萬畝。預計到4月22日以后,可犁田4.8萬畝,犁土5.5萬畝,種玉米2萬畝,種烤煙0.6萬畝,種蔬菜4.5萬畝。

五、抓好辦點示范和農業技術推廣、農民技術培訓,做到科學規范化種植

今年春耕生產該縣擴大辦點規模,除常規的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種植示范外,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突出我縣農業特色,大力興辦種草養羊、蔬菜、生姜、烤煙、西瓜等示范點,以典型引導農民發展生產。全縣共辦示范點68個,面積2.2352萬畝,其中,縣四大班子領導領辦的縣級示范點9個。14個鄉(鎮)分別興辦100畝以上的雜交玉米和水稻高產示范點、200畝以上結構調整示范點各一個。

同時,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農民技術培訓工作, 縣農業部門了種植業重點推廣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農藥品種及施藥機械。超級稻種植技術、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等主推技術12項,主薦病蟲防治器械3項,農藥10個品種,并就以上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使用方法等發放宣傳資料、召開現場會等形式進行技術培訓。2月份以來,主要在羊場、灣寨等水稻稻瘟病重災鄉(鎮)開展稻瘟病綜合防治技術培訓,在洗馬、醒獅等鄉(鎮)開展雜交玉米、蔬菜種植技術培訓會。目前,已開展培訓86期次,培訓農戶0.68萬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萬余份??h農口部門組織農技人員在“3.18”科技活動期間開展“農技人員下基層,服務三農獻才智”的活動,深入鄉鎮村寨、田間地頭,宣傳黨的惠農政策,傳授先進農業技術,做到技術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努力提高農作物的科技含量規范化水平,全縣水稻種植要求實行拉繩定向移栽、雜交玉米種植要求90%為育苗定向移栽,為農業增產奠定堅實基礎。

六、妥善安排困難群眾生產生活

由于去年以來災情較為頻繁,今年春荒期間受災困難群眾較多,該縣各鄉(鎮)認真落實“底數清,操作方案細,領導到位,資金物資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積極開展春荒調查摸底工作,經過摸底調查該縣春荒期間共有缺糧人口34258人,需衣被救濟11300人。為此,該縣民政部門安排折合75萬元的14萬公斤救災糧,1400件衣服,1400床棉被,20__雙鞋分發到各鄉(鎮),解決困難群眾的吃穿問題。同時要求各鄉(鎮)在安排好困難群眾的基礎上,還要利用春耕的有利時機,積極組織開展生產自救活動,組織困難群眾搞好春種,發展經濟作物、家庭養殖、小加工等,開展社會救助、互助互濟等活動,多渠道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

七、當前春耕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1、農民缺信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各級喊得響,但行動步伐慢、成效不明顯,千家萬戶的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往往是根據上年市場效益決定種什么、 怎么種,而他們缺少正規渠道提供綜合系統的市場需求信息、主要價格預測、市場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預測,以及產品銷售政策等信息,形成增產不增收。

2、生活困難群眾缺乏生產資金。生活困難群眾在春播生產中缺少資金,一是農村信用社發放小額貸款,采取擔保貸款辦法,特困群眾貸款難度大,越窮越難貸;二是貸款利息高,加大了生產成本,特困群眾寧愿少投入,不愿求信貸。

3、農資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下降,農業效益減少。糧食良種直補政策帶來的收益,被以種籽、化肥為主的農資價格上漲所沖銷,農民種糧效益低,種植積極性不高。

4、農村缺少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現在農村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缺少自己的各類經濟合作組織,長期以來靠家庭經營小生產,農業生產不成規模,農業產品不優、不強、不大,沒有市場竟爭力,僅有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又往往與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難以形成合力。

5、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村發展水平落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仍待提高。

八、幾點建議

當前正是春播的關鍵時期,現就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春季田間管理。要及時組織各級農技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查苗情、查墑性、查病蟲情的“三查”活動,區分不同地區、不同苗情、不同墑情、不同地段,有針對性地制定田間管理方案,做好肥水管理,促使苗情轉化升級,增強抗病抗災能力,為全年農業豐收打好基礎。

2、全力抓好春播生產。當前已進入春播旺期,要把落實春播面積作為搞好全年農業生產的關鍵一環,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精心組織,具體指導。在保證春播順利進行的同時,繼續抓好農資調供和市場監管,加強種子、化肥、地膜、農藥、農機具等生產資料的調劑供應;

3、繼續加大農資市場監管力度。要密切關注農資市場價格行情,搞好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和執法大檢查,嚴厲查處和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和哄抬 物價等違法行為;加大種子市場監管力度,堅決杜絕假冒偽劣種子流入市場,促進優質農資供應,維護農民權益,打假護優保春耕。

4、抓好防災減災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吸取近年特大凍災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的深刻教訓,加強與氣象、抗旱防汛等部門的聯系,加強業務交流和信息溝通,準確把握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認真做好干旱、洪澇災害等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減災工作,及時采取相應的防災減災措施,盡力降低災害損失。

5、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各級領導和各涉農部門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結構調整為中心,將春耕生產作為當前的中心工作來抓。農業部門要派出技術干部,包鄉蹲點,協同各鄉鎮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加強技術培訓,指導農民春耕生產。

篇9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及其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把農業科技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增加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的管理機制和創新、服務體系。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第四條市和區、縣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對農業科技進步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

市和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本規定負責農業科技進步工作。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的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做好農業科技進步的相關工作。

第五條本市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實現穩定的投入增長。

本市應當根據農業科技發展規劃,安排用于農業科技攻關、成果轉化、技術推廣和技術引進等科技興農項目的資金。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的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本部門的計劃,安排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的資金。

本市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參與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

第六條以市或者區、縣財政性資金設立農業科技項目的,項目主管部門應當公開立項指南。

農業科技項目符合招投標條件的,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實行招投標。

項目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專家評審、項目承擔單位及相關人員的信用評估、資金使用監管、項目成果績效評估等制度。

第七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的科技、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開展種源、裝備、生態和信息等領域的現代農業科技研究,參與農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

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申報國家的農業科技研究重大項目。凡獲得國家農業科技研究重大項目的,按照本市有關規定,給予配套項目支持。

第八條本市應當定期編制農業科技成果目錄,并向社會公布。

對下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根據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給予稅收、貸款的優惠或者研發經費的補助:

(一)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合作,向農戶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

(二)農業科技成果權利人采取成果轉讓、以成果作為投資或者許可他人使用成果等方式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的;

(三)自主創新取得農業科技成果的權利人,在本市經成果轉化產生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且未獲得政府資助的。

鼓勵和支持本市農業科技成果權利人以成果轉化等形式為其他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服務。

第九條區、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農業發展需要,按照科學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則,設置綜合性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承擔下列公益性職能:

(一)引進、試驗、示范農業關鍵技術;

(二)監測、預報農作物和林木病蟲草害、動物疫病等農業災害,提供防治和處置技術指導;

(三)提供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和檢驗技術服務;

(四)提供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的監測技術服務;

(五)提供農業技術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訓服務;

(六)其他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可以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聘用農業技術人員,組建村級農業技術服務隊伍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履行公益性職能所需的經費,納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

第十條本市依法保護農業方面的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農產品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為申請人、權利人提供相關服務。

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申請農業方面的知識產權,獲得植物新品種權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可以按照本市有關規定,向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費、審查費等資助。

第十一條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信息平臺,為農業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服務。

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為農業生產、經營和科技研發活動提供科技信息服務。

第十二條本市應當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

本市應當制定農業重點領域的科技人才開發目錄,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等培養和引進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建立、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

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擴大職業教育面向農村的招生規模。本市應當采取措施減免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中種植、養殖等專業學生的學費。

第十三條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制訂農業科技人員的專業培訓計劃和農民的專業技術、實用技術等農業技術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免費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培訓。

市和區、縣科技、農業、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組織有關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到鄉、鎮、村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提高農民應用農業技術的能力。

篇10

 

關鍵詞:農村科技推廣培訓;存在問題;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在兩者之間發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1]。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有6 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近2/3沒有應用到生產領域,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這與基層農技培訓推廣力量薄弱有關。如何抓好基層培訓,普及農業科學知識與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當前“三農”工作中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2]。

1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培訓工作重點在鄉鎮、關鍵在農村。由于存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法、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差異,農技培訓覆蓋面不廣和工作難開展的現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1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服務難以到位

由于農業 “弱質產業”和農民 “弱勢群體”的地位,農業科技培訓服務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再加上經費得不到保障,農村科技培訓推廣工作弱化、邊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原有的四級農技推廣培訓網“線斷、網破、人散”,造成大多數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組織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使農業科技培訓推廣工作在鄉鎮一級失去了同農村、農民之間的橋梁搭接,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推廣到了鄉鎮便出現斷層,難以推廣到農民家中。同時,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農技推廣的主力軍缺乏有效技術培訓指導,難以發揮整體效益。

1.2農業科技推廣培訓人員專業素質不高

由于從事基層農業技術培訓服務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人員流失嚴重,導致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知識缺乏、總體素質偏低;再者,受編制的限制,許多基層農技培訓機構無法吸收農業院校的畢業生,隊伍得不到及時補充和更新,人才出現“斷層”,無法適應農業科技培訓的要求。

1.3農業科技供給不足且供需脫節

一方面,農業科技與生產結合不緊,研究課題不適應實際需要,農戶生產過程中迫切需要的適宜性農業技術供給短缺,科技儲備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農業科技供給嚴重滯后于農業發展的時代需要,難以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

1.4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應用科技難以普及

現階段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同農業經濟的發展極不適應。據統計,我國現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62%,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質偏低,消化吸收農業科技知識的能力比較差,使得他們對農技推廣培訓活動不感興趣,農業科技難以普及。

1.5經費投入不足,難以適應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實際

經費投入是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的前提,但基層農技推廣培訓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培訓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有限的經費被截留或挪用的情況普遍存在,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業費用支出,支出結構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從而制約了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

2對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層鄉鎮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體系

基層農技培訓推廣體系是實施科技農興的關鍵環節。為此,應根據各地實際,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農技推廣培訓組織,如以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主體的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訂單推廣服務模式,以農資生產廠家為主體的農資推廣服務模式,以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示范服務模式,以各種協會或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的推廣服務模式等,從而鼓勵和引導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科技服務[4]。

2.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隊伍

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隊伍是農技推廣的根本。一要加強隊伍建設,支持現有農技人員帶薪學習培訓,通過脫產、函授等多種培訓形式,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知識水平,以適應農業科技不斷發展的需求。二要鼓勵農村大學生回到農村就業和創業,充實基層農技培訓推廣隊伍。三要建立農技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嚴把進人關,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四要實行績效掛鉤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務對象為主體、以一線推廣業績為主要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系,切實做到責、權、利相統一,提高農技推廣培訓質量。五要推行全員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市場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農技人員扎實工作。

2.3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解決供需脫節問題

提供農民和市場真正需要的技術是科技興農的基礎和

前提。為此,必須面向農民和市場,按照“科學布局、優化資源、完善機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構建“層次清晰、分工明確、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實行課題招、投標制度,提高農業科研產出效率。三要鼓勵農業科技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強部門之間、地方之間和農民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圍繞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實用技術問題,發揮各自優勢,集中攻克農業技術難題,滿足農業科技服務的需要。

2.4強化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應當堅持以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為導向,促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當地的普及與推廣。一要建立支持農民培訓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規范農民培訓工作,并把宣傳發動與經濟補償措施結合起來,吸引農民積極參加農業科技培訓。二要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培訓,如通過廣播電視、信息網絡、遠程教育、現場講授示范、舉辦技術講座、專業培訓、函授和農民夜校等,把科學技術送到干家萬戶,傳授到田間地頭,培養一支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三要積極引導農村逐步實行農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在此基礎上對農民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培訓,條件成熟時對農民實施“綠色資格證書”制度,推動農村急需的農業技術骨干和帶頭人的培養。

2.5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籌資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農業科技推廣培訓投融資體系。一要強化國家撥款的主渠道,增加農業科技推廣投資總量,改善投資結構。二要完善間接融資體制,設立科技推廣培訓基金。鼓勵民間、私人投資到科技推廣事業,使之逐漸成為繼政府撥款之后的重要資金來源。三要鼓勵農業科技推廣培訓部門興辦經濟實體,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四要鼓勵金融部門加大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積極支持農業技術培訓項目。

3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