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醫藥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與醫藥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與醫藥培養方案

篇1

關鍵詞:生物技術;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2-0132-02

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快速發展的綜合性學科,被認為是21世紀朝陽產業和科學技術的核心[1]。在生物技術三個重要的應用領域:工業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醫藥生物技術中,醫藥生物技術是發展最迅速、最活躍的領域[2]。醫藥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為培養醫藥生物技術領域人才的主體,如何構建醫藥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十分現實而重要的課題。近年來,根據生物技術專業的特點和我校的實際,我們對醫藥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明確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

當前我國高校生命科學的相關專業有生命科學、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生物技術專業是隸屬理科的專業,在專業的學科定位上,它既有別于生命科學專業,又不同于生物工程專業。生命科學專業屬于理科辦學專業,側重于培養理科基礎性人才;生物工程專業是以工為主、以理為輔、工理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生物技術專業屬于理科辦學專業,是以理為主、以工為輔的理工復合型專業[3]。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自2000年開始招生,是廣西首個在醫藥院校開設的生物技術專業。根據生命科學學科發展的趨勢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結合我校生物技術學院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我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具體來說,我校生物技術專業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相應的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及醫藥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在醫藥、食品、制藥、生物、農牧、經貿等眾多領域的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和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檢測分析、教學、生產及管理工作,基礎扎實、素質良好、實踐能力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和奉獻精神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應用型生物技術骨干人才。

二、優化課程設置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的醫藥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必須調整和優化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突出醫藥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醫藥應用型的特點。具體來說,在2013年新版培養方案中,我們優化了課程設置體系,適當減少了專業基礎課程的學時,同時強化和突出了專業課程和畢業實習環節(表1)。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的主干學科定位為生物學和基礎醫學。公共基礎課由語言、法律、經濟、管理等人文社科類課程和數、理、化、計算機等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組成。主要專業課程有人體解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藥理學、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生物信息學等。在教材的選用上,原則上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等出版的最新教材。在專業課程的整合方面,使其相互銜接,盡量避免重復,使學生系統而深入地掌握專業知識,以適應不同醫藥生物技術相關領域的需求。同時在一些條件較好的課程建設中,比如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中,我們也加強了雙語課程的教學和精品課程的建設。

三、強化實踐教學體系

對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來說,具有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非常重要。實驗、見習和實習等實踐教學體系是生物技術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針對我校的實際,圍繞生物技術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構建了分類設計、分層施教的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具體來說,桂林醫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如下幾方面:一是課程實驗(見習)教學。課程實驗(見習)教學安排在各門課程學習期間,通過實驗室教學和校外企業參觀,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掌握實驗技能的目的。為保障學生在課堂實驗教學中有更多的動手機會,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我們適當增加了各類課程的實驗(見習)學時,加大了實踐課程的比例。必修課程中理論課與實踐課學時的比例:2010年培養方案中從1554∶755(2.1∶1)調整為2013年新版培養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畢業實習,主要到生物、醫藥及生物制品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相關企業和部門進行專題研究,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三是第二課堂,在2013年新版培養方案中,我們增加了早期接觸專業、早期接觸科研和早期接觸社會實踐的“三早”實踐教學方案(表2)。此外,第二課堂也包括勞動教育、舉辦專業知識講座和演講等。四是其他實踐,包括入學教育、軍事訓練、畢業教育及就業指導。

四、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

當前,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培養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需要,不能滿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學生創造力培養的需要。因此,我們特別強調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鼓勵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嘗試,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現場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思維的能力。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們注重使用多媒體技術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合理運用因特網來進行教學。同時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如教學課件的共享,提高教學水平。為保證生物技術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我們還采取引進、培養、聘請等途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加強具有醫藥生物技術領域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的培養和引進。

五、改革課程成績評價體系

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就必須深化生物技術專業考試制度改革,改革課程成績評價體系。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分為:(1)形成性考核,包括課程平時考核、課程期中考核和課程實驗考核。課程平時考核主要考核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含學習行為、動手操作、平時作業、課堂提問等);課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對課程前半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課程實驗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筆試、實驗操作等形式進行,主要考核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實驗操作的能力及實驗報告的撰寫情況等。(2)終結性考核,每門課程結束時或期末,采用閉卷或開卷筆試的形式進行考試,教師根據課程的性質和要求選擇考試方式,對于專業基礎課程和一些與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影響較大的核心課程,可以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對于選修課程和其他非核心課程可以采取開卷考試、課程論文等方式進行考核。

總之,醫藥院校開設生物技術專業是當今迅猛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的需要。為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醫藥生物技術人才,還需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趙凱,唐艷,孫曉丹,馬春權,李海英.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和創新型人才培[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3,3(3):16-19.

篇2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協同育人;應用型本科教育;醫藥衛生人才

以協同育人為抓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改革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1]。廣東藥學院是一所培養應用型本科醫藥衛生人才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學校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增強學生能力為根本,以服務區域醫藥經濟為宗旨,通過科學規劃專業布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整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等措施,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著力推進應用型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與實踐。

1“大健康”視野下,構建以“大藥學”為核心“三群一體”的專業體系

廣東是醫藥大省,醫藥工業產值、工業附加值、利稅、產品銷售收入多年來居全國首位,均超過全國總量的1/10。2014年,廣東醫藥行業利潤總額位居全國第三,規模以上醫藥企業數量377家,行業資產總額近2 000億元。未來幾年,廣東將基本建立起一個門類齊全、技術先進、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體系[2]。同時,通過對未來產業結構調整方向進行分析,可以預見未來將是健康產業發展的大好時機。因此,學校近年來提出以“大健康、大藥學”的理念進一步調整和充實專業體系。學校堅持主動適應區域醫藥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突出特色、注重專業交叉融合的建設思路,在原有藥學、預防醫學等傳統優勢學科專業的基礎上,把具有醫藥背景的新興產業作為新專業的建設方向,不斷拓展醫藥產業研發、生產、流通、管理等領域的專業,構建了以“大藥學”為核心,由“核心專業群”、“交叉專業群”和“延伸專業群”組成的“三群一體”的專業體系。其中,“核心專業群”是指辦學歷史長,在醫藥衛生行業起核心作用并在社會上擁有較高聲譽的傳統優勢醫藥類專業,包括藥學、藥物制劑、藥物分析、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等;“交叉專業群”是指與醫藥專業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對醫藥衛生行業發展具有重要輔助和促進作用的專業,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醫藥貿易)、經濟學(醫藥經濟學)、公共事業管理(藥事管理)、生物醫學工程(電子儀器)等;“延伸專業群”是指與醫藥類專業具有較多共同知識結構的專業,包括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化妝品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等專業。截至目前,學校共有本科專業41個。

2以協同創新為引領,強化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

協同創新是基于國家戰略的高度被提出的,在人才培養方面,協同創新的落腳點體現在協同育人。學校在“十二五”人才培養規劃中明確提出以下指導思想:“堅持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調整辦學定位與布局,調整優化專業體系;強化內涵建設,不斷完善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建立面向醫藥衛生行業,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同時,學校提出要將“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和開展多種具有醫藥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各種實踐教學平臺和各類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建設具有開放式、立體化的實踐教育體系,為多樣化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礎”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主要任務。近年來,學校組織各專業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新一輪修訂工作,重點體現在各專業實踐教學比例進一步加大。藥學類、中藥類、生物類、經管類、信息工程類、食品類、化工類等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平均比例達到32%,其中“大藥學”的核心專業如藥學、中藥學等實踐教學比例達35%,遠高于教育部標準(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15%、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比例不少于25%)。同時,學校組織教學管理人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協同育人等內容進行專題學習和討論,并對實施方案進行工作部署。

3夯實教學條件,為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強化實習基地建設。圍繞專業布局與教學需要,大力拓展實習基地。目前,實習基地數量共498家,分布全省各地,重點覆蓋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類型涵蓋醫藥研發、生產、流通企業與醫療衛生事業管理部門。在此基礎上,學校對實習基地的建設質量予以高度重視。近年來,與廣州醫藥集團(全國最大制藥集團之一)等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家、省級協同育人平臺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7家,校企雙方共同投入經費數百萬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孵化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二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①積極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進入專職教師隊伍;②通過制定和修訂系列管理制度、出臺激勵政策等措施積極鼓勵專任教師深入行業企業,了解行業前沿進展,掌握最新技術,開展橫向科研合作,進而反哺教學,提高教學質量;③經常聘請行業頂尖人物到校內為教師開展專題講座,充實教師學術涵養;④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每年選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到海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重點培養,選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到我國一流大學進修,拓展教師學術視野。⑤加強培養教師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滿足培養醫藥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每年組織2期45歲以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師參加實踐培訓。每年向醫藥企事業單位排出教師200多人次參加實踐培訓活動。

4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4.1協同培養,設立“創新班”

學校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選取生物技術專業,依托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以科研項目為依托,開設跨課程綜合性實驗,如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綜合性實驗等。對于實現成果轉化的科研項目,逐步開發成綜合性實驗教學內容,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成果的開發與研究。在此基礎上,依托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生物制藥綜合性工程訓練中心”,加強工程能力實訓和集成創新實踐,構建了多層次生物制藥工程集訓實踐體系。分別與科研機構、研究型企業、生產企業共建三種類型“創新班”。與科研機構協同培養主要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通過突出專業核心技術的流程化教學實現個性化培養,通過每周組織學生參與學術semi-nar等途徑強化學生專業素養。與研究型企業協同培養有志從事生物高新技術研發工作的專才,每年從三年級學生中遴選優秀學生組建創新班,根據學科特點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依托科研項目轉化的產業化進程,與生產企業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該培養模式在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100%,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29%。

4.2寬口徑(大類招生)人才培養

前期寬口徑、大基礎培養,擴充專業基礎和醫藥背景知識,后期課程設置采取模塊化建設,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和職業發展選擇專業方向以及課程模塊。在公共衛生學院試點寬口徑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前期大基礎,后期特色課程模塊”的形式實施;同時在衛生部、省衛計委應急辦及應急專家支持下,設立緊急醫學救援志愿隊,參與社會突發公共衛生•14•事件的應急處理。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100%,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84%。在醫藥商學院試點實施寬口徑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2013級起該學院內5個管理類專業實施大類招生,采取“3段式”培養,前2學年大基礎寬口徑培養,第三學年專業課程模塊化建設,第四學年采用“規模定制式”、“工學結合式”、“項目制”等培養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課程體系動態管理。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100%,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43%。

4.3就業導向人才培養(廣東省示范性軟件學院)

醫藥信息工程學院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選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醫藥軟件服務外包方向)以共建學院、專業、實訓基地、遴選班以及行業職業認證培訓等合作方式與安博教育集團、廣州騰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開展深度合作,協同培養人才。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29%,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11%。依托2013年獲省教育廳批準建設的“廣東省示范性軟件學院”,重點強化實訓教學,采取系統化課程學習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構建實施“安博實訓體系”。該體系通過國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鑒定,并在IT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營、教育部“IT實訓推廣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具體分為6個培養階段: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階段、專業技能課程教學階段、專業技能課程實訓階段、校內階段項目實訓、基地企業實訓和實習階段。其中設置大量實訓教學環節,授課教師均為安博教育經驗豐富的專職項目經理(講師)。同時,為適應國際化計算機產業人才需求,該專業強化外語訓練,開設《語音與口語強化》、《IT英語》、《商務英語及寫作》等課程。

4.4“工學交替”人才培養

中藥學院與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共建研究院、產學研基地、試點班等形式,采用“工學交替”等培養模式,共同培養中藥類應用型人才。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4%,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2%。校企共建“康美藥業-廣東藥學院現代中藥工程研究院”公用平臺,康美藥業產學研基地,開設“康美創新班”。該試點班學生從中藥學專業學生中遴選,采用“工學交替”模式,第三到第七學期每學期安排2周時間在企業進行專題實踐教學,包括中藥飲片工藝學實訓、中藥GAP實踐、中成藥生產與實踐、中藥新藥研發與注冊、中藥推廣與流通共5個專題,覆蓋中藥的研發、生產、流通全過程的關鍵環節。同時增加專業英語的強化訓練,增設中藥新藥開發與注冊開放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企業師資與學校師資的雙師隊伍,以及企業現場教學模塊的設置,確保該試點班教學與實踐,課堂與企業一線緊密結合。

4.53+2”,“3+1”人才培養及卓越工程師計劃

“3+2”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與廣州總醫院合作(學校已與廣州總醫院共建廣東藥學院廣州臨床學院),在臨床醫學、臨床藥學專業試點實施。我校負責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廣州總醫院負責臨床課程教學、見習實習帶教及課題研究。借助醫院的臨床病例資料、診治平臺技術、高水平臨床醫師帶教等優質教學資源,協同培養臨床相關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其中臨床醫學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4%,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4%。臨床藥學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100%,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9%。“3+1”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在醫藥經濟學院試點實施,與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合作,前3年在校內培養,最后1年在目標企業一線頂崗實習,通過保險崗位的職場實踐,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保險情商的培養。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100%,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37%。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主要在醫藥信息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100%,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15%)以及醫藥化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化妝品創新實驗班實施試點(專業內學生覆蓋面為6%,二級學院內學生覆蓋面為4%)。

5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展望

近年來,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采用多種模式培養應用型本科醫藥人才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一是覆蓋面廣。截至2014年,學校有28個專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展協同育人工作,占總專業數的73.7%。二是合作層次深。在協同育人工作中,學校從頂層設計入手,重視培養內容的實際內涵,根據不同專業采用多種培養方式,強化過程管理,力求通過培養過程,實現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例如學校護理學專業開展了以涉外護理和社區護理為特色的“3+1”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教育,首屆畢業生100%考取執業護士資格證,獲得護士從業資格,就業率達100%。同時,學校不僅強調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展開合作,還積極推動雙方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合作,既加強了雙方的合作關系,也促進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三是育人效果好。對用人單位、學生家長以及參與培養過程的學生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調查對象認為協同育人的•15•模式較傳統培養模式的培養效果要好,更符合應用型本科醫藥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過程更貼近行業企業。接受協同育人培養過程的學生就業率達98%以上,部分專業達100%。人才培養多樣化改革的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合作單位積極性的問題。例如企業始終是企業而非專門的人才培養機構,因此“投入產出比”是他們重點考慮的方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部分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等原因,存在未能嚴格實施培養方案、對培養過程管理不到位等情況。二是合作穩定性的問題。少部分企業與學校合作一兩年后,出于人才儲備飽和、投入教學資源不足等原因,接納學生人數逐漸減少甚至中斷合作。三是管理機制有待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培養人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運行機制、協調機制、保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激勵措施等方面仍需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多樣化人才培養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協同育人是實施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學校將堅持站在時代前沿,以“協同創新”思想為引領,進一步更新辦學理念,完善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多模式開展協同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在與地方經濟社會和諧互動中使自身得到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蔡志奇.應用型本科協同育人模式多樣化芻議[J].教學研究,2014,(4):5-8,15.

篇3

(浙江中醫藥大學)

生物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興起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其廣泛應用于化工、醫藥、食品、農業、能源、資源和環境等領域,近年來發展迅猛,尤其為人類健康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因此,國內不少高校紛紛新設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浙江中醫藥大學于2003年9月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專業學生,這是在全國20多所中醫藥院校中首次開設生物工程專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根據本校的辦學優勢和國家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對中醫藥背景下生物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以及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索。

一 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的定位與特色

目前全國已有百余所院校開設了生物工程專業,浙江省共有9所院校開設了生物工程專業,而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僅三所開設了生物工程專業。由于在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科研方向以及專業設置先后等方面的差異,辦學方向及專業特色也不盡相同。如有些院校以溶劑和有機酸的微生物發酵,或以核苷酸及其類似物的微生物發酵,或以酶制劑工業,或以微生物發酵生產抗生素,或以基因工程,或以食品發酵、加工釀造,或以微生物與環境保護等為主要辦學方向[1】。

在專業定位這個戰略問題上,必須揚長避短,走特色發展之路。浙江中醫藥大學具有在中醫藥領域深厚的辦學積淀和背景,因此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定位是:充分依托和發揮中醫藥大學的辦學優勢,注重現代生物工程在傳統中醫藥中的交叉融合與應用,培養面向科研、生產、管理第一線的一流中醫藥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專業堅持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的方向,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滲透的辦學特色,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生物工程技術人才。

注重現代生物工程在傳統中醫藥中的交叉融合與應用,是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建設的一大特色。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已用于中醫藥產品的開發、生產、培育及研究等方面,包括中藥生物發酵、中藥內生菌的分離、中藥生物轉化、酶工程應用于中藥提取、中藥細胞工程、中藥生化分離工程等。醫藥產業已逐步成為支柱產業之一,而生物技術成果約有60%是用于醫藥業。因此,現代生物工程技術不僅可以應用于中醫藥領域,而且前景廣闊,辦好生物工程專業也將更好地促進中醫藥院校的教學、科研發展。

二 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教指委的專業規范以及社會需求與各類人才的專業特點,在大量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辦學特色,研究確定了生物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出具備生物工程基本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和技能,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及中醫藥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 ‘在培養方向上,既要培養學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要注重現代生物工程在傳統中醫藥中的應用與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術素養的培育,注重培養具有中藥發酵工程技術、中藥活性成分分離工程技術、能將細胞工程、基因工程應用于中醫藥研究的人才,充分發揮中醫藥背景的優勢和特色,培養出社會真正需求,并能在中醫藥領域發揮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

三 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2]。圍繞著培養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加強課程及教材建設,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注重特色項目的培育,重視中藥發酵工程、中藥酶工程、中醫藥基因工程等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能的培養,這也成為了專業建設的一大特色。

1 實施課程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注重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的培養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課程水平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水平[3]。生物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以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線,注重其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在廣泛學習調研國內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教指委制定的專業規范要求,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整體優化和調整。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設了工程類基礎課程,并增設了實訓環節,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在培養學生具備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的培養,具有鮮明的中醫藥特色。除了開設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課程以及工程制圖、化工原理等工程技術基礎課程以外,還充分利用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中醫藥學這一優勢學科,開設了中醫學概論、中藥藥劑學、中藥復方藥動學等課程。同時,在專業實驗課中也融人了中醫藥相關的內容,而學生開放實驗項目、本科畢業論文中與中醫藥相關的比例均高達50%左右。

2 選用優秀教材,編寫特色教材,融合鮮明的中醫藥特色

教材建設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必備的基礎環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4]。制訂教材建設規劃,完善教材選用機制,以此保證教材選用的先進性及中醫藥特色。針對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編寫并出版了符合專業方向需要的中醫藥生物工程教材《生物與制藥工程實驗》,該教材既注重基礎知識,又著眼于實用性及學科發展性,并結合了中醫藥特色的實驗內容。這些實驗內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注重中醫藥特色,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3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工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點和特點,實踐教學不但是生物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活動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生物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及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還應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強化工程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1)積極推進實驗教學改革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工作,在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內容、課程整合與優化、完善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以滿足生物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①在實驗教學體系方面,實行多層次改革,對課程實驗教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畢業設計實驗、開放實驗項目、企業實訓教學、實驗沒計競賽等多個環節進行優化,建立更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②在實驗教學內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設汁性、綜合性實驗項目,減少驗證性、認知性實驗項目,促進科研成果向本科實驗教學內容轉化,并根據學科發展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引入特色實驗項目。③在課程整合與優化方面,對實驗教學內容相關相承的課程,打破課程壁壘,進行課程整合,開設專業模塊大實驗,如將“基因工程”、“生化制藥學”的實驗課整合為“基因工程實驗”,將“工業微生物學”、“生物工藝學”、“發酵設備”的實驗課整合為“發酵工程實驗”。“基因工程實驗”將基因工程常用的實驗技術串聯起來,涉及基因克隆、菌種構建、工程菌的發酵、蛋白分離純化、產品電泳與檢測等環節,讓學生在整個產品生產流程中了解各項技術,既有“點”、又有“面”,改變了過去實驗課時少、實驗內容孤立、交叉重復等現象。④在完善管理機制方面,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信息、師生交流、資源共享、實驗管理等功能。

(2)建設特色實驗室,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建有生化分離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學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實驗室,面向全校開放。每年承擔150余項開放實驗項目供全校學生選擇,內容涉及生物工程各個方面,通過這些實驗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科研能力。同時,根據學生的科研興趣及就業方向,分不同專業方向,通過實行科研導師制、撰寫論文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如采用發酵工程技術培育藥用菌(中藥)、中藥成分分離分析工程、中藥制劑工藝、細胞工程、生物制劑等不同方向。

(3)注重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通過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改善實習教學條件,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通過打通校企聯系渠道,使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工作。除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外,與多家校外具有中醫藥特色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為學生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的社會實踐提供平臺,使企業中具有豐富生產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作為專業師資的補充,為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生物工程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總之,浙江中醫藥大學在全國20多所中醫藥院校中首次開設生物工程專業,沒有先進的經驗可以借鑒。根據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出了現代生物工程與傳統中醫藥交叉融合這一專業特色,并確定了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圍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對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通過優化改革課程體系、編寫選用特色教材、構建強化學生工程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最終形成了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這將為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個良好的理論支撐,也將為中醫藥院校其他非傳統專業(傳統專業指中醫、中藥等)的開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萬海同.中醫藥院校中生物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研究[J].中醫教育,2010,29(4):4-8.

[2]官翠玲.醫藥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之研究[J].,中醫教育,2008,27(5):4-6.

篇4

【摘要】 當前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著諸多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現在重知識輕能力、重傳承輕創新、重守業輕創業、重單一型輕復合型等方面,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當前我國高等學校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廣東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在學科與專業建設中的實踐,探索如何利用本學科資源(如科研、學術成果、科研儀器設備等),培養本科生的創新能力,進而創建生物醫藥類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 高等教育;生物醫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專業建設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many malpractice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our country, mainly displaying in the aspects of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on knowledge than ability, more importance on inheritance than innovation, more importance on safeguarding ones heritage than carving out, more importance on singularity than multiskills. Therefore,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ecomes a common task of significance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integrating the practice of Lifescience & Biopharmaceutical School, 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ity, explores how to raise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y using the resources of this discipline (such as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ademic achieve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and equipment), to further establish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biomedicine specialized innovative personnel.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biomedicine specialties;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peciality construction

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大眾化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呈現出快速和大規模發展的趨勢。從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來看,大眾化高等教育普遍面臨著質量下降的問題。近幾年來,有關分析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呈現下降的趨勢,這種趨勢已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門、教師、學生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和擔憂[1]。我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與時展不相適應的缺陷和弊端,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主要表現在學校培養模式陳舊,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以及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市場的需求脫鉤等方面。如何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和造就大批掌握高科技和現代科學管理知識、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國高等學校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探索高等教育新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基于學科與專業建設的生物醫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大學的學科和專業設置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的辦學特色和水平,加強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發展的一個基礎性的又是根本性的環節。如果將這些學科建設成果資源應用到專業建設和本科生人才培養上,一定會有大的收獲,真正實現“學科產生于專業,反過來促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目標。

2l世紀是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是生物學的世紀,以生物技術為主體的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本世紀的支柱產業。因此,如何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特別是生物技術創新人才是從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討的問題。廣東藥學院自2005年9月啟動本科教育評估準備工作至2007年11月結束,取得評估優秀的好成績。廣東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簡稱生科院)是在生物制藥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的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學院。生科院自2005年評估啟動以來,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廣東藥學院的醫藥結合的特色以及市場需求情況,開展了研究型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以科研促教學,其根本目標是突出應用理論與技能的系統訓練,強調科研素質的塑造、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與總結,初步建立了具有生物醫藥類專業特色的本科生人才培養模式,以科研促教學為自身特色,建立了具有一定推廣價值的課程體系、實驗教學新模式,并在本科生直接參與科研及科研成果及時應用于教學方面獲得了滿意的效果。2007年生科院《生物醫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成功申報教育部、財政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點,進一步推動了生物醫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國家級實驗區建設點的成功申報,不僅是對生科院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上的肯定,也極大地促進了生科院的學科和專業建設。

三、基于學科與專業建設的生物醫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內容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致力于人才培養

實現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有機統一,根本目的在于培養更多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不斷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因此,必須加強學科和專業建設,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完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拓寬專業口徑;在學科建設的實踐中尤其要進一步注重相關學科專業的復合交叉,滲透融合,構建人才培養的專業鏈,為學生搭建寬厚的基礎知識與扎實的專業訓練相統一的教育平臺,培養立足地方經濟發展、具備就業競爭優勢的創新型人才[2]。生科院下設有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兩個專業,并在專業下根據市場的需求設置了具有生物醫藥特色的板塊,其中生物技術專業設置四個板塊,分別是生物制藥、生物技術安全評估(以轉基因產品安全、藥物的藥效及毒理為特色)、能源與環境生物技術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市場需求設計一個板塊;根據最新的生物學進展和組學的發展,在生物科學專業下開設系統生物學方向(與醫藥結合,尤其是與中醫藥結合),主要使學生利用前沿的知識開拓思路,增強創新意識。通過設置特色板塊,不僅可以滿足社會對生物醫藥類專業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改善專業結構和提高專業水平,進而促進了學科的發展,學科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專業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聯系點主要著落在課程設置方面,其內在聯系表現為:通過課程中介,將依據學科發展總結、概括出來的學科理論體系轉化為可以進入課堂進行教學的課程體系;通過課程結構的整合重組,促進課程體系的優化、完善和教學內容的拓展、深化、提升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水平,進而與專業建設構成系統完整的緊密聯系,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有機結合,必須根據人才培養的類型和規格確定教學結構,以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組合課程,同時與社會需求變化相適應[3]。生科院根據生物醫藥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在課程改革和創新方面的具體包括如下:

1.綜合性實驗。開設“基因工程(跨課程)綜合性大實驗”,“分子生物學(跨課程)綜合性實驗”, 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綜合性實驗等。

2.研究課題設計。在高年級的選修課,如《腫瘤生物學》、《抗體工程》等課程,引導學生開拓思路,學生自主設計課題、撰寫標書,使其了解和掌握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知識。

3.藥物開發、注冊和申報。在選修課《藥品注冊與生產質量管理》的教學中,要求學生以一種生物藥物為例,設計藥物開發計劃書,使其對藥物開發、注冊和申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4.設計性實驗篩選。在必修課《轉基因技術與安全評估》中,由學生設計實驗內容并講解,指導老師和學生共同篩選優秀設計方案,并把部分優秀實驗設計作為實驗課的內容,分組實施。

(三)注重實踐教學和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

當代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業魄力和綜合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這種高級專門人才,只有通過系列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得到有效的培養。生物醫藥類專業的專業課,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畢業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新世紀謀職就業的重要必備條件。為此,生科院在與美國貝克曼公司共建的基礎上成立了生物技術創新實驗室,通過共同探討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認識到確立長期發展課題方向的重要性,讓本科生根據生科院發展方向設計課題并實施。該實驗室配備了一些當前生命科學領域非常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如PF-2D目標蛋白快速分離系統、GeXP多重基因表達遺傳分析系統、流式細胞儀、毛細管電泳系統以及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通過教學形式和實習研究內容等方面的改革,使得本科生更好地認識、了解進而參與到生命科學的前沿課題研究中。2007年成立學生創業中心,在老師引導和指導下,讓學生自主設計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發掘自身的科研潛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創業中心成立之初,在學院與學校教務處的支持下聯合舉辦了“學生實驗技能大賽”,比賽內容包括基因擴增、克隆、鑒定等項目,以及包括生命科學前沿知識的競賽等。創業中心一方面立足于專業基礎,通過獨立的科學研究和創業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品質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強了“創業教育”理念的宣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促進學生主動、有效的更新知識結構,為今后的就業做好準備。

四、基于學科與專業建設的生物醫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舉措

評估結束后,學校開始思考如何進入下一輪的新發展,以學校為管理中心的校、院二級管理體制逐漸顯示不適應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代之以具有彈性的二級管理體制,并以生科院作為試點進行專業大類招生,嘗試改變以往剛性教學管理制度下的管理方式,給予學生選擇專業、課程、教師、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的自由[4]。

生科院將生物技術專業和生物科學專業設置成為生物專業大類進行招生。具體內容包括:①“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打破狹隘的專業教育思想,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和專業互動性;②改變以往的按專業招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允許學生在入學后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比較全面地了解專業的社會需求,也更理智地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專業和方向,使學生入學后能夠得到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避免學生因過早進入專業學習而知識面狹窄的弊端。充分發揮各學科的整體優勢,逐步實現由“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轉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③調整教學管理模式,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發揮學科的整體優勢,使學生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

五、總 結

通過立足于“學科產生于專業,反過來促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了基于學科和專業建設的生物醫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的新機制,構建了基于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本科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及手段。該模式不僅有助于改變我國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提高本科教育質量,促進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對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對促使知識經濟發展,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教學型高校學科與專業建設的問題和對策-以財經類院校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47-49.

[3]關于學科、專業與課程三大基本建設關系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4(3):32-34.

篇5

【關鍵詞】轉化醫學;傳統中醫藥學;現代醫學;醫學教學改革

一、轉化醫學的涵義

轉化醫學,又稱轉化研究,該詞首見于美國Science雜志,其核心是將醫學實驗基礎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應用于臨床教學實踐中去,在基礎與臨床中建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溝通橋梁。轉化醫學是以連通傳統的基礎醫學、藥物研發以及臨床醫學之間存在的溝壑為目的,立足于把基礎研究的理論成果、新藥的研發以及操作方式的改進創新等更好的應用于臨床醫學實踐中去,從而產生新的治療原則、治療方法等。[1]目前,轉化醫學存在兩種模式,即Ⅰ型轉化醫學和Ⅱ型轉化醫學。其中,Ⅰ型轉化醫學主要用于解決如何設計和實施轉化研究,即廣為人知的“從實驗臺到病床前”的實施方案,將基礎研究成果更高效的應用于臨床前期或者臨床研究中;Ⅱ型轉化醫學則主要解決應用推廣方面存在的問題,該模式是經常容易被科研工作者忽視的“循證基礎上的應用推廣”,即將成果運用到實踐,創造社會利益。[2]概括地說,Ⅰ型轉化醫學模式屬于狹義范疇,以實現轉化醫學的短期目標為目的,Ⅱ型轉化醫學模式屬于廣義范疇,以實現轉化醫學的長遠目標為目的。[3]

二、轉化醫學———醫學的分支

1.傳統中醫藥中的轉化醫學。傳統中醫藥的發展有著其獨特的理論思想,中醫學“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核心內容是亙古不變的、永恒的指導觀念。從神農嘗百草等先輩們的典故中我們很容易體會到轉化醫學即“臨床—理論—臨床”的發展模式似乎伴隨著中醫藥的產生及興盛。然而,在當今的時展浪潮中,針對傳統中醫藥學的轉化研究中心似乎寥寥無幾。[3]我們不妨可以仔細思考一下,宏觀大大小小的課題數不勝數,可真正運用到中醫藥臨床實踐中去的又有多少。中醫藥的發展需要面臨巨大的挑戰,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同現代的科學發展方向接軌,需要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詮釋內涵,增強其科學性。發展中醫藥轉化醫學有其獨特的優勢,以傳統中醫藥的雄厚基礎資源和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醫藥轉化醫學體系。

2.現代醫學中的轉化醫學。轉化醫學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中已經廣泛涉及,人類對疾病本質的探索早已從器官、組織、細胞等水平上升到了基因、蛋白等分子靶向水平,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等新興概念也已有了廣泛的探索。隨著人類對疾病本質未知的探索,基礎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臨床實踐亦得到了推動。然而,基礎研究并不能夠獨立的轉化到臨床實踐中去,這之間便產生了轉化醫學理念。目前,現代醫學中的轉化醫學研究熱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干細胞治療:干細胞治療是修復受損傷組織的新途徑,現在已經廣泛研究及應用于口腔、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等疑難危重病的治療中;組織工程技術:現代再生醫學的研究核心內容主要是應用現代組織工程技術構建可供移植的組織、器官等,以解決目前人體器官移植術中存在的異體免疫排斥、異己供體器官不足問題。包括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組織工程皮膚、組織工程骨、軟骨以及人工神經、血管材料等。[4]

三、轉化醫學在醫學教學中的改革

現在的醫學教學培養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對于醫學理論課的學習與臨床實踐運用嚴重脫節。學生自身不能體會到兩者如何建立溝通的橋梁,不能自主的找到兩者的結點所在。教師在授課講解過程中缺乏將基礎理論運用到臨床實踐的工具、手段;在臨床中發現的常見病例討論、常見治療方法、最新治療進展沒有辦法反饋于教學課堂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日益突出,阻礙了高校醫學生的培養。因此,加強轉化醫學理念在基礎與臨床教學中具有深遠的意義。

1.教學內容上的改革。在臨床基礎課程中,合理的安排教學授課時間、適當的調整教學結構框架、優化教學大綱的方案是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目前醫學教科書的結構幾乎都是以病名、發病機制、病理生理基礎、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方法、預后為既定順序,然而,在醫學臨床實踐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當患者在你面前時,我們的思維邏輯應該是按照該患者是什么臨床表現,有哪些癥狀體征,應診斷為什么疾病,進一步采集病史,完善相關檢查,思考可能的病理生理機制,最后確定診斷并開始全面針對性的治療。因此,高等醫學院校在教學內容模式上應該根據臨床實際作出適當的調整,引導學生建立臨床獨立思考的思維模式,這也是轉化醫學的一種體現。[1]在一些基礎科研課程中,應強調基礎科研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不應僅僅以鼓勵培養學生科研創新的思維為目的,更應注重的是強化科研工作者、老師及學生將基礎科研成果運用到實踐中的轉化。鼓勵科研工作者及老師同學積極申報參加有使用價值意義的課題。開展轉化醫學的相關研討,在老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引領學生、培養學生發現臨床診斷、預防以及治療疾病中存在的問題,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搜索相關的文獻、書籍以及其他材料,探索臨床中存在的問題與基礎生物學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出其中關鍵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并設計方案和研究的技術路線以期進一步探索解釋其中的病理生理學改變,最終實現以發現臨床問題—探索生物學基礎—解決臨床問題為主線的轉化醫學理念。

2.教學建設上的改革。國家重點科研平臺、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是基礎的轉化醫學教育建設,目前我國在國家科研平臺的建設方面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投入與技術支持。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們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創新完善相關基礎研究,真正實現轉化醫學的廣泛傳播。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信息化的教學平臺、轉化醫學模擬醫院系統將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臨床資料、現代生物醫學技術檢測出來的基本數據以及基本診療方案等引入到醫學教學中去,實現科研、臨床、教學一體化的信息公共平臺,即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這樣才能培養出現代化的優秀全科醫生及科研人員。基礎科研源于臨床實踐,臨床實踐依賴于基礎科研的支持,兩者間相互協調、共同創新,轉化醫學也因此而存在。創建研究型醫院,推動轉化醫學科學內涵的真正有效實施。研究型醫院即具有獨特管理方式和運營模式的醫院和醫學中心,其發展理念是以臨床實踐需求為指導,開展臨床研究,同時醫院的業務活動要推動臨床和轉化型合作研究,最終實現將基礎研究的最新生物學成果應用于制定和完善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中去,改善人類健康、提高人們生存質量,實現轉化醫學的核心目標[5]。

以研究型醫院為基礎培養學生科研能力與臨床能力的全面共同提升,實現其在醫學教學改革建設中的價值所在。強化轉化醫學理念是科學進步的必然需求,實現轉化醫學建設是發展傳統中醫學及現代醫學的必然過程,培養新一代的優秀醫學人才必須依賴于轉化醫學這一基礎科研與臨床實踐的橋梁。如今,轉化醫學理念在醫學領域早已經鵲起,引起了廣大基礎科研人員、基礎教育者、臨床研究者、臨床實踐者的共鳴。通俗地講,轉化醫學即理論聯系實踐,用實踐檢驗和發展完善書本上的理論。一項新的藥物發明、新的治療方案、新的技術誕生必須以臨床實踐的需求為基礎,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目的,而新的藥物發明、新的治療方案、新的技術誕生無不是從基礎科研開始,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重復,不斷地思考,直到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去以完善研究成果,而這正是轉化醫學的精髓所在。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轉化醫學有著廣闊的研究發展方向,隨著轉化醫學的不斷深入,不僅可以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高層次的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實踐人才,而且也將是世界醫學發展的強有力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李楠,馮振中,趙艷,等.轉化醫學在醫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4,(4):167-168.

[2]WOOLFSH.Themeaningoftranslationalresearchandwhyitmatters[J].Jana,2008,299(2):211-213.

[3]李平,唐啟盛.轉化醫學理念與中醫藥發展新機遇[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2,19(1):5-9.

[4]陳發明,金巖,施松濤,等.轉化醫學:十年回顧與展望[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1,27(1):5-11.

篇6

調查對象涵蓋衛生局、醫院、大學、醫療IT解決方案供應商等業內人士,并最終形成了《衛生信息化人才培訓教育需求調查報告》。這是醫療衛生行業內首個關于信息化人才的全方位的調查報告。

調查背景

1.衛生信息化人才短缺日益加劇。

當前,衛生信息化如火如荼。但是,與之相伴的另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人才都到哪里去了?”因為無論是甲方、乙方還是資本方,都在感慨“人才難覓”。

衛生信息化呈現出從一線城市、中心城市向全國各級城市乃至鄉鎮普及的良好態勢。但是,另一方面,也顯現出不少地區信息化基礎薄弱、尤其是衛生信息化人才匱乏的掣肘因素。信息化基礎薄弱,并非是指信息基礎設施的薄弱,而是衛生信息化觀念、基本組織和方法的薄弱,歸根結底是信息化人才基礎的薄弱。

衛生行業信息化是迄今為止最復雜的社會信息化領域之一。一方面,衛生信息化所需的知識結構涉及臨床、生物醫藥、公共衛生、衛生經濟與醫院管理、健康管理、信息技術、公共管理、社會學等廣泛而非常專業的學科領域;另一方面,衛生信息化本身還伴隨著艱巨而復雜的醫改進程,各級衛生部門和衛生機構的業務和管理需求,勢必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各種因素的疊加,使得衛生信息化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面,將在短期內難以緩解。

從營造健康的信息化生態環境看,衛生信息化人才涵蓋作為甲方用戶的各級衛生部門的行政主管、業務主管和信息主管、技術人員;也包括作為乙方的工程技術人員、實施服務人員,以及第三方的咨詢、信息服務專家等。目前,無論是甲方、乙方還是第三方,衛生信息化人才隊伍都極其短缺。

在衛生信息化面臨巨大不確定性、許多問題的突破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情勢下,衛生信息化人才的不足問題仍將日益凸顯。

2.衛生信息化人才是推進新醫改方案的重要保障。

在新醫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中,信息、人才保障,均為新醫改方案的戰略性支柱。

新醫改方案第十三條明確要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醫藥衛生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新醫改方案第十四條則明確了衛生信息化的任務和目標:“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藥品、財務監管信息化建設為著力點,整合資源,加強信息標準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逐步實現統一高效、互聯互通。”

盡管新醫改方案并沒有直接指出衛生信息化人才問題,但是,從新醫改方案的思路和信息化的戰略地位來看,培養衛生信息化人才,確實不容忽視、時不我待。培養一支強大的衛生信息化人才隊伍,是實施新醫改方案的重要保障。原因如下:

(1)衛生信息化是最復雜的行業信息化領域。

(2)醫改進程本身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意味著信息化需求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3)衛生信息標準和醫療衛生業務信息系統功能規范任務繁重,推廣完善有待時日。

(4)電子病歷、臨床路徑、居民健康檔案、區域平臺建設,衛生監督、醫保結算、醫藥采購等醫改各項任務,對于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教育培訓提出了更高要求。

3.衛生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國內普遍不受重視。

長期以來,中國衛生信息化投入嚴重不足。相應地,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對于作為輔助、保障部門的信息部門建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組織領導能力的建設,普遍缺乏應有的重視和支持。衛生信息化人員普遍缺乏繼續教育和交流機會、缺少科研課題經費支持;信息部門的價值,較難獲得認同。

4.衛生信息化人才培訓和學科體系建設,中國尚處于探索階段。

目前,衛生信息化作為一門新興交叉應用型學科,國內缺少系統的學科建設。一些有醫學背景的大學開始開設相關復合型專業,開展學位及非學位教育;如北京大學醫學部、浙江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南通大學等。部分地區衛生主管部門開始重視學科建設和衛生信息化人才培養。

在美國,1986年,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提出:醫學信息學應當成為醫學課程中的有機部分。經過隨后十幾年的努力,在上世紀末,美國近20 多所一流的醫學院校的信息研究中心相繼成立醫學信息系,或跨地域的醫學信息研究和教學中心,并開始了正式的醫學信息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教育。譬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信息學系、斯坦福大學的醫學系、猶他州立醫學院醫學信息系、加利福尼亞大學信息和計算機科學系生物醫學信息學系、伊利諾斯州大學應用健康科學學院、哈佛-麻省波士頓地區醫學信息中心、華盛頓大學、Pittsburgh Pitt大學等。

調查數據

針對日益緊迫的人才問題,《計算機世界》報及《新衛生》專刊聯合北京工業大學軟件學院、中國醫藥信息學會(CMIA)電子病歷專業委員會舉辦了首次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涵蓋衛生局、醫院、大學、醫療IT解決方案供應商等業內人士。被調查者主要來自東部衛生信息化相對領先的地區。調查過程前后歷時近兩個月。

1.被調查者的職務分布(圖1)。

(1)參與調查的主體還是甲、乙方的信息技術人員和信息主管。

(2)行政主管、科研人員參與度低。

2.被調查者的專業教育背景(圖2)。

(1)學科背景跨度較大,有計算機、臨床、公共衛生、管理,還有生物醫學工程等。

(2)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管理占據絕對比重。

3.您的最高學歷或最后學位。

(1)學士、大專占據主導(學士46%,大專30%),主要是信息主管、技術開發人員。

(2)碩士、博士占比較低(碩士15%,博士9%),主要是科研人員和部分信息主管。

4.您的職稱評定狀況已經達到?

(1)初級、中級職稱擁有者占據主導(初級35%,中級37%),主要為部分信息主管、技術人員。

(2)高級、正高級職稱擁有者分別占17%和9%,主要為院領導、信息主管、科研人員。

5.您對于本單位信息化工作或信息化市場的推進和開展狀況的評價(圖3)?

(1)甲方、乙方對信息化難易程度的選擇沒有明顯區別。

(2)甲方選擇呈現鮮明的地區分布:省會優于地級,東部優于西部。

(3)沒有人選擇“非常難”。

6.為了應對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工作的挑戰,您期望在自己比較欠缺的領域獲得相關專業的培訓教育嗎?

(1)高達87%的被調查者希望接受培訓。

(2)選擇“不是”的,主要是博士學歷擁有者、在公司的實習生。

7.您希望所獲得的培訓有國家認可的學位嗎?

(1)有超過58%的被調查者希望通過培訓獲得國家認可的學位。

(2)高學歷擁有者、大型三甲醫院信息主管,有培訓需求但無學位需求。

8.您希望獲得的是哪類教育(圖4)?

(1)有學位需求者,希望獲得學位教育及短期培訓方式。

(2)無學位需求者,希望獲得短期或長期培訓班。

9.如果您希望接受專業培訓,期待哪些專業培訓內容(圖5)?

(1)希望獲得的培訓內容跨度較大,充分體現了衛生信息化知識構成復雜,急需大批不同層次的人才。

(2)計算機學科背景的人才,渴望學習衛生行業信息化政策、標準、管理、醫學信息學、生物信息學,累積比例高達77%。

(3)臨床、生物醫學背景的人才,希望學習醫學信息技術及醫用、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最新技術趨勢。

10.您希望培訓教育的方式?

(1)82.6%的被調查者希望采取在職教育方式(2〜3年)。

(2)少量技術人員希望脫產學習1〜2年。

11.如果是在職教育,您能夠接受的培訓方式(圖6)?

(1)在職教育要充采取更靈活的培訓方式。

(2)用業余(周末、假日)時間學習。

(3)地區性巡回培訓更受信息主管青睞。

12.您期望的培訓費用(圖7)?

(1)絕大部分被調查者希望培訓費用低于5000元。

(2)少數信息主管選擇接受5000元〜10000元的費用。

13.省略,電話:010-68130909-1038,13601203147)

每周衛事

北京:

社保卡功能拓展 醫保藍本將“退休”

明年1月1日起,北京醫保藍本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明年社保卡二期工程將啟動前期調研,社保卡將向養老、就業、社會救濟和社區服務等領域拓展。

目前,北京1757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了醫療費用即時結算,參保人員門診醫療報銷周期由過去的幾個月縮短為幾十秒,門診費用實現了“零墊付”,減輕個人墊付款負擔20.5億元。明年1月1日,社保卡應用范圍將從門診拓展至住院,住院即時結算實現由社保卡替代醫保手冊。屆時,本市所有醫保參保者都會拿到社保卡,所有醫院將開放持卡就醫,全市也就會真正實現持卡就醫,醫保藍本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來源:《北京晚報》)

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明年啟動

明年,我國將全面啟動各省省內異地就醫的即時結算工作,以逐步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報銷醫療保險費用“跑腿”和“墊支”問題。在“全國醫保即時結算和社保卡應用經驗交流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說:“首先解決住院費用結算問題,有條件時再推廣到門診;首先解決參保人員到省會、大城市就醫結算問題,有條件時再解決全省各地市之間互聯互通問題;初期可以采取指定部分醫療機構的方式,條件具備再逐步放開。”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工作安排,今年底前,各省區內80%以上統籌地區要在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內實現住院、大病和門診費用的即時結算;明年全面啟動各省省內異地就醫的即時結算工作;“十二五”期間逐步解決跨省就醫費用即時結算問題。(來源:新華網)

江西:

9月1日起醫院上網采購藥品

篇7

關鍵詞: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改進策略

醫學檢驗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以及臨床醫學的有機結合,是一門集合了多種學科和技術的綜合性前沿學科。尤其微生物檢驗在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控制醫院感染方面發揮著重要價值,但由于微生物檢驗過程影響因素較多,導致檢驗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影響結果判斷以及臨床診療措施的開展[1]。因此,強化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持續改進策略至關重要。本研究分析我院微生物實驗室細菌鑒定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質量控制以及改進策略,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微生物實驗室進行細菌鑒定的菌株120株,均為室間質評標本。實驗室試劑與儀器包括藥敏試紙、全自動生物分析儀、成品干粉培養基、、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微生物臨定系統以及微量生化管。所用儀器與試劑均為合格、性能完好品,對研究結果無質量影響。

1.2方法 根據標準臨床標本微生物鑒定要求進行細菌鑒定,并根據標本性質選擇相應的培養基,按照標準培養溫度進行培養。菌株均置于(36±1)℃中培養24h,密切觀察菌落的形態,并詳細記錄。如部分菌株生長緩慢,可酌情延長培養時長。采用程序編程接口微生物臨定系統進行鑒定,或者以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鑒定分純后菌株。部分菌株予以手工鑒定,鑒定規范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中的相關標準。參照美國臨床與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標準進行抗生素敏感試驗,藥敏試驗采用藥敏試紙擴散法進行檢測。

2 結果

本組120株菌株經鑒定,有11株鑒定失誤,占9.17%,另109株鑒定準確,準確率為90.83%。其中,革蘭陰性球菌13株,均鑒定準確,準確率為100%;48株革蘭陽性球菌中,41株鑒定準確,準確率為85.42%;59株革蘭陰性桿菌中,55株鑒定準確,準確率為93.22%。109株鑒定準確的菌株進行藥敏試驗,其中,101株符合,符合率為92.66%。菌株鑒定失誤原因見表1。

3 討論

3.1微生物檢驗中的質量問題分析

3.1.1檢驗方案問題 檢驗方案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微生物檢驗的準確性,本研究中,1株C群鏈球菌因未進行血清學鑒定,未嚴密觀察革蘭染色形態而被誤判為溶血隱秘桿菌;1株流感嗜血桿菌因未應用XV因子,且未行平板衛星試驗而誤判為副流感嗜血桿菌,1株致病性大腸埃希均因未進行血清學診斷而誤判為大腸埃希菌;1株病牛沙門菌因血清學診斷不夠全面而誤判為沙門菌屬。因此,合理設計檢驗方案非常必要。

3.1.2標本采集以及處理問題 微生物標本采集和處理不當,均將嚴重影響檢驗結果。例如在尿液標本采集中,要求采集中段尿,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部分操作者不會采集中段尿或者未嚴格執行采集無菌規范,導致標本被污染而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2]。此外,標本運送與保存不當,也將導致標本變質,影響檢驗結果。

3.1.3檢驗操作不規范 在微生物檢驗過程中,檢驗人員個人專業理論以及專業技術欠缺、操作不規范等將影響檢驗準確度。此外,檢驗質量控制重視度不足,也是導致檢驗失誤的重要因素。本組中,1株因試劑失效誤判,3株因試液濃度控制不準而誤判,1株因培養時間不足誤判,1株因氧化酶試驗與同化試驗不準而導致誤判。

3.2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方法

3.2.1正確選擇培養基 在選擇培養基之前,應對培養基作相關性能試驗,評估并控制培養基的質量,避免因培養基選擇不當而導致菌株在培養基中不生長或者生長緩慢[3]。

3.2.2建立臨床與檢驗室的溝通 全面提高檢驗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強化質量控制意識與責任意識。加強檢驗室與臨床之間的溝通,以便檢驗科室能夠根據臨床實際綜合分析并設計科學合理的檢驗方案,提高檢驗準確性。

3.2.3嚴格控制標本質量 嚴格控制標本采集以及運送質量監控,檢驗之前應對標本進行全面質量評估,確保標本質量符合檢驗標準。

3.3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改進策略

3.3.1強化標本采集以及預處理質量控制 由專業人員對標本采集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并將標本正確采集納入日常工作章程中,確保標本質量合格。實時監控實驗室操作規范以及操作質量,確保標本采集以及預處理均達到最佳的理想狀態。

3.3.2加強室間質量控制 制定并完善質量控制管理體系,加強室間質量控制,通過相互借鑒學習,促進微生物鑒定思路以及方法的改進,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室微生物檢驗水平。

3.3.3加強檢驗全程質量控制 從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及結果判斷與報告全程實時嚴密質量監控,促進檢驗工作與臨床之間的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檢驗質量。對于可疑檢驗結果,特別是與臨床有沖突的結果,應積極與臨床醫護人員進行信息交換,及時排查原因,以提高檢驗準確率[4]。對于特殊菌株,應加強標本保存質量管理,為后續檢查提供條件。

總之,微生物檢驗對于臨床感染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面加強質量控制,積極進行指控措施改進,最大限度地提高微生物檢驗精度以及準確度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淑媛,柯培鋒,莊浩林,等.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0):2738-2739.

[2]吳幸.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與改進策略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4,(2):153-155.

篇8

泛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偉大實踐,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及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現今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任務將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質量為重點,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要求高等教育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為此,我們積極轉變辦學理念,將素質與技能教育貫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中心,為培養能適應市場變化的、基礎扎實、素質良好、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和奉獻精神的實用型醫藥生物技術人才,進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性改革和實踐。

1 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醫藥生物技術人才培養要注重實用性和醫藥特色,順應我國特別是泛北部灣經濟區醫藥生物產業發展的需要,圍繞理論、實踐、科研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為主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應用、高素質”為培養目標,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建立實驗技能訓練模塊,強化實踐教學內容和科研創新應用技能訓練,優化人才知識結構,培養既具備扎實的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又具有醫學和藥學相關知識技能,富有敬業意識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體魄和心理素質,能在醫藥生物行業從事科技開發、教學及管理工作的實用型生物技術高級人才。進一步將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優質專業,在全國同類專業中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并增強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服務的綜合能力。

2 醫藥生物技術專業實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

2.1 構建合理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就是要為學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構建合理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而這種結構的實現與合理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緊密相關。依據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原則,課程設置采取前期趨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課為主體(專業基礎及專業課),以專業核心技能課為重點(細胞培養、基因克隆和生物技術大實驗等),以醫藥專業基礎課為背景(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和藥理學等),以選修課為補充(實驗動物學、生物技術制藥和免疫檢測技術等),輔之以學術講座等多種方式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積極作用,從根本上改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合理運用虛擬實驗,以課題設計、探索性強的科研小課題代替傳統的教學實驗,以課題設計報告、科研小論文或口頭ppt匯報等代替實驗報告。建立《生物技術大實驗》核心技能培訓模塊,使學生在下實習點前得到實驗技能的系統強化,有效縮短學生在實習單位的適應期,增強畢業生就業時的核心競爭力。注重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如將“多腫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區常見惡性腫瘤中變異的研究”用于腫瘤的分子生物學教學等,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緊跟生命科學前沿的教學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倡導有效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鼓勵推行開放式、pbl等創新教學方法,教師根據課程特點,積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互動授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培養科學嚴謹的思維方法。一直以來酶工程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沿用講授式教學,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近兩年在繼承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對“酶的應用”章節采取“學生自主授課”的教學方式,變灌輸式學習為主動的“教與學”,學生在這種教學角色的轉換中,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學習方式。我院現有兩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和一門校級精品課程,教師100%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理論教學,積極引進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實驗教學,大大提高授課的趣味性、可視性和精確性,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通過網上答疑、演示等手段為學生提供無限的重復學習機會,彌補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延展學習范圍,擴大專業知識覆蓋面。我院教師自主研制的課件在各級多媒體課件比賽中獲得一系列獎項。

2.3 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更強調與一線生產和科研實踐相結合,更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科研實踐和項目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并以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理論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我院歷年重視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生物技術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廣西首批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并獲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項目資助,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為廣西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建設中心,醫藥生物技術實驗室為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等,這些項目的獲得極大地促進了本專業學生教學實踐和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近年實驗教學中心和醫藥生物技術實驗室投入200多萬元購置和更新了部分儀器設備,實驗室原有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為學生動手能力、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提供良好平臺和條件。注重加強校內外交流與合作,借助區內外同行優秀的科研實驗平臺和生產科研資源,堅持畢業生回訪,重視校友會建設工作,穩固和擴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和合作單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深圳、南寧等地建立了十多個包括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點大學的科學實驗中心或研究所、三甲醫院的科學研究機構等擁有較好科研、實習條件且關系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學院還將繼續加強對外交流,密切與區內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畢業實習,有效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縮短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過程,提高職業素質和就業質量。

轉貼于

2.4 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重視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大學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平臺。我們也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運行機制,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邊地區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業的人才、設備、課題資源,實行產學研緊密結合,如將學生帶到廣西植物研究所現場教學“植物標本觀察與野外考察”,將學生帶到污水處理廠見習“酶工程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等。畢業實習是本科生培養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培養創新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我院畢業實習采取醫學科研模式、臨床實驗室模式和生產經營型模式等,以適應地方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科研實驗型人才、臨床應用型人才和生產經營型人才的目標。為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應用于科研和生產實際,并保證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我們精心遴選實習點和指導教師,規范實習程序和實習教學環節,明確實習任務,與實習單位、指導老師及實習生保持密切聯系和信息暢通,對學生的開題、實習工作內容和工作量、畢業論文等采取隨訪、中期檢查、校內教師評閱和畢業論文答辯等多種方式全程跟蹤和監控。近年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明顯提高,其中08-11屆畢業生的論文在學校優秀畢業論文評比中均獲一、二、三等獎,并且囊括了各等獎項的前幾名。

2.5 以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深入實施大學生人才培養導師制

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選擇學歷高、素質好的青年教師充實到大學生導師隊伍中,以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深入實施大學生人才培養導師制,強化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注意引導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技術特長、性格特點等,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真正做到關心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引導學生組織科研興趣小組,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縮短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時間。我院教師近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30余項,不少學生大學期間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實驗并公開,得到科研實踐能力的歷練。我院學生今年積極申報廣西教育廳創新創業計劃,8項課題獲資助,標志著我院學生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學校團委每年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在近三年校級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自然科學類競賽作品中,生物技術專業約有130人參與,獲得立項項目占全校總數的37%,獲獎項目占全校總數的40%。我院亦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專設了“生物技術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首批立項18項,其目的是進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導教師相互溝通的渠道,改善、協調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充分利用大學的教學科研資源,發揮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直接參與或獨立完成科研項目的機會,并通過項目的實施,引導大學生進入生命科學前沿、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培養科研基本素質、啟發創新性思維、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我院學生的作品在“挑戰杯”廣西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及廣西高校大學生化學化工類論文及設計競賽中獲得一系列獎項。

2.6 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打造醫藥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培養高素質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學質量,高水平教學質量需要高水平師資隊伍。我院醫藥生物技術學科為廣西高校重點學科,醫藥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強學術梯隊建設,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的三種素質(科學人文素質,專業素質以及師德)和四種能力(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外語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進修和學術交流,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到校進行學術講座和交流,鼓勵教師在職讀研和晉升高一級職稱,多種方式和多條途徑促進教師的在職提高和學科在區內外影響度的提升。聘請生產一線有豐富實踐經驗且有教學能力的管理人員到學校做兼職教師,充實現有的教師隊伍。加強特色專業建設急需的高學歷、高水平人才的引進,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改善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促進醫藥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7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掌握專業職業技能和滿足上崗要求,也需要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相統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學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內涵的文化主題活動激勵和感染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多元的校園環境,營造一種平等、共容、和諧的文化氛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和職業道德,使他們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人文素質、科技素質、專業素質及身心素質。此外,通過開展英語演講比賽和英語戲劇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改革考試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文獻查找、口頭書面表達和生物醫學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系統思維和應用能力等綜合素質。

篇9

【摘要】 目的 探討細胞因子誘導殺傷(cytokine-ikiller,CIK)細胞免疫治療的臨床護理體會。方法 分析28 例患者共57 次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免疫治療的護理經驗。結果 總結出一套適合CIK細胞治療的臨床護理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結論 在CIK細胞治療護理過程中制定并嚴格執行SOP,能夠有效的降低醫療護理安全隱患,保證患者治療質量。

【關鍵詞】 CIK細胞治療;SOP;護理

CIK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將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用多種細胞因子(如抗CD3McAb、IL-2、IFN-γ、IL-1α等)共同培養一段時間后獲得的一群異質細胞。由于該種細胞同時表達CD3和CD56兩種膜蛋白分子,故又被稱為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樣T淋巴細胞,兼具有T淋巴細胞強大的抗瘤活性和NK細胞的非MH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限制性殺瘤優點。應用CIK細胞被認為是新一代抗腫瘤過繼細胞免疫治療的首選方案,作為實驗室護理人員,在銜接臨床與實驗室工作中發揮著樞紐作用,操作中每一個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整個治療的失敗。因此制定并嚴格執行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是十分必要的,制定SOP就是將一個事件的標準操作步驟和要求以統一的格式描述出來,用來指導和規范日常的工作。現將本人在執行SOP過程中的操作心得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腫瘤患者共28 例。男13 例,女15 例,年齡47~83 歲。其中肺癌6 例,乳腺癌6 例,膀胱癌2 例,胃癌2 例,前列腺癌1 例,直腸癌4 例,結腸癌3 例,腎癌1 例,宮頸癌1 例,腹腔間質瘤1 例及食管癌1 例。

1.2 方法

1.2.1 采血前準備

在接到臨床生物治療通知單后,第一時間向醫生了解患者基本資料(年齡等),精神狀態,現病史,腫瘤分期,治療方案,是否聯合手術及放化療,有無心肺功能障礙,有無過敏史。將整理后的數據備案存檔并交給細胞培養技師,由細胞培養技師根據病人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如采血時間,可采血的最低白細胞數等)。及時將方案反饋給臨床醫生和患者。

抽血前提醒臨床醫生對病人白細胞數進行檢測,白細胞低于可采血的最低細胞數(5.0×109個/L)時要于抽血前24 h肌注集落刺激因子,抽血前再次檢測白細胞數。

抽血前作好對病人解釋工作,避免因一次抽取大劑量外周血對病人造成心理恐慌。

1.2.2 采血

抽取患者外周血50 mL,用肝素抗凝。抽血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帶手套,鋪無菌巾。當場填寫病人基本信息標簽,采血護士和取血護士再次核對無誤后簽字。采集的血液放到無菌治療盤中經傳遞窗送入實驗室交給細胞培養技師。

1.2.3 回輸

接到實驗室細胞培養技師細胞回輸通知后,聯系臨床醫護人員及患者,做好回輸準備。細胞收集完畢,送出傳遞窗后,認真核對患者信息(姓名等,)無誤后即送往臨床科室,與臨床護士做好交接并請對方核對后簽字。

回輸后由當班護士將回輸袋送回實驗室妥善保管。4 ℃保存1 w。

1.2.4 不良反應監測

患者回輸細胞后及時與臨床醫護人員聯系,有無不良反應發生,處置方法及結果。做好記錄并將此信息及時反饋給實驗室細胞培養技師。

1.2.5 治療后效果評估

每3 個月做1 次隨訪,了解病人的生活質量現狀和CIK治療后常規檢查結果,并對結果進行統計整理。

2 結 果

28 例患者共接受治療57 次,回輸3 次為1 個療程。其中治療5 個療程1 人,4 個療程1 人,3 個療程8 人,2 個療程6 人,1 個療程9 人。2 例回輸前死亡,1 例治療2 個療程后死亡。通過治療后回訪,其中進行3 個及以上CIK細胞治療的患者,在食欲、體力、機體免疫力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僅進行1 個療程治療的患者均未有任何反應。3 例出現發熱反應,1 例發熱溫度達到38.9 ℃,口服退燒藥后緩解。其他2例不超過38 ℃ ,未處置。未出現其他不良反應。未發生采錯血、回輸錯誤等失誤,同時在工作中證實SOP行之有效。

3 護理心得

CIK細胞治療是一種全新的,因人施治的腫瘤治療方法,因此在治療前期認真收集患者的相關信息并擬定出最適的治療方案可使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作為一種新的腫瘤治療方法,CIK細胞治療還未被大部分醫生和患者所了解,因此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醫患進行介紹與溝通,解除他們對生物治療的疑慮,從而加深對CIK細胞治療的認識和理解。取得醫生,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全力配合是治療前工作的重點。

由于血液采集和細胞培養不是在同一科室和地點進行,而且存在著個體差異的現象,因此在工作中嚴格執行SOP,做好每一環節的記錄和交接是保證醫療護理質量的基礎。

參考文獻

李菁媛, 陳智超. DC-CIK細胞治療研究 .臨床血液學雜志, 2008, 21 (3): 168-170.

張倩倩, 李錦毅. DC與CIK抗腫瘤作用的研究進展. 中國實用醫藥, 2008, 3(9): 128-129.

秦莉, 王志華. CIK細胞的體外培養與細胞毒作用. 醫學分子生物學雜志, 2007, 4(1): 82-85.

吳擘颋, 徐建民. CIK細胞:過去、現在與將來.生命科學研究, 2006, 13(5): 782-784.

黃紅坤, 鄔伯安. GLP實驗室標準操作規程的管理和質量保證.中國實用醫藥, 2009, (24) :257-258.

篇10

[關鍵詞]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5-0080-02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準高等醫學院校設置應用心理學專業[1],目前已有多所醫學院校開辦了應用心理學專業。最初開辦時,為了突出醫學特色,利用醫學院校優勢資源,醫學院校大多采取醫學課程疊加心理學課程的培養模式,醫學課程與心理學課程各占五成。[2]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明確了應用心理學本科專業的學位屬性為理學或教育學學位。面對畢業生無法取得醫師資格,無法在醫療機構開展工作的現狀,各專業開始反思并改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以南京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為例,通過分析人才培養模式,思考醫學院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建設和發展方向,為其發展提供參考。

一、ο中腥瞬排嘌模式的分析與思考

(一)培養目標及反思

南京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心理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能夠在科研部門、教育機構及其他企事業單位,針對不同的領域從事和心理學相關的工作或繼續攻讀相關學科的研究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培養目標的重點是強化基礎理論、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在本科階段,幫助學生夯實專業基礎,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行有利于學生就業或深造。

在醫學院校中,醫藥類專業是主流專業,非醫藥類專業是輔專業,這是總的前提,必須正視。非醫藥類專業如何借力醫藥專業的優勢資源幫助本專業發展,發揮非醫藥類專業的作用支撐醫藥專業更好更快發展,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非醫藥類專業需要探討的課題。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總體人才培養目標強調“仁德、仁術、仁人”的教育理念和“中醫文化特色”。如何使其在應用心理學專業的辦學中體現出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課程設置及反思

1.課程設置及特點

專業類必修課有專業導論、普通心理學、人體解剖學、心理統計等21門課程,共計68學分,1224學時。主要方向類課程模塊包括心理學基礎知識課程模塊(40學分)、臨床與咨詢心理學課程模塊(21學分)、教育心理學課程模塊(16學分)、管理心理學課程模塊(13學分)以及創新創業課程模塊(6學分)五類。專業限選課程學分共計56.5學分,須選擇28.5學分以上。畢業總學分為181.5學分。

課程設置具有如下特點:首先,精簡了與專業關聯度不高的醫學類課程。課程設置注重凝練自身特色,深挖內涵建設,形成以臨床心理咨詢為主的專業特色。根據有關學者研究表明,未來應用心理學本科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以心理咨詢與中小學心理衛生為主。[3]為避免與傳統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的應心專業爭奪就業崗位、重復建設,實現差異化發展,拓寬就業渠道,發揮醫學院校資源優勢,體現醫學院校的特色,深挖心理咨詢方向成為理性選擇。

其次,從平臺建設及經費保障兩方面保障心理咨詢類、治療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學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提供了實踐平臺。教師到“中心” 中任兼職咨詢師,積累臨床經驗,代入教學過程。除此之外,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解決教師經費上的后顧之憂,學校專門下撥了專項資金,鼓勵教師參加培訓及進修。

第三,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營造科研氛圍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科研意識。通過科研方法類課程,讓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有所涉獵;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為成績優秀的本科生配備指導教師,讓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了解研究過程,承擔基礎性工作;設立學生類科研課題,鼓勵學生申報,培養其科研興趣,加強科研能力訓練。

2.對于部分課程模塊的反思

“臨床與咨詢心理學課程模塊”缺乏咨詢倫理、督導類課程。咨詢倫理是心理咨詢專業領域的“職業道德”。心理咨詢中會涉及多方面倫理問題,讓學生了解咨詢倫理,學習如何進行倫理決策,有助于學生執業素質的提高。督導是咨詢師個人成長、業務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讓高年級本科生接觸督導課程,可以讓他們對于咨詢師的工作環節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創新創業教育模塊的課程設置尚處于探索中。該模塊與心理學專業的銜接度不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是通識類課程、素質類課程,與心理學專業關聯度不大,需進行整合。

(三)實踐及實習

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方案中可將實驗分為以下幾個課程實驗模塊:實驗心理學實驗、普通心理學實驗、認知心理學實驗、生理心理學實驗、生物反饋實驗、心理統計實驗、發展心理學實驗、社會心理學實驗。要將課程實驗納入課程教學大綱,并且在教學大綱里安排相關實習。

本專業建立了十余家實習基地,包括醫院類、學校類、企業類,較為全面地覆蓋了本專業培養所需。

本專業雖然非常重視實習、實踐,但是規范化不夠。雖然有實綱,但是大綱所規定內容比較寬泛,導致實習組織松散,不同實習基地實習效果的不均衡。比如,中學類實習基地管理比較規范,學生去了之后會有專門的老師帶教,實踐中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企業的實習管理則相對松散,有的公司只是讓學生參與簡單的行政管理,未能達到實習目的。

除此之外,實綱對于實習要求的規定過于寬泛,只有質性評價,沒有量化考核形式,從實踐情況看,所有學生的考核結果都是“優”。這樣容易使得畢業實習這一重要實踐環節功能弱化甚至被架空,無法起到檢驗學生實踐能力和實踐效果的作用。

二、討論與展望

如前所述,在社會需求變化、國家政策調整的背景下,應用心理學專業應當積極進行反思和調整。

(一)整合優勢資源,拓展應用心理學專業方向

很多國內外心理學專家認為,未來心理學科發展前沿將是神經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3]對此,我校引進了神經生物學專業省特聘教授,嘗試從神經學、生物機制角度對于人類心理過程進行研究,探索神經生物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目前已成立情緒心理研究所,開設情緒心理學等課程。

中醫治病提倡身心共治,“身”與“心”是有機整體,“身”、“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只有二者平衡才能軀體康健。這種觀c為心理學的有效融入和發揮作用提供了契機。我院有教師積極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預防“治未病”中的作用,未來可作為有效整合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特色”的嘗試。

心理治療方法與中醫教育發生碰撞,能產生出怎樣的火花?我院有教師開始研究中醫師承教育與心理咨詢師督導制度的關系,對比二者相似之處,嘗試構建中醫臨床督導制度。這些都可以發展成為應用心理學與中醫學科融合的方向。

(二)推進教學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培養計劃中課程學時較多,學分要求高,留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缺失仍是一個問題。應用心理學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學習不應滿足于課堂教學,應有較為充裕的時間開展自主學習、消化吸收學習內容并付諸實踐。

現在的教學模式仍以傳統講授型為主,教師是課程教學主體。現代教育理念倡導轉變教學主體,讓學生變為“主角”,教師變為“配角”,教師輔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改革是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教師改革教學方法,同時也需要教學行政部門配合,完善教學管理方式,做到“內緊外松”,而不是簡單的“一刀切”。比如,現行的“教學日歷”制度強調時間、地點、講授內容需提前報備,一旦報備再行更改的手續非常繁瑣,這對于規范教學過程管理有一定益處,但是也限制了教學過程中部分彈性內容的實施與探索。如何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值得研究。

(三)加強實習管理

對于實習管理的規范化,首先,必須規范實習文件管理,實綱的內容對接人才培養方案,并且具體化、細化。第二,根據不同類型的實習基地提出不同的實習要求,分類管理。第三,加強考核管理,改進考核機制。根據考核目標制訂考核方案。考核時要注意量與質的整合,既要有數量要求,也要有質量要求。第四,鼓勵本院教師與實習基地帶教老師雙向交流。創造條件鼓勵本院教師深入實習基地進行帶教或者指導,同時鼓勵帶教老師到學校參加業務進修與培訓。

[ 參 考 文 獻 ]

[1] 崔光成,劉吉成.本科醫學院校開辦非醫學類專業的現狀調查[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