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人員培訓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3: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技術人員培訓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直有關部門: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30號)和《*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云政發〔20*〕85號)精神,做好新形勢下我州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改革和加強我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改革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重要意義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是設立在縣、鄉兩級為廣大農民提供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農業機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服務的組織,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截止20*年底,我州有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703個(縣級389個,鄉鎮314個),核定事業編制6103名(縣級3683名,鄉鎮2420名),實有科技人員5665人(縣級3327人,鄉鎮2338人)。長期以來,我州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在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防治動植物病蟲害、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隨著農業市場化、標準化、科技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對農科技術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州現行農技推廣體系中存在的職能不清、機制不活、素質不高、保障不足、隊伍不穩、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必須盡快加以解決。
當前我州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特點和任務看,農業科技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地位越來越重要。全州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從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改革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科學謀劃,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鞏固和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更好地為“三農”發展服務。
二、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目標。立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通過明確職能、理順體制、優化布局、充實一線、創新機制、強化保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構建起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科部門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功能完善、機制靈活、運轉協調、充滿活力、農民信賴的多元化的新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和技術支撐。
(二)基本原則。堅持精簡高效,科學設置機構,優化隊伍結構,合理配置農業技術推廣資源;堅持政府主導,支持多元化發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職能,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鼓勵各級進行探索和實踐;堅持統籌兼顧,與縣、鄉機構改革相銜接,處理好改革和穩定的關系。
三、穩步推進全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
(一)強化公益性職能。我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國家公益性的事業單位,其承擔的公益性職能主要是:關鍵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農作物和林木病蟲草鼠害、動物疫病、有害生物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和強制性檢驗;農機安全監理;農林水資源、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撲救,森林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管理,農村能源建設的服務、指導,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管理;水資源和水利設施安全管理、水土保持和防汛抗旱技術服務等。強化公益性職能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立足點,各縣、市要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和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要求,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承擔的公益性職能進行明確細化、分解和落實。
(二)合理設置機構。各縣、市要根據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化、水利、林業等行業特點,本著方便農民、有利于業務指導、有利于有效管理、有利于調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積極性的原則,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進行細化,因地制宜、科學設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縣級要本著科學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則,根據縣域農業產業特點、森林資源、水系、水利設施分布和政府財力等情況,因地制宜綜合設置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全州鄉鎮統一單獨設置農業、林業、水利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按照《關于理順州縣市畜牧獸醫管理體制的通知》(楚編發〔20*〕56號)的要求設置。農村經營管理機構不再列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其中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等行政管理職能列入政府職責。鄉鎮農村經濟統計職能劃入鄉鎮統計站,農村經營管理人員調整充實到相關事業站所。
(三)理順管理體制。結合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形勢,為便于縣級主管部門整合縣鄉技術力量,加大對優勢特色產業的培植,確保重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項目的實施,全州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實行以縣級業務主管部門為主管理的方式。在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管理站、水利管理站、畜牧獸醫站的人員管理上,各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既有分工,又要相互協調配合。人員錄用(聘用)、調配、職稱(職務)晉升和業務經費由縣級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工作安排、考勤等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縣級主管部門在對鄉鎮農科人員錄用(聘用)、職稱(職務)晉升和工作調配上,要充分聽取鄉鎮人民政府的意見,鄉鎮人民政府在具體工作安排和年度考核中也要尊重主管部門的意見。在工作職責上,縣級業務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管理和指導,提供服務和支持;鄉鎮人民政府主要負責綜合協調和監督,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條件。縣級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要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管理和指導,注重協調和溝通,體現管事與管人相結合,確保機構有事管,人員有事干。
(四)科學核定人員編制。根據基層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承擔的職能和任務,合理核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編制。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上劃管理、實行縣級派駐后,其編制上劃主管部門,實行單列,同時仍列入鄉鎮事業編制總額管理;各縣、市基層農業推廣機構保留原核定的人員編制不變,縣、市編制部門要在保留的人員編制內,進一步實行分類管理,明確縣級機構和派駐鄉鎮機構的編制,明確專業技術人員編制、管理人員編制、工勤人員編制,并嚴格控制管理和工勤人員編制。原則上派駐鄉鎮機構不核定工勤編制,管理人員由專業技術人員兼任,現有工勤人員要通過退休等自然減員逐步消化。要實行編制實名制管理,要明確在編在崗人員和超編人員,并進行永久性公示。要積極做好超編人員的分流安置。為保證公益性職能的履行,應確保在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不低于全縣農業技術人員總編制的2/3,專業技術人員占總編制的比例不低于80%。要保持各種專業人員之間的合理比例,防止簡單的合并。
(五)創新人事管理制度。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后,人員實行聘用制,參加競爭上崗的在編人員,應具備競聘崗位相應專業學歷或取得國家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同等條件下,應優先聘用在編在崗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聘用辦法由各縣、市人事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并具體組織實施。
(六)提高隊伍素質。為適應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變化,各縣、市要制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規劃,有計劃、有目的地搞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建立經常性的培訓教育制度,不斷提高其專業水平和能力。要制定具體措施,促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要進一步落實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技術職稱評定和相關待遇等政策,對長期在鄉鎮工作且成績突出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給予適當傾斜。要重視吸引優秀人才從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斷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
(七)建立健全考評制度。各縣、市要建立健全科學的績效考評機制和考核體系,探索縣級業務主管部門、鄉鎮人民政府、服務對象3方共同考核一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新機制。各縣、市要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將農民群眾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制定具體的考核辦法,將考核指標量化、細化,嚴格工作業績考核,形成長效管理制度。要建立優勝劣汰的機制,對連續3年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不得繼續聘用。要落實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四、強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切實保障經費供給。各縣、市要采取有效措施,立足當地實際,根據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需要,切實保證對基層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財政投入。財政部門要將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基本支出及履行職能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證。同時,要積極支持重大農業技術措施推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農作物和林木病蟲害及動物疫病防治、農情統計、森林防火、汛情旱情監測等工作。各縣、市要在整合現有資產設施的基礎上,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對原有設備的維護更新,逐步配齊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適應公益性職能要求所必需的服務設備,提高服務現代農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改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條件。
(二)加強資產管理。改革中,要切實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資產管理,防止國有資產平調和流失。對現有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資產要進行評估認定和清產核資,確保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擁有相應的推廣設施條件。對用于經營的國有資產可進行剝離,剝離后可出租或出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租賃或出售給現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自愿領辦、創辦農業經營實體的人員。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過去開展經營所形成的歷史債務,要在明確債權債務的基礎上,分類處置,逐步化解。
五、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
這次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全局性工作。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務必抓緊抓好抓實各項工作,確保全州改革工作于今年10月底前全面結束。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任務繁重,各縣、市要高度重視,組建專門的領導機構和強有力的工作班子。縣、市人民政府分管領導是第一責任人,要集中精力,主動加強協調,親自參與調研、制定方案等工作,及時發現和研究改革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州、縣兩級農業、林業、水利、編制、人事、財政、發展改革、勞動保障等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積極主動參與和支持改革工作,確保改革按時完成。
(二)深入調查研究。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關系到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利益,關系到機構設置和經費保障等重大問題,必須高度重視,慎重對待。各縣、市要根據國務院、省、州的文件精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掌握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明確改革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環節,特別是對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重大問題,要組織開展專題調研,真正把情況摸準摸實摸透,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確保農技推廣體系人員隊伍穩定,為改革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各縣、市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緊緊抓住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財力保障、競聘上崗等關鍵環節,認真研究政策措施,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實施方案和相關配套政策。8月15日前各縣、市要制定出初步實施方案,報經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組織實施。
篇2
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我市轄6個鎮5個街道,356個行政村,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為79.44%。從07年起建立農技推廣責任制度,09年至今連續四年實施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目前我市共有農技、種子、畜牧獸醫、農機、林特等5個市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1個鎮(街道)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綜合站)、320個村級(包括有影響的農業主體)服務站點、17家民辦農業科研所,基本形成了市、鎮(街道)、村(點)多級農業科技服務網絡,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效能逐步提升。各級農技推廣機構、人員隊伍分工職責明確,我市已基本建立了“首席農技專家+技術指導員(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輻射示范戶”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在新階段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實施目標
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推進建立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農民滿意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大力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2013年全市計劃圍繞6個農業主導產業,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個,培育科技示范戶650戶,培訓科技指導員80名,力爭主推技術和主推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90%以上,同時,積極探索和總結農技推廣新模式、新機制,真正發揮補助項目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三、實施內容
(一)加強體系建設、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創新思路,完善市、鎮(街道)、村(點)和社會化民營機構各級農技推廣體系管理,明確工作職責和要求。進一步加大對社會化農技推廣隊伍的培育力度,鼓勵引導相關農業主體和民營科研機構在滿足自我服務的同時,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從而真正構建政府主導力、科技支撐力、農民主體力、社會參與力等“四力合一”的農業公共服務機制。今年在第一批創建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第二批溪口、莼湖和裘村3個示范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和松岙、大堰、江口、西塢、錦屏5個一般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按照“多功能、一體化”要求,改善服務條件,不斷強化服務中心的延伸作用,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2014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第二批8個鎮(街道)的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并通過市級驗收。
(二)完善工作機制,提升示范帶動能力。繼續完善農技人員包村到戶的工作機制和“首席農技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創新團隊)+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結合前幾年我市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實施的實際,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遴選各產業主導品種和集成主推技術。2013年確定優質稻米、蔬菜瓜果、生豬養殖、水蜜桃(水果)、名優茶、雷筍六個產業為項目重點實施的主導產業,將建立相應的以首席農技推廣專家領銜、農技指導員和責任農技員組成的實施團隊,組織遴選各產業主導品種和集成主推技術,由專家組制定示范和推廣方案,通過培育示范戶和基地示范觀摩提高推廣效率。
2、建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按照一業一示范的原則,在6個產業中認定和建設10個左右示范基地,并為每個示范基地配備由首席農技推廣專家領銜,技術指導員組成的科技創新團隊,積極參與基地建設工作,重點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引進、試驗、示范和技術培訓工作,使其成為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基地,良種、農藝與農機融合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種養大戶和農民科技培訓基地,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并通過示范基地的觀摩與培訓等形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
3、培育科技示范戶。在六大產業中遴選650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種養水平較高、樂于助人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其中水稻300名,蔬菜瓜果90名,生豬養殖80名、水蜜桃(水果)100名、名優茶30名、雷筍50名。選派78名技術人員進行結對技術幫扶指導,每名農技指導員結對聯系科技示范戶5-8個。采取集中培訓、分戶指導、實地考察、觀摩交流等方式,指導科技示范戶應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同時創新農民培訓方式,在科技示范基地上建立農民田間學校,加快新型農民培養力度。
(三)加強人才的培養,提升農技服務水平。根據省、市統一編制的分類別、分產業培訓計劃,2013年將繼續選送全市基層骨干農技人員,到國家或省級農業技術培訓基地開展重點班和普通班集中培訓。鼓勵農技人員利用業余時間報考相關大專院校進行學歷提升自學,逐步提高業務能力。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以專家講座和外出參觀研修等形式,重點對我市責任農技人員和農業主體和民辦科研機構社會化農技服務人員進行培訓。積極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業生產領域創業就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四、進度安排
項目實施時間:2013年7月-2014年5月
第一階段(7-8月):動員部署。制定實施方案,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及項目實施產業專家組;篩選好主導品種與主推技術;確定好各產業試驗示范基地;按一定申報程序遴選好科技示范戶、配備相應農技指導員;并按要求將所有數據錄入到規定網站;
第二階段(8-12月):組織實施。制定完善各環節具體管理辦法,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科學創新;
第三階段(2014年1月-5月):各產業做好項目實施總結,按照績效考評辦法,查漏補缺,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自查自評,迎接上級驗收。
五、項目實施產業責任單位、人員及任務分工
優質稻米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為市農技服務總站、市農機管理站和種子管理站。由(市農技服務總站科長,高級農藝師)、(市農機總站科長,高級工程師)、(市種子管理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領銜配備30名技術指導員組成水稻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水稻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科技示范基地(不能與高產創建基地重復),落實和培育水稻產業30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蔬菜瓜果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為市農技服務總站和市種子管理站。由(市農技服務總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市農技服務總站經作科科長,高級農藝師)、(市農技服務總站經作科,農藝師)領銜配備15名技術指導員組成蔬菜瓜果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蔬菜瓜果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蔬菜瓜果產業的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9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生豬養殖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市畜牧獸醫總站。由(市畜牧獸醫總站副站長,高級畜牧師),(市畜牧獸醫總站副站長,高級獸醫師)領銜配備生豬養殖產業15名技術指導員組成生豬養殖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的生豬養殖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畜禽養殖產業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8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水蜜桃(水果)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市林特總站。由(市水蜜桃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市林特總站,農藝師)領銜配備10名技術指導員組成水果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水蜜桃、獼猴桃、葡萄等水果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水果產業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10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名優茶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市林特總站。由(市林特總站,高級農藝師)領銜配備3名技術指導員組成名優茶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名優茶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建設產業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3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雷筍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市林特總站。由(市林特總站,工程師)領銜配備5名技術指導員組成雷筍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全市雷筍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產業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5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六、經費使用安排和配套資金落實
2013年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計劃列支85萬元,其中中央專項補助經費85萬元.具體列支計劃如下:
(1)農技推廣服務補助:主要用于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費用的交通、通訊、誤餐等費用補助安排15萬元;開展科技創新、完成農業技術推廣重大任務的績效獎勵費用安排5萬元;用于技術資料印刷以及建立相關制度和工作考評管理安排5萬元。
(3)農業科技示范補助:結合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以獎代補的方式對部分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建設中購買農(獸)藥、化肥、飼料、試驗設施等物資及組織展示活動補貼進行補助安排22萬元;農業科技示范戶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種子、肥料、農藥等物化技術補助,計劃每戶補貼200元共安排13萬元;
(3)農技人員和新型農民能力建設補助:主要用于農技人員集中開展技術服務,參加異地研修、現場實訓所需的教材、場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安排15萬元;新型農民培訓、基地觀摩等安排10萬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強項目領導組織。成立以方國波副市長為組長的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由市府辦、市農辦、市財政局、市農林局、市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負責人為小組成員。在市農林局下設農業辦公室,由王榮定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副局長周葉君為副主任,局屬辦公室、組織人事科、科技教育科、市林特總站、市農機總站、市畜牧獸醫總站、市農技服務總站、市種子管理站等科站負責人為實施成員。具體負責做好項目實施方案制訂,資料收集和匯總,任務分解與協調組織,上下聯絡,指導技術指導員與示范戶之間分別簽訂技術服務協議,開展績效考核等項目實施工作。
(2)強化資金保障監管。會同市財政局加強對中央財政補助項目資金監管,明確項目實施的目標、內容、責任以及資金使用要求,保證項目資金的合理和規范使用,特別是建立補貼經費與工作考評掛鉤的機制,做到專款專用,從而保障項目實施工作的有序推進。同時將統籌項目資源和技術力量,實現部門、人才、項目、資金的優勢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3)確保項目實施效果
篇3
加快推進我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為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建設的意見》[安政發(20105號]文件精神。縣政府決定召開此次全縣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培訓動員會,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確保圓滿完成改革任務。后面,安康學院的教授專家還將就生豬良種繁育進行專題講解,請大家認真聽講。下面,先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重大意義,認清形勢。
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是設立在縣鄉兩級為農民提供種植業、畜牧業、農業機械等科研效果和實用技術服務的組織。縣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有關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縣級農技推廣機構,對農業的技術服務方式、服務內容以及推廣體系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作了相應調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在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防治動植物病蟲害、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現有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但在新形勢下。一定水平上制約了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當前我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新形勢下要求更新更高的農業服務職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農技推廣機構特別是鄉鎮一級農技推廣機構設置不合理,專業人員缺乏,基本處于“線斷、網破、人散”局面;二是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整體專業水平不強;三是基礎裝備落后,縣級農技推廣機構多數儀器設備簡陋不全,鄉鎮畜牧獸醫站大多數沒有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四是縣、鄉、村、戶的農業技術推廣渠道不暢,缺乏有機銜接,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必需認清當前形勢,因此。緊緊抓住國家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機遇,認真實施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示范縣項目,不時鞏固和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更好地為“三農”發展服務。
二、強勢推進我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工作,精心組織。
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機構設置的基本思路是縣級農技、畜牧、農機推廣機構堅持不變,根據中、省、市的布置要求。整合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人員,成立縣農產品質量平安監測綜合執法大隊。以曾家、洪石、牛頭店三鄉鎮,城關、白家、上竹三鄉鎮,小曙河、曙坪、鐘寶、華坪四鄉鎮為三個區域,建設三個區域農技推廣綜合站。
加強縣、鄉和區域農技推廣機構服務條件、推廣手段、服務設施建設,改革的目標任務是通過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力爭在今年9月以前,建成職能綜合、分工明確、協調一致、充溢活力、服務到位、工作高效的縣、鄉和區域農技推廣體系。
(一)加強科技指導。確定100名技術指導員,聯系指導1000戶科技示范戶,通過科技示范戶帶動其它農戶提高科技應用水平。一要保證到戶指導效果。會上,關于做好百名技術指導員聯系千戶科技示范戶工作的通知》及《縣科技指導員考核方法》已經印發,全體技術指導員必需嚴格要求抓好落實,今年每個技術指導員到示范戶指導培訓不低于30天,并要如實填寫技術指導員手冊和科技示范戶手冊。做好科技示范戶手冊的發放、標志牌的懸掛工作,會后,各鄉鎮分管領導、農業局局屬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在農業局領取相關物品,并負責組織督促技術指導員發放、懸掛,此項工作必需在6月30日以前完成。二要加強科技指導員的管理。對科技指導員的考核年底將重點從技術指導方案制定、入戶指導情況、對示范戶的培訓、電話抽查、示范戶發展產業效益評價等五個方面進行。各鄉鎮要加強對技術指導員的監管,對技術指導員的工作開展情況于每個季度進行審核并簽字確認,作為年底考核的依據之一,同時要合理確定并兌現技術指導員下鄉補助。三要做好國家農業部、省農業廳電話抽查及有關檢查的配合工作。依照項目實施要求,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及專家的基本信息都已通過專門的上報軟件,填報至國家農業部,對技術指導員工作情況,農業部及省農業廳將不定期通過電話詢問的方式進行抽查,因此,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和各技術指導員一定要做細做實此項工作。
(二)加強制度建設。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專業技術人員進入農技推廣隊伍;推行農技推廣責任制度,明確農技人員的服務區域、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量化工作指標和目標要求;建立農技人員工作考評制度,實行農民、主管部門、鄉鎮政府三方共同考核,農技人員的工資報酬、晉職晉級、業務培訓等與考核結果掛鉤;建立多元化推廣服務機制,鼓勵和支持科研單位、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強化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探索建立長效機制,不時提高農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加大科技示范戶培養力度,使其成為廣大農民看得見、問得著、留得住的鄉土專家”根據省農業廳的統一布置,縣已組織50名技術員參與了省廳的統一培訓。今年,縣農業局還要組織好技術人員,參與好市、縣兩級組織的培訓。根據《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實施方案》布置,此宣布我縣專家組成人員,首席專家是安康學院權群學教授,成員為陳道明、杜韋蔚、張秀全、王文章、劉進華、李進、姚方富、賀猛。
(三)加強科技創新。加大力度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做好示范工作,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積極組織和發動廣大農技人員手把手、面對面地開展科技服務,及時解決農民生產技術難題,為農民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和指導意見。依照項目實施要求,縣確定了十個示范基地,其中,生豬示范基地六個(涉及曾家、白家、小曙河、曙坪、鐘寶、華坪)茶葉示范基地兩個(涉及曾家、牛頭店)中藥材示范基地一個(涉及小曙河)玉米示范基地一個(涉及上竹)這些示范基地通過近年來不時的培育,已初具規模。會后,農業部門要抓緊標志牌的制作,各鄉鎮要做好立牌的選址和配合工作。示范基地的技術負責人是有關鄉鎮畜牧獸醫站站長,各技術負責人要做好基地建設的有關工作,熟悉基地建設有關情況。
三、確保圓滿完成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狠抓落實。
示范縣項目和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工作必需于今年9月底以前全面完成,依照省市要求。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各鄉鎮及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夯實責任,確保改革任務按時圓滿完成。
(一)加強領導。各鄉鎮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外鄉鎮有關工作的組織、銜接、協調、督促和落實工作。農業局要做好項目建設的日常監督工作。相關部門要經常深入基層,加強對改革工作的指導和服務,沉下身子抓落實、抓進度、抓質量,及時協助解決改革進程中的有關問題,確保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篇4
在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背景下,構建連接“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已有研究從國際比較的角度對完善我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出了建議(高志敏、彭夢春,2012;李俏、王建華,2012),也有研究從我國的整體現狀出發,探討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模式(孔祥智、樓棟等,2012;關銳捷等,2012)。從研究結論來看,創新制度設計、培育服務主體、整合服務資源、優化服務環境是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
近年來,江蘇省以“農民和市場相結合”作為基層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將農業科技與服務的各類要素集成起來為農民提供專業服務,探索出“農村科技服務超市”(以下簡稱“科技超市”)的服務方式,形成了“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將科技超市與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生產基地、新型服務體系和信息化相結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這種將公益與經營相結合的做法,解決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實現了宏觀政策體制與微觀商業模式的有效結合,以及綜合服務體系與創業體系的充分銜接,對完善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啟示。
一、江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要創新
(一)從農戶需求出發,借鑒現代商品超市理念創新農村技術推廣模式
江蘇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從農戶需求出發,借鑒現代商品超市的理念,探索建立了一種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即“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農村科技服務超市不同于以往科技下鄉、科技入戶、科教興村、農技110、農村信息化工程、農民田間學校等自上而下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它充分考慮當地農戶的科技需求,將相關的成果、技術、信息等科技要素整合到科技超市平臺,讓農民直接獲得所需要的新品種、新技術、優質的農機化肥飼料等資源和技術培訓信息服務,具有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推廣的獨特優勢。同時,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直接面向廣大農村客戶群,提供具有科技特色的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實現了科技服務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是現有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一個集成式創新。
(二)將科技服務以“超市”的形式與農業生產相鏈接
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是對現有農村科技服務模式的重大創新,將科技服務以超市的形式鏈接到生產一線,按照“強化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原則,依托政府引導的公益體系,在全國首創了以連鎖經營的業態踐行科技服務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市場機制。農村科技服務超市以“有店面”、“有隊伍”、“有網絡”、“有基地”、“有成果”、“有品牌”等六有為建設標準,豐富了現有農村科技服務模式、提高了服務水平。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分為總店、分店和便利店三級網絡,體系上更具體、長效、穩定,也更有利于服務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如圖1所示。
具體而言,在科技超市店面建設方面,根據全省不同地區產業需求,共建設214家科技超市,包括1家設立在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總店、67家設立在縣市的分店和147家便利店,其中,便利店每個縣(市)2-3家。分店和便利店建在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型企業、科技型農業合作社、農業專業大戶等地。總店、分店、便利店實行“四統一”①。已經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省13個省轄市的65個縣(市、區),覆蓋率達61%的科技超市網絡體系。參照商品超市管理建設模式,建成196家特色標識明顯、標準形象統一的示范店。
在科技超市專家隊伍建設方面,整合省內涉農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資源,組建了1700名專家與科技特派員服務隊伍,建立了214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在7個專業領域組建了近190人的省級專家團隊,具體如表1所示。各分店、便利店遵從為本地區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服務的原則,從所在地區的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種子農資推廣站等單位遴選專家組成分團和服務小分隊,為農戶提業鏈一站式服務。
在科技超市信息網絡建設方面,將“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江蘇省科技特派員網”作為超市網絡體系建設的重點,提供“三農”政策、成果技術、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咨詢平臺、供需信息、服務基地、超市萬村行等十大類信息服務,并由信息技術和農業技術綜合型技術團隊負責網站建設和運行維護,以便保障準確、及時、便捷地與農戶進行信息互動交流。
在科技超市基地建設方面,建設了70個基礎較好、標準較高、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業合作社等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基地的主要作用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開展技術培訓、農業科技創新,繁育優質種苗,促進地方土地資源、區域產業優勢和科研單位科技人才優勢的結合,最終目標是形成品種多、技術新、科技含量高的綜合性示范基地。
在科技超市成果收集方面,將適宜推廣與交易的先進實用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作為科技超市的主要“商品”,圍繞科技超市特色產業,以“實際生產增產或增收的效果是否顯著,是否真正能為農民、社會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入選準則,在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中廣泛篩選、采集和引進國內外技術成果。
在科技超市品牌建設方面,加大對外宣傳、提供有償科技服務,注冊商標為科技超市產品冠名,并在家樂福等商品超市設立科技超市的優質綠色農產品專柜,通過增強科技超市品牌影響力,實現了超市的市場化運作。
(三)采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運作機制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農村科技超市推行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技物結合、上下聯動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機制。“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主要是指在規劃、發展模式、規范標準等方面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在科技超市店面、基地建設和經營管理方面則遵循市場機制運作。在資金投入方面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投資和社會投資為主導,強調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入機制的靈活性②。“技物結合,上下聯動”是指在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中,采取總店、分店和便利店三級一體的科技超市網絡,通過連鎖經營、商品配送的形式,建立科技服務和農資產品的“規模化采購――統一加工包裝――實時配送”產業鏈,將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城市現代商貿物流、中介服務等服務業向農村拓展;實現了農業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園區、農業科技型企業等聯手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
二、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建設的主要成效
(一)科技超市實現了政府、市場、農民的多贏效果
傳統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存在科技資源分散、科技成果向現代農業轉化不足、供求失衡等問題。江蘇省探索的“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模式,從農民的需求出發,結合了政府與市場的雙重優勢,充分調動了農技相關人員的工作動力,為農民提供有效對口的農技服務,實現了政府、市場、農民的多贏效果,比傳統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有很大的改進。截至2012年上半年,科技超市已累計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2個,聯系銷售蔬菜農產品480噸,輻射帶動3000戶農戶增收,戶均增收8000元。
(二)科技超市成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載體
“十一五”以來,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共育成農作物新品種(系)244個,取得新技術1341項,開發新產品7105項。江蘇省利用科技超市的綜合服務平臺,及時把創新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實現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市場價值的快速轉化,充分發揮了科技對當地經濟的支撐引領作用。
(三)科技超市成為有效整合科技服務資源的新平臺
江蘇省具有較強的農業科技優勢,科技超市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了全省各類農村科技服務資源,集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咨詢、培訓、12396信息服務等各類科技活動,集中優勢資源為產業創新發展服務,進一步提升了農村科技服務的效率。將品種、技術、成果、信息、人才、培訓等科技要素整合到科技超市平臺,提高了農民對科技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與新技術新產品的示范推廣,解決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成為基層科技工作的有效抓手。
三、 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超市連鎖經營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
通過連鎖經營的形式將分散的經營主體組織起來發揮規模優勢,這是江蘇省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的建設目的之一。同時,通過統一管理和定向供應建立消費信任,有利于可持續經營。然而,從當前的經營情況來看,科技超市總店、分店、便利店之間存在縱向聯系,但是各分店之間、各便利店之間缺乏橫向關聯。分店和便利店的自主運行能力還有待加強,特別是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信息反饋不夠頻繁,大多數還局限于完成總店安排的各項活動任務,對所在地區的影響力有限。而連鎖經營是一種緊密的組織形式,組織內部需要形成一系列嚴格完備的制度規范,以保障組織高效運轉。連鎖科技超市之間可以存在經驗交流、優劣互補,以及有效競爭等有益關聯。但是,科技超市之間的松散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科技超市連鎖經營優勢的發揮。
(二)科技超市人力資本和資金投入不足
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處于初始運營階段,科技超市總店注冊為非企業法人單位,組織機構和設置已基本完善。但是,從分店尤其是便利店的調研情況來看,部分超市仍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影響了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功能的有效發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本投入不足。部分科技超市技術人員還未完全到位,導致時常出現管理、協調工作難度大、效率低、影響服務效果的現象。二是資金支持不足,部分超市實體工程建設還未完成,缺乏相應的軟硬件配套設施。需要加大政府推進力度,盡快協調各相關單位,多方引進企業資金,為科技超市打造良好環境。
(三)科技超市考核管理不夠合理
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由省科技廳負責科技超市考核管理,開展自查和年度檢查工作,各縣(市、區)科技局負責對所轄區內超市分店、便利店的日常管理和監督。這種考核管理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監督作用,但是還不是科學有效的考核方式。科技超市模式的一大優勢是農戶作為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者可以與農業科技服務的供給者直接接觸,有利于農技推廣部門了解農戶的技術需求,也便于農戶及時監督反饋和評價科技服務效果。因此,科技超市應該把農戶的意見納入考核體系,建立一種互動式、參與式的科技服務評價機制,通過有效的信息反饋來實施考核管理。
四、啟示與政策建議
通過對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的分析可以看出,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主導,整合優化當地各級農業科技服務資源,應該作為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的基本理念。地方政府應在頂層設計、系統推進、標準制定等方面強化政府的統籌協調與宏觀指導作用,并出臺切實有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設立引導性專項經費,給予鼓勵支持。同時,要選擇一批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科技服務能力強、自主創新能力強、經濟基礎好的農業科技型骨干企業、龍頭企業、科技園區作為整合服務體系和服務平臺的著力點,有效整合服務場所、科技人員、成果展示、農村信息化、服務品牌等要素,按照市場機制運行和管理。這種模式既能擺脫農業科技服務過分依賴政府投入的瓶頸,又能較好地實現公益的效能、引領農民增收致富,實現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雙贏”局面。因此,結合本文的分析,未來我國農村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政策部署。
(一)采用多元化方式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但我國不足0.2%,每個推廣人員平均占有經費僅約為1400-2000元。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約80%被用于人員的工資,主要包括技術推廣人員培訓費、技術引進試驗與示范費等。技術推廣項目費的比例僅為10%左右,財政對整個農村科技服務的投入仍處于低水平。因此,我國亟需加大對科技驅動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財政經費投入。同時,要積極探索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投資和社會投資為主導的多元化模式,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等參與科技驅動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建設。
(二)建設“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服務體系
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存在政府經費支持額度不足,還不能滿足多元服務主體的實際需求的問題,建議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采取“階段式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工作機制。在前期創建中,需要政府以國家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專項經費等形式進行適當投入,引導服務體系建設和試點工作的開展。而當服務體系進入成熟運轉階段,則應主要依靠市場行為支撐其自身的運行和發展。不斷健全農村科技服務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實現政府服務與社會服務、公益與經營、綜合與專業等互補互利,最終形成政府主導公益、社會力量主導經營的多元化服務格局。
(三)將科技信息服務能力建設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保障
當前,高度信息化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尚未形成,缺乏傳輸快捷、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網絡支撐,缺乏有效的傳導機制和信息獲取渠道,新的農業科技成果不能通過現代化傳播手段及時有效地傳遞到農村地區。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可以更加便捷地向農戶提供科技咨詢、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服務,通過建立功能齊全、信息完備、高效共享、反饋靈活的農村科技信息網絡,提高農村科技服務的及時性、準確性,并擴大農村科技服務的可覆蓋范圍。應該整合農技110、星火12396、農業信息網等信息資源,建設綜合性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農村科技服務工作向縱深開展,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科技服務。
(四)統籌利用多種科技資源
將科技特派員、科技成果轉化、咨詢培訓、12396等科技資源與活動在科技服務平臺上統籌安排,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要更加充分地發揮科技特派員在科技服務中的作用,就需要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借鑒江蘇省科技超市的經驗,依托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設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可以作為科技特派員在基層的落腳點和開展科技創業與服務的根據地,形成科技特派員服務網絡。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