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輩敬酒的禮儀范文
時間:2023-10-12 17:34: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長輩敬酒的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酒桌接待禮儀常識1
1、將究順時針順序敬酒,同時自己的杯子低于別人。
自己的酒杯低于別人的酒杯,這個基本的禮儀相信只要是喝過酒的人基本都是知道的,簡單說,就是表示尊敬。敬酒禮儀常識敬酒的順序,如果和領導或長輩喝酒,就先從領導或長輩開始,一個一個來,一般朋友就比較隨意,如果你講究一點的就是按照瞬時間的方向來。
2、將究先后順序,等領導、長輩相互喝完,你才可敬酒。
領導或長輩在場的時候是要特別講究的,就想上一個菜,一般要等領導或長輩先吃,然后小輩們才開始吃的原則,在敬酒也是一樣的。敬酒禮儀常識一般是會讓領導或長輩自己相互喝酒,他們相互喝完了,接下來才是晚輩們孝敬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才是你開始敬酒的時候,不要一開始就給領導或長輩敬酒,一上來就給領導下馬威:先干為敬,領導請隨意這是不可取的。
3、領導、長輩的特權,你不能有:領導長輩可以一人敬多人,你不可以。
領導和長輩畢竟是資質、年齡、經驗一般是比我們要大一圈的,也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領導和長輩,也因此會有一些特權,敬酒禮儀常識最基本的一個要記住:就是他們可以一個人你們所有人,可以一對多。而你晚輩們就不行了,你就只能一個敬一個了。敬酒禮儀常識除非等你晉級成為領導的時候再說吧。所有不要自作聰明,我敬大家一杯,聽起來很好,其實不可取的。
4、察言觀色,多幫忙給添酒,適時敬酒。
酒桌上要眼觀四象,耳聽八方,是非常重要的,時候把我領導或長輩的飲酒需求,如果你要想把領導或長輩配好的話。敬酒禮儀常識察言觀色很重要,簡單的,及時為他們添加酒,特別是杯子空的時候,然后添酒的順序也要講究,先領導。另外,除了標準的敬酒流程之后,敬酒禮儀常識要在適當的時候去敬酒,不要在領導出現想喝酒沒人敬的尷尬場面,那你就完蛋了。
5、祝酒詞,敬酒一定要準備合適的敬酒詞。
喝酒除了酒量大外,會說,能說出一口好聽的祝酒詞,也是非常重要的。能說到領導或是長輩心頭的,新穎的祝酒詞,讓他們眉開眼笑的祝酒詞才是最成功的的。敬酒禮儀常識杜絕和悶酒,那是你一個人喝酒的行為。如果你詞匯不是很多,或是表達能力不是很好,就要之前好好做做功課,簡單背熟幾個常用的祝酒詞,就可以隨機應變,避免舉杯尷尬場面。
酒桌接待禮儀常識2
1。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2。不要裝歪,說錯話,辦錯事,不要申辯,自覺罰酒才是硬道理。
3。領導跟你喝酒,是給你面子,不管領導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為敬,記著啊,雙手,杯子要低。
4。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說大話,不要失態,不要吐沫橫飛,筷子亂甩,不要手指亂指,喝湯噗噗響,不要打嗝,憋不住請去衛生間。
5。不要把我不會喝酒掛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話),免得別人罵你虛偽,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還真能看出來。
6。最后一定還有一個悶杯酒,所以,不要讓自己的酒杯空著。
7。花生米對喝酒人來說,是個好東西。保持清醒的頭腦,酒后噓寒問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熱水,一條熱毛巾都顯得你關懷備至。
8。如果自己由于各種原因真不能喝酒,說明原因,別開第一口。
9。酒桌上雖然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時候決不能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10。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11。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
12。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13。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肚。
14。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15。自己職位卑微,記得多給領導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
16。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不要厚此薄彼。
17。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于別人。自己如果是領導,知趣點,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篇2
一、智慧教育歌曲
蒙古族孩子們天生聰明伶俐。尤其科爾沁蒙古族孩子,從小在兩種語言環境下長大,也許是多種語言思維開發的緣故,也許是天生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啟發了他們的思維。記得很小的時候曾經唱過一些,又活躍又好玩的民歌。正如彝族有《猜調》,漢族有《對花調》《對鳥調》一樣,蒙古族的敘事歌曲當中也不乏有考驗智慧,考驗常識的歌曲。如:《謎語歌》曾經是蒙古族孩子邊跳繩邊唱,邊玩嘎拉哈邊唱的一首游戲歌曲。歌曲中唱道:巴達瑪拉克請你把知道的謎語給我說說。沒長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沒有影子跑的快有時什么?巴達瑪拉克其聰慧的妹妹請你把知道的謎底給說說。沒長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沒有影子跑的快那是風。巴達瑪拉克其聰穎的姐姐,請你把知道的謎語給講講。沒有灰燼的火那時什么?沒有云彩的雨又是什么?巴達瑪拉克其賢明的妹妹,請你把知道的謎底給講講。沒有灰燼的火那是雷電,沒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此類歌曲不僅以快樂活潑的曲調吸引著草原的孩子,也以不同時期不同的問答內容考驗著草原孩子的智慧。在科爾沁敘事民歌中此類歌曲不少。又如:草原兒童歌曲《十二生肖歌》,以問答方式回答出惟妙惟肖的十二個動物的形象。歌詞大意大概為:偷吃黃油的是小白鼠,貢獻力氣大的是長角牛,上中跳躍的是花斑虎,跑遍世界的是調皮兔。呼風喚雨的是天上龍,盤踞洞穴的白斑蛇,風馳電掣的快速馬,臥圈生財的是福祿羊。花果園里的是矮個猴,喚醒人們的功勛雞,守護家園的是忠誠狗,拱遍大地的撅嘴豬。
二、愛心教育歌曲
在科爾沁草原上,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們,在暑假寒假時期,他們的生活中有牛羊相伴,睜眼就能聽到牛羊聲,打開門就能看到放牧的父親,擠牛奶的母親。孩子們心地善良,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上的每一個動物。在科爾沁敘事民歌中,有很多唱到對老人,對孩子,對草原上的每一個動物的愛,也唱到對草原大自然的無限崇拜與愛戴。因為草原就是他們生活的源泉,生活的一切,他賜予草原孩子們今天的快樂,未來的生存。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在唱著一首兒歌,此歌曲整理于1975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根杰老人的唱段,如今想起來,歌詞內容會讓我們不盡掉眼淚,也會讓我們對養育自己的母親有了無限的感恩。歌曲《駝羔》講述了遠去的媽媽不斷回頭,孤獨的留到家里的小駝羔在哭泣的演唱:遠去的影子是媽媽,媽媽、媽媽、嘣嘣給。留在家里的小駝羔,兩眼淚汪汪,媽媽、媽媽、嘣嘣給。遠去的媽媽,已經離開了我兩個月,留到家里的我呼喚了媽媽兩個月,嘣嘣給(駝羔撕心裂肺的哭聲)。此曲后幾段的歌詞,用蒙語表達了每次遇到困難時想到媽媽的小駝羔,不斷的望著遠方等待媽媽的小駝羔,邊留著眼淚,邊長大的小駝羔,已經一個月一個月的等待了媽媽一年的小駝羔的傷心的哭訴。一想起這個小時候的嘣嘣給,此情此景如畫的展現在眼前。草原人民愛母親,草原人民也尊重我們草原上的每個動物,就像他們就是我家的一份子一樣。草原上此類歌曲諸多,唱著此類歌曲讓我們成長為了具有愛心的孩子們。如:《孤兒―小牛犢》《良山丹花》《僧賽瑪》《小鹿》等等。
三、風俗禮儀教育歌曲
蒙古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個地區的蒙古民族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風俗禮儀。科爾沁蒙古族不僅繼承和發揚了蒙古人民尊老愛幼,熱愛草原,文明禮貌等傳統,也在保留著此地蒙族古所特有的禮節及風俗。我們通過老人們的教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也可在很多敘事民歌中借鑒及保留著我們的風俗習慣。如酒文化,酒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婚喪嫁娶,日常禮節,各種節日都缺少不了酒。可是酒既然成為了一種文化,那么也有自己很多敬酒的禮節需要我們去了解。在科爾沁敘事民歌《敬滿酒》(1962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金玉老人所唱)中,我們了解到:
(1)曲名就告訴我們,草原上敬酒要敬滿酒,酒杯一定要滿杯,半杯酒是對草原蒙古人民的不尊重。
(2)歌詞:草原的酒,釀造于草原的圣水。圣水釀成的酒呀,要用右手來斟滿。歌詞中明確表示,敬酒要用右手來敬。或者歌詞:草原的圣水,哺育了草原的牲畜,圣水中的圣水就是草原的酒。草原的酒呀,要用雙手來敬酒。因此草原的長輩的酒是用雙手來敬酒,同輩或者朋友可以用右手來敬的。
(3)歌詞:圣潔的酒呀,敬給我親愛的長輩,親愛的長輩,用你們的祝福,祝福我們草原安康。此段表明草原上的酒先敬長輩,雙手結果酒的長輩,要用美麗的祝詞贈予晚輩們。
(4)歌詞大意:敬愛的長輩,親愛的朋友您,雙手接過酒杯,回贈一個空杯。朋友及親人敬的酒,尤其第一杯,一定要干掉,這樣才是對敬酒者的尊重。(5)歌詞大意:唱一首酒歌,敬給親愛的朋友(長輩、老人)請你拿著酒杯,盡享草原的美酒歌謠。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當邊敬酒邊唱歌時,一定不要先喝掉,一定要唱完聽完這首歌,再喝這杯酒。不然,歌唱者不斷的演唱,不斷的給您倒酒。此首歌的前幾段講述了蒙古人民的酒文化,其實除了這幾段以外,草原的酒禮節還有敬天敬地,敬祖先等等。我們從歌曲中可以一一學到。此類風俗禮儀類歌曲還有:《出征歌》《上馬酒》《女婿之歌》《婚宴之歌》《灰姑娘之歌》等等很多。
四、敘事民歌的正確愛情觀教育
篇3
“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形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準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間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并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贊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準慢待這些人。
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莊的選擇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
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并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內容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凈手后到另座飲茶。
大戶人家做飯時,要求廚師盛盤上菜時盤子四周不能有菜漬,上菜要用雙手端盤、端碗,手指不能摳在盤沿和碗邊上;盛飯、盛湯,倒茶時不能太滿,斟酒要滿,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動作要規范,切忌將碗蓋扣在桌子上,茶壺嘴對著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上煙時要用盤子端給客人,切忌用手遞煙,不要用一根火柴給數人點煙,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滅火柴和隨意扔掉火柴梗,不準當著客人掃地、撣桌子,尤其不準將茶水潑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仆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己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
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嘩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并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咽,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干凈。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樂樂,在飯桌上玩些游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干凈,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
“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小時候入席時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癱瘓,不能參加但要給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發話“都來坐”時,大家才按排行順序入座,年紀小的孩子們要另桌而食。幾位大媽和我母親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給布菜、斟酒、倒茶、遞毛巾。
兩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給幾個兒媳婦點她們最喜歡吃的菜,以犒勞她們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稱犒勞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嚴。在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情緒不好時,必須按規矩辦事,敬酒、說個奉承話都不能少,用詞要有長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謹慎。情緒好時,二老也談笑風生,拉拉家常夸夸對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時會發話:“大伙兒在一塊就是圖個樂,還那么規矩干什么?”這時大伙才會放松,氣氛和諧愉快,大人們還要領著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給老人問好。姐姐會討老人的歡心,從兜里掏出幾粒花生豆或糖塊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外孫女贊不絕口。二祖母更隨便一些,會到孩子們桌前逗逗孩子,還讓孩子夾點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們也特別高興。大家就是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享受著天倫之樂。
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
“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
“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度,置人于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后,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
篇4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
接電話。在電話響三聲之內一定要接,當三聲之后接起電話,應該先向對方表示抱歉,如果接不了,要回撥給對方,回撥時要道歉。
交談。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談話時盡量不要涉及個人收入、年齡、健康等隱私問題,多點談論天氣、新聞時事等。
敲門。即使房間的門是虛掩的,也應先敲門。敲門時用右手的手指關節輕輕的敲三下,問一聲:我可以進來嗎?待聽到允許后再輕輕的推門進去。
站姿。站立時,女士雙膝和雙腳要靠緊,男士兩腳間可稍分開點兒距離,但不宜超過肩膀。
坐姿。入座時要穩要輕,不可猛起猛坐使椅子發出聲響。女士入座時,若著裙裝,應用手將裙子稍向前攏一下。坐定后,上體保持正直,兩眼平視,目光柔和。男子雙手掌心向下,自然放在膝蓋上,兩膝距離以一拳左右為宜。女士可將右手搭在左手上,輕放在腿面上。
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走姿是一種動態的美。"行如風"就是用風行水上來形容輕快自然的步態。正確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抬,肩放松,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握手。男生和女生之間,絕不能男生先伸手,這樣不但失禮,而且還有占別人便宜的嫌疑。男士握女士的手力度應輕一些,不要握滿全手,只握其手指部位即可。握手時長一般控制在三秒內,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放。決定握手,先伸手的一方順序為:長輩優先、地位高的人士優先、女士優先的“尊者決定”原則
介紹。在某些場合,出現三個或三個以上存在不認識的時候就需要介紹了。介紹的時候介紹的順序也有講究,主要體現在介紹順序上:長輩優先、地位高的人士優先、女士優先。
交換名片。遞名片給他人時,應使用雙手或者右手,將名片正面面對對方,交予對方。接受名片時,宜雙手捧接,或以右手接過,切勿單用左手接過。接過名片后,當即認真默讀一遍。切勿看也不看,或手頭把玩,或棄之桌上,或裝入衣袋,或交予他人。
就餐。不可坐主人位(一般正對大門或電視機的位置為主人位)。就餐時,讓菜而不夾菜,敬酒而不勸酒。吃東西時不能發出聲音。
衣著。女士正裝是套裙和高跟鞋,適當化淡妝,頭發梳整齊;男士正裝是西裝和皮鞋,腰部以上不可有太多雜物。:
乘車。女士登車不要一只腳先踏入車內,也不要爬進車里。需先站在座位邊上,把身體降低,臀部坐到位子上,再將雙腿一起收進車里,雙膝一定保持合并的姿勢。
篇5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十分熱情好客,與親朋好友在一起就餐圖的就是熱鬧和喜慶。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我們常常看到劃拳、行酒令、相互敬酒等場面。為了顯示主人的熱情好客,餐桌上的飯菜通常花樣繁多,十分豐盛。中國飲食推崇群享方式而通常實行合餐制。大家圍坐在一起,共享餐桌上的任何一道美味,體現出中國飲食方式的共享性特征,這是集體主義思想的體現,說明中國人在飲食過程中更注重人際關系、社會角色的協調與分配。而西方人用餐,人們一是講究吃飽,二是享受用餐的情趣和氛圍。西方飲食主要以獨享方式進行,奉行分餐制。大家雖然坐在一起,卻各吃各的,分盤進行,充分體現出人際關系中的個性獨立。對以個人主義為取向的西方社會來說,個人自由被當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必須遵守。[1]中西方餐飲禮儀各方面都被賦予了豐富而獨特的飲食文化內涵,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為增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中西方服飾禮儀差異
中西方服飾受不同環境、不同文化的影響,體現出不同的特征。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形成了穩健持重、知足常樂、因循守舊的思想意識,使得中國人著裝特別講求和諧。像雍容華貴的唐裝、使用方便的中山裝,含蓄雋永的旗袍更是中國女性獨具特色的民族服裝之一,展現出東方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氣質。而西方國家更強調個性解放,利用各種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來完美身體曲線。服裝概念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服裝突出個性、彰顯個性。在正式社交場合,西方男士習慣穿著西裝,搭配白襯衫和領帶。當然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中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中西方服飾文化融合趨勢空前加強。如今的中國人穿著打扮也日趨國際化,正式場合上的著裝與西方的差異越來越小。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服飾方面的差異也很難完全消弭。例如女士穿黑色皮裙在西方被視為是的符號,但在中國則沒有這個概念。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禮儀專家在傳播女士穿黑皮裙的禁忌,其實也大可不必,在中國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國際地位逐漸凸顯的今天,我們不必一味屈從于西方的文化,正如我國目前利用孔子學院來傳播中國文化一樣,我們同樣固守我們本土的服飾文化和禮儀,來影響在中國的西方人,讓他們也入鄉隨俗,尊重我們的文化和民俗。
三、中西方稱呼禮儀差異
篇6
關鍵詞: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對比
1.歷史起源。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最早出現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后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漢族傳統的宴飲禮儀程序是:主人向客人發出請柬,屆時主人在門口相迎。出席的賓客也要互致問候,開席前客人先在客廳小坐,吃些茶點。待客人到齊后一一就座,以左為上,相對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開始敬酒讓菜。敬酒時先敬長輩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這種傳統的宴請禮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流傳至今,在各種電影電視劇作品中也很多見。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
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傳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習俗。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對其進行餐桌禮儀的培養。
2.餐桌用語。
在中國,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瑯滿目,主人也會說“菜很少,招待不周,還請大家多擔待“;而西方國家的主人則會很隨便的說“help yourselves”,顯得很自然隨意。同時中國的主人會不時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經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夾的菜裝得滿滿的,但是在西方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主人的布菜會讓客人覺得自己的意愿沒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擺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在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頭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與歐洲古代的游牧民有關,他們隨身帶刀,往往遇到獵物,用刀子割下來,燒熟了,用刀子分著吃。大約到15世紀前后,為了改變進餐姿勢,才慢慢開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觀念。
在中國,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體現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單元,而西方人一開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地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一定要整齊地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
西方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吃;用餐結束后將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內與叉子并攏,平息放置于餐盤上,表示用餐結束。
4.從座位安排角度對比。
中西方都對宴請活動過程中的座位排序極為重視,中國人在傳統的思想中,對八仙桌極為喜愛。在宴請中,年紀大的長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會按順序入座;而西方國家在宴請客人中,習慣用長桌,主人會坐在桌子的兩端,而客人則按照次序入座,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幸福圓滿的感覺,所以選擇圓形的桌子。
5.從餐桌禮儀禁忌角度對比。
與中國的傳統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俗,不要觸犯了他們的禁忌,因為中國人通常認為飲食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在用餐時犯了禁忌會帶來厄運。比如說吃魚,當吃完一面魚身,需要用筷子翻轉到另一面時,通常開車的人是不會動筷子去翻的。他們認為:如果翻了魚身,那么駕車的時候就會翻車。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不應在進餐中途退席;確實需要離開,要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1.思維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蘊的影響,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反過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又進一步影響文化的發展。中國人的思維是綜合性的,在思考的過程中注重集體利益,而西方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思維上更強調個人主義和自我,注重個性的張揚。
2.價值觀的不同。
中國人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相對的西方人的思想中個人主義占主要地位。中國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張通過努力來調和各種矛盾以達到共贏的結果。而西方則以個人利益為重,注重自我和個性的張揚。價值觀的差異影響的意義深遠,不僅在心靈思想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體系。
受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中西方餐桌禮儀存在各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對對方的餐桌禮儀了解十分必要。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也就突顯了餐桌禮儀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間的不同,對于我們提高自身的素質有著很大的幫助,人們需要了解中西方國家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以便能在國際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給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大的便利。
參考文獻:
[1]李海芳. 淺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 跨世紀:學術版,2009,17(4)。
[2]w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 時事出版社,2006年版。
篇7
婚嫁是一個永不衰老的話題。“男大當婚,女人當嫁”,結婚在我國視為人生的大事,極為重視和隆重。舊時,青年男女婚姻皆由父母包辦,并須奉行繁瑣禮俗。
臺兒莊人的婚嫁,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內容和形式,受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有本土自身的習俗和特色。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不少紛繁的舊例,在改革,但古老的一些習俗仍在民間流傳。
婚嫁是人生大事,在一次婚姻定終生的傳統社會,婚嫁幾乎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封建社會,臺兒莊也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說法。經媒人說合父母認可的訂婚男女,到了結婚年齡,男方向女方索要生辰八字,根據女方屬相,按照兔雞正、七月,虎猴二、八月,牛羊五、十一月等選擇吉日。這樣的月份為“大例月”,其他月份為“小例月”。
一年當中,如果有兩個立春最好,沒有立春的年份為“滑年”,不宜舉辦婚事。擇定吉日之后要“安客”,即通知親朋“行喜禮”。
結婚前一天,男方要貼大紅對聯和雙喜,派人給女方送“催嫁衣”,如紅襖、紅棉褲、紅蓋頭等。同時,新郎還要在嗩吶的伴奏下,乘坐花轎,到本族近親的各墳頭放鞭炮,“燒喜紙”,并在墳頭上壓一張紅紙,讓死去的先人也分享喜慶。晚上要請哥嫂或叔嬸鋪喜床,找本族的弟弟、侄子或表弟在喜床上睡一夜,俗稱“滾床”。女方也要在前一天,貼上大紅對聯和大紅“禧”字。出嫁女要節制飲食、控制便事,俗稱“餓嫁”。晚上由姑嫂、嬸子大娘舅母和隨親姑嬸,將嫁女之物和親友“填箱”的果點裝箱擺盒,俗稱“填箱”;在燈、盆等圓形器皿上,用紅紙剪花覆蓋,以示喜慶。女方陪嫁,由家庭經濟狀況而定,富戶人家陪送全套嫁妝,包括八仙桌、太師椅,另有大八件、小八件、小五件、一桌一柜或單柜等。衣被多套,綢緞多匹,各種用具齊全。貧窮人家辦不起嫁妝,做不起新衣,冼洗漿漿,用紅色包袱皮包裹,隨轎出嫁。
結婚喜慶日,男方為迎娶,俗稱“娶媳子(婦)”;女方為出嫁,成為男方家庭成員。結婚日頭天,男方多以瑣吶吹奏、點放鞭炮,在本族各墳上壓一紅紙,以告祖宗,俗稱“燒喜紙”。下午,瑣吶隨花轎到女方家迎娶,俗稱“頭天過轎”,亦有當天過轎者。晚上,同輩中的族弟或表弟、好友等,宿于喜床上,俗稱“滾喜床”。女方在婚前幾天內,主動節制飲食,以便控制便事。頭天其姑嫂等女輩親屬,將女嫁之物,整點清楚,裝箱擺盒,并交待婚儀注意事項。
結婚當天,日近中午時,嫁女身著紅棉衣,腳穿紅鞋,梳裝一新,頭蓋蒙瞼紅巾,俗稱“蒙瞼紅子”,嗚咽哭泣上轎,爾后點放鞭炮,瑣吶吹奏,由親族中兄弟4人(亦有8人者)護轎出門。陪嫁之物,用人拾送隨轎后送至男家,俗稱“發嫁”。花轎路遇村莊,吸吶等樂器吹打;遇橋或大石等物貼一紅紙,俗稱“青龍貼子”;路逢他家婚事人眾,須繞道而行,如無法躲避,兩嫁女須互贈一物;同村兩戶以上結婚者,以先到家為好;護轎人須轎到男方村前返回;搶送陪嫁物者,到男家飯后領賞返回。
花轎至男方門前落轎,轎至天地桌前,地鋪紅席,天地桌上點燃六香,放好裝入高梁、大豆和桿秤的條斗。將轎門打開,在樂器的吹打聲中,由同輩未嫁姑娘4人或8人,分別站在紅席兩邊,依次緩步于轎門前迎賀,俗稱“迎轎”。爾后,由兒女雙全、且無避諱之親、族中姐輩,將新人從轎內扶出,從紅席上走至天地桌前,女左男右,在兒女雙全和無避諱的同輩儐相帶領下,立在紅墊上。然后,司儀唱賀。瑣吶吹奏,舉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跪拜禮儀和站立對行夫妻互拜禮儀,俗稱“拜天地”,即成為正式夫妻。新人在賀喜人爭相向新人身上撒麩子、大棗、花生等象征吉祥物的熱鬧聲中,同入洞房。新娘坐定喜床后,新郎將蒙臉紅巾挑下,眾人即開始鬧喜。席間,新婚夫婦須到桌前向賓客敬酒。新人在飯前仍在天地桌前向家中和親朋長輩舉行跪拜禮儀,諸長輩須適當給賞錢,俗稱“磕頭禮”。晚上點長明燈,鬧新房,夫妻喝交心酒之后。新郎要把新娘左右兩個耳朵上的耳墜調換過來,以此作為夫妻開頭說話的引子。因為,舊社會的新婚夫妻,婚前沒有說過話,新婚之夜不好意思開口,而當地有新婚之夜“夫妻不說話,下輩出啞巴”之說。通過換耳墜或耳環,新夫妻之間有了話題。
翌日晨起,新娘由家人領著,向家中的親戚長輩磕頭請安。早飯后,由親族嫂子,用紅線給新娘絞掉臉上的汗毛,俗稱“開臉”(亦有上轎前在家由姐嫂開臉的,也有拜天地后當天開臉的)。開臉也有首歌謠:“絞臉線,滾臉蛋,今年吃你的喜饃饃,明年吃你的紅雞蛋。”新娘盡管羞得面紅耳赤,心里卻覺得甜甜的。婚后4天或7天女方將新娘接回娘家,俗稱“回門”,4天或8天被送回。傳有“接四還四越過越恣,接七還八越過越發”的說法。
篇8
【關鍵詞】內蒙古 圓鎖 習俗
在我國內蒙古、山西、山東、陜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區存在著這樣一種習俗,年滿12周歲的兒童要過“大生日”,俗稱“開鎖”或者是“圓鎖”。在這次生日上,孩子的父母或者長輩不僅要設宴席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還要進行若干過生日的儀式,其隆重程度不亞于結婚生子。因為地區不同,“圓鎖”儀式也略有不同,本文以內蒙古集寧農村地區兒童的“圓鎖”習俗為范本,運用觀察法,對這一習俗進行透視,總結這一傳統習俗傳承至今、興盛不衰的原因。
一、“圓鎖”習俗及其演變
社會習俗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群體性。“圓鎖”這一習俗有著深厚的傳統因襲和豐富的歷史內涵,目前關于這一傳統習俗來源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寄僧”說
家中第一個男孩在出生一歲時,就把他寄養在寺廟里,這時的男孩稱之為“寄僧”,即日剃發,并在脖子上掛鎖,或者將五至七枚銅錢用紅線穿起來制成鎖子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每日佩戴。等到孩子年滿十二歲的時候,家人要帶著貢品、掃帚、香楮布施,富裕的人家可帶著牛、驢,貧窮的人家可帶著雞,贈與寺里的僧人,并用香楮把孩子所帶的紅線燒掉。寺里的僧人此時要敲著木魚說“偈畢”,并要求孩子拿著家人所帶來的掃帚打掃大殿,隨后僧人要拿著掃帚輕敲孩子的頭并同時說:“速歸汝家,此處不要爾矣!”這就意味著孩子的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回家了。這個過程稱之為“圓鎖”,也被稱為“完愿”或“還俗”。①
2、“坐監”說
要開鎖子就必須先掛鎖子,按照山東風俗認為掛鎖子也就是把孩子鎖起來,俗稱“坐監”。因為人們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讓孩子坐幾年監獄就可以免去罪行,孩子就可以健康地長大成人。第一次掛鎖子的時間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個陰歷六月初一。這一天孩子首先要認干媽,干媽一般都選灶王奶奶,以求她能保佑孩子成人。隨著習俗的演變,現在很多孩子掛鎖子認“善老媽媽”做干媽。據當地村里的老人介紹,“善老媽媽”也就是巫婆的意思,據說她懂得巫術,還很善良,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六月初一這天要給干媽擺供,掛鎖子的孩子要給干媽磕頭。然后,孩子的祖父母(一般都是祖母)把用紅繩拴著的兩枚銅錢擺在供桌上,以示掛上了鎖子。以后每年的陰歷六月初一,都要用紅繩拴著的兩枚銅錢掛在灶王爺和善老奶奶的畫像下,直到十二歲。②在孩子長到12歲時的六月初一那天,要給他(她)舉行開鎖的儀式,也就是“圓鎖”。
仔細研究關于“圓鎖”習俗的由來,無論細節差異如何,其核心內涵都是大人期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成長,無論是“寄僧”說還是“坐監”說,提法不同,但是都寄托著長輩祈福的愿望,這和古代醫療水平不高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傳統的民間認為,孩子過了十二歲才“魂魄”齊全,可以打開“鎖子”健康地成長。習俗演變到現在,人們對于“圓鎖”這一習俗的內涵也有著新的理解,比如有人認為這是孩子的“成人禮”,標志著孩子的身心智慧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開鎖”也是打開孩子的“智慧”之門,孩子以后就可以作為一個成年人在社會上成長了。
而在“圓鎖”儀式舉行的時間上,因為現在人們生活忙碌,父母也不局限于要辦在孩子生日那天或者是固定的“六月初一”,而是像結婚選日子一樣,一般會選擇一個吉日,并且一般選在方便親朋好友參加的節假日。
二、內蒙古集寧農村地區兒童“圓鎖”禮儀
在內蒙古集寧農村地區,人們對于兒童“圓鎖”禮儀非常重視,像結婚一樣,父母或者家中長輩提前很長時間就開始預備,包括選日子、邀請賓朋、請司儀、樂隊、攝像,制作“圓鎖”禮需要的“項圈饃”、蛋糕、準備酒席,為遠地而來的親友安排住宿地點等等。受邀親友尤其是家中長輩至親對于這一活動也非常重視,需要準備禮金或者禮物當做賀禮。
1、“圓鎖”時間選擇
在農村地區,父母一般會選擇在正月為孩子舉行“圓鎖”禮。一來冬天是農閑時節,父母有空閑為孩子籌辦;二來趕上過年,家里都會殺豬宰羊,準備“宴席”的原料比較充足;三來冬天氣候冷,肉制品也好放置;四來趕上過年假期,親朋好友也有時間參加。
2、“圓鎖”宴席安排
(1)宴席內容:在集寧農村地區,人們普遍覺得肉類多的宴席才是“好席面”,所以大多宴席是以肉類為主,主食一般是油炸糕,取“步步高升”之意。準備宴席的原料一般是豬肉、羊肉、牛肉、魚肉、雞肉等等。因農村家庭一般都自養豬和羊,所以豬肉和羊肉一般是自己家里殺了豬和羊之后專門留下來的,其他肉類一般是買來的,加上當地具有特色的土豆、胡蘿卜,以及自制的粉條,再買一些芹菜等少數綠色蔬菜,就可以做出很豐盛的生日宴席了。
(2)宴席次數:在這里,現在“圓鎖”宴要吃三頓飯,包括“圓鎖”當天中午的一頓“正席”和當天的早餐以及前一天晚上的“卯宴席”。“卯宴席”一般是在圓鎖“正席”頭一天的晚上吃,除了沒有“正席”上的相關儀式,其他內容都和“正席”差不多,有司儀現場主持,有樂隊唱歌,還有親朋好友上臺唱歌助興,大家互相敬酒、玩樂,氣氛非常輕松,更像是一個歡樂的家庭聚會。第二天的早餐則是為遠道而來的賓朋準備的,不是正餐。中午的“正席”才是重點,一般是在中午12點開始,席間會有一套“圓鎖”的禮儀,司儀現場主持,氣氛比較正式,儀式舉行完之后,賓朋再開始用餐。
3、“圓鎖”禮必備的“套頸饃”
“套頸饃”是為過12歲生日的兒童專門準備的“圓鎖”儀式用具,是用白面蒸出來的圓圈,也有做成面包圈的,圓圈做成花邊,上面點綴著用面捏成的十二生肖小動物,還有彩色的圖案,可以食用。在生日禮儀上由族中長輩套在“小壽星”身上,有祈福和吉祥的含義。因一般是在兒童12歲的生日禮上使用,所以通常一套做十二個。
4、“圓鎖”禮儀
在“圓鎖”禮當天的“正席”上,“小壽星”通常會穿著亮麗的新衣服(按照我國文化傳統,一般是紅色的衣服),戴著過生日的小帽子,站在臺上。司儀首先會說一段開場白,然后請“小壽星”講話。接下來,司儀會用具有幽默感的串詞請“小壽星”的父母上臺。這時司儀通常還會設置一個父母互動的游戲來帶動現場氣氛。
這個環節結束之后,就是“圓鎖”儀式的重頭戲——邀請家中的長輩依次為“小壽星”套“套頸饃”。通常的順序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然后是其他長輩至親,直到把提前準備的12個“套頸饃”全部套在“小壽星”身上。因為“套頸饃”是用面蒸成,拿起來很軟,一個人不方便拿,所以每次都由兩位長輩托住一個“套頸饃”套在“小壽星”身上,邊套,司儀邊說著祈福的吉祥詞,比如“頭頂魚,懷抱兔,腳踩蓮!”“九石榴,一佛手,守住娘親不再走!”“金魚魚,活兔兔,俺娃娃活個沒數數!”等。
把十二個“套頸饃”一層一層全部套在“小壽星”身上之后,“小壽星”就被圈在里面。最后,再由“小壽星”的父親把孩子從里面一下子抱出來,取“自由,高飛”之意。
至此時禮畢,外面鞭炮齊鳴以示慶祝,里面“正席”開始進行,同時“小壽星”的生日蛋糕也開始分切給大家。“套頸饃’上的十二生肖小動物也會被現場的長輩拿來給在場的小孩兒玩耍或吃食。
在該地區的“圓鎖”禮上,并沒有“開鎖”這一環節,也沒有其他地區的“上香祭神”等步驟,儀式相對來說被簡化了,更重視的是家中長輩們參與的帶“套頸饃”這一環節。
三、“圓鎖”禮興盛不衰的社會原因
1、“祈福”意愿的自愿承襲
任何一個習俗的長期存在,都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圓鎖”禮最初出現的原因是人們對于自己子嗣平安健康的祈求,正是這種具有“祈福”意義的特征及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促成了社會成員的自愿承襲,并且代代相傳。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從80年代后,一家通常只有一個孩子,這種祈求孩子健康平安的意義更加明顯。
2、個體對社會集體慣習的無意識跟隨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在社會關系里,人會自然而然地按照社會集體規則來行動。 “圓鎖”禮的歷史長久性以及社會廣泛認可性特征影響著每個身在其中的社會人,人們會不自覺地按照社會慣習來確定自己的行為。
比如,當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會為自己的孩子辦12歲的“圓鎖”禮,同樣作為父母,卻不為自己的孩子辦,似乎看上去有悖社會習俗,父母會覺得“說不過去”;二來父母也怕“委屈了孩子”。所以無意識地,每個人就慣習性地跟隨這一習俗,并延續了這一習俗。
3、社會交往的“禮尚往來”
我國文化崇尚“禮尚往來”。“圓鎖”習俗長期存在,習俗地的人從小就耳濡目染,并從內心接納了這一社會禮俗的存在。成年后,尤其是結婚后,人們不可避免會接到親朋的邀請去參加“圓鎖”禮,隨出去的“份子錢”越來越多,可以借著給自己的孩子辦“圓鎖”禮的機會把錢“收回”,達到一種經濟上的“收支平衡”。這也是目前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六歲時就提前辦“圓鎖”禮的原因之一。
4、家族聚會的情感潛需求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地通過電子方式,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通過舉辦或者參加“圓鎖”禮,無形中創造了一個家族聚會的機會,家族親朋有一個合理的理由聚到一起,說說各自的生活和見聞,可以滿足個人對于家庭的情感潛需求,這也是這一習俗始終為民間接納和傳承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①王迪,《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圓鎖”習俗的變遷及社會功能探析》,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②王欣妮,《開鎖禮儀調查與文化分析》[J].《蘭臺世界》,2008(10)
篇9
國際上并沒有法定的一套交際禮儀規則,但又的確存在著由習慣和傳統形成的為大家所承認的禮俗。現在國際交往中主要沿用歐美國家的禮節禮儀,也是今天外交界所共同遵守的文明禮貌。
一、儀容、服飾
頭發、胡須要經常修整,鼻毛、指甲應剪短。
服裝要整潔、熨平。出席正式活動,男士穿西裝和民族服裝(我國可穿中山裝)。穿西裝應打領帶,中山裝應扣好風紀扣,夏季也可穿兩用衫,但不得穿短褲。女士可穿女式西裝、旗袍等民族服裝。穿長袖襯衣下擺應塞進褲內,并注意扣好褲扣。出席隆重禮儀活動一般穿深色,上下身顏色要一致。參加吊唁活動宜穿黑色。
皮鞋要擦亮。黑色皮鞋各種場合都比較適宜,男士宜穿顏色較深的襪子,女士如穿套襪不要將襪口露在外面。
手帕應保持清潔。最好用白色手帕,用后不要在人前打開看。
男士任何時候在室內不得戴帽子。室內一般不要戴墨鏡。就是在室外,遇有隆重儀式和迎送等禮節性場合,也不宜戴墨鏡。
二、見面時的禮節
1、介紹
初次見面,一般都由第三者居間介紹或自我介紹。如為他人介紹時,要先了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愿望,不要貿然行事。
介紹的順序,一般是先將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將身份低的先介紹給身份高的,將男士先介紹給女士。而且被介紹者的名字總是放在后面。當介紹到某人時,應有禮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某人,更不要用手拍打對方。
自我介紹時,就先通報自己的姓名、身份,然后再請教對方。但應注意,不要稱自己的妻子為"夫人"或稱自己的丈夫為"先生"。互相介紹時,一般要交換名片。
集體介紹時,特別是在正式場合,如你是主人,可以按照當時來賓的座次順序介紹。一般來說,婦女被介紹給男子時,可以坐著不動,只須點頭或微笑致意即可。當你被介紹給別人時,為了表示友好和仰慕之情,不要只說"您好",還可以稍事寒暄,如"您好,久仰大名。"或"您好,見到您很高興。"等客套語。
2、握手
在介紹時要握手。一般由接受介紹的一方先伸出手,即年長的向年輕的先伸手、身份高的向身份低的先伸手、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待對方也伸手時再握。但賓主之間,無論年齡或身份高低,主人應先向客人伸手。
握手應脫去手套。如因故來不及脫掉就握手時,須向對方說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握手用右手,應握得有力,但也不要用力過大。眼要注視對方,切忌一面握手,一面斜視他處,或東張西望甚至與另外的人打招呼,這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是失禮的。有時,為了表示敬意,握手時還要微微點頭鞠躬,握住的手還要上下微搖。男子之間可以握得較緊較久,以示熱烈。男子對婦女只能輕握,也不宜握得太久,老朋友也不例外。我們中國人有的在用右手握手時,再以左手加握。即用雙手握手,以示親切。這種做法已為外國人所熟悉并逐漸采用。但男子對女子一般不用兩手加握。通常是站著握手,除因病或其它原因不能站立者外,不要坐著與人家握手。如兩人都坐著,可以微曲上身握手。人多時不要交叉握手,可待別人握畢后再握,或者與主人握手后,向其他人點頭致意。在室外握手時,男子應脫帽,軍人應行舉手禮。
3、擁抱、親吻
在俄羅斯、東歐各國、法國、意大利和阿拉伯國家,通行擁抱、親吻禮。比較熟悉的人相見,往往以擁抱、親吻代替握手,以表示親密的關系。但歐美人親吻的方式是:輩份高的吻輩份低的人,只吻后者的額頭;輩份低的吻輩份高的人,只吻后者的下頷;輩份相同的兄弟姐妹或朋友之間,只是臉貼臉;只有夫妻、情人之間才嘴對嘴的親吻。朋友之間,一般是男對男、女對女,有時對相當熟悉而且親近的朋友,男女之間也可以擁抱、親額、或親頰。
中國人之間不實行這種禮節,只有在和外國朋友交往,對方主動實行擁抱親吻禮時,才與其擁抱親吻。
4、吻手、屈膝
吻手、屈膝禮是歐洲較古老的禮節。現在已很少用。我們不實行這種禮節。但當對方用這種禮節時,我們也不要見怪。
5、合十禮
合十禮原是佛教徒的一種敬禮方式,通行于印度和東南亞的佛教國家。即把雙手手掌在胸前對合。如果手里有物品不方便時可改用舉手。合掌或舉手是有講究的:對長輩手舉高些,對晚輩則宜低些,如果是平輩可以平些。一般我們不主動施行這種禮節。在對外交際場合,當對方用這禮節向我們敬禮時,我們也可以合十還禮。
三、談話時應注意的禮貌
社交場合談話時,要先弄清對方身份,以便自己談話得體,有針對性。談話要自然和藹。對方談話時要注意傾聽,不要左顧右盼,常看手表。也不要隨便插嘴,打斷別人的話頭。當然,也不要總是自己講,要讓別人有講話的機會。
對外談話要實事求是,注意分寸。自己不知道的事不要隨便答復,無把握之事不要允諾,要言而有信。稱贊對方不宜過分,自己謙虛也要適當。有三人以上在場,不要只談兩人知道的事情,冷落其他人。不要談疾病等不愉快的事情。一般不要詢問對方履歷,談及時要十分委婉,如對方不講,不要追問。不要詢問婦女年齡、是否已婚,也不要問及對方收人和財產狀況及首飾的價值。不議論當事國的內政,也不隨便談論宗教問題。與人交談時,彼此之間的距離不要太近,不可用過多的手勢。談話的聲音不要過高,以對方聽得清為宜,尤其不要濺出口沫。
四、參加宴請應注意的禮貌
接到正式宴會請柬,能否出席,一般要盡早答復主人,以便安排席位。出席宴會應正點或提前兩三分鐘抵達。出席酒會可在規定開始時間到達,身份高的可略晚。通常情況下,出席宴請的土般客人應在主賓到達前抵達,待主賓退席后陸續告辭。確實有事需要提前退席,應向主人道歉后悄悄離去。
進人宴會廳前應了解好自己的桌次和席位,不要隨意亂坐。如男士與女士鄰座,男士應照顧她坐好后自己再入座。
在隆重的宴會場合,當主人或主賓致詞、祝酒時,其他人應暫停進餐,停止交談,注意傾聽。奏國歌時應肅立。
不要一入席就敬酒。當主桌的第一主人到其它桌敬酒時,其他主人不要同時前去,以免冷待主賓。其它桌上的主人不要輕易到主桌敬酒。按照歐美的習慣,接受敬酒的人不要首先舉杯自飲,而待所有的人飲了之后,被祝酒的人才飲。女士在接受祝酒時,可坐著不動,點頭微笑示意即可。不勸酒,各人可根據自己酒量,可以抿一下,也可以一飲而盡。不拒酒,對別人的敬酒如果不喝那是很失禮的,假若確實喝不下烈性酒,可將酒杯端到嘴邊做個象征性的動作。杯中有酒可以不喝,主人敬酒時你舉空杯會使主人難堪。不喝酒的人也不要將酒杯倒置。吃食物要文雅,不要狼吞虎咽。菜肴不要一次盛得太多,如由服務員分菜,一般也不要求增添。吃食物應閉口咀嚼,盡量不要出聲,口中有食物不要說話。應以食物就嘴,不要以嘴就食物。喝湯應用湯匙舀起送入嘴,不要使勁啜,以免出聲。湯、菜太燙時不要用嘴吹,可待稍涼后再吃。自己不能吃或不愛吃的菜簿,不要拒絕,可取少量放在盤內,并表示:"謝謝,夠了。"
五、出席文藝晚會應注意的禮貌
在歐美國家,上劇院去看演出、聽音樂,被視為一種隆重高雅的娛樂活動,人們都非常重視,很多人如同出席正式宴會一樣,穿著禮服(絕對不可以穿便服和牛仔褲之類的),劇場規矩也很嚴格,遲到者只能在幕間進場。
演出過程中不要鼓掌、叫好。待一個節目終了才報以掌聲。聽交響樂,有時中間停頓較長,并非節目結束,不應鼓掌。如果自己音樂知識不多,沒有把握時,最好在別人鼓掌后你再跟著鼓掌。觀看演出要保持劇場安靜,不要隨便談話、大聲咳嗽或打哈欠,以免影響別人專注欣賞。即席翻譯,聲音要輕。
六、參加舞會應注意的禮貌
舞會是一種社交活動,參加舞會服裝要整齊。按照歐美國家的做法,通常在請柬上注明服裝要求,以穿晚禮服和西裝為多。即使天氣炎熱,如主人未表示請寬衣,男賓不能隨意脫下外衣。跳舞時,紐扣要扣好。
第一場舞,主人夫婦、主賓夫婦共舞,如夫人不跳,也可由已成年的女兒代之。第二場舞,男主人與主賓夫人、女主人與男主賓共舞。男主人應陪無舞伴的女賓跳舞,或為他們介紹舞伴,并要照顧其他女賓。男主賓應輪流邀請其他女賓,其他男賓則應爭取先邀女主人共舞。男子應避免全場只同一位女子共舞。不得男子與男子、女子與女子共舞。
篇10
藏族主要分布在,其余在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并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并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后,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只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說些稱贊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圣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2.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并連聲說:“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臥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臺、水缸等。
講究衛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爾吾族家里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著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吃完飯有長者領著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馕,喜歡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著短褲。
肉孜節、古爾幫節是傳統的盛大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著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達托著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后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你,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邊界。
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馬上車。
如果蒙古包前左側縛著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說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目,一般在農歷
七、八月份舉辦,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眾性的盛大集會。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較重要的節日(大年就是春節,小年在臘月二十三)。
4.回族
回族約有1/3人口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其余散居在全國各地。他們信奉伊斯蘭教。
回族人尊敬長者,禁止居室里面忌放豬皮、豬鬃等制品。
回族非常注意并尊重別人的自尊感,顧全別人面子,不喊外號。
“阿訇”是清真寺教務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們在祈禱,不能被打擾。忌用左手遞送物品。
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后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
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煙、喝酒,禁止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忌的東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說某某東西像血一樣紅)等,甚至在談話中也忌帶“豬”字或同音字;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在背后誹謗別人和議論他人短處,禁止放高利貸,玩賭等。一般實行族內通婚,但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結婚。
茶葉和紅糖是回族人的節日佳品。
5.壯族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云南、廣東,貴州三省。壯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有的還信奉佛教。
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賽歌的“歌圩”盛會;壯族刺繡、竹芒編以及“干欄”建筑藝術等名揚遠近。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后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后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后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愛吃胡羅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里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臺。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只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6.滿族
滿族人大部分聚居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滿族非常重禮節。平時見面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要請安后才能說話,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一般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這個禮,表示親昵。家里一般都有“萬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貴,用來供奉祖宗,不能隨意去坐。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春節時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貼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節日氣氛。
滿族以稻米面粉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如滿族名菜“白肉血腸”。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常以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
過節的時候吃“艾吉格悖”(餃子),農歷除夕時,要吃手扒肉等。他們還保留了餑餑、湯子、薩其瑪等有民族特殊風味的食品。
滿族接待客人,不避內眷,家庭女性成員都可參加對客人的敬酒等活動。給客人上菜必須成雙成對,客人一旦接受婦女的敬酒,就必須喝干,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滿族最突出的禁忌是不準殺狗,禁吃狗肉,禁穿戴帶有狗皮的衣帽。
滿族信仰薩滿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時,以豬和豬頭為祭品。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殺了,俗稱“領牲”。
7.朝鮮族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多聚居于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他們在服飾妝扮、生活起居、文體活動等方面都獨具特色。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假日和喜慶日,朝鮮族群眾就會載歌載舞,歡騰雀躍。不論男女老少,不僅都能唱會跳,而且還都十分酷愛傳統體育活動。
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上處處受到尊敬,兒孫晚輩都以照顧體貼祖輩為榮。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吸煙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并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
喜歡食米飯,擅長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各種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
有吃狗肉的習俗。常用一種叫“麻格里”的家釀米酒來招待客人。
餐桌上,匙箸、飯湯的擺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應擺在用餐者的右側,飯擺在桌面的左側,湯碗擺在右側,帶湯的菜肴擺在近處,不帶湯的菜肴擺在其次的位置上,調味品擺在中心等。婚喪、佳節期間不殺狗、不食狗肉。
8.其他民族的習俗忌諱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禁過年七天內推磨,不然會使家境貧困;忌用餐后把湯匙扣于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否則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
傣族的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佤族的禁忌: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里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進入。女性不準隨便亂抓男性的頭發,男性不能觸女性的腳;忌諱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時候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忌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哈薩克族的禁忌: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喝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瑤家的禁忌: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征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瑤族祭神,忌用狗、蛇、貓、蛙肉。
羌族的禁忌: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后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