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郊游音樂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郊游音樂教學反思

篇1

唱歌課是中學音樂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喜歡唱歌可是卻不喜歡唱音樂課本上的歌曲,喜歡唱象周杰倫等一些現代的流行音樂,難道是音樂課本上的歌曲不好聽,與學生現在的心靈差距太大了嗎?通過我的觀察不是這樣,以前所謂的“唱歌”,就是老師教會學生唱會旋律就可以了,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狀態,以及對歌曲的感情處理,教師對歌曲的創作背景做簡單的介紹,比如有的歌曲離我們現在的是生活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象一些抗戰時期創作的歌曲,如:《黃河大合唱》《組歌》,現在的孩子們包括我都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顯然對歌曲的感情就很難掌握了,那么學起歌來的興趣自然就沒有那么高漲了,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教這種題材的歌曲時,應該對歌曲的時代背景做詳細的介紹,最好是結合VCD等有關影像資料讓學生真正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教師以正確的歌唱方法來引導學生來演唱,這樣本來單調的課程就會豐富起來。

樹立良好的歌唱自信心,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家都知道自信心對人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沒有好的自信心,那他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一事無成。而自信心對一個歌唱者來說尤為重要,那要怎樣才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呢?就是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的。比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都會找出學生的毛病進行糾正,這是每個聲樂教師的職責,但是要切忌挖苦嘲諷,這會嚴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表揚和肯定,及時留意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變化,保持和培養學生的細信心。

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導入是引發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及熱情的導火線,也是學生體驗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步驟。良好的導入會使學生從上課之初就被深深吸引。

讓學生動起來的教學過程,音樂課要生動活潑,必須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光靠老師能說、會唱、會跳讓學生動起來,不能閑著,要說動,那可動的內容可真不少。

節奏模仿,節奏模仿的好處在于能很快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們希望準確地模仿老師的節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應能力,因此他們會很安靜地聽老師的示范。節奏模仿的好處還在于可以解決歌唱中的節奏難點。教師把歌曲中的復雜節奏拿來拍一拍,學生通過模仿,對節奏進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難度會大大降低。

篇2

關鍵詞:音樂;繪本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1-068-1

一、音樂可以優化繪本教學的活動結構

1.音樂可以創設適合繪本閱讀的優美意境

插入與繪本畫面、內容相結合的音樂,能夠很快地喚起幼兒的思緒,使他們更快地進入繪本故事描繪的意境。例如繪本《我砍倒了一棵山櫻花》,描繪了六七十年代農村孩子的童年生活。如今的孩子們每天面對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現代化的產品,對這本書里描繪的事物和作者的情感似乎都很遙遠,大多數孩子都會覺得枯燥。為了讓孩子們增強對童年的感受,體會童年的樂趣,組織活動的老師花費了大量的心思,不僅帶來了書中提到的一些野果子,在教學旅程中還巧妙地用班得瑞的《夢之雪》作為背景音樂。美妙的音樂仿佛把孩子們帶入了遙遠的童年,孩子們在靜靜地音樂欣賞中感受畫面的美感。在故事結束時,執教老師還讓孩子和聽課老師們共同欣賞了《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意圖再次喚起所有人對過去的回憶。繪本閱讀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優美的音樂讓幼兒有一個平穩的思緒。在閱讀中播放安靜的音樂,給幼兒創設了一個安靜的氛圍,讓美麗的畫面更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加深了幼兒對繪本的理解,而且更能幫助幼兒建立起繪本和周圍世界、日常生活以及相關學科領域的聯系,從而豐富了幼兒的表達和表現。

2.音樂與繪本的結合,動靜搭配使活動結構更合理

音樂是流動的繪畫,音樂和故事向來是融于一體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和故事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彼此間相輔相成,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山魔的宮殿里》,這首樂曲有兩個樂句連續重復18次組成。而且這些句子在速度上越來越快,音量上越來越強,最后再加上一個情緒更強烈的尾聲。這首樂曲中重復的旋律所造成的幽默趣味和《母雞蘿絲去散步》的故事情節、畫面的重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教師巧妙地用樂曲《在山魔的宮殿里》與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相結合,從繪本中的“狐貍”的角度出發,選取了最主要的幾個故事環節,通過跟隨音樂的合作動作表演,形象生動地再現《母雞蘿絲去散步》的有趣情節,從而拓展了幼兒使用語言、動作、音樂等藝術手段整體地進行藝術理解、感受、表達的機會。欣賞故事繪本時,把音樂與畫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對于幼兒來說就是把相對抽象的聽覺藝術與視覺聯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試聽感官參與學習,這不僅適應幼兒的全面素質的要求,還能起到學科間相互促進的作用。

二、音樂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繪本內容和情感

繪本故事作為教育的載體,情節簡單而又清楚,描述的語言生動具體、形象、富有音樂感。如果能夠觸動幼兒內心的情感,那么自然能起到情感啟蒙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單純的繪本畫面只是讓幼兒直接觀察和感受畫面,或是在老師的啟發式提問中去了解畫面的內容。將繪本故事與音樂結合,幼兒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中去想象,幼兒更容易理解故事內容,這樣的形式孩子也很喜歡。

繪本畫面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有水墨畫、油畫、剪貼……生動的角色形象、絢麗的色彩、精心勾畫的細節,使幼兒在視覺上引起愉悅感,還能便于幼兒反復觀察以及和音樂的同步進行欣賞。例如繪本《山丘上的約會》,青蛙瓜瓜和一只鷺鷥鳥是親密的筆友,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所以約定要在山丘上見面。這種期待與現實之間的差異搭建了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背景,而這也正是孩子理解故事并投入欣賞故事的關鍵所在、難點所在。因為他們原本是一對天敵,所以見面的過程由剛開始的滿懷期待,到見不到的焦急埋怨,到見了面之后震驚對方原來和想象中大不相同,最后歡歡喜喜的結局。其中情感線索波瀾起伏,如何才能讓幼兒更深入體會到主人公的心情呢?教師就選擇了和這幾種情感匹配的不同性質的音樂,讓幼兒在音樂聲中多次欣賞畫面。教師通過分析繪本,選擇貼近繪本的音樂,發揮諸感覺或意象之間的交錯、混合的聯覺作用,可以讓幼兒有更多的視覺、聽覺參與的機會,以此來表達他們自己對繪本故事內容的感受,深入理解繪本故事情感內涵。

篇3

人音版四年級上冊第七課《山谷靜悄悄》。

【教材分析】

《山谷靜悄悄》是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藝術歌曲,為一段體結構的分節歌。歌曲一開始用“XO XO X ―”的節奏,很弱的音量,把我們帶到了寧靜的山谷之中,然后節奏緊縮并運用了切分節奏,描繪了充滿生機的美麗山谷,使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詞分別描寫了山間的景物,富有動感,從“煙霧”“花”直至“溪流”“野兔”動感不斷增強。在4小節間奏之后,“地質隊叔叔”的出現,打破了原先的靜謐安詳,使山谷頓時熱鬧起來,錘子擊石的叮咚聲和溪水聲交織成一支美妙的樂曲在山谷中回蕩。四段歌詞雖都配同樣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變化),但由于歌詞在形象、意境上有豐富細膩的變化和發展,歌曲很能使人們對山谷中的美麗景色產生想象。

【教學目標】

1.通過演唱、表演、對接歌詞感受音樂與自然的主題。

2.認識力度記號“pp、p、mp、f”,并能準確地運用。

3.指導學生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表現音樂形象。

4.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歌曲的意境想象。

【教學重難點】

1.力度記號的識記和運用。

2.休止符樂句的掌握和演唱。

【教學準備】

PPT課件、電子琴。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好,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一起去郊游,我們隨著音樂一起走吧!(播放音樂《郊游》)隨著音樂來到了美麗的山谷,讓我們來打個招呼吧。

運用“你好”做回聲游戲,(一組一組,依次弱下去)出示力度記號:f p漸強 漸弱。

二、教學歌曲

1.唱“叮咚”旋律

師:山谷里除了有回聲,還有什么聲音呢?你聽到了什么?這聲音像什么?(像敲擊聲、泉水聲)怎樣的敲擊聲呢?(注意休止符)每一處的“叮咚”聲有什么不同呢?(感受“叮咚”聲由強到弱的變化:第一處是遠聽的很輕。第二處近聽的稍重。第三處是從近到遠的。)

2.初聽歌曲

師:老師送給大家一首歌曲,我們一起聽聽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

第一遍:情緒:(輕柔,優美,愉悅的)(美,靜悄悄)

第二遍:歌曲中都唱了哪些景物?請看大屏幕,一起來找一找。同學們看得真仔細,那老師送給你們一個音樂知識,(播放課件)關于我們音樂中的力度記號,請你們快速的記一下。(PPT力度記號)

第三遍:同學們,你們記住了嗎?那我們再來聽一遍,看看樂譜中出現了剛才你看到的哪些力度記號?(幾種帶有字母P的標記?)

3.學唱第一部分

A:首先請同學們跟著我用很弱的力量,走進寧靜的山谷。(師范唱)

B:合作:學生唱前4小節和7、8小節,教師唱5、6小節。

C:學生完整唱第一部分。(記歌詞)

4.做游戲:我愛記歌詞

規則:請一位同學上臺來,作超級領唱或者對接歌詞。

山谷里,靜悄悄,什么在 ?霧,煙,高。

山谷里,靜悄悄,什么在 ?紫,紅,俏。

山谷里,靜悄悄,什么在 ?小,小,跳。

山谷里,靜悄悄,誰在把鼓敲? 。

師:同學們的記性真好!美麗的山谷,飄著淡淡的煙,開著鮮艷的杜鵑,奔跑的小野兔,再加上泉水的叮咚聲真是一副美麗的畫卷。可是靜悄悄的山谷已經不平靜了,是誰讓山谷頓時變得熱鬧起來了呢?(演奏第二部分)提問:是誰?(地質隊叔叔的小鐵錘)

第四遍:這首歌曲有兩個部分,在這兩個部分的中間有一行譜是沒有歌詞的,這是一個間奏,同學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地方,小耳朵要仔細地聽,間奏完了以后再唱第二段,明白了嗎?我們完整的來欣賞一遍,聽聽這兩段哪里的節奏有點相似卻又有區別?(播放)

5.學習樂句

“地質隊叔叔的小鐵錘,敲得山谷叮咚響。”女生領唱,再一起唱。

三、小結

在這美麗的山谷里,我們學會并演唱了動聽的歌曲,美麗的大自然需要我們的保護和愛心才會更加的美麗,讓我們跟山谷說再見吧!

律動:“山谷,再見……”采用回聲的方法。

【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藝術歌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歌曲的意境想象是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音樂課標的學段目標中提到過,四年級學生的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應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形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參與―體驗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以感受為主,感受力度的變化,感知音樂的形象,努力做到以情帶聲,去表達歌曲的意境與熱愛大自然的心情。《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多種體驗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形式,充分利用生動、活潑的律動來鞏固已學過的旋律,例如,做游戲的環節就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都很積極,以此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不但體會到了強弱,同時也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之美。

篇4

激發美好的情感體驗

很多時候,教師過于追求課堂的外在呈現,講求課堂結構的建筑美、活動的豐富多彩、多媒體課件的唯美,卻忽略了教學內容本身的意義、內涵之美。比如,有一位教師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我心中的春天》一文時,課堂上,教師給孩子們呈示了大量的春天的美景圖,讓學生贊春天的美景,誦春天的詩歌,唱春天的歌曲,畫印象中的春天,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唱的無非是《春天在哪里》,跳的無非是《郊游》,畫的無非是紅花、綠樹、小鳥、小草。看上去,課堂是美的,春天的美景被搬進了教室,春天的歡樂在教室里釋放。但是,孩子們“心中的春天”在哪里呢?是什么樣子呢?不得而知。春天,沒有了個性,沒有了孩子們的獨特體驗和感受,美便顯得膚淺。

課堂伊始,教師導入談話:“同學們,春姑娘已經揮著魔法棒來到我們身邊了(課件展示一幅春姑娘的圖畫),魔法棒輕輕一揮,大自然發生了許多變化。誰來做小小報春花,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春天?”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春天”,或溫暖,或快樂,或美麗,或生機勃勃。師生的對話,充分喚起兒童的生活體驗,分享自己心中的春天,在兒童彼此的分享、交流中去感知春天的美好,激發積極的美好的情感體驗。

然后,話鋒一轉:“在如此多姿多彩的春天里,小朋友們最想做什么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看著課件呈示的畫面,在《郊游》的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歡樂游戲。情境體驗結束,立即引導交流體會:“剛才我們走進春天里,盡情呼吸植物的芬芳,與小動物親密接觸,你有什么感受?”通過創設情境,把春天從自然拉到教室,從生活走進課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賞春之美景,體驗春游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為下面的活動做好情感鋪墊。同時,是通過體會的交流,讓春天的美不只是停留在感官上,而是深入內心,讓美化作、樂感、動感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沉淀內心獨特的體驗,春天的美不再流于形式,不再流于膚淺的視覺感受。這樣,“美”才入情、入境、入心,才有深度。

激發學生探究“美”的意識

在師生體驗春天,贊美春天之后,教者巧妙引導:“是啊,春天真美,春天真好!春姑娘聽到小朋友們的稱贊,可開心了。她呀,使出神力,不僅帶來了美麗的春光,還有不少有趣的小秘密呢!瞧,春姑娘魔法棒一揮,帶來了小蝌蚪呢!你們知道小蝌蚪長大后變成了什么呢?(生答)想知道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過程嗎?”當學生興趣盎然地觀看了《小蝌蚪找媽媽》的視頻,教師立即追問:“看到可愛的小蝌蚪變成神氣的小青蛙,你想說什么?”引導學生交流內心的感受。然后教師順水推舟:“是啊,在這個溫暖的春天,小蝌蚪的變化多大、多神奇啊!春姑娘魔法棒里的秘密還有很多很多呢,你還知道哪些春天的秘密呢?”在學生的交流中,進一步感受春天的神奇、有趣。然后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春姑娘是一個本領很大的魔術師,如果大家繼續觀察下去,還會有更多的發現呢!”

培養學生珍視“美”的情感

在“探究春天”環節之后,教師因勢利導:“我們心中的春天這么美麗、快樂、神奇,可是我們有時候也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多媒體課件出示一組春天被破壞的畫面,誘發思考:“你想對他們說什么?”引導學生選擇相關畫面進行辨析,角色模擬勸說。學生在積極參與,角色體驗,對話互動中懂得了要珍愛春天、呵護春天。教師推波助瀾:“是啊,美麗的春天,美麗的大自然也需要我們去細心呵護,用心珍愛,春天才會更美麗。孩子們,春天是這樣的多姿多彩,這樣的神奇,但是又是那么的短暫,你們想怎樣把春天留下來呢?”在學生充分交流后,水到渠成、總結談話:“那么課后就請小朋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留住春天吧,讓美麗、神奇、溫暖、快樂……的春天永遠住在我們的心中!” 到此,課堂結束,但珍視美,愛護美,創造美的行動會繼續。

篇5

關鍵詞:“1”和“許多” 反思

一、對教材的反思

認識“l”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比較適合于3歲左右的孩子。根據他們年齡小、好玩、好游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只學習“1”和“許多”相對低年齡段孩子而言較抽象和枯燥。但伴隨著游戲活動,就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游戲和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了“小兔拔蘿卜”作為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通過游戲教學法、情景設置等手段開展了此次活動。在活動中始終圍繞目標開展活動,幫助幼兒初步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系。在整個教材中所涉及的動物形象“小白兔”,孩子們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動簡單有趣,比較形象直觀,滿足了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性,讓幼兒在游戲中建立初淺的數概念,使幼兒學得輕松、自主。既保證了目標的達成,又讓幼兒體驗到活動的樂趣。

二、關于活動設計思路的反思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很高,而小白兔又是孩子們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形象。所以選擇了以兔媽媽帶小白兔去郊游這樣一個主題游戲為線索,在游戲中由若干個有趣的小游戲貫穿。其中,每個游戲中都蘊含著針對性較強的獨立知識點,與此同時,各個游戲之間仍體現著循序漸進式的連帶關系,力求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較扎實和透徹地掌握有關“1和許多” 這兩個不同的量。從而達到所要達到的目標。

三、關于活動目標的反思

1.活動目標

在生活中孩子們也會常常接觸到“1”和“許多”等這樣的數現象,但對這些數現象模糊不清,不能很準確地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系,為了幫助孩子能夠進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許多”,特制定以下兩條目標:

(1)在游戲中讓幼兒初步感知“l”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2)培養幼兒對數活動的興趣,并學習用語言進行表達。

2.活動重點:在游戲中讓幼兒認識“l”和“許多”。

3.活動難點:感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本次活動重、難點體現一個“認識”和“感知”的問題,所以把認識“l”和“許多”作為整個活動的重點,通過讓幼兒根據兔媽媽所給的任務進行認識“l”和“許多”的關系。活動的難點定位在感知“l”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因為在教育幼兒學習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上再進行感知,體現了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過程,這樣才具有一定的遞進性,讓幼兒知道1個1個和起來就是許多個,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增強了幼兒的數概念。“l”是自然的單位,“許多”是含有兩個以上元素的集合,它們之間有一個量的區別。在目標中還強調了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l”和“許多”兩個量.符合小班幼兒的思維發展要求,也促使幼兒在表達過程中理解“l”和“許多”兩個方面的意義。

四、關于活動準備的反思

在活動準備這一環節中,我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小兔頭飾、蘿卜、紅花。通過這些讓孩子們感知“1和許多”這兩個不同的量,幼兒對這一活動內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徹,應該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五、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活動中的第一環節,我扮兔媽媽,幼兒扮成兔寶寶,聽音樂起床,梳洗,孩子們很快進入了情境。(教師:我們家都有誰?有幾個兔寶寶?幾個兔媽媽?)這樣一來,小朋友就首先從視覺上有了一個關于“1和許多”的量的概念。

活動中的第二個環節,“兔媽媽”帶著“兔寶寶”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動作,以去郊游的情景導入活動,一開始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及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我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老師的距離,教師一句親切的呼喚:“寶寶們!快跟在媽媽身后”。把幼兒帶入了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去,幼兒很快進入角色。這一環節的展開,幼兒和老師都起到了熱身的效果。遇到了蘿卜地讓幼兒觀察蘿卜一樣大嗎?分辨出有1個大蘿卜,許多小蘿卜。每個兔寶寶拔一個蘿卜抱回家,許多蘿卜就分成了一個一個。讓兔寶寶們把抱回來的蘿卜一個一個放在框子里,框子里就擁有了許多蘿卜。這樣,讓孩子動手操作比教師的說教效果要好的多,通過親身感,孩子們在理解“許多和1”的數量關系會更容易,體會也更深刻。后面讓孩子們在將蘿卜放進筐子里,體驗1是怎樣變成許多的,這樣1和許多的數量關系也就明確了。

活動中的第三個環節,兔媽媽獎勵兔寶寶發小紅花,先讓兔寶寶看看有多少朵,兔寶寶輕易的就說出了“許多”朵,給每個兔寶寶發一朵小紅花,兔寶寶又說出了“許多”朵小紅花變成了一朵一朵。進一步鞏固幼兒對“1和許多的”認識。知道許多的“1”放在一起就是“許多”,“許多”又能分成一個一個的。

活動中的第四個環節,為了讓孩子們能真正理解,學以致用。最后,我設計了讓幼兒尋找“1和許多”這一環節,遷移經驗讓孩子們從生活中尋找一個物體和許多個物體,知道哪些是一個,哪些是許多。這樣可以讓我知道整個活動下來,對幼兒接受了多少,有一個了解,從而進行下一步教學。

由此這樣反復進行,使幼兒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游戲,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有趣的游戲中體驗并感知了“1”和“許多”,并通過反復的游戲,使幼兒能正確區別“1”和“許多”,理解兩個量的實際意義,引起幼兒對數的好奇和探索興趣。

活動中,我強調了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1”和“許多”兩個量,符合小班幼兒動作配語言的思維發展要求,也促使幼兒在表達過程中理解“1”和“許多”這兩個量的概念。

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成為了本次教學活動的亮點。孩子們在無形中理解、掌握了知識,并體驗了學習的快樂,作為老師,我也達到了讓幼兒可以自主學習,探索,有興趣學習的目的。

六、教學策略的反思

1.教師的總結性語言。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總是提醒自己在每一個活動環節結束以后都要進行小結。因為教師的小結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掌握的知識。前面說過,小朋友在語言的理解上還是受年齡的限制的。我只注重了教師的小結,而沒有注意孩子的年齡特征,如果在小結時能夠采用朗朗上口的兒歌形式,或許更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征,也才真正是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

2.對孩子語言發展的訓練。雖然我們采用的是分科教學的方式,我對孩子們施教的是數學領域的內容,但是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是滲透在各個活動當中的,所以活動中,我讓孩子們說“我拿的是×個蘿卜”、“我得到了一朵×花”……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學會表達,雖然有的孩子并不能主動地去對同伴說,但是我盡量和每個孩子對話,讓每個孩子都能表達自己所想。活動中我也盡量給每個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

七、活動的啟示

1、做反思型的教師。課后應當進行反思,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應走向理性,追求“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再反思――再調整”的循環過程,不斷尋找培養幼兒發展的策略,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2、目標定位的重要性。目標要有一個適度,不能貪多過高,每次活動解決一個難點,圍繞一個重要目標展開,以幫助幼兒更好的學習。

3、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活動過程要針對目標有效的設計,把幼兒放在主置。

4、關注幼兒。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孩子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尊重幼兒的活動,幫助幼兒真正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提高。

“教無定法”,在教學活動中的多思、多想對教育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教與學的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學無止境,每一次的教學加上深刻的反思對自己都是一次成長。

參考文獻:1、《幼兒教育》

篇6

一、準備階段

老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的仗!”既然決定開啟我們的春天之旅,那就開個好頭吧!為此,在陸主任的帶領下,一年級全體老師多次聚集,討論“春天來了”實施方案,我們不是討論:語文教什么,數學教什么,音樂教什么,體育教什么,不是如此斷裂的分工,而是討論大家圍繞同一教學目標,可以開展哪些教學活動,比如,語文課堂的學習內容,需要音樂課、美術課上完成哪些前期準備工作。集眾人智慧,幾次完善修改,最終手捧新鮮出爐的課程方案,我們忐忑并興奮地帶著孩子一起踏上了“尋找春天”的旅程。

二、實施階段

我們先是學習了課本上第一單元關于春天的課文,每天常規積累了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古詩。走出課本,我們帶著孩子在校園中尋找春天的蹤跡,從觀察春天的樹兒,盛開的花朵,到“拜訪春天的蟲兒”,再到“發現校園最美的角落”,孩子們發現了發芽的茶花樹,愈發蔥綠的竹葉,一只只調皮的小昆蟲……我們還鼓勵家長和孩子把尋找春天的步伐帶出校園,他們利用周末假日,外出郊游、踏青,記錄自己所見。在一位孩子的寫話中,他寫道:我看見田野里一片綠油油的,我問媽媽那是稻子嗎?媽媽說那是麥苗。原來,春天田野里長的是麥苗,夏天,田野里的才是稻子。讀完他的寫話,我真切地感受到,真的要讓孩子多走進大自然,去切身體驗許許多多神奇的自然現象,愛上大自然,而不要成為每天在教室讀書的機器。

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要數春天情景劇表演了,在前期“拜訪春天的蟲兒”的過程中,每天都有孩子來告訴我他的發現,“金老師,我看見草地上有一隊螞蟻在搬樹上掉下來的野果子!……”“金老師,我們走廊上爬來一條蚯蚓,它還活著,我看見一動一動的!”他邊說還邊用手指模仿蚯蚓蠕動。他們給了我靈感,我就想著這么喜歡小動物,就給你們排兩個情景劇演演吧,當然,編寫劇本這個任務由我幫他們完成,當我在班上征集小演員時,我沒有刻意選擇把重要的角色給特別會表演的同學,重在參與度,你喜歡什么動物你就上,哪怕沒有臺詞,出來“打個醬油”他們也高興。

拿到劇本,他們很激動,每到中午,就是他們最期待的排練時間。第一次接觸情景劇的他們,不知道該什么時候出場,不知道該怎么演,演的時候該說些什么,甚至在表演的時候會手足無措。我告訴他們,既然參演了,我們就得認真對待,首先,得回去熟悉小劇本,識字量不多的他們在家長的幫助下,迫使自己多識字,讀懂故事,還得背下自己的臺詞,有時候他們背不出我設計的優美拗口的詞語,會即興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代替,對于這一點,我給予了肯定,確實,孩子有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會自己選擇適合的兒童語言。隨著情景劇排練越來越熟練,又似乎覺得每個人呆呆地站在舞臺中央很是尷尬,于是他們根據每個動物的特點,加入了動作,比如,扮演小金蛇的同學,她會靈活地舞動自己的身體;扮演老虎的小男生,他會故意挺起胸膛,提高聲音,以示自己是森林之王……他們還在美術老師的帶領下,制作了各自的動物頭飾,排練前他們會提前戴好親手制作的頭飾,等待我發號“開始排練”的口令。在這些故事表演中,孩子們仿佛就是一只只冬眠醒來后的小動物,活潑可愛,富有生機。

篇7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A-

0017-03

大腦是學習的器官,基于腦的教學才能獲得最佳效果,腦科學研究發現,受遺傳、環境及生活經歷等的影響,每個人都會形成不同的大腦。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大腦的差異,采取適合學生大腦的個性化教學。

一、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大腦

(一)左右腦優勢

人腦的左右半球有著顯著不同的功能,左半球被稱為“邏輯”半球,主管著言語區,可對實際情況進行理性分析。右半球被稱為“直覺”半球,更多地從圖形圖像而非文字來獲取信息,右半球還專門負責空間知覺和創造性的發揮。大多數人都有優勢半球,這種半球優勢會影響人格、能力和學習風格。

(二)感官偏好

個體主要通過五種感覺器官從環境中獲取信息,但是,這五種感官對個體的學習做出的貢獻并不均等。每個人都有感官偏好,有的偏好視覺,即視覺刺激能讓他們學得更好;有的偏好運動,則需要更多參與活動才能學得更好;有的則是同時具有幾種偏好。研究發現,當今的學生中接近一半是視覺偏好者,不到五分之一的學生屬于聽覺偏好者,1/3以上的學生屬于知覺、觸覺偏好者。

(三)智能傾向

加德納教授根據灰色物質的分布區域不同提出人類存在八種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言語智能、肢體-動覺智能、視覺-空間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音樂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一種智能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著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

(四)性別差異

兩性在腦的結構和功能上的差別使兩者在學習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男性腦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視覺空間活動能力強,擅長解決定量等數學問題,喜歡用新異的方式來對待事物,傾向于抽象推理活動。女性腦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言語功能強,能更好地理解情感,喜歡形象的思維活動,直覺能力更強。

(五)學習障礙

有的學生可能存在學習方面的困擾和障礙,常見的學習困擾有:注意缺陷障礙、習得性無助、閱讀障礙、對抗、學習延遲、多動、聽覺加工缺陷、品行障礙、慢性威脅和痛苦、抑郁等。

二、不同的大腦,不同的教學

(一)利用半球差異

由于每個人依賴不同的優勢半球,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半球差異,要為兩個半球設計活動和學習。

一方面,教師也存在半球優勢,應在了解自己半球優勢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忽略自身的半球差異,進行全腦教學,確保日常教學活動能夠激活整個大腦,以適應所有學生的需要。例如,在課堂中引入更多藝術的元素,如音樂、舞蹈、美術等;呈現概念時采用文字敘述和圖片展示的方式同時進行;在陳述時,注意用詞、語調、肢體語言等;展示圖片時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特別強調的是,語言一定要和圖片及手勢表達的意思完全一致,這樣就兼顧了左腦的“邏輯”和右腦的“直覺”。

另一方面,教師應善于觀察和發現學生的半球優勢,并幫助學生理解和利用其半球優勢更好地進行學習。如果學生是右腦型學習者,就引導學生通過做概念圖,畫畫甚至創作表演來做筆記;鼓勵學生共同協作解決問題,重視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如果學生是左腦型學習者,則應重視他們對文字的理解,鼓勵他們多思考、多運用抽象思維來學習。

(二)利用感官偏好

不同的腦有不同的感官偏好,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五種感官在學習上的作用。多感覺通道、多變化的教學方式往往更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教師要注意到自己的感覺偏好也會影響教學,應在認識自己感覺偏好的基礎上,在進行教育教學設計時有意識地進行規避,盡量采用能調動多種感官的方式進行教學。其次,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感官偏好有正確的把握,在教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利用學生的感覺偏好。

一是利用視覺偏好。人類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比任何感覺都要多,腦對圖像的記憶優于言語的記憶,學生更是傾向于利用視覺學習。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利用視覺刺激來改進學生的學習。一方面,教師應在課堂上呈現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等視覺信息,以滿足這些學生的視覺需求,而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講授。另一方面,教師應鼓勵并幫助學生更多運用視覺通道學習,鼓勵學生在筆記中運用圖像、符號等來表示所學到的知識。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想象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知識融于一些創造的情境中去記憶。

二是利用聽覺偏好。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講授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這種方法對有聽覺偏好的學生是相當有利的,但教師們千萬別忽視一個問題:聽覺偏好的學生往往只關注聽,卻忘記了記。因此,教師一方面不要過于強調記筆記,只要求學生認真聽,且理解了所授內容即可;另一方面,如果有很重要的知識必須要求學生記下來,一定要停止說,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做筆記。

三是利用運動知覺偏好。運動知覺偏好的學生喜歡通過直接參與活動來學習。因此,教師應在學習過程中多開展一些活動,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講故事、即興表演、動手實驗等。此外,在每節課中,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放松活動,如站起來伸展一下身體,或是做幾次深呼吸,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篇8

我們注意到,不少學校最近發生著一些細微的變化。原先那種警鈴般刺耳的校園鈴聲,如今被悠揚的輕音樂替代了。原先置放高音喇叭的禮堂、屋頂、操場,如今也改成了草地音響系統。這些簡單的變化,透露出我們對于審美教育的反思和追求。

一、以孔子為代表的我國傳統教育中的審美教育

其實在我國傳統的基礎教育中,并非沒有審美教育的實踐。從《論語?先進》中我們看到,孔子的教學現場還有著音樂伴奏:“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這位名叫曾皙的學生,在老師點到他的名字要他回答提問時,才暫時停止了樂曲的彈奏。而他向老師表達自己的人生志向也頗為獨特有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種載歌載舞、意氣風發的融融泄泄,這大概可以看作我國藝術教育的最早記載。

我們耳熟能詳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應該算得上是傳統教育的課程總綱,其中藝體類的內容差不多占了半數。

然而,歷代有關庠序教育、科舉教育乃至啟蒙教育之類的文獻中,我們卻很少還能讀到藝術體育教育方面的內容。也許不是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活動,而是從來沒有把它們真正納入教育體系,只不過作為學習生活的一種調劑和點綴。也常常聽說要“勞逸結合”,“一張一弛”,實際上,勞與逸、張與弛,看起來是并列關系,實際上卻不是一半對一半的并重。

二、、陶行知先生等人倡導的現代審美教育

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一個很大的區別,正是對于藝術體育教育意義和價值的重新定位。在我國,真正把審美教育提高到重要地位加以認識,并且身體力行地大力倡導審美教育的,是以先生和陶行知先生為代表的一些人,是他們引起了人們對現代審美教育的重視。

1912年,先生發表了著名的《對于新教育之意見》,第一次系統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思想,而審美教育(蔡先生名之曰“美感教育”)即名列其中。后來,他更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張。他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從方法和目標的角度闡釋了審美教育的特征和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蔡先生一開始就超越了藝體學科層面,而從教育的整體需要來認識審美的價值。人人都有感情,但感情并非都是偉大而高尚的,不同的人,其感情的強弱厚薄也大相徑庭。所以,蔡先生提出了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概念: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審美教育當然離不開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但更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學科內涵的美育因素加以強化,蔡先生舉例說:“計算、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它們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與語法。”

陶行知先生始終強調對受教育者實施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健康衛生、勞動以及美育等全面發展的教育。1923年,他在《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一文中,提出了“科學的精神,美術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的辦學思想。1927年創辦曉莊師范,他規定該校的培養目標是“康健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1927年的《湘湖教學做討論會記》中,陶行知提出的師范教育五個總目標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備“藝術的興趣”。可見陶先生的教育觀里,美育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還準確把握了學校審美教育理想的途徑與方法:堅持從培養學生對美的情感入手。他寫信給育才學校全體師生:“莫扎特的《安魂曲》,我于昨晚看過了,眼淚像泉水一樣涌出來,隨著眼淚而來的是渾身發出尼加拉瀑布般無可比喻的力量。”“看這出戲可以抵得上新春之課,科學年之課,甚至于終生之課。”誘發學生美的情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美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正是陶先生倡導審美教育的一貫宗旨。

三、審美教育在現代基礎教育中的意義、價值與內涵

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基礎教育承擔著培養品行健康、基礎知識扎實、具備初步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身心強健而且情趣高雅的青少年的責任。審美教育不僅僅是藝術體育課程的任務,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課程教育等領域,同樣承擔著開展審美教育的義務。換個角度看,審美教育也不僅僅訴諸提高藝術、體育方面素養的目標,對于美的認識、體驗乃至創造,也必將有力地支撐和強化在品行、知識、技能和各種素質方面的培養。

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高雅文明的言行舉止、禮儀道德中,滲透著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哲學、語言、文學、歷史等人文學科中的許多觀念、規則、形象、評價、判斷的背后,都或隱或顯地彰示著審美的準星;即使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中,美的理想、美的意識也處處可見,科學本身蘊含著無數關于審美的內容,以美的魅力影響著人們對于科學的向往和奔趨的興致。可以說,審美教育的缺失,將直接導致整個教育系統目標的偏離,導致整個教育系統運轉的板滯,導致整個教育系統活力的喪失。

基礎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當然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古今中外關于美學問題的高頭講章作為學習研究的主要對象,但這并不等于說基礎教育的審美教育就是無足輕重的。

在我看來,審美教育的真正價值,其實往往就在于樸素而基礎的感受體驗與創造實踐中。從情感的方向入手,讓學生們從日常生活中去發現美的事物,接觸美的作品,體驗美的享受,進而創造美的天地,這才是審美教育的真諦。我們如果能夠有意識地經常組織學生進行郊游踏青活動,參觀藝術展和博物館,欣賞音樂會和博覽會,參加運動會和歌詠比賽,不主張更高、更快、更強,而強調更美麗、更活潑、更快樂,不衡量競賽成績的高低,而更關注參與度的多寡,相信這樣能夠使得他們的審美境界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篇9

一、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

研究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閱讀內容的10%,聽到的20%。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聽到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的70%。可見,視聽結合的認知方式優越于傳統教學。傳統的教學是板書加講解的單一方式,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乏味,積極性不高。而多媒體創設了一種逼真的教學情境,將書本內容轉移到畫面上,輔以音樂、聲音、文字、視頻等多種功能,表達方法更加立體化、動態化,有別于以往的平面、靜止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手段突出的特點是給予學生感官沖擊,增強了感性認知,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觀念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響,考出好成績,考上名校仍是教師和學生的最終目的。教師按部就班的展開教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無非是講解課文,讓學生讀寫,做練習,布置作業。學生學習就是在課上聽教師分析字、詞、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然后把教師要求劃的重點詞句劃起來,把教師要求摘記的內容記下來,甚至把課文背的滾瓜爛熟的,練習冊練了一遍又一遍,到考試的時侯背一背課文,讀一讀作業,看一看試卷。這一固定的教學套路讓學生學習只盯著書本,被束縛在教室內。教學是生硬的、機械的,語文教材的豐富內涵不能讓學生從內心體會,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脫離兒童生活世界的間接經驗知識傳授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忽視了教學內容該怎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心理需要相聯系在一起。這就扼殺了學生發展的土壤,培養出的是機器人,他們的創新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個性等都受到抑制。就拿作文來說,全班學生寫出的都是一個模式,無論題材、描寫的對象、修辭等如出一轍,讓人感到無語。曾經有這樣的相聲段子,說有個學生寫去公園郊游,首先看到的是假山,接著寫大家玩捉迷藏、吃東西;同樣再寫作文時,地點是烈士陵園,首先看到的是墳地,接著寫大家玩捉迷藏、吃東西。在讓人發笑的同時,也諷刺了現實教育的缺失。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親身經歷中去感悟,這樣才能內化知識,才能達到教育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明確書本知識和生活知識同等重要,樹立教學生活化的觀念,關注兒童的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創設問題教學情境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在課上容易疲勞、會出現做小動作、睡覺、開小差的現象。教師需要提起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講。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通過情境的創設能轉移學生的消極心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問題教學情境能很好的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具有吸引學生的力量。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教學中教師對提出的問題要精心設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教師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去設計問題,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產生思維矛盾,進而有思考的切入點。一是問題難易適度。過于復雜,學生猶如一頭霧水,不知從何入手思考,失去思考的興趣,主動放棄;過淺,沒有探究思維的必要,提不起學生的重視。難易程度要適合全班同學的實際水平,以保證使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思維狀態;二是問題答案開放。教師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回答,答案不能是唯一的,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討論、補充,拓寬思考的尺度;三是問題要層層深入。教師提問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上,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也可以將問題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小問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所收益和發揮。問題的層次性能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與探究,并都能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四是問題有針對性。指問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提出來的,目標是設問的方向、依據,也是問題的價值所在。

四、創設角色扮演教學情境

篇10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過程;優化

Talking about how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n Da-hui

【Abstract】To do a good job in sports teaching, it is important to the the variabl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that i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a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pect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ptimizing physical education process, the sense of innovation, optimization principle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during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econdary schools; Sports teach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教法和學法是教學過程中一對不可分割的整體,有什么樣的教法,就會有與之相應的學法。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必修課。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體育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增強體質,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質教育。因而搞好體育教學,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是完成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根本保證,是發展學校體育的重要途徑。當代學校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指選擇最恰當的教學形式和方式,使師生耗費最少時間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結合中學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對優化中學體育教學過程有以下認識。

1. 優化中學體育教學過程,有以下幾種方法

1.1 探究法;課程標準給廣大體育教師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而,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甚至有些是出乎意料的。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從而有針對性地對自己和他人的方法進行反思和改進,從而達到探究學習的目的。

例如我將投擲實心球的課程做成了探究課的形式:①問題:如何才能將實心球擲得更遠?究竟是兩腳前后站投擲得更遠,還是并立站投擲得更遠?②實踐:分別體會一下前后站投擲和并立站投擲。③觀察:仔細觀察同伴在投擲實心球時身體姿勢的變化。④經師生探討,得出結論:兩腳前后站立原地正面擲實心球的技術要比兩腳左右開立原地正面擲實心球的技術更符合生物力學等原理,成績提高幅度更大。⑤驗證與提高:通過反復練習,改進并提高動作技術。

師生的共同參與,激發了學生的練習欲望。 在游戲、學習中這樣就形成了教學相長,讓學生也成為教學的設計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動、積極地和同學們共同練習,主動參與,既起到組織者的作用,又發揮其引導學生的作用,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1.2 問題法;愛因斯坦提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經常會遇到種種困難和問題,如怎樣有效地提高成績的途徑等。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并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實踐、總結,結合教師的解釋性的回答,力求自己解決問題,逐步養成善思勤問好學的良好習慣,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應經常給學生提供創造活動的機會。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參與一些游戲規則和游戲方法的改造,創編自己喜愛的舞蹈或健美操等。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的創意與我們的設想不一致時,千萬別“一棒子打死”,新的活動方式或游戲規則常常會在這樣的情景中產生。比如上“快速跑”專題時,教師在進行導入時可以提問:“人什么時候會快速跑?”學生的回答可以五花八門、七嘴八舌,像上課鈴聲響后、下課鈴響的時候、快要遲到的時候、尿急的時候、過馬路的時候,上樓梯時的高抬腿跑、平地的后蹬跑,等等,只要合情合理,都是正確答案。這樣能將體育運動與生活聯系到一起,舉一反三,既學生開動了腦筋,又能引導學生注意平時鍛煉的興趣。

1.3 情境法;情境教學法就是教師借助一定的表現形式,如音樂、圖像、語言、實物故事、自然環境等,創設一種帶有問題性質的場景。這樣的教學情境生動直觀,感染力強,能誘發學生聯想,激智,調節學生的心理。

立定跳遠的學習不單純是為了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也不僅是為了取得一個課程的成績,而是為了讓學生們掌握一種技巧,這種技巧不是屠龍術,而是實用的。雖說在日常生活中,雙腿并立跳躍的方式很少用,但在春游、秋游時,在山林田野間,道路不平坦,需要通過小溪、水渠,無法助跑,采用立定跳遠的方式是很有效的。如何跳過去,又跳得遠,立定跳遠的技巧就有必要掌握了。立定跳遠可以說是一項出于自然,又回歸自然的體育活動。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承諾帶學生們去野外郊游,學以致用,貼近大自然,通過人與自然的充分接觸,在自然的環境中徹底放松身心,激發熱愛自然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培養學生更強的適應力。

情景教學過程中經常有意識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形象生動的具場面: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錄像、多媒體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述情境。教師要啟發學生進行再造想像,邊運動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想像力。以迎合學生心理愛好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在樂趣中掌握運動技能和鍛煉身體,達到“學中有樂,樂中有學”。

2. 體育教學過程的需要創新意識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重視教師的教,比較忽視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最終導致許多學生不喜歡體育課。因此,體育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氣氛中、愉快的體驗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2.1 將權利下放,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我們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要是學生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去實踐、去體驗,教師為他們創造一切動手、動腦、參與的機會,使他們主動參與,參與管理、參與評價,更參與到對知識的探索中去探索知識海洋的無窮奧秘。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學會健身、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從而培養一個和諧、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我設計的投擲實心球的課,有游戲有討論,若干個小組長既是標兵又是組織者,他們充分地發揮著作用,既讓學生興趣不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更讓人高興的是學生們參與意識,每一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神情。

面對新的教育改革,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其創設一個獨立練習的時間和獨立思維的空間;為學生創造一個充分展現的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立個性,展現自己的創造能力,展現自己實踐中的創新成果。這種展現又推動著學生不斷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

2.2 把困難讓給學生,讓他們體驗成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學實踐中,學生會在體育課上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如身體鍛煉過程中的體力問題、學習動作過程中的方法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等。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困難、解決困難。教師應該樹立現代體育健康教育觀,構建一條提供學生自主選擇、自主練習、自我評價的途徑和新的教學模式。有時教師不必過快地干預學生所遇到的困難,而是在他們思考后,行動后,再做出一定的指導。在克服了各種困難后,成功的能將學生帶入到一個新的境界。

2.3 重視學生的情感和體驗;近幾年來,愉快教育在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受到普遍的關注和重視,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的基礎教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必將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獨特的作用。重視學生的情感和體驗,也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一節課的課堂氣氛,是由師生的情緒相互呼應而形成的。對立的師生情緒,只會讓課上不下去,而和諧的師生交流,能讓一節課錦上添花。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到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快樂。

3. 體育教學過程的優化的原則

3.1 整體性原則;提高學生素質、實現培養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努力做到德、智、體有機結合、全面發展。轉變傳統體育教學觀念,從單向教學目標向多項目標轉化;從單純生物觀向生物、心理、教育、社會觀轉化;從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體效益轉化;從單調體育向愉快體育轉化;從微觀的體育教學管理向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方向轉化,使體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高。

3.2 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對每一節體育課都充滿興趣,將過去的從屬型的師生關系向合作型轉化,將被動型的學習方式向主動型的學習方式轉化,把過去的“要我學”、“要我練”變成“我要學”、“我要練”,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既掌握了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他們的組織能力、自信心等。

3.3 完善人體全面發展的原則;要根據學生的生長發育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通過優化教學內容與過程,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各項都全面發展。

總之, 要搞好體育教學,重要的是變教學過程為創造過程,也就是注意教學過程的創新。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和思索中學體育工作的現狀,研究中學體育工作發展的特點、規律,加強體育教學內容與過程的認識,中學的體育教學工作一定會有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