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法治思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9-27 18:20: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樹立法治思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樹立法治思維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 依法治國 大學生 法治教育 重點內容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現存問題及原因

(一)高校教育目標定位問題

在大學生法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強調專業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對法律意識的培養缺乏重視,一些學校對于高校教育理解上具有片面性,單純認為提高就業率是學校高質教學的衡量標準,這都影響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的開展。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法治觀的教育對學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義,遠比書本知識影響更為深遠。此外在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普遍會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科進行法律相關知識學習,但是由于此學科不是學生專業課,很多學生不重視課堂內容,經常有逃課現象出現。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內容也只是依靠教材,授課方式呆板單一,灌輸式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高校的法治教育定位應該由法律知識傳授轉變為法律素養培養,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讓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法律素質,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二)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不但對子女有文化知識的傳授義務,還對其道德品質、行為指導有規范和引導的責任。父母的言傳身教、為人處世、接人待物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家庭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家長法律意識淡薄。中國的法治還處于一個不斷上升和完善的階段,很多家長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對孩子法律意識的建立也不重視,無法有目的地開展家庭法治教育活動。家庭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家庭氛圍中缺乏法治文化氛圍,孩子在家庭中就感受不到法律教育的熏陶,就會導致孩子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片面強調文化知識。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和家長一味地追求高分數,片面強調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很多家長沒有對孩子展開家庭法治教育的意識,甚至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學校的責任。

最后,思想觀念局限性。很多家長雖然已經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本身對其不了解,無從幫助學生從精神層面和觀念意識上培養法治思維,導致學生不懂法現象出現。

(三)國家法治宣傳力度不夠

國家在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中處于核心地位。國家應當通過加強法治建設,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國家法治的進步,享受到國家法治進步帶來的益處,增加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親切感,使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信念。

由于我國的法治建設起步較晚,整體水平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強的地方,這樣影響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培養。在立法模式上,我國根據社會需求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方式,推行政府快速立法模式,這一模式解決了多個區域無法可依的現象,對于我國健全法律體系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民眾在這種立法過程中參與度有限,很多法律實施缺乏一定的群眾基礎。同時,由于我國立法人才稀缺,立法技術有限,很多法律出現“短命”現象;一些法律文獻界限模糊,出現法律之間相互矛盾的現象,給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帶來困惑。

(四)社會的影響作用

社會氛圍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樹立有深遠影響,具有基礎性作用。在社會群體意識和行為的指引下,會對大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的樹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法律氛圍的影響會讓大學生自覺規范言行,變被動遵守法律為主動遵守。

二、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重點內容解析

(一)積極發揮國家對大學生法治觀念建立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要求,是國家的基本方針策略。依法治國不但可以保證人民真正地當家做主,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是推動社會文明建設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國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更是不容忽視的力量。大學生法治觀念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的開展,所以高校必須要重視法治教育。

首先,學校要充分發揮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來,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依靠大課模式進行教學。但是由于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突出法治教育且授課模式呆板,難以達到預想效果。課堂教育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重要載體,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演示技術,運用多媒體等形式,結合案例分析,對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增強生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實現法律常識的傳授,進而達到使學生樹立法治觀的目的。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要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做到與時俱進,適時地調整課堂內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課堂內容調整時,要注意教學內容要適應國家法律和法治社會的要求。

最后,高校要重視法律氛圍的營造。大學生屬于比較特殊的社會群體,在社會活動中在校園的時間最長,受學校氛圍影響較大,這就要求學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實依法治校原則,通過思維意識構建、行為規范、情感陶冶、認知導向等方面進行校內法治氛圍的營造,以實現環境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作用。

(二)發揮家庭法治教育對大學生法治意識建立的作用

首先,家長要樹立法治人格意識。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化,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往往會忽視法治意識樹立的重要性。即使家長有法治意識,但是由于自身法律素養的限制,對相關法律知識不了解導致法治教育開展有心無力。針對這樣的現象,家長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識儲備,增加法律素養積累,通過觀看法治節目、報紙、網頁等更新法律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子女法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其次,要重視家長榜樣的力量。大學生認知、意識、觀念、思維都受到家庭影響較深,行為教育在成效上遠比說教教育更明顯。所以,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法律意識,只有家長身體力行地守法、信法、依法辦事才能給大學生樹立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三)加強國家法治建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首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社會多數人的利益,從國家法律立法開始,要做到立法皆是良法,為大學生樹立法治理念奠定堅實基礎。為了保證立法的質量和人民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公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

其次,嚴格執法。只有保證法律在執行中的公平性才能便于法治氛圍的建立,增加大學生的法律崇拜感。在法律執行中要保證權力運行在陽光下,加強司法工作的公開透明,給大學生產生積極的法律影響。

最后,遏制司法腐敗。在執法過程中要注意遏制法律的腐敗現象產生,一旦有司法腐敗現象產生,在網絡傳播的作用下,其消極影響會久久揮散不去,進而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感和敬畏感。

篇2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信仰;現狀;培養

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法律信仰是法律認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的有機統一體。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素質人才,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培養,對推進和落實我國依法治國方略有重要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現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高校培養大學生法制觀的主要課程。為了把握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現狀,結合“基礎課”法制教學內容,筆者從法律信仰的知、情、意方面對某學院非法律專業的300名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通過分析發現:1、多數學生有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但總體對法律認知粗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前提和基礎,是衡量大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的基本標準。在“你對我國法律體系的認知”情況的調查中,23%的人選擇“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了解各部門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調節的法律關系”,3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了解各部門法的立法目的,但不了解具體部門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28%的同學選擇“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不了解各部門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調整的法律關系”。另有18%的同學認為自己“既不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也不了解各部門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調整的法律關系。”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法律認知基礎,但對法律的認知總體粗淺和模糊。2、部分學生法律情感淡漠,缺乏對法律正義性和權威性的信任“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1]大學生只有從內心深處認同法律的精神,才會形成對法律的信仰。在對法律精神的理解上,有68%的學生認為“法律的公平正義只是相對的,法律是死的,而解釋法律的人是活的?!庇?8%的被調查者認為“只要自己不違法不犯罪,法律與己無關?!痹趯Ψ蓹嗤缘恼{查中,有28%人認為“法律是有錢有權人的法律”,有42%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國是“人治大于法治”;在對法律正義性的調查中,32%被調查者認為“中國的法官是吃了原告吃被告”,43%的大學生“對我國司法公信力持懷疑態度?!闭{查顯示,部分大學生法律情感比較淡漠,對法律的正義性和權威性持懷疑態度。3、多數學生有一定的守法護法意識,但法律意志總體薄弱法律意志是法律信仰的最高層次。法律能夠被信仰,不僅主體要具備一定的法律認知和對法律價值的認同情感,更要有強烈的守法護法意識和品質。調查中發現,當代大學生有一定的守法護法意識。在問到“當你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你會通過何種途徑解決”時,有79%的被調查者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有11%的人認為“找關系自行解決,”另有11%選擇“視情況而定,再選具體途徑解決。”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守法護法觀念增強,多數有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意識,但守法護法意志不堅定,特別是在守法護法實踐中,容易出現“知”和“行”分離現象。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1、歷史因素:

傳統法律文化影響一個民族長期積淀下來的人文精神奠定了這個國家的治理模式和傳統[2]。由于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長久的封建人治現象所構建的“權大于法”的法律文化觀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也制約著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在傳統法律文化以“皇權至上”為特征的價值體系中,人們在權力和法律面前往往會出現“權大于法”的錯誤認識,這種權力本位的傳統法律文化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維,使大學生對法律權威產生質疑而不信仰法律。

2、社會因素:

社會法制不健全當前我國法制體系不夠健全,法治質量不高的現實狀況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在立法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改革,立法的過度膨脹使法律價值很難轉化為主體價值所追求的目標。當代大學生學業繁重,對許多法律尤其是最新立法無暇顧及和消化吸收,容易產生冷漠情緒,也很難對法律形成信仰。在法律運行方面,當前我國各領域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也導致大學生對法律權威產生質疑,不利于其法律信仰的培養。

3、教育因素:

高校法制教育不力當前對我國非法律專業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課程主要是“基礎課”,而“基礎課”承擔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任務。高校的“基礎課”設置54學時,而法制觀教育課時不足三分之一。而在近年來的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不少“基礎課”教師在法律部分的教學存兩大問題:一是教師授課時間不足導致授課速度過快。部分教師隨意延長人生觀和道德觀授課時間,而把法制觀教學內容的課時縮短,有個別教師僅6個學時就完成了法制觀的全部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速度導致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你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對你樹立法律信仰有多大意義”的調查中,有42%的被調查者承認“授課老師法律部分上課速度過快,自己聽得一知半解而覺得無聊?!倍墙處熍嘤柸笔е率谡n效果不佳。“基礎課”教材從“05方案”實施以來,已經歷經了三次修訂,每次修訂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內容愈來愈精,而高校針對歷次修訂版的新內容對教師組織培訓的人數和次數卻有限。許多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坦言,法律部分理不清其中的脈絡線索,更不知道如何組織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有兩類極端,一類是法學專業教師把“基礎課”法律部分按照法學專業課程授課,拼命講法理講條文;另一類是非法學專業教師把法律部分授課時間壓縮,甚至一筆帶過,讓學生課后自學,而對于公共課讓學生自學就等于讓學生不學而已??偠灾?,無論是上述哪種類型,都不符合“基礎課”對大學生法制觀培養的目標,也不利于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4、主體因素:

自身特點和認知錯位法律信仰作為主體對象的心理信念,只有達到主體自身的認知和認同才能形成,而當代大學生特有的身心特點決定了大學生尚不能完全形成法律信仰的主觀條件。首先,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卻不成熟,在面對法律問題和現象時容易沖動,意氣用事。其次,大學生生活閱歷不深,容易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而導致人生觀錯位。再次,部分大學生忽視自身法律素質的培養。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使得平時僅注重專業課而忽視公共課的學習,思想觀念上對學校法制教育課的錯位認知,影響著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也很難培養起他們對法律的信仰。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幾點思考

1、樹立法律權威,優化法治大環境

法律權威是大學生樹立法律信仰的前提。首先,要提高立法質量。正如亞里士多德指出:“法治是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遵守,而所遵守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3]其次,要推進依法執政。法律的權威不僅取決于法律內容的科學公正合理,也取決于執政黨是否依法執政,法律能否得到嚴格和公正實施。再次,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的公信力直接影響到法律是否有權威和能否被人們所信仰。最后,要推進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進程,使大學生感受到法治教育是大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提升大學生對法律的敬畏和尊重。

2、培養法治思維,提升崇尚法律的情感

“法律從其規則到本質都必須契合人們的精神需求和人文關懷,科學公正地體現權力制約與權利保障的平衡,才可能喚起人們對法律的認同、依賴和信仰。”[4]法律思維實質上是一種法律權利義務思維,權利是法律的內核。大學生如果沒有對權利的要求,也就產生不了對法律的需求和渴望,更談不上對法律的認同和崇尚。因此,在高校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向大學生傳播現代法治精神,提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激發大學生崇尚法律的情感。只有真正感悟了法律所體現的價值和精神,才能用法治思維方式去思索問題,并最終形成對法律的信仰。

3、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增強“基礎課”法制教育實效性

“基礎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課程,但如前所析,普遍高?!盎A課”學時有限,分給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課時間是少而又少,而且針對新版教材的師資培訓缺失。為有效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情感,“基礎課”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來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首先,高校針對每次新版教材要加大對“基礎課”教師的培訓。若授課教師對新增的教學內容一知半解或理不清思路,則很難讓學生親近法律、認同法律和形成法律信仰。其次,教師在育人理念上要認清培養大學生法治觀的重要性,保障“基礎課”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課時數。再次,教師要善于探索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增強“基礎課”法制教育部分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以增強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感等。

參考文獻:

[1](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

[2]劉端端•論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構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194.

[3]胡天生•大學生法律信仰探討[J].當代青年研究,2005(8):9.

篇3

法治和人治雖然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二者的共性在于,兩種社會治理模式都需要有人的參與。亞里士多德說過,法律執業者處于法治的核心地帶。沒有這個群體對于法律相關價值的效忠,法治是很難運作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仍不過時。我國古代思想家也歷來強調執法者的素質對保證法律的正確執行的重要性,如荀子曾經說過,“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官必須精通法律才能正確地適用法律,而只有熟悉法律才能信仰法律,并嚴格地依法辦事,公正執法??梢?,法治的實踐也離不開人的作用。

然而,中國古代確實缺少獨立的法律人職業,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法律科學和法學家群體。中國確實缺乏獨立的法律人,因為我國古代行政和司法不分,行政官員主導了整個司法,雖然歷史上曾經有過訟師職業,但其并未形成真正的法律人群體。法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在今天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我們需要培養一個獨立的、龐大的法律人群體,這是法治建設的基礎和主要推動力量。

法律人應該是立法的積極參與者,是科學立法的獻言獻策者。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法學理論工作者為社會所應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為立法的科學化、體系化作出理論上的貢獻。艾倫?沃森曾言:“在法典化的前夜,民法法系里的英雄人物是法學家,而非法官。”在羅馬法時代,法學家的學說構成了羅馬法的重要內容,例如,《學說匯纂》和《法學階梯》幾乎都是由法學家的著述所構成的。在我國,雖然我們不主張完全實行專家立法,但法學家參與立法應當是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重要體現,因為現代社會紛繁復雜,法律規則也日益精細化、專業化,每一部法律都應當有理論的支撐,這樣才能保證其科學性,如果缺乏法學家的參與,將難以實現立法的科學化。

法律人應當是公正司法的參與者,是法律的捍衛者和實踐者。在現代社會,法律形成和運用本身就是一個日益專業化的過程。社會關系的日益復雜化決定了法律制度和法律適用方法的復雜性。此種復雜性就決定了,人民大眾的法律認知和運用活動需要專業法律人士的輔助,以構建一個更好的社會秩序。實際上,司法的專業化是國家權力分工合作的必然要求。在現代社會,法官不僅實際操作法律機器,而且保障著社會機制的有效運作,而整個社會的法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他們的工作和努力。法院依法裁判體現了司法的規范性特征,柯克曾經說過:“法律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边@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法律成為現代社會規范人們生活的行為規則,法律部門越來越細化,法律知識越來越龐雜,對此種知識和規則的掌握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專業學習,這也是社會分工產生的必然結果。法律人應當形成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是由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構成的,他們常常被稱為是推動法治建設的“三駕馬車”,這些人應當具有相同的理念,接受相同的訓練,掌握相同的技巧,才能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法律人的共同體,護佑法治之舟的平穩航行。所以,現代社會法律日益復雜多元化,人民群眾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沒有一支精良的、專業化的隊伍,是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的。而司法者如能具備良好的執法素質,即使法律存在著漏洞,也能夠由司法者作出恰當的填補,從而保證法律的價值充分實現。沒有專業化的法律隊伍,司法公正高效權威的要求就難以實現。

法律人應當是依法行政的實施者、法治政府的建設者。在行政權行使的過程中,法律人應當始終秉承法律的理念,運用法治的方法從事各項工作,化解各種矛盾和糾紛。運用法治的思維和方法,就是要嚴格講規則、講程序,按制度辦事,將公權力的運行置于法律的規范之下。為此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品行和道德,具有堅定的法律信仰,知法、懂法的執法隊伍。只有依靠他們的嚴格執法行為,才能保障公權力依法行使,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免受公權力的侵害。

篇4

首先,培養和提高法律素質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闡述了法治的含義:“法治應該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由此可見,實現法治應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硬件的即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實際對立法提出了要求;其二是軟件的,就是大家都愿意服從制定好的法律,這對人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法律素養提出了要求。一個社會人的總體法律素養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這個社會“法治化”進程的水平。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發展的生力軍是,祖國的未來,其法律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和影響著我國的法制建設和法治進程,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高校的法制教育。其次,培養和提高法律素質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社會作為整體都有一定的規則和秩序。法律作為主要的社會規范,通過規定權利義務來指引人們的行為,使人民對于自己行為有一個基本的判斷,讓我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讓我們能夠預先估計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大學生畢業后必然會走向走上工作崗位擔當責任,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和麻煩,良好的法律素養能幫助他們較好的解決問題和糾紛,合法地從事社會實踐,依法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正視“基礎”課中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中有的學校認為“基礎”課只是將以前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合二為一而已,專業性不強只要是政治教師都能上,導致任課教師專業不一、良莠不齊,在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定位上出現了以下兩種誤區:一是將法律部分的學習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和教師認為法律的制定、執行和遵守離不開人的活動,而人的活動受思想觀念的支配。道德作為觀2012/07/54教育研究念形態的內容,必然影響和制約法治,所以只要道德教育搞好了法治教育就沒有問題,出現重道德而輕法律的現象。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導致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一味的將法制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側重于傳達黨的現行路線方針政策,認為只要把依法治國的方略、我國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簡單介紹就可以了,因此在講授過程中只能停留于教材表面不能聯系實際。二是將法律部分的學習等同于法律學科研究。有些教師以前從事“法律基礎”的教學,對法制教育有一定的經驗,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對法律素質培養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他們認為法律素質的培養有賴于對法律的鉆和精,把法律基礎課上成了法律專業課。由于課時有限往往難成體系,要么忽視了與前面道德部分的整體結合,要么忽視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好多學生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并沒有樹立起對于法律的信仰。

“基礎”課中的法律部分主要涉及第七、八章和第五、六章的部分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等內容。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應占本門課的1/3,但是由于教師能力素質的限制導致了教學內容安排十分不合理。一種現象是不注重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許多教師由于受自己專業的限制對法律知識缺乏系統的了解,特別是對法律原理缺乏一定的認識,對法律部分理論吃不透,于是就壓縮了法律部分的課時和教學內容,將大部分課時放在了道德部分的學習,出現了重道德輕法律的現象。另外一種現象是教師過于強調對于實體和程序法等具體法律知識的系統學習。一些從事法學研究的教師將法律部分的教學主要放在具體法律規范的學習,忽視了對于法本身的認識,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特別是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樹立。“基礎”課的法制教育由于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許多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整體把握,仍然采用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簡單地進行知識的羅列和堆砌,忽視了教與學的互動、知識性與實踐性的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不能理論聯系實際,漸漸覺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增強“基礎”課中法制教育效果的具體對策

更新教學觀念正確定位教學目標是搞好法制教育的前提。“基礎”課雖然是政治理論課,但是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區別。應轉變那種認為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同與政治教育的錯誤觀念。道德是自律關注的是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是他律強調的是人的外在行為。德育教育主要解決學生“做什么”的問題,法制教育主要解決的則是學生“怎么做”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兩者之間的區別;同時還要改變那種認為法制教育是法學研究的錯誤觀點。“基礎”課不是也不可能把大學生培養成法律專業人才,而是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幫助大學生適應現代法治生活。因此要搞好法制教育必須全面認識法制教育的目標和要求。這就要求院校領導充分重視法制教育,在教學方面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加強該門課的學科建設。同時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克服自身的弱點正確理解法制教育的目和任務。

“基礎”課中的法制教育主要著眼于培育學員認同和接受法律觀念,塑造學員遵循民主、公平、正義、人權等現代法治精神的信仰,是一項容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教育,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是關鍵。這就要求必須具備一支具有一定的法律專業知識的教師隊伍。現階段從事“基礎”課教學的教師專門學習過法律的并不多,有些雖然講過法律但是往往也是半道出家。試想一個不具備法律知識、沒有法律素養的教師怎么能培養出具有法律素養的學生呢?所以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是首要任務。首先我們可以引進一批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法律專業人才。其次,應加強現有人員的培訓和培養。

篇5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必將對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央企業要把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作為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深入推進依法治企的各項工作。

高度認識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選擇。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必將為中央企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發展產生強大推動力。在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我國市場經濟立法進程將不斷加快,保障公平競爭的法律規范將更加完備;依法行政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加大;公正司法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得到有效保障,司法公信力將明顯提高;全民法治觀念進一步增強,各類社會主體的依法治理能力也勢必大幅提升。所有這些,都將為中央企業改革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環境,同時也對中央企業平等適用法律、公平參與競爭、依法合規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內在要求。隨著國資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大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包括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組建和授權運作,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規范發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等等。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改革必然帶來利益關系的調整和法律關系的重構,因此,改革越是艱難,越要依法合規。中央企業只有全面提升依法治企能力,自覺將改革精神與法治思維有機結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制度,規范運作,才能落實好各項改革措施,有效避免在實踐中出現重大矛盾和問題。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近十幾年來,中央企業經過跨越式發展,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指標大幅攀升,經濟效益顯著增加。而國內外大企業經驗教訓表明,企業越大,其經營發展就越依賴法治。正如一艘巨輪在大海航行,法治就是壓艙石。如果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很有可能帶來巨輪傾覆的大風險。未來一個時期,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任務很重,提質增效和保增長的壓力也不小。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以及融資成本偏高等不利因素,中央企業平衡短期增長與長期發展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中央企業還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內外部法律挑戰。從國內市場監管看,有關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的統一規范更加嚴格;從國際經貿規則看,對國有企業的特殊約束將逐步加大。在這些挑戰面前,中央企業只有信法守法用法,才能使企業巨輪在市場經濟中乘風破浪駛向遠方,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企業法制工作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強大動力。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業依法治企的升級版,代表著企業法制工作的新高度。法制工作的價值,始終體現在保障和促進企業改革發展的大局上。當前,中央企業主營業務伴生的傳統風險依然很多,重組整合遇到的風險問題錯綜復雜,國際化經營中的境外風險更加凸顯,社會各界對央企廣泛關注期待的輿情風險交織呈現。可以說,各種風險“警報聲”不絕于耳,中央企業對風險防范的需求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迫切。然而,當前中央企業一些領導干部運用法治化解風險的能力仍然不強,對法制工作的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企業法律顧問的配備比例不足,隊伍的能力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企業快速增長的法律需求。因此,在順利完成三個三年目標基礎上,將央企法制建設全面提升到法治央企建設,這既是企業應對法律風險挑戰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企業法治建設進程中要實現的一次新飛躍。

準確把握法治央企的核心內涵。

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要求中央企業根據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努力將企業打造成為對外依法經營、對內依法治理的法治社會模范成員。要深入理解法治央企的精神實質,準確把握法治央企的核心內涵。

首先,法治央企是依法治理的企業法人。要使法治成為企業各級領導干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價值觀。企業治理結構要依法構造,各治理主體要按規履職。企業規章制度體系要健全完備,制度執行要嚴格有效。全員合規意識要牢固樹立,依法辦事和按章操作要成為廣大員工高度自覺的行為習慣。

其次,法治央企是誠信守法的經營實體。要帶頭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堅決杜絕違法牟利現象,為全民守法作出表率。要崇尚契約精神和誠信精神,重合同、守信用。支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善于依法維護企業權益,切實保障國有資產安全。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充分發揮以總法律顧問為核心的法律顧問隊伍作用,確保法律審核全面到位,企業經營發展的法律支撐和保障堅強有力。

此外,法治央企是公平競爭的市場主體。要在遵守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自主平等、規范有序的市場行為,引領帶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營造法治化的市場環境。要重視倡導公平正義,自覺維護市場秩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要進一步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意識,熟練掌握國際規則和東道國主要法律,逐步取得有關國際規則制訂的話語權。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國家如此,企業亦如此。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使法治成為中央企業實現做強做優、世界一流目標的基本遵循和保障,這是中央企業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承擔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職責。我們一定要大力彰顯法治精神,增強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經濟的踐行者、推進者和帶動者。

今后一個時期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

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必然要求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在順利完成三個三年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再深化、再提升、再創輝煌”。今后五年(2015―2019年),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總體目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中央企業改革發展中心任務,按照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總體要求,力爭再通過五年努力,進一步深化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法律顧問制度和法律工作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合規管理能力和依法治企能力,中央企業以總法律顧問為核心的法律顧問隊伍全面實現專職化,法律人員配備比例接近國際同行業標準,全部中央企業法制工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三分之一以上企業力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努力為中央企業改革發展、做強做優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支撐和保障。

根據上述總體目標,下一階段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重點任務是:

繼續推動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建設再深化。

這是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服務企業改革發展、更好發揮作用的核心要求。要圍繞法治央企建設,進一步拓寬企業法律風險防范領域。結合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規范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重點改革任務,嚴格開展法律審核,確保企業各項改革于法有據,切實加強產權保護,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要著力將法律服務全面融入企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和國際化經營,重視處理好風險與商機的平衡,以更加完備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促進中央企業提質增效升級。要加快建立全集團統一的法律管理信息系統,運用信息化手段使法律審核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剛性約束,從而有效實現法律風險防范的全覆蓋。要針對境外企業法律風險高發頻發領域,深入研究制訂法律風險防范的具體措施,妥善應對境外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堅持獨立法人地位,有效防范因“刺破公司面紗”帶來的法律風險。

繼續推動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再深化。

加強和深化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是推動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再上新臺階的重要組織保障。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于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要求,切實把進一步健全完善中央企業法律顧問制度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在組織建設方面的重點任務。要繼續推進總法律顧問的專職化和專業化,全面落實總法律顧問職責。在業務規模大、國際化程度高、法律工作機制完備的企業,積極探索推動專業素質高、管理能力強的總法律顧問進入核心決策層。要適應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制度的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企業法律顧問能力評價機制,抓緊推動建立并積極發揮全國性企業法律顧問協會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大企業法律顧問培養力度,健全保障激勵機制,拓寬職務職級和專業技術晉升通道,深入開展企業法律顧問崗位等級資格評審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適應法治央企建設需要、能與國際法律同行同臺過招的優秀法律顧問隊伍。

繼續推動企業法律工作體系建設再深化。健全完備的法律工作體系,是進一步提升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層次水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促進法律工作體系不斷完善提高,確保在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作用發揮三個方面同步推進。要科學界定企業法律部門承擔的法律管控、法律服務、法律監督等職責,深入推動法律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融合。要加快健全中央企業境外法律工作體系,大力推動在境外重要子企業全面設立法律事務機構或配備專職法律顧問。要積極開展與國際跨國公司法律工作的對標,加快制訂本企業法律工作規范和指引,全面明確法律工作內容、程序和手段方法,努力提高企業法律工作規范化、標準化水平。

努力實現企業合規管理能力再提升。大力加強合規管理,是未來一個時期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應對法律規則變化、支撐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所有中央企業都要堅持把依法合規作為業務開展的前提、檢驗結果的標準,在處理合規管理與經營業務的關系上,要始終堅持合規要求高于經濟利益,業務活動遵守合規制度,對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要盡快建立統一有效、全面覆蓋、內容明確的合規制度準則,健全企業前期防范、過程控制及違規懲處機制。要結合各企業實際,探索建立分工負責、協同聯動的合規管理工作體系,明確由總法律顧問牽頭,法律部門作為合規管理綜合部門,相關業務部門和紀檢審計監察等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要突出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商業賄賂以及環境資源、稅務、勞工、知識產權等合規管理的重點領域,面向企業領導干部、關鍵崗位人員、海外工作人員等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加強合規教育培訓,加快形成全員合規的良性機制。

努力實現依法治企能力再提升。不斷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是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最終目標。未來五年,要持續強化企業各級領導的法治思維,將企業領導干部集中學法制度化、常態化,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指標。要深入推動將依法治企成效納入所屬子企業考核體系,積極探索具體有效的考核辦法。要進一步提高中央企業依法治理水平,高度重視公司章程作為企業內部的統領性、基礎性規范作用,依法明確公司治理各主體間的職責權限。要依法規范中央企業對子企業行使股東權,加快完善授權委托制度,正確處理好維護出資人權益與尊重子企業經營自的關系。要深入培育中央企業法治文化,努力為依法治企能力的再提升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

推動落實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的工作要求

上述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是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的五年規劃。為確保完成,再提出五點工作要求: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中央企業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實施新的五年規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我們要從推動國資國企改革、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抓緊研究明確新五年規劃的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實行任務到崗、責任到人,健全相關督促檢查和獎懲機制,確保這項工作落實到位。

制訂計劃,落實方案。所有中央企業都要以新五年規劃為依據,結合本企業實際,認真抓緊制訂具體工作計劃和方案,把準時間節點,細化分解任務。要在制訂方案中注重鞏固三個三年目標成果,防止工作滑坡。要突出問題導向,將解決本企業法制工作的薄弱環節作為下一步工作的落腳點。要加強調研論證,切實摸清底數,明確對照指標,確保各項措施可操作、可檢查、可考核。要在實施方案中注重將落實新五年規劃與支撐企業重點業務、保障企業重大項目結合起來,把能否依法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升級作為檢驗法制工作的重要標準,爭取做到邊實施邊見成效。

突出重點,深化提升。新五年規劃的重點任務,概括起來就是“繼續推動三項建設再深化,努力實現兩種能力再提升”。要準確把握各項重點任務的內在聯系,做到環環相扣、協同推進。要始終以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為核心,以法律顧問隊伍建設為抓手,以深化完善法律工作體系為基礎,全面提高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水平。要將合規管理能力的提升,作為當前推進依法治企的重中之重,盡快建機制、定規則、成體系。要重視總結實踐成果,通過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手段,將依法治企的工作要求切實轉化為企業各部門、各業務板塊的行為準則和規范。

大膽探索,分類指導。中央企業在實施新五年規劃中,要堅持區分不同子企業的法律需求,因企施策,分類指導。要針對上市企業與非上市企業的不同特點,將證券市場準則和有關監管要求,融入上市企業的法律管理。要區分境外子企業與國內子企業面臨的不同法律環境,注重將國際經貿規則、東道國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納入境外子企業投資并購、開展國際貿易法律審核的重點內容。要根據資本運營企業與實體企業的區別,針對資本運作法律風險防范的特點,著重加強項目的法律盡職調查和決策的法律程序監督。要區別混合所有制企業與國有獨資企業,對混合所有制企業重點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行使股東權利等方面把好關。

廣泛宣傳,營造環境。中央企業要以全面建設法治央企為契機,積極宣傳落實新五年規劃的重要意義,努力爭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要重視調動企業各職能部門的積極性,凝聚合力,協同推進。要按照四中全會要求,深入開展企業全員法治教育,持續推進普法工作,積極創新法治宣傳形式,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2014年10月1日,《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正式施行,中央企業要依據條例及時公示信息,維護企業信用,努力在全社會展示誠信央企、陽光央企的良好形象。

為切實做好對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指導推動工作,國務院國資委將采取以下三項措施:

第一,強化兩類指導。一是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結合中央企業實際,研究制訂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落實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各項目標任務。二是針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中有關法律風險防范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出臺有關工作指引,進一步發揮法治在企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中的支撐保障作用。

第二,完善兩項制度。一是繼續推動完善企業法律顧問管理制度,積極參與“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相關改革任務的落實工作,努力爭取在立法層面進一步明確企業法律顧問的組織體系、職責范圍和總法律顧問的職責定位、職級待遇等。二是探索完善企業法律顧問評價制度,加強與相關部委的溝通協調,研究建立企業法律顧問能力評價體系,逐步構建企業法律顧問專業技術晉升渠道,統籌發揮全國性企業法律顧問協會的作用。

第三,推動兩個交流。一是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學習交流,樹立國內先進、世界領先的標桿企業,宣傳推廣法制工作的好經驗和好做法。二是積極推動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重點企業的廣泛交流,在法制工作領域互相取長補短、加強“央地合作”,充分發揮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的示范帶動作用。

最后,關于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我再強調三點:

第一,四中全會的召開為中央企業法制工作迎來了又一個春天。面對法治建設的大好形勢,中央企業法治工作隊伍要抓住機遇,借力發力,突破重點,攻克難點。關于四中全會提出的剛性要求和國資委作出的明確部署,中央企業要逐條對照、加以落實。

第二,國資委明確提出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的五年規劃,是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對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向更高目標邁進的重要指引和強大動力。中央企業分管法制工作的領導、總法律顧問和法律部門,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完成目標,以實際行動為推進依法治國、打造法治央企作出新貢獻。

篇6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 意義 培養途徑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意義

法律意識,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人所具有的法律素養、法律頭腦和運用法律知識去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一種自覺意識和思維習慣。法律心理是人們對法律現象的感覺、情緒、習性,是自發形成的,屬于法律意識的低級階段;法律思想則是人們對法律本質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觀點,屬于法律意識的高級階段,在法律意識中起決定作用。但是它不是自發形成的,必須經過有意識的培養。今天的大學生,是21世紀我國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的骨干和中堅,他們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民族前途國家命運。積極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大學生法制觀念,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1,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在我國確立下來,這就意味著沿襲多年的以計劃經濟思想為基礎的傳統觀念必然為符合新的生產關系需要的市場經濟思想觀念所替代。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資格的確認、市場主體權利保護、市經濟活動的運行、市場秩序的維系、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和管理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導和規范。因此,培養市場經濟主體的法律意識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首要任務。大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自動有效地運用法律調整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社會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建設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2,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需要。自中國政府第一次提出“法治國家”的概念,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確定把依法治國作為重要的治國方略。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黨的十六大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表明我國的法制建設正向較高層次的法治社會邁進。在法治建設中,人是法治的主體,也是實現法治的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無論是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其狀態都是以人的活動和行為最終依歸。因此,必須提高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只有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公民的法制觀念,才能使法律法規得到切實遵守,才能對立法、執法和司法進行有效的監督,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早日實現。

3,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是當前大學生法制現狀的需要。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為配合普法教育,國家教育部、司法部在《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比欢?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的法制觀念的現狀不容樂觀,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制教育不感興趣,法律意識淡薄,法制觀念不強。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種類增多、頻率增加,呈現高發的態勢。這表明,加強法制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已刻不容緩。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使他們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水平,不僅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需要。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是個系統工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多方面條件的配合。調查中,有80%的學生認為在大學開設法律基礎課非常必要。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加強法制教育。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增強法律意識,堅持依法治校

任何觀念的形成都需要特定的氛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也遵循這一規律。堅持依法治校,實行教育教學管理法制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需要,也是高校加強自身建設、做好學生法制教育的需要。“任何法律的制定、遵守、執行都離不開一定社會的法律意識的指導和支配”,列寧曾把法律意識視為法制建設的核心環節,因而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的強弱對法制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本身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和法制狀況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學生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影響學生對法律的信念,進而影響到學校法制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強學校的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校,在高校形成一種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環境和氛圍,有助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提高。實行依法治校。首先,高校規范性的內部文件作為高校內部的自治規則,是對法律規范的補充,必須重視學校與大學生雙方的權益。其次,高校的各級管理表作為高校管理服務的執行表,必須尊重管理服務的對象―――大學生,平等對待他們,真正將管理服務工作與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相結合,以法律規范為準繩,依法辦事、依法治校。

2、端正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對法律的態度

作為一名教育者要意識到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改變過去那種認為法律教育課是基礎課,可以不認真教學的片面思想,樹立一種積極科研,認真教學,嚴格要求學生的工作作風,充分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法律教育者的重任和使命。同時,作為一名法律教育者,還要教育學生處理好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改變那種重視專業課而忽略基礎課的思想,培養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把法律基礎課放在與專業課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研究,努力學習。

3、增加法律教育課的上課時數

我國的教育體制正向素質教育轉軌。體制的轉變,必然會引起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新時期對人才素質有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項素質就是具有法制意識。因此,高等學校應當將法制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貫徹執行。目前,我國高校中法律教育的上課時數過少,這與我們提出的大力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與法律教育課的地位也是不相符的。因此,要重視法制教育,就必須切實增加上課時數,把法律課的上課時數增加到甚至超過一門專業課的教學時數。此外,開設法律選修課,使大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對自己專業有用的課程來學習,使他們能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得到更多的法制教育。

4、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

篇7

關鍵詞:法制教育;高職學生;“三位一體”法制教育常態化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3-0062-02

“四個湖南”已成為湖南省的新名片,其中“法治湖南”是優化發展環境的關鍵軟實力。法治湖南建設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湖南的具體實踐,《法治湖南建設綱要》強調“深入開展普法教育,豐富法制宣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切實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防止形式主義”。 湖南有70多所高職院校,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教育部門,應持久、深入地開展法制教育。

一、高職院校加強高職學生法制教育的意義

法治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艱巨的任務,是預防犯罪、提升公民法治思維、構建法治國家的重要措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黨的十以來,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全國上下開展了廣泛的法制教育,湖南的高職院校也不例外。

(一)踐行依法治國思想,推進“法治湖南”從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轉變

依法治國標志著我們黨和國家治國方略的歷史性轉變,法治思想承載著正確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重視高職學生法制教育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法治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有助于推進法治思想從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轉變,有助于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在法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使高職院校成為法制教育的有效陣地,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法律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有效的法制教育將促進湖南高職院校踐行法治精神,構建法治環境,以適應湖南發展新形勢的需要,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有助于提升高職學生法律素養,讓法治精神促其成才、發展

高職學生作為龐大的青年群體, 已成為法治精神重要體現者和傳承者。高職學生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高職學生群體有其特殊性,校園出現的種種現象說明高職學生法律素養偏低,例如缺乏紀律意識、秩序意識、規則意識。近年來,高職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增多,犯罪呈現出智能化、團伙化、突發性等特征,暴露出確實有一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漠、法律知識缺乏,這不僅影響校園穩定,還嚴重影響到高職學生的成才和發展。通過開展有效的法制教育,能促進高職院校把法治要求及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統一到法制教育活動上,幫助學生學法、守法、用法、護法,增強法治意識和法律觀念,自覺地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從理論的高度和現實的角度幫助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并內化為日常行為,正確對待和處理各種糾紛,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防止違法犯罪,為將來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打牢基礎。

(三)有助于促進優良教風、學風和校風建設

通過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有助于將法治理念滲透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讓法治精神成為校園時尚,凈化校園環境,打造法治校園,用法治精神鼓舞學生,并充分發揮法制教育中高職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其接受法律教育和參與法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把法治精神變成自己的行為標準和自覺行動,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知行統一,促進優良教風、學風和校風建設,提升校園文明程度,構建和諧校園。

二、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有效性缺失

黨的十明確提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的意識”。當前,各高職院校正積極貫徹中央及有關文件精神,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高職學生法制教育的力度。但從現狀來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未達到應有的教育實效。

(一)法制教育形式化

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重視的是辦學規模、辦學條件等硬指標,沒有意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強調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和學習,忽視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教育,無論是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都沒有足夠重視法制教育,導致法制教育形式化,雷聲大、雨點小,法制教育方案只是為了應付檢查。

(二)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育過程教條化,缺乏互動性,學生多是被動接受,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大多還停留在法律素養培育的淺層面,即法律知識的掌握層面,并且連這個層面的教育都未能達到理想效果,課時、教材沒有充分班長,往往只是結合案例簡單地講解法律條文,加之很多院校采取大班上課,教師不能及時與學生溝通,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教學。

(三)法制教育目標不明確、缺乏針對性

部分高職院校沒有經過深入調研,沒有認真思考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任務,因此法制教育思路不清,未形成系統化的法制教育目標和方法,沒有把法律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忽略了將法律素養的培育滲透到專業教學、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去,導致法制教育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對高職人才的要求。

(四)教師法律素質參差不齊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對法律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目前高職院校的師資配備來看,很難象本科院校那樣有一支理論水平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法律教師隊伍,極大地制約了法制教育的開展?,F行的法制教育專任教師多數為“半路出家”,沒有經過系統化的培訓,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導致很多教師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使法律課成為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無疑直接影響到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利于法治建設,加強這部分教師的法律培訓迫在眉睫。

三、基于法治湖南建設構建高職院?!叭灰惑w”法制教育常態化機制

湖南高職院校數量較多,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教育部門。針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現狀,筆者結合中央精神精神和法治湖南建設的需要,積極探索創新高職院校學法制教育的途徑,形成“三位一體”法制教育常態化機制。該機制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法律教學常態化機制

法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法學基礎理論、依法治國理念、基本法律常識和必備專業法律知識,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觀點,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從內心形成法律信仰,增強法治觀念,提高運用法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課堂法律教學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但仍以教師灌輸為主,且教材內容滯后,不能滿足高職學生學習的愿望以及法治建設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要針對以上問題在法律教學、學科滲透等方面做出改革,以增強法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①要明確法律教學對高職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的含義。一是將社會對高職學生的思想行為要求內化為其對法治理念和法律規范的認同,幫助他們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律權威,成為具有法治精神、人文精神、敬業精神的合格人才;二是使其了解自己在職業活動中將會涉及哪些具體的法律規定,具有哪些法定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以便于其在未來的工作中有效防范和依法妥善處理出現的糾紛,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②改革教學方法、運用新手段,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優化案例教學,可在以往單純的案例分析中加入了案例表演,即在提出相關的法律糾紛后,讓學生分不同的角色自由表演案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案情發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用相關的法律知識解決問題,以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③多途徑、多渠道實施滲透教育。全員育人,專業課教師在進行專業教學的同時也要適當承擔起培養學生良好法治精神的責任,堅持把專業教學與法律素養培育結合起來,把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有意識地把專業知識與法制教育銜接起來,同時把法律素養培育滲透到實習、實訓環節,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素養培育氛圍,使學生接受潛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二)第二課堂法制教育常態化機制

第二課堂有助于健全和完善高職學生知識結構,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高職院校應認識到第二課堂在法制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以弘揚法治精神為主題,以法律文化建設為窗口,以主題活動為抓手,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積極探索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法制教育新途徑,豐富法制教育形式,優化校園法律環境,培養高職學生誠信品質、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提升其法律素養和實踐能力,服務高職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如何利用第二課堂開展法制教育呢?很多學校進行了積極嘗試:①拓寬教育渠道。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定期邀請干警來校開展法制知識講座;通過校園網、廣播站打造法制教育專欄,大力宣傳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 介紹法治中國以及法治湖南建設的進程,使校園處處見法,拓展高職學生的法制視野。②充分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國家憲法日以及新法出臺等機會,組織學生采取在全校發放宣傳材料、舉辦圖片展、懸掛條幅等不同的形式進行宣傳,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宣傳氛圍。③開展法制征文、演講以及以法制宣傳為主要內容的手抄報、黑板報比賽,在競賽中引導學生遵紀守法,并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④加大法律實踐環節,例如組織學生社會調查、參觀監獄,旁聽有關案件的審理,開設模擬法庭,讓學生在法律實踐中更加直觀地獲得法律判斷,加深對“講法律、講程序、講法理、講證據”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角色意識和職業責任意識。

(三)法制教育常態化保障機制

法制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門共同關注,通過保障機制形成教育合力,確保法制教育常態化,從而在高職院校形成踐行法治精神、爭當守法模范的生動局面。①制度保障:高職院校首先要從黨委層面高度重視法制教育,讓法制教育納入依法治校的管理軌道;學工處、團委、教務處等各部門要根據職責制定本部門的法制教育方案,形成法制教育體系,把法制教育層層落實、向縱深延伸。例如教務處要將法制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宣傳部門要有具體的法治文化建設方案。此外,各部門要建章立制,依法健全校內管理體制,及時對原有規章制度進行認真審查,對同國家法律法規相抵觸的制度進行修改、完善或廢止,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明確職責。②師資隊伍保障:為了滿足新形勢下法制教育的需要,高職院校要加強和改進法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創造條件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二是要積極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等教學研討活動,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三是通過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以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的兼職教師為補充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通過師資隊伍建設以確保法制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實現高職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持續性。

四、結束語

“法治湖南”不僅是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一張名片,也是湖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湖南建設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和共為。高職學生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對其進行法制教育是形勢需要。針對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現狀以及法治湖南建設的實際需要,地方高職院校有責任和義務加強和改進法制教育工作,通過“三位一體”法制教育常態化機制,幫助高職學生提高法律素養,增強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確保法制教育堅持不懈、常抓常新,使法治精神成為校園時尚、校園追求,進一步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賽紅. 大學生法制教育之我見[J].科教文匯,2012,(03).

[2]彭軍林.高職生法律素養培育探析[J].職業時空,2011,(03).

[3]彭軍林,雷滿麗.論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任務[J].文教資料,2015,(05).

篇8

一、理念及司法理念的概念

理念,采用拆字注釋的方法,“理”為道理、事理、理性;“念”為內心的打算或想法。因此,理念應作理性的思想認識解為妥。理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個極其古老而重要的范疇,然而,就其最初的古希臘詞源而論,“理念”僅僅是指見到的東西亦即形象。此后,隨著古典哲學,尤其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的發展,人們逐漸將理念歸結為存在于人思維中的社會某一現象的價值思考,這個概念的出現對于我們研究司法理念無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據此我們不難看出,司法理念是指人們(特別是司法工作者)對于司法活動的本質、規律及內在屬性的理性認識和總體把握,是指通過司法實踐活動,經由“感性——知性——理性”的認識過程,進而獲得的對法的精神以及價值的解讀,是人們對司法的認識活動的結果,具有顯著的職業性、穩定性和獨立性。綜上所述,我們所要闡述的公訴人的司法理念實際上也就是公訴人員在自身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對一系列刑事司法制度的綜合性、嚴謹性、原則性的理性認識。

二、強調公訴人司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公訴權行使不當的現象普遍存在目前隨著民主法治意識的逐漸深化,檢察機關也在不斷強化內部建設,努力提高國家公訴人員的素質。但是,我們也不能回避,公訴權的行使依舊存在著許多不正當、不規范的現象。首先,公訴人尤其是主訴檢察官的素質參次不齊。實施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后,案件的與否基本由主訴檢察官自行決定。然而,由于當前不少檢察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這種放松對進行管理的方法往往導致執法的不嚴格、不公正,造成不當或者違法辦案的嚴重后果。再者,檢察委員會對于案件的研究尚不夠仔細和嚴謹。由于工作繁忙、時間緊迫,檢察院尤其是基層檢察院召開檢察委員會研究案件大都出于臨時動議,由分管副檢察長向檢察長提出建議,檢察長根據建議決定召開檢委會對案件加以分析、討論并做出決策。顯而易見,檢委會委員對于案件并沒有做充分的準備,案情也基本是由承辦人負責具體介紹,這就使檢委會委員的思考易受承辦人的影響,自身對案件的考慮缺乏獨立性,最終使得檢委會很可能做出與事實不符的決定。公訴權不當行使這一現象的存在必然要求公訴人員在公訴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司法理念,遵循“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訴訟原則,理性、準確地行使公訴權,保證刑事訴訟的公平和正義。

2、我國法律體系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我國是成文法國家,立法機關總是盡可能制定出各種詳盡的部門法以求司法機關能夠引律據典地解決在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然而,成文法自身卻具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法律一經頒布,便揭開了其滯后和不可周延的序幕。無論法律體系如何嚴謹規范,無論法律條文如何盡善詳細,隨著時代的發展,部門法并不可能妥善解決每一個司法活動中的新問題。在此情況之下,司法工作很容易產生混亂和隨意。因此,公訴人員更需要保持統一的現代司法理念且以此作為辦案準則和執法依據,以較高的理論修養和業務素質準確行使自由裁量,唯以此才能較好彌補成文法在應用中所帶來的不足,確保司法的統一性和法律的正義性。

三、公訴人司法理念的主要內容

1、法治理念現代公訴的起源表明,最初設計由檢察官負責的制度是為了加強訴訟的國家糾問性。公訴作為國家主動追究犯罪的形式,其價值目標在于保障法律的威嚴及其至高無上的效力,使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力遵行。故代表國家對犯罪進行檢控的公訴人員,在司法活動中必須堅持法律至上的原則,樹立法治理念。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擁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任何理由和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破壞法律的踐行。洛克曾經指出:“國家的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并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睆娬{法治,就必須保證法律的絕對統治地位,保證其5972007.05不受一切外來因素的影響并在生效范圍內得到一體遵守。在我國,由于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經歷數千年封建社會所形成的對權力的過度信仰和膜拜使得法律始終沒有成為公眾崇敬的對象,人們對法律的服從大多是由于懼怕違反法律會招致國家強制力的懲罰。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民主法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依法治國漸漸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作為公訴人員,更應該切實保證法律的統治地位,堅持法治理念,主張司法獨立,拒絕權力的不正當干擾,從事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從法律的規定、符合法律的要求,維護法律的尊嚴,實現公訴權與法律監督在訴訟程序中的統一。

2、程序正義理念法律所要實現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標即為正義。正義在法律制度中一般表現為兩種: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是指對于實體上的權利、義務、責任的確定和分配時所遵循的價值標準。它強調的是結果的正當性和合理性。而程序正義則是法律程序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所要實現的價值目標,程序正義要求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受到平等對待以及得到主張權利的平等機會。程序正義論認為,法律程序是為實現獨立于最終判決結果的訴訟進程的價值目標而設計的,其所保證的是任何公民都能夠不受限制地平等參與到訴訟中去并受到公平的待遇。根據程序正義理論,只有保持程序正當,只有“訴訟中再現的沖突事實符合法律的形式規定并受到法律的評價”,在此基礎上認定為法律真實的事實才是程序公正所依賴的沖突事實。我們應該看到,如果沒有相應的訴訟程序予以保障,任何完善的實體法律都將無法得到預期的立法追求和司法效果。公訴人員應當在司法實踐中堅持程序正義理論,樹立“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并重”的思想,把實現程序正義放在顯要位置,維護訴訟參與人的權利,保證通過符合法律程序的訴訟實現最終的實體正義。為確保程序正義,公訴人員應該立足法律真實,追求客觀真實,尤其應該注重正確把握證明標準,防止錯訴、濫訴現象的發生。在審查判斷證據時,不僅要認真審查每一個證據的可靠性和關聯性,更要注意每一個證據的發現、提取和保管等程序是否存在違法現象。對屬于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證據應及時排除,切實保證程序的無瑕疵。關于證明標準的確立,要嚴格貫徹最高院、最高檢、公安部等關于證據采用和排除的相關規定,結合具體實際,力求程序正義的獨立價值和理念得到保障以及社會整體利益得到維護。

篇9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法律思維方式;職業道德;培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認識到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并積極探索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有效途徑。高職學生畢業后要完全勝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就要不僅具有基本的專業技能,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能夠自覺遵守相關行業的職業道德。高職院校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只有這樣,學生的職業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勞動者。筆者基于對法律思維方式以及法律與道德的密切關系的認識,試圖探討法律思維方式在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方面的作用。

法律思維方式之辨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邏輯(包括法律的規范、原則和精神)觀察、分析和解決涉法性問題的思維方式。作為法律實踐活動方式的觀念形態,法律思維方式是伴隨法律職業化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共同體獨特性思維定勢和思維模式的固化和凝結。不同于經濟思維方式偏重于成本與收益的比較、政治思維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權衡和道德思維方式偏重于善與惡的評價,法律思維方式則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為法律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征,合法性強調要以法律為準繩來思考與處理涉法性問題,面對任何涉法性社會矛盾和糾紛,基本任務在于做出合法與非法的判斷,并依照法律,以權利與義務分析為線索,最終做出權利安排和義務界定。合法性是對法律思維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從根本上把法律思維方式與其他非法律思維方式區分開來。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這一判斷日益成為社會的共識。法治的實現離不開一系列復雜的條件,如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體系的健全、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形成等,也離不開全民法治觀念的確立?!爸挥挟斎藗兡軌蜃杂X地而不是被動地、經常地而不是偶爾地按照法治的理念來思考問題時,才會有與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為方式”,鑒于此,“法治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法律思維方式成為人們處理涉法性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實現的必要條件。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形成的思維方式基礎,也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基本資質的內在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思維方式僅為法律職業共同體所獨占。從思維主體的角度來說,法律思維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狹義、中義和廣義三個層次。狹義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官的思維方式;中義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維方式;廣義的法律思維方式則是社會大眾的思維方式。作為廣義法律思維方式的思維主體,社會大眾是遵從法律行為規范的一般社會成員,他們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未經專門職業訓練而逐漸養成的一種法律價值觀和法律判斷力,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和一個國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內容。可見,法律思維方式既是專業的,又是大眾的。法治的實現需要經專門職業化訓練的法律職業共同體,也離不開未經專門職業化訓練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維能力的普通社會大眾。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職業教育當前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應自覺培養高職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這既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職業道德與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現代社會,法律和道德共同構成兩大基本的行為規范,兩者共同為社會的有序運行保駕護航。在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法律,既是人們思考和認識法律問題的前提,又是人們思考和認識的對象。沒有法律,也就無所謂法律思維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法學理論,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反映著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系統,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由經濟關系最終決定、按照善惡標準來評價并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維持的規范、原則和意識的總稱。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它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職業道德內容豐富,具體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義務、職業良心、職業紀律、職業榮譽、職業作風等基本構成要素。職業化是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任何職業活動都包含著復雜的社會關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發展也必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這樣,職業道德規范也就應運而生。職業道德是職業活動發展的產物,它要求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必須自覺承擔相應的職業責任,履行職業義務,遵守職業紀律,展現職業作風。隨著經濟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的道德要求越來越高,職業道德素質已經成為各行各業錄用人才的必要條件之一。按職業道德標準行事,是各行業從業者應具備的一種最重要的職業素養。  作為職業生活的兩種基本行為控制方式,法律和職業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助共生。一方面,遵紀守法常常構成社會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法律的靈魂,法律規范中的一些條文也是道德規范所要求的內容,從業者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進法治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法律是職業道德的重要載體,職業道德所提倡的內容會在一些法律規范中出現,同時,法律制裁的威力也有助于職業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當某一行為沖破了職業道德的底線,做出了嚴重危害他人、用人單位和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時,為了維護用人單位及社會的正常秩序,就要動用法律手段對這一行為進行強制制裁和懲罰。

法律思維方式是培養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重要保障

盡管人們對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在基本范圍內也存在著深刻的共識,敬業、誠信、公道、紀律等方面成為各行業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必須在敬業、誠信、公道、紀律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積極探索提升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有效途徑,努力促使學生形成契合職業化要求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道德行為。

按照一般德育理論,道德的培養是一個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的過程,“知”是基礎,“行”是關鍵。這樣,幫助高職學生深刻理解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含義,是培養其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由于職業道德與法律互助共生,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和懲罰。因此,努力挖掘敬業、誠信、公道、紀律等的法律意義,必將為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提供法律思維方式的保障。

敬業是一切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基礎,也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前提。敬業就是要尊重、尊崇自己的職業崗位,以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做到盡職盡責,要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職業義務感。職業與責任如影隨形,一個敬業的從業者,必須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其中包括道義責任,也包括法律責任。具體來說,一方面,從業者要做好分內的事情,如履行職責、完成任務等;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則應承擔相應不利后果或強制性義務。履行職責,是敬業的具體體現,也是職業責任的本質要求。如果遇事臨陣退逃,不僅談不上敬業,還可能違背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甚至觸犯國家的法律法規。

誠信是一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是職場從業者的道德底線。誠信的本質內涵是尊重實情、有約必履、有諾必踐、言行一致、贏得信任。在職業生活中,誠信要求從業者尊重事實、真誠不欺、講求信用。其實,誠信也是我國現行法律的一個重要基本原則,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范中有明確的規定。由于其適用范圍廣,對其他法律原則具有指導和統領的作用,因此又被稱為“帝王規則”。顯然,在誠信成為法律規范的時候,違反它所承受的將是一種法律上的責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這種法律后果可以是財產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罰。

篇10

【關鍵詞】法律素養;法律意識

當代社會,對國民素質的關注主要在于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方面,而對法治問題的關注主要在國家的立法和依法行政方面,很少有人關注到國民的法律素養尤其是大學生的法律素養。一大部分學生把在校生的法律問題僅僅歸結到刑事案件一類,所以在很多大學生看來,法律似乎離他們的生活非常遙遠,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不會做違法犯罪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覺得,在大學校園這個穩定和諧的環境中,基本不會出現發生與法律有關的事情。但事實上,在校生常見的法律問題有很多,除了盜竊、打架斗毆致人受傷等刑事問題外,還有許多例如于打工討薪、簽訂就業協議、惡意欠款等民事問題,而大部分學生又嚴重缺乏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律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因此加強大學生法律素養教育刻不容緩。

一、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

(一)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知識是形成良好法律素養的前提、基礎和重要內容,而現在很多高校只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對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夠重視。除了偶爾的選修課程中會設置一門法律相關的課程外,其余在校期間很少有法律知識的學習,甚至大學四年都沒有學過任何法律課程。當前非法學專業大學生學習法律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各種媒體的法制類欄目,致使很多學生觸犯了法律全然不知,遇到問題也不會有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二)法律意識欠缺

很多在校大學生認為只要不犯法,學不學法、知不知法無關緊要。出現法律糾紛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是否存在違反義務性或者禁止性規定的行為,而不是首先考慮自己的權利是不是遭到了侵害。這種傳統思維的影響在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大學生知法、用法的意識淡薄,不知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于從事違法犯罪行為。大學生違法事例從以下事例中窺見一斑:轟動全國的云南大學生馬加爵的惡性殺人案件,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的硫酸潑熊事件以及來自大學校園的一些暴力事件,藥家鑫事件等。

(三)法律信仰不足

法律信仰是人們出于對法律的依賴感或神圣感而生產的心理感受,在行為上則體現為對法律過程的參與?,F實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徇私枉法、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讓大學生們失去了對法的信任感和依賴感,也很少有大學生主動參與法律過程,因此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危機進一步顯現。

二、法律素養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伴隨著城鄉差距的加大,社會分配不公等現象,這對敏感的大學生群體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心理沖擊,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貧富懸殊、權力地位差別、不可抵擋的提前消費和社會欲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的人格扭曲。還有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特別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在校園的快速發展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網絡不良資訊、不健康的網絡游戲等也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在極富有渲染力的網絡不良資訊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網民長期處于虛擬環境中,失去對周圍環境的正確認識,可能導致孤僻、冷漠、對社會反感、信仰迷茫、缺乏責任感,甚至導致人格畸變、誘發犯罪。這些民主法治建設中的不和諧因素使法律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法的感知和敬畏,從而影響了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實效。

(二)教育因素

首先,法治教育在個人成長歷程中介入較晚,從小學到中學,學校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忽視對中小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近年來,高等教育雖然一直在強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真正涉及到法律層面的教育還是少之又少。學校的“法治教育”一直從屬于“德育”,并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這就會降低學生從小法律素養培育的成效。法律素養的培養沒有從源頭抓起,而是就事論事,遇事才講。而實際上,法治教育應該貫穿人的一生,只有如此才能樹立牢固的法治觀念。其次,目前各高校比較注重學科建設、專業發展、科研成就,而對法制教育則顯得缺乏力度。很多高校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只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這一門課程,這門課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寥寥無幾,更不用說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想和理念了。

(三)大學生自身因素

在校大學生大都是18—24歲的青年,正處在生理、心理漸趨成熟時期,該階段的大學生較沖動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很多大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大學生,素來養成自我為中心,行事我行我素,不能或很少考慮理解和寬容他人。大學期間大部分學生常常處于學習、生活、戀愛以及就業等多種壓力下,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如果不能及時疏導與發泄,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產生焦慮、抑郁,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心理。

(四)家庭因素

家庭式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一個人的理想、情操、道德、性格、情趣的形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家庭因素的影響。為此,社會學家把家庭看作是預防青少年違法違紀的第一道防線。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間的和睦關系等,都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諧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穩重、成熟、善良的性格,是他們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更有自信,能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現實的挑戰和挫折。相反,支離破碎的家庭,緊張的家庭氣氛,家長不良的生活習慣,則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粗暴的性格,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容易走極端。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對策

(一)完善高校規章制度建設,堅持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樹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大學生對法治的最直接、最感性的認識更多地來源于高校本身的各項管理制度,高校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合法,實施規章管理制度的程序是否得當,是大學生在實踐中建立法律信仰的最直接感受。因此,高校的法治環境對在校生法律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高校應當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堅決予以執行,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法律的威嚴,為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法治環境

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優化環境,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高校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法律活動,激發學生對于法律現象給予關注的熱情和興趣。

加大法制宣傳的力度,讓大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到法制教育,為學生營造一種法制教育氛圍。學??梢岳眯@廣播宣傳法制教育、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講座、模擬法庭、組建法律社團等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身體驗機會,提高同學們參與法律的熱情和在實踐中運用法律的能力。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校生大都處于心理發育不成熟,意志不堅強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遇到事情容易沖動,做事不計后果。因此,學校應該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增強學生對復雜環境抵抗的心理素質。學校要有針對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活動,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設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習、生活以及人際關系。認識自我缺陷,緩解焦慮情緒,化解矛盾,消除自卑感,矯正不良行為,提高他們正確認識和應對各種事情的能力,避免因為心里障礙而引發的違法違紀行為。此外,還要格外關心后進生和“前科”生,要積極鼓勵他們,用心關愛他們,感化他們,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