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9-21 17:37: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成人教育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家庭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我們感到在監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是近年來逐漸衍生和正在成為一個需要關注的特殊群體。為創建“和諧**”、“平安**”的需要,區婦聯與區關工委關愛團組織了聯合調查組,對當前**區范圍內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現狀作了調查。希望通過調查,摸清情況,找出問題,采取措施解決,以便讓這部分未成年孩子能與普通未成年人一樣,沐浴在黨的陽光下健康成長,同時也讓那些在監服刑人員解除后顧之憂,安心接受改造,早日獲得新生,為努力打造全國最美麗城區貢獻力量。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區近三年來,仍在服刑的有90余人,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員共21人(戶),共有未成年子女23人。其中雙浦鎮8戶10人,文新街道7戶7人,轉塘街道和靈隱街道各2戶2人,西溪街道和**鎮各1戶1人。23個未成年子女中,男11人,女12人。按年齡段分,6歲以下女4人,男2人共6人;7—13歲女4人,男7人共11人;14—18歲女4人,男2人共6人。7歲以上孩子全部在校讀書,沒有輟學情況。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極少數未成年人的撫養和生活存在困難。**區因經濟比較發達,無論城與郊,居民生活條件一般都較好。但一旦有人服刑,家庭勢必受到經濟收入的影響,在孩子的撫養和生活上出現相對困難。以上未成年孩子當前的撫養與生活狀況,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1)父母一方服刑,而另一方因學歷高、單位好,收入穩定,一方服刑對生活雖有影響,但不會發生撫養和生活困難。這樣的情況共5戶,不到四分之一。(2)住在城郊結合部,原先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要求并不高,經濟條件也還可以,父母一方服刑后,另一方基本能承擔子女的撫養,應當說生活上雖有困難,但問題不大。這樣的情況有10戶,約占一半。(3)另有5戶中,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撫養子女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他們將孩子放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其中有兩家的祖輩原先經濟條件尚可,對孩子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另三家祖輩本身經濟條件并不好,無可奈何地承擔起孫輩的撫養,勉強維持生活。(4)真正困難的僅1戶,女孩聶某父親服刑后,母親帶著她回安徽老家發生車禍,母親受傷住院,這一重大變故,使聶某生活發生很大困難,連住房都沒有(原在杭居住的房子因其父涉及經濟案件被法院查封抵押),現與母親暫時在安徽老家生活學習。
2、對這些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極需加強。目前,**區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呈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父母另一方負責教育和管理,但由于要工作和生活,他們往往缺少時間和精力來管教孩子,有的因文化低、無水平、無能力管教孩子,這和那些父母雙方共同管教孩子相比,效果要差得多。二是雖由父母另一方來管教孩子,但實際上這一方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管教,自己不問事,而爺爺奶奶往往只管孩子的生活,而對孩子的思想和文化學習管得較少。三是父母一方服刑后,父母又離異,負責對孩子監護的一方無心事管教孩子。四是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遭車禍負傷,無能力管教孩子。如女孩聶某,今年7歲,其父服刑后,其母回安徽老家又遇車禍住院,現無能力照顧聶某的生活和對她的管教。以上說明,這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管理問題應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弄得不好,會產生社會問題。
3、這些未成年人極需心理疏導。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是一個特殊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的群體。這群孩子本來應該是陽光少年,但他們的心靈因父母一方被判刑,被迫罩上了陰影。他們中,有的因看到別人的異樣眼光而深深受到刺激,有的因父母一方被判刑而在同伴中抬不起頭,他們在心靈上受到沉重打擊。這些未成年人與其他未成年孩子一樣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在我們調查了解過程中,感到一般情況下,這些孩子都需要心理關愛,而初高中階段的學生,更有待心理疏導。在校高一學生白某,初二前較開朗,自其父因盜竊入獄后,情緒明顯低沉下去,同學間相處也趨低調。今年高一入學后,在班級里很難聽到他的聲音,老師說他是“聽話”、“不違紀也不聲響”,這顯然有著較為嚴重的自閉心理。另一職高一年級女生袁某,父親入獄后,父母離異,判給母親撫養,初中畢業后直升職高。她感到父親已如此,母親也不愛她,周圍的人不關心她,她很渴望別人能給她以關愛的眼光。這些學生,大多存在自卑、自閉或自尊心過強的心理,在性格上表現出敏感、多疑等特征。調查中發現,這些未成年孩子一般不愿意暴露家庭情況,以至不少班主任根本不知道這些孩子的身世。說明他們都已在精神上造成了心理壓力,所以表現出不愿與同學、老師溝通,不愿接受別人幫助等自閉心理,從而產生人際交往的障礙。這種情況尤以初三與高中在讀的學生為甚。所以,要關注這一群體孩子的心理問題,正確地加以引導,特別要把重點放在初高中這些學生身上。
4、對這些未成年人教育和關愛的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據我們調查發現,人們對解決服刑人員未 成年子女問題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具體表現為三種情況:(1)認為**區經濟較發達,這類孩子的生活基本上不成問題,九年制義務教育早已實施,教育也不成問題,所以不會構成社會問題。(2)認為在城市里鄰居相互間不了解,即是有的孩子父母服刑,連鄰居都不一定了解,這就不可能給這類孩子有歧視行為,因而他們也不會產生心理壓力。(3)對這類孩子的幫扶、教育和管理至今未提到有關方面的議事日程上來。
目前關注這類孩子的有司法、民政、共青團、婦聯和關工委,他們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調查摸底和幫扶工作。但由于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和職責分工,沒有相關的政策和法律依據,也沒有相應的工作機制,上述部門基本上也屬于“隨帶做做”而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監護、心理、教育、管理等問題。
三、對策與思考
1、提高認識,加強調查研究,進一步關心這一群體孩子的成長。**區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沒有像經濟欠發達地區那樣處于生活困難、無人撫養、流落街頭、輟學嚴重,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境地,但這不等于沒有問題。再說,我們的調查僅僅是把觸角開始觸到這個群體,深入下去,一定會有更多的問題。這一群體的孩子應當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地生活、學習、發展、成長,這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事。應當繼續加強調查研究,關心、幫扶這些孩子的成長,這也能促使服刑人員加速改造、重新做人。
2、社會各方聯動,營造幫扶良好環境。在當前責任主體和職責分工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婦聯組織可以牽頭做些調研,同時司法、教育、民政等有關部門和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應當聯動,尤其是村民委員會和社區居民委員會要動起來,形成一個良好的關愛、幫扶的社會環境。學校更要關注這些學生,從學習、生活上關心他們,心理上給予正確疏導,讓他們有良好的教育,謹防“罪惡遺傳”。
篇2
關鍵詞:農村成人教育;研究;新農村;發展
世界發達國家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對人才的需要,在憲法中增加了公民受教育權利的規定。發展農村成人教育,保護農民受教育的權利已成為時代主題。而我國目前由于政策不完善以及條件限制的原因,導致農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開展狀況并不理想。為了改善當前的不利局面,本文我們將就農村成人教育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分析當前的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建議,同時對我國未來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做出展望。這對于推動我國農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建設文明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有關農村成人教育的研究
1.1 農村成人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村人口約8億,農村成人教育作為振興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就顯得愈發重要,但是就農村成人教育開展的現狀來看,依然不盡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1.1 教育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成人教育支出遠遠小于義務教育,農村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城鎮、貧困地區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富裕地區的現象依然突出。而且,我國農村應受教育的人口基數大,經濟狀況不一,不少地方甚至缺乏最起碼的辦學條件,財政投入明顯不夠。資金問題仍然是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1.1.2 師資隊伍相對薄弱。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因素,教育者的素質對教學質量的高低有直接影響。由于農村成人學校的教師工作條件艱苦,造成教師大量流動。農村成人學校教師向當地中小學校流動,而流出的往往都是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的流失、非職業化教師的增加,導致農村成人學校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農村成人學校的教育質量。
1.1.3 教育對象素質較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低下。國務院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達76.4%。由于受自給自足生產方式的約束和禁錮以及封閉式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民普遍缺乏依據市場變化調整和組織生產的能力。加之缺少適時的農業技術培訓,絕大多數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受能力不高,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不強,無法滿足農業產業化要求。
1.2 農村成人教育模式的探討
然而,現在多數的成人學校的教學內容與現實脫節。譬如,部分學校的教學內容仍停留在小麥何時澆水、何時施肥、葡萄何時扦插、如何嫁接等低級技術,當然,并不是說這些技術不用學,而是成人學校應當與時俱進,拓寬教學內容,讓現代農民們學到更多科學有用的知識。
1.3 對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成人教關系的論述
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對農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創造了發展機遇。農村成人教育應該建立在適應并服務于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之上,并根據這一教育開展基礎,更加切合實際地規劃農村成人教育的開展路徑。這為農村成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未來農村成教的發展趨勢。
1.4 對農村成人教育發展趨勢的研究
農村成人教育應該以農民全面發展及農村教育主動適應并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目標。與農村教育培養目標轉變相一致,其教學內容也應該貼近農村實際生活。具體來說,對于青年農民,重點進行實用技術、社會公德、法律法規、安全環保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致富能力,加強現代化農業生產能力與技術的教育,以培養現代農業所需要的現代農民;對進城務工的農民要加強崗位培訓,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安全生產知識,營造農村人力資本培育的良好環境,提高他們的競爭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以適應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第二三產業及現代化小城鎮中從事非農產業的迫切需要,為實現農村“城鎮化”以及農業產業化的非農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2 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研究趨勢與展望
2.1 解決成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成人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要著力解決。一是改善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和管理不善的問題。農村地區師資力量是教師隊伍中最弱的,且優秀教師流失率很高。發展農村教育必須采取妥善措施留住人才并積極引進人才,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二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解決農村建設人才缺乏的困局。三是調整農村教育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
2.2 創新農村成人教育模式
依據國際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本轉化的經驗,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農村勞動力的走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走出農村,到城市第二三產業及其他管理部門就業;二是到現有農村空間內發展起來的新興小城鎮從事非農產業;三是留在已被改造了的具有現代化性質的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即現代農民。農村勞動力走向的趨勢,事實上已經給農村成人教育的教學內容提出了一個課題,提供了一個方向。農村成人教育應該在傳統的模式上進行創新,使教育能夠真正地順應當前農村的發展需求。
2.3 滿足新農村建設對于人力資源的開發需求
現階段,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加速了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問題也對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和人才結構提出了全新要求,這就要求農村成人教育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以適應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既要注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專業技能,又要注重人才的多樣化。
2.4 落實科學發展觀,創建農村成人教育和諧發展環境
長期以來,農村發展受到政策和自然環境的制約,進而影響其進一步發展。只有先形成良好的自然和社會人文環境,才能為農村成人教育的更好發展打下基礎。要提供便利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及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給農民創造更多的生產機會,進而更好地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由此逐步提高農村自身的經濟和社會能力。只有農村自身經濟健康發展了,才留得住人才和資金等資源,才會讓人們對發展農村和農村成人教育充滿信心,讓現代農民就地生根,落地開花。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成人教育走向良性循環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篇3
成教學生經歷了從學校到社會,再以從業者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出現在校園中的身份變換過程,這樣的經歷使他們的眼界得以拓展,對社會、人生進行了一番觀察、思考和理解,他們的思想有成熟的一面;同時,社會上的一切思想、道德、作風、生活方式等都已給他們深刻的影響,尤其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展開,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涌入我國,直接作用于他們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成教學生比一般在校大學生更容易接觸到一些不健康的東西。
成教學生學習行為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功利性。鑒于成教學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他們的學習往往以某種實際需要的滿足為牽引,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輕視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注重處理工作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輕視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成教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既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難度,也凸顯了增強成教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必要性。
增強成教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對策思考增強成教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是一個系統工程,結合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對策。
1.改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錯誤觀念是增強成教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前提。要提高成教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實效,必須改變輕視甚或漠視思想政治教育、把成人教育簡單看做是專業知識、技能教育的錯誤觀念。需要改變觀念的不僅僅是成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包括參與成人教育的其他人員;還需要通過適當的教育途徑,改變成教學生輕視、漠視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質的觀念。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沒有成教學生觀念的轉變為前提,所有的努力都將淪為空談。
2.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是增強成教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必要手段。由于成人教育集中面授時間短,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多,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以避免滿堂灌以及空洞的理論說教。要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需用選擇適合成教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由于成教學生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較為豐富的社會閱歷,因而他們更愿意接受討論式、交流式的教學方法。要提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僅僅依靠幾次集中面授肯定是遠遠不夠的,信息技術發展、網絡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運用為課堂教學延伸提供了平臺和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網站、公用電子信箱,及時把教學案例、講義、課件及其他相關資料放在網絡平臺上,便于成教學生查閱;可以在網上為成教學生答疑釋惑,解決學生的學習、思想等問題;還可以通過QQ等聊天工具組建網上班級,為成教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學習、生活提供平臺,以期提高成教學生群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強成教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傳統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學生掌握了多少理論知識,至于成教學生接受教育后的思想變化以及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無從體現。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做考試評價體系改革的探索者和嘗試者,改變以往陳舊、呆板、機械、單一的考核方式,要向多元化、多視角、全方位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轉換。要把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引入考核評價體系,搭建起成教學生的班主任、各個任課教師、成教學生所在單位聯手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平臺;要把開卷與閉卷、平時操行與卷面成績、課內學習與課外表現、理論知識與實際能力、出勤率與學習效果、論文、社會實踐、調研報告、網絡溝通等多種方式結合起來考核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真正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
篇4
關鍵詞:工科成人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知識庫
中圖分類號:G720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標的工程教育改革正在全國有關高校掀起,作為首批試點高校之一的同濟大學為進一步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卓越工程師是指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的創新型人才。目前創新人才的培養大多數高校還只是停留在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層面上開展,實際上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其面廣人多,學生又是來自企業一線,對技術創新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對其工程創新教育更有必要。成人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勢必會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改革,對工科成人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我國工程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加劇,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這將對我國的工業化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我國只有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才能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工程技術人員雖人數上世界第一,但人均產值很低,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中國工程院對我國500強企業中的部分企業調研報告表明,盡管大部分工程技術人員都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相應的創新潛力,但因受傳統教育模式和工作環境的影響,其創新精神、創新目標和創新毅力明顯不足。不少企業反映,目前大學工程教育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上存在一些明顯的弊端,例如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過于強調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往往使學生“死讀書”,創新能力和素質得不到培養,甚至還會抹殺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再如,工程教育中對工程實踐和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僅有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致使很多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對既能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又具備創新意識和素質的綜合性高級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參加成人教育的學生一般為在職從業人員,已具備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學習和進修的目的是希望學到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術來提高自己的專業競爭能力,即學生注重課程知識的實用性。而現有的教學培養計劃和教學模式還是套用全日制的,很難適應培養創新人才這種新形勢發展的要求。
二、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
創新人才一般是指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并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能運用自己的基礎知識和可以利用的材料,憑借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在物質領域或精神領域能夠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個體。這里應特別說明的是,工程創新是多層次的,不僅指寶塔尖的高技術,也可以指某項工程,在不影響質量情況下節能、降耗,縮短工程工期等。所以創新也可以理解為把事情做得更好。對創新人才而言,知識是創新的基礎,素質是創新的條件,能力是創新的保障,三者的協調發展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理論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一)合理的知識結構
為了培養創新人才,需要以寬專業為基礎制定教學計劃,提倡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增強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構建由基本模塊和各種專用模塊組成的多層次課程體系,其中的基本模塊為公共專業基本課程,而專用模塊是針對不同專業方向設置的專業課程,同時應根據市場的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和更新。
(二)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工程教育中學生的素質包括工程素質和人文素質兩部分,前者指學生在工程活動中解決實際問題表現出來的技術品質和人文品質的統一體,具體反映為應具有較好的工程創新意識、較高的工程技術水平、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人文素質是由知識、觀念、情感、毅力等綜合組成的內在品質,它包含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是進行工程創新活動的基本條件,因此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十分重要。
(三)注重能力的培養
能力是指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自身知識和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從事創新活動的保障。在工程教育體系中的能力培養包括實踐工作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加強學生上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人才教育的重要環節。
(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平臺和橋梁,實踐教學環節的功能是理論教學無法代替的,其設計和安排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培養出來的創新人才水平高低。
三、構建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按照上述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我們以同濟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為試點,對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實踐,其主要內容為:
(一)構建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模塊化課程教學體系
為了培養學生在土木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一線的技術能力和管理組織能力,應以寬專業為基礎來制定教育計劃,并體現不同方向的需求。同濟大學網絡學院在前幾年已把土木工程專業分為一般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和鋼結構等三個方向,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滿足工程界對不同專業方向人才的需求。按照培養工程創新人才的目標,傳統的課程教學體系也必須進行改革,要對現有課程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提供多層次學習平臺,以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其中基本要求學習平臺是每個學生必選的,講授的是經精心選擇和濃縮的課程基本知識和精華部分。拓展課程學習平臺、實驗演示和工程應用平臺、知識庫學習平臺用于創新教育,使學生有選擇地進一步理解課程的背景知識、學習相關的新技術、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課程的講解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應適當簡化理論推導過程、注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具體應用。對課程學習中的難點和重點盡量利用三維動畫、視頻講解、照片等手段實施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近幾年同濟大學組織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針對成人業余學習特點創建了多門網絡精品課程。其中《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多門課程已被評為國家網絡精品課程。
(二)構建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畢業設計模式
根據上述人才培養的目標,必須改革現有的工程成人教育畢業設計模式。其改革和創新的基本思路為:構建工程設計基本訓練+技術應用和工程創新培養的畢業設計新模式。這樣既鍛煉和強化了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工程設計的基本能力,又提高了工程技術實際應用的水平,有效激發學生進行工程創新的意識,滿足其自主型和個性化的需求。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其工程設計基本訓練可以重點選擇外形簡單、規則的多層框架結構設計進行,設計的內容可以精簡為框架結構布置方案確定、基礎選型和平面布置、梁板結構布置、板和梁的計算和施工圖設計、樓梯計算和施工圖設計等,重點訓練和強化結構概念、設計步驟和方法、施工圖設計等,以此作為土木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而技術應用和工程創新則可以完全針對學生從事的工作展開,在學生對某項專業技能的實際應用狀況分析和總結基礎上,在教師指導下研究和探索專業技術應用水平提高和創新的途徑,最終撰寫相應的畢業論文。技術應用和工程創新課題都來自實際工程,這樣畢業設計成果既可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生產效益,又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好處、提高其認真完成畢業設計的積極性。
(三)構建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知識庫
由于缺乏全日制學生教師的面對面指導,成人教育的畢業設計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創新活動的指導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證。為此,2007年同濟大學就開始著手組織相關學科的骨干教師編制建筑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實踐環節多媒體知識庫。知識庫的目標是建設一套既能充分反映同濟大學土木專業優勢、又適合于網絡學生自主學習,具有實用性的畢業設計和創新實踐環節多媒體知識庫。知識庫的具體要求和內容為:
(1)知識庫的設計及內容安排應充分考慮培養創新人才的需求;
(2)知識點的設置突出工程應用為主,貫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風格;
(3)學習資源豐富,綜合運用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
(4)除課程視頻外,還提供術語詞典、參考資源、例題和習題、工程案例和應用等有特色學習模塊。該知識庫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建筑施工等4個知識庫。另外,為了便于學生自學,還將配套編寫一本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方向的畢業設計指導書。
四、指導方式和教學管理的創新
由于學生的分散性和在職性,工科成人教育學生的畢業設計和工程創新活動的指導工作如何在不過多影響學生工作前提下有效地開展,歷來是實際教學中面臨的比較棘手問題。我們認為,產學研結合是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所以應盡量聘請學生所在企業的技術人員來共同指導畢業設計和創新活動,使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成共同培養單位。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通信優勢,加強“教學互動”。通過學院畢業設計平臺“我的同學”、“我的老師”、“我的問題”、“學習園地”等模塊順利實現學生與老師、同學與同學的互動交流,增加教師對學生日常教學引導和答疑。另外,再適當安排一定的面授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開展創新教育,學校相應的教學管理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摒棄以往的管理制度僵化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的弊端。教學管理人員樹立創新的意識,努力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學管理手段,積極為創新教育做好服務工作。
五、試點的實施效果
按上述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我們對2009年以來的三屆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函授和網絡教學點(江西、安徽)土木工程專業專升本的同學進行了試點教學,學生共計120名。試用的教學效果十分明顯,學生、教學點、教師反映良好,普遍認為精品課程突出重點,注重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介紹,知識庫對學生完成創新型的畢業設計任務有很大的幫助,畢業設計課題理論聯系實際,使畢業設計既具有工程實用價值,又有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學生的結構概念明顯增強、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尤其增強了創新意識和信心。例如安徽教學點的某同學在校內教師和企業技術負責人共同指導下,結合其單位施工的銀都新城市廣場基坑支護方案的制定進行畢業設計。在對基坑支護工程中基坑開挖、支護樁施工、錨桿施工、基坑降水以及變形監測等諸多方面綜合考慮后,通過計算制定了合理的方案與措施。該方案實施后得到了工程上的成功,并為該單位以后重大型工程項目設計方案的編制提供了重要參考。其畢業設計成果得到了建設單位和答辯委員會的高度贊賞。再如,寧波教學點的某同學是寧波西八路1#橋的施工項目經理,我們要求其畢業論文結合1#橋的實際施工要求來展開。該斜拉橋索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面以上高度為15.2m,采用實心矩形截面,縱橋向寬度為3.0~2.5m,按圓曲線變化,橫橋向寬度為2.1m,索塔布置在中央分隔帶上,塔頂設有鞍座(分絲管),以便拉索通過,每根拉索對應一個鞍座,斜拉索橫橋向呈雙排布置,鞍座亦設雙排,塔兩側設有蝴蝶形的現澆鋼筋混凝土裝飾板。索塔施工采用定型鋼模板,分2節施工,由于橋面高索塔模板結構的施工安全是該項目整個工程的難點,故該同學結合此項目的施工方案進行畢業設計。在指導教師和施工方公司副總工程師為副導師的聯合指導下,該生利用結構計算方法對模板系統在風荷載和施工荷載共同作用下的承載力和變形進行了認真分析計算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施工方案,并在實際施工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 由于其畢業設計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為企業解決了實際問題,因而得到工作單位領導高度重視以及相關企業的好評。
六、結束語
本文提出了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初步模式,試點的成效說明工科成人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成人教育的學生固然在基礎知識掌握深度和廣度上不及全日制學生,學習環境和條件也有較大的限制,但其受到的工程實踐鍛煉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則明顯優于全日制學生,他們了解整個工程實施過程和相關背景,更容易捕捉到工程的創新點,更容易創新。可以設想,我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成人在參加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培訓等繼續教育,如果采用科學和有效的工程教育方法,勢必會造就一大批工程創新型人才,對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將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陳希.著力培養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N].人民日報,2010-7-9.
[2]吳啟迪.我國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7,(4).
篇5
通過對教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可見,目前必須需要強化頂層設計,體現教師真實的教學現狀、體現課程的整體結構、體現教師教育工作的務實性。強化頂層設計,提升教育教育課程的品質,是提高教師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關鍵。教師教育的課程要從實際出發,切實落實教師職業專業化能力標準。優化頂層設計要從課程框架設計與課程定位確立入手,提升課程品質要從課程目標的設定與課程內容的優化入手。
【關鍵詞】
教師教育 課程 頂層設計 課程品質
【正文】
一、在教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前期調研
教師教育的前期調研是指通過各種調查方式,得到教師在具體教學工作中的知識、技能、態度等的總體特征。在教師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或是缺乏調研,或是調研失實,或是擱置調研。
缺乏調研并不意味著完全沒有調研(至少調研報告還是有的),走過場的調研工作,往往在調研伊始就不自覺地主觀設定了調研結果,甚至是調研后的教師教育課程也已經安排就緒。這種結果其實就是專家的臆斷。
調研失實是由于調研內容的片面性、調研對象的不完整、調研評價的不客觀等因素,造成調研結果的嚴重失實。也有的調研工作是由于對結果的統計、評定缺乏科學性,造成調研報告無法直接指導教師教育工作,調研結果只能擱置起來。
(二)中期管理
比較規范的教師培訓機構,教師教育過程的管理制度還是非常完整的,很難說是“管理缺位”,但從實際的管理效果看,依然流于形式。
教師教育的管理者,依然延續對中小學生的管理模式,如參培教師出勤登記、作業登記評分等等。所有的這些培訓管理都只是形式。點卯式的管理是教師教育管理的通病。
(三)后期評價
教師教育的評價,應該包括教育環境評價、師資狀況評價、教學過程評價以及教學效果評價幾個方面。
在教師教育過程中,一般比較重視教學效果的評價。當然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教師教育工作的關鍵性評價指標,而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包含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學校創新性發展、與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協調性、促進性等評價,而這又往往是目前教師教育評價所缺乏的。
(四)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學校創新性發展、與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系中,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系是最直接。而在目前在教師教育工作中,由于對教師從事的職業的認識不足、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認識不足以及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不足,大部分教師會認為教師教育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無足輕重。
鑒于上述原因,在教師教育中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全面提升教育教育課程的品質。
二、教師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方法
(一)頂層設計的概念
頂層設計并非新詞,在工程學里它是一個常用概念,本義是統籌考慮項目各要素和各層次之間的關系,強調一項工程“整體理念”,力求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的方法。
頂層設計的概念包括兩個含義,一是追根溯源,二是統攬全局。也就是在思考個體性基礎上的整體性,在整體性指導下的個體性。前者和調研密切相關,后者才是設計的問題。
(二)如何實施調研工作
教師教育的前期調研工作應該包括:人才培養需求、學科(專業)基本情況、師資隊伍現狀、教師教學能力現狀以及教師教育現狀。
目前的教師教育調研,主要是教師教學能力現狀的調研(如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等)。對于人才培養需求、學科(專業)基本情況、師資隊伍現狀的調研,特別是教師教育現狀的調研還是非常欠缺的。
教師教育工作調研由五部分組成,即摸底調查、普遍調查、專項調查、總結調整和針對性調研等。
摸底調查要在總體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下一步調查的各種計劃、提綱、問卷以及統計方案等。普遍調研是按既定的計劃,全面地實施調研工作,形成總結報告。通過對總結報告的評估,有計劃地對各個專項內容進行深入的專項調研。以前三步為前提,最終總結調整撰寫完成調研報告。針對性調研是就調研中不能詳盡的的突出問題加以補漏、深入、探究性的調研工作。
教師教育調研的內容一般分為5類、17項,并分別在摸底調查、普遍調查、專項調查中實施,此外針對性調研是按需要有針對地實施,最終總結調整形成完整的調研報告。
(三)教師教育課程的分類
一般講,從課程的組織形式維度可將課程劃分為:綜合課程與學科(專業)課程。從課程行政管理維度可將課程劃分為:校本課程與區域課程。從課程的框架結構維度可將課程劃分為:核心課程與專業化課程。教師教育課程應按照課程教學的對象劃分為系統性的普適課程和針對性的發展課程。
系統性的普適課程是面向全體教師的課程。針對性的發展課程是面向某一特定群體的教師。
普適性課程包括育德能力提升課程(涵括師德修養、德育教育、德育研修和人文修養等)、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課程(涵蓋教學研究、教學實踐和教學研修等)、學科專業能力提升課程(涵蓋學科知識結構、學科發展趨勢等)。這三塊課程原則上是平行的,是面向全體教師的,課程的具體是與時俱進的。
發展性課程包括在育德能力提升課程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課程基礎上的教育學術課程、在學科專業能力提升課程基礎上的學科前沿課程。教育學術課程面前各個發展階段的優秀教師,是以教育規律和教育理論思想總結(實踐)研究為主的課程。學科前沿課程是面前學科(專業)優秀教師,重在將產業發展重點、學科(專業)研究新成果及時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的研究型課程。
(四)如何實施頂層設計
由于教師教育工作的調研內容包括人才培養需求、學科(專業)基本情況、師資隊伍現狀、教師教學能力現狀以及教師教育現狀。從這些調研成果中,要理順各個環節的關系,明確教師教育的重點,確定教師教育的內容,實施教師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建構課程框架,并及時調整課程內容,體現課程的系統性、針對性、普適性和發展性。
頂層設計要體現教師真實的教學現狀、體現課程的整體結構、體現教師教育工作的務實性。
1、體現教師真實的教學現狀。所謂的真實是與主觀臆斷相對立的,也是與教條不相融合的。比如德育修養課程,不能主管地臆斷教師在德育工作的的各種失誤,或將個別教師的工作失誤作為普遍現象,并將這些所謂的案例串聯成一門課程。德育修養課程應該與當時、當地的社會背景,與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結合起來,重點不在發現德育工作中的失誤,而在于如何正確地樹立教師的時代形象,引導學生的科學地發展。德育修養課程不能簡單地指導教師學習幾個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規,將這些法律法規教條地、僵死地運用到教師教育中去,而要將法律法規和教師具體的教學工作結合,賦法律法規予時代性、現實性。
2、體現課程的整體結構。在教師教育課程的分類中已經就教師教育的課程框架加以說明,問題是要穩定課程框架、發展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式。這就如同一幢高樓,建筑的框架百年不變,室內的裝修十年一換,家具的擺設因人而異。教師教育課程框架是頂層設計的核心。
三、提升教師教育課程品質的方法
(一)課程品質的內涵
課程品質是指穩定的課程信息狀態,包括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方案以及相對穩定的課程評價等。
課程品質應該體現文化性和學術性。課程文化性表現在課程的區域性與校本性、時代性與歷史性,課程的學術性表現在課程的理論性與務實性、社會性與人本性。
(二)課程品質的提升
1、課程定位
教師教育課程框架中每門課程的定位一般是穩定的。這種定位和調研獲取的教師需求是一致的,同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標準是一致的。每門課程之間彼此“接壤”而又互補“重疊”。
在教師教育課程中,定位準確的是有效課程,但低效課程一般是無法避免的,而無效課程是必須杜絕的。無效課程的存在或低效課程的云集,課程框架就肯定存在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不是調研結論的錯誤,就是課程制定的盲目。
2、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聯系,課程目標是課程制定過程中既定的為參培者達到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整體目標地一部分,每門課程目標之間通過教學活動連接成一個整體。課程目標體現了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價值。
3、課程內容
課程定位是既定的,課程目標是寬泛的,課程內容是發展的。教師教育中比較重視的是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特別是實踐性知識。
比如實踐性知識具有六個特征,即敏感性(與經驗同步的,對教學中的細微差異的感知與判定)、背景性(教學中對環境中的各個因素具有的無用語言表述的溝通與理解)、情境性(尋根溯源,建立教學環境,設計具有細微差異的行動方案)、范式性(針對新問題,改造原有范例實施新的工作方案)、可交流性(教師之間的具有主觀意志的有效交流)和前瞻性(依據“元”知識形成的不可預見的知識更新)。這些知識的教學,必須通過工作任務的設定,在教學中通過任務的接受、分析,計劃的制定、實施,最終的評估、反饋,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其中的課程內容就變得靈活。課程的目標是一致的,課程的內容又是依據現有的區域、校本教學特點有所差異的。
4、課程評價
廣義的課程評價包括課程設置的評價、課程教學的評價以及課程學習的評價。一般課程評價是由四個一級指標(即培訓方案,培訓條件,培訓管理,培訓效果),及其所含二級指標組成;每個二級評價指標由評分重點內容、評價標準、評價等級、權重、得分構成。課程評價具有相對穩定性。
教師教育課程的評價要從實際出發,切實落實教師職業專業化能力標準。在評價“培訓方案”時,要推動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為特色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深化教材與教學內容改革與建設;在評價“培訓條件”方面,要突出學科(專業)的“真情境、全真化、仿真式”的實踐教學環節,強化能力培訓;在評價“培訓管理”方面,要突出組織領導和培訓管理的規范化、信息化、科學化,人性化;在評價“培訓效果”方面,要通過教師教育的全過程,而不是僅僅看最后的結果,提倡采用多重巡回反饋等先進的動態評價方法,更多地了解參培教師的滿意度及參培教師能力的提高。
總之優化頂層設計要從課程框架設計與課程定位確立入手,提升課程品質要從課程目標的設定與課程內容的優化入手。強化頂層設計,提升教育教育課程的品質,是提高教師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關鍵。
【主要參考書目】
篇6
1.校內實踐教學模式及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下簡稱“模式一”);另一種模式是使用營銷模擬軟件的實踐教學模式(以下簡稱“模式二”),即組織學生到實驗室進行營銷模擬實驗。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營銷實際操作能力。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體現出它的缺欠。就“模式一”而言,在選擇案例和專題時,許多高職院校在教學上都以著名企業作為分析對象,如“可口可樂”、“海爾”的營銷戰略等,而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都是從基層做起,大企業的營銷理念在實際中很難用得上。針對“模式二”,在實際運作中,越來越暴露出一些問題:部分學生興趣不大,以完成任務為主;實踐教學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實踐歸實踐,教學歸教學,兩者不能相輔相成。
2.校外社會實踐收效甚微
為了彌補學校實驗、實訓條件的不足,一些高職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但從長期運作的結果看,校外實習基地僅起實習場所作用而已。大多單位不讓學生接觸其核心部門和有關的管理事務,怕泄露商業秘密。結果到實習崗位去卻接觸不到本崗位的實質工作。例如,到財務部門實習的學生不能看財務賬目和做賬,顯然這種實習是難以達到實習效果的。
3.教師結構失衡嚴重,實踐教學能力欠缺
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實習實訓指導教師,能勝任實習實訓指導工作的專任教師不多,而聘請企業行業一線技術人員兼任實訓實習指導教師又相當困難。可以說,目前在高職院校還沒有真正形成能有效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的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高職院校這種現狀,離高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對教師的要求相差甚遠。
二、對當前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意見
1.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
首先,應改變原有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強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法:(1)案例分析教學法。現在多數教師都使用案例教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案例的選擇和安排方面應該突出針對性和地方性。通過團隊備課,共同研討案例來提高任課教師的整體授課水平。(2)體驗式教學法。傳統營銷教學方式,“黑板上搞營銷,教室里做市場”,學生只有認知,而沒有體驗。學生進入企業實際營銷崗位往往感到茫然無措。只有通過對實際營銷的體驗、感悟,才能提高學生的營銷操作水平。一方面,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市場、企業,從事市場產品的實際營銷操作;另一方面,聘請當地企業優秀營銷人員,作為客座講師,把企業鮮活的營銷案例引進課堂。
2.實驗室模擬教學法
通過相關實驗軟件,通過老師提供的模擬公司資料,學生根據公司的現狀進行模擬營銷的實踐,包括:設計市場調研方案;進行市場調研和市場預測;營銷策劃方案設計;模擬談判;模擬公關策劃;促銷策劃方案的組織與設計;模擬營銷;模擬競爭對抗等等,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3.改革考核方式,加強學生職業能力訓練
在考試、考核辦法上。市場營銷、市場調查與預測、商務談判、推銷與技巧等課程,一改過去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辦法.強化實際技能的考核。如:市場營銷課指導學生在調研的基礎上,針對一個自己熟悉或感興趣的項目,策劃企劃案,整個企劃案占總成績的40%。學生們集思廣益,收集資料、信息,充分發揮策劃能力和充分的想象力、創造力。完成了一份份實踐得來的答卷。再如,市場調查與預測課,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專題營銷調研,如彩電市場調研、空調市場調研、房地產市場調研等,從制定調研計劃,設計調查表,確定調查樣本,發放調查問卷,回收問卷,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撰寫市場調研報告,讓學生親自完成市場調研全過程,并以此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由于考試方法靈活,學生實際動手理論與實際結合密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增大了老師設計、批卷考核與學生應試的難度,從而使師生雙方都提高了實際運用能力。
4.走校企合作之路,積極創辦校外實習基地
校外實習基地是學生接觸社會、培養和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由于校外實習基地是真實的工作環境,在企業專業人員和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有利于學生通過實踐,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能,固化為能力。另外,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實踐中,通過與企業員工的接觸,能潛移默化地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這在模擬的環境中是獲得不了的。校外實習基地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都得到鍛煉。因此,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是強化營銷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這就要求學校能創新觀念,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相互服務的原則,以產、學、研的模式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通過這一渠道建立實習基地。作為營銷專業,在享受企業提供的實習條件時,可以利用專業靈活、服務范圍廣的特點,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實踐證明,跟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是解決學校實踐教學投入不足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最佳之路。
5.加強實踐教學管理,將營銷實習落到實處
市場營銷專業通常設有市場營銷實習、市場調查技能實習、銷售實習、營銷策劃及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不同的實踐環節培養的營銷實踐能力也不同。規范實習工作,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并派專業老師與企業一起管理、指導實習學生,使實習工作更有針對性,避免形式主義,實習結束后,學校對老師和學生實習效果給與客觀、準確的考核。再就是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短期的產品促銷活動或與企業長期掛鉤,參與營銷管理或營銷策劃,學校盡可能提供相應政策支持。
6.培養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職教育的任務和特色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要建立起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一是鼓勵教師走出去,參與社會實踐,使教師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尋找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點。教師也可到企業、行業等單位掛職實踐,在虛心向企業員工學習的同時,為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為企業進行營銷人員的培訓工作。二是請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業務人員到學校擔任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實習。這種優勢互補,不僅縮短了小課堂與大課堂的距離,同時也為專業課教師向有實踐經驗的同志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對于培養創新型營銷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職院校只有加大實踐教學改革的力度,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才能推進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能力培養,使高職教育不斷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李東雷.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6).
[2]史保金.普通高等學校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討[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學報(職業教育版),2006,(5).
篇7
關鍵詞:頂崗實習;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6-00-01
頂崗實習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的教學環節,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鍛煉,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從而縮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最終實現高職教育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的目的。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學生頂崗實習并沒有很好地收到預期效果,所顯露的問題層出不窮,必須引起重視,采取措施及時解決,讓頂崗實習作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加科學合理,促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頂崗實習在實施過程中顯露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我們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頂崗實習的專業對口性不強,合作單位的持續性不理想,必須作好調研,以市場和企業的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
由于傳統和觀念上的原因,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總體上滯后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專業設置未能與時俱進,課程體系過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技術實操,導致人才培養無法有效滿足社會需求。這種情形反映在頂崗實習,就表現為部份學生無法進入到專業對口的企業或崗位實習,或者到企業后又不能滿足其要求。學生的價值得不到體現,自信心受損,讓學生和家長對高職教育產生懷疑。另一方面,多數企業不愿意讓專業技術不過關的學生到企業實習,不愿意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導致持續合作的單位不穩定,學校每年都要為頂崗實習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事倍而功半。
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立足于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根本,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真正了解市場需求和企業需求。因此深入市場作調研,走進企業求合作是高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走的改革之路。學校應該主動出擊,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與本地區的行業龍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及趨勢,掌握用人需求和用人規格,以實事求是的調研報告來指導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革,提升內涵建設質量。教師則需要深入企業第一線,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把握專業的最新動向和發展需求,及時更新課堂知識,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增強學生的技術能力。當高職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符合市場和企業需求,學生的所學能夠所用,學生和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完美實現,就業目的也就達到,作為實踐教學環節的頂崗實習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當然,在校企合作實施過程中,企業一般都很被動甚至不愿意,達到校企合作模式的理想狀態還將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需要政府、學校、企業來共同解決。
二、頂崗實習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有待提高,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頂崗實習是學生步入社會的第一次實踐,學生在這個階段表現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多數學生敬業愛崗、吃苦耐勞的程度不夠,工作稍微辛苦就不想干了,希望學校和老師更換實習企業。實習過程中遲到、早退、曠工的現象屢有發生。這些情形的出現,一方面是由學生的成長環境造成,學生在蜜罐中泡著長大,不了解生活的艱辛;另一方面也因為專業不對口技能水平不符合工作要求挫傷其積極性,但更主要的則是學生職業道德意識不足,這就為我們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養高校學生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議核心價值觀,強化職業道德和誠信意識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和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是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高職院校要在這個原則下,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新生入學階段、頂崗實習階段、畢業生就業階段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引導學生在大學的三年時間里,不光要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強調良好的個人品質、職業素養、終身學習的理念以及與人協作的精神對現代人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提高素質,提高能力,從而適應社會需求。
同時,各級政府也應該承擔起對公眾進行職業道德和誠信教育的責任,利用高品質的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引導公眾不斷提升職業意識,增強職業道德,弘揚勞動光榮、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當全民的職業素養普遍提高,對廣大學生的正能量影響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頂崗實習過程中學生的權益受到損害,必須有相應的制度予以規范
頂崗實習是學生第一次走入社會工作,但又不是真正意義的職場人。一方面由于學生缺乏工作經歷,技術水平也有限;另一方面,頂崗實習作為實踐教學的一部份,學生只能在企業階段性地工作,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企業并不愿意讓學生真正接觸實質工作,更多地將學生視為臨時雜工,安排他們做與實習計劃無關的工作,導致學生的頂崗實習并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同時,一些實習企業將學生視為廉價勞動力,支付的工資明顯低于同崗位的正式員工,有的企業甚至隨意安排實習學生加班,也不支付加班費,還拖延學生的工資發放,這些行為都不同程度地損害了頂崗實習學生的權益。
頂崗實習學生盡管算不上真正意義的職場人,但其合法權益也不容侵害。因此,必須采取措施進一步規范學生實習、維護實習學生、學校和企業的合法權益。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其中明確要求學生到實習單位頂崗實習前,學校、實習單位、學生應該簽訂三方頂崗實習協議,明確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該規定已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頂崗實習是由學校負責組織實施,學校和企業雙方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教學安排,共同制定實習計劃和實習評判標準,組織開展專業教學和職業技能訓練,做好學生的勞動保護、安全工作。不能為了完成“工學結合”的任務,簡單地把學生送到企業進行與所學內容完全無關的實習。
綜上所述,頂崗實習作為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基本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完善,形成科學、系統、合理的實踐教學模式,使之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 繼續教育 需求研究
國家對義務教育等基礎教育逐漸重視,使中小學教師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對新課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繼續教育作為提高教師素質的形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筆者認為,需求研究是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切實了解教師需求,才能對癥下藥,滿足教師所需,使教師繼續教育更加有效。
根據對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有關文獻資料的整理總結,并結合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筆者分析認為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量性研究,忽視質性研究。
教師繼續教育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幾年,而且發展速度很快,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但總體來看,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數研究均采用了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方法,所得的結果都是中小學教師在繼續教育中各個環節問題的簡單百分數統計,而缺乏相關因素分析。[1]另外,現有文獻中很少采用質的研究、敘事研究和理論基礎深厚的深度哲學研究。
2.需求調查多,操作方法研究少;整體性研究多,分類、分層研究少;研究中小學教師者多,研究繼續教育師資力量者少。
縱觀檢索出的文獻資料,其中關于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的研究普遍采用調查問卷法,且問卷涉及內容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2]
(1)動力研究。包括中小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看法、所持態度與參與動機等。結論主要在于教師普遍已經認識到時代快速進步,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等理念,大都對繼續教育懷有熱情,除一部分客觀上可以評職稱等外部因素外,絕大多數教師還期望能真正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專業化能力。[3][4]
(2)內容的需求研究。教師繼續教育所涉及的課程內容主要有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的運用、對新課程標準的解讀、新的教學理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學生管理等方面。客觀來講,繼續教育的內容相對來說廣泛。有些學者對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了特定學科的需求研究[5][6];對比來看,有所側重的研究與整體化研究的結果差異很大。不同的教師(如不同學科、不同學歷層次、不同職務層次、城市與農村、小學與中學等)對各種學習內容所做的選擇及其優先順序均具有較大的不一致性。[7]
(3)方法的需求研究。有學者所做研究可知,目前針對教師繼續教育的方法有講授法、小組討論、專家座談、遠程教育、案例分析、觀摩教學等,形式多種多樣。總結論文中呈現出教師關于教學方法選擇的百分比與優先順序,可以發現,雖然不同教師選擇了不同的方法,但總體上最受歡迎的學習方式是專家座談和案例分析。[8]
(4)途徑的需求研究。關于繼續教育的組織時間、地點等方面,主要有集中培訓、分散培訓、業余培訓等,其中愿意參加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繼續教育形式的教師占據多數,也有相當數量的教師期望在假期參加學習。[9]在地點上,小學教師更熱衷于教師進修學校或市級繼續教育機構,中學教師則傾向于省教育學院或師范大學。
(5)評價需求研究。繼續教育的評價形式也是繼續教育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方面,對于通常使用的綜合測評、書面化考試、撰寫結業論文、示范講演、小組集體活動、寫心得體會等,相當比例的教師傾向于綜合測評型的考核形式,而對寫心得體會或者書面化考試持消極態度。[10]
(6)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阻礙因素研究。大體上中小學教師認為的阻礙因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依次表現為工學矛盾、經費問題、繼續教育的效果問題、學校管理問題、自身發展或家庭問題等方面。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在我國廣泛開展尚且時間較短,存在較多現實問題和不合理之處,如:調查問卷的設計和實施隨意性大,進行科學理論構建和效度分析得少;很多學者只是研究了現象或者熱衷于解決問題,而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進行長時間跟蹤調查的較少,大多數是橫向對比研究;多數研究只是推理分析得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但很少能夠給出切實可行的應用性操作方案;目前研究主要針對接受繼續教育的一線中小學教師,卻很少涉及進行教育的繼續教育師資力量;很多學者對繼續教育進行了綜合性整體研究,分類、分層、分學科的研究尚且較少。[11]
目前,隨著國家多教師素質要求的進一步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研究仍在較快發展,也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縱觀現有研究,今后的研究應側重考慮以下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要提高問卷編制和實施的質量,注重量化調查與質性研究的協調結合,以深刻的教育理論為基礎,以從內部深入挖掘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需求;研究的重心要逐步由綜合性的研究轉向有針對性的分類、分層次、分學科的研究,增強研究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注意研究結果向模式化或理論化的升格,以期對繼續教育實踐活動有更大的關照力度,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研究也要跟上。
參考文獻:
[1]李莉.關于初中教師對繼續教育的認識及需求的調查[J].農村成人教育,2000(10):33-34.
[2]蔣菁.江蘇省通州市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驗區培訓需求調研報告[J].繼續教育,2002(3).
[3]肖建彬.繼續教育:教師想要什么?——中小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需求分析[J].教育導刊,2001(11):32-35.
[4]王麗君,王成全.農村教師對于繼續教育的心理需求調查[J].河南教育,1998(6):11-12.
[13]盧真金.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問卷調查研究報告[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1999(6):29-35.
[5]張永和.江陰市經濟開發區初中教師繼續教育需求調查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9(10):28-29.
[6]葛正義.安徽省中等衛校教師現狀及培訓需求分析[J].中等醫學研究,1998(11):13-15.
[7]王生清.生物學教師“十五”師訓需求的調查[J].生物學教學,2001(6):31-32.
[8]陳一帆.廣東省中小學音樂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的調查報告[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8):74-77.
[9]顧通達.小學骨干教師培訓需求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02(12):13-15.
篇9
關鍵詞:學習型社會;高校;領航者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2-004-03
一、學習型社會的理念及其特點
(一)學習型社會的理念
所謂學習型社會,就是有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來促進和保障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斷學習,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其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是時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它對學習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更持久、更全面。學習型社會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們根據實踐發展的要求,努力建設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城市等。
(二)學習型社會理念的發展由來
美國學者羅伯特·哈欽斯在1968年首次提出“學習化社會”的概念。之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了題為《學會生存》的著名報告,強調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兩個概念,把學習化社會作為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和追求目標。20世紀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系統地闡述了“學習型組織”的理論。之后,這個理論開始發展,并被許多國家采納,如美國、日本、新加坡和德國等發達國家。
其實,這種構建學習型社會、倡導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理念在中國的教育文化中由來已久。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吸引來社會各個階層的學生;民國時期,時任北大校長的先生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目的在于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發展了終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全民學習的良好社會風氣。
(三)學習型社會的特點
以全民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推進全民終身學習實踐,促進人的終身發展與完善,這是學習型社會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內涵。其特點還可被具體表述為:第一,在學習型社會中,學習是每個社會成員的主動要求,人們具有學習和受教育的平等性。第二,學習型組織普遍存在,包括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府等。學習和教育具有在空間上的開放性及時間上的終身性。第三,學習型社會與生活緊密相關,學習是一種大眾參與的社會性活動。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學習型社會的建構中,高校應當成為其重要的提供者和服務者。
二、高校為何會成為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一)高校有傳播知識、科研創新、培養人才的職能
高校的圖書館、實驗室、科研機構等是傳播知識、科研創新和培養人才的樞紐機構。加利福尼亞大學前校長克爾(Kerr,1972)曾經指出:“知識是社會的中心,現在有更多的人和機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它。大學作為知識的生產者、批發商和零售商,不可逃避服務的責任。”的確,高校在知識的創造、積累、加工、傳播和應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不僅要保存和傳遞知識,同時還要通過科學研究創造新知識,培養適應新形勢的人才。人才資源的質量與創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教育和學習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建設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適應時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高校承擔著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光榮使命,這關系到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未來。
(二)高校是大眾教育的加油站,也是終身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
據研究,人們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習年限大體是:農業經濟社會,受教育年限為14歲左右,相當于初中教育;工業經濟社會,受教育年限為22歲左右,即大學教育;而在知識經濟社會,不僅要求青少年接受教育,所有人一直到老都需要學習,需要終身受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高等教育行動宣言》提出,必須保持、加強和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并在各個層次和各種方式上采取綜合手段使高等教育向所有人終身開放。這就意味著,在學習型社會里,高等教育將越來越走進大眾生活中,終身教育也將是高等教育面向社會的一個新職能。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富余的師資和設備資源都可以被充分利用。
(三)高校是社會的服務者,有奉獻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專業實踐等,不僅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自身也在基層的實踐鍛煉中健康成長。他們展現出的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追求,對歷史使命的積極回應,對時代責任的勇于擔當,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和肯定。最根本的是,大學培養人才、發展科學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提供服務,即“利用其擁有的最卓越的精英人才、體現人類文明的豐富學術成果,對社會主流思想和觀念、對社會體制的運行和發展、對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決策正誤,做出準確、公正的評判,同時對社會的愚昧、落后、倒退、保守、專制等現象進行深刻的批判,引領社會發展”。在學習型社會中,高校更應當承擔起奉獻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三、高校如何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發揮領航者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高校的綜合資源
高校有著精良的實驗設施、集中的學習場地和完備的信息系統。高校也是教育和科研的中心,有一支具有高學歷、高智力、有創新精神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這些都是高校的寶貴資源。
1.提高高校固定資產,即教學設備和房產的利用率。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部分高校的教學資源和實驗室利用率在60%以下。據統計,我國高校儀器設備中20%以上處于閑置狀態。在學習型社會的氛圍下,高校對內應當開發固定資產的利用潛力,通過制定相關使用制度,讓教師和學生能有更多機會使用這些教學設備、教學儀器、實驗室、圖書館等,為其教學研究和學習探索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同時,部分資源也應適當對社會開放,允許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通過一些申請程序,有償使用校內儀器設備、借閱圖書館內的藏書。通過“錯開普通教育資源利用的高峰期,利用學校寒暑假、節假日、周末,充分利用學校的閑置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和時間資源”,舉辦講座、讀書會、學術沙龍、培訓班等,為大眾提供學習活動來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讓校內和校外積極互動起來,共同加入到“全民學習”的熱潮中。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資源。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就是其師資力量。教師自身素質對學生的成長及未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學習型社會更是對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科技和知識的更新速度飛快,教師也只有與時俱進,成為終身學習者,才能更好地面對同樣有著廣博知識的學生。教師的職能從原來的“知識施與”變為“教育交往”,師生關系必須成為開放、平等的民主式師生關系。同時,大學教育已打破了校園的圍墻而向校外延伸,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連成一體,教師也要突破以前的角色,成為新型、開放的交流者。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承擔起提高我國公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養的社會責任。在遠程教育、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社會培訓、社區教育、送教下鄉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鼓勵在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學習型社會不僅僅要求對知識的方便獲取,更多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社會即學校。社會為廣大的青年學子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課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終身教育必須建立在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等四個支柱上。這就要求在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努力過程中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今天的高校早已不再是獨立于塵世之外的象牙塔,“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新時代下的高校學生不僅要把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譜寫在校園里,也應把甘于奉獻的火熱青春揮灑在為社會服務的實踐活動中。
1.志愿活動或義工工作應該是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的一項實踐活動,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志愿者本身就是一種有著利他主義和慈善精神的符號。近年來,我國高校志愿者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把公益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服務人民群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文明理念,倡導互助精神,營造和諧環境,為學習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2.廣泛開展社會調查活動。高校要組織學生走人基層、深入農村,感受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的現實意義,開展社會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調研報告。高校要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的作用,為學習型社會發展獻計獻策。通過社會調查,促進廣大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正確認識各種社會現象,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廣泛開展專業實踐活動。專業實踐活動要聯系自身的專業學習,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選擇自己未來的就業或創業道路。要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各行各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依托一批產學研結合的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和開放共享的實踐教學平臺,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開展專業實踐活動,使得高校學生在參與專業實踐的過程中了解相關行業,認清內外部環境,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錘煉自我、挑戰自我、完善自我,為未來走上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三)建立“學習型學校”的高校管理模式
要建設學習型社會,高校必須首先成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和持續發展需要學習型管理來維系。學習型高校包括“要素”:高校教師、管理人員、工勤人員、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高校內建有多元回歸和開放的學習系統;組織內部形成學習共享與互動的組織氛圍;每個人都具有實現共同愿景的不斷增長的學習力;大家都能感覺到學習工作化的意義;學習工作化使高校可持續地發展;學校管理實行分權管理,校長授權,教職工、學生家長有權參與學校的決策活動;加強與社區的合作,學習型大學的校園應向社區開放。
1.建立新形勢下的“學習型組織”。葉瀾教授認為,“中國學校要從‘近代型學校’向‘現代型學校’轉變,應具有‘價值提升、重心下移、結構開放、過程互動、動力內化’等特征”。在此基礎上,學習型高校在形式上,從層級式向扁平式轉變;在價值觀上,從權威領導向民主管理轉變;在目標上,從管理階層制定目標要求下屬達成轉向校長和教師一起努力達到共同愿景;在決策上,由自作決定轉向授權決定;在動機上,由注重基本、外在的動機和需求轉而注重更高層次、內在的動機和需求;在溝通上,由單向、封閉式的轉向雙向開放式溝通。學校將是一個不斷學習與專業化的組織,在個人、團隊、組織以及與社會的互動中,學習是一種持續進行、策略運用的過程,使成員與組織同步發展。
2.創建自由、多元的學習文化,倡導學習共享。在“以學習求發展”的新的學校發展觀指導下,校園文化特征是:(1)終身學習。整個校園形成終身學習的濃厚氛圍。(2)全員學習。高校的每個成員,都要建立學習的理念,使所有人都浸潤在學習的熱潮中。(3)全程學習。將學習貫穿于工作的始終,通過不斷學習來應對工作中的問題。(4)團體學習。不同的團體有適合本團體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讓學習效率最大化。(5)學以致用。對于高校管理人員和教師而言,要將教育內在的價值取向融入日常的管理和教學目標,并在過程中不斷完善;對于學生而言,所學要轉化為內在的修養和智慧,并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和錘煉。
3.突破時空限制,發揮計算機網絡的巨大優勢。學習型社會最核心、最突出的外顯標志是“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無疑,計算機網絡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方式。(1)建立高校與高校之間的鏈接。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2)建立高校與社會的鏈接。通過對相關數據的歸納、整理,形成公共學習數據共享與公開。既提高高校資源利用率,也有利于高校與社會的學習互動。(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現代遠程教育。高校在對繼續教育的投人方面有著投資少、質量高、效益好等特點。毋庸置疑,高校應當是繼續教育的主力軍。(4)擴大高校精品課程對公眾的開放。所有學校都可以建立獨立的或是聯合的統一存放課程的平臺,由學校專門小組統一維護,使精品課程真正建成高質量、符合網絡學習特點、充分利用技術能力的網絡課程,從而讓精品課程真正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終身學習。
篇10
【關鍵詞】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現狀;訂單式
工學結合是一種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它是指中職院校與企事業單位,針對社會和市場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師資配置、技術支持、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采取靈活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先學習一段時間的基礎知識和進行一定的技能訓練,然后到企業參加崗位生產實習一段時間,形成了學習-實習-再學習-再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能否堅持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加強中職教育內涵建設、提高中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因素。
一、工學結合的現狀
(1)職業院校的“沒條件”。很多學校由于資金問題在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的建設上。想讓學生學練結合,卻沒有資金條件,只能是紙上談兵,而且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也是有限的。(2)企業的積極性不高。企業的積極性不高也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施中學校是“主辦方”,企業是“協辦方”,協辦方的積極性除了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如免稅政策、減稅政策等,予以鼓勵外,主辦方有責任設法予以調動。這就要從減輕企業負擔這個方面出發,學校要做到“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至少要到達雙贏的目標方可。
二、工學結合各要素間關系
(1)工學結合是一種教育模式,是需要學校的來完成的,因此學校又成了實施工學結合的主體。工學結合的成功與否,學校是要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的。一方面,學校要了解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聯系合作的企業,設計合理的工學結合方案,盡可能的得到企業與社會的支持;另一方面,企業還要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模擬實驗室,培養“雙師”型的教師隊伍。總的來說,學校在工學結合中是要在人事、財務、教學管理、制度改革上全面的投入,方可為工學結合創造可行的條件。(2)工學結合就是要為企業培養所需的人才,沒有企業的支持與合作,也就無從談起,因此,企業又成為了工學結合不可缺少的主體。要求企業在學校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有義務承擔起引導學校按照行業發展的要求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社會責任,為工學結合創造良好的條件、氛圍和環境,增加工學結合崗位,配強配足兼職教師,服務和回報社會。(3)工學結合如果沒有社會各界及政府的支持,也將是寸步難行的。從那些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成功實踐來看,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亞政府就規定了行業和企業參與TAFE學院辦學的全過程,直接參與學校的管理,并支持實訓基地建設,負責教學質量評估等;日本的“官學產”教育也要求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企業的教育責任與義務,政府在工學結合中就起到了主導的作用。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產學相結合的一種“高層次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涉及學生、學校、企業和政府四個主體。其中,企業與學校是一種合作的關系,企業與學生是一種雇主與雇員的關系,學生接受學校和企業的雙重教育和管理。想要工學結合起到真正的作用,就得要求各個要素精誠合作,尋求共同目標,實現共同的利益,達到“多贏”。
三、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
(1)“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這種模式是一種最常見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在校的學習和進企業學習一般要遵循“工學交替”的模式。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學校(理論)-工廠(實踐)-學校(理論)-工廠(實踐)”“雙循環工學交替”和“學校教育教學+企業頂崗實踐”培養模式。(2)“校企全程合作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是要求學校在和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培養,企業也要參與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學校在按照企業要求培養學生的同時,企業要做到“聯合培養、共同考核、雙向選擇、企業使用”的“一條龍”式校企全程合作培養模式。(3)“訂單式”、“定制式”合作培養模式。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可以在外接一些企業的生產、設計任務,讓學生進行實習鍛煉。例如,本校的裝潢設計專業,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就由老師帶領學生接一些活來做。數控專業也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企業加工一些簡單的零件。當然,采用這個模式的企業必須具備一定得生產能力,否則企業也就不會愿意合作。
工學結合是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中職教育面臨的一項艱巨的戰略任務,是中職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需要我們同心同德、不懈努力,大膽探索,共同尋求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 考 文 獻
- 上一篇:短期提高高中數學的方法
- 下一篇:企業融資和貸款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