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范文
時間:2023-08-17 18:1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特征
城市濕地公園是人們重新發現并體驗自然的重要場所,成為人類與自然零距離接觸的地方,濃郁的自然氣息在回歸綠色思想的引導下,流動的水體、新鮮的空氣以及野生動植物,都為人類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環境。在濕地公園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礎,其中還有山丘、農田、樹林等眾多景觀元素,這些景觀元素對久居城市中的人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觀過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資源可以使公園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建設濕地公園應該盡顯自然景觀,減少人造景觀的應用,使農莊、干道綠化帶融為一體,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覽沿線顯示出不同風格的區域特征。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幫助人們深入接觸大自然,形成幫助人們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濕地公園應在景觀設計中應充分貼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設計過多的公路、橋梁及公用性建筑,盡量設置一些小型的生態建筑,例如,眺望臺、觀鳥棚等設施。此外,園林建筑小品設計應該盡量選擇質樸的材料。
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
2.1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
規劃將《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等文件作為指導思想,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出發,充分堅持尊重自然、持續發展的理念,按照動植物在當地的生活特點,充分維護當地濕地生態環境系統的完整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尤其是要保護鳥類極其棲息地,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濕地公園在區域發展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濕地公園設計工作中,應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因為景區的觀賞時間較短,自然景觀精美度不足,這些問題都需要在規劃和設計中對其進行補償和完善。在景觀設計中,應該從自然保護區以及周邊自然環境出發,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認真貫徹全面規劃、科學管理的原則,將恢復濕地生態工程,建立濕地示范保護區作為主要目標,重點保護各種野生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動物遷徙、取食、繁衍的規律,并積極探索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利用路徑,以不破壞環境質量為前提,大力開展旅游經濟,為野生植物和鳥類提供有效的活動場所。
2.2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設計與規劃
不同的城市濕地公園其植被基礎、立地環境都有差異,所以,設計生態景觀時,應該對公園展開整體的植被景觀規劃,利用統籌規劃來促進濕地公園景觀的整體發展。不同類型景觀植被覆蓋率、骨干樹種、特有植物等,應對其進行明確的分區、分級控制。第一,濕地生態核心保護區。該區景觀規劃以保持原有景觀特色為主,維護原生種群與區系,以原生鄉土植物為主。第二,退化濕地恢復區。該區景觀設計應該以恢復濕地生態效應為主,按照原有濕地植被景觀進行恢復,發揮濕地生態功能。第三,濕地緩沖區。該區景觀以生態景觀效應為主,將生態效應的體現作為前提條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帶性樹種,適當引進生態與景觀效應俱佳的植物。第四,戶外游憩區。該區景觀以鄉土植物為主,形成以農作物、景觀林為主要特色的景觀效果。第五,建筑與服務設施區。該區以豐富的植被空間塑造為主,并保持一定面積的高綠地率,充分體現濕地景觀的鄉土性特點。
篇2
關鍵詞:水生植物;公園;濕地;景觀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S682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水生植物的各類非常繁多,目前已經開始應用于城市的園林水景布置中,它能夠對周圍的環境起到美化作用。現代城市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多,環境持續惡化,需要通過一定的景觀改善來對城市的環境進行優化,讓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增加。近年來,城市景觀研究不斷深入,公園濕地景觀設計城為現代景觀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水生植物可以充分應用于公園濕地景觀設計中,讓居民更能夠感受到自然的和諧與美麗。
2.水生植物特點
水生植物主要是指常年生長在水中的植物。目前我國的高等水生植物有三百多種,按照生活方式可以分為挺水型、浮葉型、漂浮型與沉水型等。挺水類主要是將莖與葉露在水面之上,根系較為發達,尺寸較大的植株適水能力強,浮水類的植物葉片漂浮于水面上,一般浮水類的植物葉片海綿組織相對發達,有著大量的空氣,浮葉植物相對于挺水類植物的適應水特性更強,菱的適應水深可以達到3米,當植物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以斷根生存,而不再受到根的限制。漂浮類植物的根會直接漂浮到水中,葉在水外,可以隨著水體的流動而不斷移動,可以對水中的礦物質進行吸收,如浮萍、鳳眼蓮等。[1]沉水類植物的根在泥中,而莖懷葉都隱藏于水體中,可以有效阻止水上層的動力對濕地底部進行擾亂,有效保持底泥營養,可以凈化水質,在白天生成足夠的氧氣,有利于魚類的生長,如苦草等。
3.公園濕地景觀設計概述
濕地公園是一種以規模化的濕地景觀為主體,通過對其他生態系統進行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對原有濕地進行適當開發,形成可以供人們觀賞、發展生態旅游的濕地區域。城市濕地公園可以分為天然濕地公園與人工濕地公園,人工濕地公園以自然濕地為基礎,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創造一個濕地來進行公園建設,人工濕地公園需要把濕地盡可能地打造成接近自然狀態,它的規劃方式與自然濕地有所不同。[2]
公園濕地景觀與其他的公園景觀有所不同,濕地公園中綠色元素更多,可以納入綠地系統規范的范疇。公園濕地景觀的規劃設計首先需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了解,對不同的區域進行豐富與完善。濕地景觀中要在原有自然濕地風貌景觀的基礎上,通過植物各類與數量的引進不斷完善,在對植物的選擇時,要按照一定的原則,根據城市的發展需求、居民的喜好、當地的特色等綜合地考慮設計。
4.水生植物在公園濕也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4.1景觀效果
水生植物可以觀葉、賞花,人們能夠欣賞到水生植物映照在水中的倒影,給人以一種清新、舒適之感。水體寬廣,給人以一種平靜的感覺。通過亭、橋等一些建筑體對水體進行隔開,根據不同的質地地面與圍合空間進行植物的生長與欣賞。整體會顯現出一幅掩映、幽靜的景觀效果。整個水生植物在公園濕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可以改善當地的氣候,提升城市品味、形象,吸引更多的人來到這座城市工作、生活。
4.2生態效果
現代城市的環境不斷惡化主要表現在噪音污染、垃圾污染與大氣污染,水生態環境惡化的案例也在多個城市中頻繁出現。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在公園濕地景觀中的設計可以有效降低污染。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富集水中的營養物質與元素,提高水體中的氧氣含量,避免底泥中的營養物質流失,利于生態平衡。大部分的水生植物都具有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氣為魚類呼吸,而水生植物的枝葉可以為魚類與水棲動物提供庇護場所,水生植物與濕地中的水生動物、鳥類的棲息地形成生物多樣性,促進公園濕地景觀生態的自我調節。另外水生植物可以為人類或動物提供食物,或者成為人工飲料,作用非常大。[3]
4.3經濟效應
水生植物在公園濕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公園的環境形象,結合其他的建設、景觀投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這里,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著名的公園濕地景觀都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水體中加入水生植物已經成為設計者的共識。公園的建設在現代城市中作為重要的戰略措施,已經受到管理者的高度重視,也對公園建設投入了更大的支持。
5.水生植物在公園濕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5.1水生植物在公園濕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濕地是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生存環境體現之一。[4]水生植物的濕地景觀設計要堅持多樣性原則,要盡可能地選擇多種類的植物類型,建立更多的水生植物群落,恢復沼澤環境,建立多種生存環境,對物種進行保護;堅持功能性原則,發揮濕地生態功能參與者,對染污環境進行改善;適應性原則,選擇本地植物為佳,盡量避免外來物種,外來物種有可能存在性差,也有可能會對其他的物種造成毀滅性打擊影響,避免過度繁殖的水生植物;美觀性原則,水生植物的選擇與搭配要注重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取得優美的景觀構圖,根據水深淺,依次種植各種類型植物,根據水生植物的特性,進行環境滿足。
5.2水生植物的選擇
在公園濕地景觀設計應用中,要選擇適合當地的鄉土水生植物,如紅線草、水芹等挺水植物,二是要選擇對城市污水有美化作用的水生植物,根據相關實驗,在不同的濕地景觀中不同的植物美化作用有所不同,如在滇池公園濕地景觀中,香浦、水芹對水中的TN、TP有著良好的凈化作用,可以達到高達50%的去除率。[5]
5.3水生植物的配置
在水體的植物的搭配上,要通過藝術性的構圖原理進行設計,充分體現植物的個體與群體的形式美,最為和諧的配置是對水生植物進行高低錯落,在岸邊進行點植,實現植物的色彩與線條多變,避免種植一些裙邊式的種植方法。一些規則式的水體需要在圍合規則的種植槽,其中的水生植物不需要太多,避免生長蔓延后對整體的景觀起到破壞作用。目前曲折溪流的配置手法相對特別一些,對于品質與色彩的要求都比較高。[6]在水生植物的種植時,還要充分考慮卵石的排放次序,一般選擇在點植植物之前,充分緩解水流對水生植物的沖擊作用。在品種搭配上,要充分體現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相呼應的特點,保持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相協調配置。同時水生植物還要注意與耐水濕的喬灌木和色葉樹種的配置。盡可能地將水生植物的配置與環境達到和諧、自然、舒適,充分體現出現代濕地公園景觀之美。
5.4新技術應用
生物浮島是通過植物的栽培基盤與固定系統構成,它的作用類似于水體中的植物帶,通過植物的生長直接將水中的營養物輸出,通過根系形成一個生物膜,利用微生物的分解與合成代謝作用,有效去除有機污染物,生物浮島技術有凈化水質,創造生物的生息空間、改善景觀的作用,目前已經在有景觀要求的池塘等水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形成一道水上風景線。[7]
6.水生植物在公園濕地景觀設計案例
位于珠海高欄港裝備制造區的南虎湖園林綠化工程(已建成),總面積為71萬平方米,水體面積60萬平方米,平均水深為2米,投資約2000萬元。項目規劃充分根據現有地形特點,結合項目制約條件,遵循生態原則、開發與維護原則,以水體、植被、園路為主,打造自然、野趣同時具有一定休閑功能的開放性濱海生態濕地項目。在水體周邊主要與南水大道及裝備二路的銜接地帶,生長著蘆葦、香蒲、微甘菊等野生植物,在綠化設計時要充分與道路綠化相銜接處理。項目綠化工程總體可概括為“一湖三帶多景點”,本次南虎湖公園規劃適合咸水生長的植物種類主要有秋茄、桐花樹、拉關木、海漆、蘆葦等。
圖一 高欄港南虎湖項目園林綠化工程總平面圖
圖二 高欄港南虎湖項目園林綠化工程苗木表
6.結語
水生植物對于公園濕地景觀設計與應用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水生植物的類型選擇、合理搭配,創造出適當審美需求的水上風景線。把水生植物的良好凈化環境作用與景觀設計特性充分結合,實現景觀多樣性,滿足欣賞需求,促進城市公園環境更加美好和諧,形成良性循環,提高城市的形象,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溫連芳.東營市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設計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3.
[2]王玉琳.武漢綜合公園中濕地景觀營建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3.
[3]鐘琪.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色彩規劃設計初探[D].四川農業大學,2013.
[4]劉妍.城市濕地公園設計方法和景觀創意的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2.
[5]陶冶.黑龍江省濕地植物景觀設計初探[D].東北農業大學,2013.
篇3
【關鍵詞】溫泉渡假村;景觀效果;設計;施工
1、溫泉渡假村房地產環境景觀的規劃理念
對于一個溫泉渡假村房地產景觀來講,理念是靈魂,文化是特色,溫泉度假產品是根本。建園理念需根據市場定位和需求特點來確定,強調“環境景觀生態化、產品特色差異化、功能配套多樣化、文化內涵主題化、管理服務專業化的五化特征”與可持久經濟效益。
2、溫泉渡假村房地產景觀設計理念與原則
2.1 設計理念
結合市場和經營,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溫泉度假村的景觀對一個度假村的重要性質猶如眼睛在人類中占據的作用。景觀設計應在突出“溫泉水文化”的主題下,充分考慮主體建筑風格、周圍自然環境及游客人文要素,營造遠離塵囂、溫馨和諧、修生養息、輕松自然的高端生態休閑景觀環境。
2.2 設計原則
(1)創新原則
創新是設計之靈魂,善于將“水”這自然與現代休閑時尚元素巧妙的融合,將溫泉渡假村房地產景觀提升到雅、真、趣的至高層次,景觀設計師們需有大膽的創新意識,務實的工作作風。
(2)生態原則
崇尚“尊重自然、以人為本”,在充分考慮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突出溫馨、柔和、典雅的特點。因地制宜,利用地形的變化,設計豐富的視線景觀,運用傳統借景手法,力求建筑與生態的相互呼應,營造景觀序列感,創造舒適的休閑體驗氛圍。
(3)超前原則
以前瞻性的長遠眼光,充分考慮項目今后的發展趨勢,根據預測做出超前設計,避免今后的重復投入。
(4)成本原則
善于就地取材,著重選擇和運用地方本土化自然、生態型低成本的建筑和裝修材料,通過先進工藝和粗料精做的方式,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休閑度假氛圍,有效的控制成本,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
3、主要景觀節點的營造要素
結合參予過的溫泉渡假村房地產景觀設計方案評審,簡述主要景觀節點營造要素:
(1)各入口廣場
各入口廣場是體現溫泉度假村房地產主題景觀的重要位置,是景觀形象的代言人,是一個集合交流、休閑娛樂、觀看演出的一個重要開放空間,通過形式多樣的景觀小品去體現溫泉度假村的文化內函。主入口廣場的設計不能拘謹,布局應避免“碎”,整體景觀效果需有較強的視覺和心理的沖擊力,體現豐富的空間層次,從而給游客帶來興奮感。
(2)表演舞臺
溫泉渡假村景區的表演舞臺是表現地域文化內涵、注重游客體驗性和參與性的形式多樣的主題演出,主要分主題演出、街頭即興演出、節慶演出等。表演舞臺應大膽創新、建筑風格獨特、元素豐富多變,能賦予景觀靈魂與生機,舞臺周圍應通過景觀小品和植物軟景的營造增加多層次的空間感。
(3)商業街游人集散區
該位置是游人的主要集散和休閑區域,此處景觀節點也是體現主題內涵的重要位置,在此可以運用形式多樣的景觀小品來體現,如亭、廊、觀景平臺、雕塑等。采用自然布局的造園手法,通過藝術性強的景觀小品和豐富的植物自然搭配群落去營造一種熱烈與幽靜的多種園林空間格局。
4、注重園林植物配置效果
(1)考慮不同規格植物的科學搭配
首先要確立大中規格喬木的位置,這是因為植物的配置、特別是大中規格喬木的配置將會對園林設計的整體結構和景觀效果產生最大影響。較矮小的植物只是在較大植物所構成的結構中發揮更具人格化的細膩裝飾作用。
在主要節點景觀線上宜多布置些大規格喬木,以提升景觀品質,使得整體景觀大氣、有重量感并保證短期內的即時效果。
(2)注重植物品種的合理組合
根據植物習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規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結構形式,盡可能多地運用植物種類,達到生態多性要求。同時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
(3)充分考慮植物的色彩因素及葉叢類型
葉叢類型可以影響一個園林設計的季節交替關系,以及可觀賞性和協調性。在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的色彩組合與其它觀賞性相協調,可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態作用。在處理設計所需要的色彩時,應以中間綠色為主、其它色調為輔。而在一年四季的植物色彩配置方面,要多考慮夏季和冬季的植物色彩。植物配置時應充分考慮色彩因素,從而營造出一種富有活力的景觀效果。
(4)注重多層次植物景觀的營造
植物配置不是綠色植物的堆積,也不是簡單的返樸歸真,而是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在大中喬木的品種及規格確定后,在保證上層樹冠飄逸的同時,也要盡量使用球類等中層植物使整個軟景的重心下沉,求得相對的穩定,營造出多層次、豐富飽滿的植物景觀效果。
5、施工單位專家在設計階段參與的重要性
園林景觀施工單位專家在設計階段的參與對園林景觀營造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設計的擴初和施工圖階段,建設單位可以邀請數名有經驗的園林施工專家參與方案評審。“三分設計,七分施工”,一個良好的景觀工程需要設計者與施工者共同完成,因此對于有豐富經驗的園林施工專家可以為設計提出建設性意見的,讓成功的設計主題和構思通過合理的手法去加以體現。讓設計與施工提前切入與溝通,施工專家的建議可以更好的推動設計作品的完成。施工專家根據其豐富的現場實戰經驗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使得設計方及時的發現問題,并在設計階段就能很好的解決大部分問題。
6、注重設計方與施工方主要管理人員對成功案例的學習考察
對于從事園林景觀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而言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通過組織設計方與施工方主要管理人員對成功案例的考察,為設計與施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并有效的溝通平臺。通過對成功案例的實地考察和學習,讓施工方主要管理人員對該項目的設計與定位有個很直觀的認識和體會,并從成功案例中去學習經驗,同時也提高和拓展了設計師和施工專業工程師的業務知識水平。通過考察參觀開闊了眼界,對同類項目的成功產品進行學習和借鑒,從而有助于項目園林景觀的建設。
7、加強項目實施階段設計與施工的溝通交流
一個有創意成功的設計,需要一支精良的施工隊伍去完成,在項目實施階段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的溝通是景觀效果的有力保證。園林設計是貫穿于園林施工的一條主線,是施工的依據,而園林施工則是園林設計實施與實現的途徑。
篇4
“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關注點不再只是局限于自身的衣食冷暖,大家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于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自然環境,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這個關系自身、關系子孫后展的領域。在這不斷的關注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地球上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三大生態系統,分別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地球之肺”的森林、“地球之心”的海洋。在這三大生態系統中,濕地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濕地中有大量的動植物,這些動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資源,能夠對生態環境的循環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濕地公園,即以濕地為主題的公園,在良好的濕地環境和多樣化的濕地景觀資源的基礎上,人類科學、合理、有計劃的對濕地的知識進行傳播,對濕地的功能進行運用,對濕地的文化進行宣傳,并且興建一些可供人們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的公共設施。總之,濕地公園是一種集合了知識與觀光的社會公益性生態公園。濕地公園的建造過程,既是對原生態濕地的不斷合理改造的過程,又是對公眾普及濕地知識的過程。它既能夠保護濕地的生態系統,又能夠發揮出濕地生態的社會。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來說,差不多有兩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濕地公園,總共面積預計應該有一百萬頃。位于浙江杭州市區西部、距離杭州西湖5公里的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它與西湖、西泠一起被稱為杭州“三西”。它的占地面積大概是11.5平方公里,按照功能區域劃分,可分為東部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中部濕地生態旅游休閑區和西部濕地生態景觀封育區。在整個公園內,約70%的地區是池塘、湖陽、沼澤等與水相關的地區,整個公園內有六條河流和水道,如交叉口,車道,河網,島嶼等,它們縱橫交錯,相互融匯勾通,使得西溪形成了獨特的濕地景致。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集生態、城市、文化濕地于一身,不愧為中國濕地第一園。2009年11月3日,國際組織把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正式納入國際重點濕地名錄。
2.濕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的主要特點
濕地公園本身的自然屬性比較特殊,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兼顧濕地公園中每一處河流、島嶼等等。同時,建設濕地公園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所以濕地公園的建設設計相比其他的景觀設計,有一定的難度。
2.1濕地在建設過程當中的景觀設計原則分析
我國目前對于濕地公園的建設成果比較理想,但對于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仍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對濕地的認識也還比較初淺。這樣就導致了一部分濕地公園設計不合理,在遭遇一些獨特的自然氣候時容易導致河流,小島嶼等一部分的濕地缺失;并且建設濕地公園的初心是為了保護這種原始的生態環境,如果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在設計時沒有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統籌、全面、系統的考慮,而隨意的進行,那么不僅不只是違背了最初的想法,還會破壞該濕地環境中的原來的生物多樣性,得不償失。如前文所述,濕地公園還有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作用,即它的社會。在吸引人們來游玩的基礎上,使人們更多的了解濕地的知識。當然,若是濕地公園收售門票,那么它也具有一定的經濟效應。因此,一旦濕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的景觀設計不到位或者不合理,極有可能導致其教育性、社會性、經濟效益的大大降低,而起不到最初建設濕地公園的作用。所以,對于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要合理的設計以小心翼翼的保護每一處濕地,要全面、科學的統籌以保護濕地公園中生物的多樣性,還要在設計景觀設計中顧及其他的諸如教育性、社會性、經濟效益的作用,遵守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各種原則才能使濕地公園的各種作用得到利用。
2.2濕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的景觀設計內容
基于濕地公園獨特的自然屬性和建設濕地公園所要起到的社會作用,濕地公園在設計過程中應當以水體為主要對象,以陸地為輔助對象,對整個濕地公園的承載力作好充分的考慮,以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為重要前提。大部分濕地公園在景觀設計過程中也可以借鑒中國第一個濕地公園--西溪濕地,按照濕地公園的功能區劃分,一般分為濕地保護區、濕地體驗區,服務管理區和功能示范區。并且對濕地公園內是否引進外來品種做好充分考慮,既保護了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又對人類起到了科普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除了對于生物的保護外,還要注意對于植物的保護。植物在濕地公園中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左右,植物所帶來的良好生態環境不容忽視。所以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的同時,在保護原來濕地公園中所有植物基礎上,保護原有植物生態平衡,提高植物競爭生存力,可以適當引進或種植更多的植物,達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作用的同時,提高植物生存力。
3總結
濕地在生態環境中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而濕地公園是實現其作用的一個有效途徑,而景觀設計是濕地公園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提高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景觀設計的質量,能夠讓濕地公園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在景觀設計中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
作者:董凱杰 劉佳 謝仲軍 單位:北京中森國際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
參考文獻:
[1]王珊.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研究[J].智能城市,2016,(12):229.
[2]徐偉標.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16,(04):93.
[3]龔京美.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02):164-165.
篇5
關鍵詞:景觀設計;人工濕地;應用
作為一種全新的生態水處理技術,人工濕地一直都具有耐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果穩定、運行費用低以及投資少等優勢,在進行污水處理的同時,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1 景觀設計中人工濕地應用效益探究
人工濕地一直都是一項被人們不斷改善并且得到廣泛應用的污水處理技術,具有傳統污水處理技術所不能夠比擬的巨大綜合效益。
在景觀設計中融入人工濕地的應用,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如實現生物多樣性、節約水資源、改善水質、提升景觀整體價值以及成為景觀中重要的元素等。
2 國內外景觀設計中的人工濕地實例
2.1 國外應用分析
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工濕地已經在國外各種污水處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發達國家,由于人工濕地具備成本低廉、維護簡單、容易操作等優勢,得以大力推廣。例如,在美國華盛頓州的雷通東區水處理應用工程;新墨西哥盧斯科的住宅系統設計等項目。當前,國外已經將人工濕地技術廣泛應用于住宅、園林以及各種雨水回收和污水處理項目中,同時發揮景觀效應。
2.2 國內應用分析
深圳洪湖公園是我國最早在城市綠地建設中引入的人工濕地技術典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工濕地在景觀設計中應用,如湖南益陽城市學院的實驗樓設計中,應用潛流型人工濕地,對雨水進行處理和回收;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的景觀規劃,利用潛力型人工濕地技術,對雨水進行回收和處理。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背景
上海嘉定新城紫氣東來景觀綠軸工程,項目總用地面積約 55.28 hm2;其中水體面積7.79hm2,道路廣場面積6.33hm2,綠地面積35.12hm2;建筑占地面積25623.6m2,停車場面積4840.4m2,規劃區陸地面積綠地率約74.0%。項目總投資28735.3 萬元。項目規劃建設的紫氣東來景觀綠軸全長 2400m,寬335m,包括生態森林公園、娛樂休閑公園、市民文化公園、商業公園及濱湖文化公園5個部分。
3.2 景觀設計中的人工濕地應用
在“上海嘉定新城紫氣東來”設計中,引入“人工濕地園”概念,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濕地生態系統,構建以人工濕地景觀為主的港灣休閑公園景區。
3.2.1 項目設計方案。在公園空間構成方面,遵循了開敞與封閉相結合的原則,融合大型與私密空間,活躍與安靜的氛圍,實現城市與園林、直與曲、廊架與下沉等多種變化。所有的空間由蜿蜒的走廊聯系起來,通向周邊的開發地塊和公園之外的主要景觀節點。地形和植被的起伏變化,不僅使游客從不同的高度欣賞公園的景觀,得到豐富的視覺體驗,而且也為野生動物和行人提供了過街走廊。活動內容結合地形的坡面和坡頂進行精心設計,通過用鄉土植物恢復所有水濱濕地和高地密林,創造了良好的地方野生動物棲息地和市民休閑場所。
3.2.2 濕地水系統。水系統的構建是人工濕地系統的核心環節。通過模仿天然濕地功能,滿足人類需要。在該項目工程中,景觀所處范圍內的水源主要為地表徑流與生活污水。有關濕地水系統的應用,可設計景觀走廊,環繞著整個景區,發揮園區內的觀景作用,同時完成水源一級去污處理。通過收集到的地表徑流與生活污水,和植物進行接觸與吸收,并順勢引入到邊溝沉基槽中,定期處理,排入中部濕地。
3.2.3 濕地生物系統。濕地生物系統主要包括種植植被、養殖水生動物以及處理微生物等環節。通過應用濕地植被,可緩解地表水流的速度,再加上植被枝葉的阻擋作用,促進水中泥沙的沉降。在土壤與植物的代謝過程中,水中各種有機溶解物或無機溶解物被截留,將更多的有毒復合物轉化成無毒物質,促進水體的澄清,優化環境。在樹種的選擇上,依據景觀總設計理念,全部選擇原生的鄉土樹種,結合城市景觀特色,優先選擇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骨干樹種或者市花、市樹等,將綠化帶與喬木、灌木、草地等混交搭配,選擇水蔥、菖蒲等水生植物,千屈菜、燈芯草等半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則沿水岸建種植槽,以此降低種植土用量,避免水土流失。
3.2.4 濕地休閑系統。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在人工濕地公園中納入更多人性化要素,如湖濱休閑綠地、景觀走廊、步行通道等,依托人工濕地景觀,吸引更多游客,創設和諧的優美環境。
篇6
關鍵詞:居住區;人工濕地;水環境
中圖分類號:P9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9-0059-03
1 引言
濕地作為“自然之腎”,在涵養水源、提高水體質量、減輕水體污染、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眾所周知。自然濕地的逐漸減少意味著自然生態的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場所漸行漸遠。人類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某些物質,卻正在失去自然的純凈滋養和天人合一發自內心的祥和,全世界范圍內,全球變暖、環境污染、水資源緊缺等惡果已經逐漸凸現。針對愈演愈烈的環境危機,近年來,在世界濕地組織的倡導下,在各地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濕地包括各類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正在逐漸恢復和再生因為城市化建設被侵蝕的自然濕地。在我國,人工濕地事業雖然剛剛起步,但正在以不可逆轉之勢,開始吐露生機。
2 居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的內涵
2.1 居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概念
濕地是指陸地上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和土壤過濕的地區,并與其生長、棲息的生物物種構成獨特的生態系統,包括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體,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
天然濕地是在自然營力作用下形成的,而人工濕地是經過人工設計和建設形成的濕地,供人類利用并給人類帶來益處的由飽水基質、挺水或沉水植物、動物與水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開展城市人工濕地研究,就是要創造一個模擬自然生態濕地的人造濕地系統,這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及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居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的意義
濕地環境是與人們聯系最緊密的生態系統之一,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加強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能充分利用濕地滲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導雨水的排放,調節區域性水平衡和小氣候,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
(2)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們了解濕地的生態重要性,在環保和美學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會效益。一定規模的濕地環境還能成為常住或遷徙途中鳥類的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3)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可減少殺蟲劑和除草劑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綠地的日常維護成本。
在生態、環保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人工濕地被廣泛運用到居住區的水景設計中,將景觀與環保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由于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迅猛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城市生態環境受到污染,特別是景觀水域絕大部分富營養化,亟待進行治理;目前綠地過分地人工雕琢與堆砌的傾向,使城市中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信息對現代人的身心滌蕩作用受到干擾,人們渴望能夠親近自然。正是在這種日益高漲的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影響下,人工濕地應運而生了[1]。
3 居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研究概況
3.1居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國外研究概況
20世紀初,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全世界的濕地開始經歷退化、喪失和恢復的過程。國外對濕地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也因此展開。忽視自然環境的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改造工程,已被普遍否定。在國外的現代城市建設中強調突出豐富的水邊空間,沿河建設大規模的中央公園、城市公園,一方面讓現有的濕地環境盡量接近自然狀態,充分發揮濕地的生態功能;另一方面增加濕地周邊的空間和綠化,強調創造城市富有情趣的親水空間,增加城市環境舒適性。
(1)歐洲國家的“重新自然化”。20世紀70年代中期,德國進行了對自然保護與創造的嘗試,提出了“重新自然化”的理念,在全國范圍內拆除了被混凝土渠道化了的河道,將河流恢復到接近自然的狀況。1983年瑞士頒布的河流保護法規中明確規定,在河流整治的各種方法中,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采用如下的優先級順序:生物材料方法(植物)――混合方法(植物與木材或石料合用)――剛性材料方法(木材、石料、混凝土);在需要實施河道整治工程時,對生態學和景觀方面存有缺陷的河流部分,必須同時努力地予以改善,例如增加植被,或者在水流中拋石,為魚類營造藏身之處等。
(2)日本的“推進多自然型河流建設”。20世紀90年代初在日本建設省河川局“推進多自然型河流建設”的法規中規定:尊重自然所具有的多樣性;保障和創造出滿足自然條件的良好的水循環;水和綠形成網絡,避免生態體系的互相孤立存在。在強調自然保護的同時,積極推進旨在不斷恢復自然的水邊環境建設。具體的做法是,在河流整治時,利用自然石料和水生植物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在河岸的高水位淹沒處增加綠化,保障魚和動物的生息環境;在確保河流的防洪、水資源利用功能的同時,創造出優美的自然環境,增添城市景觀魅力。
(3)美國波士頓的“自然濕地”設計。波士頓市由于快速的空間擴展,導致查爾斯河水質急劇惡化,而上游城市和沿河排水系統又引起了頻繁的洪水泛濫。為此,波士頓制定了被稱為“自然濕地”的水體邊界規劃。其主要特征是以河流為系統,以河流邊界的灘地作為公園帶,保持河岸與河漫灘的自然狀態,并沿河流發展帶狀綠化系統,同時將市內的數個公園連為一體。為此,波士頓市疏散了河邊的居民,通過疏浚河流、種植能抵抗周期性洪水變化的樹木來恢復河流的自然演進過程,使過去污水橫流、泛濫成災的河流轉變成為由自然過程控制的、最有吸引力和最具自然活力的地方[2]。
3.2居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國內研究概況
3.2.1 設立濕地公園
2005年5月,我國的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在杭州西溪對外開放。從而標志著濕地景觀達到了一個國家級的認可高度,在這個公園的規劃設計中,設計者結合了很多規劃設計的理論方法與生態規劃方法,在國內作出了一次全新的嘗試。西溪濕地被定為全國首個濕地公園試點,相應確立了“積極保護”的思路,即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利用,通過適度利用實現更好的保護。“從生態角度看,西溪濕地也不適合純粹的自然保護區模式。”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常杰教授解釋,西溪濕地目前面積僅10km2,這樣小的范圍,如果完全封閉保護起來,自我維持、自我循環的能力會減弱,當物種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補充,有成為生態“孤島”的危險。因此,科學、適度的人為干預,有助于西溪濕地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根據西溪濕地作為次生濕地、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的獨特性,綜合保護工程確定了環境優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可持續發展,以民為本等六大原則。西溪濕地公園建設對國內目前濕地景觀的規劃設計現狀來說是一次破繭,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看到,景觀生態規劃的整體水平不高,是我國濕地景觀規劃最大的欠缺,怎么樣在國內進行人才整合,專業整合,是目前兩方面都需要考慮的問題,相信未來濕地景觀規劃設計會有一個全新高度。
3.2.2 人工濕地景觀營造
篇7
關鍵詞 節約型城市景觀 設計方法 思想研究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節約型景觀設計,早在明朝中國對于節約理念在造園中的應用就有了一定的認識。明代計成所著《園冶》一書的《興造論》中便提出造園不可以盲目“當要節用”;同時主張對施工腳料的充分利用,變廢為寶。
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環境問題的惡化,節約型景觀的研究逐步受到人們重視。朱建寧就認為,節約型景觀的概念應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其次是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與各種能源,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獲得最適宜的綜合效益。
1節約型景觀設計方法
節約型景觀設計和能源的支撐系統,及實施手段。本文以節約型城市景觀為例,根據節約型景觀設計的分類,對城市景觀的技術體系是指構成城市公園空間和實體并支持其運行的物質個要素節約型設計方法進行總結和歸納。
1.1因地制宜對現有場所改造
在景觀設計中,場地是一切動植物生存和活動的基礎。好的景觀設計應立足于場地本身,通過對現有場地存在的問題的探索與改造,達到環境整體的提升。對于本身質量較好的場地,要注重保護其特色,避免建設中被破壞。對于自身質量較差的場地,需要先進性修復,如改良貧瘠土地,重新規劃不合理地形等。
對土地的節約和利用形成的景觀設計具有低建設成本、生態環保、尊重土地肌理、資源利用率高等特征,既滿足場地功能的要求,又滿足人們游賞的需求。
1.2 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資源,所以人們在營建優美的景觀環境的同時也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尤其是盡量減少水資源的利用和浪費。這不僅是在干旱的地區,在雨量充沛的地方對水資源的節約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
(1)雨水的回收與利用。隨著城市化的普及,經過城市雨水管道迅速的將降雨排放至河流中,一方面可能會給河水帶來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下水的補充。合理利用綠地的透水性,將雨水過濾后讓其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或在公園綠地中,利用地面坡度收集雨水,并加以處理,重復使用。
(2)生活污水的再次使用。生活污水在景觀設計中主要可以用于兩個方面:第一,為植物提供養料。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便可以再次循環使用,為植物提供養料。第二,作為水景的循環用水。城市中往往用水景一豐富景觀層次,生活污水只需經過簡單的過濾,便可用于城市水景的循環水使用,從而避免了水的浪費。
1.3合理利用現有建筑材料
景觀材料是景觀建設中必要的元素,在節約的基礎上能合理利用景觀材料,通過合理的設計和精細的施工,同樣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觀效果。
(1)選材“因地制宜”。本地景觀材料如石材、植物等的使用不僅運輸方便,更多的可以反映本土的文化氣息。這些別具特色的景觀環境不僅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觀特色,同時也可以形成獨特的城市名片。
(2)廢棄材料的合理利用。廢棄材料有很多經過回收加工,可以再次的利用,生成其他的產品,如利用場地內或者場地周邊的廢棄材料進行重新設計,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這在很多后工業景觀和公園改造中都有所體現。如廢棄的工業垃圾,經過藝術家精心擺放,成了小區綠地中的藝術品。建筑垃圾,如樓梯、混凝土板,配上植物,也能成為藝術的一景。
(3)新型材料的運用。節約型景觀的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園林的生態效益。所以在挖掘本地材料和鄉土材料的生態性的同時,也要通過科技手段積極研發新的生態環保材料,以適應新時期對景觀建設的需要。
2節約型社會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武漢解放公園為節約型景觀提供了一個很好地案例。解放公園在以前的公園的基礎上加入了富有特色的人工濕地系統。用最經濟的途徑,將新解放公園恢復重建為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態與文化游憩地。
為了處理人為的水污染問題,解放公園通過人工構建而成的仿濕地生態系統通過濕地植物對水體進行凈化的生態系統。人工濕地系統的構建可以實現園內水系統的自凈功能。這就意味著,解放公園內的水體由此將“死”而“復活”,而園內所有的植物也均成為這個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該濕地系統可以凈化8公頃水面的水質。將公園的湖水從19.7米標高的溢水口附近水域,由泵站提升到20.5米標高的兩個蓄水湖,再通過四條渠道,緩緩經過凈化水域,沉淀過濾,60余種水生植物進一步吸收水中污染物,達到凈化目的,最后通過重力落差跌入大湖。同時在公園的河岸設計上,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用“軟堤”的手法。水體與岸線間,采用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自然連接,形成了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種植著一些諸如荷花、菖蒲、香蒲、澤瀉、水鳶尾、水蔥、水蓮花等濕地植物,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層次水生植物景觀。濕地上修建棧道,游客沿著迂回曲折的木質棧道入畫賞景,如同行在水面上,形成親近水體、親近植物、親近自然的人景融合。
篇8
【關鍵詞】濕地、公園、文化、規劃設計
中山市東鳳鎮屬于西江、北江沖積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帶來的泥沙在古海灣中淤積而成。全鎮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多為魚塘和含沙泥層。鎮區內主要河道為鎮北部的雞鴉水道。和穗濕地公園項目就位于雞鴉水道河段的細沙島上。如何在公園規劃設計中融入當地歷史文化,體現文化主題,突出文化表現形式,是該項目的重要探索點。
一、 項目背景與場地概況
東鳳鎮利用現狀河網和過渡性的濕地打造公共空間,既有利于這些自然水道生態環境的養育、護育及修復,維護一個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又能在適度的范圍內布置讓人能夠觀賞、體驗,甚至有科普科研意義的公共活動空間。
規劃的和穗濕地公園位于東鳳鎮中東部細沙島上,用地形態猶如淺灘上的戲水游魚,整片規劃用地屬堤外灘涂地,周邊主干路網完善,區域可達性強。和穗濕地公園建成后將成為中山市內面積最大的人工濕地公園。
二、 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文化表現形式
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文化表現形式主要通過公園的主題性、公園的開發利用方向以及公園的美化三個方面體現。其中,公園的主題性是以某種游樂的形態為目標,圍繞該種游樂方式營造文化氛圍,公園內的所有色彩、造型和植栽都圍繞著這個主題服務,形成易于辨認的特質和游園線索。公園的開發利用方向則是設計者對用地利用的把握態度,例如是在設計過程中盡量保留自然遺跡,還是運用部分或大量工程措施進行改造的決策態度。公園的美化則是通過對公園的園林設計、景觀小品、建設風格等形式上的塑造,突出文化美感。
三、 濕地景觀文化的表現類型
1、自然、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濕地景觀文化
濕地景觀設計不應單純等同于一般的濱水景觀設計。優秀的濕地景觀設計,應是綜合考慮其包含的生態系統的健康性。沒有生物多樣性參與的濕地是沒有生命力的。在進行濕地景觀設計的時候,我們需要構筑具有完整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的濕地生態系統,兼顧濕地生態良性循環和為城市市民服務的綜合目的。
2、歷史、人文的濕地景觀文化
生于水邊,長于江岸,以舟為家。嶺南文化中的龍舟競渡是從古代南越人的傳統習俗沿襲下來。“水任器而方圓”,賽龍舟成了嶺南人性格的最好詮釋。隨著歷史的發展,嶺南龍舟文化將一些傳說與民俗活動聯系起來,形成了端午節的節日民俗活動。這項運動年月久遠,傳播并影響到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南宋時廣東已有大型的龍舟競渡比賽。
東鳳鎮的“五人飛艇”項目,其實是由中國傳統中的龍舟演變而來,是東鳳鎮人民對龍舟運動的精簡與提煉。作為嶺南水鄉的生動顯影,五人飛艇的龍舟習俗在東風鎮綿延逾千年,成為融入當地民眾生活的一項傳統運動。2012年,五人飛艇更被列入中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法律意義上需保護的傳承民俗。近年來連續舉辦的十屆“五人飛艇”公開賽,吸引了鎮內外70多支龍舟隊參賽,每次比賽有近萬人觀看,成為當地一大盛事。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我們所說的非物質的東西,民俗文化的東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質載體當中”,和穗濕地公園就承擔著這樣一個神圣的任務——以“五人飛艇賽”為文化主題,以民俗活動為文化載體,不僅營造貼近市民生活、被市民理解與熟識的公共性場所,更要為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提供保護。
和穗濕地公園將是一條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景觀帶,嶺南文化在這條充滿回憶的景觀帶中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公園中的展示區將把普通民眾的生活片段或是流傳在百姓里的民俗典故一一展現,歷史傳唱。和穗濕地公園,將是承載東鳳鎮文化歷史的畫廊長卷,將是東鳳鎮里一道靚麗的風景走廊,是集人文、生態、科教于一體的城市景觀。
3、科普、教育的濕地景觀文化
在追求和穗公園濕地的審美價值和游憩價值同時,我們也應更加重視其生態價值和環境教育價值。濕地不等于通常意義所理解的濱水區或濱水景觀。它是具有完整意義的生態系統,它擁有完整的生態系統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其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系統服務也應該是完整的。通過設計的引導,環境的教育,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關系,是濕地景觀文化中最需要重視的一個環節。
4、美學角度的濕地景觀文化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美學文化,應體現大眾的審美需求。濕地園林化的理念,就是以審美的角度進行設計,將設計者的思想、美學觀和價值觀用一系列的手法通過景觀解構、建設風格等形式體現出來。
此次和穗公園濕地規劃將堅持將生態功能的保護欲恢復放在首位,避免濕地景觀的破碎化,盡量保留桑基魚塘的道路形式,局部保留原有魚塘,以自然為主,并進行細微的人工干預。整個公園將以開敞式為主,通過點、線、面的傳統美學設計手法串聯起各個功能區域。
四、 規劃設計方案中的文化要素解析
和穗濕地公園中蘊含著六大文化要素。
1、自然生態水系
濕地公園地處新沙島對岸,緊鄰雞鴉水道,周邊水網交織、河道縱橫。風景原始古樸,水鄉風情濃郁,兩岸植物豐富、風景秀麗。水,既是整個“濕地公園文化景觀”的基本載體,也是景觀的首要組成要素。作為魚眼點睛之筆的人工湖,是基于現狀魚塘水系開拓出來的大面積開闊水域,緊隨其后的桑基農田,體現了濕地公園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的”道家”文化。
東鳳鎮和穗濕地公園(文明林)規劃設計總平面圖
2、江河入口的帶狀空間
濕地公園位于雞鴉水道的河口處,灘涂平緩悠長,適于延灘涂布置休閑步道,形成步步為景的觀賞層次,呈現出一面為水、一面為林的文化空間特征。
3、水林相間的景觀格局
公園力求保持原生態的自然格局,打造一個較為安靜休閑的景觀空間,形成水林相間、獨特而豐富的景觀格局,為人們營造出一個觀景互動,交流,休憩的舒適場所。是濕地公園文化的整體架構。
4、人文與自然結合的景觀單元
人工湖、文明林、天后宮、蓮花池形成了一個個姿態迥異的系列景觀單元。 “文明林”,是中山市“森林圍城”綠色行動的主打項目之一,通過種植主題,賦予樹木人文色彩,體現追求和諧的生活文化思想內涵。天后宮,則寄托著人民對媽祖的崇敬與紀念。這些景觀單元或借助自然風光,或依托人文古跡,體現出系列型的觀賞主題和情感關聯,成為濕地公園文化的支撐要素。
5、龍舟觀演區(五人飛艇)
五人飛艇比賽是整個濕地公園文化中最具影響力和價值的核心要素,是“自然與人的聯合作品”。 五人飛艇觀賽場地設置有中央觀賽龍舟主題廣場,賽時可提供300個參觀席位。廣場的北側預留龍舟文化展示區與龍舟博物館,體現出東鳳地方文化。
6、特色植物
利用本土豐富的植物資源,以簡潔、大氣的造景手法營造充滿亞熱風情特色景觀。在濕地水域中種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蘆葦等具有凈化水質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開花植物鳶尾、千屈菜等,利用淺水處種植柳樹、蘆葦、水芋等,為水鳥提供棲身之地;陸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歸真的田園風光。以具有體量感的整形灌木營造空間縱深感。高層植物以挺拔樹種形成豎向線條;底層植物以帶狀分布形成清晰的層次,突出不同色彩高度的配合。
篇9
1.1原有建筑的破壞近年來,由于哈爾濱城市現代化腳步的大踏步前進,致使哈爾濱很多原有建筑遭到破壞。如今,在老城區新舊建筑與建筑、建筑與街道混搭現象鱗次櫛比,形成一片雜亂無章的景象。
1.2景觀設計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現代主義設計的大浪潮中,哈爾濱的景觀設計日趨國際風格化,景觀設計缺少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忽略了地域性文化及客觀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1.3氣候、地理環境導致的景觀設計的局限性由于哈爾濱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特殊性,使得這一地區內的景觀設計在造景手法、材料運用、植物搭配等方面需要格外的考慮氣候、地理環境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2針對哈爾濱景觀現狀不足的措施
2.1景觀設計基于歷史文化背景之上景觀設計的靈魂在于它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功能合理的布局,兩者缺一不可。哈爾濱在城市發展的一百多年中積淀下了特殊而生動的文化底蘊,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是景觀設計最好的素材和設計靈感來源。這也是體現哈爾濱城市景觀異域性的有效措施。
2.2結合場地自然因素的生態設計景觀設計首先考慮到的就應該是場地性的問題,設計作品的好壞完全取決于能否對該區域的自然因素加以合理利用,是否符合場地的客觀條件及需求。例如,建成于2011年位于哈爾濱的群里開發區的首個國家雨洪公園。雨洪公園建成位置原是一片濕地,但是由于新區的快速開發導致了濕地水源枯竭的現象。基于這些客觀原因土人設計團隊提出了利用城市雨洪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構想,這一理念不僅很好地解決了新區內雨洪排放的問題,而且為該區提供了大面積的綠地空間。
2.3景觀設計扎根于傳統卻不拘泥于傳統傳統的會是精湛的,同樣也相對滯后,景觀設計要立足于當下,扎根于傳統,并在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而不是一味地抄襲、模仿,這樣才會不斷地推動行業的向前發展。
3結論
篇10
(一)生境片斷化,物種多樣性損失
在我國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往往沒有考慮到城市區域中的生物群落生存環境問題。從生態學角度講,許多區域尤其是濱水地區都是具有生物多樣性特性的區域。我們在改善城市景觀環境的時候,是否善待了那些同樣在這里生存著的生靈?生境的片斷化也是導致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一些裝飾性的景觀設施的建立成為生物體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而現在,從景觀生態學角度來看,衡量一個城市景觀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看其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和本土化程度。
(二)“水路管網”系統破壞,生態價值銳減
每個城市的水系對于城市的建設、人類的生存都至關重要。事實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水路管網”系統,大大小小的河流像人體的毛細血管一樣,為我們輸送水源,為地球生物繁衍生息做出貢獻。但是,一些景觀設計者往往沒能很好地保護和利用原有水系,并將其作為城市景觀的有力元素引入設計之中,反而忽略了淺灘、沼澤、濕地等自然河道的天然凈化功能。取而代之的是筆直的水泥河道,破壞了天然的“水路管網”系統,完全喪失了原有的寶貴生態價值。不少設計者走入誤區,任意切割山脈,截斷河流,蜿蜒曲折的河道變得筆直呆板,恣意毀壞生態水系的行為導致了生物通道被隔斷,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將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和自凈功能銳減,物種將不再持續生存下去,人類自然也將不再可持續。
二、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的景觀設計途徑的探討
針對當前城市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弊病,我們不得不反思生態環境保護和景觀設計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屬于環境保護中的核心部分,其本身與景觀設計的關系應該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古代儒家、道家的哲學都強調“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的思想無非是在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下進行景觀營建。
(一)最小干預,讓原生態自由呼吸
一名合格的景觀設計師應用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的景觀設計,保護當地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因此對場地原有生態環境的保護,讓原生態自由呼吸是每個設計師的職責和義務。例如在粵中造船廠舊址上建設的中山岐江公園,原場地有發達的水系、相互適應的生境和土壤條件、歷史悠久的老榕樹以及良好的地帶性生物群落。俞孔堅面對保護古榕樹和水利防洪的雙重挑戰,根據河流動力學原理開設支渠,形成榕樹島,既保護了場地原有的古榕樹,同時也滿足了過洪斷面的要求。
(二)最大促進,讓生物群繁衍生息
景觀設計總是在一定的場地上進行的,人類的活動或多或少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干擾。但是,即便如此,設計者依然能夠盡其所能減少干預,促進自然本身生態功能和價值的發揮與體現。如何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制定最優設計方案,最大化促進自然系統的物質利用和能量循環,維護場地的自然過程與原有生態格局,增強生物多樣性,讓生物群繁衍生息,而不是大興土木建設觀賞性、紀念性的景觀。這是當代景觀設計者應當認真研究的課題。如設計師查爾斯•艾略特提出在波士頓的閑置土地上建立一個開放空間系統,征用濕地陡坡、崎嶇山地等無人利用的土地,在沒有破壞濕地系統的前提下,保證了濕地物種多樣性不受到侵害。并利用其調節功能和生物凈化功能,促進生態良性運作和能量的循環,重新構建逐漸消融的城市自然景觀系統,有效地推動了城市生態的良性發展。
(三)最佳利用,讓自然做功
- 上一篇:鄉村振興基本情況匯報
- 下一篇:高中生物學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