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素質教育的反思范文
時間:2023-08-07 17:41: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素質教育的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文教育;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研究
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培訓學生的人文知識和精神,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關注教育過程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所謂人文素質教育,實際上是指“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1]長期以來,體育都被人們冠以“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頭銜,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體育教育過程中缺乏人文素質教育。在國內體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致使學生人才培養不到位。
一、高校體育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傳統的體育思想導致文化道德素養的流失。在傳統的觀念里,人們一直潛意識的重武輕文。這種思維意識決定體育的發展是以強健體魄為目的的。這種保守的傳統思想制約的體育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從古代歷史中不難看出,不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傳統意義上的體育都是與軍事戰爭有關的。大家往往只注重體能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這種思想延續到今天就促使人們往往對于從事體育專業的學生的個人體育技能關注的多一點,也使得部分體育專業的學生文學素養較差。現在體育中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部分體育運動員甚至服用興奮劑,弄虛作假等等,這些都從另一方面證明部分人的人文知識素養薄弱。而在大多數的學校中,重文化知識教學、輕體育人文素養培養現象非常顯著。在國內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實踐中,并未將人文教育納入到教學體系之中,就是這樣一種重文輕體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學校重學生身體素質訓練,而忽視人文素質培養。
二、高校體育教育實踐中的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
(一)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高校體育教育教學
實踐中可以看到,人文素質教育對體育教育功能產生積極的影響。體育的功能主要包含著三個方面,它們分別是:育人、健身、娛樂。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制約,當代體育教育體制并不完善,目前只有健身、娛樂功能而已,育人功能未能得到重視,更沒有體現在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因此,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對于體育功能的認識還停留在強身健體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得以體現,體育教育向著人文化方向發展,而且將很多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納入其中。具體表現如下:1、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學生發展的關鍵。2、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教會學生理性的去釋放自己的喜怒哀樂,增強學生對于情感的表達和釋放能力。3、增強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培養良好的品質,體育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形象也會大大的提高。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讓學生在強化專業技能的同時,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2、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應用知識,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3、使人們盡早摒棄傳統的育人觀念,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和培養。4、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熱情,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品質。5、陶冶當代大學生的情操,并且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其道德水準。
(二)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拓展體育教育教學
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若想提高教學水平,必須加入人文素質教育,進行體育教學方式的改革。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在體育教育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比如我們常常提到的STS教育。STS教育,包含了社會、技術以及科學等方面的內容。“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強調理科各科教學應與本學科的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與當前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2]從實踐來看,STS結合了社會、人文以及科技等方面的內容,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通過該種教育模式的音樂,可以促使學生適應社會,不斷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同時這也是提高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強高校體育教育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順應時展趨勢的,是必須要實行的。
三、拓展高校體育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不斷強化學生人文知識的思維意識
在體育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他們對人文的認知力。在當代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先進的教學儀器融合文化知識方面的內容,把人文知識轉化成實際教學過程中會用到的多媒體課件,這樣可以更好的詮釋人文知識,體現其對體育教學的價值,學生對審美樂趣也會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二)拓展體育工作者的人文知識面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拓展體育工作者的人文知識面也就是間接加強了對學生的人文知識的素質教育。體育教育工作者要盡力博覽全書,提升自身文化素質。
(三)設置優良的人文知識教學課程
高校體育教育中只有開設相關的人文課程,才能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人文知識,并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
(四)創新思維模式
傳統的體育思維模式是不利于人文素質教育開展的。改變傳統體育的教育理念,才能彌補體育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缺失,使新體育更能滿足培養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提高高校體育課程教育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人文素質教育對高校體育教育會起到積極地影響作用,實踐中通過不斷拓展高校體育老師的人文素養,來影響學生,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陳瑞玉.對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人文體育思想的認識[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27(3):93-95.
[2]楊育林.我國普通體育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探析[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9,22(3):13
篇2
高校師范生是素質教育的實踐者,肩負著黨和國家的教育重托。對素質教育觀念的正確理解,其現實實踐。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86份,調查對象為沈陽市師范院校的師范生。
調查結果
對素質教育觀念的理解
“貫徹實施教育目的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觀念”對此問題的回答,66.5%的師范生認為對,27.4%的師范生說不清,6.1%的師范生認為不對;“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觀念的改變”對此問題的回答,54.8%的師范生認為對,30.1%的師范生說不清,15.1%的師范生認為不對;“妥善處理教育因素的辯證關系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對此問題的回答,67.0%的師范生認為對,28.2%的師范生說不清,4.8%的師范生認為不對。可以看出,多數學生能對素質教育有正確理解,一方面表明素質教育的日漸深入人心,另方面素質教育新概念教育取得了初步結果;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對素質教育新概念還沒有正確理解,這一方面表明傳統應試教育的痼疾根深蒂固,另方面表明對素質教育實施教育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的組成
調查表明,九成以上的學生認為全面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包括德智體美勞格六個方面,特別是人格心理教育也不可或缺。我問一個學生,如果有一個選項,除了包括德智體美勞格六個方面外,還有信息技術教育,一共七個方面。學生回答,那他就選七個方面的,那個選項包含方面多就選那個方面可以得出結論,在師范生看來,全面發展教育是多方面的,絕對不只是德育、智育、體育三方面,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四個方面。看來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等方面”還值得研究。
“認為在全面素質教育居于首要地位的部分”對此問題的回答,59.7%的師范生認為是德育,1.8%的師范生認為是智育,0%的師范生選擇體育,0.4%的是師范生認為是德育智育體育之外的教育,認為德智體都重要,沒有哪種教育居于首要地位的師范生占38.1%。調查表明,約多數學生認為在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中德育居于首要地位,只有極其個別才認為是智育居于首要地位,這和現實中德信淪落喪失以及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形成鮮明對比。
素質教育的理想與現實
素質教育純粹是理想不能實現嗎?多數學生對此作出了否定的正確回答(59.2%),這應該值得欣慰,約1/3學生卻看待不清也不能忽視。素質教育是理想,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素質教育也是現實,我們正實踐著素質教育,我們正享著素質教育的成果。素質教育是理想和實踐的統一。
多數學生認為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61.3%)、教師在早晚自習上新課不對,教師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有效性(70.8%)。絕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只要廣泛開展音體美活動就是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才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和渠道(84.2%)。
對素質教育的三種典型模式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都聽說過的只有接近半數(48.7%),其中極其少數對其含義清楚,表明了對素質教育典型模式的教育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與高考
有考試就有應試,高考是終結性的考試,是淘汰性的選拔性的考試,應試教育和考試、高考有著糾纏不清的關系,盡管素質教育是恢復高考后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而產生的,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考試。半數以上學生(57.5%)對此能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是少半數的學生的錯誤選擇卻應充分重視,反映了學生乃至社會對考試、高考、應試教育的又愛又恨的錯綜復雜的情結。
調查反思
從調查所有數據綜合來看,62.4%的師范生能正確理解素質教育新概念,28.0%說不清,9.5%錯誤理解。可見,多數師范生對素質教育新概念能正確理解,這是師范生從小耳濡目染素質教育的結果,一方面說明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多年的素質教育結果使素質教育新概念(觀念)深入人心,特別是深入師生的內心,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品嘗著素質教育的成果,因此,否定素質教育、對素質教育悲觀乃至望而卻步是不對的。另方面說明師范生是能夠接受素質教育新概念,并能用于未來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去,素質教育在中國是長期的,未來素質教育在中國是后繼有人的。
篇3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中學英語教學;應用
G633.41
英語作為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承載著教授學生基礎英語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教育職責。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學英語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認可,而教師也相應完成身份的轉化。但就實際教學效果而言,仍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從師生兩個角度,加強反思性教學,對于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生角度反思性教學的實際應用措施分析
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和尊重,側重于自主性學習探究教學,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相應提高了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際要求。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學習反思,如教師不能對其嚴格要求,綜合能力和素質提升教學緩慢,因此,加強學生的反思性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意識
學生具有良好的反思意識是其產生反思性學習行為的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主動進行學習反思,進而獲得能力的提升。就目前中學英語教學而言,對于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仍有一定的缺失,普遍停留在口頭勸導方面,缺乏實質的指導。
反思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系統、長期的過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從各個環節引導學生的反思行為,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使其逐漸形成反思學習的意識。首先,教師應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目前,多數中學生學習較為茫然,不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科學的規劃,學習效率較低。在這種環境下,學生較難產生有效的反思性學習。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明確英語學習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不足,進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反思,培養學生的反思學習意識;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積累錯題的習慣。學生應擁有自己的錯題集,其中記錄著自己遇到的每一個學習困難,在復習錯題集的過程中,就是反思學習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學習習慣
僅具有反思學習意識,對于現階段的中學英語教學而言是遠遠不夠,教師應在意識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學習習慣,以不斷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1.培養學生預習習慣
預習既包括對未知內容的了解,也包括對于以往學習內容的復習。科學的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回顧以往所學的英語知識,并在新舊知識的對比中,不斷發現自我的學習不足,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在學習動力的驅使下,才能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意向,進而將反思意識變為行動,并逐漸形成反思學習的習慣。
2.加強學生課堂參與度
課堂是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主要渠道,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應的教學實踐,獲得相應的英語知識,提高自身英語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學習樂趣,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其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愉悅,從而創建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英語教學參與度。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激發,進而對英語學習內容產生更多的思考,其中就包含著有效的英語反思思考。
二、教師方面反思性教學的實際應用分析
教師作為學生知識的構建者,英語教學活動的實踐者和執行者,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直接影響著中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和效率。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教學主體,需要幫助學生完成自主性學習探索,以不斷提高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創新教學理念
素質教學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創新自身教學理念,脫離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樹立科學素質教學理念。教師應充分認識并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同時科學看待學生的個體化學習差異。通過合理的教學問題和情境,引導學生的自主性反思學習行為,幫助學生總結整理自身學習的錯誤,以不斷加強對于英語教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進而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加強自我認識和反思
自我認識和反思并不是單一針對學生或是教師而言,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完成的教學活動和行為,教與學是一組互相存在的理念,因此,自我反思應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過程,以不斷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
首先,教師應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理念和內容,探索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重點加強與學生的教學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綜合中W英語教學要求和學生意見,科學調整自身教學行為。教師反思措施包括教學研討會、教學日志等等;其次,教師應定期引導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認識,幫助學生對一段時間的英語學習進行總結,總結學生的進步和不足,通過學生間的良好交流,形成一種良性的反思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積極創新自身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習慣,同時引導學生科學的自我反思行為,并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提高中學英語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宋麗.反思性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2015(10).
[2]張潔.反思性教學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4).
[3]岳菲菲.反思性教學在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09).
篇4
一、家教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雖然國家持續增加教育投資,高等教育入學率略有提高,但提高后的入學率仍不能滿足大部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據艾瑞統計:國內一流大學的錄取率約為7%~8%,“211大學”的錄取率約為5%,“985大學”的錄取率僅為2%,學生想進入理想學校仍非常困難。為了在考試中獲勝,學生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應試”,而提供“應試教育”的課外輔導機構成為他們的首選,因此升學壓力是導致“家教熱”的原因之一。輔導機構較低的經營門檻是導致民辦輔導行業在教育部明令禁止公辦學校開展盈利性“補課”后獲得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根據IDC報告顯示:2011-2014年中國輔導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40-330億美元,2011-2013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圖1是美國投行jefferies對2004年-2013年中國家庭教育支出做的統計圖,他在《中國教育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家長愿意在個性化教育上花更多錢使子女更具競爭力,這正是輔導市場發展增速超過家庭教育支出增速的原因”。
圖1 中國家庭教育支出
隨著“應試教育”弊端凸顯,高考改革呼聲越來越高。教育部曾明確提出要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1]。2014年高考改革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包含考試制度改革與錄取制度改革,主張推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外語實行一年多考”、“不分文理科”、“減少考試科目”等,提出的“多元評價”對改善學生過度“應試”、盲目追求“高分”現狀和緩解學生“一考定終生”的考試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家教熱”現象的反思與建議
(一)學校素質教育未能有效實施
1.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
提到素質教育很多學校的做法往往是“縮短上課時間”、“減少課外作業”、“組織活動課”,培養學生廣泛興趣、愛好,從而忽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這些都是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誤解,也是很多學校素質教育失敗的重要原因。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而不是撇開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特長教育,所以升學率應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2]。數學和外語作為學生校外補習的主要科目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城市學校在基礎學科上花的工夫仍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學校應提高基礎學科的教學質量。
2.學校評價體系滯后
導致學校素質教育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學校未能改變對教師、學生的評價標準。標榜“素質教育”的學校常常以應試教育的考核標準衡量素質教育成果,使教師在實施素質教學過程中產生認知混亂,老師迫于評價的壓力很難真正放手搞素質教育,使素質教育在實施階段變了味。
(二)學校與輔導機構缺乏統一管理與合作
目前我國學校教育與課外輔導機構幾乎沒有交集,課外輔導機構仍被視為非正式教育形式。在管理上校內、外教育活動未能實行統一管理,學校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門直接管理,校外輔導機構則受到教育行政、勞動保障、工商管理等部門的監管。反思素質教育改革道路,素質教育的口號只在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的學校喊得響,并未在家長和社會教育中得到實質體現,所以加強校、內外教育的統一管理,發揮各自優勢的合作,是未來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道路。
篇5
關鍵詞:探究 學習方法 反思 課堂效率
為實現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我們目前普遍面臨又亟待解決的問題。素質教育要求減負,但減負并不意味著減質,因此,教師應注重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從而把素質教育的要求落到實處。具體來說,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素質教育要求減輕學生的負擔,但這絕不是對學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多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使學生失去了求知欲和創造欲,這顯然不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自覺的學習。
教師應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良好習慣。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新課的內容,增強聽課的針對性;課后復習是對課前預習和聽課的鞏固,是對重難點進行深一步的理解和消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質疑、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注重合作探究精神,多交流探討,善于總結經驗,提高學習效率。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要注意不斷加強課外拓展與積累。
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作為集思廣益、資源共享和教學信息交流的橋梁,集體備課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提高,自身的成長都離不開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自己班級的學情,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案,這無疑會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產生積極作用。
二、讓學生想學、敢學、會學
教師可通過個別談心、典型發言、競賽演講、誓師大會等形式的主題活動,構建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教育框架,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善于捕捉知識的興趣點,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產生情趣激昂的心理狀態。這是教學技巧的問題,更是一門教學藝術。魏書生等名家的經驗告訴我們:把學習真正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真正主人,在這個教育理念下去組織教學,才容易實現興趣的培養,讓學生真正想學,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對那些對學習早已失去了信心,已經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學好的后進生,教師要做好心理引導和思想工作,讓學生樹立“我能行”的信心,在教學方法上真正做到面對全體,分層推進,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讓學生敢學,說到底就是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要變革教學手段和授課模式,把學習放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是主要的,教是次要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還要堅決地廢除以講為主的落后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想學、敢學、會學,只有這樣才能大幅度提高課堂效率。
西方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教學制時就指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把“教師少教,學生多學”作為有效的教學策略,把課本研讀權還給學生,變教師講讀為主為引導學生研讀為主,把學習活動的空間權、體驗權和主動權還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只講重難點、易混點、易漏點和規律方法,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能夠提高教師對教學活動評價、控制和調節的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參與者、指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師指導下構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型學習模式。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通過學生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將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一些體驗感受記錄下來,將會為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和改進教學效果提供有效依據。
有反思才會知不足,有反思才會明差距,有反思才會有超越。教師通過反思,才能學會用新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才能真正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提高課堂效率注入活力,使教師真正成為學者型、專業型、研究型的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中體驗成功,進而促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成功源于積累,效率就是生命。教師只有在日常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摸索中不斷積累經驗,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應向東.科學探究的哲學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6(5).
[3]顧明遠,孔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互動;課堂;初中數學;教學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社會建設的新型人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這就需要我們中學老師做艱苦的工作。中學數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肩負著重要責任,對培養和發展中學生素質意義重大。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中學生數學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教師如何與學生互動,引起學生學習的共鳴成為教學迫切要求。如何建構互動的初中數學課堂呢?本文提出以下幾方面:
一、課前教學設計加入學生要素
課前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基礎環節。建構互動的初中數學課堂首先需要從教學設計做起,即在書寫教學設計的過程將學生要素加入課堂。第一,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第二,設置探究問題引導學生自由發揮;第三,設置學生思考的問題并給予學生自由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二、課堂中注重激發學生興趣與學生積極性
新課改以來,學生興趣與學生積極性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在建構互動的初中數學課堂需要注重激發學生興趣與學生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的加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教師的教學導入可以這樣進行:從漢字引入:有許多漢字都是中心對稱圖形,如“田”、“日”、“曰”、“中”、“申”、“王”,等等;從生活實例引入:生活中有許多中心對稱實例和中心對稱圖形,如飛機的螺旋槳,風車的風輪,紐結,雪花,等等;從藝術品引入:藝術品中有許多都是呈中心對稱或是中心對稱圖形。
三、課堂中注重設置教學情景
教學情景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與想象空間,引導學生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在互動中實現知識的傳遞。例如,學習“三角形的內切圓”章節的課堂上,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如圖,你能否在ABC中畫出一個圓?畫出一個最大的圓?想一想,怎樣畫?其次,分析、研究問題:讓學生動腦筋、想辦法,使學生認識作三角形內切圓的實際意義。最后,共同解決問題:作圓,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邊都相切。引導學生結合圖,寫出已知、求作,然后師生共同分析,尋找作法。
四、課后進行教學反思
教師課后反思工作是建立互動的初中數學課堂的重要工作。教師的反思工作主要是對課堂的不足之處以及創新指出進行總結,對教師自身關于本堂課程的心理體驗進行總結。教師反思工作主要是對教學中的方面進行反思:第一,教學目標的反思。第二,教學內容的反思。第三,教學手段反思。第四,學生表現與教師表現的反思。第五,教學效果反思。
例如,學習“圓和圓的位置關系”章節時,課堂教學就需要達到“知識教學、能力訓練、德育滲透、美育滲透”等多個方面的目標,教學目標的反思要涉及到這幾個方面。教學內容反思則分析教學是否涉及以下三點: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的定義、性質及判定方法;兩圓連心線的性質;通過兩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和數形結合能力;通過演示兩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學手段反思即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做到了演示模型并講解的要求。
五、培訓學習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教師的綜合素質包括自身專業知識體系、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終身學習與終身研究的信念和能力、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等。其中教師的專業知識體系包括專業知識、講述技巧、管理課堂的能力、對學生的親和力等指標,教師可通過授課、課后、課后輔導等各環節不斷地提升。具體方式即為主動參加省級的教育培訓、國家的教育培訓、學科研討會、學科交流會等。學以致用的價值取向需要教師理論與實踐結合,并實現兩者之間的快速轉換。
六、發揚團隊的合作精神,改革數學教學,加強學科的綜合
推進教育改革,提高學生素質,教師是關鍵;構建和實施素質教育,數學教師是中堅力量和關鍵因素。加強數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就成為更好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教學組老師統一備課,集體研究,組織例題、練習題和章節測試題,極大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不僅給學生傳授數學知識,還要認真研究教法、學法,切實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做人、求知、辦事、健體、審美、創造,最終實現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改革數學教學體系及內容,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和綜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課程是改革的核心,素質是培養的目標。因此,我們要充分的進行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劉明,李羽.數學教學師生之間互動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6)
[2]王美峰.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互動[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10)
[3]孟羽.淺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J].成才之路,2011, (24)
篇7
一、政治老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如下幾點:
1、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隨著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老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
老師也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能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調動學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對知識爆炸時代,老師所掌握的知識往往難以跟上形勢的發展。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合上時代的節拍。不斷進行教育反思,記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
曾聽學生說過:“老師,我本來對思品課沒興趣,我喜歡你上課,我才對思品課產生興趣”。我經常買書,不管是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還是雜志,電視新聞,心理訪談等。常與學生及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交往,在教學中加以運用。豐富課堂教學,加之我本人的經歷豐富,常以我自身的經歷說給學生聽,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老師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
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根據《中學德育大綱》中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學生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課程”。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運用“讀、議、講、測”是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基礎。
老師要指導學生讀,提高讀的質量。結合實際把握好重難點,提出讀的提綱。同時要精讀,讀懂,掌握基礎知識;“議”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學生互相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老師要把握好主題,明確議題,開拓思維,適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
有效地培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講”是老師對關鍵問題的點撥。老師對重點知識給予精講,及時對學生糾偏,解疑。“練”是知識鞏固、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測”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測試,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在課堂上將所學知識及時鞏固,對教學及時反饋,及時補缺。
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形成知識樹。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我們應根據不同課題,結合學生實際,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總之,要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達到傳授知識,提高學生政治理論知識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使知與行統一。期中考試后,讓學生結合學習實際總結經驗與教訓。
學生在晚自習時我有意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環節。在后半期學生的進步很大。每學完一節內容,只要是與學生活學習有關的,作業是讓學生反省自己的得與失。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請進來,是根據課題需要,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做出貢獻,有代表性的人員到學校講課,作專題報告。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時事演講,辯論賽、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政治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追求欲望和創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
我針對學生厭學,浪費現象嚴重問題。我帶學生去縣城較近的一所學校,與學生交流,聽課,讓她們感受農村學生不容易,學習條件不好,生活環境艱苦仍然努力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欲。學生回來后感受很深。
篇8
一、加強師德師風的修養,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
首先,要有自省的精神。高職英語教師,一定要有自省、反思的精神。比如,對于一堂英語課的教學反思,對于一次英語活動的反思,對于課堂管理細節小事的反思,只要自己參與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可以拿來反思。就拿一堂課來說,上過后要積極反思,總結成功的做法,找到缺憾地地方,怎樣設計會更精彩?甚至可以從教師的體態、言語、學生的反應、表現,師生配合默契程度,課堂教學的某一特定階段去反思。做到整體反思和局部反思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并立即記下。反思看似簡單,但如果真正做到,那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都將帶來很大的益處。
其次,必須樹立平等對待觀。教師的職業特點,很容易使一些教師形成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有一種抵觸心理,師生關系經常處于沖突和對立之中。實際上,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交往,師生關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只有建立起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而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再次,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意見。教師在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問題和失誤,這些都是很正常的。身為教師,一定要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意見。高職學生已經對周圍的事物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對教師也一樣。如果教師能夠發揚民主,允許學生的不同意見并予以尊重,師生就能真誠相處,互相諒解,和諧融洽,這不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當然,教師發揚民主絕不是毫無原則,作為教師,對于學生的意見,合理的,應該采納并給予鼓勵。存在問題的,可以婉轉或直截了當地給學生指出來,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更新教育觀念,拓展知識視野,增加知識含量
首先,要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英語里有一句諺語,叫“oneisnevertoooldtolearn”。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只有全面持久地學習,人才能不斷適應環境變化,保持競爭力。教師作為學習創造能力的培養者,更加需要在不斷變革的社會中,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勝任教師者之職責。??做學習型教師,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更是事業發展的需要。做學習型教師既不能寄希望于上級主管部門,也不能只寄希望于學校組織,教師的自我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現在的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新舊知識每天都在更替。高職英語教師同樣也要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修養,把綜合知識運用到英語教學工作中來。也只有豐富了自己的知識,才能滿足學生對英語學習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語言,越來越成為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生存與交流的重要語言工具。新時期需要大批集英語教學、科研及管理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復合型教師,將在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困難,拿到科研活動中逐一解決。這是時代對英語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專業發展能力的修養并非一日功,尤其是撰寫專業文稿或論文,需要更深的造詣。英語教師要善于從教育教學理論中汲取知識來指導自身的英語教學實踐,并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將其升華為指導后續英語教學活動的理論,認真地進行教育科研,總結積累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篇9
二、具體收獲:
1、學習了《新時期師德修養》、《教師職業道德的構建與修養》、《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素質》和“八榮八恥”,根據實施素質教育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對教師的要求,結合本人師德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積極參與培訓、自主學習、專項活動、專題討論、師德論壇、案例分析、自我反省、對照檢查、撰寫心得等形式,認真開展師德教育活動,從而使自己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更加愛崗敬業、樂于奉獻、關愛學生。
2、學習了《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及《校本研修面對面》,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以關注全體學生發展為主題,緊密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責任感,樹立終身學習思想和與素質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并將新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了個人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這五年中,曾在《人民教育》、《xxx教育》、《時代教育》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教育教學論文。
3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校本研修面對面》、《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新課程教學案例與評析·小學語文》,以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為重點,以“決戰課堂,新教材大練兵”為主渠道,以“學校教育質量工程”、“達標課”、“教材教法過關”實踐自我的教學業務能力和水平。積極參與以校本的培訓和研修,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如上公開課、示范課;或確定研究專題,組織本學科或跨學科研討活動;或參與優秀教案、案例、課件及優質課評選或競賽等活動。通過組織參與各學科業務活動,切實提高自己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在實踐中逐步掌握新課程標準,熟悉新教材的設計思想和新課程的教學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掌握新課程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常規;使課堂教學在尊重學生、開放思維、鼓勵交流、優化過程、提高效益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本人在2008年獲市級骨干教師,2009年參與了地方課教材的編寫。
4、以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全國中小學教師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為依據,以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為目的,在繼續推進《信息技術基礎》培訓考試工作的基礎上,學習了《教育技術培訓教程》,認真參與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的計算機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以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提高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及課堂教學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學科帶頭人。
,在培訓期間我認真聽講,及時完成作業,積極參加考試。通過培訓,使我在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實現了從“教學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一、思想認識的提高:在培訓中,我始終把師德建設擺在首要位置,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培訓,使我更加堅定了教書育人的信心和決心。
二、具體收獲:
1、學習了《新時期師德修養》、《教師職業道德的構建與修養》、《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素質》和
“八榮八恥”,根據實施素質教育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對教師的要求,結合本人師德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積極參與培訓、自主學習、專項活動、專題討論、師德論壇、案例分析、自我反省、對照檢查、撰寫心得等形式,認真開展師德教育活動,從而使自己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更加愛崗敬業、樂于奉獻、關愛學生。
2、學習了《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及《校本研修面對面》,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以關注全體學生發展為主題,緊密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責任感,樹立終身學習思想和與素質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并將新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了個人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這五年中,曾在《人民教育》、《xxx教育》、《時代教育》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教育教學論文。
篇10
從教育理念看,素質教育從來不排除學生的文化成績,只是不把提高學生的文化成績當成教學的唯一目標,不把成績當作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從學生角度看,學知識、學文化是中心任務,不然,“學生”身份將于其他行業人員身份混淆。從學校角度看,傳授知識,傳承文明,培養社會合格公民和社會需要的人才正是它的基本特征,離開這一特征,學校將沒有存在的必要,也不會出現“學校”這一概念。故而提高學生成績與“素質教育”不矛盾,兩者可以也應該兼得,所以,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切實體現“學校”的基本特征,圍繞學生的中學任務開展教學,要理直氣壯地提高學生的文化成績。
在提高學生成績時,我們應該擯棄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方法,因為那是唯考試論、唯分數論的產物,不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班主任作為教師的一員,要根據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成績:
1、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班主任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鼓動學生學習,要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覺得學習是必須的,而且是在自動、自主的狀態下進行,而不是聽從老師的安排被動學習。
2、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班主任只充當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而不是學習的代替者。課堂可以是老師拋出問題——學生探索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模式,可以是以學生的情感態度變化為線索推進教學的模式,也可以是學生各抒己見——師生歸納小結的模式,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要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前提,從不同角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快樂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教學其實是由“教”與“學”組成的,師生雙方的情緒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老師無精打采,學生則垂頭喪氣,學生對不感興趣的知識沒有學習動機,學習也是低效的,班主任要讓學生快樂學習,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總之不能把學生期待的精神大餐體現得行如嚼蠟,把鮮活生命參與的教學活動組織得死氣沉沉。
科學的教育應該是讓學生越學越聰明。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既要轉變觀念,又要運用嫻熟的教育藝術,開掘學生的聰明泉,使他們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會學,并讓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都能感受到求知的快樂,創造的興奮,成功的喜悅。這是班主任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1】。
二、以活動為依托,切實培養學生能力
從目前的教育觀點來看,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的,素質教育在不否認學生成績的前提下,向全體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確立了更高的目標。它要求教育應該提高國民素質、培養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要面向未來,要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能力,給予其發展性,以適應未來的需要。
應試教育重視知識,重視結果,忽略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素質教育則突出“能力”。能力是完成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人的能力在活動中形成與發展,活動的完成又以一定的能力為前提【2】。由此可以看出,學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活動”是學生形成技能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學生社會化的縮影。
為了說明知識、能力、活動三者的關系,筆者創設了“籃球理論”。“籃球賽”是活動,組織籃球賽是活動,需要能力,運動員能準確投籃、穩健防守是能力,籃球賽的歷史沿革與裁判法則等是知識。可見活動的順利完成離不開能力與知識,三者是統一的。三者又不等同,目不識丁的文盲通過反復練習可以準確投籃——只具備能力;熟知比賽法則的人從不打籃球,不能準確投籃——只具備知識,知識、能力、活動三者割裂。應試教育培養的是熟知籃球比賽法則而不能準確投籃的人才,或者說培養了三者割裂的人才,素質教育要求培養既知法則又能參賽、也能組織比賽的綜合型人才。
所以,學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各種活動,班主任要善于組織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
1、課堂上開展教與學的多樣化活動,突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老師千萬不能以自身教的活動代替學生的能力培養過程,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將顯得尤其重要。
2、課外活動的有效進行。課外活動是學生的天地,在這一時空里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在課外活動時,班主任應安排學生活動的主題,再由學生自由發揮,老師切切不可不聞不問,否則學生將是一盤散沙,能力的培養將無從談起。
班主任無論是提高學生成績,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都要面向全體學生、立足未來的需要開展教育。自身既要有過硬的學科專業知識,又要有一定的理論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更要時時學習,與時俱進,永隨素質教育步伐前進。
三、發揮班級文化作用,塑造優秀集體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精神氛圍、文化環境等,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在進行班級建設時,要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獨特作用,以漸進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優秀班集體。
1、發揮班級文化的教育和展示作用。班級文化的首要作用是其教育性,離開了此作用的文化建設不能叫班級文化建設,如安全教育、校紀班規教育,名言警句教育、學生成果展覽等。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應注意落實其面向全體的觀念,要讓每個學生都增強自信心與自尊心。要在工作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去學習、去創造,把個人成績、集體成果展示出來,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只要是好的成果就展示,不以考試成績為唯一依據,讓他們從成功開始走向一個個成功,讓他們悅納自己,悅納別人,逐漸形成和諧的班級氣氛。
2、發揮班級文化的號召和向心作用。這是班級文化的重要作用,時時鼓勵學生,引導學努力向上,奮發圖強,如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素質的教育,這種教育應立足未來,要讓他們樹立遠大理想,但又不能空洞化,要從實際工作中找到實施的依托,把一群學生塑造成一個有向心力的集體,讓他們為共同目標而奮斗。
四、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保障學生最優發展
班級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集體,“集體”有統一的要求,“個體”又有個性化的要求,這就構成了一對矛盾。班主任在主觀上要求同學們處處遵守校紀班規,每一位學生表現都優良,可客觀上學生總會屢屢出現問題,這又構成了一對矛盾。在班級建設中,怎樣看待上述矛盾、怎樣解決上述矛盾,就是班級工作的重點了。
1、提高認識,正確面對班級建設中的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推動著事物的發展。班主任正是在矛盾的解決過程中不斷地建設著班集體,教育并管理全班同學,推動班級工作向前發展,班級建設中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沒有矛盾的班級是不存在的。
2、抓好學生的習慣教育和日常管理。“教育培養習慣,習慣成就未來”, 學校是傳播知識,孕育文明之地,應讓他們從做人的禮儀開始,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讓學生先成“人”再成“才”。在日常管理方面,要以校紀班規為依托要求學生,要求要具體忌空洞,否則學生不知道怎樣做。對學生的管理重在老師的積極參與,否則學生很快就把班級要求忘得一干二凈,管理貴在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達不到目的的。
3、妥善處理學生內部的糾紛。在平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學生會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同學間會產生許多小糾紛,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班主任要善于抓小事件,及時,公正地解決。
班主任面對糾紛時要心平氣和,不要動不動就大動肝火,先了解糾紛是怎樣形成的,把問題弄清楚,再有針對性地調解。要正視一部學生頑劣的本性,不要過分打壓,要耐心地疏導、就事論事地批評,讓學生覺得老師在關心他,在嚴肅公正的處理事件。另一方面,要公平對待學生,不要厚此薄彼,不能給學生分類,貼上一些標簽,更不能傷害一些學生、冷落一些學生,學生是知道什么叫公平的,是渴望公平的。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要體現教育公平,它不是一句漂亮的口號,它是一種教育理想,是班級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則。
還要經常和同學們一起開展自我批評,讓他們認識自己,認識別人,悅納自己,欣賞別人,營造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
五、反思工作效果,繼往開來
反思是一種對工作的總結,它能幫助我們發現規律;反思是一種檢查,幫助我們去偽存真,肯定一部分工作、否定一部分工作,從而確定正確的工作方向、方法。沒有反思的工作永遠是盲人摸象,工作永遠是自主意識與經驗的產物。
班主任要為班上每一位學生都建立素質發展檔案,通過一個學期或一年的紀錄,看他們的素質水平最后呈什么狀態,與建班之初有何區別,另外還要求班主任要從整體上把握班級的變化,與建班之初相對照,總體上進步沒有,是否達到了一些目標,是否呈現出新的面貌。要用真實的記錄來證明班級工作的成功與失敗,并進行全面的、深刻的反思,認真分析其成因,為我們以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在班級建設中落實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的形成,更涉及班主任自身的素養、社會的影響等,所以,要按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行班級建設,要建設一個高素質的班級,必須研究這些關系,處理好這些關系。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摸索、創新,才能走出一條實施素質教育的陽光大道來!
參考文獻:
[1]李仕德.淺論班主任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OL].2011/2012
- 上一篇:青少年綜合素質教育
- 下一篇:如何提高社會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