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和看法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和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而學生素質的高低,則直接關系著“基石”的穩固與否。全面提高中學生的整體素質,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社會的共同目標。培養新世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人才,需要從基礎做起,需要學校各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家庭、學校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在這中間,思想品德課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思想品德課的性質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最重要的素質。”廣義的素質,可以說它包含了人本身物質和精神的外在的一切方面。具體可劃分為政治素質、科學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技術素質、身體素質等許多方面。在各方面中思想素質起著基礎的和決定性的作用。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目前的中學生是將來的社會主本文由收集整理義勞動者,不論他們從事何種職業,都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一個人的政治思想素質決定其他素質的發展方向,并成為其他素質發展的精神動力。思想品德課既是一門社會科學教育課,同時又是一門德育課。
這就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所具有的獨特的核心地位和基礎作用,是任何其他課程所無法取代的。這是由思想品德課的性質、目的、內容和特點決定的,同時又是我國學校教育與資本主義學校自由發展的本質區別。
二、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重大任務
初中開設的各門課程都是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的素質教育任務,如語文、外語主要要有文化素質教育并兼有思想、科學、美學等素質教育任務;數學、物理、化學主要承擔文化、科學素質教育任務;音樂、體育、美術則分別承擔著身心健康、審美等多方面的素質教育任務。相比之下,思想品德課的任務最為重大,它的內容決定了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思想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健康穩定的能力素質,高尚道德的素質,堅實的科學文化素質等,并且由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來推動和激勵其他方面素質的健康發展。用通俗的說法就是,思想品德課的任務要教育學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只有牢固樹立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才能由決心毅力去學習兢兢業業做事的本領。通過兢兢業業做事,在將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增磚瓦,才能體現出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德素質。
三、社會現實決定了思想品德課完成素質教育任務的艱性
由于目前現實生活中各種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存在和制約,人們對思想品德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模糊,經常處于搖擺不定狀態,有時是抽象肯定、具體否定。這是社會上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軟”在學校教育上的反應。目前學校教育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完全接受,思想品德課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作用也未能被人們認識和肯定,因此便會出現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的現象。事物總是在矛盾中不斷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總在實踐中不斷深入的。隨著黨的“十”精神的貫徹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強,相信全黨全社會將對思想品德工作重心加以重視,這必將會為學校思想品德課完成素質教育創造一個更為有利的環境和良好的社會氣氛。
篇2
一視角的調整
素質教育并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我們完全陌生的教育,并不是一切重來的一種教育。實在說來,過去的教育亦必然對學生素質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我們看到吳文俊素質很好,黃昆很好,王選很好,然而,他們不也都經過小學、中學的培養嗎?那時的教育不也對他們形成良好的素質產生過良好的作用嗎?他們都受過知識教育,難道知識教育對他們良好素質的形成不曾有過巨大影響?問題在于,雖然無論何種教育都會對學生素質有這樣那樣的影響,但素質教育所尋求的是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此其一;其二,這樣那樣的影響往往是自覺或不自覺發生的,我們所尋求的是自覺的有意識進行的素質教育;其三,確實出現了妨礙學生素質朝著積極方面發展的障礙,從觀念到機制上的障礙都有。當人們對消除這些障礙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的時候,越來越希望自覺地推進合乎我們理想的教育的時候,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這些人也是十分明白知識教育意義的人,但他們對這種意義有更深層的理解。所謂視角的調整,即教育著眼點的調整。大家都明白,教育的工具理性曾經是十分明顯的。行政當局著眼于經濟發展和為政治服務,這是必然的、合理的;受教育者當事人(包括相關的教師、家長)著眼于升學、就業,這也無可厚非。教育有沒有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功能呢?有沒有成就就業和升學的作用呢?都有。
但是,這類著眼點卻可能忽視最基礎的東西,忽視前提,因而也忽視一個更具根本性的方面:人自身的發展?,F在,人們越來越清楚社會自身也有個素質問題,社會狀況如何,經濟狀況如何,都取決于一個基本的東西:人的素質。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不僅取決于人的發展,同時,最終都應是為了人的發展。從出發點到過程,到目的,人自身的發展都是根本的方面。人的素質決定了社會的素質,從而決定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我們不是早已有全面發展的方針并且就是講人的發展的嗎?事實上,這一方針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并沒有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把全面發展首先視為人的權利,而往往只作為外在的一種要求,并沒有如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自己真正獲得解放,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自己”①那樣來理解。人的發展即人的解放,人的發展即外部世界為個人本身所駕馭,這充分表明了教育對人自身的價值占有優先的地位。教育可能帶來的升學(深造)機會的增加、就業(擇業)能力的增長,教育可能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這一切都應是基于人的發展的,因而優先的是人自身的發展。然而,一旦說到人自身,那主要就是指人的素質及其發展。素質教育要解決的是一個基礎性問題,素質教育是要將教育的著眼點調整到馬克思所說的那樣關注人的發展和解放上來,它并不排斥功利性目的。我們是否把知識教育與人的發展、人的解放緊密聯系起來了呢?這是應該主要思考的問題。
二目標的調整
一旦說到為經濟服務,為就業作準備,就容易想到學知識,學哪些知識,怎樣學好這些知識。然而,如果只想到這一點,只想到這里為止,就有問題了。教育總是離不開知識傳授的。素質教育能夠拋開知識教育嗎?素質教育是與知識教育割裂開的一種教育嗎?德育中少不了道德認知,雖然不只是道德認知;美育中少不了審美知識的傳遞,雖然還有審美情感的陶冶;體育中少得了相關的知識教育嗎?所以,無論從哪方面看,素質教育絕非孤立于知識教育之外的一種額外的教育。素質教育不僅不輕視知識教育,而且希望把知識教育做得更好,進行更有效的知識教育。知識教育中的一些必要手段,包括考試,也絕不是素質教育所要摒棄的。然而,知識教育的目標需要調整。比如說德育,我們常常只是偏重于德育知識的傳授,并且把德育知識考試的成績看得特別重要,這就走樣了,這就不是在優先關注素質了。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的,是“行為原則和規范”②。道德問題主要講的是善惡,求真、求知之中也有善惡問題,但求知本身并不直接是善惡評價,所以德育并非一般的知識教育。并且,道德主要是行為準則和規范,主要靠踐行,而行為則直接依靠情感和意志的支持,培養了良好的乃至高尚的道德情感,就會很樂意去從善;有了堅毅的道德意志就會從善如流,矢志不移;有時違背了能及時反省、改正。有了道德情感的陶冶,有了道德意志的支撐,就會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養成堅實而良好的道德習慣,最有利于他/她一輩子的端行。
德育中少不了道德知識的傳授,但與此同時,把目標重點要調整到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錘煉、道德習慣的養成上來,這就是素質教育所強調的。這樣說來,素質教育也不是道德教育之外的一種教育,亦非額外的一種教育,而是其目的和目標均應作一些調整的教育。學生要大量學習的還有自然知識、社會知識、人文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不僅不應削弱,還應學習得更有效,更合理。就知識與受教育者個體的關系來說,一種是他記住了的知識、理解了的知識,還有對其思維發展起作用的知識、使其產生過一些感悟的知識、使之感動過的知識、久久不能忘懷的知識等,甚至還有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悟出新知來的知識。上面就受教育者主體而言將知識分成了五六類,然而,現行的知識教育大多只走了一兩步,只停留在記住和理解了的知識,有時甚至理解還不充分。至于改善思維方式的知識、在感悟之中融入情感的知識、尚能悟出新知的知識,時而被知識教育有意無意地忘卻了。比如說,把考試搞過了頭,變成應試乃一切,便是屬于這種只走了一兩步的知識教育,因而也是較為膚淺的一種教育。素質教育對知識教育所關心的問題就集中在這一點上,就是希望調整知識教育的目的,希望特別關心能與受教育者情意相融合的知識教育,使知識不只淺存于記憶之中,而是要使之深進于心靈之中,使知識成為受教育者主體心靈的一部分。素質之質,即心靈,知識教育應關注到學生的心靈。無論是社會知識還是自然知識,抑或是人文知識,在教育中均可達此目標,所以,素質教育對知識教育的這種祈盼是合理的。
三結構的調整
素質教育不是額外的一種教育,其重點在于改善知識教育,不僅要調整知識教育的目標,而且對知識結構也要作一些調整。有人以為,素質教育就是要增加一些音樂、美術知識的教育,增加一些體育活動,甚至以為多增加一些課外活動就是加強素質教育了。這可能是一種表面的看法、片面的看法。表面的、片面的看法雖與錯誤的看法不是一回事,但若只停留在這一看法上,就很難理解素質教育之真諦。音樂、美術知識對人的素質確實有很重要的影響,原因就在于它屬于人文知識,是直接表現人的心靈的知識,它能喚起心靈的震撼,能更直接地進入心靈。
從性質上說,它屬于美學領域,它更能吸引人。面對音樂、美術,受教育者除了認識之外,通常還會有體驗、感受和欣賞,也就是說,它能煥發出綜合性很強的心理活動。幼時學的一個數學定理,不多久可能就會忘記;幼時學會的一首歌,可能終身難忘,哼唱一世,吟誦一生,因為它成了心靈的一部分。如果不停留在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追問:難道數學、科學中就沒有美學嗎?數學、科學之類的知識教育可不可以像藝術教育那樣給學生以美感呢?能不能夠像藝術教育那樣吸引人呢?能不能不只是讓學生認識而且也讓他們感受、體驗和欣賞呢?能不能也像美妙的音樂旋律那樣伴隨學生的一生呢?雖然不一定是背誦和吟唱,但能不能是永遠揮之不去的感染和印記呢?藝術教育并非一切,然而它給我們的啟示具有普遍的意義。這正是所謂“應試教育”最易忽略的。為什么它具有普遍的意義呢?因為“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③,按照美的規律既構造對象,也構造自己,這是人的特性。當教育明白人的這一特性時,便會明白美育的重大意義。藝術教育不等于美學教育,各類科學教育中都存在著美學教育,但藝術教育有較為直接的美學教育效果。美育普遍存在且具有普遍的意義,問題在于我們是否注意到。藝術的教育并非一切,但是,教育的藝術應是一切教師所要追尋的。這與素質教育有什么關系呢?還是馬克思說得好,人“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在他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③。這里所說的就是美學的尺度,既被運用于對象,又被運用于自己。正是“內在的尺度”把主客體聯結在一起,而“內在的尺度”正可被理解為主體的心靈。人用心靈去作用于對象,也構造著對象,構造著自己。知識在它尚不真正屬于受教育者的時候,它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只有在它逐漸成為一種內在的尺度時,其作用的性質就會起根本的變化。可以說,素質教育就在于尋求這種根本的變化,而美學因素在這里起著特殊的作用,起著讓知識進入心靈并成為心靈的一部分的特殊作用。
近一二十年來,人們特別關注藝術教育,這本身亦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美育曾經受到極大的挫傷,曾經被大大地削弱,1956年美育從教育方針中消失。為何消失?眾說紛紜。但是,藝術教育被大大削弱的事實,則是盡人皆知的。直到1999年,美育才正式地再度出現在我們的教育方針④中。為何出現?相信看法是很一致的:美育的重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藝術教育當然也不是與知識教育不相干的教育。音樂教育,要識五線譜,要學如何發聲,如何把握旋律,如何表達感情有很多很多的知識,但不只是知識。當素質看重藝術教育的時候,藝術教育也不是額外的一種教育。但是,人們觀察它的時候,視角調整了,目標調整了,調整到關注人的內在尺度了,關注情感,關注命運,關注心靈。而藝術教育的這一要旨,對于其他種類的知識教育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所以,在知識教育的結構上作一些相應的調整也就是必要的。從微觀上看,每門課程都可以考察一下各自的教育資源結構;從宏觀上看,適當加強人文課程(通識課程中的核心部分)及其與其他課程的關聯也是需要格外考慮的。
四角色的調整
這里,我們簡單地敘述一下教育者角色的調整問題。需要優先注意的有如下幾點:
1教育者同時視自己為受教育者
教育者不應僅僅是教育者角色,亦應是受教育者的角色。主體性教育強調的是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主體性教育的實現恰在于主客體的融合,而非主體與客體的分割。然而,教育者過強的角色意識正有礙受教育者主客體的融合。所謂“過強”,指的是這種角色濃重的外在性。換句話說,教育者明顯地站在受教育者行列之外,或者說他與受教育者保持著明顯的距離。從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者是個客體,當這一客體遠遠地位于另一地方時,其擁有的教育資源就很難成為主體受教育者的“內在的尺度”了,就很難有主客體的有效融合了。毫無疑問,當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多說“我”、“我們”而少說“你”、“你們”的時候,效果是不大一樣的。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時候,最好站在這個教育之中,也不斷完善自己的素質,力求與學生在這一點上是零距離的。任何優秀的教師在任何時候也不能說自己不再需要這樣做。
2教師是知識傳授者,但又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
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讓學生認識到,而且是讓學生感受到、體驗到、欣賞到,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與學生心靈相通,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美好的心靈。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映照。為了學生的美好,教師常常更愿意反身思考自己,也在學生身上“直觀自身”(馬克思語),這往往就是終身從教的人可以獲得的取之不盡的活力源泉?!皠趧拥默F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⑤,教師角色的意義亦在于此。
篇3
摘要當前在我國各種學校教育形式中,技工學校作為義務教育的補充形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教學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技術性人才。技工學校中雖然主要是進行專業技能教育,但是,素質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在技工學校日常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體育教學作為技工學校教育中的公共課,擔負著義務教育的重任。因此,體育教學通過課程內容不斷地將德智體美勞的思想滲入其中,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希望能夠為通過體育教學體現素質教育提供一些理論支撐。
關鍵詞技工學校體育教學素質教育
技工學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僅承擔著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而且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技工學校作為義務教育的補充形式,其學生大多是在初中畢業后就進入到技工學校學習,這一時期的學生無論是在心理方面還是在生理方面都屬于是特殊時期,有著顯著的變化和明顯的成長特性。因此,在技工學校日常教育中,通過體育這一公共課來進行素質教育的加強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的,而且更加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 技工學校體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認識
當前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看法也在逐漸的多元化。素質教育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成為當前教育的發展防方向,不僅在義務教育階段,在技工學校以及各職業院校中,注重素質教育也已經成為教育的目的。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根據學生的個性進行因材施教,不僅注重學生的知識性培養,還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體育作為德智體美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綜合能力高低的一個衡量標準。體育素質教育是指學科的素質教育,是指在體育教學中將素|教育進行具體化和實踐化[1],在體育教學中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體育教學素質教育通常是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以課程為媒介,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將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融入其中,以此為基礎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最終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此外,在體育素質教育中,不僅要在日常教學中將知識以不同的形式傳授給學生,還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發掘和發現學生獨有的潛能和創造力,并引導學生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不斷的提高和發展,這樣能夠進一步的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體育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積極性,通過體育鍛煉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毅力、耐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二、提高技工學校體育教學素質教育的策略
(一)創新和豐富體育教材內容
體育教育作為技工學校的一門公共課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途徑之一。體育教材作為體育教學的必備要素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體育教學中,技工學校的教材往往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而且對于學生而言,體育教材中的內容并不能調動其積極性。因此,在技工學校中,體育教材需要根據當前學生的實際進行改革和創新,并且在結合技工學校的課程設計和教學需求進行改革,增加教材的內容和運動類型,并且根據各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教材的設置,在教材中充分的體現出內容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并增加一些實用性,這樣才能從教材的角度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不斷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在技工學校由于體育課屬于是一門公共課,因此在課程考察方面往往比較寬松,這樣通常會忽略教學評價的目的和意義。因此,在技工學校體育教學中,需要在教學評價體系中進行改革。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和方法,將素質教育內容和成果放在評價和考核中。因此,在學習末的評價和考核中,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日常學習的考核,以及在課程學生中的表現和態度。在評價和考核中應該著重體現學生的進步,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目的。
(三)不斷提升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
在技工學校體育教學中,教師作為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對于課程的教學成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技工學校的體育教師不僅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還需要樹立高等的責任心。另外,在工作中還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素質,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和學術思想。這樣才能夠在教學中獲得學生的認可和喜愛。另外,教師還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的學習,以此作為學生的榜樣。
(四)轉變教學觀念,提高體育教學認識
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項認識都在變化。因此,在技工學校中也需要逐漸的改變教學觀念,重視體育教學在提高學生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在技工學校體育教學中,需要學校領導首先轉變觀念,重視并深入的了解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及內涵,并在工作中不斷引導學生和教師轉變觀點和看法,切實的將體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成分體現在日常教學中[2]。其次,教師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通過課程的設置來引導學生加強對體育素質教育的認識,并且在教學中將其落實到實踐中去。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切實的體會到體育素質教學對其的重要影響。
總之,體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逐漸體現在日常教學中,并不斷地將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融入到體育教學中。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青少年;思想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029-01
青少年思想教育問題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問題,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促進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乃至于社會教育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這項工作呢?
1.當前青少年思想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一段時間,中學生違法犯罪事件時有發生,學校中也顯現出個別不良的苗頭,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厭學情緒的產生,迷戀網絡早戀等,看到這一切,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教育及班主任工作的老師,不能沒有一些感觸和震動,思考之余,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1 從社會發展來看,我國社會可以說仍處于一個特殊時期,西方道德思潮的不斷沖擊,傳統的以宗法、血緣、情感、人情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固守,造成國人道德世界正歷經著從未有過的沉浮,沖突與裂變。作為青少年的道德思想無疑遭受著巨大的沖擊,他們迷惘、失落,找不到正確的人生方向,傳統的是非對錯觀念正在從他們的思想中消失而新的是非標準還沒有建立,加上社會道德體系的弱化,誠信的缺失,都給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塑造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1.2 從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教育理論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學校教育缺乏科學的評價機制和有機的道德體系,在應試教育的教育思想下,學校教育顧此失彼,忽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做的很不徹底,這一切都致使中小學生違法犯罪情況呈與日俱增的勢頭。
1.3 從家庭方向看,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很多的家庭教育趕往誤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的普遍心理,父母們對學生的學刊成績看的過重,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卻是一片窄白,加上父母離婚率增加,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也是中小學生產生心理疾病和違法犯罪的根源之一。
2.改進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對策
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在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發展他們的整體素質,其中首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一定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表現,世界觀則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或根本觀點。從教育的內容看,則是知識和能力,即掌握具體知識及運用知識認識世界所形成的觀念,各種不同的人生觀總是受一定的世界觀支配和制約的,也就是說:對整個世界中的所有事物的方方面面所概念化了的知識,對人生觀的建立都是有影響的。世界觀是用知識來樹立人生觀,人生觀則晨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世界觀,世界觀永遠是主動的,人生觀則是能動的,而人生觀的這各能動作用,對世界觀在形成過程中,不駐有適應性和促進性,同時也具有否定錯誤和超越陳腐的特征,由于現實社會什么樣的事物都有,什么樣的思想也會產生,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和理解都不盡相同,同時也就會產生出多種多樣的人生觀,從人生觀的境界來講有高下之分,從人生觀的內容來講有好壞之分,從人生觀的性質來講有善惡之分,所以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也就顯現出來了。那么,我們關于學生的人生觀的建立,也應從對世界的認識過程出發來培養學生的人生觀,脫離世界觀、脫離對萬事萬物的具體認識,空談人生觀,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空中樓閣式的脫離現實社會的人生觀,即使建立起來,也是脆弱的、病態的,不能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一旦受挫則萬念俱灰,正確的人生觀就建立在堅實的世界觀的基礎之上,才能有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毅力,不但永遠保持著一種“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氣魄和豪情理想和追求,同時也要有實現這一理想的堅實的物質條件,也就是說,不但要有形成人生觀的知識基礎,同時也要具有實現人生觀的能力基礎。
作為建立正確人生觀基礎的人格培養和智力素質是學生步入社會舞臺的雙足。那種在教育過程中嚴重混淆人格教育和素質培養的現實是十分有害的,不能把人格教育完全替代素質教育,也不能把素質教育完全等同于人格教育。真善美是人格教育的基礎,是人格之鼎的三足,缺一不可,它應該和素質教育相輔相成,學生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人格的好壞,人格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素質的高低,在人格教育的同時,更應該把學生引導到自然科學及史地學科的所有領域,引導學生去揭開自然界的神秘面紗,去發現更加有趣、真實的自然界的本質,去發現自然界中的真、善、美,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完美學生的人格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并不能解決他人格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問題,版面強調知識和能力所帶來的也許是人格上的缺陷和精神上的貧乏,從而導致學生的孤獨、壓抑、疏離、苦悶,崇高理想的喪失,進取心、上進心的萎縮,這些不良心理,又反過來影響學生在能力和知識上的發展,導致道德淪喪和人生價值觀的紊亂、意志力的喪失。所以,在現代素質教育起步階段的中國教育,在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領域的教育中,面臨著雙重的任務和飛躍。
(1)要從傳統的應試教育進入現代素質教育,從應試教育強調的固化的知識型道德及愛國主義教育觀,向素質教育發展的行為型道德及愛國主義價值觀發展。
篇5
關鍵詞:教育觀念;含義;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244-04
從新一輪教育改革開始以來,改變教育觀念成為一句流行語,人們都在強調要改變教育觀念。然而作為高頻詞的教育觀念,卻眾說紛紜,人們只是未加反思地使用它,少有文章對其進行深入探討[1][2]。這一狀況致使人們對教育觀念的理解不一致,每個人都在自己理解上使用教育觀念。雖然使用的是同一詞,然而你說的教育觀念與我指的教育觀念的內容卻不一樣,也使得改變誰的教育觀念成為一個不甚明了的問題。我們先探討教育觀念一詞,然后再看到底都有誰的教育觀念需要改變。
一、教育觀念的內涵
教育觀念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匯,其含意因使用者而各異。那么,我們的教育學學界是怎么理解教育觀念這一詞匯的呢。我們先來看幾種表述:(1)教育觀念,指按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會群體的意愿,對教育功能、教育對象、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過程及方法等根本問題的認識和看法[3] 。(2)可把教育觀念理解為基于對教育的各種現象和各個方面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以及系統化、理論化了的觀念形態[1]。 (3)教育觀念則是存在于每一個教育者和其他人頭腦中的個體或群體對教育的看法和認識[4]。(4)教育觀念就是不同的教育主體在一定的教育實踐中對教育問題所形成的基本認識和看法[5]。 (5)我們可以把教育觀念概括為以教育價值為核心的個體對教育的基本認識與看法[6]。從上面這些表述來看,教育觀念的含義似乎是明確的,就是指對教育的認識和看法。然而,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各種“教育觀念”的界說中所指的內容有著很大的差別,有指對“根本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有指“系統化、理論化了的觀念形態”,也有泛指“看法和認識”。
“教育觀念”一詞的多種理解與“教育”和“觀念”的多義性有關。教育一詞詞義的分歧已為我們所熟知,法國學者米亞拉雷認為“教育”一詞有四種基本含義?!拔覀儼l現,擺在我們面前的‘教育’一詞至少有四種基本的含義:(1)作為一種機構的教育;(2)作為活動的教育;(3)作為內容的教育;(4)作為一種結果的教育。”[7]我國教育學界普遍從教育的范圍對教育進行劃分,把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教育,也就是說,“教育”至少在兩種意義上被使用。廣義的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廣義的教育定義只是把教育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區別開來,包括的范圍還很廣。如家庭教育,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進行的群眾性宣傳教育,由校外文化機構進行的教育,以及群眾團體中的教育活動等,當然也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盵8]教育的這種多義性使得人們都按自己的理解來使用教育一詞,從而使得歧義叢生。
鄭金洲教授在《教育觀念的世紀變革》一文中指出“觀念”一詞有四種含義。張斌賢教授在《大學“理念”考辯》一文中提到“觀念”一詞有哲學意義上的“概念”和一般意義上的“頭腦中的圖象,在頭腦中構想的事物意念或形象”二種意義。李君如先生在《觀念更新論》中概括了“觀念”的三種詞義:“一種認為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即知覺和表象;一種認為觀念是作為人們思維活動結果的思想或思想意識,即理性認識,一種認為它在廣義上指的就是意識、精神?!盵9]可以看出,“‘觀念’實在有著甚強的伸縮性,它大可包羅進所有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印象、表象是觀念,思想體系也是觀念;小至僅限定為體系化了的思想認識,不僅是感知覺在頭腦中留下的痕跡不是觀念,就是社會存在形成的社會意識也不見得都是觀念。一大一小,幾成天壤之別?!盵1]
由“教育”和“觀念”二詞結合而成的教育觀念的意義有很大的伸縮性,在最廣的意義上,教育觀念是指對一切教育現象的意識;而最窄的意義上,教育觀念僅指對正規教育(即學校教育)的根本問題的理論化和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
二、教育觀念的特點
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內涵豐富而且伸縮性大的教育觀念,可以發現它的不同特點。
1.主體差異性
觀念,不管是經驗的還是理性的,都是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坝^念的東西不外乎是移入人頭腦并在人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0]也就是說,觀念在本質上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結果。作為反映結果,觀念總是存在于認識主體的大腦之中,因而表現出它對認識主體的依附性。認識活動的主體不同,對同一事物所形成的觀念也不同,從而表現出主體差異性。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教育,幾乎牽涉到所有的人,因而幾乎每個人都對教育有或深或淺的認識。不同的人教育觀念不完全一樣甚至有天壤之別。如有的人有系統的、完整的教育觀念,有的人只是對某一教育現象表示某種看法;有的人有正確的教育觀念,而有的人的教育觀念不完全正確甚至是錯誤的;有的人只對教育有粗淺的感性認識,而有的人(教育家們)則對教育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
2.內容的豐富性
作為對教育這種復雜的社會活動的反映,教育觀念是一個復雜觀念,是一個有著內在結構的“觀念群”。教育觀念的內容相當豐富,它既包括對教育的深層次問題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如教育本質觀、教育目的觀、教育價值觀和教育功能觀;也包括對教育的相對淺層的問題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如學校觀、教師觀,學生觀、教育內容觀等很多方面的內容。
3.時代性
人和教育都是歷史性的存在,社會歷史永遠在發展變化,不同時代的人和教育都不相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所獲得的知識不斷的豐富,人們需要的知識也隨著時代而變化。不同時代對知識的價值和人性的認識迥異,從而導致不同時代的人對教育的認識和反映也各不相同,從而使得教育觀念具有時代性。
4.穩定性
教育觀念會隨著時代而變,然而改變不是隨機的,新時代的教育觀念總會在繼承前一時代的教育觀念的精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有些教育觀念雖然產生于古代,卻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這些教育觀念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歷時上千年不會被舍棄。從教育觀念的形成過程來看,理性的教育觀念往往是人們對教育活動或其中的某些方面作思考以后所形成的,一經形成就不太容易改變。特別是理論化和系統化了的教育觀念,是人們深思熟慮以后的結果,是經過長期的積沉而形成的,形成以后更難改變。
5.層次性
認識作為人的一種心靈活動,既可以被意識到,也可能是處在潛意識水平,不被主體所意識到。作為認識結果的觀念也會因此而被意識到或不被意識到。即使是處于意識水平以上的認識,也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別,其結果是形成零散的、不系統的感性觀念和系統化、理論化了的理性觀念。教育觀念因此而具有層次性。
6.地域性
由于交通的限制,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地域性的生存,從而使得不同地域的人類共同體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獨特的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地域的人們會以他們獨特的方式方法來認識和看待教育,從而形成不同的教育觀念。某一地域的教育觀念是當地人對當地的教育的認識和看法。也許有一天世界真的大同了,可能會有世界性的教育觀念。
三、教育觀念的分類
根據教育觀念的不同特點可以對教育觀念進行分類。
1.教育觀念具有很大的主體差異性,可以根據教育觀念的主體不同對教育觀念進行分類。按主體的數量不同可以分為個體教育觀念和群體教育觀念。個體教育觀念指單個個體所持有的對教育的認識和看法。幾乎每個個體都持有自己的教育觀念,所以有多少人幾乎就有多少教育觀念。個體教育觀念還可以按個體的身份、職業等方面進行進一步分類。個體的教育觀念千差萬別,有只對教育的某個方面有感性認識的,有對教育有比較全面的看法的,也有對教育全盤考慮、深思熟慮的。群體教育觀念指有著內在結構的群體對教育的認識和看法。劃分群體的標準和方法很多,按不同的標準和方法劃分出來的群體都不一樣。在此只列舉少數幾個群體的教育觀念,如大眾(民眾)教育觀念、家長的教育觀念、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決策者的教育觀念、教育專家的教育觀念、媒體教育觀念等。
2.教育觀念隨著時間發展而變化,我們可以以時間為標準對教育觀念進行劃分。時段的劃分可大可小,把時段分得大些,可以把教育觀念分為傳統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觀念,這是常見的一種分法;也可以把時段分得小些,則可以把教育觀念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觀念、古代社會的教育觀念、近代社會的教育觀念、現代社會的教育觀念。也可以按別的標準來劃分時代,從而對教育觀念進行劃分,如工業時代的教育觀念、網絡化時代的教育觀念等。
3.人是地域性的生存,教育也是地域性的教育,當然教育觀念也是地域性的,沒有放之四海皆適的教育觀念。根據地域的不同,可以分為本國的教育觀念和外國的教育觀念。也可以分為中國的教育觀念、英國的教育觀念、美國的教育觀念、南非的教育觀念等。
4.教育觀念因認識的層次不同而具有層次性,我們可以據此把教育觀念分為潛意識的教育觀念、感性的教育觀念和理性的教育觀念。潛意識的教育觀念是人們未對教育作過思考,受染于社會而形成的教育觀念,不被問及其主體不會注意到這些教育觀念。感性的教育觀念是人們在感性觀察的基礎上形成的教育觀念,存在于認識者的頭腦之中,也未經系統化和理論化。理性的教育觀念是人們深思熟慮后的結果,往往以理論成果的形式出現。
四、改變教育觀念
改變教育觀念實際上包括兩個問題:改變哪些教育觀念;改變誰的教育觀念。第一個問題即教育觀念的發展問題,也就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問題。時代不同社會為教育提供的環境不同,也對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指導教育活動,人們必須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舍棄過時的教育觀念。人們對這個問題已作深入的研究,這里就不再論述。
第二個問題,改變誰的教育觀念,討論的不是不多,而是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師的教育觀念,忽視其他個人和群體的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可以先看一則報道。《中國經濟時報》的報道云:“有位小學老師認真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成果不小,結果期末學生成績排到了末名。她在家長會上流淚道歉,聲明不再搞素質教育了;否則,不但把學生‘毀’了,學校也饒不了她。”[11]
就改變教育觀念這個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也是提得最多的,是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的教育觀念是首先要改變的,因為他們是教育的實施者,他們的教育觀念直接支配著他們的教育實踐活動。教師的教育觀念不同將會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決定著教育的質量,最終決定著教育成功與否。然而問題似乎并不這么簡單。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中,有時候教師的確改變了教育觀念,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然而在外界的壓力下不得不變回來。報道出來的終究只是極少的,然而從中我們卻可以窺見一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在這里,我們只從教育觀念的角度進行探討。
教育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牽扯到的人員很多。從與教育的相關度來看,教育牽涉到的人可以分為教育系統內部人員和教育系統以外人員。教育系統內部人員除教師以外,還有教育決策者(各級教育官員)、教育研究人員和教材編寫制作等相關人員;教育系統以外人員大致有學生家長、教育官員以外的官員(我國教育一直都是雙重領導)及其他人員。所有這些人員的教育觀念都無一例外地影響到教育的實施。這些人員雖然不直接參與教育的實施,但卻對教育作出評價,從而給教育實施者帶來壓力。
從上面的例子里我們可以讀出,這位教師之所以不敢搞素質教育了,是因為受制于教育考評和社會評價。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上去了,知識固然也就會豐富并牢固了??墒菃栴}是,從實踐和操作中所獲得的知識不一定是為知識而知識的考試所要考的知識,更何況學生的應試能力不可能從題海戰以外的操作中獲得。這樣一來,矛盾就自然出現了。而我們的教育考評機制沒變,中考還是那個中考,高考還是那個高考。“在當今,不論地方政府還是社會各界,評價縣級教育工作的第一的和最主要的指標,就是‘高考’效果?!呖肌Ч?可以‘一好遮百丑’,反之,可就糟了?!盵12]這樣就使得學校及教育行政機構用應試教育管理框框來不斷地“規范”和考評教師們的教學行為,“也就是他們在‘持之以恒’地按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給教師排隊、發獎金、評優選好乃至晉升晉級。至于別的方面則只要不出現犯罪之類重大問題,他們就可以忽略不計?!盵12]教師們的壓力的另一個來源是學生家長。雖然現在孩子考上大學將來未必就好,但如果沒考上大學孩子的未來一定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對學生的考評機制沒有改變,家長們誰都不敢有絲毫大意,誰都不敢拿小孩的未來作賭注。家長們關注只能是孩子能否取得“應試”的成功。在這種氛圍下,“學校為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贏得更好的發展,不得不變更課程,增設奧數班、輔導班等。很多所謂的‘實驗班’,其實是學校傾力重點保護的、以‘應試’為目標的‘升學班’?!盵13]
從教育以外對教育施以很大影響的除家長以外,還有大眾媒體。在媒體化時代,大眾媒體對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無所不在的??v觀大眾媒體所表達出來的教育觀念,何止一個“亂”字能了的。素質教育正熱的時候,大贊素質教育的好;素質教育風潮還沒過,轉頭奮力吹捧各省各地的“高考狀元”。兒童保護條例實施時,宣傳保護兒童;家長反映小孩“調皮”難管教時,傳播所謂“懲罰教育”[14]?!皶r下大眾媒體展開討論的教育改革話題多半是不著邊際的、雞毛蒜皮的文字游戲,諸如,‘課堂教學該不該放講臺’,‘教研員要不要參與課堂教學’,‘金庸小說進教材好不好’,‘劉翔進教材行不行’之類,無聊至極?!盵15]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實際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應試教育的歷史慣性之外,還有就是教育管理部門的應試教育管理“雷打不動”,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影響。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教育觀念轉變是先導,要改變教育觀念的遠不只教師們,教育決策者、教育管理者、民眾和大眾媒體的教育觀念也都得改變才行。
參考文獻:
[1] 鄭金洲.教育觀念的世紀變革[J].集美大學學報,2003,(9):21-29.
[2] 高瀟怡.淺論教育觀念[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0,(11):8-9.
[3] 裴娣娜.對教育觀念變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 2001,(2):4.
[4] 吳紫彥,吳童光.現代教育思想[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5.
[5] 李召存.關于教育觀念的理論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6):6-10.
[6] 趙正華,李三元.論教育觀念的轉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4):94.
[7] 米亞拉雷.“教育”一詞的多種含義[M].郭元祥,沈劍平,譯//瞿葆奎,沈劍平.教育學文集:教育與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7.
[8] 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9] 李君如.觀念更新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1.
[10]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編譯局,1994:112.
[11] 羅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12] 熊輝.對我國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9):24-25.
[13] 程福蒙.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的反思[J].當代教育教學,2006,(2):23.
篇6
1.素質教育的特點
職業學校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弄清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有什么特點?
1.1 從辦學方向、培養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依照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而《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教育必須“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質”。因此,職業教育也是針對我國教育結構不合理的弊端,著眼于現代化建設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讓學生全面、主動、生動地發展,培養初中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有一定技能的勞動人才。
1.2 從教育對象上看,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根據《職教法》規定,職業教育本身就應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體等各個方面的教育,注重發展學生的專業特長,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
1.3 從教育的途徑上看,為實現培養目標,把教學作為實現培養目標的途徑,而且注重育人途徑的多樣化、生動化。通過專業技能實踐、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勞動實踐等多種途徑,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認識、思維、實踐、創造等基本能力。
1.4 從教育的方法上看,一切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都把學生看作教學主體,廣泛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自主性。以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為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素質教育是一種深刻的教育哲學理論,一種教育目標。隨著教育的發展,它可能會具體化為一種教育機制,但它不可能具體化為一種辦學模式或一種辦學方式。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總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可以成為一種辦學方式。在職業教育領域實施素質教育有它自己的特點。我們在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既要注重二者的共性,又要立足職業教育的特點,使職業學校準確把握自己的位置,達到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
2.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職業學校素質教育內容和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內容的異同。職業學校學生除具有一般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等基本內容之外,還應該具有下列素質:①符合現實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創造能力的素質;②從事崗位工作需要的思想和職業道德素質;③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尋求自我發展,創造和實現自身價值能力的素質。所以職業學校素質教育有它自己的特點。歸納起來,同基礎教育相比,職業學校要實現其培養目標,應著重強調以下幾個途徑:
2.1 職業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首先應讓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對他們進行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創業精神教育,使學生在未來職業工作中具有敬業愛崗、遵紀守法、誠信負責、禮貌熱忱等素質。其次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和社會行為規范教育。人的道德情感發展是否健康、完善、深刻、豐富,對他事業的成功與否有很重要的制約作用或促進作用,因為品德行為規范是社會公眾評價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依據。
2.2 職業學校對學生進行文化科學知識教育時,應該淡化文化科學知識的專業性,重視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性、廣泛性、適用性,還要加強專業理論學習,注重專業技能訓練和專業實踐,切實地將知識轉化為技術,防止出現口頭的“專家”。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既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為不同崗位工作培養實用人才,又要適當考慮學生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重視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個人特長得到充分發展。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職業教育有初級、中級和高級不同層次,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還擔負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人才的任務,所以職業教育在一定范圍內還存在升學率問題。職業學校要真正發展素質教育,必須正確處理升學率和培養對象合格背后關系,防止出現初、中級職業教育為追求升學率而出現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的應試教育的誤區。由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實用人才,所以對于職業學校來講培養對象的合格率才是真正要追求的目標。
篇7
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質教育?其內容和途徑是什么?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之間有一種什么樣的聯系?對這些問題,人們在理解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因此在實施中出現了一些誤區,其主要表現有:1.概念的模糊性,導致實踐中的表象性。
由于對素質教育缺乏完整的認識,對它的系列過程概念朦朧,于是出現一些本末倒置的現象。諸如:對素質教育的評價尚未入系統、有序階段,就急干將“成績報告單”改為“素質報告單”;測評手段的粗糙,致使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層。
2.理解上的狹隘性,帶來了實施中的片面性。
一提起素質教育就口不離第二課堂:一說起第二課堂,涉及的總是興趣小組。于是各種各樣的少兒社團和興趣活動應運而生。當發現素質教育還沒有占領主陣地時,又全力以赴地抓學科教學的改革,無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課堂,而學科領域則又局限于語、數等學科及在出成果具有顯性效應的音、?體、?美上。由于理解上的狹隘,忽這忽那,抓不住“牛鼻子”,各子系統之間又缺乏內容的銜接與貫通,明顯地違背了素質教育系統整體性原理,導致了實施中的片面性。
3.改革行為的短期性,釀成了操作上的粗糙性。
出于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改革實踐中往往缺少規范,既無明晰的目標,又無實施目標的縝密方案和具體的階段性實施計劃,往往只是一些臨時性措施。實施過程中卻又缺乏資料的積累與分析、總結與回顧。欲速則難達。操作的粗糙,所得的只是淺顯性成果。
4.意識上的功利性,造成了改革中的游移性。
功利意識是急于求成的根源、功利主義思想的作怪,反映在改革中缺乏韌性,“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斷變換課題。缺少“認準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堅持到底”的恒心。
如何使素質教育走上整體改革的軌道,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實踐領域,對此,本人談點不成熟的想法。
一、搞清素質教育的概念
對于素質教育。目前看法還并不一致。本人的看法是:要搞清素質教育的內涵,得先從人的完整的素質結構認識開始。人的完整素質結構是生理素質結構、心理素質結構和文化素質結構的綜合。在這個整體素質結構中,生理素質結構是基礎,心理素質結構是中介,文化素質結構則是核心內容。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共同處于一個統一的系統中,所以素質教育實施的著力點必須落在人的繁體素質結構功能目標上。
“五育并舉,德育為首”,才能充分體現全面發展的整體功能,這可以說是造就受教育者完整素質結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而素質教育要瞅準目標,找準途徑,選準措施,擺正德智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有所偏廢。搞清素質教育的概念,就抓住了素質教育的根本。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教育的觀念眾多,如:大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師生觀以及學校職能觀等。就實施素質教育而言,首要的是端正人才觀和質量觀。
教育觀念的核心是人才觀。人才是有層次的。應試教育觀無視人的差異性和人才的層次性,動輒“一刀切”、“一鍋端”,致使實踐結果拉大差距,兩極分化,置大多數學生于不顧,最后篩選出少最的尖子。素質教育觀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過:“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無棄人也。”可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皆能成才。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另一嚴重對立表現在教育質量觀念上。應試教育把考分和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它突出了教育的選拔職能,揚棄了學校教育最基本的養成性職能;它只重視學生的卷面分數,搞分數排隊,甚至優者重獎,把刺激功能發揮到最大限度。素質教育并不排除考試和升學,而是將考試和升學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認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標準是全體學生中的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即通過教育培養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健體的本領,并在這一方面都得到既是初步的又是良好的充分發展。
三、加強教育管理
要從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必須轉換教育內部的機制、會出現“管理出效益”的局面。
(一)完善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估機制。實施素質教育,管理是基矗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制定素質教育目標,并根據目標建構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只有目標體系與評價體系相結合,才能對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運行方向實行有效的調節和控制,改變以考分定功能的傾向、評價體系要考核學生個體的德智體美勞等素質的全面發展狀況,這些只要有財力,比較容易辦到,主要的是評價學校的隊伍建設、教育改革、設備效益等軟件狀況。這一憑借財力買不到的東西,才是學校教育質最的硬功夫。所以要發揮評價手段的調控功能,使它成為促進素質教育的科學的系統的機制,并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完善。
篇8
要概括幼兒創新教育中教師創造素質的概念,首先就必須明確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在現有的教育研究中,關于這一問題有較為一致的看法,即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素質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由此可以得出,創新教育中的教師素質,首先應具有實施素質教育的素質。但是,創新教育中的教師素質又不能籠統地理解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素質,創新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這樣,創新教育中的教師素質便可以理解為:具有實施素質教育的素質,善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具體地講,創新教育中的教師素質可概括為:教師在創新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素質。幼兒教師素質是指幼兒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所具備的比較穩定的職業形象和綜合能力。也就是說,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創新教育效果、對培養學生(幼兒)創新素質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
二、如何提高創新教育中的教師創造素質
(一)注重自身人格修養,樹立創新的教育觀念。
1.擁有正確的創新教育觀念。
“創新教育觀是指教師對創新教育的職能和如何進行創新教育等問題的觀點及看法”。創新教育的職能,就幼兒園階段而言,就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兒童。歸納相關的認識,正確的創新教育觀具體包括如下內容:(1)教育,可以培養幼兒的創新素質。(2)教育的目標,不應僅限于知識本身,而應著眼于發展能力。(3)幼兒的學習、活動應該是積極主動的,應鼓勵幼兒大膽質疑。(4)教師應尊重幼兒的個性,與幼兒建立積極、愉快、平等、寬容的師幼關系。(5)重視幼兒的實踐活動。(6)正確認識和評價幼兒的創新。(7)熱愛創新活動,用行為感染幼兒。觀念是行為的先導。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已習慣于那種重應試而輕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轉變傳統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自覺接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專題經驗講座等形式,提升教育理念。并在分析、比較、反思的循環過程中找到共同的結合點,在新舊觀念對比中發現差異,破舊立新,在幼兒的成長中探索、學習,從而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
2.熱愛孩子,熱愛自己的事業。
師愛是師魂,它不僅能提高現實的質量,而且能促進兒童的成人與成才。師愛是教師的一貫態度的體現,它不是一時一事,也不是有偏有倚。臺灣教育家高震東曾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熱愛,給孩子的是溫馨,是輕松,容易消除孩子與教師之間的緊張感和壓迫感,促使孩子思維活躍,自信增強,并易于迸發創新的火花。
3.注重移情能力的培養。
移情是指個體想象自己處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幼兒與成人的身心水平差異相當大,成人在幼兒的世界里,沒有這種能力不行。如果幼兒教師不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不能為其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條件,那么,幼兒將會痛苦地屈從于成人的要求,心理上將產生壓迫感和恐懼感。如果幼兒教師能了解幼兒,走進幼兒的世界,用與他們同等的視線看世界,那么,幼兒教師所提供的教育條件,所提出的教育任務,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就會更適合幼兒,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在創新教育中,幼兒教師的移情能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尊重兒童。教育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雖然有教與學的問題,但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幼兒身心發展不成熟而輕視他們。在創新教育中,教師對孩子的尊重表現在:善于傾聽孩子的意見,與幼兒打成一片,相信幼兒的能力,對幼兒解決困難支持而不替代,對幼兒的缺點批評而不挖苦,對幼兒彬彬有禮。(2)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提供教育環境和材料。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材料能激發幼兒內在的創造沖動和活動欲望,促使幼兒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得到發展。創新教育中的教育環境和材料,已不僅僅局限于室內、園內、室外、園外,大自然和社會都是良好的教育資源。(3)幼兒教師要依照孩子的情況,選擇教育內容。幼兒教師可依據本班幼兒的特點,自行選擇有助于他們發展的教育內容。在創新教育中,對幼兒的問題和興趣都要注意,自然生成一些適宜于孩子的教育內容。
(二)提高認知能力,掌握牢固的知識理論和結構。
認知方面包括兩個內容:知識獲取和知識結構。
1.知識獲取。
知識獲取有兩層意思:一是智力因素積極參與認識過程,表現為觀察敏銳,思維敏捷,想象豐富;二是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對不同的問題能夠迅速地運用一定的方法解決,能分清哪些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哪些是可以在資料中尋找到的。
2.知識結構。
(1)與中小學教師不同,幼兒教師強調一般的基礎文化知識,而不要求知識精深。知識爆炸、媒體迅速發展,使幼兒見多識廣,如果幼兒教師知識貧乏、片面,則難以引領幼兒饒有興趣地學習對他們有意義的知識和本領。從幼兒接受知識的特點和知識學習的應用價值來看,整體性、綜合性將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解決他們對世界的疑惑。因此,廣博的文化知識對幼兒教師非常重要。對一般文化知識的掌握,每個人都會有所側重,這與每個人的學習特點和個性品質有關,因此,在實施創新教育時,幼兒教師要注意就強避弱,發揮優勢,突出專長。這樣,幼兒的收益才會是全面和優質的。
(2)經驗性知識。經驗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教育中積累起來的對教育過程不確定性因素迅速作出反應的知識。如:對教育過程中偶發事件處理的知識。經驗性知識是應付教育情境性、順利開展教育工作的保證。這種知識來源于實踐,是對教育實踐反思的結果。
(3)教育科學理論知識。這里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指的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它能為教育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這種知識可具體分為:幼兒身心發展的知識、“教”與“學”的知識、對幼兒的評價知識。實際的情況是,在實踐中幼兒教師這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在實際應用時問題更多,往往不會用理論分析實踐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2,第一版.
[2]俞國良.創造力心理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第一版.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上海:開明出版社,2000,第一版.
[4]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1,第一版.
[5]盧子洲.實用教育新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一版.
篇9
一、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
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提高教師對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顯得更加重要。第一,素質教育的周期長,驗證不容易。需要教師孜孜不倦、任勞任怨地工作;第二,教學工作基本上是由教師獨立進行的,個人的狀況常常起決定作用;第三,教學活動是一種意識能動作用高度發揮的活動,教師的自覺程度對教學質量影響極大;第四,教育對象不斷變化,教師要隨時處在自覺意識之中,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此外,客觀存在的習慣看法,即所謂的應試教育“得人心”的錯覺,也會給教育工作向素質教育轉軌帶來許多實際的阻力。因此,教師如缺少自覺意識和明確的工作目標,素質教育將是一句空話。
事實上,教師的行為總是要服從于一定的目標的,不是這種目標便是那種目標。只不過是目標不同效果也不同罷了。一位專業知識水平較高的教師,可以在知識傳授上顯露才華,可以在應試指導中大顯身手,但不一定會考慮到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致力于學生的現狀而未必費心于他的未來。結果導致:(1)教師們的教學活動基本上是“短期行為”,只顧學生眼前的成績、表現;(2)作為培養對象的學生被學科分割、年級分割,很少有教師去注意或者有能力做到把學生作為一個成長中的“人”來全面考慮;(3)在校是好學生而將來未必有好成就;(4)學生進入社會后才因感一些重要素質已經錯過了在校培養的最佳期而感到遺憾等等。
要提高教師對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增強素質教育意識,首先要組織專題學習,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讓全體教師知道什么是素質教育,為什么要實施素質教育,如何進行素質教育等等。其次要組織各種教育活動,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素質教育的內涵規定它不可能是短期見效的東西,甚至看不出某種素質水平是哪一個人的勞動起了作用。素質教育不是教師個人成功的階梯,它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它要求教師以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對人民的負責、對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來工作,這是高尚的師德的體現。另外,素質教育過程也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教育者本身的各種素質也直接影響學生,言傳身教,雙管齊下更有效。素質教育的實現,不是哪一個教師可以單獨去完成的,它牽涉到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考核制度、評價標準等影響全局的問題,需要全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大動作才能解決。因此,我們對教師要求也不能過高過急,還要支持他們做好家長的工作,爭取社會的支持配合。
二、把握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注意“有”與“無”的關系,從“無”中發現“有”,在“有”中注意“無”。教師既要善于從沒有專設的課程中去“開設”素質教育的天地,即從“無”中發現“有”;又要注意在“有”中注意“無”,即從各種有形的教育活動中注意隱藏著的無形的不良素質。比如說,一個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學生卻不愿意幫助同學,怕別人超越自己;又如一些聰穎過人、智商較高的學生,一遇到挫折便要死要活,悲觀失望;再如有些學生人前人后的表現兩個樣,等等。作為教師應該看到這些現象的背后有什么不好的思想苗頭在滋長,及時加以防止、抑制和幫助。
(二)把握量與質的變化,從量中想到質,在質中注意量。在素質教育中,教師要把握它的漸進性,做到心中有數。素質教育應該是穩定的成型的東西,不是朝夕可得,但又靠朝夕培養。不急不等于不管,未成不等于沒有。所以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經常“看”到自己的學生有什么樣的東西在他身上起良好作用,從而設法每天積累,做量變的工作。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不要放棄點滴的努力。而當學生某方面潛質有顯露的苗頭或是有明顯的進步時,教師則應該為他創造機會,提供臺階以強化影響。
篇10
關鍵詞:素質教育;初中地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8-0-01
隨著新課改的施行,素質教育成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科,如何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掌握地理學科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德、智、體的全面發展,有效提高綜合素質,在此,筆者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地理學科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初中地理學科的素質教育由地理知識素質教育、地理能力素質教育、地理品德素質教育三部分構成。三者是相互聯系又相互統一的。
(一)地理知識素質教育的定義
通過地理教學,讓學生掌握那些在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中處在基礎地位的知識,它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本事實、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等。
(二)地理能力素質教育
是指通過地理教學,掌握地理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等,能運用地理知識去處理和解決所遇到的地理問題,如小到看地圖、辨方向,大到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工業布局等。
(三)地理品德素質教育
是指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準則,并用于規范其行為的教育。
二、基于素質教育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
當前,素質教育的實施,給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以轉變學生傳統的思維模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大膽創新的精神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大綱的變革,我們教師要結合新大綱教材變革的精神,構建注重素質教育,順應形勢變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設計探究性的問題
1.設疑性的提問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巧設一些問題,就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使被動的接受知識改變為主動的探求知識。
比如,筆者在上“地球的運動”一課的時候,就設計了這樣的疑問,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地球儀在對著燈光,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請問,地球上發生了什么現象呢?如果地球自東向西的方向旋轉時,需要多少小時為一個周期?又有什么現象發生?這些疑問,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這堂課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激發創新思維的提問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課本上沒有明確的答案的提問,鼓勵學生通過更多的閱讀地理知識的資料來開闊自己的視野,激發創新思維。
比如,近幾年,我國很多城市沙塵暴現象嚴重,你知道沙塵暴是怎么產生的嗎?
你有什么好的辦法來治理沙塵暴呢?你認為怎樣才能增強人類的環保意識?怎樣保護森林資源呢?
3.利用多媒體技術,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
我們靠多媒體、圖像等等為教具,給學生提供觀察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理解課本的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發展
(二)給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也表現出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狀態,學生掌握了得力的學習方法,才能產生求知的動力,所以,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如,讀圖的方法、技巧;讀書、構圖的方法;總結歸納、探究問題的方法等等。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要注意和學生的積極的交流溝通,使師生關系融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能感受到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活潑的教學氛圍,老師要針對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控”好課堂的節奏和氣氛,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興趣。
2.通過對圖像的運用,使學生建立牢固的記憶
在教學中,地理老師要發揮好地圖對教學的作用,將地理知識落實在形象的地圖上來,化抽象為形象,為學生生創造性的思維提供了基礎,加強了對知識的記憶,運用圖像來為學生講解地理知識,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圖像的聯系,重新組合新的地圖,這樣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
老師還要通過對地圖的講解,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祖國版圖,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自然條件、豐富的物產,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
- 上一篇:汽車電子技術專業就業前景
- 下一篇:圖書管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