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患者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療患者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腫瘤患病率的增加,腫瘤綜合治療的進展,化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已成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針對患者的健康需求,通過宣傳教育使腫瘤患者掌握日常的護理技能,因此腫瘤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1什么是化療
化療是惡性腫瘤的化學藥物治療,這些藥物能在癌細胞生長繁殖的不同時期抑制或殺死癌細胞,達到治愈好轉的目的,從面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2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2010年8月至11月,我科共收治化療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35-75歲;其中肺癌7例,食道癌4列,胃癌5例,乳腺癌4例。
2.2健康教育的內容
2.2.1建立護患關系:護士有責任幫助患者對疾病以及化療有正確的認識,耐心講解化療的目的、作用,針對腫瘤患者的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患者樂于接受的方式,使患者在愉快的環境下接受治療和護理;同時增加護理人員的親合力,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
2.2.2心理指導: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針對性地給予心理護理,向患者介紹化療知識以及化療前后必要的檢查及相關注意事項,檢查目的如肝、腎功能,血象檢查等以便準確地了解病情,制定更科學的治療方案。
2.2.3給藥途徑:抗腫瘤藥的給藥途徑包括靜脈給藥、肌內注射給藥、口服給藥、腔內給藥、動脈給藥等,其中靜脈給藥為最常用的給藥方法,護士靜脈穿刺時,多建議采用外周靜脈留置針,PICC 、CVC等,給藥前、中、后都必須注意評估血管及局部情況,化療藥注射完畢后,繼續滴生理鹽水沖洗靜脈,給藥過程中要傾聽患者的主訴,如局部有無刺痛或者燒灼感等,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2.2.4飲食指導:腫瘤病人一方面因體內癌細胞生長吸收大量的營養,另一方面因化療所至的胃腸道反應,影響營養的攝入,應鼓勵病人進食高蛋后、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少食多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2.2.5毒副反應的預防:惡心嘔吐:惡心嘔吐是化療最常見的胃腸道反應癥狀,嚴重者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等應及時評估患者惡心嘔吐的因素,進餐前做好口腔護理,靈活掌握進餐時間,必要時及時使用止吐藥;口腔炎:化療藥可直接作用于粘膜細胞或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而引起口腔炎,指導病保持口腔清潔衛生,進食后30分鐘即用碳酸氫鈉漱口,多飲水;脫發:告知患者頭發大量脫落是可逆性反應,化療結束后,頭發可再生,化療前可頭顱置冰帽或嚴緊的充氣止血帶,用藥結束后10min除去止血帶,采用這種措施可減輕脫發。骨髓抑制:化療藥抑制骨髓以白細胞和血小板降低最為明顯,因此病房應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及濕度,減少探視,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個人衛生,當白細胞≤3.0×109/c,血小板
2.3健康教育效果評價:評價方法靈活多樣,可通過交談觀察,問卷調查等了解病人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通過教育――評價――反饋,使病人真正從健康教育中獲益,自覺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
篇2
【關鍵詞】農村 腫瘤 化療 健康教育 效果
惡性腫瘤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癌癥恐懼是全球性的,因其意味著極度痛苦和衰弱,患者甚至面臨死亡。化療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腫瘤本身對患者的身心是一個重大的刺激,加上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會導致患者的心理發生各種變化。這使得化療期間科學的護理,有效的指導患者心理康復成為保證化療能順利完成的關鍵。農村患者文化水平較低,獲取健康知識較少,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限的經濟條件和保健意識,醫療保健服務缺乏,腫瘤的發病率病死率更高,健康教育對農村腫瘤患者顯得尤為重要,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筆者對30例農村腫瘤化療患者進行全程系統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導如下:
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了農村腫瘤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40歲-72歲。文化程度:高中或中專以上4例,初中或小學18例,小學以下38例。均為新發或術后首次進行化療的患者。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2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及一般健康教育,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時期出現的健康問題給予指導。觀察組患者除了進行常規護理外,給予了全程系統的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2.1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患者以家庭條件較困難的患者為多見,主要擔心后續治療的醫療費及給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應勸導患者身體康復后仍可再創造財富,同時選用成本低廉且效果良好的治療方案,盡量縮短住院時間,調整好患者的心態,利于化療順利進行,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另外,由于化療知識的缺乏、對化療后的自我形象的擔心及癌癥=死亡的錯誤影響,有些患者甚至相信鬼神之說,極易使患者抑郁、恐懼。應根據患者的理解承受能力,給患者講解化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對不良反應措施,使其有心理準備。做好其家屬思想工作,為患者提供多方位的照顧,用親情來緩解患者壓力。給患者講述以前成功的病例,邀請義工隊人員進行同病種患者現身說法,使患者消除恐懼心理,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化療健康教育
2.2.1選擇好教育方式才能事半功倍。文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病人的接受能力。農村腫瘤患者總體文化素質較低,接收能力差,因此,應采用合理的、多樣式教育方式,如囑化療病人多喝水,可指導病人每天飲水一熱水瓶以上,而不說是2000 ml,便于病人掌握。注意選擇合適的教育時機,如入院時,晨間護理時,做具體治療時,將所要宣教的內容分段向病人講解,多次重復,及時評價,及時反饋效果。對于老年患者,采用直觀形象教育的方法,抓住患者的注意力,進行少而精的教育,一次不可講述過多的內容,同時要采用強化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切忌任務式,把健康教育的內容一次性的灌輸給病人,而不管病人是否能接受。
2.2.2創造良好的環境也十分重要。保持室內整潔、安靜,營造舒適而輕松的環境。農村患者喜歡聽戲,可以聽聽自己喜歡的戲曲,聽聽廣播,分散注意力,減輕化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2.2.3化療知識的介紹。首先應明確告訴患者化療預防腫瘤復發的重要性,幫助患者了解化療藥物的藥理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項,并告知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是可以預防和減輕的,每項操作盡可能向患者解釋清楚,使其放心。
2.2.4飲食指導。胃腸反應是患者最難以忍受的化療不良反應。化療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告知患者化療當日7:00之前進清淡、易消化食物,進食量為平時的1/2,禁食有刺激性及易產氣食物,避免空腹,在接受化療前30min內避免進食。3-4h后進行化療,中晚餐限制在平時量的2/3,并要求進食高熱量、高營養高維生素食物,避免同時食入涼、熱食物。告知患者嘔吐后仍需堅持進食,因嘔吐后進食可中和胃酸,促進腸蠕動,減輕對胃黏膜的刺激,幫助患者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每次嘔吐間歇期進食以新鮮水果、蔬菜為宜,進食后最好協助患者半臥位休息,以免食物返流,引起惡心嘔吐。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尿量在2000 ml/d。
2.2.5口腔護理。口腔黏膜潰瘍是化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并發癥,有時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狀況,最明顯的是患者不能正常進食而產生心理障礙。因而在化療期間應該常規為患者做口腔護理,指導患者每天清晨用淡鹽水漱口,經濟易于接受,且臨床效果好。
2.2.6皮膚護理。化療期間患者易出現皮膚變黑、粗糙、色素沉著,農村患者皮膚防御能力強,癥狀不明顯。如皮膚搔癢或出現蕁麻疹時,囑患者不能用手撓抓或用過熱的水洗澡,以免破潰造成感染,局部可以涂些膚輕松軟膏。
2.2.7脫發的護理。某些化療藥物可以引起脫發。脫發將會給患者心理造成傷害,甚至會放棄化療,因此,化療時應讓患者明白并認識到脫發是暫時的,停藥后會再生,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消除顧慮,并囑患者減少梳頭的次數,避免使用刺激性洗發劑;每日晨間護理時對床上的脫發清掃干凈,減少刺激,減輕心理不適;選擇合適的帽子,以盡可能糾正因形象紊亂而導致的負性情緒。
2.3化療后護理。化療后護理主要針對某些藥物產生的遲發性毒性反應,故出院時做好出院指導較為重要。由于化療大多數分周期進行,患者完成一個周期化療后要回家休息一段時間后再進行下一周期的化療。一般可以采用電話隨訪和上門服務兩種形式,目的是讓患者在醫院外同樣能夠享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從而增強其安全感和康復信心。轉貼于
3 結果
統計學處理方法:采用t檢驗、p<0.01具有顯著性差別意義。
兩組農村化療患者健康教育結果比較,見表。
注:觀察組中包括2例65歲以上的文盲患者,對照組放棄者中1例為50歲初中文化患者,余3例為60歲以上文盲患者。2組比較差異顯著性p<0.01。
4 討論
通過我科60例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可見,觀察組的患者心理狀態良好,情緒平穩,化療不良反應少,100%完成化療規定療程,無短期復發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促進腫瘤病人的健康行為。臨床實踐中發現,農村病人對健康知識的缺乏,接受能力差,經濟條件有限,易產生悲觀、失望心理,甚至放棄治療,文化素質越低情況越嚴重。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和錯誤的求醫行為,都不利于腫瘤病人的治療和康復。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病人可掌握正確的信息,使病人自覺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從而改善腫瘤病人的生存狀態,盡可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我國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第一條就是以農村為重點,當前更是大力發展新農村合作醫療,因此農村患者這個群體對衛生服務的需求更具重要性。對農村腫瘤病人及其家屬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其目的是使其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最終達到提高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徐霞,薛曉英,程惠玲.我院實施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方法與成效[J].護理管理雜志,2007,12.42-43.
[2]王芳,孫偉,丁妍.腫瘤患者化療中的護理體會[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8,14(4):503.
篇3
【關鍵詞】惡性細胞腫瘤 化療患者 家屬 健康教育
目前,惡性細胞腫瘤是威脅人類生命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近幾年呈增高的趨勢,化療是當前治療癌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時間長,各種副反應重,對患者造成較大心理壓力和抵觸情緒。為此,我院血液科在2007年11月—2008月6月對25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化療期間進行常規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對其家屬實施同步健康教育,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1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經骨髓象檢查確診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化療患者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22—60歲,身體一般情況良好,家庭經濟情況皆能接受此次化療,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基本內容 對于兩組病人化療的同時均進行健康教育。觀察組的患者則要求其家屬參與健康教育,一般選擇與患者最親近有責任心的家屬。在實施健康教育期間,采取護士以面談的方式一對一模式,有針對性的采用個案健康教育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讓每個家屬都能理解教育的內容和意義。每次教育結束后均需確認患者家屬已理解談話內容,并將運用于病人的護理。向患者家屬發放教育手冊,存在疑問及時與護理人員進行溝通。確保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患者不在同一病房,且兩組患者家屬之間無法互相交流。
1.2.2具體方法
1.2.2.1化療前 患者化療前,常規檢查血常規、小生化和HCG。決定化療前一天,選擇一位最親近家屬,針對該化療方案,對其和患者講解化療的重要性和化療后可能會出現的毒副反應,然后與家屬一起,幫助患者制定一份合理的化療健康教育計劃。
1.2.2.2化療期間 在化療的時候,根據健康教育計劃,護士經常巡視患者,觀察化療的毒副反應,對出現惡心、嘔吐的患者當場教導如何應對,家屬則長期在患者身邊給予指導,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針對化療后3-7天開始出現骨髓抑制,因此在化療后的第四天和第七天,進行常規的血常規檢查。如果WBC
1.2.2.3化療結束 在患者結束化療的觀察期間,再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并制定相應的家庭健康教育指導計劃。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接受了完整的化療療程,無中途退出治療者,化療后病情好轉。而觀察組在家屬參與健康教育的情況下,化療期間護理質量和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藥物副作用減少,化療后恢復時間較對照組縮短。
3 討論
3.1家屬參與腫瘤化療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減少化療副反應 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將極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治療痛苦,從而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家屬全程參與健康教育,利于提高患者對宣教內容的掌握和實施,利于發揮家屬的積極能動作用,利于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因此,加強同步化療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將對該疾病的臨床治療、化療后恢復以及預后產生積極的影響。
3.2同步家屬教育的注意事項 身為護理人員首先應掌握現代惡性細胞腫瘤的化療知識,對于化療方案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熟系化療期間的護理;其次應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具備一定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同時進行同步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根據家屬文化層次的不同,采用多種形式講解,從淺入深,使教育內容通俗易懂。
4 體會
家屬參與惡性細胞腫瘤的健康教育勢在必行,我們護理人員在其中起到很關鍵的橋梁作用,讓家屬意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減輕患者心中的恐懼,懂得如何鼓勵和護理病人,從而減少副反應,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在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的同時,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以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總之,在惡性細胞腫瘤患者化療期間,同步進行家屬的健康教育,可增進家屬對患者的關心,堅定患者的信念,減少化療藥物副反應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最終實現延長患者的生命。
參考文獻
篇4
摘 要 目的:探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實施健康教育路徑的方法。方法:83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療過程中制定健康教育路徑并實施。結果:全部患者均能按計劃完成同步放、化療,治療后完全緩解率93.9%。結論:實施健康教育路徑能使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按計劃完成同步放、化療,減少口腔黏膜及皮膚反應,從而能提高治療效果及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鼻咽癌同步放化療 健康教育路徑 護理體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54
鼻咽癌是我國南部地區常見的惡性腫瘤,尤其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及廣西西江流域一帶發病率較高1。放射治療目前仍然是治療鼻咽癌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其原發部位隱蔽,不易早期發現,病理分化差,惡性程度高,易呈浸潤性生長及早期轉移,很多患者就診時多屬晚期。對于晚期患者,單純采用放療,其療效不甚理想。已有資料表明,采用放療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鼻咽癌可以提高局部區域控制率,并降低遠地轉移率,從而提高總生存率和無瘤生存率2。2008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同步放、化療治療Ⅲ期及Ⅳa期鼻咽癌患者83例,按健康教育臨床路徑進行了護理,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83例鼻咽癌患者均經鼻咽部病理檢查證實為低分化鱗狀細胞癌,其中男62例,女21例;年齡29~71歲,平年齡45歲;根據2009年AJCC分期,Ⅲ期44例,Ⅳa期39例。全組患者均采用6MV—X線常規外照射,在放療過程中,所有患者每周均予奈達鉑40mg/m2同步化療。
方法:制定鼻咽癌健康教育路徑,并形成表格,由責任護士負責實施,包括一對一教育,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健康教育課堂集體授課等,護士長及護理小組組長評估效果,如發現患者有不正確的健康行為或有疑問時,隨時糾正不良行為或給予解答。
⑴入院第1天,介紹病區環境,次日各項檢查的目的、意義。
⑵入院第2、第3天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放化療流程。
⑶放療開始3天內介紹放療的不良反應,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功能鍛煉等方面知識。①放射性口腔、口咽炎的護理:口腔、口咽護理在鼻咽癌放、化療患者的治療中十分重要。治療后口腔和口咽部的放射性黏膜炎一般發生在放療后的3~4周,表現為口干、咽痛、口腔潰瘍等癥狀,并隨放療時間及劑量的增加而呈逐漸增加趨勢3,嚴重時可影響患者進食。囑患者餐前、餐后各用軟毛牙刷刷牙1次,每天用淡鹽水或漱口液漱口3次,黏膜反應重者應每天給予霧化吸入2次,并囑患者多飲水,以保持口咽濕潤,減輕疼痛,必要時予抗炎治療。劇烈疼痛者可在口腔黏膜潰瘍局部噴麻醉劑,以便能夠進食。②放射野皮膚保護指導:放射性皮膚反應一般分為干性和濕性兩種,干性皮膚反應表現為皮膚瘙癢、色素沉著及脫皮,但無滲出物,不會造成感染4。濕性皮膚反應則表現為照射區皮膚有濕疹、水泡,嚴重時可造成糜爛、破潰。對于損傷較輕的濕性皮膚反應,可給予三乙醇胺乳膏局部涂抹。為減輕皮膚反應,在治療開始時就交代患者穿棉質內衣,禁穿高領硬領衣服,勿使用刺激性清洗消毒劑、護膚品,防日曬、防冷熱刺激,剪短磨平指甲,出現皮膚瘙癢時勿撓抓,切勿洗脫照射野標記,保持照射野界線清楚及皮膚的清潔、干燥。③張口鍛煉指導:張口鍛煉3次/日,每次3分鐘,同時行扣齒錯齒、按摩牙齦、按摩顳下頜關節、鼓腮、伸舌彈舌、轉頸、抬肩鍛煉。
⑷化療前1天介紹藥物作用及不良反應,滴速要求,應對不良反應的方法、飲食指導、心理指導。①心理指導:患者對治療方案缺乏了解,而且由于治療后反應和預后的不確定性,往往出現恐懼、焦慮、懷疑、悲觀和失望的心理,很多患者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復合心理5。因此,盡可能給予患者關心和照顧,多溝通,向患者解釋治療后常見的不良反應,消除由于出現的這些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的心理癥結,介紹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使他們相互交流經驗,同時做好家屬的工作,爭取得到家庭及社會的支持。②飲食指導:患者放、化療后常出現口腔黏膜反應及食欲不佳,進食量少,易造成營養不良,以致影響治療和康復。因此應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并且應戒煙酒,禁食辛辣及干硬、過熱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鼓勵患者多飲水,使腫瘤壞死組織盡快排出體外,促進患者早日康復。③化療常見不良反應應對指導:胃腸道反應:用藥前使用止吐藥物預防,出現頻繁嘔吐需要給予補液治療。及時清理嘔吐物,嘔吐后漱口,取舒適,清淡飲食。泌尿系毒性反應:囑患者大量飲水,使尿量2000~3000ml/日以上,按醫囑使用利尿劑,輸液量3000ml以上,堿化尿液。神經系統毒性:防性低血壓,防冷刺激,按醫囑使用營養神經藥。骨髓抑制:臥床休息,口腔護理,空氣消毒及隔離,預防感染。
⑸出院指導:復查時間,放射野皮膚避免日照,注意口腔衛生,堅持功能鍛煉,保養鼻腔,飲食指導等。
結 果
83例患者全部能按計劃完成同步放、化療,治療后完全緩解率93.9%(78/83),口腔黏膜反應≤Ⅱ級,皮膚反應≤Ⅱ度,沒發生張口受限。
篇5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近年來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技術。腫瘤患者因需要長期靜脈輸注化療藥物及高濃度營養物質,常規的靜脈穿刺對血管損傷大。應用PICC可減少頻繁穿刺所致的局部出血和感染,減少靜脈炎的發生率,避免刺激性藥物外滲導致的嚴重后果,為腫瘤患者多程化療提供了方便[1]。對行PICC患者的健康宣教,對于順利置管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我科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對PICC置管患者86例進行健康宣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我院腫瘤科化療患者86例,男50例,女36例;年齡24歲-76歲,平均55歲;肺癌24例,結腸癌20例,胃癌18例,淋巴瘤14例,多發性骨髓瘤10例。
1.2 方法 選用美國巴德單腔三向瓣膜式PICC管,型號為4F,穿刺點為患者肘關節的貴要靜脈、正中靜脈或頭靜脈,按標準操作流程進行置管。操作完畢后行X線攝片,以確定導管位于第三肋間(上腔靜脈上端)。
1.3健康宣教
1.3.1術前健康宣教 置管術前詳細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置管的意義及PICC的優點、適應證、價格。重點說明PICC不僅能夠減少反復多次靜脈穿刺帶來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長期輸注化療藥物對血管的損傷,是長期治療疾病的最佳選擇方式。向患者講解置管操作基本方法,并詳細講解術后有可能出現的靜脈炎及局部血栓形成等并發癥[2]。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消除他們的顧慮和恐懼心理,使其主動配合治療。
1.3.2術中健康教育 操作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可以邊操作邊與患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同時指導患者具體的配合方法,并間斷詢問患者的感受,使其更好地配合操作,以順利完成置管。
1.3.3術后健康宣教 置管后,告知患者24h內需要在穿刺點上臂用沙袋壓迫止血2-3h,次日更換敷料一次。穿刺后請患者放松心情,不必過度緊張。向患者詳細講解置管后易出現哪些不適。
囑患者置管側手臂可適當墊高,并做握拳運動,以促進靜脈回流,減少機械性靜脈炎及局部血栓的發生。并囑患者在置管側肢體出現酸脹、疼痛等不適感覺時,應及時報告,以便及時處理。
1.3.4出院宣教
1.3.4.1一般事項 出院時告知患者及家屬PICC的一般換藥知識、封管技術、具體換藥時間等。向外地患者備足出院期間維護導管所用物品,告知其必要時可到當地醫院進行護理、換藥。同時填寫PICC使用者的檔案,定期電話了解患者的情況。
1.3.4.2嚴重并發癥處理 告知患者科室電話,并告知其如出現以下癥狀及體征應及時打電話或返院:穿刺點紅腫、化膿;穿刺點出血、按壓無效、滲液;沖管有困難、不通暢;導管斷裂或破損;導管脫出;置管側手臂出現腫脹、麻木、疼痛、燒灼等。
1.3.4.3日常維護 囑患者可以從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務勞動、體育鍛煉,但置管側手臂避免提過重物品或持重鍛煉。置管一側手臂避免測血壓及靜脈穿刺。輸液、睡覺時避免長時間壓迫置管側肢體,以防止血液流動緩慢,形成血栓。攜導管可以淋浴,避免盆浴,淋浴前用塑料保鮮膜在置管處纏繞,上下邊緣用膠布貼緊,沐浴后檢查貼膜有無進水,并及時更換無菌貼膜。禁止將導管外露部分再置入體內。
2 結果
86例患者均能積極配合,1例因送管困難未穿刺成功外,其余85例均成功穿刺。住院期間靜脈炎3例,穿刺口出血1例,穿刺后3例靜脈炎中,有2例患者及時向護理人員報告病情,對癥治療后好轉。出院期間,1例導管不全脫出,家屬用膠布簡易固定后及時到醫院換藥。
3 討論
在護理工作中,健康宣教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健康宣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水平,使患者更好地了解臨床開展的新業務、新技術的方法、注意事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我們對我科86例化療行PICC患者進行了健康宣教,其中85例均穿刺成功,表明對置管患者進行術前、術中健康宣教,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改善護患關系,提高穿刺成功率。對患者進行術后及出院宣教,能使患者掌握一定的護理知識,有效減少置管并發癥的發生,能更及時的發現置管后的并發癥,以得到及時治療,并有效延長了導管的使用時間。因而對行PICC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有著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篇6
[關鍵詞] 健康教育;老年;消化性潰瘍;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4(b)-0146-02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為5%~10%,死亡率為0.5%~1.0%[1],好發于青壯年,目前老年人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老年人基礎疾病較多,且臨床癥狀不典型,發病隱襲,并發癥多而且嚴重,死亡率明顯高于年輕人。為探討強化健康教育在干休所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綜合防治中的作用,該所2008年7月―2011年8月通過對駐杭嘉湖部分軍隊干休所的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有計劃性、針對性的強化健康教育,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就診于醫院,并經胃鏡、病理切片確診消化性潰瘍的干休所老年患者4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齡63~88歲,平均(73.7±7.1)歲,胃潰瘍16例,十二指腸潰瘍9例,復合型潰瘍2例,合并心、腦血管疾病43例,糖尿病5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0例,骨、關節疾病12例,白內障12例;對照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62~86歲,平均(71.8±6.5)歲,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潰瘍8例,復合型潰瘍1例,合并心、腦血管疾病33例,糖尿病4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17例,骨、關節疾病11例,白內障9例。
1.2 診斷標準及納入、排除標準
消化性潰瘍及并發癥診斷標準參照《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建議》(2008年 黃山)[2]。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60歲及以上,同意接受教育并能夠配合者。排除標準:潰瘍惡變;合并除高血壓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慢性氣管炎、冠心病、骨質疏松、關節炎、腰椎疾病、白內障以外的其他特殊疾病者;不接受或不能配合教育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功能式護理模式(隨機宣教)。強化健康教育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點對點教育模式。組建專業強化健康教育小組,內部統一培訓,從診斷消化性潰瘍時起,采用每周通過手機短信、電話、自編健康小報或健康講座等方式對患者及其家屬就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特點、飲食指導、心理護理、藥物作用、HP感染防治、自我監測等進行督促和指導,并于1周、2周、4周、2月、5月、8月、12月進行隨訪及鞏固宣教;建立24 h聯系,隨時解答疑問。
1.3.1 強化健康教育內容 包括①向患者講解消化性潰瘍的概念、誘因、臨床特點、好發季節,指導患者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和對自身癥狀監測的重要性,若出現不適信號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②給與心理護理輔導。消化性潰瘍屬典型的身心疾病范疇,應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會需求,向患者解釋疾病的相關知識,自覺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鼓勵家屬多關心患者,消除孤獨和寂寞感,減輕心理壓力。③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進食時細嚼慢咽,飲食以高維生素、高能量、高蛋白質、低鹽、易消化清淡飲食為主,勿食粗糙、不易消化及辛辣、濃茶、咖啡刺激性食物,戒煙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④講解治療原則。包括預防和根治幽門螺桿菌、抑酸劑、胃粘膜保護劑、自身慢性疾病藥物的毒副作用,應指導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并詳細講解藥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項。
1.4 療效分析
8周時采用問卷形式進行用藥依從性調查,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完全不依從,以完全依從和部分依從計算依從性[3]。
12個月時采用自制《干休所老人消化性潰瘍健康知識調查表》調查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健康知識調查表內容包括潰瘍的基礎知識、用藥知識、疾病與精神因素、飲食對疾病的影響、臨床表現和護理、預防6個方面,采用100分制,85~100分為滿意,60~84分為較滿意,0~59分為不滿意,以滿意和較滿意計算滿意率。
12個月時進行電子胃鏡復查,結合隨訪紀錄,調查患者潰瘍復發率和并發癥發生率,診斷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2.0建立數據的管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和標準差進行描述;計數資料以百分率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計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48例老年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了3年時間的隨訪,觀察組患者藥物依從性、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均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相似結果的一類異質性疾病,目前認為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制與老年人胃粘膜防御能力減弱,粘膜血供差、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應用和幽門螺桿菌感染(HP)等因素有關,據文獻報道HP感染率為85%[4]。若合并NSAIDs應用史,HP感染將使罹患潰瘍的風險增加3.53倍[5]。老年消化性潰瘍特點是:臨床不典型癥狀為主,大概20.3%完全無腹痛癥狀[6]。胃潰瘍多見,老年胃潰瘍占總數60.4%[7],且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高而增加,潰瘍面大,并發癥發生率高,易發生癌變[8],因癥狀不典型或無癥狀而延誤治療,多數因出現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等并發癥后才就診,并且由于常合并心、肺等基礎疾病,使其并發癥的風險明顯增大,因此對老年人來說清晰掌握該類疾病的特點、致病因素、預防方法對病情恢復至關重要,強化健康宣教正是從這一基點出發通過科學合理的干預達到對疾病的“治愈”目的。
目前研究發現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長期緊張情緒、幽門螺桿菌感染、服非甾體抗炎藥、治療不依從、疾病認識程度低、易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復發。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并發癥較高,據文獻報道[9]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最高,20~25% 可并發出血(該組7.4%),穿孔發生率為5%~10%、觀察組通過強化健康教育,未出現潰瘍穿孔、幽門梗阻、癌變并發癥的發生,明顯低于對照組(33.3%);而觀察組潰瘍復發率(14.8%)相對對照組(42.9%)和文獻報道潰瘍復發率(42.22%)[9]具有明顯下降。通過實施強化健康教育,觀察組依從性較好,依從性良好者占92.6%,明顯高于對照組;并能使患者掌握更多的自身疾病相關知識、用藥知識、疾病與精神因素、飲食對疾病的影響、臨床表現和預防。對兩組患者比較,觀察組患者對潰瘍病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軍隊干休所離退休老干部由于其不同于地方老年人的特殊經歷,養成了自立、樂觀、自強、堅韌等心理特點,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較一般老年人更強、更迫切,但由于年齡增大、基礎疾病增多以及其他變故易產生悲觀、焦慮等負性情緒,此時每周通過手機短信、電話、自做健康小報或健康講座等方式對疾病的特點、致病因素、預防方法、飲食指導、心理護理、藥物作用、HP感染防治、自我監測方面進行強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相關知識、治療依從性增加,進而從精神、生理以及行為方面產生對事物的重新認知和評價,樹立自信,抵御疾患。
[參考文獻]
[1] 調查協作組.中國消化性潰瘍治療現狀調查報告[J].中化消化雜志,2007,27(2):114-117.
[2] 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 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建議(2008,黃山)[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7):447-450.
[3] 項安鳳,雷艷,陳永梅,等.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5):18.
[4] 程京陽.老年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及復發的關系[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5(9):669-670.
[5] 林三仁.消化內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99.
[6] 彭有才,張俊文.老年消化性潰瘍1986例臨床及胃鏡分析[J].重慶醫學,2010,39(12):1568-1569.
[7] 劉厚鈺,石虹.老年消化性潰瘍的治療[J].老年醫學與保健,2007,13(1):5-7.
[8] 錢賢,石巍,廖愛軍,等.不同年齡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及胃鏡特點[J].南華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4(3):442-443.
篇7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療;健康教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個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由于通氣功能障礙和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導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可迅速引起細胞損傷,糾正缺氧對具有進行性低氧血癥的COPD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傳統的氧療教育效果不理想,采用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對COPD患者進行個性化氧療健康教育,以便提高患者的氧療依從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05年3月1日至2006年2月1日住我院呼吸內科的COPD患者100例,按醫囑均須行持續低流量吸氧(LTOT)。試驗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8.6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5例,自費患者29例,醫保患者18例,社會全額支付3例;對照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3.5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9例,自費患者26例,醫保患者23例,社會全額支付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100例患者按入院順序排號,奇數號人選試驗組,偶數號入選對照組,各組50例。
1.2.2 教育方法 教育者固定由10年以上專科工作經驗護師1人擔當。試驗組依護理程序評估、計劃、實施、評價步驟進行個性化氧療健康教育,對照組按傳統氧療教育模式即操作前解釋、操作中指導、操作后囑咐進行。
1.2.3 比較方法
1.2.3.1 采用問卷調查法 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①氧療常識、對氧療的認識、氧療情況3個方面,共15個題,每題1分,共計15分;②對護士氧療健康教育滿意度分滿意、不滿意。
1.2.3.2 入院及出院當天發放問卷當場填寫并收回 問卷各項以“是”或“否”、“知道”或“不知道”、 滿意或不滿意為選項。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得分高于對照組得分,實驗組患者出院時比入院時得分提高程度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現已有文獻證明LTOT可改善COPD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1],研究表明,每天平均吸氧15 h,5年存活率提高62%,10年存活率提高26%[2]。臨床發現COPD患者堅持LTOT后由缺氧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智力減退、定向力障礙、頭痛、嗜睡等神經系統癥狀明顯減少,提高了生活質量[3]。然而由于氧療知識缺乏,氧療引起的不適以及經濟原因等,氧療依從性不理想[4]。研究前期我們臨床統計100例COPD須LTOT的患者,僅有19例能按囑行LTOT,每天吸氧達15 h以上,說明氧療依從性急需提高。要提高氧療依從性――即建立健康行為,就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
我們認為傳統的教育方式由科室統一制定健康教育內容及方法。優點是可指導護士每天的健康教育內容,避免護士因年資淺經驗不足造成的低效性宣教,護士長也可以通過健康教育主要內容進行健康教育的質量監控,保證健康教育的質量。缺點是健康教育是以護士為中心,患者只是被動接受。采用的方法較為簡單,僅僅停留在一般的知識宣教上,進行效果評價時,也是考慮患者的疾病知識獲得情況,而很少考慮患者的信念態度轉變和行為改變,因此不能從根本上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
個性化氧療健康教育是按護理程序的方法和步驟即評估、計劃、實施、評價進行,根據不同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社會適應能力,有針對性進行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教育活動。優點是以患者為中心,把患者視為健康教育活動的主體,特別注意不同個體的要求,充分考慮患者的病情輕重、身心狀況、文化水平、理解判斷能力,視、聽、語言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氧療健康教育方式。評價標準突出以患者為中心,重點從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評價轉變為對患者得到實際效果的評價,圍繞著患者對健康教育的知、信、行,衡量患者是否受益為原則,注意實效。它在護患之間可最直接具體地接受和反饋信息,護士可掌握患者對健康教育的動態反映,及時采取相應指導,是最受歡迎的教育方式。缺點是這種教育方式所需人力、時間較多,對護士的要求也高。
4 結論
個性化氧療健康教育對COPD患者堅持氧療行為有明顯促進作用,有利于患者健康行為的建立,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化、程序化,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可在臨床上廣泛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邵夫,許麗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院外康復治療.現代康復,2001,5(2):67.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治規范(草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7,20(4):199-200.
3 楊晶,高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療依從性調查及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3,38(8):624.
篇8
【關鍵詞】健康教育 化療病人 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197.32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55-02
化療是腫瘤病人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但由于化療藥物缺乏選擇性,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常產生較嚴重的毒副反應,加上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常難以完成化療療程,影響治療效果及患者滿意度。因此對化療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溝通技巧,提高護士操作技術、配置優良環境等,能夠提高化療患者的滿意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將我科2010年1月至6月病人滿意度調查情況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0年1-6月化療患者100人,化療前未實施健康教育的化療患者50人,男30人,女20人,年齡16-70歲;化療前實施健康教育的化療患者50人,男30人,女20人,年齡20-75歲。
2 方法
2.1 健康教育
2.1.1 入院時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首先向患者介紹病區的環境、醫護人員,解釋各項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
2.1.2 化療前的健康教育:
2.1.2.1 心理緊張型的健康教育:要避免給患者增加緊張感及心理壓力,與醫生聯系,給患者或家屬說明化療藥物的優點,不能把化療的副作用說得過于嚴重,盡量把化療說成是一般的輸液,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
2.1.2.2 心理穩定型的健康教育:對于這一類的患者要詳細說明化療藥物的優點及副作用,讓患者充分了解及配合化療。
2.1.3 化療時的健康教育:注意觀察化療有無反應,如惡心、嘔吐、指端麻木等化療反應,及時指導患者應對,反應嚴重的,及時做好安慰,并報告醫生處理。
2.1.4 化療后的健康教育:化療后應告知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補充營養,進食高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每周檢查血常規等,如白細胞低于4.0×109/L,注意預防感冒,避免到人群集中的場所。
2.2 溝通技巧[1]
2.2.1 行為技巧:包括走路輕,精神飽滿,面帶笑容,大方得體,采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
2.2.2 語言技巧:進入病房先問好,取得患者好感,再請求其姓名,達到查對要求,然后說明治療、護理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治療或護理結束加上“謝謝”,患者會感動[2]。
2.2.3 配合技巧:如果不能說服患者,或患者有不合情理的要求,請醫生配合一起與患者協商,使患者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并且增進了醫護之間關系。
2.3 提高操作技術:要求護士努力提高護理操作技術,尤其是靜脈穿刺技術,盡量做到“一針見血”,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和不適,才能取得患者的滿意。
2.4 環境配置:為患者提供整潔、安靜、安全、舒適、溫馨的環境,不僅能提高人的興奮性,還能增加人的舒適感、安全感,減輕心理壓力和思想負擔,取得患者的滿意。
3 評價方法
用護理部統一設計的化療病人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問卷內容包括:健康教育、溝通技巧、操作技術、環境質量四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滿意、一般、不滿意進行評價,被調查者根據自已看法選擇其中一種評價打“√”。滿意度核算公式為“滿意率=[滿意人數/調查人數+(一般滿意人數/調查人數)]×100%”。調查采取無記名方法,由護送患者出院的護士發放問卷讓患者填寫,問卷當場收回。共發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均為有效問卷。
4 結果(表1)
5 小結
通過對患者的化療健康教育、運用技巧性溝通、提高操作技術、創造優良的住院環境等,增加了患者化療的知識,增進了醫、護、患之間的關系,取得了患者的信任與合作,提高了化療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篇9
劉春云:女,本科,護師
劉春云
摘要目的:了解惡性腫瘤患者家屬對安全健康教育的需求情況,為患者家屬提供有針對性的安全預防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家屬的一般資料,安全健康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由家屬自行完成填寫,對于少數不識字的家屬由經過培訓的護士詢問并代為填寫。結果:惡性腫瘤患者家屬對安全健康教育的需求內容包括化療藥物外滲及靜脈炎、用藥安全、跌倒及墜床、燙傷、壓瘡、自殺等,家屬對安全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的需求具有多樣化,100%家屬要求面對面交流,96.67%家屬要求個別指導,67.50%家屬要求提示牌或圖片,28.33%家屬要求使用安全健康教育手冊。結論:加強患者家屬安全健康教育,保證患者住院安全,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 惡性腫瘤;安全;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53
近年來,隨著惡性腫瘤發病率不斷增加,治療腫瘤的方法也越來越多,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長。在患者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家屬是患者最主要的照顧者和社會支持來源,在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Berkman認為[2],疾病的康復過程不僅依賴于患者,也依賴于他們的家庭和社會。腫瘤患者由于放化療的副反應所致聽力差、視力差、平衡能力差、疲乏無力、進食差等,增加了跌倒、墜床等安全方面的風險[3]。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往往只重視疾病相關知識宣教,而忽略安全方面的健康教育,因此加強患者家屬安全健康教育,可有效防護惡性腫瘤患者的安全損傷。本科對2013年3~7月120名患者家屬安全健康教育需求進行了調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手段,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我科住院患者的家屬120名,均為患者在住院期間的主要照顧者和陪護者,其中男43名,女77名;年齡19~70歲,平均45.3歲;患者疾病的種類:肺癌41例,乳腺癌18例,肝癌18例,胃癌15例,食管癌11例,宮頸癌10例,直腸癌3例,卵巢癌2例,前列腺癌2例。家屬與患者關系:配偶63名,子女42名,父母10名,其他5名。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36名,初中48名,小學27名,文盲9名。職業:干部18名,工人26名,農民57名,教師6名,其他13名。
1.2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家屬的一般材料,安全健康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的需求程度,分為強烈需求、一般需求、無需求3項。由患者家屬自行填寫完成。對于少數不識字的家屬由經過培訓的護士詢問并代為填寫。共發出問卷調查表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回收有效率100%。
2結果(表1,表2)
3討論
3.1重視患者家屬安全健康教育,降低腫瘤患者的安全損傷化療藥物刺激性強,若滲漏容易引起化療性靜脈炎,這是腫瘤化療過程中最常見的護理安全風險[4]。再者,腫瘤患者化療時由于身體較虛弱,在輸化療藥物的過程中容易入睡,所以加強陪伴家屬健康教育相當重要。告知家屬若輸液部位有紅腫等現象應立即關閉調節器,呼叫醫護人員,給予對癥處理。化療療程結束后,可指導家屬將土豆片削薄,敷于靜脈穿刺處,保護并恢復血管彈性。
在安全用藥方面,患者家屬對有些藥物的藥性不了解,特別是化療藥物,此時應向患者家屬講解化療、止痛等藥物可能引起的副反應,如頭暈、暈厥等。如患者在用藥時血細胞低,容易引起暈厥、感染等。同時告知患者家屬佩戴好口罩,預防交叉感染。
惡性腫瘤患者,特別是晚期癌癥患者,機體消耗大,有些還伴隨著發熱、疼痛、惡病質、惡性腔內積液等,翻身、行動不方便,又怕麻煩家人,容易發生墜床、摔倒、壓瘡事件。向患者家屬講解如加護床欄可以預防墜床,對于行動不方便的患者攙扶其行走,及時發現路面有無水漬、障礙物等方面安全知識,讓患者家屬有預見性地加強看護。對于自己不能翻身的患者,向其家屬講解壓瘡發生的原因,使其主動幫助患者翻身。尤其是出院后的家庭護理中,家屬在預防壓瘡中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天氣較冷時,患者經常會使用熱水袋,護士應向患者講解防燙傷的同時,也應加強家屬教育。特別是有些患者身體虛弱,年齡較大,對熱的敏感度較低,所以告知患者家屬使用熱水袋的相關注意事項很重要,家屬可幫助患者檢查熱水袋的溫度,晚上患者睡覺時家屬可檢查熱水袋放置的位置和溫度,這樣既保證了患者的睡眠質量,又防止了燙傷發生。
患者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癥時,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容易萌發自殺的念頭。告知患者家屬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情況,與患者多交流,解決患者物質、精神上的需要,滿足患者愛與歸屬的需要。
因此,對患者家屬進行安全健康教育,可有效減少患者化療藥物外滲及靜脈炎的發生,提高患者用藥的安全性,防止墜床、摔倒、壓瘡、燙傷等意外傷害,更能夠理解支持患者,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降低護理風險。
3.2安全健康教育形式多樣化,強化效果調查結果表明,對家屬實施安全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樣化。100%患者家屬要求面對面交流,希望護士手把手指導,如床欄的使用、熱水袋水溫的測試、心理放松療法等,以便于更好地掌握。通過其他各種形式的安全健康教育,進一步加強患者家屬對安全健康教育的掌握,為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提供了又一層可靠的保障,為家庭護理提供了指導。通過語言、圖片、手冊等方式宣教,家屬容易接受,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總之,加強患者家屬安全健康教育,在思想上重視,讓家屬掌握安全防范措施,將患者的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5],確保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安全。
參考文獻
[1]譚小輝,劉靜,羅珊,等.腫瘤化療病人家屬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113-115.
[2]方萍.實施家屬健康教育對提高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5):4-5.
[3]劉春云,柳嫦.Morse跌倒評估量表在腫瘤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6):1317-1318.
[4]王笑碧.腫瘤化療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管理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1):66-67.
[5]黎彩金.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護理安全管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8):65-66.
篇10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結核患者;健康教育;應用
作者單位:467000河南省平頂山中平能化醫療集團總醫院感染科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某一病種的監測、治療、康復和護理所制定的一個有嚴格的工作順序,有準確的時間要求的照顧計劃,以減少康復的延遲及資源的浪費,使護理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服務質量[1]。肺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近年來全球發病呈上升趨勢,病程長,患者心理變化復雜,常常影響到化療的效果,這就使得護理工作相對其他疾病更為重要。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對疾病的發展,轉歸,預后的作用日益受到臨床重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研究將健康教育與臨床護理路徑相結合,制定了結核患者的健康教育護理路徑,并將其實施在112例患者中,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結核患者112例,男109例,女3例,年齡在14~81歲,平均年齡(52±4.2)歲,均有能力接受健康教育和正確回答問題,將所選病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6例,男54例,女2例,對照組56例,男55例,女1例。
1.2 方法 主要負責施教者為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工作3年以上的臨床護士。對照組采取傳統的健康教育,即常規教育方法,除了出入院教育外,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隨機教育,觀察組按健康教育路徑進行。具體方法如下:
1.2.1 制定路徑 根據結核患者對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并向有關專家,主管醫師咨詢,查閱相關文獻,與科內人員探討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表。
1.2.2 內容 制定路徑表的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具體教育時間、教育內容、教育方式、預期目標、效果評價等部分。結核患者健康教育路徑表見表1。
表1
結核患者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表
健康教育時間教育內容健康教育方式預期目標
第一天
介紹醫院環境,有關設施,介紹醫院有關作息陪護制度,介紹同病室的病友以及管床醫生及護士。評估患者家屬對健康教育需求及接受能力。
語言:講解、介紹;用文字和圖片進行宣教,分發教育手冊,宣傳欄,指導患者和家屬閱讀相關規章制度。
患者適應醫院環境,知道負責醫生、護士,與病友之間建立良好關系,解除細想顧慮,患者及家屬與我們產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第二天
相關輔助檢查的配合要求:B超、X光片、心電圖的檢查配合,血標本抽取及三次痰標本留取注意事項,飲食指導。
一對一指導或文字資料。
患者能正確掌握相關檢查的配合要求及能正確留取三次痰標本,順利完成相關檢查,認識到加強營養的重要性。
第三天(化療前一天)
1、詳細向患者介紹結核病的相關知識,a、結核病因;b、臨床表現和體征;c、預防及治療方法、傳播途徑;d、消毒隔離原則;2、心理指導
一對一講解,用文字或圖片進行宣教,召開座談會。
患者對結核病有全面的了解,正視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痰液消毒處理方法正確。
第四天(化療當天)
評估相關檢查,責任護士向患者宣教化療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法。包括藥物的名稱、劑量、使用方法、時間、注意事項及毒副作用的觀察。如出現惡心嘔吐、耳鳴、黃疸等癥狀,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采用個別的教育方法指導用藥。
患者能正確服用化療藥物并掌握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
化療后一周到兩周
評估患者是否正確服用化療藥物及有無胃腸道等不適,指導正確用藥時間,指導結核病用藥治療原則,囑其勿私自停服、漏服。加強營養,高蛋白、高維生素、適量熱量及低脂飲食。
采用提問、討論、一對一講解,發放健康教育卡片
患者掌握結核病治療原則,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掌握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及處理原則
出院指導
出院后注意事項:a、堅持化療;b、定期門診復查肝功能、血常規;c、加強營養;d、適當休息;e、如有不適隨時就診
個別講解、指導發放健康教育卡片
患者掌握出院后相關注意事項
1.2.3 實施 患者入院后管床責任護士啟用健康教育路徑表,采用觀察法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的認知,是否參與行為改變,評估每個患者采取的合適教育方法。管床責任護士嚴格按照健康教育路徑表設定的時間、內容、方式進行全程健康教育指導。再每天根據患者健康教育路徑的指標,患者的需求反復的評估、教育、評價,直到患者達到最佳預期目標。
1.2.4 評價指標
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評價。
1.2.5 了解患者健康教育達標率對出院前的每位患者進行書面測試,得分≥80分的患者視為健康教育達標。
1.2.6 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 對每位出院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得分90分為合格
1.2.7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的健康教育達標率和護理工作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0.01P
表2
兩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較(例,%)
組別例數健康教育達標率護理工作滿意度
觀察組5652(92)55(98.21)
對照組5634(60.71)48(85.71)
χ2值6.185.92
P值0.01P
3 討論
3.1 臨床護理路徑規范了護士健康教育行為,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臨床護理路徑是整體護理的一種工作模式,使護理人員護理目標和具體護理行為一目了然,不再是機械地執行醫囑,而是有計劃,有預見性,規范化,標準統一的護理工作流程。臨床護理路徑的引入,規范了臨床醫療護理行為,改變了傳統的護理工作方法,本路徑表明確規定了評價者和評價方法,加強了過程評價,有效實施臨床質量控制。對于結核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教育路徑實施通過信息知識信念行為促進健康的“知信行”模式的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顯示出行為的效果和效益明顯的特點。從而保證結核患者在不同階段掌握所要求的目標內容,提高了遵醫行為。本健康教育路徑表在實施過程中,管床護士嚴格按照健康教育路徑表上的內容、方式、時間,有計劃、分階段向患者實施教育,全程負責,避免了因護理工作忙閑不均或因護士輪班而導致健康教育不到位或疏漏現象,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征求患者、醫生、護士的意見進行修改、完善,從而保證了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系統,規范,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有利于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和健康技能,增強了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使患者和家屬滿意度明星得到提高。
3.2 臨床護理路徑在結核患者中的應用提高了健康教育質量,確保了治愈率,減少疾病的復發
我國結核病流行趨勢十分嚴峻,結核病感染率為44.5%,其中肺結核占結核數量的90%以上,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2]。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病程長,患者的心理變化復雜,對疾病相關知識認識不足,常常影響到化療的效果。所以,住院期間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健康教育是治療結核病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有意識地改變患者的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患者入院后即由責任護士按護理路徑表在規定時間內以通俗、簡單、易懂的語言進行入院指導,介紹各種檢查、治療、護理、化療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法等注意事項及飲食、活動,出院后主要事項。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提高,正確理解結核患者治療原則,主動配合護理路徑流程,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使患者養成了良好的遵醫行為,提高治愈率,降低了疾病復發機會。
3.3 應用臨床護理路徑促進護士自身素質的提升,提高了護理質量
臨床護理路徑是整體護理的深入,通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溝通技巧,還要不斷學習,拓展知識的領域,才能解決患者的問題與實際需求。通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使護士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自覺查閱資料,隨時掌握護理前沿知識,運用護理理論指導護理實踐,尋求和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激發了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的提高了護士的綜合能力。
總之,臨床護理路徑作為先進的臨床護理模式,具有理順醫療護理程序,規范護理行為,減少重復勞動,提高醫療質量和工作效率,縮短住院日期,節約醫療成本減少患者住院費用等特點。他是一種符合成本效益規律的“管理照顧”新模式[3]。它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改善了護患關系,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要進一步總結經驗,使臨床護理路徑更加完善。
參 考 文 獻
[1] 袁劍云,英立平.臨床路徑實施手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02:58.
- 上一篇:對治理環境污染的建議
-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