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環境問題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活中環境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辦公設施日益改善的情況下,高等院校的辦公環境規范化建設更顯重要,即行政效率、工作效率和組織效率的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辦公設備,提高工作效率,超前思維,開拓創新,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營造團結和諧、長效、持續發展的氛圍,是眾多高等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管理規范化等方面對高等院校辦公環境的建設和規范化作以探析,并試圖通過不斷實踐與探索,使辦公環境更好地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為高等學校快速步入良性、高效、健康發展的軌道,做出應有的貢獻。 高等院校工作質量的優劣取決于態度的端正與否,規范、優美的工作環境也與態度息息相關。公共環境衛生,自覺營造一個優美、整潔、舒適的辦公環境。健全室內外環境衛生制度、制定衛生管理考核制度,同時加大衛生監督力度,形成衛生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依據規范化的指導思想我們對沈陽市職業教育園環境設計進行景觀設計 。
1、鮮明的立意“人文、自然、現代”的設計理念,強調植物景觀效果,利用校園文化為主題立意,文化中心景觀綠地利用雕塑的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充分表達出校園的文化氛圍,力求開拓創新的設計理念,突出辦公環境的規范化建設重要性;
2、強烈的形式感、本設計的平面構圖以規則線條為主,將它們縱橫交錯形成主體景觀框架,具有時尚的現代風格,且與景觀小品的造型相呼應,形成獨具個性的現代藝術景觀,使之達到提高工作效率,促進辦公環境日趨優化特色;
3、完備的功能、設計中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設置了多處功能性空間,滿足人們休憩的需求,設施完善,利用植物造景來突出景觀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各種相關元素,豐富景觀及功能內容。
二、設計原則
主要體現文化傳承性、景觀規范性、生態適應性、經濟實用性四個原則。
1、文化傳承性:
主要通過情景雕塑和造型植物來體現出校園豐富的文化內涵。
2、景觀規范性:
總體設計風格力求簡潔、大方、明快。在細部處理上,注意植物生長習性,花期、花色以及樹形合理搭配,力求設計精致,在規劃環境中創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較高園林藝術水平的校園植物景觀。
3、生態適應性:
在植物選擇上,遵循優先鄉土樹種的適地適樹原則,使其具有最佳適應性,生長發育良好、病蟲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強,生物防護性能好。運用植物的季相變化、層次感,來形成較好的植物景觀和長期穩定的生態效果。
4、經濟實用性:
在景觀設計中,以經濟實用為原則,盡量降低造價和后期綠化管護費用,選擇植物材料時,盡量選擇易于施工、便于養護的品種,達到在充表達設計意圖和景觀效果的前提下,減少投資的目的。
三、現狀分析
建成的沈陽市職業教育園文體及生活服務中心位于蒲河大道南側與二0三國道西側,規劃占地面積4.2公頃。
園內現狀分析
院內形成的建筑有體育館、訓練館、生活服務中心、會議中心、圖書信息中心、計算機媒體制作、教學實訓樓,現狀土質較好,地勢相對平坦,位于東北角有開闊的空地利于栽植植物的區域之一。
四、總體布局
根據現狀條件和設計元素在空間的布局并由一環、三縱、
一環:一條環形路為主軸線,是一條文化軸,情景雕塑、植物造景文化充分體現校:園活力氛圍;
三縱:三條縱軸既南北方向,體現了現代園林、生態園林的現念軸。
五、種植形式分區
(一)、植物種植原則
1、經濟性:經濟性原則,大小經濟品種搭配使用,景觀樹種與經濟性品種搭配使用;
2、適地性:本土化原則,鄉土樹種為主,展現自然特色,保證成活率,達到適地適樹的原則:所選樹種必須能適應該地區的立地條件,應根據其自然條件選用不同的樹種,基本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相結合以及速生與慢生,落葉與常綠相結合的原則;
3、 景觀性:整體性與特色性原則,整體景觀自然,流暢體現城市美景,區段景觀具有特色,展示城市的熱烈的迎賓氛圍,給人以豐富的景觀感受。整個的植物搭配做到層次豐滿、色彩豐富,營造疏林草地、密林草地景觀、幽靜舒適的公共休閑空間,以喬木為主,喬、灌、草結合的原則 。園林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觀,給人以視覺、嗅覺、聽覺上的美感。運用植物的動感、質感、色彩來軟化建筑的硬線條,使其變得柔和自然,滿足人們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
4、 快速成型,穩定發展原則,速生與慢生品種搭配使用,引入品種與自然物種生態穩定。
(二)、植物分區
1、果樹種植區:利用幾處原有果林位置,增加果樹品種,春季賞花,秋季觀果, 并開設采摘區,讓人們體驗豐收和自己動手的樂趣。品種:山杏、桃等;
2、背景林種植區:考慮北方特定的環境氣候等因素,大部分位置,選擇適合本地生長、抗性強、管理粗放的經濟樹種,合理進行配置,形成一樹種或多樹種混交林形式的大片背景林帶,林下種植當地的野生性強的野花品種,形成自然山林景象。降低后期養護成本,增加綠量,使校區更具生態性,形成生機盎然的動植物景觀,一同構成生物多樣性綠地生態系統。品種:刺槐、白蠟、國槐、油松、東北連翹、金鐘連翹、榆葉梅、重瓣榆葉梅、鸞枝、珍珠繡線菊、紫丁香、黃刺玫、水蠟等;
3、造型植物種植區:主入口區域位置重要,人流集中,在種植規劃上做重點細化處理,適當增加植物品種,合理進行配置,形成優美的林緣線,營造喬木、灌木、草地錯落有致的植物景觀。烘托建筑的景觀氣氛,并與其相協調,在廣場周圍種植冠大蔭濃的喬木,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閑環境。品種:銀杏、欒樹、臭椿、五角楓、紫葉稠李、紫葉小檗、金葉接骨木、金山繡線菊、金焰繡線菊、珍珠繡線菊、花葉錦帶。造型植物巧妙的運用即豐富了景觀有使增添校園活力。
篇2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保意識;培養
引言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希望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秘密,學會實事求是,學會精神和創新。教師希望學生熱愛自然,珍惜生命,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從而促進良好的環境,培養學生的發芽感,展現當前嚴重的環境危機,利用理論知識,提出解決辦法,重視實際環境保護做法等。
1、生物教學中的語言特點
(1)科學性;科學性,這是教學中使用語言的主要特點。科學的語言科學基本上意味著課堂上的語言必須規范、準確和完整。2)嚴謹性;教學語言的嚴謹性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即在具體教科書中解釋概念、生物法,對生物現象的描述不僅應當準確,而且更重要的是,應當嚴格和適當。3))生動性和趣味性;課堂上語言的亮度意味著教科書中更加抽象的概念更加明確,更能理解復雜的理論。生物課堂中語言的亮度必須使學生能夠看到、熟悉、接受和掌握語言的抽象、復雜的內容,確保語言的科學嚴謹性。課堂上語言的亮度可以使課堂活動生動有趣,使學生能夠在快樂的環境中輕松學習。4)情感性;在新課改背景下的生物課程的教學,不能僅限于學生學習課本,更重要的是,學習生物科目,以教育學生的思想,灌輸愛心,使他們的情緒在生物課上升華,使學生了解生活的美好,更加愛護生活,感謝自然,然后給他們一個純粹的精神世界。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把課堂教學知識結合起來,以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反應,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2、展示目前嚴峻的環境資源危機
初中生物學的許多章節提到了當今社會的不同環境狀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地解釋環境狀況和自然狀況,有意識地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與高中生物與生物圈第一單元一樣,該單元給學生下了生物圈環境、生態系統和其他定義,使他們能夠在人的腦海中形成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平等關系,教育他們了解動物、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從而使他們認識到人可以與所有生物平等地生活。學生們可以在學習后認識到,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人,不是世界上所有東西的主人。因此,每個人在享受自然資源的同時,都應該感激不已,不能隨意浪費寶貴的生物圈資源,或者因為人類的社會發展違背了自然規律。正如中學生物學課上的環境和資源一樣,教師必須告訴學生,盡管我國自然資源豐富,但人均比例很低。目前,我國有許多動物和植物即將消失,而且水、土地等資源短缺。因此,學生可以理解保護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使學生了解一些相關的國家政策明白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傳播這種思想,有助于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意識,從而為未來的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奠定基礎。
3、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對策研究
3.1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中環保意識的滲透
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加強環保意識的滲透,讓學生更多地關注環境問題,并對環境問題進行思考探究,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環保意識的形成。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意識的過程中,要明確把握生物課程的核心地位,兼顧環境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敷衍了事、只是簡單地宣傳一些環保知識。教師應對生物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提取其中有利于環境教育的部分,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課堂活動,這樣既不會影響生物教學的主體性,又能夠有效地落實環境教育。
3.2對初中生環保意識教學體系進行完善
面對中考的壓力,我國學校必須將教育教學的重心向升學考試傾斜,這是應試教育體制廣泛存在的基礎。在初中教學中,生物課所占的課時較少,根本不具備將環保意識培養融入學科教學活動中的條件,因此,在制定環保意識培養目標時常常會脫離生物學科目標體系。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各個學校應盡快對初中環境意識教學體系進行改進、完善,貫徹“從整體上認識環境”的理念,將環保意識培養滲透到與之相關的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中。構建完善的環境教育三維目標體系,以掌握生態環境概念和原理為基礎,積極發展環境技能、培養環境情感,并形成價值觀。
3.3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目前,我國初中生物對中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仍舊停留在書本教學的層次,實踐探究性活動很少,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而且,環境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單純地講授只能使學生產生片面的認知,無法從整體上對環境的內涵進行準確的把握。因此,現階段初中生物教師必須在教學方式上作出突破,更多地采用開放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身感受環境的機會,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
3.4引入全新的教學理念
針對環境教育教學理念落后的問題,各個學校應及時根據時展對陳舊的教學理念進行更新,根據新時代初中生的特點,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探索性、實踐性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如組織學生進行社區環境調查、開展環境競賽等。教師應發揮引導者的職責,基于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環境這一教育資源,對課堂教學進行延伸,使學生真正發現自然之美,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真實環境問題,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結束語
總之,生物學的定義和主要目標都提到了環境意識,表明在初中教育生態意識是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初中生的科目教師,利用課堂和其他時間教學學生如何保護環境,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孫洪柱.試論初中生物教學中環保意識的培養[J].生物技術世界,2018(02):124.
[2]陳燕東.初中生物教學中環保意識的滲透[J].當代教研論叢,2018(02):32.
篇3
通過本調查的開展,了解中等師范學生的環境意識狀況,力求找到影響學生環境意識的相關因素,從而為探討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找到途徑,并借機宣傳環保知識,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2 調查意義
中等師范教育是基礎教育重要一環,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中等師范教育中環境教育的發展以及和國際教育發展的密切聯系,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搞好中師環境教育,“行雖微而旨趣遠,出雖淺而寓意深”,對于塑造新一代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建設者具有深遠的意義,是關系到祖國前途和命運的百年大計。因此,了解學生環境意識,找到提高學生環境意識的途徑,增強學生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責任心與實際行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調查方法
3.1 調查對象
在中等師范一、二年級和三年級中各隨機抽取10個班,其中一年級625人,二年級571人,三年級612人,計1808人,剔除8%的無效答卷,抽取樣本數1663人。
3.2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主要方法)、個別談話法、觀察法
3.3 調查時間
2008年10月8日至12月8 日
4 調查結果及分析
4.1 學生對環境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水平不高
問題一:“我們所利用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嗎?”
結果:
01
表明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說明對學生進行環境危機感教育是比較成功的。
問題二:“是否了解‘保護耕地,珍惜每一寸土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結果:
02
數字表明學生們對一些基本國策的了解是比較多的。但在談話中了解到很多學生不了解現實生活中仍有很多耕地被隨意侵占,而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
問題三:“我們學校前面的大運河水質被嚴重污染與工業廢水和農業退水直接排放是否有直接的關系”
結果:幾乎所有同學都說有關系,表明學生對工業廢水及農業退水的危害都有一定的認識。
問題四:“我們徐州市淡水資源是否缺乏”
結果:
03
這說明大多數學生認為不缺乏或根本不知道缺乏,從而導致了不少同學在日常生活浪費用水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在教育上還應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問題五:“下列十八個名詞,你了解多少”
在列舉的十八個環境知識名詞中,學生們對人炸、計劃生育、噪聲污染、溫室效應、酸雨這幾個詞了解較多,超過80%的學生都了解名詞的意思及名詞的背景意義。而對赤潮、綠色食品、可持續戰略發展、厄爾尼諾現象等了解較少,有50%左右的學生都不了解。對名詞的了解程度計分時發現:對這些名詞了解較多的學生約25%,大部分學生了解不高,還有18%的學生的知識是比較缺乏。故此在以后環保教育中對環境知識的教育應繼續加強,因為環境知識了解越多,環保意識就會越強,對環保事業的參與程度就越高,環保行為越積極。
4.2 在生活中環境意識強烈,但對環境關心不夠
問題一:“你對環境問題是否感興趣?”
結果:
04
說明學生對環境問題都比較感興趣。
問題二:“你了解環境知識的途徑主要是哪些?”
05
在1 663位學生中有1436人認為他們的環保知識來自于學校課堂,成為他們獲取環境知識的主要途徑。這充分說明學校的環境教育對提高青少年的環境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應充分利用。同時也表明了我校老師的環保滲透教育、環保專題講座、環保宣傳活動等起了重要的作用。
問題三:“你是否經常與家人、親戚、朋友、同學談論環境問題?”
結果:
06
從統計結果看大部分人只是偶爾與別人討論一下環境問題,對環境問題看得不是很重要,沒有認識到環境問題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性。
問題四:“你知道我國環境總體仍繼續惡化嗎?”
結果:
07
只有282/1663的學生認為我國環境問題非常嚴重,這充分反應大家對我國環境的變化重視不夠,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不高。
4.3 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高
4.3.1 有良好的環保意識
在問題一至問題五的答案中:
08
從上表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都做得比較好,體現了學校領導、各位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加強了環保教育,學生們能遵守日常行為規范,有較高的環保意識。但從問卷中,以及私下談話中,我們認識到學生在環保行為的自覺性維持上表現不夠,有待加強。
4.3.2 熱心做有益于環境的事
在問及“是否喜歡收集廢舊物品并妥善處理”時,有945/1663的學生表示曾經試過或喜歡這樣做。在問及“有沒有嘗試過用用不著的破布做抹布等家庭日常工作用具時,有1021/1663的學生表示做過,也有324/1663的學生表示雖然沒做過但想過。這些都表明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學會利用廢物,變廢為寶。
4.3.3 關心校園、家鄉環境,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如:
a 對學校環境教育的意見
① 學校最好是開辟一塊田給學生們自由種植,使學生們在勞動中愛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也學會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② 學校足球場能鋪上草坪最好。
③ 可經常在宣傳欄貼些有環保教育性的照片和圖片。
④ 多組織一些大型的環保宣傳活動。
b 對我市環境建設的意見
① 某些地區空氣污濁,垃圾遍地,綠化不夠,且被人破壞嚴重。
② 街上的小販,占據人行道擺攤,乞丐太多,有損市容。
③ 出售、食用珍稀動物在某些餐館里很常見,應給予曝光,予以制止。
5. 一、二年級和三學生的環境知識、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三方面的比較
5.1 年級高的較年級低的對環境知識了解程度高,就環境知識的十八個名詞來分析:
09
從分數段計算來講,處于高分數段(75―90分)的學生,二年級的百分比明顯高于一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又高于二年級的學生,處于最低分數段的也是一年級的學生多。從各個名詞的理解程度來講,選理解的三年級學生比例也明顯高于一、二年級的學生。這說明在我校的一兩年里,學生們經過環境滲透教育課、環境專題講座、環境知識宣傳等各項活動,對環境知識的理解確實加深了。
5.2 在日常生活中,三年級的學生較一、二年級的環境意識強。
10
從上表可知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的學生環保意識強。但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在有些選項中,如:節約用水、不吸煙、不亂丟垃圾、不隨便踐踏草地、不在公共場所高聲喧嘩等方面比一年級學生差些,雖然這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某些特性,但不能縱容他們,應該更嚴格地要求他們。
6 調查后的建議和反思
針對對三個年級大部分學生的問卷調查,以及對一部分學生的日常行為觀察,日常談話和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1) 對全校的學生分年級制定系列、系統的環境教育計劃,使環境教育制度化、規范化。
(2) 加強環境教育的社區活動,如向市民宣傳環保知識、派發環保宣傳資料等。
篇4
【關鍵詞】:化學教學;樹立;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8
在初中的化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化學知識體系,在教學實踐環節中,通過相應的教學內容滲透當今社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性,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其樹立環境保護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行動有效的保護環境,為環境的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挖掘教材內容融進環保素材
在新的初中化學課本中,有關環境方面的知識大約占到課本內容的百分之三十,化學教師在進行講課時,有充分利用這百分之三十的環境知識,在相應的教學實踐環節中,要有針對性的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們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主要危害,學習危害的主要成分,從而掌握相應的化學知識,同時,讓學生了解到環保的迫切性,樹立環保意識。例如,在進行化學教學時,當學習空氣這一章時,首先讓學生了解空氣的主要組成成分及空氣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然后,通過相關案例或者讓學生親自到自己所居住的環境中進行實際考察,了解到現在人類生存需要的空氣質量已經污染嚴重,其中污染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毒氣體和可吸入顆粒,同時介紹這些污染成分的主要化學成分構成,這些成分長期進入人的體內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如果空氣繼續被污染,今后人類的生存會受到嚴重的威脅等,這樣,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自己所生活的空氣受到污染的嚴重性,從而在自己的內心樹立保護空氣質量的思想意識。在講解二氧化碳這一節時,要主要介紹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溫室效應,有機化學物質的燃燒會大大增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這樣,會使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大面積的冰川就會消融,許多具有寶貴資源和適合人類生存的島嶼就會被海水淹沒,造成全球陸地面積的大量減少,許多寶貴的資源大量消失,教師要在相應的教學實踐環節中,讓學生明白二氧化碳排量的增多造成的危害及相應的防御措施,可以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代替相關物質燃燒,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延伸課本內容提高環保意識
教師在化學課堂上要充分講授環境方面的化學知識,并進行相關的課外實踐認識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關于生態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讓理論更好的與實踐聯系起來,充分深刻的理解相關環境問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讓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自己的周邊環境。例如在教師在講授水與溶液一章時,要首先明確水資源的相關知識,在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資源,但除了海水及冰山外,地區上可以引用的淡水資源只有百分之零點六五,淡水資源是及其寶貴缺乏的,我國的淡水資源儲存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人均淡水資源不足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加上近年來,我國對淡水資源的污染、破壞,使我國的水資源面臨嚴重的困境,所以,要加強我國的水資源保護力度,使我國的淡水資源滿足人民的生活、生產需求。同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到自來水廠或污水廠進行考察研究,采集相關的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同時,讓學生調查記載自己家中或周邊生活環境中的用水情況,然后分析匯總,總結是否存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并提出如何才能有效的節約水資源的節水方法,并切實可行。讓學生對環境的認識從課本延伸到課外,使其對環境問題了解的更為深刻,從而更能良好的樹立自己的環保意識。
3、規范實驗操作養成環保習慣
在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而化學藥物對環境的破壞是極大的,所以,在進行化學試驗的過程中,必須樹立環保意識,有效的處理實驗后的殘渣廢棄物,從而保護環境。在化學教育的新課標中,明確規定了在化學室中要對學生的安全和環境進行有力的保護。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實驗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注重對周邊環境的保護,減少化學物質對環境進行的破壞。在實驗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學生在通風的櫥中或密閉系統中進行有毒氣體的操作時,要小心毒氣的泄漏,對反應后的尾氣要及時小心的回收,不讓廢氣在空氣中擴散,反應后的廢液,要分類回收,不直接倒入水池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其次,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從環保角度自主設計、挑選最環保、最科學的實驗方案及相關化學實驗藥品,化學實驗中,盡可能采取無毒、低污染、可回收、循環利用的實驗藥品,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逐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4、聯系生活實際爭做環保主人
在教學環節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將生活中的環保事例進行探討、交流,深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環保責任。比如,可以針對現今生活中人們使用的方便袋進行相關討論,方便袋究竟是人們帶來了方便,還是帶來了更嚴重的環境問題,使人們的生存環境不“方便”,在看到家人使用方便袋,你會怎么做等問題的探討,通過這些聯系生活問題的交流,可以讓學生更充分、深刻的認識到環境問題,認識到環境問題無時無刻充斥在自己的身邊。從而讓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不亂扔垃圾、廢水重復利用等,讓自己成為環保的主人。
總而言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化學的教學實踐環節,樹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的環保工作從小事做起。
參考文獻:
[1]王軍.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J].空中英語教室.2011(1)
[2]黃梓.恒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環保意識的培養[J].教育界.2012(2)
篇5
【關鍵詞】 地理教學 教育 環保意識
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離開這個大環境,人類將一無所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范圍越來越廣,與此同時,地球環境問題日益明顯,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現象、水污染現象等一系列的問題突顯出來。環境問題無疑是人類繼續發展的巨大阻力,它已經成為全人類不可回避的問題。在我國,加強環境保護已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其中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是一項根本性的環境保護戰略措施。提高公民環保意識重要的是教育,地理環保教育尤為重要,它可以讓受教育者認識地理環境整個生態系統的性質和發展規律,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人地之間應該協調發展,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的必要性
環境意識教育是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而出現的。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和條件,環境問題的出現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問題,它與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聯系緊密。環境問題已經影響到人體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當前出現的水資源的短缺和污染、生物多樣性的銳減和全球氣候變暖等,造成生態系統平衡遭到嚴重的破壞。為了有效地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我們必須要重視環境的保護,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進行環保意識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保護環境應從自己做起;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對環境現狀的危機感,激發學生的責任感;還能幫助學生樹立全球環境意識。學校教學是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必須從學校教育抓起。
地理學科是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1]。在中學各科中,環境教育都有涉及,當中生物、化學和地理尤為顯著,而地理學科中蘊涵的地理環境特點、人地關系演化、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等豐富的環保教育素材,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具有的優勢條件。尤其在新課程理念的推動下,環境教育在地理課堂中更加重要,新課堂理念特別強調地理課堂要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這種新理念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此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在地理教學中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一)培養環境保護的參與意識。環境參與意識就是人們把環境意識作為自己自發行為,能夠使受環境教育者自發參與,產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將環境意識變成自覺的行為,能夠在生活實踐中得到體現。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活動,在家中可以做到幫助家里人做好家里的衛生,能夠在各種活動中將環保意識表現出來,并在活動中得到提升和鞏固,產生對環境保護的使命感,時刻自覺的保護著身邊的環境。
(二)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責任意識就是人們明確知道自己所要承擔的職責和完成的任務,面對環境問題表現出所持有的態度、重視和關注程度。目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問題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危害、大氣污染、土地荒漠化、淡水資源危機等等。仔細想想這些環境問題的產生跟人類活動是脫不了干系的,組成社會的每一個人應當從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著想,想要人類生存條件得到保障,每個人應當負起應有的責任。因此可以說,環境保護是每一個公民不可推卸的義務,要想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每個人必須牢牢樹立起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青少年是社會的主力軍,培養中學生的環境責任意識,對環保工作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環境保護的宣傳意識。環境保護工作不是個別人的事情,不是政府官員的事情,它是全社會全人類的事情。如果只有個別覺悟高的人在進行環境保護工作,而大部分的人依舊繼續破壞環境,繼續產生污染,那環境依舊得不到改善和保護,所以要不斷地擴大環保的傳播范圍,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的宣傳意識。社區的環保宣傳欄,學校的環保宣傳報,無時無刻不在宣傳著要大家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當然人與人之間言語上的宣傳效果是更好的,所以提高學生的宣傳意識是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步驟。
(四)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國家和政府針對環境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此來約束人們破壞環境的行為。培養中學生保護環境的法律意識,了解環境法律的知識,明確權利、義務和責任,并能用有效的法律知識同違法分子和違法行為做斗爭。做到遇見任意砍伐樹木、肆意地往清水池中傾倒垃圾等破壞環境的行為,能夠用法律手段進行引導和制止。提高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同時也能起到環境保護的宣傳效果;提高公民的環保法律意識,才能使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得到真正的貫徹與落實。
三、不斷探索適合環保教育的地理教學途徑
(一)挖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素材,豐富環保知識和培養環保意識
地理教學中環保教育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學環節。在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當拓展地理學科的優勢,挖掘地理教材里蘊含的環境教育內容,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能起到環境教育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能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這一節中,主要講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從面臨的環境問題來探索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地理教學的核心部分,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與環境觀,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本節學習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并能夠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行動,提升個人的環境意識。環境保護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里面的內容,更要在課本基礎上進行環保素材的收集,關注時下備受重視的環保新聞,補充新理念和新動態。《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中,可以通過設計時下出現的環境問題開展討論,比如北京霧霾日數量近年增加明顯,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人類的哪些活動使得北京霧霾日數增加?此類問題一拋,例子是最新的,是大家所熟悉的,可以活躍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環保的積極性。通過大家的討論,以及老師的引導,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增強環保意識
課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課上的環保教育內容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內不斷強化環保教育,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真正地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課外的環保教育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我所執教的學校就可以以“咸村桃源溪”作為主題進行實踐活動,進行實地的調查,走訪年長者,了解溪水過去的樣子。通過眼見為實,了解溪水的變遷過程,使學生在真實生態環境中,體驗到溪水的污染,進而懷念過去的清澈溪水,激起學生內心環境保護的欲望,從而做到熱愛環境,改善環境。
開展開放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垃圾處理場、水體污染源地、采礦區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環境問題就在我們的身邊,而自覺地投入到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中去。另外,學生年輕氣盛,富有活力,使他們有組織地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寒暑假時間進行社區環保宣傳,利用環境主題日,如植樹節、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以形成社會效應,能夠引起社會各人士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最終起到宣傳環保的效果,并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
(三)結合鄉土地理,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
課堂教育,傳授的是生態環境基礎知識。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選取大家所熟悉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鄉土地理教學要從學生身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入手進行教學,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可結合當地的現實情況,滲透生態環境教育。
河水為什么變臟了?山上的樹木怎么越來越少了?街邊的垃圾為什么越來越多了?結合當地環境的變化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同學們帶著真真切切的感受去思考問題,去探索問題,不僅對環境問題的理解更深刻,還能增強同學們對環保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篇6
【關 鍵 詞】 環境教育;科學課;小學;教學
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同時,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也向人們提出了挑戰。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土地沙化、森林植被的大面積破壞、酸雨、赤潮和沙塵暴的泛濫……因此,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關鍵。環境和發展研究成當今世界的重要課題。學校是傳播人類精神財富,培養青少年環境意識和參與能力的重要場所,而在學校加強環保教育,提高環境素養,可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更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環境教育不僅能使學生的環境素養得以提高,學校環境得以改善,還能通過學生帶動家庭,通過家庭帶動社會,使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本文淺論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進行環境教育的問題。
一、挖掘教材中的環保素材,實現環境教育目標
在現行科學教材中,有許多章節都有環境教育的內容。如教材中噪聲污染、臭氧層的破壞、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熱島效應、核泄漏、能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等內容,都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揭示科學與環境的關系。如通過學習湘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壞境”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壞境的影響力目前已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已成為破壞事宜平衡的主要因素。
新科學課程《標準》規定:“通過科學課的學習,學生要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發展。”指導學生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唯一家園的道理,以及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保護、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況,從而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結合生活中的典型實例,增強環保意識
環境對人而言主要指人類的生存環境。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教育主要是借教育手段使人們認識環境,了解環境問題并獲得治理環境污染和防止產生新的環境問題的知識和技能,使人們在與環境的關系上樹立正確的態度,以便通過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保護人類環境。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有環境問題發生,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這樣能增強教育的效果。
如1998年我國發生百年罕見特大洪災,從松花江到長江,再到珠江,全國幾大主要流域紛紛出現險情,數以億計的居民處在洪水威脅之中;2007年7月17日,璧山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等等,都對國民經濟及人民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這些洪災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環境惡化、森林植被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使蓄洪防洪能力下降。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綠色植被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教師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老師在學生面前應該做保護環境的榜樣。在教室里不吸煙,不隨地吐痰,粉筆頭和廢紙不亂丟,講桌上實驗器材、教具擺放整齊,辦公室清潔干凈,辦公桌上整潔清爽。在公共場所嚴于律己愛護環境,隨身帶一個塑料袋,把自己用過的食品袋、廢紙、果皮等裝入塑料袋內,然后投放到垃圾桶內而不亂扔,做學生的表率。外出旅游也要愛護景區環境,不亂寫亂畫。
四、要求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愛護環境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環境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知識講座、報告會,開展壞境知識競賽,引導學生積極投入2012年璧山縣創建“重慶市環境保護模范縣”活動中。
1. 要求學生不亂扔、亂倒垃圾,條件允許時可將垃圾分類放入垃圾桶內,以便回收利用,廢舊電池不亂扔在普通垃圾桶里,而應交環保部門統一處理。
2. 鼓勵學生少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餐具、塑料袋,多用環保用品。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做科學實驗,如用廢舊易拉罐制作小孔成像裝置,用礦泉水瓶制作量筒,用廢玻璃瓶做聲學實驗。這樣既利用了廢物,減少了環境污染,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要求學生在公共場合不高聲喧嘩,在上課時要遵守紀律,不成為影響同學學習的噪聲聲源。在家里,別人休息時不要把音響設備的音調量開得太大。
4. 要求學生做清潔時要先灑水且掃地時掃帚不要揚起,避免灰塵彌漫污染環境。
5. 調查當地環境污染的情況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議。積極參加每年的植樹造林活動。因為森林植被既可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又可保持水土、吸收噪聲,防風擋沙。
6. 選擇自行車、步行、公交車等綠色出行方式。
人類要生存、要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實現這一目標,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任務,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在精通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努力學習國家有關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政策法規,關心和了解國內外環境問題的動態,加強自身的環境修養,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根據客觀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環境素養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鄒謹向. 小學科學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的思考[J]. 中國教育改革與教學研究,2011(1).
篇7
一、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
(一)水體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破壞 。(二)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固體垃圾污染嚴重。(三)農業生產不當,環境資源破壞嚴重 。(四)集體林權改革滯后,林業生態系統破壞 。(五)工業向農村的轉移,加劇了農村的工業污染 。
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法制成因與對策
(一)環境政策的失靈。
宏觀政策失靈集中表現為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忽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缺乏必要的環境問題保護對策,只到07年國務院專門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才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才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與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環境噪聲和煙塵控治、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循環經濟與節能及減排、綜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與措施。同時還有“創建環境模范城市”的鼓勵政策以及有“飛行監測、限期治理、關停企業”等強制措施,而農村在這些方面幾乎是空白。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環境保護政策存在著不一致和不協調之處,尚需完善。無論是政策體系,還是工作力度,農村環保工作都還在起步階段,其中農村生活污染治理、規模化畜禽及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農藥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幾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據農村環境問題量多面廣、監督對象復雜的內在特點和工作基礎薄弱的實際現狀,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傾斜,在經濟上扶持,在技術上支持。要多出臺農村環保財政補助、污染減排財政獎勵等政策手段,推動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農村生態環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夠。
法律制度原因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方面,考察現有的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會發現現有的制度比較零散、不全面,缺乏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統而明確的規定,無法滿足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需要,從而導致制度缺位、制度執行和監督不力的情況。目前相關法律法規雖已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但這些制度主要應用于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時在農村生態保護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現象,至今仍沒有一套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制度具體安排。在這種制度缺位的情況下,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資源浪費與污染嚴重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盡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執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發揮。從環境污染的治理制度來看,如排污收費制度,資源收費制度雖然對控制環境污染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實施中存在著一定問題。此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計劃、農業、林業、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個部門,管理體制與環節多、各項治理措施相互脫節,造成制度執行和監督不力。因此要盡快建立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制度。“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和考核體系建設要盡快建立,將城市環保和農村環保置于平等位置,從法律、法規體系上,對農村環境保護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據”。
(三)政府方面環境管理不當。
主觀上來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門之間協調不足或沖突,無手段和措施來達到政策目標;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權限分割并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基本沒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體系和管理措施。客觀上是農村生產與生活中不科學的行為,長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習和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缺失,企業地處偏遠、點多面廣,排污主體具有不確定性,監管主體很難界定,難以用城市的監管的手段與用行政執法的手段來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農村環境治理要走與城市環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創新工作方法,增強服務意識,變監督管理為預防管理,變單純的依法行政為服務與執法相結合。具體工作中要將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納入年度考核范圍,實行行政問責制的工作體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的工作格局,落實工作人員與經費,探索多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農村環保治理社會化管理模式和機制。其次,制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及年度實施意見,根據年度工作重點,將各項整治和建設任務分別落實到相關部門,并建立農村環境保護責任制,設立環境指標作為對鄉鎮考核的重要指標,專門出臺年度生態任務和環保專項行動考核辦法。再次,要強化農村環境服務與執法力度。
(四)缺乏生態環境技術規范制定與推廣。
現階段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還不強,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尚不足,對環境保護的知識很欠缺。濫用化肥與農藥、秸桿隨意焚燒、家禽糞便污染水源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民卻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渾然不知。因此要組織農業科技服務專家隊伍,在農村中大力普及環保法律法規和科技知識,提高農村干部群眾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維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要大力推廣綠色植保和環保防治技術,引導農民發展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畜牧業、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等環境問題;要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藥、化肥、農膜等對農田和水源的污染。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的監測工作,加強農村環境質量監測。
三、結論
環境法制建設是事關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因此針對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
篇8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提出:“加強中小學各科教材中環境內容的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切實掌握各科教材規定的環境教育內容。”在自然科學教材中,可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很多,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因素,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準切入點,適當拓寬加深,才能“滲于其內,寓于其中”。如在講述水質和飲用水的衛生的內容時,要讓學生了解水資源的生成,水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全球因水資源的短缺所產生的嚴重問題,諸如沙漠化、淡水資源缺乏、河流出現斷流、工業和城市生活因缺水帶來的問題等,使學生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然后向學生提出“生活中可采用哪些節水措施”這個問題。
這種滲透式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科學知識與技能,而且接受了環境教育,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環境保護意識以及了解環境保護的行為準則,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
二、實驗中強化環保教育
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教好自然科學的關鍵,教材對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數量都大大增加,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通過實驗掌握自然科學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素質。在自然科學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中,都存在著“廢氣、廢液、廢渣”的問題,這些實際問題的處理過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習慣的難得機會。根據綠色自然科學理念,綠色科學實驗應當是一種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廢棄物的實驗技術和教學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更好地運用綠色自然科學知識進行實驗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地滲透綠色自然科學教育。
三、活動中深化環保教育
活動課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的一個大舞臺,它具有廣泛、豐富的內容和多樣、靈活的形式,通過活動課,能夠使學生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同時可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增進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生手腦并用和獲得直接經驗,對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吸引力。實踐證明,通過活動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課外活動的特點決定了它和課堂教學方法的不同,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上好活動課。環保活動課要充分利用學生參加環保活動的熱情,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師應積極創設條件,開展多種活動,為實施環保教育提供良好的機會。
1.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和評比活動
自然科學教師可以和其他任課老師密切配合,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繪畫、書法、攝影、演講、歌詠、征文、知識講座等形式的活動,有利地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增長知識,擴展同學們的視野。
2.成立社團組織
創辦以環保為主題的“校園環境之聲”廣播站,通過聚集校園中的環境思想和環境問題以及開設“環保動態”、“我的環保策略”等欄目充分發揮學生的才能;組建花卉興趣小組;班內成立“環保活動小組”,年級或全校設立“綠色家園環保協會”;結合重大環境節日,如“環境日”、“地球日”、“植樹節”、“無煙日”、“愛鳥周”,組織出版宣傳櫥窗,組織學生到校外開展宣傳活動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熱愛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關心與參與”精神,通過學生的宣傳活動引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3.組織社會調查活動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我們要特別注重學生在社會活動中的接受教育,不能使教育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布置學生進行生態環境資源調查,并提出調查內容與要求,如了解鄉鎮企業環境污染情況;搜集有關生態農業建設情況;農村水資源狀況,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情況;群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程度;采訪環保先進單位和個人等。調查后,學生親自獲得第一手資料,經過思考,綜合分析,寫出家鄉環保調查報告。學生在環境調查活動中既看又做,親自感受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四、生活中延伸環保教育
保護環境是公民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指減少環境污染、維持生態平衡、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能源等,還包括講究公共衛生、美化個人生活環境等廣泛內容。作為一名自然科學教師,在最大的消費群體之一的中學生中,開展綠色消費教育,倡導綠色消費,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具有深遠的環保意義。教師應及時抓住身邊環境教育素材,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并對其行為具體規范,從而使學生樹立“保護環境,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觀念。
篇9
關鍵詞: 環境倫理;城市規劃;價值觀
20世紀中葉以來,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隨著城市和自然系統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環境保護意識的普遍提高,城市規劃價值觀中生態學理念和環境倫理學理念的引入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所有有關城市的決定和判斷都是由價值觀而不是技術因素驅動的。因此,盡管技術、經濟和制度因素都很重要,但最后的決議都取決于決策者的價值觀體系。
一、環境問題的產生與城市發展和城市規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城市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人們生活與工業生產高度聚集的場所,也是環境問題表現得最強烈、最集中、最敏感的空間區域。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改善地球環境狀況的關鍵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抓好了城市環境,就抓住了問題的首要環節。工業革命以前,城市規模較小,人口數量不大,城市化率較低,城市處于低速發展階段,自然生態也沒有受到深層的傷害,自我恢復能力較強,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得并不明顯。工業革命后,伴隨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和高度集中,伴隨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以及生產力水平的突飛猛進,城市規模迅速膨脹,城市進入快速發展期。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引發出大量的城市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例如,城市發展導致的自然生態系統不同程度的破壞,引發了一系列生態連鎖反映,包括水資源缺乏、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數量快速增長、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生物鏈被破壞等等,城市逐漸失去了良好的環境自凈能力,生態平衡被打破。
隨著改革開放多年來城市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與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發達國家近百年出現的城市環境問題在中國近20年內集中爆發,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目前,中國城市總體上空氣質量較差,在檢測的500個城市中,只有38. 6%的城市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國際通行的衡量空氣污染的標準是測量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懸浮微細粒子,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20微克。中國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標準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標準以上的空氣中。相比之下,紐約才二十幾微克。還有學者指出,當前中國大多數城市普遍遭遇水體富營養化的“綠”、氣候熱島效應的“紅”、沙塵暴或酸雨的“黃”、城市灰霾的“灰”四色效應的現實生態尷尬和水資源枯竭、化石能源短缺、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長期生態威脅。
二、城市規劃在解決現實城市環境問題上存在著價值偏頗
篇10
【關鍵詞】 環境教育 環境宣傳 實踐
1 環境教育方面
1.1環境教育的內容與對象
環境教育的構成要素包括四個方面:意識、理解、技能和價值觀與態度。也就是說,在環境教育進程中,要逐步喚起受教育者對環境問題的意識,隨著教育層次的提高使人們理解人類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復雜性。在培養起受教育者的環境意識和理解力之后,還必須培養他們掌握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然而這種技能的運用取決于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經濟、社會的知識。因而,環境教育還必須使人民樹立環境道德觀念和環境責任感,進而形成正確的積極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這是環境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環境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社會教育。
基礎教育的對象是中學生以下的少年兒童。主要任務是通過教授環保知識、開展環保活動培養他們的環境素質。專業教育的主要對象是環保專業的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學生。主要任務是有計劃地培養環保科技和管理人才,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成人學歷教育、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從事環境保護事業工作者的專業素質。我國政府每年在全國各地高校和各種培訓機構中開辦環保專業課程或環保專業培訓班,分別對環保系統的領導干部、科技、監測、監理等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其中環境影響評價等專業性較強的專業還需經過嚴格的專業考試,合格并取得培訓證書后方可上崗工作。社會教育的對象最為廣泛,包括工人、農民、軍人、城鎮居民、知識分子及各級領導干部等社會各界人士。其主要任務是根據不同對象編寫適用教材,傳播環保知識,倡導環保行為,樹立環境道德意識。如對各級領導決策層的干部,是通過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管理干部學院舉辦環保研討班或由環保專家開設專題講座等形式,以提高他們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識和綜合決策能力。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實施,環保部門積極配合;成人教育和社會教育由國家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國家教育、人事等相關部門積極配合。
1.2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的做法與體會
1.2.1重視在學校進行的環境教育
根據中、小學的不同特點開展環境教育,我市教育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局加強中、小學各科教材中環保內容的教學研究,使環境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同時,各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在研究性學習課、自然課與興趣小組中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活動,比如課堂教授環保知識,課后落實環保行動;并通過夏令營、作文競賽和征文等課外活動,使學生受到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此外,還定期舉辦學校校長、教導主任和教師的環保培訓班,提高教師隊伍的環保素質,在日常教學中溶入環境教育。
1.2.2堅持不懈,開展綠色學校的創建活動
"綠色學校"是指學校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納入管理中,通過制訂環境管理制度,開展有效的環境教育活動,創造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促進師生、家長和專家參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
創辦綠色學校, 有助于師生深入地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師生環境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環境素養,使其在今后的個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視環境問題;有助于促進學校環境管理體系和相關檔案資料的建立,提高環境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減少學校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回收再生資源,營造優美環境,使校園環境更利于師生身心健康; 通過有效地節能、節水、節電,資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事故隱患,減少浪費,節約學校財政開支.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市的龍海一中龍海實驗小學等學校先后被評為“綠色學校”。
1.2.3利用高校的環保師資力量,提高環保工作者的業務技術水平
針對我市造紙企業多,行業污染嚴重,環境管理面臨諸多技術問題,我市環保局聘請西安交大賀延齡教授來我市作了“造紙企業廢水零排放生產工藝與技術”的學術報告,從而提高了環保工作者的業務技術水平。
1.2.4加強企業職工的環境教育培訓工作
多年來,我市環保局結合不同行業企業,開展崗位培訓,舉班各種切合實際的講座和學習班,對干部、職工進行環境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清潔生產、ISO 14000系列環境管理體系以及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方面內容的培訓.對產生污染的企業的職工,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環境教育,使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減少污染、增加效益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
1.2.5實施對消費者的環境教育,促進生活方式的全面改進
對消費者的環保教育,可將環保與日常經濟活動緊密聯系起來,一方面要通過典型的事例、詳實的證據,使消費者明白是自己不加節制地大量消費、廢棄的生活模式,助長和支持了現行大量生產不利于環保的產品;另一方面可通過倡導綠色消費活動、傳授如何選購真正的綠色商品等,使消費者充分意識到他的購買傾向和選擇是重要的綠色選票,從而引導企業提供有益于環境的商品,引導綠色消費,加速可持續生產模式的發展。
2 環境宣傳方面
2.1環境宣傳的對象和意義
環境宣傳的對象是社會各階層的公眾。不斷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是環境宣傳的基本任務。在宣傳普及黨和國家的環境保護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科普知識以及動員公眾參與方面,環境宣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開展環境宣傳活動的做法與體會
2.2.1向各級決策層宣傳,增強綜合決策意識
我市環保局一方面通過環境報刊、環保簡訊、創模簡訊、環境狀況公報和環境空氣質量日報以及環保警示片等聲像資料,定期向決策層通報環境質量狀況、變化趨勢和其它重要環境信息;另-方面,邀請主要領導通過新聞媒體或在公共場合向公眾宣講環境保護,并參與群眾性環保宣傳紀念活動。比如在每年的“六?五”世界環境日,邀請市領導發表署名紀念文章和電視講話,舉辦實地或環保知識誤區盲點宣傳講解等。此外,還通過市委黨校和青年干部學習班,向全市科級、股級干部宣傳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從而增強各級領導決策的環境意識。
2.2.2增強新聞宣傳的系統性,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結合漳州市創建環保模范城市,我市環保局與廣電局制訂創模新聞宣傳方案。報紙、電視臺等宣傳部門以專版、專欄等形式定期開展創模宣傳,宣傳主題以環境保護知識、法律法規、全國創模典型事例和焦點、難點、熱點問題為主要內容, 以綜述、圖片(照片)、現場采訪、記者調查、公益廣告等為宣傳形式,做好強勢宣傳,在全社會營造環境保護良好氛圍。
2.2.3、加大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參與意識和能力
按照活動經常化、對象廣泛性、內容針對性、形式靈活性的要求,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了解程度和參與能力。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報刊等新聞媒體上,利用經常性的環保欄目、節目,廣泛宣傳環保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環保重要活動、科普知識。配合新聞媒體對環保中心工作、環境熱點問題、環境執法典型案件進行報道,以實際案例教育群眾,增強知法、守法自覺性。通過新聞媒體和環保網站及時環境質量公報等環境信息和環保政情,在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查處環境違法行為、調查處理環境污染糾紛中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參與意識,加強社會對政府和企業的監督,保障公民的環境知情權、環境事務參與權和監督權。
積極拓展社區、農村的環境宣傳。爭取社區、街道、居委會等各方支持和參與,善于“借臺唱戲”,把環境宣教滲透到社會各領域。以創建"綠色社區"入手,組織開展環保科普宣傳和日常環保活動,將環保教育與環保活動的開展,作為常規內容推進社區的整體建設。采取制作創模宣傳黑板報、櫥窗以及發放《市民環保手冊》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開展環境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境法律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將保護環境、改善生態、合理利用與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動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和植樹節等環保紀念日開展大規模的環保宣傳紀念活動,動員公眾參與,從而與社區教育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鼓勵大家積極為保護環境做好事、辦實事,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在全社會逐步形成良好的公眾參與機制,人人參與到創模中去。積極探索,宣傳弘揚環境文化。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將環境文化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2.2.4、加大創模公益廣告宣傳力度,采取各種形式營造聲勢浩大的創模氛圍
“十一五”期間,我市在城市的入出口和人流量高的主要廣場建立環境保護公益宣傳廣告牌3個,實際面積54平方米。組織在出租車上張貼創模宣傳標語、口號。爭取政府和企業支持,通過市場化運作,做好環境公益廣告宣傳,規范公共場所環保廣告宣傳內容。
環境宣傳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環境保護工作起著先導、基礎、推進和監督作用。而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通過策劃和組織環保新聞宣傳活動和環境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樹立環境道德倫理,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上一篇:現代農業行業現狀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