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問題分析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環境問題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篇1

農村土壤污染問題嚴重陜西關中地區農村土壤污染問題嚴重,部分農村居民為了追求農業產量,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生長激素及農膜等,致使農田過量使用化肥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過量使用的化肥通過揮發、淋溶污染大氣、土壤與水體,使土壤中殘留了大量的有害物質,直接影響土壤的結構和功能致使土壤生產力下降,農作物結構發生改變,,最終抑制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從而造成農作物減產或農產品質量下降。土壤污染的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如果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治,不僅威脅到農產品安全而且嚴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

農村飲水安全系數較低在城鄉發展進程中,對城鎮的關注往往大于農村。因此,城市用水質量優先性明顯高于農村用水保障,主要表現在農村供水保證率低、水質不達標。根據本人對陜西關中地區某縣的調查表明,自來水普及率尚不到10%,僅有少數村莊有供水設施,基本沒有污水處理系統,部分擁有供水設施的村莊,其供水設備也是十分簡陋,供水的效率普遍低下。大約有30%的農村人口面臨著飲用水不安全的危險,飲用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質量超標。飲水安全系數低下會導致農村地區出現與飲水相關的疾病,此外農村現有的自發打鉆的水井和溝渠的環境衛生狀況也十分嚴峻。

耕地資源不斷減少農村人口過度增長也是導致陜西關中地區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重要原因。隨著陜西關中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違法占地用地的現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被非法占用的土地數目之多,范圍之大令人膛目結舌。在諸多違法占地現象中,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批少占多等現象較為突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條不容忽視,那就是,由于人口過度增長,生活空間相對變小,非法占地建房現象十分嚴重,再加上相當多一部分黨員干部對我國的土地國情缺乏了解,對農村非法建房疏于管理,導致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城市工業污染轉移加劇隨著城市擴張速度的不斷加快,陜西關中地區農村的城鎮化進程也在飛速前進,人口持續增長、工業企業向低層級的農村地區轉移、農村原有的生產布局開始加快調整,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在關中地區農村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工業企業的悄然興起,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城鎮工業的廢水、城鎮生活的污水和垃圾進一步向農村地區轉移,城鎮工業企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已經成為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鄉鎮工業企業一般都具有幾個明顯的特征:布局分散、設備簡陋、工藝落后。因此,造成的污染呈點多面廣的特點,很難采取有效地監管和治理措施,因為污染而引發的民事糾紛也是時有發生。

改善陜西關中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對策

(一)保持適度生產,保持適度消費無限制的大量生產所造成的后果是資源浪費和大量廢棄物排放,適度生產的基本原則是:一是應保證人們的基本消費量;二是要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保持生態環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礎上根據技術的發展逐漸加大生產能力。對此,我們要盡可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要以盡可能低的代價產出盡可能多的效益;要盡可能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要在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可允許的界限內,達到在時空上對農業資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在當今我國農村人口急劇膨脹,過度消費是一種使農村生態環境系統不堪重負的生活方式,勢必大量侵占他人限的,過度消耗自然資源,會導致農村生態系統的崩潰。節約資源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核心,倡導可持續消費觀,大力提倡適度消費的原則,即減量化、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環。這樣不僅有利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更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平衡,最終受益的仍是廣大農村居民。

(二)提高農村居民文化技能水平、增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充分利用廣播、黑板報、會議等多種形式及工作中的各種時機向農村居民傳授生態科普知識,宣傳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使農村居民自覺投身于生態村建設;另一方面大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每年聘請農、林、牧、副、漁、沼氣、環保等各方面的技術人員,舉辦蘋果、獼猴桃、石榴、柿子、植樹、沼氣、工業“三廢”治理與管理等技術培訓班。鼓勵農村居民積極參加培訓,掌握技術知識更好的保護陜西關中地區農村生態環境。

(三)控制農村人口數量,減輕農村生態環境壓力,使人口與環境、經濟協調發展人既是各種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各種資源的消耗者。有限的資源,無節制的人口發展,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生活越來越貧困。控制人口無計劃增長的措施,如廣泛宣傳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的科學知識;把計劃生育工作計入村規民約,配備專職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做到藥物、工具免費送上門,免費提供節育手術,并給于適當的經濟補貼。對只生一個子女的夫婦給于鼓勵,從孩子出生至14歲每年發給一定數額的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對嬰兒、幼兒實行“計劃免疫預防接種”。通過以上措施控制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使人口與環境、經濟協調發展。

篇2

1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近年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愈發嚴重,從其成因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現代化學肥料的不合理施用。現代化學肥料在提高農作物產量方面作用明顯,同時施用方便,因此逐步取代傳統有機肥料占農業生產中的大部分比例。由于很多農民盲目施用,施用比例失調,施用的數量過多,導致土壤養分流失、板結,同時對地表及地下水資源造成污染。

其次,粗放型經營的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很多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大量出現。然而因為技術及投資方面的局限,多采用粗放型經營的模式,使得其從事的行業大多為高污染行業。由于無法投入環保設備,很多企業將生產污水不加處理或簡單處理后直接排放,近年來由此導致的農村居民血鉛中毒及土地嚴重污染的事件已多次發生。

再次,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主要體現在林地及礦產資源方面。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土地面積逐年減少,為擴大耕種面積、增產增收,人們開荒種地逐漸將原本的山林破壞,原有綠色植被消失,水土流失進一步嚴重。而很多地方在開礦之后造成的植被破壞更加嚴重,往往是開采過后留下一個個禿禿的山頭。

最后,城市生產生活垃圾的污染。城市垃圾越來越多,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生產垃圾等近年來向農村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既是城市病的結果,也與職能部門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程度的聯系。

2相關法律對策

從法律層面來講,要想控制和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從觀念和制度兩個方面著手。從觀念角度來講,要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力度。之前我們一直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上,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主觀上認識不夠。由此也就導致了在立法上沒有形成體系化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使得司法上無法可依,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味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的影響,使得職能部門執法力度也存在欠缺,上述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解決。具體來講,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健全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而其并沒有將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立法重點,只是對涉及農村生態環境的問題做了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滿足當前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有鑒于此,我們應當謀求建立一個有針對性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從大的方面基于農村生態環境發展自身的特點,制定符合農業和農村特征的基本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另外從具體角度,有針對性的根據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分項制定農業生產環境問題、農村鄉鎮企業生態保護問題、林業資源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問題方面的具體制度規則,從而對農村生態環境形成一個系統的保護網。

其次,加大職能部門環境執法力度。除當前法律體系不健全導致的職能部門執法力度不足的原因外,很多時候職能部門從短期內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沒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導致在政策上重經濟,輕環境,也是執法力度不足的重要原因。為了解決以上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在立法上明確規定各級職能部門的權限,充分調動主管部門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從法律層面完善政府環境責任制度,職能部門環境不作為的,要依法追究其責任。

再次,要加強生態環境法制宣傳,增強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意識。農村很多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對科學、對法律的無知導致的。加大生態環境法制宣傳的力度,可以避免很多盲目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制度于不顧的現象,也能夠更好的增強農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監督意識和監督能力,使其真正成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主人翁和受益人。另一方面當遭受了環境違法行為侵害的情況下,農村居民也可以更好的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篇3

關鍵詞:烏魯木齊 主成分分析 規律 趨勢

中圖分類號:X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2(b)-0188-02

烏魯木齊面臨區域大氣污染、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生態環境脆弱等生態環境問題,環境、資源約束已經制約了烏魯木齊城市經濟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烏魯木齊是《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發展規劃》確定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資源能源的需求必將加大,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形勢更趨嚴峻,這給烏魯木齊城市圈的環境保護工作帶來更大挑戰,對環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重新審視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和制約機制。

1 方法與數據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把多個指標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采取一種降維的方法,找出幾個綜合因子來代表原來眾多的變量,使這些綜合因子來代表原來眾多變量,使這些綜合因子盡可能地反映原來變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間互不相關,從而達到簡化的目的。

從原始變量中導出少數幾個主成分,使它們盡可能多地保留原始變量的信息,將原來P個指標作線性組合,作為新的綜合指標。

Fp=a1iZX1+a2iZX2+……+apiZXp

其中a1i,a2i,……,api(i=1,……,m)為X的協方差陣Σ的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ZX1,ZX2,……,ZXp是原始變量經過標準化處理的值。進行主成分分析主要步驟如下:指標數據標準化(SPSS軟件自動執行);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判定;確定主成分個數m;主成分Fi表達式;主成分Fi命名。

從烏魯木齊環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結果來看,工業用水量、工業廢水排放量、煤炭使用量及固廢產生量是影響烏魯木齊市生態環境的關鍵主成分,在后續的環境庫茨涅茲曲線分析中將其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發現揭示這些因子隨經濟發展的變化規律和變化趨勢。(如表1,表2)

參考文獻

篇4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生存發展和社會經濟增長的基礎,林業生態環境起著供給林業產品和保持平衡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需要對林業進行保護,這會對整體的林業資源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我國林業生態環境現有數據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并對我國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部分常見的問題進行科學闡述,再對我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具體措施進行科學總結。

關鍵詞:

林業生態環境;現狀;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

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2007201

由于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與環境和諧相關的經濟發展道路。所以,當今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主要內容,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大多數人不斷的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我國在林業生態系統建設方面取得很大的突出效果,通過植樹造林作為此次生態工程重點建設在不斷的進行,在實際的生活中,森林面積不斷呈現遞增趨勢,從根本上改善林業生態環境。當前,經過對森林資源進行調查能夠得出結論,我國的人工林面積位居世界第一,我國森林覆蓋率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實現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面積較大的增幅,森林后備資源儲備能量豐厚,不斷加強林業可持續生態功能,森林植被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呈現明顯的成效。我國的林業資源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將林業工程建設穩步推進作為工作重點,森林植被資源的總量呈現持續增長,森林在多功能多效益等方面明顯有成效,林業產品(如木材)、生態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都能將供給能力有效增加,為生態文明建設、現代林業的發展、科學發展不斷推進等方面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森林面積、蓄積在不斷的減少,同時我國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的持續雙增長,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就,是值得驕傲的。

1影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因素分析

通過對各國家經濟發展數據進行比較,能夠明顯的看出我國的經濟發展落后于發達國家經濟,差距很明顯,所以,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眾多影響因素,包括人們生活條件、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國家的綜合國力情況以及社會上政治文化發展等方面,使現階段導致我國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出現問題,這是環境保護與建設發展等方面的主要破壞原因,常見情況是嚴重缺乏的森林資源,嚴重的水土流失等現象,是導致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建設的基本因素。

1.1森林資源的嚴重缺乏

根據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在現階段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占有量,僅僅只達到世界平均森林面積占有量的20%左右,而人均森林蓄積量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0%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嚴重落后,在發展中國家也位于末端,森林覆蓋率在世界平均比例約為26%,與世界平均森林覆蓋率相比,大約少10%。

1.2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政策不健全

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未曾受到過重視,林業生態環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由于政府和國家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投入資金量過小,并且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而且對社會上積極參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力量沒有形成有效獎勵機制和完善的林業生態效益保護體制,一部分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沒有頭緒。

1.3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到位

根據長期以來的發展情況,對地方環境保護以及生態平衡等方面進行總結,其中包括水土流失,林業資源的生態建設,草原植被生態保護建設以及土地荒漠化的基本防治措施,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相比,還需要工作力度不斷的加強,在林業生態資源的建設方面,樹木的品種簡單,樹種在種植結構以及搭配方面不合理,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效果不明顯,不能達到預期的生態經濟效益。

2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由于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將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和諧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建設林業生態環境要根據森林綠化實際面積,還要根據當地人均經濟水平以及生活條件的增長而變化。

3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3.1做好林業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建設工程的持續時間長,對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作為恢復時間長的生態系統,其恢復和發展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要樹立長遠的觀念遠看問題,在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基本工作時,要對林業生態建設提高長期的認識,確保從全局考慮,完善局部,并且要按照規章制度循序漸進。

3.2完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規劃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做到維持林業生態平衡、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在現階段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工作,對綜合進行有效的治理。在具體實施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基本工程中,首先要從全局出發,初步做好整體規劃,與全球的生態環境聯系密切,將規劃的布局進行系統化完善,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處理措施,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對沿海等出現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嚴重的城市,要及時的加大懲治力度,按照相關規定,內陸以及東北等地區需要加大林業砍伐管理力度。

3.3增加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

政府的財政投資是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根本措施。對林業生態建筑保護工程的投資,在各級政府賬務明細中納入到財政預算開支項,投資比例不斷加大,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優先安排撥款工作。

3.4完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管理工作

通過對林業的生態環境建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得出結論。根據國家生態環境資源管理部門的指示,要對林業生態地區實施重點保護政策,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現象和資源缺少的情況十分嚴重,這樣使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高度重視。在新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和加強生態資源的合理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林業資源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益事,因此,發展林業生態建設,是保障全社會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樣就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地投入到林業生態建設中。此時,還要與各部門要積極配合,使得分配到自身任務時,要提供高效、優質的工作狀態,使資金與工作效率有一定的關聯,按照各單位的好壞情況進行有獎有罰的評定,對于得到獎勵的單位,要及時的給予肯定,使單位造林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對完成不好的單位要進行處罰,還要使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到植樹造林的實踐活動中,加強對造林的廣泛宣傳,提高人民對造林重要性的意識,使林業的生態建設和基本發展不斷的完善。

4結束語

為了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加強林業建設,是保障生態建設的重要工作,對此要將林業生態建設做到不斷完善,建立健全基本的建設項目,使營林質量得到顯著的提高,增強林業隊伍的建設。通過不斷的創新,能夠將行政管理方面工作更加規范化,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和基本制度,要做到深入貫徹落實照章辦事,將主要工作任務落實到位。當前,由于地球的林業資源現有數量有限,且作為主要資源的其中之一的林業資源,現階段的林業生態環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退耕還林、還草、還湖,以及對多風沙天氣的地區,植樹造林等基本工作,并且加強環境資源基本管理,切實做到可持續發展,將林業資源的可利用、可開發資源得到合作利用和科學保護,對林業資源的基本管理工作能夠使每一位林業工作人員以及熱愛環境的人民群眾為林業資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作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這樣能夠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孫永寬.加強建設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漫談[J].現代園藝,2013,(18):131131.

[2]向俊杰.論加強林業公共管理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農業科學,2014,(14):45264527.

[3]潘金志,黃旺生.關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若干哲學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2013,(2):183186.

[4]劉厚明,石昌菊.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的關系探討[J].現代園藝,2013,(4):132133.

[5]刑莉莎.如何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J].科技致富向導,2014,(18):1818.

[6]蘇莉.加強林業生態系統的保護[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5):232232.

[7]胡笳,卜復鳴.農業觀光園的規劃構思――太倉市農業觀光園發展現狀分析[J].園林,2010,(03).

[8]方丹,胡希軍.現代農莊人文景觀規劃研究[J].北方園藝,2010,(04).

篇5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吉林省金融生態建設取得的效果

(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一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效果顯現,涉農金融機構通過推進信用鄉(鎮)建設帶動農戶貸款業務發展。二是企業征信建設穩步進行。目前,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已在金融機構已經實現全國聯網,貸款卡成為企業貸款的身份證明。三是個人征信數據日益受到重視,個人信用報告運用范圍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人為消除不良信用記錄主動到銀行歸還貸款。(二)金融體制改革效果顯著。一是國有銀行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四大國有銀行經過股份制改造和資本市場上市,成為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參照國際先進銀行建立了完整的公司治理架構,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開始初步運作。二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近年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2013年7月央行規定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倍,邁出了利率市場化的堅定步伐。三是金融機構更加多元化,市場競爭加強,有助于提高經營服務效率。近年來陸續有8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1家外資銀行、1家域外城市商業銀行來吉林省開設了分支機構,全省共新設村鎮銀行25家,同時全省城市信用社改制為吉林銀行,農村信用社有9家改制為農商行,市場經營主體不斷豐富。(三)結和邊疆區域特點,優化邊貿結算環境。延邊地區借助“先行先試”優勢,推動建立“朝方金融會社+中方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模式,指導琿春農村信用聯社與朝鮮金融會社簽訂結算協議,并在跨境雙向協調機制作用下,促成農村信用聯社獲批跨境人民幣調運資格。

二、金融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政府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支持力度不夠。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社會性的系統工程,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難以完成,必須依托政府的組織和推動。但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精力放在經濟建設,對金融生態環境雖然有所了解,但認識不夠全面,相應的支持和保障機制不夠健全。(二)社會信用意識不強,信用環境欠佳。一些企業和個人信用意識淡薄,部分企業借承包、改制、破產之機,改換門庭,重新登記注冊,不理原企業的舊帳,使銀行資產被懸空;不少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指使會計財務人員造假賬,對外報送的報表帶有相當水分,銀行難以掌握其真實的財務、資信狀況,容易造成決策失誤,形成貸款損失。(三)法律對金融債權的保護有待加強。一是案件執行困難。銀行往往容易,勝訴也容易,但執行十分困難,挫傷了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二是部分法規條款對金融機構抵押權、質押權的保護力度較弱。三是個別地方政府及司法部門的保護行為使銀行在債務回收上受到一定阻力。(四)信用中介組織發展滯后一是擔保機構少,資金來源單一,規模小。二是中介機構管理不規范,盲目信用擴大存在風險隱患。三是中介部門收費環節多、費率高。如企業在辦理抵押貸款過程中需向中介機構支付的綜合費用率約占抵押貸款額的3-5%,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三、政策建議

篇6

[關鍵詞] 生態環境 農業 問題 對策

1 發展農業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

1.1 原生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指影響農業生產的天然生態環境問題,表現為各種自然災害,如旱、澇、鹽、堿、雹、酸等。農業生產是第一性生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受到人為干預的程度越來越強烈。但是相對于其它的人類生產活動而言,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仍具有基礎的支配作用,原生的生態環境深刻地影響著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范圍的廣泛性,往往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危害。

1.2 次生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指在農牧、漁業集約化發展過程中,人們為了追求高回報,大幅度的增加生產性投入,由于農業生產措施不當以及農業生產者自身的原因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大量投放農藥、化肥入田造成農產品污染、農田土壤質量衰退;高密度養殖,過量投散飼料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畜牧業大規模發展造成地下水的有機污染;大規模抽取地下水灌溉農田、果園,致使地下漏斗區的形成,沿海區域則產生海水倒灌,土地鹽堿化災害;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導致的次生鹽堿化等。此類生態環境問題因區域人口的增長,盲目無序的開發,不合理干預程度的加劇而加重。

1.3 外源性污染源導致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指各類工礦企業,城市生產、生活“三廢”的排放引起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此類現象大多分布在新興工業鄉鎮及城郊工業企業周邊。其嚴重程度通常取決于污染類型、污染源排放強度、污染持續時間諸多方面。一旦污染程度超過環境所能承受的某一限值,則環境明顯惡化,難以治理。

2 農業生態環境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

以上重點闡述了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三大分類,但是它們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從空間角度來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三種生態環境問題交織在一起共同影響著農業生產。有些生態環境問題本身產生的起因就是綜合作用的產物,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問題,即取決于原生生態環境的脆弱,又起因于人為的不合理干預。區域性的農業問題可能是以一類問題為主,也可能是二類或是三類的問題并發。

從時間角度來看,在整個農業生產的歷史進程與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發生發展過程中,農業的原生生態環境問題始終存在,一般在農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表現突出,在大范圍內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基礎性投入的增加與積累,人們具備了一定的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故而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和損失逐漸降低。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特別是當人類社會步入工業化時期后,大規模不合理的干預,使得原生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全球氣候變化,使近年來農業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次生生態環境問題起因于農業生產者自身。一般而言,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發展會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但是隨著生物技術和持續農業、生態農業體系的發展和推廣,此項問題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而由外源性污染源導致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取決于對外源性污染的控制和污染的治理水平。

3 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對策

不同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差別在于起因不同,其防治對策也各不相同,三類環境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因此在制訂防治對策時,既要從整體上綜合考慮,又要突出關注其主要環境問題。

3.1原生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

原生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因勢利導,掌握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從宏觀上加以調適和預防;二是進行大量投入,建設持久的基礎性設施,以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

3.2次生環境問題的防治

農業自身問題引起的次生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主要措施為:一是改進商品性生產投入質量,使其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二是充分提高生產性投入的生產效率并盡可能減少其不良后果,如施用有機-無機復合肥,生物農藥和采用生物防治等措施;三是充分利用物種間互利共生、邊緣效應、循環再生等功能,挖掘系統內部潛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使農業生產建立在較少地依靠外部投入的基礎上。

3.3 外源性污染導致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

一方面在法規和經濟上加以嚴格的限制,如設立農田生態環境保護區,但是更為根本的途徑是發展生態型工業,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在源頭解決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 邱建軍,張士功等.農業生態環境安全與生態農業發展[J].四川農場,2007,(3).

[2] 邱志國,史長久.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4).

篇7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了滿足經濟發展所需,人類正在不斷的、無休止地向地球索取,不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對地球的承受力帶來了挑戰,其中,以全球氣候的變暖,臭氧空洞的不斷出現和擴大為要標志的氣候問題已經向人類敲響了警鐘,世界各國已經對此予以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在世界各國的關聯越來越密切的情況下,環境問題已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我國作為世界組織的一員,有責任也有義務遵守生態環境的國際保護法的相關條例,并制定與自己國情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加快與世界其他國家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銜接。

 

一、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是指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因素以及水、大氣等非生物因素的集合,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大自然自身的變異以及人類造成的損害,其中以人為因素帶來的損害為主要原因,當生態環境演變到一定程度時,各個對立的因素之間就會通過重組而向另一個平衡態過渡,但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打亂這種平衡的負載就會使得環境的負荷能力受到嚴重的挑戰,環境的快速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人口的急速增長所帶來的對各種生產資源的需求的增加就是主要的導火索之一,環境的惡化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威脅。

 

二、生態環境國際保護法的基本原則

 

目前,生態環境問題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已經逐漸發展為國際化的問題,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責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維護世界環境和生態的平衡,對此問題的逃避都將給自己的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埋下定時炸彈。環境問題關系到全球各國的共同利益,為了這種共同利益,就要求全人類的團結,以彼此平等的姿態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對于生態環境國際保護法的基本原則,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保證生態的安全性。目前人類已經非常明顯的感受到了生態環境問題給自己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負面作用,生態安全,就是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緊密聯系的各類資源都保持著良好的狀態,即使已經處于被破壞的狀態,但依然可以被再次修復,而且能夠建立相應的機制應對突發的破壞,但實際情況是,生態環境所遭受到的破壞已經直接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安全和生活質量,因此,生態安全的概念對于人類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人類的安全,每個國家都必須參與世界范圍內的關于生態環境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法的研究探討,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生態保護體系。

 

其次,保證世界各國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每個國家都能實現自己的發展要求而且對于人類今后的生存與發展不會造成威脅,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之一,首先要求實現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和提高的基本需求予以滿足,其次是在以發展為核心問題的情況下,將生態置于關鍵性的地位,另外,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如果目前的生態環境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正常生產與生活,發展就變得毫無意義,換言之,就是要維系環境的再生力,實現社會的進步,達到二者的平衡點。

 

最后,世界各國共同參與生態環境的維護單但也應該有所差別。共同參與就是說環境問題是世界性的問題,不是世發展的比較好的國家的問題,不論國家的經濟實力如何都有責任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過渡;有所差別就是說,雖然環境問題是共同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發達國家在過去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采造成了環境的日益惡化,現階段,發達國家仍然具有較強的開發能力,對于環境的破壞力仍然是最強的,并間接的將這種破壞力轉嫁到發展中國家的領域中,因此,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的維護中應該承擔較多的責任,在資金的投入上應該占有較大的比例,與此同時還應該幫助落后國家解決技術落后的問題,以實現環境維護工作的一致性。

 

三、我國應該如何履行生態環境國際保護法

 

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中需要義不容辭的擔任起自己的責任,與國際上的環境保護工作保持一致的步調。

 

首先,要嚴格遵守國際上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條約。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已經明確的就世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態度,將發動全國上下力量一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了與國際相關法律相一致,我國也根據自身國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實現與國際環境保護公約的對接,比如關于我國海洋保護法的修訂、關于動物多樣性保護法規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等等。此外,我國環境保護法要求,在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中,如果出現與國際法相沖突的部分應優先遵守國際法,這正是我國實現與國際環保工作對接的表現之一,說明中國已經決定要堅定不移地開展這一工作。

 

其次,我國對于國際環境保護公約的制定、國際性的環境保護會議都積極的參與。比如在出臺《哥本哈根協議》時,中國就表達了自己愿意站在國際統一戰線上參加生態環境保護的態度,此協議對于扼殺部分發達國家想要通過強力壓制侵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的行為具有深遠的意義,堅持了國際環境保護法律中的“共同但有差別”原則,維護了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最后,我國應該加強國際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分析我國目前情況,仍然有很多人對于環境問題沒有準確地意識,缺乏維護環境保護法的自覺性,因此,我國需要將環境保護問題從法律層面提升到人們的意識層面,加強法律的宣傳以及執法力度,促進公民自覺遵守環境保護的相關規定,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與自身生活的聯系。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各國只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同時自覺履行屬于自己的責任,為生態環境的維護和修復貢獻力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篇8

更新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的出發點

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更新的出發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環境科學專業的需要選擇教學內容。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專業設置這門課程主要目的是把環境生態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用于環境問題的研究、評價和治理,所以根據環境科學的專業需要選擇教學內容是很必要的。當然,為了用環境生態學的知識、理論與方法研究、評價和治理環境問題,相關的生態學的基礎知識的學習也是必要的。二是增加我國當前生態環境建設很需要的密切聯系實際的內容。這方面的內容在過去的教學大綱中沒有包括在內,講授這些內容能夠滿足國家當前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增加這些內容有重要現實意義。三是增加社會需要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內容,目前這方面的任務較多,很需要加強。四是精簡與環境科學專業其他課程重復的教學內容。五是改革后的教學內容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需要精簡壓縮的教學內容

過去的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中的基礎性教學內容偏多,實用性內容與結合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內容明顯不足。如原來的生態因子、種群生態學和群落生態學各自成為一章(表1),雖然這些內容是必要的,但講得過多過細,有許多內容是不必要的,需要精簡和壓縮。精簡與壓縮后的內容是將這三章合并為生態學基本原理這一章,由14學時變為8學時(表1)。在過去的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中,有一部分明顯與環境科學專業其他課程重復,這是需要精簡的內容。如過去環境生態學教材中和講授內容中的環境污染的生態對策一章中包括水污染與微生物處理方法、水體富營養化與生物防治、土壤污染與微生物凈化、固體廢物處理與利用的微生物技術、大氣污染及防治,在這些內容中,除了大氣污染與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高等植物學方法應當保留和加強講授之外,其他內容在環境工程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學和環境生物學課程中都有詳細的介紹,而且是這些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們建議不講該章的內容,這樣可以節省8個學時(表1)用于其他重要內容的講授。

環境生態學應當增加的教學內容

根據我國存在的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和需要長期進行的生態環境建設任務增加新的環境生態學教學內容是很必要的。我國北方環境退化嚴重,南方也存在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全球許多國家都存在荒漠化問題。從2000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我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開展持續50年的大規模生態環境建設。針對這一宏偉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增加生態環境建設與調控一章的內容(表1)是很必要的。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任重道遠,北方的荒漠化與防治和南方的土地退化及石漠化都是需要經過長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問題,有豐富的內容需要講授,需要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學習生態環境建設的內容、知識、措施和技術,需要該專業的人才投入這一宏偉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中。我國西北生態環境脆弱,西南石灰巖地區生態環境也很脆弱,石漠化嚴重,生態系統極不穩定,加上人類活動的干擾,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為促進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應當增加我國脆弱生態環境與保護一章的教學內容(表1)。在程勝高等編寫的教材中,就有一章專門講述我國西北脆弱生態環境與保護的內容。

篇9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政府治理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1.053

1 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1.1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農業生產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4個方面:一是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二是焚燒秸稈造成的污染;三是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四是農用薄膜殘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這些污染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參與種植的農民素質較低,因為大多農民外出務工,留在家中務農的基本都是老人或者婦女,文化素質不太高,生產技能較低;另一方面由于鄉(鎮)機構改革,對人員進行了精簡,從事農業服務的技術人員也相應減少,農業技術知識的普及及良種推廣等工作都無法得到保障。科技無法普及、參與種植的農民素質不高,導致農業生產水平下降,直接導致各種污染的形成。

1.2鄉鎮企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為了加快農村經濟增長速度,很多鄉(鎮)都進行了招商引資,將企業發展到農村,雖然增加了經濟收入,但是由于許多鄉鎮企業的生產工藝較落后、設備簡陋、技術含量低,不具備系統的防污染技術,也沒有較強的環境意識,導致污染問題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污染種類多,鄉鎮企業種類繁多,導致污染類型也比較復雜;二是污染面廣,鄉鎮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數量大、分布散的特點,導致“村村冒煙、鄉鄉辦廠”的情況存在;三是污染治理難度大,鄉鎮企業的規模較小,經濟實力不強,很難配套相應的污染治理設備。

1.3 小城鎮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小城鎮和農村的聚居點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但是“新房、新村、新鎮”的規劃和配套設施并沒有跟上城鎮發展的腳步,很多地方只是重視表面規劃,而沒有深入了解土地、環境、產業發展之間的聯系。脫離實際的規劃,使三者極其不協調,導致農村和城鎮的生活垃圾由于管理跟不上和基礎設施缺失而直接排入生活環境中,形成“臟亂差”的局面。

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問題是由多方面引起的,既有環境保護意識不足,也有經濟發展方式不當的原因,加之政府治理不及時造成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針對我國目前農村生態環境出現的問題,政府部門要強化政府職能,完善各種政策法規,建立環境治理的長效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及宣傳力度,從根本上提高環境保護能力和意識。

2 政府治理措施

2.1 加強宣傳,提高環保意識

宣傳是提高群眾環保意識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環境保護宣傳,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充分認識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使廣大農民了解有關環保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了解環境保護的常識,了解環境保護與自身生活質量提高及經濟發展的必然聯系,從而營造一個全民重視環境保護、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

2.2 完善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監控機制

環境立法是環境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經濟和環境相協調發展的前提。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村環境法律法規并不健全,是影響依法治理農村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快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使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也可以設置專門的農村環境保護機構,專門進行農村環境的保護工作,以達到長期監控、保護、治理的目的。

2.3 確保村鎮建設同步,科學安排鄉鎮企業布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包括的內容非常多,需要我們進行多方面的考察,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科學的規劃,其中最主要的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生態人居規劃;生態工程規劃;生態環境管理規劃。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首先要將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貫穿于始終,把生態良好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目標,然后結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和鄉鎮企業布局,要始終堅持“環境、經濟、城鄉同步規劃、同步發展”的原則。

2.4 加大投入力度,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環境

科學技術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樣,科學技術也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來源。加大科研投入,研發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的相關技術與產品,同時,研發與推廣基于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與綠色農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方式,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部分,因此,農村環境問題也是重要的、必須解決的問題,同時,農村環境問題也是我國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因此,我們要面對問題,分析存在原因,找出癥結所在,并針對實際情況,找出有效的解決途徑,才是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根本,是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陳愷立.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環境問題與政府行為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篇10

[關鍵詞]植被 分布特征 河流 作用 生態環境 影響分析 研究 進展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5-0245-01

植被在河流治理與生態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和研究內容越來越多,并且研究范圍也越來越廣。進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不僅有利于推動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發展,而且能夠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提供相應的依據支持,對于推進生態環境的合理發展與進步,有著積極作用和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講,植被與河流是生態環境中兩個比較敏感的詞語,對于植被與河流問題以及相互作用關系的研究分析,也是人們一直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對于現階段植被與河流問題研究成果的總結分析,有利于后人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索,從而推動生態環境問題的改善和發展。

一、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價值意義與作用分析

在生態環境領域中,河渠水灘是植物生長的重要環境與場所之一。通常情況下,河灘植物不僅有利于增加河渠水流的阻擋面積,提升河渠表面的粗糙程度,從而降低水流對于河渠的沖刷作用,同樣河渠植被也是進行河渠岸堤以及河灘水土進行保護實現的重要工具。因此,河渠植被在河渠生態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和嚴重化,導致生態環境矛盾越來越嚴重,為了環節生態環境與資源之間的這種突出矛盾,在進行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治理,越來越重視對于水流與植被作用的研究,以通過在河渠水道或者是河灘地區進行植被的人工栽種,來增強植被在河渠水流中的作用和影響,減少河渠水流導致的水土流失問題。

進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與分析,能夠對于這種特殊情況與環境下的河渠水流特征進行掌握和了解,以更好的進行河渠水流治理,保護河渠生態環境平衡發展,同時還有利于對于河渠水流情況進行及時準確和有效的統計預報,實現河渠生態資源的綜合有效利用。此外,進行有植被河渠水流問題的研究,還有利于為河渠治理規劃設計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設進行準確有效的數據支撐,具有非常重要和顯著突出的作用價值與理論意義。

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現狀與成果分析

1、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的提出

在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分析中,進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由于該研究項目中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個相對比較特殊并且較為復雜的問題,不僅有植被作用這一局限影響,而且植被作用下的水流特性比較復雜,因此在進行這一問題項目研究和關注的學者專家相對較少。其中,最早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這一時期進行有植被河渠水流問題研究的學者,主要是結合生態環境問題現狀以及實際的治理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實施,以使人們能夠對于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以及這種特殊環境作用下的水流特征進行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通常情況下,在有植被的河渠環境中,由于河渠植被對于水流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并且這種阻止作用受到河渠河道的形狀以及河流水位、水流量大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結合河渠河道的實際情況,同時根據河渠水流的紊動特征,對于河渠植被對于水流的阻止作用進行分析論述,以為河渠治理和施工建設提供依據。此外,在進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中,對于河渠植被對于水流的阻止作用大小分析,還需要結合河渠植被的種類以及植被本身的韌性大小、植被密度和形狀等因素,對于河渠水流的阻止作用進行計算分析。根據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在進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中,主要就是對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渠植被對于水流的作用影響進行研究分析。

2、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現狀與成果分析

結合現階段國內外對于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情況,根據其研究成果,從河渠植被分布特征以及對于水流的作用影響上,主要將有植被河渠水流問題研究劃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河渠水道屬于復式斷面結構,在河渠水道的灘地分布有植被,則需要對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對于水流的作用影響研究和分析。在這一問題研究中,像黃本勝以及Stephen、Pasche和Rouve、楊克君、Noat等人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其中,以黃本勝為主的研究人員主要進行了關于河灘種樹對于行洪影響的研究分析,在研究中主要結合我國珠江三角洲地河灘種樹的實際情況,通過多個問題的提出以及反復實驗論證,在河灘種樹的漫灘水流灘槽之間相互作用物理機理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河灘種樹對行洪影響的模型設計原則,最終通過實驗分析得出河灘種樹對于行洪影響的程度計算方法,對于植被河流研究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意義。其次,在以Stephen為代表的研究人員中,對于復式斷面灘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中,主要引用了Wark等人的復式斷面河流渠道的單寬流量計算公式,同時借用渦粘系數模型進行復式斷面灘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模型建立,并通過Colebrook-White方程式進行水流問題中的阻力系數值計算確定,最終實現了對于復式斷面灘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下(1)所示,分別為復式斷面河流渠道的單寬流量計算公式、渦粘系數模型和Colebrook-White方程。上示公式中,復式斷面河流渠道的單寬流量計算公式中,D表示的是河渠水深情況,S表示的是河渠道的底坡,表示的是阻力系數值,DS則表示與河渠水道橫縱坡面相關的剪應力系數,可以通過相關計算公式進行計算求出,表示的是與河渠道進行垂直的坐標方向,ε表示的是渦粘系數。而在渦粘系數模型中U表示的是摩阻流速,NEV表示的是無量綱粘性系數,通常情況下在實際計算中的取值為0.16。最后,在Colebrook-White方程中,表示的是無量綱參數,表示的是反應河渠橫斷面形狀的無量綱參數,R表示濕周,表示的是粗糙程度。

其次,是河渠水道是一種單一斷面的結構形式,而在河槽的一側或者是河槽兩側分布有植被,則需要對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對于水流的作用分析;最后,在河渠水道的整個床面上分布有植被,則需要對于河渠植被分布特征以及對于水流的作用影響進行研究分析。這兩中類型研究成果分別以CHEN Fei-yomg以及時鐘等人最具代表性。

三、結束語

總之,在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中,河渠植被對于水流的作用影響主要受到河渠橫斷面的形狀以及植被密度、分布形式、大小等因素的制約和限制,目前在有植被的河渠水流問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對于今后的研究進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但仍需結合需求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