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分析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農村發展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農村發展分析

篇1

大通縣目前正處在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向工業和服務業經濟轉化的過程中,伴隨這一進程,城市住房和非農業用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有些農業土地轉化為城市用地,而且這種轉化通常是被壟斷的,這種做法在全國各地是非常鮮見的,農民在得到一定補償后,便永久喪失了土地的所有權,因此因征地問題引發的矛盾不斷加劇。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有新的政策,既保證國家建設用地,又要給農民以公平的補償,給失地農民以妥善的安置。

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征地補償必須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依據,實行公平補償,不能以侵害農民利益為代價降低建設成本,要改變一次性貨幣安置為主的做法,農民用土地入股也可以,合營也可以。為失地農民建立社會保障是保障失地農民權益的根本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改善城鄉關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仍處于不利地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由于長期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在處理農村與城市關系問題上,仍自覺或不自覺地存在“重城輕鄉”的觀念,甚至以犧牲農民利益來換取城市和工業的發展。

推進城鎮化一定要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妥善處理城鄉關系,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機制。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是城市帶動農村的最重要的體現,要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入城市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城市的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準入條件。農村居民在城鎮落戶后,在子女就學、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應享受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應的義務。讓外來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種服務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城市社會的和諧。

目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明顯,城鄉居民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還較大,已經成為我縣現階段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會落空。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現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頭,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要真正落實中央提出的把農村教育作為整個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實現政府辦農村義務教育,必須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加大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農村衛生事業雖然有所改善,但是醫療價格不斷攀升,農民醫療負擔重,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很普遍。

篇2

【關鍵詞】農業經濟增長 金融發展 關系

當前,在金融研究領域,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備受關注,但是,從相關研究成果看,絕大部分都是從工業的角度進行研究,而關于農業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農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二者之間又存在著一定關系。因此,面對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加強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農村金融發展概述

(一)農村金融發展歷程。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村金融處于恢復階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第二階段,從1994年到1996年,農村服務性金融體系得到初步完善與發展;第三階段,從1997年到2005年,農村金融體系進入改革時期,其改革的重點方向是強化對金融風險的預測與控制;第四階段,從2006開始,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創新,要求在現有金融體系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與完善,從而建立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

(二)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狀況?。當前,農村金融正處于改革創新階段,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從農村金融發展的總體態勢看,其發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農村的大部分貸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產業,真正投入到農業發展上的貸款很少,這就致使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從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現狀看,其規模與數量都無法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與此同時,金融機制不夠完善,其緩慢的發展速度致使農村金融的優勢作用無法實現。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發展,其創新性成果推進了農村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2、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

2.1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二者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在深入研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二者之間關系前,有必要明確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從而才能夠從整體上掌握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作用。分析結果:當前,金融機構在進行農業貸款時,除農副影響值為正以外,對農業以及農民收入總量的影響都為負值,而農村鄉鎮企業貸款對農村經濟的增長影響很大,因此,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農業貸款在農業經濟中的影響作用并不大。這就充分說明當前農村金融的發展滯后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因而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是當前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也只有正確的把握好二者間的關系,才能將農村金融的發展推上嶄新的高度。

2.2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集中表現在前者對后者增長機制的影響上。農村金融的創新與發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統的效率,從而優化了金融資源的配置,這樣就使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得到了提升,進而推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在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的金融市場在競爭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金融行業的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漸豐富化,在此過程中,就會增加自身的吸儲能力。而儲蓄率的提升就會使儲蓄份額不斷加大,這就帶動了農村投資的發展,進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但是,農村金融的發展也會導致儲蓄率的下降,農村金融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使資本的流動性變強,進而金融風險得到分散,而儲戶能夠根據自己所需隨著在金融機構取得現金,這就使儲蓄率下降。利率是影響儲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而變化的,所以,儲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無論儲蓄率升降,都能夠充分的證明農村金融的發展影響到了儲蓄率,從而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村金融的發展還通過“轉化率”的方式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增長。金融儲蓄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金融投資轉化,當金融發展水平得到提升時,其投資的轉化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是金融體系自身所具備的功能。具體轉化過程為:金融體系首先通過吸儲的方式,實現成本積累,通過支付信息成本來實現對所吸儲蓄的控制,這樣實現投資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就獲得了利潤。而在所獲得資源中,存在著一部分無法控制的資源,這部分資源無法通過投資的方式進行利潤的轉化,因而便以存貸差的方式轉入金融機構以及證券商。在整個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中,金融的運作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從而通過成本的降低,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使農村金融走向了市場化的道路,這就為提高農業經濟水平奠定了基礎。

2.3對農村金融結構進行優化。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了金融結構不完善的制約,這就需要合理地調整農村金融結構,充分發揮企業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具體而言,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融資上,通過貸款和存款兩種形式的融資來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資金。隨著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業經濟的增長也越來越迅速,僅靠貸款和存款兩種形式的融資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需要,這就需要調整和優化農村的金融結構,適當地增加融資渠道,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方式,為農業經濟服務。政府要深入考察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優化和調整農村金融結構。在農村基礎建設方面,要不斷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打造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篇3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 農業現代化 哲學分析

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徑探索

黨的十報告強調:“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①這是促進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則依賴于健康、有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一條適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現實路徑。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實現鄉村向城鎮化發展,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向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轉移,是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進一步調整,它的實施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有利于農戶聯合與合作,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有利于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村、農業公用設施的建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獲得土地經營的規模效率,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實路徑。辯證唯物論關于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人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對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路徑的探索也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和農村發展的實際出發,以“不改變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性質”為前提。黨的十報告強調:“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②這一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正確認識,為我國農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踐提供了有力指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從國情出發,從農村、農民和農業的發展實際出發,在不改變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性質,并能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還能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對的發展,③因此可以說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現實路徑。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對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模式不同,對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也不同。目前,從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踐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主要分為分散流轉模式和集中流轉模式兩大類。

分散流轉模式對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分散流轉模式以互換、轉讓、轉包、出租和代耕代種等流轉形式為主,屬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低水平模式。該模式由于主要發生在單個農戶之間,且往往是從已經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就業的素質相對較高的農戶手中,流轉到沒有能力轉移的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戶手中,具有流轉隨意性較大、規模較小和時間較短等特點,雖然該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土地的棄耕和撂荒,但卻難以使土地成片,難以實現規模經營,從而對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影響不大。

集中流轉模式對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集中流轉模式包括企業投資模式、農民集資入股合作社模式、托管模式、抵押模式等,屬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高級形式。該模式“可以把家庭優勢與合作經營的優勢結合起來”,④具體表現在可以通過合作社土地的規模開發與集約經營,促進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及區域經濟形成,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集中流轉模式體現了農業合作制的特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合作制的運用,是在農民自愿互利的前提下,以農村城鎮化與現代農業等方面發展為方向,以經濟利益為紐帶,通過多種農民合作制形式,將分散的單個農戶組織起來,將農業的產、供、銷有機地聯系起來,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社會化及市場化等,這是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⑤

因此,各地不能只關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比例,而要從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現實和長遠需要出發,依法、合理、有序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集中流轉模式健康發展,促進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但是,因為地理環境與發展狀況的不平衡性,所以還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去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健康發展的要求

貫徹“以人為本”原則。辯證唯物主義關于“實踐的主體與客體”、“人的全面發展”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理論觀點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而且是廣大人民群眾。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實現的主導性要素是廣大農民,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是廣大農民。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目的是為了體現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具體實踐中,地方政府不能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借口,去損害農民的利益。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貫徹“以人為本”原則時,一方面要依法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把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出發點;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使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農戶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進行。

注重中國傳統土地文化的影響。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中國傳統土地文化中農民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在今天還有一定的影響,這既說明當今的農村社會保障發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也說明中國傳統土地文化有著歷史的繼承性,二者形成了這對當今我國農村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模流轉的阻力。同時,考察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僅要看是否有利于先進工具和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要看是否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等。因此,要注重中國傳統土地文化對農民的影響,引導農民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原理要求人們系統地看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各地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目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矛盾仍然較為突出,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任務緊迫。這就要求各地在推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過程中,必須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配置均衡,使生產要素能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等;要鞏固與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強農業技術的科研及推廣,提高農民種植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育職業農民;進一步調整產業布局,延長農業產業鏈,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盡快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同時,將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形成生產、加工與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⑥

結語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合理與有序流轉,是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現實路徑。各地應著眼于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需要,發展適合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模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健康發展,以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作者均為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十二五’規劃背景下河北農村城鎮化建設與管理問題及法律對策”的階段性成果,2011年度河北科技大學校立科研基金項目“土地經營權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2457204D-36,XL201157】

【注釋】

①②《十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頁,第9頁。

③詹慧龍:《農業農村發展的觀察與思考》,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第4頁。

④茆榮華:《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23頁。

⑤畢美家:《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制度研究—基于合作制的經濟學與經驗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9~180頁。

篇4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SWOT分析

2010年,張掖市甘州區被列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現代化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化、信貸需求多樣化的趨勢與當前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方式落后、產品結構單一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農村經濟金融的發展亟待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張掖市作為典型的農業城市,農業在張掖市經濟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和主導性地位,面對我市農村金融發展緩慢、結構不合理、資金不充足等諸多因素,農村金融創新具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文將通過SWOT對比分析法,提出張掖市農村金融創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彌補內部劣勢、應對外部挑戰。

一、張掖市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特點

1.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供給服務呈邊緣化趨勢。2.農村金融產品單一、金融服務功能弱化。3.以民間借貸為主的內生金融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抑制了農村金融深化。4.農村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外部制約因素較多。5.金融支持“三農”力度逐漸加大,涉農特色金融產品增加。

二、張掖市農村金融發展的SWOT分析

我們以2011年張掖市《農戶調查問卷》為基礎,運用SWOT方法,分析我市農村金融發展中的內部形勢,以把握機遇,應對外部挑戰,此次問卷調查以張掖市為調查總體,樣本容量為150戶農戶,其中村支書15戶,散戶135戶,總人口622人。

(一)農村金融發展的內部環境

1、內部環境中的優勢

(1)農業是張掖市的主導產業。張掖市是甘肅省典型的農業城市之一,農業生產和發展制約著張掖市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根據我們對150戶農戶共622人的調查,勞動力人口為367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數131人,占總人口數的21.06%;務農人數236人,占總人口數的37.94%,農村居民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業、畜牧業以及養殖業。

(2)農戶對農村金融需求增強。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有58.67%的農戶認為最影響農民增收和致富的原因是資金不足。有46%的農戶認為影響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資金投入不足。金融支持農業在傳統農業中已經有所體現,但是因為體制原因未能形成金融支持農業的完整的體系,致使農民在金融支持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成本高與收益。據調查顯示:在150戶調查樣本中,有106戶農戶有借款記錄。占總數的70.67%。其中親戚好友借款的有54戶,借款總金額為216.3萬,平均年利息為3.71;向金融機構貸款戶數為98戶,借款金額為517.5萬,平均年利率是9.00;向民間借貸組織貸款的戶數是13戶,貸款金額為36萬,利率為13.33%。截止2010年底張掖市農村貸款滿足率僅為43.53%。大力發展農村金融事業,加大信貸力度,是支持農業發展的新途徑。

(3)農業改革亟需金融支持。根據調查結果,有54.67%的農戶認為,該村發展最好的措施是農產品深加工和專業化。農產品深加工和專業化是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走上市場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村走上繁榮,農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對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只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農業產業化,才能有效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2、內部環境中的劣勢

(1)農村居民的金融意識淺薄。(2)農業基礎條件仍然薄弱。(3)農民現代意識淺薄。(二)農村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

3、外部環境中的機會

(1)張掖市甘州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被列入全國首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是甘肅省唯一示范區。金融工作和金融支持是示范區建設和發展的資本基礎,只有把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與調整信貸結構、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結合起來,有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結合起來,才能積極支持張掖市農村經濟金融的發展。

(2)各金融機構逐漸將目標客戶轉向農村。基于我市農業發展現狀,大力支持張掖市“一區三基地”的建設;加大對玉米制種、肉牛養殖以及特色農產品加工的投入和支持;對涉農中小企業降低信貸審批門檻,適當降低浮動利率,擴大涉農企業的信貸支持和補貼政策,充分滿足涉農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4、外部環境中的威脅

(1)在調查中,農戶認為金融機構貸款存在的問題是有:不了解、利率太高,貸款期限太短,額度太小,缺少擔保,門檻太高,手續復雜等,但是56.67%以上的農戶認為,影響過河妨礙農戶貸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太高、貸款額度太小、辦理貸款申請手續復雜、缺少擔保。

(2)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壓力加大。由于受大風沙塵、低溫霜凍、干旱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影響,農業面臨的自然風險加大;農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種植、養殖業比較效益下降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市場風險加大;農民收入連續高位增長,實現持續增收的空間縮小,壓力增大。

(3)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特色產業標準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場占有率、輻射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條短、附加值低,農民專業合作社層次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特色產業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基于SWOT分析的張掖市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提升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三)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保障農村金融發展。(四)加強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五)改善農信社小額信貸業務。(六)提高對龍頭企業的甄別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杰.轉軌經濟中的盅融中舟及其演進個新的解釋框槳[J].管理世界,2001(s):90―99

[2]黃泰巖,王撿貴.工業化新階段農業基礎性地位的轉變[J].中國社會科學,2001(3):47 j5.

[3]喬癬曙農村經濟垃展的寶融約束及解除[J].農業經濟問題,2001(3):l9 22

[4]杜朝運.制度變遷背景下的農村非正規金融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OO1年第3期。

篇5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村旅游,對策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于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推動型的發展。

湖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還有待提升,只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作為“無煙產業”,旅游業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可創造持續的就業機會,是生態經濟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式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湖南省在農村發展旅游業起步較晚,管理上尚無系統成型的體系。但是,湖南地形復雜,既以丘陵地形為主,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數農村民族風俗和傳統文化保存較好,在農村發展生態旅游業的潛力非常大。

二、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湖南農村大力發展旅游業,在拓展旅游空間、推動現代旅游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貧致富及促進城鄉交流、構建和諧農村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由此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所以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溫。但在其蓬勃發展的背后,在生態環境等方面卻透露出不少的負面效應,影響著廣大農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影響居民生活,損傷居民利益

當游客數量的增多以及為接待旅游者而進行的各項服務,超過當地的綜合接待能力時,必然會擾亂當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區的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地價上漲,影響當地居民對土地的正常使用;外來資本的注入,會使農村居民喪失本應由他們經營的旅游業從而失去就業機會,減少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旅游者分享當地公共設施侵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等。在一般情況下,外來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方面高于當地居民,因此他們能出高價購買行、游、住、吃、娛等無形服務產品和以旅游紀念品為代表的有形物質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經常涌入的情況下,勢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價上漲,從而損傷當地居民利益。諸如此類的問題,使農村居民非但沒有在農村旅游業發展中獲得應有的利益,反而承受著由此所帶來的困擾,使原有平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被破壞。這樣最終會造成農村居民對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視。

(二)破壞產業結構,危害經濟發展

在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由于旅游從業所得到的個人收入大大高于務農收入,因此大批農業勞動力紛紛拋棄農田改行從事旅游服務。這樣,旅游業發展的結果破壞了原有的產業結構,形成了一種惡性互動:一方面旅游產業大量需求農副產品的供給,而另一方面卻是旅游產業致使田地荒蕪和農副業產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產業引起的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勢必危害經濟發展,殃及社會秩序。這種惡性互動問題如果出現在經濟不夠發達、旅游產業起步較遲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會更甚。

(三)污染自然環境,惡化資源品質

旅游活動是一種消費活動,隨著旅游人數和旅游活動的增加會產生各類廢棄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例如,隨著農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類交通工具向農村地區涌入,交通工具的頻繁使用,導致廢氣排放量的增加,造成農村旅游接待地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各類旅游設施排放的污水,則會造成水體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質不高,隨意丟棄垃圾,還會造成農村接待地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蚊蠅成群,污水、污物隨處可見,結果就會一方面旅游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游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質開發,導致建設性破壞

我省部分地區由于對農村旅游開發的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到位,開發指導不夠,技術標準欠缺,市場定位不明確,造成精品少、同質性的開發比較普遍。各個景區盲目開發、任其發展。出于經濟目的,有些景區熱衷于飯店的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重開發輕保護等。一些農村居民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從事商業活動,不適當地使用甚至破壞當地動植物資源,導致珍禽異獸被大量捕殺,林木被伐,造成當地動植物種類減少,生態結構失調,環境協調功能減退等。在農村景點的開發、道路的修建等相關設施的建設中,有些地方未經科學論證與 規劃,盲目開發、超載使用旅游資源,使農村地區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在景區出現開山炸石、填溝埋壑、砍樹毀林的嚴重現象,造成水土流失,惡化生態環境,以至于因山洪爆發,塌方毀路等災害時有發生。

(五)對農村人文旅游資源造成破壞

第一是對農村文物古跡的破壞。由于農村閉塞、偏遠,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保存完好。但隨著農村旅游的盲目開發建設,致使一些珍貴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毀壞,加上游人對文物古跡的踐踏、觸摸、亂刻亂劃,破壞了文物古跡的原始風貌。第二是農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沖擊嚴重。城市文化隨著城市游客的到來單向傳入農村地區,農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農村文化勢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農村習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農村文化被扭曲。比如,傳統的節會慶典和當地的宗教儀式,其時間、地點、內容乃至節奏、次序本來都是約定俗成的,然而,為了吸引外來游人,它們隨時隨地都會被搬上“舞臺”,其內容往往被壓縮甚至被刪改,并明顯地加快了活動節奏,顛例了活動次序,久而久之,變成了純商業性的娛樂方式,失去了文化意義和應有價值。

三、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是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可持續發展是未來農村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要確保開發力度在環境與社會承載力之內。第一,在對農村旅游資源開發之前一定要充分論證,合理規劃。做好近期安排與長遠計劃,對開發的旅游資源進行環境影響和效益評價,進行環境承載量的科學評估,嚴禁在旅游旺季對旅游資源超負荷使用,以避免生態破壞問題的產生。第二,鑒于農村旅游業一般都具有季節性、旅游旺季時間短的特點和旅游業本身的脆弱性。為了確保農村地區的經濟利益,應不斷創新,將旅游業與農業生產有機、巧妙地結合起來,采取農旅結合的“雙腿走路”的方式較為穩妥。第三,要突出“農”。很多地方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將原有的農家小院拆了,建起來了一幢幢的樓,并且按造城市酒店進行裝修設計,但是結果卻使得游客越來越少,旅游吸引力越來越弱。其實,只要硬件設施能滿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將鄉土風情融合到服務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夠脫離‘農’這個字,否者農村旅游業注定要死掉。

(二)宏觀指導、科學規劃、加強環保

發展農村旅游業,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建立扶持農村旅游的政策體系,形成部門聯動的管理機制,健全市場機制,在安全、規劃土地、稅收、道路交通、水電、價格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學規劃,把農村旅游項目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總體規劃布局當中去。特別是要加強農村旅游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鄉統籌規劃的銜接,確保規劃的項目、基礎設施和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三是要針對造成環境問題的不同原因,應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將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發生空間位置轉移而導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觀原因形成的環境問題,應通過對交通工具的改進、燃油品種的更換等方法加以解決。

(三)全民參與,大力宣傳引導

鼓勵和支持本旅游區農民全面參與旅游活動,通過參與旅游活動,當地居民能夠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使農村更加和諧,使農民逐步改變對游客的不滿情緒及冷漠的態度,使他們產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加強對其文化獨特性的保護,增強當地居民自尊、自愛、自強的意識,營造對游客具有親和力的淳樸民風,提高他們對不良現象誘惑的抵抗力。因此,當地政府要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使他們廣泛參與到旅游服務、旅游政策規劃的制定、旅游活動的監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門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的認識水平和參與能力。一是整體培訓,普遍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環境意識、服務意識。二是分層次、有針對性培訓,提高不同類別群體的參與能力。從基本的旅游服務和經營,到高層次的旅游管理與決策,保證人人都有一技之長,都具有參與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強建設,提高綜合接待能力

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問題,主要就是環保問題。環保問題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農村地區在發展旅游業時,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投入不夠,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發展農村旅游業,需要有科研、管理隊伍的更進,需要建設相應的交通,通信和裝備等保障設施,對環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這些方面都需要相應的資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遠,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支撐發展旅游業的資源匱乏更為突出。所以在開發農村旅游資源的同時,還要多方面籌措資金增加投資力度,加強與旅游活動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當地的綜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道路建設、停車場建設、旅游廁所、垃圾與污水處理等設施的建設和環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五)建立機制、完善體系,促進環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發改局、招商局、環保局、林業局、國土局、水利局和統計局等部門要緊密協調和配合,與各鄉鎮齊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態環 境保護政策和規定,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化,切實保護好農村旅游業的環境。二是實行鄉鎮(部門)責任制,各鄉鎮應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生態環境保護負責。三是明確旅游開發商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在開發過程中要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四是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對于嚴格履行職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獎勵;對于失職、瀆職和人為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都市人向往鄉野風光和田園生活,農村生態旅游成為一種時尚,到底該如何將農村生態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謀劃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給游人提供的綠色的農村生活體驗。比如,在吃的問題上,肉,現宰現吃;螃蟹,現撈現煮;豆腐,現磨現吃;蔬菜,現割現做。在住的問題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態農莊,處在綠樹、瓜、果、菜園之中。在行的問題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馬拉車、牛拉車、狗羊等拉車。在娛的問題上,有垂釣、采摘、捕蟹、溫泉浴、沖浪等多種綠色娛樂項目。在購的問題上,景區銷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與垂釣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這樣,既以特色營造競爭力,又使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我省農村旅游業的發展是利大于弊。各級政府部門只要對其負面效應有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農村旅游業一定會健康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88

[2]張延毅,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J],經濟地理,1997

[3]谷明 我國旅游者消費模式與行為特征分析

篇6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發展創意農業,就是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要求,通過全面系統的規劃和科學設計,打造資源節約、綠色開放、包容共享的農業發展新形態,走出一條能源消耗低、經濟效益高的鄉村休閑旅游與現代農業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1鄉村休閑旅游與創意農業

鄉村休閑旅游指旅游觀光者依托自然鄉村空間環境,以領略美好鄉村奇特自然風光、突出人文景觀為目的,集觀自然風光、鄉村休閑度假、民俗娛樂、農家購物、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旅游形式[1]。19世紀30年代,在歐洲興起了一股“鄉村熱”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角度引導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閑暇時間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組合下,結群到農村體驗鄉村生活,倡導游客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組織形式更趨多樣化,鄉村旅游也隨之異軍突起,鄉村休閑旅游作為提高農村經濟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樣、資源利用高效、消費需求新興而被業界視為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據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經濟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鄉村休閑旅游游客達9519.18萬人次,占旅游接待總人數的49.75%,收入總額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00.06億元),同比增長24.25%。創意農業旨在突出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的創新,注重把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加工過程、生產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檔、產業升級,從而打造具有濃郁“鄉愁”意境的產品和市場[2],并以獨特的創意農產品或農事活動,傳承并打破生態農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等農業形態,達到現代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資源優化配置和協調包容發展的最佳效果。

2“中國酒村”的基本情況

“中國酒村”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崍臨邛街道文筆山村,距成都65km,項目規劃面積533.33hm2,總投資15億元,以“酒香里的中國、記憶中的老家”為主題,以邛崍千年南絲路農家釀酒工藝為文化基礎,對現有川西民居實施升級改造,打造集“邛崍原漿文化體驗之旅、紅高粱種植釀酒、農家花海田園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展現獨特原酒文化為主題的川西平原鄉村休閑旅游勝地。“中國酒村”規劃建設12個功能區域,分別為:大梁酒莊、田園迪士尼樂園、萬畝紅高粱觀光公園、迷你香豬園、大梁農耕園、酒療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養老院落、未來水世界樂園、天府水浜漁村、太陽部落夢幻樂園、絲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區。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與建設旨在為每一位遠離都市喧囂的游客能在這里隨農家俗、釀農家酒、住農家院、吃農家飯,體驗田園耕種、釀制原漿老酒、尋找兒時的記憶。隨著“中國酒村”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不斷提升,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僅2015年就接待國內外游客約80余萬人次,單體旅游收入總額達3000多萬元。

3“中國酒村”發展創意農業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3.1“中國酒村”發展創意農業的特點

3.1.1“以農養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進了創意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的循環融合發展“中國酒村”在打造過程中,突出農業主線,把周邊農民的農業生產用地通過作物折價、貨幣補償、土地入股等形式進行了使用權流轉133.33余hm2,專門用于種植釀酒原材料紅高粱。游客以認種紅高粱的形式體驗種植、收割、釀酒的樂趣,通過“種酒糧、醅酒窖、事酒藝、興酒禮”等一系列身臨其境的活動讓游客了解中國酒文化的源遠流長。

3.1.2“回味童趣、回歸田園”推進鄉愁記憶與農耕文化深度結合按照“嬉戲田園一天,穿越時空千年”的理念,把農業生產的末端附屬品稻草編制成變化多樣的各種動物形狀,建造一個純稻草主題文化的“農村新型迪士尼樂園”,在給游客帶來耳目一新感覺的同時,又在山水田園間親身感受滾鐵環、扯陀螺、蕩秋千、跳皮筋、蹺蹺板爆米花等傳統老游戲的無限樂趣,找尋孩提記憶,重歸故里田園。

3.1.3“體驗農事、農耕教育”推動鄉村休閑旅游與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結合以親子系列為主題,父母帶領孩子種高粱、探酒坊、碾水磨、進廚房,通過這些農事體驗活動,把碾米、磨面、榨油等傳統手工技藝一一呈現,讓游客特別是青少年游客感知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與快樂,讓城里的孩子在勞動中接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國酒村”在發展創意農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酒村”在發展創意農業進程中,充分吸納前人在開發過程中形成的成功經驗,經過4年多的成長,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績,但是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3.2.1生產的適度經營規模效益不明顯過于分散的經營方式,將會造成投入產出比的偏離,產業鏈條局限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缺乏農業工業化過程,創意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間相對狹小,因此缺少規模化的企業等市場力量的跟進,將很難投放市場,樹立高端品牌,從而將大大限制其資本運作的潛力。

3.2.2創新力度不夠大有重復傳統農家樂的趨勢,產品開發的科技含量偏低,生產加工工藝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術儲備和厚實的農業發展土壤環境。

3.2.3對鄉村休閑旅游與創意農業協同融合發展的認識程度不夠缺乏宏觀愿景和遠期發展目標,還沒有利用好“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這塊金字招牌進行創新品牌的宣傳與推介,缺少全景產業發展的市場化開發理念。

3.2.4缺乏對鄉村休閑旅游與創意農業發展方面的資本、技術、人才、運作機構的充分培育還沒有從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場等方面為創意農業市場化開發創造條件成熟的外部環境[3]。

4創意農業發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國酒村”創意農業發展的特點和存在問題后,我們不難發現,農業與旅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在呈現多層次創意化發展的農業產業里,要實現農旅互動發展,融合多種產業元素催生新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慶”模式,打造“世界愛谷”把花卉的培育生產與婚慶進行有機結合,打破傳統室內婚禮的束縛,在絢爛鮮花的芳香和美麗陽光的交相輝映中舉行浪漫婚禮,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話花海。推出花卉種植、銷售、鮮切花;推進花卉深加工與鮮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紗攝影勝地、婚禮舉辦天堂和溫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養生、保健、美容于一體發展的世界愛谷特色花卉婚慶游憩綜合項目。

4.2“苗木+休閑”模式,打造美麗生態新村把苗木作為鄉村休閑旅游與創意農業規劃的有生資源,在全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種植旅游觀賞性強、開發價值高、景觀效果好的優質苗木,不斷提高苗木在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中的經濟效益。同時對景觀苗木進行搭配種植,突出苗木種植的空間視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觀效果,把游客帶入一種心曠神怡、如臨其境的林木郁郁叢生的美麗生態新村[4]。

4.3“果業+創意體驗設計”模式,打造創意瓜果王國以“微果園”的模式,由企業主把果園劃分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塊,游客可以根據個人對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節、種植技術的掌握程度等認種一塊果園,平時由企業主代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來照料自己的果園,并在瓜果成熟季節實地感受采摘之歡樂。同時,邀請有經驗的專家對瓜果進行創意設計,形成以瓜果果實、果樹、花朵及其吉祥寓意為原型的各種創意性景觀、休閑空間、動漫體驗項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鮮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態,感受異樣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時的餐具、座椅、房間的包裝設計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魚業+多元化漁樂體驗”模式,打造百漁樂園和蝦兵蟹將王國在傳統垂釣的基礎上,引入摸魚、掏螃蟹、釣青蛙、抓大蝦、粘知了等各種娛樂方式,將釣魚、抓魚、網魚、摸魚、打魚融入相關聯的其他鄉土游樂方式,構筑一個鄉土田園以漁獵文化為主題的游樂游憩綜合體。同時,將魚、蝦、蟹、蛙、貝等進行象形設計,設計成為各種小屋、休閑座椅、景觀設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讓你進入水產養殖的王國。

4.5“民俗技藝+情景化體驗”模式,打造夢回“十八坊”以記住鄉愁為目標,收集整理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術、耕作方式和傳統勞作工坊,通過特定區域、方式再現作坊內部擺設、工具、工藝流程等[5],游客既可觀看傳統的勞作方式,又可親身參與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體驗勞作。

作者:龔賢 閆紫月 單位:成都行政學院 西南民族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參考文獻:

[1]楊暢.鄉村休閑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與破解—基于湖南實踐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6(4):50.

[2]李瑞芳.創意農業視角下的農業科技發展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46.

[3]林炳坤,呂慶華.雙鉆石模型視角下閩臺創意農業合作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4):116.

篇7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 發展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230-01

【前言】農業機械化在實質上,可以看作是普及農業與非農業機械化科學技術的過程,起到了科技興農的作用。眾所周知,農民是農業生產發展的主體,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一方面能夠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勞動效率;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對于農村經濟整體水平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提高勞動效率減少一部分從事勞作的農民,使得他們也有一定的其他經濟收入。由此可知,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無論是對于農戶個人還是對于整個社會發展而言都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

就目前來看,中國農業機械化呈現一種上升發展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重要成就。首先,我國農機的固定資產值處于一個較高的位置,目前已經達到3000億元之多。農機設備總量的增加是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的物質保障,同時也可以拓寬農機作業領域。其次,農機服務市場的服務范圍也在不斷拓寬,在服務類別上由糧食作物拓寬到了經濟作物領域,此外,還包含著畜牧業與養殖業等方面的服務市場。第三,勞動者的量與質發生了變化。農業勞動者從業比例占全社會從業者的比重,已經降到50%,在數量上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并且,在中國農民中有一大部分已是使用先進農業機械進行生產的新型農民,尤其是在一些東部地區更是如此。

2 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盡管中國農業機械化呈現不斷發展的趨勢,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總體水平不高

盡管我國近些年來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發展,但目前來看仍處于基本實現的初級階段,不可否認的我國仍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并且,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在數量上占大多數,在一定層面上看,也能夠反映出農業生產力較為落后的情況仍存在沒有根本性質的改變。

2.2 發展不平衡

首先,在環節階段發展上的不平衡。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業機械化主要在耕種環節表現了較高的水平,但收獲環節與耕種環節相比就顯得不具有那么高的水平。其次,種類的不平衡。總體來說,機械化水平的發展主要側重在糧食作物方面,經濟作物水平則沒有顯現出較高的水平。第三,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毫無疑問,在東部與大城市郊區等較發達地區機械化水平較高,而西部與一部分欠發達地區機械化水平較低,此外在糧食主產區機械化也呈現較高水平。

2.3 農業機械工業制造業水平與科研水平的不足

農業機械的制造對于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我國也有著較多的農機制造企業數目。但總體來說,我國整個農機制造業存在著高端產品不足,低端產品過剩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除此之外,農機科研院所與科研人員作為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的軟實力,在目前的科技創新能力上也尋找著一些不足。科研院所與人才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從業技術人員在科技創新能力上不足,導致一些較為核心的技術與高端的產品在研發上存在著較大的缺陷。

3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對策與措施

3.1 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能夠積極有效的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對于國家經濟發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農業機械化技術創新上加快步伐,進一步優化科技開發資源配置,同時需要發揮好農機科研院所的作用,農業機械的科技創新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有重要意義。

3.2 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服務產業化

農機服務產業化能夠通過市場合理的配置資源,降低了農業生產中的一部分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機利用率,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對于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響。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服務產業化,可以通過拓寬農機服務領域等措施來實現。

3.3 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依據市場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完善的關于農業機械化政策的法律法規。對于一些農業機械的購置上需要能夠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在一部分西部欠發達地區在對農業機械的購置上存在著一些問題,政府需要能夠加大財政的補貼與扶持力度。

3.4 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我國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差距,需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政府需要加強與其他國家關于技術的交流合作,積極的借鑒國外經驗。對于我國一部分有能力的農業機械企業,可以鼓勵它們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如在境外投資辦廠,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夠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又能夠增加我國農業機械產品在國外市場的份額,提升國際競爭力。

總而言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的時間里,中國有能力成為世界農機化發展的亮點與新星。而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不僅需要科研院所與科研人員的努力創新,同時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促進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寶文.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與展望――在第七屆中國農機論壇暨第五屆亞洲農機峰會上的講話(摘要)[J]. 農業機械,2007,22:32-34.

[2]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促進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論壇部分發言摘要[J]. 農機科技推廣,2008,10:4-11.

篇8

[關鍵詞] 鄉村旅游 農家樂 呂家圍子

所謂的“農家樂”旅游,就是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品農家情,干農家活”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這種旅游目前正成為現代都市人新興的旅游方式。“農家樂”的興起,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農民市場主體作用,促使農民進入旅游市場和參與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

一、呂家圍子目前農家樂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呂家圍子屯位于黑龍江省尚志市帽兒山鎮元寶頂子村,坐落于帽兒山腳下,距哈爾濱市82公里。黑龍江省旅游景點(區)為數不少,臨近村屯甚多,呂家圍子屯為什么能在農家樂產業上脫穎而出,棋高一籌,其中有什么秘訣?其經驗又給其它村什么樣的啟示?我們在調查中一一得到了答案。

1.“老大”支持奠基石。和呂家圍子屯村民一見面,他們就說,我們能有今天,這是政府的功勞。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早在2002年,“老大”(帽兒山鎮政府)就制定了呂家圍子景區整體發展規劃,投資50萬元整修了水泥道路,投資40余萬元新建了橋梁,投資20萬元修邊溝,建杖子。在政府的支持下,呂家圍子屯共引進了總投資1000多萬元的項目,推進了景區的建設,為農家樂后來的自身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外界影響轉觀念。農家樂產業并不是沒有來由的。1990年,幾位哈爾濱青年來帽兒山旅游,登山覽勝盡興到天晚,求助村民李永成家,愿花錢吃住一宿,不料想農家飯熱炕頭竟讓城里人無限感慨,表示以后還會再來。于是屯里的第一家“旅社”由此而生,經濟效益也不錯。李家的變化也給屯里的人樹立了樣板,他們這個屯共有34戶村民,地處偏僻,上數30年,還是靠吃“大鍋飯”的落后小山村,李家變了,全屯人也都想變,于是爭先效仿,很快就從“靠天吃飯”轉為“靠山吃飯”,家家辦飯店,戶戶是一景,發展農家特色餐飲,生意都很火爆,人均年收入超過萬元。同期,隨著帽兒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的全面提升,也相應的影響了農戶開發農家樂產業的積極性,為后來呂家圍子屯成為全省名副其實的農家樂村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3.良性發展成態勢。呂家圍子屯不僅依靠左臨山右傍水的地理優勢,努力打造“登山、漂流”牌的著名鄉村旅游勝地,而且還以農家樂產業為龍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如今的呂家圍子年接待游客35萬人次,旅游業收入2100多萬元,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并且每年都呈遞增趨勢。旅游人數的不斷增多,使當地農副產品有了穩定的銷路,地產的松籽、黑木耳、蘑菇、猴頭、蕨菜等天然產品都賣上了好價錢。同時拉動了交通、購物等行業的興起和消費,雜貨攤床成了街邊的靚麗風景,每到旅游的旺季,周邊的元寶、太和、富民、紅明等地的村民都從事到旅游服務業中來,一些婦女都到這里打工賺錢,這些農戶年均收入都達到了萬元以上。

二、呂家圍子農家樂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呂家圍子的農家樂新型產業雖然初具規模,值得推廣,但我們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從中也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站在全省的角度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鎮化讓山村黯然失色。所謂呂家圍子屯,實則就應該是“圍子”,然而隨著游客的增多,接待能力的明顯不足,于是呂家圍子開始大興土木改建樓房,原有的草房拆遷了,包米樓子消失了,板杖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布阿什河兩岸的新式樓房,由“圍子”變成了“城市”,游客雖然吃住在農家,但因農味不足而常會降低新鮮感,呂家圍子在發展中失去了最寶貴的鄉村特色。

2.農家樂莊項目單調。農家樂飯莊是呂家圍子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飲行業,對久居城市的人來講,在吃(吃農家飯,喝農家酒),住(農家火炕)方面確實別有一番風趣。但這種農家生活缺少文化娛樂氣息,家家如此,單一獨調,久而久之,使人厭倦。況且,這種行業布局,也極易引起競爭大戰,價格大戰,給旅游添亂,為農家樂產業發展制造不利因素。

3.服務設施不夠配套。一是農家樂室外服務設施不夠齊全,沒有公共廁所,沒有停車場地。二是金融服務設施不夠齊全。特別是沒有安裝自動取款機,想刷卡無門路,只能隨身攜款,非常不便。

4.服務人員素質低下。由于農家樂產業來自農家,從業人員農民較多,無論從文化上,還是業務上都有欠缺的地方,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直接影響整體質量,在收費價格上也會出現大量問題。

三、呂家圍子農家樂產業再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隨著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農家樂產業在發展中有廣闊的空間。早在2006年,國家旅游局就把全國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其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這標志著旅游重點正在從城市走向農村,而圍繞這一主題搞好服務,農家樂產業前景無限好,發展對路。

1.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旅游資源觀。新型的農家樂產業之所以在呂家圍子勝出,是“老大”(政府)對這一產業的眼光高,看得準,認識深,行動快。這說明旅游不只是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的“專利”,我們一定要重視農家樂這一鄉村旅游的新資源,開辟廣義旅游的新天地,以擺脫“觀光旅游”的束縛,樹立新的旅游資源觀,做好農家樂產業這篇新文章。

2.投資多元化,改善農家樂單一狀況。農家樂產業開發項目多,范圍廣,總體來說,需要資金大,對于一些大的項目的開發,應由政府出面,聯合一些經濟實力強的企業或個人入股,走股份制的道路。要大力提倡吸收外資開發,鼓勵私人聯合開發,多渠道、多形式地籌集資金,增添新的項目,搞活農家樂產業,應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促進農家樂產業的快速發展。

3.合理規劃,科學發展。由于農家樂產業是農戶自發結合的一種產業,所以存在著嚴重的各自為陣,重復建設的現象,因此應以區域旅游經濟開發及系統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開發,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和旅游市場規律,盲目上,搶著上。我們認為,發展農家樂也要同發展旅游一樣,遵循“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特別是“娛”尤為重要,因為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人已由最初的尋求特、新、奇、異等刺激,越來越注重對傳統文化的追尋和探求,在這種狀況下,農家樂要本著“立足于農,扎根于村,土洋結合,錦上添花”的原則,洋樓土飾,懸掛紅辣椒、紅紅燈籠等,保持農家風貌,增添農家風趣。同時,增設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同歡共樂娛樂晚會等富有地方特色喜聞樂見的節目及場所,不但效果會更加,游客的滿意率也會更高。在“游”中,如適量增加畜(牛、馬),禽(雞、鴨、鵝)場地,原始或老式耕具(犁杖、耙)等展區,既可豐富農家樂游的內容,又真正烘托自然或歷史的回臨氛圍,更加突出農家本色。同時,結合“十二五”規劃的深入落實的契機,增加一些取款機,垃圾箱等金融和環保措施,為游客增加快樂,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農家樂產業的發展創造輔助條件,鞏固好農家樂產業的發展成果。

4.抓好人員培訓,確保人員上崗質量。農家樂產業雖是民眾之舉,但服務能否到位,對發展旅游業的影響至關重要,不可小視。因此,對這支隊伍中的人員要加強管理,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形象。針對服務人員的來源不同,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要結合實際需要,有效突出技能培訓,以適應農家樂產業進展的需要。同時,要進行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遵紀守法經營。另外,應宣傳和號召有膽有識的大中專畢業生從事此項工作,改善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為農家樂產業注入新鮮活力。

參考文獻:

[1]蒲姝.《新農村建設的評價標準與鄉村旅游發展形式的互動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0,(4).

[2]張明星.銀色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芻議(J).商場現代化,2010,(7).

[3]竇博如.2010.黑龍江省鄉村旅游景區規劃問題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

篇9

關鍵詞:“互聯網+”;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10.033

0引言

為了實現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鄉鎮地區的農業生產必須要實現高效發展,以推動鄉鎮農戶經濟收益的不斷提高,帶動鄉鎮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此,鄉鎮農業經濟更應該適應新時展下的新要求,而信息化技術的融入正是在“互聯網+”時代下一種高效的工作方式。對農業發展來說,能夠有效幫助農業全面實現科學性、技術性的轉變,幫助農業走向更高水平。本文分析了現階段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在信息技術推動下我國鄉鎮農業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提出積極地應對措施,以期實現農業發展的健康穩定狀態。

1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鄉鎮農業經濟的意義

關于“互聯網+”的概念,當今學者給出了多種不同的理解,總結來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功能增強和應用的拓展,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一整套信息技術體系,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相對于實體經濟來講,“互聯網+”是一種虛擬經濟,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很多學者贊同“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結合,例如互聯網和傳統電影院的結合就變成了現在群眾喜聞樂見的線上購票、手機視頻軟件觀影,互聯網和醫院的結合方便了醫患之間的交流,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互聯網+”方式[1]。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模式已經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已經成為時展的照明燈、引路人,它帶動著社會的更迭變化,伴隨著人類的進步成長。因而在農業領域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不可或缺,具體來看鄉鎮農業發展應用互聯網技術應當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就是農業的生產領域,實現“互聯網+農業生產”的高效結合,推動現代化農業技術的優化升級,實現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的高效提升。其次就是在農業產品的銷售環節上,以“互聯網+產品銷售”,通過構建信息化銷售平臺,拓展農業產品的銷售渠道,有助于農產品的進一步推廣,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2]。

2“互聯網+”時代下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形勢

2.1農業教育與科技信息化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同時也是不可獲缺的重要途徑,對農業發展來說,順應時代要求固然重要,但擁有專業人才才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法寶。農業經濟專業人才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對農業的發展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進而切實保證鄉鎮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發展,因此,培養人才應當是“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領域的一大明顯趨勢

2.2農業生產要素信息化

在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生產要素的信息化也是當前農業領域呈現出的一大發展形勢。農業生產要素主要指空氣、水、氣候等農業生產的環境因素,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中,由于農業管理人員無法準確地判斷天氣,導致在雷雨天氣出現時,無法及時補救造成農業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大大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收益。而信息化技術的引入輕松地幫助農業解決了這一大困難,通過生物技術對天氣進行實時監測,農民根據精準的信息反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有效避免了農作物遭受自然災害,提升農作物的成活率。

2.3農產品銷售信息化

在農業經濟領域中,“互聯網+”的應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農產品銷售方面的應用推廣,通過構建移動互聯網信息平臺使農產市場不斷拓寬,推動鄉鎮地區農業經濟領域的優化升級。具體來看,消費者通過觀看網紅或者明星的直播,利用手機設備實現線上互動。這種線上互動的方式相當于實現了銷售者和消費者的面對面交流,不僅能夠保證消費者對產品的全方位了解,而且還能使生產者及時地接收消費者的產品建議,不斷滿足消費者需要,在贏得更多消費者喜愛的同時帶動農產品銷售量的不斷增漲[3]。

3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3.1信息化意識不足

從當前農業發展現狀來看,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在農業領域并不普及,大部分人還停留在傳統的農業階段,對信息化技術并不了解。主要原因在于相關部門并未將信息化技術的優勢真正落實到所有農業地區,導致部分比較偏遠的地區思想落后,很難跟上時代的發展。

3.2信息化建設資金與人才不足

要想實現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順利發展,足夠的資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因為現階段的農業經濟還處于發展的初期,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信息化的開發,就會使農業經濟發展的起步遭受阻礙,不利于接下來的信息化建設。另外正是由于農業經濟處于萌芽時期,因此人才的缺乏也是當前農業地區面臨的棘手問題。

3.3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全

信息化的建設首先要有全覆蓋的網絡設施保障,而農村地區由于地方偏遠,在網絡建設上很難普及,另外,在網絡速度上也不能達到信息化建設的要求,這也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大阻礙。同時,在農業的生產機械使用上,農村地區習慣于運用人力以及傳統機械,新興設備使用較少,大多是由于資金的限制,導致農村地區很難購買到信息化設備[4]。

4“互聯網+”時代下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討

4.1普及信息化建設理念

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普及,相關農業部門應該積極擔起責任,落實宣傳工作,努力實現宣傳工作的有效性,達到宣傳的最終目的。首先,對于宣傳范圍要真正實現全覆蓋,偏遠地區更要進行宣傳,避免因為忽略造成部分地區的思想落后,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在內容上,主要宣傳在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的銷售過程中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的優勢以及如何高效利用信息化技術,目的在于讓農民逐漸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4.2加大資金投入與人才培養

充足的資金支持是信息化技術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因此,政府部門要重視農業發展,為農業的良好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并且加大資金的投入。同時,對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資金做好分配管理工作,從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基礎設施和人才培養應該是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財政分配上,應加強這兩個方面的資金投入,爭取為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通過不斷的學習培養,提高農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定期安排技術教師到農村地區進行專業授課,通過不斷地傳授新思想,推動農業發展出現更多的新興力量[5]。

篇10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金融危機;農民工返鄉;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F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25-02

2009年是中國宏觀經濟較為嚴峻的一年,持續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深,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沖擊也開始不斷顯現。中小企業裁員解聘之風讓眾多農民工被迫集中返鄉。大量農民工返鄉,不僅使農民工面臨暫時失業、收入減少的問題,還涉及到后續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目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問題顯得尤為嚴峻。而在疏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幫助農民就業的過程中,農村職業教育應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同時這也意味著,在新形勢下農民對接受職業教育存在著較大的潛在需求。

一、經濟危機背景下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潛在需求

在全球性的金融海嘯發作之前,中國每年新增農村剩余勞動力就達到500萬人到6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沒有升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在全球蔓延,中國經濟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尤其在沿海和一些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城市,大量的企業倒閉和效益下降造成了大批工人失業。例如,去年10月份以來,由于金融風暴的襲擊,有“世界工廠”之稱的珠江三角洲,每天都有企業倒閉的消息傳出。從10月份開始,廣州火車站每天的發客量高達9萬~13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由于企業倒閉裁員而失去工作的農民工。而在全國范圍內,1.3億外出農民工當中已經有485萬人不得不離開城市,返回家鄉。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形成的巨大社會壓力,讓我們更加肯定農村發展職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經濟形勢現狀形成的對農村職業教育潛在需求的較大增長也增加了更快更好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可能性。

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推動中國城市化進程,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農民工進城的門檻。例如,在2001年中國城市改革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戶籍改革,全國所有的鎮和縣級市市區,取消“農轉非”指標;把藍印戶口、地方城鎮居民戶口、自理口糧戶口等,統一登記為城鎮常住戶口,與“原住戶”一致。然而,雖然降低了外在的門檻,進入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的絕大多數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缺乏相關的技術技能,仍然并不具備競爭的優勢。2007年初,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25個省份的46個縣和24個大中城市,共5 130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和2 655家企業統一開展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其中對企業的調查顯示,87.7%的新增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23.8%的崗位要求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崗位需要初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9.2%的崗位需要達到中級工以上的職業資格。而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調查則顯示,雖然有65.5%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卻有45.3%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25%的人只接受過不超過15天的簡單培訓,接受過正規培訓的人員僅占13.1%。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大批外來農民工又無法在工作地通過正規職業教育取得技能資格,這一方面減少了務工人員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對務工地企業的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可見,為了提升農民工自身的競爭力,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具有接受正規教育培訓的潛在需求。外來農民工可以在工作地接受職業教育,也可以由農村職業學校為城市培養、輸送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而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本來就具有勞動力“蓄水池”的作用,在目前經濟形勢低迷時期,這種作用可以更好的體現出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利用這段時期進行系統的職業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和勞動技能,加重再就業時把握就業機會的砝碼,在時間和數量上穩住并推緩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一部分壓力。由此可見,對農村職業教育來說,這是一次可以使自身得以發展的機會。社會各方應當充分挖掘農村剩余勞動力對職業教育的潛在需求,好好地把握這次機會。

二、目前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受阻的影響因素

據有關部門統計,農村勞動力中,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80%以上的職業學校出現生存危機。雖然農民對接受職業教育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但是從中國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來看,卻并不能夠很好地滿足這種需求。要想使中國的農村職業教育順利發展,還需要突破種種阻力。

1.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

目前社會上,“重學輕工”、“重普輕職”的現象非常普遍。在農村,上大學被認為是改變生存環境的最快途徑,因此,如果想要改變現狀,跳出“農門”,就要讓孩子讀高中、考大學。目前,社會上對生源幾乎有一種“共識”,那就是是學習成績好的上高中,成績差的才會讀職業學校,而且,就算讀了職業學校,畢業了也只能從事較低層次的工作,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鄙視職業學校學生現象。所以,有些農村的孩子寧愿出去打工或者在家待業也不愿意去讀職業技術學校。

2.農村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單一,投入經費不足

在中國,政府主導職業教育辦學的思想依然濃重,從國家到地方,分級別、分層面、分部門,政府及其相關機構承擔著辦學的主要任務,這給地方財政帶來很大的壓力。而實際上,地方財政在對教育投入時,往往也更傾向于將經費投往普通中學,流向職業學校的經費相對有限。由于經費投入不足,造成職業學校辦學資源缺乏,教學條件跟不上社會需求的步伐,師資力量也十分薄弱,這些都是造成農村職業教育受困的客觀因素。

3.課程設置脫離農村和社會的實際需求

目前,很多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存在盲目跟風現象,什么專業熱就上什么,不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不考慮農村的實際需求,更不考慮學校自身是否具備開辦這些專業的能力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社會上更需要那些會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而目前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遠達不到這樣的要求,于是畢業生往往都會陷入知道一點又不太懂的尷尬局面。

三、抓住機遇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建議

1.引導社會正確認識職業教育

農村職業教育要想順利得到發展,打破人們思想上對職教認識的誤區十分重要。政府和社會對此都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對在校學生和家長以及在家待業的青年勞動力進行宣傳教育,加強輿論導向,在思想上要提高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同時,現階段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是一本最生動的現實教材,利用這本特殊的“教材”完全可以引導社會正確地對待職業教育。

2.加大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并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

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地方財政的教育投資適當地向職業教育傾斜。其次,鼓勵個人投資注入,促進農村職業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吸引個人投資,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不僅能夠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又可以解決農村職業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也有利于農村職業教育的繁榮發展。當然,由于農村職業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質,它比投資于普通高中能夠更快地取得明顯的收益,這一特點也使吸引個人投資成為可能。

3.課程設置上要以就業為導向,體現社會需要

一直以來,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會存在著是讓農民留下來還是走出去的疑惑。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解決,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只要是對某個專業有需要就會存在這個專業的生存空間。因此,職業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要能夠體現出實用性和社會需求性,這就要求建立起一種以就業為向導的農村職業教育新體制。可以將不同學歷層次和工作經驗的勞動力進行分類,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上也要有普及性和專業性的區分。例如,一些基礎文化知識、法律常識、農村政策等內容可以作為普及性培訓內容,而一些農業技術或者社會上具有一定需求的專業技術則可以由學員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進行選擇性的學習。

通過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內容設置,留在農村的人員能夠熟悉當前的農村政策,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扎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村,引導農民勤勞致富,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從農村“走出去”的人員也具備了社會需要的專業技術,提高了自身素質,增強了競爭優勢。在當前就業形勢不利,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的情況下,如果利用這段時期給農民提供合理的培訓,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再轉移做好準備,無疑將提高他們再就業時的競爭優勢。

4.發揮職業教育在技術上引導農民自主創業的作用

在目前就業崗位供給遠遠小于需求的情況下,鼓勵農民自主創業應是解決農民就業的一條較好的途徑。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當鼓勵者的角色,在政策和資金上對創業的農民予以優惠,而職業教育培訓則可以在其中發揮技術支持和精神向導的作用。可以以職業教育學校為載體對農民進行創業宣傳并進行專門的創業培訓。對農民自主創業的政策鼓勵和技術支持,必將有力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民就業結構的優化,也將有效地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而另一方面,這也將大大提高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的積極性,有利于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宋修偉,張叢,施維.農村職業教育:實用人才如何培養[N].農民日報,2007-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