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4 18:1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篇1

【關鍵詞】農業;保險;現代化;創新

一、農業現代化與農業保險

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可供利用的資源較為匱乏,技術水平還未跟上,要保證農業現代化的順利進行,必須在政策經濟等方面對農業給予支持。作為國際公認的“綠箱政策”的重要內容,農業保險是保障農業現代化穩步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樣,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新的保險需求的出現以及總的風險保障需求的增加,也給保險業帶來巨大的機遇。但是,近年來農業保險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體現出我國現有的農業保險體系已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面對農業現代化對農業風險保障更多方面更多層次的需求,保險業應當抓住時機不斷創新、不斷調整改進、迎接挑戰,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共同進步,為農業現代保駕護航。

二、制約我國保險業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問題

(一)嚴重的逆選擇造成投保率低、賠付率高、費率高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呈現出投保率低、賠付率高、費率高的特點,并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首先,部分農業生產者不了解、不相信或認為沒有必要購買農業保險,造成投保率較低。選擇購買農業保險的生產者通常面臨發生頻率較高、造成損失較大的風險,從而造成農業保險賠付率高。面對低投保高賠付,保險公司為維持盈虧平衡不得不選擇提高費率,這時,一部分面臨低頻低損風險的投保人會退出購買,投保率將降低,而面臨高頻高損風險的投保人會留下來,下一年的賠付率必然不會下降,之后費率也不會降低,再次進入循環。這種逆選擇的出現極大的打擊了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積極性,是制約我國保險業支持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問題。

(二)風險保障單一

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生產經營將會趨于專業化和規模化。除了傳統的生產和銷售外,加工、存儲和運輸等環節也進入農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這使得農業風險也從單一的自然風險轉變為來自自然、技術、市場的風險的集合。同時,在農業現代化環境下,農業產品的種類也會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例如同一類農業產品,改良前和改良后遭受同一風險事故可能會有不同結果。所以,單一自然風險的保障范圍已經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生產經營的保險要求。

(三)農業保險區域特色性不強

農業所面臨的風險具有明顯的區域性,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生產技術水平不同,從而農業風險類型、發生頻率和所能造成的損失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區的費率厘定應當有所差異。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生產將會趨于集約化和規模化,不同地區農業產品區域性差別將會更大。雖然我國開辦農業保險的公司已經著力在不同省份推出特色農業保險,但很少有考慮到同一省份不同縣市的種植情況和歷年降雨情況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四)新型險種推廣緩慢

近年來,通過借鑒國外經驗和自主創新,我國出現了諸如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一系列指數保險,其風險分散能力強,核保和理賠過程簡單透明,運行機制可以較好的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但這些指數保險在我國的推廣卻較為緩慢。

三、支持農業現代化,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建議

(一)農業保險險種創新與推廣

1、設計地區特色保單

(1)設計地區差異化保單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的氣候條件、生產技術水平、風俗文化各有不同,造成氣候風險、承保和理賠情況有差異,因此,因地制宜,出售差異化保單勢在必行。保單設計可以以統一的農業保險保單內容為基礎,根據各農業地區農作物特點、種植或畜牧環境情況增減保險責任,差異化厘定保險費率和保險金額,滿足不同風險狀況的投保人的保險需求。

(2)個性化定制保單

為發展農業經濟,我國各地區鼓勵發展片區種植和蓄養,形成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的情況。保單設計人員可以調查各地區農業生產情況,為有保險需求的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產品設計保單,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同時,要注意適當的通過再保險等渠道進行風險分散。這種個性化定制服務可以滿足不同的保險需求,提高農戶投保積極性,分散農業風險、穩定農民收入,使其能夠更加放心大膽地投入更多的生產資料進入農業現代化生產經營。

2、推廣指數保險

農業指數保險具有金融衍生品的特性,合同標準化且運作透明,可以在二級市場中交易,是農業保險的一個巨大的創新。發展指數保險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穩定的風險保障,有助于生產者及時獲得資金進行再生產,廣泛推行指數保險是保險業服務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二)農業保險保單內容創新

1、擴大覆蓋范圍,提供鏈式服務

針對農業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帶來的風險增加,保險業可以將農業保險和其他財產保險結合起來,為具有生產鏈條的農業合作社或企業提供覆蓋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的全套保險服務。這種打包發售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保險公司掌握投保人的生產流程信息,減少管理成本,有助于保險人吸引更多農業生產企業的大額保單,快速提高保費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農業生產企業獲得保費折扣,縮短風險管理過程、減少風險管理成本。

2、借鑒車險條款,采用浮動費率

機動車輛保險保單中大多規定當年未發生保險事故,則下一年續保可享有保險費率折扣,這種方式可有效降低小事故理賠成本、鼓勵投保人續保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道德風險。存在嚴重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的農業保險也可以借鑒費率浮動的方式,給予該年內沒有出險或該地區保險事故損失較小的投保人在下一年享有保費優惠的權利。一方面可以鼓勵投保人在發生保險事故時積極采取措施挽回損失,防范道德風險;另一方面,鼓勵投保人繼續投保,防范逆選擇,有效降低賠付率,進而降低費率、提高參保比率。

參考文獻:

篇2

    農業現代化的本質也就是科學技術化。未來農業將是以現代科技及其應用技術裝備起來的嶄新產業。農業的發展大體經歷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化農業三個階段。原始農業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賜,傳統農業以經驗為基礎,現代化農業則是依靠科學技術。

    一、美國農業發展的教訓

    以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農業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以美國為典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越發顯示出其存在的問題及危機。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工業生產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的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的農產品。有的美國生態學家認為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采礦作業十分相似,即從土地中榨取、剝奪而且帶來破壞;以長期和未來的損害換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化學化這兩大支柱上的農業現代化,基本上成為工業生產的一個變種,因而發生在工業生產中的污染、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也都在現代化農業中出現;由于農業生產空間廣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問題是:

    (一)破壞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體,如果使用得當,土壤會愈來愈肥沃;反之,會愈來愈衰竭。美國現代化農業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的機械耕作,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流失現象。美國每年流失的土壤,高達31億噸。美國衣阿華州的土壤原來十分肥沃,經過長期的現代化農業的運作,損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來說,衣阿華州農民每生產一蒲式耳(每蒲式耳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種植大豆損失表土更多。美國中西部一帶農田的表土,早年深達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沖刷過程中流失。據專家估計,美國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億美元。雖然50多年來,美國一直努力防止土壤沖刷,每年用于這方面的費用高達10億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現代化農業造成土壤破壞的根源沒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標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減少了遺傳的多樣性不論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國式的現代化農業往往只使用少數的幾個品種,而過去的傳統農業則使用眾多的本地品種。減少遺傳的多樣性,對于農業生產是很危險的,因為一旦病蟲害爆發,由于品種的單一可能全軍覆沒。1970年美國玉米葉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產區顆粒無收,就是因為所有種子都是來自一個易感葉枯病的品種。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國現代化農業是典型的“能源集約農業”,美國每人一年中消費的食物,是用1噸汽油生產的,如果全世界各國都采用這種能源集約農業生產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來生產食物,全球的石油儲備在15年內就要告罄。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極低。中國、印尼、緬甸等亞洲國家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用0.05—0.1卡的熱量,可以生產1卡熱量的食物;而美國現代化農業則需0.2—0.5卡的熱量,才能生產1卡熱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國人吃1罐只有270卡熱量的罐頭玉米,是用2800卡熱量生產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污染  例如,美國衣阿華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從1958年至1983年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結果。美國31個州存在著化肥污染地下水的問題。 

    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對于農業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國農業工人傷亡率僅次于建筑業、采礦業,被列為三大危險行業之一。

    (五)美國現代的養畜業,特別是肉牛飼養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美國的肉牛飼養主要集中在13個州,有42000處肉牛育肥場;其中200處最大的肉牛育肥場,集中了美國肉牛總數的50%左右。鑒于高度集中飼養,廄肥處理十分困難,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飼養,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區采水過量,水源日趨枯竭。美國肉牛育肥場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橫跨8個州、世界上一個最大的地下蓄水層供水,現在其中3個州的地下水已開采了一半,如此長期不斷采水,蓄水層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國現代化大規模集中飼養肉牛,不得不用多種化學藥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長。例如,組織代謝類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飼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廣泛地采用。美國全國肉牛育肥場中,95%以上使用各種生長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飼養場用了1500萬磅的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而人類食用了化學藥物生產的肉類,對健康是不利的。

    美國農業部也曾承認:“美國農業生

    產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當初沒有充分意識到的。美國農業現代化給社會、環境和健康帶來的問題,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對于美國現代化農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經過有關方面多年的探索,認為唯一解決問題的對策是,逐漸恢復過去以生態系統滲入農業生產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續農業”(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簡稱“Lisa”-“麗莎”)的生產方式。具體內容是:第一,充分將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第二,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潛力;第四,將種植業和養畜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第五,注意節約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等等。

    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一)綜臺運用高新技術發展智力農業“麗莎”的生產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國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撥出專款作為研究和試驗費用;并且在國家農業學術館中,設立“麗莎情報中心”傳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對“麗莎”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人們認識到時代愈進步、科學愈發達,農業生產就愈需要智力來運作。農業未來學家預測,目前太旱、太堿、太瘦、太濕的土地,將來都可以通過特殊先進技術,轉變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經在過去一些無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術栽培柑桔等各種作物,就是明證。

    目前我國在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技術路線方面,必須注意到我國農業技術結構的現狀和農村經濟的條件,技術路線的執行應能促進技術結構的優化。在技術結構上,我們應建立多元復合型的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有機技術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輔的綜合型農業技術路線。在綜合發展中突出重點,抓住農業技術創新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的突破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化。

    (二)大力發展精細農業  采用精細形態生產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益醫乏,為了經濟地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術密集、勞力密集、資金密集和生態密集的手段。其次,運用精細形態的生產方式,可以在過去不能或很難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或空間進行生產。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鹽漬灘涂乃至沼澤荒漠地區,都可以用水栽法轉變為生產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營養液,在控制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生產。這樣,不但延長了生產季節,也擴大了生產的空間。中東一些炎熱、干旱、缺水的地區,過去不能生產新鮮的蔬菜,目前已經用水栽法解決了問題。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如果采用精細形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創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農業,就一定會吸引青年扎根農村,使農村成為真正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第四,精細形態的農業,在交通方便、風光秀麗的地區,只要稍加裝備、經營,就可以成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中心。這樣,既可增加收入、促進農產品銷售,又可以讓城市居民領略田園風光;牧歌情調。 

    (三)信息農業方興未艾當代世界正在由工業化時期進入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光纖和通信衛星技術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樣,現代信息技術也正在向農業領域滲透,形成信息農業。信息農業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農業基礎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信息農業又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農業信息化,二是農業信息產業化。

    所謂農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是農業經濟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的概念描述。它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農業信息化又是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的過程,表現為農業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機械化操作為基礎到以知識技術和信息控制裝備為基礎的轉變過程。

    農業信息化有三個明顯的特點:(1)農業信息技術在其他技術序列中優先發展;(2)信息資源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農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導生產和銷售;(3)信息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并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據某些預測標準,當一個國家信息產業在農業中的附加值達到或超過農業總產值的50%時,就認為農業實現了信息化。

    所謂農業信息產業化,就是將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以信息咨詢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是農村社會化服務中新興的獨立的第三產業,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信息產業化是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的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的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是農業信息部門轉變職能、自我發展的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計算機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可以及時準確預報病蟲害的發生期和發生量,做到及時防治,既節省農藥,又減少糧食損失。計算機在飼料配制、優化施肥、作物產量預報、漁業捕撈以及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等方面,都能發揮作用。利用遙感技術調查農業資源,預報自然災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點。準確的氣象預報也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氣象衛星起著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將計算機軟件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將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的影響下,我國從80年代以來,開展了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許多重要成果,有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部1994年開始籌建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現已初具規模,已有1000多個縣入網。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建立了農業信息中心,大多數縣配備了微機用于信息管理。全國已建成了一些大型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優化模擬模型、宏觀決策支持系統、農業專家系統、計算機生產管理系統。應用遙感技術進行災害預測預報與農業估產已取得顯著效果。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麥管理計算機專家決策系統”可使小麥增產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應用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的“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使我國草地的資源管理由過去常規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經3年運行,節約經費1669萬元;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農業專家系統”能指導農民科學育種、栽培、施肥、防治病蟲害、田間管理等,已在二十幾個省市推廣使用,增產糧食13.5億公斤,棉花35萬擔,節肥34萬噸。南京經濟學院研制的“糧食預警預報系統”可顯示我國1959—2020年期間糧食生產、消費的中長期趨勢,并可提供對產銷缺口進行平衡調整的幾種可選方案。

    節約農業資源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一,是核心內容。農業資源,例如土壤、氣候、植物和水等是廣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斷地變化的自然資源。要想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就必須掌握它們的分布、性質及其利用的變化,并取得現時性資料,這用常規技術是無法實現的。科學實驗已經證明,只有運用包括衛星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空間分析技術、模擬模型技術、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綜合的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農業資源信息系統,才有可能及時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現時性的環境資料,并為領導或經營者提供決策咨詢方案,以提高領導農業生產的主動性。據預測,利用全球定位系統、變量播種機和變量施肥機等,重大農業災害的程度會得到較大程度的預防和控制,農民在每畝田的農活用工量可望從目前的10個左右降至1—2個,種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將減少30%—50%,產量卻提高10%—30%,其結果必然是農民在輕松勞作的同時,得到更為豐厚的回報。 

    (四)生態農業大發展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生態科學和原理為指導,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人口的增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都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認為美國現代化農業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將種植水稻和養畜、養魚結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資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作法十分欣賞,而且提出一個十分有價值的觀點:“唯一能夠生產足夠糧食,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將所有適合耕作的土地,實行雙作和三作。”由此可見,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間作、套作、混作、輪作,施用糞肥、廄肥、綠肥,實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細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證了農業長期持續發展的技術,實際上是先進的生產方式,應該作為今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戰略方針。

    為了創造一個生態平衡的農業,就必須拋棄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學農藥為代表的農業現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遺傳工程、生物技術為主的高技術方法。當今時代由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工程等學科的飛快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機能已經成為可能。因此,人們對于利用生物遺傳工程技術的研究成果解決農業生產領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寄予很大希望。

    遺傳工程開始了人類首次涉足動植物機體內部的活動,通過改變基因結構,可以使植物生長得更好、產量更高,并具有內在的抗蟲、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在動物方面,運用遺傳工程,可以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縮短生長期、妊娠期及增進家畜的各種性能。例如,將美洲駝和駱駝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種具有兩者的優點。

    遺傳工程還可以根據需要,使農牧產品產生某種特殊的品質(風味、色澤、酸甜度、營養價值等等)。科學家已經預見到,將來可以用遺傳工程技術育成超級瘦肉型的肉豬、帶有鹿肉風味(鹿肉在西方被視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類目前主要糧食只有6種,科學家預見,到2025年,由于遺傳工程的應用,可以增加到37種。這對于

    豐富人類食物的來源,解決人口不斷增加、耕地日益減少的嚴峻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五)都市型的工廠化農業日趨成熟自然農業最大的特點是靠天吃飯,其生產的狀況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21世紀,由于實現工廠化,通過運用先進科技,農業生產將擺脫或部分擺脫自然條件的制約。所謂工廠化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車間”(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溫室等)內,借用陽光或人工燈光進行不間斷地農業生產。有的人認為,這是根本改變傳統農業的重要方向。

    用現代科技裝備的工廠化農業,集成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先進農藝等,其間作物的播種、生長、施肥、灌溉、環控等全過程都實現自動化,稱得上是一個高水準的“種植工廠”。“種植工廠”可以通過對生物和環境的控制,使農業生產中的多種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在自然或開放的條件下,水、肥、土、熱等很難控制,“種植工廠”則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環境的有關潛能。其次,良好的“工廠環境”為生物潛力的發揮創造了條件,使農作物的有機物合成、轉化和儲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狀、味道和顏色良好。此外,“種植工廠”還能夠很大程度地發掘作物生產的時空潛力:一方面,作物可種植時間得以延長,復種指數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擺脫季節的限制,一些農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應;另一方面,對溫度、光照、供水和營養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產空間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術可增加數倍產量。 

    由于未來人們保健意識的加強,對食物品質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未來對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須符合“干凈”和“營養”的標準。所謂“干凈”,是指食物不用化肥、農藥生產,不用人工防腐劑、染色劑,不經輻射處理。所謂“營養”,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營養價值,而且不經過長途運輸,必須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鮮度。為了滿足上述一系列的嚴格要求,農產品就必須當地生產、當地消費。

    農產品長途運輸不但降低品質,還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氣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農產品長途運輸的包裝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據美國環境保護局資料,從1963年到1971年,美國消費的食物,按重量不過增加2.3%,但是,食物運輸過程的大、小包裝材料,按重量卻增加了33%和39%,這就是增加了長途運輸的結果。

    目前美國已經出現所謂“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這種生產形態,就是企業將生產和消費在地區內結合起來,逐漸實現農產品的地區自給。

    工廠化農業一般適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圍,所以也有“都市型農業”之稱,因為“智能型農業工廠”不僅包括蔬菜、園藝花卉,還有畜禽、特種水產品生產以及微生物生產。由于都市有發達的信息、交通和完備的基礎設備,加之都市龐大的消費需求,未來的智能型農業工廠必將云集在都市周邊,成為都市經濟的重要支柱。

篇3

農村金融農業現代化對策

一、研究背景

在國家大的政策鼓勵引導之下,2003年,我國農信社繼續深化改革,正式啟動改革試點工作,自此,中國的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步入了一個新時期。2006年,國家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限制放低,新型金融機構開始廣泛建立,其中,以村鎮銀行為代表。于此同時,擔保公司與保險公司等輔的金融機構在農村建立,他們不斷進行的體制改革和業務創新對銀行類的金融機構形成了有利的補充,極大的豐富了農村的融資渠道。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之后,目前,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已形成多樣化、多層次,覆蓋面廣的特點,以往以正規金融為主的局面被打破,支持農業發展的信貸額度及規模也在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戶的資金需求,滿足了農戶基本的金融服務需求,極大的促進了我國農業現代的發展。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

建國初期,由于我國優先發展工業致使農業發展相對滯后。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凸顯出農業發展滯后這一問題,而農業現代化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環節,非但沒有發揮其關鍵作用,反而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現在,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傳統的正規金融為主,一些新型金融機構為補充的比較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但這些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運行中存在金融機構定位不清晰、農村資金大量外流、信貸資金有效供應不足,市場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問題,因此,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對農村金融體制進行改革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提高貨幣資金的利用率,為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掃除障礙,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

第一,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足。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家為支持農業發展而專門設立的金融機構,然而,由于其在網點設置、業務范圍和信貸渠道方面的限制,無法對農業發展起到足夠的支持作用。在業務范圍方面,只從事糧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收購,對資金實行封閉管理,無法充分滿足農業發展多方面的資金需求;在信貸渠道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機構體系,農業貸款的發放效率很低,而且忽視了對信貸資金的監管,存在重放輕收甚至只放不收的問題。

第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足。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正規商業銀行主要將信貸資金投入到利潤率高的城市和工業,農村機構網點不斷萎縮,近30年來,撤銷了縣級以下網點數萬個。農業銀行作為國有銀行中支農的主力軍,在上市之后為了提高利潤,撤銷了很多效益不好的農村網點,同時縮減了縣級以下網點的授信額度,這使得正規金融機構在資金供應方面不能有效滿足農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2.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

第一,存款準備金的繳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的繳存是國家的制度規定,農村金融機構除了要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外,還要上存二級存款準備金和結算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能力。

第二,資金的約期上存。金融機構要求下級機構的資金按約定的期限和數額按一定的內部轉移價格上存,以將資金實行信貸或投入同業資金拆借市場或資本市場以獲取利潤。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上存會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而且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高于農村信貸的收入,且風險相對要較小,因此農村金融機構更加愿意約期上存資金以獲取穩定的利潤,這也是農村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的原因。

四、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加速進程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支持,而農村金融的供給不足是由歷史的、現實的、主客觀各個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作者致力于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依據農村金融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與之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1.加大金融支農的政策扶持

在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對涉及農業的金融機構給予大力扶持,并且成效明顯,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良好的經驗,政府應當引導金融機構支農的發展并可以從下列幾點著手:第一,增加涉農金融政策扶持。對農村金融機構在運行中出現的風險給予政策上的優惠,以保證其平穩健康發展。第二,分類監管。金融監管部門應考慮到涉農金融機構在在運行中出現的各種損失,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不良率,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保證農業的健康發展。第三,加大惠農金融補貼。對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鄉鎮企業和地方規模較大的農業給與適當的貼息補償。

2.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對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的服務水平和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從政府服務性金融機構方面,要確定并執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與農村信用社等政府農村金融機構的職責和功能。尤其在商業性金融方面,中國農業銀行在加快商業化改革的同時要致力于市場化原則邁進,重點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專業化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發揮其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進一步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隨著農村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三農”對農村金融的需求也時刻產生著變化,因此,加速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調整信貸結構,創新適合農村金融發展的產品,滿足農村金融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第二,涉農金融機構要充分認識農村的具體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對農村金融的工作流程、服務模式進行創新,推動農村金融向著多層次的成熟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雙正.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中國市場出版社,2008.

篇4

[關鍵詞] 中原經濟區;現代化農業;腹地效應;增長極

一、引言

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納入國家發展層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中原經濟區的確立不僅有利于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也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如何發展農業尤其是現代農業一直是宏觀經濟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在全球經濟后危機時期,對如何保持國家糧食安全的討論變得更加激烈。學術界主要圍繞現代農業的界定,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從產業鏈的視角研究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區域經濟發展視角上看,廣大學者關注的重點是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及我國農業現代化研究,對局部區域的農業研究重視不夠。事實上,我國各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中部與西部、東部在發展水平上及農業資源稟賦上就具有很大差異。以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研究中原經濟區現代農業,對促進中原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

中原經濟區包括7省28個市,土地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其中農業人口達1億,提供全國116糧食產量。現代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對的,在大范圍內采用現代化科技技術、運用現代化的物質設備、全面推行現代化經營管理方法和理念來引領農業、依靠新型農民來發展農業。當前中原經濟區農業生產水平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糧食比較效益低。基于此,本文以現代農業為視角。以促進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為目的,在分析該區域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化的基礎上,探索一條屬于中原經濟區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這對提高農業發展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二、中原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現狀

中原經濟區處于我國中部,擁有發展現代農業優越的環境。首先,從地形地勢的角度上看,中原地處第二級階梯高原山地向第三級階梯平原過渡的地帶,秦嶺―大巴山―巫山以東,太行山以南。大別山以西,以平原、丘陵、山地為主,以河南為中心的廣袤中原一直具有發展農業的區位優勢和氣候優勢。其次,中原經濟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重視文化的傳統,幾十年來集聚了全國一大批有影響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這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技術人才。最后,中原經濟區內交通便利,鐵路縱橫交錯,京廣、京九鐵路縱穿南北,隴海鐵路橫貫東西,幾十條干線和幾百條支線鐵路與主干線融會貫通,這為中原經濟區農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提供了便利。但是,中原經濟區農業發展指標與國家平均水平還相差很大距離(表1)。從上表可以看出兩方面的特點:一是中原經濟區人均GDP遠遠低于全國人均GDP水平。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1/10,提供的糧食產量卻占全國的近17%。二是農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國水平。

現代農業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工業發展落后,不能很好的帶動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的興起和發展須由強大的現代工業作為支撐。縱觀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其現代農業的發展都以強大的現代工業為依托,采用農業與工業產業關聯為途徑來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在強大的農業關聯產業群帶動下,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經營規模空前擴張。二是農戶小規模生產與整體的農業集約化經營之間存在矛盾。我國有2.49億農戶,正是這種小規模分散生產,增加了發展農業集約化經營的難度。三是沒能充分發揮中原戰略腹地效應,未形成中原經濟區新的增長極。

三、中原經濟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一)整體目標

提高農民收入是中原經濟區發展經濟的核心目標。中原農業永遠是發展農業的“根”,確保“根”的穩定必須盡可能的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而提高農民收入,也必須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發展商品農業,使農業發展形成產業化。同時中原經濟區雖然是國家的重要糧食產地,但糧食的產出率低、土地污染嚴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從整體發展來看,中原經濟區的農業必須朝著商品化、效能化、科技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二)路徑選擇

1.采取“因地制宜”的經營模式。由于地域之間存在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條件不同的差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特點及發展的階段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套用其他地區的經營模式。針對中原經濟區農業區域廣闊、農業資源稟賦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農業技術應用不充分、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而素質低下和農業投入不足等客觀現實,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整合優勢、突出特色”的方式來發展農業。在實行具有一定規模化經營的地方,通過轉移農村勞動力來集中土地,推行機械化生產、實現規模經營;在經濟發展落后、地形復雜的區域,如河南信陽、周口、山東菏澤可以實行集約化經營,拓展農業發展的深度、廣度,走技術密集型的集約化的農業道路,在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著力培訓新型農民上下功夫。

2.利用中原戰略腹地效應,全面帶動農業發展。中原經濟區的確立,必須充分發揮中原經濟區對全國的戰略腹地的作用,全面帶動整個中原經濟區經濟的發展。發展以鄭州、洛陽等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形成內陸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應以鄭州為中心,形成新的“一極”,發揮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優勢;發揮隴海經濟帶(商丘、開封、鄭州、洛陽)和京廣經濟帶(安陽、新鄉、鄭州、許昌)“兩帶”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商丘、新鄉、駐馬店、菏澤、阜陽、商丘、濮陽等主要的糧食作物生產地為重點來發展中原經濟區農業。如以商丘作為中原經濟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及東部經濟核心和增長極,可充分帶動附近地區經濟的發展。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必須整合該區域內的優勢資源,加強區域間的合作。2009年,長治、邯鄲、鶴壁、新鄉、焦作、濮陽、安陽3省7市在河南省安陽市正式成立減災防災協作區,該區的成立起到了聯合抗旱、蓄水、防災減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預防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通過區域內不同領域的合作,不僅利用了區域間的優勢互補,更為中原崛起提供了一個集聚產業、資本、政策的平臺,促使中原崛起的目標早日實現。

3.建立“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經營基地”合作模式。應探索一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經營基地合作的模式,為中原經濟區利用農業示范點、加快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發

展商品農業,使農產品充分走向國內外市場提供條件。農業合作社可以充分延伸到農村的各個領域,為農民提供從產到銷全方位的服務。根據各個地區當地的地形特點和區位優勢進行規劃布局,建立產業化經營基地。同時利用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經營中的積極作用,使大量資本流入農業。把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經營基地有機的結合起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來發展農業。

四、中原經濟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科技、進行科技創新

一項農業科技創新可以振興一類農業產業,不僅可以使一個農業產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多個產業形成集聚并發展壯大。如日本通過發展農作物品種改良技術,引進中國柿子,通過改良,中國柿子適應了日本地區氣候,其價值超過中國本土柿子。一項科技創新技術不僅可以改良品種,同時也可以擴大產品的適應性、改變產品的地理空間布局。一項科技進步也可以促使農產品的儲存、加工、運輸等環節的發展。運輸工具的改善,可以減少運輸成本、擴大農業生產領域、擴展農產品的市場空間。

(二)科學發展農業化學、生物等技術

農業生物技術對提高單位農作物產量、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2009年江蘇省興化市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在大范圍種植紅皮小麥的20多個鄉鎮建立了衛星遙感監測實驗基地,利用空中衛星高空觀測小麥,從小麥的種植到長勢情況以及病蟲害防御全過程進行監控,對小麥的種植提供科學的指導。

(三)大力發展農業基礎保障設施

完善的農業基礎保障設施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動力基礎。中原經濟區的建立使7省28市之間的交流進一步加強,在省內交通完善的基礎上。應著力發展省與省之間交通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產品的市場空間,同時降低農產品的運輸成本。

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工作、提高水庫蓄水能力,減少旱澇災害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加強農田機耕機收的道路建設,以擴大機械化農業作業范圍,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對農業用地進行改造,使之符合機械化作業要求,為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提供條件。

(四)加強政府調控、調整農業結構、創辦農村金融合作組織

加強政府調控力度,借助區域共同發展的契機,大膽打破行政體制障礙,打破地區間的壟斷,建立中原經濟區農產品自由流通渠道。全面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切實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區域優勢,科學選擇適合本地的種植結構。如種植業以果蔬花卉園藝業為發展重點,大農業以畜牧業為發展重點,農村經濟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發展重點,努力創建中原經濟區特色優勢農業區。

(五)重視對耕地的保護

中原經濟區是重要的農作物基地,為國家提供1/6的糧食產量。但是中原經濟區在發展經濟、發展農業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大代價。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農村污染嚴重、病蟲雜草災害嚴重。要使該地區生態實現良性循環,中原經濟區的農業必須朝著綠色、生態、效能化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科學使用農藥、化肥,借助南水北調工程合理調節水資源配置,改善土質,加強耕地保護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官燕.現代農業產業鏈的研究評述[J].現代工業研究,2008,(7).

[2]李蓉麗.國外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農業現代化究,2007,(9).

[3]孫浩然.國外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模式及其啟示[J]社會科學家,2006,(2).

[4]張彥飛,張曉峰.淺議農業產業集群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國外農業產業業群的發展啟示[J].產業經濟,20lo,(4).

[5]柏振忠.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建設與完善的路徑分析[J].科學管理究,20lO,(8).

篇5

【關鍵詞】城鄉金融;現狀與問題;發展對策

【作者簡介】楊愛君,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在讀博士,四川成都610064;貴州財經學院經濟學院講師,責州貴陽550004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2-0112-04

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中金融支持的狀況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10年,我國工業GDP比重為40.1%。已進人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城鎮化呈加快發展態勢,同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已達到49.95%。農業現代化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農業現代化發展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和消費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23倍。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存在經濟結構失衡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過程基本上是優先發展工業,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的原始積累。改革開放前,資金配置主要是依據政府的財政投資安排,而不是依據市場原則。由于優先發展工業,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整個金融體系主要是圍繞城市工業而建立和發展的。改革開放以后,金融改革包括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成為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隨著市場的逐步放開和各個地方對經濟增長的追求,使得各方面資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資金出現短缺而大量資金流向了工業部門,每年從農村地區流出的資金大于從城市流人的資金,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農民貧困,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并沒有解決農村融資困境的基本問題。同時,由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合理,農村金融體制也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金融機構服務功能單一,農民接受金融服務很困難。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等要素日益稀缺。在城市工業經濟逐步加快發展的同時,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了。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農業現代化沒有協調發展。

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通過本身的擴張與收縮活動,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與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金融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助推和支持作用。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之間的良性循環關系對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至關重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實現有賴于相關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通過有效的宏觀金融調控,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金融與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才能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我國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失衡。農村的金融現狀不能有效滿足農村金融的需要。這也是我國目前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金融機構發揮信貸資金對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集約農村生產要素,推動整合農業生產力。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進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村金融產生了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國現階段農村的金融現狀卻不能有效滿足農村金融的需要,農村金融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滯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亟需大量資金。卻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農業發展自身的金融積累能力十分有限。又面臨日益嚴重的金融資源外流,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金融支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中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都集中在“三農”領域,農業投入不足、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融資困難。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使得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阻礙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失衡,農村的金融現狀不能有效滿足農村金融的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目前農村金融發展現狀看,主要有三方面:

(一)財政對“三農”的支持不足

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與城市金融相比,農村金融的發展,更加需要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現需要相關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特別是通過有效的宏觀金融調控來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才能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隨著我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支持,我國政府在財政、稅收、信貸方面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優惠政策,現階段各級政府都把部分政策性支農資金直接投向農村合作社,但是資金量不足,覆蓋面也小。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在逐年增加,但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呈下降態勢,1996年,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660億元,農林牧漁水利業完成投資3.36億元,占全部投資的比重1.9%;2010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40億元,其中,城鎮投資241415億元,占全部投資的比重86.8%;農林牧漁水利業完成投資3966億元,占全部投資的比重1.4%。自1996年到2010年,農戶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呈逐年明顯下降態勢,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的相對比重下降,不利于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政府給予農村稅收優惠和財政扶持,但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大,受扶持的農村合作社數量較少,缺乏科學有效的引導和支持。而商業金融活動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以逐利作為根本目的,難以達到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目的。農戶在與其他強大的市場主體競爭中。其弱勢地位日益明顯,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利益大量流失。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農業經濟產業不斷升級,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村資金需求日益大額化,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這要求建立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適應多層次需求的農村金融體系。這是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最終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首先,要不斷培育農村金融服務理念,積極改進各類農村金融服務。其次,積極培育和發展適應農村經濟、農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的小額信貸組織、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形成多級信用擔保體系。建立涉農貸款擔保基金、健全農村信用評估機制、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等,保障農村金融市場化的內在秩序。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擴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圍,不斷加強農村金融監管。有效分散擔保風險,解決農民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在優化農村信貸體系和信貸機制的前提下,不斷優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促進農業經濟結構升級,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向專業化、集約化轉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

(四)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發展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

篇6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實際上是科技的進步,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的正是新型機械與新技術的完美融合。農業的現代化要求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者也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才能更好地掌握新技術,并且將新技術有效地運用到農業生產生活當中,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達到增產的效果,所以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新的歷史時期我國也必然要培養大批量的新型農民,才能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農機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也為培養新型農民搭建了重要的平臺,建議農機部門要定期到田間地頭給農民朋友們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同時也要得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配合,將農業技術與農機技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讓農民朋友們學有所獲。因此,我們說農機化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培養新型農民搭建了,重要的平臺。

其次,從生產力水平發展的角度看,先進的農業機械代替人、畜力生產工具,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手巧不如家什妙”從生產效率的角度也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道路上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近年來,我國的農機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在不斷的提高,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在農業生產中,用先進的機械化生產工具代替人、畜力生產工具,這是人類深刻的技術革命。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僅僅是先進的農業機械代替人力、畜力,先進的農業機械操作也突破了傳統的人力、畜力所不能承受的農業生產規模,在農業生產規模上有了量的突破。同時在農業生產技藝上,也突破了人力、畜力所不能及的要求。因此農業機械化發展在保證農業技術專業性的同時,還可以大批量的完成農業生產任務,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為形成專業化、商品化生產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

從我國的實踐看,農業機械化發展所帶來的重要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機化解放了勞動力,將我國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用先進的農業機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擔;

二是把農業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在減輕了人們勞動負擔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改變了單靠人力和畜力進行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效率低的局面。農業機械化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未來我國農業的發展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業機械化不僅為“三農”發展夯實了基礎,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因此,農業機械化對于現代農業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先進的農業機械代替人、畜力生產工具,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

最后,從加快全面實現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角度看,農業機械化推動了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也是“三農”工作的一部分,新時期各部門也是越來越重視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機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于現代農業發展具有特殊意義,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腳步,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因此,農業機械化發展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要想建立完善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就要按照完善縣一級、加強鄉一級、充實村一級的要求,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國家級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農機技術推廣、質量監督、安全監理和信息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堅持“扶持、引導、規范、服務”的方針,這樣才有利于加快農機服務組織發展。新的歷史時期,農機部門要鼓勵和支持農業生產經營者創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規模,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益,使之成為引領農機手開展農機作業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全面提高農民組織化、農業現代化水平。因此,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同時也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發展意義非凡,不僅僅是解決了人力、畜力所不能及的農業生產規模和農業生產技藝,同時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改善了農業發展結構,推動了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同時也為培養新型農民搭建了重要平臺。

篇7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意義;存在問題;建議

1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面積在不斷縮小,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規模化集中經營。所以,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田產出率是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在不斷推進。只有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才能夠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力,做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農業生產機械化對于我國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農機化發展水平較低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農業生產機械化的不斷重視,各種農機補貼政策也相繼推出,推進了我國農農業生產機械化的不斷發展。與此同時,對應的農業機械裝備發展也非常迅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與生產也取得了快速發展,農業機械的種類也日益增加,農機的科技含量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重工輕農的思想影響,與工業生產機械化相比,農業機械裝備的生產規模較小,產品科技含量相對比較低,農機裝備的結構不合理,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推廣跟不上。同時,農機裝備制造還僅僅是處于初級生產階段,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最新科學技術不能應用于農機裝備生產與研發,農業機械裝備不能滿足當前農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2.2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水平比較低,不能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生產

隨著我國目前農業土地流轉的全面開展,農業生產的土地集中經營和規模化生產也隨之迅速發展,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還是相對較慢,還不能全面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農業社會化組織程度仍然很低,農業生產率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益也沒有增長,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因此,對于農業機械化生產要求的大中型農機具購買能力無法承受,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生產水平的提高。

2.3目前我國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由于農業生產機械化在我國起步比較晚,目前還處于逐步推廣的階段,與之相配套的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也隨之滯后,不能滿足當前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的需求,農機化服務還不能做到完全市場化、專業化,而且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健全,農技服務企業、網點和技術人員多集中在縣鄉級,多數不能覆蓋到村屯或田間,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同時,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現象,農機服務體系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規模非常小,很難滿足當前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的需求。

3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建議

3.1建立健全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機制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農機化發展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農機化發展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管理辦法,完善經銷商管理制度,嚴格程序,規范操作,嚴肅紀律,強化監管;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正付應針對農機購買、農機安全、農機合作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讓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實惠,拉動農機市場長效發展;強化金融信貸支持。大力發展農機小額信貸,對農機具庫棚建設、1維修設備購置、購置農機具等提供便捷的貸款支持,解決農民或農業專業合作社購買農機或農機相關配套設施等資金短缺的問題。

3.2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針對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的現狀,發揮當前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不斷創新農機服務體系的各項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場主導的農機社會服務機制,引導各類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發展,促進農機社會服務化體系與農業生產機械化相匹配。加快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網絡建設,加強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建設,構建農業信息化平臺,提高組織化和集約化水平,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3.3促進農業機械化區域化發展

由于我國廣大農村的地域復雜,種植作物的品種繁多,各種作物不同環節的機械化程度差異很大,各地氣候條件以及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也存在各種差異。因此,農業機械化勢必并已經朝著非均衡方向發展。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一定根據社會需求和發展條件,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將緊緊圍繞各區域優勢農產品布局和特色農業而發展。

3.4構建農機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業機械制造水平

篇8

關鍵詞:農機化;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中圖分類號:S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2-0218-1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點是要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農民收入。發展農業機械化是題中應有之意,在現階段要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戰略意義在于它是解放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手段。

1 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

1.1 農業機械化是應用農業科技的主要載體

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推動型轉變。實踐證明,現代科學技術每向前發展一步,其在農業中的擴散與應用,都帶來了農業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是科技的物化,是農業新技術有效實施和廣泛應用的主要載體。大面積地推廣應用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農業節本增效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離開機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單位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也必須借助機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和廣泛應用。可以說,發展現代農業靠科技,科技應用離不開農機。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1.2 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和農民收入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農業機械化是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因素,與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息息相關。已經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由于農業機械的不斷創新和廣泛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國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比重為46.9%。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的情況看,農機化水平高的地區,農民收入也比較高,生活相對富裕。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一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增產、增效功能,直接創造財富。二是可以發揮農機的替代功能,轉移農村勞動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就是通過農業生產“增機、減人、增收”的過程。三是可以發揮農機的吸納功能,安置部分農民實現農業內部再就業。經營農業機械已經成為當前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 農業機械化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農業機械是先進的生產工具,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發展農業機械化,實質上是一場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一是可以極大地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文明生產,體面生活”。二是可以促進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的提高,造就新型農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過程,要求農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質和修養,才能較好地掌握農業機械的操作、使用、維修等農機化技術。三是可以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技術支撐,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可以有力地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距,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 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在戶均只有7.8畝土地的小規模生產實行了農戶承包經營的情況下,小型農機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輪”為主的小型低性能農機,它得以發展的條件和優點是適合大多數農戶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經營規模的需要。但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小型農機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農業的發展主要是靠提高單位面積生產能力。除了采用優良品種外,利用農業機械為載體推廣農業新技術是最重要的途徑。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要求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主要推廣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技術如深松、免耕、秸稈還田等;先進栽培技術如精量播種、化肥深施、植保等復合作業;旱作節水技術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稈覆蓋等;高效收獲技術如割曬、收割、脫粒、烘干等聯合作業。

從對農機的要求看,(1)這些技術只有以農業機械為載體才能實現。(2)必須使用大中型農機具。(3)高性能農機的優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當前發展大中型農機的要求和趨勢十分明顯,但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是與億萬小規模農戶的矛盾如何解決?在這個似乎無解的難題面前,中國農民的創造力又一次顯現出來,農機跨區作業為解決這個難題找到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它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規模化經營,開辟了我國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的現實道路,它的歷史意義不可估量。我國未來的農機機型的發展方向應以大型機械為主,兼顧小型機械的發展。

3 結束語

篇9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農產品種植

一、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有提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口號,但是由于科技技術的不過關,還一直處于機械化發展的探索階段。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開始逐步得到實施,由于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耕地分布廣泛農業機械化發展還處于一個試點的階段,沒有推行到農業發展中。很多偏遠地區耕地大量分散,對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普及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就我國目前的農業機械化生產來看應用還不全面,很多農民對農業機械設備不是很了解,在購買產品使沒有目標,不能根據需要選擇機械設備。在農業機械市場所能為農民提供的農業機械設備,都集中以小型機械設備為主,大中型機械農具在市場上較少。小型農具的使用并不能給農民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農民購買機械農具的熱情降低,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推廣。使用大中型的農業機械工具雖然能加大農業生產,但是由于農戶分散經營使大型機械農具應用受到限制。除了機械農具設備方面的問題給農業機械化發展造成困難外,油料市場的大幅度上升,也使農戶對機械農具望而卻步。

二、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

(一)農業機械化為現代農業提供物質基礎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農業機械化不僅是一種機械設備,還能帶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農業機械配套設施在農業的各個領域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不僅能加大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還能在畜牧業、漁業、林果業等多個農業領域得到較好的利用。如圖1

農業機械操作圖1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使農戶加大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產量。機械化的操作為農戶大量的農作帶來了方便,減少了人力的投入不只減輕了身體勞作的負擔,而且也縮小了經濟成本。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涉及到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全面提升生產前、產中和收獲的每個勞作細節的工作效率,提高農產收成產量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打下物質基礎。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換應用

農業科技成果的轉換需要有大量的科技創新作為支撐,由于農業內部缺乏科技進步的動力和力量,農業科技成果還處于滯后狀態。農業機械化發展能有效的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推廣農業科技化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換。農藝與農機是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換的有效途徑,農業科技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標志。達到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量化、機械化實行多功能、職能化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需要加強新型農產設備的集中研發和核心技術的實驗。打造新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加強與企業市場接軌的農業發展路線。農業機械設備的生產要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不斷的加強科技技術的發展完善機械設備,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設備基礎。如圖2

柑橘榨汁加工工藝設備圖2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體現在農業的多個方面,榨汁加工設備是隨著現代市場發展而來。現代加工機械化滿足市場需要的同時,為農戶的生產帶來了方便增加了經濟效益。改變以往單一生產模式,增加生產、銷售的渠道擴大了銷售的市場。

(三)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向的轉變

農業的多向發展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目標,農業的多向化發展體現在農業推廣向深度和廣度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新型設備使農業沒有了季節和生產時間的限制,在任何農業生產中都能實現機械化的操作。農業機械設備推動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各種現代設備集中于農業生產中,實現農業一體化的發展。有效的擴大了農業生產規模,加快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實現農機產業化,提高農業發展有重大意義。

(四)農業機械化培養現代化農民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能改變農民的形象,實現新農村、新農民的農業發展目標。現代化的農業發展隨著機械化時代的到來,農民需要了解機械的操作、使用以及結合機械化生產改變現有的農業經營模式。農民在最初的機械化操作中都是通過熟練操作程序來完成,對新型農民的培養應該從機械化操作的各個環節進行知識普及。提供系統的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結合機械化教育,建立科教基地重點在于培養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的新型農民。如圖3

活動式羔羊補飼柵 圖3

普及農業機械化知識,使農戶們能充分的了解農業機械涉及的各個領域,不只是對農業某一方面的了解,而是全方位的關注。能幫助農戶根據市場需要及時的轉變經營項目,達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裝換。

結束語: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能大大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戶提供經營幫助,提高經濟效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加快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劉麗鳳,宋揚.農業機械工程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業裝備技術,2010(1)

篇10

而農業“新”文化對于現代農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農業生產力、掌握核心科學技術,可持續生態發展,信息化產業鏈的建立等等,這些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可謂受益良多,源遠流長。

一、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是農業“新”文化的殺手锏

農業的發展是國家經濟增長的基礎,是治國安邦的戰略產業。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全國的繁榮穩定離不開農村的繁榮穩定。

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供給不足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快速發展。因此,深入分析制約農業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并采取相應的積極有效的措施,是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保障農業科技創新順利推進的必然選擇。

(一)農業發展關鍵在于科技創新。要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產品的長期有效供給的基本點在科技。國家糧食安全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基礎,是在全球變暖趨勢下一個必然要面臨的問題。通過發展科技還可以打破資源短缺環境惡劣的約束,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來之不易的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發展農業科技做為工作重心,下定決心突破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集中力量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只有依靠科技進步,通過農業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術的有效推廣應用才能夠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二)“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這是對我國科技工作的明確指示,是立足國際經濟科技發展大勢所作出的前瞻和預警,這也一語道破了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命門”。作為世界第一農業產量大國,我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發展奇跡。如今“中國制作”“原產地中國”遍布全球,“農業大國”的桂冠令世界驚羨。然而,大和快的另一面是大而不強、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驅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不可持續。

我們要牢牢把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里,擁有絕對的主動性和控制力。我國農業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緊要關頭,低端技術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但在有些項目中,我們缺少尖端技術,在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使得一直倡導的轉型升級進度緩慢。

過去“以量取勝”的農業發展模式曾經為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做出過貢獻,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人口紅燈”、資源消耗等都亮起紅燈,生態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獲得核心尖端技術、以質帶動產量擴張就越來越迫切。

二、精耕細作、生態可持續是農業“新”文化的內在涵養

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必須繼承和發揚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我國的國情和現實依據也決定了要繼續堅持精耕細作,它依然有生命力,是不以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的。當時我國的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形成了相應的傳統農業技術體系和生產結構,和以往不同,現在社會經濟制度變了,民族關系也更加和睦,但基本的自然條件并沒有改變,人多地少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更為尖銳,那時形成的技術體系和生產結構在很多方面并沒有過時仍有值得學習借鑒之處。我國人口眾多而耕地相對不足,想大規模擴大耕地面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解決問題提高單產還得依靠精耕細作。

發展精細農業、采用精細形態的生產方式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水以及能源等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為合理高效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只能采取技術密集、勞力密集、資金密集和生態密集這四類密集方法。其次,運用精細形態的生產方式,可以開發利用過去一些荒廢及不能使用的土地,充分拓展可利用的土地或空間。在嚴寒缺水、高山盆地、鹽漬灘涂乃至沼澤等各種環境惡劣不適合農產品種植的地區,都可用水栽法使其成為生產基地。水栽法是用營養液在控制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生產,既擴大了生產空間,又延長了生產季節。目前在一些干旱缺水的地區面臨的問題已經用水栽法得到有效解決,可以看出水栽法是切實可行的一種有效方法。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如果采用精細形態的生產方式,發展高科技農業,吸引青年人扎根農村,可使農村的發展有更廣闊的天地。第四,在交通方便、風光秀麗的地區發展精細形態的農業,完善裝備、增加資金投入、加強經營管理,可發展為觀光休閑農業。既可以促進農產品銷售,增加收入,又可以讓城市居民領略田園風光。而與此同時,發展農業經濟一定要與保護環境相結合,甚至要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前提,也只有這樣才能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開展節能環保的綠色農業。

三、信息化、推廣式農業是農業“新”文化的發展趨勢

(一)現代信息化農業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農業基礎脆弱、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技術人員短缺、信息獲取渠道單一、市場觀念淡薄、農業資金投入不足、自然災害頻發等主觀和客觀因素阻礙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開發利用農業信息資源、實現資源的高度整合與共享是當前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唯一出路。

農業信息可以幫助農民擺脫陳舊腐朽的觀念。我國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又分布廣泛,要想掌握信息難就更需要發展咨詢服務。這不僅是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也是農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實現農業資源整合和農業信息共享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必要條件。農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與識別真假信息的能力,占有信息就是占有財富這種盲目渴求致富的心理很容易被騙子利用, 使不少農民不僅沒能依靠信息發家致富,還被這些虛假信息誤導。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引入,可以幫助領導們進行科學決策,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從而有效避免盲目發展帶來的各種不良影響。

(二)推廣式農業發展的可觀性

科技推動農業的發展,科技轉化必須依賴農業推廣。歷史告訴我們,農業推廣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合理的農業推廣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科技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伴隨農民經濟實力的增強,在未來的日子里,科技成果還是要和農業推廣相結合,其發展趨勢是:推廣工作的目標由原來單純增加產量單元化向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元化為中心轉移,并以農業的生產、發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農業推廣的主旨;推廣工作的內容為農業推廣咨詢服務,即除了農業,還涉及農民所需要的其它生產生活領域,更重視人力資源開發;推廣服務的對象不僅僅只是農民個體,而應當是全部農村居民;推廣組織體系向多元化綜合型方向發展,民間推廣組織力量將不斷增強;推廣方法更加多樣化。有效的交流將成為農業推廣咨詢的基本方法,手機網絡及紙質傳媒將被廣泛的推廣。

農技推廣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推廣服務范圍不再只是單獨的農業生產,而是為農民生活、農村生態、農村文明等綜合服務,推廣對象不再只是農民,而是面向農村全體農民和農村產業化經營中的所有勞動者。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所以要用好現有人才,培養后備人才,辦好科技人才的繼續教育,促進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可持續發展。

四、學生群體對于農業“新”文化傳承的幾點實質性建議

1、提供農業技術指導和咨詢。積極利用自身知識優勢,廣泛宣傳最新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用樸實的語言講解,讓群眾學科技、懂科技、用科技;利用遠程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群眾收看農業種養殖技術;進農戶,深入到田間地頭,向群眾宣傳農業科技知識;為農產品的質量和農業生產的效益提供科技支撐。

2、組織科技宣傳與科技推廣。積極利用村里宣傳欄、公示欄、板報、“三下鄉”活動、農民科技培訓活動,組織科技宣講團,組織群眾收看農業科技節目,編排科技小品、文化演出,努力進行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推廣和普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使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