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從業人員發展前景范文

時間:2023-07-14 18:1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銀行從業人員發展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銀行從業人員發展前景

篇1

【關鍵詞】商業銀行 零售業務 創新

一、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概況

(一)負債業務

資產業務方面在我國商業銀行中主要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等形式存在。在存款市場,由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隱含著國家這一良好的信譽,歷來便一直占有者大量的市場份額。不過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行,一些優質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所占的市場份額正在一步步加大,如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從1999年接近寡頭壟斷的89.98%降低到了2014年的67.21%,可以說,在負債業務方面,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市場基本呈現了較為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資產業務

零售業務中的資產業務主要包括各項消費信貸以及信用卡業務,是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銀行收入的一大來源。自1998年來,我國的消費信貸有了快速的發展,在業務規模上表現良好,業務量持續上升,但在品種方面卻發展不均衡,以上海市為例,2014年,個人住房貸款占到了近90%,汽車貸款占5%,而其他種類的個人貸款只占到了2%左右。信用卡授信方面,截止2014年年底,我國信用卡授信總額為4.57萬億元,信用卡卡均授信額度已經達到了1.17萬元。信用卡越來越被普及和認知,信用消費的觀念在深入人心的同時,也由于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不成熟,從而造成了信用卡的壞賬也在不斷增加,201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的信貸總額為251.92億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1.86%。

(三)中間業務

目前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的發展程度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有著明顯的差距,相比于國際一流銀行以中間業務為主要的盈利方式,我國商業銀行還停留在依靠存貸利差獲得利潤的層次,各大商業銀行中中間業務帶來的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業務品種也相對單一。不過從長遠來看,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首先銀行卡的發卡量逐年增加,居民在生活中會產生對信用卡、借記卡的依賴性;其次,代收代付業務在不斷的完善,諸如水電費、手機費、物業費等等,種類繁多,給客戶帶來巨大的便利;最后,業務的逐步擴大也給中間業務的發展提供了途徑,如保險、有價證券業務。

二、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客戶資源營運不合理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本身擁有的客戶群體是巨大的,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商業銀行對客戶的信息管理及分類還不夠完善,未能有效利用這一天然優勢。同時相比于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工農中建等處于市場領導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客戶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上更加顯著。高端及優質客戶的體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量低端客戶的影響,無法在銀行獲得相應的需求。這就要求商業銀行能夠對客戶群體進行有效的細分,針對性地設計產品,滿足各個層次客戶的需求,從而保證并且提高銀行的業務量。

(二)從業人員業務能力有待提高

相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來說,銀行體制內專門從事零售業務的工作人員的數量還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由于零售業務主要面臨的不再是固定的客戶,而是社會上分散的群體,所以這就要求相關的從業人員具有專業的營銷水平,才能為銀行帶來客戶。目前銀行營銷人員的理念大多還停留在拉存款拉貸款的階段,未對零售業務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同質性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

零售業務雖然在未來擁有廣闊的前景,但目前來看,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仍然局限在個貸業務上,而在個貸這一領域,各大商業銀行又呈現出了嚴重的同質性,消費者通常無法做出合適的判斷。究其原因,無非是各大商業銀行只注重于市場份額的爭奪,而忽視了為自己制定合適的市場定位并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也無法有效提高銀行的收益。

三、推動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完善客戶信息管理,做好差別化服務

為了更好地開展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必須建立有效的信息分類系統,不僅僅是數據的大集中,更重要的是完善個人重要信息,做到客戶細分,針對性地對各層次的客戶提供專業的產品服務。相對于部分股份制銀行來說,擁有大量低端客戶的四大行更需要做好這一點,在滿足低端客戶需求的同時,有效發掘高端客戶的需求,設計相應產品,提高銀行服務的質量。

(二)擺正經營理念,提高從業人員業務水平

營銷作為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關鍵環節,必須要求從業人員對它有著足夠的重視以及專業的業務能力。在零售業務的發展過程中,銀行需要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增強其業務水平,同時,制定合適的業績考察方式,主動調動起從業人員的營銷積極性,為客戶帶來更令人滿意的服務。

(三)明確營銷戰略,培養核心競爭力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市場嚴重的同質性,不僅不利于各大銀行搶占自己的市場份額,還會對市場帶來一定的混亂。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做的是,加快零售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力度,發掘市場需求,在充分研究消費者需求的條件下,結合自身特長,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零售業務產品。以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搶占相應市場,而且有助于品牌特征的形成,增強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2

銀行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一直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為順應全球經濟的發展,國內商業銀行數量不斷增加。商業銀行為了爭奪市場,需要不斷開發新的銀行業務,不斷完善銀行服務體系以及不斷提升銀行的業務指標,這導致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愈演愈烈,給銀行從業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形勢整體下滑,銀行業受到了巨大沖擊,商業銀行開始提高招聘門檻,并通過內部重組實施減員,這無形中加劇了銀行從業人員的工作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名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筆者認為對商業銀行從業人員工作壓力進行正確管理非常重要,這需要我們從分析銀行工作壓力源到探討壓力管理措施等進行系統的研究,最終達到緩解員工工作壓力、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提升銀行業務水平的目的。

1.壓力、壓力源與壓力管理

1.1壓力的概念

壓力(stress)最早是來自物理學的概念。1956年,加拿大的生理學家Seley首次將壓力概念引入到醫學領域,描述了人體器官受到刺激后,為恢復到正常狀態所做出的反應,隨后,壓力的概念逐漸延伸到心理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領域[1]。

在管理學的研究范疇里,工作壓力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其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工作壓力僅指在工作環境下產生的壓力,而廣義上的工作壓力還包含工作環境以外的對工作產生的壓力[2]。

1.2壓力源的定義以及相關理論

壓力源,又被稱為應激源,是指工作中使個體感到緊張或受到威脅的來源,包括個體、外在環境、所處工作氛圍等各個因素。以Beehr 和Newman(1978)從主體特征說的角度分析為例,他們認為迫使個體偏離正常狀態的與工作相關的因素,就是工作壓力源。

工作壓力來源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包括突發的、持續性較為短暫,也有長期性、累積性的工作壓力,許多學者給出了自己對壓力源的分析。例如Weiss[3]認為壓力源來自工作本身、組織中的角色、職業發展、組織結構與組織風格和組織中的人際關系五個方面;Rice [4]則認為從工作條件 、角色壓力、人際關系因素、職業發展、組織結構和家庭工作關系相互影響六個方面分析了壓力來源。劉耀臣、王健[5]則從角色超負荷、角色沖突、角色模糊、職業期待過高、控制水平低等七個方面論述了壓力來源。

盡管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壓力源分類,但總體而言可把工作壓力源歸納為個體因素(個體性格、個體認知)、工作本身的因素(工作標準、工作內容、職業發展)以及工作活動以外的因素(工作條件、人際關系、家庭等)三大類。由于個體因素差異較大,不好量化分析,本文只側重于分析后兩個因素對工作壓力的影響,后續研究主要基于Rice對工作壓力源的分類方式。

1.3壓力管理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是個體或組織對來自個體內部和外界的壓力源而引起的個體在生理、心理和行為上所發生的變化和反應進行干預或應對[6]。這里是從壓力動態說的角度進行定義,主要強調對變化過程的干預。壓力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壓力的良性作用,發揮個人潛能,提升企業績效,變壓力為動力,同時,有效疏通員工的負面壓力,減輕其對員工和企業的不利影響。

西方國家早在上世紀初就開始關注壓力管理的研究,并經歷了一般生理模式、個體心志模式和復雜社會人模式三個研究階段[6]。我國對企業員工壓力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末開始,壓力管理的研究才得到重視,近些年也在這方面做了一些較有成效的研究[7]。徐小東和夢小斌的“個體―組織”論,從個體和組織兩個維度探討了壓力管理理論[8]。胡芳提出了基于SHRNI的壓力管理模型,作者將戰略人力資源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了壓力管理研究中[9]。

2.銀行從業人員壓力的特性

銀行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部門,對國民經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銀行業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行業之一,聚集了大量高學歷人才,這些高學歷人才在高收入同時也面對著高壓力。不同于其他行業的壓力,銀行從業人員所面對的壓力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殊性。

2.1經濟周期

受全球經濟整體低迷以及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影響,我國銀行業在近些年受到了巨大的?_擊,已出現商業銀行破產或者被并購的案例。銀行業作為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的行業,其經營管理的績效與周期的增長或衰退呈正相關的關系。在現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為保持銀行收益不受影響,從業人員將面對更大的經營任務壓力,同時還需兼顧風險控制。為應對當前經濟形勢,部分銀行開始嘗試資產重組或者轉型,這必然帶來人員重新配置、薪水變化、工作時長變化等影響,給從業人員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2.2高學歷與慢晉升

銀行業是高學歷人才聚集的高地,盡管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銀行從業人員的收入相較于其他行業還是具有明顯優勢的,工作職位也相對較穩定。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生理、安全等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時(例如收入穩定),人們會追求尊重、自我實現等更高需求,職業晉升便是更高需求中的重要一環。然而,隨著銀行工作體制的完善,管理崗位的數量已經無法匹配從業人員的升遷需求,大部分高學歷人才面臨著晉升渠道不暢通所帶來的壓力,這種壓力會影響從業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員工歸屬感,并最終影響到員工低層次的需求,帶來更大的壓力。

2.3工作與家庭沖突

由于銀行業務的特殊性,很多從業人員會因為輪崗到異地工作,銀行業的月度、季度、年度等各節點的績效考核也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迫使員工經常性地“自愿”加班,導致很多員工無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引起家庭糾紛。家庭的不和諧會加劇銀行從業人員身心的不安和焦慮,帶來工作壓力以外的額外壓力。

3.長沙某銀行從業人員壓力問卷調查

問卷主要以長沙某商業銀行的從業人員為調查對象,問卷設計并未特別針對該商業銀行,問卷設計具有普適性,可用于其他銀行從業人員的壓力調查分析。調查問卷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調查人員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學歷、職務、工作性質和工作年限等選項;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從業人員的壓力水平,參考已有的工作壓力問卷量表[5],設置了15個問題,每個問題按1-5分打分,最后統計總分,總分高低與壓力高低成正比關系;第三部分主要用于測試和分析銀行從業人員的壓力源,基于賴斯的工作壓力因素分析表[10],該量表增加了銀行業特殊壓力源的分析,共設30個問題,每題按照1-5分打分,從6個維度分析了銀行從業人員的壓力源。調查共收回146份有效問卷。

3.1壓力水平測試

工作壓力水平測試共設15道題,每個題目都設5個選項,給出1-5分,用于量化調查對象對該問題的回答情況。壓力水平與得分情況的關系如表1所示。

調查對象工作壓力水平測試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約62% (91/146)的調查對象感到工作壓力的存在,其中,約15%(22/146)的人感到較大或者高度壓力,這部分人所面臨的壓力有可能會對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3.2壓力源宏觀分析

根據Rice對壓力源的分類,我們主要分析各個維度的平均分,用于比較各個壓力源的對壓力產生的影響,見表2,該表對存在一定工作壓力和存在較大工作壓力及以上(見圖1)兩類調查對象分別進行了分析,分別對應平均分-1和平均分-2。從表中容易得出,兩類調查對象的工作壓力來源基本具有一致性,工作條件是工作壓力的首要來源,組織結構、人際關系和角色壓力同樣分列4-6位。兩者不同的是,存在較大工作壓力的員工受職業發展影響更大。角色壓力是最低的壓力源,說明銀行業對個人定位比較準確、分工比較合理。人際關系也不作為主要的壓力源,也從側面反映出銀行業以業務能力為主衡量人才的標準。

4.銀行從業人員壓力管理的對策

本文的調查對象盡管只針對筆者所在的商業銀行,但銀行在其運作上并無太大差別,從業人員的壓力來源也基本相同,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針對該商業銀行的壓力管理分析,將相應的壓力管理對策應用到其他商業銀行中,使其具有一定普適性。結合上一節的問卷調查分析主要從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對壓力管理對策進行討論。

4.1企業層面壓力管理對策

從壓力源的六個維度來看,與企業層面最直接相關的主要有工作條件和組織結構。

4.1.1改善工作條件

第一,要科學設計工作內容,做到減量提質。在此基礎上,鼓勵員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這里的自由是指給員工授予一定的權利,使其對自己工作的計劃、組織和實施等環節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由企業主動給員工減壓到員工主動“加壓”的完美過渡。

第二,要設定合理的績效評估標準。合理的績效評估有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使得員工把工作本身這個壓力源轉化為動力源。績效評估標準應同時注重工作過程和結果,并以結果為主。在員工不違反銀行工作條例的前提下,銀行不應太多干預員工的工作過程。

第三,經常性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崗位培訓。銀行定期組織崗位培訓不應只針對業務本身,例如如何賣出產品,而應把理解產品所需要的背景知識交代清楚,讓員工知其所以然,為員工打“持久戰”奠定基礎。

4.1.2優化組織結構

第一,轉變領導思維,改善領導作風。領導的思維優劣直接決定了員工壓力的大小,要有效降低員工的壓力水平,領導首先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夠給員工提出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其次,要尊重員工的意見,注意與員工的溝通,除日常的溝通外,可以利用社交平臺、郵件平臺等方式增加與員工的互動,了解一線員工的工作狀況。

第二,加強部門內部和跨部門的溝通,做到協同發展。跨部門的溝通,可以開拓員工眼界,拓寬員工的知識面,給員工機會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看待問題,這對員工的后?m職業發展很重要。

第三,要實現公平競爭,避免暗箱操作。銀行要針對自身特色,設計公正的決策過程,并嚴格執行,以建立公平制度為核心,減少人為干預帶來的暗箱操作的可能。

第四,鼓勵員工參與決策和管理。提高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提升員工的使命感和企業認同感。

4.2個人層面壓力管理對策

4.2.1全面科學地認識自己

全面科學地認識自己,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銀行從業人員需要結合工作環境這個關鍵因素,才能全面認識自己在這個工作中的特質,然后才能合理設定自己的工作目標,準確定位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找準權利和責任的邊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狀態,降低個人的壓力水平。

4.2.2全方面發展

情商智商全面發展是銀行從業人員長遠發展的必備素質。員工應以提升團隊凝聚力、增強團隊人際之間的信任作為第一步,努力爭取得到團隊的支持。在得到團隊支持之后,員工可以嘗試與不同部門、不同類別的客戶進行交流,在理解各部門的工作內涵的同時幫助客戶理解自己的工作,以求提高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最終做到。

篇3

關鍵詞:銀行保險 銀行業 保險業

銀行保險又稱銀保融通,主要是指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向客戶提供保險產品從而進入保險領域的一體化經營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銀保合作。

我國發展銀行保險的現實意義

銀行業與保險業相互合作、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作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產物,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當前我國出現的銀保合作熱,符合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是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在應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挑戰所作出的理性選擇,也是為下一步迎接激烈競爭所作出的必要準備。大力發展我國的銀行保險,對于我國的銀行業、保險業起著雙重促進作用。

銀行保險可以有力促進保險業的發展

有利于節約保險的經營成本,提高保險市場的運行效率 由于銀行發展較早,比較完善,具有豐富的營業網點和廣泛的銷售渠道。銀行保險正是利用銀行龐大的分支機構網絡銷售保險產品,使得銀行保險的經營者可以憑其信息優勢接觸數量巨大的潛在客戶,而不需要在社會上隨機尋找潛在客戶和準客戶,主動聯系進行保險展業,在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降低保險產品的營銷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擴大了潛在客戶群,提高保單的銷售效率。

促使我國保險經營模式的變革 一是保險經營理念的變革。銀保合作可加深保險公司與客戶的關系,降低客戶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滿足其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二是保險經營手段的變革。保險業利用銀行網點作為銷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蓋市場與客戶,解決保險公司分支機構不足的問題;并可借助客戶對銀行的信賴,有效縮短保險產品與廣大客戶之間的距離。

促進我國保險核心資源的深度和廣度開發 銀行保險的推廣,可以增加保險市場的主體,有力地加快中國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的擴張速度,提高保險市場的競爭力度,培養健康、競爭、有效的保險市場。銀行與保險開展深層次合作,對提高我國保險業整體規模和服務水平,增加服務的技術含量,增強國際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銀行業也會在銀行保險業務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使巨大的銷售網絡獲得根國利用利潤 銀行的收益是多方面的 首先,銀行通過現有的銷售渠道、技術等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了成本節約。節約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銷售渠道成本、客戶信息收集成本等。銀行和保險公司可以協商降低保費的形式,把節約的費用向顧客轉移從而提高產品的吸引力。銀行保險最為發達的法國,在壽險市場采取銀行保險形式的公司在成本上明顯要比傳統的保險公司占據優勢,銀行保險機構基本上可以把傭金和成本占總保費收入的比例控制在10%以內,而傳統的保險公司的這一比例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達到22%。其次,銀行可以通過銷售保險產品得到手續費,參與其銷售的保險產品部分的資產管理將獲得資金的投資收益;多項收益將產生“收入的協同效應”,即銀行保險可以通過產品開發、銷售、網絡關系等資源的共享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為銀行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穩定銀行的資金來源 金融市場近年來逐漸顯現銀行的資金逐漸分流到保險公司,銀行為了避免這一狀況的惡化,采用了兩種方式保險業務的經營:一是與保險公司簽定分銷協議并參與資金的管理,二是成立自己的保險公司保證資金保留在集團內。這樣既避免了資金分流,還使得銀行自身的資金來源更加穩定,更多的短期投資轉化成中長期投資。

我國銀行保險的現狀及問題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及國民經濟結構性調整的逐步深化,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仍然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

觀念轉變滯后于市場。目前銀行已充分認識到拓展銀行保險業務是今后穩定客戶源的一條重要渠道。但是在基層網點,大多數員工對這項業務認識不足,認為是增加額外負擔、不務正業。同時推銷保險業務簡單依靠信貸手段、柜臺銷售,全員沒有真正開展起來,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保險公司則習慣于沿用行業代辦的模式,對銀行保險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上熱下冷。甚至一些基層公司有畏難情緒,認為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啟動這塊市場,還不如建一個保險站業務來得快,沒有從營銷機制創新角度來重視銀行保險,更沒有像引進個人營銷機制一樣開拓銀行保險市場。

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仍顯不足。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都是金融企業,其在產品、管理、風險防范、營銷對象等多方面有著共通之處,具備廣泛、深入合作的條件,但目前我國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仍處于初期,合作內容以保險、保費結算、資金存款為主,而在產品互補、客戶共享、電子網絡等方面仍未開展有效合作,合作內容的單一和簡單化影響了雙方資源的共享度和資源整體效益的提高。為此,銀行與保險公司應進一步擴大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并通過合作,努力實現降低經營成本、化解經營風險、增強自身競爭力的目標,為迎接全球化金融競爭的挑戰奠定基礎。

產品單一,同質化程度高,且產品存在較高的風險。各家保險公司在銀行柜臺上推出的產品大同小異,絕大部分為簡易型人身保險產品,保障功能設計不足,無法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產品單一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容易偏向價格惡性競爭。目前占銀行保險市場份額最大的產品為躉繳的分紅保險,2002年占銀行保險業務保費收入的43.6%。分紅型產品占比過高,而我國資本市場又不是很穩定,資金運用渠道相對狹窄,勢必造成過高的資本運用和分紅壓力。當然,銀行保險主推分紅保險與我國民眾保險意識不強有關系,因為相對于保險而言,人們更容易接受傳統的儲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由于受技術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約,加之對銀保合作的渠道與機理認識不清,不能結合雙方優勢開展產品、服務創新,以致出現產品缺乏吸引力和價格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電子化管理水平低,專業人員相對缺乏。由于保險產品的特殊性,需要具備保險專業知識的人向投保人詳細解釋,而我國目前這種專業人員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電子化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機型和軟件的規格不統一,雙方網點無法實現全面聯網;保險公司系統內尚沒有開發和建立銀行保險售后服務網絡系統,始終存在保單流傳速度慢、承保質量低、管理有漏洞等問題,影響了客戶到銀行購買保險的積極性。

發展我國銀行保險業務的對策

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的業務合作,使銀行保險業務成為金融業一個具有巨大贏利潛力的領域。能否很好解決好目前存在的問題,將極大地影響我國銀行與保險業合作的未來前景。現階段我國保險業發展銀行保險的對策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轉變銀保合作的經營理念。對銀行來講,保險是金融一體化的前奏,是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是夕陽式的短期行為,更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增加銀行儲蓄存款的低層次認識水平上。這個觀念要灌輸到銀行的每一個員工的思想里,使其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對保險公司來講,則要樹立全新的市場經營理念,除在產品、管理、服務、培訓等方面下功夫外,還可以適當地增加前期投入,為銀行提供有效的宣傳等配套服務。

進行服務和保險產品的創新,使之融入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渠道,發揮整體聯動優勢。銀保合作的核心是尋找共同的客戶市場,并提供多元化服務,保證客戶的長期滿意度,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為此,保險公司應與銀行組成市場拓展專家小組,充分開發與利用客戶資源,對市場進行細分、確定相應的目標市場,針對不同需求層次的準客戶和潛在客戶設計相應的保險產品和營銷策略。一是開發適銷的銀行保險產品。這是銀行保險業務得以發展的關鍵。二是服務創新,提升服務內涵價值。目前可嘗試開展諸如信函賬單、電話服務和信用卡銷售等新型銷售方式。

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企業都是以獲得最大利潤為目標,作為銀行也不例外。銀行保險能否取得最大利益成為銀行保險工作能否突破的關鍵。業務發展初期,利潤少,銀行的積極性不大。保險公司應和銀行共同商定銷售人員的激勵考核辦法,采取獎勵基金與銷售業績、產品組合、業務增長量以及目標實現率相掛鉤的方法,調動銀行銷售人員的積極性。銀行在利益分配上要克服短期行為,要有前瞻性、連續性,將手續費或傭金足額分配給經辦人員,以充分調動員工開展這項業務的積極性,激活銀行保險市場。

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和市場營銷力度。保險業務專業性強,險種的開發、產品的銷售、售后的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已成當務之急。保險公司和銀行應該積極引入歐洲的銀行保險業務經驗,并結合國內銀行的特點,加強對專門負責保險業務人員的培訓,使之有能力應付各種技術性和專業性問題,使客戶在銀行買保險也能享受專業化服務。

加快技術開發,推廣“銀保通”。實現銀行保險業務處理的電子化,解決保單流轉緩慢、承保質量低、管理有漏洞等問題。銀保雙方要舍得增加必要的投入,添置和更新計算機設備,建立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的網絡系統。尤其是保險公司要加強內部自動核保系統、投保信息管理系統、結算系統與銀行的合作,開發出適合銀行保險需要的業務處理系統,在承保、核保、理賠和其他售后服務等方面全面實現計算機網絡管理,建立統一的操作平臺,為客戶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務。同時,雙方應建立共同客戶數據庫,通過對數據庫信息的分析,隨時了解共同客戶的經營狀況、合作情況,有效實施客戶關系管理。

銀保保險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不僅能促進保險公司進行銷售渠道和產品創新,也能豐富銀行的經營結構和服務層次。展望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混業經營將成為我國金融業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國必須大力發展銀行保險。

參考資料:

1.施建祥,發展我國銀行保險業[J],保險研究,2002年4月

2.袁宜,銀行保險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浙江金融,2002年10月

3.劉曉宇,銀保融通與我國“銀行保險業”的發展前景[J],上海保險,2002年4月

4.沈琳,我國銀行保險發展的現狀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3年2月

篇4

關鍵詞:農村;金融支付;調研

基金來源:2015年安徽財經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安徽省農村金融支付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510378141)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安徽農村金融支付現狀調研――以蚌埠為例

收錄日期:2016年7月4日

安徽作為農業大省,農村金融是農業發展的有力保障。調研小組對蚌埠市農村地區居民(包括農民、養殖戶、個體工商戶和鄉鎮企業員工等)進行了一次金融支付認知程度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旨在了解目前農村地區金融支付現狀,發現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可行建議。本次調研地為安徽省蚌埠市,這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安徽省重要的樞紐城市。全市面積5,952平方公里,下轄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龍子湖區、懷遠縣、固鎮縣和五河縣,總人口371.10萬人,農村人口181.72萬人,占總人口的49.1%。

一、蚌埠市農村金融支付現狀

(一)蚌埠市目前共有政策性銀行營業網點4家,村鎮銀行營業網點12家,商業銀行營業網點484家,其中郵政儲蓄銀行營業網點99家,蚌埠農村商業銀行(由原蚌埠市市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基礎上改制而成)分支機構49家。通過對所有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的所在地進行分析,發現極少有金融機構營業網點設立在農村社區及村一級,大多數金融機構營業網點都設立在鄉鎮一級和市區。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對支付結算需求的廣度和深度逐步擴大,然而農村金融支付結算環境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同步,廣大農村地區居民不能像城鎮居民一樣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結算服務。

(二)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農村地區居民對金融支付認知程度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發現農村地區居民對金融支付結算相關知識十分缺乏,農村地區仍以現金結算為主。對目前使用的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本票、匯票、支票和銀行卡,分別有16%、20%、35%和67%的人表示知道,而對方便快捷的網上銀行轉賬支付方式,也僅有38%的人表示有所了解。

二、蚌埠市農村金融支付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金融機構營業網點覆蓋率低。因為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往往不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和迫于經營壓力,設置在農村地區的金融網點數量極少。同時,由于受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發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約,在廣大農村地區配套ATM機、POS機等銀行卡非現金支付結算設施需要投入比城市多的資金、技術、人力等成本,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濟效益無法得到保障。所以,ATM機、POS機等銀行卡業務基礎硬件設施的建設也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地區銀行卡業務的硬件設備投放量不足,這也是導致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結算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無法與日益發展的農村經濟相適應,無法滿足農村地區對金融支付結算的需求,嚴重制約了農村金融支付環境的健康良好發展。

(二)農村地區缺乏金融支付結算相關知識的宣傳。除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外,還存在著金融支付結算相關知識宣傳力度不足的問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在支付結算宣傳工作中存在缺陷,宣傳方式還是以突擊性和啟動性宣傳為主,缺乏持續式和普及式宣傳。在宣傳方法上往往采用懸掛橫幅,發放傳單等方式,宣傳方式單調,宣傳覆蓋率低,沒有深入到廣大的農村地區,難以使金融支付結算相關知識深入人心,這也是造成農村地區金融支付普及率低的原因之一。根據本次調研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地區居民對金融支付結算相關知識十分缺乏,僅對銀行卡、支票和網上轉賬有所了解,而對于其他金融支付結算方式了解不多,不清楚現代化的金融支付結算方式。

(三)農村金融支付從業人員業務水平偏低。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數量少,同時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業務又主要以現金存取為主,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不高。為節約成本,金融機構往往不會聘用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到農村地區金融網點服務。而出于對未來發展空間的考慮,從事金融支付結算業務的人才也不愿意到農村地區服務。隨著金融支付業務的不斷更新,相關從業人員的理念、知識結構和業務操作技能也應該不斷地更新來滿足不斷提高的工作要求,但大多數從事農村金融支付的從業人員工作態度不積極,對所從事的業務持應付態度,缺乏學習的激情和動力。從業人員對新型支付結算業務操作生疏,不清楚現代化金融支付體系,嚴重阻礙了農村地區金融支付環境的建設。

(四)農村地區使用現金支付結算方式習慣難改。農村地區金融支付結算方式單一,農村地區居民習慣使用現金支付結算方式,非現金支付結算在農村地區推廣緩慢,銀行卡普及率不高,與城市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民持卡人總持不放心的心理,因為銀行卡不如存折可以一目了然的體現銀行存款余額,農村地區居民對不是十分了解的非現金支付結算持排斥態度,更加喜歡使用已經習慣了的存折,不習慣使用銀行卡。

(五)支付結算業務收費偏高,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發展緩慢。因為農村地區居民收入不高,對各項支付結算業務收費十分敏感,而存折與銀行卡相比,存折沒有工本費、年費等,各種費用相加總和也不少,所以農村地區居民更加偏愛使用存折這樣的現金支付結算工具。同時,由于大部分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偏低、大宗消費較少、文化素質較低的特性,當前流行的非現金支付工具無法完全適應農村地區居民的需求,缺乏農村特色,使得農村居民偏好現金支付結算的現狀得不到根本改變。這不利于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和使用。

三、蚌埠市農村金融支付改善建議

(一)大力推動農村地區金融支付基礎建設。一是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的政策性扶持,可以給予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以稅收方面的優惠和財政補貼,以減少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經營壓力和調動金融機構在推動農村地區金融支付環境建設方面的積極性。同時,考慮目前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在城鄉間分布不均衡的現狀,統籌合理規劃網點布局,確保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和推動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的建設,增加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數量,完善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服務功能,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服務質量;二是應該增加農村地區ATM機和POS機等快捷支付設備的投放量,滿足農村地區居民對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的需求,推動農村地區金融支付結算環境的建設,為農村地區金融支付環境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積極宣傳金融支付結算相關知識。一是改變以往單調低效的宣傳方式,改用在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宣傳媒體上投放廣告的方式,同時在營業網點安排專人進行講解和派人深入農村地區進行宣傳,加強金融支付結算的宣傳;二是針對不同群體,從農民個人、農村養殖戶、個體工商戶到農村地區鄉鎮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特色宣傳。農村地區居民因為文化水平不高,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專業性的術語,很難接受過于專業化的宣傳。針對這一現象,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和簡單直觀的方式,提高農村地區居民對金融支付結算的認知程度和接受水平,增強金融支付結算在農村地區的影響。

(三)加強農村地區金融支付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素質。擁有良好業務素質的從業人員是推動農村金融支付發展的關鍵。農村金融機構要在現代化支付系統運用過程中,通過不斷優化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采取上崗培訓、業務培訓等多種措施,強化支付結算從業人員業務素質,不斷提升支付結算從業人員的應用能力和業務操作水平,使之成為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建設的主力軍,確保農村金融支付結算業務的健康、正常開展。同時,也要明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從業人員集中短期培訓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偏低的現狀,而是要建立合理長效的培訓機制,制定完整有效的培訓計劃,從根本上加強從業人員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提高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水平。同時,安排更多業務素質高,業務技能熟練的人員到農村地區服務,讓他們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其他人員共同進步,并且建立合理的激勵制度和用人制度,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真正建設出一個高素質、高水平的支付結算服務團隊。

(四)積極引導使用非現金支付結算。建議由當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牽頭,聯合相關政府部門,組織當地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精心策劃組織具有針對性的宣傳活動,加大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宣傳,引導農村地區居民使用多種多樣的支付結算工具,減少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使用,使農村地區居民養成使用非現金支付結算的習慣。在推廣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過程中要注重運用科學的宣傳手法,對目標群體進行細分,為經過細分之后的群體選擇最合適的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采用最有效的方式有重點的進行推廣。例如,農村地區鄉鎮企業的會計人員對支付結算相關知識了解較多,不存在使用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有困難的問題,可以重點推廣銀行卡、票據和網上支付結算等業務。對于廣大農民,可以根據所需支付結算業務量的大小進行劃分,其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民和個體經營戶,他們收入較高,消費能力強,所需的支付結算業務量大,支付結算業務活動頻繁,著重宣傳銀行卡和網上轉賬支付等非現金支付工具;而對于支付結算業務需求量小的農民,他們收入相對較低,消費能力弱,以宣傳推廣銀行卡為主。

(五)降低金融支付結算業務收費標準,發展新型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一是應當制定規范合理的收費標準,降低支付結算各項費用,取消不合理收費;二是根據農村地區經濟實際發展水平和農村地區居民支付習慣,立足實際,創新農村支付結算工具。推廣和創新支付結算工具,要針對農村地區對支付結算工具的多種需要,細分客戶群體,不斷推出更加適合農村地區使用的操作簡單、直觀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使農村地區居民真正感受到非現金支付結算的方便快捷和好處,積極推動非現金支付結算在農村地區的普及。

(六)創建農村支付環境示范縣,起到先鋒模范作用。按照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原則,根據蚌埠市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選擇經濟基礎較好、人均收入較高、經濟比較活躍、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較高、農戶金融信用意識較強、發展前景較好的縣城作為試點縣,開展農村金融支付環境示范縣建設工作。大力加強試點縣銀行卡受理市場的建設,培育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構建以市場支付環境建設為主攻方向,鄉鎮特色經濟服務為縱深拓展,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個體經營戶、農戶等各社會群體廣泛參與的工作體系,同時按照“全覆蓋、零風險、高效率、可復制”的原則,建設功能多樣、收費合理、實用高效的農村金融支付結算體系,努力建設出一個金融服務水平得到提高,服務質量得到提升,中間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支付結算水平得到質的提升的金融支付環境示范縣。通過試點交流,發揮示范縣帶動作用,為其他縣全面推廣改善農村支付結算服務環境建設工作提供范本和經驗。并在總結示范縣經驗的基礎上,有效促進蚌埠市農村地區改善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安徽省統計年鑒及政府相關部門網站統計數據.

[2]朱學彬,陸國慶,李廣.農村地區支付結算現狀調查――以安徽省巢湖市為例[J].海南金融,2010.9.

篇5

關鍵詞: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應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128-02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保理業務作為一項既能保證出口商安全收匯,又能為進口商提供買方信貸的新型金融服務手段,已被越來越多的商家所接受,由于其順應了貿易全球化的潮流,近年來成為最重要的金融創新產品被我國商業銀行引入。在我國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激烈竟爭中,國際保理業務是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環節,它對于豐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品種所發揮的功能,已在國際結算與融資領域中日益顯現。

一、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概述

(一)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概述

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是指出口商以賒銷、承兌交單等方式銷售貨物時,保理商買進出口商的應收賬款,并向其提供資金融通、進口商資信評估、銷售賬戶管理、賬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務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方式。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使用賒銷或承兌交單的出口商提供應收賬款資金融通、進口商資信評估、銷售賬戶管理、賬款催收、信用風險擔保等兩種組合或全部的服務,并收取相關費用的一種金融服務手段。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屬于銀行短期貿易融資方式中的一種,融資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內。

根據業務涉及保理商的情況,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通常分為雙保理模式和單保理模式,其中雙保理模式是當前國際上最為流行的模式,我國商業銀行在參與國際保理的實務中,也主要采取雙保理模式。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狀況

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起步較晚,1988年中國銀行在我國率先推出國際保理業務,并于1993年成為中國首家國際保理商聯合會會員,隨后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也紛紛開展國際保理業務,并先后成為FCI會員。國際保理業務作為一項重要的金融創新產品被各家商業銀行引入,在經歷二十多年的市場培育,逐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我國加入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 FCI)的成員從 2000年前的2 家猛增至2010年的22家,其中業務量較大的主要是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FCI公布數據來看,我國保理業務每年都以倍增方式發展。1999―2004年,我國大陸保理業務由最初3 100萬歐元的市場規模,發展到40億歐元,增長了12倍;2004―2008年,我國大陸保理業規模由40億歐元增長到550億歐元,增長了近10倍。據FCI 2010年度統計數據,2010年度我國保理業務額為1 545.5億歐元,相比2009年度的637億歐元,增加了142.6%。其中,國內保理總金額為1 199.6億歐元,國際保理總金額為345.9 億歐元,全球保理總額為16 482.29億歐元,我國保理業務量已占全球的9.38%。2010年6月,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第42屆年會在維也納隆重舉行,中國民生銀行從眾多會員中脫穎而出,榮獲全球“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務質量進步獎”第二名。這既對民生銀行以“新起點新模式新保理”為口號全面樹立保理專業品牌形象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我國本土打造一流的貿易融資銀行的充分肯定。保理業務,尤其是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其發展潛力已得到有力證明。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拓展制約因素分析

在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但由于銀行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的制約,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保理業務時,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一)外部環境

1.缺乏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沒有專門針對國際保理的立法,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發展的障礙。雖然我國已接受了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的《國際保理慣例規則》以及《國際保理服務公約》等國際統一規則,但這些規則還不太適合直接用于指導、監督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雖然我國《新合同法》對國際保理業務的規定較以前《民法通則》有明顯進步,但我國國際保理業務還沒有形成類似信用證結算方式的完整法律體系,極大地阻礙了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

2.進出口企業的因素

我國進出口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他們對建立在商業信用基礎上的國際保理業務非常陌生,缺乏相關知識,因而在國際貿易中,他們更傾向于使用信用證等傳統方式進行結算,從觀念上阻礙了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

(二)商業銀行自身的因素

1.沒有專門從事國際保理業務的機構

我國具備FCI會員資格并對外辦理國際保理業務的機構主體是商業銀行,其融資規定參照信貸管理辦法執行,使企業受制于傳統的銀行授信額度,完全忽視國際保理業務與傳統信貸業務的區別,從根本上就制約了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的開展。再加上保理業務只是銀行中間業務的一部分,商業銀行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積極性不足。

2.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所能提供的服務有限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提供的國際保理業務比較單一,服務項目主要集中在為客戶提供融資和賬款托收方面,大部分只提供出口保理,不承擔境外風險,包括銷售賬務管理、壞賬擔保等服務較少提供,就融資功能方面,也以提供有追索的融資為主,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與典型的現代保理業務仍存在一定差距。

3.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

國際保理業務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保理業務專業知識,熟練的英語應用能力、豐富的國際金融知識以及法律知識,熟悉相關國際慣例、國際貿易交易規則和習慣等。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缺乏高水平專業人才,保理業務工作人員少部分進行過專業國際保理業務培訓,取得專業資格的人員非常有限。在實踐中,從業人員也缺乏實務方面鍛煉,從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的拓展。

三、我國商業銀行加快拓展國際保理業務的對策

(一)完善外部環境

1.加快保理業務規范化法制化建設

我國應參照國際現有的保理業務慣例和公約,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一部既符合現代國際保理業務的特征,又能夠滿足我國現階段保理業務發展需要的保理法律規定及實施細則,并與國際立法規定接軌。中國人民銀行或銀監會應加強對保理機構的監管,保障商業銀行在保理慣例、公約及國家法規框架內開展國際保理業務,以確保其合理有序發展。

2.政府應出臺國際保理方面扶持政策

政府應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及非金融機構大力開展國際保理業務,必須出臺相應扶持政策,使出口商和保理商都能在開展國際保理業務中有利可圖,從而變被動發展為主動引導示范。政府應激勵出口企業應用國際保理業務以擴大對外貿易,鼓勵商業銀行拓展經營范圍,大膽開展國際保理業務。在國外金融機構尚未大量進入中國國際保理市場競爭之機,加快發展國際保理業務,搶占先機。

3.電子信息技術是商業銀行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的基礎

電子信息技術對于國際保理業務信息傳遞、數據交換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貿易伙伴國所在地法律、法規和經濟政策等方面分析必須通過完善高效的電子化信息傳輸系統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盡快與FCI其他成員國和各大銀行以及各種咨詢機構建立信息交互網絡,國際保理活動中的所有文件都力求標準化,通過衛星或其他計算機信息網絡傳輸,以便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正常協作。

(二)改善商業銀行自身素質

1.建立專門的國際保理公司

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將國際保理業務從銀行業務中獨立出來,發展專業保理商,并給予不同的政策待遇。中國人民銀行或銀監會作為監管機構,應鼓勵有能力的商業銀行開辦國際保理業務;允許設立專門的保理機構,并給予不同的政策待遇。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引進國際知名保理公司,以獨資或合資公司形式進入我國的國際保理市場,加速我國國際保理機構的建設。

2.加大對國際保理業務的宣傳力度

為擴大對外貿易,抓住歷史機遇,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強國際保理業務宣傳,使企業更多地了解國際保理業務及各種金融避險工具,引導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使用國際保理業務結算。商業銀行應認識到發展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巨大盈利空間,抓住數量眾多、資質優良中小企業推動國際保理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3.積極開發國際保理業務新品種

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使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與外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的壓力。我國商業銀行若想把國際保理業務做強做大,應在結合我國實際的基礎上,分析客戶需求多樣性,不斷拓展國際保理業務范圍,重視創新求異,探索國際保理與信用保險結合的新思路,開發新的國際保理業務種類,增強自身競爭力。

4.盡快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國際保理從業人員隊伍

我國商業銀行應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強對國際保理業務從業人員專業培訓,提高綜合素質;加強與世界知名保理商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其先進管理經驗。選派人員到國外學習,盡快提高業務經營水平;邀請國外大保理公司業務人員或專家來交流,舉辦培訓,利用國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培養專業化的人才;加強商業銀行從業人員間交流,培養一支高素質國際保理專業隊伍,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蕭朝慶.國際保付[M].北京: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5.

[2] 楊立娟.國際保理業務中信用風險問題思考[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0,(11):22-33.

篇6

本文主要考察大學畢業生所持學歷與初次就業后的職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們運用了實地調研數據進行經驗檢驗,文章的檢驗結果能夠為此類問題研究提供一個較好的樣本,同時也能為大學畢業生的受教育選擇提供經驗證據和決策參考。由于此類問題的經驗研究結果可能會受到就業后所處的行業差異的影響,同時實地調研難以獲得覆蓋所有行業的大樣本數據。因此,我們選擇了金融行業從業者作為研究對象。金融行業作為我國加入WTO以后快速發展的一個行業,以其創新速度快、職工收入豐厚、行業發展前景看好等因素逐漸成為高校畢業生擇業的熱門行業,對該行業在職人員的調查能夠給我們的研究主題一個值得參考的答案。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自于一項針對廣西柳州市金融從業人員的在職調查。調查依托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高校學歷與職位晉升――基于柳州金融從業本科與大專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比較分析視角”,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間以隨機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隨機選擇了柳州市的5家銀行及8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進行,金融機構范圍涵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投資公司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六類金融機構,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問卷110份,問卷回收率達91.66%,有效率達84.17%。調查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搜集金融從業人員的各類基本信息,了解金融從業人員的學歷對職位晉升的影響。(受訪者信息見圖1和圖2)。

二、指標選取

我們用“現有職位”作為本文的目標變量,以變量P來表示。在調查中,我們搜集了“員工現有職位”信息。此問題的選項一共有三個,分別為“普通員工”、“中層管理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調查中我們要求受訪者依據本單位的崗位制度來選擇上述職位等級。“現有職位”這一變量的選擇有:“普通職員”,賦值為“1”;“中層管理人員”,賦值為“2”;“高層管理人員”,賦值為“3”,賦值沒有數量計算關系,只用于區分程度大小(下文賦值同理)。

本文的解釋變量包括學歷、專業、初就業職位和性別。學歷是本文的主要解釋變量。學歷因素中包含兩個變量,“初就業學歷”和“現有學歷”。從實踐中來看,大部分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職位對學歷都設有一定的門檻要求,同時由于金融行業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對學歷的要求也會更高。這樣的要求造成許多工作崗位上的員工為了職業生涯的發展選擇了函授、自考、再讀研究生、以及進修等方式提高原有的學歷[1]-[2]。因此,我們可以估計,學歷對職位晉升有正的影響。我們用變量“FE”表示“初就業學歷”,用“PE”表示“現有學歷”,此兩個變量一共有四種選擇:研究生、本科、大專、高職及以下。將四個選擇虛擬為數值,用“4”表示研究生,“3”表示本科,“2”表示大專,“1”表示高職及以下。

專業因素中也包含兩個變量,“初就業專業”和“現有專業”。我們用變量“FM”表示“初就業專業”,用“PM”表示“現有專業”。此兩個變量一共有三個選擇:金融學、其他非金融學經管類專業、非經管類專業。將此三個選擇虛擬為數值,用“3”表示金融學,用“2”表示其他非金融學經管類專業,“1”表示非經管類專業。初就業時的職位奠定了從業者的基礎,也是從業者職業生涯的起點。在模型分析中用變量“FP”表示該變量。該變量的選擇有:“普通職員”,賦值為“1”;“中層管理人員”,賦值為“2”;“高層管理人員”,賦值為“3”。性別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但是由于金融領域一些工作崗位偏好男性(如業務員),加之考慮到現今社會上依舊存在著性別不公的現象,我們將性別也作為一期研究的解釋變量[3]。用變量“S”表示性別,將選擇“男”賦值為“1”,選擇“女”賦值為“0”。上述變量描述見表1。

三、計量模型選擇

考慮到較多虛擬變量的設置問題,我們選擇了多元logit模型作為我們的計量模型。受訪者一共有三種選擇,在本文所建立的多元logit模型當中,其中一種選擇被確定為“基準”選擇,通過采用logit方程將基準選擇和其他兩種可能性的選擇作對比。本文建立的logit模型包含兩個方程:

表2中顯示,FE和PE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716367>0.7,此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由于存在多重共線性的這兩個變量都是我們研究不可缺少的變量,既要消除多重共線性,又要保留變量,所以將采取單獨刪去存在多重共線性的變量,分別建立兩次模型。

將顯著性水平定為0.1,表3-1、表3-2的結果顯示,性別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現有學歷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初就業時的學歷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初就業時的專業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現有學歷職位與晉升成負相關;初就業時的職位與職位晉升成正相關。只有PE這一個變量的P值小于0.1,結果顯示,只有PE的系數是顯著的,其余所有變量的系數為顯著的假設均被拒絕。

五、職位晉升的影響因素

表3-1的回歸結果顯示,在所選擇的研究變量中只有現有學歷(PE)這一變量對職位晉升的影響是顯著的,系數為正,即金融領域工作人員的學歷越高,其職位升調得越高。另外,初就業學歷(FE)的系數也為正,但影響并不顯著。從實踐當中看,1998年以前進入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大部分學歷較低,中專和大專學歷者占大多數。在我們調研期間,一位銀行內部人士透露現階段柳州各大銀行人員學歷情況主要呈現40歲以上工作人員的學歷由中專后進讀升為大專,30歲~40歲年齡階段的員工學歷由大專后進讀升為本科,30歲以下的本科學歷偏多。另外,許多銀行已經設立了高學歷優先升職的門檻,促使大部分員工選擇在就業之后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學歷[4]。由于我國這種就業體制的改革,導致初就業時的學歷對職位金融行業崗位的職位晉升影響不大,而現有學歷影響顯著。

其次,無論是初就業專業(FM)還是現有專業(PM)對職位晉升的影響并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如保險、小額貸等金融企業主要的工作集中在市場的推廣和拓展,招聘人員時更傾向于招聘社會能力好、實踐能力強的員工,而不太看重專業技能。其次是金融領域的基礎崗位在上任前都會經過較為系統的職前培訓,即使不是金融專業,不是其他經管專業的員工經過培訓也能較好掌握工作的要領[5]。并且很多員工選擇在校或在職期間考取各類職業證書以提高相關的專業技能,因此以專業衡量專業技能在現實運作中稍顯片面。

再次,性別(S)對職位晉升的影響也不顯著,原因在于金融行業的性別分配較為均衡。從廣西科技大學(柳州唯一一所的本科院校)每年的金融學專業的招生人數來看,金融學專業的男女比例常年基本為5:5的平均比例。從畢業生就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基本都簽約于金融企業,部分經管類專業的畢業生也進入到金融行業工作,還有少部分如計算機等實用范圍較廣的專業畢業生也應聘到金融行業。另外,從金融行業的工作崗位設置來看,金融行業的崗位設置從業務員到經紀人都是男女均適宜的崗位,不存在對性別要求較嚴格的崗位。同時,金融領域的崗位晉升一般和績效掛鉤較重,如銀行的績效核定是員工每年的存貸績效,因此不會有特別偏向某一性別的情況出現。筆者在發放問卷的調查期間,了解到柳州市的一家大銀行的行長為女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來男女性在金融領域的升職機會是較為均等的。

同樣的,初就業時的職位(FP)對職位晉升的影響也并不顯著。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金融領域幾乎所有員工都是要從基層開始做起,比如銀行,有些銀行還要求初就業的員工要在柜臺做滿3年以上才可以有機會升職或調入機關。在筆者收回的有效問卷中,只有一位受訪者在初就業時的職位是中層管理人員,屬個別情況。

六、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實地調研數據,采取建立多元logit模型的形式進行經驗研究,最后結合研究結論認為,在目前所設定的幾個與職位晉升變動相關的因素中,影響金融領域工作人員職位晉升的顯著因素是:現有學歷。這個結果說明金融領域對其人員的素質要求確實能夠通過現有學歷體現出來,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認為這個現象是一種常態。

篇7

關鍵詞: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06-0080-03

投資、消費、出口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近年來,消費不足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2005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7%,出口增長28.4%,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僅增12%,“三駕馬車”并沒有形成“三輪驅動”的合力,特別是投資與消費的比例明顯失調。[1]為刺激消費,我國從1999年11月1日起開始征收儲蓄利息稅,央行還先后出臺了多項鼓勵消費的信貸政策,以求通過貨幣政策的引導,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進一步擴大消費,提振內需。從實踐結果來看,個人消費信貸對推動個人消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大中城市效果較為明顯。2005年中國社科院的一項統計顯示,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體負債率高于歐美家庭。[2]然而,個人消費信貸在縣域經濟中的推動作用卻不盡人意,如海南省瓊海市2006年6月末,商業銀行發放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8829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了6.1%(注:數據來自瓊海市金融機構貨幣信貸收支月報。);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17.6%,出口同比增長42.8%,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僅增12.6%(注:數據來自瓊海市統計局2006年上半年統計季報。)。因此,如何加快發展縣域消費信貸市場成為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影響縣域個人消費信貸的因素入手,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影響縣域個人消費信貸的因素

1.信用環境缺失,抑制了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目前大部分居民對消費信貸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如個人住房貸款、助學貸款、就業貸款、大額消費品貸款等,但由于社會信用體系的缺失,使市場有序公平競爭機制及資源配置功能失靈;居民信用觀念淡薄,缺少失信的約束和懲戒機制,銀行不愿意涉足其中;縣域消費環境不合理,消費品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商品盛行等,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消費者對現實消費的不良預期,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費。“中國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目前最缺的是誠信或者說是信用,以及建立信用體系的制度安排和動作機制。”[3]信用制度缺失不僅影響了居民即期消費,也嚴重阻礙了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

2.就業不足,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抑制了居民對消費信貸的需求。按照經濟學原理,決定個人消費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消費品價格、相關物品的價格、個人嗜好、預期。其中收入和對未來的預期是決定個人即期消費的主要因素。[4]在我國,在以農業為主經濟欠發達的縣域,失業問題要比大中城市嚴重得多,縣域經濟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加之國有經濟的大量退出,能為城鎮居民提供的就業崗位少,居民收入水平相對大中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如瓊海市2006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4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4.1%(注: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城鎮居民就業不足,農村居民耕地少,廣大勞動者不能充分就業,居民的總體收入水平自然不高,居民的消費也必然受到制約。

目前我國提供給消費者滿足其基本需求的公共物品太少,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健全,而在縣域經濟中,這些問題尤為突出,不僅表現為公共服務資源短缺,而且存在著配置不均的問題,在縣域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還沒有普及,醫療保障體系也不健全,不同縣域醫療保障標準也不一樣,越是邊遠落后的地區,保障標準就越低;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不存在,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雖已建立,但大病統籌難。收入水平低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使上學、看病、養老這些需求成了“稀缺消費品”,增加了居民對不穩定的預期,廣大居民對未來的社會保障預期不樂觀,從而未雨綢繆用儲蓄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欠債要還”使誠實守信的居民,不愿“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

3.消費信貸主體階層的局限性。目前,縣域商業銀行發放個人消費貸款的對象主要有兩類:一是具有固定收入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固定的從業人員;二是有固定經營場所并能夠提供證明其每月合法收入的個體、私營業主,與非公有制企業簽訂長期勞動合同的從業人員。毫無疑問,這樣的消費貸款對象面是比較狹窄的,在縣域經濟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固定從業人員相對來說所占比例較小,非公有制大中型企業少,非公有制中小企業以及個體戶由于企業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能與從業人員簽訂長期勞動合同的自然也很少;大部分居民必須自謀職業或自主創業,如個體運輸戶、受聘于個體和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等,就無法被商業銀行列為消費貸款對象。

4.消費信貸金融服務品種的單一性。縣域商業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基本上只有個人住房消費貸款這一品種,如瓊海市商業銀行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均為個人住房消費貸款,個別縣域雖開辦了助學貸款、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等,但基本上是應付多于主觀意愿。縣域商業銀行在營銷個人消費貸款業務時,只能按照上級行制定的品種,而不能根據縣域居民的實際消費需求,對比如高檔消費品、婚喪嫁娶、子女就學、文化和信息消費等需求給予信貸支持,消費信貸產品的差別化不夠。

5.上級行對縣域個人消費貸款風險控制的嚴格性。出于風險的考慮,上級行對縣域商業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風險控制要求非常嚴格,一些行甚至要求零風險和實行貸款收回終生責任制,縣域商業銀行對個人消費貸款的營銷,缺乏來自內部的、強有力的推動力,貸款手續繁瑣、審批周期長等制約了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二、擴大縣域消費信貸市場的對策建議

1.加強和改善信用體系建設。識別守信者和不守信者是擺在商業銀行面前的一道難題,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快《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消除商業銀行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商業銀行發放個人消費貸款構建一個了解居民個人信用信息的平臺;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司法、銀行等部門要致力于縣域信用環境和金融生態的進一步改善,切實維護金融債權,為縣域金融生態良性發展提供規范有序的社會信用秩序,為縣域消費信貸市場發展提供信用制度保障。

2.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在縣域,增加居民收入要著力于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增加城鎮居民收入要著力于解決居民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在國有經濟大量從縣域經濟中退出后,解決城鎮就業問題有賴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制度上給予幫助和扶持,具體包括:市場準入、項目審批、信息服務、發展環境、融資擔保、財稅扶持等。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條件鼓勵居民自主創業,是解決目前縣域居民就業的根本出路。二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要著力于完善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現代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行各項支農政策,對農村繼續落實稅費減免,增加必要的政府補貼,加強對農村產業和就業結構調整,積極妥善的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3.擴大消費信貸的主體階層。近幾年來,受益于經濟高速增長,城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較快增長,城鄉居民的財富水平顯著提高,與之相適應,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生活消費已由傳統的追求彩電、洗衣機、電冰箱、錄音機等基本生活消費,向追求汽車、電腦、高檔電器、住房等為核心的更高檔次的發展型、享受型生活消費升級。然而,居民的消費升級并不是按照一個模式進行的,在居民群體中,由于存在著不同的收入階層,消費升級在不同的收入階層表現出不同的消費特征,原來屬于高收入階層消費的產品普及到大眾或中等收入階層,而原來屬于大眾或中等收入階層消費的產品普及到低收入階層。居民消費群體不同階層的存在,不同階層的消費需求,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在確定消費信貸市場時,不能簡單的按一個模式來劃分,而應根據不同的收入階層、不同的消費群體細分為不同的消費信貸市場,只有擴大銀行消費貸款對象,消費信貸才有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

4.創新符合縣域消費階層需求特點的消費信貸品種。要立足縣域不同消費階層的不同消費升級特點,擴大縣域消費信貸支持的品種和范圍。一是在居民消費信貸的品種上要擴大,要從目前比較單一的個人住房消費信貸,擴大到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開辦譬如下崗失業人員擔保貸款、家庭綜合消費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等,以滿足縣域居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二是要在居民消費的環境上加大信貸支持的力度,由于地緣、收入水平、勞動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縣域的消費環境,無論是消費品的種類還是服務質量都要比大中城市遜色得多,但這也說明,縣域居民消費環境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消費信貸市場大有作為。三是實行差異化的消費貸款期限和額度設置、還款方式。

5.建立和實施拓寬消費貸款的激勵機制。首先,商業銀行要轉變觀念,認識到零售業務是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結構、分散風險、穩定收入、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當前和今后商業銀行經濟效益重要的增長點。[5]其次,上級行應改革精簡業務操作授權,適當下放貸款權限,在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機制的同時,擴大縣域商業銀行發放消費貸款的自。再次,按照權責利對稱的原則,商業銀行應結合本行及縣域實際,建立和實施辦理消費信貸激勵政策,打造出一種激勵與風險共振互動的內在機制,充分調動基層信貸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支持和鼓勵其拓展消費信貸空間,促進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提振縣域居民消費。

參考文獻:

[1] 王峰.從一個家庭的經濟賬看我國高儲蓄[N].金融時報,2006-04-05.

[2] 阿銘,隅篁.個人破產法能否現身中國?眼N?演.金融時報,2005-06-17.

[3] 邢植朝.中國信用概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6.

[4] 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 鄭璇.國內外商業銀行零售銀行業務對比及啟示[J].海南金融,2006,(10).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Consumption Credit Market in Town

WANG Kang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Qionghai Branch, Qionghai 571400, China)

篇8

【關鍵詞】個人理財業務 商業銀行 比較與趨勢

金融行業的發展對未來經濟進步具有引領作用,在接下來的金融產品的細分中,個人理財將是熱門中的新星門類。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比較,主要就是分析各種類型的理財業務,對比其中的優劣,進而探討出未來的發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正是由于個人理財業務出現了問題導致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因此,研究全球性的個人理財對于重蹈金融危機的覆轍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國外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狀況

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發達國家的理財產品有其固有的特點:理財產品豐富,國外的金融行業歷史悠久,行業門類完善,理財產品細分明顯,市場發育健全,具有大量的多層次的理財產品;服務的水平較高,發達國家個人理財因為發展水平較高,服務人員素質較好,市場供給充足,組織機構完善,專業化程度較高;技術水平先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把科技引入到理財業務成為其顯著的特征,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方式,可以提升對客戶信息的把握程度,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推出相應的理財套餐,為用戶提供精準的服務,加上手機客戶端的進步普及,對于個人理財的技術正日新月異;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速,理財服務公司必須不斷創造出更好的理財產品才能使企業長期立于不敗之地,尤其是對客戶長期的經營與研究,可以結合客戶的需求快速的反應,研發出新的產品;企業營銷手段先進,在長期的企業營銷中,已經建立非常豐富和完善的營銷網絡和流程,為了提高營銷的效度,其針對不同性質和層次的客戶群體采取了相應的營銷手段,建立了固定的客戶群,這一特點m宜其產品的順利推廣,在長期的合作中,樹立了積極健康的品牌形象。

二、國內個人理財產品市場的特點

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金融領域,已經逐漸建立了完善的金融體系,每一門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個人理財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進步力量。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們還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少對客戶信息的深入研究。客戶是企業一切活動的終極目的,客戶的需求就是企業的方向,現有的理財公司對市場的分析不足,對客戶信息的抓取力度和重視程度都遠不如國外高,導致我國理財公司的產品都非常的粗糙,不能很好的滿足市場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作為我國金融行業支柱的國有商業銀行,憑借著其壟斷地位,不能再個人理財業務上深耕,浮皮潦草,導致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遲遲不能有突破性的進展。

2.產品單一、重復

在現有的產品結構中,充斥著大量的低層次的產品,產品之間模仿嚴重,創新性不強,國內商業銀行不能直接投資在銀行外面的市場,這使得金融產品的發展嚴重制約。金融交易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性能主要集中在傳統的活動或現有的產品組合上,不僅選擇少,而且缺乏創新。其次,對商業銀行績效進行檢驗,產品跟風很嚴重,缺乏創新能力,不利于行業良性競爭。

3.不注意提高產品的質量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往往缺乏有效的銷售管理渠道,銷售人員的個人理財產品只能獲得有限的資格,對校正系統的培訓、管理和跟蹤評價是低層次的。公眾無法真正理解有風險的金融產品,并因此產生心理預警,很難做一個理性的選擇,市場環境也就發生了變化。

三、新形勢下商業銀行個人業務的發展前景

1.提升金融意識,優化金融市場。商業銀行的金融理念是相當重要的,居民參與財務管理的熱情與金融理念是分不開的,透明的金融市場秩序更有助于個人理財的發展。因此,商業銀行應著眼長遠,這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商業銀行必須通過自己的有效手段,借助宣傳以及各種媒體的力量,促進其產品的推廣,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引導,接受客戶對金融產品的要求標準。商業銀行通過了解和熟悉當地客戶,建立最早的組件,創新營銷機制,建立客戶與動態目標文件跟蹤管理系統。最后,商業銀行充分理解客戶的需求,進行金融投資,建議結合客戶實際創造適應國際需求的金融產品或產品組合。

2.加強金融產品的品牌管理。結合其財富管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商業銀行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銷售品牌和品牌知名度。商業銀行應當研究準確的市場定位。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充分了解居民個人實際需要的金融產品和市場預期。商業銀行應整合內部資源,拓寬產品創新的領域,確定產品定位。因此,商業銀行可以鎖定目標客戶群,為自己的發展創造機會。商業銀行只有依靠品牌和優秀的財務管理,才能超越客戶的期望點,創新產品和服務,提高客戶意識和聲譽,在激烈的競爭中迎來良好的產業前景。

3.進行員工培訓,創新產品。個人金融服務是采用高度專業化的綜合服務,不僅需要真正優秀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一個較高的綜合素質。商業銀行需要大力培養人才,加強企業創新,新的培訓要滿足多樣性和個性化的個人理財需求。加強培訓現有的金融業務,提高他們的從業人員素質,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創新是金融服務發展的不竭動力,必須加快金融企業的創新,加大研發投資服務,研發最適合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客戶的需求。通過產品和服務影響個人金融服務的方向,提高技術含量,未來金融支持服務越來越依賴科技,金融專業系統集成軟件服務的高層次的金融體系將能為客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嚴群英.中美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比較及借鑒[J].金融

經濟,2015,(20):79-82.

篇9

關鍵詞:中國工商銀行大同分行;人才流失;原因;對策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股份制銀行和私人銀行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這些新開設的銀行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都是從國有商業銀行跳槽而來的,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員工的薪酬問題、激勵機制缺乏和缺乏企業文化的凝聚力。針對這些導致人才流失的原因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只有留住了人才,才能使國有商業銀行在未來的金融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最終立于不敗之地。造成中國工商銀行大同分行人才流失的因素很多,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并與從業人員實際交談,我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

1、銀行對員工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計劃

在工商銀行,一般剛入職的員工都是被安排在柜員的崗位上或者做大堂經理,基本不可能坐后臺或者去辦公科室,也基本不可能由副主任、主任、副行長和行長逐級提拔。人才往往很關心自己在工作中能不能學到東西,有多大的晉升空間,工商銀行中的有識之士通常都看不到他們將來的發展前景,不知道他們要在柜員的崗位上待多久,他們因此就會跳槽到中信銀行這些股份制銀行或者當地的大同商業銀行去實現自己的偉大人生抱負。

2、薪酬待遇

常言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股份制銀行為了剛剛進入大同市就能打開市場,憑借總行在資金上的支持,往往“不差錢、任性”,為其員工提供的工資是工商銀行的5-10倍不等。股份制銀行對于員工攬存獎勵很大,按照攬存量進行提成,而工商銀行對于員工的攬存獎勵幅度很小,這使得有能力有資源的人才因為在為單位即使攬到存款而依舊得不到應有的獎金而萌生去意,最終跳槽到其他銀行

3、工商銀行晉升渠道不科學,沒有活力

工商銀行現在都是都是通過校園招聘的方式來招聘新員工,很少從相關行業例如保險、證券直接招聘“拿來就能用的”高端專業金融人才,這使得工商銀行只是擁有最低端的員工,對于新業務難以開拓和發展,使得很多優秀的人才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看不到自己在工商銀行即使兢兢業業干工作未來的歸宿在哪里,從而不得不去更有發展勁頭的股份制銀行。另外,工商銀行在決定員工升遷時并不是完全看能力,而往往像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那樣看關系、論資排輩,年齡大沒有能力的人可以升遷,年輕有為奮力干工作的人,卻并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嚴重打擊了真正干工作者的積極性,看不到未來的發展前景,因此只好去沒有官僚作風氣息的股份制銀行中。

4、缺乏完善的制約機制

工商銀行是國有商業銀行,員工進去后就有了鐵飯碗,毫無壓力,部分員工工作散漫,根本不滿足現代企業的工作要求。中國工商銀行大同分行的很多網點都是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是一種人多、干活人不多的局面。因此在這種不太好的工作環境下,人才就容易灰心意冷,漸漸對企業產生厭惡感最終跳槽。

結合前面的原因分析,我認為國有商業銀行防止人才流失的主要措施有:

(1)將技術型和行政型員工相分離

工商銀行的人員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技術型人才,第二類是行政型人才。例如可以將IT、會計類、理財類等技術型員工分離出來,對每一個工種再單獨設立若干級別,例如對會計類人才可以根據他們的職稱進行劃分設立相應的工資標準。技術型人才不僅可以縱向一直沿著自己的專業發展,也可以橫向轉為管理崗,改變之前單一的所有人員只能通過做行政領導才能晉升的用人方式,豐富用工進步的渠道,最大可能的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

(2)制定合理科學的薪酬制度

當今社會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因為利益。員工對工商銀行的不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于既得利益的不滿,總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工商銀行受國企通病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干與不干一樣、干多干少一樣”的大鍋飯弊病。工商銀行僅僅以粗線條方式將員工分為哪一個級別的行員。應該制定更為具體的量化考核指標,例如每天辦了多少筆業務,能為銀行盈利多少以及顧客的滿意程度,制定依據每個人對本行貢獻的量身定做的薪資標準,使得每個員工都對自己獲得的薪資心服口服。

(3)建立良好的銀行工作文化

篇10

【關鍵詞】信用卡 風險 控制

一、信用卡風險的產生

隨著信用卡業務的進一步發展,信用卡風險發生也越來越頻繁。在信用卡的發行、使用、結算的諸多環節都可能存在風險。而且,隨著發卡行、特約商戶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風險體現出涉及面廣,風險種類多樣,危害性大的特點,發卡行的利潤逐漸減少,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損失都是用銀行的利潤來彌補的,因此,信用卡風險的若干法律問題就突出了。

我們知道,信用卡風險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發卡行自身造成的。比如說:各家商業銀行除建行對信用卡消費來用的是密切和簽字兩種確認關系的方式之外,廣東發展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仍采用簽名確認,持卡人持卡消費不需要輸入密碼。這些都是發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也為信用卡違法人員提供了許多機會,從而導致了風險的發生。

二、我國信用卡風險管理的問題

各利益主體風險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銀行從業人員風險監管意識缺乏,銀行內部的風險管控體系還不完善;信用卡特約商戶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在一些銀行實行“雙免政策”(消費免輸密碼免出示身份證)情況下,風險發生的概率顯著增加;持卡人信用卡風險防范及信用意識不強,甚至故意違反協議,惡意透支。

交易監控力度須加強,管理系統須優化。目前國內發卡行在預警監控和分析系統上的研發和升級投入參差不齊,應對變化多樣的欺詐手段、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的能力略顯不足。

風險信息共享機制尚不完善。全面的個人信用評估機構以及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統尚未形成。各銀行間的整體聯動機制缺乏,各發卡銀行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地經營信用卡業務,不良持卡人、不良商戶、有關案件等客戶信用信息形成了“信息孤島”,給一些不良持卡人以可乘之機,造成多頭貸款或重復大量的惡意透支,增加了信用卡風險損失。

風險控制技術水平存在差距,催收模式急需創新。薄弱環節主要集中在實時動態的風險監控決策能力方面,具體體現在對信用卡的額度決策管理和催收決策管理。目前,信用卡發卡銀行大多以外包形式依靠催收公司進行逾期資產的清收。各發卡銀行的催收模式急需創新。

三、風險管理措施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從根源上控制風險。合理的信用卡授信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對總體風險的判斷標準,對信用卡業務目標的實現極其重要,一個好的信貸政策,就是要找準產品拓展與風險控制兩者之間的臨界值。目前國內各主要發卡行的信用卡客戶主要根據各自已有的客戶群,而客戶在申請卡片時,也更青睞于經常光顧的發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場發展前景廣,客戶選擇性較大,各發卡行只有根據自身的整體優點和以往客戶群的素質,有目標性地鎖定信用卡產品的客戶,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預防欺詐風險。發卡行可以學習國外成熟的信用卡風險管理系統,健全科學的風險預警系統,對持卡人的交易行為進行實時監控,對開卡后即刻連續取現或頻繁交易等異常情況做到及時處理,加大對持卡人的監控力度。在風險案件防范方面,要建立風險案件處理方案,注重時間原則和和最小范圍原則,隔絕風險的蔓延,對風險案件信息及時報告,追蹤和監控風險案件的發展及解決情形,對已經發生的一些案例及成功的做法建立風險案例庫,實現風險經驗的積累和分享。必須有目的性地加強面向持卡人的安全教育和宣傳工作,培養客戶風險意識。

加大征信審核業務管理,改善業務流程。我國信用卡業務發展較晚,社會信用環境不夠完全,信用法律法規建設落后,加強信用卡征信審核顯得尤其重要。信用卡風險的防范在很大方面取決于征信審核業務流程的發展和完善,發卡行應實施分散受理申請,集中征信調查審批和風險監控的運行體系;清楚基層網點的角色選擇,將基層機構職能定向于發卡營銷渠道,征信審核業務流程應盡可能地科學、清楚并符合實際,對于與實際運行不合的操作應及時改正,對征信審核業務流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研究和簡單處理,取消對風險控制不起作用的無效環節,同時,在征信審核工作中應不斷總結和學習征信審核方法,提高征信審核能力,進步技術分析的拓展。

制訂符合實際的風險管理戰略,增強控制風險能力。應從完善銀行資產結構和提高盈利能力的戰略水平來看待信用卡業務,要明白信用卡業務經營成功的要素在于擁有強有力的風險控制能力;風險管理的目的是在可接受的風險級別下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風險最小化,風險策略要與發卡行的風險控制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市場和客戶資產狀況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擬定適當的信用風險管理策略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改善,運用科學和數學統計手段,尋找風險與收益的相應規律,將風險控制貫通于產品設計、交易監控、審批發卡、催收以及客戶服務的全過程,形成合理的風險效益比,使經營收益在完全涵蓋風險損失的基礎上,保持應有的盈利空間。

四、信用卡風險管理意義

隨著全球信用卡時代的到來以及大量出現信用卡風險,加強信用卡的風險管理極其重要,加強信用卡風險管理,能積極促進發卡行業務人員依法經營,防止違法違規操作,提高發卡行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有效維護發卡行權力;能促使銀行健全規范有效的信用卡風險防范機制,使得整個發卡行的信用卡風險防范工作穩健的進行,進而創造一個良好的信用卡環境,達到最完美的社會效益。對信用卡的風險管理不僅關系到銀行的經濟利益,更關系到銀行在社會中的整體形象。因此對信用卡風險管理對我國信用卡業務的健康發展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