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專業背景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木工程專業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工程教育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引言
通過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實習去向,以及今年畢業生就業去向統計得出,學生受聘于設計單位的比較少,而受聘于建筑施工企業的卻在逐年增加。這說明地方院校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大多分布在生產和管理一線。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目標是培養工程技術型人才,主要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工科專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盡快適應工作的需要,因此,根據社會的需求,制定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正在加強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鑒于我國的國情及學生的就業需要,當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如何加強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得到更好的學習鍛煉機會,成為當務之急。
一、明確人才培養定位,堅持辦學特色
目前,全國有400多所高校開設土木工程專業,由于辦學歷史、辦學規模、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等軟硬件條件差異,存在不同的專業定位及辦學特色。根據近幾年設計院、施工企業等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面向基層、面向工程一線,為地方、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具備工程勘測、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在土木相關建設、開發、施工等領域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二、合理設置學期,實現人才循序漸進培養
土木工程專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每一學年分為四個學期,每年的9月―12月是第一學期,1月―2月是第四學期,3月―6月是第二學期,7月―8月是第三學期。大一至大三學年,每學年分4個學期,大四學年分2個學期,共14個學期。大四學年的第2學期安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和答辯。各學年的第三學期設為8周。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根據企業需求制訂和隨時調整教學計劃,建立動態的教學管理。以職業教育理念為先導,樹立以社會需求為中心的理念,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圍繞企業生產需求制訂教學計劃,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隨時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企業生產旺季時學生頂崗實習,淡季時學生回校學習,工與學交替。
三、構建理論與實踐“交替式”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專業核心能力
土木工程專業核心能力:
(1)建筑設計能力。具體能力為工程制識圖能力、工程材料運用能力、測量能力。
(2)結構設計能力。具體能力為工程力學分析與計算能力、工程結構設計實現能力。
(3)工程施工能力。具體能力為施工方案設計能力、施工現場管理能力、指導施工能力。
實踐教學是學生能力與素質培養的重要環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工程意識。近年來,通過教改立項等方式不斷推進實驗教學的研究與改革,從重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方法、整合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等方面不斷深化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
在培養計劃中構建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并行、并重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軍訓及社會調查、課外認證與競賽等各種實踐教學環節統籌安排,從整體上保證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四年實踐教學不斷線,以實踐環節為主要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工程意識及科研、創新潛質。
為實現上述核心能力,土木工程專業專業嚴格按照“大一年級熟練掌握初級崗位技能,大二年級初步達到技術員理論和實踐要求,大三年級熟練掌握技術員理論和實踐要求,大四年級初步掌握助理工程師理論和實踐技能”的基本原則,整合教學內容,適當前置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打通理論課和實踐課,構建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在基礎理論扎實的前提下,建構貫穿全學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即,學生入學先從實踐學習為起點,各學年均實施工學交替方式,并且各學年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形成螺旋式上升關系。
土木工程專業構建了理論和實踐兩大課程體系。其中,理論課程體系四大類課程系列,分別為數學課程系列、力學課程系列、結構課程系列和施工管理課程系列。具體如下:
圖1 土木工程專業理論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體系“技能訓練―結構設計―工程設計”為課程主線。技能訓練主要包括制圖與識圖、測量技能訓練、材料試驗與檢測、工程實踐、畢業實習、課程及獨立設置的實驗實訓等;結構設計包括整體式肋梁樓蓋結構設計、單層工業廠房結構設計、鋼屋架結構設計、基礎工程設計等;工程實踐包括、施工組織設計、畢業設計、工程概預算設計、現場實習等。
以專業課程《土木工程測量》為例,該門課程是本專業“三板斧”課程之一,本門課程很多高校開設在大二學年,為了能讓學生在大一第三學期能夠全部頂崗帶津貼實習,實現企業預備役的目標,本專業將此門課程前置到大一第二學期,直接對接第三學期,同時,為了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對專業有更好的了解,在職業前瞻教育課程中,開設了《土木工程測量》實踐課程4學時,讓學生初步掌握水準儀器的使用。總體而言,該門課程的完成主要包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職業前瞻教育中的測量入門課程;第二階段:大一第二學期理論課程學習+測量技能“第三學期準入制”考核;第三階段:大一第三學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完成相應的測量實訓任務,并通過第三學期總結考核。這種實踐理論實踐理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理論實現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螺旋式上升關系。
四、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創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土木工程專業堅定不移地走“政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教學做合一”發展之路,校企共同開發理論―實踐一體化教材,確定課題、任務急項目指導書。以“適用、實用、夠用”為原則,體現工學結合。建立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以生產帶動實訓,實施“訂單式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企業環境中從事生產性實訓,降低教學成本,促進產教結合、工學結合有效落實。特別對工科專業而言,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接企業“訂單”,為企業加工零部件或產品,可使專業實訓教學由消耗型變為生產型,學用緊密結合。將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融入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建立突出學生職業素養的實習全程評價、校企多元考核的開放性評價體系,打破單純以課堂考試結果評價學生的傳統做法,注重技能考核,建立和完善第三學期準入機制,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參加第三學期學習。教學―實踐―就業一體化,實現畢業生零距離就業。在企業確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由企業提出用人數量和崗位要求,并參與制訂學生實習計劃、考核體系和評價標準等,實習期間按協議規定對學生進行全面管理。專業則依據教學計劃,結合市場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標準及實習企業具體的用人要求制訂頂崗實習計劃和管理辦法。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結束后,經校企雙方考核合格后,共同簽發學生實習證書。鼓勵學生在第三學期實習過程中,結合專業課程及實習崗位,申請專利、發表相關論文。
五、加強實驗教學建設,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實驗能力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為滿足不同發展規劃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需求,我們在各環節均設計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實踐項目。以實驗教學為例,我們設計了演示性實驗、操作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三種類型,基礎型實驗、綜合型實驗、設計型實驗、大學生創新試驗項目等多個層次。
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開發豐富實驗項目的基礎上,采用了靈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學生可打破課程界限,在相關的實驗室任意選修需要的實驗項目,每積攢16學時,獲得1學分。每年有超過2/3的學生選修了擴展實驗,有效加強了學生工程意識、創新能力及科研潛質的培養。
結語
目前,按此專業培養模式已經試行了4年,從實施效果來看,學生普遍感覺到學習的自主性增強了,對土木工程的總體認識與宏觀概念相對清晰。誠然,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剛剛開始,最終效果尚需時間與用人單位的檢驗。在探索過程中,筆者深感仍需不斷努力,保障突出大工程觀、彰顯應用特色的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李曉春,等.工程訓練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
[2]李培根,等.我國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問題與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篇2
參考文獻是作者對他人勞動成了的尊重表現,我們在論文的寫作當中引用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就應該子啊引用的地方用阿拉伯數字標注出來,在論文的最后依次列出來。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土木工程概論論文參考文獻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閱讀。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參考文獻:
[1]佘睿,鞏學梅.土木工程概論類課程教學探討[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8,(06).
[2]吳萱,董俊.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標,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研究,2012,(04).
[4]郭旭紅.淺談“啟發式教學法”[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03).
[5]林龍鑌,等.《土木工程概論》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體會及其對教學啟示[J].福建建筑,2012,(02).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參考文獻:
[1]丁大鈞.土木工程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葉志明.土木工程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貢力.土木工程概論[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4]佘睿.土木工程概論類課程教學探討[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8.
[5]裴星洙.土木工程專業提前進入畢業設計(論文)的實踐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6]王浩鈺.設計類課程多元化考核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
[7]張亦靜.基于團隊協作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模式探討[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
[8]周新剛.土木工程概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11.
[9]崔京浩.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系列教材:新編土木工程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10]鐘漢華.土木工程施工概論[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7.
[11]王作文.土木建筑工程概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11.
[12]張志國.土木工程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3.
[13]成虎.建設工程法規概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0.
[14]鞏天真.土木工程監理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8.
[15]鄧友生.土木工程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7.
[16]葉獻國.建筑結構選型概論[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1.
[17]鞏天真.建設工程監理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
[18]韓峰.鐵道線路工程概論[M].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7.
[19]周國恩.土木工程施工[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7.
[20]肖本林.土木工程與建筑教育改革理論及實踐[M].繪測出版社,2014.4.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參考文獻:
[1]董菲,徐春媛.試論現代土木工程教學的創新方法[J].建筑工程,2012,(10):90-92.
[2]何忠明,劉建華.淺議高校《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資訊,2011,(7):169-171.
[3]王琰,周戒.對現代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的幾點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12-14.
[4]王清標,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4):75-77.
[5]葉志明,宋少滬.把教的創造性留給老師,把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J].中國大學教學,2006,(8):8-9.
[6]劉云平,相琳.《土木工程概論》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3(2):84-85.
[7]劉勝兵.《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及考試改革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31):70-71.
[8]張文華.《土木工程概論》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8):69-70.
篇3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評估;企業參與;人才培養
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是我國工程學士學位專業中按照國際通行的專門職業性認證(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進行評估的首例[1]。第一屆全國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NBCEA)成立于1993年,截止到2012年6月,全國共有66所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點通過了NBCEA組織的專業評估。雖然通過評估的專業目前僅占18%,但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對我國土木工程教育質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有效促進了工程界和教育界的深度合作,成為我國土木工程注冊師制度的堅實基礎[2]。目前我國結構工程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中73%是來自通過評估專業院校的畢業生,充分說明了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對我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巨大貢獻。
我國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已走過了整整二十年的歷程,不僅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國際上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回顧土木工程專業評估走過的歷程,取得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非常不易,但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進一步深化評估工作,對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工作進行深入細致的總結非常必要。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值得和需要總結的方面很多,其中企業深度參與是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最重要保證之一,本文對其背景、現狀、作用及進一步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結論。
一、企業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和人才培養的背景及現狀
土木工程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必須結合工程實踐培養,而這個結合必須要有企業的積極和深度參與。專業評估作為制訂、檢驗和判斷專業培養標準的專門工作,順理成章必須要有企業的深度參與。
1. 發達國家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和人才培養充分體現了企業參與的重要作用
英、美、加等發達國家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和專業評估認證體系[3,4]。相關企業積極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的制訂和評估過程控制,有效促進了工業界與高校人才培養方面的深度融合。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程人才已成為長期堅持的有效模式,學校與數千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人才培養合作關系,企業深度參與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的全過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3]。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評估不僅使專業評估的標準更為科學,對專業的評價更為準確,大大促進了校企合作培養高質量人才;同時也因為有企業深度參與,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經驗和好的模式也能更加及時地反映到專業評估標準和工程之中,進一步促進高校與行業和企業的深度融合,從而形成了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評估,為行業表達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和要求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促使政府和行業的相關政策有利于人才培養的調整,形成了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良好社會環境。發達國家專業評估的實踐證明,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評估工作,全方位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營造了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成為專業評估工作順利開展的最重要保證之一。
2. 我國企業深度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和人才培養的現狀
作為我國工程學士專業中按照國際通行的專門職業性認證進行評估的首例,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從啟動之初就充分重視企業參與[2],目前已形成了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評估和人才培養的良好局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制度設計上充分保證企業深度參與。原國家建設部啟動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時就緊緊依托相關高校和建設行業,企業專家不僅全程參與了調研、方案設計和過程控制,而且在土木工程專業評估相關規定中明確了企業深度參與的相關內容,有力地保證了企業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的力度和長期可持續發展。
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專家隊伍中包括足夠的企業專家。從首屆NBCEA建立開始,評估專家中均有不少于1/3來自企業,企業類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如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等。
評估視察專家中近半為企業專家。企業專家參與評估的全過程和最重要的現場視察過程,保證了評估標準的全面落實和對參評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辦學水平的準確評價。
二、企業深度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的重要作用
我國土木工程專業評估的制度設計保證了企業深度參與評估有順暢的途徑,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工作實踐表明,通過深度參與,企業在專業評估中發揮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引領作用、保障作用、促進作用和示范作用。
一是引領作用。由于我國長期處于基本建設量大面廣的發展狀態,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除少部分轉行外,絕大多數從事與建設行業相關的工作。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評估工作,使得專業評估標準能很好地適應行業用人要求,對專業的判定更能突顯行業用人標準的影響,對專業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模式、途徑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這也是通過評估專業的畢業生在注冊師考試通過人員中占絕大部分的重要原因。這充分說明由于企業深度參與,通過評估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的契合度均有明顯提高,對我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發揮了引領作用。
二是保障作用。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評估使相關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對行業的具體要求和相關情況有較為準確的把握,制訂的人才培養計劃更能得到企業和行業的認可與支持,使企業能更順利地參與到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來,為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尤其是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時較好解決了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面資源、場地以及環境欠缺的重要問題[5,6]。
三是促進作用。企業深度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還有利于促進高校和企業建立更廣泛的產學研合作,使人才培養納入到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使產學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均有明顯的發展。
四是示范作用。企業深度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所具有的引領作用、保障作用、促進作用不僅有效地推動了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也為我國工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7]。教育部于2011年正式啟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明確要求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正是土木工程專業評估要求的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經驗總結和提高。
三、企業參與在卓越計劃中得到進一步強化
土木工程專業實施“卓越計劃”是為了改革和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要有強烈的質量、工期、安全、環境和成本意識,要有很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寬闊的視野。圍繞卓越計劃,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在以下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1. 進一步深化了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模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將以課堂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教育結合,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模式。
產學研結合專業課教學模式,將專業課教學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專業課講授與專業實習結合。理論課教學在課堂講授,涉及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采取到設計單位和生產企業現場實物教學的方法,進行專題現場實物教學,專業課教師對于現場實物教學方法已經進行了實踐嘗試。
產學研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教學計劃外的寒暑假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每名學生均由學院指派一名指導教師,師生共同制訂實習計劃,預期目標和實習成果,學生定期向指導教師提交實習報告,實習結束后,學生應完成由實習企業簽署確認的實結報告,由實習企業進行實習效果評價。
產學研畢業設計和學位論文模式,卓越工程師畢業設計、學位論文選題來源注重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到生產實踐中選題,由單一的教師命題發展成為學生自主選題、指導教師命題和學生自組團隊跨學科聯合選題等多種方式。對已有就業意向的學生,鼓勵其到就業單位選題,立題由指導老師嚴格把關。指導方式采取社會用人單位、學校雙導師制。畢業設計、學位論文與企業產品和技術研發相結合,學生在學校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完成理論設計工作,由企業指導教師指導在企業完成試驗和調試工作。
我校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師培養,以自身擁有的甲級建筑設計院為依托,建設開放式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設計體驗工場。本科生和研究生可體驗工程設計全部過程,包含施工圖設計、審圖后修改、現場交底、施工過程中技術問題處理、工程驗收等全過程。
2. 校企雙向滲透打造了“高工級教授”型師資隊伍
卓越工程師培養必須擁有一支教學藝術與工程能力兼備的師資隊伍。學校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對教師的特殊要求,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著力打造適應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包括優先引進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實踐經歷的博士;教師具備相應工程經歷作為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鼓勵教師獲得各類國家注冊師資格;聘請企業教授級高工為兼職教授以及設立高工級教授崗位等。對參與“卓越計劃”試點工作的企業工程師,通過講座加示范的形式,盡快提高工程師的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法。經常開展教學法活動,指導工程師們如何編寫講義、教學大綱、教學進程、備課等,使他們逐步實現從工程師向教師身份的轉變,適應和達到教學要求。
四、需要進一步解決的主要問題
1. 國家政策應對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撐和保障
我國已明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并正在落實相關的政策。但對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普遍性支撐和保障政策還不夠系統完善,如接受實習生的補貼制度、參與人才培養投入的免稅制度等,需要大力推進。
2. 學校和企業需落實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長期穩定政策
學校在吸引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面還缺乏長期
穩定政策,在調動教師和學生主動和企業合作方面還缺少高效保障措施;大多數企業迫于經營壓力還無法將主動參與人才培養放在企業發展足夠重要的地位,經費和人員保障嚴重不足。
3. 教師和學生需進一步認識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教師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教師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在主動聯系和促進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性不高,也缺乏有效的途徑和手段。隨著獨生子女成為學生主體和基礎教育長期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影響,大多數學生缺乏主動到企業學習、為企業發展服務的意識,加上擴招帶來學生人數眾多,導致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下降,對土木工程這樣的寬口徑專業尤其如此。
4. 需要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人才培養需要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不僅是高校和相關企業,也包括家庭、基礎教育、政府管理部門等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國還缺乏全社會為人才培養服務的意識,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中碰到的不少問題的有效解決,有賴于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營造。
目前教育部正大力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國家正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為高校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在20年深厚積淀的基礎上,定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畢家駒.中國工程專業評估的過去、現狀和使命——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3,V21(1):40-42.
[2] 高延偉.我國建設類專業教育評估的回顧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3,V12(3):4-7.
[3] 吳啟迪,章仁彪,譚震威.專業評估與資質鑒定: 中國工程教育的“國際接軌”[J],復旦教育論壇,2003,V1(2):29-32.
[4] 黃長.國外專業人才培養戰略與實施[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 畢家駒,陳以一,何敏娟.建立工程專業評估制度,盡快提升工程教育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06(1):48-50.
篇4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提升
一、前言
新形勢下,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相對于高職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在大土木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土木工程教育傾向于培養“通才”,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較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能力偏低。目前,隨著高等學校的擴招,土木類本科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成為社會難題,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開展,大量就業崗位虛位以待,但仍然有很多土木類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是畢業生的實踐能力、社會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欠缺,同時存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要相脫離的因素。因此,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及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狀分析
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出現兩極化:一邊是大量畢業生就業困難或無法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另一邊基建的開展又提供了眾多的崗位,但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不足難以勝任工作要求,對于土木工程畢業生,在這方面的矛盾尤其突出,主要體現在社會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足土木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欠缺體現在[1,2]:(1)就業時畢業生盲目追求高待遇,傾向于考慮大城市、大企業,但是其自身專業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與此不適應。(2)隨著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已轉向大眾教育,加之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中、高端人才的需要量較少,而低端制造業、勞動力市場人力需要量大。。大學生適應能力欠缺的原因主要有[3-4]:(1)就業心態不正確。一些大學生就業時急功近利、做事不能腳踏實地、好高騖遠,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2)“大土木”背景下重視科學基礎、輕視專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造成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缺乏深度,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就更難。(3)強調理論基礎,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不到位,造成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欠缺。
三、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及提升策略
土木工程專業培養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專業理論和相關技能,獲得土木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基本功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能夠在設計、施工及管理部門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施工組織及管理等工作,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級專門人才,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1)從社會需求出發,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2)建立專業實踐模塊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3)構建科學研究模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4)形成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法,注重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及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相應課程設置中,在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核心課設置時注重基本素質與能力、學科基礎知識及應用能力、專業基礎知識及應用能力、專業核心知識及應用能力、專業實踐技能與動手能力等的培養,才能有效提高土木畢業生的專業能力、社會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以求在就業市場立于不敗之地,培養企業“爭著搶、用得上”的人才。
四、結語
隨著高校進一步擴招,土木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是畢業生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欠缺所致,通過分析當前土木就業形勢、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現狀,明確高校土木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1)學生就業心態不正確;(2)高等教育重視科學基礎、輕視專業知識;(3)高等教育強調理論基礎、輕視工程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及提升策略:((1)從社會需求出發,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2)建立專業實踐模塊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3)構建科學研究模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4)形成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法。從而有效提高土木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使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競爭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零縫隙”對接。
參考文獻:
[1]潘睿,李淑紅,王志偉,等.強化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3):509~513.
[2]張愛民,王旭.談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08(11):47~48.
[3]姚小平,王一新.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的研究[J].科技資訊,2014(19):227~228.
篇5
以加強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為目標,將現有土木工程專業力學實驗教學在工程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提煉為“三個脫節”,即實驗項目設置與工程需求脫節,實驗項目與行業規范脫節,單一性知識訓練與工程需要綜合性知識應用能力脫節。為解決以上問題,文章提出在實驗教學方法上需要“兩個轉變”,即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以工程能力培養為主。并指出通過多層次課程新體系建設、綜合力學實驗項目建設、多元化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研究等,實現知識-能力一體化培養的土木工程力學課程群建設。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力學實驗;工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TU-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6)06013904
一、建設背景
隨著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專業課程門數的增加,學科交叉、學科滲透變得越來越廣泛。與此相應,學生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掌握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多。工程教育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下兼顧學科知識傳授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培養方案中包含力學實驗的理論課程有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學、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設計原理、高層建筑結構設計。長期以來基礎力學課程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課程體系[1]。但課程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容交叉,專業課程亦是如此。如土木工程材料和材料力學實驗中都有鋼筋的拉伸實驗,也就是說理論課程所涉及的力學實驗內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復。同時實驗目的以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補充為主,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為主,導致學生只要按照實驗步驟操作即可完成實驗,缺乏工程能力的培養。
雖然各高校已經意識到工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2],實驗教學也逐步經歷了“基礎型實驗―綜合型、設計型實驗―創新型實驗”的過渡,但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目的似乎并未完全達到。其主要原因,筆者認為在實驗項目內容方
面存在“三個脫節”[3],即實驗項目設置與工程需求脫節,課程內容及實驗項目與行業規范脫節,單一性知識訓練與工程需要綜合性知識應用能力脫節,從而不利于引導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在實驗教學方法和模式上需要“兩個轉變”,即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以工程能力培養為主。比如在實驗中,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如何按照教師和實驗指導書的講解,按圖索驥地完成實驗(稱之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整個實驗過程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盲目的狀態,缺少參與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少一個自己思考、設計實驗的過程。因此,土木工程力學實驗教學面臨如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另外,實驗的工程背景有待加強。如拉伸和壓縮實驗,只是為了計算、驗證和理解材料的力學性能,但是該實驗的工程背景是什么,不得而知。如果補充工程背景,比如結構破壞的工程實例,則更能加深對該實驗以及其工程意義的理解。土木工程力學實驗同時也面臨著以知識傳授為主到以工程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
以實施“卓越計劃”[4]為契機,在土木工程力學實驗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多層次課程新體系建設、綜合力學實驗項目建設、多元化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研究等,最終實現知識-能力一體化培養的土木工程力學課程群建設。
二、土木工程力學類實驗教學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多層次土木工程力學實驗課程新體系規劃與建設
以加強學生工程訓練和設計能力培養為重點,緊密結合土木工程實際,建立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工程力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實驗項目類型涵蓋驗證性實驗、綜合型實驗、創新型實驗、開放性實驗等。改變按理論課程設置實驗教學的局限性,綜合平衡考慮不同專業、不同課程對力學實驗項目的要求,凝練實驗項目,盡量避免不同課程之間重復性實驗,使力學實驗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為使單一性知識訓練與綜合性知識工程應用的情況相適應,建立多層次力學實驗課程新體系。它包括三個層面:第I類實驗項目為專業綜合性實驗項目,主要為跨課程多知識點的綜合性項目。涵蓋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學、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設計原理、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知識體系的綜合運用。第II類項目為某一門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此類實驗以綜合性、開放性實驗為主,要求學生自行完成實驗方案和實驗過程。第III項目為課程單一知識點的驗證性實驗。多層次土木工程力學實驗課程新體系如圖1所示。
(二)面向知識-能力一體化培養的力學實驗項目建設
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關鍵是實驗項目與工程能力培養相適應,實驗內容與土木工程行業指導規范相適應。因此,改變只將“知識”作為教學大綱的傳統做法,制定和實施反映知識-能力一體化培養的實驗教學大綱。根據“卓越計劃”的要求,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大綱中建立每個實驗所對應的知識點和能力培養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通過建立知識-能力-實驗內容關系矩陣(如表1),按照土木工程行業相關標準和規范,將各知識點的能力培養落實到實驗項目,突出土木工程行業相關標準和規范內容的講解,避免知識點與工程應用脫節,從而達到工程和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
篇6
關鍵詞:項目;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土木工程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日益成為當今研究生教育的關注領域。應該說,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對當前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有效補充,它將能更好地滿足特定行業或職業對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實際需要。特別是隨著社會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需求的增大,如何構建有效的專業學位的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高校研究生教育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以來是以培養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培養適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它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了解土木工程專業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了解和熟悉各類土木工程的建設方針、政策和法規,掌握一定的外語語言綜合能力具備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同時也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及工程設計能力,項目投資分析與控制,項目規劃、決策、管理能力,工程造價的確定與控制,建設工程招投標、工程造價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那么,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將以培養土木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與傳統的側重理論、注重學術研究能力的學術型人才有著較大的區別[1]。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培養內容上都有明確的定位,將以應用實踐為導向,培養在專業技術上受過高水平專業培訓的從事具有明顯的職業背景的高層次人才為培養目標。因此,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其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在培養方式、培養內容方面特別關注其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協同創新背景下,針對該專業領域的特點以及該領域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特定要求,我們提出了“項目”驅動的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項目”驅動的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概述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有效地推進了高校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之間的深度合作,打破不同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實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的有效匯聚,使得不同創新主體的不同需求的創新模式得到滿足[2]。應該說,協同創新給高校研究生教育帶來了一股暖流,極大地提升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空間,豐富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在這樣和諧的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里,我們提出了“項目”驅動的土木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項目”驅動的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實踐與應用為導向,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出發點,解決學生在專業技術方面的應用能力與動手能力為培養目標。其培養過程中將利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協同創新開發符合專業技能要求的項目庫,以項目庫中的“項目”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通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一個或多個項目進行專業技能的學習,通過完成實訓“項目”的各個模塊訓練,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積累一定的專業操作經驗。應該說,“項目”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能較好地克服理論學習與專業技術技能兩層皮的難題,真正實現基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有效融合,并且可以將專業方面涉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得到了解和掌握。
二、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中“項目”的概述
(一)“項目”的來源
“項目”一般來源于職業情景中,來源于生產實踐;以一定的工作任務流程為基礎,設計專業技能模塊,要求項目模塊內容具有可操作性;學生完成項目的工作任務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可檢驗性。學生可以通過選擇項目庫中的不同“項目”進行學習,能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提高技能的實踐應用能力。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的特點,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項目”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途徑。按專業模塊分類,可以分為:(1)模塊分類的項目,如工程測量項目、結構設計及施工實踐項目、工程實施管理與預算項目、道路勘測設計項目、建筑材料試驗項目、結構試驗項目等。(2)模塊綜合的項目,即這些項目中綜合了土木工程專業涉及的行業特性分析、生產過程分析等的項目,如參與校企合作的某個施工項目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護等技術活動,培訓機構提供的公路、房屋、橋梁的建筑設計等。按來源分類,可以分為:(1)學校項目庫。協同創新為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等機構協作搭建學校項目庫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學校項目庫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是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利用學校的空間優勢,把與土木工程專業對口的相關企業的相關生產流程中的部分生產流水線引進成為合作企業的生產基地之一;同時以工作任務流程為基礎,設計成若干個專業實踐項目,供專業學位研究生參加實踐鍛煉,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第二類是來自學校專業教師的橫向科研課題項目,以項目為依托,針對合作企業中出現的實際技術問題進行研發和實踐,切實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從而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2)企業項目庫。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協同創新的模式,真正在人才培養、技術開發、資源共享等方面實現互利共贏。因此需要高校深入企業,與企業開展實質性的技術合作,建立企業項目庫。特別是土木工程專業涉及的工程地質勘察、工程測量、橋梁工程、給排水工程、道路工程等領域,其真正適合開發為實訓的項目,必須滿足一定的要求:項目的模塊設計,需要體現該專業需要掌握的技術要求;項目操作性強,不宜太復雜,需要保證學生能順利完成;實踐成果具有較好的檢驗性,能夠將學生的實訓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幫助學生改進相應的技術環節。
(二)“項目”的設計
一般來說,如果用統一的一個“項目”把土木工程專業各研究所要掌握的技術能力全部涵蓋的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對項目的設計,是一道極其重要的環節。首先需要設定項目的總目標,然后根據專業技術要求的不同模塊,將總目標細化為每個模塊的小目標,然后將專業實踐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專業關鍵技術嵌入到模塊工作任務中,從而使得項目的實踐練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體的設計要求如下:項目庫主要是根據土木工程專業的不同方向如道路橋梁、工民建、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涉及的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從而使涉及的項目工作模塊能基本覆蓋其工作崗位群。在項目的設計過程中,每個項目所涉及的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模塊,應該既有側重點又具有可操作性、可檢驗性。對不同項目的結構設計和類別劃分主要是根據專業實踐應用的實際需求,以專業技能為基礎的工作任務來進行結構設計和類別劃分。
(三)“項目”的評價
以“項目”為主要載體的課程內容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如項目內容設計合理,凸顯應用實踐能力。每個項目的設計,都需要經過詳細的工作任務分析,然后整合土木工程領域專家的不同意見,取得專家小組認可、層次分明的工作任務分析表,從而完成項目的結構設計,保證項目中的工作模塊能基本覆蓋到工作崗位群[3]。因此,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實際操作技能不斷得到提升,為將來職業發展積累一定的操作經驗。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如項目設計的復雜、難易程度、項目的實訓場地問題、項目的師資問題等等,都是學校開展“項目”培養模式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
三、“項目”驅動的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教育部“2011計劃”的劃分的重大需求來看,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的合作,成立面向整個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創新平臺的運作不僅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加強了高校與行業、產業的深度融合,給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創造了新環境、注入了新活力。
(一)培養目標
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在以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以專業實踐和應用為導向,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技術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特別重視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與動手能力。隨著區域創新經濟陣地的不斷深化和發展,高校在專業碩士人才培養過程中,急需做好區域專業型高層次人才需求的預測、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遵循能力為本位,以協同創新為重要途徑,培養適合區域土木工程行業的技術領域所需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課程設置
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要繼承學術碩士培養的優點,圍繞實踐能力培養進行教學改革[4]。在通過對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所面對的技術領域或崗位(群)進行分析和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工作分析,確定土木工程專業在道路橋梁、鐵道工程、工民建、工程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實際專業技能模塊。高校組織學校資深專家、企業技術專家對工作過程進行任務分解,確定項目能力培訓模塊。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的教學分析,最終確定項目的教學模塊。應該說,“項目”驅動的課程教學對項目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項目的課程設計中不僅要體現土木工程專業各方向的基礎知識、技術知識、技術能力,而且還要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嵌入到項目的實訓模塊中,通過完成項目中的各個工作任務實現基礎知識和技術能力的提升。因此,以“項目”形式出現的課程設置,需要高校專業碩士指導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邊做邊改,不斷地探索和完善“項目”中各個模塊的設計和實施工作。
(三)師資建設
以“項目”為依托的教學方式,使得對實施“項目”教學的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需要在根據土木工程專業碩士培養需求的基礎上,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所謂“走出去”就是學校根據項目庫中“項目”所需技術對教師實訓能力的要求,去相關企業進行為期一年到兩年的技能培訓,真正提高指導學生的實訓能力。所謂“引進來”,也是當前協同創新過程中,加強高校與企業、行業之間溝通進行人力資源流動產生的互惠互利的重要產物。高校可以根據項目庫中“項目”實訓的要求,對企業導師的職責分工進行進一步的強化和培訓,使企業導師在項目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對專業碩士提供更加細致入微的技能培訓指導。還有一種途徑就是聘請相關培訓機構在土木工程領域的資深專業培訓師參與其中,這些專家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專業技能,提高項目實施過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在此基礎上,隨著土木工程專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出現對師資的知識體系和技術進步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終身學習,從而切實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順利地完成項目的實施工作。
參考文獻
[1]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EB/OL].[2015-02-28].
[2]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1-164.
[3]任梅.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的“項目”策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26):72-73.
篇7
關鍵詞: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6)07-0050-04
一、調研背景
2013年9月,教育部頒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這是我國首次為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管理和發展制定依據。職業教育的發展自此邁出了重要一步。
《專業標準》是國家對合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據,具有導向、引領和定位的作用,其中的部分指標是原則性的,實際可操作性不強。同時,由于《專業標準》重在指導教師的專業管理和專業發展,職后發展是其關注的重點,而職前培養及教師資格準入則無法參照之進行準確定位。因此,開發一套針對不同專業、不同方向的中職專業教師專業標準勢在必行。教育部、財政部于2014年開展了針對不同專業方向的本科專業職教師資培養開發項目。
對土木工程專業職教師資而言,由于土木工程專業技術性強,既需要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又必須具備相當的實踐技能,同時還需要根據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狀況不能盡如人意,不僅許多教師畢業于普通高校的相關專業,即使來自專門培養職教師資的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很欠缺。
因此,如何界定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能力范圍,如何明確教師的知識結構要求以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成為教師標準建立的關鍵。在此背景下,筆者利用教育部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同濟大學的資源,針對全國25個省及直轄市的79所開設有土木工程相關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進行了調研,希望通過此次調研為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標準的研發提供現實依據。
二、調研實施
(一)調研路線
經過多次研討,本研究確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能力調研路線圖(如圖1所示),根據文獻調研分析結果、邀請專家咨詢后,研究小組首先對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能力進行了專門化方向劃分,然后提煉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專業核心能力及各專門化方向的專業能力要求,再提取各專門化方向能力確定具體能力構成。
(二)調研方法
1.文獻調研
通過文獻廣泛檢索,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從中汲取營養和養分,以增強研究的理論性和科學性。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具體思維方法,以各種邏輯方式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構建研究的理論體系。
2.問卷調研
問卷調查是本次調研的主要方法。項目組針對調研內容,經過專家咨詢論證會,分別編制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能力調查網絡問卷。采用抽樣調查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規模和現狀,收集教師群體數量、結構、發展趨勢等技術參數,以推斷總體情況,從而認識總體的特征和規律性。通過問卷對在崗教師和用人單位進行抽樣調查,收集教師專業能力要求方面的有關信息,為研究提供技術參數支持。
3.德爾菲法調研
針對訪談的部分內容,采用德爾菲法開展調研。研究小組擬定了調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別向調研對象進行征詢,調研對象則以匿名的方式(函件)提交意見。經過幾次反復征詢和反饋,調研對象的意見逐步趨于集中,最后獲得具有很高準確率的集體判斷結果。
4.專家咨詢
研究小組邀請政府、行業、企業人員和職教專家對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能力構成的觀點進行咨詢。
三、調研數據分析
(一)基本信息調研
本次調研共涉及教師142人,其中男性67人,女性75人,其中包括25個省、市、自治區(調研涉及的省級行政區及人數如下:黑龍江省38人、上海市22人、山東省10人、江蘇省7人、云南省7人、浙江省6人、福建省6人、6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人、廣西壯族自治區4人、貴州省4人、河北省4人、山西省3人、四川省3人、重慶市3人、吉林省2人、遼寧省2人、安徽省2人、甘肅省2人、北京市1人、海南省1人、河南省1人、湖北省1人、湖南省1人、天津市1人)的79所開設有土木工程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從年齡上看,50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135人,占95.07%)。從學歷上看,以本科為主(123人,占86.62%),碩士畢業生為16人,占總人數的11.27%,所獲學歷專業與教學專業一致性較高,僅有15人(占10.56%)所學專業與教學專業不一致,所獲學歷專業中土木工程專業(職教師資)本科畢業生有54人(占38.03%)。從職稱方面看,受訪教師中具備中高級職稱者為113人,占79.58%。從專業方向職業能力與資格證書方面看,具備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及技師、高級技師資格證書者有91人,占64.08%,所獲職業資格證書種類中注冊建造師人數最多,有61人,還有76人所獲資格證書與職業實踐能力匹配程度較高。
(二)專業能力構成
1.專門化方向
根據文獻調研結果、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訪談、建筑行業專家咨詢、職業教育專家咨詢、行業企業對中職人才的需求情況、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等,本研究初步擬定了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能力的幾個專門化方向,采用德爾菲法進行了專家論證。
本研究邀請了142位一線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進行反饋,經過數輪的意見收集與反饋修改,最終得到以下4個專門化方向的分類,統計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劃分中建筑工程測量是作為單獨的專業方向劃分的,因此,在調研過程中有較多教師認為應該劃分為獨立的專門化方向。我們經過研討后認為,建筑工程測量作為建筑工程施工與監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作為專業核心能力之一列舉,故將此專門化方向刪除。
2.核心能力指標調研
根據文獻調研結果、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訪談、建筑行業專家咨詢、職業教育專家咨詢、行業企業對中職人才的需求情況、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等,本研究初步擬定了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核心能力的數個一級指標,同樣采用德爾菲法進行了專家論證。經過數輪次的意見收集與反饋修改,最終得到以下8個核心能力一級指標,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3.專門化方向能力指標調研
根據表1的結果,我們將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門化方向能力分成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價、建筑工程監理三個專門化方向能力,分別進行二級指標的調查,同樣采用德爾菲法進行了專家論證。經過數輪次的意見收集與反饋修改,最終統計結果如表3―5所示。
四、調研結論
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能力是土木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判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針對不同的職業定位和專業方向,綜合文獻調研結果、中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訪談、建筑行業專家咨詢、職業教育專家咨詢、行業企業對中職人才的需求情況、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等,筆者認為,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能力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專門化方向: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價及建筑工程監理。可將建筑工程測量專門化方向劃歸至建筑工程施工專門化方向。
綜合以上專門化方向的能力需求,結合德爾菲法調研結果(見表2),筆者認為,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繪圖能力、建筑工程測量能力、地基與基礎施工能力、主體結構施工能力、建筑裝飾施工能力、建筑設備安裝能力、建設工程費用計算能力、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能力。
各專門化方向能力指標根據德爾菲法調研結果劃分如下。
建筑工程施工專門化方向:建筑工程材料檢測能力、鋼筋翻樣與加工能力、模板翻樣與加工能力、建筑施工現場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質量檢驗與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信息與技術資料管理能力。
建筑工程造價專門化方向:安裝工程預算定額應用能力、建筑工程預算定額應用能力、裝飾工程預算定額應用能力、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能力。
建筑工程監理專門化方向:建設工程項目準備階段監理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實施階段監理能力、建設工程項目竣工備案階段監理能力、建筑工程檢測與復驗能力。
調研結論匯總如表6所示。
基于以上調研成果,筆者對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了細致劃分,以此為基礎,可為土木工程專業教師標準的開發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概而言之,本研究主要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一是可為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專業標準研發提供現實依據。通過本次調研,對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了分類,明確了其職業能力的構成。
二是可為中職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培養標準研發提供必需的前提條件,使其更具現實針對性、實施可行性和培養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宮雪.論基于國際經驗的職業教育教師標準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0):32-37.
[2]孟建銀.澳大利亞職業技術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標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3]任波.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專業能力標準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
[4]唐林偉,董桂玲,周明星.“雙師型”教師專業標準的解構與重構[J].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2005(10):45-47.
[5]王立科.我國職教教師專業發展及其專業標準的制定[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5):41-45.
篇8
關鍵詞:國際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網絡平臺;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0;TU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7)02014804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略的推進,中國企業在國際土木工程承包市場上的份額逐步提高。2014年進入國際承包商250強的中國企業海外承包市場總收入達790.1 億美元,相比2013年增長了17.6%,占250強企業海外市場收入總額的14.5%[1]。而隨著中國土木工程承包企業海外市場份額的提高,參與全球競爭的機會越多,但從根本上來說,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也就是人才的競爭[2],中國企業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海外項目管理能力較低、缺乏國際化經營理念、對技術標準與規范不熟悉、對項目所在國政治、法律、人文與公眾心理等“軟環境”缺乏足夠的了解[3]。由此引發的慘痛教訓也屢見不鮮,如:中國鐵建麥加輕軌巨額虧損事件,中國中鐵波蘭公路撤離事件,委內瑞拉高鐵停罷事件等[4]。而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既懂專業又懂管理,同時具備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這也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6]。
當前,國內通常采用設立“國際工程班”的方式培養國際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僅從培養模式與
課程設置上區別于普通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而在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上并無本質區別。土木工程是一門實踐性與社會性較強的學科[7],以往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存在的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脫節的問題,在國際工程的
項目施工與管理中也愈發突出[8]。做好海外項目不僅要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而且要熟悉了解當地的語言特點、文化風俗、思維模式、、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情況,這也是項目成敗的關鍵,而很多知識與技能不是單純依靠學校教學就可以獲取的。雖然國際合作培養人才是一條有效提高學生外語水平與獲取海外從業經驗的有效途徑,但經濟成本決定了該途徑不可能大規模推廣,無法滿足國際土木工程人才市場的大量需求[9-10]。然而,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11]。本文以石家莊鐵道大學國際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為依托,闡述國際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合作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思路與構想。
一、平臺的結構與功能
校企合作網絡教學平臺旨在克服土木工程專業本身存在的問題,彌補高校教學方面的不足,培養既具有良好專業基礎又熟悉海外工程環境的合格的國際工程人才。該平臺兼顧學校與企業兩個方面,堅持高校與企業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則。學校的優勢在于具有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與教學資源,但缺乏最新的工程實踐資料與信息;企業的優勢在于長期從事國際工程,具有大量不同類型的國際工程素材,但缺乏對相關資料的整理與加工,資源體系不完整,不利于學生直接學習與理解。校企合作土木工程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的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為國際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空間。根據平臺的用途,該平臺應具有如下特點:其一,以學校、企業加盟的方式實現資源區域性共建、共享;其二,以海外項目施工管理過程為主線建設資源庫,并以項目、專業、專題等門戶展示資源;其三,在不同類型的資源庫之間重構、交換資源數據;其四,智能化的資源管理,自動完成資源屬性的抽取,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其五,多角度、多維度資源導航方式快速檢索資源;其六,資源批量后臺管理,實現復雜資源的快速入庫;其七,資源多級、分布式存儲,檢索信息集中統一管理;其八,可擴展性好,能快速定制個性化需求以及應用子系統。
(一)平臺的結構
際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合作網絡教學平臺與傳統的網絡教學平臺最大的區別是,引入工程承包企業海外項目資源庫,以彌補國內學生無法進行海外項目實習與培訓的不足。該網絡教學平臺主要由資源庫、管理平臺與微信平臺三部分組成。資源庫包括課程資源與項目資源兩個方面。從學校層面來講,充分利用高校優質教學資源與雄厚師資力量,通過網絡課程建設的方式,完善國際土木工程專業相關課程教學。從企業方面來講,充分挖掘企業的資源優勢,搜集整理
相關海外項目施工、管理與“軟環境”等方面的素材。管理平臺負責整個平臺的維護、管理、資源上傳,用戶對象可以分為教師、工程師、系統管理員與學員。微信平臺負責資源的定向推送,讓學員在第一時間了解最新工程資料信息。網絡教學平臺的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
(二)資源類型
網絡教學資源庫主要分為四個門類,即:課程資源庫、項目管理資源庫、通識資源庫與工程案例庫(見表1)。
(三)平臺功能
平臺的功能由平臺的用途來決定,既要滿足建設與管理者對于資源、平臺的高效管理需求,又要滿足學員對海量工程資源的快速檢索、閱讀、播放與下載需求。平臺的主要功能如表2所示。
二、平臺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該網絡教學平臺依托石家莊鐵道大學中鐵“國際工程班”人才培養計劃,旨在訂單式培養一批適應能力強、外語水平高、立志從事海外業務,且具有國際工程視野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在該培養模式中,前3年由高校培養,第4年由高校與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鐵)共同培養。在學校方面,土木工程學院從2002年開始設立涉外土木工程專業方向,經過10多年的建設,積累了大量的國際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經驗。師資水平不斷提升,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具備海外學習與工作經歷的,高學歷、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該平臺的建立與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保障。在企業方面,中國中鐵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設長達1 861公里的坦桑尼亞至贊比亞鐵路項目以來,已在非洲、南美洲、中東和東南亞等地區55個國家承建海外項目超過230個。截至2007年,在全球五大洲的5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業務機構96個,正在實施的項目有152個。中國中鐵具有巨大的國際土木工程市場份額,以及豐富的國際工程管理與實踐經驗,掌握大量的第一手國際土木工程學習資源,這為該平臺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撐。隨著中國工程承包企業國際土木工程市場份額的擴大,會有更多的學校、企業加入該網絡平臺,平臺功能將得以逐步完善。
三、平臺對國際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意義
當前國際土木工程專業課堂教學仍多以面授為主,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較為被動,學習效果也較為一般,且理論與實踐之間容易脫節。而網絡教學平臺對推進專業教學的改革只有重要意義
。首先,該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課堂教學脫離實際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相關科目或章節時,利用網絡平臺實際工程案例的講解,使理論知識更加形象化,講授內容更能緊密聯系工程實際。第二,網絡平臺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對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有效利用,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生都可以通過PC或手機進行網上學習,亦有助于實現“學分制”改革。第三,也可以通過教師安排學習計劃,學生在平臺上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與教師在線上或線下的互動;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實現“翻轉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第四,微信資源推送,更加貼近當前學生獲取信息的習慣與心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四、結語
校企合作土木工程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的各自優勢,形成優勢與資源互補,為學員提供一個學習國際工程相關知識,感受國際土木工程建設環境的虛擬網絡平臺,彌補當前國際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對推動國際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提升企業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該平臺運作的關鍵在于完善的硬件系統、配套的管理體系以及海量的國際工程素材,是該網絡平臺的靈魂所在,需要在后續運營中不斷拓展用戶群體,形成眾多國際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單位與需求單位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宇. 2014年度ENR國際承包商250強探析[J].工程管理學報, 2014, 28(5):131-137.
[2]梁潔. 國際土木工程市場分析及土木工程畢業生的就業前景[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2(3):78-83.
[3]李必亞, 涂玉婷, 吳廣. 試分析國際工程承包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我國對非承包工程為例[J].企業經濟, 2012(2):122-124.
[4]馮懷平, 常建梅, 丁軍霞, 等. 淺析案例教學法在《涉外土木工程》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 2012(S4):76-77.
[5]王恩茂, 王起才, 王旭, 等. 土木工程專業國際化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導刊, 2008(11): 85-87.
[6]吳國雄, 梅迎軍, 唐伯明, 等. 土木工程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3, 13(2):114-116.
[7]白云, 寇磊. 國際土木工程管理課程教學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2):69-71.
[8]王衛東, 彭立敏, 余志武, 等. 土木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144-148.
[9]吳建華, 夏建中. 國際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國際班)培養方案設計[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0, 22(5):409-412.
[10]李建勛, 夏建中, 梁偉. 土木工程專業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6, 28(2):144-148.
[11]劉國亮, 馬艷秋, 劉蔚. 校企合作創新平臺的信息化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 2009, 27(2):213-215.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 and walking out strategies, the overseas civil engineering market share of our engineering contractors are increasing gradually,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intern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manag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re raising step by step. Considering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drawbacks in teaching and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lacking field practic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s in international class of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building con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sufficient analysis of requirements of users,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resource types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were discussed. This platform can make the most of both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he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篇9
關鍵詞: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考核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3-0080-02
1991年,我國即開始了專業學位教育。與學術型學位不同,專業學位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具體實踐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就建筑與土木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而言,其作為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學術型碩士和在職專業學位工程碩士相比存在較大差別,過去對學術型及在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經驗不能夠完全照搬過來。目前,針對本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許多高校僅僅是在既有學術型培養方案基礎上進行學位課程設置的改動,忽視了實踐環節,致使專業學位特色不鮮明。現有的培養方案及培養環節并不能適應實踐需求,以提高研究生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能力。針對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授予學位的標準和要求等方面,現行的培養方案并沒有突出兩種學位的差異性,針對性不強。針對建筑與土木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其培養方案應著重強調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實踐能力,以及在實踐工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基于土木工程行業需求及土木工程學科特點,明確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定位與目標。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創建創新實踐基地、設立創新基金、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強調企業參與質量評價等舉措,以完善培養環節、優化培養流程,進而提高研究生知識層次、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達到提升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的目的。
一、制定明確合理的培養計劃
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養土木工程專業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在制訂本專業學位培養方案時,應面向工程實踐,突出理論教學與科研實踐的緊密結合。基于土木工程專業特點,以某一具體建設工程為例,包含了建設工程的前期決策、工程勘察與設計、工程項目的建造、工程投入使用與后期維護等重要環節。針對上述不同環節,需要具備不同專業技能的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如在工程建設的前期決策階段,需要有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背景的技術人才;在進入工程具體建設期,則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施工背景的技術人才;在工程投入使用及后期維護階段,則需要工程檢測評估、工程結構維修加固等專業背景的技術人才。因此,有必要針對土木工程結構設計、建造、使用三個階段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培養定位及目標。
二、建設面向工程實踐的學位課程體系
本專業學位的課程體系建設應考慮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根據學科研究背景與企業實際生產需求,開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在確保本專業學位課設置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創新實踐基地,針對不同企業實際工程需要,由校企雙方共同確定選修課程內容,突出因材施教和差異化特點,充分體現本學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前沿性與實踐性,培養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全日制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課程體系如下圖所示。
根據培養目標,面向工程實踐,專業特色課程的設置如下圖所示。
三、創建研究生創新基地
基于學科特點,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建設可與施工企業、設計院或工程檢測企業合作,實施產學研合作模式,創建研究生創新基地。依托設計院,研究生可參與設計方案制定,熟悉大型分析軟件的使用,學習復雜結構的計算分析,了解設計規范的應用與工程表達;依托施工企業,研究生可參與施工企業的生產、科研和管理工作;依托工程檢測企業,研究生可參與工程檢測方案制定,對檢測結果進行計算與評估,對工程病害進行分析與處理。通過上述專業實踐,培養面向社會需求的土木工程設計師、土木工程建筑師、土木工程檢測師。
四、實施“校企雙導師制”
健全與完善導師遴選與考評制度,實行導師退出機制。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目標,解放思想,淡化“唯科研成果論”的做法。一方面,基于校內導師現有科研項目、經費等情況,合理選聘專業學位校內導師。加強對導師的遴選與考核,并實施導師退出機制,確保專業學位校內導師的質量。另一方面,從合作企業中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師作為企業導師,以充實導師隊伍,彌補校內導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以“導師負責制”為基礎,努力推進“雙導師制”,實現校內、校外導師共同負責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五、建設研究生培養評價體系
根據本專業學位培養目標,從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質量抓起,制定合理培養方案并嚴格執行,切實實施實踐基地建設和研究生工作實踐,嚴格論文選題與實踐相結合,嚴把中期考核環節,細化考核指標,對培養過程進行全程跟蹤與考評。在培養評價體系中,引入校外企業評價機制,結合校內、校外評價結果,完善培養評價體系。與此同時,對本專業學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進行跟蹤與回訪,建立就業發展數據庫,為調整和完善培養環節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針對土木工程學科特點,結合企業需求與本學科發展方向,明確全日制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培養定位與目標,從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建設、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培養評價體系與考核機制的建設等方面,完善專業學位培養環節,優化培養模式,進而提高培養質量。重點突出課程體系建設與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全面實行校企雙導師制,不斷提高研究生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科研攻關能力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常寶英.對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170-172.
[2]鄧松.關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12):91-93.
篇10
關鍵詞:土木工程大類專業;結構力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TU311;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4-0062-04
1998年10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原土木建筑類的8個專業(建筑工程專業、交通土建工程專業、城鎮建設專業(部分)、礦山建設專業、工業設備安裝工程專業、涉外建筑工程專業、飯店工程專業、土木工程專業)合并為土木工程專業。土木工程學科由20世紀50年代較窄的專業模式轉變為如今的“大土木”模式,現今的“大土木”范疇并不是以前土木工程相關專業的簡單歸并與重復,而是更高意義上的整合和擴展,文章稱之為“土木工程大類專業”。同時,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市場化程度日益深化,土木工程類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對土木工程大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木工程大類專業人才培養一直以來存在“專”與“通”的矛盾,即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矛盾[1]。
目前,相關教育管理部門、各高校及學者基本形成共識:土木工程大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強基礎、寬口徑、多方向”。其中,“強基礎”是“寬口徑、多方向”的前提,國內開設土木工程大類專業的高校學制4年的總學時一般控制在2 500學時左右,公共平臺課(含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人文社科選修課)占教學計劃總學時的80%,約2 000學時,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時較為充裕,能較好地滿足土木工程大類專業復合型人才“強基礎”的培養要求。國外土木工程大類專業特別注重力學類課程的學習,如:密歇根州立大學力學類課程為17學分,占總學分(128學分)的13%;佛羅里達大學力學類課程26學分,占總學分(131學分)的20%;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力學類課程24學分,占總學分(125學分)的19%;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力學類課程21學分,占總學分(135學分)的16%。力學類課程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重高是“強基礎”的充分體現[2]。需要強調的是:基礎課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重在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基礎教學不僅應從專業教育的需要來考慮,還應著眼于學生今后的發展,為“寬專業”的培養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構力學是固體力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工程結構受力和傳力的規律、工程結構的優化等內容。結構力學任務是:研究工程結構在外載荷作用下的應力、應變和位移等規律;分析不同形式和不同材料的工程結構,為工程設計提供分析方法和計算公式;確定工程結構承受和傳遞外力的能力;研究和發展新型工程結構。作為土木工程大類專業承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重要課程,結構力學課程歷來受到各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及專業協會、學會的重視。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江蘇分會于2011年組織舉辦了江蘇省高校首屆土木工程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結構力學作為四門競賽課程之一,江蘇省大部分土木工程類院校都安排青年教師參加,是參賽人數最多的課程,充分體現了結構力學課程的重要性。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以及力學解題方法的增加和計算機的普及,結構力學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多。同時,由于中國高校本科專業的調整、壓縮,相關課程學時的減少,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把結構力學教好,以及如何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形勢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在“大土木”背景下有關結構力學的教學探討還不夠充分,文章從結構力學的學科體系出發,從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幾個方面探討了“大土木”背景下結構力學課程的教學工作。
一、結構力學的學科體系
結構力學根據研究性質和對象的不同分為結構靜力學,結構動力學,結構穩定理論,結構斷裂、疲勞理論,桿系結構理論,薄壁結構理論和整體結構理論等。
結構靜力學主要研究工程結構在靜載荷作用下的彈塑性變形和應力狀態以及結構優化問題,是結構力學其他分支學科的基礎。結構動力學是研究工程結構在動載荷作用下的響應和性能的分支學科,由于涉及時間因素,結構動力學的研究內容一般比結構靜力學復雜。結構穩定理論是研究工程結構穩定性的分支,主要研究細桿、薄板和薄殼在受壓時應力小于屈服極限的情況下發生失穩(皺損或曲屈)的問題。結構斷裂和疲勞理論是研究因工程結構內部裂紋在外載荷作用下擴展引起斷裂破壞,或在幅值較小的交變載荷作用下引起疲勞破壞的學科。另外在對各種工程結構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中,針對研究對象的維度差別還形成了桿系結構理論、薄壁結構理論和整體結構理論三類。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展,又涌現出夾層結構和復合材料結構[3]。
結構力學是一門古老且如今發展迅速的學科,新型工程材料和新型工程結構的大量涌現為結構力學提供了新的研究內容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結構力學提供了有力的計算工具。結構力學對數學及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如有限元法這一數學方法的出現和發展就與結構力學的研究有密切關系。
- 上一篇:口腔醫療服務市場
- 下一篇:統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