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的合理化建議范文
時間:2023-07-10 17:1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發展的合理化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出席本次座談會的專家有來自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四川省農業機械管理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北京農林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業代表50余人。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設施農業發展迅速。據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齊飛所長介紹,目前我國設施園藝面積已經突破334.3萬公頃(含小拱棚),全國人均占有設施面積25m2,總面積居世界前列,已成為設施園藝大國。其他與會專家也根據自身研究領域,結合研究、推廣、經營經驗,就設施農業發展現狀、設施農業技術與裝備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開誠布公地、積極踴躍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見和建議,希望能為設施農業未來的發展添磚加瓦,共商行業發展大計。
專家指出,制定全國設施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十分必要。通過制定“十二五”規劃,明確發展設施農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發展區域重點和主推技術、工作重點、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規劃是推動設施農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設施農業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專家們一致認為,該規劃要與相關的農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特點、區域布局、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順應現代農業新的發展形態,科學謀劃設施農業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
專家提出,人才培養是提高設施農業發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設施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是提高設施農業技術應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對一般農民來說,從大田生產到設施生產是一個大的跨越,必須通過技術培訓,使農民適應新的種植方式和生產手段。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周長吉副所長,提出了編寫陽光工程農機培訓材料的大綱。專家們指出,要明確培訓教材的使用對象是農民,培訓教材應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圖文并茂,結合實際技術問題,解決農民日常生產中的問題和需求。專家建議注重培養設施安裝、環境調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設施農業技術人員。建立專業的設施農業培訓網站和設施農業培訓機構,組織并鼓勵企業進行設施農業的理念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培訓。
篇2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第一節內容,本教學設計為該節第一課時,對應課程標準為“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按照課標要求,教材首先分析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條件和工業基礎、交通、技術、人口密度、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在此基礎上,說明東北地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進而了解其農業生產結構以及農業生產布局,最后描述在開發利用中主要由于人為原因,導致東北地區在黑土、林地和濕地等方面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本節課重點不僅要充分認識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要通過東北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這個案例,學會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科學合理分析家鄉農業發展的優劣勢,從而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農業,搞好家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學情簡析
通過前幾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基本具備讀圖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對案例學習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學生初中的區域地理知識不足,對具體某一區域的地理背景知識比較模糊,因此對具體區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徹、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讀東北地區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以及地形圖,分析并說出東北地區的氣候、地形、水資源等自然條件的特點;結合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說出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通過閱讀東北地區的交通圖和數據資料,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結合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說出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根據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進行農業生產布局并歸納農業布局特點。
過程與方法: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和東北地區地形圖,明確東北地區的地形、氣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學會與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觀圖片和文字分析東北地區土地資源的優勢表現和問題;能為家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地理;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在區域開發利用中做到因地制宜。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條件;結合已有資料,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和布局特點。
難點:對其它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五、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感性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狀況。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播放,吸引學生注意力,為新課學習做好精神準備。通過對歌曲內容的感知讓學生對東北有一個初步認識,為新課的展開創設良好的條件。
一、農業發展的地理背景
學生通過讀東北地區位置、氣候、地形、土壤、交通、工業分布等圖,確定東北地區的位置及范圍,具體評價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區位條件,得出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優勢是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然后從質和量兩方面分析。
1.地理位置與氣候特征的內在聯系(圖1)
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長季節等。東北地區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溫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熱量和水分配合協調,能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長的需要,這使得農作物生長季節集中在氣溫較高的4~10月,農事活動為春播、夏管、秋收,同時農作物適應環境多為喜冷涼品種(如甜菜)。
學生活動1:①東北大米因質優而廣受市場歡迎,這與氣候條件有什么關系?(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上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施用農藥,具有綠色大米天然優勢)②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為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有利于農忙季節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農閑時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可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等)③與我國主要農業地區相比,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劣勢,但是也可以認為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優勢。試分別舉例說明。由此得到什么啟示?(劣勢主要表現為許多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好牲畜的防寒問題。但冬季長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積雪在春季融化,可緩解春旱現象,改善土壤墑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深刻理解影響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氣候要素中的熱量要素,并能辯證看待不利因素也能轉化為有利因素。從而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地形條件(表1)
3.工業、交通、人口等對東北農業發展的影響(圖2)
4.土地資源優勢(圖3)
5.森林資源豐富(圖4)
學生活動2: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1~2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①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鄰近港、澳、臺地區,港口、鐵路和航空等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②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當地種植長絨棉歷史悠久,其市場需求大。③海南島成為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條件可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橡膠等熱帶作物的需求量大。④云南昆明附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業農業布局特點:昆明四季如春,氣候條件適宜發展多種花卉,昆明等國內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并能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拓展學生思維、培養遷移能力,使所學知識能活學活用。
二、農業布局特點
承轉過渡:通過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應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分析東北地區區域內農業生產條件差異,得出區域內部農業布局特點:東北地區可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表2)。
學生活動3:Ⅰ.大家已學習過水稻種植業的特點和地區分布。根據水稻在東北地區的分布特點,討論農業生產應怎樣處理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種植多選擇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區。東北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由于培育耐低溫的水稻品種,種植技術的進步,縮短了水稻的生產期。東北地區水稻種植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Ⅱ.東北地區畜牧業分布較廣,但是農區畜牧業在畜牧業總產值中仍占絕對優勢,這與全國其它地區的情況相似。①農區發展畜牧業有哪些有利條件?(克服天然草場夏季生長旺盛、冬季枯干造成的食物來源季節不均問題;欄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凍;畜牧業與種植業結合,廢物互用,充分利用資源;防止環境污染)②結合已學過的大牧場放牧業,為我國廣大牧區畜牧業的發展提出建議。(人工播種優質草種,改良牲畜;將草場劃片進行管理,執行輪流放牧的經營生產方式,但不宜種植糧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場沙化;增打機井,保證人畜飲水)
Ⅲ.分析歸納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的自然條件,并填寫表3。
篇3
關鍵詞:山區油菜;簡化栽培;有效建議
中圖分類號:S56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7
1 山區油菜直播簡化栽培技術的優勢
傳統油菜的種植需要精耕細作,是一種各方面投入要求相對較高的產業,但它的產出有時與投入是不成正比的。與現在農村的實際情況是不符合的。需要利用現代技術對油菜種植栽培簡化,講究實用與效益。在減少水土流失,提高農業環境保護,發展農村經濟等方面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意義。
2 當前山區油菜直播簡化栽培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對新技術推廣意識不夠。因為所處地區主要是在山區村民相對信息滯后,觀念落后,認識有限,所以對這種新技術的推廣責任主要集中在了縣鄉農技推廣部門的工作人員身上。他們受專業指導少,先進的知識得不到有效的跟新,所以對農村農民的培養傳授技術也得不到實時有效的更新。山區本來地廣人稀,人員也較難以統一集中培訓指導。綜合上述原因,主要還是人們意識觀念比較淺薄。
生產油菜的成本高,資金落實不到位。種植油菜的地區主要集中于山區,經濟相對欠發達,又跟隨近幾年物價漲速很快,致使種植油菜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花費內容節節攀升。給農民造成不小負擔,影響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雖然國家對農民種田有專項補貼或扶植性政策,但是實際資金運轉并不規范,有的地方上購買種子發放與農民手中,這就算是把事情解決了。后續的一系列跟進與指導都不會進行。
農村勞動力呈不足狀態,難以滿足大面積專業化作業需求。經濟的發展,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年輕人多以外出務的形式工流轉到城市工作,鄉村都剩下一些孤寡老人以和留守兒童。他們本就不是主要勞動力,所以在農村種植油菜也就面臨勞動力短缺,勞動力呈現老齡化的趨勢。各方面新技術的學習與配套完全跟不上大面積種植與推廣的步伐。
3 結合實際油菜直播簡化栽培技術如何在山區得到有效推廣的建議
從國家層面講對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加大宣傳力度與政策扶持。油菜是世界4大油料作物之一,是生產食物用油的關鍵性產品,所以它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因此國家要加大對山區油菜直播簡化栽培技術推廣的政策性扶植力度,且派專門的人監督察看,保證政策資金等都落實到位,通過廣播、新聞報道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惠農政策的宣傳,從農民的角度出發,保障它們的利益,從而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使油菜直播簡化栽培技術各個環節切實得到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作為一項現代高新化技術,使種植人認識到想致富必須依賴新技術,傳統的自給自足方式已經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從市、縣、鄉各級農業部門逐步落實推廣技術,服務步步跟進及時對農民進行有效指導。想要獲得高的收益,需要從源頭保證品質,引入優質的品種,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種植的品種進行推廣。可以先采用小范圍試驗種田,起示范性效果,從而逐步調動和輻射周邊地區。
山區耕種油菜時注意事項。由于油菜產量容易波動,所以目前油菜的播種情況以被轉移到貧瘠的土地上,讓位于其他農作物。所以針對這種底肥貧瘠的情況,耕種前要施足底肥,提高土地質量。肥料的配比要合理,對土地進行過科學合理處理過后,再根據當地氣候開溝深度合理,防止出現發病和倒伏。
針對農村勞動力緊缺的狀況,在推行山區油菜直播技術時,我們為了起到更有效的管理,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實行區域化管理,設置專人負責技術方面的問題,防止油菜生長會出現各的種問題,確保生長的順利進行。這種區域化的管理方式不僅減少人員需求也便于集中解決問題。對老齡化的勞動力要給予多的幫助,技術上要多耐心講解。適時提醒老人觀察油菜苗的生長,警惕病蟲害的發生影響作物的生長情況。
4 總結
農業作為我們國家的基礎性支柱產業,它的有效發展對我們國民經濟的有效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培養創新型人才,將更有效的農業使用技術投放到實際操作中,以山區油菜直播簡化栽培技術為例,結合農村發展現狀 ,投入技術改善農村種植狀況,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為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勇.直播密植油菜品種在丘陵山區縣的推廣現狀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8):30.
篇4
關鍵詞:價格風險;合作社;產權制度;供需
1 引言
近年來,國內農產品供應鏈面臨供需結構矛盾問題,初級供應鏈端的農產品價格攀升不明顯,農產品價格面臨“過山車”現象,農產品價格成為農民最直接敏感的問題。合作社在資源稟賦、風險承受能力、供需矛盾改善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建立需求引導的農村合作社,合理規避農戶經營的價格風險,通過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增進其議價能力,應對不對稱的市場力量,完善市場信息,對于合作社價格風險的化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農戶參與合作社后,與其建立了合同關系,通過合同的約束,使農戶承擔風險機會減弱。合作社交易的價格風險配置主要受到種植規模、據市場距離、產品質量、社會資本、合作社類型、年末返利、產權制度、技術服務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合作社交易的價格風險配置因不同農戶與合作社關系的差異發生轉移,不同地區、不同合作社間,定價機制具有差異性,因此考察合作社定價機制及影響因素,為合作社交易合同價格條款的設計提供合理化建議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2 文獻綜述
農民合作社是隨著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市場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起來的,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效率不高等問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生產經營活動為紐帶自愿合作的組織形式,是農民創收、活化農村低效率經濟的增收組織模式,大大推動了國家的三農政策的有效實施。
國內外學者在對合作社的研究中,相繼對合作社的現狀,有利優勢、內部結構調整、定價風險機制、合作社專業化發展的建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供銷合作社系統的組織體系由縣以下基層供銷合作社、縣及縣以上聯合社和社有企業三大板塊組成。但對于合作社的現狀分析中,不同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見解。施祖法(2011)指出,合作社具有數量少,發展嚴重不平衡,總體上經營服務功能減弱等問題。基層社必須進行組織創新,將它改造成為轄區內合作經濟組織的聯合體。張德峰(2011)認為,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而法律制度的合理安排有助于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的突圍。吳瑛,王雅鵬(2011)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起到了中介作用,填充了農戶與企業之間的斷層。
不少學者對農戶與合作社的定價機制改革作了理論研究。Ramaswami等(2005)指出,采取合同交易有利于降低農戶面臨的價格風險,原因在于市場價格基礎上的合同改進。生秀東(2007)認為,農業合同的價格條款能夠在分擔市場風險和防范違約行為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孫敬水(2003)認為,合同交易無法徹底轉移農戶面臨的價格風險,僅僅是在簽約雙方之間相互轉移,因而缺乏應變能力。翁毓斌(2011)指出農村專業合作社主要有5種類型,一是村干部帶頭型,發揮村干部在組織協調、易發動群眾的優勢;二是龍頭企業依托型;三是專業大戶牽頭型;四是涉農部門依托型;五是親朋好友合作型。
目前農村分散的小生產、小經營模式因信息不靈、勢單力薄,無力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新的形勢要求農民必須要有自己的經濟組織,以此來增強駕馭市場能力。一些學者通過借鑒發達國家合作社的成功經驗,提出了深入的建議與思考。羅清(2011)指出,通過完善的立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事務,重點是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財稅支持的力度。李賓(2011)建議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和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作程序,增強合作功能的重要性。劉俊義(2011)指出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改革產權制度。二是理順管理體制。三是轉換經營機制。前兩個問題又是重中之重。李義(2011)指出,延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受行政條塊分割的影響嚴重,規模小、實力差,對農民缺乏帶動作用,家族勢力和親緣關系控制合作社的苗頭正逐步顯現的問題。徐燕潔、吳淞耿(2009)提出了農村經濟營銷觀念的變革,如何運用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幫助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葛建龍(2011)提出農機專業合作社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保障。潘修汪(2011)提出了推進和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考,搞活產權流通,政經切實分開。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合作社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深入可行的思考,但是在對于合作社價格風險規避的研究尚未涉足,忽略了國內農戶與合作社交易的復雜性、異質性特點,即使在同一合作社內部,對于不同的農戶所供應的農產品,產品定價機制有可能不同,更何況不同地區、不同組織結構的合作社。本文以蘇州吳中區農業為例,實地考察當地的合作社經營方式,分析其交易定價機制的風險配置情況,期望為當地政府及農戶提供合理可行的理論研究。
3 理論框架
目前,農業缺乏合理有效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農業發展多為勞動力密集型,資本技術含量不高。農業面臨激烈競爭,農業粗放式經營管理,農產品品質的退化造成農產品質量與市場需求相差甚遠,供需結構矛盾突出,賣難及缺貨現象難以避免。為此,合作社在解決這一矛盾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在實踐中,合作社的領辦主體包括農戶企業、販銷大戶、政府組織和生產大戶。其交易的價格風險配置存在三種模式,即農戶承擔全部價格風險、合作社承擔全部價格風險、雙方共同分擔價格風險(楊明洪,2009)。當價格風險全部由農戶承擔時,合同價與市場價將保持一致,雙方均不存在獲取風險溢價或支付風險租金的可能。當價格風險全部由合作社承擔時,交易合同將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制度,即在市場價低于保護價時按保護價收購,而在市場價高于保護價時按照市場價收購,此制度能增加其對合同交易預期收益的穩定性。
合作社的經營方式有多種,大體運營中其結算方式包括現金結算、延期支付。其中現金結算增加了合作社資金周轉的壓力,不利于市場的開拓,限制了應對受價格風險的能力,因此現今的合作社大多采用延期支付。年末,一些合作社為提高農戶參與的積極性,會一定程度返還農戶部分盈利,及農戶享有當年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紅。同時,會加大當地農園的建設與宣傳,雇傭農戶進行農園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對農戶的技術性指導,提高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和農產品的質量。但是,基于現今合作社大部分被私人老板所壟斷,一定程度上農戶沒有定價的自,仍是交易鏈條上最原始的環節,對供需雙方的協調、農產品市場的開拓仍具有薄弱性。
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得出合作社定價機制的風險配置的影響因素有:
3.1 產品質量
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及避免農戶短視現象的發生,強化農產品的品牌意識,均有利于合作社定價機制的公平化。
篇5
【關鍵詞】 哈爾濱市 農村民間借貸 風險問題分析 建議措施
1. 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現狀
1.1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結構及行為模式
農村民間借貸的主體十分復雜,以主體為標準進行劃分,農村民間借貸可以分為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企業(包括法人企業與非法人企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借貸。在農村民間借貸中,生產性借貸主要用于投資大棚蔬菜瓜果、養殖奶牛、承包土地、購買農機具等;生活性借貸主要用于看病就醫、子女上大學、婚喪嫁娶、建造新房等方面。農村民間借貸的行為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口頭約定型,另一種是簡單借據型。
1.2分析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現狀
說到民間借貸,很多農民都用了“痛快”這個詞,因為有人情成分在里面,在計息時間的計算上也較為靈活,很多農民都極為看中這一點。據了解,雖然與信用社貸款之間有明顯的利息差,但信用社還款時間要求嚴格,一旦逾期不還就會產生高額滯納金,這經常影響到農民掌握自己的賣糧時機。根據相關數據,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哈市中小企業民間借貸34.29億元,約占民間借貸總額的63.5%,城鄉居民約占36.5%;城市居民參與民間借貸的比例略高于農村居民;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參與農村民間借貸的比例遠高于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
2. 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風險問題分析
2.1農村民間借貸趨利性極易導致經濟結構性風險
農村民間借貸具有不確定性,使得地方政府對本地資本市場供求狀況和資金投向難以把握,使農村民間借貸往往集中于熱點農產品行業。微觀經濟實體投資的非理性極易導致熱點行業內部企業林立,難以形成適度競爭和合理聯合,導致行業生產規模過剩,造成社會整體投資邊際效益下降,當社會投資邊際效益為負時,農村民間借貸的風險就會加大。
2.2農村民間借貸對國家宏觀調控的風險
農村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國家的貨幣政策執行力度,影響國家宏觀調控效果。農村民間借貸的運作必然會導致一部分資金從正規借貸中分流出來,形成農業個體制外的借貸市場,如果不加以監控,任其發展,則會對正規借貸形成巨大沖擊。因為一國借貸資金的總量應該等于正規借貸和民間借貸之和,借貸資金的配置在兩者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大量的資金發生在正規借貸之外,就會造成資金體外循環,干擾正規金融的運行,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國家貨幣宏觀調控干擾的風險。
2.3哈爾濱市部分農村民間借貸渠道操作不夠規范帶來潛在風險。
目前各大銀行對農村企業或個人的信貸管理較為嚴格,而哈爾濱市農村民間融資部分渠道操作不夠規范,無需提供抵押或擔保的標的物,甚至有些親友之間還沒有出具借款憑證。調查結果顯示:64%的農村民間借貸合同簡易甚至是口頭協議,67%的農民在春耕借貸中幾乎不用付出抵押物或押金即可進行民間借貸。這樣的狀況讓我們感受到農村信貸簡易不規范操作和較高利息背后的潛在風險。
2.4放貸主體合法性風險。
在哈爾濱農村民間放貸主體中,20%的農村借貸主體沒有正規固定的門面或合法的手續,部分農村借貸甚至是家庭剩余財富投資的個人行為,或是農村典當類地下錢莊的游擊經營。按照商務部、公安部《典當管理辦法》的規定,典當行不能從事存、貸款業務,也不能經營農村民間借貸。針對一些其他農村機構,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私自放貸,得不到法律保護,從而產生一定的潛在風險。
3. 防范和化解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風險問題的針對性建議
3.1針對防范農村民間借貸經濟結構性風險問題的建議
哈爾濱市農村經濟發展是多元化的,個人、家庭、合作社、承包、中外合資等多種農業模式共同發展。因此,必須加強產業引導,優化哈爾濱農村民間投資結構,嚴禁民間資本投向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較大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鼓勵中小農村企業以入股方式吸收民間閑散資金,加大對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引導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健康穩定的發展。
3.2針對防范農村民間借貸導致國家宏觀調控風險問題的建議
哈爾濱市是黑龍江省宏觀經濟調控的中心城市,城市政策貫徹較快,政治資源豐富。因此,必須加快立法進程,營造農村民間借貸規范發展的法律環境放松金融管制,積極倡導金融市場的有序競爭。在新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哈爾濱市應充分重視和肯定民間信用的存在,鼓勵和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通過有關部門調控后的專業化引導將會盡量避免對宏觀經濟調控的風險。
3.3針對防范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渠道操作不規范風險問題的建議
哈爾濱地區農業發展較慢,基礎農業的季節性依賴嚴重,政府相關部門應針對哈爾濱市農業的基本情況進行考察。借鑒國外農業金融市場經濟成熟的做法,加快出臺《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法》、《哈爾濱市放貸人管理條例》等,給農村民間借貸以合法地位。只有努力規范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的渠道,才能更好的防范操作風險,保證市場的健康穩定。
3.4針對防范放貸主體合法性風險問題的建議
針對房貸主體采取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強化農村民間借貸行為約束。在農村民間借貸資金來源主體上,哈爾濱市應加強對農村民間借貸資金來源合規性審查,不允許非法所得和借入資金形成農村民間借貸資本。同時,加快建立哈爾濱市農村民間貸款組織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對有問題的農村民間貸款組織,可以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進行收購或兼并,或依法行政關閉或撤銷;對發現的非法金融活動,應及時堅決打擊和取締,使農村民間貸款組織形成良性的市場進入與退出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地防范哈爾濱市農村借貸主體的合法性風險。
大學生科創基金項目編號:(2011093)
參考文獻:
[1] 黃向紅;完善法律制度、規范農村民間借貸軟環境[J];改革與理論;2002年11期.
[2] 陳明明;;基層農村民間借貸監測工作的問題及建議[J];廣西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3] 李新月,劉君陽;探析農村民間借貸[J];經濟師;2003年02期.
[4] 張本堯;哈爾濱市農村民間借貸的現狀及影響[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年11期.
[5] 陳志剛;;農村民間借貸與中國金融調控[J];武漢金融;2006年05期.
作者簡介:王卉:(1990.2.8-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金融0926班 專業方向:金融。
篇6
關鍵詞:農業機械;調查;分析
1農機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補貼力度的不斷加大,武山縣農業機械化有了長足發展,群眾購機用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機裝備數量逐年增加,農機化作業水平不斷提高,農機的應用領域逐漸擴大,農業機械化帶來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
22014年農機年報統計情況
2014年底,全縣擁有各類農機具61721臺,其中拖拉機2686臺、配套農機具2379臺、聯合收割機33臺、微耕機18992臺,植保機械、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等其它農機具達三千多臺。農機總動力達29.85萬kW,農機經營總收入1.15億元,農機經營純收入0.376億元。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47.07kW,每名農業勞動力擁有農機動力1.18kW。2014年,完成機耕3.17萬hm2、機播0.6萬hm2、機收0.47萬hm2,主要農作物耕種機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4.78%。農業機械已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3農機調查基本情況
1)樣本數據。此次調查共抽取了17個樣本村,入戶調查5167戶,調查戶總人口24623人,其中農村勞動力為13166人、農機戶2870戶;共登記農機具4197臺,調查樣本總動力為25629.71kW。
2)測算結果。根據省農機局的測算方法,測算出全縣農機擁有量為73702臺,農機總動力為450074.97kW。
3)農機裝備結構情況。17個樣本村農機擁有量為4197臺25629.71kW,其中拖拉機為208臺2226.43kW、配套農機具153臺,聯合收割機6臺78.26kW,微耕機1259臺7874.69kW,其它農機具2571臺15450.33kW;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61.7kW,每名農業勞動力擁有農機動力1.97kW。按照測算標準,測算出全縣農機擁有量達73702臺,農機總動力450074.97kW。其中拖拉機為3757臺40401.54萬kW、配套機具2686套、微耕機22108臺13779.68kW、其他機具45151臺396290.75kW、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70.98kW,每為農業勞動力擁有農機動力1.7kW。
4)機具分布情況。拖拉機以往多分布在礦區、河谷川道區、交通較為發達的地區,多用于經營運輸。脫粒機的使用也較為普遍,一般分布在種植小麥、玉米較多的山區。農用運輸車多分布在交通較為發達的山區。
5)機具使用情況。從全縣農業機械調查使用年限及狀況匯總統計表中來看,農機總量的使用情況較好。使用年限在10年之內的小型拖拉機占全縣拖拉機總數的78.5%,使用年限10年以上的小型拖拉機比例為5.6%,使用年限在10年之內的大中小拖拉機占拖拉機總數的15.8%,微耕機使用年限在10年之內的占100%。
4調查結果及問題分析
1)從調查結果看,全縣農機擁有量是2014年年報數據的1.3倍,農機總動力是2014年年報數據的1.5倍。數據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是選取的樣本村農機化裝備水平總體較高,農用運輸車、手扶拖拉機較多,導致調查數據偏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機綜合機械化水平基本與年報數據一致。
2)農業機械使用狀況較好。一是農業機械使用年限短,目前使用的大中型拖拉機、微耕機、脫粒機等農機具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動下購置的;二是因為機械使用率低,我縣農業機械普遍存在閑置嚴重,利用率低,增加了生產成本;三是機械使用狀況一般或較差的機械,主要是機械使用年限較長、缺乏應有的維護保養。
3)農機結構不合理,缺乏先進的農業機械。普遍存在著“三多三少”現象,即動力機械多、配套機具少,小型機械多、大型機械少,常規機械多,新型機械少,嚴重影響了農機化的發展。
4)土地規模小,機械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實行后,按人口分配土地,使地塊零碎,加之農戶種植品種不一,極大的阻礙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阻礙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機械作業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益越高。而農村的現實情況是各戶耕地分散,經營規模很小。
5意見和建議
1)優化農機結構。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促進農機結構優化。鼓勵農民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適合當地自然條件、耕作制度、栽培模式的大中型及高性能農機具。
2)培育扶持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培育發展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完善訂單作業、托管作業、承包作業等服務模式,開展耕種收等多種社會化服務。
3)宣傳有關農機方面的科技信息,介紹其的用途及適用性,并進行試驗示范。農機服務組織應向科研單位反映農村的實際情況,讓他們研制適合適宜本地作業的農機具。帶領一些農民考察一些農機具推廣好的地方,讓他們認識到農機具的重要性。
4)轉變生產經營模式、加快土地流轉,推動農機化發展。大力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經營大戶;也可以聯戶購置配齊農機具,優勢互補,實行股份經營,鼓勵農民推行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機械作業。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農村土地流轉,對從事規模化、機械化、連片種植作業的個人或組織實行政策傾斜,給予一定的作業補貼,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機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梅菊.樂都縣農業機械化發展調研報告[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10):15-16.
篇7
【關鍵詞】工會組織;企業文化;管理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背景下,為實現企業目標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和建設中形成的、被廣大職工群眾接受的共同的行為準則。企業文化的職能是促進企業發展、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推動企業經濟效益上新臺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參與企業管理,表決企業重大事項,監督企業發展策略實施,積極做好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實現企業與職工雙贏的重要組織,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有著自身顯著優勢和重要作用,工會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在內容、形式上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把工會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企業發展才能根深蒂固。
一、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是職工所信賴的家,對職工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影響力,而職工作為企業文化的踐行者,承擔著企業改革和發展的艱巨任務。工會可以通過大量成效顯著、形式多樣的工作或活動,對職工進行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企業目標遠景結合起來的教育,引導職工接受企業文化理念,產生歸宿感和自豪感,營造和諧發展環境,實現企業“以人為本”和職工“以工會最終以企業為家”的高度融合。
二、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凝聚作用
參與企業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是工會組織的重要責任,工會可以通過職代會、礦務公開、班組民主管理會等多種方式的民主管理引導職工參與企業的管理和監督,提高職工參政議政意識,增強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營造一個職工各盡所能、共促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開展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趣味運動會、歌詠比賽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讓廣大職工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與教育;通過發揮基層組織的優勢,了解職工所思所想,與職工溝通思想和情感,使職工圍繞企業的共同目標,凝結成群體合力,進而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的不斷發展。
三、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弘揚作用
企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導向就是一種精神激勵,在于不斷激活人們的“心智模式”,把潛在智慧開發出來。工會可以通過對先進集體、先進模范讓人物的評選表彰活動,宣傳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企業精神,陶冶職工的情操,培養職工群體意識和良好的共同習俗和道德風尚,弘揚主旋律,在宣傳引導中培養共同價值觀,豐富企業文化內涵。
四、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企業文化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企業個性和先進文化的高度統一,是職工群眾不竭的精神動力來源,在各項工作和各種活動中灌輸企業文化理念,能夠幫助職工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風尚。為此,工會一是積極協助和配合黨政通過內部網絡、板報、櫥窗的輿論陣地加強宣傳教育,強化職業道德建設,不斷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二是通過對職工的崗位練兵比武、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職工的技術業務素質;三是可以通過開展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革新創新等活動來激發職工的生產工作熱情,調動職工參與企業生產經營和基本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陣地作用
工會作為企業宣傳文化的教育陣地,對促進企業文化建設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工會開展文化體育活動要在形式上和內涵上不斷創新,打造一個擁有廣大職工群眾積極參與的文化建設平臺。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的性質決定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工作,需要廣大職工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工會更應積極主動地搞活獨具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并時刻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中,發揮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智麗.工會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4)
[2]孟獻斌同志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工會工作會議上強調:在構建和諧銀行中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J].農業發展與金融,2008(05)
[3]張姝瑋.工會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優劣勢分析[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4)
篇8
【關鍵詞】引湖灌區;節水改造;改造成效及經驗
1.引湖灌區基本情況
引湖灌區位于東平縣西北部,地處魯西南低山丘陵和平原接壤地帶,涉及老湖、梯門、大羊三個鄉鎮,總面積148.5平方公里,98個行政村,總人口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54萬人;總耕地面積為14.5萬畝。該灌區是解決三鄉鎮山區農業灌溉以及補充地下水源的重要基礎工程,更是我縣北部山區重要的民生基礎設施。該工程自投入運行以來,對改善我縣北部山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補充地下水源解決日趨嚴重的人畜用水難題,促進區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推動東平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工程建設標準低,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健全,造成灌區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工程狀況的日趨惡化,水資源浪費嚴重,致使灌溉面積衰減,工程效益得不到全面發揮,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了灌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2.引湖灌區節水改造成效
為充分發揮引湖灌區的水土資源優勢,在水源日趨匱乏的情況下,對灌區進行以節水高效為中心的節水改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來,東平縣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對灌區的投入,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對大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作的重要歷史機遇,于2010年全力做好了引湖灌區末級渠系配套節水改造項目。該項目涉及老湖、梯門、大羊3個鎮,4.7萬人,規劃面積5.6萬畝,總投資2686.2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引湖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田間工程,新修斗渠52km、農渠41.84km,維修渠道27.3km,建設橋涵閘建筑物682座,測水量水設施168座。項目實施后,灌區內達到了 “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效益。一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節水能力可達588萬m3,新增灌溉面積4.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3.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提高6%,能達到71%;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6。二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215萬kg,增產值2065萬元,水利分攤系數取0.5,來自水利工程的增產效益1032萬元;農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態及環境效益顯著。通過斗農渠的節水改造及自動化測量水設施等新技術的應用,將大大降低灌水定額,減少灌溉水滲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輕地下水污染,同時進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內的水環境條件和水質。特別是在該縣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面前,充分發揮了抗旱生力軍的作用,有效緩解了灌區干旱缺水嚴重的問題,增加了農村生產生活用水,優化美化了農村生態環境。通過灌區節水改造,四十年老灌區展新顏。
3.主要經驗做法
3.1強化領導促實施
縣委、縣政府對灌區改造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富縣強鎮目標的重要舉措來抓。為加強對工作的領導,縣里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水利、農業、開發、財政、審計、發展及有關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二十里鋪引湖灌區改造項目的領導小組,并從縣直有關部門抽調思想素質好、管理水平高、協調能力強的同志組成專門工作班子,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督導、協調工作;各有關鄉鎮也都成立了領導組織機構,積極協調處理好轄區內的工程建設,特別是妥善處理好施工占地、用水用電等問題,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的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3.2多方籌資保投入
東平縣是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兩年來拉動內需的眾多項目上馬啟動,使得財力本就薄弱的東平縣各方資金更加吃緊。面對灌區改造建設的歷史機遇,東平縣狠抓配套資金投入,千方百計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財政投入。縣級財政2010年拿出500萬元用于灌區改造專項資金配套,較往年有大幅提高。二是引導群眾投入。農民籌資投勞是灌區改造建設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鄉鎮均把此項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落實。凸顯農民主體地位,堅持按照“項目民議、方案民定、資金民籌、工程民建、質量民督、支出民審、管理民營、效果民評”的原則開展項目建設,調動了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在東平縣2010年灌區改造建設中農民投工投勞已高達400多萬元。
3.3強化監管保質量
針對灌區改造項目點多面廣戰線長的特點,東平縣在積累多年建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基建程序開展建設,積極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基本實現了“管理規范化、施工程序化、檢驗標準化、資料系統化”,有力保證了工程進度和質量。同時,還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全縣實際的“政府監管、社會監理、群眾監督”的三級質量監控體系。一是突出政府監管職責。堅持把領導督辦、會議督辦、專人督辦、媒體督辦作為項目建設管理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同時在項目區設立公示牌,將建設內容、資金投入、完工時間、監督電話等向社會公開,起到了很好的公示公告、社會監督的作用。二是落實社會監理責任。通過招標聘請水利工程監理公司派出具有豐富施工經驗的監理工程師,長住工地跟班作業,對設備材料及工程質量跟蹤檢測,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報告。強化監理職責落實,嚴格按照建設標準、合同和設計圖紙要求狠抓質量管理,實現了所建工程質量優良、工藝精美的良好效果。三是發揮群眾監督作用。項目區受益村推選人大代表或老黨員為本村項目建設的群眾監督員,及時在施工現場提出合理化建議,調處各類矛盾,開展工程質量監督。確保了工程質量。
篇9
1 六種溫室結構特征及存在的問題
1.1第一類溫室
1.1.1結構特征
吐魯番地區第一類溫室其跨度為12m,下挖0.9m,后屋面仰角40°,墻體高度2.6m,下口寬4.5m,上口寬2.5m,脊高4.1m,四排立柱依次為4.2m、3.9m、3.5m、2.8m(地上部分),前沿無立柱。前屋面腳拱架為水泥預制。
1.1.2存在的問題
這種類型溫室的棚體跨度較大,高跨比為0.3,不符合建棚指標,合理高跨比應在0.4~0.5。這類溫室通過生產實踐對比發現,在作物的生長區域,其氣流場和溫度場分布很不均勻,在溫室中部向南的漩渦較多,不利于作物生長,這也影響了太陽光的入射度,造成日光棚面的溫室直射率低,進而影響溫室的熱效應,使溫室保溫效果不好,在冬至前后,棚面陽光反射較多,棚內積溫減少。
1.2第二類溫室
1.2.1結構特征
第二類溫室,其跨度10m,后屋面仰角38°,墻體高度2.6m,下口寬4.5m,上口寬25m,脊高4.1m,四排立柱的地上部分高度依次為4.1m、385m、3.3m、2.6m,后屋面長1.8m。
1.2.2存在的問題
此類結構溫室,高度與跨度比值約為0.4,符合溫室高跨比0.4~0.5。但其溫室后屋面仰角不大,比第一種溫室仰角小。溫室棚面太平,溫室后屋面與后墻之間造成一定陰影,太陽入射光較少,不易提高后屋面的溫度,其溫室升溫速度慢,溫室的保溫性也較差。另外由于此類結構溫室內立柱太多,土地利用率較低,建造過程也非常費工,日常栽培、田間管理不便機械操作。
1.3第三類溫室
1.3.1結構特征
第三類溫室其跨度為9m,下挖1.0m,后屋面仰角40°,后屋面長3.8m,墻體高3m,下口寬4.5m,上口寬2m,脊高5.1m,一排立柱,架面鋼竹結構。這類溫室受光均勻,蓄熱能力強。
1.3.2存在的問題
這種溫室棚體內跨減小,高跨比為0.6,溫室受光均勻,但其穩定性較差,尤其在多風地區,容易造成垮塌。溫室的空間相對減小,增溫蓄熱能力強,但溫室較短,山墻陰影對溫室生產造成的損失比較大。另外較前兩種類型溫室。其后坡長度太長,建造成本高,溫室棚體的穩固性相比較低;后坡的保溫層薄,溫室保溫能力較之前兩種溫室有所下降,深冬生產需要加溫,導致生產成本提高。
1.4第四類溫室
1.4.1結構特征
此類結構溫室內跨度為9m,下挖1.0m,后屋面仰角40°,墻體高2.8m,后屋面長2.2m,脊高4.8m,四排立柱,地上部分依次為4.3m、4.1m、3.1m、1.3m。這類溫室縮減了內跨和后坡,符合建棚高跨比標準,利于保溫。
1.4.2存在的問題
此種結構溫室的中立柱較低,棚面弧度小,不利于光線的入射,溫室的蓄熱能力不強,不利于冬季生產,深冬需要加溫,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投入,經濟效益較低。
1.5第五類溫室一山東第五代溫室
1.5.1結構特征
此類溫室由鄯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006年從山東省引進,全地區共建此類溫室1700余座,這種結構溫室其跨度12m,下挖1.1m,后墻下口寬5.5m、上口寬3.0m,墻體高度3m,后屋面仰角38°,后屋面長2.5m,脊高5m,其溫室的5排立柱,地上高度依次為4.5m、4.5m、4.1m、3.7m、1.3m。
1.5.2存在的問題
山東第五代日光溫室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其下挖深度過大,遮蔭多,不利于前沿作物生長;棚體大,建造成本高;墻體過厚,浪費了有效面積以外的土地,空間太大,升溫較慢。農民建棚成本昂貴,影響了其推廣和壯大。
1.6第六類溫室――吐魯番I型溫室
1.6.1結構特征
吐魯番I型溫室骨架為鋼木結構,坐北朝南,東西延長,偏西5-8°,內徑長83m,跨度為8.0m,栽培床下挖0.5-0.7m,有一排立柱,脊高4.4m(包括下挖部分),前屋面角度32°,前屋面的形狀為圓拱形,后屋面長度3.0m,后屋面的角度為40°,墻體高2.7m,墻基下口寬3.0m,上口寬2.0m。此類結構溫室高跨比合理,方位角適宜吐魯番地區地理緯度,后屋面仰角設計,使得后屋面對后墻體幾乎沒有造成陰影面,冬至前后,后屋面和后墻體同樣可有太陽光照射,容易提高后屋面和后墻體的溫度,從而提高溫室性能。溫室長度為83m,便于一個人獨立完成棚內作物的日常管理。
1.6.2存在的問題
吐魯番I型溫室雖然摒除了前幾種結構溫室的缺點,具有經濟適用、蓄熱性好、結構設計較科學合理等幾大優勢,但從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建造的程序方面來講,它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于溫室是鋼木結構,建造過程中既需要木工、又需要很多焊工,還需要其他工種,其建造程序繁瑣,技術難度大,建造需要物質種類多,不易籌備;由于需要栽設立柱,土地利用率低,不利于機械耕作。
2 解決對策和建議
上述溫室結構中存在問題的解決,主要應從目光溫室的采光增溫、御寒保溫性能等方面進行改良,設計出較適合吐魯番地區光熱條件、經濟實用、結構合理、安全可靠、便于農事操作的日光溫室。
(1)為了改變吐魯番地區現有溫室結構的不足,結合現有溫室綜合數據分析,在吐魯番地區比較科學合理的溫室是其方位仍保留吐魯番I型溫室南偏西5-10°的角度,內跨8m,脊高4.4m的跨度和高度,可將原有的吐魯番I型溫室后屋面改成短后坡,長度改為1.5m,這樣即可有效地利用吐魯番地區太陽輻射光,減少后坡和立柱對太陽光照的遮蔽,也可有效提高溫室的升溫能力。
(2)將溫室栽培畦與地面落差設計成1m,這樣合理的下挖深度即避免了前幾種溫室下挖深度太深,影響靠近溫室前沿作物的光照性,又可充分蓄熱。
篇10
一、生物課外實踐活動的意義
1.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諧發展,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質都得到充分提高。生物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素質。
2.增加感性認識,促進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于實踐,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開闊視野,激發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實踐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有利于開闊視野,激發未知興趣,提高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有利于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曾有這樣一位學者預言,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生物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5.有利于思想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和體力鍛煉。課外實踐活動正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進行身體鍛煉的有效途徑。
6.培養生物技能,促進生物學教學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生物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對農、林、牧、漁多方面的興趣,掌握一些農村實用技術,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能力;
二、生物課外實踐活動的方法
1.校內實習法。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內開展一些生物實踐活動。
2.校外見習法。組織學生去農村調查自然資源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各種生態環境,了解生態環境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關系。并對這些調查做好記錄,回來后認真討論,并做好總結,給當地政府獻計獻策等等。
三、生物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原則
課外實踐活動不同于課堂教學,其基本特點是學生有參加活動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活動內容有廣泛性、伸縮性和趣味性;活動方式有多樣性和靈活性;活動的進行有開發性和實踐性。這些特點決定了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原則是:
1.堅持學生自愿參加的原則。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愿選擇一些生物課外活動來參加。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指導實踐,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在實踐中也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3.堅持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創造才能的原則。通過生物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和不屈不撓、勇于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等。
4.堅持為當地經濟服務的原則。通過生物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一些實用生物技術;了解當地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5.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課外實踐活動要根據當地實際,要有針對性,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這樣的活動才更有意義。
四、生物課外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
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活動的內容主要有:
1.科學小實驗培養學生進行簡單生物實驗的科研能力,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2.知識講座、圖片展覽、知識競賽。
3.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調查。掌握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調查的方法;了解家鄉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及發展經濟的資源優勢。
4.調查、訪問、參觀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鄉情,增進熱愛家鄉的情感。
5.農業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農、林、牧、副、漁多方面的興趣,掌握一些農業生產的技術,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農村實際工作的技能。
五、我校生物課外實踐活動
我縣地處桂西北,地形復雜,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水勢條件優越,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我指導學生開展的課外活動有:
1.校園綠化建設。隨著“普九”驗收的到來,我結合校園綠化工作的開展,組織學生進行花木栽培等課外實踐活動,美化校園:陶冶情操。
2.利用校園及附近的農田、山地、溪流、池塘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調查;采集制作動植物標本,并讓學生撰寫小論文。
3.結合課堂教學開展生物小實驗,培養學生簡單科學研究的能力,對生物知識進行驗證。如結合營養繁殖的教學,我們做了葡萄扦插實驗;結合種子萌發教學進行種子萌發率測定等等。
4.結合當地經濟開發進行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狀況;調查人口、耕地、糧食狀況,并對當地經濟發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